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范文(23篇)

时间:2023-12-07 08:10:26 作者:梦幻泡

工作计划范文还可以激发工作的动力和积极性,让我们更加专注和投入到工作中。这些工作计划范文包含了具体的目标、措施和时间安排,具备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抓特色,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我们按照“稳粮食、扩蔬果、发展中药材”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在粮食作物上,调减玉米11.7万亩,增加优质谷子、高粱、马铃薯等杂粮播种面积7.8万亩;在园艺作物上,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新发展设施蔬菜3.1万亩,新开发露地特色蔬菜3.4万亩,新发展和改造果园0.68万亩;在中药材产业上,以种苗基地、种植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新种植中药材17.44万亩;全市形成了290万亩玉米、25万亩谷子、10万亩高粱、15万亩马铃薯、45万亩蔬菜、110万亩中药材、16万亩果品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以2个部级6个省级粮食高产高效示范片和48个部省级蔬菜标准园为核心,重点抓好23个市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和3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全年粮食总产16.31亿公斤,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达183万吨,中药材总产值达8.2万吨,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重绿色,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出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升级等八大行动,通过建设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等有效措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在屯留县召开了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对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动员部署。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市质检部门联合印发了《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围绕我市八大主导及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修定,涉及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9项、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2项,出台了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推进屯留县农业标准化创建试点县建设,建设万亩绿色辣椒标准化订单种植基地。三是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认证专项扶持资金,将“三品一标”认证列为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指标,全年新认证“三品”农产品201个,新增产地认证面积44万亩,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新认证产品数量和产地面积超过了2020年前累计有效用标产品及产地数量。截至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287个,企业141家,产地面积74.89万亩。四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狠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襄垣、屯留等7个县建立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20万亩,在沁县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4万亩,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69万亩,化肥施用量减少0.11万吨,下降0.87%;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规划建设了33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总面积1.4万亩,完成统防统治作业面积15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减少3.37吨,下降0.48%。狠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长子禾能、七一华富等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加快易通环能、长子绿野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总结推广壶关以旧换新废弃农膜回收机制,示范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

3、育主体,激发农业领域“双创”活力。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项目,建立常态化入企帮扶机制,帮助5家企业完善了进出口相关手续,培育壮大了长子浩润等一批出口潜力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1家;全年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签约17个,签约金额140.9亿元。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精选15家市级示范培训机构,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推行市级统筹示范培训与县级自主培训相结合、请名师授课与走出去延伸教学相结合,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组织到中国农大、西北农大、浙江大学等名校名企进行了延伸教学。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7万余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8万余人,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三是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41家,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4、促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用电商重构农业产业格局,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易淘科技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成功上线,武乡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等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成功试水电商,农产品销路和产业链效益进一步拓展;在壶关开展了农业信息入户试点,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了100个益农信息社,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延伸到村和农户。二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依托城郊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为中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塔岭山农业科技园、凤凰山庄等一批城郊农业典型不断壮大。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举办了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北京蓝海编制了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了10条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精品线路、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成功申报壶关县、沁源县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区塔岭山农业科技园等5个村(园区)为省级示范点。四是大力推进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全市共有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企业25家,产品数量达100余种,4月份,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金额7.55亿元;近日,由振东制药牵头申报的连翘叶、党参和黄芪等新食品原料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技术审查,完成了安全性评价,迈出了进行功能食品开发的关键一步。

5、构载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一是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62个、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特优区,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获批创建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全市布局建设了紫团食用菌、方兴设施农业、林盛果业、沁州黄小米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葫芦农庄、旖旎玫瑰、楠莎姆酒庄等一批农业特色庄园,并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目前,已获批创建长子蔬菜、平顺道地中药材、黎城中药材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创建的方案编制工作,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得到省政府充分认可,同意长治整市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启动武乡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

6、增动能,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抓科技创新。依托长治职业技术学院、谷子研究所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组建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强化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潞玉与深圳华大基因农业集团、浙江大学加强技术合作,开展优质杂交玉米、谷子育种方面的研发。易通集团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天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功能调理剂开发等农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打造了政研企合作典范。二是抓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采取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和互换并地等形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抓金融创新,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和“新农贷”业务授信,为绿色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2020年全市种植业参保面积229.77万亩,保费5826万元,潞城、壶关、武乡县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调产积极性。

7、创品牌,增强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培育知名产品品牌,举办了农产品品牌发展论坛,评选产生了“长治十大农产品品牌”;沁州黄、林盛果业、浩润食品、照江蜂蜜4家企业的知名品牌入选首批xx2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与浙江火石品牌成功签约,在文化创意和品牌塑造上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二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申报武乡小米、平顺连翘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地标农产品达到12个;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启动了长治小米、上党连翘、党参、高粱等四个市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三是大力宣传推广品牌,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农博会、农洽会,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品牌;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五届中国(xx)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上党党参”已被列为全省六大区域公共品牌之一。

8、严监管,保障绿色放心农产品供给。一是抓检验检测。以“提高检验能力、保证检测质量、参与安全监管”为目标,不断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基础管理规范建设。市检测中心顺利通过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认证”,增加检测参数84项,具备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及23类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省厅对我市抽检150个样品,合格率100%;市、县两级检测样品2784个,合格率99.6%。二是抓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长子县建成全市首家农产品溯源系统;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和守法诚信考评制度,推进按规生产、诚信经营;长子县、襄垣县顺利通过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长子县通过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黎城县和屯留县通过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三是抓源头控制。横向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纵向构建了晋冀鲁豫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检打联动,开展了以农资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为主题的“绿剑护农”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技术人员1400余人次,检查发现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76起,查获涉案肥料50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

9、补短板,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一是补齐农村建设的短板。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五道五治”为统领,以“三沿、三环、四治”为重点,深化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制定印发了《长治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20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大力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生态休闲、镇村一体、工矿一体、移民新区、商贸服务、绿色生态、生态涵养等八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全市涌现出47个省级、60个市级和56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发展势头。6月1日,在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长治现场会上,楼阳生省长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农村环境整治标准不次于浙江的美丽乡村。二是补齐产业扶贫的短板。围绕“8311”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开展技能培训,产业化企业、合作社等龙头带动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总结推广了振东、沁州黄、大山禽业、多维牧业、今和农业等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未退出的建档立卡671个贫困村全部确立了主导产业,479个村有带动企业,653个村有合作社,653个村有合作经济组织,3.88万户贫困户有了增收项目,3.25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技能,“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初步建立。农业部、省政府先后在我市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推广了我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和平顺县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的典型范例。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显著增强。全县拥有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5家,其中年销售收入亿元的龙头企业26家。15亿元以上的2家,创建各类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7个。

二是产业聚集度显著提高。大力推进省级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建设,培育了粮食加工、粉丝加工、林木加工等8个产业化集群,农业产业化集聚区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7.5%。

三是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全县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围绕农产品加工产业升级发展需求,创建了一批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培育安徽省著名商标14个,xx市著名商标18个,市级名牌农产品6个,“三品一标”认证企业21家,绿色食品认证12家。强化农业品牌的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

四是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迅速增长。全县现拥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77个,其中省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6个,市级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示范村43个,同比增长19.4%。

五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增速明显。目前总数达到3092家,比去年新增加773家,其中国家级示范合作社1家,省级示范合作社8家,比去年增加2家,市级示范社46家;家庭农场发展迅速,全县已经发展2125个家庭农场,比去年增加971家,省级7家、市级20家。

年农业委员会农业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一)进一步加大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为及时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有关政策精神,中共xx州委、xx州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实施意见》(xx党发〔2020〕1号)、《xx州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xx委办字〔2020〕60号)等文件。州农业委员会结合脱贫攻坚春季、秋季攻势行动,成立了蔬菜种植工作专班、家禽养殖工作专班,制定了《xx州蔬菜产业扶贫裂变的方案》、《xx州绿壳蛋鸡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xx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0年)》;结合农业改革制定了《xx州开展“三变”改革试点工作方案》、《xx州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等,通过政策措施扶持,强化了对各县市指导,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

(二)创新发展思路,进一步打造“185”工程升级版,加快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园区建设。围绕全州生态优势和现代山地农业园区的打造,加大力度多方面整合资金,形成发展合力,加快贵定老干妈油制辣椒产业园、“万马归槽”国家农业公园、“双10农业公园”、山地特色农业公园、休闲农业园区等建设,把农业园区建设成为引领xx州打造民族地区创新发展先行示范区的龙头。一是继续做好“农业园区”向“农业公园”转型升级工作。完成在惠罗高速、贵新高速、马瓮高速、平罗高速等几条交通要道沿线按照国家标准建设8个州级农业公园,并将条件成熟的申报为省级、国家级农业公园。二是开展农业园区“接二连三”(三产融合)升级转型工作。督促各县市各园区特别是省级重点园区和全州“双10农业园区”,以园区核心区为基础,以产品加工、休闲观光度假养身为重点。2020年全州共建设州级以上农业园区94个,其中:省级以上园区57个,州级园区37个。农业园区完成投资261亿元,预计实现总产值442.75亿元,同比增长24%;预计实现销售收入379.21亿元,同比增长24%。其中57个省级农业园区招商引资签约资金、到位资金、总产值、园区销售收入省排位第1,农业园区建设推进稳居省第一方阵。

(三)加大农业投入,强化龙头带动,加快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销售。一是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固定资产投入54.49亿元,完成任务的108%;二是强化农业招商引资,把招商引资作为农业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大抓市场主体引进和培育,推行“以市场带龙头(合作社),龙头(合作社)带基地,基地连贫困户”的经营方式,走出去大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2020年全州共储备农业招商引资项目72个,总投108亿元。全州完成农业招商引资签约项目184个,其中:当年签约项目数145个;当年签约项目资金123亿元,占目标任务的103%;到位资金111亿元,到位资金占当年签约项目资金的91%;三是积极引进培育农产品种、养、加、贸等各类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35个,共培育5524个专业合作社、1750个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37家,总产值达232亿元,同比增28.5%,形成了企业外连市场、合作社内联基地的经营格局,扩大了基地生产规模,为广大贫困群众提供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大力开展农产品营销推介,推动xx品牌风行天下。加强与周边地区、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协作,办好茶人会、粤桂黔高铁沿线农产品展销会、农交会、农业园区招商会等重大活动,促进产供销一体化发展。四是设立农产品展销窗口,积极拓展“黔货出山”渠道。组织了150多家企业参加各种产销对接会,在广州、北京、湖南贵阳等地建立了xx州蔬菜销售专区。都匀毛尖品牌在北京、上海等全国大中城市累计开设专卖店263个、销售点3939个。确保我州蔬菜、水果、家禽等农产品销售顺畅,避免出现滞销现象,确保农民稳定增收。

(四)融合农业一二三产,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和养生康体产业,促进农业接二连三,将农业产业发展与文化旅游、城镇景观建设有机融合,一是狠抓示范点建设,打造茶旅一体化建设示范点,长寿寨新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示范点,茶叶科研与实训基地、沿山马坝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格桑寨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农旅融合发展示范点。二是狠抓品牌创建。树立品牌就是效益的理念和意识,在新农村建设中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全州获各级部门认定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共有34个,其中: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国家级示范点1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中国美丽田园6个,省级示范点11个,州级示范点12个。全州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567个,接待人次近900万人次,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营业收入达6.5亿元,同比增25.5%。

(五)坚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州。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四个最严”要求,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内容。建立健全监管、监测、执法“三大体系”,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追溯、消费者查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体系。加大农产品质量监测与监管力度,农产品“三品一标”申报认证达53.8%,切实维护好特色优质农产品品牌“绿色、生态、健康”的核心竞争力。一是开展品牌建设。全州累计完成种植业无公害产地认定596家、面积387.3万亩,认定覆盖率达53.8%;畜禽类无公害产地认定327家、规模1146.99万(只、头、羽),占全州规模养殖场77.12%;绿色食品新增申报14家,有机食品产地认定65个,地理标志保护农产品登记12个,其中获农业部登记保护7个。全州获中国驰名商标1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贵州省名牌产品32个、贵州省著名商标45个,创建5个贵州省知名品牌,绿色农产品品牌产业产值11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330亿元的34%。二是大力实施标准化建设。制定《xx州乡(镇、办事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体系建设标准》(试行);抓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追溯系统”36家;2020年新增追溯系统16家。三是农产品质量监测。完成各级畜牧、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20201个,合格率99.95%以上。“三品一标”、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核心示范区、“三园两场”、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中的农产品抽检合格率100%。四是加强投入品监管。组织开展市场巡查、农资打假专项行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和“3.15消费者活动日”等活动;完成定点屠宰环节“瘦肉精”抽检1.7996万份。检疫率100%;完成“瘦肉精”专项治理快速监测16785条(份),其中养殖环节4800条(份),屠宰环节11535条(份),专项整治抽检450条(份)。五是狠抓安全县创建。积极动员符合条件的县组织申报国家、省级农产品质量家质量安全县。目前,罗甸县已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授牌,长顺、龙里两县分别获国家、省级第二批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项目,全州其余县(市)正在抓紧制定创建方案。

(六)加强保障体系建设,抓好动植物疫病防控。一是为保障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全州12个县(市)共落实动物防疫经费789.77万元,州级落实动物防疫经费121.5万元,其中兽用疫苗配套经费52.5万元,确保重大动物疫病免疫县、乡、村覆盖率达100%,全州畜禽应免疫密度达100%,抗体合格率达70%以上;全年共检测样品68485份,其中血清学35058份,病原学33427份,完成了上级安排监测任务的327%;大、中家畜及家禽的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13%以内;2020年全州没有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严格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处理3起零星疫情,没有造成疫情扩散和蔓延,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二是开展农作物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2020年项目资金720万元,在全州十二县实施开展重大农作物(小麦、水稻、茶叶、马铃薯、果树、蔬菜)病虫害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融合技术应用及稻水象甲防治专项等;全州共开展疫情监测普查167.05万亩,开展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与统防统治面积62万亩,全州各级植保站共建立绿色防控示范区42个,核心技术示范面积5万余亩,建立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6个(都匀、荔波、福泉、贵定、罗甸、龙里);完成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31.28%;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38.21%;防治效果均在85%以上。

(七)全面深化改革,激发“三农”发展动力。一是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进农村三变改革试点。2020年全省农村“三变”改革现场观摩推进会召开后,我州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制定了《xx州全面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改革工作方案》,全面推进“三变”改革工作。目前,全州共有133个村开展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共盘活农村集体耕地入股1.8万亩,林地、荒山等资源入股4.9万亩;清理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合人民币1.56亿元,已入股经营性资产折合人民币5926万元;整合各级财政资金已用于本村“三变”改革资金合计3.2亿元,形成股金2.2亿元,其中量化到村集体7228万元,量化到农户1.68亿元;发展承接经营主体265个;参与“三变”改革农民12.3万人,实现农民变股东11.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3.8万人;参与“三变”改革农民获得收益总计6543万元,试点村集体获得收益共计328.5万元。二是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州共有105个乡(镇)、1409个村开展农村土地确权工作,分别占全州105个乡镇的100%和全州1409个村的100%;完成实测面积684.8万亩,占国土二调面积的94.45%。各县(市、区)到位中央财政补助资金6906.4万元;到位省级补助资金3497.93万元;13个县(市、区)配套资金已全部到位,到位资金12439.67万元;各县(市)已拨付资金9991.157万元给技术服务等单位;全州受理土地纠纷2243件,已结案2204件。三是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全州预计完成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200万亩,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100%。

(八)全面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坚持安全生产隐患排查不松劲。一是加强责任,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按要求组织开展农机、渔业等安全生产大检查,监管企业自查自纠覆盖率达到100%。开展“两节”、“两会”、“汛期”、“十九大”等重大活动和节假日期间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今年以来检查企(事)业单位137家(次),重点企业安全检查覆盖率达到100%,累计排查安全隐患32条,整改率100%。二是加强宣传,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参加由州安委办牵头组织的“安全生产月”宣传咨询日活动,活动当天共展出展板8块,发放农业机械、渔业、饲料工业等安全生产政策法规、安全技术、安全防护等宣传资料1000余份,接待群众200余人次。

(九)坚持生态优先,深入推进全州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坚持政府主导、突出重点、示范带动、社会参与、稳步推进,xx州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取得显著成效。先后印发《xx州人民政府关于“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xx州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xx州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项目后续管理办法》等文件,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环境整治。一是积极发展循环农业。立足州内已建的大型沼气池,通过水肥一体化+远程自动控制技术,加强“三沼”综合利用及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促进农产品种植与畜牧养殖的紧密结合,对全州农村户用沼气池进行功能提升改造,将以生产沼气为主提升为生活污水净化为主,实现农村户用沼气池功能提升转型。同时,在州内开展秸秆和有机废弃物(食用菌棒)制肥,不断探索农业资源循环再利用。二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控。全州重点开展了沅江、清水江、都柳江等重要水系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加大对畜禽排污整治,认真开展土壤重金属、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和详查,推进土壤污染防控,实施土地休耕计划,扎实开展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为全州农村环境建设、农业科持续发展夯实基础。完成推广节能耕整地、种植、田间管理等机械1584(台、套);淘汰老旧农业机械539(台、套);建成新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污水处理项目点10个。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民生工程提前完成任务,2020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培训650人,其中,生产经营型350人、专业技能型50人、专业服务型250人。

二是不断完善农技推广网络,安排291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与全县291个村(居)建立对接联系,每名农技人员包1个村、联系5个科技示范户、2个贫困户或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技术培训3次以上,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企业5次以上,指导服务每个科技示范户10次以上,辐射带动100个辐射户。

三是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遴选惠颍农牧专业合作社为xx县生态养殖暨种养一体试验示范基地、八里河刘则录家庭农场xx县水产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庆丰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为xx县生猪养殖试验示范基地、十八里铺栖溪花卉苗木公司为xx县花卉苗木种植试验示范基地等四大示范基地,重点就花卉栽培、水产高效养殖和繁殖等方面开展试验示范。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库长制。全县经省政府规划核准的31个库点库长制公示牌全部挂牌,并按库长制管理办法定期开展督查。

二是实行驻库监管制度。驻库监管员每周至少督查一次,发现问题,及时督导整改。

三是开展政策性粮食出库大检查。对13家企业2020年度粮食出库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全部做到账实相符,手续完备。

四是开展消防安全生产培训和演练。6月份,县粮食局联合县公安消防大队,组织开展全县粮食行业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和现场演练。

五是对企业管理存在问题进行严肃处理。对个别外租库点考勤和粮温上传缺报情况进行通报,责令单位负责人和具办工作人员写出深刻检查。对违反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有关规定的单位和个人分别作出经济处罚和问责处理。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工作会议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统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六大工程”,打造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下足四个功夫”,走出一条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发展、效益提升、美丽宜居的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一个稳定”、“两不发生”、“三个增长”。“一个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亿公斤以上;“两不发生”: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重大农业安全生产事故;“三个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7%、种植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

(一)农业向有机特色转变,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上下足功夫。一是在结构调整上突出“特色高效”。全面推进“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建设;启动219.6万亩玉米和5万亩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在沁县、屯留县实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推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扩大中药材规模,延长中药材产业链。二是在品质提升上主打“绿色有机”。深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和武乡县省级示范县建设,在每个农业县市区规划建设1个3000亩以上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封闭示范区,加快修订完善符合长治实际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绿色辣椒、平顺道地中药材等10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长子绿野大型沼气建设模式,在每个县市区新建1座大型沼气工程,创新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绿剑护农”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三是在品牌培育上注重“提升管控”。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沁州黄小米、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平顺花椒、黎城核桃等100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立品牌目录制度,继续开展品牌遴选评优活动,扩大品牌市场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展会展销活动,全方位打造长治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优质农产品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向美丽宜居转变,在环境治理、城乡融合上下足功夫。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三项工作。继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统筹安排道路、水、电、网、气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卫生、医疗、养老、低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为载体,采取“旅游+”“生态+”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文旅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力争到2020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50个影响力大、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或田园综合体。三是打造宜居示范精品。继续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重点打造100个美丽休闲乡村,策划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美丽乡村。

(三)产业向融合发展转变,在主体培育、科技创新上下足功夫。一是提升农民素质。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技能培训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新培育职业农民8000人,认定职业农民1000名,启动百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培育100名产业技术带头人。二是推动科技创新。重点提档建设平顺道地中药材、长子蔬菜、黎城中药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二三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联盟,开展有机旱作农业,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生态环保农业等集成技术的研发推广,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继续实施入企帮扶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狠抓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武乡三里湾、长子温氏百万头生猪养殖等10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扶持振东制药、太行紫团、沁州黄小米等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推动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连翘、党参、小米等特色功能农产品,加快构建振东制药、潞玉种业、长子浩润等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长治市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推进武乡、长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四)政策向长效激励转变,在激活要素、共同富裕上下足功夫。一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推动市农源融资担保公司扩增资本,继续在各县市区推广“新农贷”业务授信,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扶持。推进特色种植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全面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全市乡村振兴规划,打造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好特色产业扶贫。实施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科技到村到户、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强化龙头引领带动、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促进模式推广应用等八大行动,培育壮大壶关食用菌、旱地西红柿,平顺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周转金的撬动作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推动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抓好“十大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多规合一”工程。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探索建设以农民为主体,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新形态,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载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从旅游景区村、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明显的中心村抓起,有序推进,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开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按照“宏观统领、分区控制、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原则,在3年内累计打造1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引领和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对2020—2020年期间46个省级和79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进行提档升级,2020年继续创建12个省级和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三是实施“一地两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上党文化为内核,开展以“上党盆地”和“浊漳河、清漳河”为重点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整治修复工程。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林地和林木资源利用等机制,布局绿色村庄建设和康养生态修复等工程,让绿色生态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

四是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叠加配套功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把山水林田自然资源转化成休闲旅游资源,实施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提升工程,打造“京冀晋”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五是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研究制定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集中整治规划和2020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继续以“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六是实施长治“三农”品牌建设工程。以沁州黄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长子大青椒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为基础,以振东、沁州黄、壶关紫团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太行有机小米、上党党参等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公共品牌、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和休闲农业品牌整合,构建长治农乡旅“三农”大品牌。

七是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职业农民跟踪扶持,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开展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轮训工作,加快建设“农业人才智库”,打造农业人才高地;创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吸引年轻人才回村创业,落实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20年底前全面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八是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村集体“统”的功能,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九是实施乡村文化建设工程。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建设,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农村。加快推进文化活动室、村史馆、图书室、文化长廊等建设;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家风传承、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每个角落。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城乡文艺结对机制,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十是实施乡村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大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承办的重大活动。共承办四次全国、全省现场会:一是全国产业扶贫(xx长治)现场推进会,推广了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我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二是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现场推进会,楼阳生省长对我市以“五道五治”为统领、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市美丽乡村不次于浙江的标准。三是全省产业扶贫到村到户现场推进会,对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发展模式,精准推动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四是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现场签约仪式上,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资金7.55亿元。

2、举办的重要活动。全年共组织举办五次重要活动:一是在屯留县组织召开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二是在长治县组织举办第二届年货采购节暨2020年长治市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三是在沁县组织举办太行山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会;四是联合市旅发委、新闻中心举办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点新闻发布会;五是联合工商、质监、长治日报社、长治广播电视台,组织举办了2020长治市十大农业品牌评选系列活动。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统筹推进西部山区、东部平川、城区街道三大区域农业发展,重点提升优质主粮、生态杂粮、设施蔬菜、本土传统特色产业发展水平,打造优势产业集群。

二是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以西部山区为重点,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农水集约增效、旱作良种攻关、农技集成创新、农机配套融合和绿色循环发展六大工程,推广普及小麦探墒沟播、秸秆还田、机械深松等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全市土地生产能力。加快旱作农业体系建设,高标准实施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工程。

三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鼓励省、市示范点新(扩)建基础设施,改善和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力争成功创建1个国家级示范点、1个省级示范点、3个市级示范点,3个县级示范点;拓展旅游宣传载体,做大农民丰收节、果蔬采摘、文化艺术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深入挖掘农业、农村旅游亮点,积极推动汾洲核桃树龄王申报国家农业文化遗产。

四是大力发展质量农业。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制订农业、畜牧业技术规程,农业标准化生产率提升5个百分点。加强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大对农(兽)药检测力度。完成农产品检测中心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力争通过实验室机构考核认证和计量认证,为农业综合执法提供法律保障。

五是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助力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快速发展。力争认定1个省级龙头企业,3个地市级龙头企业,3个县级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年销售收入达18亿。

六是大力培养“三农”队伍。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市乡农技推广机构及队伍建设、完善农技推广运行机制,提高队伍整体专业素养。进一步壮大农村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力争培训新型职业农民200人。认真组织学习新时期“三农”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增强科学判断形势、把握发展规律、解决突出问题、应对突发事件、推动执行落实的“五种能力”。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机关效能建设,不断增强农业干部的凝聚力、执行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针对今年我县夏粮收购工作中出现的小麦质量严重超标、托市难以收购的新情况、新问题,县粮食部门多措并举开辟小麦市场化销售渠道。至9月底,县级储备粮轮换任务通过异地采购方式全面完成,各类经营主体通过边购边销、代购代销、就地加工转化等方式共收购市场小麦12万多吨,全县小麦收购市场平稳有序。

一是深挖潜力,引导县内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小麦收购。重点引导县内面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网络,提高小麦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二是部门联动,加大对小麦市场化收购扶持力度。协调县农发行对3家龙头产业化企业进行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申请。

三是内引外联,提高粮食外销能力。引导县内外粮食贸易商充分利用沙颍河码头水运优势,组织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开展小麦收购,集中装船外运。

四是主动作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各乡镇粮站设立政策咨询台,通过政策咨询、现场检验和实物样品比对,切实为售粮群众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及时提供粮食需求信息服务。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202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农委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制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工作方案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通过,承办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全省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荣获全市现代农业考评先进单位(并列一等奖)。美丽乡村建设考核2020年度全省第五、全市第一;2020年度美丽乡村第一次全市考核综合成绩全市第一。全年粮食生产预计达120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5%。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按照省、市、县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20年《聚焦贫困县退出加快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工作方案》“1+4”(一方案四细则)和《2020年xx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督查调度方案》,有力地推进我县种养业扶贫的开展,目前全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已实施项目104034个,项目覆盖率162%,财政补助资金2.1亿元,占全年计划数1.664亿元的126.2%。其中:一是到户项目:全县申报自种自养到户项目40678户,107531人,发放到户奖补资金8742.48万元。自种自养到户项目及申报资金比年初计划发展到户项目33600户,资金7296.7997万元,超额了21%和19.8%。二是到村项目:特色种养业扶贫村产业发展达标村71个,特色专业村达标45个。去年已认定的71个村的产业发展资金1940万元和剩余的7个村产业前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10万元,合计2150万元已拨付到村。78个村发展规划已经完成,基地建设正在进行。全县78个贫困村均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三是带动项目:推行“四带”扶贫模式,实行“两入股,一合作”带贫方式。全县323个园区、85家龙头企业、697家合作社、287个家庭农场共累计带动贫困户47165户,113198人,其中2020年财政资金入股6105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22763户(其中牧原项目10697户),土地入股4893户,入园务工6123户,订单生产7282户。今年新申报15个乡镇154个经营主体带动6105户贫困户,人口13248人,申报奖补资金3052.5万元,已全部拨付,超过年度计划2000万元的152.6%。四是生态林业项目,全县30个乡镇申报12811户37152人,植林面积28907.9亩,已拨付管护工资43361.19万元、生态补偿金1445.39万元。共申报聘任护林员3478名,已拨付工资1252.08万元。

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一年来,全市农业系统围绕“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保供给,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农业农村工作主题,全力以赴应对自然灾害,积极开展灾后恢复生产,及早分解下达目标任务,积极筹备生产资金物资,切实加强作物田间管理,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及时开展农民技术培训,大力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全市各项农业工作向前推进,全面完成了各项计划任务。

——受严重干旱影响,全市粮食总产量66.85万吨,比上年减少14.05%。其中夏粮总产18.35万吨,比上年增长75.37%;秋粮总产48.51万吨,比上年减少27.94%。

——预计肉类总产量15.56万吨,同比增长16%;禽蛋产量1万吨,同比增长22%。全市水产品总产量预计完成1479吨,比上年增长20.2%;水产养殖面积195公顷,与20xx年持平。

——预计蔬菜产量76.37万吨,比上年增长26.7%;预计果品产量4.71万吨,比上年增长12.2%;预计茶叶产量380吨,与上年基本持平。

——预计20x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40元,比上年增长15%;

——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3.44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农业产值28.64亿元,林业产值1.42亿元,牧业产值31.5亿元,渔业产值0.1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74亿元;预计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7.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9%;其中农业增加值19.63亿元,林业增加值1.17亿元,牧业增加值15.03亿元,渔业增加值0.0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1.27亿元。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53万千瓦,比20xx年增长37.3%。

——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5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5%。

安排工作计划。制定印发了《xxx市农业委员会20xx年工作要点》、《xxx市20xx年秋冬种工作安排意见》和《关于扎实抓好20xx年粮油生产的意见》等,做好秋冬种和春耕生产计划安排、农资储备、市场监管、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等各项筹备和安排工作,保证了农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我市多次聘请省农大、农科院多名专家编制、修订玉米、黄瓜、肉鸡等主要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20余项。成功创建部级蔬菜标准园2个,省级蔬菜标准园1个,省级玉米标准化基地1个,市级蔬菜标准园5个,市级绿色杂粮生产基地3个,市级玉米、大豆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胜溪新村现代农业园区被评为全国农业标准化优秀示范区。积极开展质量安全认证工作。投资43万元在吕梁市率先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追溯平台和农业投入品监管平台,发放可追溯二维码5万余枚,实现农产品和农业投入品全链条可追溯。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32个,产品56个,面积达1964.87公顷;绿色食品产地2个,食品4个,面积363.3公顷;有机转换产地8个,面积826.91公顷。

二是构筑市乡村企“3+3+3”监管网络。第一个“3”是在市乡村三级构筑起安全监管平台,第二个“3”是在市乡企构筑起三道监测防线,第三个“3”是在监管部门建立“源头检查、环节控制、上市检测”的监管网络。建立健全监管名录,将全市新型经营主体纳入名录管理,将51个监管对象包干到人、监管责任落实到岗。聚焦农药残留超标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累计出动执法人员826人次,巡查405次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农资经营户;查处案件32起,罚款金额32127元。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完成蔬菜、水果农药残留快速检测2463个,合格率达99%;完成瘦肉精监测2000余份,生鲜乳专项监测1000份,兽药残留检测样品200份,定量检测43个项目,结果全合格。

三是坚持宣教并举,推进群防群治。牢固树立“宣传也是监管”的工作理念,把科普宣传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来抓,截止目前,共开展农药使用等安全宣传2期,发放《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工作手册》《主要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汇编》等宣传资料和手册3000余份。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三品一标”获证产品认证数量13个。截止目前,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个、产品19个,正在等待省厅评审;申报绿色食品产地8个、产品11个,已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有机农产品产地2个、产品5个,面积5282.7亩;有机转换产地6个、产品9个,面积7120.95亩,其中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转换产地1个、产品2个,面积5000亩。

2.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增幅8%。今年1—11月份,我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5.22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1亿,增幅16.1%;与目标任务相比增幅160%。全年预计销售收入达16.5亿元左右。

3.完成马铃薯夏薯2万亩等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年度计划任务。今年,全市铺开了1万亩绿色杂粮、7万亩无公害杂粮、2万亩马铃薯建设任务。实际完成种植绿色杂粮1万亩、无公害杂粮6.17万亩、夏薯1.16万亩。

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市农委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吕梁市和xx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有力保障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1、“发展“三品”产地面积7万亩、发展“三品”养殖规模1万头、新认证“三品”产品5个”指标完成情况:

今年,全市发展无公害杂粮5万亩、绿色杂粮2万亩,7万亩杂粮已全部收获,无公害产地申报9688亩、绿色产地申报3000亩;共发展无公害肉鸡60万只、生猪1500头;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7个,完成率540%。

2、“年销售收入500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增长5。4%”指标完成情况:

我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共有20户,包括8户省级、12户地级,其中有5户停产。正常生产的15户企业前三季度销售收入达1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9%。

3、“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以上”指标完成情况:

截止9月底,我市农林牧渔总产值达101027。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6%。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完成5666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16%。

今年,我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3。4万亩,其中:小麦2。13万亩、玉米16。52万亩、杂粮9。04万亩、薯类2。48万亩。因遭受旱灾,粮食总产量0。68亿公斤,占正常年景产量的62。9%。

截止9月底,全市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总产量为12706万公斤,实现产值40803。4万元。其中,设施蔬菜共1。6万余亩(西红柿13430余亩,总产量为10744万公斤;黄瓜1260余亩,总产量为882万公斤;其余豆角、西葫芦、茄子、辣椒和菠菜、卷心菜等中小品种,总产量为720万公斤);露地蔬菜共1800亩,总产量为360万公斤。

截止目前,全市生产食用菌349万公斤,实现产值2786。6万元。我市食用菌种类主要包括平菇、香菇、双孢菇,其中:平菇、香菇累计入料生产220万棒(袋),共生产鲜菇286万公斤;双孢菇投入生产4。2万平米,共生产鲜菇63万公斤。

今年以来,我市新申报递补省级龙头企业5家、吕梁市级龙头企业5家,全市现有一定带动能力的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8家、吕梁市级12家。

今年,我们重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组织各乡镇扎实开展冬春农民素质培训,共培训农民4。25万人次;完成新型职业农民培训330人,认定新型职业农民153人;组织447名非贫困人口参加“吕梁山护工”培训,帮助232名护工就业;与联通公司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114人,指导农民完成手机app下载1770余人;组织143名退耕还林户开展退耕还林能力提升培训。

今年,我市在通过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验收工作的基础上,铺开了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重点推进“三品”认证工作,目前,全市共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20个、产品35个,其中新认证产地12个、产品18个,换证产地5个、产品8个,有效期内产地3个、产品9个;无公害农产品面积达15800余亩,绿色农产品面积达5000亩。同时,加大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力度,共检测样品3002个,检测合格率达99。8%。进一步推进了农资打假专项治理行动,共组织开展执法检查86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38家次,豆芽菜加工坊12个次,农业生产基地36个次,出动执法人员258人次,下发整改书21份,查处违法案件3起,共收缴罚款4500元。

1、项目带动生产,推动结构调整。按照“稳粮、优经、扩饲”的要求,在稳定玉米、小麦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的同时,在非优势产区适当调减籽粒玉米种植,玉米种植面积比去年减少4万亩左右,加强了优质杂粮、薯类、经济作物的推广力度,实施了2万亩绿色杂粮和5万亩无公害杂粮种植项目,通过物化补贴的方法,为项目区示范户补助生产作业地膜、肥料或种子,建成了10个以上千亩谷子、高粱或大豆集中连片种植基地。选择基础条件好的合作社,铺开了20xx亩富硒谷子试验示范,促进了我市功能农业的发展。同时,把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我市粮食增产增收的关键,实施了渗水地膜谷子穴播技术推广项目和小麦宽窄行探墒沟播项目,促进了我市农业经济的高效持续发展。

2、落实惠农政策,拓展保险品种。为确保玉米、马铃薯保险政策落到实处,我们组织各乡镇(街道)、xx人寿、人保、中煤、太平洋4家保险公司以及部分种植大户进行了农业保险工作安排。各保险公司共承保玉米9。925万亩、薯类0。166万亩、小杂粮0。38万亩。同时,针对小杂粮、设施蔬菜未列入国家财政补贴范围的情况,经过去年以来的多次协商、争取,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吕梁市梧桐工业园支公司与我委共同确定了小杂粮、设施蔬菜商业保险方案。

3、强化基础设施,提高生产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大孝堡芦南村实施1100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展以土地平整、田间道路、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和增施精制有机肥、加厚耕作层等农艺措施为主的建设工程,目前项目所需的精制有机肥、硫酸亚铁已购置完成;已投资100余万元开展项目水源、渠道建设工程,预计年底可全部完工。

今年以来,我市继续鼓励经营主体扩大设施农业发展规模,新建成塑料大棚160余栋、日光温室28栋,总面积300余亩;建成食用菌棚30余个。支持我市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三新”试验示范,引进亨得利192、迪达、美红2号等蔬菜新品种30余个,选取200栋日光温室开展po膜、pea膜新型覆盖材料示范,以及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等新技术示范。在抓好生产的同时,积极争取项目,扶持重点大户新建、扩建食用菌基地,其中艺升合作社新建6000平米种植双孢菇,东杰岩公司新建20亩大棚种植平菇和花菇,涌玉合作社上马了烘干、加工等设备加工食用菌。

1、实行县级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办法。为切实发挥好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我们加强对农业龙头企业动态监测力度,对不符合龙头企业标准的金绿禾、城兴等5家公司实行退出机制。

2、支持龙头企业拓宽销售渠道。组织羊羔酒业、九州香、华一宝等8家龙头企业参加了山西紫晨大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召开的全国经销商大会,大会收获订单达23亿元以上。在第五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我市招商引资和贸易签约总额达20。128亿元,位居吕梁第一。同时,鼓励企业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发展“互联网+销售”模式,组织13家企业进行了为期20天的电商培训,进一步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3、帮助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为提高我市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荐符合条件的一果公司和九州香公司参与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创建品牌正在申报当中;着力打造“吕梁山特色大礼包”品牌产品,对接智宝康、九州香、天颐健康三家企业,组织由九州香豆腐干、黄豆浆粉、智宝康枣圈组成的大礼包85份,借助“吕梁山护工”就业渠道推向全国市,进一步提升我市特色农产品品牌效应。

按照“夯实基础、突出特色、提升水平、规范发展”的思路,坚持科学规划引领,聘请省农业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xx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20xx—20xx年),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意见》,形成了支持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通过两年的发展,我市于20xx年底被评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森明采摘园、金世嘉生态园、丽锦山庄等7个庄园被确定为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同时,我们进一步加强行业管理,研究制定了农家乐、休闲农庄、民俗村等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评定了龙湾生态园、华一宝传统豆腐制作体验等7个县级示范点,带动引领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先后举办了芦南甜瓜节、森明草莓采摘节、金世嘉文化艺术节、鲜花节等系列农事“节庆”活动。目前,我市春德朝阳沟农场的梧桐草堂及丽锦山庄的温泉、青少年拓展训练基地也已投入运营,我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初具规模。

整合各类培训资源,按照“因需施教”的原则,运用“菜单式”、“分段式”、“帮带式”培训方式,开展种养殖实用技术、核桃管护等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农民劳动就业技能,共培训农民4。25万人次,其中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xx余人;结合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遴选100名技术指导员,针对性开展玉米、大豆等技术培训与指导,带动农民提高亩产、增加总产;和联通公司联合出台《xx市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暨建设美丽乡村活动实施方案》,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114人。同时,为加快推进我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步伐,针对农民对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积极性不高、对认定工作认识不够等问题,组织人员深入乡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宣传,共出动12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29000余份。

今年,在通过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验收工作的基础上,铺开了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创建工作,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一是建设标准化基地。完善制定食用菌、杂粮等作物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采取以点带面、典型示范的方法,在粮、菜、菌、果、核桃、畜牧等不同生产领域,建设9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引导周边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生产覆盖率。二是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根据农业生产的不同情况,系统性开展农业标准化操作知识和技能培训,共组织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者参加标准化生产知识培训10期,聘请专家进行技术培训20xx余人次,免费发放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宣传材料2万余份。三是健全监管体系。坚持每周二、五抽检,共抽检农产品样品1206个,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99。5%。建立了农业投入品监管、农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质量追溯“三合一”监管平台,将首批5个农资经营户和8个生产基地纳入实时监管,以投入品监管和农产品追溯为抓手,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不断提升监管的能力和水平。四是强化农资市场整治。组织各农资经营单位按种子、化肥、农药分类进行备案登记;全面推进农资诚信经营建设,开展农资经营户和农药安全使用培训3期,培训人员90余人次;与农资经营户签订《农资诚信经营责任书》和《诚信经营承诺书》,进一步提高了农资经营单位遵纪守法自觉性;重点围绕种子、农药、肥料等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的行为。

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市农委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要求,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为首要任务,以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目标,以“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为主攻方向,围绕设施蔬菜、高效养殖、干鲜果、农产品加工、休闲观光五大主导产业,突出园区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特色,强化政策、机制、科技和人才支撑,实施“十强百村千户万亩”工程,即做强做大10个农业龙头、建成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培养1000户科技示范户、建设一批万亩产业基地,加快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基础保证和有力支撑。

全市小麦播种面积6.5万亩,受春季干旱及四月份低温冻害的影响,预计总产减少近30%。为减少损失,我委正积极组织科技人员开展“一喷三防”工作。春播工作面对旱情严重的情况,我们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品种、种植技术的培训,督促农户及时开展田间整地、抢墒下种,今年全市玉米播种面积达23万亩。

今年我市任务为一万亩,按照“一手抓巩固、一手抓新建”的思路,上半年规划和开工建设凌云现代农业园区、孔家堡农业园区两个千亩园区;张兰孙村五百亩园区;乡、三佳乡等百亩园区。特别是4月26日——28日在我市成功召开了全省设施蔬菜流动现场会,全省各市、县领导近七十多人参观了丰益、兴海、铁巩三个农业园区,我市做了典型经验介绍,极大地推动了全市设施蔬菜的发展。

以来,我市农产品安全工作围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工作目标,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深化农产品安全专项整治,夯实工作基础,提升监管能力。全市54个农资经营主体建立了农资进销台帐,索证索票制度,农资保管和陈列制度、备案制度,高剧毒农药定点经营(2个)和实名购药制度等多项农资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初步建成农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1个农产品批发市场检测中心、2个示范园区自建产品检测中心相结合的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特别是结合春播生产,在全市开展了以农资经营门店,农业示范园区,“三品一标”基地等为重点单位,以农药、种子、肥料为重点产品,以六个方面为重点内容(查农资经营单位主体资格;查农资质量和备案情况;查农资经营台帐建立情况;查销售、使用不合格农资和禁限用高毒农药行为;查假冒伪劣农资产品;查部门检查履职情况)的农资打假专项治理工作,共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480人次,车辆36车次,检查农资经营门店54个,设施蔬菜园区22个。因违反农资经营经营许可规定暂扣农资经营资格证6户。发现违法案件线索7个。

按照全力构建市、乡、村、户四级农技推广网络体系的任务目标,在去年完成乡镇农技站长的任命、遴选80名技术员、800名科技示范户的基础上,按照体系建设项目的要求,80名技术人员分别赴长治、临汾、山西农大、果树所、省畜牧学校进行了培训,并围绕四大产业开展田间地头的指导服务。建成兴海育苗、忠平核桃加工、上岭后红薯、西狐村小麦、西段屯玉米等五个试验示范基地。目前乡镇农技推广站条件建设项目的仪器设备经全省统一采购于本月底将发到各乡镇农技站,正积极组织乡镇站的改扩建项目的实施。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我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489万元;推荐绿宝晶、铭信、昌圆等11家带动能力强、扶贫成效明显、企业资金困难的企业纳入吕梁市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项目库,目前绿宝晶获批贷款1000万,昌圆获批贷款500万,推荐一果享受3000万产业扶贫周转金;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邮储银行和义顺发特种养殖已达成初步贷款意向。同时,坚持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组织全市14家龙头企业95种名优特农产品参加了吕梁市首届名优特功能食品展销会,我市贸易签约1.8796亿元,5个招商引资项目资金26.118亿元;组织铭信、杨氏康健、金疙达等14家企业参加吕梁市第二届名优特功能食品展销会,贸易签约7450万,3个招商引资项目资金5.6亿元;组织一果公司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圪达、杨氏康健、胜溪农夫、杏野陶业4家企业参加第六届山西精品年货节。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第19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奖赛中,我市羊羔酒业的60度商务酒和45度珍藏原浆酒,一举荣获两枚金奖;xx市南曹村九州香豆制品有限公司“九州香及图”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今年,我们对取得国家级、省级、吕梁市级、xx市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别给予50万、30万、20万和10万元的奖补,形成了支持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水、电、路、通信、环境整治、标识系统等方面问题,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的接待质量和水平,目前,曹溪河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正在编制中,宇丰公司正在申报省级精品采摘园。同时,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线路,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九州香豆腐宴、朝阳沟驿站篝火晚会、欢乐城、三皇庙、湿地公园等一条龙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丽锦山庄庙会、金世嘉2020xx乡村旅游节、农场崇相寺开光、芦南甜瓜节、森明农事体验、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我市乡村旅游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三是培育市场化服务组织。我委以兴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73家会员单位为载体,成立xx市首家杂粮协会,鼓励企业在原有300平方米加工厂房的基础上,新建800平方米的大型面粉加工车间,引进面粉加工设备,带动会员单位的小麦、杂粮等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化,促进我市杂粮产业向精深加工、品牌培育、流通销售融合发展。

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20xx年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龙头企业建设为重点,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基地开发抓特色、产品开发抓龙头、市场开发抓协会、依靠科技上档次的发展思路,通过建基地育龙头,重质量树品牌,抓服务创环境,夯实了产业基础,有力地推进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20xx年全市农业产业化产值达到47亿元,比上年增长34%。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5家,年销售收入实现15亿元,利税总额1.2亿元,出口创汇1578万美元。有2家企业进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4家企业进入**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行列。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20xx年,我们以园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打造龙头企业的对接平台。我们重点规划了铁西、城南、庆云、八宝、中固等五个工业园区,在每个园区内都专门规划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区。其中铁西工业园区占地15.6平方公里,是辽北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辐射带动作用最强的工业园区。中固工业园区是去年新规划建设的',规划占地面积2平方公里,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于20xx年8月14日正式开始动工,经过70多天的艰苦工作,园区各项工程于10月末全部按期完成。共投入资金1100万元,铺设下水管线5500延长米,新修黑色路面4公里,安装路灯114盏,架设电力和通讯线路3000米,修复景观大堤1500米,新砌石笼坝4道,栽植绿化风景树1.6万株,实现了园区美化、亮化、绿化。当年就引进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家,即开原市大豆蛋白有限公司和开原市亚辉禽业有限公司等两个超亿元项目,实现了当年规划,当年建设,当年投入生产的目标。我们在抓好园区建设的同时,还突出抓好了龙头的引进和培育,按照“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的原则,对重点龙头企业予以倾斜,使一批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和辐射带动能力突出的农业企业迅速成长、不断壮大。20xx年我市共新上投资额超20xx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项目15个,其中超亿元项目6个,总投资35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4.2亿元。其中大连金信集团投资建设的燃料乙醇项目总投资21亿元,是辽北投资额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龙头企业规模的壮大,进一步拉长了我市的农业产业化链条,目前我市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嬴德肉禽、胜利牧业为龙头的肉鸡链条,以凯祥鸭业、亚辉禽业为龙头的鸭鹅链条、以雨润为龙头的生猪链条,以东羽乳业、明光乳业为龙头的奶制品加工链条等10大农业产业化链条。

我们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优先扶持了绿色水稻、良种繁育、蔬菜、苗木花卉、烟叶、水果、生猪、肉禽、肉牛、乳制品等重点产业。形成了以庆云、八宝为主的绿色稻米基地,以马家寨为主的良种繁育基地,以靠山为主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松山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以庆云、三家子、业民、老城为主的蔬菜基地,以八棵树、李家台为主的烟叶基地等6大农业产业化种植基地,基地面积达到4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0.7%。在规模基地的联合带动下,我市农业正逐步实现由“传统型”向“现代型”、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20xx年,我市绿色水稻面积达到12万亩,蔬菜面积达到24万亩,优质水果面积达到18万亩,苗木花卉面积达到6万亩,烟叶面积达到2万亩。肉牛饲养量达到41万头,猪饲养量达到111万头,禽饲养量达到2910万只。村外畜牧小区达到80个,养殖专业乡镇15个,养殖专业村48个,养殖专业户5000多户。形成了靠山苗木花卉、庆云绿色水稻、八宝蔬菜、三家子草莓、业民大葱、老城大蒜、松山水果、业民生猪、威远肉鸡、八棵树肉牛等一批特色产业专业乡镇。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建市场,农产品商品率不断提高。我们重点是做好三个方面工作。一是完善本地批发市场。我们重点对老城蔬菜批发市场、铁西种子销售市场、水果批发市场、八树树黄牛市场、古城堡黄牛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强管理,完善设施,提高了市场的交易能力。二是开拓外埠市场。我们先后组织我市的嬴德、鹤采、圣亚等龙头企业参加平壤国际农产品展览会、沈阳第二届国际农产品展销会等各类展会,进一步提高了优质农产品的知名度,拓宽了农副产品的销售渠道。目前,雨润的猪肉制品、嬴德的鸡肉制品、鹤采的绿色无公害大米、圣亚的蔬菜制品及靠山的花卉苗木、三家子草莓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在沈阳、长春、四平、上海等大中城市及山东、浙江、江苏等沿海发达地区市场均占有一席之地。三是积极培育中介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通过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发组织相结合,放手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狠抓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植和扶持了一批购销实体、种植能手和专业大户。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差,产量、质量、效益仍然不高,土地撂荒、损毁的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改变。今年发生冻灾,核桃、水果基本绝产,农林牧产值难完成。

2.精品农业、高效农业发展规模小、档次低,未形成产业优势,农业供给侧改革任重道远。

3.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品牌不响、市场竞争力不强,自身生产经营困难问题不少,在帮扶贫困村、带动贫困户方面心有余力不足,效果不明显。

4.乡镇农技站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一套人马,工作人员的人事关系、工资发放均由乡镇管理,部分工作人员身兼数职,无法做到专职负责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而一些生产经营企业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程度不够,检测手段、人员配备、经费投入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需要。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今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工作,由市农委牵头,统筹协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5+1专项规划由各牵头部门负责。8月份,经政府采购,确定由山西农大农村区域经济规划设计公司负责编制,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总体规划初稿编制工作,目前在征求各级各部门有关意见的基础上,正在进行第三稿修订中;5+1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于11月27日全面铺开。

二是划定11.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我委加大与市农经、国土等有关部门沟通力度,了解掌握全市各乡镇(街道)、村土地确权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情况,全面铺开划定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16个乡镇349个村底图制作;完成6个乡镇73个村面积划定工作,其中小麦1.0502万亩、玉米5.2582万亩;完成3个乡镇40个村分布图编辑,其中玉米3.3836万亩、小麦0.5214万亩。

三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益农信息社整体推进试点市之一,我委在调研了解各乡镇农村淘宝店、乐村淘店以及乡村e站等站点和运营及人员设备等配情况基础上,借鉴省联通实施工程的先进经验,基本完成300个益农信息社选址和300名信息员遴选、核实工作。

四是建设高标准农田1100亩。今年,我们运用平整土地、建设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和增施精制有机肥、加厚耕作层等农艺措施,加快推进大孝堡乡芦南村1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各项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工程审核和资金审计。

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以争创全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为目标,重点做好“1236”文章,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抓好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我县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按张书记指示精神,要把航天科技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我县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样板和典型,建设成我县加快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成我县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和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建设成我县“三生三园”的重要园区。园区立足于农业招商招大商,共引进经营主体6家,目前重点引进是青岛昌盛日电光伏农业公司,该公司与6月15日与我县签订合作协议,流转土地4000亩建设光伏大棚,农委将积极做好该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工作。安农大皖北综合实验站、隆平高科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功能农业研究院硒谷公司院士工作分站即将在园区开工建设,目前已启动拆迁工作。该园区带动贫困户120户,主要是通过务工带动贫困人口320人。

二是抓好“两带建设”各个项目对接、服务和指导。重点抓好屏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沟徽商光合庄园、墩集草莓示范园、泗城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及瓦坊张楼、山头惠庙、刘圩张谷等园区建设,设施大棚蔬菜由20xx年初的1.2万亩发展到近3万亩,增长60%,带动园区务工3000多人。同时做好山头、大庄、草庙、泗城、大杨设施农业园区帮扶、指导、规划等前期工作,利用省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目前5个乡镇全部完成选址规划,大庄镇、山头镇已进入招标程序。

三是支持和服务好经营主体。今年上半年,为22家经营主体进行了设施农业登记颁证,办理抵押贷款1200多万元。由农委牵头开展了“劝耕贷”试点,目前向阳牧业、新联禽业等已通过“劝耕贷”办理贷款1000多万元。经营主体获得融资后通过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吸纳贫困户入社、流转土地和务工就业,带动脱贫解困。

四是抓好“双包”工作。上半年共争取各类资金500多万投向结对帮扶村。在黄圩镇东北村、曹场村、王宅村、大路口皇姑村建设玉米、大豆和花生高产创建片,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近期拟安排为每个贫困户送2—3袋复合肥,约520户,帮扶复合肥50吨。争取市农委项目资金120万元,在大路口网周村、屏山镇彭鲍村、长沟镇汴河村和邵庄村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等。

(2)、园区缺乏整体规划,标准偏低;。

(3)、我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20xx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xx年增长10.2%,低于全市10.5%的水平。

今年时间过半,产业扶贫工作距县委、县政府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倍感压力,下半年农委将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和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扶贫攻坚工程的时间节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投入20xx扶贫攻坚加速年建设中。

1、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推动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托管和订单农业。如安徽金色家园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已托管3000亩;龙宇农业联合社,已托管700亩。我们将对土地托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现经营主体和被托管土地的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瞄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这块短板,积极组织我们130多名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降低播量精准施肥,降低成本,适时防治病虫害,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积极引导农民有目标外出务工和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加强与农调队及各乡镇协调联动,力争20xx年改变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落后的局面。

3、积极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关键是起到引领作用的农业园区少,规模小,科技水平和效益偏低。针对这一情况,一是我们和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将已规划的园区做大做强;二是充分利用省委主要领导牵头包扶我县契机,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帮助泗城镇、航天科技园、屏山产业园等园区发展壮大;三是协调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把航天育种基地打造成集物联网、精准农业、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全市一流现代农业产业园,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县20xx年产业脱贫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4、稳定粮食生产。20xx年我们将以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着力打造“一牌”、“三平台”。我们130名农技人员每人包一个村、培育10个科技示范户,建一块示范田,竖示范牌。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网、短信服务平台和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平台,向广大农民、镇村干部适时发布优良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自然灾害应对措施等,让农民通过手机适时获得最新农业信息,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今年,我委组织已认定的153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能力提升培训,通过聘请市委党校领导和高级讲师讲解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聘请吕梁市专家解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养殖龙头企业、核桃连片种植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水平。全市第二批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4名;228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将于12月份展开。

二是开展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今年,我市379个行政村全部挂牌“乡村农民夜校”,同时组建11个培训分队组织农民开展十九大精神、农村电子商务、农作物种植技术、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截止目前,共培训农民42500人次。

三是持续抓好吕梁山护工培训。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参加护工培训,共上报非贫困人口七批共698人,实际培训人数共611人,就业率达80%。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为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市以孝政办发[2020]33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耕地质量提升、农水节约增效、旱作良种示范推广、农艺农机集成推进、绿色循环发展五个方面开展加强耕地建设、引进优良抗旱节水新品种、发展循环农业等17项工程措施。目前,已推广穴播免间谷子2万亩、1万亩绿色杂粮、7万亩无公害杂粮;2万亩宽窄行探墒沟播小麦即将收获,实现良种全覆盖。同时,在xx市申江沟科技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建1500亩杂粮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加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应用优良抗旱节水新品种、宽窄行探墒沟播、增施腐熟圈肥、机播机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对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品牌认定,将生产的莜麦、荞麦、豆类等作物加工成杂粮面、杂粮米以及苦荞醋(酱油)、燕麦醋(酱油)、胡麻油等产品,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保障农户的经营收入,打造绿色有机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莜麦、荞麦等各类作物已按规划面积应用相应技术全部完成播种。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