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模板21篇)

时间:2023-11-30 09:26:24 作者:灵魂曲

三年级教案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方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优秀的三年级教案,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新的教学思路。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按照我们“六六大顺”组在前些时候的四年级集备教案,我开始了我的《科利亚的木匣》的教学。但是实施下来,我发现这教案和我们两个班的学生不太协调。

目标上,基本是按照集备教案来确定的,在我两个班的教学中,我都严格地和学生们一起去达到这四个目标,达成情况比较好。但是在具体的过程实施方面却不尽如人意。第一课时的学习,我按照蔡老师在教研综述上所传授的“字词——书写——理解大意——分段”进行,当这些都完成了,我发现已经没有时间进入对课文第一段的讲读了。而且我也觉得不必要一段一段来进行讲解课文,这样对学生的牵引性会很大。第一段的讲解完全可以在接下来的课文学习科利亚埋木匣环节中进行。由于在第一课时的完成情况是这样,而我也认真拜读了第二课时的设计,我认为不太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于是我将教学适当进行了调整。

在第二课时中,我先是让学生对课文大意进行了回顾,再通过读文,并通过一个问题“读了第一部分的课文,你都知道了什么”,让学生在朗读过后自己说知道的东西。他们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为什么要埋木匣。”有的说:“我知道了科利亚他埋木匣的过程。”有的说:“我知道他妈妈也在埋木箱。”……在学生说的过程中,我们就可以把“木匣”和“木箱”进行区分,可以把第一段“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进行讲解,而并非如教案所示。在“挖木匣”的段落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对比科利亚和妈妈的挖木匣结果来进行。而且我还和学生一起亲身做了实验。这样,就把科利亚在11段中的思考和本课的启发水到渠成地流泻,让学生的体会一下簇拥而上。

我记得我刚踏入教坛的时候,我们这有老师跟我说过: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也许在集备时候的教学设计对某些学校的学生是适合的,那只能说明那是适合该校学生最好的设计。当然,我的教学或许有很多纰漏,但是我一样坚信:只要觉得是适合本班学生的,那就是最好的设计。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白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三年级教案《科利亚的木匣》

1、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挂图、投影片。

2课时。

一、激趣揭题。

二、整体感知,了解课文叙述顺序。

1、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三、了解“埋木匣”的过程。

1、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四、概括第一至第三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五、指导书写生字。

一、复习检查。

1、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了解“挖木匣”的过程。

1、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再读评议。

5、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1、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四、回顾全文,概括主要内容。

1、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口述、评议。

五、课堂练习。

1、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切实按照新课标精神,倡导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营造赏识理念下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去探索、思考和感悟,能在最大的程度上发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怎样把木匣挖出来的过程,明白他能够挖出的原因,学习其爱动脑筋的精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知道“仍然”、“果然”的词义,会区分并能应用。

4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含义,明白其中的道理,能结合自身实际简单谈点认识。

教学重难点:

1了解科利亚开始没有挖出木匣后来又挖到的原因,体会最后一自然段的意思。

2区分“仍然”和“果然”的词义,并能口头造句。

教学准备:

小黑板、挂图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孩子们,前面的学习让我们认识了聪明可爱的科利亚,他做了件什么事呀?

(把自己心爱的小玩意装进了一个木匣,并且埋在了土里。)他为什么要埋呢?(模仿妈妈)复习学过的句子,后来他们的木匣怎样了呢?今天就来了解吧。

二学习新课,读中感悟。

1学习4、5自然段。

(自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和同桌交流。

生答:他们在喀山生活了4年;科上了小学会数到100多了;法西斯抢走了东西,房子还在。(齐读)。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鄂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1.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2.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二、预习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三、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四、结合课后第2题,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五、讲读第一段。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六、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七、讲读第三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第二课时。

一、指名分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三、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5题。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五、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妈妈科里亚。

战争开始时三十步十步(四岁)。

(埋)。

战争结束三十步五步(九岁)。

(挖)。

一切都在变。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阅读提示给了学生很大的帮助,学生通过再次认真读课文,各抒己见。在理解“第一次为什么挖不到木匣”时,有的孩子说:“科利亚首先从妈妈的木匣没有丢,还在原来的地方得出结论,自己的木匣不会丢,而且也在原地。”又有学生说:“科利亚的妈妈是大人,她的步子不会变大,而科利亚就不同了,他的步子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步子变大,这样根据原来的步子是找不着的。”我又问:“科利亚是你们这样想的吗?”学生齐声回答:“是”。我让学生读文中11—12自然段就是答案。我出示“果然”一词,让学生找出文中带该词的句子,并读一读,用“果然”一词练习说话。布置作业,让学生把课文最后一段抄在笔记本上,注意冒号和双引号的用法和正确写法。

我借机阐释了,随着时间的变化,不光是人的身体在发生变化,就连我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电器走进了千家万户,这样我们的社会也不断发展,我们的知识也随之而增长,文化生活也就丰富了等。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为了能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使学生的分析阅读能力有所提高,同时又能让学生置身于科里亚的生活背景,于是课堂上,我逐步提出了问题进行故事式的串讲:

1、那他是怎么埋他的小木匣的呢?

3、科里亚挖木匣前的心情和没有挖到木匣的心情变化。

在串讲问题时,学生把自己当成了科里亚,一种同感的心理让同学们同喜同悲,感情上来了,体会深刻了,使整堂课的内容始终围绕着中心在展开,收到了“形散而神不散”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教学完本课,我突然发现我提出的要解决的重难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该怎样把科里亚那时还小,步子也小,四年以后,他大了,步子大了一倍,应该量五步,他却走了十步,所以他刚开始时,没有挖到木匣子。这个现象与发展的眼光看看待问题怎样解决呢?一时间没有很好的落实,按照三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只能粗略的提出身边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要学会应变,至于举例,孩子们真的很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等词语,理解“仍然、果然”

2、学习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初步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在起变化,学习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得启示的过程,明白科利亚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教学难点】懂得周围的一切都是变化的道理,学习科利亚爱动脑筋、勤于思考。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匣”字导入。

1、板写“匣”,仔细看老师写“匣”字,最后一笔是竖折。

3、小朋友,你们有木匣吗?你们的小木匣里会放些什么呢?(都是自己最心爱的东西,都是你们的小秘密)。

4、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新朋友,它叫科利亚,(相机知道“亚”的读音)。

5、板书课题,质疑,看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科利亚的木匣有什么故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1)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

(2)把课文读通顺,标上自然段序号。

(3)解决课前的疑问并思考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2、生字词字音:多音字“量” 字形:挖、抢、懂。

三、细读文本。

1、科利亚的木匣里装着什么?出示第二自然段,生字教学“鞋、斧、锯”

朗读指导:读出喜爱的心情。

3、学生交流法西斯战争、战争带来的破坏。

朗读指导:埋好木匣,免得被人发现,小心翼翼的。边做动作边读。

6、故事还在继续,科利亚和木匣之间还有哪些故事?

7、理清思路,课文围绕木匣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懂道理(得启示)。

8、挖木匣又是一个怎么样的故事,又从中懂得了什么道理,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词。

2、复习课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事。

二、以挖木匣切入。

1、找到文中具体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自然段,默读两处。

2、解读第八自然段。

1)“也”:为什么要用“也”,说明谁也挖木匣?

为什么走十步?说明那时还小。画一画科利亚四年前怎么埋木匣的。

3)“挖”:接着怎么挖?理解“仍然”的意思。

挖呀挖呀,找到了吗?坑已经挖得很深了,找到了吗?朝左挖呢?朝右挖呢?可能还怎么挖?挖得怎么样?(满头大汗,汗流浃背)。

你感受到科利亚挖得怎么样?(辛苦)辛苦地读一读。

他想挖的是什么?是一个怎样的木匣?仍然没挖到,心情怎么样?(着急、焦急)读一读。

他最后挖到了吗?心情怎么样?(失落、失望)带着这种情绪读一读。

4、解读第二次挖,第十二自然段。

1)、理解“果然”,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对“果然”的理解。

2)、找到这次成功的关键因素。步子大了一倍,简笔画展示。

3)、一起画一画,验证是不是真的能找到木匣。

4)、如果你就是科利亚,此时的心情怎么样?读一读。

6、在变化的仅仅是步子吗?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你能说说自己的理解吗?结合例子。

7、科利亚这个巨大的收获,靠得是什么?你认为科利亚是一个怎么样的孩子?

三、拓展观察。

寻找周围的变化。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整堂课,自我感觉条理比较清晰。给足了时间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问题。不足的是:感觉课堂不够热烈,没有高潮掀起。另外,我的导语比较平淡,没有很多的修饰、点缀。教学时问题解决可以采取多元化模式,如分小组讨论或是其他模式,效果可能会更好。

三年级《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反思

《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篇幅较长。作者通过一个故事,告诉读者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事物都会变化,我们做事情的方法也要变化。课文描述的故事脉络清晰学生能通过阅读大致弄懂。但是课文蕴含的道理,以及怎么从叙事中领悟道理进而明白通过叙事来讲述道理这种文章体裁,对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朗读明白了故事梗概,划分了大的段落,从而让学习分成阶段性。把教学重、难点放在第二课时。让学生在初读领悟的基础上学习课文要讲述的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我把主要线索及文章的内容也分成几个步骤来完成。每个步骤都设置了学习检测题。学生通过我的引导,有目标地进行朗读,直接与文本对话,一步步找到科利亚怎么埋木匣、第一次怎么挖木匣、挖不到木匣怎么思考的,以及怎样从这中间明白事物变化的道理的。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能尽快找到答案。有学习的成就感。而且通过循序渐进的诱导,文章蕴含的道理渐渐展现出来,学生体味到了学习的'快乐。

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体会“随着时间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一天天长大”,我还让一个学生在讲台前跨步比试了一下。课堂气氛就活跃多了。

后来让学生讲述“周围的事物都在变化”,她们都能把自己看到的、感受到的变化说出来。而我因此就引出了一个故事,怎样依据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做事的方法。因为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道理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通过我所举的例子,明了只有随机应变才能做好事情。

三年级语文《科利亚木匣》评课稿

第二节课老师展示课例《科利亚的.木匣》,老师具有极强的处理教材的能力,研读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重点句子,通过演一演、读一读、悟一悟使学生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道理。教学字词时,老师以文中的多音字为切入口,从词到句,一步步落实字音。书写教学更是细致,孩子们掌握得很扎实。品读“埋木匣”的环节时,老师抓住了文中的动词进行教学。先让孩子圈动词,再让孩子说一说动词的作用,让孩子在自主中体会到每一个动词的运用都是有它们特有的目的,而文中科利亚的一系列动作“数”、“量”、“挖”、“踩”等看出了他是个做事认真、仔细的孩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语言实践意识以及运用文本插图的意识令人称道。同时,老师在本堂课中所抓的语用点,即利用动词突破文本重难点,又进一步进行了“写”的结合。

在教学课文时删繁就简,精选教学内容;提纲挈领,精心设计问题;板块要整起推进,引导求“精”,着力打磨重点语段;注重得法,精心安排迁移运用等着力去改变。让在座的每一位老师学有所获,有所思。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去芜存精,勇于取舍,善于取舍,把握好方法上的“粗放”,抓实,注重以点带面、点石成金,那么,课文教学就能变得简单、扎实、朴实、丰实。

总之,这节课,老师极具亲和力的用心触摸心、用情引领情,和学生共同走进了课文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共同享受学习的乐趣,共同分享成功的喜悦,带给我们一节美丽的课堂。

文档为doc格式。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2、科利亚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木匣,板书:木匣(请学生读)。

谁知道什么是木匣?(用木头做的小箱子)。

那么用铁做的小箱子叫——铁匣。

用铜做的呢——铜匣。

如果这个小匣子里装的是饼干,我们可以把这个匣子叫作——饼干匣。

如果里面装的是你的宝贝,那这个匣子就又可以叫做——宝匣。

有个小朋友特别爱说话,他的嘴就像一个小匣子,你猜猜看,这个小匣子里装得最多的是什么——话语,那么就叫做话匣。

今天,科利亚给我们带的是木匣,再次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

好,那么让我们一起去看看,他的小木匣子里到底藏了些什么?请大家打开课本,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一遍。请读准每一个字,读通每一句话,动动笔,先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3、交流。

根据学生找到的出示句子: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要读好这句读,我们首先得关注这些词语:

盛着冰鞋小手锯小玩意儿。

谁能读?(学生读)。

再把他们请回到句子中读读这个句子。(生读)。

看到那么多小玩意儿,你心里觉得怎么样?(高兴、惊奇、羡慕)。

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真好,读一遍不但认识了上些生字新词,还解决了一个自己提出的问题,真会读书。

二、再读课文,知事。

1、科利亚围绕木匣做了些什么事呢?请大家认真地读读课文想一想。

交流: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

能把这两件事的前后顺序排一排吗?

(四年前科利亚埋下了木匣,四年后,科利亚挖埋下的木匣。)。

听明白了,你说的其实就是我们这篇课文的大致意思。

2、说课文主要意思。

出示:四年前,科得亚看到妈妈把箱子埋在地下,于是,他向前走了()步,()。四年后,他们又加到了家乡,他已能数到100了,他数了十步去(),结果(),最后他想了想,(),终于()。

三读:知事也论人。

1、快速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子、挖木匣子的句子。(学生划出交流)。

交流一:埋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请学生读一读。

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无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2、透过这些句子你觉得科利亚这个小朋友怎么样?

预设:a聪明。妈妈埋箱子,他也跟着埋木匣,善于模仿;才五岁就会数到十了,特别聪明。

b能干。先挖坑,再放木匣,盖上土,踩实泥土,撒上细沙,做得一点也不含糊,非常有条理。

课件出示:我会说科利亚埋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看到妈妈(),于是他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去做了,他()。

交流二:挖木匣的句子。

出示句子。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提及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透过这两个句子,你又了解了关于科利亚的哪些信息?

预设:a有耐心。虽然挖了很长时间,仍然没有放弃。

b爱动脑。走十步找不到木匣,动动脑筋,量五步找到了木匣。

三、质疑。

1、(引导学生读板书)还有问题吗?

为什么走十步找不到木匣,量五步就能找到木匣?

老师知道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些疑问,相信再给我们一节课的时间,我们一定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而且还能得到很多启示。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使学生从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获得启示,培养他们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体会课文哪些内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生字和新词,练习用“仍然”“虽然”造句。

4、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柯里亚最后讲的话。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哪些写得真实、具体。

多媒体。

:二课时。

1、借助拼音自由朗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

2、思考: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他们做了哪些事?

1、认读生字。

2、指名回答预习中的问题。

第一段(1—3)写柯里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写柯里亚挖木匣。

第三段(13)写柯里亚从这件事中受到的启发。

1、指名朗读。

2、读后评议。

3、默读第一段,思考:

(1)柯里亚埋木匣是在什么时候?那时他几岁?

(2)柯里亚是怎样将木匣埋起来的?

(3)柯里亚为什么把东西埋起来?妈妈埋的东西同柯里亚的有什么不同?

4、讨论思考题,检查默读情况。

(1)讨论第1题,简介时代背景。

(2)讨论第2题,重点理解“刚学”“只会”两个词语。

(3)讨论第三题,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东西多不能都带走;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

1、指名朗读。

2、提出默读思考题。

(1)他们什么时候挖埋藏的东西?从埋到挖经过了多长时间?

(2)妈妈是怎样挖箱子的?结果怎样?

(3)柯里亚开始是怎样挖的'?结果怎样?后来为什么又挖着了?

3、讨论思考题。

4、指导朗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

2、提问:怎样理解柯里亚最后说的这段话?(年龄小,步子小;年龄大,步子也大。)。

3、学生自己结合生活实际谈认识。

1、课文写的是柯里亚埋木匣、挖木匣,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木箱、挖木箱呢?

2、课文为什么要写小伙伴们的话呢?

1、引导学生通读全文,边读边想,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2、指名说哪些内容真实具体,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指名朗读,齐读词语。

2、指导记忆字形。

3、抄写词语。

4、将课文中含有“仍然”“虽然”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

5、指导口头造句,纠正不当之处。

6、将句子写下来。

时间变、年龄变、步子变。

五步。

四年后。

木匣。

十步。

五步?

方法要变。

内容概括:这篇介绍了关于《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四,科利亚的木匣,希望对你有帮助!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主要内容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

中心思想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段落结构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讲科利亚埋木匣。第一节先讲挖坑。第二节科利亚埋木匣。第三节主要回答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第二段(4—12自然段)讲科利亚挖木匣。先讲科利亚离家与回家。这里写得很简略。接着讲妈妈挖出了大箱子而科利亚挖不到他的木匣子。最后讲科利亚经过自己的思考,终于找出了问题的症结。

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第三段。讲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

写作方法

1.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篇末点明中心。读后引人深思。

2.前后呼应,结构严密。

课文第一段几次写到科利亚年龄小,“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与后面科利亚四年后回到家乡时“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相呼应,为科利亚因人长大,步子变大而找不到木匣埋下了伏笔。

教材重点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

教材难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二、教学建议

1.要抓好预习。预习要求可以是:仔细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句,提出问题。在学生预习后,可做必要的检查。看看是不是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写了一件什么事。让学生提出在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看看他们是不是真正地读进去了,对学生提出的的疑难词句应留心记下,以便结合讲读逐步加以解决。

2.要抓住课文重点部分启发思考,求得理解。课文重点在“挖木匣”这一部分,科利亚按埋木匣子时量的步数找,结果挖不到,后来经过冥思苦想悟到情况的变化,结果挖到了木匣。由此得到“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的结论。这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先读懂课文内容,可着重提醒学生注意埋东西或挖东西各在什么时候,时间变化了周围事物起了变化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考虑,为什么用了同样的方法,妈妈能找到箱子,而科利亚却找不到木匣子?可以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弄清事物在变化,在对比中加深理解:

埋木匣四年前5岁步子小量了十步

挖木匣四年后9岁步子大了一倍量了五步

课文最后一节讲科利亚的体会。要求把它和上文联系起来理解,使学生懂得,这是在挖木匣的思考中得出的认识,时间过去,人长大,步子变大,由此认识到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体会,使学生在对具体事例的感受中懂得这个道理。

3.要给学生提供练习分段和归纳段落大意的机会。可在学生初读课文以后,按“思考·练习2”的提示,练习给课文分段,在逐段理解后让学生练习归纳段意。

4.本组课文训练重点是继续运用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受到遇事要动脑筋,要全面地看问题的教育。在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说一说,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发现问题,告诉我们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目光去看问题,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

5.理解妈妈挖到了箱子而科利亚却挖不到木匣时可以对比着分析。妈妈的话强调了这一点:算术有用——数数挖坑——容易找到。科利亚虽然也按妈妈的做法行事,结果却相反;数数挖坑——找不到——算术不管事。问题出在哪里?让学生体会,科利亚记忆没有错误;十步,已经尽力去挖;挖得深,挖的范围大;被人挖走的可能性能排除了;大箱子在,小匣子不可能不在。这里记录科利亚的思维过程,这个思维过程的收获便是“这里面一定有原因”的判断。

6.本课应注意的字词

生字中“德”容易写错,右面部分的笔顺是“十古西”。

木匣:木盒。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躲避:隐蔽、离开的意思。

练习用“仍然、果然、不光……还、如果……就”造句。必须先弄清这些词语的意思。“仍然、果然”的区别。“仍然”是“还是、仍旧”的意思。句子内容应该是说原来怎么样,后来还是怎么样。用“果然”的时候,句子后面的意思和前面是顺着说的,表示事实与所说的或所想的相符合。“不光……还”表示更进一步的关系,“如果……就”表示假设一种情况会有这种结果。教师要在学生造句过程中酌情加以指导,使学生从语言实践中体会这几个词的不同意思和用法。

【背景材料】

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原苏联的卫国战争,是原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欧亚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努力,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的差不多四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科利亚的木匣课文教案

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他从家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

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因为德国法西斯快打到他们的村子了。科利亚和妈妈、奶奶决定离开村子,到喀山城去躲避。家里的东西不能都带走。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他的木匣。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

法西斯终于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妈妈说:“不用难过,我们还有一些东西埋在地下哩。”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她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小伙伴们围上来,都朝着科利亚笑:“你的算术不管事啦!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突然他笑起来,对小伙伴们说:“我知道是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还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高兴地说:“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 朗读课文。了解科利来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1. 科利亚怎样从挖木匣中得到启示。

2. 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挂图、投影片。

2课时。

1. 逐段指名读课文,指导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2. 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分类指导。

4.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5. 学生细读课文,按照思考?练习2的提示将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

6. 围绕“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这三个小标题,可以提哪些问题?

1. 自读课文第一至第三自然段,想想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画出表示时间、动作的词句。

2. 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刚才同学们通过读书、讨论,读懂了这一部分,谁懂了这一部分,谁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学生互说、互评。

1. 感情朗读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2. 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 教师提示:我们在学科利亚和妈妈“怎样埋木匣”的内容时用了什么方法?我们也可以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这一部分内容。(出示自学提示)

(1) 自读课文,画出写科利亚和妈妈挖东西的时间的重点语句。

(2) 科利亚为什么开始找不到木匣,后来找到了?想一个方法告诉大家。

2. 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教师巡视。

3.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教师相机指导。

4. 指导朗读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1) 分角色朗读。读中指导:不同的人物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 再读评议。

5. 学完这一部分,你们能用概括的语言说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1. 读科利亚最后说的话。

2. 画出这段最关键的一句话。

学生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从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这件事中想到了什么?

1. 同学们通过学习、讨论,读懂了每一部分的内容,现在请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这样的线索,说说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口述、评议。

1.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的题目。

2.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语文教案]四年级语文《科利亚的木匣》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得到启示的经过,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结合全文,体会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的含义。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挂图、课文内容投影片。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情况。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听准生字词读音。

3、组词练习:

锯()避()倍()。

据()僻()陪()。

剧()辟()培()。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小组内自由朗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三)提问: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齐读课文。

四、作业:抄写本课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你对课文哪部分最感兴趣?(根据学生回答确定教学内容的先后顺序)。

二、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小组思考:(以投影片出示)。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汇报学习成果。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指导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挖木匣。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四、学习第三部分。

1、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2、从科利亚挖木匣的事情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3、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全班交流,要求不要照着课文的句子复述)。

4、拓展延伸: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五、练习:思考练习第三题(要求先在小组里说话练习,再在全班交流)。

六、作业:完成《同步》练习。

附:板书设计。

四年前:五岁埋步子小十岁。

四年后:十岁挖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生:做了。

师:下面老师写课题,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写。

(师板书课题,边写边讲解)。

生:你为什么要埋那个木匣?

生:为什么你迈的五步有大有小?

生:为什么不选其他东西,而选木匣?

生:你是怎么想到埋木匣的?

(生读课文)。

师:刚才,老师听到的是朗朗的书声,你们真是爱学习的孩子。

师:说说看,科利亚都对你说了什么?

生:法西斯打到他们村子里了。

生:因为科利亚把埋在地下,所以用小匣子里。

生:他告诉我一个道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生:我明白他不服气小伙伴说的话,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师:你真细心。

生:我知道科利亚是个聪明的,爱动脑筋的孩子。

师:你真会读书。我们知道了很多,那你想对科利亚说些什么?

生:你很聪明。

生:你很爱动脑筋。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你是从哪里看出科利亚爱动脑筋,很聪明的。从课文中勾画出相关的句段,老师建议你们默读。

(生默读)。

师:谁能把找到的读给听一听?勇敢点!

生:……小斧头、小手锯……。

生:从铺上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生:……就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科利亚看见了妈妈的做法,就学着做,真聪明。

生:他会学妈妈,做得比妈妈还好。

师:我们来读一读,把科利亚的聪明读出来。

(生读课文)。

师:科利亚很聪明,你们也找到相关的句段,也很聪明。还有吗?

生:……现在我9岁了,……应该走五步。因为旁边的伙伴都没想到,他想到了。

生:他用手摸着脑门想,而没有去问妈妈,说明他爱动脑筋。

(生读课文)。

师:现在你叫什么名字?

生:我是科利亚,我想,这个小盒子是四年前埋的,现在已经是九岁了,步子也大了,就不应该是十步了。

生:我想,这个木匣是四年前埋的,每个人都会长大的,我的步子也会长大的,会比以前大两倍。

师:咱们班的科利亚真会想,那么想的对不对呀,从哪里看出来。

生:从科利亚找到木匣子看出来,(读句子)。

师: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已经告诉我们了,从哪个词语看出来。

生:果然。

师:作者用词很准确,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课文)。

师:我们用学具把它埋木匣——挖木匣——找到了的过程摆出来。

(在黑板上摆学具,先摆上四年前埋的过程)。

师:那么四年后挖木匣还能不能用这样的一个小方块做为一步呢?大家来摆一摆第一次和第二次挖的过程。

(学生在自己座位上试摆)。

(一学生上台摆,摆得不对)。

师:刚才我发现有一组同学摆得和别人组不一样,现在看黑板,有没有不同意见?

师:读第八到第十二自然段,他这种摆法对吗?(出示词语:仍然一倍不是……而是……果然)。

(学生自由读)。

师:他们这种摆法对吗?

生: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

生:我认为不对。

生:我认为是对的。第一次还应该再加上十块,因为他步子大了一倍。第二次还应该加上五块,因为他的五步比原来大了一倍。

师:谁还有疑问?

师:那第一次挖木匣和第二次挖木匣的想法变了没有?

师:他找到了木匣,也就挖到他的宝贝了,他高兴吗?同学们笑一笑,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

师:还能从哪儿看出来他聪明?

生:今天我不光找到了木匣,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我们一天天长大,步子也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三年级语文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首先感谢省教育学会给我们每位参赛老师提供了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可以说科利亚的这只木匣,我是整整抱了一天半,到现在还舍不得放下来。作为一名即将迈入中年的青年教师,今天是第一次和新教材有了亲密接触,对我来说是一次全新的考验。从今天的课堂中走出来,我的心里满是激动,既是为了采荷二小315班的的孩子们在课堂上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是为了从参赛中走来的自己,无论成败与否,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在这里让我完成了梦寐以求的语文教学之旅。

执教《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的感悟。《科利亚的木匣》是编排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讲述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告诉了我们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但是《科利亚的木匣》篇幅较长,段落较多,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依次教学就无法凸现文本的特色,因此,把数字作为研读主线,作为切入口,充分利用这一因素,使学生加强对文本的理解,是我这节课教学例文上的一个亮点。围绕这一亮点,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这堂课上首先抓住什么是匣子,在理解木匣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让学生知道除了木匣还有铁匣、竹匣、藤匣,甚至还可以引申为话匣子,抓住了匣子这个中心词提炼了一个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匣子里有什么继而带着这个问题,去扣及文本,感知这只匣子在故事情节中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接下来整堂课的教学主线就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既抓住文本的数学知识去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二、扎扎实实促发展。主要表现在识、悟、读、说、写五个方面,在识字词上,根据中年段的特点,我采取的是随文识字和词,把字放在句段中,读准并理解音形义,形成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冰鞋、斧子、手锯这几个词,在语境中读准,在语境中知道这些都是科利亚的小玩意,使学生在识的过程中也产生了羡慕、高兴、好奇的情感体验。这样的教学,以语言为抓手,顺学而导,自然巧妙而又灵活的理解词语的意思。在读书上,对于整堂课而言,我处理了读的三个层次,首先是初读,目标是读通顺,读懂匣子里面的内容;第二层次是深读,借助课题理解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故事;第三层次是细读,抓住描写埋和挖数字的句子去品读。整堂课就突出一个“读”字,以读来通课文,以读来解文意,以读来品人物,以读来悟道理,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朗朗读书声;其次课堂中我还注重了朗读的指导,尤其是注重朗读过程的指导,在默读上是引导学生边读边划边思考课文中有哪些数学知识,在说和悟的环节中借助板书让孩子对文本有深入的体会后达到语言与情感的共振,让孩子去说去交流。比如从四年前妈妈从家门口走了三十步去埋箱子,四年后还是走了三十步挖到了箱子,看了这组板书你看出了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让学生感悟到算术的有用;科利亚四年前在家门口走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四年后还是走了十步却挖不到木匣,进而体会出人是在长大,步子在变大。这样一环一环让学生感悟出人在变,事物也在不断变化。最后在教学环节中我安排了巩固识字教学的环节,中年级的识字、写字教学虽不像一、二年级作为教学的重点,但也不容忽视,绝不能认为中年段只抓课文的阅读理解,蜻蜓点水式地处理写字。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