最新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汇集(精选12篇)

时间:2023-12-22 06:35:57 作者:LZ文人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教育的基本要求进行合理调整和变动。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教学工作计划范文,希望对大家的教学工作有所启发。

一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1、积累、掌握本课中“缀行、并驱、顾、敌、意”等文言实词的含义及用法。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读一读、问一问、理一理、讲一讲、品一品、演一演”等活动,更全面更深入学习课文。

3、了解狼阴险狡诈的本质,学习屠户运用智慧与狼搏斗的精神,了解狼的有关文化内涵。

【教学重难点】。

1、积累文言文词汇。

2、品味本文简洁、生动却刻画细腻的语言。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学生先学,第二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展示和学习)。

【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了几篇课文,了解了几种动物,有活泼可爱的猫,视死如归的斑羚,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等,它们都令我们喜爱或敬佩。但自然界也有令我们讨厌憎恶的动物,比如说狼,一说起它,人们就把它和贪婪凶狠联系在一起;带“狼”字的成语也往往带有贬义,如狼子野心、狼狈为奸等;而“东郭先生与狼”、“狼来了”等故事更是家喻户晓,现在还有一心想吃喜羊羊的“灰太狼”。但如果狼与人斗争,结果又会怎么样呢?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在他的名著《聊斋志异》中为我们做了一个精彩的描述和精辟的见解,让我们共同欣赏。

二、教读课文:

(一)读一读。

1、学生代表读文章,教师正音。

2、教师指导读准节奏。

其一/犬坐于前。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3、全班齐读。

(二)问一问:

学生结合注释逐字逐句读释文意,提出自学存在的疑问,教师根据质疑问题,引导学生合作释疑。

(三)理一理:

学生再读文章,理一理本文的故事情节。

开端:遇狼发展:惧狼高潮:御狼结局:杀狼。

(四)讲一讲。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要求大胆展开想象,将屠户每次行为的心理活动细腻表现出来。

投骨时——害怕、幻想。

奔倚前——窘迫、思虑。

杀狼时——果断、警惕。

(五)品一品:

1、用“从……”的描写可以看出这是一个(两只)……的屠户(狼)。

2、最后一段采用哪种表达方式,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议论卒章显志。

(六)演一演:

请三位同学用表演的形式再现故事内容。

三、课堂总结。

本文语言简练而生动,对狼对屠户进行了神态、动作、心理的细腻描写,将狼的狡猾、凶狠、贪婪;屠户的机智勇敢刻画得活灵活现,最后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要学习这种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掌握注释字词。

2、收集有关狼的成语、俗语、故事、歌曲、影音。

五、板书设计:

蒲松龄。

开端:遇狼狼:缀行——狡猾。

发展:惧狼屠:投骨——害怕。

狼:并驱如故——贪婪。

高潮:御狼屠:窘、恐、倚薪、弛担持刀——机智。

狼:眈眈相向——凶狠。

结局:杀狼狼:犬坐于前径去洞其中——狡黠。

屠:暴起、刀劈——勇敢。

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老师公开课模板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二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模板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学会积累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3、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逐步学会与人合作。

教学重、难点。

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懂得只有齐心协力,才能把事情办好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生字词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小朋友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走进童话的世界,学习一篇故事《三个和尚》。

2、指导读课题。

(1)认读生字“尚”。

(2)指名读课题。

(3)全班齐读课题。

3、导入新课:三个和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大声地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它头上的拼音小帽,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再读通课文。

2、学生互读、互评,看是否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全班跟老师一起读课文。

5、这篇文章讲了三个和尚之间的什么事儿呢?用自己的语言简要说一说。

三、质疑、释疑,自主识字。

1、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有没有遇到困难?比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把困难说出来,让大家帮助解决吧。

2、这篇课文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些字自己读得最准,记得最牢,就当小老师教教大家吧!

3、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并给生字找朋友(组词)。

注意后鼻韵“净”、“瓶”和翘舌音“尚”、“瘦”、“争”、“商”的读音。

4、在小组内认读生字,并交流识字方法。

5、这么多生字都认识了,真了不起!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课文读得通顺。分组按段落赛读课文。

四、多媒体激趣,图文结合,理解课文。

1、学习1~3段。

(1)播放“三个和尚”的动画故事,同时,配上诙谐的音乐,教师旁白,给动画配画外音。

(2)看了动画,你觉得第一个小和尚是个怎样的人?他的辛勤劳动,换来了怎样的结果呢?并联系课文第1段,理解“生意盎然”。

(3)抽生读第2、3段。寺庙的人增多了,为什么还会造成水缸露底,柳枝枯萎的结果呢?(三个和尚都怕吃亏,不团结,不合作。)。

2、学习第4段。

(1)悲剧终于发生了。播放寺庙着火,三个和尚扑火的场面,同时,配上课文第4段的解说内容。

(2)在着火的危急关头,三个和尚是怎么做的?默读课文第4段,勾出有关句子,结合课文理解“争先恐后”的意思。

(3)结合图画内容,自读第4段,想象大火熊熊燃烧时的危急和三人齐心协力扑火的情景。

(4)抽三名学生上台表演扑火时的情景。

(5)猜猜在扑火时和扑灭火后,三个和尚会想些什么。

3、学习最后一段。

(1)齐读最后一段。思考:三个和尚到底明白了什么?

(2)三个和尚团结合作的结果怎样?

(3)和第1段对比,这一段中的“亭亭玉立”与第1段中的哪个词语意思相近。

五、细细体会,明白道理。

1、播放《三个和尚》歌曲。

2、学了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收获呢?

3、在日常生活中,你会怎样与人合作呢?

六、指导写字。

1、出示要求写的字,先读一读,再引导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集体交流,说说自己最有信心写好哪个字,这个字在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师示范指导,生练写。注意左窄右宽生字的写法,以及“喝”字的笔顺。

4、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形体美,圈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

5、作业展示,互相评议。

七、课后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一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阅读,发表有独创的见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如何细致刻画人物形象;学会善待他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个瞎眼的乞丐向大文学家雨果乞讨,他便在乞丐面前的纸牌上写了一句话:“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于是,被感动的路人纷纷把钱放入乞丐的铁罐......。

多美的诗句,春天就要来了,可我看不见她。写出了瞎眼乞丐的无助与茫然。

过渡:今天我们要学习杨绛写的《老王》,她有没有送给我们的主人公老王一个春天呢?

二、听课文录音思考。

1、请找出课文中杨绛把春天送给老王的具体行动。

2、老王的处境如何呢?为什么说杨绛这样做是把春天送给他呢?

教师总结:

1、具体表现在: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让他白送;关心老王的生活。

提醒学生注意,这个帮助不仅是物质上的,还有精神上的。真诚的同情能给不幸者战胜困难的勇气和力量,让他们明白,这个世界上除了灾难、自私、冷漠之外,还有温暖和关爱。

2、职业——蹬三轮车(靠一辆破旧的三轮车活命)。

身体——残疾(一只眼瞎另一只眼也有病)。

居住条件——差(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如果说这个仅仅是物质上的贫寒,精神上呢?

“孤独、无亲,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饱经沧桑、吃尽人间疾苦、凄凉、痛苦等。

如果说地位相当,处境差不多的人,这样做可能是礼尚往来,是联络感情,是丰富生活的调剂品,那么对于另一些人,处在温饱的起跑线上,处在生死的边缘,这种救助就是送给他一个春天。

临死前送我香油和鸡蛋。

4、个别朗读。

(让学生有时间细细体会老王死以前要送我东西时的情感。)。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地位卑贱,被人凌辱忽视的老王,面对我的关心,尊重,同情和帮助,他送的难道仅仅是香油鸡蛋吗?他捧出的是一颗心,感恩的心呀。

5、谁是幸运者,谁是不幸者?

那么杨绛真的就是大家说的那么幸运吗?

好多人不会,但是杨绛说了。她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6、愧怍什么?

自己做得还不够。还不够关心他,帮助他,让他的生活真正有改善。日子过得像春天般美好。

为什么有愧怍?

因为自己幸运,他不幸。幸运的人理所当然要帮助人,做好了应该,做不好惭愧。理所当然该做的事。这是责任。

7、试问,你会把这种责任往自己身上扛吗?杨绛为什么有这种责任感呢?

意识,思想不一样。有一种平等观念,有人道主义思想。简。爱说:站在上帝面前我们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应该是平等的。人没有贵贱之分。

就是基于这样的思想,杨绛关注着卑贱的老王,救助着贫穷的老王,同情着不幸的老王。他的关注,同情,救助,为老王的生命带去了春天般的温暖。让老王感受到凄苦生命中也有美好,温暖。

8、同学们,生活中哪些人正在等待春天呢?你愿意送给人家春天吗?

学生自由谈。

出示图片,询问你该如何做,为什么。关注他们的生活,改善他们的处境。

三、总结。

1.杨绛《老王》课堂作业本阅读题答案。

2.小学语文教师的求职个人描述。

3.语文教学计划指导思想。

4.高中学生语文学习计划。

六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长春版设计模板

学习目标:

1、能借助《新华字典》,读准加点字的读音: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理解词语:图腾、万能之兽、万能之神等;丰富词汇,积累带龙的好词佳句。

2、学会通过中心句的理解来阅读、感悟段落的内容。

3、通过以读促悟的自主学习方法了解龙的形成以及发展的过程。

4、体会中华民族和龙的深厚情感,理解和感悟“龙”的象征意义。

学习重点:

了解“中华第一龙”的特征,理解中华民族对龙的情感,了解龙在中华文化的地位。

学习重点:

体会龙作为图腾这一艺术形象的形成过程及象征意义。

学习时间:

1课时。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展示龙的图片,感知龙的艺术形象。

2、过渡:刚才我们听了歌曲,看了图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龙的一篇课文——《中华第一龙》。

二、自学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课件,交代阅读提示:

(1)、借助字典,读准下列词语中的带点字的读音。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2)、“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3)、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4)、用“词语”或“短句”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10分钟。

三、检查自学,汇报交流。

1、交流查字典读准字音的学习情况:

濮阳、粗犷、蜥蜴、游弋、房椽、举世瞩目。

补充:砌成、鹰爪、抒发、发掘、连绵、惊涛骇浪。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相机正音并且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交流问题:

(1)、“中华第一龙”指的是哪一条龙?它有什么特点?

(2)、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把龙作为图腾?你从这一艺术形象中体会到了什么?(首先解释“图腾”,然后交流体会。)。

四、深入学习,探究精髓。

(一)、导读第4自然段,深挖细究。

1、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这段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比喻、排比)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语句]。

探讨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2、探究两个问题,模仿句式说话。

问题:(1)、省略号什么意思?

(2)、什么是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句式训练:

选用“骆头、鹿角、蛇颈、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说说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这样想象。

3、有感情地齐读第4自然段。

(二)、品读第5自然段,深入体会。

1、指名朗读,思考问题:

龙在我们民族的心目中是怎么样的?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2、汇报交流:

议点:装饰(吉祥、神圣)、舞龙(喜庆、力量)、“龙”词(赞颂、祝福)、歌词(抒情、讴歌)。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提炼“龙”的精神是什么?

2、把课文中带龙的词语抄下来,再写几个带龙的词语。

一年级下语文公开课教案设计

1.通译全文。

2.分析屠户和狠展开搏斗的情节和过程。

3.掌握小说主题。

(二)能力训练点。

指导学生认清狼阴险狡诈的本质,体会屠户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结合小说主题,让学生了解到社会中确实存在假、恶、丑等阴暗面,教育学生要同它们作斗争,以净化我们的社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四)美育渗透点。

这个故事结构精巧、情节曲折、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描写中体会屠夫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美。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一提起狼这种动物,同学们马上就会意识到它是我们人类最狡猾、凶残的敌人之一。当然,对于狠的本质的认识,也是经历了一段过程的,东郭先生不是就险些被狼吃掉吗?今天,我们再来讲述一个发生在屠户和狠之间的故事。

本文节选自《聊斋志异·狼三则》,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山东淄川人。现代大文豪郭沫若先生为其书房——聊斋所题的对联是:“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给予他极高的评价。

(一)明确目标。

1.掌握重点词句的翻译,了解文章大意。

2.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3.分析、归纳文章的主题。

4.熟读、背诵课文。

(二)整体感知。

学生参考文下注释,在读熟课文的基础上,通译全文,了解大意,思考、分析小说的情节和主题。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翻译重点词句,疏通文义。

教师出示小黑板,要求学生参考文下注释或依据自己的理解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教师讲评。

两狼之并驱如故——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恐前后受其敌——(屠户)恐怕前后都受到狼的攻击。

苫蔽成丘——覆盖成小山似的。

犬坐一一像狗似的坐。

洞其中——在其中打洞。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狼也是很狡猾的了,可一会儿功夫两只狼先后毙命,禽兽的欺骗手段又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2.分析小说的情节。

首先,引导学生明确,全文分为两大部分,前4自然段为第一部分,叙述故事情节;第5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作者发表评论。

第一自然段写屠户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的双方。这是故事的开端。

第二自然段写屠户惧狼,表现屠户的迁就退让和狠的凶恶贪婪。这是故事的发展。

第三自然段写屠户御狠,表现屠户的果断抉择和狼的不甘罢休。这是故事进一步发展。

第四自然段写屠户杀狼,表现屠户的勇敢警觉和狠的狡诈阴险。这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

分析完情节后,要求学生复述,加以巩固。

3.归纳小说的主题。

狼很狡猾,可终于自取灭亡,这是为什么?这个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后回答,教师明确,问题的答案就是本文的主题所在——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对像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妥协退让,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二、总结、扩展。

这篇故事揭露了狠贪婪、凶狠和狡诈的本性,赞扬了屠户的机智勇敢。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主要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来刻画屠户和狼的形象,按照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大家要懂得: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初中语文公开课教案《故乡》教学设计

(1)了解、掌握小说的基本知识。

(2)情感目标: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感情。

(3)重点:人物形象特征及其形成原因。"重复"、"对比"手法的运用分析。

(4)难点:从分析人物到提升主题的思维训练。"重复"、"对比"手法在实际写。

七年级语文年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了解作者及其写作思路。

2.理解童话的想象和夸张的艺术特点。对文学的“真实性”有感性认识。

3.通过人物的心理和语言体会封建统治者的愚蠢和虚伪。

教学重点、难点:

关于“真实”的理解及对于童话寓意的理解。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丹麦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笔下的皇帝。

板书:《皇帝的新装》。

二学习课文。

本文是一篇童话,它通过一个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上当受骗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和大臣们的虚伪愚蠢和自欺欺人的丑行。

学生浏览课文,看一看,作家是如何安排故事情节来展示它们的丑行。【投影】。

※在括号内分别补充一个字,使故事情节合理完整。

【】新装—【】新装—【】新装—【】新装。

讨论;皇帝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浏览课文,思考讨论,然后回答)【投影】。

※贯穿故事始终的主线: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

※细读他们的语言和心理,思考讨论:他们不敢说真话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皇帝:维护他独断专行的统治。

大臣、诚实的官员、骑士们:保住他们的地位、职务。

老百姓:怕别人说自己太愚蠢,怕招来杀身之祸。

(二)故事最后为什么要让一个小孩来揭开黄的新装的奥秘,来戳穿游行大典的骗局?(学生思考讨论,然后回答)。

教师提示:因为孩子总是无所顾忌、直言不讳。既天真大胆,又率直肯定。

【投影】指导学生思考讨论。

※本文分别讽刺鞭挞赞扬了谁的什么特点?(提示:可选用下列词语)。

至高无上、道貌岸然、愚蠢、虚伪、自欺欺人、天真烂漫、无私无畏。

三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决。

(提示:它们以现实生活为基础,有生活的真实)。

四了解它的体裁——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作文: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海阔天空地漫谈,为《皇帝的新装》写一个续篇。

《丈量》公开课设计教案

撰写公开课教案是每个教师都必需熟悉的一项工作,好的公开课教案能够激发同学兴趣,培养同学多方面的能力,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站提供的这套二年级下册《丈量》公开课教案符合新课标的规范,思路清晰,结构合理,适合同学的年龄特征,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吻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等优点。

第 一 课 时

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的内容和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同学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同学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同学的估测方法。

教学过程

一、引言

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估 计 实际丈量

数 学 书 的 长

数 学 书 的 宽

数 学 书 的 厚

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

……

三、同学动手丈量实际长度

1、让同学用学具丈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同学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四、揭示课题:

板出:毫米的认识

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 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同学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七、巩固发展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同学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身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八、全课小结。

部编5年级语文《四季之美》公开课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1、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体会作者笔下四季之美的独特韵味。

2、有感情朗读课文。

借助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初步体会景物的动态描写。

教学准备:ppt。

教学过程:

1、板书课题,指导课题的写法:四字上宽下窄,季,上面的撇捺要伸展。

2、检测生字:自读,开火车读。

3、读准生字词,相信大家课文可以朗读得更流畅,端正坐姿。

4、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和第一段,完成板书。

板书:春天:黎明;夏天:夜晚;秋天:黄昏;冬天:早晨。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写得很美的句子,学习动态描写。

预设: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

(1)全体初读,初步理解,这句描写美在哪里?(板书:情景美)。

(2)品析:写了什么动物?它在干什么?想象萤火虫飞行的样子,生交流。

师总结:第一段中写颜色慢慢变化的句子是动态描写,像这样写出萤火虫飞行样子的句子也是动态描写。

(3)生再读,读出荧火虫的动态之美,

(4)师指导:重读能表现萤火虫动态美的词语。

(5)熟读自然成诵。

(6)师总结:这一句我们重新认识了动态描写,写出了事物运动时的样子的描写,就是动态描写。(板书:动态描写)。

2、像这样的动态描写,文中还有很多,你还发现了哪一句?交流。

(1)预设交流:夕阳斜照西山时,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

(2)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归鸦急匆匆朝窠里飞去的运动的样子。)。

(3)这句写得美吗?品析美的原因。这句写“动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想象乌鸦为什么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呢?它急着飞回去干什么?(预设:喂孩子,喂妈妈,乌鸦反哺。)这句话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美。(板书:情感美)。

(4)读出归鸦着急的心情,指名读。

(5)背诵。

(6)师总结:作者用动态描写表现了情感之美。

3、继续交流动态描写的句子。

预设交流:成群结对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

(1)理解:什么叫“比翼而飞”?翅膀挨着翅膀飞翔,比喻同事同学朋友肩并肩向前进。这就是让我们感动的地方啊。这是什么美?也是情感美。

(2)它是动态描写吗?为什么说它是动态描写?(因为它写了大雁在高空比翼而飞的运动状态。)。

(3)读出喜爱之情,背诵。

(4)出示小视频,用动态描写写出一两个句子,交流。

1、师:这篇课文作者不仅用动态描写写出了四季之美,而且她的感受格外细腻,笔下的景物独有韵味。师生对读:

我们写夏天的夜晚,多写明亮的月夜,作者却说——明亮的月夜固然美——(生齐读)。

我们写秋天的黄昏,多不喜欢那黑漆漆的乌鸦,作者却说——夕阳斜照西山时——(生齐读)。

我们写冬天的早晨,多写雪景的美丽,作者却说——落雪的早晨(生齐读)。

2、作者笔下的四季好美啊,请大家配乐朗读课文,读出喜爱之情。

四个小组展示读,各读春夏秋冬。

清少纳言是日本平安时代中期女作家,姓清,少纳言是她的官职。《四季之美》选自她的《枕草子》。《枕草子》,语言优美,有独特的韵味,是日本最早的随笔作品集。

1、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预设:

(1)认识了动态描写,积累了动态描写的语句。

(2)朗读了课文,提高了朗读能力。

(3)认识了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布置作业:

(1)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

(2)选做:观察一个你自己喜欢的季节,用动态描写写出你喜欢的季节的景色的特点。

桂花雨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2个生字,读读记记“姿态、迷人、至少、邻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飘十里“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自悟和与同学交流,体会作者思恋家乡的思想感情,并领悟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念,进一步体会人们的思乡情怀。

教材重点与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验摇花乐。

难点:体会母亲对故乡桂花的怀念。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童年是幸福的,难忘的,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琦君,走进她的美丽的童年,欣赏美丽的桂花雨吧!

板书课题7*桂花雨。

二、明确学习要求与方法。

1指名读“阅读提示“。

2指名说。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说。

四、再读课文。

1、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桂花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画出有关的词句。

2、有感情地将你找出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3、重点品味摇花的乐趣。

为什么说“摇桂花”对“我”不说是件大事?理解“总是”。

画出“我”摇桂花的句子。

理解“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

自读,边想像当时的情景。

指名读,其他学生闭眼想象。

指名说说想象的情景。

再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老师相机指导)。

齐读。

五、品读体会。

1、反复读读“可是母亲说,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和同桌讨论一下对这句话的理解。

2、指名说。

3、联系整段课文,由“可是”体会到什么?

4、浏览全文,找找理由说说,你认为家乡桂花香还是杭州桂花香?

5、品读,体会家乡桂花的香。

“桂花盛开的时候,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全年,整个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气里。“。

哪个字突出地说明桂花的香气呢?

指名读,小组读。

6、找出写杭州的桂花香的句子。

8、指名说。

母亲这句朴素的话,与“月是故乡明”如出一辙。母亲每年都闻着桂花的香气。关注桂花,收获桂花,体验着“馈赠桂花的快乐。吃着桂花食品,喝着桂花茶……桂花已充盈了她全部的`生活。家乡院子里的这棵桂花树,是母亲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还的什么可以替代它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家乡在母亲心中的分量。

9、母亲的这种情感,这份情怀,无疑也感染了作者。体会“于是,我又想起了我在故乡童年时代的“摇花乐”,还有那摇落的阵阵桂花雨。

10、小结。(板书香思乡浓)。

六、表达方式:叙事抒情。

七、学生总结。(感情朗读)。

八、布置作业。

1、把喜欢的句子,段落背诵,抄写下来。

2、回忆自己的童年生活,有没有不能忘怀的人和事?可以学习这课的写法,写一个片段。

板书:

桂花香。

思乡情。

摇花乐。

高二语文《咬文嚼字》公开课教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培养“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2、分析评价文章的观点。

学习方法:

1、探究学习法。

2、讨论交流法,具体采用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

重点难点:

熟读文本,发掘教材文本内容,以课文为例子,通过诵读、改写、比较多种方法,探究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从内容和写法上获得一些启示。

导学内容:

一、“你是”和“你这”,哪句表现力更强?

1、阅读剧本《屈原》,简述婵娟骂宋玉的相关情节。

2、反复诵读比较下列两个句子,看看哪句表现力更强些?为什么?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二、你支持谁,王若虚还是朱光潜?

1、阅读理解《史记》太史公曰一段文字: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阅读《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前后文字: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

三、“推”和“敲”,到底哪个好?

1、阅读诗歌《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2、阅读课文:朱光潜先生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其观点是否成立?

3、联系全诗分析,你认为“推”和“敲”到底哪个好新课标第一网? 。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