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优秀23篇)

时间:2023-12-13 09:08:54 作者:XY字客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含义,思考自己的感受,并从中获得更多的启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欢迎大家共同交流和讨论。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我有许多的困惑。特别是在近几年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如何上好一节课,如何让学生在我的课堂上有所收获,如何让自己成为学生在精神上的灵魂上的引领者等等方面,我都特别困惑,我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来到钟家村小学后,在危校长的读式文化的浸润中,在聆听了一批专家的讲座后,我对教育也有了自己的认识。这次暑假,学校让我们读一些经典的教育着作,我有幸读了清华附小的校长窦桂梅的教育教学的精华《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觉得印象最深的还是两点阅读和反思的重要。

我读了这本书后,觉得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要在日复一日的课堂行走中,有意识地自我修炼、积累经验,更要注意为自己专业发展积淀来自根部的力量文学素养的提升。而文学素养的获得,最重要的途径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读书的渴望和行为。对于如何阅读,读什么书,作者都给出了很好的指导。读报纸杂志,开启视野之门,作者就是在读了很多的杂志后,慢慢地改变了自己,不再把自己当做小学老师,胆子越来越大,敢当着很多人,甚至专家学者的面讲一些时事新闻,并把这些作为自己的教育与学术资源。其次是读经典。读儿童经典,一个每天与孩子打交道的人,不读儿童经典,就难以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读一些儿童经典,不仅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童话中人物的人格特质与道德勇气,树立起了正确的人生观。长大后,孩子们就会自然而然地拿出勇气去面对世界的挑战。读文学社科经典,如果接受了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无形中,我们就会拥有价值判断与自我提升的能力,就会对生命的情调和质感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沉浸在文学的长河里,能够让我们柔软,能够获得精神上的慰藉。而社科经典,又能够让我们拥有宽广的文化视野,悲天怜人的人文情怀,这样,我们就能建立起和世界文明的联系。读经典教育书,让巨人的肩膀,为我们提供能够登高远望的平台。只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让我们驰骋古今,神驰天地。

教师是否愿意花时间反思自己的工作,是教师是否具有专业素养的标志。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学海无涯,艺无止境。教师的专业追求、专业探索、专业提升,要靠不断反思,教师要学会在言说和行动中思考,在反思批判中成长。上半年,我有幸聆听了我市的一位专家在我们学校进行的一次有关如何有效反思,如何写反思的讲座,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些教育教学中的困惑都得到了解答,对反思教学我又了初步的肤浅的认识。《回到教育的原点》一文谈到,自己的教育生活就是一种学术行为,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应不断反思。读了这些文字,我也开动了脑筋,认识到不仅要学会反思教学内容,教学行为,还要反思自己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

一滴墨水可以引发千万人的思考,一本好书可以改变无数人的命运,以书会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读了这本书后,我会更多地在反思中阅读,在阅读中反思,提高自己的素养,搞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今天有幸聆听了窦桂梅老师的讲座《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的心感受到从没有过的痛快淋漓,感受到上课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一个教师原来可以如此传神的传道,同时也感受到了自己的浅薄。

在报告中,窦老师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窦老师在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和利用平平常常的小事作为教育的契机,并且寻找和回归教育的真谛。在语文教学中,窦老师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在课程设置中,窦老师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校长现场朗读诗时,轻柔的声音深深吸引了全场老师,富有磁力的声音让我置身其中,其中的一首经她一朗诵,我眼睛湿润了。大家都凝神静听,听着如此美妙的朗诵真是享受!为我们有如此优秀的母语教师鼓掌。她的创新精神也让我佩服不已,三个超越让我记忆犹新,“学好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尊重教师,超越教师”。真是希望母语教师及家长都能现场感受感受窦老师的风采,并从这样一位敬业且时刻为学生终生着想的教育者身上悟出一些东西来。

让孩子从小爱上书籍,我一直也是这样的观点,但通过窦校长的这堂讲座后,使我对让孩子读精典的范围扩展了,精典并不局限于名著,也要让孩子读一些同时代的精典,真是受益非浅。

反思自己不禁让我觉得很惭愧。虽然平时的工作态度非常端正,但是自己的业务能力还要不断地提高。因为我们自己本身的阅读量不多,有时总感觉有点力不从心了。要想让学生增加课外阅读的积累,我们做教师的必须身体力行,做好表率,才能和学生一起成长,一起进步。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一直信奉“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他的成绩不一定是最优秀的,但他必定是最有发展前途的。”也带着孩子在阅读的路上不断前行,但在今日再读窦桂梅的《回到教育的原点》时,忽然发现我的阅读是如此的浅薄,我所带给孩子们的阅读启蒙,行走在师生共读路上的举足是多么肤浅。

了解窦桂梅,你会发现她的成长史,奋斗史,就是一部阅读史。

读她写所的书《梳理课堂——窦桂梅课堂捉虫手记》……还到她的博客去寻找智慧的源泉。无论是对教师的婉言劝说,还是对学生的谆谆教导,无论是对现状的把脉诊断,还是对未来的展望憧憬,窦老师一直在重复着一个共同的声音,那就是——阅读与反思。“好教师从哪里来”、“好教师到哪里去”、“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我们能做什么”……聚焦在同一个胶片上,合着光晕而来的是闪亮的“阅读、反思”两词的大写、定格。

阅读,走向教师的智慧——。

对于常常被冠以幼稚肤浅的小学语文教师而言,我们该以怎样的自信面对众人,该以怎样的素养立足讲台?窦老师的回答是“阅读”.读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教师就必须读书。读书就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千万不要误认为教师只需读教学参考书够了,“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著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作为影响着孩子,需带着孩子回归母语、回到童真的语文教师来说,有了文化积淀才有教学的高度、广度和温度。因为阅读,对《师恩难忘》的“感念”才有一种“一触肌肤就能摸到体温的感觉”;因为阅读,才能以“聊”的轻松方式揭示《三打白骨精》的“向善”主题,通过环境、情节、人物三大板块的课文与原著的比较阅读,实现名著导读的课堂基本模式;因为阅读,《丑小鸭》“苦难中追寻梦想,幸福中怀存谦卑”的形象才如此深刻而又鲜明地留在孩子们的记忆里,继而影响着他们未来发展之路;因为阅读,识字课充满自信,作文课彰显大气;因为阅读,才能以一个语文教师独特的视角欣赏到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眉清目秀”,咀嚼“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的抽离。

读书能让人静心,大人如此,孩子也是如此。当我们潜心阅读,并感受着阅读所带给我们的丰盈的滋润时,我们不就有了高尚的情操和宽阔的胸襟吗?对于教材的处理不就有了一份睿智的思考和深入的建构吗?我们的课堂不就有了呼吸的流畅和生命的灵动吗?我们的学生不就有了美的熏陶与善的引领吗?而这不就是学校的灵魂所在吗?我们常常指责学生静不下心来,看书读书显得浮躁。探其原因是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浮躁投射。我们指责学生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素养,可当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老师,又有多少人能独守孤灯,潜心阅读呢?很多人认为窦老师只是一个特例,一个无法超越的偶像,我也有同感,又有多少人成得了特级教师呢?但既然选择了教师职业,我们唯有做一个有专业的教师,做一个有专业尊严的语文教师,才能自信于这三尺讲台,就让我们从阅读开始吧。

反思,走向智慧的老师——。

如果说阅读让我们站在了更多人的肩上,远眺了无限更深处的美景,拥有了一颗宁静、宽容、淡泊、细腻的心,那么反思,则让我们一次次地回到原点,深刻剖析,在“自我与他我”的对话中不断审视我们的课堂、我们的专业,清理淤塞——那些遗憾的、痛苦的、失败的、沮丧的,继而再次自信地出发。“教了十年书的教师,不一定成为一个成功的教师,写了一年反思的教师,必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教师”,可见,在教师生涯中,动笔显得多么重要。窦老师用灌注了“细心、恒心、耐心”之墨的笔改变了自己的课堂,也成就了一位教师的智慧。

反思,是咀嚼课堂压力和困厄的坦然,是肯定之余的发现、否定之余的思索。正因为写,你的笔就要和你的课堂通过心灵的桥梁发生联系,你会忠于你的课堂,兼纳别人的“声音”,也许始终不会迷失自己。日常的只言片语、点滴滴滴,最终汇成的是涓涓细流也或成海,而你也在流动的声浪里听到属于自己心灵花开的声音。从《珍珠鸟》的教学轨迹,从伴随着备课、上课所记录下的《深入决定深度》、《将“信赖”进行到底》、《当我们骂人“禽兽不如”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窦老师对于课堂的反复追问,对文本的深刻解读。因为一次次的反思,让她跳出课堂本身,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审慎看待自己的课堂。

反思,是面对课堂忧患与艰辛的澄明,是携手互助的通途、助人成长的载体。窦老师“优点说透、缺点不漏,方法给够”的听课评课要旨得到了更多老师的喜爱、信服。而她深入课堂所记录下的“捉虫”、“拣金”也编成了《梳理课堂》,成为教育类畅销书。《三打白骨精》一课,引发的是她长达几万字的反思,有对教材的解读,主题的确定,备课的思考,还有对教师其人的评价,她把此作为送给老师的特别礼物。这礼物怎能不令老师欣喜,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想发展,是因为我们缺少了一个强有力的前行者给我们重锤敲击,给我们棒头一喝,更给我们跃而上台阶的跨步。

这是我第一次读《回到教育的原点》,几天来我沉迷其间。在一个个教学案例中,我不断建立与自己课堂对照的参物,在记忆里去搜寻我肤浅的课堂足迹,继而生腾起的是对窦老师,对她引领下的团队的仰慕和崇敬。因为我“窄”而“浅”的阅读,以致无法用更为深刻而哲理的语言来表述我的感受,只觉得“热情如火,激情似焰”的窦老师带给我的是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博览群书、躬行课堂、在写作中沉淀生命——这便是我眼中的窦桂梅,心中的智者,永远的偶像。

回到原点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有幸拜读了吴春波先生的专著《回到原点》,该书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为出发点,研究中国企业的经营管理问题,是本书贯穿始终的主线。本书把对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的思考,聚焦于一些原命题,即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基本的实践问题,力求对这些问题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提升,为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思考与探索提供牵引和启发。

在知识经济中,我国企业从理念上开始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但能够真正将人力资源管理纳入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不多见。在我国企业中,虽然人力资源部门的组织框架已经搭起,但实际上还在进行传统的人事管理工作。有人认为:在我国企业中只有人事管理,而没有人力资源管理。此言虽有偏激,但也不无道理。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是不容忽视的,这就是许多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对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理解存在着问题,没有系统地把握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质,因而在企业经营管理实践中对人力资源管理定位不准确,加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的职业素养的缺乏,使我国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落后局面。

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构成了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主体体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建立应该围绕着这三方面构成的“价值链”来构建。也就是说,全力创造价值,科学评价价值,合理分配价值及其三者的闭合循环,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设的核心与重点。

建立价值创造、价值评价和价值分配的价值链,并使之形成良性循环,是指导企业构建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重要理念和可操作的思路。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取得长期稳定的效益,企业管理的目的在于持续不断地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经营管理的核心就是通过高效率实现高效益,这是任何企业的共性。

那么企业该如何产生高效率呢?高效率来自于组织的简约,流程的畅通,工艺的改进,工作的熟练,员工的职业化,而这些都归结为企业的内部管理。一个低效率的企业无法在市场上长期立足,除非它是垄断企业;否则,没有高效和有效管理的企业就不可能拥有高效率。

这些都是企业最为本源和原始的问题,而许多企业恰恰正是在这些问题上迷失了方向,忽视或忘记了这些基本的常识,犯了许多常识性错误。一旦企业忘乎所以地以为自己可以主宰或超越基本的原命题,一旦不按规则出牌成为企业推崇的商业模式,企业也只能在其原点徘徊。

企业的发展要走出原点,要达到幸福的彼岸,其理念、思考与思路必须回到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为朱永新的最新教育随笔选,收录了“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为什么阅读很重要”和“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三部分内容。下面是关于《回到教育的原点》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感触颇深,无论是对窦桂梅老师个人的教师素养还是书的内容。

这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这句话。这句话在本书中出现了多次,这是一次又一次的告诉我们要时刻与书为伴,要充满善良,要向着光明不断努力。其中,读书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丰富的文化知识是必不可少的。这些知识是从哪里来?这些知识很大程度来自书籍。我们要阅读各方面知识的书籍来填补我们空缺的知识储备。如今是个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孩子们通过手机、电脑获得了很多新的知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来的地方,而是通过更广泛的渠道去充实我们自己。现在孩子们需要一滴水,我们要拥有一条流动的小溪,因为我们不知道孩子们需要的那滴水到底是什么,所以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解决学生突如其来的问题。

说到读书,我不得不说窦老师,在我心中,窦老师已成为了一个小小的书库。窦老师读了那么多书:名著、教育书籍、历史哲学书籍等等。看到那么多没有听到过的书名,我深感惭愧。为什么我的大脑如此枯竭,那是因为我读的书不够多,那时因为我读的书不够细,缺乏一定的思考。窦老师激起了我读书的热情,我也要遨游在图书的海洋,而且读的书也要涉猎多方面,从各个方面来充实自己。

我们不但要读书,还要反思,更要去写,用自己的笔书写出属于自己的那篇天地,书写自己的疑惑,更书写自己的收获。

窦老师读书之丰富让我敬佩,窦老师扎实的基本功更是让我拍手叫绝。基本功一直都是我的弱项,看到窦老师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我的惭愧有一次展现在了我的脸上。窦老师的基本功如此扎实,离不开她的勤学苦练,而我正是缺乏了这种持之以恒的精神,仅仅把基本功当成了作业来完成,检查时就突击,一点也没有起到练习的作用。所以,要想练好基本功,不能光说不练,要付诸实际行动,期待自己的基本功能取得不断的进步。

窦老师的课堂充满激情,充满活力,这除了她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以外,还有她课前的精心备课。窦老师告诉我们一堂课要有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课堂上临危不惧。她讲到备课《三打白骨精》,这篇课文是《西游记》中的节选,要想讲好、讲透这篇课文,在备课的时候要通读《西游记》原著,还要读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评论。这项工作实属不易。窦老师也说,如果每篇课文都做如此准备,我们的时间从哪里来?这就要求我们平时的积累。即使我们不能完全租到,雅瑶尽力抓好某一个主题展现这个过程。

回到教育的原点,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我们的教学是否真的以学生为中心?我们的语文教学时简单的讲课文还是讲语文?思考之后,我们应该找准方向,尽一切地努力让我们的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再次借用窦老师的那句话:不管怎样,总要读书;不管怎样,总要善良;不管怎样,总要心向光明。

知道窦老师的名字,大约七、八年前。一次学校例会,校长提到向窦老师学习,我记住了她的名字——窦桂梅。

再之后,县教育现代化创建,我所在的教学点有了网络,在无缘亲历窦老师的讲座和课堂魅力时,我从网上搜寻了不少关于窦老师的资料,比如《葡萄沟》的教学视频,比如她博客中的“玫瑰。

寄语。

”。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她的《葡萄沟》教学,信手而来的“一架葡萄”——出众的简笔画,画葡萄的颜色、尝葡萄干的味道,虽然愚钝看不出其中门道,但就是觉得新颖、生动。

区振兴阅读评选活动,激发了我再次读书的热情。本校图书室的“小”而“闭”,使我想出到中心校图书馆借书来读,反正教研活动总要去的。开学初,在书架中寻找,“窦桂梅”三字映入眼帘,《回到教育的原点》就此摆放案前。断断续续的读,做摘抄笔记,计划六月前读完,5月22日晚,与灯下写此读后感。

一、读书——“不管怎样,总要读书”

“工资再低也要买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想必窦老师的这句话大家都熟记于心。“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活方式”,我也越来越体会到这句话的含义。我们语文老师教给孩子的是母语,内涵着的是母语文化、民族文化,我们肩上担负着是民族文化的传承!现实课堂中我们有没有对母语教学的简单甚至粗暴?答案是肯定的。如何改变?惟有读书!知识成倍的更新,我们当初的哪一点老底早已落伍。读书中,我们将从经典那里汲取根部的营养,读书中,我们将更加坚定自己的教育信念,并在理想之路上渐行渐远。

我庆幸,我还是一个爱读书的老师,我还是一个努力指导孩子读书的老师。读书,让我对工作还抱有一份热情,让我对生活也体会更多。无论如何,我还会读书。

二、阅读——主题教学的精华。

窦老师在“三个超越”的概念之上进一步提出“主题教学”的概念。

“立足于语文教材,并从文本的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中,获取具有促进儿童生命成长价值的核心词语即‘主题’,其体验、发现的词语称之为‘主题教学’”。围绕主题教学,窦老师在她的清华附小开展了“共读、共教、共写,共同成长”的系列活动,诠释了主题教学的内涵。根据现在我对苏教版教材的简单理解,我们现在的单元教材就有一个主题的因素。然而我们整合时并没有像窦老师他们那样解读的透,拓展的深。如何做到深入主题备课,关键还是我们老师的内涵要丰富,这就需要多读书,增加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职业良心——专业教师的炼就。

窦老师在书中不止一次说过,教师是个良心活,必须有一种宗教的情怀去面对,我想,那就是信仰、执着。

要让老师对自己的职业产生信仰,首先民生问题要解决好,要让人们觉得所从事的职业确实是崇高的,是值得去献身的。需要行业的公平、社会的公平。在良好的社会氛围中,教师需要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不让社会的坏风气侵蚀到我们行业的内部。试想,每位老师都能安贫乐道、淡泊名利,整个教师群体必然有一股正气。

教师需要多读书,读书使人明智,读书使人崇高。当我们的周围多的是浓浓书卷气的老师,我们的周围就会多一些对职业的信仰,就会有更多的人去感受大国工匠精神,就会把教师职业真正当做良心活。

本着一颗对孩子、对教育的良心,我愿读更多的书,潜心学问,潜心育人,力求修炼成一位专业的教师。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5年。先后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这5年使她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开课的历练让她快速成长。1995年至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此以后她成了中国小学界的一位名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多次提到阅读与反思,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阅读从今天做起。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是窦桂梅老师10多本着作中的一本。在这本书里她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大量活生生的例子,从回到素养。好教师从哪里来、回到课堂。好教师到哪里去、回到制度。教学管理者该怎么做、回到教育。我们能做什么、玫瑰小语。致你我他五个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应对的办法。读完这本书,对我最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是第二部分中的一堂好课好在哪。窦老师以三年级上册的科学课《水生植物》为例,从经意与不经意之间、轻松与不轻松之间、圆满与不圆满之间、分析了这堂课。最后她还强调了一堂好课,一定是体现上述‘教学艺术’的课。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情感投入;师生、生生的互动过程;思维的碰撞,心灵的沟通,智慧的启迪于是,就在相互碰撞、相互冲突、相互砥砺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充满着新的教学生机,洋溢着新的教学活力。我想这段话就是窦桂梅老师给我们提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吧!

自己走上工作岗位已十三年,经过不计其数的课堂。课堂效果和学生学习情况可以说都太不尽人意。课到底该如何上?什么样的课才称得好课?从窦老师的这个课例中我终于明白了。一堂好课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我也深深地懂得一节课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带给学生美妙的享受。

在《回到教育的原点》一书里,窦老师很多次提到关于阅读。她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她还说没有真正阅读过那一本本经得起推敲的经典大书的时候,心灵就是粗糙的;没有真正被经典感动过的情怀,内心就会是枯涩的有被厚重的经典着作洗礼过,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曾经我也是个爱看书的人,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挤出时间来读书。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走出来,靠着自己的坚韧不拔韧劲和勇往直前的闯劲,几十年如一日,刻苦攻读,潜心钻研,从一个音乐教师、语文教师、优质课教师,逐步成长为省特级教师、全国知名的教育专家,走出了一条艰辛曲折而又幸福通衢的教育之路。窦老师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如同我们大多数的语文教师。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桂梅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拜读着窦老师的《回到教育的原点》,越加深刻地感受到了她的人格魅力,教学造诣……越加的佩服之至。

窦桂梅是我们当今语文界的一个标杆,一位并不是专科出身的老师,走到今天的这一步,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她的光环,她的荣耀,她的成功,其实,在窦老师这么多成绩的背后,我们又能知道多少呢?她付出了多少呢?她的课堂是灵动的,充实的,朴实的,扎实的,充满激—情的,让人回味的,让人向往的,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赞美窦老师的课堂,真的,她的激情,她的深度,她的厚积,都深深打动了我。

印象最深的就是窦桂梅老师读书一生的阅读态度。她认为:好老师的知识结构应该由三块组成,即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在她看来,要以学生生命奠基为追求,必须靠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的弥补和进修,要像海绵吸水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龋窦老师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启蒙时的小人书叩开了她阅读之窗,读书看报的习惯培养了她的心性,只要遇到好书总会情不自禁的翻阅,有的甚至读上好几遍。她博览群书,儿童经典令她和学生建立起了共同的话语体系,也帮助孩子学习到了童话人物的人格特质和道德勇气,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文学社科经典令她无形中拥有价值判断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对生命的质感和情调拥有触摸和创造的能力;经典教育理论书籍用理论去指导,并用想象去填补,用实践去充实。这样的阅读是真实的,也是实用的,更是快乐的。

备课,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看了本书之后,我深刻的感受到,窦老师课堂上轻松自然,信手拈来的教学技能,不是她与生俱来的,是她一次又一次深度备课的成果。

1、初读教材和参考说明。

2、通读原着和作者生平。

3、选读原着和相关评论。

4、再读教材并确定主题。

5、确定教学基调和策略。

窦老师的深度备课法给了我很多触动。就这样一读再读,静下心来努力深入到文本的字、词、句,甚至到标点中去理解,去发现。以读者身份挖掘课文的原生价值后,还要以教者的身份思考怎样体现文本的教学价值。就是本着这样严谨的教学态度,行走在教学的道路上。因为窦老师认为:做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有一种专业自觉,对每一节课抱有敬畏之心。因为每一节课我们教师付出的是职业时间,而我们的孩子付出的却是宝贵的生命时间。

对此,我感到无比汗颜。随着信息获取的便利,我们现在的备课方便多了,网上很多现成的教案,都为我所用,拿来主义成了理所应当。似乎一旦离开了网络,大脑就不会思考。

备课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从一无所知,到知之甚少,到恍然大悟,到铭记在心,再到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和思考,我们的生命就多了一份重量。我们的视线就会由线到面,由窄变宽,从而被牵引到更深更广的空间,这就是破茧成蝶的幸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回到教育的原点》得到这本书是在一次偶然的听课过程中。听完她的课也让我情不自禁地翻开这本书进行潜心阅读。名师的风采总是那么得吸引人!文中那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分析了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转眼,从走上教师的岗位已有5年。在这五年中经过许许多多的四十分钟课堂,课到底该如何上这个问题从开始到现在一直从未停止问过自己?读了这本书让我明白其实我们需要在课堂四十分钟上见功夫,需要贯通教材,充分理解教材,需要课前认真周密的备课、揣摩学生和学科的特点,需要掌握丰富渊博的专业知识,需要关心周围的生活等等。上好一节课有时候真的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可以有美妙的享受,有深远的影响。

从这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她爱阅读,正如她所说“有阅读,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才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才能把无数的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只要遇到书,我就情不自禁地翻阅,喜欢的便爱不释手,有的甚至堵上好几遍。”她读儿童经典,她读文学社科经典读,读经典教育书籍。在这本书籍中,她单单举例的经典教育书籍就有18本,原来她就是这样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

自从踏上教育工作岗位开始,阅读却越来越远离我,究竟是为什么?没看这本书以前我堂而皇之地用没有时间安慰自己。可在《回到教育的原点》这本书里,我却看到了无论工作多忙,都要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的窦桂梅老师的样子。我想自己必须做个深深的检讨。因为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个好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教师;一所好学校应该是书香满园的地方。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拯救教师的阅读从自己做起,从今天做起!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初入江湖。他只是一个菜鸟,无任何装备,行走在大街小巷,一个个匆匆忙忙的过客在眼前闪过,四处暗藏危机,不予理会,走走停停,漫无目的,熟悉线路,建立人脉关系,为的是计划未来。

牛刀小试。熟悉了套路,增长了阅历,开始在江湖上闯荡――与人挑战,收集装备,潜心修炼,提升武功。能力如园中春草,不见其长,日有所长,他也在一次次磨练中成长。

崭露头角。一次次的失败过后,又有了一次次的成功,九九八十一天后,他在江湖中已小有名气,终于站稳了脚跟。

名声大振。一切来得太突然,一切来得并不突然,多少次的拼杀,多少次的付出,成就了一代武王――无人能敌,盖世无双。胜利时时充盈了脑袋。

n年以后……。

误入歧途。功成名就之后,他成天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江湖中的地位已然摇摇欲坠,他慢慢老了,堕落了,力不从心了。

回到原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后感

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回到教育原点读后感

2010年12月8日至31日,参见湖北省卓越工程小学校长培训。学习的情况有一个视频,首先播放10分钟的研修集锦,让大家有一个直观的认识,毕竟这样的培训我们很少有机会经历的。学习的形式很多,首先是破冰活动、团队建设,然后上课、小组讨论、体验式学习、案例剖析、班级交流、参观、考察、其它活动。78名校长,25天。专家主要有李明新、毛振明、陆士桢、楚江亭、钱志亮、卓立、周荫昌等24名专家、校长,每个人都有书面的讲稿或ppt(有兴趣的可以在课后拷贝)。学习安排很紧,上课之外,每天要写心得,中间要写教育叙事,结业要写论文。本人有篇博文《从校长做回学生》,简要记叙了那个时候的感受。总之:学习紧张、生活艰苦、收获巨大。

二、主要收获。

开阔了视野首都人文北师大触碰教育科学最前沿感受大家国际视野。

拓展了空间校际交流。

增强了自信专业性问题,课堂模式问题,师生减负问题,理论与实践――专家局限性。

坚定了方向课堂改革(实、活)。

课程改革(选择性)。

管理改革(减负、激励、评价)。

文化建构―基于教育原点的学校文化(走了很远,却不知道为什么出发)。

钱志亮教授简介。

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和人打交道,但现实中我们并不真正了解人!钱教授从人类种群的原点、家族的原点、精卵子结合的原点、脱离母体的原点和教育的原点,透过多学科视角,剖析先天因素对人的影响,旨在呼吁教育工作者要了解生命、敬畏生命、承认差异、恪守良知、不辱使命。

回到人类种群的原点人与禽兽的不同。

1、生物属性:人先天遗传的。动物性、自私性和三个自然属性即贪性、惰性和任性。

3、精神属性:人的主观能动性。分科学、艺术、人文三个领域,科学追求真(理性),艺术追求美(感性),人文追求善(信仰与悟性)。

教育的根本任务在于:缩小人的生物属性,扩大人的社会属性,无限彰显人的精神属性。

回到家族的原点挥之不去的家族烙印。

人从处来?

娘:影响智力,决定习惯。

爹:影响智慧,决定人格。

孩子:50%爹娘的条件,50%自己的努力。

染色体携带先辈的种系特征,导致质的差异。

生理遗传决定长相、身高、肤色等。

心理遗传决定智力、行为、性格等。

怀孕年龄;怀孕季节;孕期营养;病毒;药物;

内分泌;孕期机械损伤、挤压、振荡;

高热、粉尘;辐射;其他因素。

最佳优化组合年龄生育年龄。

女在21~28岁,男在28~35岁。

回到脱离母体的原点迫不得已的无可奈何。

人的出生方式:

自然分娩:急产、正常、难产。

助产:产钳、吸盘。

剖腹产。

教育不但要关注群体的人,更要关注个体独立有尊严的人。

教育不但关注外在的人,更关注内在的人。

不但要从外在方面“训练”人、“塑造”人、“培养”人,还要关注人作为人的生存及其意义,努力从内在方面“唤醒”人、“生成”人、“提升”人,使得人的生活“有尊严”

教育是通过知识使人获得解放。

教育给人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

教育使人获得解放。

获得解放的意识、能力、手段,自我关照、自我呵护、自我救治、自我筹划。

教育改变命运。

教育不是通过知识使人遭受“奴役”、“异化”、“被培养”为……的人。

教育工作者理解差异的意义。

承认差异的客观存在性。

尊重孩子的学习差异。

接纳孩子的学习差异。

善于发现并了解孩子的学习差异。

根据孩子的特点采取对应的措施,设法超越差异、缩小差异――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处方教学、个别化教学等)。

从教师角度讲,是爱和责任。

从儿童角度讲,也是爱和责任。要培养具备爱心、勇于负责的合格公民。

从学校角度讲,就是要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从儿童的视角来做教育。

教育是什么?教书育人,继往开来。

学校是什么?师生共同发展的地方。

教师是什么?儿童人生之路的点灯人。

学生是什么?今天的儿童,未来的公民。

家长是什么?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最重要的人。

校长是什么?――学校的领导者?观念引领者?政策执行者?教育家?老师的老师?

教学的主体是谁?学生。

我的方法论――问题是原点。

一切教育策略都从解决问题出发:预见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小孩子有问题,根源在大人;老师有问题,根源在校长;下属有问题,根源在领导;学校有问题,根源在社会;教育有问题,根源在政府。

不能解决问题的策略就是作秀,宁缺毋滥,不折腾。

几个案例:路队旗、校门口提示语、书香校园、红领巾电视台、少年军校等。

实小教师为人师表六个细节。

怎样改变:改变自己?改变教师?改变规则?

校长要有办学的勇气和学术的尊严,管理民主与政治民主。

从哪里开始――行动是原点。

建立一个信奉“做”的学校文化――思想力与行动力。

师生关系――缘份是原点。

教师生涯离不了学生。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如此地不同,我们的生命才会生机盎然。

生命如此短暂,每一次经验都不可重复。

这就是缘分。

缘份就是自然,像流水一样。

珍惜缘份,就是珍惜生命。

做教育要回归自然,遵循规律,摒除功利性。

教育是慢的艺术,教育就是等待花开的过程(4和几可以组成7?),做教育要有耐心和恒心。

儿童是有差异的,教师要学做农夫,把一颗颗种子播撒在大地上,给他们适合的阳光、雨露和养料,让每一颗种子都成为独特而健康的自己,让土豆长成健康的土豆,让苹果结出健康的苹果。

让校园充满生机,让教育充满童趣。要让学校像田野一样,充满了自然的气息,成为孩子们向往和追随的地方。

校园要有故事,校园要有角落!

老师和学生应当是可以交心的朋友,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是让学生亲近知识的最佳途径。(儿童视角,儿童感觉,问卷)。

教育不仅仅只要有期待的目光,更要有等待的耐心和智慧。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儿童感觉不到在被教育。

课程――学校产品的原点。

课程居于教育的核心地位。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途径,是组织教育教学活动最主要的依据,是集中体现和反映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载体。

学校的产品不是学生,是课程。

正如企业的产品一样,课程越丰富、越适用,学校越受儿童欢迎。

学校课程应当优先满足大多数学生的普遍需要,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特色。书法、摄影、科技、环保、读书、社会实践、播音主持等(宠物肥)。

国家课程校本化(适用),地方课程融合化(渗透),校本课程地方(特色)化。

选择性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有效性――课堂的原点。

课堂是课程的主要形式。

金字塔学习理论:(两周后)讲授(5%)、阅读、视听结合、示范、讨论、实践练习、教授他人(90%)。

北京小学学科目标。

语文:喜欢读书,能说会写,一手好字;(30分钟制,优化课堂模式)。

数学:概念清楚,善于思考,解题灵活;

英语:词汇丰富,口语熟练,勤于应用;

体育:不怕吃苦,健康第一,动有所长。

习惯养成――小学德育的原点。

一周一个好习惯。

习惯养成的三个阶段:强制、自觉、习惯。

考试――教学检测的原点。

定期测验。

质量分析。

改进策略。

没有成绩过不了今天,只要成绩过不了明天。

减负――效率是原点。

集体备课,电子教案,教案检查。

学生作业,作业数量,作业质量(面批、大班额)。

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发展的原点。

对待工作的四重境界:职业,敬业,专业,事业。

10000小时;45年;75岁;十年;五年。

教务处管理,专家引领,教研组互助。

校本教研。

网络联校。

校际交流,跟岗培训。

自我反思是关键。

家校联系――了解学生、教育学生的原点。

家长手册的使用与改进。

家长学校。

家长委员会。

家长开放日。

家访。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窦桂梅老师,被网友亲切地称为“玫瑰”,被广大青年教师服膺为榜样和领路人。我当然也不例外,也是窦老师的忠实粉丝。

今年暑假,我认真拜读了窦老师写的《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让我对窦老师有了更深的了解,窦老师,我将以你为榜样,努力做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窦老师已经年近半百,但从她的衣着打扮和外貌来看,却显得很年轻。我觉得这与她坚持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读书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

窦老师的一句名言:“工资再低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可见,窦老师将书看得多重。在《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中,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

在读书这一点上,我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才行。曾几何时,听过这个培训,那个培训后,真知道自己该坚持读书,可没坚持几天,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让自己的读书行动虎头蛇尾了。现在想想,实在不应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生读书人。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不读书,怎么能培养终生读书的学生呢。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读书。读书不仅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也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为此,从现在开始,我要赶快加入到读书这一行列中,从阅读窦老师写的各种书以及窦老师推荐的一些书开始,读经典教育书籍,例如:《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怎样和学生说话》等,这样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读文学社科经典,例如:《简•爱》、《复活》等,去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从而拥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与自我升的能力,更好地享受生活;读儿童经典,例如:《父与子》、《夏洛的网》等,慢慢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引领孩子成长。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让我们行动起来,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位教师都来写教育日记,写随笔和记录。这些记录是思考及创造的源泉,是无价之宝,是你搞教学科研的丰富材料及实践基础。”窦桂梅老师用自己长期坚持写作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写作不仅可以积累经验,也是可以逼迫自己勤于阅读和思考的强劲动力。

讲完课后的我们,可将自己本节课上的精彩片段、处理不当处记录下来,备完课后的我们,可将备课中的思考与困惑记录下来,等等。课堂内涵丰富,写作形式也可多种多样。

可以用平实的语言白描叙写,也可用诗意的警句吟咏抒怀,有话说就多写,无话可说就少写,写中有学,学中有思。只要坚持写,我们一定会有收获的。

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了精彩。小小的笔改变不了世界,却能改变我们的课堂。努力向苏霍姆林斯基和窦桂梅老师那样,守住心灵,把困惑变成收获,把收获变成反思,在课堂反思中稳步前行。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要多读书,勤于写作,努力成为三尺讲台上,学生百读不厌的那本厚重的、不倒的、书香四溢的大书,从而引领孩子们向着更好、更高的目标前行。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这本书给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要“无条件的热爱学习”,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她的人生经历令人感叹、振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精神的震撼、思想的洗礼,其中的韵味让我回味无穷。

从她身上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教师要发展,首先就在于经典性的阅读。,读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的唯一途径,教师一旦停止学习,课堂将变得味如嚼蜡,因此我们应立足现实,从阅读经典开始,历经艰苦的磨练,才能成就自己美好的人生。

“阅读一定要回到经典阅读。”这是窦老师给我们的建议。《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教育漫话》、《教育人类学》……这些经典作品,一定要读开去,读进去,读下去,反复地读,来回地品,深度阅读,深层对话,“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每次读窦老师的文章,都让我深深地触动。感受她激扬的文字,体验她细腻的情感,惊叹她出众的文采……学习,读书,确实是增加人生宽度和厚度的最好方式。

与名著相约,与经典碰撞,每一次经历,也许是辛苦的,每一次坚持,也许是需要毅力的,但经历过、坚持过来的体验,却是他人无法体会的。成长也好,发展也罢,都需要不断地学习。

在窦老师的理念对我启发很大,让我找到了一个心灵支撑;窦老师的一句句话语就如黑暗中的灯塔,为我照亮了前进的方向;窦老师更是我学习的榜样,她不仅是一个名师,更是一个懂生活、会生活的人,这才是我们每个教师的真正典范!

回到原点读后感

窦桂梅老师是一位真正笔耕不辍的勤奋者,探索不止的创造者,充满激情的追逐者,心怀博爱的教育者。我想这也是她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小学教师成长为教学名师、名校校长、教学专家的原始动力及思想根源。至今还清晰的记得1997年她在天津一次全国名师现场讲座中边讲解《百鸟朝凤》边亲手绘制一只展翅飞翔的凤凰的情景。现在再来学习她的《回到教育原点》,每一句话、每一个思想、每一个做法都是她的真实写照。她在自己的每一个人生片段都为自己找到一种自我引领,让自己活得明白,活出精彩,赢得尊重和尊严。

通过品读《回到教育原点》我有所领悟:作为教学引领者必须让教师相信,课堂生活绝不只是为了生存而必须从事的被动工作,而是应当成为为自己未来储存幸福基金的事业。要努力成为让学生永远记在心中的小学教师,必须付之行动,把学习获得的知识财富转化成教学生产力。这里我对日常教学中常用到的听课、评课、写课有些许的感悟。

听课,要听出门道,不做旁观者,不做主动参与者;只做盲从者,不做引路人;只做批评家不做审美者、帮助者。听课不仅是管理者的工作和研究的专题,更应该让教师把听课当做日常教学行为。并使听课逐渐形成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评课,首先要建立一种思维方式“被评课的老师最需要的是什么?评课的重点是什么?”其次,评课是专业的引领,不仅能指出存在的缺点,又能准确剖析盲点。第三,把评课当做合作多赢的平台,让教师更多的分享,让更多的教师从中受益。

写课,就是再思考教学,就是在表达思想,写课是一种很好的积累、对话、反思、梳理,而不是简单的口头议论。

很喜欢这句话“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守望教育思想从坚守秉笔书写的习惯开始。”

回到原点读后感

季节总是有规律地四季轮回。秋去冬来,是终点,亦是起点。就如时钟的滴答,一圈下来总是要回到原点,继续前行。这也是时针的独特魅力。生活何尝不是如此。

生命总是要在不断经受磨难和挫折后变得坚毅成熟。“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从古至今,已然成为不变的真理。

齐白石的画曾于1922年在日本一举成名,但他也是经历了“生涯落寞,画事艰难”的磨砺后才渐渐成熟起来的。他在艺术画坛上的功名真的不是一二天时刻就能够成就的。往往是从起点出发,经历一段时刻又回到原点,继续践行。

人是有着七情六欲的怪物。这之间情处处在起着微妙的作用。遭遇一段感情,初衷总是完美单纯的,可事态总会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以致于到头来自己都摸不着方向。其实有些事情是被自己迷惑了。就像纪伯伦说的“我们走得太远了,已经忘记我们为何出发”的哲理。知道了这个弱点,理智的人就开始沉思,放下还是延续?矛盾也相继产生。

“正因爱你,因此放下你。”这句矛盾的话曾骗了多少善良的人们!其实放下,也算是回到原点,只是它带来的后果是残忍的。不单单是放下一个人、一件事,还还放下了在这段情中全部的经历过程。过程总是完美的,完美的东西为何不好好珍惜呢!于是聪明的人有了自己的答案。

“回到原点,重新启航!”听起来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可当你真正悟透了这句话的意境,会发现话中所蕴含的禅意。能说出“回到原点”并践行的人,是快乐的智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回到原点读后感

办公室的邢老师一次对我说,看看窦桂梅的那篇《回到教育的原点》吧,又不胜唏嘘地说:“值得一看。”我心下却不以为然,等哪天有空吧。

一置数日。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连读几遍。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回到原点做教育心得体会

在我做教育工作的这些年里,我深感教育就是人民幸福的事业。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每天都在为学生的未来默默奉献着,而我们应该如何能够做好我们这份工作,让更多的学生受益呢?回到原点,做好教育心得体会,是我一直追求的目标。

回到原点,做好教育,我们首先应该要做到的就是教育的情感化。所谓情感化,就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体会,从而能够更好地去理解知识。在我的教育实践中,我经常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去思考,让他们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培养他们的探究兴趣,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莫大的乐趣和满足感。同时我也会引导学生,帮助他们理解思考过程,并随时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在交流中不断地学习思考。

回到原点,做好教育,我们还应该注重学习能力的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成为了越来越重要的一环。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采用了拓展性教学法,帮助学生学习更多的知识,增强他们的学习能力。首先,我会引导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拓展,继续深入探究。其次,我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让他们不断拓展学习领域。再次,我会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好地掌握知识,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回到原点,做好教育,我们还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教育。情感教育是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人格,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让学生学会感恩。感恩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养成一种感恩的态度,对生活有更深刻的体会。在学校中,我会通过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感恩的力量,比如送温暖、关爱老人等活动,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理解感恩的重要性,并形成一种深深的感恩之情。

回到原点,做好教育,我们还应该注重学生的素养教育。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仅不能遵守公共道德,还缺乏一定的社会公德。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素养。在教学中,我会通过案例分析、模拟协商等方式,让学生理解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并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我还会通过讲述优秀人物故事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成功人士的经验,让他们在成长中受到启迪、引导和鼓舞。

回到原点,做好教育,我们需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素养,更好地去帮助学生成长。未来,我们还需要更多地去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让教育工作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的成长奉献更多的力量。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拜读了窦桂梅老师的《回到教育原点》,她坚持的理念是:我是教母语的,我是教人学母语的,我是用母语教人的。她注重儿童习惯的养成,提出了“三个一”的质量目标,即:一手好汉字,一副好口才,一篇好文章。

窦老师认为,让学生打牢基础才能让学生用一灵一肉支撑起“人”字的一撇一捺。窦老师的的见解精彩纷呈,叙事说理声情并茂,既幽默诙谐又博大精深,让人看得意犹未尽、手不释卷。

窦老师在书中所叙述的一个个案例,流露出她对教育的孜孜以求,对孩子们深深的爱。我总认为:一个人只有在他真心付出的时候,才会在乎。越是在乎,越是难忘,恰好也说明了他付出的越多,正是由于窦老师平时的真情付出,才换来今天他们师生之间的深情厚谊和不凡的教育人生。

从教以来,月月年年,我也曾彷徨过,也曾抱怨过,看完了这本书我无时无刻不被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那份赤诚所感动,对她自我超越那份认真所震撼,对她对读书的痴迷和狂热而思索。

一节课原来也可以是一种艺术品的展示,原来可以有如此美妙的享受,原来可以有如此深远的影响。而这一切都是源于窦桂梅老师对梦想的不懈追求,源于她对理想的点点营造。才使她从一个山区的农家小姑娘最终成为一代名师。寒夜孤灯,她披衣裹被,捧书卷、闻墨香。我被她高雅的人格折服,更为她真诚的独白而惊叹。

回到教育的原点

《回到教育的原点:朱永新最新教育随笔选》为朱永新的最新教育随笔选,收录了“谁偷走了教师的幸福”、“为什么阅读很重要”和“如果不燃烧,请悄悄离开”三部分内容。下面是关于《回到教育的原点》的。

读后感。

欢迎阅读。

这个暑假过的格外充实,因为我有幸品读了清华大学附属小学校长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书,她在书中所阐述的教育观点与教育理论精华,着实让我的心灵为之震撼。

一提到当代的中国教育,我们脑海中便会出现“应试”二字,所有的一切都会围绕着各种各样的考试而展开。学校的升学压力,家长的盼子成龙,社会对于教育的关注目光等等,这些都是困扰着当代中国教育的一大难题。我们在喊着为学生减负的同时,课业的压力却丝毫没有减弱。评价一个教师的标准也是基于升学率的基础之上。而这一切的矛盾点却将我们的教育畸形化。我们在一味追求成绩的同时,却忽略了教育的本质到底是什么。我们的教育应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局面。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我深深地感觉到,在当今教育的环境下,作为体、音、美为代表的“小科”常常不被重视,而对于语文、数学、英语这个三大主科,教师身上承受的压力确实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其实教育只有学科之分,并无主次之别。但是当今的教育环境中,却无形的将各个学科分出主与次。殊不知对于学生来讲,无情的剥夺了他们的爱好。作为一名刚刚参加教育的工作者来说,着实心中十分困惑,无奈的情绪涌上心头。

教育究竟会给学生什么,这才是我们应该关注的,课堂上风趣幽默的语言,给予学生最真挚的教育,让他们乐于学习,爱学习,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我想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正如窦桂梅所言阅读使人心静,确实是这样,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读书,不应该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作为教师和家长应该适时的疏导孩子的心理,帮助他们把握正确的方向,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我平时书看的不多,阅读十分浅薄。今年干训部推荐给校级领导的必读书目有一本是窦桂梅的《回到教育原点》。一日,打开书,一看便不能放下。这本书让我们分享了窦桂梅老师精彩的教育人生,领略了她坚持不懈地读书学习、永不停步地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

窦桂梅老师从吉林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来,1982年15岁的她走进吉林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以优异的成绩留校做文书工作,同学们都很羡慕她,可她认为既然学了4年的师范,就该当一名好老师。几经周折,终于来到吉林市第一实验小学,由于分配晚了,她被分到教务处做辅助工作,这一干就是5年。先后教过语文、数学、音乐、美术、自然、思想品德等几门课程。这5年使她开阔了视野,积累了经验,各方面的素质也有了很大的提升。开课的历练让她快速成长。1995年至1997年她先后代表吉林省参加全国小学生语文教学大赛,并获得一等奖,从此以后她成了中国小学界的一位名师。现任清华附小党总支书记、校长。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博士。教育部“中小学教师国家级培训计划”特聘专家、专题课程主持专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委员会小学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等学校小学教师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授,东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提名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先后获得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被评为“建国六十年来从课堂里走出来的教育专家”之一。

窦桂梅老师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不断实践。学习是会得到实实在在收益的,“学习让我们走向生命的高贵”。

窦桂梅在《回到教育原点》一书中多次提到阅读与反思,我的读书意识还很淡薄,读书还没有成为我的生命需求。要想体会到教育的幸福,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生活质量必须多读书,我告诉自己,从今天开始不要再给自己拒绝阅读找任何理由和借口,阅读从今天做起。

一日,无意中打开,一看便不能放下,不为别的,只为她写的字字句句真正切中了我的内心。面对知识的更新,信息的爆炸,我有着她所说的迷茫与无助!她所说的每一个关键词,正是我所想了解的,比如:阅读、上网、基础、态度、共同体等等。虽然,窦桂梅所说的侧重点相对于语文学科多一些,但是,我觉得对于我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

关于阅读。当互联网还没有像今天这么铺天盖地的时候,我总是习惯于阅读,经常利用闲暇的时间,看看教育杂志,不独是美术,语文的、音乐的都看看。我觉得可以看看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向、教育动态,也会对我在美术上有所启示的。不仅用眼睛,有时还进行摘抄好词好句,甚至是好的标题。而后在写论文的时候,这些就有了用武之地。然而,现在,当网上的信息快捷、大量地向我们扑面而来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只用眼睛去一目十行地看了,可是还是看不够啊,太多了。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能记得的很少。所以,我更推崇看文本的东西,这样可以不拘时间,不拘地点的随时来看,可以反复读,来回品。需要时,再来查阅相关的段落、内容,很便捷。我想,我们所缺少的就是这样的阅读,这样的积累。

关于上网。面对网上各种新鲜的事物,我们渐渐地迷失在里面,我也经过一个:玩游戏、偷菜、聊天、淘宝的过程,然后,一样一样的戒。我对自己说:要能控制自我。现在,我已经能控制上网了,上网看看作品,了解教育信息,和熟人联络事情,做到只做有用的事,坚决不浪费时间。然而,看到许多朋友还迷恋在网购,迷恋在看韩剧,迷恋在炒股中。心里觉得不是滋味。教育者要能自我控制。特别是上网这样的事,最能检验你的意志力。让网络成为教师成长的推动力,而不是助力。关键就在你的控制能力如何。

关于共同体。共同体也就是集体、团队。时下,个人意识远远超越了团队意识。正是这样,很多事,很多活动出来,大家第一时间想的不是怎样把它做好,而是,这件事中,我有什么好处。然后,推脱、拖拉,工作不仅不出效果,能不能完成,还是个问题。而那个组织开展的就不要提有多难了。有些事真的深有体会。团队意识的缺失在我们的工作中很常见。结果,常常是做事的被议论得到了某种好处,获得了什么利益。而这种不公平的议论会导致恶性循环,做事的怕做事,谁也不做事。所以团队意识的培养,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大家如果不能心望一处想,劲望一处使。那么,教育只是一种职业,而不是我们终身在做的事业。正如窦桂梅所说的“教师们会各干自己的事,或把工作当作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这样,教师的幸福感自然无法找到,更谈不上彼此分享。找不到职业的成就感,也就谈不上事业的幸福感。这样,我们将在”自以为是、各自为政“或”得过且过“中,丧失自己的”命业“。”

关于态度。时下,教师队伍中年轻人很多,这很好,教育就是需要不断有人来充实我们的队伍,为我们补充新鲜血液。热而,教育需要我们经常学习,需要不断实践。虽然你是本科毕业,或者研究生毕业,但是,这些绝不是你骄傲的资本,作为教育者,要常怀谦虚学习之心。我们要对教育常怀敬畏之心,对生活常怀感恩之心。

只字片言,难以描述我的感想。教育需要的是时时的反省,需要的是不断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我们需要多看看窦桂梅这样的好文章,她给我们很多的启示与思考。

读《回到教育原点》有感

暑假我细细阅读了由窦桂梅校长著的《回到教育原点》,收获真的很大,觉得读一遍不够,想买下这本书,把它收藏起来,以备今后反复品读。

这本书的内容很广,涉及到教育的方方面面,有关于老师读书的,有关于课堂教学的,有关于教学反思的,有关于听课评课的,还有关于学校领导管理的,太多了!看了以后感悟很多,我深刻认识到自己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有太多方面要提高,现在我就关于读书和课堂教学两方面来具体谈谈心得体会。

一、关于老师读书。

看了窦桂梅校长的书,我更加意识到读书的重要性。在书中她提到:“读书是教师的本分,也是教师保持智慧鲜活,散发人文气质的唯一途径。”她还说:“阅读,要回到经典。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她建议我们看各种类型的书,还给推荐了一些书,如:《红楼梦》、《约翰﹒克利斯朵夫》、《哈姆雷特》等文学类的,《童年的秘密》、《给教师的建议》、《教育漫谈》、《教育人类学》等教育类的,还有小说:《呐喊》、《红字》、《复活》、《平凡的世界》、《红与黑》、《简﹒爱》等等。对于经典,要反复地读,来回地品。

纷繁复杂的世界,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思维方式的转型,人际关系的刷新,碰得我们晕头转向。要学习的太多了!拒绝学习没有理由。身为教师,总要把“教书育人”放在心坎。我们的责任重大,特别是语文老师,是语文的化身,不能只停留在教材、教参的一亩三分地上,要通过广泛的文学、历史、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丰富阅读,在打开自己阅读视野的同时,也打开学生的言语智慧的视野。

回想以前的日子,天天从早忙到晚,特别是既做班主任又做语文老师的我,有时忙得连作业都没有时间改,更不用说抽时间看书了。没有时间看书呀!!说实在话,这些年看的书太少了,教学能力没有多大长进,专业素养也没有明显的提升。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有时觉得心虚。

没有时间看书?看了窦校长的书,我觉得这是自己不热爱看书的借口。如果你热爱看书了,一定会想方设法挤时间看书的,越看会越有味。不是真正爱看书的人,一有时间肯定会去干自己喜欢的事来放松自己。窦校长说:“读书相当于精神美容。”我是一位女老师,要美容,这个没有任何化学成分的美容,我一定要参与进来。在暑假里,除了看这本《回到教育原点》,我还看了《班主任能力修炼》、《清欢玄想》和一些杂志,有的书看起来有些痛苦,但必须要看了;有的书让我心灵平静,明白人生哲理,真是精神美容师!我已下定决心,不管再忙都要“美容”——看书!看经典的书,读儿童经典,读文学社科经典,读经典教育书,这些书会像巨人的肩膀,为我提供登高望远的平台,让阅读成为我的一个习惯吧!

二、关于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方面我一直有许多的困惑。一个专家说东,一个专家说西,弄得我不知如何是好!平时的课堂还好,自己和学生可以比较投入,上得实在,效果较好。一轮到上公开课,我就没有什么底气了。上完课后,很多老师都对我的课说三道四、品头论足。我自己也觉得公开课上得不够好,不够有深度。

这次看了窦校长这本《回到教育原点》,里面有很多关于课堂教学的内容,我特别关注。怎样的课才是好课呢?简单地说,就是上课前,与上课之后,学生是不是有变化,发生怎样的变化?也就是衡量你的`课是否称得上“好课”的重要尺度。在课上要在经意和不经意之间,全在润物无声的教学环节中,学生获得了知识的累积,能力的提高,思维的敏捷,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

“好课”上学生和老师都很轻松。“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课前老师的准备不轻松。想一想,为什么我们到医院看病,医生让吃什么药,打什么针,我们就乖乖地听从?为什么有些学生和家长对老师没有达到对医生那样的信任程度?原因就是我们自己的专业水准没有让人家觉得放心满意。所以老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跟医生的专业发展一样,一个医生只学别人的,自己从来不在诊室里摸爬滚打,最后要想成为名医,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多实践,多总结,让自己的课堂轻松起来。

“好课”是圆满的,教师心态平和、教风平实。没有花圈秀腿,无须标新立异;不刻意求新,不一味求活,而是求真、求实上见功夫。“好课”同时也是不圆满的。一堂课留有些许“遗憾”,几多“瑕疵”,不是上课老师追求的结果,却是事物的必然。课堂教学也和其他事物一样,不可能十全十美,留有遗憾的课才是真实的课,有遗憾是真实性的重要指标,而唯有真实的课才配得上真正的“好课”。所以自己课后没有多大必要为自己的一点点失误而耿耿如怀。

回到教育的原点,回到阅读,阅读是根,没有根,何来枝繁叶茂?

回到教育的原点读书心得

窦老师已经年近半百,但从她的衣着打扮和外貌来看,却显得很年轻。我觉得这与她坚持读书有很大的关系。正如她自己所说的那样:读书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

窦老师的一句名言:“工资再低也要读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屋子再小也要藏书,工作再忙也要读书。”可见,窦老师将书看得多重。在《回到教育原点》这本书中,她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呼吁当下的教师、孩子,要在阅读中经营生活,与书成为朋友。

在读书这一点上,我应该好好反思自己才行。曾几何时,听过这个培训,那个培训后,真知道自己该坚持读书,可没坚持几天,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借口,让自己的读书行动虎头蛇尾了。现在想想,实在不应该。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终生读书人。

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都不读书,怎么能培养终生读书的学生呢。读书是每个语文教师专业成长必需的生命方式。从这样的意义和高度上讲,作为教师,尤其是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就必须读书。读书不仅是最高级的精神美容,读书也是最长远的备课、最好的教学准备。

为此,从现在开始,我要赶快加入到读书这一行列中,从阅读窦老师写的各种书以及窦老师推荐的一些书开始,读经典教育书籍,例如:《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怎样和学生说话》等,这样可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远眺,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读文学社科经典,例如:《简•爱》、《复活》等,去接受文学经典的熏陶,社科经典的洗礼,从而拥有自我的价值判断与自我升的能力,更好地享受生活;读儿童经典,例如:《父与子》、《夏洛的网》等,慢慢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与孩子们建立起师生共通的话语体系,从而更好地引领孩子成长。

“没有阅读过名著的心灵是粗糙的,没有被感动过的情怀是枯涩的,没有被厚重的经典名著洗礼过的人,也就无法拥有细腻的心灵。可以这样说,一个人的阅读史成就了他的生命发展史。”让我们行动起来,以书为友,学会在阅读中经营生活,迟一天,多一天平庸的困扰;早一天,就多添一份人生的精彩。

回到原点读后感

读着抒情的散文,能让我的心情放飞;读着精彩的小说,能让我的幻想放逐;当读完《回到原点》一书后,则令我百感交集,在吸收书中精髓的同时,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进行反思。

书里除了讲述了教育的灵魂、如何保卫孩子的童年等一些我们容易忽视的问题外,还分析当前教育所存在的普遍现象,来警醒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确实值得一读。其中有几点是我体会最深的。

首先,是林少敏与张文质在谈论到保卫童年这一话题时,认为当前学校已经是脱离了教育的本质,有功利化的行为。我觉得教育的评价是比较复杂的,所以用评比、竞赛、考试等形式去评定学校,是在所难免的;而且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要想学校有生存以及发展的空间,去迎合社会的要求,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问题是我们当教育工作者的要带着良心去工作,本着教书育人的思想,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重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把学生当作是制造好成绩的机器,不要把学生当作拿奖金的“摇钱树”的话,我相信我们的教育就没有了功利关系了。

当今社会里,虽然物质生活已经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现在的小孩衣食无忧,又由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的原因,在家里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不仅生活习性比较懒惰,思想上其实也比过去的孩子缺失了许多东西。其实,这就是为功利所困的“失真”教育。现在大家都不难发现,新闻里常报道:一些青年因为口角而杀人;富二代醉酒驾驶撞人后扬长而去;一些有钱人说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等。因此我们慨叹:现在的人怎么越来越粗暴的呢?这就反思我们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方面还是否做到最好了。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实在教育上不仅仅是要对学生进行刻板的学科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的灵魂洗涤和精神的再塑造。

其次,在还学生自由这一问题上,也是要下工夫的。书中毫不客气地指出:人身自由是中国教育中严重受到忽视的教育自由。不能以任何遥远的目的牺牲儿童的身体利益,不能牺牲儿童的欢乐、游戏和交往的需要而把儿童放置在劳累之中。但有时反思我们自己呢,会有意无意地范下这个错误。有时是因为抓紧评讲练习的进度而拖延了下课的时间,有时是怕出危险而减少活动的时间,有时是火在当前把学生大骂一顿,有时甚至是为了掌握知识而反复地练习。所有的这些,都是在剥削着学生的自由,摧残着这幼小的生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只有认识到这些是错误的行为的话,才会懂得关爱我们的学生,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

第三,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因材施教。北京电视台记者马薇所举的一个国外学生莎拉的学习例子,是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事例。我们现在布置作业,没有考虑孩子的能力特点,只是考虑到自己批改时的方便,就“一刀切”,统一作业。其实细想一下,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折磨,因为他们已经掌握了,还要再做。所以,有时在作业布置方面要学会灵活,适当地根据学生实际来布置不同层次的作业,以达到激励效果。

但话分两头,我对书中所说的因为要培养学生性格而允许孩子动着学习的观点持保守的态度。虽然我们的课堂要求学生端端正正地坐着听课,不许乱动是有点压抑了学生的自由,但对于学生人数比较多的教学班来说,起码它能保证学生的听课率,也保证教学能按计划进行,同时,这也是培养学生懂得规范的一种途径,如果允许个别好动的学生边玩边学习,由于他们的自制力不强,所以不但不能培养性格,还连基本的知识都学不进去。所以,我还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坐立的姿势,这是学习的基本。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书中所选取的文章也好,所引用的名言也好,甚至是举的例子也好,作为教学工作者,都要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对象是天真烂漫的孩子,教育的任务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人格的培养,还有的是人文的关怀。只有把别人的孩子当成是自己的孩子来教,才会切身地为孩子着想。

我不太懂用华丽的词语来修饰,也没有用形象的修辞来表达,只是用平淡的片言只语,来表达我读完这本书后最深的体会。作为教师,我希望带着学生,能彼此回到教育的原点——既教书,又育人;既学知识,又学做人。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