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专业15篇)

时间:2023-12-07 17:37:14 作者:笔舞

通过写读书心得,我们可以梳理自己的思路,提升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几篇优秀的读书心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通过这些范文,可以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思路和启发,让大家能够写出思想深刻、有观点的读书心得。

年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在课改从轰轰烈烈走向冷静的今天,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读完《教育走向生本》,依然有许多收获。

此书贯穿了“在教育中我们必须一切为了儿童,高度尊重儿童,全面依靠儿童。”的现代教育新理念,深入阐述了生本教育体系的价值关、伦理观和行动观,探讨了生本教育体系的哲学基础,并对生本教育的课程论、方法论、评价与管理以及其他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体会最深的是作者举的一个例子:“当鞋合脚时。”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脚被忘记了,也可以说脚处于“忘我”状态,忘我地工作,工作得非常好。反之,如果鞋子不合脚,脚疼了,脚就被时时记起。甚至,如果削足适屐,或缠小脚,我们就不能走路了或者走得不好了。今天,如同给脚提供合适的鞋,我们需要提供给儿童合适的教育,当教育适合儿童时,我们也就可以看到儿童忘记了自己是在学习,忘记了自己是在课堂上甚至忘记了自己。这时,人的内部自然起作用了,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空前提高了。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

环顾田野,鸟在鸣转,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用去考虑自己该如何生长才是最美的,人为什么不能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花朵能盛开,是因为它处在合适的周围环境中,它根本不必关顾自己,它的能量没有被别的目标所挥霍和涣散。其实,在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得到充溢的生命状态的自然、活力和喜乐,这就足够了。他们就不必去思考自己:我是否被人们认可,是否会被人说好话或坏话,我将得到多少分,我怎样才能得到这个分数,我处在何种位置等等。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和透辟。在心理学上,这种“忘我”的状态就是“注意”,高度的注意就是忘我。在忘我的时刻,儿童的能量就不会被其他的东西,包括大人们的说教、烦人的竞争所消耗,甚至出现投入的着迷的境界。

看了这本书,让我对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就像校长说的,不是让孩子来适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创造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同样的,在作文教学中,不是经常向孩子灌输写作技巧,而是让孩子觉得写作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感想写下来,和别人交流是一种快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1、人的自我实现的本能,不会因为知识的增加或年龄增长就消失。关键是要发展他的认识能力,以及提供一种挑战自我的创造情景。我们的任务,是要保持儿童的这种追求的天性。

2、教育者的意志不等于被教育者的意志,教育设计不能仅仅依据教育者的意志,更重要的是应当研究被教育者的意志。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

读了郭思乐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再次认识到:上课是一门艺术,除了有一定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有一些技巧和方法。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学,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其中的生本教育使我受益匪浅,茅塞顿开。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同时还要学会以“诚”待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要靠自己用心经营的,和家长真诚地沟通,懂得顾及家长的感受,有责任心、公平心,这样家长就会慢慢地信任你,对待学生要公平、平等、不高高在上,要有威严、言出必行,做孩子的表率。还要学会“容”纳一切。比如学生的表现、成绩、来源等。我想这是作为教师应该做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每一个学生都有属于他们自己的天地、成长于不同的环境,拥有不同的个性,这是要成为优秀教师必须知道的非常重要的基石,永远不要看到一个侧面就觉得了解一个人的全部,而对学生做出不客观的评价。我们应尽量多关心他们,从而达到进一步的了解,以实现了如指掌的境界。有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内向,在家里却活泼外向,老师就要不厌其烦的引导学生在学校也走向活泼开朗。同时我们也要充满爱心,要懂得原谅,要学会用另一种眼光看待学生,尽量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多表扬、少批评。古语道:“人之初,性本善”,即使他们犯了不可原谅的错误,我们也要从本质出发,相信他们是善良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引导。

因此,我们教师,要先做人,再教书。做人要有一个好心态,一个好心情。心理健康,身体才能健康,工作才能愉快。好心态成就一切事业。爱学生,爱同事,轻轻松松地当老师,快快乐乐地当老师,简简单单地当老师,放下包袱,抛却沉重,让微笑永远绽放在您的脸上!我们要善待学生,尊重生命。要善于引导,能理解、宽容。我觉得在一天上班的时间内,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快乐度过这一天就觉得是很有效的一天!

通过学习,我对教师这个职业的内涵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首先,教师应无私地将知识传授给自己的学生,维护自己的学生,并关爱他们,以自己高尚的品行为学生树立起榜样。面对后进的学生,不能采用暴力或体罚等行为,而是应该用加倍的爱去帮助他们进步,这不仅是从职业角度,更是从法律角度对教师的义务作出了规定。教育不仅是教,更是教与学互动的一个过程。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书本知识只是一个教书匠的水平。只有通过在教育中不断学习,在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对教学有所创新,才能逐渐提高教学水平。

总之,学习其实就是一段短暂的成长过程,成长是段过程,而不是终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以自己的发展成长为己任,为学生成长为重任,好好做人,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天天快乐,做教师足也!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范文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包括有时是让学生高兴地去“痛饮”)?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生本教育的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全面依靠学生”就是不仅认识到学生是教育对象,还要认识到学生更是教育资源。教师是在充当泥瓦匠,辛苦地塑造、雕凿学生?还是在艺术地调动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自我发展?这些都是两种不同教育体系的理念在教学行为中的反映。

“生本教育”主张“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教少学多’”的原则。

“生本教育”主张“学科内部整合和整个课程整合”。例如语文,主张“教导学生认好字,写好字;鼓励学生大量阅读,进行自主的写作实践。其他环节则是要么是不必要的,要么是可以精简的,要么是不必现在就教的”。“生本教育”要探索“在突出三大语言(词汇语言,数学语言,艺术语言)的前提下整合整个课程”。

在探索、形成“生本教育”的课程观时,作者在多年实验中“感悟”出的一些创见是极有价值的。如“整体领悟与知识生命”一节中论述的“儿童的思维是成胚胎式发展的”,作者用“输赢球”引导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例子,确实使我们深深感受到“在美丽的教育世界里,两个生命——儿童的生命体和知识的生命体在嬉戏激荡,构成了整体领悟的教育乐章”。

们进行顺应儿童心理的作文,整体输出,写自己喜欢写的、印象最深的语话,这就是作文的‘做’;而作文的‘学’,即总结作文的规律,等等,则完全可以待之来日”。贯彻了这些方法才能保证“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落实。

“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有一个重要的观点:“学习的核心部分应该是感悟”,感悟会“成为他们进行更广泛的高级学习的重要动力”。他们的实验已经用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生本体系”主张“无为而为”原则。主张老师“不给儿童过多的干预,而是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而坚持“师本体系”就有可能给以他们“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评价。“生本体系”的课,“没有把知识和行为变成一个一个细密的目标,对学生提出十分细密的要求”,没有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走,如果按照“师本体系”来评价,这样的课恐怕就不会是好课。因为“师本体系”主张学生要跟着老师,一个一个知识点地学那些经过教师过度分析过的教材。

我深信《教育走向生本》来自实践,积极为实践服务,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践行生本观,争取有所变化。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假期里,再一次拜读了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使我在思想上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生本教育体系的理念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它是一种能让师生产生快乐的“灵丹妙药”,从而让学生喜欢学习,教师喜欢教育教学工作。郭教授在《教育走向生本》中说:“快乐的感受是人更好学习的情感基础。快乐的日子使人聪明,使人产生心理的兴奋和生理的活跃。在兴奋中,他会获得最高的学习效率和最好的学习效果。”当一种教育为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带来了快乐与幸福的时候,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来反对它呢?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的角色出现,使学生完全发挥自己的学习潜力。生本教育最主要是注重教学的交付,教师尽快地让学生自己活动起来,去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把可以托付的教学托付给学生,它是一种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思路和教学方式,它要求教师在课堂中努力创设一个优良的课堂气氛,把学生的个性、想象、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发挥学生的个性,允许学生根据学习需要,或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

我们一定要转变教育观念,变“师本”为“生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一个引导者,而且要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努力引领学生去生产知识,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不给学生过多的干预,给他们学习尽可能多的自主,最后让他们成功地解决问题。这样,他们才能全身心地投入。而孩子一旦全情投入,那收获一定是丰硕的。

生本教育,一种美好而理想的境界。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一理念,它也将成为我们今后不断追求与努力的目标。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下面我从以下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我的读书体会。

(一)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

很早我就听到过生本教育的思想,而今能够认真的拜读并学习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感觉生本教育这个理念确实是非常的好,能解决我们当前教育中碰到的很多难题,让我们的教育走出困境,步入下一个成功。

生本教育,我的理解,就是以学生为根本的教育模式,一切从学生出发,根据学生的特点、认知能力来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生本教育的方法论所谈到的“先做后学、先会后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观点,与我们现行的《新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是一脉相承、息息相通的。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倡导学生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等。

生本教育就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本体。

其核心理念,就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把以往教学中心主要依靠教师的教,转变为主要依靠学生的学。而教师则要退后,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

生本教育给我的启示。

生本教育构成了一种全新的格局。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这种探索需要一个过程,当然也会犯不少错误。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这就要建立起在这种格局下的错误观。要相信学生的“大器晚成”,我们为什么不能允许学生有一段相当笨拙的学习过程呢?你只要认同学生是可以自己发展的,什么样的老师,什么样的学生都可以进行生本教育。就像郭思乐教授在书中提及到的,如果对蒸馒头的过程实行开盖主义,不断开盖窥视,馒头反而蒸不熟。所以我们要以最大的耐心,等待,再等待,最后,必将收获一锅熟透而美味的馒头。

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是生本教育的追求。

生本教育把教育看作是生命的提升,并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广阔的发展空间。所以,孩子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张扬,学习的效绩也是显著的。他们在这种愉悦的学习环境中成长迅速,所以,生本教育主张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照教师提供的框架,尽可能为学生留足时空,让学生活动。就像郭教授所说的那样,教师应当是“牧者”,他把“羊群”带到水草茂盛的草地,让羊儿欢快地、自由自在地吃草,而他自己呢,则在不断地寻找、发现新的、肥美的草地,并时刻警惕恶狼的出现。为每个儿童个性的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2、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是生本教育的宗旨。

由于生本教育的课堂给学生这种个体精神生命活动有很大的自主学习的空间,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情感氛围和信息资料的环境,因此,它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去探究和实践的愿望,并从中获得知识与经验。

生本教育的每节课前,学生都已习惯了进行大量的自主的学习与研究,也习惯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带到课堂上与同学共同分享和讨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他们靠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的知识、信息会不断地生长,越用越多,越用越活,同时,又为他们的潜能的发挥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每位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

(四)生本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

1、生本教育注重和强调以学生为根本,不同于现行的.教学模式。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行为观是全面依靠学生。

由此不难看出,生本教育的核心就是以学生为根本,为出发点。而我们现在的习惯的教学模式是重教不重学,重灌输不重引导,教学对老师而言主要是如何教好,怎样学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例如在教学设计时,我们老师考虑的是如何完成教学目标,设计得主要是教师的活动,希望课堂教学能按照自己设计的思路进行下去,而忽视了学生的感受。

2、生本教育能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快乐学习。

生本教育认为人之初,性本学,也就是说儿童的天性是活动的、是创造的,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也就是说学生是乐于学习的,喜欢探究的。教师只是组织者和引导者,把课堂或者说是教学的主动权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学生也会快乐地学习,没有压迫感,没有抵触情绪,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生本教育理念指出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是发自内心的喜欢,有学习的兴趣,因为疑问而学习,进而进行探究。

例如,我在讲六年级的一篇自读课文时,考虑到这是一篇自读课文,而且本课的知识结构清晰,语言生动有趣,导入之后我就告诉大家,我们把这篇文章当做一篇作文,如何进行这篇作文的评注,这时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开头短短的十几个字,作用与好处,学生分析的淋漓尽致,而且把本课的语言风格与写作思路都进行了非常细致的整理,最后一起来进行情感的体会,通过这些,让学生进行批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都很开心,同时我趁热打铁,让学生试着用这种方法进行及时的创作。在后来的一次作文中,很多学生都尝试着这种写作方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思路方面,我也是及时进行评价,对于一个问题,让学生换一种思路进行表达,而且表达的效果非常好,这也就是实现了答题的规范性,避免单纯的在阅读中给学生强行灌输知识点,让学生在自由快乐的学习中去体会,想去记住,想去了解。

3、生本教育能让教师的工作更加轻松、快乐。

生本教育并没有给教师上许多紧锢咒,没有强调让教师如何拼命工作,没有束缚住教师的手脚,对教师而言,生本教育是一种解放,可以让教师发挥聪明才智,更好的成为一个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以数学教学为例,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学内容的开放,使课堂教学生活化。

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践。在教学中,教师应努力挖掘生活中的实践,以与教科书上的内容相融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就在生活中。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先观看生活中的实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数一数、量一量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抽象出图形的特征,使单调枯燥的知识具体化、实在化。

(2)教学过程的开放,使学生观察生活的眼光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获取了算理、定理后,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去观察身边的事和物,使他们受到数学的简单应用的训练。比方说,学生学习了有关圆的知识后,让学生思考: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圆形?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学习了计量单位以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活动得出:生活中哪些东西的重量是一千克?哪些东西重一克?什么东西长一厘米?哪些物体的边长是一米?有意识地将已有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课堂练习形式的开放,使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知识的实际应用与知识的理解及巩固程度是密切联系的,学生在学完新知识后,教师既要布置一些应用学过的知识去完成一些练习题,又要注意加强实践操作。如,学完元角分的认识后,让学生到商场超市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常用物品的价钱,进一步认识到元角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学完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平面图形面积后,除了计算书中所给图形的面积之外,可以让学生到室外去实地测量一下,将结果进行计算,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应用知识的兴趣,有利于提高实践能力。

以学定教,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教育的战线上,让我们各尽其才,桃李满天下!

谢谢大家!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学生在类似于抛秧的具有发展空间的学习环境中,尊重人的自然,发展学习天性,发挥学习潜能。

2.把可以交付给学生的知识的认识任务交付给学生,他们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要求知道“为什么”,而这也就会对何时需要、何时不需要揭示知识本源作出自己的选择,找到他们合适的“度”。这个时候,教师也可以而且应当给他们提供有益的经验。

3.把要教的东西缩至最少。

4.尽少干预的原则,即教少学多。“教”是一项十分微妙的过程。“教”的最高境界是使对方“得道”(不是指“道法”的“道”,而是指获得感悟,得到内化)。

5.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6.最好的办法就是留有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活动。

7.小立课程,指的是教给学生的基础知识要尽可能地精简,而腾出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大量地进行活动,也就是大作功夫。

8.整体入手,获得意义,是学生的思维发展规律,我们的课程与教材应当尊重这种规律。

9.先学后教:“学”,不是那种漫无目的的学,也不是没有教师指导的学,整个学是在学校教育的框架下进行的,是有着鲜明的学校教育认识目的的。教师起了什么作用呢?一是教师确定了内容和进度;二是给出了对学的恰当的而不过分的指导。三是教师在其中贯彻了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学,我们就不教。四是表面上学生不能自己学,我们也要创造条件,转变方式,让学生能自己学。这样,先学后教就不仅是一种时间顺序,更表明了学为根本的地位。

10.以学定教:学生会选择他最感兴趣那个点作为内核,教师也就可以选择大多数学生都喜欢的点作为活动的内核。始终保持学生的强烈情感和兴趣。

11.以学定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师将在适当的时候,引导学生进行

回顾和整理,从而在学生已有充实的认识的基础上把所得系统化;以学定教所激发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把知识系统化,因为系统化是他们获得丰富材料之后的自然需求。此外,教师在以学定教之中,注意学生学习的共同点,抓住他们学习中的闪光点,突出学习的重点,也将使学生的学习重点突出,系统鲜明。

12.讨论:是学习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讨论,就是普遍地让学生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的一种良好方式。

儿童完全可以讨论起来,关键就是我们给了他什么问题、问题是否适合儿童。而有时为了适合儿童,我们可以把“问题的提出”也让学生做。

13.感悟是人的精神生命拓展的工作间。人要形成思想,要通过感悟。它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感悟犹如人体吸收的食物的最终转化成奔流在自己血液之中的物质一样——只有后者才是主体自身的东西。

感悟既然是头脑中对事物的重新组合,选择和建构,它其实就是创新。感悟是人对自身的挑战,它总是在人的认识的前沿发生。

感悟支配着学生的后继的学习。感悟是所学的或所要遵守的规则赖于拥有生命力的基础或温床。感悟的东西是不会遗忘的。感悟的程度高,学习的效率就高,学习的把握面就大。把感悟和训练结合起来,是事倍功半的做法。

14.评价:注意评价那些对人的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如学习态度,对第一层次的知识的掌握,基本的技能和能力等。

15.值得做的事,做得差一点也没有关系。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发生并纠正了的错误有积极的意义。儿童的错误,常常还包含着正确和灵气。善于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完善中看到他们的积极因素,是教师的教学艺术,更是教师的一种科学认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我觉得其中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就是“儿童的天性”。是学生内部自然的外在表现。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深刻地揭示了“生本教育”的根本所在,那就是:学生的天性要依靠教师的成功发掘、积极引导,通过“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张扬其天性,完美其人生。这就要求教师要积极转变角色,变“传授者”为“引导者”,把教师的所有活动变成学生“天性学习”的辅导力量,不做“执鞭”的“耕民”,成为真正的“生命的牧者”。教师要痛下决心,从根本上走出旧的教学模式,用“生本”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过程为学生打造天性张扬的平台,既革新更要革心,做课程改革的建设者、发掘者、操作者。不要“换汤不换药”,“穿新鞋走老路”。只有从根本上转变了角色,才能实现教师的解放,学生的解放,教育的解放,才能体验到“阵痛后的欢乐”。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推荐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实现“师本教育”向“生本教育”转变。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教学中应体现面向全体的学生观;以欣赏教育为主的教学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育人观。课堂教学要优化教育教学行为,它是落实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主渠道,教师必须充分利用好“课堂”这一主阵地,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拉近语文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创设融洽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敢于表达、乐于表达;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获得知识的学习过程,关注其情感体验,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还应注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方式单一,以接受学习为主,过度地重复练习、过度的封闭性练习,使学生思维僵化,缺乏主动性、缺乏学习兴趣、缺乏创造力,而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所以要落实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就必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1、基于个性的学习。基于个性的学习就是要求学生的学习是具有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确立主体意识和观念,不断增强自我了解、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尊重学生的一些独特想法,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2、基于合作的学习。合作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动力,人类有许多重大的科学成就都是在团队合作中取得的,因此,从小应引导学生将自身的学习行为有机融入到小组或团队的具体学习活动之中。在集体的学习活动中学会分工、学会合作,培养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做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声音响亮,条理清楚;学会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能听出别人发言中的优、缺点,与自己的观点进行整合;要尊重他人,不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

3、基于实践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是以实践为基础和生长点的,学习与实践相辅相成,有机统一。教育家陶行知说过:“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动脑和动手相结合。因此,在课堂中,多给学生提供操作实践的机会。本文由一起去留学编辑整理,转载自一起去留学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 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转载自百分网 4个3 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 ”。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相关的文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真正一学生为主人,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深层的意义是:以生命为本。它关注和弘扬的理念是:人具有发展的无限可能性,教育应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的功能在于顺应人的天性;人具有发展的需要,人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尊重、信任、依靠学生,是教育成功的秘诀。

虽然对生本教育的理念有了一定的理解,但是,自己在实行的时候还是有些困难的。都来学校一年半了,自己的进步却是很少,有点停留在原地的感觉,自己还是没有真正弄懂生本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的东西和形式,并没有真正解读到生本教育的内涵。我感觉我要为我的学校做点事情,我首先得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熟练,其次还要学习相应的教态以及教学能力:即怎样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教会,给学生,或者是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学习,把数学的知识点掌握并想着积极的应用。把握数学的核心,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的学生能够考个好成绩,考个好大学,让别的学校或者是社会上的人,真正认识我们聊城二中,建立我们自己的品牌:高效学习,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的实质是让学生自己去学,老师主要是引导者、领导者,明白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老师是不能替代的,不要一个劲的讲解,不断的追问提醒,实际上这不是“启发式”教学,而成为了“填鸭式”教学了。给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但又不是完全的放手,要让学生学习的整体思路一致,不是毫无目的,放羊式的教学。教学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完整教学设计。把握好重难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形成较好的教育机智。我现在有很多问题就没有处理好。

讲评课的关键在“评”。先由学生展示进行自评,再由学生互评,教师评,师生共同评;其原则是:不仅要评“不足”,评“误解”,更要评“亮点”,评“进步”,要评出方向,评出信心,要把它作为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准则。

这节课主要是学习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的求法,因为在高考中大题的第一问就是求圆锥曲线的标准方程,所以,这节课还是很重要的。昨天晚自习还让学生用两节课的时间完成了相应的习题,依据学生问问题的情况,我选了几个题准备今天做重点展示。

教学过程:首先上课之前让组长检查了学生的完成情况,但是,组长的确检查了,我看着检查的,但是我以为组长没有给我回报情况,就是都完成了,并没有详细的询问(毕竟昨天晚上我看着他们做的,而且都很认真,题目也很少),这个环节的检查反馈,没有认真落实,太相信自己了。

其次,我直接就上节所学内容进行检测,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很好了,所以,直接把抽了两位同学上黑板进行默写,其他学生在下面写,但是学生对:双曲线的定义,双曲线的标准方程,以及这一基本的关系都没有掌握好,我就不该再让他们默写:焦点三角形的余弦定理和面积公式了,没有设计好,而且也不够灵活,因为只有一位同学全对了(由于当时紧张,其他几位同学举手,但是我没有看到),直接就进行了下一个过程,并未让学生停留两分钟进行再次记忆,自己的教育机智以及学情的备课,没有准备好。

第三,对答案。直接让课代表说下每个题的答案,本来想着学生有疑问的,就抽签让其他同学上台展示。没想到学生都没有疑问的,我有些慌了,所以就直接抽签让学生展示例2,跟踪训练2,以及例3,跟踪训练3了,没问“有疑问么?”,所以自己根本对教学语言没有把握准确,实际上不该这样问,知道哪里有问题,直接就让学生来展示就可以了。学情还是没有备好啊。接下来,让学生们根据刚才的答案,由组长领着进行疑问讨论(其实这个环节也不好,根本没必要了:学生说的是没疑问)当教学设计和自己计划的不同时,我应该怎么办?并没有准备好,所以还是不够灵活,这里应该相当重视。让学生讨论的同时,抽出的那几个学生上台展示,展示之后,进行讲解,这里也是有问题的,我应该让学生直接在展台上展示就可以了,没必要在黑板上写,投影仪上投影即可,展示之后,直接让学生找错就可以了,也没必要在让他们讲了。讲完之后,剩余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课时作业,不用再整理了。总之,这堂课的设计相当不好,自己都感觉一点也不顺利,而且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行,没有怎么互动起来,学生活动也少,我应该他们展示之后,让其他的同学去修改就好了。

整体教学过程修改:首先,让学生默写知识点,然后找学生修改,检查效果后,再给大家2—3分钟的时间记忆,记忆之后互相进行提问。掌握的差不多了就进行下一个环节:小组内讨论:讨论答案,以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解决相应的问题,学生之间讨论的时候把各组有疑问的地方写到黑板上,找学生进行答疑,我自己进行总结重点以及关键点。有需要写过程的,让学生拿着自己做的在展台上进行展示即可。展示时,一起看:有问题吗?正确吗?那里要改正吗?注意的地方是什么?等等。接下来就三种题型:求双曲线的标准方程;根据双曲线的定义求动点的轨迹;双曲线的应用等,在课时作业上找相应的类型进行限时练习,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最后,让学生做下总结。

这堂生本课上得不好,有很多地方需要改正,但是我对以后有信心,一定可以不断的进步,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把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积极性充分的调动起来,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把学习当做一种乐趣在高中快乐的学习。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精彩引言:

1.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2.奥修把这样一句话称为最伟大的祷文:“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

3.克来恩:“我们的教育……通过控制学生的学习方法来打击他们,使得他们失去力量。”

4.海墨特说:“教学是为了使人产生有活力的思想,而形成有活力的思想需要时间。”

5.克来恩:“最佳的学习方法是先做后辨认,或是一边做一边辨认”“只有学习而没有参与其中的和没有史实际演练的对象,是无济于事的,也是不合理的,但是,许多教师仍坚持在黑板上写上‘名词’这个字,再解释说:‘孩子们,名词就是一个名字、一个地方、一件事情或是一个想法’”。他甚至认为,学校教育只是告诉人们该做什么和如何做。告诉人们如何去做,是侮辱他们的智慧并造成困惑。

6.哈尔莫斯说:“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精彩妙喻:

1.微生物有两种,一种是嗜氧的,一种是不嗜氧的。接着这个比喻,我想说,教学是嗜时间的,而德育不一定是嗜时间的。

2.在我们传统的文化氛围之中的生本教育改革,却如同晴空之见云霓,会产生优势互补的效应。

3.环顾四野,鸟在鸣啭,花在开放;一头鹿,生气勃勃,充满活力,灵活敏捷。自然界的一切是如此完美,玫瑰不去思考自己该如何长进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能呢?如果星星不必记起自己就是美丽的,人为什么不行呢?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就像星星一样。

4.当鞋合脚时,脚就被忘记了。当鞋不合脚时,脚就反对了,那种自然的、和谐的、跃动的和效率的美就荡然无存了。

5.我们有时候如同某学校的厨工一样,每顿做的菜都下得咸,原因是他认为算了成本的盐必须全用上。

6.一位企业家问我,什么是教学?我说:“如果你告诉学生,3乘于5等于15,这不是教学。如果你说,3乘于5等于什么?这就有一点是教学了。如果你有胆量说:“3乘于5等于14”,那就更是教学了。这时候,打瞌睡的孩子睁开了眼睛,玩橡皮泥的学生也不玩了:‘什么什么?等于14?!’然后他们就用各种方法,来论证等于15而不是14。比如4个3是12,再加多一个3,是15;数一数,5个3是15等等。”在这里,我们把“教”转化为“导”,转化为“学”了。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笔记

1、我们要改变的不是儿童的外部,不是装饰儿童,而是改变儿童自身。

2、我们用语言来影响他,用环境来作育他,用活动来培养他,但就是没有办法像裁缝、理发、做牙那样地对儿童剪裁、修剪、打磨,我们所要做的,全都要通过儿童自己去最后完成,这似乎有点无奈。

3、蒙塔古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也如克莱恩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

4、依靠学生,为学生设计的教育和教学,称为生本教育体系。

6、生本教育体系希望实现这样一种理想。

7、新错误观:儿童获得的东西,有许多是在他们自己的探索之下获得的。……正是在克服错误的过程中,儿童获得真知,获得最宝贵的知识和技能。与师本教育中学生的认识一次性完成的特征相比,生本教育的学生认识需要多次或长期来复式提高才能完成。

8、儿童的认识没有必要一开头就是完美的,有了新的在生本教育格局下的"错误观",我们就会变得更加完美和有弹性,这将会使儿童不会产生挫折感,学校变成没有失败的学校?而在兴趣盎然的儿童面前,错误也就会减少或者得到克服。

9、珠海市启稚幼儿园李毅园长有一种"两极思考"。在他们的学术教育中,一方面是让儿童发挥天性,"无指导"地涂写儿童画;另一方面,则是让儿童接触中外最著名的画家的画,而尽可能少让一般化的指教去局限儿童。

10、浪费我们的时间和精力的工作,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会有损于我们的心智。

11、我们应当逐步习惯学生的新的学习效率,不要因他们学得太快而产生负疚感,如果时间有剩余,我们完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或实际活动,这样,学生可以从中提高感悟水平。

12、人越是生活在美好的生活中(指处在开放的情景中)他就能体验到选择的自由,他的选择也就越能在他的行动中得到贯彻。

13、无论何种教育或教学,最终都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化来完成人格的建树或知识的获得。

14、如果不触动核心课程而只作局部的变动就不可能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体。

15、就教案来说,必须留有学生活动的空间,最后的教案是在课堂上,是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的。

16、所谓适合儿童的教育,就是生本教育。也就是说,我们只要给了儿童生本教育,他们就会忘我地活动和游戏,也就是进行忘我的学习。这样一种忘我境界,其实处处可见。

17、要完成这一切,走向成就,就要忘我。

18、他们不必把情感与能量消耗在此,反之将会全心沉浸于所面对的学习之中,走向卓越和高级,走向纯洁与透辟。

19、我们需要给儿童以艺术语言的教育……整个教育要以语言为核心,这是现代教育重新提出的命题。"儿童是学习语言的最好的时光。"

20、无论是大人和小孩,面对所遇到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克服恐惧。……对于学习的恐惧感,往往是大人给予儿童的。我们对儿童低估的表现之一,就是常常把所要学习的知识看得过于神秘和艰难。

21、叶圣陶认为:写文章是生活的一部分。能写文章算不得什么可以夸耀的事情,不能写文章却是一种缺陷。这种缺陷和瞎了眼睛聋了耳朵差不多。

22、师本教育要求儿童不论在哪里,都必须爬到顶端。这样一来,没有达到顶端,就会处在一种阴影之中。越是做了许多努力都不能达到顶峰,就越会自暴自弃。……是否达到类似陶璐娜射击时的那种静心状态,是否保持独立性。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心得

按照学校的安排,我认真拜读了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副院长郭思乐教授的新著《教育走向生本》,并做了很详细的读书笔记。通读后该书后,我觉得它具有以下五点突破性的贡献:

作者认为,师本教育体系和生本教育体系这两种教育体系的存在是事实。“仅仅是零敲碎打的改革,已经不足以解决今天的问题了”。因为过去基本上是一种师本的教育体系“一切都是为老师好教而设计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我们需要设计一种以学生好学为中心的教育体系”。生本教育体系“不仅在方向上强调学生为主体,而是要彻底解决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整个体系问题”。

作者能揭示出两种教育体系,是以深入的研究作为基础。例如对成人的理智律和演绎为主与儿童的情感律和归纳为主的区别;接流式和源流式教学的区别;连动式机制和激发式机制的区别都做了有价值的探索。

“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的区别具体体现在理念、课程观、方法论和管理和评价等方面。

生本教育的价值观是“一切为了学生”。

生本教育的伦理观是“高度尊重学生”。

师本教育常常看到的是这样的现象:“同学们,现在可以上课了吗?”,有些教师连上课都要征求学生的意见,好象相当尊重学生了,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理解,好象在“做秀”。本书鲜明地指出:“高度尊重学生”就应该是相信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我体会应该区别的是:老师是在尊重学生的独立见解(虽然可能是幼稚的),是认真地发现、理解学生自己的思想火花;还是视而不见,急忙,甚至强硬地让学生去“痛饮”教师准备的那“一桶水”?这其实是“师本体系”和“生本体系”两种不同对待学生的态度。

《教育走向生本》读书体会

各位领导、老师: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主要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主要是谈我对现在教育改革的现状的理解、对生本教育的认识,对教师角色和我对学科分组建设中的一点困惑。

一、未庄的教学改革。

未庄里有阿q,有假洋鬼子,有赵老太爷父子,有王胡,有小d,还有尼姑。

1前,19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辛亥革命由此开端,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是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北京文学》第11期发表了―组文章对语文教育进行批判引发了世纪末语文教育大讨论进而引发了持续至今的教育改革。事先谁也不会想到连那本文学刊物怕也想不到我国的第八次教育改革竟然肇始于它。五十年的新中国建国史平均6年多一次教育改革一次一个背景一次一个结局充满了曲折、坎坷和反复。好在这次改革以新课标的修订为标志已经进入了第二个十年改革成了常态。这次改革最大的收获是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强调、强化。

我时常想,在这次教育改革中,我们很多学校,是不是像鲁迅先生小说《阿q正传》里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我们也许能从这篇小说里找到与现实对应的一些人物、故事和现象。

阿q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的大潮流震荡到未庄。阿q自称到城里革了一回命,回到未庄吓坏了赵太爷。但等到革命一来,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钱家和赵家也买来了象征革命的“银桃子”,假洋鬼子的辫子也“拆开了”,却用“哭丧棒”把要求革命的阿q赶出门外。

教龄越长,经验越多,可能就越对教学改革的排斥越强烈,精神胜利法常常会出来作怪。《阿q正传》的主人公阿q,生活在社会最底层,受尽压迫和屈辱,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反而自我安慰,即使是在受污辱甚至要被杀头的情况下,他也以为自己是精神上的“胜利者”。我们各位,原来的教学方法教了十年、二十年,乃至三十年。用原来的`方法教学成绩也很好。成绩不好,也是学校招来的学生质量越来越差,学生越来越笨,越来越差。有的人则像赵老太爷,革命来了,买个银桃子戴在衣服上,以革命者自居一样,以教育改革者自居。也有像假洋鬼子,在观望中等到看到了别人、别的学校教改的甜头,一转身也对改革唱起了赞歌。应试教育的典型,摇身一变成了素质教育的排头兵。但心里的辫子根本没有剪掉,当初只是把辫子拆开了盘在头上而已。

二、“生本教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什么是生本教育?我想,还是要老老实实读郭思乐的原著,特别是他早期的原著和论文。媒体的宣传不能信,参杂商业成分的机构的宣传更不能信,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的,挂一漏万,当然也不能信。生本思想是一种教育哲学意义上的学生观。当你把它急于变成一种具体的教学教育方法时,可能就会发生偏差。如果把“一切为了学生”当成门面口号倒也不必较真,但要真的奉行,不知道还会生出什么花样来。其实,早在我国最早的教育理论名著《学记》“学学半”,到《论语》里“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再到十七世纪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的重复原则,到陶行知的晓庄的教育改革实践,都有学生观的智慧。

别人一说生本教育好,理念新,就什么都往这个理论上贴。而这一切都可能是打着生本的旗号搞的。由高密走向潍坊,再有教育部走进北京十一学校的李希贵曾经写过一本书《学生第二》,那第一是什么?请你读这本书吧。不然当你遇到他最近又写《学生第一》时,准会又发蒙。他怎么又从教师观转到学生观来了。

列宁说:“只要向前多走一小步――看来依然向同一方向前进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就像李吉林的小学语文教学,当它一旦普适于所有学科乃至教育方法时,就像邱学华的小学数学尝试教学法,一旦推广到所有的学科基础教育的各个阶段时,就要当心了。

三、生本教育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我1990年代毕业的时候,师范院校里学的是中学教学法,后来等到我第一次进修的时候,这门课变成了中学学科教育学,当我要拿一个新的教育学位时,课程与教学论的新面孔又出现了。这时我才知道,自己只是在课程论上的偏好,忽略了教学论的研究。作为一个在一个唯教学成绩论的基础教育阶段,是一个足以葬送掉饭碗的缺陷。好在我所在的学校的各界领导都高抬贵手,但误人子弟的达摩克利斯剑依然高悬在我心里。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里刻有三句名言,其中之一就是:认识你自己。在这个意义上说,生本教育思想是解救我的良药。

现在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高中招生人数是1990年代的四到五倍,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则扩大了十倍。这样的学生,智商、素质,不能讳言,下降了很多。再要是用过去的方法,还能适应吗。我总有一个观点,一等学生讲会,二等学生练会,三等学生考会。二十年前,你教的学生可以说是大都是现在的优等生。你满堂灌也好,启发提问也好,精讲多练也好,对教师的教法要求不高。现在还是这样吗?形势的变化,逼着我们要改变教法,逼着我们改变我们的学生观。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本教育是时代的产物。

但应该注意的是,条条大路通罗马。生本教育的教育哲学观,与洋思、杜郎口、永威实行的先教后学、以学定教、当堂训练,以及所谓10+35课堂模式,不能划等号。那只不过是蔡林森校长、崔其升校长实事求是、因人而异采取的具体方法而已。我们从有些有见识、有良知的专家的评语中,也能看到一二。我注意了一些专家在评价评价洋思时“在现有条件下”。这一潜台词,师资、生源、办学条件的限制,都包含在内了。

四、教师的角色是什么。

英国教育哲学家约翰怀特解释“教”的本意时这样说――努力带来学。也就是说,什么是教?教师努力给学生带来可学的。努力,是教育的态度,可学的,是教的内容,值得学的东西。一个好的老师,要努力地给予学生值得学的东西,使被教育者真正被教育。有些东西,不是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了,是需要教师教的。真正的问题是,我们要改变教法。

五、个人在学生的学科小组建设方面的一点思考。

话说回来,这并不妨碍我们学习他们的一些做法。我这里谈谈我在学习学科学习小组建设中的一些体会。从学习小组建立的时机、男女搭配、优中差搭配、小组成员数量,都要自己边学边做,边做边学。比如说,小组多少人为好。杜郎口公开的一些信息是6―8人,我从北京通州区一个课题小组得到的结论是6人为宜;8人以上,在讨论时容易形成两个以上的议题,往往会组内开小会。7人行不行,不行,单数不便于合作交流。但是我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6人为一个小组,就要把学生分成三类,每类还要一样的人数,这不符合一般社会学现象常见的不同等级的人数呈枣核形的科学规律,也就是说,把学生平均分成三类,一类和三类学生人数太多,中间类太少,可能形成一类生起不到带头作用,过多的三类生不易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中间的二类学生少,小组基础不够稳定,成绩分化严重。这个问题与当今中国的社会阶层人数分布类似,大家不难理解。洋思、永威、杜郎口是如何解决的?如何弥补的?我们又该如何改进,这都是问题。我们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班额大,不能盲目模仿,照抄照搬。这都是学科学习小组建设中应该思考分析解决的问题。

我把今天的读书报告,命名为“学生是我心中的海”。也许不太贴切,但我想借此表达我对学生的感情。大海,时而风平浪静,时而巨浪滔天。大海,有时是春暖花开时面朝大海时的一道风景;有时是晚霞满天时鱼儿满舱的喜悦。也许你只在乎海边美丽的贝壳,享受到了海滩细沙的柔软,却忽视了海底埋藏着丰富的宝藏,没领略大海远航的壮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