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专业18篇)

时间:2024-02-19 17:33:04 作者:雨中梧

工作报告的内容通常包括工作计划、工作过程、工作成果以及问题与建议等,全面展示自己的工作情况。随后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工作报告样本,希望对大家的工作有所帮助。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

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统筹发展,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053亿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9.10亿元,增长25.9%。外贸进出口总额475.50亿美元,增长34.6%,其中出口293.97亿美元,增长3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口径53.18亿美元,增长7.6%。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可比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96‰。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是全省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实践的成果,统一大业的责任,再创辉煌的追求,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海内外反响热烈,产生了积极效应。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认真落实推进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重大举措,及时出台《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着力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谐社会等九大支撑体系。全省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正在开始形成,发展的信心、发展的氛围、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突破风险、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把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福建实际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占总数的60%;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占开发区规划面积50%,盘活、收回闲置土地2.38万亩,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加大调整力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6.9万亩,总产量增加23.3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新增264家龙头企业,全省542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联系带动农户455.3万户。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27%。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6.7%。新增18个中国名牌产品,全省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6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企业技术改造得到加强,220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进展顺利。“数字福建”建设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工程步伐加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50.63亿元,增长13.3%;贷款余额4745.17亿元,增长17.3%,不良资产下降。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全省旅游总收入550.74亿元,增长42.2%。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三)全力以赴战胜困难,确保生产生活正常有序。面对去年初禽流感在周边地区蔓延的威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坚持八个始终、做到六个到位、实现两个确保”的要求,严防严控,全省没有出现禽流感疫情。面对持续严重干旱,积极应对,坚持科学、计划和节约用水,最大限度地缓解旱情。面对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精心组织,强化调度,力保经济平稳运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确保群众正常生活,基本保证企业正常用电。面对“艾利”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周密部署,责任到位,按照“四个全、四个千万、四个确保、四个尽快”的要求,保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在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我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群策群力、顾全大局、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全省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1646个,在建总规模4256.79亿元,增长33%,其中新开工项目增加470个。能源、科教文卫、市政建设投资分别增长94.2%、18.8%和21.4%。民间投资增长3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7%。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10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7.38亿元。三福、漳龙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各设区市4小时内通达省会城市的目标。连城机场建成通航。赣龙铁路福建段基本建成。邵三、龙长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东南汽车多功能车、厦工集团易地搬迁、三钢炼钢挖潜改造、福建金纶石化涤纶短纤、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玻壳项目等建成投产。新电源点项目和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围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温福铁路、泉州船厂修船等项目开工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福建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批准。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促成2656个项目成果与企业对接。

(五)扩大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率先实施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地方应承担出口退税的政策,有力推动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6%和23.2%。省属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市县属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授予2385家企业外贸经营权。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快,通关效率明显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取得新成效。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271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的51.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闽台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利用台资和对台贸易稳步增长,农业合作成效明显,两岸海上试点直航和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人员、货物直接往来继续推进。闽港澳合作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六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首届福建商品交易会、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首届世界闽商大会、第四届福建同乡恳亲大会、首届国际友城大会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福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六)创新体制机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各地推广,全省共选派3767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食安全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87.7%的林改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改革顺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改制762家,改制面为61.9%。省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初步建立。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范了政府投资管理行为,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财政金融支持和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召开纪念企业“松绑放权”二十周年大会,表彰重奖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培育资本市场,新增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全省22个污水处理项目、14个垃圾处理项目实施产业化。完善地方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双赢机制,优化各类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投入。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组建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分省级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基本到位。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成果。

(七)注重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教育继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51.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103%。高校规模扩大,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设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3所本科院校和15所高职高专院校。省内外普通高等院校在我省招生15.4万人,比上年增加4.9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56%,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表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杰出人民教师。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部分项目建成使用。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省运动员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取得1金2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12届残奥会上赢得4块金牌,在第5届全国农运会等赛事上创出佳绩。计划生育连续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流域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行土地整理和开发,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人事、编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海防、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坚持一心为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5元,增加1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9元,增加355元。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订单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措施,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5亿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省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75.5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105%,“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7500公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以来被拖欠的征地补偿费2.6亿元全部偿付到位。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权益等问题得到及时纠正。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30.69亿元,超过当年清欠计划7.58亿元,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6.64亿元,清欠比例99.8%。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就业渠道扩大,新增就业5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5万人。全省成立劳务派遣公司74家,共派遣员工6.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3万人、270万人、285万人。城镇近20万人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山海协作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实施开发性扶贫,积极扶持47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88个重点骨干项目。继续实施“造福工程”,超额完成1.5万人的搬迁任务。继续治理餐桌污染,食品安全状况趋向良好。民政、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库区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九)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安定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74件、省政协提案660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四五”普法扎实有效,公民法律意识增强。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取消一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平安福建”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严肃查处各类安全责任事故,重特大安全事故比上年明显减少。广泛开展向“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双拥”和军警民共建活动,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心血和汗水,与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与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还不多;电力结构不合理,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原材料、农资等价格涨幅较大,给部分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一些县乡财政紧张,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任务还很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社会治安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部门行政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和消极腐败、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二、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推进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着力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今年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要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打牢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扶持重点产粮区,继续实施订单售粮直补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调整畜牧、水产业结构,实现品种多样化、优质化。实施林业“三五”工程,调整林种结构,推动林业资源的精深加工。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大宗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继续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六千”工程;投资24亿元,完成“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5500公里;加强中心渔港等渔业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技员津贴补助;搞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推进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以工业集中区为承载点,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和分工协作,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精心培育、扶持壮大6—8个产值超500亿元、3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冠捷、戴尔、华映光电等一批重点企业扩大显示器、计算机等龙头产品生产规模,促进福厦一线沿海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机械装备业要加快福建戴-克轻型客车项目建设,开展闽台汽车行业及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突出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福耀汽车玻璃等品牌优势,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加快泉州、厦门、福州、福安等地修造船厂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推动造船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厦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装载机、叉车、港口机械产业发展,扶持壮大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石化产业要推进炼化一体化、厦门对二甲苯、东南电化聚氯乙烯等项目建设,发展湄洲湾两岸和海沧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对轻纺、冶金、建材、林产等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促进软件、光电、生物制药和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开发,培育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拓展营销联盟,提高闽货市场占有率。认真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协调调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制定海洋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布局,推动海陆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加快临海工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洋多层次开发格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依托立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枢纽、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连锁经营、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提升传统商贸业。提高会展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促进金融、保险、电信、房地产、产权交易、会计、律师、咨询、拍卖等服务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区域合作,不断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扶持发展吸纳就业强、方便群众生活的服务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财政金融的服务功能。加大对产业集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培植财政收入新增长点。严格依法治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证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进一步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和县乡财政体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健全政银企会商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维护金融稳健运行。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形成政策措施扶商、社会舆论亲商、科技创新强商、银企互动活商、办事环节利商、依法维权护商的发展氛围,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障碍。推动民营企业向拥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集聚,进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建立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和管理创新,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与外商合资合作、改制上市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技术、资本的联合、重组,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外向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拓展对外经贸。继续实行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由省统一负担的办法。加快整合口岸资源,提高通关效率。健全外贸出口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各项工作。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用好国内外商品交易平台,大力开拓出口市场。推进厦门象屿保税区“区港联动”,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加快莆田进口木材检疫处理区和木材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规范外贸经营秩序。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生产力规划布局、产业链延伸、企业增资扩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开发区功能、创新投资促进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招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七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促进更多项目落地。

积极扩大闽台合作。以台商投资区为载体,推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生物技术等产业对接。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窗口,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提升闽台农业合作水平。以“两门”、“两马”为通道,拓展闽台直接往来的深度和广度,扩大海上试点直航成果,促进两岸直接全面“三通”。以物流、旅游、金融为重点,发挥沿海的物流中转作用,开展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发展两岸金融关系,扩大服务业合作。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等为纽带,吸引台湾民众来闽寻根谒祖、联谊交流、投资兴业,促进多领域的合作。

密切闽港澳侨经济联系。积极推进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和闽澳四项合作,扩大合作交流成果。闽港联手海外招商,利用各类会展活动向港澳推介项目,吸纳更多投资。拓展闽港转口、转运贸易。继续推动企业赴港融资。加强侨务工作,开拓新的侨力资源,切实维护侨益,引进侨资、侨智。做好外事工作,扩大对外交流。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福建重要出海口的优势,南承北接,西进东出,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及内陆省区的经济协作,进一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着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完善设施,强化功能,集聚要素。通过规划衔接、资源共享、项目实施和机制建设,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凸显服务全省发展的带头效应;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凸显先行先试的辐射效应;发挥泉州侨乡工贸城市的先导作用,凸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效应。发挥漳州、莆田、宁德三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传导作用,促进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发挥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在拓展内陆腹地中的枢纽、通道作用,实现共同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全面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原省级财政周转金债权分类下放市、县。抓好对口省区帮扶工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工程、骨干项目建设。

(三)加强重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

保持投资平稳增长。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注重后劲项目的储备和开发,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343个、总投资4181亿元、年度投资4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3个、834亿元和11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76个、总投资1410亿元、年度投资2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4个、372亿元和119亿元,省预备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2281亿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核准制,健全备案制,推进代建制和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办法试点。办好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让各类企业获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和技术成果。

加快电力建设步伐。推进龙岩坑口、南埔、宁德电厂,嵩屿电厂二期等应急电源点建设,争取年底投产。抓紧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后石电厂7号机组,华能三期,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街面、洪口水电站,罗源、泉州电厂等电源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满足“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积极发展风电,做好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电能供应体系。加快主干电网、县城电网改造,抓好一批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电能配置。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港等大型深水港口,开发漳州古雷港区,抓好大中型泊位建设。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与整合力度,统一港湾规划、岸线使用、航道管理,建设组合港,推进港口一体化。抓好内河疏浚,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实施“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铁路”的总体规划,赣龙铁路投入运营,加快建设温福铁路,开工建设福厦铁路,推进厦深、龙厦、向莆等铁路前期工作。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实现全线通车。加快建设龙长、长乐机场一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浦南、泉三高速公路,推进长乐机场二期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宁德至上饶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福建滨海通道(省道201线)建设。逐步完善省级干线路网布局,力争大部分县、市城区1小时左右通达高速公路。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

(四)强化科教创新,繁荣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形成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行业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稳定山区人才队伍。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储备中心。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站点建设,吸引海内外有志之士来闽创业。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政府顾问等各项制度,加强与院士、专家、学者的联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关心爱护劳动模范,进一步形成学习劳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积极促进科技进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认真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强产学研、农科教合作,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入产业集聚全过程。在关键应用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提高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加强科普工作,传播科学知识。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农村教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巩固农村“两基”成果;省级以上投入1.5亿元,消除农村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省33个县、市、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继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省级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抓好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工程建设,确保新生如期入学;保持高考录取率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基础教育课改,保证整体办学质量。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基本建立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省级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妇幼保健、疾病防控等项事业。各设区市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福州、厦门等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增加6个试点县,逐步完善农村医疗设施和卫生服务。

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繁荣精品创作,努力提供更多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扶持富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县乡村文化馆站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大剧院、福建广播电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基地。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继续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开展老年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筹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做好第十三届省运会筹办工作,力争第十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

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学英雄、见行动”和“爱祖国、爱福建”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建设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窗口。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五)合理利用资源,重视生态效益,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严格国土资源管理。切实保护耕地,认真落实基本农田管护的各项措施。通过加强管理、盘活存量、开发整理、旧村改造、提高投资强度等途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省级安排3亿元,开发整理土地15万亩,新增耕地1.2万亩;省级投入3亿元,围垦造地11万亩,保持耕地占补平衡。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秩序。基本完成禁采区的“青山挂白”治理工作。提高水资源保护和调控能力。强化岸线规划管理,合理利用港口和岸线资源。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重点在资源开采、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再生资源利用、社会消费等环节探索新途径。加大煤炭等资源勘探力度,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率。强化对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提高电能利用效率,推广节能技术、清洁能源和水循环利用。加快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设备,推动各种废旧资源的回收利用,引导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大力提倡有利于节约资源的绿色生活方式,建立节约型社会。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推进生态省建设,构筑绿色海峡西岸。创建园林城市,漳州、泉州争取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继续抓好工业污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机动车排气的治理。继续推进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45%以上,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明显提高。加强海洋监控,严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完成省环境监测体系二期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五江两溪”等重点流域和城市内河、内湖综合整治,巩固水葫芦治理成果。强化农村面源污染和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重视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治理水土流失。加强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的保护和建设。

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继续建设主要江河流域防洪设施和县、市城区防洪堤工程,全省重点海堤防潮能力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健全台风监测预报、应急救援体系。加快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三期工程建设。抓好大中型水库和水闸工程的除险加固。严密动植物疫病监测和防治,控制农作物、森林重大病虫害。加强森林火灾预防监控,减少火灾发生。加强对突发性地质灾害和海洋地质性灾害的预警防治,提高防震减灾能力。

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开展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健全工作机制,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出生人口性别比平衡,优化人口结构。重视人口老龄工作,加快发展妇女儿童事业,切实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

(六)坚持以人为本,维护社会稳定,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努力办好惠及群众的实事。集中新增财力,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和除烟叶外的所有农业特产税,健全农民减负长效机制;完善农村“低保”,适当提高城镇“低保”标准;实行农村低保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制度,出台高校困难学生助学金补贴办法;积极探索建立农村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办法;帮助困难乡镇、村级组织和城市社区解决运转经费问题;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完成1.5万人搬迁任务;安排好“五老”人员、“五保户”、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贫困残疾人等群众的生活;加大对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海岛和库区的扶持力度,抓好207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建设;完善征地拆迁补偿办法,逐步推行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建立健全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的机制,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社会保障线”的衔接。探索建立进城务工农民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机制,逐步提高养老金待遇水平。完善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落实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推进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改革。继续做好救灾救济、优抚安置和慈善事业等工作,建设城乡社会救助体系。

改善城乡就业服务。继续大力发展劳务派遣组织,拓宽就业渠道。全面落实就业再就业各项扶持政策,把进城务工农民纳入城镇就业服务范围。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数55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7万人。增强职业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实施百所国家和省级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建设计划,落实“三年万名新技师”培养计划,提高劳动者素质。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切实加强劳动保障监察。

深入建设“平安福建”。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和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和分裂活动,保持对严重刑事犯罪活动的严打高压态势,继续开展对路面“两抢”、入室盗窃、“六合彩”赌博、偷私渡、制种贩毒等突出问题的专项治理。建立健全情报信息预警、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应急处置和责任追究等工作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信访工作,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安定稳定。

发展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坚持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负责并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执行人大的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积极配合人大开展执法检查和人大代表视察。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坚持重大问题在决策前主动与政协协商,认真办理政协提案。发挥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作用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征求各类咨询机构、专家学者和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认真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和要求。继续抓好“四五”普法。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民主管理和办事公开制度。发挥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和社团、行业组织的作用。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深化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扎实做好国防动员工作。积极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抓好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建设人防体系,加强海防管理和军事设施的保护。落实优抚政策,妥善安置退伍、转业军人和随军家属,把双拥共建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关键在责任。

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重在落实,关键在责任。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实现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繁重,责任如山。我们要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要求,坚持执政为民,进一步增强责任心,切实履行职责,担负起人民赋予的重任。

要强化加快发展的责任。倍加珍惜多年来形成的发展合力、发展环境、发展动力,倍加珍惜干部群众致力发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倍加珍惜全省人民用心血和汗水培育出来的改革发展成果,更好地谋划发展、服务发展、推动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向改革要办法,靠创新找出路,努力解决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次,精心编制“十一五”规划,切实把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任务落实到各级各部门的发展规划上,落实到每个阶段、每个年度上,落实到一批又一批持续不断的项目建设上,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

要强化依法行政的责任。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权威,认真落实《行政许可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确定的各项任务,在继续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完善行政监督,促进政府行为的法制化、规范化。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改进政府立法工作,进一步提高立法质量。加强软环境建设,减少审批事项,简化审批手续,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办事效率,转变政府职能。坚持部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自觉地在服务发展中体现价值、发挥作用、检验成效。

要强化讲求实效的责任。善于把上级精神和各地实际结合起来、把对上级负责与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说到做到、说好做好,承诺有度、承诺有效。已有的政策不改变,新的政策不断线。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带领群众,推动工作。敢抓敢管,敢于负责,有困难、有问题不往基层推,真正重视、真情关怀、真心爱护广大基层干部,保护和调动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督查到位、考核到人、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努力做到人人负责、人人尽责。

要强化从严治政的责任。各级领导干部要严格要求,以身作则,不仅管好自己,还要管好配偶、子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决不做有损党和政府形象的事,决不做有损人民利益的事。切实加大反腐败力度,加快构建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对违法乱纪者,从严惩处,决不手软,决不姑息。全体公务人员要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勤于学习,善于提醒,敢于批评,确保纪律严明、政令畅通,争当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表率。

要强化构建和谐社会的责任。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始终把“民”字记在心上,从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入手,把好事、实事做在群众所需之时、所盼之处,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多干起长远作用的事,保证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做深、做细、做实群众工作,密切干群关系,努力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凝聚和激励人民群众共同前进。

各位代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福建的发展大有希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开创改革发展稳定的新局面,为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省政府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积极有效应对困难挑战,扎实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绩。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6.7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7.8%;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2.4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

一年来,我们所作的主要工作及其成效如下:

(一)以质量效益为中心,全力以赴稳增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面对贯穿全年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一方面认真落实国家各项预调微调政策措施,另一方面抓住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及时出台以重大项目拉动投资等10个方面稳增长措施,实施22项支持稳定经济增长财政政策和25项支持外贸稳定增长具体举措,推动经济运行逐季企稳、稳中有进。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8060亿元、增长13.9%,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12.4%,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配增长8.8%、10.6%。

投资实现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9万亿元、增长15.9%。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5392亿元。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6280公里,跃居全国首位,实现全省联网收费"一张网"。韶赣、贵广、南广等铁路建成运营,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5公里、总里程超过4000公里。乐广高速、阳江核电1号机组等72个项目建成投产。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等138个项目开工建设。启动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投资结构优化,服务业投资增长15.9%、占比达66.1%;工业技术改造投资1868亿元、增长23.3%;民间投资增长20.3%、占比达58.1%。

消费持续平稳增长。积极开展各类促进消费活动,大力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5万亿元、增长11.9%。新兴业态、新商业模式、新消费增长点不断催生,信息消费规模约8600亿元、增长超过20%;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63万亿元、增长30.5%;快递业务量增长59%。健康、养老、体育等新型消费快速发展。旅游总收入达9227亿元、增长12%。

进出口总体平稳。克服国际市场低迷和高基数异常因素影响,实现进出口总额1.08万亿美元、降幅由一季度的-23.1%收窄到-1.4%,其中出口增长1.5%。贸易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占进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38.6%,服务进出口增长5%,加工贸易“委托设计+自主品牌”方式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提高到66.2%。修订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认定10家省重点培育进口商品交易中心。大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快速发展、交易量占全国近七成。新批设立外商直接投资项目6016个,实际利用外资268.7亿美元、增长7.7%。推动企业"走出去",对外协议投资增长138.2%。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减免国家和省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中省级收入部分,全年为企业减负超过15亿元。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8935亿元,融资规模达1.5万亿元。积极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达201家、增加20家。强化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扶持民营经济发展,民营企业工业增加值增长13.2%,民营经济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约54%。

农业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3%,粮食产品稳定增长,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家禽业克服h7n9疫情影响快速恢复。农业科技贡献率超过60%。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达570家、农民合作社3.1万多家、家庭农场3.75万多家。完成537.65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50条中小河流治理、429座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农村金融八项措施全面启动,率先探索"政银保"金融支农,涉农政策性保险扎实推进。"三防"和防灾减灾工作加强,成功应对"威马逊"等超强台风,实现人员零死亡。

(二)全面深化改革扎实起步,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行政体制改革步伐加快。基本完成省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积极推进工商、质监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新取消和下放省级行政审批事项69项,抓好国家下放事项的接、管、放。制定并公布省市县三级行政审批事项通用目录,公开46个省直单位694项行政审批事项清单,公布首批11个省直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开展省市县纵向权责清单试点,行政审批标准化试点任务顺利完成。加快推进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省直部门80%以上行政审批事项和70%以上社会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办理,珠三角所有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全面铺开商事制度改革,新登记企业及其注册资本分别增长41.4%和121.2%。深化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稳步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制度以及向社会转移职能的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

经济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探索率先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深入开展预算管理、转移支付制度、专项资金管理、政府公共资源公平配置等改革。珠三角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进展顺利,农信社改革重组、村镇银行培育发展等取得新成绩。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探索建立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制度。价格改革扎实推进。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建设加快。加强对全省国资国企改革的顶层设计,有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开展国资与民资对接活动。启动省属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珠三角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扎实有效,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试点稳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

开放合作不断深化。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对我省争当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排头兵作出规划部署,成功举办首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设立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家批准。与欧洲、北美、东盟、非洲等加强经贸、科技等交流合作,新设立6个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和17个驻海外旅游合作推广中心,新增国际友好城市17对。粤港澳合作深入推进,对港澳开放153个服务业门类,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备案金额达698亿元。侨务引智引资、华商合作等取得新成效,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获批设立。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正式启动,"三个一"通关模式全面推开。粤台合作不断深入。联合港澳成功承办第十届泛珠大会,泛珠合作进一步推进。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自主创新取得新进展。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预计达2.4%,技术自给率提高到71%。启动实施新一批重大科技专项。区域创新能力稳居全国第二位。有效发明专利量和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全国第一,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保护指数和环境指数均居全国首位。发展新型研发机构120多家,建成各类产学研创新平台1600多家、技术创新联盟100多家、标准创新联盟167家。新增9项973首席科学家项目,新增2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广东。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4.7:46.2:49.1。工业增加值增长7.8%,先进制造业增加值、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提高到48.1%、25.7%。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首批总投资331亿元的13个项目开工建设。汽车、轨道交通、航空等装备制造业发展壮大。北斗卫星导航应用示范工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顺利推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制造和应用取得新进展。传统优势产业技术改造步伐加快。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2%,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58.4%。金融业增加值4724亿元、增长12.5%。海洋生产总值达1.35万亿元、增长13.8%。

信息化水平继续提升。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光网城市"工程,新增光纤入户357万户,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进一步扩大。通信基础设施产业联盟成立。中国移动南方基地、中国电信亚太信息引擎、中国联通国家数据中心和一批云计算数据中心相继建成。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0.7%,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8.5%。

金融科技产业三融合深入推进。实施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重点行动,依托高新区、专业镇建成一批金融科技综合服务中心、中小科技企业征信中心。新增境内上市公司30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49家,前海、广州、广东金融高新区3大区域股权交易平台累计挂牌企业超过6000家,实现直接融资99亿元。广州、佛山、东莞民间金融街有效运作。各类备案私募基金规模近3000亿元,互联网金融有序发展。引入保险资金新增规模全国领先,科技保险试点稳步推进。

(四)加大统筹发展力度,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取得新进展。珠三角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61.8%、53.1%和30.3%。"九年大跨越"63个重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南沙新区新签项目投资总额超4500亿元,前海新区入驻企业超2万家,横琴新区分线管理正式封关运作,入驻企业达7363家,一批金融、产业创新政策在三大平台落地。珠三角地区工业技改投资超过1000亿元、增长34.2%,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企业达19家、增加4家。编制完成珠三角全域规划纲要,科技创新、生态安全等一体化加快推进。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获国家批准,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广佛肇(怀集)经济合作区建设加快。

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成效明显。粤东西北地区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继续高于全省和珠三角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3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和连山、南澳两县通高速。产业园区加快扩能增效,40个省产业园新建成项目275个、在建项目979个、新签约项目590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当地工业比重提高到16%。实施一批地级市中心城区扩容提质项目,新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设立121亿元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13个市签订股权投资协议。全面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推进,帮扶资金达43亿元,引进产业项目990个。13个县(市、区)纳入国家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政策扶持范围。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有序推进。编制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有序调整城市户口迁移政策,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新增3万名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入户。城乡规划管理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建制镇总体规划、村庄规划覆盖率预计分别达87%、60%。完成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6100公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新农村示范村镇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全省投入扶贫资金75.4亿元,实施贫困村扶贫项目2.6万个、贫困户扶持项目58.8万个,有劳动能力的18.8万贫困户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5220元。完成10万户农村低收入家庭危房改造,扶持"两不具备"村庄1.28万户搬迁安置。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扎实推进。

(五)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效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用海不断强化。实施"十二五"后半期节能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预计可完成节能年度目标,超额完成年度减排任务,其中化学需氧量提前一年完成"十二五"减排目标。完成电机能效提升370万千瓦,新增649.5万千瓦现役燃煤火电机组完成降氮脱硝改造、496万千瓦取消脱硫烟气旁路,淘汰燃煤小锅炉1962台,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任务,新能源汽车加快推广,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9万吨,新增绿色建筑1635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节约集约用地示范省建设深入推进,"三旧"改造取得新成效,累计实施改造面积24万多亩。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划,用海行为更加科学规范。

污染治理力度加大。深入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行动计划等,重点流域污染治理、汕头贵屿环境整治等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取得初步成效,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53.6%。全省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珠三角地区pm2.5下降10.6%、pm10下降11.4%,全省平均灰霾天数下降6.62%,总天数为2003年以来最少。

生态建设有效推进。编制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75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造林355万亩。扩大省级生态公益林750万亩,增加森林公园、湿地公园210个,森林覆盖率达58.69%。率先开展生态控制线和林业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新增社区体育公园207个、新建绿道约2000公里。开展美丽海湾建设试点,海洋生态修复和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十件民生实事顺利完成。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全省各级财政收入1941亿元,其中省财政收入784亿元、增长15.6%,在教育、文化、医疗、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住房等领域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

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加快发展。扎实推进教育创强争先,教育强市、强县、强镇覆盖率分别提高到57.1%、63.4%、80%。规范化幼儿园比例达60%,公办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覆盖率达91.2%。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岗位津贴标准提高到人均700元/月。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取得新进展。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完善,文化惠民水平提升,文艺精品创作涌现一批新成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得到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现100%覆盖。药品第三方电子交易平台顺利运行。切实加强登革热、h7n9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等防控工作。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加快。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妇儿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体育产业发展提速,群众体育蓬勃开展,我省运动员在仁川亚运会取得优异成绩。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局面进一步巩固。完成我省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任务。人防、地质、气象、地震、档案、地方志、参事、文史等事业取得新成绩。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新增城镇就业159.6万人,促进创业19.2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67.3万人次。企业退休人员月平均养老金增长10.4%,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月80元。职工、居民医保政策规定的住院支付比例平均达87%和76%,在全省铺开大病医疗保险,初步实现医保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城市和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覆盖率分别达80.5%和58.8%。城乡低保补差、农村五保供养标准进入全国前列,医疗救助标准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残疾人生活津贴等标准大幅提高。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任务,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万套、棚户区改造4.1万户,基本建成保障性安居工程10.9万套。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开展社会矛盾化解,信访形势保持平稳。深入推进"平安广东"建设,强力开展打击涉黄赌毒、电信诈骗犯罪等六大专项行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明显。戒毒、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入开展。海防打私工作得到加强。积极推进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工程,劳动关系总体稳定和谐。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进一步加强,建成婴幼儿配方乳粉电子追溯体系。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事故起数、死亡人数进一步下降。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国防建设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共建、双拥、优抚安置工作深入推进,军政军民更加团结。

过去的一年,我们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坚持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783件、省政协提案775件,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1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8项。加快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完善政府立法制度和程序,不断加强行政复议和行政执法监督。加强重大决策民主协商,密切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进一步深化政务分开、网络问政,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监察工作加强,审计覆盖面扩大,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成效。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力纠正"四风"。撤销省政府系统议事协调机构151个,精简率68.9%。省直党政机关及参公单位"三公"经费压缩20.2%。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饱含着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离不开海内外各界人士的关心支持,是全省广大干部群众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长期积累的经济结构不合理、体制机制不健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协调、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等深层次问题和矛盾更加凸显,全面深化改革和转方式调结构任重道远;投资增长接续能力不强,消费需求增长偏弱,进出口形势依然严峻,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房地产市场调整影响不断扩大,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由于多方面因素影响,去年生产总值、进出口等指标增速未能实现年度预期目标;社会矛盾、安全生产、食品安全等问题仍然突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政风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保障和改善民生任务依然繁重。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更有针对性的举措认真加以解决。

二、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局之年,也是我省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重大。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在增长速度、发展方式、经济结构、发展动力等方面呈现一系列新的趋势性变化,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我省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行省份,较早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转方式调结构大势已成,珠三角地区有条件进入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持续平稳增长期,粤东西北地区具备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友好又快发展的条件,我省有能力既为国家生产总值提供支撑,又为国家结构调整提供支撑。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世界经济总体复苏疲弱态势难有明显改变,国内"三期叠加"仍然存在不少不稳定不确定因素,经济下行压力和潜在风险并存。我们既要牢牢把握机遇,增强战略自信,又要增强忧患意识,保持战略定力,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坚持发展、主动作为,振奋精神、乘势而上,努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广东改革发展稳定新局面。

做好20xx年的政府工作,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系列重要讲话、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三次、四次全会的部署要求,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提升开放水平,促进绿色发展,强化风险防控,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生保障,完成"十二五"发展目标,规划"十三五"发展任务,努力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进出口总额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计划。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和内生动力。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先行先试,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抓好改革措施落地,把改革新红利不断转化为发展新动能。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大简政放权力度,继续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省级3月底前完成,市县级6月底前完成。全面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优化行政审批事项办理流程,推进全流程网上办理。加快行政审批改革后续监管制度建设,在特种设备、环境保护等领域探索开展市场监管体制改革。全面推进清理行政职权和编制权责清单工作,公布第二批40个省直政府部门和各市县政府部门权责清单。做好公务员分类管理工作。探索开展行政许可绩效评估。深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和法定机构改革试点,推进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整合改革、政府投资非经营性项目代建体制改革。完善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所有镇街开通网上办事站,建成全省统一的电子证照系统,珠三角各市逐步推行企业专属网和市民个人网页。年内完成全省党政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认真贯彻新预算法,落实省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探索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研究编制中期财政规划,启动零基预算改革和项目库管理试点。深化转移支付制度改革,开展省与市县之间事权和支出责任置换改革试点。继续整合清理专项资金,省级一般公共预算专项资金压减至230项以内,省级一般性转移支付占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提高到60%以上。深化公共资源交易体制改革,扩大交易范围。推动公共资源向各类投资主体公平配置,探索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重点基础设施项目试点。推进地方金融监管体制改革,做大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完善直接融资体系,加快发展区域股权交易中心、金融资产交易中心,支持设立和发展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拓展跨境人民币业务。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制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设立,推广建设社区金融服务站。

深化商事制度和投资管理等改革。完善宽进严管配套措施,探索实行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和税务登记证"三证合一"登记制度,进一步降低准入门槛,培育壮大市场主体。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加快推行企业投资项目清单管理。全面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构建统一规范的市场主体信息公示体系,建立健全经营异常名录。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资产优化重组,推动国有资产资本化、证券化。探索以改制上市、引入战略投资者、经营者和员工持股等多种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改进公司法人治理机制,有序推进市场化选聘省属企业职业经理人。深化国企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落实职务待遇与业务支出管理规定。创新和完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实行出资人管理事项清单制度,改组或组建国有资本运营和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加强企业内部管理,防范投资和经营风险。

(二)强化内需拉动经济主引擎作用,力促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投资的关键作用和消费的基础作用,培育新的需求增长点,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夯实持续稳增长基础。

合理扩大有效投资。全年安排省重点项目投资4500亿元,重点投向交通能源、水利、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等领域。新开工梅州至平远等15项950公里高速公路项目,抓好济广、包茂、大广等高速公路广东段和虎门二桥等项目续建,年内新增通车里程600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抓好干线公路"迎国检"项目建设。推进深茂铁路江门至茂名段、广梅汕客专梅州至潮汕段、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二线、广州东北货车外绕线等铁路项目和广佛肇、莞惠、穗莞深等城际轨道项目建设,抓好白云机场扩建工程等民航项目建设,加快建设西江、北江航道扩能升级工程和高陂水利枢纽等重点水利工程。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推进一汽--大众佛山工厂二期、深圳华星光电8.5代面板二期、湛江钢铁、中委炼油、中科炼化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强产业链招商,引进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和范围,推动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重大项目落地。扩大债券融资规模,开展资产证券化试点,筹建铁路发展基金。

积极培育消费新增长点。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促进城乡居民增收,提升居民消费能力。加快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今年全省各类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实施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住房、绿色、教育文化体育等6大领域消费工程。创新推进广货全国行、广货网上行。加快4g推广应用,促进新一轮信息消费。鼓励支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培育一批综合性电商平台和网上商城,推动传统市场、展会和企业加快应用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服务模式。扶持发展快递综合服务企业,实施"快递下乡"工程。抓好现代流通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农超对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大力发展旅游休闲消费。

促进各类企业健康发展。完善和落实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新增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过千亿的企业。落实国家"营改增"等结构性减税政策,清理规范涉企经营性收费,继续推动各地减轻企业负担。鼓励引导企业开展兼并重组。遴选确定首批省重点培育民营骨干企业。完善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中小微企业创新创业、融资、专利信息、检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扩大中小企业直接融资和股权交易规模。

强化经济运行监测调节。加强经济形势分析研判,强化监测预警。加强市场价格监管,深化价格改革,有效稳定物价。抓好重要商品储备管理,提高煤电油气运调节和供应保障能力。引导和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和金融风险。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做好"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创自主创新新优势,努力当好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

加快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支持种子期、初创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培育发展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科技中介,建设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加快创建国家技术转移集聚区。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合作和国际科技合作,建设一批重大研发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推进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

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科技攻关。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计算与通信集成芯片、移动互联关键技术与器件、新能源汽车电池与动力系统、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等九大领域突破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广一批重大战略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创新型产业集群。加强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的对接与配套,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在粤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和开放应用,依托"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建设国家大数据研究中心。

深入推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发展。完善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服务体系,支持在高新区、产业园、专业镇设立科技小额贷款、科技保险等科技金融机构,支持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等载体发展。加快建设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验区。完善创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各地设立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产业基金。探索建立创业投资机构集聚区,吸引境内外创业投资机构入驻。做好企业改制上市、"新三板"挂牌和利用区域股权交易市场融资工作。

着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出台实施激励企业创新投入的普惠性政策、完善孵化育成体系和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引导性政策、支持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性政策,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加快科研项目审批制度和财政科研资金管理改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建设知识产权服务业发展示范省,加快知识产权交易与运营服务平台、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体系等建设。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活动。引进第五批创新创业团队和领军人才,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使用。

(四)加快推进结构调整,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落实"两个支撑"要求,扎实推进重大平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建设发展,实施信息化先导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效益。

加快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航空制造、卫星及应用等先进制造业,重点抓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办好首届珠江西岸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led、生物等领域引进培育一批重大产业集聚项目。推进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技术及其应用产业化发展。积极实施国家和省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导航及经济科技项目知识产权评议。推进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临港经济,加强海洋资源开发,发展海洋航运。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抓好广州、深圳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统筹规划建设一批总部经济基地。推动粤东、粤西、粤北服务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专业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新兴服务业培育示范工程,实施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推动传统服务业改造升级,发展个性化、差异化服务,带动大众消费。

推动新一轮技术改造。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点支持工业企业围绕扩产增效、智能化改造、设备更新和绿色发展等开展技术改造。建立健全技术改造信息平台和项目库。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加强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落实加速折旧等措施,鼓励首台(套)装备使用,推动企业设备更新,加快珠三角地区"机器换人"步伐。

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加快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推进宽带提速普及,珠三角光纤入户率超过30%,网络接入能力达到100兆,加快无线局域网热点覆盖。推广"三网融合"应用,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制定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化与各行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重点扶持云操作系统、云中间件、云终端等关键领域产业发展。建设大数据管理和服务平台,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项目。

(五)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全省新型城镇化规划,推动珠三角优化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优化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推动城乡区域互促共进。务实推进泛珠合作,加快粤桂合作特别试验区建设,筹建闽粤经济合作区。做好援藏援疆等对口支援工作。

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优化省域城镇体系,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推进"广佛肇+清远、云浮"、"深莞惠+汕尾、河源"、"珠中江+阳江"三个新型都市区建设,开展"2511"新型城镇化试点。改革户籍制度,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健全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完善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推动发行省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债券。以"三规合一"标准为基础探索推进"多规合一",强化规划实施监管和执法监督。提升建筑创作水平,建立历史建筑保护名录。

加快珠三角地区优化发展。以项目建设、技术改造、重大平台、骨干企业和科技创新为抓手,加快构建珠三角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珠三角各市创建创新型城市,争取设立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出台实施珠三角全域规划,开展珠三角城市升级行动,建设珠三角智慧城市群、森林城市群。统筹推进基础设施、生态安全、金融、物流、旅游、信息化等一体化重点工作,推进广佛同城化,加快三大经济圈融合发展。推动前海、南沙、横琴新区以及其他重大平台建设发展,强化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加快推进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前期工作。

支持粤东西北地区加快发展。继续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扩能增效、中心城区扩容提质及新区建设。优化增量、调整存量,完善省级产业园区配套设施,引进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加快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严把新建项目环保准入关,杜绝污染转移。坚持产城融合,有序推进新区起步建设。发挥粤东西北振兴发展股权基金引导作用,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全面对口帮扶,拓宽帮扶工作领域,强化县(市、区)结对帮扶。推进汕潮揭同城化、广清一体化等区域融合发展。用足用好中央政策,加大省市扶持力度,促进原中央苏区县和革命老区发展。

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建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编制实施县(市)全域城乡建设规划,加强村镇规划建设。大力推动垃圾、污水处理和水电路气网等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扩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试点范围,建立健全优质教育、医疗、文化资源城乡共享机制,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向县以下延伸。开展小城市和特色小城镇培育工作,依托小城镇和中心村打造功能完善的农村生活服务圈。

(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推进"三农"各项事业。坚持狠抓"三农"不动摇,深入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稳定农业生产。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加快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创建"亩产吨粮县"和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区。落实地方储备粮规模和粮食仓储设施建设任务,强化粮食质量安全监管,打造"南粤粮安"工程。推进农田水利万宗工程。扶持建设省重点"菜篮子"基地和重点养殖场。发展岭南瓜果、花卉苗木、林下作物等特色效益农业。加快现代渔港建设,推进渔船更新改造,发展远洋捕捞和深水网箱养殖等设施渔业。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建设气象现代化试点省,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编制实施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实施一批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项目。加快农机装备设施建设,推进山地丘陵地区农机化和特色农机研发推广,推广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创建示范性家庭农场,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现代种业,抓好种业孵化器和种业基地建设。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动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和重点农批市场改造升级。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等改革试点。深化山区县和珠三角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开展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股份制度改革试点,推动农村政务服务平台、土地流转平台和集体"三资"管理服务平台全覆盖。探索开展粮食直补改革试点。推进林权流转规范化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推进政策性涉农保险,探索建立农业大灾准备金制度。建设农业综合执法队伍和监督体系。推进农垦、供销社体制改革。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开展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统筹推进幸福村居、美丽乡村等创建活动,加快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重点抓好垃圾集中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实施世界银行贷款农业污染治理项目,做好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普查和修复治理。提升村卫生室服务水平,建设数字农家书屋,健全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

(七)以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引领,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认真落实自贸区战略,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深化粤港澳台侨更紧密合作,加快推动外经贸战略转型,推动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

推进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落实国务院批复的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推动完善配套实施细则,制定自贸试验区管理办法,完善管理架构,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粤港澳经济深度融合。对外商投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设市场准入统一平台,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率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深入推进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深化粤港澳金融合作,强化粤港澳国际贸易航运功能集成,促进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

力促外贸稳定增长。落实各项稳定出口政策,组织海外市场开拓系列活动,积极打造跨境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境内外展示中心等新贸易平台。加快推行出口退税网上预申报和限时办结制,扩大出口信保覆盖面。加快建设进口商品交易中心,扩大鼓励进口贴息范围,支持融资租赁进口,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装备进口,合理增加优质消费品进口,稳定重要资源性产品进口和储备。提升"三个一"通关模式运行效率,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试点和电子口岸建设。加快商务大数据平台建设,强化国际商事法律和知识产权服务,加强贸易摩擦应诉指导和服务。

加快外经贸转型发展。推动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和科技兴贸创新基地建设,促进传统优势出口产品升级换代,提升机电和高新技术出口产品质量。深入实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鼓励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延伸产业链条。加强出口自主品牌培育,推进区域品牌境外注册,支持收购国际知名品牌。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推广旅游购物贸易试点,积极争取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扩大跨境电子商务试点范围,统筹推进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和业务拓展,完善跨境供应链物流服务。大力扶持发展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和供应链龙头企业,创新新业态监管方式。

加强引进外资与对外投资合作。深化涉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依托重大平台和重点产业园区,加强对世界500强、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精准招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加快外商投资意向项目库和境内引资需求项目库的建设与对接。加快"走出去"步伐,深化对外投资备案制改革,完善境外投资公共服务体系,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跨国并购、海外股权投资,建设境外营销网络和生产基地,培育更多本土跨国公司。积极参与境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工程承包,稳妥推进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开发。

深化对外合作交流。制定落实我省参与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实施方案,办好第二届广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和20xx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深化与沿线国家经贸文化合作,探索建立沿线港口城市联盟,推进互联互通。推动驻境外经贸代表处布局建设和发挥作用,重点推进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贸合作。提升中新(广州)知识城、中德(佛山)工业服务区、中德(揭阳)金属生态城等开发建设水平。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金融、物流、教育、专业服务等重点领域合作,加快港珠澳大桥、粤澳新通道等项目建设。加强粤台交流合作。加快汕头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建设,带动利用侨资侨力。发挥国际友城等外事资源优势,拓展国际交流合作。

(八)狠抓节能减排,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以最坚决态度和超常规手段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绿色广东、美丽广东。

强力推进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严格考核问责。加强工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大力发展绿色建筑,逐步实施公共建筑能耗定额管理制度。推进电机能效提升及注塑机节能改造。持续开展万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推进大中型燃煤工业锅炉脱硫脱硝和现役燃煤电厂降氮脱硝改造,开展"趋零排放"试点。加强机动车和农业源减排,完成国家新下达的"黄标车"和老旧车淘汰任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

深入推进污染治理。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强化跨行政区河流污染联合治理,推行"河长制",加快广佛跨界河流、茅洲河、练江、小东江等重点流域污染整治。深入推进粤桂九洲江水污染防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方案,强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抓好工业锅炉、建筑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治理,严控pm10、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坚决遏制粤东西北地区空气污染上升势头。推进汕头贵屿等区域重金属污染全面整治。加强环保执法,依法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划定生态控制线、林业生态红线。深入开展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推进林业四大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动生态公益林扩面提质,加强森林抚育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绿道网升级,构建省域森林公园体系。开展海岸带综合整治修复,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加强围填海管理,探索划定禁填区、限填区。加快推进"三旧"改造,建立健全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分配与建设用地存量挂钩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加大查处违法用地力度,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快建立省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培育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推广工业节能技术和装备、高效节能电器,推动led绿色照明产业化,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实施重大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业化工程。修订完善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研究与试验示范。完善碳排放管理和交易制度,建立低碳发展基金。加快建立节能量、排污权和水权交易制度。扩大环境监测社会化、环境污染等第三方治理试点。

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实施第二期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加快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抓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和评价制度改革。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扎实推进"创新强校工程"、"四重"建设、"20xx计划",建设高水平大学。创建现代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省。推进特殊教育、民办教育、社区教育、成人教育与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稳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强师工程"。积极推进与港澳及国际教育机构合作办学,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纵深发展,开展医师多点执业试点,鼓励社会办医,加快构建多元办医格局。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制度,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完善药品集中交易制度,推动医保目录和非医保目录药物、医用耗材进入平台交易。推进卫生计生信息化建设,拓展完善全员人口信息系统。加强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提升妇幼健康服务能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公共卫生服务,提高重大传染性疫病防控能力。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健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网络。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文化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支持转企改制文化企业发展壮大。加快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资源整合和体制改革,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市场信用监管。繁荣文艺创作,打造一批岭南特色文艺精品,加强版权保护。加强对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忆遗产的保护和利用,推进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工作。

做好体育、民族、宗教、国防等工作。加快市县两级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乡镇农民健身工程全覆盖,完善城市社区体育公园、小区体育场地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深化学校体育改革,提升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发展校园足球。壮大职业体育,提升竞技体育,办好第14届省运会。出台扶持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做好城市民族工作。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维护宗教和谐。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做好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加强海防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继续做好人防、地震、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推进平安广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年"工作,加大重点领域矛盾排查化解力度。深化信访制度改革,依法推动诉访分离。坚持打防并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和反恐防范体系,强化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犯罪的集中打击整治,严密防范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加强反走私综合治理,提高管边控海能力。加大依法管理互联网力度,维护网络安全。加强应急管理,健全突发事件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守安全生产"红线",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责任制和企业主体责任,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坚决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加强职业卫生工作。完善食品药品监管机制,推进网格化监管试点,加快婴幼儿配方食品、粮食、食用油、酒类等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劳资纠纷源头综合治理,开展欠薪等专项整治。抓好监狱管理、戒毒、社区矫正、法律援助等工作。

(十)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挥社会政策托底作用,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完善和落实促进就业创业政策,突出抓好对高校毕业生、异地务工人员、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服务,新增城镇就业120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0万人。实施新一轮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开展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促进创业10万人。健全城乡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加快实施劳动力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加强异地务工人员服务管理。健全各级公共就业创业服务机构以及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网络平台,实现90%以上的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信息联网。落实好失业保险稳岗补贴政策,降低企业失业保险费率。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强化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落实职工全员足额参保。推进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省级统筹,统一费基费率。稳步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城乡居保风险准备金制度。完善医保支付制度,稳步提高医保待遇水平,推行重特大疾病特殊医保补助制度和疾病应急救助机制,开展门诊检查纳入住院结算试点。全面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完善工伤保险待遇调整机制。加快实现社保卡"一卡通"。加强养老服务,提高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水平。建立健全以服务经济困难高龄、失能老年人为重点的老年福利制度。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做好恤孤、助残工作,推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发展。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今年全省将投入1900亿元,其中省级投入792亿元,集中力量办好十件民生实事。

一是提高底线民生保障水平。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0元;城镇、农村低保补助补差水平分别从每月333元、147元提高到374元、172元;五保对象供养标准提高到所在县(市、区)上年度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孤儿集中供养水平从每月1150元提高到1240元,分散供养水平从每月700元提高到760元;城乡医疗救助人均补助标准从每年934元提高到1556元;残疾人生活津贴从每年600元提高到1200元,重残护理补贴从每年1200元提高到1800元。

二是确保完成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目标。完成2571个重点帮扶村、20.9万贫困户90.6万贫困人口脱贫任务。在100条重点帮扶村开展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培训贫困农户8.9万人。

三是促进创业就业和加强困难群体等救助帮扶。按3000元到30000元的标准补贴创业带动就业,按每人1万元的标准资助符合条件的初创业经营者提升素质,提高创业就业项目补贴标准。组织开展劳动力技能(技术)晋升补贴培训50万人次。独生子女死亡、伤残家庭的特别扶助标准分别从每人每月150元、120元提高到800元、500元。实施城乡居民殡葬基本服务由政府免费提供政策,减免7项基本服务收费。

四是促进教育资源公平均衡配置。城乡免费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小学从950元提高到1150元,初中从1550元提高到1950元,残疾学生提高到不低于每年6000元。实施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学杂费、课本费政策。新建15所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标准从每生每年1500元提高到2000元,市县属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2500元提高到3000元。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省级试点补助从每人每学年600元提高到800元。省属普通本科院校、高水平大学生均定额拨款标准分别提高到每生每年10000元、12000元。

五是改进医疗卫生服务。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每人每年35元提高到4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从年人均320元提高到380元。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对参保人大病医疗费用予以"二次报销"。对5.4万农村接生员和赤脚医生按每月700、800、900元分档安排生活困难补助。经济欠发达地区1052个乡镇卫生院全部配置"五个一"设备。实施出生缺陷综合防控项目,对孕产妇、新生儿疾病筛查予以补助。

六是优化公共文化体育服务。支持每个县(市、区)至少建设1座多厅数字电影院,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公益电影。推进基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全覆盖。建立100个"全民助残健身工程"示范点。实施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

七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品种从12个增加到18个。在汕头、韶关、梅州、湛江、清远等5市试行巨灾保险改革试点。在20个县推进普惠金融"村村通"试点,推进2784条信用村、3982条自然村金融(保险)服务站和助农取款点建设。完成6000公里新农村公路路面硬化,省补助标准从每公里15万元提高到18万元。提升农村饮水安全水平,推进6个村村通自来水工程示范县建设。

八是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完成56939户城市棚户区改造。完成20572户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每户补助2万元。完成5945户华侨农场危旧房改造,补助标准从每户1.5万元提高到2万元。新开工建设46754户公共租赁住房。完成不少于10.15万户农村危房改造,每户补助不低于2万元,其中对困难残疾人家庭每户增加补助6000元。完成400条不具备生产生活条件贫困村庄、7000户搬迁安置。

九是加强污染治理。珠三角地区淘汰营运"黄标车"每辆补贴6000元到30000元。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从每亩22元提高到24元,对粤东西北护林员每月补助300元。支持69个县(市、区)"一县一场"(垃圾填埋场或垃圾焚烧厂)建设,并以奖代补引导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处理设施及保洁员队伍配备建设。支持欠发达地区建设5个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县。对规模化养殖场环保达标给予奖励。

十是保障公共法律服务和公共安全。全面开展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对全省2.6万个村(社区)按每个不低于1万元的标准予以补助,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适当对村(社区)法律顾问公益性服务进行补贴。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使我省生产的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抽检覆盖率达到100%。

各位代表!做好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必须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省政府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

一是加强民主法治建设。维护宪法尊严和权威,自觉遵法学法守法用法,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谋划和推进政府工作,努力营造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化政务环境。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的监督,定期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切实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建议。健全依法决策机制,落实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探索建立重大行政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和责任倒查制度,推进责任政府建设。

二是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加快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推动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健全政府法律顾问制度。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强公务员教育管理,提升公务员队伍依法办事能力。完成"六五"普法任务,强化法治文化建设。完善法治政府建设指标体系,强化依法行政考评。

三是加强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坚持依法设定权力、规范权力、制约权力、监督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健全行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协调又相互制约的权力运行机制,确保权力运行厉行法治。完善政府内部监督机制,深化政务公开,实施"阳光政务",自觉把行政权力置于人民群众监督之下。健全监察、司法、审计等联动的行政权力监督机制,加大对违法行政、懒政怠政的监察、整治力度,强化重点部门和岗位廉政风险防控,坚定不移反腐倡廉、推进廉洁政府建设。

四是狠抓政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三严三实"、国务院"约法三章"等要求,巩固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整治"四风",持续加强政风行风专项治理,切实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绝不允许以权压法、粗暴执法、干预司法、徇私枉法,以加快建设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各位代表!完成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必须继续保持求真务实、干事创业的精神状态,坚持积极有为、攻坚克难,勇于担当、狠抓落实。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锐意进取、改革创新、团结奋斗,努力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为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总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实施“十五”计划取得良好开局的一年。

过去的一年,是实施“十五”计划和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起始年。我省各级政府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团结全省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如期完成了省九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实现了新世纪和“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精心组织实施“十五”计划纲要,认真抓好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课题调研和相关政策的落实,保持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好势头。初步统计,全省国内生产总值4258.37亿元,增长9%,实现了预定的增长目标,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战胜台风等自然灾害,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52.40亿元,增长3.5%。工业增加值1645.34亿元,增长11.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4.76%,比上年提高4.0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1701.76亿元,增长9.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左右,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年共争取国家财政性建设资金35.8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99.46亿元,增长9.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1.3%,没有达到预定目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初预定分别增长为11%和3%)。财政总收入423.54亿元,增长14.6%,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269.45亿元,增长15.1%,超过预定增长9%的目标,财政总支出373.94亿元,增长15.9%。金融运行平稳,年末各项存款余额比年初增加499.95亿元,增长16.1%,各项贷款比年初增加297.54亿元,增长12.3%。外汇净结汇68.59亿美元,增长54.4%。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上年的16.3∶43.7∶40.0调整为15.3∶44.7∶40.0。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市场化取向更加明显,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发展。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上年的65.5∶34.5调整为63.9∶36.1。全省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154.18万亩,总产量817.28万吨,减产37.4万吨,但早稻优质率提高11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总量继续扩张,其中烟叶产量101.15万吨,增长7.9%,水果产量404.57万吨,增长13.5%,甘蔗产量90.93万吨,增长9.9%。造林任务超额完成,林种树种结构进一步优化。水产品总产量增长2.8%,水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1.8%。肉蛋奶总产量增长3%。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订单农业形成一定规模。工业集中度有所提高,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上升到45%,形成一批骨干企业集团和名牌产品。国有经济战略性重组取得进展,推进全省汽车工业、造纸工业等的整合,淘汰压缩过剩、落后生产能力,关闭了一批“五斜企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出台《“十五”期间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意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加大。启动“数字福建”建设,互联网交互中心已基本建成、省政务信息网络工程开通大部分节点、省空间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开始运行、示范小区建设进展顺利。现代服务业、新型商业、房地产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有新的发展。所有制结构继续调整,非公有制经济在全省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继续上升。合理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进一步扶持促进山区发展,全年安排山区发展资金3.5亿元、一般性转移支付8.9亿元,全省重点项目投资额的55%投放在山区,新增山海协作项目590多项,总投资约50亿元。

———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全省新设立股份有限公司50家,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改革扎实开展。对12家省级控股(集团)公司进行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全省50%的国有资产纳入授权管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开始起步。企业资产重组、破产兼并和下岗职工再就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确立社会保障基金征缴、发放、监督新体制,“两个确保”走在全国前列。医疗保险、医疗机构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全面展开。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财政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实行部门预算编制管理和国库统一支付工资管理改革,政府采购制度稳步实施。住房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措施。制定《关于推进城市污水处理产业化发展的暂行规定》等政策,城市公用事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面推行土地收储让制度,完善经营性土地的招投标制。出台了《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

———对外经贸在困难中稳定发展。努力克服世界经济增长趋缓的不利影响,出台鼓励出口、招商引资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大力改善外经贸环境。认真做好“入世”的应对准备工作,研究制定《福建省应对加入世贸组织行动纲要》。实施多元化战略,加快外经贸结构调整步伐,积极拓展欧、美、日等国家的市场,巩固与东南亚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经贸合作。成功举办第五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等一系列重大对外经贸活动。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取得积极成效,一批企业赴境外开辟新市常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国际旅游业继续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外贸出口139.26亿美元,增长7.9%,高于全国1.1个百分点;合同利用外资50.07亿美元,实际到资39.18亿美元,分别增长16.1%和3.0%。利用台资转降为升,全年合同利用台资10.79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5.05亿美元,分别增长52.5%和3.4%。

———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在建重点建设项目有17个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完成千公里江堤建设任务,我省成为全国第一个县级以上城区基本达到国家设防标准的省份;中尺度灾害性天气预警系统二期工程全面完成,三期工程进入实施阶段。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棉花滩水电站全面建成投产发电,成为我国新世纪投产的第一个大型水电项目;福建电网与华东电网成功联网,结束了福建电力的“孤岛”历史;城乡电网改造取得阶段性成果,累计完成投资62.12亿元。福宁、罗长、漳诏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京福高速公路三明—南平—福州段全线动工,漳龙高速公路龙岩段投入试运营,全年完成高速公路投资70亿元,创历史新高。五条入闽公路通道全线动工,厦门环岛路三期部分路段实现通车,福州二环路三期工程开工建设。作为我省第四条出省铁路通道的赣龙铁路获批开工。一批社会事业重点项目加紧建设,省博物馆、省体育馆主体工程基本建成。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龙长、漳龙(漳州段)高速公路等项目获国家批准立项或批准初步设计,炼化一体化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国家,温福铁路列入国家“十五”计划,福厦、龙厦铁路和衢南、三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力度加大。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成效显著。按照中央和省里的统一部署,各市各部门通力协作,大张旗鼓地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药品、农资、拼装车、卷烟、鞋类等违法行为进行重点打击,区域性、群体性的制假售假违法活动得到有效遏制。治理“餐桌污染”工作基本实现年度目标,取得初步成效。整治金融市场秩序,省级投融资企业及境外企业整顿工作达到预期目标。依法推进建设工程招投标,建筑市场逐步规范。矿业整顿取得成效,关闭1970个小煤矿。开展文化市场治理整顿工作,经营秩序有较大改观。依法查处一批走私贩私案件,破获一批涉税违法案件。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垄断,废止带有地方保护主义色彩的文件。大力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防止了重特大事故的发生,特别是近来第一次全年没有发生一起特大火灾和群死群伤恶性火灾事故。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改进德育工作,改革课程设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基础教育工作得到加强,巩固教育“两基”成果,扩大高中办学规模,落实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大中小学危房改造力度。高等教育办学规模继续扩大,省属高等院校招生近5.14万人,增长16.0%。以联合办学和多形式共建为主要内容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推进。福州地区大学城、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和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工程动工建设。福建工程学院、闽江学院、莆田学院等3所新申报本科高校通过了设置评议。在厦门设立国家会计学院已获批准。厦门大学、福州大学完成“211”工程一期建设并通过验收。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产学研结合、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福州、厦门软件园均已完成一、二期工程建设。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质量有所提高,疾病控制和卫生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有新进展,“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取得实效,妇幼保健工作不断发展。计划生育“三为主”方针进一步落实,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出生率分别为6.04‰和11.56‰,低于年度控制目标。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一控双达标”成果进一步巩固,生态林工程建设取得进展。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实现年度耕地占补平衡。文化艺术活动积极开展,创作出一批艺术精品;紧贴群众需求,基层文化事业迈上新台阶。建设全民健身网络,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加快竞技体育发展,九运会成绩显著。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民族、宗教、地方志、气象、地震、老龄、妇女、残疾人、计生协、关心下一代及对口支援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人民生活水平有新提高。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标准和离退休费,提高了企业最低工资标准和生活补贴,提高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313.08元,实际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3380.72元,实际增长5.2%。全年居民储蓄存款增加263.34亿元。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下岗职工再就业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5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清理涉农收费项目,减轻农民负担7.48亿元,通过农网改造和整顿农村电价,减轻农民用电负担0.7亿元左右。“造福工程”搬迁2.1万人,超额完成任务。农村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市棚屋区改造力度加大。九龙江流域污染治理取得进展,福州西湖综合整治成效明显。城乡居民在文化教育、购房买车、假日旅游等方面消费能力增强,人民群众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推进。认真办理人大交办的人大代表议案和政协委员提案,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的地方性法规草案5项,提请修订的地方性法规6项,制定政府规章9项。全面清理地方性法规、规章及规范性文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重视发挥港澳闽籍社团、海外侨团爱国爱乡、支援家乡经济建设的积极性。以思想道德建设为核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施《福建省城市社区建设纲要》和《福建省乡镇工作纲要》。“双拥”共建活动不断深入,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成功举行首次省级人民防空演习。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扫黑除恶”、治爆缉枪、打击经济犯罪等专项斗争成效显著,“扫黄打非”、打击“”等邪教和地下非法宗教势力专项斗争力度加大。认真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深入开展人民内部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治安事件,保持了社会安定稳定。

———政府职能转变取得新成效。扎实开展机关效能建设,抓好制度建设,促进作风转变,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省级政府部门已减少审批事项606项,改革面达55.7%。全省所有的县(市、区)、乡全面实行政务公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风建设的若干意见》。市县乡机构改革工作顺利推进,省属专业经济管理部门成建制转为集团公司基本到位。大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基本完成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积极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省政府聘请国际国内经济顾问,成立法律顾问团,完善闽籍院士联系制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意识增强,纠风工作向纵深拓展,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在世界经济增长减缓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与此同时,在政治和社会生活方面,北京申奥成功,亚太经合组织会议顺利召开,加入世贸组织等,都是举世瞩目的大事。我省和全国一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也迈出了新的步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中共福建省委总揽全局,全省人民艰苦奋斗的结果;这是省人大依法监督、省政协参政议政、各民主党派和工商联关心支持的结果;这是中央各部委、驻闽部队、武警官兵热心帮助的结果;这是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国外友好人士和各界人士真诚合作的结果;这也是各级政府奋力拼搏、努力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所有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贡献的同志们、同胞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还不高,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素质人才短缺;体制性障碍仍需消除,投资软环境还要改善;农民收入增长较慢,就业压力加大,部分群众的生活还比较困难;有的地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治安群众还不满意;有的单位办事效能低,有的领导干部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严重,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认真加以解决。

二、满怀信心做好新一年的政府工作。

是我们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一年,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第一年,也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行百里路半九十”,善始善终、毫不松懈地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对于我们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把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去年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放缓,“9·11事件”的影响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加,我们面临比亚洲金融危机时更为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从国内看,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依然存在,“入世”将对部分行业和产品造成冲击,加快发展的压力很大。我们对面临的困难要有清醒认识和充分估计,同时,更要看到做好今年工作的有利条件。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总体上有利于改革和发展,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对我省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装备,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供了契机;国内广阔的市场,为我省经济发展提供了较大的回旋余地;随着投资环境的改善,对民间资本的吸引力不断增强;省第七次党代会确定了今后发展的总体要求和战略措施,更加明确了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六大召开,必将极大地激发全省人民的政治热情,我们对做好今年的工作充满信心。

20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十五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贯彻落实江泽民“七一”重要讲话和十五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及省第七次党代会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正确把握形势,坚定信心,沉着应对,趋利避害,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调整结构,改善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大力实施“科教兴时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国内生产总值增长8.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5%;外贸出口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实际利用外资38亿美元;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持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为此,今年必须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农民增收。按照“多予、少娶放活”的思路,采取综合措施,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以市场化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在切实保护耕地、保护粮食生产能力、保护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引导农民种植优质品种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积极发展畜牧业和水产养殖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食品,努力发展创汇农业。继续推进林业分类经营,在积极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加快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坚决制止毁林行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扶持6个国家级和100个省级龙头企业,发展订单农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把农产品的质量、卫生、安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体系、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治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扶持发展各类中介组织和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把乡镇企业改造、提高与发展小城镇结合起来,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进一步抓好“种子工程”建设。加快十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节水灌溉,搞好水土保持。基本完成农电“两改一同价”。继续搞好扶贫开发,加强对宽裕型小康建设和农业现代化试点县、示范园区工作的指导。做好省内对口帮扶和库区移民安置工作。积极稳妥地搞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继续推行减轻农民负担“三项制度”,落实中央规定的“八个禁止”,做好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按照“自愿、有偿、依法、规范”的原则,在具备条件的地方,进行土地使用权合理流转。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着力提升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以产业升级为核心,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扶持转化弱势产业,淘汰退出劣势产业。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数字福建”建设重点抓好政府公众信息网、互联网网络安全监控中心和9个示范工程。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继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机械装备和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把企业技术改造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对轻纺、建材、林产、冶金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和提高,启动20个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新兴制造业,提升原有制造业的技术水平。顺应当今世界企业发展趋势,抓大做强与放小扶小相结合,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兼并重组,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做大做强一批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成长型企业和新增长点项目。我省中小企业量大面广,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路子,以产业链为纽带,协作配套、区域集聚、规模发展。

(三)大力开拓市场,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增加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培育和保护群众的购买力。根据中央部署,下半年再次提高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也相应增加。把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放在突出位置,积极扶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型企业、中介及社区服务业,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在吸纳劳动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千方百计拓宽就业门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和有劳动能力的人员多就业。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和职业技术教育、职业培训,推行劳动预备制度,完善就业服务体系。进一步研究制定扩大消费的政策措施,消除各种限制消费的障碍。扩大消费信贷规模,鼓励居民扩大住房、旅游、汽车、教育等方面的消费,发展假日经济,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认真贯彻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等政策规定,确保落实到位。加强城乡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和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消费条件。积极开拓农村市场,以农村村容村貌改造、新村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农电改造带动农村消费热点的形成。打响旅游品牌,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培育流通产业,大力推动现代营销方式发展,提高闽货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四)努力激活多元投资,促进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加大建设项目资金筹措力度,坚持集中财力办大事。政府投资主要用于关系发展全局的基础性项目和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公益性项目。发挥我省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价格政策,放宽投资领域,拓宽融资渠道,建立民间投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引导社会投资参与一般竞争性领域的项目建设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运用贴息、bot、tot等多种方式,带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建设。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保持城市基础设施和房地产等投资的快速增长。认真实施省政府有关污水处理产业化政策,抓紧制定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政策和社会事业项目代建办法。选好选准一批在建项目和交通战备项目,争取更多的国债资金、中央预算内资金补助、部管专项资金投资和更多的项目纳入政策性贷款范围。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落实年度目标责任制,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组织协调服务和监督稽查,切实保证工程质量。规范招标投标行为,依法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行为和工程质量事故。继续落实项目法人责任制、建设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竣工验收制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认真做好项目公开征集和推介活动,建立相应领域的项目储备库。

(五)推进体制创新,加快市场化进程。体制改革要着力推进“三个转变”:从以微观领域改革为主转向微观改革与宏观改革并举,从单纯的经济体制改革转为经济改革与社会事业改革统筹考虑,从注重微观效率的提高转向效率与公平协调发展。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要继续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产权制度、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内部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今年125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的70%要完成公司制改造。建立和完善劣势企业退出机制,力争用2年时间基本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继续完善“三个层次”的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营运体系,构建或重组若干有较强投融资能力的国有资产控股公司,力争到年底,全省80%以上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纳入新的营运体系。积极推进垄断性行业、公用事业企业的改革,打破行业垄断,形成公平竞争。继续营造良好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特别是盛市、县三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着力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现有上市公司要扩大规模、提升质量,同时创造条件争取更多的企业上市融资。继续推进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培育粮食市场体系,建立健全以粮食风险基金和粮食储备制度为主要内容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组织,着力推进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

(六)以“入世”为契机,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做好应对工作,细化、落实应对措施。充分利用过渡期的宝贵时间,尽快提高我省企业的适应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研究利用世贸组织规则,保护和发展自己。各级政府要加强世贸组织有关知识和规则的学习、宣传、培训,使公务员、企业经营者尽快熟悉和掌握世贸组织的有关知识。上半年全面完成涉外经济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清理、修订工作。要积极有效地利用外资。适应外商投资尤其是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转变,把增强我省产业配套能力作为吸引外资的一个重要手段,进一步改善投资软硬环境。巩固和扩大对东南亚、台港澳等国家和地区招商,加强和拓展对美、日、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招商。把引进外资与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正确引导外资投向。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吸引外商投资金融、保险、服务业。改进招商方式,建立更广泛的投资促进网络。加强对外商投资项目的扶持和服务,完善项目领导跟踪责任制;跟踪落实签约项目,促进实际到资。办好第六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等重大对外经贸活动。整合各类开发区,强化功能开发,提升发展水平。要充分利用入世的有利条件,大力推进出口主体的多元化和出口渠道的多样化,抓好重点地区、重点企业、重点商品、重点市场,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以提高产品竞争力为核心,加快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在扩大机电等产品出口的同时,进一步挖掘传统产品的出口潜力。加快各级各类企业进出口经营权的申报和核定工作,支持更多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继续深化国有外贸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具备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和承包工程,扩大劳务输出。发挥我省优势,深入做好对台工作,为促进祖国统一作贡献。抓住海峡两岸先后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扩大台商投资领域,搞好产业配套,促进现有台资企业增资扩产,更多地引进台资龙头项目和台湾大企业。继续办好台商投资区和福州、漳州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进一步搞好两岸定点直航试点。继续推进闽港、闽澳经贸合作与交流,加强服务贸易业、金融保险业、旅游业等的合作。做好侨务工作,加强与海外华侨华人的联系和经贸往来,进一步激发海外侨胞的爱国爱乡和投资热情。

(七)加快推进城市化,促进区域经济共同发展。把加快城市化进程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一个战略重点,按照三个层面同时推进九个设区市的发展,特别要在培育壮大福州、厦门、泉州三个中心城市上下功夫。推进城市化,要以规划为先导,以经营城市为手段,以生产要素集聚为支撑;要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路子,切实增强中心城市对小城市和中心城镇、城镇对乡村发展的辐射作用。要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按照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原则,实行户口管理一体化,以准入条件取代进城人口控制指标,全面推行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建设山海协作大通道。经济发达地区要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对山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带动作用。省里将继续在基础设施项目布点、财政信贷、转移支付、科技推广、教育发展等方面向老区、山区倾斜。加强老区、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区优势资源开发,促进山区特色经济发展。针对我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进一步研究提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宁夏自治区、西藏林芝地区、三峡库区以及新疆昌吉自治州等工作。

(八)搞好财政增收节支,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按照构筑公共财政的要求,继续推进政府收支分类、预算编制等改革。进一步完善分税制,配合中央做好所得税收入中央和地方分享办法的改革。强化预算管理,不能搞赤字预算。贯彻“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把确保工资发放摆在财政支出的首位,确保法定支出,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完善省对市县的转移支付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发展经济,培植财源,建立地方财政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妥善解决县、乡财政困难问题。加强债务管理,防范债务风险,建立债务预警机制。不准负债搞所谓的“政绩工程”,乡镇不得以强制或奖励手段要求村一级借贷上交两税及附加。积极组织收入,实施“金税工程”,加强税收征管,做到应收尽收。清理税收返还、先征后返和各种收支挂钩行为,加大对偷逃税款、骗取出口退税、非法减免税等行为的查处力度,防止税收流失。强化审计工作,加大监督力度。

金融工作要正确认识和处理防范金融风险与支持经济发展的关系,既不能盲目贷款,也不能“惜贷”。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农业结构调整、企业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和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扶持中小金融机构发展,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发挥福建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的作用。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基金会和城市信用社清欠工作。扶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小额信贷机制。加强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

(九)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建设信用文化。重点抓好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整顿和规范建筑市尝打击非法传销和变相传销、打击涉税违法行为、破除地方保护主义及行业垄断、整顿文化市尝整顿娱乐服务场所、整治安全生产、治理“餐桌污染”、整治药品流通秩序、整顿矿山秩序、整治虚假广告等专项工作。对原来制假售假以及其他违法违规活动成规模的地区和集散地,要防止死灰复燃。坚持标本兼治,加大治本力度;严把市场准入关,从源头上治理;严格执法,加大惩治力度。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要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档案,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增强企业和公民的商业道德观念,努力建设信用文化。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做好安全生产工作。

(十)认真实施科教兴省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快教育布局和结构调整步伐,巩固教育“两基”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继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着力提高办学质量。继续搞好与中央有关部委共建厦门大学、华侨大学工作。加快福州地区大学城和厦门大学漳州校区建设步伐,组建若干所省属本科高等院校和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启动高校“211工程”二期建设。基本完成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少数民族教育、现代远程教育及各种成人教育,逐渐形成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加快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办学。继续实施人才战略,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落实有关政策,鼓励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来闽创业。重视应用研究,组织关键和共性技术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技术。加快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加强国家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培育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推进公益性科技体制分类改革。发展科技风险投资和技术产权交易,拓宽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强化科普教育。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医疗机构和乡镇中心卫生院建设,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搞好重点疾病的监测和防治,全面完成全省初级保健规划目标。重视艺术精品创作和艺术人才培养,繁荣城市文化生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快福建大剧院、省广电中心等大型文化设施和全省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办好第十二届省运会、第六届全民健身节,建设200个全民健身活动点,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社会科学、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民政、民族、地方志、气象、防震减灾、老龄、妇女、残疾人、计生协、关心下一代等事业的发展。

建设“生态省”,大力改善生态环境,是促进我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一项造福当代、惠及后世的宏大工程,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积极推进。今年着重抓好沿海防护林四期工程、主要江河源头生态林一期工程和以长汀县水土流失综合整治为重点的水土保持工程以及国家级、省级生态建设示范县、生态农业示范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县的建设。继续强化污染治理,巩固和扩大“一控双达标”成果。积极推进“五江二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小城镇和农村水源污染的治理,加快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重视海洋环境和海岸带的保护,全面实施海洋功能区划、海域使用权属管理和海域有偿使用制度。加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坚持各类非农建设用地补偿制度,确保全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落实责任制,综合治理人口问题。

(十一)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必须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质量放在重要地位,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继续推进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养老、失业保险金扩面征缴工作。深化“医疗保险、医疗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体制”三项改革,特别要扩大医保覆盖面,力争全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70%以上,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医疗保障。现在群众对医疗服务还不够满意,我们要通过深化改革,降低药品价格,降低医疗成本,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巩固提高“两个确保”,今年全省要实现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加强和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把符合条件的城镇贫困居民和困难企业职工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继续做好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和企业退休人员管理社会化工作。深化分配体制改革,解决收入分配中的突出问题。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普遍提高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形成一个高收入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占少数、中等收入人群占大多数的“两头孝中间大”的分配格局。改善贫困山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始终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要继续抓紧抓好。改造城镇危旧破陋房,继续实施“造福工程”,加快农村旧村改造、新村建设,改善城乡居民住房条件。重视人口老龄化趋势,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关心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城市贫困人口、贫困地区群众、受灾地区群众等弱势群体,切实安排好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并使这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进一步开展经常性的社会捐助活动。

(十二)坚持“两手抓”,加快依法治省和以德治省步伐。认真执行人大及其会的决定、决议,定期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加强与人大代表的联系,及时、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支持政协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加强社区民主建设,完善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实施“四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健全法律服务体系,满足社会和群众的法律需求。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巩固精神文明创建、共建活动的成果,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切实做好拥军优抚工作。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建设和人民防空工作。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制,积极防范和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黑恶势力。严厉打击走私、偷私渡和“六合彩”活动,坚决铲除“黄、赌、毒”等各种社会丑恶现象。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坚决查禁取缔“”等邪教组织和利用宗教进行的非法活动。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做好人民内部矛盾的排查调处,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努力把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加快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政府肩负的责任比过去更大,要求更高。今年是转变作风年和调查研究年,我们要以党的十五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深入开展“两个务必”的教育,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以应对“入世”为契机,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更好地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创造新的业绩。

我们要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危机感,坚持用“三个有利于”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以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现在有的干部不注重学习,工作不动脑筋,不肯钻研;有的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只图虚名,不务实效;有的官僚主义严重,高高在上,不了解实际,不负责任,这种状况危害极大,必须坚决克服。要在全省公务员中大兴学习之风,学习江泽民“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学习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现代经济、科技、法律等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创造性。要脚踏实地,狠抓落实,部署工作抓督查,考核工作重实绩。通过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开展绩效考评,形成一套有效的奖惩机制,切实解决作风飘涪脱离实际、不求实效的现象。

我们要密切联系群众,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全体公务员要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追求。“为官要知民之痛”,各级领导要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为”,自觉地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天职。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要下决心精简会议和文件,腾出时间,集中精力,调查研究,推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和关系全局的重点问题的解决。

我们要深化行政改革,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入世”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是一个有力的推动。“入世”,首先是政府“入世”。各级政府要适应新形势,进一步转变观念,转变工作方式,加快行政体制创新,建立起符合世贸组织规则、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服务型政府,把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事务上来。我们强调服务,并不是要削弱必要的监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职能不是弱化,而是转化,该弱化的就弱化,该强化的要强化。要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上半年全面完成省市县权限内行政审批事项的清理工作,做到应清尽清、应减尽减。对取消的审批事项,要加强后续监管;对保留的审批事项,要致力于管理创新,减少环节,推动政府工作效率全面“提速”。继续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管理的透明度。今年要重点抓好县级政务公开,积极推进各设区的市和省级政府部门的政务公开,并带动村务公开、校务公开、厂务公开和院务公开等。要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快完成市县乡三级行政机构改革任务,大力推进政企脱钩、政事分离,加快事业单位改革。

我们要推进廉政建设,树立政府良好形象。在新的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一刻也不能放松。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要求,从严治政,坚持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倡廉工作格局。建立和完善思想教育、制度规范、监督制约、干部保护、查案惩处、廉政责任等机制,进一步开展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标本兼治,在源头治理上下功夫。全体公务员都要认真吸取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等典型案件的深刻教训,举一反三,头脑清醒,挡住诱惑,以廉树威,一身正气。“成由勤俭败由奢”,要大力倡导艰苦创业、勤俭节约,坚决反对贪图享乐、奢侈浪费。

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行为法定化。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依法行政是对各级政府的基本要求。今年是新宪法颁布20周年,各级政府和全体公务员要认真学习,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和水平。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完善政府公务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经常性学法制度。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逐步建立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可行性论证制度和执法责任制、过错追究制,促进行政行为的规范化。推行相对集中处罚权试点工作,完善行政执法体制,加大执法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各位代表,我们迈出了“十五”计划开局的坚实步伐,进入新世纪的福建生机勃勃。展望美好未来,我们任重道远;实现宏伟目标,我们信心百倍。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的领导下,按照省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团结和依靠全省人民,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全面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以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迎接党的十六大召开!

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20xx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主要任务顺利完成,“三个12%”目标同步实现,“”发展开局良好。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7500亿元,增长12.2%;财政总收入2596.12亿元,增长26.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501.16亿元,增长3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19亿元,增长27.1%;外贸进出口总额1432.9亿美元,增长31.7%,其中,出口928亿美元,增长29.9%;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0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5.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07元,增长14.4%;农民人均纯收入8779元,增长18.2%;城镇登记失业率3.69%;人口自然增长率6.21%。。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五大战役”推动重点领域突破。

着力构建“三维”项目工作格局,全面加强与央企的战略合作,成功举办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积极引进港澳台侨外大企业,全省对接央企、民企、外企项目1779个、总投资2.5万亿元。大项目好项目加快集聚,促进了“五大战役”的有效接续、强力攻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在建项目保质量、促投产,前期项目抓报批、促落地,形成梯次推进、滚动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年完成投资2589亿元、增长33.7%。新增长区域建设全面铺开。各区域规划基本完成,配套设施加快完善,一批重大项目相继落地。城市建设亮点纷呈。突出美化、绿化、净化,推进新城建设和旧城改造,一批城市新区、功能组团、商务营运中心建成投用。小城镇改革发展步伐加快。42个试点镇完成总体规划编制,宜居城市综合体建设稳步推进,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民生工程成效显著。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级财政在年初安排278.56亿元的基础上,又将超收的70%用于集中解决民生问题,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

(二)强农惠农富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坚持把“三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推进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农业生产实现增产增效。重点建设14个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7大优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4.2%,粮食产量稳定增长。造林合格面积701万亩,完成年计划的107.8%,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抓住中央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实施一批水利重大骨干项目,完成2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成土地整理30.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0.7万亩。改造农村公路2890公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成效显著,农村信息化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全年解决201.3万农村人口饮水问题。新一轮造福工程覆盖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加强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林权登记发证率86.6%、到户率81.2%。金融服务“村村通”覆盖90%以上的建制村。扶贫开发力度加大。认真落实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实施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启动第三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防灾救灾有力有效。全力防抗“南玛都”等台风,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灾后住房重建任务全面完成。

(三)“三群”联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产业群加快壮大。突出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50家百亿企业、领军企业,拓展延伸14条产业链,推进38个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的“6+6”措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0.6%。加强煤电油运等要素保障,做到“不拉闸、不限电”。出台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12条措施,中小企业贷款增速和占比均居全国前列,中小企业生产经营保持稳定。强化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启动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区域科技重大项目,第九届“6·18”成功对接项目5188个,新增专利授权21857件,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推进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建设,构筑现代化海洋产业开发基地。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进国家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8.8%。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实施200项节能重点工程项目,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保持全国前列。

港口群加快形成。着力构建以三大港口为枢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主骨架的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推进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福州宁德港完成整合,湄洲湾港整合加快推进,全年新增港口吞吐能力1677万吨。加快构建“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和“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推进一批核电、火电、风电等能源项目,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

城市群加快建设。全面实施海西城市群发展规划,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修编。加强城际快速交通系统建设,促进跨行政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厦漳泉签订同城化框架协议,建立联席会议制度,18个重大项目启动建设。推动福州城区与周边县市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

(四)先行先试推进改革开放。

平潭开放开发加速突破。《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复实施,实行比当前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全岛放开政策。平潭至中国台湾高速客运航线正式开通,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闽江应急调水工程、协力科技产业园、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金井湾、岚城、幸福洋、澳前、坛南湾等组团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完成投资303.51亿元,综合实验区建设的强劲态势日益显现。

闽台交流合作持续拓展。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扶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台商投资区、古雷石化园区等建设,促进闽台产业深度对接。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核心区建设全面启动,一批金融机构先期入驻。新增2个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并出台优惠政策,农业利用台资保持全国首位。闽台海空直航运送旅客突破230万人次。第三届海峡论坛成功举办,厦门居民赴台“个人游”和福建居民赴金马澎“个人游”顺利成行,闽台各领域互动交流更加深入。

外经贸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扶持外贸发展的政策举措,新兴市场和自贸区市场出口规模首度超过发达国家市场,进出口、出口增幅居全国十大外贸省市首位。福州保税港区一期通过国家验收,晋江、龙岩“陆地港”投入试运行,口岸通关进一步提速。新批千万美元以上项目448个、增长9%,金融业。

合同。

利用外资增长5倍,“9·8”等重大经贸活动成果丰硕。福建省代表团成功访问港澳,闽港澳合作更加密切。多渠道加强与闽籍侨亲的联系,侨力资源优势进一步发挥。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国家支持厦门开展综合配套改革,先行试验重大改革措施。深化社会事业改革,十大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个确保”的年度任务基本完成。开展创新创业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试点,33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和再融资,筹集资金210亿元。实施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健全民营企业创业辅导、融资担保等服务体系。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出台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29条意见,入选全国百强县数量居全国第5位。

(五)以人为本保障和改善民生。

稳定物价措施有力。加强“米袋子”、“菜篮子”建设,加大对生猪、蔬菜等重要农副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及时出台稳定食品价格的10项措施,扭转了物价过快上涨势头。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全省新增城镇就业62.25万人,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87.46%,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1.91万人。大幅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22%。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00元。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覆盖全省一半以上的县(市、区),新农保实现制度全覆盖,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开工建设保障性安居工程25.27万套,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

社会事业稳步发展。重建中小学校舍403万平方米,以公办学校为主接收进城务工人员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67.8万人,我省成为首批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省份。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92所,实现每个乡镇、街道至少有一所公办幼儿园。组建53个行业型职教集团,高校调增一级学科博士点48个、硕士点111个,每万人口学前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数居全国前列。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和5076所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新增医疗机构床位7400张,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稳步推进,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较大幅度提高。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我省运动员在第七届城运会、第八届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体育产业整体实力居全国前列。福州市首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厦门市实现“三连冠”。

社会管理创新持续推进。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深化和谐企业创建活动,总结推广和谐征迁工作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和企业主体责任,强化道路交通、消防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开展严打整治专项行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认真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军政军民团结进一步巩固发展,所有设区市均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

(六)依法行政优化政府服务。

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4件、省政协提案9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10项,出台省政府规章4件。学习借鉴浙江、江苏等省市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认真落实“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激发比学赶超、干事创业精气神。推广“厦航式”服务,深化政风行风建设,改进文风会风,治庸治懒治散,加强对企业和群众的走访服务。开展新一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省级行政审批项目削减47.7%,成为全国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减免部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实行提升工商服务7条措施,实施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10条意见。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得到加强。

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经济增速放缓,发展后劲还显不足;出口环境趋紧,资金供需矛盾突出,特别是重点项目、小微企业融资难,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加重;转方式、调结构进展不平衡,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居民持续增收面临不少困难,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社会管理存在薄弱环节,安全生产尤其是交通、消防等领域仍有隐患;一些工作人员的服务理念、工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以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做好各项工作。

3

页,当前第。

2

1

2

3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本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我省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坚定不移推动科学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中取得新成就的五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牢把握主题主线,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坚定不移调结构,脚踏实地促转变,扎扎实实惠民生,着力开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新局面,“十一五”规划目标顺利实现,“十二五”规划实施进展良好。

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经济综合实力跃上历史性新台阶。出台实施扩内需稳外需、帮扶企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初步核算,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达5.7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2%,总量继续居全国首位;人均生产总值达54000元,约合8550美元。来源于广东的财政总收入和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均实现翻番,分别达1.47万亿元和6228亿元。实体经济进一步壮大,金融运行平稳。

消费、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协调性增强。内需对经济的贡献率由20xx年的80.4%提高到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27万亿元,年均增长16.1%。工业品内销比重达68.8%,提高8.8个百分点。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68万亿元,是上五年的2.1倍,工业技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快速增长。民间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3.5%,年均增长23.8%。外经贸平稳健康发展,进出口总额9838亿美元,年均增长9.2%。

物价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加强价格调控监管,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平价商店三项建设,全面实施低收入群体临时价格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年均上涨2.9%,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主攻方向,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区域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全国率先推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和专利条例。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3%提高到2.1%,技术自给率从53.9%上升到68%。发明专利授权量、pct国际专利受理量稳居全国第一。省部院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共实施合作项目2万多项,累计实现产值超过1.2万亿元。电子信息、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态环境等重点领域的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超材料、中微子、基因组、干细胞等方面创新成果跻身国际领先水平。获得973首席科学家项目37项。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37件。主导或参与制修订一批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成功引进三批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57个和领军人才49名。

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成效突出。制定实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500强项目扎实推进,三次产业比重由5.3∶50.4∶44.3调整为5.0∶48.8∶46.2。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57%,提高1.8个百分点。旅游综合竞争力、现实竞争力、发展环境竞争力居全国第一。重化产业战略布局基本形成,装备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47.9%,提高2.8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20xx年增加值达265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12.1%,形成新型显示、软件、生物医药、新材料、新一代通信和led等6个年产值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群。启动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3%。优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

现代农业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平稳发展,粮食生产实现四连增。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装备建设不断加强,建成现代标准农田535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8%。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省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从191家增加到35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从1727家发展到14657家。全面完成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新增铁路营运里程858公里、城市轨道交通278公里、高速公路1986公里、港口万吨级以上泊位47个。新增民航旅客年吞吐能力约2800万人次。揭阳潮汕机场建成投入使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电源总装机容量新增3100万千瓦、达8200万千瓦。全面完成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任务,建成乐昌峡水利枢纽、广州西江引水等重点工程。

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进一步强化。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居全国第二低位,预计累计下降19.06%。城乡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火电脱硫脱硝机组容量大幅提高,削减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均超额完成“十一五”任务。国家低碳省试点和节约集约用地试点示范省建设扎实推进,完成“三旧”改造项目2681个,节约土地约6.5万亩。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和推动“双转移”作为战略抓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珠三角“四年大发展”任务顺利完成。制定实施五个一体化专项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经济圈建设,交通对接、能源保障、信息共享、环境共治等领域一体化取得实质性突破。珠三角现代服务业、高技术制造业、先进制造业发展加快。以广州、深圳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初步形成。

东西北地区发展提速。东西北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生产总值、投资和财政收入年均增幅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7.4和3.5个百分点,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到21%。全省区域发展差异系数由0.721缩小为0.632。

“双转移”成效突出。珠三角“腾笼换鸟”、“扩笼壮鸟”步伐加快,累计转出企业超过7000家,淘汰关停企业7万多家;新引进企业近3万家,平均投资规模是淘汰关停企业的108倍。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增至36个,工业增加值占东西北地区比重由不足1%升至近20%。共培训农村劳动力376万人,转移就业603万人,东西北就近就业比例逐年上升。

生态环境和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环境质量总体趋稳,地级以上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空气质量稳步改善,全部建成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林业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森林进城围城工程稳步推进,建设生态景观林带2720公里,完成森林碳汇工程350万亩,森林覆盖率57.7%。建成珠三角省立绿道2372公里、城市绿道4978公里。创建一批名镇名村示范村和宜居示范点。城镇化率预计达67.4%,提高4.3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和对口支援工作成绩显著。完成扶贫开发“双到”三年任务,贫困村村均集体经济收入预计达9万元,贫困户年人均纯收入达7028元。首创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解决农村1645.5万居民和109万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对口支援汶川、甘肃地震灾区任务,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深入推进。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发展的强大动力,不断完善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力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深入开展,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妥进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扎实推进,共取消、下放、转移和调整审批事项1235项。省以下财政体制、财政资金竞争性分配等改革成效明显。地方性金融风险妥善化解,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入。政府投资管理逐步规范,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新一轮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启动。集体林权制度、资源能源价格等改革取得实效。

外经贸加快转型发展。外贸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比由28.4%上升到33.2%,对拉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年均增幅在两位数以上。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出口保持良好势头,先进技术装备和重要原材料进口扩大,服务贸易进出口增长强劲。加工贸易劳动密集型企业比重下降10.3个百分点,“委托设计+自主品牌”生产方式比重上升24.3个百分点,内销与出口的比例调整为0.7∶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累计达1043亿美元,为上五年的1.5倍,世界500强累计在粤设立企业909家。“走出去”步伐加快,累计在境外设立企业和中方协议投资额分别占改革开放以来总数的58%和69.2%。

粤港澳台及国际合作形成新局面。签署实施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编制实施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规划纲要。粤港澳各领域合作不断深化,跨界基础设施建设进展顺利,口岸通关更加便利。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等重点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快。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务实推进。成功举办“台湾?广东周”、“广东国际交流合作周”等活动。与东盟等地区的合作交流水平提升。国际友好省州达32对。

五年来,我们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注重解决突出问题与建立普惠共享长效机制相结合,有力推动幸福广东建设。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编制实施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率先制定实施省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规划纲要,集中力量办好民生实事。全省财政共投入民生支出17020亿元,占支出总额的比重从53.1%升至65.8%。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1.3%和13.4%,城乡收入比由3.15∶1缩小为2.87∶1。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显著。新增城镇就业90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省级统筹,五大险种参保人数显著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明显提高。率先实行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44.4万人实现积分入户,93.1万高技能人才全部入户城镇。新型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建立,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66.3万套、基本建成30.8万套。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孤儿保障体系加快建设。

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建设的决定》及7个配套文件,在省、市、县三级建立健全社会工作机构体系。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明显提升,学前教育快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28.2%。妥善解决中小学代课教师问题,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工资福利待遇“两相当”。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全面完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文化惠民成效明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本完成,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开展,中医药强省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高。顺利完成第六次人口普查任务。人口计生工作任务全面完成。成功举办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和深圳世界大运会,全民健身、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发展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民族宗教工作得到加强。灾害救助水平不断提高。国防动员体系不断完善,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军政军民更加团结。统计、侨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创建“平安广东”全面推进。依法治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学法讲法守法用法局面加快形成。平安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县、镇、村三级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建设成效明显,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应急管理体系不断完善。劳动关系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得到加强。海防及打击走私工作深入开展。

五年来,我们始终把建设人民满意政府作为努力方向,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坚持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3178件,政协提案3074件。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81项,制定修改政府规章54项、废止及宣布失效规章100项。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及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意见,有序开展网络问政。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工作有效展开。办理行政复议案件1500多宗。政务公开、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稳步开展。廉政建设成效明显,审计、监察工作得到加强,基本建成具有广东特色的开放、动态、创新的惩防体系,一批腐败分子受到严厉惩处。“三公”经费和会议经费、办公经费支出连续5年实现“零增长”。集政务公开、网上审批、网上办事、网络问政、效能监察于一体的省网上办事大厅正式开通。

20xx年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省政府按照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努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是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平稳增长。狠抓稳定投资这个关键,扎实推进铁路、城际轨道、机场、钢铁、石化、能源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出两批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重大项目共182项。积极开展“广货全国行”和“广货网上行”等活动,促进消费持续畅旺。加大政府公共服务力度,多渠道支持企业抢抓订单,促进外贸出口稳步回升。二是坚定不移调整产业结构。扶持金融、现代流通、电子商务、工业设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推进海洋工程、轨道交通装备等先进制造业项目建设,以核心技术攻关和产品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自主创新、技术改造提升“三大工程”,扎实推进节能减排,开启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三是力促重大平台建设。扎实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重大平台建设,加快规划建设中山翠亨新区、茂名滨海新区、肇庆新区等重点区域,引领带动全省提升开放水平、加快转型升级。四是多渠道帮扶企业。认真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16项、减免缓征65项。实施创新帮扶中小企业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体系,促进企业加快转型、稳定发展。五是以深化体制改革为抓手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启动新一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十二五”时期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获国务院批准,出台实施三批省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项目录,取消、下放、转移审批事项占全部清理事项总数的近一半。积极推进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商事登记制度改革,扎实开展“三打两建”工作。制定实施建设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改善创新环境、促进粤东西北地区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动率先基本实现粤港澳服务贸易自由化、培育幸福导向型产业体系、创建幸福村居等六大行动计划。六是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越是困难时候越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积极推进社会保障制度全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强扶贫帮困,省十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一大批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教育、住房、医疗卫生等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得到解决。经过努力,全省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五年的成功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做好新时期政府工作最根本的就是要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轨道。一是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先行先试。勇于率先冲破与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利益藩篱,解除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不断形成发展新活力、新动力、新体系、新优势。二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切实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停滞、不僵化、不折腾,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三是必须坚持调结构、促转变。在风云变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危中寻机,化危为机,充分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四是必须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强化以人为本在发展中的核心地位,爱民动真情,为民办实事,惠民重实效,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五是必须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全面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极不平凡,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共同奋斗的结果,是海内外各界人士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致以崇高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改革发展的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但我们也清醒认识到,我省改革发展中仍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深层次结构性矛盾凸显,自主创新仍是突出短板,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任务依然十分艰巨,调结构与稳增长平衡协调和国内区域竞争的挑战更加严峻;科学发展体制机制尚未完善,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需进一步理顺,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更显紧迫;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生态文明建设仍有明显差距;城乡区域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部分群众生活仍然困难;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步伐有待加快,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部分领域社会矛盾突出;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十分迫切,反腐倡廉任务艰巨。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解决。

二、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当前,我省正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阶段。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总体上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去年底视察广东时殷切寄语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努力成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排头兵、深化改革开放的先行地、探索科学发展的实验区,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这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视察广东重要讲话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主题主线和“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努力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推进结构调整,强化创新驱动,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区域协调,促进绿色发展,办好民生实事,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持续较快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左右,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力争2018年比20xx年翻一番。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决定性进展,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宜居宜业环境更加优化,科学发展体制机制日益完善。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必须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走在全国前列。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积极调整需求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以城镇化为抓手扩大内需,支持广州、深圳更好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深入实施提升珠三角带动东西北战略,推进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广东,努力实现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二是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重点在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行政体制改革、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取得新突破。发挥经济特区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粤港澳更紧密合作,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三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促进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和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工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大力发展社会事业,让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四是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通实情、讲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坚持依法行政,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坚定不移反腐倡廉,努力构建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三、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届省政府工作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工作意义重大。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和省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效益为中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经济发展内生活力和动力,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8%,人均生产总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5%;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0%;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完成国家下达年度计划。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全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要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实行更有利于实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健康运行。

多渠道扩大消费需求。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落实国家鼓励节能家电、小排量汽车和高效电机等产品消费政策。支持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新能源汽车等高端产品市场化应用。推广信贷、租赁等新型消费模式。培育健康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深入推进“广货网上行”、“广货全国行”。加快建设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标杆企业。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加强中心城市大型商业网点规划建设,打造珠三角高档品牌消费圈。发展社区服务业,推动便利消费进社区。加快旅游强省和全国旅游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发展滨海旅游、生态旅游、绿道旅游等。

力促投资合理增长。今年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280项,投资4200亿元。严格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快推进重点产业项目、重大基础设施和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探索推进按主体功能区规划安排和按领域安排相结合的政府投资方式。实施省级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公示和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引导企业增加研发和技改投入。进一步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和完善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政策,健全重大项目面向民间投资招标长效机制。

推动大型骨干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发挥企业作为市场经济和转型升级的主体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经营规模超100亿、500亿、1000亿的大型骨干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加快制定支持企业发展优惠政策的实施细则,进一步清理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重点企业直通车服务制度,广泛开展暖企助企服务活动。加快完善中小微企业综合服务平台,重点帮扶50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发展。办好第十届中博会。

加强经济运行调节。完善经济分析手段和机制,强化经济运行监测预警。加大价格监管和反垄断力度,推进蔬菜大棚、冷藏设施和平价商店三项建设。加强重要商品储备管理,提高煤电油气运调节和保障能力。落实国家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强化财税运行分析,严格落实结构性减税等政策。建立完善财政金融风险监测和预警系统。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加快建设结构优化、功能完善、附加值高、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会展、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现代旅游、健康服务等,发展新型商业模式和现代经营业态,建设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建设广州国际金融城等金融功能区,大力发展国际金融、产业金融、科技金融、民生金融和农村金融。提升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湛江钢铁、中科炼化、中委炼油、中海油二期、江门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粤海高端装备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石油化工、钢铁、海洋装备、飞机维修制造等重大产业基地发展。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国家联合开展集聚发展试点工作,加强产业基地和重大项目建设,实施新能源汽车、金太阳等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发展健康卫生、智慧生活、绿色环保、休闲旅游等幸福导向型产业。运用现代经营业态和信息化手段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具有一定技术和知识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推动企业兼并重组,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

全面推进信息化。突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拓展光纤网络,继续推进“三网融合”试点,建设珠三角无线城市群。实施大数据战略,推动大数据应用及相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物联网,实施云计算应用示范工程,抓好广州、佛山、云浮、东莞等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建设深圳、汕头、中山等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深入实施“两化融合牵手工程”,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转变。

建设转型升级重大平台。科学规划、从容建设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新(广州)知识城、东莞台湾高科技园、佛山中德工业服务区等重大平台。坚持差异化发展,优化功能布局,着力引进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

建设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实施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加快制定全省海洋主体功能区规划。培育壮大钢铁、石化、能源、海洋装备制造等高端临海产业和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建设高端产业“黄金海岸”。加强海洋科技创新,推进海洋资源、海上能源和海岛开发。推动海洋服务业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实施“深蓝渔业”工程,发展远洋渔业。坚持集中集约用海,加快形成广州南沙龙穴岛、湛江东海岛等集中集约用海区,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港湾。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自主创新是抢占产业竞争制高点、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的根本动力。要加快完善创新机制和区域创新体系,实施创新驱动、质量强省、知识产权强省和名牌带动战略,全方位推进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品牌创新,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

改善创新环境。围绕增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出台实施自主创新促进条例、专利条例等的配套政策。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多主体协同创新。组建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等主体科研机构,优先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承担各级重大科技项目和建设研发机构。积极组建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检验检测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开展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试点,推动创业投资企业发展,加大对民营科技企业扶持力度。进一步做好高层次创新科研团队和领军人才引进及后期跟踪服务工作,启动实施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推进“__”南方创业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以侨引才引智工作。

推进产业核心关键技术攻关。积极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973、863计划等科技项目,加大基础科技投入。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重点突破低碳技术创新与示范、重大新药创制等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抓好高端技术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在半导体照明产品、建筑节能、“数控一代”机械产品、创新医疗器械产品等方面实施创新应用示范工程。

深化省部院产学研和国际科技合作。完善省部院会商机制,建设产学研合作重大创新平台,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共性技术创新项目,支持建立校地协同创新联盟。加快散裂中子源、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室(二期)、广州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学工程和深圳国家基因库等重大项目以及国家专利审查协作广东中心建设。加强国际科技合作,重点推进中乌巴顿焊接研究院、东莞中以产业园、广州国家现代服务业国际创新园建设。加强粤港澳台科技产业合作。

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专业镇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高新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创新科技服务发展体制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扶持一批科技服务骨干企业。加快建设省科技服务业研究院和广东现代服务交易中心。积极创建知识产权服务业示范省。

(四)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发展。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我省发展的重中之重。要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扶持力度,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放在农村,切实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落实和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建设粮食、生猪和“菜篮子”重点基地,推进粮食稳定增产。实施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系列工程。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物质技术装备建设。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培养现代新型农民。做强做大现代农作物种业和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绿色农业,加快灯塔盆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三大经营主体,培育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流通市场和农业专业镇村三大发展载体。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广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扎实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开展农田节水技术示范,加快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发展民生水利,推进农田水利万宗工程、千宗治洪治涝保安工程和千里海堤加固达标工程建设,加快现代标准化鱼塘改造和标准渔港建设,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推进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建设。

推进建设幸福村居。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容村貌整治。整县推进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完善村庄建设规划,创建第二批名镇名村示范村。整村推进幸福安居工程示范村建设。加快水库移民住房改造。加强农村普法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完善农村文体设施。构建县、镇、村三级社会综合服务网络。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珠三角地区和山区县农村综合改革,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开展农村地籍调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继续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完善民事民治管理机制,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进梅州、云浮等市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改善农村信用环境。推进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集体“三资”监管等平台建设。发展政策性涉农保险。推进森林保险和森林碳汇交易试点。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国有林场和华侨农场改革。

(五)统筹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

改革是广东的根、广东的魂。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社会的关系,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加快构建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健全县以下政权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和财政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扩大省直管县财政改革试点范围。加强全口径预算决算的审查和监督。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改革,建立和完善税费一体化管理机制。做好省财政经营性领域资金实施股权投资工作。加快政府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进组建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深化农信社和地方商业银行改革,鼓励和规范发展民营金融机构,支持广州设立期货交易所。加快国有经济布局集约化进程,推进国有企业内部重组和企业间重组,推动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稳妥推进电价、阶梯水价、天然气价格、污水与垃圾处理费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建立和完善促进自主创新的价格激励机制。完善土地、人才、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推进公共资源交易监管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先行先试,市县行政审批事项压减40%左右。加快推进行政审批标准化建设,实行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管理制度、新设立行政审批事项公示听证制度。在全面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稳妥推进县级大部门制改革。深化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加快实现县镇权责关系法定化。进一步探索省直管县(市)改革。加强政府绩效管理。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扩大商事登记制度改革试点,建立“宽入严管”的企业登记管理体制。

深入推进“三打两建”工作。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制假售假、商业贿赂等违法犯罪行为。实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及省公共联合征信系统建设方案,完善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制度。推动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加快行政执法体系改革,构建覆盖省、市、县三级的全省统一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推进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建设。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组织去行政化、去垄断化,重点扶持工商经济类、社会服务类、公益慈善类、群众生活类社会组织发展。强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枢纽功能。完善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推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资质评判标准化。发展社工队伍和志愿服务。改革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推进社会协同善治。实施社区基础设施“六个一”工程。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规范化建设,引导城市社区服务管理资源向农村延伸。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加强和创新宗教事务管理。完善创新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加强网络社会管理。

(六)着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对外开放是我省发展的突出特色和优势。必须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发展,深化粤港澳更紧密合作,不断增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新优势,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促进进出口协调发展。落实和完善各项稳定出口政策,加大出口信用融资支持力度,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积极打造电子商务、专业市场、境内外展示中心等新平台。深入开展贸易投资促进活动,深度开拓美欧日等传统市场,积极拓展中亚、南美和非洲等新兴市场。完善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推进进口公共服务平台、大宗商品进口专用码头、进口商品交易中心等建设,扩大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国内紧缺资源能源以及优质消费品进口。开展国际商事法律服务,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扩大“三个一”通关模式试点。

培育外贸新增长点。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完善政策服务促进体系,扩大运输、旅游、工程承包等传统服务和文化创意、信息技术、设计咨询、中医药等新兴服务出口。以广州、深圳两个国家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龙头,主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建设一批国际服务外包基地。加快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新型优势产品出口集群。

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建设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区和东莞试点城市。加强示范企业培育,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创立自主品牌、拓展营销渠道,延长国内增值链条。创新监管模式,推进外经贸、海关、检验检疫和企业“四方联网”。鼓励企业依托“加博会”等平台扩大内销。促进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和服务多元化发展。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实行珠三角和东西北地区差别化招商政策,切实解决重大优质项目落地难问题。强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外资更多投向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东西北地区。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瞄准世界500强、国际知名企业开展定向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商引商。推动引资引技引智有机结合,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

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建立“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推动与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办好东南亚、俄罗斯、南美、非洲等系列海外经贸活动,推进境外营销网络和对外展览品牌建设,鼓励对外投资带动出口。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建设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商品销售批发中心、研发设计平台、资源供应基地。

深化粤港澳台和国际合作。落实粤港、粤澳合作框架协议,深化cepa先行先试,积极推进粤港澳率先基本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加快港珠澳大桥、广深港客运专线、粤澳新通道等跨境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支持在粤港澳台资企业转型升级,联手推进招商选资、扩大进口、拓展内销和“走出去”。加快编制实施《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深化社会民生领域合作,共建粤港澳优质生活圈。进一步加强粤台交流合作,推动粤东北四市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深入参与国家自由贸易区建设,深化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务实合作。办好乌克兰和白俄罗斯“广东周”活动。

(七)大力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

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是我省最重要、最艰巨的任务之一。要加强对东西北地区的扶持,推进珠三角一体化,提高“双转移”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进一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

推动“双转移”创新提质。强化规划引导,推动珠三角产业成链条转移。推动优质园区提质扩容,引导有条件的产业园区向宜居宜业的城市新区转变。扩大园区管理权限,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创新合作体制,强化共建责任,健全利益共享长效机制。依托本地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开展招商引资、发展特色产业,积极吸纳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园区开发建设。推进乡贤回归反哺。实施校企双制和订单式培训计划,加强园校对接,加快技能人才培训,推动劳动力培训转移由量向质转变。

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制订实施珠三角“九年大跨越”工作方案。全力推进珠三角地区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发展,重点推进广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横琴、中山翠亨新区、肇庆新区、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建设。统筹实施珠三角五个一体化规划,推动广佛肇、深莞惠和珠中江三大经济圈深度合作,推进交通、能源、信息化等一体化,以制度机制对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探索区域间联合招商模式,建设重大产业合作载体。建立全防全控的产业环境调控体系、齐防共治的跨界水体污染综合防控体系、协同联动的环境监管体系。全面推进特大型城市新型城市化,促进环珠三角地区与珠三角核心区融合发展。

促进东西北地区跨越发展。推动东西北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尽快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促进地级市城区扩容提质,推进汕头海湾新区、韶关芙蓉新城、湛江海东新区、茂名滨海新区等建设,增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力。加快发展深汕(尾)特别合作区和顺德清远(英德)经济合作区。加快推进厦深铁路广东段、深茂铁路、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等铁路以及县县通高速公路、陆路出省通道建设。打造粤东、粤西沿海重化产业带,促进“汕潮揭”同城化和“湛茂阳”临港经济圈发展。支持粤北发挥资源优势,走生态发展道路,实现绿色崛起。办好第五届粤东侨博会和首届中国(广东)—东盟合作华商交流会。

积极推进城镇化。优化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重点发展中小城镇,提升发展大中城市,增强特大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加强规划协调和衔接,携手港澳加快大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功能培育。加快珠三角城际轨道站点周边地区的公交导向型土地综合开发。抓好城市新区建设和县级城市中心镇规划,提升人口经济聚集功能。推动债券市场直接融资与重大基础设施投融资创新发展。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水平,着力解决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城市内涝等问题。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推进宜居社区、滨水空间、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建设,打造生态宜居城镇群。

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宜农宜林地区差异化发展。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在集体土地管理、集体经济转型等领域先行先试,率先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八)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广东未来。要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加强节能减排和污染防治,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广东。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融合衔接,完善财政、投资、产业等配套政策,推动各地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和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定居,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合理控制土地开发强度,完善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加强对征地批后实施和土地市场监管。

促进资源节约。出台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实施方案。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推进能效测试和节能标识工作。加快工业、交通运输、商贸、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发展绿色建筑。推广利用分布式可再生能源,扩大合同能源管理覆盖范围。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严格土地使用标准。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制度。推进“三旧”改造,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及低丘缓坡荒滩等未利用地开发利用试点。建设循环经济工业园。做好国家低碳省试点工作,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实施地质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推进污染治理和减排。实施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划定乡镇以上饮用水源保护区,实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管理。严格控制pm2.5和臭氧等二次污染物,滚动实施第二阶段珠三角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深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实施重金属污染分区防控,继续推动重点行业和矿山污染整治。统筹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珠三角地区、东西北地级市城区重点发展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逐步在珠三角城市开展垃圾分类收集运输处理。扎实抓好农业源和机动车污染减排。

加强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实施珠江清洁水系、重点水源地保护、沿海重要绿化带、北部连绵山地等重点生态工程。推进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和全省绿道网建设,建设生态景观林带、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强化林地、林木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政策,健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审核和动态调节机制。实施农村环境保护行动计划,构建环境风险防范体系。加大地质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九)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抓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推进扶创业带就业、发展家庭服务业促进就业、产业园区就业拓展三项计划,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全员培训制度,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以及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推进社保扩面征缴。研究制定城乡养老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发展企业年金。实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保制度,实现省内异地就医多向联网即时结算和职工医保关系转移接续,推进城乡居民医保引入市场机制。编制省基本医疗保险诊疗常规。扩大社会保障基金筹资渠道,加强基金监管。完善社会救助体系。

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办好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义务教育,巩固提升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水平,完善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实施“高等教育创新强校工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特殊教育。推进东西北地区“教育创强”和珠三角地区教育现代化。促进民办教育规范特色发展。积极实施“强师工程”,加强师德教育。加强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大力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广东精神。推动全民修身等活动,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基层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和科普活动。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推进第二批非时政类报刊转企改制。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抓好《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壮大文化产业,抓好粤港澳台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拓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加快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积极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做好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提升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水平。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公立医院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扶持民营医疗机构发展。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调整省增补基本药物目录。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快药品生产流通领域改革,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加快医药卫生信息化,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利用。加强传染病、地方病、精神疾病等防治,做好免疫规划工作。实施妇幼安康工程,推进农村妇女“两癌”免费检查。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发展老龄服务。加强社会养老、孤儿保障工作,完善残疾人保障服务体系。推进中医药强省建设,构建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网络。提高殡葬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慈善事业。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制定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双到”规划,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继续实行对口帮扶干部驻村,完善扶贫开发长效机制。扩大贫困村村级互助资金试点范围。办好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支持革命老区建设发展。抓好援疆援藏和对口帮扶工作。

切实保障异地务工人员合法权益。逐步打破地域、户籍等限制,完善异地务工人员积分制入户城镇、参与社会管理等制度,加强对新生代异地务工人员的教育培训。强化异地务工人员工资支付执法检查,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建立异地务工人员享受相应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探索实施技能劳动力社保补贴办法。

深入创建平安广东。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平安创建与平安工程建设。严密防范和依法打击各类严重暴力、涉黑涉恶、“两抢一盗”、黄赌毒等多发性犯罪,走私贩私、金融诈骗、电信诈骗、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以及影响群众生命安全的制假售假犯罪活动。加强重点地区、重点场所综合治理。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渠道,前移社会矛盾化解关口,扎实抓好综治信访维稳工作,依法妥善处置各类突发性、群体性事件。高度警惕和坚决防范敌对势力的分裂、渗透、颠覆活动。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做好监狱和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加大重点领域的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力度,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强化应急管理能力建设和基层安全监管。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区。推进气象现代化试点省建设,加强防灾减灾和灾害治理。做好国防动员与教育、双拥、优抚安置工作和海、空防建设,巩固军政军民团结。

(十)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各级政府及全体政府工作人员必须牢记宗旨,勤勉尽职,真正为民用权、公正用权、依法用权、廉洁用权,切实做到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坚持民主法治。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虚心接受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严格依法行政,开展依法行政考核试点。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完善法规规章,最大限度减少体制和制度漏洞。推进“阳光复议工程”,畅通行政复议申请渠道。优化执法体制,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

密切联系群众。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坚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推动网络问政和网上建言献策,完善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程序,建立决策问责和纠错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都要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凡是损害群众利益的做法都要坚决防止和纠正。

优化政务服务。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建设管理规范、功能完备、办事公开、信息共享、运行高效的综合政务服务体系。加快电子政务建设,省网上办事大厅年内连通到县(市、区),全面实行“一网式”和“一站式”服务。推进行政权力运行公开化,完善政务公开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

切实改进作风。严格执行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建设高素质公务员队伍,努力加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始终保持奋发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决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下决心改进文风会风,精简会议活动和文件简报。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整治庸懒散奢等不良风气。

加强廉政建设。按照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要求,加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廉洁从政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健全规范权力运行、防止利益冲突等制度,坚持党政正职不直接分管人事财务等重要部门工作。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和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加强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推进廉政风险防控。严格控制“三公”消费和一般性开支,严格限制楼堂馆所建设,坚决控制各类检查评比。改进领导干部公务活动安排,切实做到轻车简从、简化接待、减少陪同。各位代表!实现今后五年和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要靠实干。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解放思想、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辱使命,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努力奋斗,共同创造广东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周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我省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我省克难攻坚、取得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成就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全面贯彻国家扩内需保增长一揽子计划,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的决策部署,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深入推进“一化三基”,迎难而上,创造性地开展各项工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取得明显成效,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提速,综合经济实力、市场竞争能力和对外影响力明显增强。全省实现生产总值12930.7亿元,增长13.6%;财政总收入1504.6亿元,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695.4亿元,增长36.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13.8亿元,实际增长2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下降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5084元、4910元,实际分别增长9.5%和9.3%;新增城镇就业60.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5%;人口自然增长率6.05千分之;森林覆盖率56.43%。全面完成省十一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一)新型工业化迈出重大步伐。全省规模工业实现增加值4250.1亿元,增长20.5%,效益稳步提高,产品销售率98.4%;实现利润571.9亿元,增长46.1%。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7099.2亿元,增长15.1%,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4.9%。结构调整亮点纷呈,长远竞争力显著提升,“9+3”重点产业调整振兴方案启动实施,“四千工程”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24.6%;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航空航天等产业加速发展;千亿产业新增轻工、旅游,达到7个;骨干企业快速发展,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长丰与广汽集团实现战略重组,广汽菲亚特轿车落户湖南,成为国家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实施后首个跨区域联合重组项目,比亚迪汽车落户长沙,陕汽重工长沙基地、北汽株洲基地建成投产,北汽福田、吉利汽车快速发展,长株潭有望成为全国又一个重要汽车产业基地;湖南有色控股与中国五矿集团战略重组,有望进入世界500强。循环经济试点积极推进,已探索形成多种循环发展模式。湘江重金属治理列入国家专项治理规划。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关停小火电机组以及淘汰炼钢、炼铁、水泥落后产能力度加大,化学需氧量减排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二氧化硫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降低率完成年度计划。

(二)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强农惠农政策全面落实,全年发放农业生产补贴78.6亿元;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262.6亿元,增长23.6%。水利建设加快步伐,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75座,洞庭湖综合整治工程全面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环湖千万亩基本农田建设启动实施,连续10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粮食总产600亿斤,实现连续6年增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速,全年销售收入增长23.3%,其中31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500亿元,增长25.5%。现代烟草农业建设试点取得新的成效。休闲农业成为农民致富新渠道,完成经营收入47亿元,增长23.7%。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总数达9275个,加入农户140万户。县域经济发展加快,长沙4个县市进入全国百强县。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扎实推进。

(三)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投资力度不断加大。连续两年新开工高速公路33条、3072公里,通车里程已达2227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4万公里,乡镇、建制村通达通畅率稳步提高;武广客运专线正式通车,新开工杭长客运专线等6个铁路项目;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12万千瓦。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及家电以旧换新成效明显,房地产和汽车市场稳定发展,旅游、通信、文化等消费热点快速发展。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5亿元,增长29.1%;商品房销售3513.7万平方米,增长32.3%;家电销售82.5亿元,增长30.3%;汽车保有量达178.2万辆,其中2009年新增36.8万辆。现代物流成为新的增长点,全省物流业实现增加值910亿元,占gdp的7.04%。国土资源保障能力增强,依法批准建设用地创历年新高。地质找矿取得重大成果。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试验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的进展。顶层设计全面完成,总体改革方案和区域规划开始实施,12个专项改革方案和17个专项规划陆续出台。“3+5”城市群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城际轨道建设规划全面完成,城镇体系规划获原则性通过。长株潭三市通信实现并网升位、同城收费,首开国内先河,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品牌效应。“十城千辆”公交混合动力节能环保车推广使用全国领先。十大改革全面启动。长沙、株洲、湘潭、益阳四市加入联合国契约组织。实施湘江流域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已整治到位819家企业。重点项目建设扎实推进,一批项目建成或投产。“两型”产业取得重大进展,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全国七大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长沙高新区进入国家级创新型科技园区行列,湘潭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广泛争取国家及各部门、中央企业对长株潭试验区建设的支持,与30个部委开展共建、30多个部委达成合作意向。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作用日益突出,预计三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4.5%,“3+5”地区增长14.1%。湘西地区开发加快,增长12.7%;湘南地区增长14.6%,成为区域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增长点。

(五)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及重大科技专项大力推进,新建3个国家级、31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国家级、17个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技术创新服务平台,5个国家级、1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个省高新技术产业研究院;中科院湖南技术转移中心启动运转。全年共取得国家科技成果奖30项,居全国第三位;完成省级及以上新产品开发项目2841项,增长116%;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为1.6万件和8309件,增长13.8%和35.5%;成功研制“天河一号”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系统;超级杂交稻第三期亩产900公斤目标取得重大进展。轨道交通高速机车变流技术形成优势。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5件。大功率机车、高压电抗器、220吨电动轮自卸车等具有行业领先水平的新产品成功投产。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一批酝酿多年的重要改革启动实施。通过结构性减税和取消行政收费,为企业和城乡居民减轻负担160亿元;成品油税费改革顺利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基本药物制度和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开始实施;省政府机构改革基本完成,市州政府机构改革正在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完成过半;省属国企改革阶段性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增值税转型全面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序推进。对接央企成效明显,已与70户央企对接项目187个,投资总额累计3800余亿元,其中2009年新增10户、项目39个,涉及金额1808亿元。国内外客商看好湖南,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不断向湖南聚集,立体口岸体系初步形成。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128万人次。承接产业转移保持良好态势,全年新增承接项目2054个,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额3.3亿美元,增长近1.8倍。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5.98亿美元,增长14.8%;引进内资1443亿元,增长17.3%。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丰硕成果,实际对外投资10.1亿美元。华菱集团成功收购澳大利亚矿业公司fmg股权,为高品质钢材生产提供了原料保障;中联重科并购意大利cifa整合效应显现,混凝土机械产量居全球第一;三一重工在德国建设研发中心及制造基地。成功举办“粤港澳招商活动月”、湘商大会、湘台经贸洽谈、“两型社会”国际高层论坛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

(七)金融支撑发展的能力增强。信贷投放大幅增加,全年新增贷款2527.6亿元,银行业利润207.8亿元,均创历史最高水平。企业直接融资取得突破,总额达442.2亿元,新增9家企业上市,其中爱尔眼科、中科电气在创业板成功上市。发行企业债券136.8亿元,超过历年企业债券融资总和;发行地方政府债券82亿元。融资平台建设取得积极成果,有3家产业创投基金获批启动运行。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实现保费收入348.5亿元,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等取得积极成效。农村信用社改革继续深化,村镇银行达到5家,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正式启动。北京银行、广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相继落户湖南。

(八)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成效显著。全年各级财政用于教育、社保、就业、医疗卫生、环境保护等民生领域的支出增长22.3%,达1212.9亿元,为民办实事34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全面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帮扶困难群体就业,失业人员再就业32万人;城镇零就业家庭保持动态清零;大学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基本稳定,对就业困难的大学应届毕业生通过公益性岗位实施托底援助;5600户渔民上岸定居实现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1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60亿元。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顺利实施,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农合加快推进,参保参合人数达6415万人,覆盖率94%。城乡低保、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优抚对象、灾民等人员的生活扶助及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临时生活困难救助制度全面建立。廉租房建设力度加大,保障户数累计达到28.55万户。恢复重建灾民住房3.98万户,帮助2.33万户农村贫困居民实施危房改造。扶贫帮困,重点帮助特困群体解困,大力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定点帮扶。民生水务建设加强,解决316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教育强省迈出坚实步伐,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全面推进,职业教育培训机制不断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强省建设步伐加快,成功打造一批文化艺术精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95%,建成730个乡镇文化站和4100个农家书屋;邮政普遍服务积极推进;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疾病防控取得明显成效;低生育水平进一步巩固,出生人口素质提高;产品质量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加强。民族、宗教、侨联、对台、引智、参事、文史、档案、保密、统计、移民、气象、测绘、地震、人防、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九)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绩。“迎国庆、讲文明、树新风”以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等创建活动积极开展。和谐社区建设大力推进。成功举办一系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湖南和平解放60周年等纪念活动以及群众性重大文艺活动。深入学习和宣传先进典型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首届“三湘读书月”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取得积极成果,出版物市场进一步净化。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取得18块金牌的优异成绩。

(十)依法行政取得明显进步。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认真执行其决议、决定;积极支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主动接受民主监督。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98件、政协委员提案826件,办复率100%。密切联系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认真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健全,行政决策听证会制度积极推行,法律援助网络不断健全。第七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完成,农村社区建设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深入推进。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完善,省应急救援总队完成组建。坚持突出抓信息、抓预警、抓苗头、抓薄弱环节,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始终保持对各种违法犯罪的严打整治高压态势,社会治安秩序总体保持平稳。安全生产执法、隐患治理和宣传教育深入开展,总体形势保持稳定。深入推进廉政建设,严厉查处了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成效明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继续推进,下放审批权限74项;精减和取消省本级年检年审项目32项,精简41%。规范性文件管理更加严格,清理规范性文件7.7万件,废止1.1万件,宣布失效2.5万件,行政效能和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行政执法和审计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制定出台规范行政裁量权办法,政府绩效评估逐步开展。

国防动员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预备役部队和民兵建设质量整体提升。全民国防教育不断深化,“双拥”工作取得新成效,军政军民团结不断巩固。驻湘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完成急难险重任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世界经济陷入深度衰退,我们面对的局面极其严峻,面临的形势极其困难,取得的成绩极其不易。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湖南实际,坚决而又创造性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坚持实施“一化三基”战略,着力为长远发展蓄能量、打基础,着力解决制约发展的突出矛盾和瓶颈;坚持政府和市场作用有机结合,既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又有效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坚持把握湖南发展所处的阶段性特征,注重谋划关系全局的重大产业、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坚持凝聚强大合力,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省军区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全省各级各部门、中央驻湘单位和广大干部群众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形成了一心一意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政法干警,向中央驻湘单位,向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向国家各部委、兄弟省市区,向广大企业家及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是:民间投资不活跃,居民消费后劲不足,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强;产业结构调整难度大,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财税减收增支因素增多,收支矛盾和压力加大;进出口下滑、外需萎缩;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安全生产基础还比较薄弱;有的公务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较为突出;政府职能需要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加大解决力度,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推进“一化三基”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强省、文化强省、教育强省建设,特别是要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着力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着力转变政府职能和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总体要求是:转方式、调结构、抓改革、强基础、惠民生。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外贸进出口稳定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8%、7%;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千分之以内;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完成今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必须坚持把握全省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大力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坚持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坚持速度、质量和效益相统一,真正把发展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必须坚持扩大有效投资,推进消费结构升级,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不断改善民生,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二、2010年面临的形势和主要目标任务。

今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面临的形势仍然极其复杂。从总体上看,今年的经济发展环境要好于去年,全球主要经济体已经出现好转迹象,世界经济有望恢复性增长。但各国经济政策调整步伐不一,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有所发展,全面复苏将是缓慢复杂的过程,我们有可能遇到外部市场难以预料的冲击,而且,国内经济回暖向好的基础还不巩固。国际金融危机昭示,世界经济增长模式调整势在必行,全球经济发展已进入创新密集和产业结构调整时代,这场经济结构调整的考验,必将对我省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与此同时,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国家仍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进一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政策,这是我们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坚强支撑;全省人民心更齐、气更顺、劲更足,昂扬向上、充满信心,这是我们谋取新发展、创造新业绩的巨大动力;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项目正极大改善我省的发展条件,这是我们实现经济腾飞、加快富民强省的坚实基础。我们一定要面对新的形势、在更高的起点上谋划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

合理引导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坚持扩大有效投资,今年完成投资9400亿元左右。坚持政府预算内基建投资重点向“三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保、保障性住房、节能环保、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等领域和欠发达地区倾斜,重点加强薄弱环节建设,资金安排主要用于项目续建和扫尾,力争尽早建成并发挥效益。坚持多渠道拓展资金来源,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着力扩大民间投资;进一步加强银企合作,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需要;规范发展各类资本市场,积极扩大直接融资。产业发展,突出抓好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一批优势工业园区、骨干企业技改和高新技术产业重大项目建设。重点推进中联重科生产线扩建、三一集团平地机及配套园、广汽菲亚特轿车、比亚迪汽车城、北汽现代、华菱汽车板及电工钢、湖南中烟公司技改、岳阳炼化一体化等优势产业项目,中电软件、湘投金天钛业高性能钛板带、科霸动力电池组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突出抓好交通、能源、水利、城建和信息设施建设。交通:重点加快38条续建高速公路建设,确保长株、衡邵、潭衡西等建成通车,新开工益娄衡等高速公路;加快衡茶吉、湘桂复线、杭长客运、石长复线等铁路项目建设,新开工长昆客运、黔张常、怀邵衡、荆岳等铁路;加快国省干线改造;抓紧包茂高速龙山至吉首段项目前期工作。能源:继续加强电网建设改造,争取试点建设智能电网,重点抓好华能岳阳三期、宝庆、株洲煤电一体化等电厂建设,加快建设益阳桃花江核电、南山风电等新能源项目,建成铜湾等5个大中型水电站。城建:重点加强各市州城市主干道及快速环道建设,完善城市公共设施配套。信息:重点实施超级计算中心、数字电视平移及通信设施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应用工程。农林水利:重点抓好油茶产业基地、洞庭湖综合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259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四水”流域沿岸城市和35个山丘区市县城市防洪堤建设。加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民生工程,以教育、卫生、文化、安居、安全为重点,推进公共和基层医疗卫生预防体系、广电村村通、安全饮水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大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重大项目推进协调机制,确保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超前谋划、储备、开发一批带动作用强、辐射范围大、发展后劲足的重大项目。坚决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从严控制楼堂馆所建设。切实加强对政府投资尤其是中央投资项目的稽查,防止出现劳民伤财的“半拉子”工程、豆腐渣工程和不切实际的政绩工程,确保资金安全。

着力扩大市场需求,促进消费持续增长。突出提高消费能力,优化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认真落实收入分配的各项改革措施和政策,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力争城乡居民收入增幅与人均生产总值增幅基本同步;扎实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编制;落实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政策;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适当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及抚恤标准,加大救济解困力度,让低收入家庭实实在在得到好处;倡导健康的消费文化,引导消费观念更新,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开拓农村消费市场。进一步做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工作,继续实施家电、汽车以旧换新政策,增加农机购置补贴,扩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试点品种和范围;加强农村商品市场和售后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加强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发展农村邮政物流,重点发展直营连锁农家店和配送中心。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稳定和扩大住房消费,加大对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煤矿棚户区以及国有林场和农村危房改造的支持力度,增加中低价位和限价商品房供应。不断优化消费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加强市场监管,强化消费维权,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市场欺诈、欺行霸市行为,抓好涉农、涉企、能源、交通、教育、医药等领域价格收费的监督检查,全面清理涉及居民生活的各种垄断性经营服务收费,加强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不断培育消费热点。合理引导和促进汽车消费,大力发展汽车销售、租赁、维修、装饰美容等连锁服务;打造湘菜千亿工程,扩大和提升餐饮消费;积极发展网络、动漫、会展等新型文化消费;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广成熟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培育一批网上零售企业;广泛推动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支持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发展多种形式的电子商务。发展提升文化旅游产业。实施旅游精品战略,推进旅游产品向观光休闲复合型转变,旅游产业向规模与质量并重转变,旅游品牌向国际旅游目的地转变;支持张家界建设世界旅游精品和邵阳崀山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加强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和旅游产业一体化建设,大力开发城郊乡村休闲旅游。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着力做大做强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商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有机融合、互动发展。重点抓好长株潭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完善产业园区、产业集群、骨干企业生产配套服务体系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物联网,全面推进现代区域物流中心建设,加快改造和提升商贸流通业,支持发展大型商贸流通集团,完善网点布局和业态结构,提升服务功能。依托城市规划布局和产业园区,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3+5”城市群为辐射区,重点培育湖南创意产业园、长沙软件园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增强集聚效应,促进现代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大力发展市政公用、社会保障、娱乐休闲等面向群众生活的服务业,大力推进社区就业、社区卫生、计划生育、养老托幼、家政服务等服务体系建设。

四、突出转变发展方式。

加快推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抓住国际和沿海产业加速转移、资源重新配置的机遇,加大“9+3”产业调整和振兴方案实施力度,促进优势资本、战略资源、生产要素进一步向优势产业集中,推动结构调整,尽快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采用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工艺和高新技术,促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重点支持机械、有色、石化、食品等千亿产业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推动工程机械、精品钢材、有色金属材料以及冶金、建材、纺织等产品产业上规模、强品牌、增效益。积极推动产业整合,支持华菱集团、五矿有色、中联重科、三一重工、湖南中烟、湖南烟草等优势企业以资本、技术、资源为纽带,加快兼并重组,迅速做大做强主业,提高核心竞争力。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增强资源支撑能力。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盲目扩张,继续抓好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淘汰工作。

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瞄准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沿,选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领域中的关键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使之尽快成为全省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坚持立足产业基础和科技支撑,大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核能、再生能源,提升太阳能光伏产业、风电等能源设备制造水平,形成从原材料、零部件到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形成装备与材料配套的产业集群。扶持碳碳复合材料等新材料加快发展,尽快做大做强产业。积极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快发展,着力培育现代中药、创新药物、生物医学工程,集中力量扶持生物医药重点产业化项目及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积极支持企业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加快发展网络经济,培育发展软件、消费类整机、新型显示器件和数字动漫等信息产业,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电子商务产业集群。提高电动汽车等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加大环保产业支持力度,积极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资源综合利用产业、洁净产品制造业和环境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批环保骨干企业。大力发展核能、航空航天、爆破器材、精细化工、船舶等军民两用优势产业,着力培育长沙航空工业园、株洲航空产业园、益阳轻型特种装备产业园等10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

坚持以园区为平台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突出抓好长株潭“3+5”城市群国家综合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建设,积极支持长沙高新区向全国高新区十强迈进,发展提升长沙经开区、浏阳生物园、株洲高新区、湘潭高新区,支持岳阳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永州蓝宁道加工贸易走廊建设。依托园区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项目集群,培育发展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效应大、抗风险能力强的骨干项目,着力打造在全国有影响的重大产业集聚基地。重点支持长沙工程机械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支持岳阳石油化工,长沙电子信息及新材料,娄底薄板、硅钢、汽车板,株洲电力机车、轨道车辆,湘潭宽厚板,中电48所太阳能和湘潭电机风力发电,衡阳特变电等优势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支持湘潭九华台湾工业园建设成为国家级台商投资区。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园区,在项目审批、用地安排、产业扶持等方面实行差异化政策,重点扶持园区内能带动形成产业集聚的龙头企业,扶持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的配套项目。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抓住最有潜力的产业,选择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关键领域,突出核心技术原始创新,集中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着力突破一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产品。坚持依托高校和重点科研院所,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构建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实验室。支持组建国家轨道电力牵引等工程实验室,提升技术引领能力,建设国内一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轨道交通装备基地。积极搭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或物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平台,着力强化企业的自主创新地位,推动形成以优势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紧密协作的产学研体系,构建产业技术合作及创新联盟。支持长沙市开展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进一步提高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促进科研投入重点向企业倾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实施重大科技专项、产学研专项和重点科技项目。从财税、金融、政府采购等方面,完善支持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大力培育技术市场、风险投资等科技中介机构,不断改善科技创新的支撑条件。深入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培养和引进一大批高技能创新人才、创新团队和知识型企业家队伍,使湖南真正成为人才辈出、人才聚集、人才创业之地。

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全面完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加快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60座。加快推进节能项目建设,切实抓好燃煤锅炉改造、余热余压利用、建筑节能等重点节能工程,推进224个工业污染减排项目的实施。深入开展“百家企业节能行动”,积极促进建筑、交通、商业、民用等领域的节能推广,引导使用太阳能等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进一步抓好6家国家级循环经济试点和省内17家企业、7个园区循环经济试点,推进矿产资源、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以及再生资源、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推进煤矿瓦斯的综合治理和利用,严格水资源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完善推进节能减排的价格及补偿机制,对居民用电、用水实行阶梯价格,适当提高排污费、污水和垃圾处理费征收标准,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污权交易试点。探索完善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措施,推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鼓励使用环保产品。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构筑现代、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农业产业体系。完善现代农业区域布局,深入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集中发展优势短缺农产品,提升大宗农产品生产能力。加大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实施优质种苗、农产品加工主导以及品牌提升、质量安全等计划,促进现代农业产业升级,提高农产品良种覆盖率、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加快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现代养殖业,提高标准化养殖水平,确保生猪产业平稳发展,推动草食动物、名优水产健康发展,加快发展环洞庭湖生态渔业经济。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中的主力军作用,培育壮大唐人神、熙可、省茶业公司等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认真落实各项政策,扶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改善以水利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条件,突出抓好全国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骨干山塘清淤扩容。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重点扶持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继续落实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政策,加快实施“沃土工程”,加大对基本农田尤其是中低产田的改造投入,集中抓好环洞庭湖千万亩基本农田整理和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建设。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结构,大力发展优质稻和超级稻,力争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优质稻占水稻面积60%以上、超级稻面积突破1300万亩。积极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丰产工程建设,实施新增46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抓好52个新增粮食产能项目县的粮食基地建设,使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左右。认真落实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坚决执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完善粮食补贴机制。培育发展大型粮食流通企业,鼓励种粮大户和粮食加工企业扩大经营规模。建立主要农产品收储制度。

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重点加强农村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改造和维护管理,今年建成农村公路1.4万公里。继续抓好农村小水电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积极推广沼气和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深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整治和爱国卫生运动,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和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开展农村危房改造试点,积极实施“农村安居工程”。全面完成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继续抓好新农村办点示范。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新农村建设。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县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县建设。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以确保农民增收为主线,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整合各项涉农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支农投入增长机制,切实加大“三农”投入。加大农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组织培训农民工50万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万人。进一步优化返乡农民工创业环境,鼓励和引导积累一定资金、技能的返乡农民工自主创办各种实体,实现由劳务向创业转型。实施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并逐步扩大范围,让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切实保障农民各项合法权益。

六、推进试验区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

加快长株潭试验区改革建设步伐。围绕增强长株潭城市群核心增长极的辐射带动力,坚持先行先试培育改革创新优势,力争在构建“两型社会”体制机制框架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突出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推进各项综合配套改革,以节水节地节能节材等为重点,创新资源节约机制;以整治环境污染为重点,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机制;以构建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为重点,创新土地管理体制;以建立公共财政均等化转移支付为重点,探索完善财税体制;以打造区域金融中心为目标,创新投融资机制;以探索城市群管理新模式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以有效整合各方面资源为目标,加强“两型社会”建设的国际国内合作。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完善长株潭现代交通网络,加快“七纵七横”城际主干道、“3+5”城市群城际轨道以及铁路、港口站场建设,加快黄花机场的提升改造,加快航道疏浚,推进长沙湘江综合枢纽等“五港一枢纽”建设;率先推进电信网、互联网和广电网三网融合;大力实施湘江综合治理,确保全面完成世行贷款项目湘江防洪景观道路建设任务,重点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流域截污治污、城市洁净和生态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两型”产业体系,在工程机械、电动汽车、轨道工程、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节能环保等方面,集中实施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着力推进高新技术基地建设,重点建设梅溪湖高科技园区、岳麓山大学城等产业功能区,积极搭建“两型”专业化公共技术研发和推广服务平台,推动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设备、软件等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发展,使试验区成为高新技术的集聚地、孵化地。大力培育现代物流、文化创意、金融保险、信息咨询和会展等服务业,重点规划建设长沙空港、株洲石峰、湘潭九华、岳阳城陵矶等一批省级物流园区。着力打造以长株潭为核心的区域消费中心。高起点推进示范区建设,大胆创新、大胆突破。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积极推动城市群的培育和发展,着力拓展长株潭试验区的空间和外延,突出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区位条件优越的县级市发展成为中等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不断完善以“3+5”城市群为核心、其他市州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坚持把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中小城市、县城扩容提质和边界中心城镇上,科学整体规划全省县城、小城镇,创新城市发展思路,提高城镇土地集约利用以及基础设施、商住区、产业区建设水平,完善城市管理,加强城市公共服务。积极探索以bt、bot方式推进城市建设。着眼增加城乡就业、带动区域发展,因地制宜发展城市产业,形成资源集约利用、发展优势互补、带动效应明显的城市产业格局。完善落实促进农民工在城镇落户的政策措施,统筹引导农业人口到城镇就业和定居,鼓励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着力增强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加强规划和引导,形成各具特色、分工明确、联系紧密、互补发展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强力推进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打造与长三角联系、深化与东部沿海省市合作、加强与中原腹地经贸交流的重要基地。推进湘西地区大开发与开拓西部大市场紧密结合,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抓好第二轮省级规划产业项目扫尾,启动规划第三轮湘西大开发产业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退耕还林专项规划,加大扶贫开发和以工代赈力度,加快建设怀化等面向西部的区域商贸物流中心。着力推进衡阳、郴州和永州等湘南三市的开放开发,支持创新开放合作模式,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与粤港澳经济的融合。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政策,支持贫困地区解决融资难等问题,促进老、少、边、穷、库区加快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坚持把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着力点,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继续简政放权,加快建立以服务“三农”为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机制。坚持培育和突出特色,选择适合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和项目,走“专、精、特、新”的路子,大力发展品牌经济,培育县域特色支柱产业。坚持产业集聚发展,大力发展和提升园区经济,打造县域产业板块,形成一批区域经济次中心。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入实施“大公司大集团”战略,推进新一轮省属国有资本布局调整,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领域集中,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机制,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改善以重大事项管理为主的宏观管理,扩大董事会建设试点范围。探索建立股权期权激励机制。完善国有企业内部管控体系,开展全面预算和全面风险管理试点,强化业绩考核和债务风险监控,完善总会计师职责和外派监事职能,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健全总法律顾问制度。逐步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国有资产处置监督体系。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等各项改革。财税方面,着力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推进财政省直管县改革,扩大县市自主权,强化县市在资金分配、使用、监管等方面的职责,增强县域发展活力。深化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和政府采购改革。健全公共财政监督体系,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完善公共财政支出体系,推进政法经费保障机制和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积极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推进大用户直购电试点。投资方面,规范政府投资决策程序,大力推行投资评审和绩效评价,完善项目审核备案制。推行政府预算内投资项目公示制、专家评议制和代建制。金融方面,加快“四行一社”改革重组区域性商业银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积极搭建长株潭系统性融资平台,争取尽快设立长株潭场外交易市场(otc);培育上市后备资源,支持企业进入主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加强稻谷、油菜籽和棉花期货交割库建设,积极争取设立钢铁、铅锌期货交割库;鼓励发展各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构建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推进保险改革创新,积极开展科技创新保险试点;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发展环境。农业方面,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稳定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农村贷款担保机构;继续开展水稻、棉花、森林等政策性保险试点;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权发证任务,扩大国有林场改革试点。

凡国家法律、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领域,都要允许民间资本进入,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改造,允许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从招投标、政府采购等方面保障非公企业的平等参与权,切实保护民间资本的合法权益。坚决清理和禁止一切不合理收费和政策,促使非公企业平等获得发展所需的各类生产要素和资源。深入实施“一法一办法”,进一步完善财税、信贷、技改等政策,健全信用担保体系,扩大中小企业基金规模,加大信贷倾斜力度,探索建立中小企业直接债券融资体系,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促进转型升级。进一步健全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扶持小企业和微型企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百千万”工程,支持一批有实力、有规模、有前景和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大力鼓励全民创业,继续抓好30个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一切有创业愿望和能力的人士自主创业、兴办企业。

着力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坚持开拓国际市场与扩大国内市场并举、“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对外贸易稳步回升。用好国家调整出口退税、出口信用保险和贸易融资等政策,重点优化进出口结构,稳定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鼓励创新出口方式,扩大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烟花爆竹、陶瓷等产品出口。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发挥长沙金霞保税物流园、郴州出口加工贸易区的平台作用,大力发展保税物流。建立国际电子商务平台、海外营销服务体系和贸易保障预警机制。提升引资质量和水平。把招商引资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结合起来,更加注重引进先进生产要素。加强外资投向引导,进一步扩大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利用外资的规模。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抓好重点承接地和重点承接县、试点县、示范园区建设。以湘南三市为重点,完善规划配套,打造以制造业为主的加工贸易承接基地,促进加工贸易向高端环节集群、集约发展。充分发挥供港澳农产品检验基地和国际物流园的平台作用。大力推进服务业开放,积极承接和发展服务外包,引进国际服务业大公司和知名品牌,加快把长株潭打造成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群。坚持靠大联强,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强与世界500强企业、港澳台大企业、央企和大型民营企业对接合作,重点引进一批高端制造、战略研发环节的项目。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在湘设立区域性、功能性总部。充分发挥湘商和湖南异地商会以及中介组织在招商引资中的作用。优化贸易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土地、融资、能源等瓶颈制约,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健全海关、检验检疫、电子口岸、电子商务、投资促进等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不断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培育区域合作新的增长点,积极参与泛珠三角及中西部地区经济技术合作。以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加强与长三角区域的合作交流。办好沪洽周、欧洽周、台湾湖南周等重大活动,推动国际经贸、科技和文化交流。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骨干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投资境外能源、资源开发,设立营运基地,扩大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积极拓展援外项目。加快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加强对外投资法律服务和风险防范。

八、加强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依法治省。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的提案。认真落实邀请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参加重要内外事活动和对口联系制度,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加强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促进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和谐发展。加强参事参政咨询工作,发挥院士专家等咨询研究机构和社会听证、网络民意在决策中的作用。按照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原则,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公示制、过错责任追究制、执法督察制和依法行政考核机制。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发展基层民主。扩大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厂务公开的范围和内容,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知情权。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严格落实维护稳定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问责力度,切实落实维护稳定第一责任。深入推进社会矛盾化解,依法及时妥善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建立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加强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和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提高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改进和加强对流动人口的服务、管理,加强社会闲散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管理,加强社会组织和非政府组织、宗教组织管理。深入推进平安创建活动,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打击各类刑事犯罪活动。加强执法规范化建设,提高执法水平。切实强化安全监管,严格落实主体责任,突出抓好矿山、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交通运输和消防等重点领域的安全整治,推进道路、消防安全管理社会化,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牢固树立国家安全意识,坚决开展反分裂、反恐怖、反渗透、反颠覆斗争,切实维护国家安全利益。

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诚信湖南”、“诚信社会”、“诚信政府”建设,增强全社会诚实守信意识。突出思想教育内涵,着眼增强公民、企业、各种组织的社会责任,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开展“五下乡”、“四进社区”、演艺惠民和高雅艺术鉴赏等活动,大力发展社区、广场、企业、机关、校园、节庆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保护古城古寨,加强社区建设和管理,努力建设和谐社区和美好家园。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力推进学习型湖南建设,提高全民素质。

支持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湘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和人防工作。认真落实军人军属优待抚恤政策,通过政策安置、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等多种途径,切实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随军家属安置等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创建活动,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九、注重改善民生推进社会建设。

坚持不懈为民办实事。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最大责任。今年重点在社会保障、法律援助、扶贫、移民、医疗、饮水、环保等方面继续为民办实事、解难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保障措施,严格目标考核,强化后续管理,真正让人民群众长期得实惠,共享发展成果。

积极扩大就业。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重点,强化就业公共服务,继续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实现城乡就业统筹。进一步完善就业援助制度,落实大学生就业扶持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岗位,重点帮扶就业困难群体,巩固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成果。坚持以创业培训为重点,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启动实施“创业扶持计划”,力争今年职业技能培训超过150万人。

切实提高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的总体原则,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制,推进城乡统筹,逐步实现各类保险全覆盖。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高覆盖面和保障水平,确保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参合率稳定在90%以上;今年财政对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120元,切实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实施药品网上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抓好36个县市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试点,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支持株洲市开展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以14个试点县(市、区)为重点,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新农保制度,促进新农保制度与现行各项保障政策相衔接。巩固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成果,建立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与物价涨幅联动机制。加大对特殊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努力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救灾应急工作,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强福利公益设施建设。加强重大疾病防控,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和职业病防治工作。加强食品药品安全和产品质量监管。

大力推进教育强省建设。坚持把教育摆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深入实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等专项重点计划。重点建设1000所以上义务教育合格学校,加快城市义务教育学校扩容改造步伐,提高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教育普及程度,扩大职业教育规模,重点办好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促进高校招生培养与产业发展联动。鼓励支持民办教育事业。加强教师培训,做好中小学特级教师、名师、名校长与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培养。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坚持立德树人,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就业能力。积极改善农村和贫困地区办学条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重视民族教育,努力保障与促进教育公平。大力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强学校安全教育管理,保障师生安全。

加快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加强文化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促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共同繁荣。积极实施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大力推进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精心规划和建设省文化艺术中心、省美术馆等一批标志性基础文化设施。加快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项目建设任务。大力弘扬优秀民族文化,切实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重点培育现代演艺、数字媒体、手机动漫、手机购物、媒体零售、网络游戏等新兴文化业态,发展壮大现代传媒业、新闻出版业、动漫业、文化娱乐业,着力扶持湖南广电、中南传媒、华强集团等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一批文化产业旗舰企业和知名品牌。

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备战广州亚运会,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建立健全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利益导向、群众自治等长效工作机制,有效稳定低生育水平。继续做好统计、老龄、地震、档案、文史、红十字会、残疾人等工作。认真组织和做好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

十、创新政府管理提高行政效能。

坚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要求,以依法行政为主线,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致力建设服务政府、法治政府、责任政府和廉洁政府。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加快形成权责一致、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优化政府机构设置,理顺部门职责,健全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机制,着力解决机构重叠、权责脱节、政出多门等问题。逐一梳理政府行政职能,主要职能突出为市场主体服务和改善发展环境,更多精力、更多资源投入到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积极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行业商会、协会的作用。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扩大试点范围,不断增强基层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水平。

探索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深入实施行政程序规定,依法规范行政裁量权,建立健全依法行政考核机制。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审批流程,精简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加强对行政审批各环节的监管,真正做到审批少、效率高、服务好。深入实施政务公开,完善机制、创新方法、拓展范围,把公开透明原则贯穿于政府决策行政全过程,提高政府公信力。加强行政服务平台建设,健全岗位责任、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将行政服务中心真正建设成为集信息公开、政务服务、效能监督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的源头规范,加强对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的作用,开展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进政府的组织和管理,提高电子政务应用水平。

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各级政府工作人员要不断增强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加强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始终坚持求真务实,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少应酬、多学习,少开会、多干事,少办论坛、多办实事,真正形成支持干实事、重用干实事公务员的良好氛围。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着力推进反腐败制度建设,进一步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领域和思路,严厉惩治各种腐败行为。坚持勤俭办事、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大手大脚,真正把有限的资金、资源用到加快发展上,用到民生项目上。

各位代表,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大任务,事关今后五年湖南发展全局。要广泛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加强重大课题研究,深入分析“十二五”发展所处的新背景、面临的新情况,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在全球及全国发展大局中科学谋划湖南的发展,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重大战略任务,使规划真正立足湖南实际,反映湖南特色和阶段性发展特征,符合全省人民的愿望。

各位代表!

站在新起点,谋求新发展,实现新突破,是全省人民的共同期待,是我们的光荣使命和神圣职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坚定信心,奋力拼搏,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把富民强省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而努力奋斗!

谢谢大家!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xx年工作回顾。

20xx年是“”开局之年,是我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新的重大成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省政府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xx大及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温家宝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团结奋进,锐意进取,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开始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了“”的良好开局。省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转变增长方式成效明显,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高。国民经济初步呈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高增长、高效益,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的“三低两高一增加”的良好发展趋势。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25968.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1%,约占全国的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16元,增长8.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5080元,增长8.3%。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958亿元,增长24.8%。财税收入与经济快速增长相协调,来源于广东的财税总收入突破5000亿元,达到5117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175亿元,增长20.5%,增幅创近5年新高。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262亿元、贷款余额25935亿元,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5%和12.8%。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成绩显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以及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节约集约用地效果明显,每新增亿元生产总值新增建设用地在20xx年比20xx年下降65%的基础上,20xx年又下降18.8%。投资合理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117亿元,增长16.7%,第三产业投资占六成,工业九大产业、农业等投资显著加强。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增大,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118亿元,增长15.7%,增幅创近20xx年新高。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8%,保持在合理水平。

——抗洪救灾和复产重建取得全面胜利,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面对我省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洪涝灾害,坚持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在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民兵预备役部队、人民警察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组织全省上下万众一心、奋力抗洪救灾和重建家园,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程度。中央和省各级财政支持、安排资金25.55亿元,海内外各界捐助5.6亿元,调集大批物资,确保了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地方住、有病能及时得到治疗,6.6万“全倒户”20xx年元旦前基本上都搬进了新居,灾区生产生活全面恢复正常。

以发展农业农村经济为重点推进新农村建设。制定实施《关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及配套措施,启动1000多个新农村建设示范、联系点。各级政府对“三农”投入明显加大,其中省级财政投入146亿元,增长20.6%。农业生产平稳发展,农业增加值增长3.8%。粮食生产基本稳定,特色效益农业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农业龙头企业1724家,带动农户403万户、户均增收2545元。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得到加强。良种良法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佛山、湛江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成功举办首届广东现代农业博览会。海洋综合开发和林业产业化取得新成效。农村经济活力明显增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35.7%、16.6%,增幅高于城镇22.6和1.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绩,解决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成效明显。完成镇到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42.4千公顷。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扎实推进村庄整治。累计完成农村安居工程11万户。基本解决全省农村人口饮水难问题,着手解决25.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农户沼气池4.9万多个,建成大中型沼气工程23个。安排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5.8亿元,省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标准从人均10元提高至25元,全省参合率提高到61.5%。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从20xx年起省对14个欠发达地级市及恩平市的每个行政村卫生站每年补贴1万元。“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快。初步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培训农村劳动力48.1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85.9万人。严格执行征地建设项目“三条红线”,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推进,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试点工作启动,沿海捕捞渔民转产转业顺利。乡镇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稳步进行。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不断规范,产权制度改革逐步深化。

——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制定并实施《广东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广东省促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和《广东省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规划》。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组织12个重点产业技术创新专题和“核心芯片设计与制造”等10大专项攻关。省投入专项资金与教育部联合推动产学研合作,与国家基金委共同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粤港共同出资在“信息与通讯”等7个领域进行科技联合招标。推进广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薄膜晶体管显示驱动芯片等自主创新工程。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成果丰硕,获中国世界名牌产品、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总数分别增至3个、221个和84件,占全国的42.9%、16.5%和10.4%,均居首位。22家企业、9个农产品分获“中华老字号”和“中国名牌农产品”称号。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取得新进展。拥有名牌产品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占全省的比重提高至22%。专利申请量90886件,其中发明专利21351件,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1/5以上,均居全国第一。5个项目获中国专利奖金奖,占全国的1/3。技术标准战略试点顺利启动。我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多声道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规范成为国家电子行业标准。新认定5家国家级、3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新建40家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组建起先进装备制造等18个产业创新平台。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增至19个,新认定21个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省级专业镇和专业镇技术创新中心分别增至201个和128家。

加强产业规划和布局,产业高级化和适度重型化趋势进一步增强。高新技术产品产值超过1.5万亿元,增长30%。九大产业继续主导工业发展,完成增加值7727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2.1%。电子信息产业增加值2387亿元,增长27.2%。液晶平板显示器项目全面启动,数控机床、医疗器械、船舶等领域国产化取得重大进展。重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9.9%,提高3.6个百分点。物流、会展、电信、金融、文化等产业快速增长,服务业增加值跃上万亿元新台阶。旅游总收入超过20xx亿元,约占全国的1/4。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民营经济、县域经济高速发展。实施《关于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粤东发展开始提速。粤西临港工业、重化工业建设大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5个山区市生产总值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7.6%、27.8%,高于全省3.5和7.3个百分点。成功举办第四届“山洽会”。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认定15个省级园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保持快速发展,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实力继续增强。县域经济发展加快,67个县(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01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51亿元,分别增长27.5%、25.3%,高于全省9.2和4.8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发展再上新水平。私营企业超过55万户,个体工商户达245.8万户。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增加值2275亿元,增长30.1%,增幅高于全省工业11.8个百分点。民营企业税收总额930亿元,增长25%。私营企业出口473亿美元,增长57.9%。民营科技企业8000家,工业总产值达5000亿元。第三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意中小企业博览会成果丰硕。

——对外经济贸易快速健康发展,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进出口总额突破5000亿美元,达到5272亿美元,其中出口3020亿美元,增长26.8%,占全国的31.2%。出口结构优化,一般贸易增长50%,占全省出口比重提高至26.5%。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增值率达51.3%。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分别占全省出口的67.7%和34.6%。进口贸易成绩显著,各类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和零件等中间产品进口占主导地位,重要原材料和能源进口快速增长。技术引进步伐加快,签订技术进口合同金额增长82.2%。吸收外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45亿美元,增长17.4%。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势头良好,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37.7%。来自发达国家和跨国大企业的投资快速增长。山区和东西两翼成为吸收外资新亮点。实施“走出去”战略成效明显,新批准设立境外非金融类企业108家。完成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8亿美元。在阿联酋、沙特、土耳其、俄罗斯,以及与香港联合在芬兰、法国成功举办投资推介和经贸交流活动,共签订投资贸易合同金额97亿美元。外事工作配合国家总体外交和服务地方发展取得新成效。侨务、对台、旅游等工作扎实推进。与国家有关部门共同成功举办第100届“广交会”和20xx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泛珠三角旅游推介大会。

粤港澳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粤港澳以制造业、服务业和口岸通关为重点的合作全面开展,联合推介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活动成效显著。深港西部通道建设顺利,珠澳跨境工业区投入运营。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取得重要进展,与“9+2”各省区共同制定并实施区域交通、能源、科技、信息化、环保等5个合作专项规划,与广西、四川、湖南签署了合作共建无障碍旅游区协议,编制完成横琴经济合作区总体规划。我省在第三届泛珠三角经贸合作洽谈会上签约项目458项、金额788.5亿元。援藏援疆、三峡移民安置及对口帮扶工作扎实有效。与东盟地区的经贸、技术合作交流深入开展。

——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新突破,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实施综合运输、能源保障等十大工程,重点项目对优化经济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作用更加明显。全年162项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1110亿元。广州丰田整车、茂名100万吨乙烯扩建、广东液化天然气接收站线工程等38个项目竣工投产或部分投产。中海石化(惠州)1200万吨炼油、广州联邦快递亚太转运中心等32个项目开工建设。广州石化80万吨乙烯改扩建、华能汕头海门电厂一期工程1号和2号机组等21个项目获国家批准,总投资880亿元。重化工业建设成效显著,汽车发动机、轿车年生产能力分别增至110万台和76万辆,乙烯、炼油年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和3350万吨。积极推进与科威特合资建设大型炼化一体化石油项目前期工作。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新增高速公路200公里,广贺、广梧、环珠三角等高速公路项目加快建设。与铁道部合作建设铁路已有6个项目872公里开工建设,武广客运专线、广深港客运专线、广珠城际轨道交通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步伐加快,整治内河航道14条、1184公里。能源建设稳步推进,新建成投产发电装机容量534万千瓦,电网建设完成投资195亿元。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得到加强,加固江海堤围755公里,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建设顺利。

——重点领域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市场经济体制继续完善。地方金融改革成效显著,金融环境明显改善。广发行改革发展取得重大成果,重组工作圆满完成。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深入推进。妥善化解了一批地方中小金融机构及上市公司风险,全省金融机构不良资产、不良贷款比例大幅下降,经营效益明显提高。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保险业各项考核指标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一。顺利完成省政府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成珠三角和部分其他地区地级以上市以及省直部门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公共财政体制建设步伐加快,县级以上全面开展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部门预算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探索建立省级财政资金垂直跟踪监督工作系统,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改革顺利推进。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成效。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省属企业资产重组稳步推进,粤电、韶钢等优势企业产权多元化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国有资产监管体制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制和产权转让进一步规范。投资体制不断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行,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试点工作有效开展。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完善。价格、粮食流通体制等改革继续深入。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发展迅速。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得到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取得实效。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广东建设初见成效。各级政府加大对教育、卫生、文化、就业、社保、农村安居工程的投入,其中省级投入169亿元,占省级一般预算支出的36%。实施和完善积极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岗位111.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2.6%,就业形势稳定。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制度得到完善,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智力扶贫和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深入实施,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启动。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持续扩大,稳居全国首位。农村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覆盖面稳步扩大。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突破千万人、参加医疗保险近千万人。改革养老金计发办法,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重点优抚对象补助标准,172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劳动合同。

制度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职工劳动合同签订率达88.7%。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全省平均提高17.8%。开展行政司法联动打击欠薪逃匿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推行重大劳动保障违法行为社会公布制度。解决城镇“双特困户”住房1.8万户。华侨农场“安居工程”正式启动。

绿色广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成效突出,确定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84家、资源综合利用项目65个、清洁生产企业78家。全省及珠三角两大环保规划全面实施,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工程有效推进,全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1个地级以上市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江河和重要水库水质良好,珠江广州河段等流经城区河流水质有较大改善,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9.4%。环境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93万吨,处理率达到47%。净增垃圾无害化日处理能力400吨,处理率达到50%。新建成现役火电厂烟气脱硫装置662万千瓦。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和危险废物综合处理能力得到加强。肇庆市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广州市“创模”通过国家考核验收。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湛江湖光岩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与国土资源部、中科院合作编制国土规划。启动建立重点海域环境容量评价和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林业生态省建设加快,新造林19万公顷。

教育、卫生、体育、人口计生等事业取得新成效。基本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安排农村免费义务教育补助资金13.5亿元,惠及1025万农村学生,成为全国率先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的省份。普通高中教育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达到118.8万人,技工学校在校生提前两年实现36万人的目标。高等教育办学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普通高校在校本专科生100.9万人,毛入学率提高至24%,在校研究生达4.9万人。人才强省战略全面实施,各类人才总数达到1244万人。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防治非典、艾滋病、人禽流感等重大疫病工作得到加强。建设中医药强省迈出重要步伐,中医药事业和产业发展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规范和调整医疗服务和部分药品价格,药品、医疗器材集中招标采购力度加大。我省体育健儿在第三届全国体育大会上获得金牌、奖牌和团体总分“三个第一”,在多哈亚运会等体育赛事中成绩显著。成功举办第十二届省运会、第三届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第八届省大学生运动会。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的势头初步得到遏制。有效实施省妇女发展规划和儿童发展规划,达标水平居全国前列。老龄工作继续推进。扶持民族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力度加大,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得到加强。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取得新成绩。人防、气象、地震、统计、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进一步加强。

社会保持稳定。认真贯彻《信访条例》,信访工作明显加强。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和反走私斗争,重拳打击“双抢”等严重刑事犯罪,严厉查禁“黄赌毒”,促进社会治安持续好转。司法行政、法律服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防范遏制境内外敌对势力渗透破坏活动力度加大。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煤炭、烟花爆竹生产行业全面退出市场,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大幅下降,特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

——精神文明建设深入推进,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文选》、科学发展观学习教育活动,推动全省在发展中形成新思路、取得新成效。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扎实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文明城市、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活动稳步推进。

文化建设取得新成绩。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扩大。以“流动图书馆”、“流动博物馆”和“流动演出服务网”为主要内容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绩显著。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领先全国。扶持东西两翼地区文化建设工程启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成效。省博物馆新馆、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广东科学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顺利。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对外文化交流活跃。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成交活跃、影响扩大。

认真执行省人大及其会各项决议并向其报告工作,坚持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547件和政协提案571件,满意率达97.5%。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充分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推进依法治省,认真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10项、修订4项;制定、修改省政府规章7项、废止3项。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稳步开展。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取得成效。政府廉政建设不断加强,监察、审计工作扎实推进。纠正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工作有新进展。查处违纪违法案件、治理商业贿赂力度加大,源头防腐工作积极推进。行政复议工作得到加强。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建设扎实推进。

各位代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新成绩,为实现“”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齐心协力、用智慧和汗水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结一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环境压力大、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等矛盾和问题仍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从近期看,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难度较大;土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产业产能过剩;县域经济依然薄弱,农民增收难度大,部分低收入群体生活比较困难;社会治安、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卫生、就业、社保等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还比较突出;转变政府职能的任务依然艰巨等。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xx年工作安排。

20xx年是我省加快推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广东的重要一年。纵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面临总体有利的发展环境。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转移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国内社会稳定,宏观调控效果逐步显现,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势头良好。我省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缓解,发展条件不断改善。但我们也看到,世界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增加,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能源资源价格高位波动。国内兄弟省区市竞相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形成。土地供应紧张,信贷控制趋紧和市场准入门槛提高。我省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任务繁重。对此,我们既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也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科学谋划、积极应对,进一步提高驾驭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不断丰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不断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政策体系,努力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20xx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加快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改革开放,认真解决民生问题,进一步促进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建设,实现全省人民富裕安康,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的进展和成效,为党的xx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创造良好环境。

20xx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5%左右。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实现全年目标,要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持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在“六个坚持、六个突出”上下功夫:坚持提高发展质量效益,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突出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坚持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突出抓好县域经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统筹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突出抓好民营经济和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坚持以人为本,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

建立健全自主创新体系和机制。以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为重点,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研究开发、风险承担、应用受益的主体。鼓励大中型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中心,推进公共实验室、重点实验室和高校、科研院所的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建设。落实与教育部的合作协议,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扶持发展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产学研合作、高新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产业化项目。以广州、深圳等中心城市为重点,梯度推进自主创新,完善区域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的区域与国际合作。

推动重点领域、重大项目技术创新。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突出抓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区域、产业、企业和产品竞争力。建立引进重大技术和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统筹协调机制,鼓励企业在机械装备等领域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开展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替代进口的科技产品。组织实施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关键技术专项,加强先进制造、数字家电、新能源与节能、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和重大专项的关键技术攻关。继续组织推进粤港重点领域关键技术联合招投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抓好创新型企业的试点工作。

深入实施名牌带动、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推动重点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商标,突出培育中国世界名牌产品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促进名牌产品发展壮大为带动力强的拳头产品。扩大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强化自主知识产权的创造和运用,推进专利技术实施计划。依法保护知识产权,加大保护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加强技术标准工作,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实施版权兴业工程。

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规划引导。优化自主创新投融资环境,推动建立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和风险补偿机制。整合科技资源和力量,促进创新资源共享,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参与我省科技创新。办好“留交会”和“高交会”。设立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广泛开展群众性发明创造和科普活动,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

二、加大“三农”工作力度,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构建农村建设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建立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落实种粮、农机和良种补贴,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加强对涉农收费和对农民补贴补偿款的监管。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促进转移就业。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民增收。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粮食生产。加快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大力发展畜牧、水产等养殖业和无公害蔬菜、水果等优势农产品,扩大“一乡一品”覆盖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加快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培育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快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做好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植物疫病和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控工作。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统筹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好村庄规划,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抓手,加大村容村貌整治及环境综合治理力度。继续推广农村应用沼气。建设农村信息直通车工程,逐步推进网络进村、应用入户。健全包括县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在内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做好惠及180万群众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重视解决沿海渔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继续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

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完善乡镇财政管理体制,推行镇财县管、村账镇代管,推动化解乡镇债务工作。扩大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的覆盖面。加快推进农业保险试点。深化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加快林权制度改革。依法加强土地承包与流转的规范管理。推进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加强农村宅基地管理。

三、深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产业竞争力。

完善工业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大项目带动完善产业布局和延长产业链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新技术、装备制造、重化工业等高增长行业。发挥广州轿车的龙头带动作用,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加快自有品牌研发,做大做强汽车产业。着力发展专用设备、电子器件生产设备和数控系统、精密测试仪器等装备制造业。以炼油、乙烯为龙头,加快发展石化中下游产业,建设沿海石化产业带。加快钢铁、造船、中医药等产业基地建设。提升珠三角家电制造业基地发展水平。

促进产业高级化。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领域,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淘汰高消耗、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的生产能力。以家电产业为突破口,引导工业产业向设计、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全过程延伸。加大液晶平板显示器技术创新项目实施力度,推进数字家庭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

做大做强集群经济。编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建立健全产业集群发展服务体系。支持做大做强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与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培育重化产业集群。抓好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办好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珠三角高新技术产业带。推进与广西、江西、福建等省区共建星火产业带。

促进服务业大发展。进一步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中介等生产服务业,壮大旅游、信息等优势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引导中心城市和有条件的大中城市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扶持发展一批重点流通龙头企业。加快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和建设,鼓励和支持社区商业发展。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引导和促进农村消费。优化消费环境,培育旅游、娱乐、体育、信息等消费热点。

四、加强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集约用地,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大力推进节约能源资源。按照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全面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和能源资源的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积极推动和开展规划、立法工作,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手段,促进能源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严格实施单位生产总值能耗目标责任制,加强对投资项目的节能审查和对重点耗能企业的监管。实施绿色照明、高低压变频等十大领域的节能重大项目。制定和实施钢铁、石化、建材、造纸等高耗能产业强制性能耗限额标准。开展“能效电厂”试点,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推动企业加强管理,推行清洁生产,推广应用循环利用和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深入开展节约能源资源的宣传教育,提倡勤俭节约。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深入实施全省和珠三角环境保护规划,实行生态功能分区控制。继续推进治污保洁和珠江综合整治两大工程。落实环保工作“三个一律”,严格建设项目环保准入。实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依法严格保护饮用水源,加强重点流域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电厂脱硫工程、危险废物处理处置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加快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认真解决重大环境污染问题。防止境外污染物的进入。积极开展环保示范创建活动。完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推进林业生态省建设,强化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等资源的保护管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环境保护。

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执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全面实施土地管理领导问责制。严格保护耕地,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基本农田示范区。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建设用地定额标准和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深化征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使用效率,盘活利用好存量土地。

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完善层级动态管理、利益导向、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等人口计生工作机制。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大对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的综合治理力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五、着力推进经济国际化,提高对外经济贸易发展质量。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出口品牌带动战略,提高出口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扩大服务贸易出口。大力开拓俄罗斯、印度、非洲、南美和中东等新市场。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推进加工贸易企业联网监管。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的政策,扩大能源、重要原材料及先进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等进口,增加对我贸易逆差较大国家和地区的进口,促进进出口贸易协调发展,缓解贸易顺差过大压力。配合做好“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办展工作。加强政府、行业协会、企业联动机制建设,完善进出口商品预警监测系统,积极应对国际贸易壁垒和贸易摩擦。

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健全政府部门指导、专业招商机构和引资主体密切配合的招商引资工作体系。积极开展与跨国公司的重点项目对接,引导外资投向工业九大产业、基础产业、现代农业、服务业和环保产业。积极承接跨国公司服务业外包,支持有条件的市列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整合园区资源,推进加工贸易梯度转移。引导外商到东西两翼和山区投资。

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鼓励家用电器、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优势行业的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建立境外生产加工基地和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煤炭、矿产、石油等领域的投资合作,扩展资源和能源供给渠道。鼓励企业到海外承揽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增强带动技术、成套设备、大型装备出口的能力。

六、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重点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

保持投资稳定增长。坚持突出重点、有保有压,落实中央关于土地、信贷和市场准入等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产能过剩行业投资,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强对重大产业、能源交通、农村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资。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增强投资增长后劲。

做好重点项目工作。初步安排省重点建设项目159个,年度计划投资1150亿元。建成广深铁路四线、汕尾电厂1号和2号机组等项目,开工建设韶赣高速公路、广石化乙烯扩建等项目。做好电源项目的合理布局工作,推进阳江核电站、华能汕头海门电厂一期1号和2号机组等大型骨干电源建设。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广东段、广珠城际轨道交通、厦深铁路广东段等铁路和广贺、广梧、广深沿江、广珠西线等高速公路建设。稳步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加强内河航运和港口建设,整治西江黄金水道,完善珠三角骨干航道网。切实抓好江海堤围除险加固工作。全面完成北江大堤加固达标工程、潮州供水枢纽工程,加快兴宁合水水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乐昌峡、清远水利枢纽等工程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强土地、产业和区域政策的协调配合。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抑止部分地区房价过快上涨。以保障群众基本住房需求为导向,加强住房建设规划,调整住房供应结构。建立健全廉租住房制度,改进规范经济适用住房制度,搞活二手房市场。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强市场交易和信息发布管理。

七、突出发展县域经济和民营经济,深化区域合作与发展。

力促县域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完善扩大县级政府管理权限的配套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省专项补助项目配套资金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县(市)财政负担。改进县域金融服务。培育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工业龙头企业和专业镇,带动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形成主业突出、后续产业强劲的工业群体,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加强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完善和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解决民营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施国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银河培训工程”,构建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服务,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通过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办好第四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

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发展。实施东西北振兴计划,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省对山区、东西两翼各市和江门市各安排1亿元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支柱产业发展。深入推动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推进山区工业化,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基础项目。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加快粤东石化带和能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粤西重化工业、临港工业和区域物流业。推动东西两翼传统特色产业创新发展,提升农业、资源加工业和海洋产业发展水平。推进城镇群协调发展。完善渔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提升珠三角整体竞争力。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加快资源整合,形成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广州、深圳的龙头带动作用。支持经济特区创新发展。

深入推进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加强粤港澳经贸、科技、口岸通关和民生等领域合作。继续联合港澳到发达国家推介大珠三角、泛珠三角。抓好广深港客运专线、港珠澳大桥等跨境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或前期工作,确保深港西部通道建成通车。深入推进与泛珠三角兄弟省区在交通、能源、经贸、旅游等各领域的合作,加快“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建设。扩大粤台经贸交流。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尤其是东盟的合作。

八、继续深化各项改革,为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重组国有资产,推动优质国有企业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产权多元化进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国有资产收益收缴制度和长效激励约束机制,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加快组建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鼓励优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进垄断行业改革。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推进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完善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快推行政府投资省属非经营性项目代建制。建立和完善粮食、价格等行政执法系统。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吸引和鼓励国内外各类金融企业到广东发展。以实现票据兑付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为重点,深化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稳步开展停业整顿的城市信用合作社和信托公司市场退出工作。继续推进地方商业银行和保险业改革发展。大力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传销、商业欺诈等违法活动,加强反不正当竞争工作。强化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信用体系。完善公共产品、垄断行业和资源环境产品的价格形成机制,抓好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发展资本、土地、产权、人才、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加快信用体系建设。

九、坚持依法治税理财,加快建设地方公共财政体制。

促进财税收入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培育税源和新的税收收入增长点。坚持和完善财税部门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收入分析和税源监控,强化税收征管,确保应征尽收。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加强税收信息化建设,提高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效能。加强税法宣传,改善服务,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集中财力办大事,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管理、公共教育、公共交通、公共安全、公共卫生、公共救济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领域,加大对自主创新、战略产业、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的支持力度。提高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严格执行支出预算。强化预算执行审计,开展效益审计,深化经济责任审计。严格“收支两条线”管理。

创新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对财税政策的研究和运用,提高财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调控和促进作用。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逐步实现县级以上单位和垂直管理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收付。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扩大省级财务核算集中监管试点范围。完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机制。规范政府债务管理,建立政府债务风险评价预警系统。

十、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推进文化大省建设。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目标,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和新时期广东人精神,推动全社会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富民强省的共同追求。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紧密结合“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开展道德实践活动,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形式和载体,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以讲文明、促和谐为主题,推动文明创建与和谐创建活动。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突出抓好素质教育,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高质量巩固普及义务教育,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工程。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适度扩大办学规模。加快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推动职业技术教育大发展大提高。保持高等教育规模合理增长,继续抓好“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提高高等教育办学质量和水平。发展学前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落实《教育法》和《教师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资素质。全面实施招生“阳光工程”。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鼓励艺术创作,打造岭南文化精品。继续开展国际文化会展、艺术活动。加快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东西两翼文化扶助工程。逐步推进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加快珠三角国际印刷基地建设。继续配合做好开平碉楼申遗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培育动漫等创意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和文化遗产保护。

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进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健全农村药品供应网和监督网。开展公益性医院改革试点,完善医疗机构补偿机制,强化医疗卫生服务公益性质和公立医院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医院管理和医药市场监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治理医疗行业不正之风,营造和谐医患关系。实施中医“名医、名科、名院”工程,推动中医药进农村、进社区。

扎实做好体育、妇女儿童等各项工作。办好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抓紧抓好备战20xx年奥运会、筹备20xx年亚运会和20xx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工作。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增强人民体质。加快发展体育产业。深入实施省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继续加强国防建设、民兵预备役和“双拥”工作,大力开展国防教育,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县)。大力发展民族事业,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中的积极作用。深化殡葬改革。继续做好外事、侨务、对台、统计、人防、气象、地震、档案、方志、参事、文史等工作。

十一、大力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系统解决“一保五难”问题。省新增43亿元、总投入170亿元,深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安排低保补助资金2.9亿元,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对欠发达地区农村合作医疗补助从人均25元提高至35元,全省筹资标准达到60元以上,参合率达到80%以上。继续实施“每村一个卫生站、一名医生”建设计划。按照公益性卫生事业单位核定编制,按每名医护人员每年1.2万元标准,补助欠发达地区乡镇卫生院事业经费。安排28.2亿元,在全省免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基础上,从今年秋季起免收学生课本费。调整和提前安排19亿元,确保年底前全部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优先解决涉及199.7万人饮用水氟、砷超标和苦咸水问题。基本完成15.6万贫困农户和归、难侨危房改造任务。完成镇通村公路路面硬化7000多公里。

促进和扩大就业。新增就业岗位100万个。健全就业援助制度,重点帮助城镇“零就业家庭”、农村贫困家庭等困难群体解决就业。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加快建设综合性职业技能培训基地和高技能公共实训基地。深入实施百万农村青年技能培训、智力扶贫、退役士兵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富民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五大工程。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制度,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规范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垄断行业的收入,增加城镇低收入者收入,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善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加强劳动关系协调,推进政府、企业、工会三方协调机制向县(区)级延伸。加强流动务工人员特别是农民工管理和服务,实施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计划,积极解决农民工职业安全卫生、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和工资支付等问题。严格执行征地补偿保护标准,规范国有企业改制行为,维护被征地农民和国有企业分流安置职工的合法权益。

完善基本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强化社会保险费征缴。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监管,确保基金安全。全面实施新的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个人帐户。加快建立地方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推进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珠三角地区加快推行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大力推行生育保险,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做好农村五保供养和军烈属、伤残军人优抚工作。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

推进“平安广东”建设。继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落实责任制,健全严打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对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问题的排查整治,继续严厉打击“黄赌毒”。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在乡镇(街道)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中心,强化社区群防群治。严密防范和严厉打击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深入实施《信访条例》,落实信访责任制,规范信访秩序。积极化解社会矛盾,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进一步树立法律权威,推进依法治省。开展“五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做好监狱、劳教和社区矫正工作。坚持以铁的手腕抓好安全生产,落实政府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主体责任,抓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继续深化危险化学品、矿山、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行业或领域的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促进安全生产形势继续稳定好转。

十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坚持向人大及其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情况,自觉接受监督。办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完善重大事项民主协商和民主监督制度,畅通依法有序的民意表达渠道。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广泛密切联系群众。坚持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积极推进政府管理创新,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政策,健全社会运行状况监测机制。健全公共安全防控体系,完善应急联动指挥系统。坚持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加快建立以行政首长为重点的行政问责制。切实加强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反腐败斗争,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扎实做好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和电子政务,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办事效率。坚持“两个务必”,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切实为基层和广大群众办好事、解难事。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铺张浪费。贯彻国家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使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做到忠于职守,勤勉尽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各位代表!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坚定信心,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xx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的召开,为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全省人民的富裕安康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3

1

2

3

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和“”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

20xx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党的xx大、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等中央领导同志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按照省委八届九次、十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效。初步统计,全省生产总值13800亿元,增长13.8%;财政总收入2056亿元,增长21.3%,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1151亿元,增长2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73亿元,增长30%;外贸进出口总额1088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出口715亿美元,增长34.1%;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3亿美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781元,实际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7427元,实际增长7.5%;城镇登记失业率3.77%;人口自然增长率6.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0.1%、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0.2%的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

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乘势而上突破重点,“五大战役”成效明显。

围绕推动跨越发展,认真落实全省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学习借鉴天津、广东、江西等省市先进经验,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形成比学赶超的热潮。重点项目建设方面。完成投资1936亿元,建成投产和开工项目分别达166个和177个。开工5条快速铁路,福厦动车组开通运营;开工13条高速公路,建成7条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89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超过3000万吨,电力新增装机容量445万千瓦,机场扩能改造全面实施。新增长区域发展方面。完成投资2742亿元,一批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加快推进,区域集聚效应显现。城市建设方面。完成投资252亿元,新增城市绿地2620公顷、公园22座,更新公交车2600辆,景观整治、立面再造、缆线下地、道路改造等取得阶段性成效。小城镇改革发展方面。试点镇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启动784个项目,完成投资308亿元,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加快建设,“三旧”改造有序推进,各项配套政策逐步实施。民生工程方面。在实施校安、医改、文化、养老、安居等工程基础上,新增10件惠民实事,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5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二)巩固应对危机成果,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农业持续发展。全年粮食总产量662万吨,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3.5%,大灾之年仍保持了农业的持续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五新”加快进村入户,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9.6%。实施土地整理31.5万亩,加固病险水库139座,除险加固海堤150公里,改造农村公路2850公里。新批和组建8家农村商业银行和村镇银行。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基本建成,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继续完善。

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全年工业增加值增长18%,建筑业增加值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0%。推进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建设21个成长型产业集群,抓好950个制造业重点项目和300个重点技改项目,央企在闽新一轮投资洽谈项目超过8000亿元、其中签约5000多亿元。出台加快民营企业发展19条意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再担保机制。45家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或再融资,募集资金449亿元,上市企业总数达185家。物流、创意等服务业加快发展,软件业销售收入增长40%。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17.8%。全年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23.4%,小企业贷款增量是全国5个超千亿的省份之一,金融服务发展更加有力。

创新能力逐步增强。落实鼓励企业创新政策,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新增5个国家级研发平台,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24家。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加快建设,厦门、福州成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新大陆物联网条码识别、瑞芯个人移动信息终端soc、优讯光通讯用户端收发一体、联拓数字对讲机soc基带等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芯片成功研制并产业化,标志着我省芯片设计研发能力进入国内先进行列。新能源汽车驱动总成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戊肝疫苗、细菌农药等7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和技术发明奖,新增专利授权18063件。第八届“6·18”成功对接5358个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农村信息化等“数字福建”重点项目进展顺利,电子政务外网覆盖所有乡镇。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成功举办。出台人才引进培养政策,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对外经贸快速回升。实施扶持外贸发展措施,建设重点商品出口基地,开展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分别增长32.8%和25.8%。厦门保税港区正式封关运作,福州保税港区获批设立,武夷山“陆地港”投入试运行,电子口岸覆盖面扩大。新批项目。

合同。

外资平均规模达1064万美元,提高10%。闽港闽澳合作取得实效,加强金融、物流等服务推介,推动闽企通过港澳进入国际采购体系、拓展葡语国家市场。全年实际利用港澳资金增长15.8%,闽港闽澳贸易额增长30.8%。外事、侨务工作继续加强。世界投资论坛、“9·8”、“5·18”、世界闽商大会、泛珠大会、上海世博会福建展馆及活动周等重大活动成功举办。

生态建设力度加大。严格落实节能减排和环保监管责任制,开展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完成重点行业脱硫等重大工程。县县建成污水处理厂,设市城市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82%和92%,市县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到77%和83%。淘汰落后产能年度任务全面完成,207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加强重点流域、重点行业和工业园区污染治理,对皮革等行业实行最严格的环保治理措施,妥善处置重大环境突发事件,集中开展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整治。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实行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

(三)加快平潭开放开发,闽台合作先行先试。

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全面展开。赋予平潭设区市及部分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成立促进平潭开放开发顾问团。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平潭海峡大桥、渔平高速公路等项目建成通车,福州至平潭快速铁路及跨海公铁大桥、长平高速公路、平潭海峡大桥复桥、环岛公路一期等项目开工建设。完成1000万株植树任务。金井湾、幸福洋等组团开发先行启动。

闽台经贸合作纵深拓展。做好ecfa签署的跟进工作,主动对接两岸产业搭桥计划。海峡产业投资基金正式运作,兴业银行等获准开展新台币兑换业务。闽台率先实现特殊监管区、电子商务对接。全年合同利用台资增长1.4倍,闽台贸易额增长48.7%。

闽台交流交往更加密切。成功举办第二届海峡论坛。省经贸文化交流团赴台“走亲访友做生意”取得积极成效。闽台107对特色乡镇实现对接。启动闽台乡村游,经我省赴台旅游人数突破18万人次。新增福州、厦门两个空中货运直航航点,开通闽台邮政货运航线。“小三通”客运量达144.2万人次,闽台空中直航每周往返120个航班,全年运送旅客53.9万人次,泉州成为两岸空中直航新航点。率先在事业单位招聘中国台湾专才,闽台联合培养职教人才4000多人,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领域交流合作继续深化。

(四)全力以赴抗灾救灾,恢复重建有力有效。

去年我省连续遭受特大冰雹、强降雨灾害和五个强台风袭击。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和国家部委大力支持下,省委、省政府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提前部署,周密组织,全面落实“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机制,全省党政军民众志成城、奋力抗灾救灾,累计紧急转移群众222.6万人次,把灾害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应对全球最强台风“鲇鱼”实现人员零伤亡。出台一系列灾后重建恢复生产扶持政策,确定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区恢复重建工作有序开展,重建户春节前可搬入新居。

(五)强化公共服务,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继续加强。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5.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6万人。建立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全省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38元。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实现设区市统筹,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跨市转移接续,医保实行异地就医和结算,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继续提高。33个县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社保卡就诊一卡通工作持续推进。

社会事业加快进步。基本建成从义务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72个县市区实现“双高普九”,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4%,实现每个设区市都有一所公办本科高校,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连续9年居全国首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新增床位6700张,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建成500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实施,十大文化产业迅速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深化。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全国人口普查顺利开展。泰宁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福州中国温泉之都申报成功。中国航海日、全国特奥会、省运会、省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成功举办,我省运动员在广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和慈善事业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成效显著,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新一轮援藏援疆工作扎实推进。人事、编制、民族、宗教、气象、防震、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继续加强。

社会保持安定稳定。新一轮平安创建活动深入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94.9%。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建立预防和处置医患纠纷“五位一体”长效机制,开展校园安全专项整治行动,推进和谐社区建设。信访总量明显下降。强化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各类事故发生起数下降5.3%。国防动员、优抚安置、双拥共建、民兵预备役、海防、人防、反走私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六)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级政府自觉接受人大及其会监督,依法执行人大决定决议,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积极配合人大会开展执法检查、人大代表视察及专项调研。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认真办理政协提案,积极采纳委员调研成果。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808件、省政协提案1083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全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地方性法规草案4项,出台省政府规章6件。完成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清理任务。“五五”普法顺利完成。创先争优活动取得实效。加强行政监察,深化效能建设。抓好纠风专项治理,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开展重点领域、重点项目、重点资金审计和稽察。落实廉政准则,反腐倡廉工作得到加强。

20xx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规划胜利实现。过去的五年,是发展思路拓展提升的五年,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海西列入全国主体功能区的重点开发区域,平潭开放开发得到特殊扶持,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革命老区和原中央苏区享受中西部优惠政策,国家部委在规划、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加大对我省的支持力度,福建进入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是发展实力显著增强的五年,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有效克服各种灾害的不利影响,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外贸进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都比20xx年翻了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是20xx年的3.5倍,特别是基础设施全面改善,铁路新增快速干线里程504公里、在建里程和运营里程均突破20xx公里、其中快速铁路在建和运营里程超过1500公里,高速公路新增通车里程实现翻番、总里程达2403公里、在建里程超过20xx公里,港口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吞吐量由20xx年的1.98亿吨增加到3.27亿吨,机场旅客吞吐量接近翻番,电力新增装机容量实现翻番、累计达3480万千瓦,形成500千伏大环网;是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五年,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稳步提高,三次产业比例从12.6∶48.5∶38.9调整为9.5∶51.3∶39.2,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2%、比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2.1个百分点,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5位,节能减排目标预计可以完成,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列;是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五年,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加9460元和2977元,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覆盖全省居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城乡低保实现应保尽保,老百姓得到更多实惠。

“”发展的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为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企业家、公务人员,向给予政府工作有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为福建发展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表示诚挚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还在继续,稳定和扩大外贸出口面临困难,物价上涨压力加大;经济实力还不够强,发展后劲还显不足,高水平的大项目落地还不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快,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面临较大挑战;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农田水利设施依然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城镇化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事业发展和改善群众生活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存在薄弱环节,城市管理问题仍然不少;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工作效率不高,甚至存在不作为、乱作为和消极腐败现象。正视差距、改进不足,各级政府责无旁贷。我们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解决问题,以强烈的责任心做好工作。

二、实施“”规划,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新局面。

“”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是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提请大会审议的《福建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规划(草案)》),总结“”规划实施情况,分析“”宏观环境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重大项目和各项措施。

根据党的xx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八届十次全会的部署,《规划(草案)》明确我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国务院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坚持“先行先试、加快转变、民生优先、党建科学”,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立足点,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促进对台交流合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规划(草案)》围绕主题、突出主线,提出经济发展、民生发展、科教发展、可持续发展四大类37项主要目标,其中约束性14项、预期性23项。明确到20xx年力争全省人均生产总值赶超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目标。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力争比20xx年翻一番。这些目标体现质量、效益、结构、速度的统一,体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的统一,体现先行先试和可行可为的统一,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规划(草案)》分18个章节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重点和主要任务,归纳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重中之重,完善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着力增加农民经营性、工资性、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创新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培养新型农民,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二)建设先进制造业重要基地,构建现代产业支撑体系。发展壮大主导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服务业发展,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42%,推动旅游业和现代物流业成为新的主导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10%以上。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经济强省,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达28%。培育产业群、扶持大企业,打造50家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建成10个以上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或基地。

(三)着力扩大内需,形成投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消费预期,拓宽消费领域,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充分发挥投资带动作用,做大做强三大港口群,建设“三纵六横九环”铁路网、“三纵八横”高速公路网,完善空港布局和民航基础设施,建设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设区市通快铁、有机场,县县通高速,较大自然村通达硬化道路。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升“数字福建”应用水平,加快建设适度超前、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四)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统筹区域协调发展。拓展以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为核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格局,提高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水平。加快培育环三都澳、闽江口、平潭综合实验区、湄洲湾(南北岸)、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南太武新区、武夷新区、三明生态工贸区、龙岩产业集中区等十大新增长区域。健全沿海与山区帮扶机制,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聚居区、边远山区、贫困地区、海岛和水库库区的支持。深化跨省区域协作,促进互动联动。

(五)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开放开发,建设两岸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探索“共同规划、共同开发、共同经营、共同管理、共同受益”的两岸合作新模式,构建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紧密区域、文化交流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综合枢纽,打造吸引力更强、功能更完备的两岸交流合作前沿平台。

(六)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以庆祝厦门经济特区建设30周年为契机,推进厦门经济特区综合配套改革,加快岛内外一体化进程,充分发挥排头兵、窗口示范和龙头带动作用。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体制环境。实施全方位大开放战略,加快建设外经贸强省。港澳侨始终是福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新形势下要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努力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和共同繁荣发展中争取更大作为。

(七)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全面落实中长期教育、人才、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力争主要指标进入全国前列。加强人才资源建设,大幅度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力争人才资本贡献率达到33%。强化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八)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提升生态文明水平。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继续居全国首位,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九)优先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实现全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全国中上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设公共安全体系,保持社会安定有序、充满活力。

三、开好局起好步,扎实做好20xx年工作。

20xx年是“”开局之年。我们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跨越发展为主线,促增长、调结构,统城乡、惠民生,深改革、大开放,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1%;外贸出口增长8%,按可比口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不低于80亿美元;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必须着重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开局之年。

打好重点项目建设战役。今年安排省重点项目526个,总投资19213亿元,年度投资2300亿元。同时,实施一批全省性的农林水利重大工程。产业方面,开工中化泉州1200万吨炼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翔安玻璃基板、中国移动厦门手机动漫基地、马尾船政重工造船、东南汽车三期扩建等60个以上项目,加快泉州海峡轨道客车、中国重汽永安汽车、龙工挖掘机、东南电化搬迁等项目建设,建成漳州腾龙芳烃px、翔鹭石化pta、鞍钢冷轧钢板、南铝板带三期等60个以上项目,突破福建联合石化乙烯“脱瓶颈”扩建、鞍钢宁德大型钢铁、宝钢与罗源德盛联合重组、中国化工三明装备及新材料基地等20个以上重大前期项目。交通、能源方面,开工16条高速公路和10个港口项目,力争5条铁路获批建设,加快核电、风电、火电和抽水蓄能电站建设,新增快速铁路干线运营里程145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30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16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345万千瓦。水利、渔港、耕地、造林方面,完成20个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60座小(一)型水库除险加固、13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工程;加快中心渔港和一级渔港建设;开发复垦新增耕地12万亩,实施土地整理30万亩;完成植树造林650万亩。

打好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完善区域规划和开发布局,构建连接新增长区域的交通通道,提升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加快形成创业创新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年度完成投资3000亿元以上,其中总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力争建成700个、新开工800个。

打好城市建设战役。做好城市专项规划编制,加强重要区域、重点地段设计。强化市容市貌整治,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道路建设,建成一批公共停车场,改善城市综合交通。推进城市立体绿化和公园建设,做到步行10-15分钟就能看到绿地。加快供水、供气、排水设施建设,确保城市居民饮用水达到国家卫生标准。加快污水管网建设,提高污水归集率和处理率。加快城市架空缆线下地。完善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城市内河整治要有看得见的变化。创建一批物业管理示范小区,建设一批宜居城市综合体。

打好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在继续抓好第一批22个试点的基础上,再增加20个试点镇。加快规划编制,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环境景观建设,合理布局城镇产业项目,力争投资增长高于全省投资增速。实施和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政策。合理划分县和镇财权与事权。探索户籍管理新模式。

打好民生工程战役。继续集中财力办好惠民实事,加快推进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比国家要求提前4年;加快以公租房为重点的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强各类棚户区改造,推进养老服务“十百千”工程,实施特殊教育提升工程、“光明行动”、残疾人托养和残疾儿童康复等项目,扶持妇女、残疾人、计生家庭创业就业。医疗卫生方面,实施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提高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为城乡居民提供10项公共卫生免费服务项目,实施城乡困难居民和儿童特殊病种医疗救助,开展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农村孕妇、城市低保孕妇免费产前筛查诊断,提高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和计生家庭特别扶助标准,加快医院项目建设。教育文化方面,逐步实施中职教育免费,今年对中职一年级学生免学杂费;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实施城乡低保家庭入园幼儿保教费补助,完善普通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制度,提高高等学校国家助学金标准,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实施农家书屋建设和有线广播“村村响”工程,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县(市)城区影院建设,新建2600个农民体育健身点,推进市、县两级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建设,抓好科技馆、体育馆、图书馆、文化广场等一批项目建设。强农惠农方面,调整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建设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实施“村村通客车”工程,推进农村家园清洁行动、饮水安全和造福工程,建设农村社区综合维修服务体系,开展农村实用技术远程培训。便民生活方面,抓好“菜篮子”生产基地和城乡便民商业网点建设,提升公交服务,推进城乡绿化,加快公厕建设,实施城乡通信信息化提升工程。和谐平安方面,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建设自然灾害避灾点,实施闽江、九龙江流域水环境整治与水源保护,深化平安创建,支持驻闽部队生产生活和科技拥军、文化拥军项目建设。防灾减灾方面,实施海洋防灾减灾、地质灾害防治两个“百千万工程”,完善气象灾害和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增强重大灾害预警预报、快速反应和紧急救援能力。我们要用实施战役的决心和工程化的运作办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工作做细做实做好。

(二)加大强农惠农力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以多种方式增加对农业现代化的投入。整合各部门涉农资金,财政支出重点向农业农村倾斜,确保用于农业农村的总量、增量、增幅、比重均有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重点用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总量和比重进一步提高;土地出让收益重点向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全面推进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采取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方式,引导民资、大户等社会投入,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引导金融机构增加贷款。

强化以水利为主要内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住中央加大水利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深化水利改革,发展民生水利。抓好一批重大水利设施项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五江一溪”防洪工程建设,抓紧闽江北水南调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现有渔港的改造、扩容、升级。

提高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培育统一经营服务的主体,引导农民积极组建合作社和合作经济组织。促进合作社与商贸、科技、金融、农资等机构紧密对接,实现生产销售组织一体化,让农产品从菜园子直达菜篮子。

加大“五新”成果推广力度。创新科技推广方式,把专场推介会开到农民家门口,抓好一批示范项目。继续实施农作物种子工程,与农业部共建省级农作物良种培育引进中心,做强良种引进、提纯、繁育与推广基地,力争主要粮油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蔬菜良种覆盖率达92%以上。

形成覆盖整个农村的科技服务推广体系。进一步整合驻村干部、农技员、下派科技干部、科技特派员、专家服务团、乡镇农技站等方面力量,变零星分散服务为全方位、网络化服务。开展百万农民订单式、个性化大培训,抓好网络和远程教育。

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大产业来抓。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既提供优质安全的农产品,保障市场供给,又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健全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加大贴息、奖励、用地等政策扶持,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规模化加工,力争有5家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

做好稳粮、储粮、调粮工作。重视“米袋子”工程建设,落实粮食生产目标责任制,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930万亩。狠抓粮食关键增产技术和优质高产品种的示范推广,大力发展超级稻、再生稻,提高粮食单产和优质品率。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方式,切实做到有种有补、谁种补谁。完善储备粮食订单收购直接补贴政策,保持30万吨省级储备订单收购规模。抓好储备粮库建设和改造,优化储备品种结构。加强与粮食主产省的协作关系。

逐步推行农业用地依法、自愿、有偿、有序、合理流转。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鼓励农业种植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引导同一集体经济组织内的承包农户经营地块相对集中连片,切实解决耕地抛荒问题,探索土地股份化和合作化的办法。

深化农村改革。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首要目标,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增强各方面的工作合力。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发证到户进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按照国家部署,完成建立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改革任务。支持供销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业经纪人等,为农民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生产经营服务。

(三)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重点突破。把新型平板显示、新一代网络和高端通信设备、生物医药、led和太阳能光伏、节能环保技术及装备等作为主攻重点,加快物联网识别系统等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抓好“智慧厦门”产业基地、福州友顺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霞浦超薄晶体硅太阳能电池等一批研发和转化项目。二是应用示范。在消费升级、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等方面推广新技术、新产品,扩大政府采购,支持商业模式创新。三是政策引导。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建设,新认定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骨干企业。争取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等资金支持,建立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供应链融资和科技保险,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

着力壮大产业群。要通过现代产业的增量集聚,带动存量优化,促进总量提升。加快重点产业集群和基地建设,延伸10条产业链,实现30个以上工业和服务业央企项目落地建设,形成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继续实施产业调整振兴方案,抓好300个技改重点项目,增强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能力。加强与跨国公司、大型民企和港澳台企业的合作,鼓励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组建战略联盟等途径快速扩张。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发展专业化协作配套。整合提升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链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强化煤电油气运调度,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点和主要经济增长点。加大财税扶持,强化要素供给,增加引导资金,优先保障用地,推进国家和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现鼓励类服务业与工业水电气热基本同价,加快壮大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多层次、宽领域、适应不同层次需求的生活性服务业。一是现代物流业。实施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条例。运用物联网等新技术加快提升物流节点、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引进和培育若干跨国物流骨干企业,加快建立以港口为核心、与制造模式相适应、信息化集成化程度较高的供应链服务体系。二是金融业。争取扩大信贷规模,促进我省成为各家银行的信贷支持重点区域。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规范培育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健康发展。吸引更多的省外金融机构来闽设立分支机构。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和再融资,发展企业债券,鼓励发展私募基金。三是科技和信息服务业。重点抓好研发设计、技术交易、成果应用,支持企业主导和参与行业标准制订。推进“三网融合”,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有效落实促进软件产业发展的政策,培育高水平的骨干企业,打造国家级软件产业基地。四是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咨询、评估、经纪等服务,鼓励发展会展经济和总部经济。五是服务外包业。吸引跨国公司服务外包业务向我省转移,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和专业企业。六是现代商贸业。拓展电子商务、专业集散市场、特许经营和仓储超市,加快培育新型业态,强化营销联盟。七是文化及创意产业。重点发展十大文化产业,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推进动漫产业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意产业园建设。八是社区服务业。以家政服务、社区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为重点,支持创办家庭服务企业,培育家庭服务市场。九是农村服务业。加快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挥供销社在农村商贸、农资经营中的主渠道作用,拓展农村文化、体育、医疗、养老等服务。十是旅游业。整合和保护旅游资源,实施一批旅游基础设施和景区建设项目,延伸特色旅游产业链,打造海峡旅游品牌。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驱动、企业作为,促进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深化港口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政策。高标准抓好一批船舶、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渔业等重点项目,促进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能开发、海洋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建设厦门国家海洋研究中心。支持海洋碳汇研究和成果转化应用。

(四)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投资有效增长。

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一是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大力扶持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二是增加农民收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提高种养效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高农民务工收入。确保强农惠农的政策补贴和项目补助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合法收益。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完善主要农产品价格保护办法。三是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补助力度。提高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加强城乡困难家庭专项救助和临时救助。改善优抚对象和革命“五老”人员待遇。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及时发放补贴。四是全面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健全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五是推进实施公务员规范津贴补贴方案,深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改革,落实绩效工资制度。我们必须千方百计采取开源、减负、补贴、托底等各种增收措施,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切实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改善居民消费条件。增加政府支出用于改善和扩大消费的比重,加强集贸市场、街头早市、宽带网络等消费硬件设施建设,培育一批特色商业街区。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政策,引导消费结构升级。健全消费维权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

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突出位置。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抓好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生产和供应,改造和新建300个省级城市副食品调控基地。强化价格调节基金作用,加强生活必需品市场供求调节和价格监管,稳定社会预期。提高中小套型、中低价位住房比重,完善房地产市场监管,遏制房价过快上涨。

有序推进“”规划重大项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大项目生成落地的环境条件。管好用好政府投资,加强与各类投资主体的合作,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支持,在注重结构、质量、效益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

(五)探索新途径新模式,拓展闽台交流合作。

高起点推进平潭开放开发。全面实施即将批复的总体规划,推进“五个共同”模式,力求突破投资贸易便利化等特殊政策,争取设立平潭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强基础设施和市政工程建设,力争开通平潭至中国台湾客货运滚装航线,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引进合作伙伴,落地一批高层次项目,着力发展旅游、物流和科技产业,加快两岸教育、医疗合作园区建设。

推动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积极实施货物贸易早期收获计划,扩大我省优势产品出口,增加中国台湾产品进口。争取服务贸易合作先行先试,开展口岸业务和电子商务合作,推动台商在闽设立独资医疗机构。争取不同阶段的闽台合作先行先试内容列入ecfa后续协议。

深化闽台产业对接。主动衔接中国台湾六大产业振兴方案和四项智能型产业计划,深化闽台石化、汽车、精密机械、led、电子信息等五大产业对接,拓展太阳能、生物科技、创意等新兴产业合作。推动闽台金融机构双向互设和业务合作,建设厦门、福州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推动台商投资区扩区和新设。加强闽台农业、林业合作,扶持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发展。

拓展两岸民间交流交往。办好第三届海峡论坛,开展妈祖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抓好福州、厦门两岸教育合作项目,加强闽台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文化创意等领域合作。扩大对台海空直航,促进空中直航航线延伸,推动实施我省居民赴台个人游。

(六)着力外经贸转型升级,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继续实施出口退税超基数地方负担部分由省级财政统一承担等扶持政策,推进重点商品出口基地、“陆地港”和“飞地港”建设,深化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确保出口稳定增长。推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动、向内地山区转移,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贸易,加快建设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优化口岸大通关环境,扩大直通放行和区域通关覆盖范围。鼓励进口先进技术装备、关键零部件和重要资源。做好国际贸易摩擦预警和应对工作,支持企业有序开展国际化经营。

扩大利用外资规模、促进结构优化。深入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利用外资工作的若干意见,健全协调服务机制,集中抓好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在谈项目,促进345项重点跟踪项目落地。创新“9·8”、“5·18”等重大经贸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引资引智并重,抓好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服务业配套项目和企业并购重组项目。强化境外联合招商,加强对东盟的服务贸易引资,推动企业境外上市回闽投资。建立意向客商、意向项目信息库,形成各设区市协同招商机制,推动项目有效集聚和合理布局。

密切闽港澳侨合作。发挥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的积极作用。高度重视吸引港澳资金等生产要素、服务体系和大型企业。联合开发两岸四地“一程多站”旅游线路,推进闽港台物流合作项目,引进香港金融机构参与两岸贸易结算等金融服务。依托闽港合作平台,支持企业赴海外开展并购、赴港上市融资。落实一批闽澳商务、中小企业和旅游文化合作项目。多渠道加强与闽籍海外华侨华人,尤其是华裔新生代、新华侨华人及重点社团的联系。有效利用外事资源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七)持续推进生态省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抓好新一轮节能减排。认真实施生态功能区划,加强重点区域环境影响评价,落实环保“三同时”。严格节能减排责任,推动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与应用。实施十大重点节能工程200个项目。全面淘汰水泥、造纸、皮革、火电、冶炼等“五小”落后产能。推进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抓好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脱硫脱硝及污染深度治理。加快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实施清洁生产“五个一百”工程。支持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建设低碳发展实验区。

抓好新一轮环境整治。深化“六江两溪”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综合整治,强化饮用水源地保护。严格控制重点流域网箱养殖,治理畜禽养殖、石板材和工矿业污染。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实施“三清”示范工程。强化陆海一体化联动,实施重要港湾、重点海域和海岛的生态整治工程,着力治理渔业用海环境。强化环境风险防范和应急处置。

抓好新一轮生态优化。实施生态省建设五年规划,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推进“四绿”工程,增加森林碳储量。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严格河道、海域采砂监管,加大矿产资源开发整合和保护力度。推进重点流域、矿产资源、森林资源的生态补偿,重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和生态修复。污染环境,祸在当代、害及子孙,我们要不遗余力、鞠躬尽瘁抓环保,一届接着一届干,兑现建设生态省的承诺,誓把青山绿水保护好。

(八)加强城乡统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突出发展城市群。实施海峡西岸城市群发展规划。加快城市联盟进程和同城化步伐,推进轨道交通、机场、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拉开中心城市建设框架,推进福州东部新城和马尾新区、厦门岛外新城、泉州环湾组合城区等城市新区建设,优化城市功能布局。

提升县域统筹发展能力。创新支持县域发展的政策,进一步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深化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完善省对市县区财政收入增长考核奖励办法,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扶持县域重点产业集中区建设,发展壮大县域特色经济。

深化山海联动和区域合作。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里扶持政策,强化资金投入,促进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启动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改善欠发达地区生产生活条件。做好福州、厦门对口支援三明、南平灾后重建工作并形成协作的长效机制,继续推进全省山海协作联动发展。密切与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等兄弟省市区的经济联系,继续做好对口支援西藏、新疆、宁夏、三峡库区等工作。

(九)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增强发展内在动力。

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社会发展。科技创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命脉,我们要全力扶持各类科技成果,精心呵护一切创新苗头,让科技创新不断迸发出推动跨越发展的强劲能量。进一步整合和加大财政投入,鼓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经费,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6·18”科技成果对接转化功能,完善研发协作、资源共享等创新机制。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建设,推进与国家大院大所的合作。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产学研合作项目,发展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创新科研管理方式,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坚决打击侵权假冒行为。加强科学普及,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浓厚氛围。

强化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加大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的开发力度,重点引进领军人物、创新团队和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创造研发成果中试和产业化的有利条件,建立健全体现创新价值的分配激励机制,促进更多高端人才来闽创业。

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年内基本完成权属企业改制,试编资本经营预算,健全风险控制和投资失误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落实国务院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36条政策和我省贯彻措施,实施民资“回归工程”,拓宽投资领域,加大融资等扶持力度,做好品牌和商标的培育,筹办福建省大型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促进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推进平潭综合实验区与行政区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改革。深化部门预算和国库集中收付管理改革,强化税收征管,健全财政资金监管机制,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推进投资体制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改革。稳步实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系统,扩大网上并联审批试点。厉行节约,压缩一般性开支,降低行政成本。

(十)坚持民生优先,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启动重大教育改革试点和发展项目。加快“双高普九”进程,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扩大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规模,推进教产结合、校企一体化办学。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调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实施学前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支持民办教育,扶持发展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加快发展老年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建设,扩大医疗资源总量。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能力提升计划,重点培养高层次医学人才。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县乡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扩大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医疗资源。推进新农合及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普通门诊统筹试点,提高重大疾病大额医疗费用补偿水平。提供医疗救助,让得大病、出不起钱的困难群众得到救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加快公立医院改革,推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建立三级康复体系。鼓励社会资本举办民营医疗机构,形成多元办医格局。规范药品集中采购,在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药品销售零差率改革。强化食品和药品安全监管,规范生产和流通秩序。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动文化繁荣发展。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高人民群众文明素质。加快建设重点文化设施,挖掘八闽特色文化资源,加强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开发。重视文艺精品创作和人才培养,发展文学艺术、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管理,推进“扫黄打非”进基层。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和老年体育活动,发挥老体协作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壮大体育产业。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落实《社会保险法》。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推进机关和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将未参保集体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基本养老保险,探索解决城镇无收入居民养老保险问题。解决县以下集体企业职工等困难群众参加医保问题。进一步完善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将孤儿基本生活费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和残疾人事业,鼓励开展志愿服务。实施新一轮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全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提高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作用。健全重大工程项目和重大政策制定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进一步实施依法处理信访事项“路线图”,妥善化解和处理矛盾纠纷。深入开展“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加强各领域各行业安全管理,健全突发公共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增强海防、人防能力。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四、建设对人民负责的政府,提高服务跨越发展的能力。

我们要牢记政府前面顶天立地的“人民”二字,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一要解放思想。发扬敢闯敢试、爱拼会赢的优良传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旧的路径依赖,在创新体制机制中增强发展活力。把握历史机遇,用好用足政策,有效集聚生产要素,在突破瓶颈制约中加快转型升级。学习兄弟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从做得不够的地方去追赶,从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去超越,在拓展思路和作为中开辟发展的新天地。

二要强化责任。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学习李彬等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激发比学赶超的创业热情,增强“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全身心投入,全天候运转。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把五年规划分解细化到年度,具体化到项目,逐季逐月抓好落实。严格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加大治庸治懒力度,深化机关效能建设,确保令行禁止、政令畅通,进一步形成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良好政风。

三要依法行政。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和加强市县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定,提高政府立法质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和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全面推进政务公开,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四要便民利民。尽心办好群众生活中衣食住行、柴米油盐、吃喝拉撒、修修补补等有的看似细微却须臾不可或缺的事情,不可因事小而不为,不可因事难而不作为,让老百姓生活更方便;着力解决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关系群众安危的问题,最大限度予以保障,让老百姓生活更安稳;主动顺应群众改善物质条件、提高健康水平、追求精神生活、维护基本权益等新期待,想方设法予以满足,让老百姓生活更有质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各位代表,福建已经走过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正在奋力开拓全面惠及全省人民的美好前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各方面力量,凝心聚力,心无旁骛,真抓实干,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以优异的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3

页,当前第。

3

1

2

3

年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

政府。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

20xx年是本届政府任期届满之年。五年来,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xx大、精神,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稳定增长、结构优化、民生改善、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

初步统计,20xx年全省生产总值19701.78亿元,增长11.4%;公共财政总收入3008.91亿元,增长15.9%,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776.21亿元,增长18.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709.66亿元,增长25.5%;外贸进出口总额1559.27亿美元,增长8.6%,其中,出口978.36亿美元,增长5.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63.38亿美元,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9%;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55元,增长12.6%;农民人均纯收入9967元,增长13.5%;城镇登记失业率3.63%;人口自然增长率7.01‰;节能减排年度目标可以实现。

20xx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标志着本届政府实现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特别是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央和国家部委的支持力度明显加大,福建在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凸显,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五年来,我们直面危机、多措并举,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增长举措有力有效。全面落实国家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先后出台扩大内需的十个方面举措,推出促进工业增长、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稳定外贸出口、促进民营经济发展、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过去五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12.6%,经济总量从突破万亿元增加到接近2万亿元。

“五大战役”持续推进。把打好“五大战役”作为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抓手,项目数和投资额逐年提高,一批重点项目相继建成;十大新增长区域发展条件得到完善,创新创业重要基地和先进制造业集聚区初步形成;城市规划建设不断加强,小城镇改革发展持续推进,福州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加快建设;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实施。46个国家部委、49家央企与我省签署合作协议,以央企、民企、外企“三维”对接促进项目接续和战役深化,纳入省级跟踪管理的项目2970个、总投资3.66万亿元。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铁路运营里程从20xx年的1628公里增加到2277公里,快速铁路从无到有、里程达到649公里,进入了双线快速运输的动车时代。高速公路建成“两纵四横”主骨架,通车里程从1366公里增加到3500公里,90%的县城实现15分钟内上高速,普通干线新增二级及以上公路2500公里,农村公路建设改造1.9万公里,所有建制村通水泥路。港口资源有效整合,吞吐能力实现翻番,吞吐量从2.36亿吨增加到4.14亿吨。机场扩能稳步实施,民航年旅客吞吐量从1470万人次增加到2810万人次。电力装机容量由2399万千瓦增加到4015万千瓦,宁德核电首台机组并网发电,福清核电加快建设,建成500千伏超高压大环网。

五年来,我们好字当头、优化结构,推动发展方式加快转变。

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集中力量抓龙头、铸链条,壮大38个重点产业集群,工业增加值由20xx年的3896.76亿元增加到8644.19亿元、年均增长15.4%。实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相关政策,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6%,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3.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建设,预计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26.5%。

“三农”基础得到夯实。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年均增长4.4%,粮食产量稳定在650万吨以上。形成35家年产值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覆盖57.9%的农户。解决816.0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一批大中型水库、引调水和防洪防潮工程加快推进。加强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连续20xx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和环境连片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效。推进山海协作,支持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和少数民族集聚区加快发展。农村扶贫标准从2300元提高到3000元,“造福工程”五年累计搬迁39.52万人。

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增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全省89%的研发投入、81.8%的研发人员、60.9%的专利授权集中在企业。推进“数字福建”建设,拓展“6·18”等创新平台,大力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一批关键技术取得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7%。

生态省建设扎实推进。坚持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县县建成污水垃圾处理厂(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按照“进则全胜”的要求打好水土保持攻坚战,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18.7万亩。推进“六江两溪”重点流域综合整治,重要水源地保护和生态功能区建设得到加强。大力实施“四绿”工程,五年累计植树造林1726万亩,森林覆盖率保持全国首位,水、大气、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

五年来,我们先行先试、勇于突破,推动改革开放持续深化。

闽台交流合作更加密切。国家赋予平潭综合实验区比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政策,实验区大部制组织架构基本建立,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开放开发基础条件初步形成。新设泉州、漳州台商投资区,扩大福州台商投资区,古雷石化园区、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加快建设。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台资57.9亿美元,对台贸易额482.2亿美元。成功举办四届海峡论坛,闽台海空直航持续拓展,厦门、福州赴台“个人游”顺利成行,各领域交流交往日益频繁。

开放型经济水平进一步提升。着力开拓新兴市场、培育重点企业、优化通关环境,全省进出口、出口总额均实现翻番。成功举办“9·8”投洽会等重大经贸活动,实际利用外资五年累计372.94亿美元。6个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厦门保税港区封关运作,江阴港区成为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武夷山、晋江、龙岩、三明“陆地港”投入运行。闽港澳贸易额年均增长18.9%,五年累计实际利用港澳资金164.96亿美元。

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厦门经济特区扩大到全市,综合配套改革全面推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所有涉农乡镇建成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有序展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稳步推进。总结推广“晋江经验”,培育各具特色的县域经济。省属国企加快整合重组、改制发展,资产总额五年翻一番。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扶持措施,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6.7%。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正式启动。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企业直接融资、保费收入均实现五年翻一番。

五年来,我们改善民生、创新管理,推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多层次社保体系基本形成。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五年新增城镇就业328.9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223.63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6%、12.8%。全民医保基本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到240元,大病救助机制逐步形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制度全覆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实现跨省转移接续。城乡低保应保尽保,省定农村低保标准从20xx年的1200元提高到1800元。革命“五老”生活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40元。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五年开工建设65.6万套、建成31.6万套,均超额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率先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对中职学生免除学费,建立起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完整的助学体系。每万人口在园幼儿数居全国前列,高中阶段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达90.7%和33.5%。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五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4.87万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基本药物制度覆盖全省基层医疗机构。保持低生育水平,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扶助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基本形成覆盖全省城乡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广播电视、宽带村村通,一批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文化创作生产更加繁荣。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明显。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我省运动员在奥运会、残奥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应急预案。

和应急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

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健全“大调解”工作体系,信访“路线图”有效实施,和谐征迁工作法全面推行。深化“平安福建”建设,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落实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开展道路交通安全集中整治和消防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行动,20xx年生产安全事故总量、亿元生产总值事故死亡率分别比20xx年下降47.1%、69.7%。军政军民团结巩固发展,成为全国唯一的连续三届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援建彭州三年任务两年完成,援藏援疆援宁工作深入推进。

五年来,我们转变职能、改进作风,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实效。

自觉接受人大和政协的监督,五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3905件、省政协提案4639件,办结率均为100%。广泛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及社会各界人士意见。切实加强政府法制建设,五年提请省人大会审议通过25件地方性法规,制定出台21件省政府规章。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省级审批事项五年精简74.1%,成为全国省级审批事项最少的省份之一。认真落实“拉练式”工作检查成果,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推广“厦航式”服务,治庸治懒治散治奢,改进文风会风,机关效能建设继续深化,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不断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扎实推进。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深切体会到:做好政府工作,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部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廉政勤政,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过去五年,福建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城乡面貌显著变化,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发展后劲有效增强。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和各方面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各人民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民警,向关心支持福建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不够大,大企业大项目不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外贸出口竞争力不强;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城乡规划建设管理水平亟待提高,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优质教育、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社会管理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消极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在一些领域仍然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综观国内外形势,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我国发展仍然具备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经济社会发展基本面长期趋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面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保持强劲态势。我们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动我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

做好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要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省第九次党代会和九届六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稳中求进、好中求快,深入实施“三规划两方案”,坚持四化同步、三群联动、三维对接,着力产业发展,着力城乡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改革开放,着力生态省建设,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省份;提高“数字福建”应用水平,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着力建设以大型海空港、综合运输枢纽为依托,以快速铁路、高速公路和普通国省干线公路为骨架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东南沿海重要能源基地,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防灾减灾体系;加快建设海洋经济强省。

——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把城镇化作为扩大内需、调整结构、改善民生的关键,打造大都市,培育城市群,发展小城镇,建设新农村;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建设优美舒适、清洁安全、绿色低碳的人居环境;把城乡发展一体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促进人民生活全面改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统筹推进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建设公共安全体系。

——促进改革开放纵深拓展。加强顶层设计,推进重点突破,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深化农村、财税、金融、价格、收入分配等方面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深化改革,落实和完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深化闽港澳侨合作,促进闽台合作、粤港澳合作先行先试政策“双延伸”,充分涵养和挖掘侨力资源;提高利用外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增创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出口新优势,加快走出去步伐,建设外经贸强省。

——促进闽台合作更加密切。加快建设两岸经贸合作的紧密区域、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直接往来的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平潭综合实验区,构建两岸同胞共同参与国际竞争的平台和宜居宜业的共同家园。

——促进文化强省扎实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福建精神,实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八大工程”,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促进生态省战略深入实施。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大力发展生态经济,积极培育生态文化,加强水土保持,推进陆域、海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生态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

——促进依法治省加快进程。主动接受人大及其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严格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三、扎实做好20xx年工作。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1%左右;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外贸出口增长5%,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左右;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实现上述目标,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强化经济增长的有效拉动。

全力打好“五大战役”。扩大投资规模,重点项目建设、新增长区域发展、城市建设和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投资均高于去年,民生工程战役投入264亿元,办好省委、省政府确定的21件为民办实事项目。突出战役实效,集中力量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重大项目,力争全年新增铁路运营里程549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70公里、港口吞吐能力20xx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00万千瓦以上。强化实施保障,推动项目建设与土地开发、盘活资产、引进社会资本一体运作,推行和谐征迁,推广标准化管理,推进质量、效益、安全、环保、廉政“五同步”。

促进工业增产增效。推进实施有差别的产业政策,进一步完善工业运行保障机制,破解融资、用工、用地等要素制约,加大中小微企业帮扶力度,支持有市场、有效益的企业扩大生产,促进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加快投产达产。引导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充分发挥专业市场、电子商务、营销联盟等重要作用,促进品牌创建、产销协作、供需对接,扩大闽货市场占有率。

提升外贸市场竞争力。继续实施扩大出口和贸易便利化措施,建设大型进出口商品集散地和质量安全示范区,优化口岸通关环境,集聚物流企业,吸引外贸货源,做大口岸经济。培育壮大大型外贸企业,推动出口型生产企业提质扩能,引导以内销为主的企业积极开拓外销市场,支持企业参与国际市场资源、供应链和价值链整合。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拓宽进口渠道,扩大重要装备、先进技术和紧缺资源进口。加强国际贸易风险防范和摩擦应对工作。

增强消费拉动的基础作用。实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增强消费能力。积极培育文化、旅游、养老、信息、健康、休闲及节能环保产品等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升级,拓宽消费领域,加快形成拉动力强的消费新增长点。优化消费环境,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促进网上消费、信用消费。改造提升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合理布局建设大市场、商贸网点和便民生活服务圈,方便群众消费。

(二)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深化“三维”项目对接。围绕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重点对接大型龙头项目、配套项目和关联项目,推动存量提升、增量优选,力争全年“三维”项目完成投资3300亿元,新开工330个。继续深化与央企的战略合作,引入省外知名国企,促进省属企业重组壮大;办好第三届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洽谈会,加快引进全国百强民营企业,引导异地闽商回归,推进泉州民营经济综合配套改革试验,进一步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对接国家部委招商渠道,发展投资中介机构和招商网络,积极吸引侨资侨智,努力实现引进世界500强企业、中国台湾百大企业、大型侨港澳资企业的新突破。

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深入实施企业技术改造等专项行动。推动汽车、钢铁、船舶、水泥等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印染、石材等行业“退城入园”,实施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强化。

合同。

能源管理,推动以升级淘汰落后、以改造代替关停。二是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集约建设,完善新型信息技术类基础设施,建立产业服务云计算平台。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发挥创业投资、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的作用,突出产业化培植和市场化应用,加快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四是强化科技创新。突出企业主体,深化产学研结合,抓好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落实鼓励创新政策,拓展产权交易、技术推广、信贷保险等协同创新平台。集中抓好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与港澳台等境内外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快建设中科院海西研究院,进一步提升和拓展高新区、开发区和产业园区。五是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建设,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大力培育核心人才,注重发挥企业家才能,支持企业、高校、研发机构引进人才。

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电子商务、信息服务、工业设计、研发咨询、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加快把物流、金融、旅游培育成新的主导和支柱性产业。金融业重点扩大社会融资,增加信贷投放,扶持企业上市,降低融资成本,引进境内外金融机构,引导在闽金融机构网点向基层和县域延伸;加快建设福州和厦门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泉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综合改革试验区,推广沙县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经验;加强金融监管,规范民间借贷,防范金融风险。旅游业重点强化龙头培育、品牌营销、一体运作、管理提升,开展跨区域资源整合等试点,促进旅游与文化互动发展。会展业重点突出经贸功能、项目内容、市场运作,提高有效客商参会率,做到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经贸成为主旋律。进一步完善服务业扶持政策,继续实施国家级、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扩大实施工商业用电同价,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和服务业统计工作,推进服务业集聚基地建设。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抓好海洋产业重大项目,建设一批海洋特色产业园。推进厦门南方海洋研究中心、平潭海岛研究中心建设,加快筹建平潭海洋大学。支持厦门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加快重点港区和集疏运体系建设,合理保护和开发自然岸线资源,持续实施海洋防灾减灾“百千万工程”。

(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扶持产粮大县和种粮大户,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巩固粮食产销协作,加强粮食储备,确保粮食安全。建设“菜篮子”基地,推进农超对接,减少流通环节,加强价格监控,力求供应量足、质优、价稳、便利。完善农资价格调节机制,抓好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和病虫害防治,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拓展优势特色产业。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民创业园,建设农业科技集成创新和示范推广平台。科学发展茶产业,推进蔬菜、水果、食用菌、烟叶、畜禽和水产品标准化生产,扶持木竹、花卉、苗木产业和林下经济发展。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扶持工厂化栽培、钢架大棚和生态网箱养殖。加快培育“三品一标”,打造农产品知名品牌。

夯实农业物质技术基础。实施大水网规划,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大兴农田水利,推进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建设标准农田。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现占补平衡。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推动农业“五新”进村入户,实施种业创新与产业化工程,培育现代种业集团。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完善土地流转服务平台,深化林权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培养新型农民,规范提升农民合作社。建设产业化示范基地,做强重点龙头企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完善乡村治理机制,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等骨干力量的作用,构建全省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加快提升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和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开展城乡居民大病保险试点,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280元。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推动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体化,完善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加强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农村五保“幸福园”建设。发展慈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保障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鼓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提高教育质量和普及水平。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全面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358所公办幼儿园,在农村小学增设附属幼儿园1830个班。建立中小学校舍、校车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加快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推进城区中小学扩容工程。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贯通中高职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建设示范性院校。全面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推进高校内涵建设,支持工科、医学教育发展。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加强素质教育和教师队伍建设。做好异地高考试点工作。扶持特殊教育,推进老年大学建设,整合各类教育学习资源,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充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加强卫生技术人才队伍和儿科、产科、康复等薄弱学科建设,全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8400张以上。全面落实方便群众就医的各项措施,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扩大县级医院改革试点。实现村卫生所药品零差率销售改革全覆盖。支持和规范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推进疾病控制、卫生监督机构达标建设。开展幸福家庭促进活动,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

强化文化导向和引领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实效,把传统美德和时代新风渗透到乡规民约、祖训家教、庙会节庆等民俗文化载体中,融汇到网络媒体、移动终端、广播影视等现代文化媒介里,不断聚合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正能量。持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培养文艺人才,引进和造就名家大师,打造精品力作。繁荣哲学社会科学。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点抓好文化产业重大项目建设,引进行业龙头,扶持骨干企业。增强全民健康素质,支持老体协开展活动,发展体育产业,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备战第十二届全运会,筹备第八届城运会。

促进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健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访制度和“大调解”工作体系。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试点,推行社区服务管理网格化,加强社区矫正。严格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深入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三年行动”,继续打好“清剿火患”战役。推进“平安福建”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深化“打四黑、除四害”等专项行动。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加强基层食品和药品安全体系建设,推动食品安全地方立法,有效治理“餐桌污染”。完善防灾减灾体系,提高自然灾害防御能力。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落实民族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深化“双拥”共建,强化国防教育、国防动员、国防后备力量和人民防空建设,做好爱民固边工作。

(五)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

注重优化城镇布局。加快构建福州大都市区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强化城市群内在联系和功能互补,支持福州加快马尾新城建设,推进厦门跨岛发展。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泉州环湾城市建设,打造漳州“田园都市、生态之城”,推进莆田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支持三明生态工贸区建设,促进南平武夷新区绿色发展,支持龙岩建设闽粤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宁德环三都澳区域发展。实施“大城关”战略,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支持石狮开展全域城市化改革试点。充分发挥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示范作用,加快培育中心镇、中心村。

精心抓好城乡建设。一是提升规划水平。组织编制城镇化发展规划,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三规融合”。强化规划执行效力,控制开发强度。二是提升承载能力。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快城市、城际轨道交通建设,系统完善供水排水、防涝排涝、污水垃圾处理、地下管廊等基础设施,同步配套公共服务设施。新开工建设10万套、基本建成8万套保障性住房,切实抓好建设质量和配租配售;增加普通商品房供应,支持群众自住和改善性住房消费,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三是提升运营效率。加强市容市貌、交通秩序、地下空间和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促进城市管理服务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四是提升文化品位。保护风景名胜、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和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街名村,挖掘地域文化特质,彰显现代文化气息,塑造城乡特色风貌。提高城市设计水平,集中力量打造提升鼓岭、鼓浪屿等城市名片。

全面推进“点线面”攻坚计划。各设区市要打造10个以上、各县市要打造3至5个完整社区,实施一批公路铁路沿线和小流域整治项目,全省建成绿道500公里以上,推动宜居社区、绿色廊道、生态水系连线成片。加大城市绿化美化花化彩化力度,所有设市城市达到国家或省级园林城市标准。推进城市中心区、重点地区、主要干道周边环境整治,抓好福州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典型示范,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

创新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统筹安排户籍、土地、财税、住房、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体制、政策、利益调整,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稳妥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从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从城市社区向小城镇和农村延伸,促进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创新山海协作机制,总结推广宁德市与南平市合作建设“飞地港”的做法,支持山区与沿海共建产业园区。继续实施扶贫开发,加大对原中央苏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

(六)全面深化闽台合作。

加快平潭综合实验区建设。着力推进分线管理监管方案、产业发展指导目录、企业所得税优惠目录等政策实施。加快建设公铁大桥等基础设施和口岸设施,开通平潭至台北海上新航线。加大电子信息、现代物流、海洋、旅游等绿色低碳产业培育力度。推动行政管理、社会管理、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围绕“五个共同”,探索“放地、放权、放利”的途径与措施,加强与中国台湾各界的合作,进一步形成开放开发的强劲势头。

密切经贸联系和文化交流。积极跟进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后续商谈,完善闽台产业合作搭桥机制,推进台商投资区和中国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大力引进台资龙头企业、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支持台资企业转型升级。加快大陆对台贸易中心建设,争取在中国台湾设立福建商品展销中心,扩大对台贸易。精心办好第五届海峡论坛。发挥闽台宗亲、乡亲、姻亲、民间信仰的纽带作用,密切基层互动,推进乡镇对接,深化科技、教育、文化、人才等领域合作。

(七)持续拓展生态优势。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严格落实环保监管“一岗双责”和环保“三同时”制度,推进节能减排重点工程建设,实施脱硫脱硝并举、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加大烟粉尘治理力度,逐步扩大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与评价范围,抓好一批循环经济项目。

深化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六江两溪”重点流域整治,加快工业园区和重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推进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全过程综合治理,加大石板材行业整治提升力度,建设水质自动监测网络,保障饮用水源安全。抓好重金属污染防治,加强化学品、危险废物、核与辐射环境监管。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保护生态环境有贡献地区的补偿力度。

构建绿色生态屏障。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保护生物多样性,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治理“青山挂白”。推广长汀经验,积极利用工程措施治理崩岗,完成4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完成造林绿化300万亩,抓好高速公路、铁路两侧及一重山的美化绿化,重点推进福银高速福州至南平段森林生态景观示范段建设,提高森林质量和生态功能。

四、致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努力做到政府工作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

思想要解放。坚持改革创新,勇于克服安于现状的自满心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以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勇气,在先行先试上迈出实质性步伐。坚持求真务实,勇于克服因循守旧的思维定势,开动脑筋,大胆突破,以更加富有创造性、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适应发展的新要求。坚持实干兴邦,勇于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想,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意识,多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事,以滴水穿石、人一我十的精神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职能要转变。深入推进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做到政府工作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深化行政审批改革,切实解决放权不到位、取消不彻底、服务不配套的问题,提高行政服务标准化水平。有效落实和完善扶持企业的政策措施,开展优惠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防止政策悬空、资金沉淀、权力寻租,用优质到位的服务营造各类企业健康发展、企业家脱颖而出的乐园。

效能要提高。推行扁平化管理,缩短流程链条,简化办事程序。实行“一个窗口、一站式、一条龙”服务,强力推行“马上就办”,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路、少受累,提升群众的满意度和舒适度。推动机关效能建设向重点领域、关键岗位和基层窗口拓展,加强行政监察,强化效能督查,完善绩效评估,严格行政问责,加大治庸治懒治散治奢力度,确保政令畅通。

政风要清廉。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各项规定。反对官僚主义,当好人民公仆;反对自由主义,严守政治纪律;反对形式主义,坚持脚踏实地;反对党八股,改进文风会风;反对铺张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反对腐化堕落,管好自己不出事、管好家人不添乱、管好下属不掉队,弘扬新风正气,切实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

各位代表,党的指引我们踏上新的历史征程,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福建省委的领导下,紧紧依靠全省人民,凝心聚力,开拓进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1

1

2

3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省,中华人民共和国东部沿海省份,简称“苏”,位于华东地区。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江苏省政府。

希望对你有用!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的、xx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八项工程,落实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8.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预计分别达到32500元和xx550元,增长9.6%和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城镇登记失业率3.03%。人口自然增长率2.43%。。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把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细化为十项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一)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85%,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人才综合竞争力和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抓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7.2,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实行分业施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克服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684.6亿斤,比上年增10.1亿斤,实现十连增,新增设施农业面积90.4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1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二)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在困难和挑战较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制定实施促进信息消费措施,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等消费,扩大环保节能产品消费,开展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积极拓展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服务业投资增长2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6%,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26.2%,民营企业投资比重达到68.2%。全省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升级等投资项目进展顺利,省级20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全线通水,宁杭城际铁路通车运行,临海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连盐铁路开工建设,禄口机场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南京博物院二期建成开放。加强对外贸重点行业和企业服务,加快外贸生产基地、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内外贸结合、进出口平衡,外贸实现难中有进、稳中提质,进出口总额5508.4亿美元,增长0.5%。开展企业技改推进、增量培育、产品扩销、要素保障“四项行动”。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208亿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达54%,发行各类企业债券2590亿元。

(三)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制定实施20条政策意见,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64.1%。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区域供水通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覆盖率分别达到83%、70%,新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客运班车基本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48%。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部署。在保持苏北政策连续性的同时,主攻薄弱环节,补缺补短补软,制定28条政策意见,启动六项关键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苏北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推动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见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推进计划,制定出台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发展的政策,苏中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制定实施促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的政策意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援疆、援藏、援青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得到受援地充分肯定。

(四)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全省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900项大气治理工程,完成2450万千瓦发电机组脱硝改造和56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在沿江8市推广使用国v汽油,pm2.5监测实现县(市)全覆盖。加强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重点流域治理,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达标,城乡河道治理力度加大。加强城乡环境整治,3580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展顺利,完成6.3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加强绿色江苏建设,林木覆盖率达到21.9%。国家生态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上接a1版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认真学习、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政策措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开放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外事工作、对台事务、港澳工作、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努力办好民生实事,积极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制定28条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xx6.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1.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全面启动大病保险试点,建立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20xx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最低标准提高到每月80元,城乡低保人均标准分别达到每月487元和412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80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5%。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23.9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户4.9万户,支持2.5万户农村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家庭住上安居房。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新增12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达65个,高校优势学科和协同创新基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城乡居民健康重点指标控制水平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话剧《枫树林》获国家文华大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亚青会,圆满完成第十二届全运会参赛任务。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工作绩效考核和公众安全感评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信访、统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助残、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制定新形势下加强双拥共建和军民融合发展两个意见,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提高,优抚安置、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一年来,我们重视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反对“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实现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经济到了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要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真正使江苏经济行稳致远。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改革创新的强大作用。依靠改革破解难题,着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必须更加主动扩大开放。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新趋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扩大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必须更加突出民生优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心系群众所思所盼,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着眼根本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让全省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稳中有忧、进中有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市场主体的活力尚未充分释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形势严峻;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还不强,一些制度法规尚未得到有效落实,转变作风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3

页,当前第。

1

1

2

3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一、2008年工作回顾。

2008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全省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共湖南省委的决策部署,团结奋斗,克难攻坚,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省十一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任务,富民强省迈出坚实步伐。

(一)成功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等罕见自然灾害并克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多重困难。面对年初百年不遇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省军民众志成城、沉着应对、迅速行动,全力保交通、保电力、保民生,确保了京珠高速公路和京广铁路湖南段在最短时间内恢复通畅,确保了电力主网安全和郴州电网紧急抢修恢复,确保了市场供应和受灾群众安置。灾后迅速展开重建、安排群众生活、恢复生产,努力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这场感天动地、气壮山河的斗争,铸造了湖南人民“科学应对、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勇于担当”的抗冰精神。面对百年不遇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们感同身受,与灾区人民同舟共济,全力支援抗震救灾。面对第三季度持续能源和电力供应紧张,我们加强协调,全力调煤保电,为确保经济运行逆势向上、平稳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面对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各项重大决策,研判准、动手早、措施力,积极应对、知难而进,经受住严峻挑战和考验,抢抓住发展机遇。

(二)经济实力跨上新的台阶。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历史性迈上万亿元台阶,达到11000亿元,增长12.8%(预计数)。新型工业化取得新进展,规模工业增加值完成3500亿元,增长18.4%;50个产业集群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工业的60%,继2007年机械行业主营业务收入过1000亿元,去年新增食品加工、石化、有色三个过1000亿元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30%,占生产总值比重达10%,光伏产业、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等加速发展,7个手机品牌落户湖南,原创动漫产量保持全国第一。农业现代化步伐加快,连续9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粮食总产创历史新高,达到594亿斤,增产12亿斤左右;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增长19%;新农村建设涌现一批村民富、村庄美、村风好的典型,新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0个。新型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化率达42.15%,同比提高1.7个百分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开局良好,设市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提高5.7和6.8个百分点。市场消费活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4100亿元,增长22%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控制在6%。服务业发展迅速,旅游业总收入增长12.7%。金融支持经济发展力度加大,全年新增贷款1285亿元,增长20.9%;各项存款余额突破万亿元,达到10972亿元,增长19.8%;各级财政安排农业保险补助资金9.42亿元;资本市场融资271.8亿元。发展效益提高,实现财政总收入1308.6亿元,增长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821元,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4512元,增长15.6%,增加608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三)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80亿元,增长30%。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建设加强,新开工京珠复线岳阳至湘潭、衡阳至临武,二广高速永州至蓝山、安化至邵阳、澧县至常德、常德至安化,包茂高速吉首至怀化、怀化至通道,杭瑞高速岳阳至常德,厦蓉高速、随岳高速湖南段,以及长沙至浏阳、衡阳至南岳(大源渡)、炎陵至睦村、道县至贺州、张家界至花垣、益阳绕城高速、娄底至新化等18条高速公路,常吉、韶山高速建成通车,省会长沙与其他13个市州全部实现高速公路相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2001公里;洞庭湖区国省道主要渡口改渡为桥;新开工湘桂复线改造、衡茶吉铁路等6个铁路项目;长沙、张家界机场改扩建顺利进行;岳阳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湘钢5米宽厚板等一批重点项目开工建设;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31万千瓦,桃花江核电站核准开展前期施工;改造县乡公路及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2.38万公里,解决16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5.87万口,完成120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环境保护取得进展,补植补造冰灾毁损林地500万亩,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250.5万亩;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地质找矿取得一批重要成果,国土资源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增强。

(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实质性推进。完成城市群试验区顶层设计,总体改革方案和规划于去年底获国务院批复实施。试点示范工作稳步推进,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债券融资、排污权交易、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等试点;大河西、云龙、昭山、天易、滨湖五大示范区全面启动。基础设施共建取得突破,芙蓉大道长潭段、红易大道顺利开工;长株潭通信一体化取得重大进展,三市实现通信同费。环境同治有力推进,启动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纳入整治项目1377家(个),湘江风光带建设深入推进。产业支撑能力增强,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国家综合性高技术产业基地。

(五)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成阶段性目标,已与61家央企实施对接合作项目166个;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6%左右;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范围扩大,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要素市场、投资、财税以及行政体制、人事制度等改革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取得重大突破,岳阳城陵矶、长沙机场获批成为对台直航港口和直航航点,新增长沙至大阪境外航线和至台北地区航线;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运行;进出口总额达到125亿美元,增长2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0.05亿美元、增长22.5%,利用内资1230亿元、增长16.8%。承接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加工贸易额增长38%;服务外包执行额1.18亿美元,增长3.8倍。大力实施“走出去”战略,新批境外投资企业61家;部分优势企业开始成为本土成长的跨国公司,中联重科成功收购意大利cifa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的混凝土工程机械制造供应商;华菱与安赛乐·米塔尔开展战略合作,引进电工钢、汽车板、不锈钢三项世界先进技术;湘潭电机与美国铁姆肯公司合作制造风力发电机主轴承;南车时代收购加拿大dynexpower公司,成为亚洲最大的高功率半导体制造基地;成功举办“沪洽周”、“深洽周”、湘商大会、湘台经贸合作等重大招商引资活动。

(六)社会建设加快推进。为民办实事29项目标全面完成。就业和再就业扩大,新增城镇就业76.06万人,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4910户,援助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15.53万户;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208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50亿元。人才强省、质量兴湘成效显著。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共取得各类科技成果990项,获国家级科技奖励19项。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免费义务教育覆盖城乡,农村教育经费保障水平提高,全年落实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经费39亿元;农村合格学校建设全面启动,高等教育质量与创新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加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639万多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4501万多人,完成409个乡镇卫生院建设;城乡救助体系建设加快,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295万人次,帮助倒房灾民重建住房25.3万间,城乡低保应保尽保,新建及改扩建272所乡镇敬老院;住房保障加强,建成和筹集440.7万平方米廉租住房,2.6万户农村安居房建设项目竣工。加强对农资、教育、医疗等重点民生价格的监管,规范涉农价费秩序。食品、药品等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加大。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得到新发展,体育健儿勇夺3枚北京奥运会金牌,2枚残奥会金牌。人口与计生工作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4‰以内。民族、宗教、对台、工商、质检、外事、侨务、贸促、引智、参事、文史、档案、保密、审计、统计、气象、测绘、地震、人防、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七)优化政务环境迈出新的步伐。大力削减行政审批,取消64项行政性收费和工商“两费”;取消行政审批项目215项,精简23%。积极推行投资项目审批代理制试点。认真清理规范性文件,废止和宣布失效的规范性文件占省政府规范性文件总数的24%。电子政务建设加快,首开国内第一家省政府英文门户网站,改版提升中文门户网站,网上政务信息发布力度加大,网上办公和无纸化办公积极推行。

(八)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认真贯彻执行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自觉接受省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主动接受省政协和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注重加强行政监督、审计监督和社会舆论监督。依法行政取得重要进展,在全国率先出台并实施《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全年共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159件、政协委员提案805件,办复率100%。全面完成第七次村委换届选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步发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积极推进,违纪违法案件受到严肃查处。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全面加强社会管理,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不断增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强,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全民国防教育不断加强,国防动员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解放军、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和民兵积极支持地方经济社会建设,在抗冰救灾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积极推进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历程令人难忘,经验弥足珍贵。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坚持科学发展,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扭住发展不放松,努力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二是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新体制机制,努力开创新的发展局面。三是坚持“一化三基”,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抓手,以新型工业化带动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突出抓投资和重大项目不动摇,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四是坚持改善民生,使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五是坚持凝聚人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努力营造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氛围,形成推动发展的整体合力。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与经验来之不易。这是全省人民团结拼搏的结果,是全国人民大力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干部和知识分子,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向驻湘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政法干警,向中央驻湘单位,向热心支持湖南改革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和台湾同胞以及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向大力支持我省抗冰救灾的国家各部委、兄弟省市区、广大企业以及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感谢!我们要清醒认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综合竞争实力还不强,经济结构调整还不快,发展方式比较粗放;农业抗灾避灾机制不健全,农民持续增收困难增大;经济增长放缓、农民工返乡、新增就业人数增加,就业形势较为严峻;财政刚性支出增加,政策性减收和大幅取消行政性收费,财政收支平衡的困难加剧;政府职能需要加快转变,行政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市场秩序有待进一步规范,人民群众和企业对发展环境反映强烈;安全生产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尾矿库治理任务重、难度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任务相当繁重。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面临的形势和发展目标。

2009年,是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蕴含重大机遇的一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和严峻性。必须看到,国内外的严峻形势对我省的冲击和影响越来越大,我们保增长、保就业、保稳定的任务和压力越来越大。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复杂多变、极不寻常,金融市场动荡将加速在全球范围扩散,欧美发达国家经济衰退已成定局,国际通货紧缩压力将继续加大,世界经济存在前所未有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和突发性风险,何时见底尚难预料;我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经济运行将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世界金融经济危机的不利影响正从沿海向内地加深扩散,对我省商品市场开拓和部分产业、部分企业的发展已造成较大冲击。忧则兴,预则立。我们一定要正确研判形势,积极应对挑战,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上来,统一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决策上来,深刻认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仍在深入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仍在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一定要增强必胜信心,有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一定能够群策群力,战胜困难。我们一定要看到实现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利于我省把握新的发展机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我省正处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作加强,有利于在应对危机和困难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我们一定要牢固树立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措施准备得更周密一些,趋利避害、因势利导,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调动全省上下谋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心无旁骛地推进我省改革发展稳定和现代化建设。

今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一化三基”战略,坚持扩大内需保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优化结构和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和动力,坚持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坚持依法行政,大力推进富民强省。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以上;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2%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5%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分别增长7%和6%;新增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8%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减少2%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

完成上述目标任务,必须针对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针对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坚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把保增长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抢抓发展机遇,拓展发展空间,千方百计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排忧解难,尽快出台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企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提供财税、融资、用电、用地、绿色通道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和优质服务,努力实现全省人民加快发展的迫切愿望。把扩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有效扩大投资,积极扩大消费,形成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把调结构作为保增长扩内需的主攻方向,坚持好中求快、又好又快,实现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实现更长时间、更高水平、更好质量的发展。把促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着力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发展战略,千方百计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扶持创业,完善就业服务,尽最大努力帮助城镇新增劳动力、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下岗工人就业,不断扩大就业规模。把强基础作为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三基”的带动、支撑和保障作用,引导生产要素投向改善发展条件、增强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发展质量的领域。

三、努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把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今年工作的重点和主要任务,积极扩大内需,大力推进“一化三基”,着力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结构,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一)不断扩大投资促进消费。

千方百计扩大投资。积极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扩大投资的政策,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一是着力推进重点领域项目建设。进一步调整优化投资结构,集中抓好改善民生、基础设施、生态环境、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灾后重建等方面的项目建设。改善民生,着力提高民生质量,力争完成投资235亿元。增加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通乡通村公路、农村电网工程、扶贫开发等投入,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等职业教育和特殊教育设施、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和社会福利工程等项目建设。基础设施,着力提高承载能力,力争完成投资1480亿元。继续以交通为重点,构建内外通畅的现代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高速公路:重点建设邵永、衡邵、潭衡、永蓝、厦蓉高速湖南段、安邵、长浏、吉怀、常安、娄新、京珠复线及益宁城际干道等项目,争取今年再开工建设凤凰至大兴、醴陵至攸县等14条、1012公里高速公路;航道港口:加快推进益阳至芦林潭航运工程、城陵矶新港、霞凝港等项目建设;铁路:加大武广客运、湘桂复线、衡茶吉建设力度,完成焦柳铁路张家界段电气化改造,争取杭长、长昆客运、石长复线、娄邵、荆岳等5条铁路开工建设;空港:集中抓好长沙、张家界国际机场建设,扩建和提升常德、芷江支线机场,加快衡阳机场前期工作;能源:力争建成涟源电厂和金竹山电厂扩建工程,加快桃花江核电厂及风电等新型能源建设,加大电网改造完善力度;水利设施:尽快启动涔天河水库工程,突出抓好375座大中型及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通信设施:加快推进十大信息工程和移动电子商务示范省、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构建数字湖南。生态环境,着力增进生态优势,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加快推进生活和工业污水处理,重点抓好洞庭湖区综合治理以及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试点工程,加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重要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建设。自主创新和产业发展,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力争完成投资2300亿元。重点推进岳阳1000万吨炼化一体化、中联重科泉塘工业园、湘电重装、大型电动轮自卸车产业化、湘钢技改、中钢衡阳重机、三一集团娄底铸造基地、建滔化工、薄膜晶体管新型平板显示器件以及湖南西部中药谷、国家优质粮食工程、油茶丰产林、超级杂交稻等项目建设。灾后重建,着力提高抗灾避灾能力,力争扩大投资规模。重点提高电源点和电网建设标准,建设保电通道;加快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加大对农林业保险的扶持;进一步加强应急能力建设,依托交通干线和生产、能源、粮食基地增设应急系统;加强气象、水文与地质灾害预测预警系统建设。二是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根据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加强衔接,争取国家对我省有更多的投入。探索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增长机制,增加省财政预算内基建投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入,争取今年银行发放贷款1300亿元以上。加大企业债券发行和上市融资力度,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运用票据融资、公司债、企业债特别是中小企业集合债等形式,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加大内联引资和利用外资力度,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培育发展产权市场,力争今年引进外资45亿美元、内资1375亿元。加强资金监管,确保资金安全,提高投资效益。

三是加大项目的开发、储备和管理。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坚持把项目作为扩大投资的重要载体,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开发一批事关长远发展的大项目。大力支持核心企业同央企对接项目开发,着力推出一批前景好、成长性强的对接合作项目。运用兼并重组、合资合作、共同投资等方式,与跨国公司、国内大型民营企业,共同开发建设一批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及时跟踪国家政策和产业导向,不断充实和调整重大项目库。加强项目建设,严格责任,严格标准,严格管理,加强对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确保项目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杜绝和严查“豆腐渣”工程。

一是增强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认真落实国家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有关政策,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城乡低保保障水平;提高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的收入,扩大即期消费。倡导现代消费理念,积极发展消费信贷,提高发展型消费特别是精神文化产品在消费中的比重。

二是完善流通网络体系。重点加强大型批发市场、公益性服务消费平台、仓储物流等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社区商业网点,壮大连锁经营,发展新型流通业态;实施“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工程”,在重点销区和产区新建或改造一批农产品批发和农贸市场;进一步扩大补贴品种范围,加大“家电下乡”推广力度;完善城市社区便民服务设施,选择一批菜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促进城市耐用品消费升级换代,规范并大力发展旧货市场;支持大型流通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支持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加快发展。

三是努力改善消费环境。深入研究当前的市场特点和消费规律,稳定消费预期,增强消费信心。不断改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促进消费升级。加大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的开发建设,鼓励居民购房,促进房地产业稳定健康发展。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大力促进节假日和会展消费,合理引导发展汽车、文化、保健、互联网等新兴消费。认真落实鼓励赊销等政策,促进信用消费。切实加强价格控和监管,加强以食品药品为主的产品质量监管,推进药品诚信体系、农村药品“两网”和规范化药房建设,健全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四是积极发展服务业。发展提升餐饮、住宿、美容、健身、家电维修等服务业,规范发展家政服务,完善居民生活服务体系。支持引导老字号创新产品和经营模式,提供特色突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大力实施商标战略,积极推介湘菜、湘烟、湘绣、湘酒、湘茶,培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竞争力强的品牌。围绕培育壮大旅游支柱产业,整合旅游资源,改善设施条件,加大市场促销,重点发展高端旅游,培育旅游精品,建设一批深受国内外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大力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加快3g网络建设,积极发展终端设备制造和运营、信息服务。促进现代物流优势与网络优势相结合,改善物流设施条件,支持物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重点抓好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湘潭九华现代物流基地以及长沙空港、烟草、粮食等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发展商务、文化、创意设计等服务业,规范发展会计、法律、经纪等中介服务。

(二)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着力增强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抓住当前调整优化结构、推进产业升级的契机,大力推进“两型”产业项目建设,促进优势资源向产业链核心环节、价值链高端环节集聚,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新化、“两型”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一是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重点扶持中电科技集团48所、南车时代、省电子信息、长城信息等龙头企业,培育太阳能光伏、软件与信息服务、移动通信手机等消费类整机、新型显示器件产业集群;重点扶持生物医药、新材料、动漫、电动汽车、新能源设备、节能环保等产业聚集发展;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管理技术、制造技术的融合,支持钢铁、有色、建材、食品、石化、林纸、陶瓷、烟花等传统产业加大技改,力争完成技改投资1700亿元以上。二是坚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集中发展一批千亿产业。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加快发展消费品产业,改造提升资源性产业,培育壮大工程机械、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电工电器等优势产业。今年集中力量抓总量规模过千亿元的产业,重点培育具有过千亿潜质的高成长性产业和产业集群。三是着力推进产业整合,做优做大做强一批骨干企业。重点扶持华菱集团、长岭炼化、巴陵石化、湖南中烟、有色控股、南车集团、中联重科、三一重工、山河智能、湘煤集团等企业加快发展。鼓励核心企业按照主导产品集约化、一般零部件市场化的模式,以提供工艺、技术、品牌、质量标准等方式,拓展、延伸产业链条。支持中央在湘企业加快发展,增强对地方企业的带动力。加强国防科技工业,促进军民结合型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四是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整合、建设和提升各类园区。加快长沙、株洲国家级高新区和长沙经开区扩区步伐,推进湘潭火炬创新创业园省部共建,抓好国家批准的新材料、生物、航天航空、新能源、机电一体化以及省电子信息产业园等高新产业园区建设,提升衡阳(深圳)工业园、郴州有色工业园和湘潭(台湾)工业园。以园区为平台和载体,积极承接国际及沿海产业转移,着力引进一批“两型”产业项目。

狠抓节能减排。严格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对减排项目的跟踪督办和目标考核。认真落实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提高钢铁、有色、电力、石油加工、化工、建材等6大高耗能行业的能效水平,进一步抓好企业节能行动,抓紧实施184个减排项目。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建设,深入开展能效水平对标活动。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标准体系,实施节能减排科技创新,加强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推广。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坚决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益项目,抓好节能减排示范项目。依法大力推进建筑节能、交通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

(三)加快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

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守耕地底线,防止耕地抛荒,稳定播种面积,依靠科技提高粮食品质、单产水平和复种指数,扩大双季稻种植。抓紧落实我省新增粮食产能建设规划,继续实施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力争优质稻扩大到4000万亩、超级稻扩大到1200万亩,扩大优质杂交玉米、马铃薯等旱杂粮种植,努力确保粮食稳定增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实施新增粮食产能建设规划高标准粮田、巩固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和沃土工程等重大项目,开展环洞庭湖千万亩基本农田整理和涔天河耕地后备资源基地建设。发展粮食和菜籽油期货,提高商品率和转化率。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推进高效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建设。优化农产品结构,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稳定发展生猪等养殖业,加快发展油菜、油茶、食用菌、中草药、柑桔、水产、茶叶、竹木、烟草、园艺产业,加强集种植、养殖、加工、生产、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50亿、100亿元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技推广,力争在良种培育、生物技术、疫病防控、精深加工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加强社会化服务,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外来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和良种繁育体系。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建设优质农产品出口基地,抓好杂交水稻境外推广。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强洞庭湖和湘、资、沅、澧四水治理,抓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快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引导支持农民广泛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建设。发展设施农业、工程农业,提升农机装备水平。继续完善农村电网设施,进一步提升山洪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坚持办点示范、点面结合、成片推进,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千村示范”工程,推进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深入开展农村爱国卫生运动,扩大乡村清洁工程示范建设规模,整村推进田水路林综合整治。深入开展万企联村扶村,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

(四)切实推进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今年是试验区建设的关键一年。要突出全面实施试验区建设规划、全面启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以长株潭试验区建设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

全面实施试验区建设规划。充分发挥长株潭三市在全省的核心增长极作用,全面启动以“两型”为主导的产业支撑工程、综合交通为先导的基础设施工程、湘江治理为重点的生态修复工程、城镇为节点的城乡统筹工程、创新为核心的示范区建设工程,确保取得突破性进展。着力推进区域布局、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乡建设、市场体系、社会发展等六个一体化进程,加大三市共建项目建设力度,尽快开工建设城际轻轨、长沙地铁和洞株、铜霞、天易、坪塘、九华等一批城际干道项目,推进湘江长沙综合枢纽建设,启动湘江风光带建设二期工程,统筹建设长株潭组合港和岳阳港,加快长株潭通信并网同号升位等一体化实施进度,积极推进大河西等五个示范区建设。抓紧启动长沙梅溪湖创新科技园建设。

全面启动“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加快改革与促进发展相结合,抓紧制定试验区改革建设行动计划,完善专项改革试验方案,力争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土地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启动实施一批重大改革,配套推进财税、金融、对外开放、统筹城乡和行政管理体制等改革。积极开展“两型社区”、“两型学校”、“两型机关”等创建活动。以试验区综合配套改革带动全省“两型社会”建设。一是提高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并实行先补后占,加大闲置土地清理处置,强化执法监管,促进建设用地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深入整顿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加大对重点矿区、重点矿种和超深越界等问题的专项整治力度。推进矿产资源管理制度创新和资源整合,建立健全矿产资源有序、持续、规模开发的长效机制。加强地质工作。加强水资源的节约、保护和统一管理。二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继续开展株冶、智成化工、汨罗循环经济工业园和株洲清水塘、永兴、泰格林纸集团等国家循环经济试点,抓紧启动省内20家企业、7个园区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提高工业废物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水平,重点在钢铁、有色、造纸、纺织、化工、建材等行业推广清洁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三是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重点培育和引进环保骨干企业,支持永清、凯天等一批环保企业集团发展壮大,推行环境污染治理的企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运营。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认真实施湘江流域水污染整治方案,综合治理冶金、采选、化工和畜禽养殖等污染;加快实施全省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三年行动计划,完成设市城市和县城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强化污染源控制,开展污染源普查,加强自动监控建设。严格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按主体功能区的不同要求,提高环境准入门槛。限制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加强农村污染防治,严控重污染企业和落后产能向农村转移。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继续搞好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巩固退耕还林、退田还湖成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保护森林、湿地生态系统。抓好长沙、株洲、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湘西生态市(州)创建工作。大力倡导绿色消费模式,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五是按照建设“两型社会”的要求,在“3+5”区域乃至全省积极探索建立一批省级改革试验区。

(五)统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提升中心城市带动区域发展。坚持规划引导、改革推动、产业支撑,推动人口、产业、技术、资金、信息等资源要素向中心城市集聚,改善城市基础设施条件,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推进新型城市化步伐,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发挥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坚持以长株潭城市群为核心、市州中心城市为重点、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建设“3十5”城市群,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城市发展格局。依托湘南三市毗邻沿海和岳阳城陵矶港通江达海,联通“珠三角”、“长三角”,加快建立开放型城市产业体系,加快湘南地区的开放开发。着力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形成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完善城镇管理体制,加强以城镇规划、建设用地、生态环境等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管理,促进城市实现科学发展。

进一步增强县域经济活力。以创新机制、培植财源为突破口,着力打造一批全国“百强县”、“千强镇”,增强县城及中心镇对农村发展的带动力。坚持立足县域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提升县域工业园区,培育壮大县域支柱产业,加快建设经济强县步伐,增强统筹城乡发展的能力。完善落实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创新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加大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形成新型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的机制。继续推进湘西特别是贫困地区开发。加快湘西地区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技能培训、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推进第二轮175个省规划产业项目建设。继续把湘西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认真落实各项扶贫措施,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把尽快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并实现脱贫致富作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首要任务。整合扶贫资源,继续实施区域协作扶贫、驻村扶贫和对口帮扶。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重点支持1366个村加快扶贫开发,推动贫困村整体脱贫。加快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库区发展,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认真做好省属国企改革扫尾工作,着力解决遗留问题。大力推进国有经济战略布局调整,运用兼并、收购、划拨等多种方式,推动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向具有比较优势的重要行业、关键领域、新兴产业集中,向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大公司、大集团集中。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国有企业经营、管理、监督有效运行制衡的机制,提高企业的科学管理水平。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健全业绩考核和激励约束机制,强化出资人财务监督和产权管理,加强资产、资本营运管理,逐步实现监管向企业战略管理、风险控制、产权代表管理转变。

完善财税、金融和投融资体制。积极做好增值税转型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积极探索财政省直管县试点,逐步建立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深化预算制度和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继续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继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简化政府投资审批程序,大力推行公示制、专家评议制和代建制管理。做大做强农村信用社和农村合作银行,积极推进城市商业银行改革重组为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力引进外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私募基金。继续推动银企合作,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扩大有效信贷投入。鼓励上市公司实施债券融资,引导企业通过境外融资、短期融资券或中期票据等方式筹措资金。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金融监管,维护金融债权,改善金融生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发展技术、人才、产权、土地等要素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不折不扣落实有关改革政策,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资源、环境价格改革。

大力推进农村制度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逐步建立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增强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规范农村土地管理,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农村宅基地制度和征地制度。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努力化解乡村债务,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加强规范指导和政策扶持,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努力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国有农场税费和基层水管体制改革。

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造重组,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领域;重点扶持自主创业、就业容量大的非公有制企业,加大信贷和财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建立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信用担保体系。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完善创业平台,鼓励全民创业,重点建设好30个创业示范基地,引导和支持一切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人士依托创业基地、工业园区开展创业。健全综合服务体系,建立创业风险化解机制。建立扶持发展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搭建政策、法律、信息、信贷等服务平台,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重点满足符合产业和环保政策,有市场、有技术、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流动资金的需求;增加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重点扶持具有良好潜质的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引导支持中小企业围绕大企业延伸配套服务,抓好“小巨人”计划和“成长工程”企业改造提质,支持加强产业配套、自主品牌、新产品开发等项目建设。加大对信用担保公司的支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更加积极推进对外开放。坚持长期、全面、互利的开放,形成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良性机制。重点抓好郴州、岳阳、益阳、永州4个重点承接地和一批重点承接县、试点县、承接园区建设,提高加工贸易占全省出口总额的比重。加快发展服务外包业务,争取将长沙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扩延为长株潭服务外包基地城市群。加大引万商入湘力度,吸引更多跨国公司区域总部、营运中心、研发中心等落户湖南;进一步加强与央企合作,力争引进一批高新技术、新型能源项目,在我省设立区域总部和产业板块总部。积极参与泛珠三角、中部六省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长三角、北部湾等国际化平台,融入世界市场。认真办好承接产业转移“港洽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国际合作高层论坛、中国杂交水稻技术援外与合作部长级论坛、2009年湘商大会、第五届湘台经贸交流合作等重大活动。优化投资环境,着力解决土地、融资等瓶颈制约,改善物流、交通和口岸大通关条件,加快铁海、江海、陆空联运和“五定班列”等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拓展国际市场,优化进出口结构,扩大重大关键设备、先进技术、资源性产品、原材料产品进口,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产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加强进出口特殊监管平台建设,争取郴州出口加工区叠加保税物流功能,长沙、岳阳获批国家出口加工区。积极稳妥实施“走出去”战略,大力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重点支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有色冶金、文化传媒等优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培育更多本土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

四、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扩大内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全体社会成员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一)继续开展为民办实事。进一步加强富民工程建设,使人民群众持续获得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今年全省安排资金350亿元,在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棚户区改造、道路畅通、环境治理、河塘清淤等方面着力实施一批民生工程。

(二)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发展战略。全面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政策扶持对象覆盖范围,健全就业服务和援助体系。继续实行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帮助农村零就业家庭、贫困家庭和被征地农民家庭至少有一名适龄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重点工程吸纳城镇未就业退役人员、关闭破产独立工矿区失业人员和返乡农民工就业。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鼓励和引导他们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就业。采取减免税收、提供资金技术支持以及提高职业培训补贴等措施,促进更多劳动力实现自我就业。

(三)加快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推进并继续完善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逐步提高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统筹层次。加快推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全面解决全省国有困难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集体企业和关闭破产企业的80万退休退养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继续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保险金。积极开展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在长沙、株洲、湘潭三市全部县区、其他每个市州选择一个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加快出台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的具体实施办法,将省内转移就业农民工和被征地农民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继续完善城乡社会救助服务体系,巩固城乡低保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确保城市低保对象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生活水平。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制度的实施,将符合条件的农村贫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范围,确保农村五保户供养水平达到当地村民生活水平。加强敬老院建设,加大救济救助力度,建立灾民、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机制,积极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推进老龄、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完善军烈属、伤残退伍军人等优抚对象抚恤标准自然增长机制。

(四)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坚持实施教育强省战略,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面化解农村义务教育“普九”负债,推动公共教育资源向农村、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加快合格学校建设,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农村中小学经费保障水平,加快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工程和中小学校舍改造安全工程。加强城市义务教育设施配套建设,保障城市适龄儿童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稳步开展高中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工作。深入实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继续推进高等教育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建设一批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推动校企合作,支持每个县(市、区)办好一所以上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或职教中心,重点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办学兴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继续免费定向培养一批本专科层次农村小学教师和民族地区中学教师,培养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积极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建设。落实好助学贷款等政策,健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推进教育对外合作交流,认真办好“汉语桥”活动。

(五)继续完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力争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防治力度。开展妇科病普查普治。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重点中医院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低收入人群和大病患者实施医疗救助,今年将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80元。健全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推动优质卫生资源流向社区卫生机构。大力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开展免费婚前检查,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率,提高出生人口质量,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等问题。

(六)着力推进文化建设。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和谐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事业。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精髓,生产更多体现民族特色、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精品。加强文物保护、修缮和利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地方志编纂、档案编研和文化典籍整理工作。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的社区文化活动,发展公益文化事业。提高湖湘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打造文化品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壮大动漫产业,创新发展数字产业。突出抓好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切实加强城市社区、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村通广播电视、农家书屋等工程建设,完善邮政网点。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运动,提高竞技水平,力争在十一届全运会上再创佳绩。

(七)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环境。深入开展城乡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深化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大力弘扬尊老爱幼、互助互爱、见义勇为的社会风尚。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夯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基础工作,认真落实部门综治工作责任制,全面加强综治防控体系建设,推进综合治理信息化,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深化专项打击斗争,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建立健全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化解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的配套机制。加强信访工作,落实信访责任制,抓好各类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健全群众利益维护机制。依法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商业贿赂和非法金融活动。严厉打击传销,严格规范直销。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活动。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一岗双责”制,深化隐患排查,完善安全监管,强化对尾矿库、煤矿、非煤矿山的安全整治,加大对重点工程、交通运输、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特种设备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安全和消防监管,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

全面推进国防现代化建设。积极支持驻湘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建设,抓好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民兵预备役工作。广泛开展国防教育。认真落实军人优待抚恤政策,做好军队转业干部、复员退伍军人接收安置工作。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增强军政军民团结。

五、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富民强省,必须不断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一)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认真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依法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认真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的提案。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认真落实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公众参与、合法性审查和集体决策制度。严格按照行政程序规定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行政执法、层级监督、行政复议、规范性文件管理等政府法制工作。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实行重大项目审批制、公示制和责任追究制,健全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

(二)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认真组织实施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整合部门职能,规范机构设置,理顺职责关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削减行政审批事项,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坚持政企、政资、政事、政社分开,政府与行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管理、公共服务中的作用,切实加强和改善市场监管,维护社会公正和秩序,把重点放到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发展环境上,把政策的着力点更多地放到解决民生问题上。

(三)创新政府管理,着力提高行政效能。不断创新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手段,增强抢抓机遇谋发展的能力,增强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增强为人民谋取更大福祉的能力。加强机关效能建,积极开展政府工作绩效评估,出台政府绩效评估意见和评估方案,不断提高政府执行力。规范和优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大力发展电子政务,加强政府门户网站建设,开展网上办公和网上服务。加强公共应急体系建设,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处置突发事件和应对特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四)切实改进作风,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坚决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坚持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以更加精细的管理、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实好国家扩内需保增长的各项政策。建立科学的政府信息公开机制,全面清理行政审核职权,完善行政决策规则和程序,推行审计结果公示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厉查处执法环节的不作为、乱作为,严肃查处各种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加强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资产转让等公共资源管理权的监督。不断改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服务环境,大力整治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坚决依法处理侵害投资者利益的人和事,努力营造公正、公开、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增强环境竞争力。

(五)坚持执政为民,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始终牢记“两个务必”,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增强公仆意识和宗旨意识,带头过紧日子,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行政支出实行零增长,削减公务购车和出国(境)经费;严格控制以各种名义兴建楼堂馆所,决不允许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坚持为民、务实、清廉,加强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廉政责任制,严肃查处各种腐败行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锐意进取、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关心爱护基层干部,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热情。

各位代表!回顾2008年,我们共同经历,难以忘怀。展望2009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危机蕴含契机,我们充满期待,充满信心。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中共湖南省委的领导下,万众一心,求真务实,开拓进取,迎难而上,埋头苦干,以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60周年!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全面贯彻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紧紧围绕三项重点任务,拓展深化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全面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51万亿元,总量折合超过1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8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233.14亿元,税收占比达83%;全社会研发投入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346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958元,分别增长8.7%和10.6%;城镇新增就业138.34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2%;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全省经济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一)积极主动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省委、省政府出台转变政府职能、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国企国资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改革创新、开放型经济体制改革等8个专项意见,273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扎实推进。以“5张清单、1个平台、7项相关改革”为基本架构,推动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取得重要进展。省级层面减少行政审批事项506项,精简幅度近40%,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绩效管理取得积极进展。“营改增”试点企业达34万户,累计减税358.6亿元。全面实施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三证合一”试点,新登记企业和注册资本分别增长14%和49.7%。同时,在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激发民营经济活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各地积极探索、大胆实践,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扎实推进。

抓住国家新一轮扩大开放重大机遇,认真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加强与上海自贸区全方位对接互动,推动内贸和外贸、进口和出口、引进来和走出去有机结合,进出口总额5637.6亿美元,服务贸易进出口额272亿美元,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加工贸易,实际利用外资281.7亿美元,新增对外协议投资额72.2亿美元,各类开发园区载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实现新的提升。

(二)注重协同拉动,经济保持平稳增长。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采取一系列有针对性措施,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经济增长。适应需求新变化,以建设“智慧江苏”、“健康江苏”、“畅游江苏”等为载体,培育新的增长点,发展消费新业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基础设施、农田水利、生态环保、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服务业投资占比突破50%,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6%。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长江-12.5米深水航道一期完工,南京禄口机场二期工程、苏南硕放机场二期航站楼投入使用,沪通长江大桥、连淮扬镇铁路、宁启铁路二期开工建设,新一轮铁路建设项目里程达1600公里,其中高铁1500公里,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320公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五年目标四年完成。南京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成运营。棚户区危旧房改造超过70万户,215万人居住条件得到改善。以调结构稳定外贸增长,推进通关便利化改革和外贸综合服务体系试点,开展跨境投融资便利化和跨境人民币业务试点,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出口总额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对外贸易实现稳定增长。加强对企业的服务,持续开展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着力改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贷款规模保持合理增长,社会融资总量13440亿元,完成直接融资4231亿元。

(三)突出创新引领,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以调高调轻调优调强为取向,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9%,新增专业技术人才44.19万人、高技能人才30.56万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39.5%,高新技术企业达7700多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和质量强省建设,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数保持全国前列。各地国家和省级创新载体建设取得新成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校企联盟”规模扩大、合作机制进一步完善,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大力培育发展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3.2%。深入实施现代服务业“十百千”行动计划,重点发展金融、物流、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互联网、物联网、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扎实推进工业强省六大行动,两化融合深入推进,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19.9%。全面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目标。

(四)加大统筹力度,现代农业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全省粮食总产698.1亿斤,实现“十一连增”。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4.2%,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新型经营主体规模经营占比达45%,家庭农场达到2.18万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农户1037万户。加强粮食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危仓老库维修改造。严守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红线,新建高标准农田170万亩。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顺利实施,又解决农村310万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农村各项改革试点有序推进。完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城乡空间格局不断优化,城镇化率达到65.2%。积极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苏南转型发展步伐加快、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认真落实促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政策意见,加大对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支持力度,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有了新的提升。强化内生动力,主攻薄弱环节,苏北发展六项关键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效。坚持科学开发导向,沿海开发六大行动取得良好进展。认真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新疆、西藏和青海等工作,年度援建项目全面完成。

(五)坚持标本兼治,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以省政府1号文件出台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建立大气污染防治区域联防联控机制,青奥会后又出台了改善空气质量的九项措施,全年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6%。加强水污染防治,完善供水安全保障体系,太湖水质持续改善,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持续达标,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规划考核居全国前列。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累计完成3.7万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6.6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新增造林65.2万亩,新增城市绿地7.5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2.2%。实施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推进重点节能减排工程,节能减排年度任务全面完成。有效实施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省级补偿专项资金增加到15亿元。建立绿色发展第三方评估机制,绿色发展综合指数明显提升。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区)创建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加强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持续改善。不断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民生保障,其中省级财政达到80%左右。认真落实促进居民增收的28条政策措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深入实施就业服务体系七大行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1%,失业人员再就业77.64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达96%以上。社保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保险参保率均稳定在95%以上,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养老金、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分别上调10%和12.5%,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84.2%、71.2%和76%,46%的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7.75万套、基本建成26.55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户4.2万户。新建改建农村公路5630公里、桥梁1478座。加强对重点县、集中连片区和黄茅老区的扶贫开发,新增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深入推进,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市、区)达89个,全国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实现六连冠,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核心指标跃居全国前列,高校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全面推开,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达11类43项,卫生应急救护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人感染禽流感及埃博拉疫情防控工作扎实有效。单独两孩政策平稳实施,计划生育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社会养老服务事业加快发展,养老床位数达到50万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推出了一批文艺精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大运河项目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新增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成功举办第xx届省运会和第九届省残运会。深刻总结汲取昆山中荣公司“8·2”特大爆炸事故沉痛教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措施,坚决防止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不断深化,“阳光信访”全面推行,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绩效考核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审计、统计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外事工作、对台事务、港澳工作、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提高,国防教育、优抚安置、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军地双拥共建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各位代表,去年有两件大事在我省举办。一是南京青奥会取得圆满成功。在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各方面大力支持下,全省上下特别是南京人民共同努力,精心做好各项工作,实现了提出的“办得精彩、办出中国特色”的要求,赢得了国内外一致好评。二是国家公祭成功举办。去年12月13日是第一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我们以“勿忘国耻、圆梦中华”为主题,广泛开展教育活动,精心做好各项保障工作。国家公祭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人民的爱国热忱,增强了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信心和决心。

过去的一年,我们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委十项规定,巩固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进一步改进作风,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坚持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加快职能转变,政府效率进一步提升,自身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奋斗历程,我们深切感到,在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老同志,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改革攻坚力度还需要加大,一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还不够快,市场主体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性问题和一些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增长动力机制还没有真正实现转换,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矛盾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与人民群众期盼还有不小差距;民生保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仍不够均衡;安全生产措施需要进一步强化,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有待增强,转变作风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主要任务。

去年12月中旬,视察江苏时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最新要求,殷切希望我们围绕“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重要讲话,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要求总纲领,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今年的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加快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核心,以全面推进依法治省为保障,以增进民生福祉为根本,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完成“”规划任务,朝着建设新江苏目标奋力迈进。

做好今年工作,要明确发展新目标,按照对江苏工作的最新要求,围绕经济强,深化改革创新,打好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推动经济由大到强转变;围绕百姓富,坚持民生优先,立足当前办好民生实事,着眼根本构建六大体系,让全省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围绕环境美,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努力让江苏的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城乡环境更加美丽宜居;围绕社会文明程度高,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公民道德水准,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和行动。要主动适应新常态,准确把握国际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国内“三期叠加”的新特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新特点,遵循新常态下经济运行规律,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优化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分配结构和生态环境,加快从要素、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推动经济行稳致远。要努力展现新作为,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做好各项工作,以更高的目标追求把“建设新江苏”的发展定位落到实处,以更大的推进力度把“四个全面”的明确要求落到实处,以更实的工作举措把“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落到实处,一步一个脚印把为我们描绘的美好蓝图变为现实。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52%,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这些指标充分考虑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趋势性变化,权衡了各种因素,既充分体现中央精神,也紧密结合我省全面小康建设进程的实际,既努力满足扩大就业和居民收入增长的需要,也为调整结构、深化改革留出空间。

紧紧围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主要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在新常态下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实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着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创新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推动消费升级,更多依靠扩大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加快“智慧江苏”建设,重点促进面向生产、生活和管理的信息消费快速健康增长。推进“健康江苏”建设,提高健康、养老消费供给能力和水平。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加强旅游与文化、科技融合,展现民族特色风情,打造“畅游江苏”品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左右。着力扩大有效投入。注重调结构、优生态、惠民生,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有效释放社会投资潜力,提高投资效率,促进投资结构优化和稳定增长。积极实施国家和省内重大、重点项目。加强新一轮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苏北苏中快速铁路网、跨江通道、苏南城际快速轨道网、长江黄金水道等干线航道网和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左右。着力稳定对外贸易。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加快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培育壮大跨境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进出口保持适度增长。着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落实定向减税和降费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针对性地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鼓励企业充分利用境内外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高度重视、积极防范和控制金融、房地产、政府性债务等领域可能的潜在风险,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二)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加大改革攻坚力度,积极推动国家和省部署的改革试点,确保各项改革落地见效。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继续做好清理行政许可事项工作,依法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开展集中审批权试点,加强和改进事中事后监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施新一轮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整合规范现有转移支付项目,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重。深化扩大“营改增”试点。做好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完善现代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全面清理和减少行政事业性和经营服务性收费,放开一批商品和服务价格,完善水价电价、供热价格、污水处理费等政策。推进金融改革创新。以服务实体经济为导向,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扩大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积极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坚持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管,推进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和运营公司试点。积极稳妥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深化社会领域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各类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尊重基层创新创造,鼓励不同区域进行改革试验,促进总体设计和基层探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

坚持扩大开放与深化改革互动并进。深入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放大向东开放优势,做好向西开放文章,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加快一带一路”交汇点、连云港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及中哈物流中转基地建设,打造战略出海口。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强化开放平台功能,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积极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昆山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和各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推动各类开发园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更高水平引进来,更大力度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服务,扩大境外投资规模,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增创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发挥江苏科教、人才和开发开放优势,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充分发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带动作用,积极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引导企业增加投入、集聚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构建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发挥高校、科研院所的创新源头和成果转化作用,加强协同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顺应世界新技术革命孕育发展的趋势,大力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新能源、新材料、纳米和生物技术、集成电路设计等方面的研发应用,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高创新国际化水平。深入推进南京科技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创新发展。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健全激励机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积极开展科技金融结合试点,完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支持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强科研项目和资金配置的统筹协调,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创新研发。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突出创新人才的支撑作用,大力培养集聚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完善激励机制,营造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

(四)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大转型攻坚力度,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做强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市场导向,强化科技支撑,深入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发展产业联盟,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深入实施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工程,重视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以智能制造为突破口,深化两化融合,推进“智慧江苏”建设。加强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不断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增加产业增值环节。加强质量强省和品牌建设,促进产业提档升级。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迈出更大步伐。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振兴取得新成效。多措并举,有效化解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

(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生产技术先进、经营规模适度、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可持续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着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土地产出率,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外向型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建设迈上新台阶。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培训实效。提升农民合作社发展质量,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鼓励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强粮食收储,全力夺取农业丰收,保障农产品市场供应。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高效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创江苏农业新优势。加快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大规模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解决好农技推广“最后一公里”问题。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改造提升农业,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扎实推进农村改革,着力抓好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及住房、农村集体资产股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扎实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国有林场改革。创新金融支持服务“三农”机制,积极发展“三农”保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持续办好农村民生实事,完善村庄环境长效管护机制,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六)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新要求,抓住我省作为全国新型城镇化试点的契机,积极探索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新路径。健全完善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持续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促进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在城乡间平等交换、合理配置。深入推进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综合改革试点。构建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重点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方式参与城镇化项目建设的有效途径。强化土地总体规划管控作用,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探索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积极开发适合农业转移人口的就业岗位,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就近就地就业。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努力实现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多规合一”与产城融合。强化规划引领,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努力做到一个市县一本规划、一张蓝图。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深入推进常州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支持科教城协同创新发展。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着力提升城市群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心城市综合功能,加快中小城市和重点中心镇发展。以沿江、沿海、沿东陇海城镇带为主体形态,构建全省城镇化空间框架,充分发挥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发展,支持徐州加快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统筹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强村富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

(七)持续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落实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抓住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机遇,着力转换发展动力机制,加快转型升级步伐,扎实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努力增创发展新优势。突出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进一步提升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通州湾江海联动开发。深入推进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扬州不断提升文化旅游城市品牌。深入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支持泰州医药城加快产业化发展。继续支持苏中与苏北结合部地区发展。深入落实苏北六项关键工程,在深化南北挂钩、四项转移基础上,扎实推进脱贫奔小康重点帮扶工程,大力实施黄河故道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加快重点中心镇建设,积极推进苏北铁路建设重点项目,深入实施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与污水处理工程,促进科教人才资源向苏北集聚,加快苏北全面小康进程。支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和台资企业集聚区建设,支持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沪苏产业联动集聚区建设,支持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坚持科学开发导向,促进沿海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完善港口布局和功能,扎实推进临海城镇带建设,有效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切实加强沿海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继续做好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

(八)更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标本兼治,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持续加强大气污染防治。认真落实江苏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严格控制能源和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推动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深入开展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全面淘汰黄标机动车,加大扬尘污染防治力度,全面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加强联防联控,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确保全省pm2.5平均浓度降幅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深入开展水环境治理。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扎实开展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境内长江、淮河、南水北调沿线、重点湖泊水污染防治,推进通榆河清水廊道建设。整治城市河道350公里。采取有效措施,深入开展沿海化工园区污染整治,加强近岸海域和长江沿岸污染综合防治。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实行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和产品能耗限额标准,落实210项重点节能技改工程和20xx项重点减排项目,深入推进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强化目标责任制,确保完成节能减排年度目标任务。切实加强能评环评和安评工作,推广清洁能源,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开展废弃物资源化工作。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严格落实生态红线区域保护规划,完善生态补偿和绿色发展评估机制。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严格环境保护监管执法。全面完成村庄环境整治行动任务,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土壤污染预防与修复,加强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新增成片造林30万亩,抚育森林150万亩。制定美丽宜居新江苏规划建设纲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市、县(区)建设。深入推进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镇江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和低碳城市建设。

(九)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遵循文化发展规律,激发文化创造力,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凝聚强大精神力量。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融入各类精神文明创建,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用好江苏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志愿服务和诚信建设制度化,积极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繁荣发展文化事业。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实施文艺精品工程,培养优秀人才,多出精品力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提高“三馆一站”开放水平,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强城市社区“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10里文化圈”建设,加快公共文化资源数字化步伐。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加快“书香江苏”建设。推进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扩大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协同推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积极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与科技、文化与金融合作,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提升文化开放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十)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和创新社会治理。进一步完善六大体系,扎实办好民生实事,努力推动民生建设迈上新台阶。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增收渠道,努力增加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继续围绕6个重点片区、经济薄弱村、低收入农户,实施精准扶贫。推进教育公平与内涵建设。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公益普惠性学前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督导认定全覆盖,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高等教育内涵建设水平,大力发展社会教育,不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服务,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鼓励创业带动就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组织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提高社会保险扩面征缴质量。启动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做好深化医改试点省各项工作。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改进服务模式,采取多种措施推进分级诊疗。巩固扩大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成果,并在试点基础上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加快社会资本办医步伐。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支持力度。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健全住房保障机制。构建由公共租赁住房、政策性住房和商品住房组成的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持续推进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28万套。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老年健康事业,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或运营养老服务产业,推动医养融合,加强老年人精神关怀。做好流动留守儿童关爱工作。健全社会救助机制,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积极推行“政社互动”模式。健全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加强基层法律服务,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成率达到80%以上,法律援助惠及全部低保人群。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强化食品药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监管,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加快构建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

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在经济建设中贯彻国防需求。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进一步做好征兵工作,切实加强军事设施保护。加强双拥共建,进一步提高军转安置和优抚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保障改善民生十件实事。一是民生托底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05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335元以上。切实落实集中、散居养育孤儿和农村五保对象保障标准增长机制。城乡低保内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1440元和960元。二是大气污染防治方面,建成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系统,实现24小时预测预报,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1万辆,淘汰燃煤小锅炉3100台。着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10项重点技术。选择20个县(市)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试点示范。三是污水处理和饮用水安全方面,新增城镇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并正常运转,建设生活污水收集配套管网2500公里。新增自来水日深度处理能力130万立方米,再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用水安全问题,苏北地区城乡统筹区域供水覆盖率提高到85%以上。四是就业创业方面,新增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扶持大学生创业1.5万人,开发2万个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岗位。五是教育惠民方面,完成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项目500个,改造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150万平方米,省级免费培训6万名农村教师,实行残疾学生从学前到大学全过程免费教育。六是健康与养老服务方面,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80元以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40元以上。大病保险实现全覆盖。培训基层卫生人员1万人。新增应急救护培训100万人以上。新建20xx个社区居民养老服务中心和20xx个社区老年人助餐点。七是关爱妇女儿童方面,为2万名创业就业妇女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引导社会组织为1万名妇女儿童提供专业化社会服务,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扩大至所有县(市、区)。八是公共文化方面,全省基本实现12套中央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全覆盖,省辖市城区主要公共区域实现免费无线网络信号全覆盖,基本实现3000个农家书屋与县级图书馆资源共享、通借通还。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500公里。九是便民出行方面,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桥梁7000座。开通镇村公交的乡镇达585个。新建成城市轨道交通83公里。基本实现省辖市城区公共交通“一卡通”。十是扶贫攻坚方面,全省411万低收入人口实现脱贫。

各位代表,今年还有一项重要工作,就是研究编制“十三五”规划。要突出前瞻性、战略性和导向性,充分发扬民主,凝聚各方智慧,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编制一个体现中央精神、符合省情实际、反映群众意愿的“十三五”规划,激励全省人民积极投身建设新江苏的伟大实践。

三、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xx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加快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建设,全面提升依法履职能力,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有力保障。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政府职能,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进一步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加大行政问责和督查力度。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重点领域的行政执法力度。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坚持程序公正、结果公正。加强法治教育,切实增强公务员法治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依法接受人大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司法监督,重视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督,推进审计监督全覆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不断强化公共服务。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公共服务范围,创新公共服务方式,积极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体化管理,构建综合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全面深化政务公开,完善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推进决策公开、执行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

持续改进工作作风。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强化宗旨意识,密切联系群众,深入一线、深入基层,虚心向群众学习,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察实情、办实事、求实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建设节俭政府。坚持求真务实,主动作为,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在抓落实上下更大功夫、花更大力气,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务,强化责任,一抓到底,务求实效。

切实加强反腐倡廉。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坚持不懈推进廉洁政府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强化政府内部权力制约,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严肃查处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形成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是中国梦在江苏的具体实践,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目标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的直接领导下,按照本次大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而努力奋斗!

3

页,当前第。

2

1

2

3

省政府工作报告

标任务,取得了经济快速发展、质量提高、社会进步、民生改善的新成绩。

(一)经济生产基本情况。

我省今年经济生产发展良好,生产总值达到***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实现了我市经济生产总值历史性突破。粮食总产达到***万吨,;油料总产达到***万吨,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达到***万吨,首次突破百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工业方面增加值实现**亿元,工业化率由上年的***%大幅提高到***%,一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正在加快崛起,在推进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固定资产投资突破***亿元,达到***亿元,增长***%,建成了一大批事关我市长远发展的重点项目。我市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达到我市历史最低水平,正在进入低生育水平的新阶段。一年来,我省相关部门积极进取,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关,开展各项有利于**省经济发展良好措施。

(二)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科学发展。

今年,我省全力应对挑战和冲击,千方百计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辰。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我们加强对经济形势的分析和研判,努力把握经济矛盾转化中蕴含的机遇,适时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力促经济持续平稳健康发展。针对上半年经济增速明显加快,运输、电力、资金等趋于紧张的状况,加强铁路运输综合协调,优化配置电力资源,完善银企、银政合作机制,有效满足了生产要素需求。九月中旬以来,国际金融危机迅速蔓延和扩散,我省经济运行的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企业生产经营形势急转直下。面对严峻挑战,我们认真贯彻国家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迅速行动,积极应对,及时出台扶持企业稳定发展的九条措施,安排了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十项工作,加大财政和金融支持力度,对企业实行用电补贴、减免运费、缓征所得税,引导电力企业和用电企业建立联动互助机制,促进了工业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带动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预计第一产业增长3.9%,第二产业增长16.8%,第三产业增长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6.5亿元,增长23.6%,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71.6亿元,增长26.2%。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383.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贷款余额1025.6亿元,同比增长24.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2.8亿元,增长21.4%,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

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千方百计促进农牧业增产增收。针对北方大范围持续低温降雪天气灾害,我们积极开展牧区抗灾保畜和农区恢复温棚生产。全面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生猪补贴等强农惠农政策,累计投入2.8亿元,比上年增加1.5亿元。整合资金65.5亿元,比上年增加22.6亿元,实施新农村建设八项实事工程。建成日光节能温室1.15万栋、畜用暖棚5150栋,建成农村公路7926公里,解决通电户2.18万户,农牧区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推进农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马铃薯、油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带,特色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达到75.7%。加强农牧技术培训与推广,加大繁育制种、动物疫病防控力度,实施奶牛良种扩繁、肉羊改良等项目,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种植业喜获丰收,畜牧业稳步发展。择优扶持农牧业产业化项目和基地建设,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全省农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516个,比上年增加166个。实施百万农牧民培训转移工程,全年劳务输出规模达到100万人次,人均劳务收入增加114元。投入3.9亿元在366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解决了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游市场明显紧缩的情况下,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旅游升温,实现旅游总收入47.5亿元,比上年增长0.3%。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千方百计增强发展后劲。我们坚持既考虑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做好当下工作,又为今后发展奠定基础,更加注重以规划为先导,提高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建设水平。编制完成了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产业发展规划、黄河沿岸综合开发规划等一批重要规划。兰青铁路复线、柴达尔至木里铁路、三江源机场、750千伏西宁至官亭和拉西瓦至官亭输变电等工程基本建成。引大济湟调水总干渠、拉西瓦和积石峡水电站、330千伏锡铁山至西台输变电、丹拉国道西宁西过境线、德令哈至大柴旦公路、贵德至大武公路、西宁海湖新区建设等工程扎实推进。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改扩建、格尔木至察尔汗高速公路、倒淌河至共和、湟源至西海镇一级公路、当金山至大柴旦公路、西宁第三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新项目开工建设。地质勘查投入明显增加,各类矿产资源探明储量进一步扩大。去年底,国家实施扩大内需十项政策,新增建设投资1000亿元,经过努力,我们争取到中央资金14.8亿元,一批民生、交通、能源、社会事业等相关项目正在加紧实施。

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千方百计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盐湖集团、西部矿业等19项国有资本调整重组相继完成,国有经济影响力、带动力不断提高。第一批中小企业上市工作顺利推进。实施民众创业战略,大力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民间投资增长20%,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到28.5%。深化农牧区综合改革,统筹推进粮食流通体制、集体林权、征地制度和农村金融等配套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试点进展顺利。稳步推进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试点,省对下一般性转移支付达到27.9亿元,比上年增加7.5亿元。依托资源、产业、园区等优势,成功举办了“环湖赛”、青洽会暨郁金香节、藏毯国际展览会、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国际清真食品用品展览会、国际唐卡艺术与文化遗产博览会暨民族文化旅游节、三江源国际摄影节暨世界山地纪录片影视节等一系列大型文体和经贸会展活动。加大“走出去”力度,精心策划开展“大美青海?香港行”等一批有规模、有声势、有特色的宣传推介活动,开放西宁国际航空口岸,实现西宁―香港直航,青海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培育藏毯、民族用品、数控机床等优势产品为重点,调整外贸主体结构、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市场结构,完成进出口总值6.9亿美元,增长12.5%。全年合同利用外资3.3亿美元,引进省外资金144亿元,增长20%。

着力加强社会建设,千方百计改善人民生活。我们牢固树立青海经济发展虽然落后、但改善民生的工作不能落后,青海财力总量虽然小、但把有限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的力度不能小的理念,坚持用“小财政”解决“大民生”。全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达到268.5亿元,比上年增加68亿元。预计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061.2元,同比增长1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48.2元,增长13.4%。启动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开工学校76所、建成面积14.1万平方米,城乡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大力推进职业教育,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比2004年翻了两番多。高校质量建设工程加快推进,青海大学进入国家三期“211工程”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手足口病、“三鹿奶粉”等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得到有效处置,确保了现症患儿无一例死亡。为185所乡镇卫生院配置常规诊疗设备,全面完成了村卫生室建设,改善了农牧区卫生服务条件。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人口覆盖率达93%。文化进村入户、乡镇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和农牧区电影放映工程积极推进。累计有57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黄南州成为全国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全民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

总结。

一年来的工作,我们的奋斗异常艰辛,我们的成绩来之不易。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深刻体会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国际国内联系更为紧密的情况下,只有不断增强科学研判形势的能力和魄力,善于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面上分析发展变化,才能做到科学决策,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始终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我们深刻体会到,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危机中也必然蕴藏着机遇,只有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善于把压力变为动力、把挑战变成机遇,从对策措施、项目谋划等方面做好充分准备,才能把潜在的机遇转化为推动发展的现实生产力。我们深刻体会到,经济发展有自身规律,只有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善于把政府对经济的引导调节作用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机结合起来,调整完善思路,创新手段和机制,才能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我们深刻体会到,越是形势复杂、越是困难增多,越是需要我们大力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开拓进取、奋力拼搏,谋大事、干实事、求实效,只有这样,才能推动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的全面落实。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面对严峻挑战和压力,全省各族人民风雨同舟、共克时艰,携手走过了一段难忘的历程。每一项工作的扎实推进,每一个难题的成功破解,都体现着各族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都凝聚着广大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智慧和力量。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牧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建设者,致以崇高的敬意,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多年积累形成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改善民生任务艰巨等深层次矛盾尚未根本解决,抗御风险、支撑发展的能力不强。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蔓延,国内经济增速减缓,传导效应在我省日渐显现,造成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主要是:不少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工业增速明显回落;农牧业比较效益降低;财政收入增速放慢;就业环境趋紧,农牧民务工面临新的困难。同时,尽管我们加大物资储备和市场价格监管力度,物价涨幅逐月明显回落,但由于受下半年物价翘尾因素的较大影响,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预计为9.9%,距离预期目标还有一定差距。这些短期问题与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加大了改革发展稳定的难度。此外,政府部门的全球视野、战略眼光、管理和服务水平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有差距,一些公务员的综合素质、工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对权力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还不够健全。我们要正视这些问题,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和服务水平。

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施政为民,在服务中创新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改进工作作风,不断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施政科学、行为规范的服务型政府建设。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把调节经济的主要精力放到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行专家论证、公众听证等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切实加强诚信、法制、市场和人文环境建设,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着力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积极营造让投资者、创业者、就业者放心创业、放手发展、活力进发的发展环境。

大力推进依法行政、严明公正的法治政府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坚持定期报告工作、通报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重视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支持监察、审计部门依法独立监督。加强行政立法,落实执法责任制,实行行政问责制度,探索规范性文件有效期制度,确保法制统一和政令畅通。认真执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完善行政权力公开透明运行、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府新闻发布会等公开渠道,公开决策过程、执行过程和执行效果,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大力推进执行有力、高效务实的效能政府建设。以提高执行力为突破口,全面加强政府效能建设,强化绩效评估。今年重点建立完善“五项制度”,即投资者首问责任制度、重大工作和重大项目限时办结制度、招商引资项目责任追究和督查报告制度、对投资者的定期走访制度、对重点工作和项目的领导联系和选派干部帮扶制度,进一步提高为企业、为基层服务的效率。切实改进工作作风,推动责任落实、制度落实、工作落实和高效创新,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推动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上。

大力推进执政为民、勤政廉政的廉洁政府建设。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做到为民、务实、进取、廉洁。坚持勤俭办一切事业,严格控制公务消费,对公务购车用车、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用以及政府机关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加大反腐倡廉工作力度,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着力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建立健全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和权力运行监控机制。切实加大对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变更、矿权拍卖、政府采购的监管,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依法治理和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锐意进取,奋力开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

贵州省政府工作报告

(2003年1月12日在贵州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省长石秀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宝贵意见。

一、关于过去五年的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和帮助下,认真履行全省各族人民赋予的职责,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经济保持持续较快增长,改革开放继续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展顺利,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经济社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阶段。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九五”计划顺利完成,“十五”计划开局良好。全省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793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180亿元,年均增长8.7%,高于同期全国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速度快、效益好、最稳定的时期。1999年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两番。财政总收入从1997年的10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亿元,年均增长13.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从57.9亿元增加到114亿元,年均增长14.5%;财政支出从113.8亿元增加到314.7亿元,年均增长22.6%,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增幅之大都是历史上少有的。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07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5倍以上,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50%以上,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全部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2002年底分别达到1553亿元和1404亿元,比1997年底增长1.2倍和84.3%;金融产品向多元化方向发展,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明显增强。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三次产业排序在1999年实现了“二一三”向“二三一”的历史性转变。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4%;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的历史性跨越,粮食、烤烟、油菜等主要农产品向优质化方向推进,2002年畜牧养殖业占整个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8.3%,比1997年提高近4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对全省经济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起步良好;农民非农收入大幅度增加,五年累计劳务输出482万人次,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21%。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1%;电力工业累计完成发电量2067亿度,比前五年增长91.4%,对相关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带动作用;“两烟一酒”结构调整取得进展,烟草行业整体实现扭亏为盈,茅台酒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经营效益不断提高;以铝、磷化工为重点的优势产业总体实力进一步增强;特色食品和制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在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6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1.4倍,年均增长17.2%。在投资的拉动下,建筑业保持高速增长。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6%,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快的时期,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旅游业总收入增长2倍以上,房地产、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迅速发展,服务性消费的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积极扶持经济强县建设,区域经济日趋活跃。

(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成效显著,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明显改善。五年来,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之大、项目之多、效果之明显是前所未有的。交通建设迈上新的台阶。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累计投入资金28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5倍。贵新、凯麻、贵毕、玉铜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相继建成通车,水黄、关兴、遵崇、清(镇)镇(宁)等高速或高等级公路开工建设,“一横一纵四联线”高等级公路主骨架加快形成,西南公路出海通道贵州段全线贯通;完成了1.5万公里公路改造,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明显提高,高级、次高级公路里程由4474公里增加到1万多公里,新增公路通车里程5659公里,基本实现了县县通油路,全面实现了乡乡通公路,75%的行政村通机动车。完成了乌江航运建设工程,实施了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和赤水河航运建设等项目,内河航运条件得到改善。株六复线、内昆铁路和水柏铁路建成通车,完成了盘西铁路电气化改造和六盘水铁路枢纽等重点项目,渝怀铁路贵州段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扩能改造项目前期工作基本完成。铜仁大兴机场建成通航,启用安顺黄果树机场和兴义、黎平机场建设进展顺利。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电力行业累计完成建设投资33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9倍,新增装机容量292.1万千瓦。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点项目全部开工,在建装机容量超过前五十年的总和;第二批后续电源点项目中,构皮滩水电站已获国家批准立项,其余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建成省内超高压骨干电网,“黔电送粤”输电通道建设进展顺利。电煤基地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完成了向广东送电100万千瓦的任务。生态和水利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实施了一批生态建设重点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60万亩、人工造林1502万亩、封山育林1787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建成一批骨干水利工程,开工建设王二河水库、玉舍供水工程、遵义灌区一期工程等一批大中型水利工程,完成了一批病险水库治理和县城防洪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加大了城镇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2002年城镇供水普及率达到85.8%,比1997年提高15.8个百分点;日处理污水能力达到24.1万吨,污水处理率比1997年提高13%;完成城镇道路建设和改造500公里;城镇绿化率达到16.8%。城镇化水平达到25%,比1997年提高7个百分点;区域中心城市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不断完善。通信设施建设快速发展。通信行业累计完成投资170多亿元,通信光缆长度达到5.2万公里,比1997年增长了2.8倍;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27.6万户,增长了7.3倍,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14.03部;互联网用户迅速增长。

(三)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取得积极进展,共完成68户国有大中型企业公司制改造,部分企业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已有13户企业成功上市,共募集资金70多亿元;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管理水平得到提高。通过采取债转股、兼并破产、技改贴息等政策措施,基本实现了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五年降低了7.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净利润从1997年的0.7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8.5亿元。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迈出新的步伐。非公有制经济在工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从1997年的22.5%提高到2002年的29.6%。

市场体系建设迈出新的步伐,市场配置资源的领域不断扩大。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由市场决定,市场调节价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农副产品收购总额和生产资料销售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分别达到94%、86.8%和88%。市场网络逐步完善,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和中介组织加快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开始兴起。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转变政府职能步伐加快,政府对经济的调控能力得到增强。完成了全省政府机构改革,省政府机构由58个精简为44个,行政编制精简了48%。清理并废除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省和部分市、州、地组建了国有资产经营公司,促进了政企分开。以建立公共财政为目标,财政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金融改革稳步推进,金融组织机构逐步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的进展,市场融资渠道进一步拓宽。教育、科技、卫生、住房、粮食流通以及旅游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加大。

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以东西合作为契机,以跨区域资产重组为重点,在电子、化工、煤炭等行业引进了一批省外优强企业,盘活了大量存量资产,五年累计引进省外资金137.5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2倍;抓住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遇,在电子、商贸领域实现了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的突破;在环保、生态、卫生、教育、农业、扶贫等领域,利用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7.3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1倍以上。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31.7亿美元,比前五年增长9.3%。

(四)扶贫攻坚取得明显成效,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如期完成“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启动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五年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101.5亿元,48个国定贫困县整体越过温饱线,农村贫困人口从1997年的789万人减少到2002年的300万人左右,基本解决大多数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在已稳定解决温饱的农村,建成了一批小康村镇,三分之一以上农户生活水平达到小康。全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民人均政策内减负率达到44%。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299元增加到1490元,年均实际增长4.1%。努力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0万亩,解决了55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沼气池23万口;第一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行政村通电率达到96%,入户率达到90%;建成1.4万座广播电视收转站,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42%,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通过调资和实行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等措施,提高了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通过实行“以奖代补”、“两保一挂”以及民族地区转移支付等政策,基本保证了财政困难县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工资发放。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4442元增加到5930元,年均实际增长6%。

(五)积极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两个确保”和“低保”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年累计促进城镇就业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市场就业机制开始形成。以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为重点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步伐加快。“两个确保”实现100%,“三条保障线”各项政策全面落实。1999年到2002年,累计投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3亿元以上,覆盖人口34.1万人,基本做到“应保尽保”。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工作,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制度,提高了紧急救助能力。

(六)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明显加强,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五年累计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183.1亿元,比前五年增长近1.3倍。“两基”攻坚全面展开,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累计新建农村中小学2547所,改造815所学校危房。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确立。全面普及初等义务教育,42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从1997年的13.6%提高到2002年的47.7%。青壮年人口中的非文盲率达到94.1%,比1997年提高了4.6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加强,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3%左右提高到9%左右。2002年,博士学位授予点实现了零的突破,硕士研究生在校学生总数比1997年增长了3倍以上。全省符合条件的普通高校全部与商业银行开展了“银校合作”,一半以上的贫困生助学贷款问题基本得到落实。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明显成效。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各类民办学校达到1192所,比1997年增加了593所。大力支持科技事业发展,共投入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13.8亿元,比前五年增长1倍以上;建成5个重点实验室和12个重点中试基地或工程技术中心;实施了“跨世纪科技人才工程”;对省属科研院(所)进行了分类改革。

积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基层基础工作得到加强,新建乡(镇)计生站915个、村计生室1.5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从14.48‰下降到11.64‰。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得到加强。实施了一批重点污染治理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认真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广泛开展城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成县级“两馆”56个,乡(镇)文化服务中心507个。新闻出版、文学艺术、广播电视事业健康发展。体育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新建乡(镇)卫生院657所,村卫生室1365个,改造贫困县医院31所。认真落实依法治省的各项措施,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发布地方性法规31件,制定发布行政规章32件;完成了“三五”普法教育,全面启动实施“四五”普法计划。防范并依法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的违法犯罪活动,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和禁毒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加强基层民主建设,在全省推行了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认真落实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各项措施,反腐败斗争和廉政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全民国防教育意识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事业加快发展。民族、宗教、审计、质监、药监、档案、人防、外事、侨务、对台、参事等各方面工作得到加强。

2002年全省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预计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是“九五”以来最快的一年;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增长14.7%和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600亿元,增长18%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1%;进出口总额增长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9.8%。“10件实事”基本完成。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和有效需求不足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我们把中央的方针政策与我省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扎实工作,排难而进,仍然保持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我们主要有以下体会:。

第一,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作为各项工作的根本指针,坚持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到各项工作中去,围绕富民兴黔的目标,在不断深化对省情认识的基础上,适时完善发展思路,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扎实工作,团结拼搏,努力做到抓住机遇而不丧失机遇,开拓进取而不因循守旧。

第二,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始终紧紧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积极财政政策和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把所有工作的着力点放在加快发展上,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去解决前进中遇到的问题,把扩大投资规模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把结构调整作为加快发展的主线,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加快发展的动力,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看准了的事情就抓住不放,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第三,坚持从贵州实际出发,集中力量解决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结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立了“五年打好基础,十年重点突破,十五年初见成效”的总体思路,紧紧抓住交通、电力、生态、“普九”等战略重点,在打好基础中加快发展,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和实事。

第四,坚持不断推进改革开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把发展的难点作为改革的重点,积极推进体制创新,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注意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之间的关系,高度重视解决弱势群体生活困难,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好三者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第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把不断增进团结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保证。始终坚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民主法制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和惩治腐败。以共同理想和目标凝聚全省上下的智慧和力量,自觉维护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全省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实践证明,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胜利,团结就能不断开创富民兴黔的新局面。

以上五条,是我们在过去五年实践中取得的宝贵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长期坚持。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取得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和中央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贯彻执行中央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开拓进取,苦干实干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仍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农业基础脆弱,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尚未解决,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科技教育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增长过快;城镇待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大;有的地方社会治安状况不好。此外,政府职能和政府工作方式、工作作风有待进一步转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仍需进一步提高;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还比较突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与发达地区的差距,既有客观原因,但更主要的是由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差距造成的。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关于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打好基础,力争在战略重点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稳定脱贫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抢抓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机遇,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开放带动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努力在优势产业发展、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千方百计保持经济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发展势头。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城镇化步伐,力争在经济、科技的一些重要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开创富民兴黔的新局面。

根据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要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确保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为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以上、2020年比2010年再翻一番奠定坚实基础;稳定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二分之一以上的农户实现小康,城镇居民总体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力争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各项主要指标,实现“十一五”计划良好开局。围绕实现上述目标,我们要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工作中去,突出抓好以下五个重点:。

(一)加大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力争在事关全局的战略重点上实现新的突破。一是基本改变交通落后面貌。在形成并完善“一横一纵四联线”公路主骨架的基础上,加快向“二横二纵”迈进;基本完善省内公路路网结构,全面完成县际公路改造,加快经济路建设,进一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通达深度。以东向和南下出省铁路建设为重点,完善铁路路网结构。努力把龙洞堡机场建成国际机场,初步形成省内民用航空网络。完成西南水运出海通道中线起步工程贵州段和赤水河航运建设,提高水运出省通航能力。二是初步建成“西电东送”重要基地。以实施电力体制改革为契机,建立有利于我省电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加快推进内外结合、煤电联营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成和开工建设一批电源点和输电通道,尽快建成一批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基本形成大煤保大电的格局,力争装机容量达到1600万千瓦,向广东送电规模进一步扩大。三是初步形成“两江”上游生态屏障框架。加快以退耕还林还草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基本完成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林;扩大封山育林,加强植树造林和天然林保护,确保森林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完善林业生态建设政策,配套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培植后续产业,形成“退得下、还得上、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有效治理模式。四是解决工程性缺水迈出重要步伐。以农业灌溉、人畜饮水、城镇供水和防洪为重点,加快黔中水利枢纽等一批骨干工程建设,全面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基本解决城镇缺水问题。改革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管理体制,加快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五是基本实现“两基”攻坚目标。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确保农村中小学教职工工资的按时足额和统一发放,确保义务教育学校公用经费,确保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力争全省基本实现“普九”,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进一步巩固和提高已“普九”地区的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扩大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规模,在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和有条件的县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积极支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快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二)加大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力度,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一是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大资金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以水利灌溉和中低产田土改造为重点的基本农田建设,确保农民人均有效灌溉面积达到0.45亩。进一步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以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中药材和特色经济作物,逐步推进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乡镇企业,突出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稳定农业科技人员队伍,全面推广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质量安全体系和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积极性,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教育和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二是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形成促进结构调整的新机制,大力推进全省工业化进程。以提高竞争力为核心,以实现规模效益为重点,巩固壮大“两烟一酒”,加快发展特色食品和民族制药等新兴产业。发挥资源组合优势,推进煤电、铝电、磷电联营,提高资源加工深度,延长产业链,逐步把我省建设成为铝和磷化工业强省。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加快优势企业技术改造。通过建立创新知识经济平台和区域创新体系,在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三个重点领域构建拥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产业群;依托三大军工基地,实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力争实现跨越式发展。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步伐,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力争五年左右使我省信息化程度达到全国中等水平。高度重视资源的节约、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三是加快发展服务业。把旅游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加强统筹规划,理顺管理体制,加快景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支柱产业。突出重点,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改造提高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

四是加快推进城镇化。坚持把发展小城镇作为大战略,逐步把县域经济发展转到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并重的轨道上来。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100个小城镇为重点、以改善城镇基础设施为着力点、以强化城镇管理为手段,全面提高小城镇建设、管理和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经营市场化,基本完善县城供排水以及垃圾和污水处理设施。力争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积极推广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市场融资的城市建设模式。抓住国家支持建设“南贵昆经济区”的机遇,支持贵阳等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围绕交通大通道和重大项目建设,加快规划和发展配套产业;建设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逐步形成各具特色、各展所长的经济区和产业带。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在政策、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三)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制创新和对内对外开放迈出新步伐。一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着力提高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支持和帮助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发展。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放宽市场准入限制,取消所有制界限,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行公平待遇,平等竞争;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使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明显提高。

二是继续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中央的统一部署,逐步建立责任、权利和义务相统一,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除极少数必须由国有经济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继续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在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基本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选择优势行业和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企业集团;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在国有经济不具有竞争优势的领域,采取产权出售、股权转让等形式,拓宽国有经济退出通道,加快退出步伐,基本完成现有资源枯竭矿山和重点行业扭亏无望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采取有效措施,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

三是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和完善政府调控机制。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目标,加快发展资本、产权、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深化财政、税收、金融、价格、投融资等体制改革,推进政企、政事、政社分开,切实解决政府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进一步把政府职能转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增强政府对经济发展的调控能力。

四是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五是继续实施开放带动战略,进一步扩大开放。坚持把改善投资软环境作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关键环节,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加快形成比较完善的投资软环境评价和监督机制,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相适应的政策、法规和行政服务体系。继续以东部沿海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抓住我国将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机遇,着力扩大与东南亚各国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积极采取新的招商引资方式,加大力度引进跨国集团和大公司,利用外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国有企业改组改造,扩大服务领域的对外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大力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推进出口市场、出口主体、出口方式多元化;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开展对外投资和劳务输出。力争使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进出口总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有大幅度提高。

(四)加快稳定脱贫奔小康步伐,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继续抓好麻山、瑶山地区的扶贫开发,重点推进雷公山、月亮山等极贫地区的扶贫攻坚,高度重视乌蒙山、武陵山等地区的脱贫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扶持贫困地区种养业和优势产业发展,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继续做好深圳、宁波、青岛、大连等四城市对口帮扶和社会定点扶贫工作。逐步解决返贫问题,巩固脱贫成果。一手抓扶贫,一手抓促强,不断完善建设经济强县的有关政策措施,启动实施第二轮经济强县建设工作,支持经济条件较好的地方进一步加快发展,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政府的重要职责,通过加快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岗位。积极落实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健全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培训、指导和援助等服务体系。坚持减员增效和促进再就业相结合、职工下岗分流和社会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鼓励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主辅分离和辅业转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引导转变择业观念,完善市场就业机制,逐步形成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格局。

(五)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方略,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生活和社会风尚。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移风易俗,加大殡葬改革力度。

大力发展科技事业和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以推进科技创新和实现产业化为目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工程,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学科技园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园建设。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认真做好科普工作。实施人才资源开发计划,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专门人才,重点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稳定留住和用好现有人才,大力开发乡土人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选拔、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

积极发展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组建贵州出版集团、报业集团和广电集团;加强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乡乡有文化服务中心;积极拓展农村文化市场;进一步做好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抢救、保护和利用工作。建立健全卫生服务、预防保健、执法监督体系,完善农村医疗卫生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逐步解决农村就医难和因病返贫问题,全面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目标。继续抓好新时期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建立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制度,基本形成“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新机制,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积极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工程,确保计划生育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在确保达到环保要求的前提下,加快把清镇训练基地和红枫湖水上训练基地建设成为亚高原国家级体育训练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升竞技运动水平,积极发展体育产业。

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政协的民主监督;充分发挥专家学者、政府参事和研究咨询机构的作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完善政府决策机制,努力实现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深化政府机构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健全民主管理制度,进一步推行政务、村务和厂务公开。全面落实依法治省的各项措施,切实增强政府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的能力,加强政府立法工作,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普法工作力度,提高全民法律素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防范和惩治邪教组织的犯罪活动,坚决扫除社会丑恶现象;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保持良好的社会秩序。进一步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进一步加强全民国防教育,逐步完善国防动员体制,支持军队、武警部队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做好人防工作,深入开展“双拥”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保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继续做好侨务、对台等方面的工作。

三、关于2003年政府工作的目标和重点。

今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努力做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地方财政收入增长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1‰以内。围绕实现上述目标,要抓好以下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启动消费和出口需求。今年投资工作要抓好五个重点:一是切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根据中央国债投入的重点,在县际公路和经济路、水利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生态环境建设、企业技术改造、科技教育、扩大城镇就业等方面,抓紧准备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把前期工作做深做细,争取中央对我省的国债资金投入有较大幅度增长。加大对“西电东送”、电煤基地、水利工程、结构调整等方面省级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切实抓好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的回收使用,积极探索前期工作市场化的路子。省级财政安排的贴息和补助资金原则上保持去年的规模,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的原则,根据实际需要和使用情况对资金投向进行适当调整,保证贴息资金用得出、用得好。

二是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启动社会投资。重点加快市政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合理提高城镇供水价格,吸引各方面资金投入公益性设施建设;通过参股、控股、煤电联营等方式,积极吸引省外资金参与我省电源点和电煤基地建设。鼓励企业通过股票、债券、基金等金融工具,进一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

三是加强重点项目管理,切实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无效投资。坚决制止盲目引进和重复建设规模小、污染大、技术水平低、浪费资源的项目;坚决依法关闭“五小”企业,不准以任何理由恢复已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切实提高配套资金到位率,认真研究解决财政困难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的问题。以交通建设为重点,改变投、建、管、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建立责任明确、分工合理、管理高效的管理体制。优化工程设计,加强工程管理,切实提高工程质量。

四是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交通建设方面,要加快遵崇、清镇、三凯等高速公路建设,开工建设玉屏至三穗等高速公路;加快县际油路及经济公路建设;做好贵遵公路二级路段改造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兴义、黎平机场建设,正式开工建设荔波机场。“西电东送”方面,要加快第一批电源点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构皮滩电站、盘南电厂、纳雍二厂、鸭溪电厂等项目,加快思林、光照电站和黔西、大方、发耳等电厂的前期工作,继续做好龙滩、三板溪等电站的移民工作。实施第二期农网改造和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生态建设方面,要确保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各260万亩。按照“林权是核心、给粮是关键、种苗要先行、干部是保证”的要求,切实落实林草权属、管护责任和钱粮补助,充分调动农民造林积极性。认真抓好种苗的检验检疫工作,在确保种苗安全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种苗基地建设和种苗供应的市场化。认真总结和推广关岭自治县组织民兵预备役官兵参加退耕还林等好的经验,提高退耕还林的效率和质量。继续抓好珠防、珠治、长防、长治和天保工程,扩大封山育林面积。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大力推广节柴省煤灶。水利建设方面,要继续做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加快在建骨干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道塘水库等骨干水利工程、节水示范项目和病险水库治理工程,继续实施“渴望工程”、“三小”水利工程和灌区改造工程。

五是办好“10件实事”。(1)确保第一批电源点项目建成投产装机200万千瓦以上;新开工建设构皮滩水电站等后续电源点项目和响水、中岭等骨干煤矿。(2)继续实施5000公里公路改造工程,其中开工建设3000公里县际油路;开工建设镇宁至胜境关高速公路,建成水黄、关兴高等级公路,开通安顺黄果树机场客货运输业务,力争开工建设黔桂铁路扩能改造工程。(3)解决25万户、112.5万人的饮水困难。(4)开工建设7个市(州、地)政府(行署)所在地城市供水配套管网工程。(5)完成50%的县城城区电网改造。(6)建设农村沼气池10万口。(7)改造和建设广播电视卫星收转站5000个。(8)新建、改造和扩建农村中小学265所。(9)改建200个乡镇计生服务站和新建5000个村计生服务室,开工建设省及24个地、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0)新建经济适用住房80万平方米。

围绕扩大消费需求,积极落实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收入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提高社会消费能力。今年国家将增加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及离退休人员离退休金,要确保调资政策按时兑现。为扩大消费营造良好的环境,适当扩大廉租房建设规模,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整顿和规范教育、医药、住房等方面的不合理收费;进一步扩大消费信贷,鼓励租赁消费等新的消费方式,促进居民扩大住房、汽车、旅游、教育、信息等方面的消费。

实施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巩固扩大传统资源型、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同时,扩大机电产品、特色农产品、中成药等产品出口。全面落实出口退税政策,争取国家加大对我省出口退税的支持力度;切实用好国家西部外经贸发展资金和中小企业市场开发资金,拓宽外贸发展资金筹资渠道;发挥进出口信用担保中心的作用,支持中小企业扩大出口规模。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为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力争粮食产量恢复到1100万吨以上。继续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扩大优质农作物种植面积。进一步调整烤烟生产布局,全面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的种植、烘烤技术,确保上中等烟叶比重达到90%以上。以退耕还林为契机,在确保生态效益的前提下,把还林与还草、还竹、还药、还果结合起来,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尽快启动实施竹浆生产等林产品加工项目,确保退耕农户有稳定的收入来源。围绕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符合生产质量规范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把畜牧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在继续发展生猪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和奶牛;进一步加强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加大天然草场保护和利用力度,加快发展种草养畜;抓好以牛羊为重点的畜禽品种改良;积极培育和引进一批畜牧养殖和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开拓畜产品市场;切实搞好畜禽疫病防治工作,提高重大疫病预防和应急能力。

进一步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多渠道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投入;积极培育一批有品牌、有实力、带动作用强的龙头企业,引进一批优势企业到我省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引导乡镇企业积极从事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运输等经营活动。支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和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发展,加快形成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继续深化供销合作社改革,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作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制定无公害农产品质量、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规范和农业投入品等一批地方标准,选择有条件的市、州、地建立农产品检测中心和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今年扶贫开发工作要重点落实五项措施:一是把极贫乡和极贫村作为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实行领导干部包乡包村扶贫责任制,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二是依靠科技进步和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种养业,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着力改善贫困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抓好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和电网、沼气、通信、广播电视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不具备基本生存条件的极贫乡村,完成3万贫困人口自愿易地移民搬迁。四是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把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村级领导班子中去。五是管好用好各类扶贫资金,严格实行项目管理,全面推行报账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各级财政要安排规划编制专项资金,并列入预算,重点搞好以县城为重点的100个小城镇建设规划和20个民族村镇保护建设规划。加强城镇供水、供电以及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实施我省三峡库区上游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项目,加快县级城市垃圾填埋场建设,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把小城镇建设同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服务业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进一步深化城镇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小城镇转移。

(三)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提高工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在发展优势产业方面,一是继续做大做强“两烟一酒”。稳步推进卷烟行业企业重组,加大卷烟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开拓一、二类烟市场。进一步加大茅台酒扩能技改力度,依托茅台等名优白酒品牌,积极推进白酒行业重组。二是大力发展原材料工业,利用国内大型煤炭企业进入我省的机遇,积极发展煤化工,推进煤炭工业结构调整;通过技术改造,进一步扩大我省铝工业规模,加快发展铝加工业;积极推进磷化工行业内的企业联合与重组,进一步提高企业整体实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强与省外及国(境)外大型矿业企业合作,进一步提高我省黄金等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水平。三是配合国家实施重大技术装备专项,积极发展交通建设、电力、环保等方面的关键设备和配套设备。四是坚持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在有色、冶金、化工、电子等行业抓好一批重点技改项目,积极吸引国内外资金投入企业技术改造。五是运用经济手段推进结构调整,特别是要切实做好电价调整的相关工作,尽快出台引导高能耗企业健康发展的产业政策,处理好鼓励优势产业发展与淘汰和限制落后生产能力的关系。

在发展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方面,要大力发展民族药业和特色食品业,加快民族药业的现代化步伐,支持制药企业通过联合重组,增强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围绕已经启动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完善相关扶持政策,搞好服务和协调,推动其加快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领域广泛运用信息技术,推动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数字贵州”建设,抓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项目”的实施。

(四)进一步加快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以全省旅游总体规划为依据,抓紧做好各市、州、地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或修编工作,制定各重点旅游县和景区详规。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在进一步完善现有景区景点的基础上,逐步开发一批具备条件的新景区景点和旅游线路,特别要结合支线机场的规划和建设,开发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加强对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开发,着力提高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加大旅游公路建设力度,规范发展民居旅馆和旅游客运,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提高旅游接待能力。以贵黄、贵遵、贵新三条高等级公路和旅游示范县为重点,加大对通往重点旅游区公路沿线和旅游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各方面发展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加快旅游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旅游服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力争旅游总收入保持30%左右的增长速度。

努力为服务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在资金、税费征收、土地使用、银行信贷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服务业的支持;加快建立促进服务业发展的协调服务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的原则,集中力量建设和改善发展服务业必需的基础设施。以扩大就业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快社区服务、餐饮、商贸流通等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围绕扩大内需和服务性消费,大力发展教育、文化、房地产以及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积极发展中介服务、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五)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的各项改革,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抓好30户公司制企业的规范改制;认真做好上市公司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工作,力争在优化股权结构、健全董事会运行规则、推进高级管理人员市场化配置等关键环节取得突破。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要在完成20户重点企业试点的基础上,在全省国有大中型企业全面推开。安排省级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资金;按照“进度服从稳定”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赫章铅锌矿、杉树林铅锌矿、老鹰山煤矿、贵阳制药厂以及国家已批准的军工企业的关闭破产工作。进一步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继续清理有关阻碍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继续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担保机构风险控制和补偿机制;建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发展。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稳步推进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机构,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把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与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市场准入、技术改造、信用担保、上市融资等方面实行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同等待遇。鼓励和引导外资和民营资本通过参股、控股等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和改造,提高国有经济整体素质。

认真抓好农村各项改革。完善农村税费改革配套政策,做好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分配工作,严禁截留、挪用,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努力做到“三个确保”。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流转。加快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健全和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

积极推进金融体制改革。按照国家部署,支持金融部门深化改革,稳步发展城市商业银行,规范发展城市信用社,发挥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明确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为农业和农村经济服务的功能,把农村信用社办成地方政府领导、人民银行监管的农村金融组织。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打击逃废债务行为。

切实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力度。用改革的办法规范政府管理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抓紧解决部分部门职能交叉的问题。在巩固政府机构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改革,逐步试行人员聘任制度,完成省直事业单位改革方案的拟定工作。

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继续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法行为,切实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和“药品放心工程”;大力开展集贸市场、加油站、旅游市场、建筑市场、房地产市场等专项整治;坚持标本兼治,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相关法制建设,严格执法。与此同时,要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安全事故责任追究制,以煤矿、交通和消防为重点,加强安全生产监督和管理,切实防止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六)大力优化投资软环境,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对各地出台的与国家现行法律和政策相违背的“土政策”和对外承诺进行全面清理,切实树立政府的诚信形象。抓紧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等级评级管理办法和信用不良行为警示惩戒制度,增强全社会信用观念。完善投资服务体系,加快各类中介组织发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实行损害投资软环境责任追究制。继续搞好全省投资环境评价考核工作,健全和完善“投资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公开考核结果。

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国家引导和鼓励外资投向西部的政策,拓宽对外开放领域;积极探索采用风险投资、重组并购等方式吸引外资,不断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推行定向招商和定点招商,切实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

深入研究加入世贸组织对我省经济发展的影响,充分运用世贸组织规则和贸易争端解决机制,加强对相关产业和产品的合理保护;加快建立应对世贸组织事务的信息服务网络和产业损害预警机制。充分发挥贵州省世贸组织研究咨询服务中心的作用,积极为企业提供有关政策、信息咨询和法律服务。

(七)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把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并作为目标考核内容。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社区就业、促进劳务输出、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等措施,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全面落实小额信贷担保、税费减免、社会保险补贴等促进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切实搞好再就业服务,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培训力度,加快各级劳动力市场建设,上半年完成对全省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再就业优惠证》的工作。高度重视和加强对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指导和服务。

继续巩固“两个确保”100%的成果,进一步做好“两个确保”与“三条保障线”的衔接,对协议期满暂时无法解除劳动关系的下岗职工,继续运用现有各类筹资渠道保障其基本生活。按照国家规定,扩大“低保”覆盖范围。省级财政“低保”资金在去年预算安排2000万元的基础上翻一番,各级财政也要进一步加大对“低保”的投入,并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确定“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做到应保尽保。规范“低保”的申请、审批、发放和监督工作,切实防止不正之风。继续深化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的征缴,加快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优抚工作,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对城镇中生活困难较大的家庭,在就医、子女入学和住房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和特殊照顾;认真做好受灾地区和灾民的生产自救、农业税减免及救济等方面的工作;高度重视拖欠民工劳务报酬等突出问题。

(八)继续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以“两基”攻坚为重点的教育事业。新增13个县实现“普九”,切实巩固“普九”成果,降低中小学学生辍学率。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国家第二期义教工程”,进一步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认真抓好农村现代远程教育试点工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力争普通高中扩招20%左右。积极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进一步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力争使贵州大学进入“211工程”。完成全省普通高校后勤服务规范分离,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

加快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建立现代中药研究开发平台。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建好省级重点试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继续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进一步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改革,已转制的技术开发类科研机构要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积极引进一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

认真做好农村和城市社区公共卫生工作,加大对重大疾病的预防控制,切实做好农村妇幼保健工作。深化农村卫生医疗管理体制改革,积极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加大对农村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力度。打破部门和所有制界限,统筹规划、合理配置、综合利用农村卫生资源,健全和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严格目标管理责任制和综合治理责任制,力争计划生育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大力推进文化、体育等各项事业发展。

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进一步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政法干部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确保公正执法。继续实施“金盾”工程,切实改善基层政法系统工作条件,为政法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力保障。

(九)继续加强财源建设,认真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继续实施和完善扶持经济强县建设、促进财政收入上台阶等加强财源建设的政策措施,在巩固现有财源的基础上,积极培育新的财源。严格依法治税,切实加强对重点税源的监控和征收,认真清理漏征漏管户,大力清缴欠税,强化高收入者个人所得税征管,严厉打击“偷、逃、骗、抗”税等行为。加快“金关”、“金税”、“金财”工程建设,提高税收征管水平。清理税收优惠政策,凡到期的一律恢复征税,纠正和废止部门、地方违反税法规定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各地不得擅自出台新的优惠和变相优惠政策。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严禁建设各种华而不实、脱离实际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这些项目不得安排资金,不得提供用地;坚决控制和压缩会议费、招待费和出国考察培训经费等一般性支出,严禁公费旅游。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在确保基本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障支出以及各种法定支出需要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科技教育、技术改造、环保等方面的投入力度。

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扩大编制和细化部门预算范围;选择部分省级部门进行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逐步完善地县改革试点;推行政府采购制度,扩大采购范围,规范采购行为,提高采购资金节约率。加强对财政性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全文甘肃省政府工作报告

加大教育整顿力度,提高队伍素质。

继续认真贯彻执行省厅和市局提出的木材检查站“三严四规范”专题教育整顿活动,加快木材检查站建设,进一步规范木材检查站的执法行为,树立良好的执法形象。根据县局安排,我们结合“三严四规范”教育整顿活动,加大教育整顿力度,在基层木材检查站继续开展了为期一个月以“整顿思想、整顿作风、整顿纪律”三整顿要求和讲政治、讲正气、讲学习为主题的专项教育整顿活动。按照xx局长在专项教育整顿动员大会上的部署,我们首先是组织检查站人员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其次是深入到各基层木材检查站找人谈心问话,开展民主生活会,以理想信念、组织纪律、工作作风为主题开展大讨论,从而使思想上彻底扭转过去那种贪图一时利益不顾大局的错误的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三是以县局和县检察院七月二十二日举办的法制讲座作为主题,在检查站中开展正面警视教育,并落实县局“一案一整改”实施方案。四是抓好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和勤政廉洁的教育,全面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增强了依法行政和服务的意识,树立勤政为民,执法为公的思想。五是认真抓好检查站队伍的学习培训,平时要求木材检查人员以自学为主学习林业政策、林业法律法规及业务知识,今年我站还组织了两次较大集中学习培训,通过考核合格率达到99。

二、加强组织纪律整顿,净化执法环境。

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基层检查站的组织纪律整顿,今年上半年,通过对各基层检查站的几次突击检查,发现部分检查人员存在纪律松懈,思想意识淡薄,不遵守请销假制度、不遵守上班制度、漏岗脱岗、检查不按规定执行,不够认真,尤其是对集装箱车辆、不按规定查处等违纪现象,为此我们专门到各站进行了一次专项整顿。通过检查工作考勤、扣除岗位工资、待岗检查等措施及时给他们敲响警钟、端正态度。我们还进一步规范了木材流量登记,值班人员实行实名制的登记制度。纠正了检查站出现的货未到而放行先到的错误作法。

三、加强木材检查执法监督,规范木材运输管理行为。

认真做好了各项日常工作,切实做好基层检查站每天的木材流量查询工作,及时掌握每天的木材运输证办理情况,全面了解各基层站每天的工作情况。自从我县开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来,我们加大了定期、不定期的到站里、站前、站后进行明查喑访力度,并会同森林公安、林业稽查队对基层木材检查站执法情况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了木材检查站执法行为。严格按照“三严四规范”的具体要求,规范执法,严格执法,做好服务承诺,转变木材检查站林业执法形象。认真贯彻执行国家行政许可法和行政处罚法及相关规定,做到在岗有作为,严格按照《xx县林业局木材运输监督管理方案》规定逐项落实,对每起案件都认真细致,在工作中实行错案追究制,并要求各基层检查站每月至少上报规范的案卷5-8份。

四、加大执法力度,严把木材运输关行为。

今年,我县开始进行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为保障改革顺利进行,我们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特别是加大了对无证、伪装运输行为的打击力度,今年县局对《xx县木材运输监督管理方案》作出了进一步的修改,规定对无证运输木材行为的处罚,按照所运输木材的市场价格的三倍加以处罚,规定出台后,有效地震慑了违法分子,无证运输木材行为也得到了的遏制。今年下半年我们在相关部门的配合下,进行了为期2个月的打击违法运输木材专项整治活动,查处了十多起违章运输木材行为,对立案查处的违法运输行为,不但要严厉打击,并要追溯源头,彻查到底,责任到人。进一步加强了对外省、外县途经本县资源的管理,执行上站把关验证,履行管理程序,通电下站,下站核实查证登记的做法。一年来,通过全体人员的辛勤工作,我县的木材运输秩序得到了进一步改善,基本杜绝了无证运输木材现象,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今年各站征收罚没收入为xxxx万元,查处违法运输林业行政案件34起,移送查处案件10起,挽回经济损失十万余元。

五、存在的问题。

1、对各基层木材检查站及护林岗的管理时松时紧,不够严格,特别是放松了对个别边远护林岗的管理,以至于个别护林岗出现了长时间脱岗的现象。

2、仍然有个别检查站员存在思想不够端正、执法不够规范,对违章运输打击不力,处罚不到位,随意性较大。有的检查站员在处理案件时怕得罪人,思想保守,缺乏正义感。

3、对档案管理不够严谨,案卷制作还存在一些不规范的地方,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江苏,简称“苏”,省会南京,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搜集的关于江苏省政府。

希望你喜欢!

一、“”时期工作回顾。

“”时期是我省发展很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大力实施六大战略,扎实推进八项工程,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胜利完成“”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实现良好开局。

“”时期,是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经济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五年。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及时采取一系列利当前惠长远的政策措施,在深化改革中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在转型升级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三个万亿元台阶,超过7万亿元,年均增长9.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4万美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连跨四个千亿元台阶,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长1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8万亿元,年均增长13.7%,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1.5%,成为经济增长的最大拉动力。有效投入持续扩大,固定资产投资4.59万亿元,年均增长16.2%,民间投资比重达69.7%。现代基础设施体系日趋完善,交通、能源、水利、信息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运营。外贸进出口总体稳定,总额达到5456.1亿美元,其中出口3386.7亿美元。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加大,人民币贷款余额增加到7.9万亿元、年均增长13.4%,直接融资发行额超过1万亿元、年均增长47.5%。

“”时期,是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取得重大进展的五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突出创新引领,重抓六个优化,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创新型省份建设迈出重要步伐,区域创新能力连续7年位居全国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1788亿元,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6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40.1%,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8%,高校协同创新成效明显,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加快推进。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突破14件。引进国家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占全国1/3,高技能人才总量293.2万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第三产业比重超过48%,年均提升1.4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实现“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旅游业总收入9050亿元,年均增长14.1%。新兴产业销售收入突破4.5万亿元。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力度加大。智慧江苏建设深入推进,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94左右。提前两年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

“”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活力不断增强的五年。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有序推进。简政放权力度加大,省级层面取消、下放行政审批事项587项,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省市县三级政务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取得新进展,民营经济比重提高到54.9%。开展新一轮省以下财税体制改革,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预决算全面公开,营改增试点企业47万户,累计减税570亿元。发行地方政府债券3194亿元,政府债务风险得到有效防控。全面实行“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模式,加快“先照后证”改革试点,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价格、审计、统计工作得到加强。民营金融机构有序发展,地方金融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科技创新、综合医改、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型城镇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试点扎实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全面推开。认真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战略,加强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全方位对接互动,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各类开放载体平台建设不断加强,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对外贸易结构不断优化,一般贸易出口占出口总额比重达到43.8%,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增长一倍。对外交流合作日益深化,“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20xx年对外投资突破100亿美元。

“”时期,是加大统筹力度、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高的五年。现代农业加快推进,粮食总产实现“十二连增”,高标准农田比重超过50%,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分别达到2.8万家和7.2万个,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进展顺利。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成效明显,城镇化率提升到66.5%。中心城市辐射功能明显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大幅提升,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所有行政村实现“七通”目标,新解决1667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改建农村公路2.37万公里、桥梁39424座。区域协调发展新布局全面展开。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逐步显现,南京江北新区成功获批。加大对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支持力度,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加快推进。南北共建园区、苏北六项关键工程等成效明显,全面小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和六大行动顺利实施,沿海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一体化和省际合作取得新进展,对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等工作取得新成效。

“”时期,是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生态质量和城乡人居环境稳步改善的五年。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绿色发展评估机制,绿色发展综合指数达76.4。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实施1万多个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单位土地gdp产出率提高50%,单位gdp能耗下降和主要污染物减排超额完成国家任务。深入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出台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加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和区域联防联控,20xx年全省pm2.5平均浓度比20xx年基准数下降20.5%,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1天。加强水污染防治,太湖水质进一步好转,长江、淮河流域治污进展顺利,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达到通水要求。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90.4%。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成效显著。绿色江苏建设加快推进,林木覆盖率达到22.5%。

“”时期,是大力加强社会建设、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的五年。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扎实推进“六大体系”建设,持续办好各项民生实事,直接用于民生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财政支出达3万亿元,占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7173元和16257元,比“”末增长66.9%和79.4%。积极扩大就业,五年城镇新增就业681.6万人,高校毕业生年末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6%左右,失业人员再就业369.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187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主要险种参保率保持在95%以上,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大病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启动。居民低保、医疗、养老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46%的涉农县(市、区)实现城乡低保标准并轨。社会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五年建成保障性住房110万套(户),完成棚户区改造7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4万户。扶贫开发扎实推进,农村411万低收入人口整体实现4000元脱贫目标。教育现代化建设成效显著,学前教育全面普及,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全覆盖,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9.1%,高等教育主要发展指标位居全国前列,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持续推进,终身教育体系进一步完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卫生计生事业快速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财政补助提高到380元,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免费项目增加到12类45项,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增强。生育政策稳妥有序调整。居民出行更加便捷,行政村客运班车全覆盖,实现省辖市公交一卡通。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5%,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活动成功举办。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成功举办第二届青奥会、第二届亚青会、第53届世乒赛和第xx届省运会。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绩效考核保持全国领先,群众安全感和法治建设满意率进一步提升。社会信用体系不断完善。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防汛抗旱工作扎实有效。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信访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后备力量建设稳步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步伐加快,军转安置、拥军优抚工作和军民共建等活动成绩显著。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外事工作、对台事务、港澳工作、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过去的五年,我们坚持以为民务实清廉为目标,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委十项规定精神,巩固深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认真践行“三严三实”要求,不断改进工作作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政府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刚刚过去的20xx年,我们以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经济稳中有进,稳中有好,省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1.7%,城镇新增就业139.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和8.7%,节能减排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保障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各位代表!“”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各界人士和老同志,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各位代表,根据《中共江苏省委关于制定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省政府编制了“十三五”规划纲要(草案),一并提请本次大会审议。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和xx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引领,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自觉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牢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加强结构性改革,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保持战略定力,坚持稳中求进,以“五个迈上新台阶”为重点任务,以“八项工程”为主抓手,全面实施“七大战略”,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着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谱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十三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左右,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xx年翻一番。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重要突破,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以上水平,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8%左右,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5%以上。

——产业国际竞争力大幅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达到53%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到45%左右,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城乡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7%,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缩小,苏中和苏北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提高2.5个百分点。

——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加快形成,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价格保持基本稳定,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

——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

——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国际影响力持续扩大。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法治政府基本建成。

实现“十三五”发展目标任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科教与人才强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经济国际化、可持续发展、民生共享七大发展战略,着力在四个方面取得重大进展。

一是围绕“经济强”,在加快建设“一中心、一基地”、完善现代产业新体系拓展产业新空间上取得重大进展。着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开展创新型省份试点,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突出人才优先发展,推进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实施引领产业发展的重点科技专项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行动计划,建设一流产业科技创新载体,构建开放式产业科技创新网络,打造与国际接轨的产业科技创新生态,充分释放各类创新主体活力,加速构建产业创新发展新动源、新空间、新体制,基本形成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框架体系。着力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xx江苏行动纲要》,加快建设全国智能制造先行示范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达到88。实施企业制造装备升级、互联网化提升两大计划,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5%。着力提升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和社会治理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构建现代基础设施支撑体系。优化区域发展格局,培育经济新增长极。着力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推进各类开发园区整合优化、功能提升、制度创新,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增强江苏经济国际竞争力。

二是围绕“百姓富”,在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上取得重大进展。更加注重增加居民收入。扎实推进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工资水平决定、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鼓励农民创业,拓展富民增收渠道,优化收入分配结构,逐步缩小收入差距。更加注重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全民创业工程,健全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五年城镇新增就业500万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强化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城乡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超过98%。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升公共卫生计生服务水平,健全住房保障制度。更加注重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强化民生事业各领域的协调发展和制度对接,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范围和标准,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全面提升优质公共服务产品供给能力、覆盖水平和使用效率。更加注重提高扶贫开发水平。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强化整体帮扶和连片开发,低收入人口人均年收入达到6000元以上,重点片区和黄茅老区面貌显著改善。

三是围绕“环境美”,在提升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宜居美丽家园上取得重大进展。突出抓好生态空间源头管控。严守生态红线,优化生态空间布局,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生态红线区域占国土面积的比重不低于22%,五年新增造林120万亩。突出抓好资源节约高效利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xx年降低18%。突出抓好大气、水和土壤污染治理。实施各类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深入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完善。开展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制定和实施评价体系、考核机制和激励办法,强化监管体系,健全保护机制,构建系统完整、实施有效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

四是围绕“社会文明程度高”,在建设文化强省、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上取得重大进展。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三创三先”新时期江苏精神,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提升、全民阅读、志愿服务普及、社会诚信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升等行动。大力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品牌,鼓励数字文化、网络文化等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加快新型智库和专业化高端智库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统筹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不断增强江苏文化国际影响力。大力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建设,合理界定政府和社会多元治理的权限范围,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社区和社会组织作用,创新社会矛盾预防和化解机制,健全公共安全体系,提升社会治理水平,为“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提供强大支撑,打下坚实基础。

实现今年发展目标,要全面贯彻中央大政方针,认真落实省委总体部署,深入实施七大战略,扎实推进八项工程,紧紧围绕结构性改革这一重点,突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着力稳定经济增长,着力推进转型升级,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方向,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努力增加有效供给,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一批智能工厂和智能车间。实施工业强基工程,大力开展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在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生产等方面落实一批重点项目。支持常州智能制造和石墨烯产业发展,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产业振兴取得新成效。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以产业科技创新为支撑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制定落实重大技术产业化和重大产品首购首用政策,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快培育大数据、工业机器人等新增长点,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以生产性服务业为重点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实施生产性服务业“双百工程”,促进现代金融、科技服务、信息技术、现代物流等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发展壮大平台经济、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新兴业态,积极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以跨界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提高互联网经济发展水平。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进“智慧江苏”建设,打造一批互联网产业园和众创园、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做强做大骨干企业。支持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引导技术、劳动力、资金、土地等要素流向实体经济。落实国家减税清费政策,降低企业成本。积极做好房地产去库存工作,有效释放合理需求。切实做好去杠杆工作,努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金融特别是互联网金融、企业联保、非法集资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运用市场机制、经济手段、法治办法继续化解过剩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对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

(二)持续扩大有效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进一步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充分挖掘消费潜力。优化消费环境,扩大消费信贷,积极培育消费新热点新模式。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智能终端、智能服务等信息消费,推动线上线下互动消费。鼓励民间资本、外商投资进入养老健康领域。推进“旅游+”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培育成万亿元级支柱产业。落实带薪休假制度,鼓励错峰休假、弹性作息。大力发展个性化、智能化、定制式文化消费。发挥有效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作用。认真抓好200个省级重大项目,加大产业投资和技术改造投资,推动铁路、公路、民航、地铁、港口、航道、物流、水利、能源、信息等项目建设。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重点投向基础设施、民生改善、生态环境、区域协调等补短板领域。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更好发挥民间投资的主力军作用。促进外贸“优进优出”。抓住“一带一路”建设和中韩、中澳自贸协定正式生效等机遇,落实和完善稳定外贸增长措施。推进出口基地和出口品牌建设,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促进加工贸易创新升级。大力发展一般贸易,鼓励发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外贸综合服务平台等贸易新业态,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贸易多元化试点。建设一批进口商品交易中心。

(三)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增加创新资源供给。围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加强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充分激发各方面创新潜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落实激励科技创新优惠政策,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动,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中支持事关产业发展的前瞻与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重大成果转化,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提升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水平,推动重点领域实现新突破,加快形成创新制高点。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江苏”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完善科技创业孵化链。深入实施重点人才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改革科技成果产权制度,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设立技术转化机构。培育技术和股权期权市场,拓展技术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集成各类要素推进创业创新。

(四)落实重大改革举措,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出问题导向,落实一批具有重大牵引作用的改革举措,注重改革的系统性、配套性,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简政放权,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稳妥开展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改革和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推进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推动建立统一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深化财税金融改革,推进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预算制度,完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创新投融资机制,落实和强化企业投资自主权。鼓励发展直接融资,优化社会融资结构。加快设立民营银行和企业应急转贷基金,扩大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和农民住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质押融资试点。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国有企业布局,加快国有资本向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推进国有企业、国有资本采取混合所有制方式开展增量改革重组。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国有资产出资人监管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改建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全面启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推进石油、天然气、盐业等重点行业改革。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巩固和扩大“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成果,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加快全程电子化登记改革,建立统一的市场监管平台,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深化价格市场化改革,推行排污费差别化征收政策,深入推进医药价格改革,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和反垄断执法。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和农村金融改革,深入开展农垦、集体林权、国有林场和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任务。加强分类指导,完善“一市一策”、“一市一试点”政策体系,继续支持宿迁开展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

(五)全面提升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认真落实和主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高水平双向开放。在落实“一带一路”战略中拓展开放空间。围绕重点产业、重点国别建立产能合作项目库,建立完善与沿线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机制,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工程建造和装备制造走出去。强化连云港、徐州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重要战略节点支撑作用,加快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中哈(连云港)物流合作基地、上合组织国际物流园、境外经贸合作载体和沿线国家国际友城建设。在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中加强区域合作。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战略定位,积极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依托长江黄金水道,加快建设综合立体交通走廊,着力抓好长江南京以下深水航道、沿江城际铁路、南京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长江下游江海联运港区和长江经济带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建设,积极构建长江大通关体制,促进与中上游地区的互动发展。在推动载体创新发展中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创新开发区体制机制和运营模式,集聚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促进外贸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相协调。强化全产业链招商,有序扩大服务领域开放。推进苏州工业园区开展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区、淮安台资企业产业转移集聚服务示范区等建设。深化苏港澳合作。建立省级“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加强境外产业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本土跨国企业。在与自贸试验区对接互动中加快形成开放新体制。积极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复制推广投资、贸易、金融和综合监管制度等多项改革举措。争取设立国家自由贸易园(港)区。提升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水平,支持南京海峡两岸产业协同发展和创新驱动合作试验区建设。全面推广“清单化审核、备案化管理”的外资企业设立审批方式,加快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建设,提高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

(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以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加快农业转方式、调结构、强基础。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家庭农场,推进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进工程,积极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对农业产业发展、基地建设和农户家庭的带动作用。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稳定发展优质粮油棉业,推动农牧渔结合,鼓励主产区粮食就地转化加工。积极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生产与农产品加工、流通有机结合,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和业态,加强粮食收储设施和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积极推广“一村一品一店”模式。积极发展开放型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和远洋渔业。提高农业物质装备和技术水平。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坚守耕地红线,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着力提高耕地质量,加大土地综合整治力度,探索耕地轮作休耕试点。大规模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和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进农机农艺配套。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开展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大力发展现代种业。完善现代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健全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创新金融支农服务机制,建立农业担保机构,让更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

(七)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更大力度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切实做好城市工作。研究制定加强城市工作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按照国家总体规划,合作共建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实施新一轮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发挥南京、徐州、苏锡常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加快建设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沿运河城镇轴。推进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综合管廊建设,加强历史名城保护,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增强城市宜居性。建设一批具有江苏特点的特色小镇。加快构建新型城镇化推进机制。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完善居住证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创新新型城镇化投融资、产城融合等体制机制,扎实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深入推进城乡发展“六个一体化”,在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短板上取得新成效。进一步优化区域发展格局。以创新引领、转型升级为重点推进苏南提升。深入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加快提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支持南京江北新区开发建设。以融合发展、特色发展为重点推进苏中崛起。支持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支持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和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加快苏中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发展。以四化联动、开放带动为重点加快苏北振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性工程,优化创新南北共建园区体制机制,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在更高起点推动沿海地区一体化发展,实施一批海工装备、新能源、交通运输与港口物流、旅游等重大项目,加快打造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继续做好对口支援工作。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高绿色发展水平。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工程,推动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严格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抓好生态空间管控与保护,按照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红线保护要求,规范空间开发活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持续压减非电用煤,加快燃煤机组超低排放改造,严格控制和减少机动车废气污染,着力控制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污染,强化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严格执行重污染天气。

应急预案。

落实水污染防治。

工作方案。

深入开展太湖、长江、淮河以及近岸海域污染防治限期治理水质不达标国家考核断面强化主要入海河流、排污口和沿海化工园区整治。实施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及滨水环境改善行动。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典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完成禁养区畜禽养殖场、专业养殖户关闭搬迁任务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推进生产方式绿色化转型实施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着力推进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双提升。突出抓好重点领域节能推广绿色建筑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行业发展。推广清洁能源加快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建设生态园区。推进美丽宜居家园建设实施城市环境整治接续提升行动和村庄环境改善提升行动。深入推进无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试点支持镇江生态文明综合改革试点和低碳城市建设。加快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和传统村落保护彰显城乡空间特色。深入推进绿色江苏建设新增成片造林25万亩抚育森林100万亩。推进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积极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综合改革试点完善绿色发展评估、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推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严格执行新环保法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九)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促进全民阅读,不断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弘扬践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办好第三届江苏文化艺术节,引导网络文艺创作健康发展,加强文化人才培养,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事业。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宣传普及,实施文脉整理和研究工程。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二轮修志工作。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强化文化创意的引领功能,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信息、旅游等融合,鼓励新型文化业态发展,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培育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投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注重运用互联网和现代科技提升服务水平,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十)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切实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围绕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加大民生投入,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深入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落实城乡居民增收政策措施。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落实最低工资标准。完善适应机关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制度。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和创业引领计划,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扶持。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完善实施临时救助制度,促进慈善事业发展。全面实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深入推进教育现代化试验区建设。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和社会教育,积极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一流大学与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健康江苏”建设,扎实做好省级综合医改试点工作,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完善基层医疗卫生运行新机制,加快构建分级诊疗体系,强化重大疾病防控,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完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及服务网络,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全面落实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进住房保障和供应体系建设,优化保障性住房供给结构,扩大公租房租售转换试点,健全完善住房保障制度,加快将城镇常住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全面实施不动产统一登记。实施新一轮脱贫致富奔小康工程,聚焦低收入人口、经济薄弱村、重点片区和黄桥、茅山革命老区,加大投入力度,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深入推进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完善社会治理制度。加快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规范化建设,强化网格化服务管理。扎实推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增强基层自治活力。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坚持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信访工作。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工作。创新升级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特殊人群管理服务,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依法惩治各类违法犯罪。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强化基层法律服务,推动法律援助惠及全部低保人群并逐步向低收入人群延伸。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实施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推进专项整治和综合治理,构建覆盖从源头到消费全过程的监管格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能力。

更大力度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强化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和后备力量建设。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切实增强国防意识,推进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形成新格局,继续做好征兵工作,大力支持服务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双拥共建,提高军转干部安置和优抚工作质量水平,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奋斗良好局面。

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

现在,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xx年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很不平凡的一年。我们在党的、xx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指引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十二届五次、六次全会精神,紧扣主题主线,坚持稳中求进,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实施六大战略,推进八项工程,落实十项举措,统筹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年度主要目标任务。全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万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4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6%、9.3%。公共财政预算收入6568.5亿元,增长12.1%。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4%,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7.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城乡居民人均收入预计分别达到32500元和13550元,增长9.6%和11%。居民消费价格涨幅2.3%,城镇登记失业率3.03%。人口自然增长率2.43%。。改善民生十件实事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两个率先”迈出新步伐。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勉励我们把已经取得的成绩看作事业新的起跑线,按照“两个率先”的要求,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我们把对江苏提出的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项要求,作为促进转型发展的战略之举,细化为十项举措,认真抓好落实,努力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一)转型升级取得积极进展。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主线,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的思路,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扎实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38.5%,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到85%,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正式成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不断加大,人才综合竞争力和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五年居全国首位。实施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方案,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增长18%。抓住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机遇,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超过2.66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加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区域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7.2,传统产业竞争力提升。实行分业施策,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取得积极进展。克服高温干旱等自然灾害影响,粮食总产684.6亿斤,比上年增10.1亿斤,实现十连增,新增设施农业面积90.4万亩、适度规模经营面积312万亩,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现代农业发展步伐加快。

(二)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在困难和挑战较多、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多措并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制定实施促进信息消费措施,加快发展旅游、文化等消费,扩大环保节能产品消费,开展江苏产品万里行活动,积极拓展消费市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4%,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着力优化投资结构,服务业投资增长22.3%,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14.6%,工业企业技改投资增长26.2%,民营企业投资比重达到68.2%。全省基础设施、社会民生、产业升级等投资项目进展顺利,省级200个重大项目有序推进,境内南水北调工程全线通水,宁杭城际铁路通车运行,临海高等级公路基本建成,连盐铁路开工建设,禄口机场二期主体工程完工,南京博物院二期建成开放。加强对外贸重点行业和企业服务,加快外贸生产基地、贸易平台和国际营销网络建设,推进贸易便利化,促进内外贸结合、进出口平衡,外贸实现难中有进、稳中提质,进出口总额5508.4亿美元,增长0.5%。开展企业技改推进、增量培育、产品扩销、要素保障“四项行动”。加大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力度,新增人民币贷款7208亿元,新增中小微企业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比重达54%,发行各类企业债券2590亿元。

(三)城乡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制定实施20条政策意见,扎实推进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城镇化率达到64.1%。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区域供水通水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制镇覆盖率分别达到83%、70%,新解决31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行政村客运班车基本全覆盖,镇村公交开通率达到48%。对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部署。在保持苏北政策连续性的同时,主攻薄弱环节,补缺补短补软,制定28条政策意见,启动六项关键工程,加大扶贫开发力度,苏北全面小康建设取得新进展。实施推动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意见和沿江地区转型发展推进计划,制定出台促进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发展的政策,苏中整体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转型升级步伐加快,创新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前列。制定实施促进沿海地区科学发展的政策意见,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一阶段任务顺利完成。扎实做好对口支援工作,援疆、援藏、援青等年度任务全面完成,得到受援地充分肯定。

(四)生态文明建设力度加大。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制定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划定全省生态红线保护区域,建立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削减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实施900项大气治理工程,完成2450万千瓦发电机组脱硝改造和56个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升级改造,在沿江8市推广使用国v汽油,pm2.5监测实现县(市)全覆盖。加强秸秆禁烧,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加强水污染防治,深入开展重点流域治理,太湖流域水质持续改善,南水北调江苏段水质达标,城乡河道治理力度加大。加强城乡环境整治,3580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进展顺利,完成6.3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加强绿色江苏建设,林木覆盖率达到21.9%。国家生态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五)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在“”前两年取消和下放422项行政审批事项的基础上,又取消和下放154项。强县扩权改革、省直管县(市)体制改革试点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扎实开展,事业单位改革取得积极进展。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营改增”试点企业增加到24万户,减税170亿元。整合财政专项资金,完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积极推进社会领域改革,部省共建教育现代化试验区,教育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深入开展。南京科技体制、苏州城乡发展一体化、无锡“两型”社会建设等综合改革试点取得重要进展。加快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服务贸易增长37.5%,一般贸易进出口占比提高2.3个百分点,实际到账外资332亿美元,对外投资中方协议额61.4亿美元,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认真学习、主动对接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政策措施。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各类开放载体功能进一步提升。外事工作、对台事务、港澳工作、侨务工作取得新成效。

(六)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努力办好民生实事,积极推进“六大体系”建设,全省公共财政支出75%以上用于保障改善民生。制定28条政策措施,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增幅继续高于城镇居民。积极拓展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城镇新增就业136.9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81.6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6.4%。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社会保险主要险种覆盖率稳定在95%以上。全面启动大病保险试点,建立城乡居民医保筹资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征地补偿制度,被征地农民全部纳入社会保障。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基本养老金达20xx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人均最低标准提高到每月80元,城乡低保人均标准分别达到每月487元和412元,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不低于280元,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长15%。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6.2万套,建成23.9万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户4.9万户,支持2.5万户农村经济困难、住房困难家庭住上安居房。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新增128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脱贫。各级各类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国家认定的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达65个,高校优势学科和协同创新基地建设走在全国前列,高校、科研院所人才集聚和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加大医疗卫生资源整合力度,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城乡居民健康重点指标控制水平连续两年居全国首位,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扎实有效。公益性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效明显,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对外文化交流更加活跃,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话剧《枫树林》获国家文华大奖。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亚青会,圆满完成第十二届全运会参赛任务。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取得新成效,社会治理工作绩效考核和公众安全感评价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扎实推进,安全生产形势总体平稳,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民族、宗教、信访、统计、档案、史志、参事工作取得新进展,计划生育、妇女、儿童、青少年、老龄、红十字、助残、慈善事业取得新进步。

制定新形势下加强双拥共建和军民融合发展两个意见,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深入开展,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提高,优抚安置、民兵和预备役建设、人民防空工作得到加强,军政军民关系进一步密切。

一年来,我们重视和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聚焦反对“四风”,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十项规定,密切联系群众,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努力提高行政效能,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各位代表,回顾奋斗历程,我们深切地感到,实现江苏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更加注重转变发展方式。经过30多年高速增长,支撑经济发展的因素已经发生深刻变化,江苏经济到了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要聚焦转型升级,着力提质增效,真正使江苏经济行稳致远。必须更加重视发挥改革创新的强大作用。依靠改革破解难题,着力推进观念创新、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有效发挥我省科教人才优势,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充分释放改革红利、市场潜力和创新活力。必须更加主动扩大开放。顺应世界经济深度调整的新趋势,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以扩大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上的主动、国际竞争中的主动。必须更加突出民生优先。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心系群众所思所盼,持之以恒办好民生实事,着眼根本构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增加居民收入、提高保障水平、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不断迈出新步伐,让全省人民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

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全省人民攻坚克难、团结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表示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向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驻苏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和人民警察,表示衷心感谢!向关心和支持江苏建设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稳中有忧、进中有难。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突出,市场主体的活力尚未充分释放;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出口产品竞争力不强,消费增长动力不足;一些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矛盾比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等形势严峻;民生工作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还不均衡,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社会治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依法行政意识和能力还不强,一些制度法规尚未得到有效落实,转变作风长效机制有待完善,反腐倡廉任务依然艰巨。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xx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党的、xx届二中三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各个环节,深入实施六大战略,全面推进八项工程,着力抓好十项举措,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生态、惠民生各项工作,切实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强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9%,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保持适度增长,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4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5%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节能减排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左右。这些指标是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江苏发展阶段性特征提出的,既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又为深化改革、调整结构留出空间。

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把“稳”作为“进”的基础,保持稳中向好的态势。把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作为“进”的关键,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创新驱动,坚持“高轻优强”调整取向,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着力优化需求结构,把扩大内需作为战略基点,促进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发展;着力优化城乡结构,坚持“四化”同步,积极稳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着力优化区域结构,坚持统筹兼顾,巩固和发展不同区域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协调共进的好局面;着力优化收入结构,按照“两个同步”的要求,保持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逐步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着力优化生态环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更大力度推进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生态环境改善的实际成效。

做好今年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统领全局,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回应人民群众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期待,从最急迫的事项改起,从老百姓最期盼的领域改起,从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全面展开改革工作布局。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加强整体设计,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制定科学有序分类改革实施方案。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激发民营经济活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牵引和带动其他领域改革,紧紧围绕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更好保障改善民生深化社会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美好江苏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点在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创新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制度、深入推进各项综合改革试点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按照“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核心要求,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强大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攻方向,发展改革一起部署、协同推进,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增强综合竞争力。坚持市场导向,更好发挥市场机制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高端引领,主攻关键技术,扩大市场应用,培育领军企业,加强重大项目和特色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新的支柱产业。发展壮大金融、现代物流、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内容服务和平台经济等新型业态,大力培育电子商务骨干企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促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互动发展。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品牌国际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影响力。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行业为重点,采取差别化资源价格政策,调整产业准入标准,综合施策,积极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二)突出提质增效,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认真落实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充分发挥财政金融杠杆作用。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健全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财政资金重点用于保障改善民生。落实各项减免税政策,深入推进“营改增”试点。鼓励支持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健全区域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扶持互联网金融发展,支持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监管,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严格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制度规定,切实防范和控制政府性债务风险。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大力拓展和培育信息、旅游、健康、养老、家居服务等消费市场和消费热点,扩大节能环保和再生产品消费。创新消费政策,加强消费维权,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投资结构,改善投资管理服务,提高投资质量效益。切实发挥政府投资的导向作用,鼓励引导民资、外资投向符合转型升级要求的领域。加快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积极推进苏北快速铁路网和跨江铁路通道建设,大力实施一批能源、水利、信息、环保、民生等重大项目。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加快外贸综合服务体系建设,增强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

(三)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工作。加快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源头作用、金融的支撑作用、中介组织服务作用,提高区域创新整体效能。引导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和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高水平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激发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加快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加强协同创新,有效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深度合作,建好省产业技术研究院,进一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健全产业技术联盟、校企联盟等创新合作组织,完善技术转移机制,加快创新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切实加强技术服务、成果交易、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等创新和服务载体建设,强化高新区创新要素集聚功能,提高科技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更好地创造、运用和保护知识产权。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利用全球科技资源推进自主创新。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快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高水平管理人才、高技能实用人才,引进集聚更多领军型人才,优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

(四)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毫不放松地抓好粮食生产,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中心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立足粮食供需平衡、口粮自给,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切实提高单产水平,努力夺取粮食丰收。积极推进“菜篮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引导和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高效种养业和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强特色,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把农产品生产安全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严守耕地“红线”,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把改革农村产权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作为新一轮农村改革的突破口。积极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农村集体资产确权登记工作。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抵质押贷款的有效途径。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大力扶持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深入实施新一轮农村实事工程,持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五)扎实有序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制定实施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规划,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进一步加强南京、苏锡常、徐州都市圈建设,加快宁镇扬同城化步伐,积极支持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设。增强产业化对城镇化的支撑作用,完善城镇功能,壮大县域经济,促进产城融合。积极支持常州开展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科学控制城市开发强度,推进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注重文化传承,延续城乡历史文脉。加强重点中心镇、绿色城镇建设,开展智慧城市试点,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促进城乡规划、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治理一体化。突出制度创新,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加强进城务工人员职业培训,保障随迁子女在当地接受义务教育并参加升学考试。有序推进户籍、住房等领域制度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开展不动产统一登记。争取一批市县和建制镇纳入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范围。

(六)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切实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关系民生福祉和可持续发展。要以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依法治污,科学治污,铁腕治污,促进生态环境改善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把大气污染防治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煤炭消耗总量控制,集中整治燃煤锅炉,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全面落实重点行业大气排放规定,大力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严格防控机动车尾气污染,加速淘汰老旧车船,着力提高建筑施工和道路防尘控尘水平,坚持秸秆禁烧,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离田收储等措施,完善省市两级重污染天气。

应急预案。

制订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大气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和科技支撑落实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措施加大力度治理雾霾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进一步加强水污染防治。加大力度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加强淮河、长江流域和近岸海域水污染防治确保境内南水北调清水北送。严格执行水资源管理制度。加大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保护力度继续开展城市河道污染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防治。强化节能减排大力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推动重点耗能企业能效提升实现燃煤大机组脱硝全覆盖。实施省级以上开发区生态化、循环化改造开展新一轮化工企业、园区环保专项治理。加强村庄环境整治和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抓好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试点建设生态社区、绿色村庄。深化绿色江苏建设新增造林60万亩抚育森林150万亩新增城市绿地7.5万亩。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保护好生态红线区域加强湿地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增强全民环保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和监督惩罚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稳妥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深入推进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积极支持镇江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

(七)抓住扩大开放新机遇,增创开放型经济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转型,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抓住用好中国(上海)自贸区建设的战略机遇,深入学习、主动对接、融入互动、积极作为,充分利用溢出效应,做好扩大自由贸易园(港)区试点争取工作。抓住用好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的重大机遇,加强与长江中上游、中西部地区合作,扩大国际经贸合作。发挥好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作用,推进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调整优化外贸结构,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促进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延伸,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能源原材料进口。积极应对贸易摩擦。引导外资投向,积极引进培育区域性总部、功能性机构和研发中心,放宽外资准入领域,扩大服务业开放。完善苏港澳交流机制。办好紫金山峰会,加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深化苏台经贸合作。更好发挥苏新合作理事会作用。简化对外投资审批程序,用好海外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企业提高国际化水平,鼓励企业更大步伐走出去。积极发挥境外经贸合作区功能作用,加快建设一批境外产业集聚区。大力促进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层次,实现创新发展、特色发展、集约发展。

(八)展开新一轮区域发展布局,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按照苏南转型发展、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苏北在“四化”同步中振兴发展和打造沿海经济升级版的要求,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加快形成不同区域各展特色、共同发展新格局。以率先转型升级为导向推进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发挥好苏南“两个率先”先行军作用,全面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争创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和富裕文明宜居区,努力增创苏南发展新优势。以综合改革试点为抓手提高苏中整体发展水平。深入推进泰州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积极支持南通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支持扬州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全面落实促进苏中融合发展特色发展的政策意见,加快沿江地区转型发展,加大对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的支持力度,提高苏中全面小康建设水平。以实施六项关键工程为重点支持苏北全面小康建设。认真落实支持苏北发展的政策意见,全面落实“一市一策”,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共建开发园区,加快实施六项关键工程,主攻薄弱环节,增强苏北内生动力和发展后劲。积极支持徐州老工业基地加快振兴,深入推进宿迁区域协调发展综合改革试点。以实施六大行动为突破口推动沿海科学开发。围绕沿海开发五年推进计划第二阶段目标,实施港口功能提升、沿海产业升级、临海城镇培育、滩涂开发利用、沿海环境保护、重大载体建设行动,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培育江苏经济新增长极。深化长三角区域合作。

(九)推进文化强省建设,促进文化繁荣发展。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新时期江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倡导全民阅读,广泛开展志愿服务,全面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学艺术事业,促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传播体系,传承地方优秀文化,多出优秀人才,多出精品力作。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建设,统筹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培育新型业态,壮大骨干企业,引导文化企业兼并重组和上市融资。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加强市场监管。深化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明确不同单位功能定位。建立健全多层次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推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科技要素、文化资源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增强国际影响力。

(十)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着力保障改善民生。

积极创新社会治理。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深化法治江苏、平安江苏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强化基层基础工作,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服务网络,加强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的培育和管理,促进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加强民族、宗教工作。认真排查调解社会矛盾,加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深入开展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全面推行“阳光信访”和信访法治化,促进矛盾及时就地化解。加强法律服务,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严肃查处征地拆迁中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和完善网络信息管理。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统一权威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推进市县监管体制改革,切实保障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立体化现代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强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等灾害防御能力。切实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大力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完善推进融合式发展的工作机制和配套法规,深入开展国防教育,增强国防意识,强化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加强双拥共建,进一步提高军转安置和优抚工作水平,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良好局面。

加强基本公共服务。突出重点群体,拓宽增收渠道,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完善就业服务,提高就业质量,鼓励创业就业,促进以高校毕业生就业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就业。规范完善城乡统一的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认真落实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办法。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政府补助标准,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不低于80%、70%和75%。支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构建以政府为主提供基本保障、市场为主满足多层次需求的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和公平分配。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加大公共财政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围绕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深入推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继续教育、特殊教育和社会教育,支持民办教育发展,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教育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改革完善考试招生制度,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推进县级公立医院改革,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办医。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卫生人才队伍和信息化建设。积极发展中医药事业,强化重大疾病防控,努力建设健康江苏。加强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按照法定程序抓紧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加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做好老龄人口服务工作。协调发展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组建省体育产业集团,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精心办好南京青奥会,做好第xx届省运会举办和第五十三届世乒赛筹备工作。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将继续办好十件民生实事。一是就业创业方面,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失业人员再就业3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25万人以上,开发2万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岗位。扩大农民创业培训。二是教育惠民方面,继续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实行免费一年学前教育,改造新建中小学和幼儿园校舍600万平方米,建设100个农村中小学塑胶化运动场地。省级免费培训6万名农村教师。组织苏南苏北12所高校结对共建,从苏南选派100名优秀教师到苏北支教。三是医疗保障方面,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20元以上,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提高到35元以上,免费为群众提供43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7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家庭医生制度,新增应急救护培训100万人以上。对医疗救助对象符合规定的个人自付费用,按不低于65%的比例救助,年度封顶线不低于3.5万元。四是住房保障方面,保障性安居工程建成23万套,新开工26万套,其中城市棚户区(危旧房)改造16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2.2万户。五是养老和助残方面,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每人每月达到90元。新建20xx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全面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农民“四个不出村”便民服务。全面实施6岁以下残疾儿童免费抢救性康复训练。六是关爱妇女儿童方面,实施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和母婴安康计划,为100万农村妇女实施专项疾病免费筛查,为5万单亲贫困母亲开展免费就业技能培训,落实困境儿童救助保护制度。七是文化体育服务方面,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90%以上,对经济薄弱地区30万低保农户的有线电视基本费用给予补贴。90%的城市社区建成10分钟体育健身圈,新建健身步道600公里。八是居民出行方面,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00公里、桥梁1000座,新增50个乡镇开通镇村公交,新辟、优化城市公交线路100条以上。九是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省财政秸秆还田补助标准提高到平均每亩20元。淘汰黄标车15万辆,大力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省辖市市区建筑工地全面实施封闭施工、道路硬化。建设污水收集配套管网2500公里,新增城镇污水日处理能力80万立方米,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县以上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完善苏南村庄环境整治长效机制,苏中苏北再完成2.6万个村庄环境整治任务。解决30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十是扶贫开发方面,深入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加大对苏北六个重点片区整体帮扶力度,落实三项新的奖补政策,确保今年再有10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达到人均4000元的新一轮脱贫标准。

三、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对政府自身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推进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推进职能转变。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环境保护等职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现有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和认定评估等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凡可以由社会组织承担的事务性管理工作、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政府都要退出或转移。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凡直接面向基层、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市县和基层管理。在已有简政放权工作基础上,近期再取消和下放50项行政审批事项。坚持“放”、“管”结合,针对取消调整事项,逐项制定具体监管办法,强化行政审批后续管理。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推进政府机构改革,理顺权责关系。继续抓好强县扩权、省直管县(市)改革试点和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强政府绩效管理,切实提高行政效能。

(二)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完善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建立决策后评估和纠错制度,增强行政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深化政务公开,推行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权力清单制度,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发布制度。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深入推进政府和部门预决算公开。加强对行政权力的监督,规范执法行为,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民主监督,重视公众监督、舆论监督,加强行政监督和审计监督,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强化公共服务。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革和创新公共服务方式,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切实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完善财政资金配置机制,优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一步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制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办法和目录,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

合同。

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加快建设省级政务服务中心,积极探索政务服务中心与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一体化管理模式,构建综合高效的政务服务平台。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促进省市县政务信息资源共享。

(四)切实转变作风。巩固扩大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扎实开展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国务院“约法三章”和省委十项规定,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不懈纠正“四风”,围绕基层和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落实32项重点整改事项,围绕构建改进作风的长效机制落实21项建章立制项目,以作风转变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健全领导干部带头改进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机制,加强直接联系和服务群众,着力推动“三解三促”等活动常态化长效化。大兴理论联系实际之风,坚持学以致用、学用结合,切实提高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勤奋敬业,不断提升履职能力和服务水平。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加强对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严明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对确定的目标、制定的政策、部署的任务,一抓到底,务求实效。切实改进文风会风,集中精力抓好落实。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三公经费”在去年明显下降的基础上再压缩5%。

(五)坚持廉洁从政。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严格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建立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腐败现象发生。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制度,加大惩治腐败力度,严肃查处腐败案件,切实解决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强反腐倡廉教育,深入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反腐倡廉的浓厚氛围。大力推进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建设,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

各位代表!江苏发展和改革开放站在了新的起点上。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领导下,锐意改革,求真务实,攻坚克难,团结奋斗,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以“两个率先”的过硬成果谱写好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3

页,当前第。

3

1

2

3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5年1月27日在湖南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省人民政府省长杜家毫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过去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中共湖南省委决策部署,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全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有针对性地出台实施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克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不利影响,基本实现全年预期目标,为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全省发展步入新阶段。发展平台实现新突破。以国务院批复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和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标志,初步构筑“三大平台、四大板块”的发展格局。主要经济指标迈上新台阶。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7万亿元,增长9.5%;投资规模突破2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存贷款余额分别达3.03万亿元、2.08万亿元。交通枢纽地位得到新提升。高速铁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分别达到1296公里、5493公里,分别居全国第一位、第五位;欧美航线、货运班列开通取得突破;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800多万人次,居中部首位;黄花机场至高铁南站的中低速磁浮工程顺利开工,黔张常、怀邵衡、蒙华铁路湖南段等项目全面启动。

二是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比调整为11.6:46.2:42.2,第三产业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粮食总产稳定在600亿斤以上,“百千万”工程进展顺利,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各类种植基地8300万亩,联结农户950万户。实施亿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867项,蓝思科技新材料、华菱汽车板等重大产业项目正式投产;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汽车、轨道交通等产业均保持15%以上增速,园区工业占全省工业比重首次超过50%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分别增长120%.105.8%.21.9%。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基础设施、坐态环境和民生工程投资增速分别高于全省4.2个、11.6个、21.2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比提高3.2个百分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分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新进展,城镇化率提高1.32个百分点,美丽乡村建设有力推进。

三是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网络计算的模式及基础理论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超级杂交稻百亩连片平均亩产1026.7公斤。高性能计算、南方粮油作物协同创新中心获国家批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74个。国内首条、世界第二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投产,长沙超算中心投入使用。高技术产业增长27.8%,占规模工业比重提高1.3个百分点。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四是改革开放加快推进。长株潭试验区十大重点改革不断深化,排污权交易范围扩大,民用阶梯式水电气价制度、绿色出行、绿色建筑推广到全省。省级部门预算和“三公”经费公开实现全覆盖,省级专项压减率超过50%,政府购买服务和ppp模式试点有序开展,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省政府机构改革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有序推进;取消和下放68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公布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和全部涉企收费目录。深化国企改革工作全面启动,混合所有制试点取得积极进展,市州上轮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新登记企业户数、注册资本(金)分别增长34.7%和89.1%。教育、医疗卫生等改革积极推进。27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剥离转企改制,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超过1500亿元。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实施,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承接产业转移、湘品出湘、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对接合作。综合保税区、口岸等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友城合作积极开展,南美、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有力开拓,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企业的重大境外投资成效明显。实现进出口总额310.3亿美元,增长23.1%;实际利用外资102.7亿美元,增长17.9%。

五是生态建设力度加大。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完成目标,湘潭竹埠港片区率先实现重化企业全部关停退出,全省淘汰关闭涉重企业1147家,退出规模养殖1351家,拆除栏舍67.9万平方米,湘江流域水质整体为优。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建立健全,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和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部完成脱硫脱硝设施建设。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力度加大,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完成全年节能减排目标任务。基本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责任、治理和监管机制,启动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和生态红线划定试点,28个县(市、区)开展整县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7%以上,湿地保护率达69.3%。

六是民生工作有力有效。保障投入大幅增加,用于民生的财政支出达3314.8亿元。占总支出的66%。保障政策不断完善,落实城镇独生子女父母奖励、原民办代课教师及老年乡村医生生活困难补助、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重性精神疾病患者救治和老工伤人员社保等政策;全省低保标准由平均线调整为保底线,实施农村月人均165元和城镇330元的最低标准,贫困地区农村低保保障率达到7.4%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发放社保待遇支出971.4亿元,增长9.8%;城乡居民医保年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40元。保障成效更加明显,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26570元、10060元,分别增长9.1%、11.4%;全面完成15项26个为民办实事项目,新增城镇就业82.7万人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8万人,解决36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超额完成“两房两棚”、“两供两治”建设任务;圆满完成粮食托市收购。精准扶贫取得积极进展,减少贫困人口100万,全面完成贪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扶贫攻坚项目1672个,完成投资1100亿元;重点贫困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投入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社会事业继续发展,教育惠民力度加大,医疗卫生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加强,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食品药品及质量安全形势总体平稳。社会治理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信访维稳工作力度加大,保障平安的能力得到提升。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七是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效。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实践,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充分吸纳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的意见、建议,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1244件、省政协委员提案658件。完成第九次村委会换届选举。

八是政府自身建设加强。深入开展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干部作风明显好转。政务服务和政务公开深入推进。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制定工作加快。省级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挂牌运行。政府法制建设加强,全面清理1978年以来省政府制定下发的规范性文件,在全国率先分类实施依法行政考核。行政监察、经济责任审计和社会监督加强。

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新成绩。国防动员工作制度不断健全,民兵预备役调整转型初见成效。双拥共建和“双带双促”活动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团结局面进一步巩固。驻湘解放军、武警部队和民兵预备役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工作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必须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保持定力,精准发力,努力保持经济在合理区间运行;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充分激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必须坚持转方式调结构,加快经济发展的战略转型;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千方百计改善民生、保护环境,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把法治思维贯穿于各项工作之中。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发展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共湖南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凝聚起强大正能量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人民,向驻湘解放军和武警部队指战员,向中央驻湘单位,向支持湖南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海内外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要紧密关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一是部分指标没有达到预期。受宏观经济形势严峻、市场需求疲软、投资扩张动能不足等影响,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工业增加值等指标增速没有达到年初预期。二是经济转型仍然较慢。发展方式比较粗放,新的增长点还在培育发展之中,传统产业发展面临较大困难。三是改革力度仍需加大。等待观望现象仍然存在,涉险滩、啃硬骨头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待增强。四是经济运行仍然存在风险。部分企业经营困难,房地产、地方债务、金融等方面长期累积的风险有待化解。五是安全产形势仍然严峻。去年下半年发生了三起重特大事故,部分行业和地区安全生产基础还较差。六是政府部门作风建设成效有待进一步转化。有的地方和部门存在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现象,投资环境不优的问题仍然存在。对此,我们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2015年的形势和主要工作。

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

态、抢抓新机遇,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认识和判断上来,把建设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我省未来发展的三大战略支撑,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增长极和增长带;要适应新常态、培育新动力,坚决破除体制机制束缚,把转型发展、创新驱动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要引领新常态、战胜新挑战,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为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奠定坚实基础。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以及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按照省委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促进“三量齐升”、“四化两型”,分类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加突出转方式调结构,更加突出改革攻坚,更加突出创新驱动,注重底线思维,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努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5%;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9.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进出口总额增长12%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左右,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5%以上,万元gdp能耗下降1%左右。主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

积极培育内需新增长点。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力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万亿元,实施50个重大工程;推进1000个重大项目。交通,力争新增通车高速公路210公里以上,建设干线公路1800公里;加快湘江、沅水等高等级航道及重点港口建设;推进长沙中低速磁浮工程、黔张常、怀邵衡、蒙华铁路湖南段和娄邵铁路扩能等项目建设,争取启动张吉怀、常岳九等铁路项目前期工作;推进长沙航空枢纽建设,加快实施市州支线机场项目。能源,新增装机容量419万千瓦,推进大型电源点和核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风电和光伏发电。水利,加快洞庭湖综合治理、涔天河水库扩建、莽山水库重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水库除险加固。城市建设,加快长沙轨道交通、长株潭城际铁路,以及长株潭与益阳、岳阳之间的干线公路建设,完善市州城市主干道、洪水、排水等设施,推进城市防洪工程建设。信息,重点推进4g无线网络、宽带提速、老城区光纤改造和基站,以及主要场所无线局域网建设。增强消费的基础作用。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发展,稳定住房消费;巩固汽车等大件商品消费,培育移动互联网、文化旅游、数字家庭、节能环保等新的消费增长点;深入推进百城千镇县乡流通再造工程和邮政便民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商贸物流园区和标准化配送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湘品出湘。多渠道提升保障能力。加快建设煤炭储备基地和输煤输电通道,继续推进成品油、天然气管道及储备基地建设,大力实施“气化湖南”工程;盘活存量土地,强化供地率考核,保障重大基础设施、产业转型升级、民生改善等项目用地。

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扶持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北斗应用、通用航空、两型住宅等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促进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引导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推进上海大众长沙生产基地、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吉普车、中联重科农业机械、三一重工产品研发项目、中兴通讯研发基地、中航湖南通用发动机、蓝思科技三期、泰富重工二期、igbt优化提升、格力电器宁乡生产基地等重大项目。实施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推动科研、生产、服务、销售全产业链集群发展。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实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管理,帮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以及用工、社保等问题。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确保粮食总产保持在600亿斤左右。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加快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抓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大型灌溉泵站更新改造、“五小’’水利等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重点打造粮食、畜禽、果蔬三大千亿产业,做强做优油料、茶叶、竹木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100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推行农业标准化清洁生产,完善节水、节肥、节药的激励约束机制,严控农村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深入实施“百千万”工程,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重大技术推广,提高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健全农业产业化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制,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培育新兴业态,推动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互联网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培育一批知名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和平台。积极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融资租赁、信息技术服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提升矿物宝石、汽车和农业等国际博览会办会水平。改造提升商贸流通、住宿餐饮、家政服务、健康养老、社区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扩大技术、文化艺术、中医药等领域的服务出口和国际合作,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旅游产业升级发展,加强以旅游交通、智慧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品牌鲜明的旅游体系。

(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增强全社会发展活力。

加快新一轮国企改革。坚持“因企制宜、一企一策”,推进国有资本运营平台组建、企业重组整合、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企业办社会职能分离等试点工作。着力解决上轮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推进国企、政资分开,基本完成党政机关、承担行政职畿的事业单位与下属企业脱钩。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每资源税改革。建立全口径预算管理、跨预算平衡机制和透明预算制度,进一步公开财政专项资金的申请、审批和执行结果。编制省级重大基础设施债务预算,控制政府性债务规模,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在环保、交通、水利等领域试行省市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省级财政专项压缩到100项以内。开展县级统筹整合涉农资金试点。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国库资金调度与管理。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推动投融资体制改革和金融创新。建立新兴产业股权投资基金,探索符合省情的ppp、资产证券化、股权融资等投融资模式。规范预算内投资管理。加快民营银行、省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建设。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启动金融资产交易所、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中心建设。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设立村镇银行,实现融资担保服务县域全覆盖,扩大贫困地区信贷规模。规范发展小额信贷公司。完善大宗和特色农产品保险制度。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有序引导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开展农民合作社信用合作和担保、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房抵押融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宅基地制度改革等试点。推进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基本完成国有林场改革。

统筹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招生考试制度改革,完善学生安全保障机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和完善基本药物制度,推动基本药物制度向县级以上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机构、村卫生室延伸;研究建立分级诊疗制度,全面开展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深化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健全重大疾病保障和救助机制。推动不动产统一登记,建立配套制度体系。

大力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放开非公资本投资领域。鼓励有条件的非公企业创新经营和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依法保障非公企业合法权益。继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加强改革后的市场监管。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水、路、空、铁四网联动,积极对接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港澳台,建设高铁沿线地区经济增长带,发展临港、临空经济,主动服务“一带一路”战略,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的经济联系,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稳定扩大外贸规模,培育加工贸易产业集群和出口基地,增加能源资源和关键设备技术的进口。提高引进外资质量,完善重大招商项目推进机制。整合对外交往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完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和信息服务机制,推动传统优势产业向外拓展。加快综合保税区项目入驻和配套,建设运营好各类进口口岸、加工贸易平台、跨境电商监管中心,拓展国际国内航班航线。推动口岸通关便利化,推进区域通关一体化合作。

(三)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全面启动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把示范区建设作为实现动力转换、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重大战略机遇,在科研院所转制、科技成果转化、军民融合发展、科技金融、文化科技融合、人才引进、绿色发展等方面先行先试。加快创新型城市群建设,完善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的统筹协调机制,集聚创新要素,整合创新力量,完善创新生态,提升创新品质,努力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科技体制改革先行区、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以产业化创新培育新的增长点。加强工程机械及汽车零部件、轨道交通、动力电池、高性能数字芯片等关键技术的集成攻关,促进互联网技术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环节渗透,向管理、营销环节延伸,加快把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发展成新的增长点。

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建立由市场决定创新项目、经费分配和成果评价的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体系,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试点。建设技术服务、成果交易、金融支持、科技企业孵化等服务载体,把创新成果转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企业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鼓励全民创新创业。弘扬湖湘文化敢为人先的创新传统,完善人才评价、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生动局面。落实支持创新创业的财税金融政策,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让创新创业精神蔚然成风。

(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统筹区域城乡协调发展。

建设更加秀美富饶的大湖经济区。以推进生态文明为主题,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着力保障生态安全、水安全和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发展沿江环湖产业,努力构建和谐入水新关系、现代产业新格局、统筹城乡新福地、合作发展新平台。发挥岳阳作为融入长江经济带“桥头堡”的作用,将其培育成全省发展的新增长极。建设以洞庭湖区中心城市为枢纽、以环湖公路为纽带的综合交通体系,培育发展常德、益阳、津澧新城等中心城市,努力把洞庭湖区建设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

统筹推进长株潭、湘南和大湘西地区发展。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核心地位,申报建设湘江新区,把长株潭培育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新的增长极。以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和试点县、重点县为平台,建设湘粤开放合作试验区,把湘南打造成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门户。发挥大湘西地区生态资源和沪昆高铁优势,发展生态经济和特色产业,培育怀化、吉首等区域性中心城市开拓西部大市场。坚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继续实施特色县域经济发展工程,培育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

加快扶贫攻坚步伐。继续把自治州作为全省扶贫攻坚主战场,全面推进武陵山和罗霄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加大基本公共服务和扶贫济困力度,织好最低生活保障、新农合、新农保、农村义务教育“四张网”,保障贫困人口基本生活。实施精准扶贫,推动各种扶贫资源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贫困村聚集。实施整村推进、雨露计划、危房改造等重点工程,推进水、电、路、气、房、环境整治“六到户”。加大产业扶贫力度,突出发展特色种养、特色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一批省际边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健全社会扶贫组织动员机制,完善干部驻村帮扶制度,建立贫困县考核、约束、退出机制。抓好库区移民后扶工作。

界和生态红线的刚性控制,促进城区功能提升与山水生态保护、历史文化传承相结合。推进城市群、区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提高县级市和县城发展水平,推动重点镇加快发展。开展长沙、株洲和资兴市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强化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完善城市应急管理、治安防控、救济救援体系。开展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改革试点,所有城镇原则上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将新落户人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城乡一体规划、同步建设,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衡配置。保护乡土文明,整治村容村貌和乡镇集市,建设一批美丽乡村。

(五)加快两型社会建设,共建共享美丽家园。

多管齐下开展污染防治。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全面完成湘江保护与治理省政府“一号重点工程”第一个“三年行动计划”。加强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养殖污染等源头防控,实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大株洲清水塘、湘潭竹埠港、衡阳水口山、郴州三十六湾、娄底锡矿山,以及邵阳龙须塘等其它重点区域的污染整治。大力推进雾霾治理,降低工业污染物排放强度,严控建筑工地和道路扬尘,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汽车,提高城市污染物扩散和消纳能力,抓好长株潭等重点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完成重金属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继续实施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试点。

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因地制宜发展绿色能源。突出分业施策和减量调整,严格执行节能节地节水和环境、技术、安全等市场准入标准。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遏制产能盲目扩张。加快推进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强污染治理设施日常运行监管。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推进节能改造和节能技术产品产业化。支持环保企业发展,培育环保产业集群。

持之以恒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全面完成长株潭试验区第二阶段改革。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探索建立水权交易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推进“一市两县一片”主体功能区试点示范和武陵山片区、湘江源头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创新昭山生态绿心保护发展模式。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和水资源管理制度,对山水林田湖统一保护、统一治理,修复治理矿山生态,在重点生态敏感区域实施禁伐限伐,推进裸露山体复绿。加强两型标准体系建设和认证,完善节能环保监测监管机制,实行重大环境问题责任追究。倡导生态文明理念,推行低碳生活方式。

(六)切实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积极扩大就业。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帮助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依法保障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就业。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税收优惠、收费减免、金融扶持等政策,支持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微企业、非公经济发展,扩大吸纳就业的容量。

及乡镇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工作补贴制度。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和工资指导线制度,增强刚性约束。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落实同工同酬,增加农民和低收入者收入。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医保城乡统筹,巩固完善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深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继续做好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统筹管理工作。推进全民参保登记试点和五险合一征缴,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贴标准和个人缴费水平。完善社会救助体系,保障特殊困难群众基本生活。规范保障性住房分配和管理。加快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关心和支持残疾人事业,加快发展公益慈善事业。

坚持为民办实事。重点实施2015年基本公共服务清单,抓好15项24个重点民生实事项目。

1、建设农村公路5000公里,完成1.5万公里普通公路安保设施建设;。

2、解决36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3、新增城镇就业70万人;。

4、建设义务教育合格学校500所,建设农村公办幼儿园200所;。

7、帮助5000名0-7岁残疾儿童实施抢救性康复;。

8、救治救助贫困重性精神疾病患者1.1万人,改护建精神卫生服务机构20家;。

9、新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摄像头3万个;。

10、建设社区矫正中心50个;。

11、新增养老服务床位2万张;。

12、标准化改造300个农贸市场;。

13、推进1200个行政村环境综合整治;。

14、实现40个县的行政村广播“村村响”;。

15、改造600个行政村的配电网。

(七)统筹发展社会事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建设教育强省,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义务教育资源向农村和老少边穷地区倾斜,支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着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健全教师培训和流动机制。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完善教育资助政策,保障学生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出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启动省级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试点,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加快省博物馆改扩建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加强文艺精品创作。发展和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大力发展广播、电视、出版事业,建设中部地区工业创意中心和全国性互联网文化产业基地。推进老司城申遗。加快华声在线和体坛传媒上市。

康产业园区建设。稳妥实施“单独两孩”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发展壮大体育产业。实施gdp统一核算等统计制度改革,做好人口抽样调查。推进气象、地震等工作。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执行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支持人民政协参政议政,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积极采纳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调研成果。发展基层民主,健全基层选举、议事、公开、述职、问责等机制,做好第九次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深入开展全民普法,提升社会法治化水平。推动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暴力恐怖等违法犯罪活动。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做好社区矫正和法律援助工作。健全“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的工作机制和责任体系,深入推进“四大三基”三年行动计划,加快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强化公共安全保障,提高突发事件应对能力。加快建立覆盖全过程的食品药品监管制度,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重点专项整治,以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建立群众诉求依法有序表达、及时就地解决的机制,深入推进涉法涉诉信访改革,依法终结信访事项。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创新社区治理服务方式,发挥乡规民约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加强虚拟社会管理,依法规范网络行为。

加强国防和后备力量建设。统筹推进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武警、人民防空及军事设施保护工作。深化兵役制度改革,提高兵员质量。广泛开展全民国防教育和双拥共建活动,认真落实军转安置任务。

三、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坚持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推动工作的能力,促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推进行政机关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治化。全面公开政府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负面清单。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政府事权。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许可等审批事项。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和省直行政类事业单位改革。

完善行政决策机制。推进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严格执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法定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及责任倒查机制。发挥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等智库作用。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

改革行政执法体制。健全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工协作的行政执法管理机制,推广相对集中执法权,推进综合执法。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在省直部门率先开展行政许可裁量权基准制订工作。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支持监察、财政、审计、法制等部门开展监督,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完善政府内部层级监督,改进上级机关对下级机关的监督。完善行政复议制度和纠错问责机制。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加强电子政务平台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

持续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自觉践行“三严三实”,形成作风建设长效机制。完善“三公”经费、楼堂馆所、办公用房、会议经费、节庆活动、评比达标、招商引资、领导干部职务消费等管理制度。推进公务用车改革。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集中治理和解决办事难、乱检查、乱收费、乱处罚等问题。严肃廉政纪律,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严格执行招投标、项目审批、公共资源交易、国有资产处置等规定,坚决杜绝违法干预和插手工程、项目建设等行为,依法严厉查处腐败案件。

科学编制“十三五”规划是今年的一项重大任务。要从我省实际出发,深入研究新常态下的发展规律,准确把握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科学提出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使规划成为凝聚力量、指引发展的任务书,路线图。

1.“三大平台、四大板块”: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等三大国家级发展平台,长株潭地区、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等四大区域发展板块。

2.“百千万”工程:“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发展工程、“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和“百城千镇万村”新农村建设工程。

:实现电能转换和控制的电力电子器件。:公私合营(public-private-partnership)。5.“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6.“两房两棚”:公共租赁房建设和农村危房、城市棚户区、工矿棚户区改造。7.“两供两治”:城市供水、供气和城镇污水、垃圾治理设施建设。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8.“一带一部”: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

9.百城千镇县乡流通再造工程:在全省100个左右县级城市、1000个左右乡镇建设流通综合体。

10.创新创业园区“135”工程:扶持创新创业园区100个,建设标准厂房3000万平方米以上,引进创新创业企业5000家以上。

11.离岸服务外包业务:跨境服务外包或国际服务外包。

12.“一市两县一片”:张家界市、石门县、江华瑶族自治县、南岭山地森林及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片区。

2015年军转干更多信息请关注:

更多信息请加入:湖南军转干交流群231606996。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