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必修一的教案设计(通用15篇)

时间:2024-01-08 09:49:19 作者:HT书生

教案的编写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因材施教和体现个性差异。通过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和教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能力和教案设计水平。

高中政治必修4教案

一、教材分析:这一课题是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第三单元第八课第一框题的内容。主要阐述了财政的作用,财政收入与支出的渠道及二者关系,在这一单元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一课题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认识政府是如何参与社会分配的,帮助学生领悟财政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因此,学习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高一年级的学生学习目的性明确,积极性高,通过半学期的学习,对于经济生活有较强的兴趣。根据这一课题的特点以及学生有较强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有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自主探究,感悟到财政的作用,但理解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会有一定的障碍。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财政的含义和实质,了解国家预算和决算的含义。

2.理解财政的作用,尤其是如何运用财政政策实现经济平稳运行。

3.知道财政收入的含义及具体获取渠道,理解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能够为政府增加财政收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能力。

4.了解财政支出的含义和具体用途,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能根据政府职能合理安排财政支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以大量的事实材料为背景,设置情境,教师点拨和总结,通过“创设情境---问题设置—学生合作探究以及师生合作”的方式学习知识。

2.学习方法主要为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等。

3.教学方法主要是情境导入教学法、利用现代化手段教学法、分组竞赛法、师生对话教学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我国财政的作用和原则,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2.关心财政支出的内容,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增强主人翁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财政的作用。

(2)财政收支的对比关系。

难点:财政政策。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教学导入:2011年,南昌入选“幸福感城市”三甲,你感受到了幸福吗?如果你没有感受到了,那我们今天一起来感受我们的幸福。幸福之旅从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开始。

1、创设情境。

展示图片:美丽的南昌国际体育中心,多媒体播放视频(南昌投入400亿,迎接七城会)。

2、问题设置。

3、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看书和思考,教师总结导入新课:国家财政。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板书)略。

环节三新课教学。

突破重点(分三组进行抢答)。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一:“十一五”中央财政教育支出图。

情境二:

为解决南昌市居民跨区看病难等问题,南昌市制定并出台了《南昌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实施意见》。《意见》指出,未成年人每人每年150元,其中:财政补助120元。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

多媒体展示:

情境三:嫦娥二号投入9亿。

情境四:从2009年到2016年,南昌将投入274.24亿元建设地铁1号线一期和2号线一期、情境五: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国家财政投入的图片。

问题设置:

(1)这些行业有什么特点?这些工程建设能否完全靠市场解决呢?为什么?

(2)这些大型工程建设体现了财政的什么作用?

情境六:视频(通胀了)。

问题设置:这体现了财政的哪方面的作用?如何理解该作用?请举例说明。

环节四新课教学。

角色模拟:财政部长向大家介绍财政收入的含义和渠道,为增加财政收入提建议。

分组探究:从八一桥、阳明路变化说一说南昌市财政支出。

情境:比一比2011财政收入与支出。

环节五情感升华(从身边事例谈谈对财政作用的感悟)。

环节六学生进行总结,教师感悟:发挥财政的作用,我们的幸福没有终点!

环节七布置课后作业。

六、板书设计:

(一)国家财政。

1.含义。

2.本质。

3.国家预算和国家决算。

(二)财政作用。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

(三)财政收入与支出。

1.财政收入(1)含义(2)渠道(3)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2.财政支出(1)含义(2)具体用途。

3.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关系(1)关系(2)要求。

七、教学反思:

这一课教学导入和教学过程中的多数事例是与南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有一定的地域特色,这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力求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有机统一。我们以往的政治教学往往停留重视知识忽视技能,重视结果忽视过程,重视教书,忽视育人。这一课设计的师生齐唱“社会主义好”,注重了我们以往忽略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真希望自己的每一堂课都设计地这么用心。

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3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消费的不同类型,消费结构的含义以及恩格尔系数的含义。

2、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最主要的是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理解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以及租赁消费时商品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变化。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

恩格尔系数的变化的含义。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一)情景导入:

学生活动:就日常生活的体验得出相应的回应,例如:买文具、食堂吃饭、买零食、买衣服、电话费等日常消费活动。

教师活动:多媒体课件展示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其中主要集中于学生可能并有实际经验的消费内容。

所以我们这节课就影响消费的因素及消费的类型相关讨论。

(二)情景分析:

探究活动一:如何安排生活费?

学生活动:互相安排并讨论各自的消费活动或消费内容,发现其中的区别。

(1)收入。

教师活动:设问解疑。

同学们是否发现各自的消费有什么不同?而造成这个区别的原因在此主要是什么?

教师讲解:收入是消费的前提与基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收入增长较快的时期,消费增长也较快;反之,当收入增长速度下降时,消费增幅也下降。当前收入直接影响消费,预期消费则影响消费信心,当预期消费乐观时,消费信心就强;预期消费较低时,消费信心就弱。所以,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

(2)物价水平。

教师活动:影响消费的因素除了收入水平还有没有其他了呢?

学生活动:就材料进行相应的讨论,得出初步的结论,消费活动还受到物价水平的影响。

教师讲解:消费品价格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人们在一定时期的总收入是有限的,如果消费品价格上涨,会引起购买力下降,因而消费需求就降低。反之,则购买力提高,消费需求就增加。因此,物价的稳定对保持人们的消费水平,安定生活和稳定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稳定物价才成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

教师:虽然我们是用同学们的消费活动做的说明,但要明白家庭消费的影响因素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在考察了总体消费状况的前提下,接着来讨论一个具体的消费案例:

探究活动二:小君的苦恼。

(1)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教师活动:按交易方式不同,可分钱货两清的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租赁消费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消费方式,我们可以通过租赁的方式使商品的所有权不发生变更,而获得该商品在一定期限的使用权。

贷款消费是一种新兴的消费方式,主要用于购买大宗耐用消费品及服务。因为这些消费品超出消费者当前的支付能力,因而预支自己未来的收入,来满足当前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花明天的钱,园今天的梦”。贷款消费的交易方式,其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没有完全转移。在消费者按照约定按时还贷的前提下,消费品的所有权与使用权逐渐发生转移,直至还完贷款为止,其所有权与使用权才彻底转移到消费者手里。

贷款消费不仅满足了消费者的生活需要,提高了消费者的生活质量,而且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买方市场后,贷款消费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起来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要转变传统的消费观念,以积极的态度来对待贷款消费,通过贷款消费满足来满足当前的需要,通过生活质量。当然,在贷款消费是也要考虑自己的偿还能力,还要讲究信用,按时还贷。

学生活动:就相关情境进行讨论,做出自己的选择并给出相应的解释理由。

(2)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对象分,消费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有形商品消费消费的是有形的商品,而劳务消费消费的是无形的服务。

万事大吉了!大家知道小君已经达到哪种消费层次了吗?

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享受资料消费?

学生活动:讨论并回答相应问题,得出享受资料消费的结论。

(3)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教师活动:按消费的目的不同,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其中生存资料消费是最基本的消费,满足较低层次的衣食住用行的需要;发展资料消费主要指满足人们发展德育、智育等方面需要的消费;享受资料消费满足人们享受的需要。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消费将逐渐增加。

探究活动三:考查自己家里的消费结构。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并讨论得出结论家庭消费的不同内容体现了不同的消费水平。

(1)消费结构。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近几年社会的消费现状,例:假日旅游、电子产品、汽车等。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直观感受来了解消费结构的变化。

要了解家庭消费水平先要知道一个概念就是消费结构,是指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消费结构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变化的方向遵循由生存需要到发展需要再到享受需要的顺序。

(2)恩格尔系数。

教师活动:恩格尔系数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用公式表示: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费用/各项消费总支出费用×100%。一般恩格尔系数越大,越影响其他消费支出,特别是影响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增加,限制消费层次和消费质量的提高,因此生活水平就越低,相反恩格尔系数减小,生活水平就提高,消费结构会逐步改善。恩格尔系数是消费结构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承认和重视。

国际上甚至用它作为区分国际间消费结构层次高低的最一般标准。联合国粮农组织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划分穷国富国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60%以上为绝对贫困国家;50%~59%的国家为勉强度日(我们称之为温饱型);在40%~49%为小康水平;在20%~39%为富裕水平;20%以下为极富裕国家。

我国这几年经济结构有了很大改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三)情景回归: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了解教学反馈。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八课教案

(一)知识目标。

1、识记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含义。

2、理解直接选举、间接选举、等额选举、差额选举的优缺点,珍惜选举权的重要性。

3、运用生活实际说明制约选举方式选择的因素。

(二)能力目标。

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提高政治参与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政治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选举权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选举方式的选择。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政治权利,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正确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这是本节内容要学习的。

(二)进行新课。

一、_选举面面观。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15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它们都是差额选举的方式。

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应该珍惜并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要不断提高参与_选举的素质和能力,增强当家作主的主人翁责任感。

二、选举方式的选择。

1、我国当前的选举方式。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说明我国当前有哪些选举方式?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1)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

直接选举:由公民直接投票选举被选举人的方式。

优缺点:每个选民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意愿,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间接选举:先由选民选举自己的代表,再由代表选举产生上一级代表机关的代表或政府领导成员。

优缺点:每个选民不能直接选择自己信赖的人。但可以弥补直接选举在选民较多、分布较广情况下无法使用。

(2)等额选举和差额选举。

正式候选人名额与应选名额相等,为等额选举。

优缺点:能比较充分的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选民的自由选择,影响积极性。

正式候选人名额多于应选名额,为差额选举。

优缺点:能为选民行使选举权提供选择的余地,在被选举人之间形成相应的竞争。但如果对竞选活动不加以有效规范,容易造成虚假宣传。金钱交易等。

可见。各种选举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点和局限性。采取什么选举方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等具体条件来确定。

2、选择选举方式的主要制约因素。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

(1)选择选举方式要根据社会经济制度、物质生活条件、选民文化水平来确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经济文化落后,交通不方便,人民群众的_素养不高,我国只在乡镇_代表选举中实行了直接选举。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人们的_意识增强,政治参与能力有了很大提高,我国将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级_代表选举,并实行了差额选举。

(2)选举方式的选择要体现国家性质,并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状况相适应。

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采取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选举方式。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面对人口众多、幅员辽阔、发展不平衡的实际状况,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采用直接选举与间接选举相结合的选举方式。

三、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行使选举权的重要性。

(1)行使好选举权是公民政治参与能力的体现,是公民政治素养高低的重要标志。

(2)选民参与_选举的素养,是影响选举结果的重要因素。行使好选举权,才能更好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3)是否积极参与选举,认真行使选举权,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标志。

教师活动:那种“选举与我无关”,“选谁都可以”的想法,是公_识不强、主人翁意识不强的表现。那么,怎样才能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呢?请同学们根据上面的学习,谈谈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点评:

2、如何行使好自己的选举权。

(1)要不断提高自己参与_选举的素养,端正参加选举的态度,提高选举能力,选出切实能代表人民利益的人。

(2)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和公民参与意识,积极参加选举,认真行使自己的选举权。

(3)要不断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在理性判断基础上,郑重投出自己的一票。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选举方式以及如何珍惜自己的选举权利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_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应该增强主人翁责任感,自觉珍惜并运用好选举权,以促进我国的_政治建设,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课余作业。

作业:比较几种不同的选举方式。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_选举:投出理性一票。

高中政治必修2教案

1)知识目标:

明确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知道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2)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事例说明关于人民代表大会行使职权的具体表现;增强收集相关信息、选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能多渠道将人代会的有关资料用于知识学习;锻炼辩证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人大代表团会议讨论模拟加强辩证看待问题思维。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学习,明确我国具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坚定热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信念;通过对人大代表的了解,树立权利、义务不可分割意识;通过模拟与讨论,从公民如何参与政治活动角度进一步增强学生公民意识。

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力;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义务。

课件。

【导入】从生活出发,激趣引入。

课前准备:

教师:正确评价学生的讨论,并就第1题做出归纳:

(1)我国是个地广人多的国家,所以不可能十三亿人口一起到北京集中开会。

(2)人民当家作主是否意味着人民直接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利,在我国,人民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那就是广大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选出人大代表,由他们组成各级国家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全国和地方的一切重大事务,并由权力机关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的权力。

学生: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共同构成了我国国家权力机关的完整体系,但全国人大更为重要,因为它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老师:对。全国人大和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地位、职能等方面与地方各级人大存在很大差别,我们一起来了解二者的具体内容。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2)地位:在我国国家机构中居于最高地位,其他国家机关都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老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思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指什么。

学生:立法权:制定法律的权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国家立法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省、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备案。

决定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县级以上人大会,依法决定国家和本行政区内重大事务的权力。

任免权: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会,对相关国家机关领导人员及其他组成人员进行选举、任命、罢免、撤职等权力。

监督权:监督宪法和法律的实施,监督“一府两院”的工作的权力。

老师:教材第54页的图片材料中全国人大行使了哪些职权?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阅读教材,认真思考并积极讨论)。

学生:选举出体现了它的任免权;审议并通过《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它的监督权;审议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体现了它的立法权。

学生:大约半个月。

老师:对。那么在全国人大闭会期间,涉及全国的重大事务由谁来处理呢?

学生: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全国人大的部分职权由全国人大会行使,以便更好地发挥最高权力机关的作用。

(4)全国人大的常设机构: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

3.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1)性质: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2)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

(3)作用: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并负责监督实施。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规律总结。

注意:(1)人大代表直接行使国家权力,人大代表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具体行使国家权力,三者说法有差别。

(2)全国人大与地方各级人大在性质、职权、地位上的差别,把握全国人大往往有“最高”二字。

(3)同级人大产生同级其他国家机关,并不是说所有国家机关都由全国人大产生。

自主学习学生结合视频材料和阅读教材,认真思考。

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过程评价。

此环节旨在让学生了解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应忠实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证,使他们在将来成为人大代表时,也能自觉树立忠实履职的意识。

通过以上几组问题的探讨,我们知道了人大作为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大的作用发挥的怎么样,还与人大代表有着密切的联系,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全国人大代表吕华荣,一起来学习人大代表的相关知识。

二、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合作学习。

老师:人民代表大会是由谁组成的?

学生:人民代表,这从名称上就可以看出来。

老师:也就是说,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这就是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

1.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各级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

老师:那么,人民代表是怎样产生的?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6页“相关链接”,人大代表的产生的方式与任期。

2.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和任期。

学生:(阅读教材后回答)。

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县、自治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各级人大代表任期5年。

老师:在这里应注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都是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但在具体产生方式上,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是由间接选举产生的,即由下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如十届全国人大的代表就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代表和港澳特别行政区的人民代表构成的。而县、乡镇两级人大代表是由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出来的,即由选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

3.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学生:人民代表的权利:除审议各项议案、表决各项决定外,还享有提案权和质询权。提案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向人民代表大会提出议案的权利。质询权是指人民代表有权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对政府等机关的工作提出质问并要求回答的权利。

活动:角色扮演、体味责任。

情景设置:大屏幕展示一组图片,从学生日常生活出发,引出材料:

《元芳,你怎么看?》。

某校校门口每天一到放学时间就会“呼啦”出现许多流动小吃摊,看起来种类丰富,卖相诱人,学生趋之若鹜。对此小贩喜笑颜开,过路行人纷纷侧目,而附近居民则无奈摇头。

现在我们高一(6)班就是山东省代表团,在座“代表”依座次分为“山东市民代表、教育界代表、经济界代表”3个讨论小组,就“假如你是一名人大代表,你该怎么做”为议题进行小组内讨论,每组推荐出一个最佳议案,再拿到会议上进行讨论。

教师准备:

事先预设好代表的立场,以便与学生课堂的发言作对比归纳。例如:“山东市民代表”应注重从流动小摊与日常生活出行,市容市貌角度展开,“教育界代表”可从流动小摊与学校环境卫生,学生食品安全等方面客观分析,“经济界代表”则需从经济生活角度提出见解。

学生发言后,教师点评:从大家的发言来看,大家的社会责任意识都很强,相信将来大家不管是否能当选为人大代表,都能够关注国家的命运,关注人民的根本利益,积极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做一个尽责任的公民。相信未来中国政治的春天属于我们在坐的每一位同学。

老师:如果你是人大代表,你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学生:在自己参加的生产、工作和社会活动中,协助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监督。

老师: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人民代表依法享有、行使权利的同时,也要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

规律总结。

1.人大代表产生于人民,权力源于人民,人大代表理应忠实履行人民赋予的职责,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自觉接受人民监督。因此,要正确认识和把握人民代表与人民的关系。

2.人民代表的权利与人大的权力不能混淆。

课堂小结。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有关知识,通过对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组成、职权以及人大代表的权利与义务等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进一步感受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是为人民服务的。

捉迷藏数字1和2教学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三第二课教案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理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深刻认识到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增强民族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意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教学难点: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电影城里话电影。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以长春电影城为话题,播放视频《变形金刚4》,轻松、自然地导入新课,同时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重难点交代清楚。)。

众所周知,长春又叫做“电影之城”,因为长春有一个的文化标志,那就是“长影”,作为影城的孩子,同学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聊聊电影吗?好,那我们这节课就以电影为主题来学习新课,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感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作用。(板书)。

教师:同学们在课前已经完成了自主学习的内容,大家对教材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了。那么我们就回到电影这个话题上来,大家平时看美国电影吗?都看过哪些美国电影?看来同学们平时还是很关注电影的。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一小段电影视频,同学们在观看之后要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回答感受。教师:这是哪一部电影?

教师:这部电影带给我们的是视觉上的震撼,那同学们在观看欣赏之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美国能够制作出“变形金刚”的传奇故事呢?请同学们结合材料一,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有关话题)。

学生先提建议,后播放《长影集团—双轮驱动产业升级》,让学生通过视频回答长影集团是如何实现发展的。

教师:?《变形金刚》这部电影的拍摄离不开经济上的投入,同时也离不开政治上的支持,所以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一定的文化。《变形金刚》是一部系列电影,从第一部到第三部它接连创造了票房神话,拿变形金刚3为例,它在中国至少卷走了10亿元人民币,全球票房更是突破了十亿美元。同时,这部电影又把美国的价值观念带向全球,接下来同学们再思考:《变形金刚》系列电影的上映对美国的政治﹑经济有什么重要影响呢?同学们结合材料2,再次进行小组讨论。

学生:回答。

学生:

教师:也就是说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文化,同时文化也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总结一下,我们大家通过合作讨论,一致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的关系。(板书)写完后放幻灯片,三者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同时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下面同学们把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我们说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那么文化都能促进经济发展吗?请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非常好,有些问题啊,我们往往能够通过举例来论证,文化是具有两重性的,有先进与落后之分,先进的文化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落后的文化则会阻碍经济的发展。那么经济相前发展,文化也一定随之向前发展吗?举例回答。

学生:回答。

教师:经济发达的社会,也存在一些不良的文化现象,所以我们不能说二者是同步的,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传承性。

《变行金刚》第四部即将上映,值得期待,但我们更加期待的是中国电影能够走向世界,赢得世界影迷的青睐,接下来同学们再次思考,美国电影具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又存在哪些需要我们警惕的问题呢?同学们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

教师:先说说经验吧。(板书)。

生:回答。

教师:其实同学们说的这些都体现了文化与经济越来越分不开,就拿科技来说,邓小平就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与经济相交融。(板书)再说说我们应该警惕的问题。(板书)。

生:回答。

教师:这个问题同学们回答的比较好。某些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将自己的价值观念传播出去,这实质上是文化霸权主义。这也体现了文化与政治越来越分不开,与政治相交融。(板书)。

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通过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是: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交融(板书),与经济相互交融体现为科学技术、劳动者素质、文化产业在推动经济发展方面作用明显。与政治相互交融,其实不仅体现为国际上某些某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还体现为国内,公民要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同学们将结论简单整理在导学案上)。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教师:当前有一个热词叫做文化软实力,其实每一个国家都很重视自身文化的发展,对于我们中国来说,要想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就必须重视文化,但是目前我国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挑战,拿电影来讲,面对实力强打的好莱坞电影,你能给长影或中国电影的发展提几条合理化的建议吗?小组讨论一下吧。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小组的观点。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建议)。

学生:回答。

学生:可以。

教师:所以我们说,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能够提升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板书)好,我们进行课堂总结,我们这节课学习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和相互交融的关系,相互影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作用,相互交融更加强调的是文化与经济政治谁也离不开谁。本节课,我们看似在研究美国电影与长影,其实,老师是希望引领同学们去关注和思考中国电影的问题,我们看似是只学习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其实,老师更希望同学们理解文化对国家、对社会的巨大作用,进而提升增强文化软实力的自信。同学们,你们能从自身做起关注祖国文化的发展吗?非常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高中政治必修1教案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此概念是历史范畴,而非永恒范畴。)。

2、货币和商品比较,货币出现得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交换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1)物物交换:商品——商品。

(2)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

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

(3)商品——货币——商品。

4、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5、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6、货币的基本职能。

(1)含义:是货币本质的体现,指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2)两种基本职能:

a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价格: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b流通手段——现实中的货币。

8、商品流通: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9、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不是。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纸币是国家规定的货币符号,如果滥发纸币,会导致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纸币也不是越少越好,如果纸币发行量小于所需的货币量,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直接阻碍商品流通。

11、信用工具分类:

(1)信用卡: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信用卡的特点: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的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2)支票: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持票人的票据。

a分类:现金支票和转帐支票。

b共同点:不准流通转让。

12、外汇。

(1)含义: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人民币贬值。

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少的人民币——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降低——人民币升值。

13、人民币稳定的意义:

保持人民币稳定即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稳定,对实现扩大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重要意义。

考点:1、纸币发行是不是越多越好?还是越少越好?

2、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如何应对?今年我国上调人民币币值,如何看待?

高中高一政治教案设计

通过对世界现行货币的调查、了解并结合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说明应正确认识货币的作用,培养学生自己动手的能力和辨证的思维习惯。

培养学生对我国纸币的爱护及正确对待货币的态度。

1、货币的含义。从含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货币首先是一种商品,其次要看到货币还有和其他商品不同的地方是能够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而其他商品不具有这种属性。

2、货币和其他一般等价物又有着不同。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有很多商品,但这些都不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只有当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才产生了货币。

3、从货币的作用来看,货币可以和其他商品相交换,起到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综合以上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1、货币产生的原因:社会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使得交换越来越频繁和复杂化,这就需要一个交换的中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货币逐渐产生。

2、货币产生的过程: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的出现、货币的产生。

对于这个问题教师可以以具体的事例并结合书中的图片来进行说明。

1、价值尺度职能。这一职能指的是用货币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一问题主要讲清楚:

第一,货币为什么可以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是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商品,也凝结了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有价值。所以货币的这一职能实际上是用货币的价值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第二,商品的价格。在这里应该弄清楚价格是用货币表现的商品的价值,也就是说价格是价值的外在表现。因此,价格的变化要以价值为基础,用一定量的货币单位来表现。

第三,价值尺度职能中,人们无须拿现实的货币来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只需要从观念上进行比较即可。因此,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职能。

第一,这是指用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买卖商品。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简单的物物交换,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开始以货币为媒介。这时候,在商品买卖过程中,买和卖往往相分离,这就给买卖双方造成一定的困难。货币在此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交换媒介的作用。由于货币的出现,买卖不再是直接的从商品到商品的直接交换,而是从商品到货币再到商品。这个交换过程叫做商品流通。

第二,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的区别: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所起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的整个过程。

第三,货币的这种职能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人们不可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购买商品。

3、贮藏手段职能。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所以可以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贮藏起来。在这里教师要让学生明白贮藏手段并不是指储蓄。

4、支付手段职能。这一职能是随着赊帐买卖的出现而产生的。教师只要讲清楚这一过程中货币的支付和买或卖并非现场交易,而是相分离即可。

5、世界货币的职能。这是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兴职能,它是指货币在世界市场上起作用。

1、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是什么?它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什么是通货膨胀?它是怎么引起的?通货是指流通中的货币,膨胀是指纸币太多了超过了实际需要的数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实际需要的数量时,就表明用更多的纸币代表一定量的商品价值量,也就是说单位纸币所代表的商品价值量减小,所能购买的商品数量减少;反过来意味着商品的价格上涨即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必然影响人们的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3《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案

1.知识目标。

(1)知道思想道德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2)理解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4)理解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行动中去。

(5)知道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的重要意义,理解如何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2.能力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能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地落实到行动中去;自觉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教学重难点。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课前学习活动设计。

搜集有关身边道德模范的事例。

搜集中国历史上有关诚信的名言。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通过多种途径,调动学生积极进行调查,使他们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索取,切实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

(二)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mv)《好人就在身边》。

【设计意图】创境凝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标题)一、我心目中的思想道德模范。

教师:在每个人的心目中,都会有一些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请你说一说你心目中的道德模范。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通过催人奋进的杰出人物的列举,使学生明确道德的时代性和主体差异性。

学生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杰出人物都正确的处理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了集体主义原则。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多媒体展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思想道德的显著标志。

教师: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什么地位呢?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4页第一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填写学案,培养学生及时整理、归纳所学知识的能力。

学生回答。

教师: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思想道德模范的时代性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地位决定了我国必须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我们学习他们的精神,就应该深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学雷锋活动、学习宣传思想道德模范常态化。

板书(略)。

(多媒体展示标题)二、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性工程。

教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还必须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做好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

(多媒体展示)。

观点辨析。

没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一种文化就立不起来、强大不起来,一个民族就没有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一个国家就没有统一意志和共同行动。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讨论。

(提示学生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作用角度思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他们组织研究材料和运用研究方法的能力,在这一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归纳:观点告诉我们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生存发展中居于重要的地位。任何一个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在指导思想问题上都必须抓紧。

教师:在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

教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是什么?请大家阅读教材第105页正文第二段的内容,并完成学案相应内容。

学生完成学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及时归纳整理的能力。并充分发挥导学案对学生学习的引领作用。

(多媒体展示图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教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教师:为了更好地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要素,确立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观念;更加符合大众化、通俗化的要求,便于阐发和传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为实实在在的要求,便于人们遵循和践行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人民群众的距离,让老百姓很快能够耳熟能详,变成自己内在的信念,外化为外在的行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24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是不是抽象的、一成不变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观点。

(多媒体展示)观点辨析。

所有的价值观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如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价值观念都不是抽象的,都是有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的,并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

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请结合教材第106页第一段的内容,说一说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学生:发言。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实质上是文化创新,要进行文化创新必须要立足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发展,就必须立足实践,继承传统、吸取世界优秀文化成果,这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独特之处。

教师过渡:那么,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国家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呢?请大家看下面的思维活动。

(多媒体展示)。

为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邹平县青阳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青阳镇组织编写《青阳三字歌》一书,其内容既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切合青阳的实际;镇机关开展了唱、背、诵“三字歌”活动;青阳初中还将其作为校本教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各村(居)建立了“三字歌”文化墙。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接地气、有生命力,在全镇上下营造了“树正气、崇美德、讲文明、思进取”的良好氛围。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事例,拉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生的距离,使政治课教学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

(多媒体展示图片)。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增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多媒体展示标题)。

三、全面提高公民素质。

近年来博兴县把做好公民道德教育工作作为推动全县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

该县利用农村大集、春节等场所和节点,开展集中法律咨询和宣传;大力实施以“富可贷,穷可贷,不守信用不可贷”为特色的“文明信用联动工程”;开展了评选“助人为乐模范”、“诚实守信模范”、“敬业奉献模范”、“孝老爱亲模范”等活动;全县各村(居)深入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诚信户”等评选活动,用身边的人和事教育感召身边的人。

思考:

1.为什么高度重视公民道德教育工作?

2.国家应怎样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并发言。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文化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教师过度:我国自古以来就传诵这许多知荣明辱的道德格言。你能否列举一些。我也搜集了一些格言与大家共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宝贵的资源,加深学生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升华(宣誓仪式):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广大青年学生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全面提高道德素质,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使学生加形成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念,自觉为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课外活动设计。

请大家搜集所在村(居)委会或社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资料,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在行动”为主题办一期主题展版。

【设计意图】贯彻“三贴近”的原则,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快乐生活。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模板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概念,要注重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推广,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为生,师生处于主从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与教师建立起平等的教与学的关系,师生密切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做起课堂的主人。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有序的排列各种因素,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本着一定原则来拟定教学目标,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好的课程设计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思想政治课进行便是设计。从最初从新课改之初无教学经验到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并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考,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的方法和建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三大领域来认识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培养学生归纳概括和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变化与发展的分析判断以及知识网络的构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讨论,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与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与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与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与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严伯霓。

2.体现互动生成,尊重学生主体。通过教师提供资源,创设情境,由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观点,并通过共同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与哲学、课外资源与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高雅与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品。

思辩。

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

自由辩论:

正方:惊喜多过遗憾反方: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与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作。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

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

创新与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与构建。

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与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二广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国家的含义和根本属性,明确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特点,理解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理解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问题基本知识的学习,锻炼学生收集材料和整理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分辨能力、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我国国家性质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要性的认识,使学生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

教学重难点。

1.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和特点。

2.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必要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样性质的国家中,我们公民处于什么地位,有哪些政治权利、政治义务,如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本课将我国的国家性质、公民的权利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方面去揭开国家政治生活的神秘面纱。

(二)进行新课。

一、面对新旧社会两次特大洪灾的思考。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第4页材料,同时思考所提出的问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1、从社会制度方面看,两次洪灾发生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中国废除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2、从国家政权方面看,国家政权从掌握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手中,并为其服务,转变为掌握在人民手中,为广大人民服务。

二、广泛、真实的民主。

1、国家的基本理论。

(1)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

学生活动:思考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教师点评:国家是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制,从而产生阶级、阶级对抗,统治阶级为-被统治阶级反抗而建立的暴力机关。由此可见国家之本质。

(2)从本质上讲,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5页“专家点评”,了解国家性质的有关常识。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

(3)国体及其决定因素。

国家的性质又称国体,是由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性质决定的。(引导学生思考说明什么问题?)。

根据国家性质不同,可分为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国体。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国宪法对国家性质的明确规定。

教师活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社会各阶级、阶层在我国社会中的不同地位和相互关系。请大家思考讨论这个问题,并总结我国政权的特点。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总结:国家政权的领导阶级是工人阶级,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特点在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掌握政权,享有民主,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因此。政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人民当家作主主要体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上。

3、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人民民主的广泛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二是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我国现阶段享有民主权利的主体包括,工、农、知、干、军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2)、人民民主的真实性,一是表现在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二是表现在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民的利益得到日益充分实现。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链接”,思考、体会我国人民民主的广泛性和真实性。

(3)、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人民民主真实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人权材料”,举例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只能是具体的、相对的。

学生活动:阅读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我国政府关于人权问题的基本观点有(略)。

2003年中国人权事业的新进展。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国内生产总值(gdp)达116694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1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1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国农村未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由改革开放之初的2.5亿人下降到2003年的2900万人。人均寿命从解放前的35岁上升到71.4岁。

事实说明,建国后我国人权保护取得显著成就,人权不是空洞的一句话,而是具体的、相对的,它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方面,但最根本的是生存权和发展权,保护人权的根本途径是经济得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人民民主专政的专政职能。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保护人民民主权利不受侵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5、民主与专政。

(1)民主及其阶级性。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民主的含义,思考:应该怎样理解民主的含义及其阶级性?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首先,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同--制度相对立的。其次,民主具有阶级性,他的平等原则、少数服从多数、共同管理国家,都是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的,是在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只能是适用于统治阶级,而不能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主要是依靠暴力进行专政。

(2)人民民主专政是民主与专政的辩证统一。

教师活动:同学们可以看课本p7页,思考我国的民主与专政,在什么地方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在什么地方相辅相成、互为前提?并运用这一道理评析观点一、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对统治阶级实行民主,对被统治阶级实行专政,是国家政权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在这一点上,一切民主国家是一样的,但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新型的民主和新型专政的统一,对广大人民实行民主,只对极少数敌对分子实行专政,真正实现了大多数人的统治,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观点一只看到它们的相同点,观点二只看到它们的不同点,都是片面的。

三、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

(1)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是我国的立国之本。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坚持人民民主,才能调动人民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坚持对敌对势力的专政,才能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安定。

2、坚持人民民主专政的新的时代内容。

突出经济建设服务职能;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国内外环境;重视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发展人民民主,加强民主制度建设。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我国的国家性质的有关知识,懂得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我国的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是真正的大多数人的统治,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课余作业。

用民主与专政的关系,分析我国政权与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异同。

课后小结。

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完成课后练习题。

板书。

人民民主专政: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案

2、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教学重难点。

理解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二)进行新课。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就是依法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表达意愿的权利和自由。它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选举权就是公民依法享有的选举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被选举权就是公民被选举为国家权力机关代表的权利。

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

(3)政治自由。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政治自由是人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页的两个观点,并思考如何理解政治自由才是正确的?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自由是相对的,以法律为基础的。行使政治自由不能超出法律允许的范围。因此,观点一错误,观点二正确。

(4)监督权。

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监督权是指公民有监督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权利。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等。

2、公民的政治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是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也是公民实现政治权利和其他权利的重要保证。应该自觉把个人命运和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

(2)、遵守宪法和法律。

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也是公民根本的行为准则。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这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一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职责。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教师活动:大家可以看课本p10页,思考公民履行政治义务应该做什么?

教学过渡:知道了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现实生活中应该如何正确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呢?下面我们就学习有关的基本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就是公民平等的享有权利、履行义务、适用法律。

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的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平等的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平等的受到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会受到法律制裁,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教师点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从执法上的平等,不是指立法。不是绝对的平均。

我国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应而存在,都是实现人民利益的手段和途径。公民在法律上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

对公民的要求:一方面,树立权利意识,珍惜公民权利。既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又要尊重他人的权利。另一方面,自觉履行公民义务。只有履行义务,才能获得相应权利。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者利益关系:在我国,公民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基础和保障,公民正确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必须把三种利益结合起来。

如何结合: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维护国家利益。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时,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这是公民爱国的表现。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略)。

课后小结。

本节学习的有关知识,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的政治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板书。

(一)神圣的权利,庄严的义务。

1、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含义。

(2)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政治自由。

(4)监督权。

2、公民的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4)、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3)坚持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相结合原则。

(三)、生活中的政治权利和义务。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

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3、总结本诗的艺术特点。

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1904~19-年读小学和教会师范学校,开始写诗。19-年赴莫斯科,当过店员、印刷厂校对员,兼修一所平民大学的课程,积极参与文学活动。19-年去彼得堡,拜见诗人勃洛克、克留耶夫等,19-年初第一本诗集《扫墓日》出版。同年应征入伍,一年后退役并结婚。

时值二月革命、十月革命,诗人写了《变容节》、《乐土》、《约旦河的鸽子》、《天上的鼓手》等诗作,以抒情的方式,抒发个人对革命的感受。1919年参加意象派并成为中心人物,写出《四旬祭》、《一个流氓的自由》。1924年出版了轰动文坛的诗集《莫斯科酒馆之音》,展示了诗人抑郁消沉的心灵。

1924至1925年诗人的创作进入高峰期,写出组诗《波斯抒情》(1924)、长诗《安娜?斯涅金娜》(1925)、诗集《苏维埃俄罗斯》(1925)等。1925年11月便因精神病住院治疗,完成自我审判式的长诗《忧郁的人》,12月26日写下绝笔诗,28日拂晓在列宁格勒的一家旅馆自尽。

教学过程。

1.你能说说本文写了什么内容吗?

解析: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

2.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吧!

分析划线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

01.母狗整天抚爱着它们,用舌头舔遍它们的全身。

解析:表示舔的认真周到,突出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02.母狗从一个个雪堆边跑过,紧紧地跟着自己的主人……。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03.它觉得房顶上面的月牙儿正像是它的一条小狗。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04.只有一颗颗金色的星星滚动在眼中,滴落在雪上。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3.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4.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板着脸,把小狗抓来,塞进了一条口袋。人们嘲弄地向它扔石头。

5.小结。

写母狗的遭遇和悲痛,写人们的冷酷和残暴,实际上是写社会上人与人的对立,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诗人表现出对母狗的真挚的爱,也寄托了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总结。

诗的艺术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练习。

1.第一二节写母狗得子之喜,联系起来看,两个表时间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解析:“早晨”“和黄昏”两个词语,突出母狗舔小狗的时间之长,充分表达母狗的爱子之情。

2.结合语境说说“踉跄”一词表达了母狗怎样的心情。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3.母狗望着高空,发出悲鸣时,月牙儿有怎样的表现?

解析:细细的月牙儿“溜过天顶,偷偷躲进田野和丘陵”。

4.月牙儿的表现说明了什么?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高中政治教案设计模板

摘要:新课改背景下,要求教师要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概念,要注重对学生教育理念的推广,培养创新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在课堂上以学为生,师生处于主从的关系。在新课改背景下,要求学生和教师建立起平等的教和学的关系,师生密切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做起课堂的主人。

一、引言。

教学设计是指教师在组织教学中有序的排列各种因素,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适合的教学对象,本着一定原则来拟定教学目标,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设计中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整理,解决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好的课程设计是取得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对思想政治课进行便是设计。从最初从新课改之初无教学经验到形成一定的理念和方法,通过课程设计,并在教学中实践运用,总结了一些经验,通过对高中政治教学课程设计的思考,总结出新课改背景下政治教学设计水平提高的方法和建议。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教学设计。

湖南省株洲市醴陵一中田锋。

【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切实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相结合。开发多种课程资源,将知识的传授过程转变为知识的生成过程,使学生在知识的生成和构建过程中,积极思考,增强辩证思维能力。紧扣时代特征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将知识探究、能力培养和思想教育有机统一,力求实现三维目标。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力,并能用发展的观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能力;从对苏南模式的分析讨论中,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理解和谐社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关注社会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

【教学重点】。

发展的实质。

本框中心内容是讲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而理解发展观的关键是对发展实质的理解,只有理解了这个问题,才有助于认清发展和运动、变化之间的关系,确立科学的发展观。

【教学难点】。

判断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容易理解,但在实际生活中却难以区分和把握。因为在实际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错误标准,而且具有很大的迷惑性和欺骗性,如果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就难以分辨和认识其错误的实质。

【教学设计】。

教学步骤。

教学内容。

设计意图。

一、激发思维,引入课题。

(1)展示资料:《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学生对此发表个人看法)。

(2)针对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归纳,让学生初步体会“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这一哲学道理。

(1)以生活中带有思辨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开启学生思维,较快地进入课堂情境。

(2)学生讨论后体会到“事物是变化发展的”道理,教师引出本课课题。

二、合作探究,构建知识。

(1)结合南京长江大桥炸和不炸的讨论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到人类社会、人的认识都是变化发展的,并结合人类的进化图,让学生体会到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从三大领域列举相关事例说明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整个世界都是变化发展的。

(2)提供背景资料(六幅图片:春夏秋冬四季更替;鹰击长空,鱼翔浅底;袁世凯复辟帝制;超级杂交水稻亩产突破847公斤;从单一gdp到绿色gdp核算体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判断上述哪些事物属于“发展”,进而认识到发展和运动、变化的区别,得出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再次分析上述六幅图片,在分析过程中体会什么是新事物?什么是旧事物?并掌握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

(4)学生动笔,自主构建本课知识网络,教师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予以完善。

(1)通过引入课题情境的再利用,引导学生从三大领域归纳出事物是变化发展的结论,并能结合实际说明,培养学生的哲学思维方法。

(2)根据教师所提供的资源,学生合作交流,作出判断,深入分析,使学生体会知识的生成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3)学生总结本课学习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理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并为后续活动奠定基础。

三、学以致用,走出误区。

(1)播放flash情景小品《传统和时尚的冲突》。

(2)学生思考讨论,评析小品中的相关观点,并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和时尚的看法。

(3)通过学生的思考讨论,进一步归纳出判断新旧事物的错误标准。

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现象为切入点,激发学生思维,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客观全面地分析社会生活,进一步深化对本课知识的认识,走出误区。

四、拓展延伸,提升自我(1)展示《人民日报》评论文章《苏南模式下的环境之痛》,学生畅谈感想。

(2)设置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以网民身份,发email到省长信箱,为江苏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展示新苏南模式典范——昆山的相关材料,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实际意义。

严伯霓。

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超级杂交水稻等具体事物,进一步认识到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可能让学生自己感悟知识的生成过程。

3.开发课程资源,启迪哲学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把生活和哲学、课外资源和教材资源结合起来,并充分开发和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制作flash短片,让学生在情境中展开对传统文化和时尚文化的思考讨论,走出判断新旧事物的认识误区。

4.发挥德育功能,培养高尚情操。紧密结合南京的生活实际,以南京长江大桥炸还是不炸的争论激发学生思维,进而上升到哲学角度来思考;通过学生对苏南模式的感性认识和理性分析,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不足:本课教学对于教学重难点突破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还可选择更有针对性、更具趣味性的案例和情景等教学资源,进一步提高课堂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更加水到渠成地突破重点和难点。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

重庆外国语学校肖志农李静。

一、本课地位。

本课内容为《文化生活》(人教版)第二单元“文化传承和创新”第五课“文化创新”的第二框。如何进行文化创新既是一个社会热点,具有很强的思想理论性,也具有很强的探索实践性。在前面的学习探索的过程中同学们基本明确了文化的交流、传播和发展,也明白了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需要创新。那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便是本课探讨的内容,也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落脚点。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认识、处理好的两对基本关系: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

(1)分析判断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分析判断文化现象中的正确和错误、先进和落后、高雅和庸俗等的能力。

(2)实践探究能力:在合作、探究中体验生活、生成认识、构建知识的能力。

(3)思辨创新能力:结合具体实例初步具备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关系,提出富有创意的方案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关注世界文化发展。

(2)积极参加文化学习、创作活动,具有积极学习借鉴各民族文化优点,特别是对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态度。

(3)要坚持辩证的观点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反对文化生活中的“守旧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处理好的两对关系。

(2)文化创新过程中要坚持的正确方向。

难点:

(1)如何正确处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

(2)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四、教学构思。

(一)设计理念。

(1)教学过程中努力贯彻新课程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和主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地学习,体现新的学生观。

(2)教学过程中引导同学们观察文化现象、体验矛盾冲突、引发辩证思考、合作探究解决、生成构建知识、启发正确观念、反思践行提升,体现新的学习观、知识观。

(3)教学过程中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4)教学过程中以典型的文化现象——“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品评、设计、展示等活动贯穿始终,充分发挥和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

(5)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同学们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和探索培养同学们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法学法。

(1)教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探索法等。

(2)学法: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法等。

(三)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活动内容。

活动形式。

活动目的品。

课前视频:《茉莉花——文化南京》。

观看视频。

观看视频。

在极其富有争议的视频欣赏、玩味中,积累复杂的情感体验,等待宣泄。

自由辩论:

正方:惊喜多过遗憾反方:遗憾多过惊喜。

即席辩论。

在民主和开放的自由辩论中,让学生初步领会到文艺表演无论是惊喜多过遗憾,还是遗憾多过惊喜,都需要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找到平衡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合作。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

为模拟设计“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收集素材。

理论储备:教材及温馨提示。

自主学习。

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整合文本,生成知识,为创意做好理论储备。

感悟经典:《他山之石—开幕式精彩瞬间》。

观看视频。

借助极富视觉冲击力、情感震撼力的视频,激发学生激情创意的灵感。

创新设计:设计点火仪式和开幕式片段。

合作探究。

结合实践调查、理论准备以及“他山之石”的启发,写出具体创意片断。

创新和竞争。

创意展示。

分组展示。

分组展示创意片断,说明元素取舍和使用。

创意比拼。

分组对决。

自评,陈述本组构思中精妙之处;互评,修缮别组构思中的瑕疵。通过自评互评让学生发现文化创新应该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文化创新的根本源泉是社会实践。

生成和构建。

构建体系:在学生自评和互评基础上的点评总结生成文本的体系创建。

知识小结。

知识结构图(见板书设计)。

六、板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2《政治权利与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教案

知识目标:能够准确表述出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的内容、政治义务的内容,以及公民在参与政治生活中必须把握的原则。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选举权被选举权的知识,判断这项权利的具体表现形式;能够理解并表述出“自由与法律的辩证统一关系”;能够理解并表述出“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运用本课内容,分析并说明自己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培养公民权利意识与责任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权利与自由的辩证统一关系;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师:每天早起,我都要习惯性的看看天气,除了关心一下温度、晴雨,还要格外注意一下空气质量指数(pm2.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镜头(视频)。

问题1:面对雾霾,我们是受害者对吗?我们仅仅是受害者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更应该成为雾霾的治理者。

问题2:你能否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角度谈谈,我们能为治理雾霾做什么?

学生讨论,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以关键词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

教师:这些内容,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要把握的原则?(多媒体教学:白板画笔功能)。

【可以做的】——归纳权利。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家的做法:。

(1)哪些是可以做的?

(2)哪些是应该做的?

(3)哪些又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

(4)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做的—权利;应该做的—义务;注意问题—原则。

教师:在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哪些原则(ppt)。

教师: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多媒体教学:白板追光投影功能)。

问题3:下列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哪些?说明理由。(ppt)。

学生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权利权被选举权的含义,条件,重要性。

问题4:网络大v,散布雾霾谣言。(视频)这些散步谣言的人,为什么被依法拘留?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没有正确理解权利的相对性、条件性;没有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师总结(ppt)。

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

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和自由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民主和自由总是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约,法律是政治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政治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从来不会存在的。

问题6:你认为以下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ppt)。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生活中不存在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因此,观点一是正确的。

(2)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人民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因此,观点二是错误的。

问题7:根据本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展示、点评。(多媒体教学,白板同步展示功能)。

教师总结。

四、课后:以“碧海蓝天,你我有责”为题,写一份倡议书。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教师:每天早起,我都要习惯性的看看墨迹天气,除了关心一下温度、晴雨,还要格外注意一下空气质量指数(pm2.5).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个镜头(视频)。

问题1:面对雾霾,我们是受害者对吗?我们仅仅是受害者对吗?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总结:我们既是受害者,也是制造者,更应该成为雾霾的治理者。

问题2:你能否从公民的权利与义务角度谈谈,我们能为治理雾霾做什么?

学生讨论,以组为单位,派代表以关键词的形式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总结,点评,引导。

教师:这些内容,哪些是我们可以做的?哪些是应该做的?哪些是我们要把握的原则?(多媒体教学:白板画笔功能)。

【可以做的】——归纳权利。

教师:请同学们想一想,大家的做法:。

(1)哪些是可以做的?

(2)哪些是应该做的?

(3)哪些又是我们在做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

(4)并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可以做的—权利;应该做的—义务;注意问题—原则。

教师:在我国公民,还有哪些权利?哪些义务?哪些原则(ppt)。

教师:下面我们来检验一下大家自主学习的成果。(多媒体教学:白板追光投影功能)。

问题3:下列属于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有哪些?说明理由。(ppt)。

学生发言、讨论。

教师总结:权利权被选举权的含义,条件,重要性。

问题4:网络大v,散布雾霾谣言。(视频)这些散步谣言的人,为什么被依法拘留?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没有正确理解权利的相对性、条件性;没有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师总结(ppt)。

观点一是错误的,观点二是正确的。

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民主和自由总是具体的、相对的,任何时代、任何人都没有抽象的、绝对的民主和自由。民主和自由总是受到法律和制度的制约,法律是政治自由的体现和保障,政治自由与法律是对立统一的,不受任何限制的绝对自由是从来不会存在的。

问题6:你认为以下两种观点是否相同?说说你的理由。

观点一: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

观点二:权利与义务是完全对等的。

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总结(ppt)。

(1)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必须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二者不可分割。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确保权利的实现。生活中不存在只尽义务,不享受权利的现象;只享有权利,不履行义务,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这样的行为是不允许的,因此,观点一是正确的。

(2)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方面,公民权利的充分实现,可以激发人民的主人翁精神,使人民更加自觉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另一方面,公民自觉地履行义务,必然促进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为公民行使权利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权利与义务对等起来,简单地对等会导致把履行义务作为行使权利的筹码,割裂权利与义务的统一关系。因此,观点二是错误的。

问题7:根据本课内容,绘制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展示、点评。(多媒体教学,白板同步展示功能)。

教师总结。

四、课后:以“碧海蓝天,你我有责”为题,写一份倡议书。

高中语文必修二氓教案教学设计

《氓》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二)。

第一课时。

一、引导学生看注解,了解《诗经》的有关知识。

二、补充:

1、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2、多为四言诗。

3、原名《诗》或《诗三百》汉武帝时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即被奉为经典,从此称为《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

4、儒家奉为经典的有“四书”“五经”。

5、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先河。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和屈原的《离骚》并称为“风骚”。用来指两大文学流派。

6、《诗经》的六艺。

风雅颂赋比兴。解释赋比兴。

赋:“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如:“氓之嗤嗤,抱布贸丝。”

比:“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以桑树的'繁茂,比喻未婚男女情意浓厚;以斑鸠贪食,比喻自己的自陷情网。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以桑树的日渐凋零,比喻夫妻情意的淡漠。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如:“以此物比彼物也。”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

上河里的鸭子下河里的鹅,一对对毛眼眼找哥哥。

杏花村里开杏花,儿女正当好年华。

注:比和兴常常连用,故称比兴手法。

三、教师初读课文,正音。

四、学生齐读,进一步熟悉课文。

五、作业:1、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梳理文章脉络。

马金龙。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