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五年级第二单元教案(精选19篇)

时间:2023-12-08 14:42:07 作者:雁落霞

五年级教案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促进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份经典的五年级教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借鉴。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掌握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2、熟记20以内质数,能较快地、准确地辩识一个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通过探究质数和合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数学思考:

1、透过实际箱装饮料罐的排列方式,感知生活中有数学。

2、能对现实生活中箱装饮料罐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解释。

情感与态度:

1、由简单、实际的生活例子开始,减少学习时遇到太过抽象,无法理解的情况,以增加学习信心。

2、在形式多样的练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具学具:

cai、投影仪、学习单2张,学号数字卡。

教学过程:课前谈话。

如果让你给来听课的老师分类,你想怎样分?(按性别分成男和女两组,按年龄分年青和年长两组…)也就是说按不同的标准分有不同的分法。

一、生活实例引入。

1、观察生活:

(1)师:日常生活中,一箱饮料通常都是排在长方体的纸箱中。

请你猜猜看:通常一箱饮料的总数量会是些什么数?(生猜:偶数、奇数……)。

师:真是这样的吗?

(2)老师这里拍摄了一些箱装饮料的照片,大家一起来看一看:每箱饮料共有多少瓶?是怎样排列的?用算式表示。

教师出示4张不同数量装箱的照片:板书:9=3×3。

9瓶啤酒、12瓶可乐、12=3×4。

15瓶牛奶、24瓶雪碧15=3×5。

24=4×6。

学生观察并说一说:9瓶啤酒排成3行3列,9=3×3……。

(师板书在黑板右侧)。

2、实际数量的多种排列方法,分析可行性:

这些数量装在一个长方体纸箱中,还可以怎样排?(学生说出尽可能多的排列方法,老师补充前面板书。)。

板书:9=3×3=1×9。

12=3×4=2×6=1×12。

15=3×5=1×15。

24=4×6=3×8=2×12=1×24。

提问:你觉得哪种排列方式,实际生活中采用的可能性最小?(请一学生在黑板上勾一勾。)。

为什么?(不便携带……)。

3、比较质疑,引入新课:

板书:13=1×13学生思考,同桌说一说。

17=1×17(师板书在黑板左侧)。

19=1×19。

你还能举出几个这样的数吗?

据学生回答:20以内的质数。(这样的数还有很多)。

二、探究原因:

(一)、探究质数意义:

1、想一想:为什么右边的数量可以排成多行多列,而左边的数量不能排成多行多列呢?

(评:这个问题抓住了实质,它是本节课的核心和关键,非常具有思考价值,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

四人小组讨论(相机提示:跟这些数的约数有关。仔细观察左边这些数的约数,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整理揭示:象这样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叫“质数”。

(cai辅助逐步演示。)。

2:1、2。

3:1、3。

5:1、5。

7:1、7。

11:1、11。

13:1、13。

17:1、17。

19:1、19。

……。

2、再举几个质数,并说明理由。

(评:适时巩固应用,加深理解概念。)。

(二)、探究合数。

1、用质数判断合数:右边这些数也是质数吗?(不是)为什么?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

揭示:象这样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约数的数,叫“合数”。

(cai辅助逐步演示)。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下面是某一地区的`平面图。

1、用数对标出环球大厦和购物中心的位置。

2、图中(11,4)表示的位置是()。

3、()和()在同一行上。

4、小明从公园门口出来,到书店该怎样走?

(1)独立完成解答。

(2)集体评讲。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对本单元进行回顾整理,加深学生对分数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理解,进一步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并能熟练地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2、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探究、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知识结构图。

教学过程:

一、问题回顾,再现新知。

谈话:同学们,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你都掌握了哪些内容?有什么收获和困惑?咱们交流一下吧!

学生自由发言。

二、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1.出示综合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出示综合练习第2题。

让学生找出每个分数的单位“1”,然后再说出每个分数的意义。

3.判断对错。

出示综合练习第4题。

4.出示综合练习第6题。

这是一道诗配画的题目。画中有四句诗,共有10个表示数的文字,先让学生回答占整首诗字数的几分之几,再让学生提出其他有关分数的问题,如:“一个字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一句占总字数的几分之几?”……。

5.出示综合练习第9题。

先让学生量出长方形的长和宽,然后再写出宽是长的几分之几,长是宽的几倍。对于涂出长方形面积的1/2,要让学生自主去涂,重在交流时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由。

6、独立思考,拓展延伸。

7、组内交流,补充完善。

师谈话:把整理好的内容在组内交流,交流时一个同学一个同学地交流,其他同学补充。

(小组内自由交流)。

8、全班进行组与组汇报交流,教师适时总结提升。

师谈话: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合作整理的成果向大家展示一下?

谈话:你认为那个小组整理得更合理更有创意?为什么?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三、梳理总结,提升认识、

1.出示综合练习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

2.出示综合练习第14题。

这是一道思考题,红色部分占整个图形几分之几的,学生能直接看出来,其他颜色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几学生不易看出来,这时可启发学生动手画一画、分。

一分,然后写出相应的分数。

使用说明:

1:课后反思:学生理解的很好。

2:教学建议:在探索分数的意义,探讨分数的基本性质的过程中,进一步建立数感,会用分数表达和交流信息并能熟练的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需要破解的地方:通过探究、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数学活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第8课分数的意义与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练习教案

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难点是用除法意义理解分数意义。让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来表示两数相除的商,能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在引入课题之前,先复习旧知。课件呈现几道简单的口算提,以唤醒学生对整数除法的记忆,为探索新知做铺垫。在探索新知的时候,先呈现分蛋糕的题材,“把1个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分得多少个”有了刚才的复习知识进行铺垫、迁移,很容易能用算式1/3来计算,学生很快说出1/3,这时我会再提问:“为什么是1/3?”“你是怎么分的?”学生用准备的圆片分一分;接着出示:把3块月饼平均分给4人,每人分得多少块?学生又拿出学具自主探究,再演示。学生一步步经历了分的过程,对分数的意义能理解得更好了,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是3/4。

当用分数表示整数除法的商时,用除数作分母,用被除数作分子。反过来,一个分数也可以看作两个数相除。可以理解为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3份;也可以理解为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1份。也就是说,分数和除法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建立过程,实质上是与分数意义的拓展同步的。

教学之后,再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发现在小学阶段,学生脑海里的数学知识应当是抽象与具体哭互相转换的数学知识。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25的倍数的特征》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2、5倍数的特征以及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2、能够运用这些特征进行判断。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

2、奇数和偶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

1、复习:根据所学的因数和倍数知识,运用自己的座号说一句完整的话。如:我的座号是5,5是30的因数或5是1的倍数。

同座互说。

指名说。

同学们,我们先去看一场电影,座位号是多少的同学应该从双号入口进。

2、游戏。

(1)座号是2的倍数的同学起立。

(2)座号是5的倍数的同学起立,老师分别将2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左边,5的倍数座号写在黑板右边。

3、引入:2的倍数和5的倍数有哪些特征呢?今天进行研究(板书课题:2、5倍数的特征)。

1、观察:左边集合圈里的2的倍数座号有什么特点?(个位上是0,2,4,6,8。)。

2、举出几个2的倍数,看看符不符合这个特点?学生随口举例。

学生口答后,老师板书: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3、奇数和偶数。

出示课件:2的倍数的数,这些数的个位上的数有什么特点?

个位上是0、2的数,都是2的倍数。

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ji)数。

老师指出:自然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习惯上称它们单数、双数。

4、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出示课件。

下列数中,哪些是奇数,哪些是偶数?

33983559880123。

3678808910006555656881。

奇数有:33,355,123,8089,655,881。

偶数有:98,988,0,3678,1000,5656。

2、学生自己动手在课本上找出5的倍数。

在下表中找出5的倍数,并涂上颜色。看看有什么规律。

个位上是___或___的数,是5的倍数。

板书:个位上是0或者5的数,都是5的倍数。

3、练习:完成课本做一做,出示课件。

下面哪些数是2的倍数?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243567909915。

6075106130521280。

2的倍数:24,90,60,106,130,280。

5的倍数:35,90,15,60,75,130,280,

既是2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90,60,130,280。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收获?

重点指出。

个位上是0的数它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现在问题怎么解决呢?两位同学都想得到它们?

提问:2的倍数有哪些?5的倍数呢?60和90是什么数?

谈话: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下面的时间,我们就围绕这些知识来练习几道题。

1、选出两张数字卡片,按要求组成一个数。

(1)组成的数是偶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组成的数既是2的倍数又是5的倍数;。

2、用0、2、5三个数字组成一个三位数。

(1)。组成的数是2的倍数;。

(2)。组成的数是5的倍数。

3、把下表中4的倍数涂上颜色。

4、下面的判断对吗?说说你的理由。

(1)个位上是2、4、6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个位上是1、3、5、7、9的数都是奇数。

(3)在全部自然数里,不是奇数就是偶数。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5的倍数:15、30、50、65,,,,个位上是0或5的数(偶数)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0、2、4、6、8的.数(奇数)不是2的倍数个位上是1、3、5、7、9的数2的倍数5的倍数作业纸:在5的倍数中画“”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核心提示: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

在《合数与质数》的教学中,我跳出了教材的束缚,体现以“以人发展为本”的`新课程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信任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从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实际状态出发,通过操作、讨论、归纳,经历了知识的发现和探究过程,从中体验了解决问题的喜悦或失败的情感。

一、学生参与面广,学习兴趣浓。

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让学生利用学具去摆拼,用“2、3、4……12个小正方形分别可以拼成几种长方形的方法去体验质数与合数的不同之处,以操作代替教师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全体同学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愉快热烈,学生学得轻松、学得牢固,从而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课堂教学,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配角”,教学中应把大量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讨论、观察,思考的机会。在教学中我除了给学生动手拼摆的机会,还让学生把几个数(如2、3、4、5、6、7、8、9、10、11、12等)进行分类。尽管学生可能分类标准不一样,但他们都能把只有两个因数的数分在一类,把含有2个以上的因数的数放在一起。这样教师就可以顺势引导学生说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合数与质数。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真正活起来。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本节课的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你还想研究质数、合数有关哪些方面的知识。这个学习任务既是给学生在课堂上一个探究的任务,也是给学生在课外留下一个拓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不同的水平去探究属于自己的数学空间,从而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了不同的发展。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并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并能进行正确的判断。

2、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式学习法,通过观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验证-分类、比较-抽象-归纳总结-巩固。提高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和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积极探究的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体验与探究的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新,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

2.正确地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导入课题:前面我们学习了奇数和偶数。那么自然数还有没有其他的分法?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质数与合数”(板书课题)。

2.说出自己的学号、爸爸、妈妈、爷爷或奶奶的年龄,老师判断这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3.激发兴趣。

二、探究新知。

1.说出1~20各数的因数。(课件出示,开火车的形式)。

2.观察思考这些数的因数的个数一样多吗?(生:不一样)。

3.师:你能把这些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吗?(学生讨论,分类)。

4.学生报结果(学生完成表格)。

5.观察比较,发现特点,归纳概念。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样的.数叫做合数。

(3)师: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最小的质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质数?最小的合数是几?有没有最大的合数?

7.展示老师和学生制作的思维导图。

8.判断自己的学号是质数还是合数?

三、自学例1:

1.指名汇报预习的结果。

2.质疑。

3.找质数的方法是:筛选法。

4.修改自己圈的质数。

5.出示质数歌。

四、智慧大闯关:

1.判断下面的数字是质数还是合数?

(1)全年12个月,大月有31天,小月是30天,平年2月是28天,闰年2月是29天。

(2)五(1)班上学期有52人,这学期又转来1名学生,现在共53人。

2.下面的说法正确吗?说一说你的理由。

(1)所有的奇数都是质数。()。

(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3)在1,2,3,4,5,…中,除了质数以外都是合数。()。

(4)两个质数的和是偶数。()。

3.猜数。

4.猜一猜老师的电话号码是多少?

(1)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2)比最小的质数大1。

(3)比最小的合数大2。

(4)10以内最大的奇数。

(5)是奇数,但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6)1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

(7)和第6个数相同。

(8)10以内最大的质数。

(9)10以内最大的偶数。

(10)和第一个数相同。

(11)是最小的偶数。

5.数学游戏。

五、数学文化:

结合数学文化进行思想教育。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质数和合数》教案

1.使学生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归纳、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探索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

质数和合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准备】。

1.教具准备: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小组合作表格。

2.学具准备:小字本。

【教学过程】。

一、探究发现,总结概念:

学生动手在小字本上画一画。

生1:能拼成2个,横着和竖着。

生2:不对,横着和竖着是一样的。

师:你拼出的长方形长是几?宽边呢?

生3:长是3,宽是1。拼成3×1的形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填写表格。

正方形个数。

拼出长方形的个数。

长×宽。

3

1

3×1。

2、师:这样的四个小正方形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各自独立思考后举手回答。并填写表格。

【突破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有两种拼法。】。

3、师:同学们再想一下,如果有12个这样的小正方形,你能拼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师:我看到许多同学不用画就已经知道了。(指名说一说)并填写表格。

师:看表格,第三列与第一列有什么关系?

生:3和1是3的因数。……。

师:第三列改为正方形个数的因数。

学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说:会越多。

师:确定吗?(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生:刚才四个正方形能排出两个,如果用5个正方形只能排出1个。

师:一个例子就把你们刚才的结论给否定了。多有说服力的反例!

5、师:同学们,用小正方形拼长方形,有时只能拼出一种,有时拼出的长方形不止一种,你觉得当小正方形的个数是什么的时候,只能拼一种?(学生思考着,之后,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学生举例:3,5,11,13,17……。

师:这些数有什么共同的特征?

学生举例:4、6、8、9、10、12、14、15……。

师:说得完吗?(生:说不完。)。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确定位置》教案

1、练习三第5题。

(1)理解题意,明白“行”“列”表示的意思。

(2)根据(x,5)这个数对,说说x表示的是列数还是行数?

根据这个数对能确定什么?它表示的可能是哪个班?

(3)在小组中说说第(3)小题。

这里的x,可能表示哪些数?为什么?

2、完成练习三第6题。

(1)理解题意,明确鲜花和绿色植物都应放在方格线的交点上。

(2)在小组中设计交流。

(3)展示作业,汇报结果。

你能用数对描述一下自己设计的摆放位置吗?

你觉得自己设计的如何?优点是什么?

互相评价: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美观?

3、完成练习三第7题。

平移后顶点位置的数对什么变化乐,什么没变?(第一个数变了,第二个数没变)。

第一个怎么变化的?

独立在书上方格中完成第(3)小题。

在小组中完成第(4)小题。

说说顺次连接四个点得到了什么图形?

4、完成练习三第8题。

理解题意,简单介绍国际象棋的棋盘。

棋盘上的列车行分别用什么表示?

用g2表示白王,和数对表示的方法相同吗?

完成第(2)小题的填空。

在小组中互相说说黑车从c6~c2,是怎样前进的?

五年级作文第二单元

人教版课文以主题来安排单元课文,一个单元一个主题。

以往我在处理教材的时候总想着面面俱到,结果很累,效果不佳。上学期期末大会胡校在大会上也提醒我们要去整合教材,要努力给自己减负,避免重复无效。于是我开始尝试找侧重点,每篇课文定个侧重方向。

第二课《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篇访谈录,对话体,理清课文内容后我侧重分角色朗读;

第四课《我的“长生果”》是略读课文,文辞优美,我计划以积累词句为主。

这个单元有个综合性学习活动,我分散在每课课后作业一项项完成,旨在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完成去体验。

希望这种意识能带来更好的效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五年级作文第二单元

讲起第二单元的课文,似乎顺手多了。因为,学生基本进入学习状态,老师讲课也逐渐加入状态。下面如下:

成功之处:

1.学生预习情况越来越棒了。不知道别的班级预习做得如何,但,通过我的观察,孩子们的预习不只是停留在字词上,而且更深地去探究句段的理解。这对于我来说,讲起课来容易多了。

2.学生对本单元的写作感兴趣。学生对本单元的课文很感兴趣,所以写起本单元的习作很是顺手。虽然离不开仿写,但,最起码也有了自己独有的特色。如:高振强同学写自己童年是那么淋漓尽致,突出了一个“趣”字。

不足之处:

1.学生的预习棒了,但老师的引导作用显得那么微乎其微。课堂权利交给学生了,很多问题都解决了,甚至把老师要说的话都会报出来了,你说,老师干嘛?这是个尴尬的场面。所以,老师,偶尔不用备课都能上课。

改进措施:

五年级第二单元数学知识点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一)、分数乘法的意义。

1、分数乘整数:分数乘整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就是求几个相同加数和得简便运算。

例如:12(5)×6,表示:6个12(5)相加是多少,还表示12(5)的6倍是多少。

2、一个数(小数、分数、整数)乘分数: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与整数乘法的意义不相同,是表示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例如:6×12(5),表示:6的12(5)是多少。

7(2)×12(5),表示:7(2)的12(5)是多少。

(二)、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1、整数和分数相乘:整数和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2、分数和分数相乘: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

3、注意:能约分的先约分,然后再乘,得数必须是最简分数。当带分数进行乘法计算时,要先把带分数化成假分数再进行计算。

1.竖排叫做( ),横排叫做( )。列数( )数,行数( )数。

2.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时,应先写( )数,再写( )数。

3.亮亮在第2列,第3行的位置,可以用数对表示为( )。

4.点a(3,6)向右平移3格用数对表示是( ),向左平移2格用数对表示是( )。

5.点b(3,4)向上平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向下平移2格后用数对表示是( )。

1、质数与密码学:所谓的公钥就是将想要传递的信息在编码时加入质数,编码之后传送给收信人,任何人收到此信息后,若没有此收信人所拥有的密钥,则解密的过程中(实为寻找素数的过程),将会因为找质数的过程(分解质因数)过久,使即使取得信息也会无意义。

2、质数与变速箱:在汽车变速箱齿轮的设计上,相邻的两个大小齿轮齿数设计成质数,以增加两齿轮内两个相同的齿相遇啮合次数的最小公倍数,可增强耐用度减少故障。

1、圆的轴对称性

圆是轴对称图形,经过圆心的每一条直线都是它的对称轴。

2、圆的中心对称性

圆是以圆心为对称中心的中心对称图形。

五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检测题

一、填空:

1、5.4平方分米=平方厘米;1.05立方米=()升;。

240立方厘米=()立方分米;10.01升=()毫升。

2、圆柱的上、下两面都是()形,而且大小(),圆柱的侧面沿高展开是()形或()形,它的一边是圆柱的(),相邻的另一边是圆柱的()。

3、圆柱的高有()条,圆锥的高有()条。

4、一个圆锥的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高12厘米,体积是()。

5、一个圆柱的底面半径是3分米,高2分米,它的侧面积是()平方分米,表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6、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6.28厘米,高是3厘米,它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7、用一张长4.5分米,宽2分米的长方形纸,围成一个圆柱形纸筒,它的侧面积是()。

8、一个圆柱形油桶,侧面展开是一个正方形,已知这个油桶的底面半径是10厘米,那么油桶的高是()厘米。

9、一个圆柱和一个圆锥等底等高,如果圆柱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如果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那么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如果它们的体积相差24立方分米,那么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10、把棱长为2分米的正方体木块,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分米。

11、在一个高24厘米的圆锥形量杯里装满了水,如果将这些水倒入与它底面积相等的圆柱形量杯中,水面高()厘米。

12、一根长4米,横截面半径为2分米的圆柱形木料截成同样长的4段,表面积比原来增加()平方分米。

13、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若干个扇形,然后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200平方厘米。已知圆柱高20厘米,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二、判断:

1、圆柱的体积是圆锥的3倍。()。

2、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13,圆柱与圆锥一定等底等高。()。

3、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的体积都可用底面积×高来表示。()。

4、一个圆锥与一个长方体等底等高,那么圆锥的体积等于长方体体积的13。()。

5、长方形绕着一条边转动所产生的图形是圆柱。()。

6、圆锥顶点到底面上任意一点的距离就是它的高。()。

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被誉为科学的皇后。对于我们的广大小学生来说,数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学习,小学频道特地为大家整理了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试卷,希望对大家有用!

一、填空。(1×33=33分)。

1.把圆柱的侧面沿高剪开,得到一个(),这个()的长等于圆柱底面的(),宽等于圆柱的(),所以圆柱的侧面积等于()。

2.被除数一定,除数和商成()比例。

3.3:4=6:8,如果第一个比的后项加3,那么第二个比的后项应该加()才能使等式成立。

4.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5倍,这幅图的比例尺是()。

5.圆锥的高一定,它的体积与底面积成()比例。

6.415平方厘米=()平方分米4.5立方米=()立方分米。

2.4立方分米=()升()毫升4070立方分米=()立方米。

3分米40厘米=()厘米325立方米=()立方分米。

7.将4个棱长为1分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平方分米,体积是()立方分米。

8.一个圆柱底面半径2分米,侧面积是113.04平方分米,这个圆柱体的高是()分米。

9.一根长20厘米的圆钢,分成一样长的两段,表面积增加20平方厘米,原钢材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10.一个圆柱的底面周长是12.56厘米,高是6厘米,那么底面半径是()厘米,底面积是()厘米,侧面积是()厘米,体积是()厘米。

11.底面积85立方厘米、高是12厘米的圆锥的体积是()立方厘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是()立方厘米。

12.把一个圆柱体钢坯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要削去1.8立方厘米,未削前圆柱的体积是()立方厘米。

速度/(千米/时)100505。

时间/时1251020。

13.在右表中,相关联的量是()和(),()随着()的变化而变化,()是一定的,因此,时间和速度成()比例。

三、选择题:

1、右图中的正方体、圆柱和圆锥底面积相等,高也相等。下面哪句话是正确的?()。

a、圆柱的体积比正方体的体积小一些。

b、圆锥的体积是正方体的13。

c、圆柱体积与圆锥体积相等。

3、圆柱的底面半径和高都乘3,它的体积应乘()。a、3b、6c、9d、27。

c、表面积变了,体积没变d、表面积没变,体积变了。

四、图形计算:

1、根据条件求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单位:厘米)。

2、根据条件求圆锥的体积。(单位:厘米)。

五、生活中的应用:

1、一个圆柱形玻璃缸(如图)的底面积是3平方分米。这个玻璃缸可以存多少升水?

4、用铁皮制成一个高是5分米,底面周长是12.56分米的圆柱形水桶(没有盖),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铁皮?若水桶里盛满水,可装水多少千克?(1升水重1千克)。

6、把一个体积是282.6立方厘米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是6厘米的圆锥形机器零件,求圆锥零件的高?(列方程解答)。

7、如图,一个圆柱高8厘米,如果它的高增加2厘米,那么它的表面积将增加25.12平方厘米,求原来圆柱的体积。

五年级数学上学期第二单元测试卷

一我会写(8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语言竟如此奇妙。

二我的积累(36分)。

1.我会查字典(3分)。

“楚王想侮(wu)辱晏子”这句话中的“侮”字,用音序查字法先查大学字母,再查音节();用部首查字法先查()部,再查()画。“侮”我会组词()()。

2.我会读拼音写词语(4分)。

weifengdaozeiaixiaoganju。

3.我会把词语补充完整(6分)。

不()代价了()指掌安()乐业。

面不()色完好()()脑汁。

4.我会组词(4分)。

梁()诣()陪()侮()。

粱()指()赔()悔()。

5.我会选择正确的读音(4分)。

造诣(yizhi)乌贼(zheizei)说谎(fanghuang)淮南(huaifai)。

6.我会把下列对联写完整(4分)。

(1)地满红花红满地,()。

(2)(),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3)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4)池边柳树()。

7.假如你看到自己的班级因为小强随手乱丢果皮被扣分,你会对他说:()。

8.我会选词填空(4分)。

强盛尊重欺骗侮辱威风。

祖国贫穷落后时,外国人常在华侨面前耍(),有时甚至()他们;如今祖国()了,华侨挺直了腰杆,得到了()。

9.我来做句子(5分)。

(1)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改为转述句)。

(2)一位老人在生死关头,舍己为人,他的心灵多么高尚啊。(改为反问句)。

(3)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处长的身体。(缩句)。

(4)()西瓜()躺在()地上。

(5)大象的耳朵拍到了人的肩膀。(改为比喻句)。

三我的阅读感悟(24分)。

1.按原文填空。(4分)。

(1)梁国杨氏之子九岁,()。

(2)儿应声答曰:()。

2.我最近读了一本课外书,现在来做一张读书卡片。(5分)。

时间书名作者主人公读后我想说。

(二)。

感恩节的前夕,美国芝加哥的一家报纸编辑部向一位小学女教师约稿,希望得到一些家境贫寒的孩子画的图画,图画的内容是:想感谢的东西。

孩子们高兴地在白纸上描画起来。女教师猜想这些贫民区的孩子们想要感谢的东西是很少的,可能大多数孩子会画上餐桌上的火鸡或冰淇淋等。

当小道格拉斯交上他的画时,她吃了一惊,他画的是一只手。

是谁的手?这个抽象的表现使她迷惑不解。孩子们也纷纷猜测。一个说:“这准是上帝的手。”另一个说:“是农夫的手,因为农夫喂了火鸡。”

这是你的手老师孩子小声答道。

她回想起来了,在放学后,他常常拉着他黏糊糊的小手,送这个孩子走一段。他家很穷,父亲常喝酒,母亲体弱多病,没工作,小道格拉斯破旧的衣服总是脏兮兮的。当然,她也常拉别的孩子的手。可这只老师的手对小道格拉斯却有非凡的意义,他要感谢这只手。

1.在文中找出一句话做题目。()(2分)。

2.给56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3分)。

3.女教师让孩子们以()为内容画一幅画。(2分)。

4.用“-------”画出你体会最深的句子。(2分)。

5.根据短文内容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2分)。

6想象小道格拉斯作画时的内心活动,请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写出他想说出的话。(4分)。

四我的快乐习作(30分)。

题目:我选自己当()。

五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转眼到了20xx年,在大城市高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我想家了,便决定回去看看,看一下家乡的变化,了解一下家乡的现状,顺便完成导师布置的论文。

回家的路顺畅又便捷,从大城市到自己的家乡,飞机一路飞到我家。一下飞机,呦,家乡的变化可真大有啊,高高的摩天大厦里要什么有什么,就连一天不出来呆在里面都行,一排排华丽的街灯,气派的大型广场。。。。大城市里有的这都有,生活水平与大城市里没有什么区别了。

走进老家一看,一套豪华的别墅映入眼帘,里面高档的布置,就连自己的亲人穿的衣服都是高科技材料制成的,可以防雪、防雨,一年四季穿都行,是世界上最高级、最时尚的。

宽广的机场停放着一架架庞大的飞机。街道里人山人海,接踵磨肩的人来来往往穿行在繁华的城市中。商店里的百货琳琅满目,人们尽情选购。

交通运输四通发达,人们可以乘坐航天飞机飞上太空,穿梭在星际之中,沉醉在月光里。

人们的食物更加多样化,中、西方食物一应惧全。还有很多新式的太空食品,进入人民的生活。

家乡人都会两种语言,他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

后的家乡真的不同与往日,20年后的人民生活也会越来越富有。

五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7~30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2、能力目标:指导启发学生运用观察、测量等方法,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特征,开发学生智能。

3、情感态度目标:通过观察、摆弄实物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

建立长方体、正方体的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框架。

学具准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纸盒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以前学过哪些几何图形?

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都是平面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都是立体图形。

2、举例

在日常生活中见过那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

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同学们常见的长方体和正方体实物。

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是不是有6个任意的长方形都能围成一个长方体呢?这节课我们就继续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二、教学实施

(一)、长方体的认识

1、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1)请同学取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长方体是由什么围成的?

学生:面。(教师板书:面)

教师:请用手摸一摸两个面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有一条边。

教师:这条边称为棱。(板书:棱)

教师:请摸一摸三条棱相交处有什么?

学生:尖。

教师:相交的这点称为顶点。(板书:顶点)

(2)师生在长方体教具上指出面、棱、顶点,学生依次说出名称。教师说出顶点、面、棱的名称,学生迅速在学具上指出。

2、研究长方体的特征。

(1)面的认识。

让学生指出长方体上的3组相对的面。

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的6个面各是什么形状的?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有两种情况:一种是6个面都是长方形;(板书:6个面都是长方形)另一种情况是4个面是长方形,另外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板书: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分组测量长方体前后、左右、上下面的长和宽,引导学生发现: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长和宽分别相等。

教师:由相对的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可以进一步知道,相对的面的形状、大小怎么样?

师生共同验证同学们的发现。

课件演示:

长方体6个面的形状,上下、前后、左右面相等。

(2)棱的认识

教师出示长方体框架教具。

教师:你认为研究长方体棱的特点,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长方体有几条棱?这些棱可以分成几组?哪些棱的长度相等?)

通过以上问题,分组讨论,实际测量。

讨论后,学生汇报,教师用课件演示。

课件演示:

展示12条棱,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板书: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3)顶点的认识。

课件演示:先闪动三条棱,再闪动三条棱相交的点。

教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长方体三条棱相交的地方有什么。

我们把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请你们按照顺序数一数长方体有几个顶点?

指名说出数的结果。(板书:8个顶点)

3、认识长方体的直观图。

(1)请学生拿出长方体学具,放在桌面上观察,最多能看到它的见个面?

(2)怎样把长方体画在纸上或黑板上呢?

把长方体放在桌面上站在任何角度观察,我们最多只能看到3个面。在画长方体时看到的3个面画实线,另外3个面用虚线画。

4、认识长方体的长、宽、高。

(1)讨论:要知道长方体12条棱的长度,只要量哪几条棱就可以了?

启发学生说出:只要量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就可以了。

(2)归纳。

我们把相交于一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习惯上,长方体的位置固定以后,我们把底面中较长的棱叫做长,较短的棱叫做宽,和底面垂直的棱叫做高。(课件出示)

(二)、正方体的认识

教师:这个立体图形叫正方体。现在我们从面、棱、顶点来研究它。请大家拿出正方体纸盒来研究。

(1)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图形?这些面有哪几个面是相等的?

(2)正方体一共有几条棱?这些棱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3)正方体有几个顶点?

(4)正方体的长、宽、高的长度有什么关系?

2、课件演示:

正方体6个面是完全相同的正方形;12条棱长度相等;8个顶点。

3、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请对比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说一说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学生讨论后归纳:长方体和正方体在面、棱、顶点的数量上都相同;在面的形状、面积、棱的长度方面不相同。

教师:看一看长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是否都有?试说一说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学生: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教师板书集合图:

三、巩固反馈

课件出示练习题。

四、布置作业

p32第6、7题

五、板书设计

五年级第二单元作文

童年是人生的开始,也是我们慢慢走上人生的第一步,所以我们要好好为自己创造美好的童年。

在我的童年里是充满快乐和阳光,记得在5岁的一个夏天我和我的伙伴一起去钓鱼的情景。那时我们一起慢慢手牵着手走到了我们村前的一个池塘,那时我还不太会钓鱼可是我的那个伙伴幸好他会钓鱼的方法。这时我们慢慢的把鱼杆放下池塘里,等了许久还没动静,这时刚好有一辆卡车从我们的面前开过可是我自己却忍不住了马上回头去看那一辆卡车,那车上载着稀奇古怪的动物,没过多久它走远但是我回头一看我的伙伴没想到他竟然还是那么认真全神贯注的看着眼前鱼竿的领地。过了一会儿,鱼竿终于有了动静这时我大喊了一声他就马上说不要吵啊鱼儿要上来了,这时我马上停住了口接着他用自己强壮的大手用力慢慢地把鱼竿往上拉,这时我偷偷地看着他的脸没想到他的神情竟是像使出千万斤的力气一样那么的痛苦。这时鱼竿终于拉起来,没想到竟然是一个破框这时我们俩个好像吓傻了,接着他说真可惜啊!这时我们俩个人有点沉闷的走了回家。

虽然这次我们没钓到鱼,但是我们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

我们就是这样高高兴兴地做这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来慢慢地来过自己的童年,这就是我的童年也是我最难以忘怀的自豪的童年。

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

每个五年级数学老师要做到教师引导与学生思考相结合,静与动相结合,知识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所有的五年级数学教师都必须知道如何写五年级数学教案,你也来写一篇和我们分享吧。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苏教版五年级数学单元教案”,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由此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2、能根据现实情景和信息,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观察思考等方法,去探求长方体的计算方法,初步培养学生的探求意识和探求能力。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数学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意义,建立表面积的概念。

教学难点:

掌握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1、复习长方体的特征。

生: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2、师:同学们说得真好,都已经掌握了长方体的特征。那么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长方体,一起来探究一下长方体的面。

二、实践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长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接下来学生动手剪(强调要求)。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展开后,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原来的立体图形变成了平面图形。

生:我发现长方体展开后还是由6个长方形组成的。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课件演示(实物展开后贴在黑板上)。

生:能。

师:那么请你们在自己的长方体展开图中标出上、下、左、右、前、后。

师:观察长方体展开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我们知道长方体有6个面,哪些面的面积是相等的?

生:前后面,左右面,上下面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

生:长方体相对的面完全相同。

(2)每个面的长和宽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同桌合作)。

生:上、下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宽;前、后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长和高,每个面的面积是长x高;左、右每个面的长和宽是长方体的高和宽,每个面的面积是宽x高。

师:同学们,像这样我们把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板书:表面积)。

(2)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师:那么怎样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呢?

小组合作:1,先独立思考,记录下自己的方法。

2,小组内交流,探讨哪种方法更简便。

学生作业展示:长x宽x2+长x高x2+宽x高x2。

或者(长x宽+长x高+宽x高)x2分别解释。

教学例1。

出示例1:做一个微波炉的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课件出示)。

问题:要求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什么?

生:实际上就是求这个长方体包装箱的表面积。

根据上面咱们总结出的公式来求一下表面积。

方法一:0.7×0.5×2+0.7×0.4×2+0.5×0.4×2=1.66(平方米)。

方法二:(0.7×0.5+0.7×0.4+0.5×0.4)×2=1.66(平方米)。

三、深化提高,综合应用。

1、完成教材第25页练习六的习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1)指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让学生发现本题中“没有底面”这条信息很重要。

(2)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

四、归纳知识,总结学法。

师: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在这节课学习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或深刻感受和老师、同学说说。

教学内容: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

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运用:

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

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

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1)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体纸盒,在上面分另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

师生共同复习长方形的特征。请同学们沿着长方体纸盒的前面和上面相交的棱剪开,得到右面这幅展开图。

(2)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分别标出“上、下、前、后、左、右”六个面,然后师生共同复习正方体的特征。让学生分别沿着正方体的棱剪开。得到右面正方体展开图。

观察后,小组议一议。引导学生总结长方体的表面积概念。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2.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

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

0.7×0.4+0.7×0.4+0.5×0.4+0.5×0.4+0.7×0.5+0.7×0.5=0.28+0.28+0.2+0.2+0.35+0.35=1.66(m2)。

0.7×0.4×2+0.5×0.4×2+0.7×0.5×2=0.7+0.56+0.4=1.66(m2)。

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

(0.7×0.4+0.5×0.4+0.7×0.5)×2=0.83×2=1.66(m2)。

(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

三、课堂作业。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教学内容p19例1、做一做、练习五第1—2题。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从已有经验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体验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必要性和简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体会。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经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探索过程,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数对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与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的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含各环节中的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以及设计意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件出示主题图,播放动画。

怎样才能既准确又简明地表示张亮同学的位置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进一步。

学习。

“确定位置”。(板书:确定位置)。

二、探索新知。

1、课件出示例1的内容。

(1)。

学生。

读题,了解已知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来思考这个问题。

(2)问:已知张亮同学是第二列、第三行的同学,你能指出谁是张亮同学吗?

学生联系实际的基础上根据图中张亮所在的列数的行数来确定张亮的位置,教师给予肯定。

2、认识数对,学会用数对确定具体情境中的位置。

(1)提出问题(看来用第几列、第几行描述一个人的位置真好,让我们有了一个统一的说法。)。

大家觉得用这种方法表示一个人的位置,简炼吗?

师:能不能把这种方法再简化一下?

(2)创造、交流。

同学们可了不起,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创造出了这么多种不同的表示方法。

这一种是哪个小组创造的?说说你们是怎么想的?

师;不错,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下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

真好!那这里的2和3各表示什么意思呢?

生:……。

说得太棒了,数学规则需要统一,想不想知道数学上统一使用的方法,请看先写4,接着打上逗号,然后写3,最后打上括号,因为它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知道吗?像这样,用列数和行数组成的一对数,叫做——数对。

书:(2,3)。

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用数对表示位置。

3、游戏中概括提升。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学得特别快,下面咱们玩个游戏好吗?

(1)师出生对。

我说数对,请符合要求的同学快速地站起来。看谁反应最快!

(3,1)(3,2)(3,3)(3,4)(3,5)。

奇怪,怎么就正好站起来这么一排呢?

(2)生出生对。

如果让你来出数对,你能让一排同学站起来吗?谁来试试?

生:……。

师:也不错!有没有谁能说出点不一样的?

生:(1,1)(2,1)(3,1)(4,1)(5,1)(6,1)。

师:发现什么了?能说说为什么吗?

生:……。

师:也就是说,数对中的第二个数相同,他们就都在同一行。

(3)师再出。

示(4,_)可能是哪些同学?

师:你的数对是?奇怪,我上面写(4,1)了吗?那你为什么站起来?

生:(第一个数是4,表示第4列,第二个数是求知数,所以第4列的每一个同学都有可能)能不能确定,到底是谁?如果_等于3呢,表示的一定是谁?其他同学坐下去,看来,要想确定某一个人的位置,只知道列数行不行?还得知道?(用数对表示位置一定要用到两个数)。

师:(__)又可能是哪些同学?(全班同学都站起来了)。

师:全班同学都有可能吗?_、_表示两个相同的数,你的数对是(?,?),符合吗?不符合的同学请坐下。当_=1、2、3、4、5时,看来(__)能不能表示全班同学?只能表示什么?只能表示列数、行数相同同学的位置。

三、做一做,巩固确定位置的方法。

1、出示情景。组织学生观察情景,思考教师的提问。

2、引导学生利用在例题中学到的确定位置的方法来回答问题。

3、组织学生用一组数字来表示它们的位置。学生思考后可交流讨论,最后全班汇报。

四、反馈练习。

完成教材第19页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教学。

-->。

教学目标:1.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并能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会把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自主探索、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教学难点:找出100以内的质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加深前面知识的理解,为新知作铺垫)。

下面各数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谁是偶数,谁是奇数.

3和154和2449和791和13。

指名回答。

二、小组合作学习质数和合数的的概念。

全班分两组探讨并写出1~20各数的因数。

1、观察各数因数的个数的特点。

2、板前填写师出示的表格。

只有一个因数。

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

3、师概括: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的数叫做质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这们的数叫做合数。(板书:质数和合数)。

4、举例。

你能举一些质数的例子吗?

你能举一些合数的例子吗?

练习:最小的质数是谁?最小的合数是谁?质数有多少个因数?合数至少有多少个因数?

5。探究“1”是质数还是合数。

刚才我们说了还有一类就是只有一个因数的。想一想:只有一个因数的数除了1还有其它的数吗?(没有了,)1是质数吗?为什么?是合数吗?为什么?(不是,因为它既不符合质数的特点,也不符合合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练习:自然数中除了质数就是合数吗?

三、给自然数分类。

1、想一想。

生:质数,合数,1。

2、说一说。

既然知道了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那么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关键是看什么?

引导学生明确:关键看因数的个数,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就是质数,如果有两个以上因数,这个数就是合数。

四、师生学习教材24页的例1。

老师:除了用找因数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还可以用查质数表的方法。

1、师引导学生找出30以内的质数。

提问:这些数里有质数、合数和1,现在要保留30以内的质数,其他的数应该怎么办?(先划去1,)再划去什么?(再划去2以外的偶数)最后划去什么?(最后划去3、5的倍数,但3、5本身不划去)剩下的都是什么数?(剩下的就是30以内的质数。)。

(特殊记忆20以内的质数,因为它常用。)。

2。小组探究100以内的质数。

3。

汇报。

100以内的质数。师生共同整理100以内的质数表。

4。应用100以内质数表:

练习:(1)有的奇数都是质数吗?(2)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吗?

五、思维训练。

有两个质数,它们的和是小于100的奇数,并且是17的倍数。求这两个数。

六、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质数和合数)什么叫质数?(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样的数叫做质数)什么叫合数?(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因数的,这样的数叫做合数。)你会判断质数和合数吗?判断的关键是什么?(看这个数因数的个数。)。

反思:在。

设计。

质数与合数这一节课时,我用“细心观察、全面概括、准确判断”这一主线贯穿全课。并在每个新知的后面都设计了一个小练习。以便及时巩固和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最后的思维训练,是给本节课学得很好的学生一个思维的提升。小结又针对全班学生做了新知的概括。

时根据已积累的知识经验有所选择、判断、解释、运用,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年级数学第二单元教案

教学目标:

1.加深对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认识,进一步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

2.巩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3.经历整理过程,构建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间的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

4.在解决问题中感受除法和混合运算的价值,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

目标解析:

在问题中经历表内除法、有余数除法的整理过程,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除法的意义,巩固计算的方法;在对比中明辨混合运算的顺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小括号的作用,提高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

1.熟练掌握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方法,巩固有余数除法试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余数为什么要小于除数。

2.巩固同级、不同级及带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深化对运算及其之间关系的理解,提高计算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整理除法相关知识,逐步学会整理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揭示课题。

(一)游戏活动:

教师选12个小朋友上台。

1.分组。

让其他同学给他们分分组,要求每组人数同样多,且每组不止1人。

(可以每组2人,分成6个组;可以每组3人,分4个组;可以每组4人,分3个组,可以每组6人,分2个组。)。

2.抢答。

分好组后,开始抢答游戏。

(课件依次演示:)。

(二)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复习除法的有关知识。

(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形式,既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知识,即除法的意义和乘法口诀,从而揭示课题,又调动学生参与复习的积极性,提高复习的效率。

二、回顾梳理,构建联系。

(一)复习表内除法和有余数除法。

1.课件出示:

(1)16枝铅笔,装在4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多少只?

(2)16枝铅笔,每8枝装一盒,需要几个盒子?

(3)16枝铅笔,装在7个盒子里,平均每盒装几枝?还剩几枝?

2.学生分析后列式并计算。

3.学生汇报。

(1)三道题如何列式,为什么用除法列式?

(2)计算时用什么乘法口诀?

(3)第三题余数是多少?余数与除数有什么关系?

4.学生自主提问。你还能提出什么除法问题?并解答。

例如:每3枝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

5.说一说:表内除法与有余数除法的异同。

6.练一练:

(1)出示习题:如果每枝铅笔8角,小英带了6元钱,她最多能买几枝?还剩多少钱?(列式并用竖式计算)。

(2)汇报交流,并说说用竖式计算的注意事项。

(3)比较:60÷8=6(枝)……12(角)60÷8=7(枝)……4(角)。

让学生通过对比,明白第一种错误的原因,为什么不能剩余12角,(因为12角里面还有1个8角,还能买一枝铅笔。)从而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余数一定要小于除数。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串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经历知识的整理过程,更好地理解除法及有余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进一步提高计算的能力。

(二)复习混合运算。

(1)说一说:先请学生说说这些混合运算的顺序。

(2)分一分:让学生将这些算式按运算顺序进行分类。

(3)根据分类结果分别计算。并让学生自己尝试举出类似的例子。

2.练一练:

(1)课件出示:18-6÷3(18-6)÷318÷6×318-6×3。

(2)学生计算。

(3)汇报交流计算方法:先看运算顺序,然后计算。

设计意图:混合运算的重点是先看运算顺序,因此在复习前出示三类不同的混合运算让学生说运算顺序再分类,既突出运算顺序的重要性,又给学生复习混合运算指明了方向,在此基础上,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进一步提高混合运算的计算能力。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一)基础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题。

结合直观图巩固对除法及有余数除法意义的理解,沟通两者间的关系。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2题。

巩固除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强化试商的技能。

3.完成练习二十二第3题。

以说出“先算什么,再计算”的方式,突出对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巩固,同时培养认真审题的能力。

(二)实践应用。

1.40个图形如下排列:……第34个图形是(),40个图形中有()个。

设计意图:本环节复习题的选择突出了不同层次,由简单巩固到实际应用,不仅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充分注重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四、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谈话: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掌握了哪些知识?学会了哪些方法?还有哪些疑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