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精选18篇)

时间:2023-12-03 22:08:48 作者:GZ才子

通过月工作总结,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下面是一些优秀的月工作总结范文,适合不同行业和岗位的人参考。

年农业委员会农业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一)全面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经济实现较快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文件精神及州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以“五大理念”引领农业新发展,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园区建设为主平台,以改革开放为主抓手,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质量效益,开创现代山地农业发展新局面,农业经济增长提速,农民增收渠道拓宽。2020年全州农业增加值累计预计完成202亿元,增长6.6%,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45.1%,非粮占比达90.9%,畜牧业占比达24.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9746元,同比增10.2%。全州农业增加值、非粮占比、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连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

(二)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绿色优质农产品“泉涌”发展。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调整完善农业生产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优化各种生产要素组合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生产、加工、物流、营销一体化布局,形成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确保粮食产量稳定的基础上,以茶叶、刺梨、绿壳蛋鸡、生态蔬菜(食用菌)、精品水果等作为我州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都匀毛尖茶、龙里豌豆尖、罗甸火龙果、长顺绿壳蛋鸡、荔波蜜柚、贵定食用菌、三都水晶葡萄、独山铁皮石斛、惠水金钱橘、福泉金谷福梨、平塘四月桃、瓮安肉兔等地理标志产品为代表的山地特色农业产业体系,进一步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现代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全州绿色农产品“泉涌”发展。

1、抓种植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产量。在推进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的同时,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粮食安全,稳定全州粮食种植面积461.96万亩,总产量125.13万吨。

2.生态畜牧业稳步增长。全州推进畜牧养殖方式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促进畜牧渔业持续健康发展,在稳定生猪生产基础上,突出发展蛋禽产业,做大做强长顺绿壳蛋鸡品牌,着力推进生态牛羊和特色水产养殖业发展全州出栏生猪430.34万头、牛26.8万头、羊79.46万只、家禽5264.28万羽。分别同比增0.4%、4.83%、12.81%、6.59;绿壳蛋鸡存栏2358.8万羽、禽蛋产量4.3万吨,分别同比增135.8%、8.53%。

3.蔬果产业快速发展。加强城镇保供蔬菜基地建设,提高外销蔬菜比重,发展辣椒(包括加工椒)、番茄、茄子、豌豆尖等,建成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基地、名特优蔬菜基地,调剂周边地区的冬春喜温蔬菜基地,全州蔬菜种植面积350万亩(次),同比增2.5%;全州共销售蔬菜540万吨,产值125亿元。精品水果重点发展火龙果、百香果、水晶葡萄、高钙苹果等产业,全州果园面积120万亩、挂果面积65万亩、产量60万吨、产值25亿元;全州商品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水果种植面积120万亩;共销售各类水果55万吨,销售收入23.7亿元。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全州完成食用菌种植面积2300亩、产量3800吨、产值3700万元。

4.茶叶产业提质增效。在稳定现有茶园面积的基础上,重点抓好精品茶园建设、茶叶品质提升和品牌建设,积极推广都匀毛尖本地种源和“鸟王种”等地方优良品种,建设精品茶园。2020年预计完成种植面积180.1万亩,投产面积达81.31万亩,共销售茶叶2.11万吨,销售收入44.65亿元。都匀毛尖以25.67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2020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第11名,被授予“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

(三)狠抓春季和秋季攻势,农业产业脱贫初见成效。根据省、州对开展脱贫攻坚春季、秋季行动工作安排和部署,做到“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实现今年减贫对象增收脱贫,坚决打赢农业产业精准扶贫脱贫这场硬仗。紧紧围绕“春季攻势”、“秋季攻势”重点,结合州情实际,锁定泛珠三角市场,努力推动菜、菌、茶、家禽、中药材、一县一业六大重点扶贫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按照“龙头企业+贫困户”、“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等多种经营模式,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等为依托,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带动贫困户共同发展、共同致富。2020年一是抓好扶贫专项资金和扶贫子基金申报,全州在农业产业扶贫上共投入扶贫专项资金4.44亿元;共申请扶贫项目子基金128亿元,项目102个,已获审批项目23个,涉及资金38亿元,已投放项目17个,总投资15.07亿元。二是扶贫产业明确,每个县市明确2个以上的优势扶贫产业、创办2个农业产业扶贫示范点,实现我州产业扶贫覆盖贫困人口22.5万人,其中种植业(蔬菜、水果、茶叶等)覆盖贫困人口17.6万人;养殖业(牲畜、家禽、渔)覆盖贫困户4.9万人。特色优势主导产业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比例达100%。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针对今年我县夏粮收购工作中出现的小麦质量严重超标、托市难以收购的新情况、新问题,县粮食部门多措并举开辟小麦市场化销售渠道。至9月底,县级储备粮轮换任务通过异地采购方式全面完成,各类经营主体通过边购边销、代购代销、就地加工转化等方式共收购市场小麦12万多吨,全县小麦收购市场平稳有序。

一是深挖潜力,引导县内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参与小麦收购。重点引导县内面粉加工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网络,提高小麦就地加工转化能力。

二是部门联动,加大对小麦市场化收购扶持力度。协调县农发行对3家龙头产业化企业进行小麦市场化收购贷款申请。

三是内引外联,提高粮食外销能力。引导县内外粮食贸易商充分利用沙颍河码头水运优势,组织粮食经纪人走村串户开展小麦收购,集中装船外运。

四是主动作为,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在各乡镇粮站设立政策咨询台,通过政策咨询、现场检验和实物样品比对,切实为售粮群众做好政策宣传解释,及时提供粮食需求信息服务。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按照省、市、县的部署,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2020年《聚焦贫困县退出加快实施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工作方案》“1+4”(一方案四细则)和《2020年xx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工程督查调度方案》,有力地推进我县种养业扶贫的开展,目前全县特色种养业扶贫已实施项目104034个,项目覆盖率162%,财政补助资金2.1亿元,占全年计划数1.664亿元的126.2%。其中:一是到户项目:全县申报自种自养到户项目40678户,107531人,发放到户奖补资金8742.48万元。自种自养到户项目及申报资金比年初计划发展到户项目33600户,资金7296.7997万元,超额了21%和19.8%。二是到村项目:特色种养业扶贫村产业发展达标村71个,特色专业村达标45个。去年已认定的71个村的产业发展资金1940万元和剩余的7个村产业前期产业发展引导资金210万元,合计2150万元已拨付到村。78个村发展规划已经完成,基地建设正在进行。全县78个贫困村均实施了产业扶贫项目;三是带动项目:推行“四带”扶贫模式,实行“两入股,一合作”带贫方式。全县323个园区、85家龙头企业、697家合作社、287个家庭农场共累计带动贫困户47165户,113198人,其中2020年财政资金入股6105户,小额信贷资金入股22763户(其中牧原项目10697户),土地入股4893户,入园务工6123户,订单生产7282户。今年新申报15个乡镇154个经营主体带动6105户贫困户,人口13248人,申报奖补资金3052.5万元,已全部拨付,超过年度计划2000万元的152.6%。四是生态林业项目,全县30个乡镇申报12811户37152人,植林面积28907.9亩,已拨付管护工资43361.19万元、生态补偿金1445.39万元。共申报聘任护林员3478名,已拨付工资1252.08万元。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2020年,我县农业农村工作围绕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为目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推进改革创新,加快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呈现出稳中向优的良好态势。农委的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编制的国家农业可持续发展试验示范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先试区工作方案通过国家级专家评审通过,承办了全市春季农业生产暨农民增收工作现场会、全省行蓄洪区脱贫攻坚工作现场推进会。荣获全市现代农业考评先进单位(并列一等奖)。美丽乡村建设考核2020年度全省第五、全市第一;2020年度美丽乡村第一次全市考核综合成绩全市第一。全年粮食生产预计达120万吨,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80亿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增长15%。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推进绿色增产示范行动,粮食产量稳中有进。全县粮食总产预计120万吨,午季小麦播种153万亩,单产429公斤,总产稳定在65.6吨,与去年持平。秋粮中水稻67.5万亩,预计单产520公斤,总产35.1万吨。玉米50万亩,预计单产342公斤,总产17.1万吨。

二是发展适应性农业,深度开发“三水”。立足实际,变水患为水利,发展适应性农业,重点有八里河等水中名特优水产养殖;王岗、赛涧的水上特色水禽养殖;半岗、刘集、夏桥等水生生态蔬菜。

三是发展高效优质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和设施农业。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优良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果蔬种植经验,先后建成三十铺芦笋、建颍巴巴芦笋、江口木子李芦笋种植的瓜果蔬菜综合园区;夏桥食用菌深加工和御莲源莲藕加工的高效农业,已建成绿色食品基地14.3万亩。

四是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已发展稻田综合种养(稻虾、稻鳅、稻鳖)9.6万亩,其中小龙养殖4万亩。

五是做好“两区”划定工作。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实施骨干沟河疏浚整治工程。完成骨干沟河治理28条,总长218公里,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治理和节水灌溉工程,全县旱涝保收田已达110万亩。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开展加绿行动。围绕林业生态建设,结合产业扶贫,制定了《xx县林业生态扶贫工程实施细则》通过成立31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完成新增造林面积41123.5亩。

二是开展加彩行动。围绕四森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对全县22个森林村庄进行高标准绿化,新增造林面积3000余亩,提高我县城镇和乡村绿化标准。

三是开展加高、加密行动。围绕乡村道路提升工程,实施中小河流绿化提升任务110公里、县道绿化提升任务134公里,乡村道路提升100公里,渠道提升80公里。

四是开展加花行动。围绕进城道路和新修道路,对主要进城道路,及新修道路,在加高、加密、加彩的基础上进行加花,不断提高我县绿化品质。

五是改革林业管理体制,建立林长制工作体系与机制。全县30个乡镇要设立乡镇级林长550人,村级林长1027人,护林员3453人,其中生态护林员3213人。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2020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xx重要讲话精神和省委经济工作工作会议精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暨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扭住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三大任务,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为统领,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效益优先,加快构建特色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六大工程”,打造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下足四个功夫”,走出一条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绿色发展、效益提升、美丽宜居的长治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之路。

主要目标是:努力实现“一个稳定”、“两不发生”、“三个增长”。“一个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4亿公斤以上;“两不发生”: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不发生重大农业安全生产事故;“三个增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以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7%、种植业增加值增长3%以上。

(一)农业向有机特色转变,在质量兴农、品牌强农上下足功夫。一是在结构调整上突出“特色高效”。全面推进“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建设;启动219.6万亩玉米和5万亩小麦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在沁县、屯留县实施新增粮食产能田间工程建设项目,推进设施农业转型升级,扩大中药材规模,延长中药材产业链。二是在品质提升上主打“绿色有机”。深入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和武乡县省级示范县建设,在每个农业县市区规划建设1个3000亩以上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封闭示范区,加快修订完善符合长治实际的绿色有机农产品标准和技术规范,建设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绿色辣椒、平顺道地中药材等10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推广长子绿野大型沼气建设模式,在每个县市区新建1座大型沼气工程,创新执法联动机制,开展“绿剑护农”行动,强化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三是在品牌培育上注重“提升管控”。开展农业品牌提升行动,打造沁州黄小米、长子大青椒、壶关旱地西红柿、平顺花椒、黎城核桃等100个富有文化内涵的区域公共品牌、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建立品牌目录制度,继续开展品牌遴选评优活动,扩大品牌市场影响,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各类国际国内展会展销活动,全方位打造长治特色农产品品牌形象,提升优质农产品美誉度和市场竞争力。

(二)农村向美丽宜居转变,在环境治理、城乡融合上下足功夫。一是统筹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做好农村生活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和村容村貌整治三项工作。继续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四大工程”,统筹安排道路、水、电、网、气等基础设施,完善农村卫生、医疗、养老、低保等公共服务设施,逐步实现农村和城市基础设施同步化、服务均等化发展。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为载体,采取“旅游+”“生态+”模式,推进美丽乡村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建设一批独具特色的文旅小镇和田园综合体。力争到2020年,依托美丽乡村建设50个影响力大、效益突出、带动力强的乡村旅游综合体或田园综合体。三是打造宜居示范精品。继续推进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重点打造100个美丽休闲乡村,策划打造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一定知名度的美丽乡村。

(三)产业向融合发展转变,在主体培育、科技创新上下足功夫。一是提升农民素质。以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为基础、技能培训为主体努力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新培育职业农民8000人,认定职业农民1000名,启动百万名农民培训工程,培育100名产业技术带头人。二是推动科技创新。重点提档建设平顺道地中药材、长子蔬菜、黎城中药材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引导二三产业向现代农业园区、农村创业创新园区(基地)集中,发挥产业集聚优势。依托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联盟,开展有机旱作农业,节本增效、优质安全、生态环保农业等集成技术的研发推广,推进科技创新。三是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制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继续实施入企帮扶活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狠抓项目建设,重点抓好武乡三里湾、长子温氏百万头生猪养殖等10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扶持振东制药、太行紫团、沁州黄小米等100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出口示范基地,推动优势农产品走出去。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发连翘、党参、小米等特色功能农产品,加快构建振东制药、潞玉种业、长子浩润等一批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建设长治市智慧农业信息平台,推进武乡、长子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不断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改造提升传统农业。

(四)政策向长效激励转变,在激活要素、共同富裕上下足功夫。一是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突出绿色生态导向,将政策目标由数量增长为主转到质量效益并重上来。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推动市农源融资担保公司扩增资本,继续在各县市区推广“新农贷”业务授信,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提供资金扶持。推进特色种植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采取以奖代补方式支持各县市区开展特色农产品保险,全面提升农业保险保障水平。二是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长效机制。科学制定全市乡村振兴规划,打造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探索建立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深化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和农垦改革,激发农村资源资产要素活力,带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三是实施好特色产业扶贫。实施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科技到村到户、打造优势农业品牌、强化龙头引领带动、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促进模式推广应用等八大行动,培育壮大壶关食用菌、旱地西红柿,平顺中药材等各具特色的农业产业,充分发挥产业扶贫周转金的撬动作用,扎实推进“一村一品一主体”产业扶贫工作。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点是推动各类要素向农业农村集聚,实现城乡规划布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建设、社会治理、公共服务的融合发展,抓好“十大工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实施乡村振兴规划“多规合一”工程。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对全域乡村的空间形态、产业布局、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进行全面规划、系统设计。引导城乡有机融合、共享发展。探索建设以农民为主体,以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田园社区有机结合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新形态,城乡融合发展为有效载体的田园综合体。

二是实施美丽乡村建设提升工程。突出乡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注重农村文化传承,从旅游景区村、历史文化名村和特色明显的中心村抓起,有序推进,逐步形成以点带面、全域推开的美丽乡村建设格局,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全覆盖。按照“宏观统领、分区控制、分步实施、分层推进”的原则,在3年内累计打造100个左右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引领和带动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对2020—2020年期间46个省级和79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创建村进行提档升级,2020年继续创建12个省级和20个市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三是实施“一地两河”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以绿色田园为本底、以自然山水为映衬、以上党文化为内核,开展以“上党盆地”和“浊漳河、清漳河”为重点保护、修复山水林田湖整治修复工程。建立退耕还林还草、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林地和林木资源利用等机制,布局绿色村庄建设和康养生态修复等工程,让绿色生态成为美丽乡村的底色。

四是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推进农业与休闲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同步叠加配套功能,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把山水林田自然资源转化成休闲旅游资源,实施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提升工程,打造“京冀晋”各类主题乡村旅游“目的地”和精品线路。

五是实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研究制定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三年集中整治规划和2020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继续以“治乱、治垃圾、治污水、治面源污染”为重点的,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六是实施长治“三农”品牌建设工程。以沁州黄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长子大青椒等优势产业、特色产品为基础,以振东、沁州黄、壶关紫团等龙头企业为支撑,以太行有机小米、上党党参等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加快农业产业、美丽乡村和休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推进区域公共品牌、美丽乡村特色品牌和休闲农业品牌整合,构建长治农乡旅“三农”大品牌。

七是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大力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以培育农业职业经理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为重点,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加大对职业农民跟踪扶持,大力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开展乡村干部素质提升培训、轮训工作,加快建设“农业人才智库”,打造农业人才高地;创造人才发展良好环境,吸引年轻人才回村创业,落实好人才引进培育计划;2020年底前全面构建适应城乡融合发展的人才支撑体系。

八是实施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工程。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发展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强化农村集体“统”的功能,鼓励集体经济组织采取自主开发、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盘活集体资产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森林康养、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增加农民务工性收入。

九是实施乡村文化建设工程。深化乡村公民道德建设,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积极开展“三美四好”示范村建设,推动文明村镇、文明院落、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让文明乡风滋养美丽农村。加快推进文化活动室、村史馆、图书室、文化长廊等建设;常态化开展文艺表演、家风传承、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活动,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乡村每个角落。加强农村文化队伍建设,建立城乡文艺结对机制,增强乡村文化自身造血功能,让农民真正成为乡村文化的主角。

十是实施乡村综合治理工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和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基础工作、基本能力,大力提升乡村综合治理能力。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承办的重大活动。共承办四次全国、全省现场会:一是全国产业扶贫(xx长治)现场推进会,推广了平顺县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典型范例和我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二是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现场推进会,楼阳生省长对我市以“五道五治”为统领、推进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我市美丽乡村不次于浙江的标准。三是全省产业扶贫到村到户现场推进会,对我市立足资源禀赋,坚持规划引领,创新发展模式,精准推动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四是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现场签约仪式上,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资金7.55亿元。

2、举办的重要活动。全年共组织举办五次重要活动:一是在屯留县组织召开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二是在长治县组织举办第二届年货采购节暨2020年长治市名优特农产品展销会;三是在沁县组织举办太行山名优特新农产品展销会;四是联合市旅发委、新闻中心举办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路线精品景点新闻发布会;五是联合工商、质监、长治日报社、长治广播电视台,组织举办了2020长治市十大农业品牌评选系列活动。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抓特色,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我们按照“稳粮食、扩蔬果、发展中药材”的思路,立足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布局。在粮食作物上,调减玉米11.7万亩,增加优质谷子、高粱、马铃薯等杂粮播种面积7.8万亩;在园艺作物上,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食用菌、水果等产业发展齐头并进,新发展设施蔬菜3.1万亩,新开发露地特色蔬菜3.4万亩,新发展和改造果园0.68万亩;在中药材产业上,以种苗基地、种植基地、产业园区为抓手,新种植中药材17.44万亩;全市形成了290万亩玉米、25万亩谷子、10万亩高粱、15万亩马铃薯、45万亩蔬菜、110万亩中药材、16万亩果品的产业格局。稳定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以2个部级6个省级粮食高产高效示范片和48个部省级蔬菜标准园为核心,重点抓好23个市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和30个市级蔬菜标准园建设,全年粮食总产16.31亿公斤,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量达183万吨,中药材总产值达8.2万吨,逐步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2、重绿色,建设安全优质农产品基地。一是出台绿色有机农业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实施绿色有机基地创建、农产品品牌升级等八大行动,通过建设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绿色防控示范区等有效措施,促进绿色农业发展;在屯留县召开了全市农业标准化暨创建全国绿色有机农业示范市现场推进会,对我市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绿色有机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动员部署。二是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与市质检部门联合印发了《长治市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实施意见》,围绕我市八大主导及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地方标准的制修定,涉及绿色生产技术操作规程49项、有机生产技术操作规程22项,出台了绿色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手册,推进屯留县农业标准化创建试点县建设,建设万亩绿色辣椒标准化订单种植基地。三是强力推进“三品一标”认证。积极争取“三品一标”认证专项扶持资金,将“三品一标”认证列为对县市区政府的考核指标,全年新认证“三品”农产品201个,新增产地认证面积44万亩,新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2个,新认证产品数量和产地面积超过了2020年前累计有效用标产品及产地数量。截至目前,全市有效使用“三品”标志的产品287个,企业141家,产地面积74.89万亩。四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狠抓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在襄垣、屯留等7个县建立优质有机肥施用示范片20万亩,在沁县建立减肥增效示范区4万亩,全市推广测土配方施肥369万亩,化肥施用量减少0.11万吨,下降0.87%;推广病虫害绿色防控,规划建设了33个绿色防控示范区,总面积1.4万亩,完成统防统治作业面积152万亩次,农药使用量减少3.37吨,下降0.48%。狠抓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依托长子禾能、七一华富等企业开展秸秆综合利用示范,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以上;加快易通环能、长子绿野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建设,完善总结推广壶关以旧换新废弃农膜回收机制,示范县农膜回收利用率达80%以上。

3、育主体,激发农业领域“双创”活力。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实施特色农产品产业支撑项目贷款贴息、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创建、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示范项目,建立常态化入企帮扶机制,帮助5家企业完善了进出口相关手续,培育壮大了长子浩润等一批出口潜力企业,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41家;全年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共签约17个,签约金额140.9亿元。二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精选15家市级示范培训机构,实行领导包抓责任制,推行市级统筹示范培训与县级自主培训相结合、请名师授课与走出去延伸教学相结合,分层分类分级分专业开展职业农民培育。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训班,先后组织到中国农大、西北农大、浙江大学等名校名企进行了延伸教学。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7万余人,其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1.58万余人,新型职业农民已经成为引领三农发展的“排头兵”。三是培育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服务专业、竞争充分的原则,加快培育农业市场信息、农资供应、绿色生产技术、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农机作业及维修、农产品初加工、农产品营销等各种类型的服务组织,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化服务组织达到41家,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

4、促融合,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用电商重构农业产业格局,改造提升农业产业链,易淘科技等特色农产品交易平台成功上线,武乡小米、壶关旱地西红柿等一大批特色优质农产品成功试水电商,农产品销路和产业链效益进一步拓展;在壶关开展了农业信息入户试点,按照“六有”标准建设了100个益农信息社,将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培训服务延伸到村和农户。二是大力发展城郊农业,依托城郊农村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拓展农业功能,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深度融合,以城区、郊区、潞城市、长治县为中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农耕体验、农业创意、乡村手工艺等产业,塔岭山农业科技园、凤凰山庄等一批城郊农业典型不断壮大。三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举办了休闲农业、美丽乡村建设专题培训班,邀请北京蓝海编制了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了10条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精品线路、100个精品景点,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成功申报壶关县、沁源县为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城区塔岭山农业科技园等5个村(园区)为省级示范点。四是大力推进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开发,全市共有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生产企业25家,产品数量达100余种,4月份,全省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在我市召开,我市共签约5个项目,签约金额7.55亿元;近日,由振东制药牵头申报的连翘叶、党参和黄芪等新食品原料顺利通过了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技术审查,完成了安全性评价,迈出了进行功能食品开发的关键一步。

5、构载体,打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一是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功创建“上党中药材”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成为全国首批62个、全省唯一入选的国家特优区,同时也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中药材特优区之一;获批创建太行有机小米省级特优区。二是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在全省率先启动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工作,在全市布局建设了紫团食用菌、方兴设施农业、林盛果业、沁州黄小米等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葫芦农庄、旖旎玫瑰、楠莎姆酒庄等一批农业特色庄园,并安排240万元专项资金进行扶持;目前,已获批创建长子蔬菜、平顺道地中药材、黎城中药材等3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三是打造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在全省率先启动了有机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创建的方案编制工作,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得到省政府充分认可,同意长治整市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区,启动武乡县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

6、增动能,以改革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一是抓科技创新。依托长治职业技术学院、谷子研究所等农业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人才、技术资源,组建了“现代农业科技推广联盟”,强化绿色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潞玉与深圳华大基因农业集团、浙江大学加强技术合作,开展优质杂交玉米、谷子育种方面的研发。易通集团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天津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加快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土壤功能调理剂开发等农业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打造了政研企合作典范。二是抓规模经营,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的基础上,采取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和互换并地等形式,推动土地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三是抓金融创新,健全市县两级农业担保体系,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和“新农贷”业务授信,为绿色现代农业发展解决融资难题;积极推动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2020年全市种植业参保面积229.77万亩,保费5826万元,潞城、壶关、武乡县积极开展地方特色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种植风险,提高了农民调产积极性。

7、创品牌,增强优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一是培育知名产品品牌,举办了农产品品牌发展论坛,评选产生了“长治十大农产品品牌”;沁州黄、林盛果业、浩润食品、照江蜂蜜4家企业的知名品牌入选首批xx20个功能农产品品牌;与浙江火石品牌成功签约,在文化创意和品牌塑造上开展战略合作,丰富品牌文化内涵。二是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成功申报武乡小米、平顺连翘2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全市地标农产品达到12个;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启动了长治小米、上党连翘、党参、高粱等四个市级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培育一批影响力大、竞争力强、具有长治特色的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三是大力宣传推广品牌,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各种大型农博会、农洽会,宣传推介我市农产品品牌;在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沁州黄小米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第五届中国(xx)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上,“上党党参”已被列为全省六大区域公共品牌之一。

8、严监管,保障绿色放心农产品供给。一是抓检验检测。以“提高检验能力、保证检测质量、参与安全监管”为目标,不断加强检测机构建设、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和基础管理规范建设。市检测中心顺利通过机构考核和资质认定“双认证”,增加检测参数84项,具备了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及23类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能力。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省厅对我市抽检150个样品,合格率100%;市、县两级检测样品2784个,合格率99.6%。二是抓质量监管。加快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长子县建成全市首家农产品溯源系统;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黑名单”制度和守法诚信考评制度,推进按规生产、诚信经营;长子县、襄垣县顺利通过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验收,长子县通过第二批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黎城县和屯留县通过第二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遴选。三是抓源头控制。横向建立了部门联动机制,纵向构建了晋冀鲁豫执法协作机制,强化检打联动,开展了以农资打假暨放心农资下乡进村为主题的“绿剑护农”行动,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重点开展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共出动执法技术人员1400余人次,检查发现并立案查处违法行为76起,查获涉案肥料500多吨,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近200万元。

9、补短板,建设美丽幸福新农村。一是补齐农村建设的短板。下发了《关于做好全市农村环境集中整治行动的通知》,以“五道五治”为统领,以“三沿、三环、四治”为重点,深化农村环境集中整治。制定印发了《长治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20年行动计划》,继续实施完善提质、农民安居、环境整治和宜居示范等“四大工程”,大力实施美丽宜居示范村三级联创,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生态休闲、镇村一体、工矿一体、移民新区、商贸服务、绿色生态、生态涵养等八大美丽乡村示范建设,全市涌现出47个省级、60个市级和560个县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全市美丽乡村建设呈现串点成线、连线成片的发展势头。6月1日,在全省农村环境集中整治长治现场会上,楼阳生省长对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我市的农村环境整治标准不次于浙江的美丽乡村。二是补齐产业扶贫的短板。围绕“8311”特色农业产业扶贫项目,因地制宜确立主导产业,精准施策开展技能培训,产业化企业、合作社等龙头带动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总结推广了振东、沁州黄、大山禽业、多维牧业、今和农业等产业扶贫带动模式。截至目前,全市未退出的建档立卡671个贫困村全部确立了主导产业,479个村有带动企业,653个村有合作社,653个村有合作经济组织,3.88万户贫困户有了增收项目,3.25万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通过参加培训,掌握了技能,“五有”产业扶贫机制初步建立。农业部、省政府先后在我市召开产业扶贫现场会,推广了我市“龙头带村、能人带户、两头激励、共同致富”的产业扶贫新模式和平顺县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扶贫开发的典型范例。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创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点26个、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示范基地30个;扎实推进“两减两利用”,化肥使用量连续多年实现负增长,农药使用量率先在全省实现“零增长”。

二是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做好江店、古城、五十铺秸秆还田示范区建设,秸秆直接粉碎还田达133万亩;秸秆打捆养殖收储,进行过腹还田面积可达15万亩。秸秆收储工作,全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已达到95%以上,位居全市前列。

三是抓好农产品绿色品牌建设。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施“绿色”品牌培育计划,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培“绿色”农产品品牌。做好“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认定。建立农业生产信用档案。

四是加大农业执法,严格控制农业生产投入品。利用农委信息网、横幅标语、新型农民培训、印发资料以及文艺演出等方式在全县组织不同形式的宣传活动2次,印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农药使用明白纸”、“禁限用农业目录”等各种宣传材料30000余份。出动执法人员450人次对辖区内30余家农资经营店(种子、化肥、农药)、6个蔬菜基地、100余家合作社及家庭农场进行蔬菜检测2680多个,合格率99.8%。同时我县今年省、市抽检的农产品合格率均达100%。

年农业委员会农业工作总结及年工作计划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不高。我州农业细分产业多、分布散,农业企业“小、散、杂”,各类经营主体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尚未形成一条配套完整、关系紧密、特色突出的产业链,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附加值较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滞后。

(二)产品产业结构不优。高端、特色农产品面积不大、产量不高、生产能力不足,特色农产品产业链不全等。名优农产品、精品农产品与大宗农产品发展不平衡。xx年蔬菜种植面积350万亩次,水果120万亩。但做得比较精、比较优,能走上高端市场的名特优农产品所占比例非常小。不能形成数量充足、质量优良的特色优质农产品供给体系。

(三)农业投入不足。州县两级对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庞大资金无能为力。上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力度虽在逐年加大,但项目小而散、整合难等问题并存。农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突出。

(四)农业基础设施薄弱。xx大部分地区土地较破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沟渠引水、旱地集雨工程设施缺乏,如遇到干旱、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农产品产量和品质随之受到较大影响,靠天“吃饭”的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今年我州境内多地多次出现强降水天气,由于降水频繁,暴雨频次较多,导致洪涝和次生灾害严重,造成全州主要农作物成灾总面积11.27万亩,绝收总面积4.41万亩;水稻绿色模式攻关项目约3.5万亩的稻田养鱼(鸭)全部被冲走;其中瓮安县、龙里县灾情严重,造成瓮安县2.9782万户9.2318万人受灾,2人因灾死亡,紧急转移安置1100户3843人;造成龙里县56个村、544个村民组受灾;造成多县(市)农作物、畜牧业和农业设施不同程度受灾,导致当前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预计造成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7492.85万元。

(五)经营主体组织管理涣散,力量薄弱,示范带动力不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管理,加之合作社普遍存在实力软弱、组织涣散等问题,主体带动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导致辐射带动能力不够强。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作为自发的产销队伍,覆盖面小,运作不规范,服务层次低,市场开拓能力不强,不能充分发挥产销组织在市场中的主体作用。农产品销售仍存在产销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不能及时为生产、销售和政府决策提供可靠依据。我州农业合作社基本上实现了每村有一个以上合作社,但真正起带动作用的村合作社仅占1/3左右。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少,但国家龙头企业仅3家,很多农产品加工企业仅仅停留在初级农产品加工阶段,深加工企业少,企业带动能力有限。

(六)农业园区发展不平衡。由于各县(市、区)、各乡(镇、办事处)对农业园区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各园区间的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存在较大的差异,导致了县市之间、园区之间建设水平差距明显;另外由于园区投入有限、人才不足等原因,特别是精品园区数量、面积方面还很少,还不能较好的服务带动全州常规农业。

(七)农业面源污染仍然突出。农民长期大水、大药、大肥的施肥习惯短时间难以改变,经营主体绿色发展观念淡薄,农业清洁化生产不够普及,土壤结构破坏、有机质缺乏、部分县重金属超标等问题仍然突出,养殖场粪污处理不完善问题仍存在,已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新的风险。

(八)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识不足,农产品检测体系不完善。一是安全县的创建推动不力,“三品一标”认证工作进展较慢,日常监管和执法力度有待加强。二是我州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项目建设不完善,检验检测机构不健全,目前仍有三都、荔波、平塘、贵定项目建设未完成、都匀市未获建设项目、都匀经济开发区没有成立检测站等,三是检测技术力量薄弱,人员不完全到位;四是检验检测资金投入过少,据统计,2020年州、县仅落实工作经费和检测经费71万元,远远不能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九)产业扶贫思路不清、模式单一,扶贫成效不明显。一是部分县(市)工作仍停留在以往“大水漫灌”的扶贫模式上,贫困户被项目化问题较为突出,没有真正实现因户施策、对症下药,部分群众“我要发展”意识未有根本性转变,“等、靠、要”思想不同程度存在,没有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来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工作方法不多,导致贫困户对项目帮扶参与性不强。二是部分乡镇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没有认真分析辖区内农业产业的特色和优势,盲目追求规模化,产品上市后未能及时组织销售,导致价低伤农,产业扶贫成效不明显。如都匀市江洲村的马铃薯种植项目。三是大部份乡镇没有对辖区内的农业产业进行科学规划,发展产业方向不明。实施项目只注重“短平快”,没有把握好“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原则,大多以养殖业为主,采取发鸡发猪补饲料的方式实现项目全覆盖,缺乏长远增收的支撑产业,不能保证贫困户有持续稳定收入来源,返贫风险较高。

农业委员会年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稳根基,巩固粮食生产。重点抓好:一是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稳定粮食生产面积;二是优化产品结构,重点发展品牌粮食;三是搞活粮食流通,坚持政策性粮食收储和市场化粮食经营“两线运行”,坚守“种粮卖得出”“种粮有效益”底线。

2、优结构,推进产业提升。重点抓好: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适水农业、高效农业、品牌农业,如水生蔬菜、稻田综合种养、芦笋、蚕桑、设施蔬菜、葡萄、黄金梨等;推进养殖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草食畜禽,如大别山黄牛、淮山羊、皖西白鹅、淮河麻鸭等;实施“优质粮食工程”,着力推进“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完善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建设粮食产后服务体系,更好地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领作用,努力让广大消费者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和“吃得健康”。

3、壮园区,增强引领作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按照xx县现代农业“两带一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布局,深入挖掘“水上、水中、水下”的“三水”特色资源,突出扶持水上特色水禽养殖、水中名特优水产养殖、水下特色水生果蔬等产业发展;突出发展有机果蔬、休闲采摘、苗木花卉、农牧循环、清洁农业、品牌农业,扎实推进阜颍河生态农业示范带建设。依托我县八里河公园、迪沟湿地两大风景区和小张庄、三王等美丽乡村,着力培育王岗、半岗田园综合体等一批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4、兴科技,加快转型步伐。继续抓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民生工程,提高农民科技水平。完善农技人员包村联户制度,完善农技推广体系。鼓励采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土地托管等多种方式,扩大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重点加强粮油储藏技术、粮油精深加工、副产物高效利用、粮食质量安全、节粮减损、现代粮食物流、粮食机械装备制造、粮食智能化和信息化等领域的科技开发与推广应用。

5、强品牌,提升竞争优势。推进粮食、水产品等五个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力争新增5家;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培育和创建一批有较大影响力的农业企业品牌,推进优质农产品品牌升级,拓展我县农产品的国内市场。

6、促融合,放大增收效益。推进农业与观光体验、休闲旅游、文化康养等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培育环淮颍河、八里河、迪沟国家湿地公园、颍城四条乡村休闲旅游带,创建风貌特色化、功能现代化、服务标准化的四星级以上特色农家乐50个以上。推进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行动,引导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接区域性、全国性电商平台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继续推进益民信息社进村工程,力争2020年完成全覆盖。重点扶持鑫泉米业、管氏面业、皖润米业等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粮油食品产业集群,使现有粮食加工企业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特色加工和主食产业集聚加工转变,从单一的粮食产业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转变,促进粮食就地加工转化,延伸产业链条,提高粮食附加值。

7、添绿色,夯实生态支撑。围绕林业生态扶贫工程,开展加绿行动,力争生态苗木育种种植面积新增5万亩。,加强古树名木、林木良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消防等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继续实施绿化提升行动,抓好农业生态保护。大力实施林业增绿增效行动,继续推进“三线三边”等重点区域绿化,加强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完善公益林生态保护机制;推进森林扩面提质,大力推进彩色健康林业发展。

8、严监管,筑牢安全防线。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建设。严格落实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出台的“一规定两守则”,层层压实安全储粮和安全生产责任,确保库存粮食数量真实、质量良好、储存安全、管理规范。

9、抓改革,厚植发展动能。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探索“三权”分置的实现形式,拓展农民增收渠道。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一县一企、一企多点”改革,壮大企业规模,降低管理成本,促进企业转型发展。

10、补短板,提高特色产业扶贫效果。瞄准产业脱贫“靶心”,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加大产业宣传力度,补齐产业扶贫短板、拉紧脱贫责任链条,凝聚产业扶贫攻坚合力、强化工作督查督办,确保各项任务有效落地,实现脱真贫、真脱贫。

当前,我县正处于脱贫摘帽最后冲刺阶段,县农委将按照既定工作目标,带领全系统干部职工扎实做好产业扶贫、农村环境整治、美好乡村建设、大棚房专项清理、四森创建及林长制检查、秋收秋耕秋种秋购和秸杆禁烧等工作,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对标对表,抓细抓实,补齐短板,注重长效,为坚决打赢全县脱贫摘帽攻坚战,开启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征程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以争创全国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全省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为目标,重点做好“1236”文章,加大产业扶贫工作力度,现将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是抓好园区建设。园区建设是我县加快推进产业扶贫的重要举措,按张书记指示精神,要把航天科技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我县产业扶贫、精准扶贫的样板和典型,建设成我县加快创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成我县加快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机制创新和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建设成我县“三生三园”的重要园区。园区立足于农业招商招大商,共引进经营主体6家,目前重点引进是青岛昌盛日电光伏农业公司,该公司与6月15日与我县签订合作协议,流转土地4000亩建设光伏大棚,农委将积极做好该项目落地的各项服务工作。安农大皖北综合实验站、隆平高科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中国科技大学苏州功能农业研究院硒谷公司院士工作分站即将在园区开工建设,目前已启动拆迁工作。该园区带动贫困户120户,主要是通过务工带动贫困人口320人。

二是抓好“两带建设”各个项目对接、服务和指导。重点抓好屏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长沟徽商光合庄园、墩集草莓示范园、泗城现代农业博览园以及瓦坊张楼、山头惠庙、刘圩张谷等园区建设,设施大棚蔬菜由20xx年初的1.2万亩发展到近3万亩,增长60%,带动园区务工3000多人。同时做好山头、大庄、草庙、泗城、大杨设施农业园区帮扶、指导、规划等前期工作,利用省专项扶贫资金500万元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目前5个乡镇全部完成选址规划,大庄镇、山头镇已进入招标程序。

三是支持和服务好经营主体。今年上半年,为22家经营主体进行了设施农业登记颁证,办理抵押贷款1200多万元。由农委牵头开展了“劝耕贷”试点,目前向阳牧业、新联禽业等已通过“劝耕贷”办理贷款1000多万元。经营主体获得融资后通过在贫困村建立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吸纳贫困户入社、流转土地和务工就业,带动脱贫解困。

四是抓好“双包”工作。上半年共争取各类资金500多万投向结对帮扶村。在黄圩镇东北村、曹场村、王宅村、大路口皇姑村建设玉米、大豆和花生高产创建片,重点推广良种良法、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等技术,近期拟安排为每个贫困户送2—3袋复合肥,约520户,帮扶复合肥50吨。争取市农委项目资金120万元,在大路口网周村、屏山镇彭鲍村、长沟镇汴河村和邵庄村建设设施蔬菜大棚等。

(2)、园区缺乏整体规划,标准偏低;。

(3)、我们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20xx年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xx年增长10.2%,低于全市10.5%的水平。

今年时间过半,产业扶贫工作距县委、县政府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时间紧任务重。我们倍感压力,下半年农委将切实履行部门职责,和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密切配合,按扶贫攻坚工程的时间节点,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推进力度,全力以赴投入20xx扶贫攻坚加速年建设中。

1、引导农业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经营。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推动经营主体开展土地托管和订单农业。如安徽金色家园农业社会化服务有限公司,已托管3000亩;龙宇农业联合社,已托管700亩。我们将对土地托管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实现经营主体和被托管土地的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2、瞄准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这块短板,积极组织我们130多名农技人员,到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田,降低播量精准施肥,降低成本,适时防治病虫害,增加单位面积效益。积极引导农民有目标外出务工和就地就业,增加收入。加强与农调队及各乡镇协调联动,力争20xx年改变我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落后的局面。

3、积极推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但不是农业强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偏低,关键是起到引领作用的农业园区少,规模小,科技水平和效益偏低。针对这一情况,一是我们和各乡镇及县直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将已规划的园区做大做强;二是充分利用省委主要领导牵头包扶我县契机,用好用足各项优惠政策,积极争取项目支持,帮助泗城镇、航天科技园、屏山产业园等园区发展壮大;三是协调财政局等相关部门,把航天育种基地打造成集物联网、精准农业、电子商务为一体的全市一流现代农业产业园,真正起到引领和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县20xx年产业脱贫奠定一个坚实基础。

4、稳定粮食生产。20xx年我们将以小麦高产攻关、玉米振兴计划为抓手,大力开展高产创建活动,创新农技推广方式,着力打造“一牌”、“三平台”。我们130名农技人员每人包一个村、培育10个科技示范户,建一块示范田,竖示范牌。通过农业技术推广网、短信服务平台和测土配方施肥信息平台,向广大农民、镇村干部适时发布优良品种、病虫草害防治、测土配方施肥、自然灾害应对措施等,让农民通过手机适时获得最新农业信息,为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今年,我委组织已认定的153名新型职业农民开展能力提升培训,通过聘请市委党校领导和高级讲师讲解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聘请吕梁市专家解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设施蔬菜示范基地、养殖龙头企业、核桃连片种植基地进行实践学习等措施,进一步提高了我市新型职业农民的从业水平。全市第二批认定新型职业农民44名;228名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任务将于12月份展开。

二是开展冬春农民素质大培训。今年,我市379个行政村全部挂牌“乡村农民夜校”,同时组建11个培训分队组织农民开展十九大精神、农村电子商务、农作物种植技术、惠农政策等方面的培训,截止目前,共培训农民42500人次。

三是持续抓好吕梁山护工培训。今年,我们继续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参加护工培训,共上报非贫困人口七批共698人,实际培训人数共611人,就业率达80%。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乡村振兴战略规划编制。今年,市政府安排专项资金150万元用于规划编制工作,由市农委牵头,统筹协调总体规划编制工作,5+1专项规划由各牵头部门负责。8月份,经政府采购,确定由山西农大农村区域经济规划设计公司负责编制,在广泛调研,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总体规划初稿编制工作,目前在征求各级各部门有关意见的基础上,正在进行第三稿修订中;5+1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已于11月27日全面铺开。

二是划定11.5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我委加大与市农经、国土等有关部门沟通力度,了解掌握全市各乡镇(街道)、村土地确权面积和永久基本农田面积情况,全面铺开划定工作,目前已全部完成16个乡镇349个村底图制作;完成6个乡镇73个村面积划定工作,其中小麦1.0502万亩、玉米5.2582万亩;完成3个乡镇40个村分布图编辑,其中玉米3.3836万亩、小麦0.5214万亩。

三是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今年,我市被确定为全省益农信息社整体推进试点市之一,我委在调研了解各乡镇农村淘宝店、乐村淘店以及乡村e站等站点和运营及人员设备等配情况基础上,借鉴省联通实施工程的先进经验,基本完成300个益农信息社选址和300名信息员遴选、核实工作。

四是建设高标准农田1100亩。今年,我们运用平整土地、建设农田林网等工程措施和增施精制有机肥、加厚耕作层等农艺措施,加快推进大孝堡乡芦南村11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各项工程已全部完工,正在进行工程审核和资金审计。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一是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今年,我委积极争取上级资金,为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489万元;推荐绿宝晶、铭信、昌圆等11家带动能力强、扶贫成效明显、企业资金困难的企业纳入吕梁市农业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项目库,目前绿宝晶获批贷款1000万,昌圆获批贷款500万,推荐一果享受3000万产业扶贫周转金;协调金融机构解决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邮储银行和义顺发特种养殖已达成初步贷款意向。同时,坚持农产品走出去战略,组织全市14家龙头企业95种名优特农产品参加了吕梁市首届名优特功能食品展销会,我市贸易签约1.8796亿元,5个招商引资项目资金26.118亿元;组织铭信、杨氏康健、金疙达等14家企业参加吕梁市第二届名优特功能食品展销会,贸易签约7450万,3个招商引资项目资金5.6亿元;组织一果公司参加第十六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博览会;金圪达、杨氏康健、胜溪农夫、杏野陶业4家企业参加第六届山西精品年货节。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在第19届比利时布鲁塞尔国际烈酒大奖赛中,我市羊羔酒业的60度商务酒和45度珍藏原浆酒,一举荣获两枚金奖;xx市南曹村九州香豆制品有限公司“九州香及图”被认定为“山西省著名商标”。

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今年,我们对取得国家级、省级、吕梁市级、xx市级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分别给予50万、30万、20万和10万元的奖补,形成了支持和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示范点基础设施建设,优先解决水、电、路、通信、环境整治、标识系统等方面问题,提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的接待质量和水平,目前,曹溪河休闲旅游度假区规划正在编制中,宇丰公司正在申报省级精品采摘园。同时,大力开发旅游精品线路,与旅游公司合作,打造九州香豆腐宴、朝阳沟驿站篝火晚会、欢乐城、三皇庙、湿地公园等一条龙精品旅游路线;推动丽锦山庄庙会、金世嘉2020xx乡村旅游节、农场崇相寺开光、芦南甜瓜节、森明农事体验、农民丰收节等节庆活动,我市乡村旅游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三是培育市场化服务组织。我委以兴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以73家会员单位为载体,成立xx市首家杂粮协会,鼓励企业在原有300平方米加工厂房的基础上,新建800平方米的大型面粉加工车间,引进面粉加工设备,带动会员单位的小麦、杂粮等农产品向精深加工转化,促进我市杂粮产业向精深加工、品牌培育、流通销售融合发展。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为改善农业发展基础条件,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我市以孝政办发[2020]33号文件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耕地质量提升、农水节约增效、旱作良种示范推广、农艺农机集成推进、绿色循环发展五个方面开展加强耕地建设、引进优良抗旱节水新品种、发展循环农业等17项工程措施。目前,已推广穴播免间谷子2万亩、1万亩绿色杂粮、7万亩无公害杂粮;2万亩宽窄行探墒沟播小麦即将收获,实现良种全覆盖。同时,在xx市申江沟科技农业专业合作社创建1500亩杂粮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种、养、加相结合的生产经营模式,应用优良抗旱节水新品种、宽窄行探墒沟播、增施腐熟圈肥、机播机收、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技术,对产品进行绿色认证、品牌认定,将生产的莜麦、荞麦、豆类等作物加工成杂粮面、杂粮米以及苦荞醋(酱油)、燕麦醋(酱油)、胡麻油等产品,以延长产业链,提高经济效益,最大程度保障农户的经营收入,打造绿色有机杂粮标准化示范基地。目前,莜麦、荞麦等各类作物已按规划面积应用相应技术全部完成播种。

年农业委员会工作总结和年工作计划

1.“三品一标”获证产品认证数量13个。截止目前,全市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6个、产品19个,正在等待省厅评审;申报绿色食品产地8个、产品11个,已通过专家评审;获得有机农产品产地2个、产品5个,面积5282.7亩;有机转换产地6个、产品9个,面积7120.95亩,其中中绿华夏认证的有机转换产地1个、产品2个,面积5000亩。

2.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增幅8%。今年1—11月份,我市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15.22亿,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11亿,增幅16.1%;与目标任务相比增幅160%。全年预计销售收入达16.5亿元左右。

3.完成马铃薯夏薯2万亩等特色农业产业扶贫年度计划任务。今年,全市铺开了1万亩绿色杂粮、7万亩无公害杂粮、2万亩马铃薯建设任务。实际完成种植绿色杂粮1万亩、无公害杂粮6.17万亩、夏薯1.16万亩。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