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试讲稿(实用18篇)

时间:2023-12-11 10:43:53 作者:紫衣梦

演讲稿是演讲者思考、准备和练习的产物,可以帮助演讲者更好地把握演讲内容和表达方式。演讲稿范文的阅读和学习,可以培养我们的思维逻辑和创新能力。

湖心亭看雪

是西湖。

回忆一下我们曾学过哪些有关西湖景色的诗词。

(很好,看来大家积累了不少古诗文,善于积累是学好语文的一大法宝呢)。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韵呢?今天,我们就跟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你表现很棒,因为你懂得借助工具书、注解来预习课文)。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湖心亭看雪》是他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就赏读《湖心亭看雪》。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老师来考考大家,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

好,你不仅读得字正腔圆,而且读得有板有眼。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读的过程中去发现一个字,一个评价张岱的字。

“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

傻,笨,举止异常。

是啊,生活中有些人的行为就是古怪,显得呆气。比如:有一位老师,研究数学非常投入,常常走路也在思考数学题。有一次,他不小心碰到一根电线杆,他忙道歉连声说:对不起,对不起!现在,我们说张岱也很痴,举止也有些异常。

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

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

绝?消失。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为什么这时会鸟飞绝,人踪灭?

天太冷。

可以说是天寒地冻呀,作者还选择了哪个时辰前往看雪?

更定。

更定?

晚上八点。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

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

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

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

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

是呀,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孤傲,清高自守。

(四)赏析雪景,体味白描。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希望能读出气势和感情。

因为这句显得很有气势,而男生就很有气势。这句写的景很大气,应该男生读。

很好。那就请男同学读出这种大气、读出气势来。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浩大的气势来?

读好“上下一白”。

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男生再读一遍。

这次读得真好。不过,我发现了这句话中的一个问题。

(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

我认为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

去掉呢?

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品得多好啊!我真的很佩服。现在女生读一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

味?

轻柔点、渺小的味道。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这样写,更好地表现了朦胧。

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

景物的渺小。

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

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

是呀,把人、物至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

听到你们这样精彩的发言,真是美的享受。如果要我们描写一段雪景,你会怎么描写?

我会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用了修辞手法没有?

没有。

这样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

加入初二学习小组更多超值免费资料不容错过!

sectiontargeting。

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

超凡脱俗、孤独。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是的,他不在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融情于景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五)解读张岱之痴。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

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让学生朗读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我听出了欣喜和激动啊。你现在可以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吗?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这样?怎样?文言文翻译中有时可以增添成分,让意思表达的更明确,现在就请你在这样的人间加上词语。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

强饮三大白而别。

“强”字做什么解释?

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

张岱为什么没有金陵人那份喜悦激动呢?

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

不想给清廷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影事。

湖心亭看雪

本教材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本,这是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这套教材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2)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使课堂讲解显得思路清晰、提示到位,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这一环节中,先检查学生搜集到的关于西湖的诗词,然后进入“西湖名诗大拼盘”,大家共读描绘西湖名诗句。在“字词障碍一扫清”这一环节里,检查了学生字词的预习情况。最后“齐心合力疏文意”,完成了检查任务。

首先请学生自定学习目标,读课前预习提示之后,大家把这一课的目标定为“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这一部分有三个环节组成“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这对于很少下雪的杭州、对于很少见到大雪的张岱而言,难道不是一番奇景吗?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水气,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就让我们“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进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小结完之后,在深沉而有些悲怆的音乐声中,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篇文章,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里安排了三个环节“体味白描、比较辨析、品读课文”,白描的手法通过《清明》这首诗再一次得到了体现;在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辨析中,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拓展。最后,全体学生和老师在音乐声中齐读《湖心亭看雪》,使课堂气氛再一次达到高潮,结束了这堂教学。

湖心亭看雪试讲稿

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

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其它量词置换。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

5.试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明它们所写内容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

6.你认为作者“痴”吗?你觉得应该怎样理解文中的“痴”?

讨论课。

2

师:同学们,上次布置本课的作业大家完成得很好,今天我们结合课文的学习一起来讨论讨论。先请几个同学自告奋勇朗诵你提供的描写西湖的诗。

生1:朗诵苏轼《饮湖上初晴雨后》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有相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

生:朗诵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好!有相同的同学举手(生举手)。

生:朗诵《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生齐:西湖的春景。

师:对!我们要学的明朝散文家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写的是西湖的……。

生齐:西湖的雪景。

生:划船。

师:对!还有旅游的用品是?

生:炉火。

师:毳衣算不算?

生:不算。

生:算!

师:为什么算?

生:因为冷,特别穿了毛皮衣。

师:对!毳是不是会意字?

生:是!

生:不是!

师:二木为林,三木为森,树多不多?日月为明,三日为晶,表示光亮。日落草丛中,暮,那么毳毛多,表示毛衣。下面接着写作者所见雪景,“雾凇沆砀”,“凇”是不是形声字?“冫”、“氵”同为形旁表义不同。

生:是形声字。

生:不是形声字。

师:为什么不是形声字?

生:形旁表义,声旁表声。“凇”是声旁,“冫”是形旁的话表什么义我说不出来。

师:形旁表“义”,是指表示那类字的类别和范畴,以“冫”为偏旁的字大都与寒冷有关,如凛、凝、冻等,“氵”表示相关水的字,“冫”表示为雾凝结而成冰花,全句意思是“冰花一片弥漫”。下面从大处来了个全景式拍照,“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作者接着又从小处作了特写式拍照,下面请同学出示你置换的量词。

生:我是这样转换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抹,湖心亭一豆,与余舟一叶,舟中人两三点而已。”

师:怎么样?还不错吧!“一抹、一豆、一叶、两三点”还算准确,还有不有?掌声鼓励。

生:我是这样置换的。“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线,湖心亭一团,与余舟一横,舟中人两三个而已。”

师:不够精确,也还可以。试想想,那水气迷蒙,光线不强,物体不太清晰,看堤、亭、舟、人似有似无,如梦似幻,我们用的量词有不有张岱那样精确传神?过去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开始用“过、到、入、满”,总嫌一般化,经过反复推敲,后来用一“绿”字,顿觉春意盎然,所以我们同学作文选词造句一定要选用最富于表现力的哪个词语,这叫画龙点睛。好!下面看张岱遇到了什么。

生:两个人。

生:同是观赏雪景的人。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同游人。

生:游客。

师:还可以怎样说?

生:同志。

师:现代称呼。

生:知音。

生:(齐读)。

生:喜上眉梢。

生:喜气洋洋。

生:大出所望。

生:喜出望外。

师:“强饮”指什么?

生:勉强喝。

生:不想喝推不过喝。

师:再想想看。

生:我想起来了,是不能喝也要喝。

师:“强”,是不是多音多义字,该怎么读?

生:读“强”两音。

生:动景。

师:这是景吗?

生:是态,对了,动态。

生:冷。

师:具体说。

生:冷,又加上是时候更定。

师:还有呢?

生:带了炉火,穿了毛皮衣。

生:冷呢,人烟稀少。

生:不冷呢,还有同游的人聊天喝酒。

师:要我说,又冷又不冷。为什么这样说呢?从张岱内心说,他感到人世间象这雪天一样冷彻肌骨。张岱生活的年代,明亡清兵入关,他躲进深山,常常吃不饱穿不暖,连亲戚见到他都当作野人,当作洪水猛兽。为什么说不冷呢?大家把《江雪》诗头一个字连读一下。

生:千万孤独。

师:冰天雪地中的钓鱼的老人孤不孤独?

生:孤独。

师:自然界和内心冷不冷?

生:冷。

生:热。

生:不要说相公傻里傻气的,还有比相公更傻里傻气的人。

生:我觉得“痴”就是“呆”,呆里呆气的人。

师:还有呢?

生:“痴”就是“古怪”。

生:痴呆。

生:老师,我觉得热爱、喜爱、钟爱、酷爱都可以。

师:还有呢?

生:执著、钟情。

湖心亭看雪

设计意图: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山水小品的代表作,课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凝静清绝的景象,表现了游湖人的雅趣和作者对故国的怀念之情。写景上采用白描手法,可谓简洁凝练,别有情趣。

如何将这篇美文通过最优化的教学让学生品出其中独特的滋味来呢?很显然,用传统的逐句落实的文言文串讲方式肯定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新课标倡导要让学生“自主体验”,像这样的美文,更应如此。通过细心品析,我发现这篇文章可用一个字“奇”来串领全篇。通过“奇”这个字可以将相应的课文中的人、景、情等像串珠子一样串连起来,然后一线牵拽出来,这样应该可以带来生动活泼、紧凑高效的良好的课堂效果。

教学过程。

一、 以欣赏西湖美景,背诵诗句导入新课。

二、 走近张岱。

三、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四、品读课文。

1、抛出主问题:老师读完《湖心亭看雪》,感觉这篇文章真奇特,明明有舟子同行,作者却说自己是“独往”,文中还有很多奇特的地方,请大家帮忙找一找。

2、学生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说说“奇”在哪里。

3、教师归纳:“奇”表现在:看雪的时间奇、看到的雪景奇、描写雪景的手法奇、看雪的人物奇、赏雪的情趣奇等几个方面。

4、课堂练习。

六、布置作业:

1、把文中“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小节内容改写成一段生动描写西湖雪景的200字左右的短文,要求抓住“奇”的特点来描写。

板书设计:

张岱。

时间奇   大雪三日 更定时分。

雪景奇   雾凇沆砀 上下一白。

手法奇   白描手法 。

量词奇   (堤)痕、(亭)点、(舟)芥、(人)粒。

奇     人物奇   痴迷雪景 行异于众。

情趣奇    高雅  脱俗  。

……           ……。

湖心亭看雪教案

教材分析:

教学设计

一、 导入:

ppt1展示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哪一个同学能够说一说这首诗的内容?(生1、评价)

通过这首诗,可以看出夏天的西湖确实是美轮美奂

ppt1展示“西湖之胜,清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二、 整体感知:(落实目标1、2)

请同学们拿出导学案,认真听老师诵读课文,完成其中的第一题

ppt2展示画面及播放配乐

师范读课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读准字音集中学生注意力;读出情感为下面讲解做铺垫)

第一题:学有所得

挐( ) 毳( ) 淞( ) 沆( ) 砀( )

堤( ) 毡( ) 强( ) 喃( )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学生展示完成情况并评价

一分钟准备后,生范读(生2)评价后齐读

ppt3展示教学目标

1、 读准音节

2、 读懂文意

3、 读出情感

俱绝: 是日: 挐: 毳衣: 雾凇沆砀:

一白: 焉得: 此人: 强: 客此: 舟子:

根据所做第二小题,小组合作理通文意,看文中还有那里弄不明白?(生4)

若有就让学生提问解答

若无就进入下一环节

三、 深入研讨:(落实目标3)

(一)景(抓重点)

ppt4展示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先)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先)

这两个句子你能够翻译出来吗?(生5)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这句话在表达方式上属于什么?

描写(齐说)

什么描写?

环境描写

再具体的说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什么样的环境描写?

晚上西湖雪后的环境(生6、答案不确定师引导)

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扶尺而已《口技》

那么我们这两句话能不能改为

雾凇沆砀,天云山水,上下一白(后)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湖心亭一,与余舟一,舟中人两三而已(后)

不能,就第一句而言,在读的时候你看老师的手势能不能说说出不去掉的原因

师肢体语言展示(无“与”只是,手势是不连贯的有“与”之时,手势连贯,表达出茫茫然何其大之感)

学生发言(生7)

ppt5展示

山水之乐、天人合一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两句,作者仅仅用一个连词“与”和“痕、点、芥、粒”

几个量词,没有对景物做任何了的修饰和渲染,就把这一天人合一的图画展现

了出来这种手法我们以前也学过《天净沙·秋思》······,对了就是白描(识

识点讲解白描手法)

好,一起来读这两句,看能不能读出这种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齐读)

(二)心(看性情)

(生9)

“是日更定矣”

“是日”是那一日?【大雪三日后】

大雪三日后环境如何?【湖上人鸟声俱绝】从听觉角度,写出了湖上非常的安静

ppt6展示天气晴好时西湖游人之盛图画

因为冰天雪地又是在晚上,所以人们没有一个愿意在这样的时候去西湖观景

作者在别人不去的时候去西湖,作者难道就不怕冷吗?【拥毳衣炉火】一个“拥”字写出作者环境的寒冷(赏析“拥”字,让学生表演,突出环境的恶劣)

在这样的环境中,没有人愿意外出,更别说是可有可无的观赏雪景了,但作者却乐此不疲,说明作者怎样?(联想《记承天寺夜游》“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有闲情雅致

那作者又和谁去看雪的呢?

“独往湖心亭看雪”

29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学习目标〗。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理清文章线索〗。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惊喜、愉悦(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巧遇知音的愉悦、惊喜,反写二客,此正所谓“文如看山不喜平”,足见作者用笔之巧。(强饮三大白)自己本不善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而且连饮三大杯,由此我们可以想象“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名句。

--惆怅。知己难觅,难求。为此古人曾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感慨,而我不经意之间,却遇到了,但紧接着却又是无奈的分别并且难有后约之期。想及如此,怎能不令人惆怅、怅惘!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本文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3、寒冬腊月,大雪三日,夜深更定,作者独游西湖,钟情山水的独特个性却遇上了知音人,他在湖上邂逅了两位客居杭州的人。默读此段,找出表现独寂的夜游者相逢的心境的词。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作者借舟子的一个“痴”字点题,表现特有的感受,展示他钟情山水、淡浊孤独的独特个性。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a、惟长堤一痕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c)。

a、顾之,客请与予对局b、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d、有两人铺毡对坐。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前者属白描,西湖奇景与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后者属烘托手法,景为人设;前者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超凡脱俗的感情,后者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导入新课〗。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作者简介〗。

〖理清文章线索〗。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合作探究〗。

『品味白描手法的妙处。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作者在巧遇时的心情如何?

本文叙事是线索,写景是重点,抒情是灵魂。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做到了景有含情,情景交融,情事交融。作者在写景、叙事中透露出作者游湖观雪的雅趣,显得悠远脱俗,卓然独立。湖、山、人共同构成了极具艺术境界的画面。

〖分组完成下列问题〗。

1、叙事是本文的线索,请找记叙文的要素,看雪的时间、目的地、人物、事件。

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事件---看雪?(仅仅是看雪吗?还有看人)。

2、全文共两段,请简要介绍各段的大意。

第一段总写雪的环境和雪夜舟中看雪。

第二段写亭中与人共饮。 。

见余大喜”中的“大喜”既是亭中人的惊喜,也是作者夜游的独特心境。

作者落拓不羁,放浪于山水之间的高雅情调得到了应和。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6、从小品文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 。

〖达标训练〗。

一、课堂讨论:对“西湖”诗文的认识有哪些?

二、自测题。

1、下面句中加点字的意义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c )。

a、惟长堤一痕                     b、一童子烧酒。

c、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d、余拿一小舟。

2、下面句中加点字与“客此”的“客”用法相同的是( c )。

c、以河为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        d、有两人铺毡对坐。

因为湖上雾浓,所以长堤、湖心亭看似“一痕”、“一点”、“一芥”,形容船小。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描写手法表达感情。

《江雪》烘托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知识网络〗。

景中含情。

情景交融。

天空   步  一点    局部    孤独落寞。

白描手法,如临其景 。

湖心亭看雪试讲稿

课文:

(一)读准字音。

1.师范读;生跟读(半句跟读)。

2.自由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二)理解难词。

1.拏一小舟。

(1)指生带读。

(2)“拏”的意思?(生:“拏”通“桡”,撑船的意思)。

(3)齐读。

2.毳衣炉火。

(1)指生带读。

(2)仔细看“毳”,你估计它跟什么有关?(生:跟毛皮大衣有关,毳衣就是毛皮大衣)。

(3)齐读。

3.雾凇沆砀。

(1)指生带读。

(2)谁知道“雾凇”?(生:水汽凝成的冰霜)。

谁知道“沆砀”又是什么意思?(生:白雾弥漫的意思)。

(3)看雾凇图理解,边看边齐读“雾凇沆砀”

(三)再读词文。

1.再读词文,要求:把刚才难读的字词读准。

2.齐读词语:拏一小舟。

毳衣炉火。

雾凇沆砀。

3.以上三词都和词中写的一件事有关,什么事?(板书:看雪湖心亭)。

(一)品读人鸟声俱“绝”

2.我们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看(示诗句)——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指3生读;齐读,读出这是一场——大——雪。

3.反复品读。

如果平日去西湖可能会听到什么声?(生:人声、水声、乐声等)。

这时候还能听到人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水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时候还能听到鸟声吗?(生:不能)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4.在这时候你感觉如何?(孤独)。

中间有个字把这感觉写出来了,是哪个字?(生:绝。圈出)。

看到这个字,你想到那首诗?(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示“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1.指生读,问: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张岱出行带人了吗?哪个字告诉你?(圈出“独”)。

板书:独游。

2.有没有问题要问?(生:为何一人去?)。

明明有带舟子(船夫),为何说是一人?(生:舟子在他眼里不算是同伴,他内心是孤独的)。

(三)品读“天与云与山与水”

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1.船就这么向前走了,谁来读?(指3生读)有一个字出现的频率特别高(圈“与”)。

2.对比“天云山水”和“天与云与山与水”的不同(生:后者写出了雪的大,天地连为一片)。

3.还有谁也仿佛和它们合在了一起?(生:张岱)这是一种什么境界?(生:天人合一)。

板书:(独游)天人境。

4.齐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2次。

(四)品读"量词"。

示“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品味量词。

四周的景物在张岱眼里发生了神奇的变化,他竟然神奇地看到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本来长堤是“一条”,湖心亭是“一座”,舟是“一艘”,人是“两三个”。这些景物在张岱的眼里变得——渺小了。看上去是数量词发生了变化,其实是张岱的什么发生了变化?(心境)。

2.师生合作读。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五)上阙小结。

1.师引读,生齐读上阙。

师: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我不去苏堤看雪,我不去断桥看雪,我偏偏要去湖心亭看雪。读——生: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师:我也没有带家人,也没有带朋友,甚至随行的舟子在我心中也算不了什么,我的内心是那样的孤独。看——生: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师:于是,我就这样沉浸在这样的境界,我忘记了时间,我忘记了自己。——。

生: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孤独、超凡脱俗、喜爱大自然等)。

3.文中有一个字可以把你们所讲的意思统统囊括其中,把它圈出来。(圈“痴”;板书:都云作者痴)。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一)品读“强”饮三大白而别。

1.这样一位痴人,看到这样的画面会作何感想呢?请一个学生来读读。(读下阙)。

2.他独自出来看雪,你估计到了湖心亭会做什么?(生:静静地发呆)。

3.但是,他到了湖心亭干了什么?发呆了吗?(生读下阙)。

4.谁干扰了张岱的心境?喝酒喝得开心吗?(“强饮”表示不开心)。

(二)品读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此时的湖心亭不再是张岱想要的湖心亭,因此他喝了酒就走了。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其实,此时的张岱有话要说,请你在书上空白处写下,以“舟子啊,舟子啊”为开头。(生反馈张岱不认同这二人为痴)。

2.张岱会对舟子说这些话吗?(不会,舟子不是他的知己)。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西湖听——生读“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景色听——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如果真要说,他只会说给这样的境界听——生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板书:谁解其中意。

(一)总结板书。

这首词的内容尽在黑板上,师生合作读:看雪——湖心亭;独游——天人境;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

(二)朗读全词。

生齐读;师配乐读。

板书:

独游天人境。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情。

湖心亭看雪作文

张岱走的时候,不知湖心亭有没有一场大雪相送。

他是来自崇祯的流亡者,也是大厦将倾的目击者;他是折鼎病琴的友人,却也是长天之下风月无双的歌者;他是一个时代式微的残存,也是西湖边深埋千年的酒香。

没有人愿意一位文笔峬峭的诗人离开,没有人愿意一位可爱浪漫的文人离开,没有人愿意一位胸有家国的君子离开。可是,垝垣总归是要塌的。

他走了,一个时代终结。

我要为他落下泪来,一个把伤痕酿入欢乐的.人啊!《陶庵梦忆》有如栀子,馝馞又清雅。张岱的“梦忆”是风月,是明朝十万八千里山河无边无疆,更是蕴在达官显贵、江湖草野生活里的社会风趣。那一个个月明的夜晚,他用半杆笔和一方破砚写下四海奇崛之景,写下九州瑰丽之风物。那一个个大雨的凌晨,他在故梦中惊醒——他梦见雕栏玉砌犹在,也梦见十万铁骑的哒哒马蹄。“我要为故国留下点什么……”,他也许这么想。于是有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中天下匠心之精妙、六合潇然之辰光。

张岱留下了一个时代,他也把自己留在了那个时代。

而今我读《湖心亭看雪》,读张岱,在山水野趣和赏天谈地的风雅情趣里、在闲平雅致的字字章章里所见的,是他一生的执着和沉湎。

再读湖心亭,“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至此,才明白杨诚斋先生那句“有腔口易描,非天才不辨”。

他走了,湖心亭一夜纷飞大雪相送。

《湖心亭看雪》教案

2.积累文言词汇。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雪后奇景的赏析。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多媒体。

1课时。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1.推荐读(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读懂文意)。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通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思考人生)。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绝惟长堤一痕一芥大喜及下船客此等)。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案

3.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教学重点】

雪后奇景的赏析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本文文字较浅显,注释较详细,学生自读课文,把握文意不成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你看,这些雪后西湖图片(出示ppt),雪后的西湖多美!下面就让我们随张岱去杭州西湖的湖心亭欣赏别有情趣的雪景。

1.推荐读 (读准字音)

2.听录音跟读 (读出节奏)

3.自由朗读。 (读懂文意)

请概述作者看雪的经过。

四、研读课文

问:“痴”为何意?

“痴”在中国艺术中,常被用来指创作中最动人,最不可解,执着而又专注,到了浑然忘我的那种境界。“痴”是一中本真自然,特立独行的个性。

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读出“痴”。

1.“痴”于行

是日更定

独往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穿插是、更、焉等词教学)

追问:从张岱的这些痴举中,你觉得张岱有着怎样的情趣?

张岱痴于行(与众不同 不随流俗)

过渡:前往湖心亭时,张岱看到了什么样的景?

2.“痴”于景

找出文中的雪景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齐读,疏通,再齐读 (穿插一、白、芥、粒等词的理解)

(小组合作交流)明确:

(朦胧、寂静、空旷、辽远、阔大、混沌、依稀、恍惚、茫茫、悠远等感觉;

读出作者孤独落寞之感。)

比较读: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体验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当堂背诵写景句,并抽查落实。

小结: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置身其中,张岱既痴迷,又备感孤寂落寞。(学生再朗读体味)

张岱痴于景(孤寂落寞 思考人生)

经过这堂课学习,我们理解了作者的痴。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更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再次体味作者的雅趣。

(白、一、更、是等一词多义)

俱 长堤一痕 一 喜 下船 此等

1.背诵课文

2.课外阅读张岱《不二斋》,体味作者的情感世界

湖心亭看雪教案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3、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4、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

1、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2、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

3、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

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教学重点:

1、深入理解本文的写景特点。

2、熟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杭州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自古以来就有无数文人墨客为它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哪些?(一起回顾“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等等。)这些都写出了雨中西湖的迷人,春游西湖的喜悦,六月西湖荷花的艳丽。(展示图片)

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只有孤寂落寞,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

多媒体显示: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蝶庵、天孙,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湖心亭看雪教案

了解作者及写作年代,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理解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体会本文清新淡雅的意境和严整而富于变化的语言。

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掌握白描写作的手法。

体会人物语言的妙处,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冬季最令人高兴的莫过于下雪了,那飘扬着的雪花,凝聚着对大地的热爱,从无垠的天幕洒落,在我们头顶飞舞,抚摸着我们,感化着我们,让我们享受热烈、静穆、自由。下雪啦,多好!

雪带给我们的感受?--静穆、纯洁、纯净、阔大而辽远--。

上学期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咏雪》,谢道韫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成为咏雪的佳句,谢道韫因此被誉为"咏絮之才"。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明末张岱的小品《湖心亭看雪》。阅读课文,动脑思考,看看张岱是如何抓住"看"字写雪的。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明确:时间--崇祯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之后的更定时分;

目的地--西湖湖心亭;

人物--作者、及两个金陵人?(舟子、小童);

(一)既然题目是《看雪》,现在我们就共同来品味张岱眼中的雪世界。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雪景的句子并加以评析。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通过听觉写景,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瑟缩不敢外出,寒噤不敢作声,连空气仿佛也冻结了。一个"绝"字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这不禁让我们联想到唐人柳宗元《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视觉)二者虽写法不同,但达到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前一句作者连用三个"与",生动地写出了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写全景,突出天地茫茫,阔大辽远之势,即着眼于"大"字。移步换景,变换角度,作者又连用"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表现了随着小舟的缓缓行进,湖中景物依稀可辨的景象,同时它们的排列由大至小,突出"小"字。

本段文字写景所用手法为白描,你能否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两个例子并加以分析。

文字简练朴素,不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就是白描。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下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远近、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本段文字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透过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让我们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如"苍海一粟"的深沉感慨。有孤独、落寞之感慨;有超凡脱俗的闲情雅致。此正谓:景中含情,情景交融。(学生再朗读体味)。

你能在文中再找出一些能表现作者此种情怀的词或句子吗?并分析。(独、痴)。

(二)难道真的无人拥有如此情趣吗?看来不是,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还有谁有这样的闲情雅致。(湖心亭对座饮酒观雪的两个金陵人)。

《湖心亭看雪》教案

1.欣赏西湖美景,反复诵读课文,培养鉴赏美的能力和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激发学生提问题的热情。

3.品味文章语言,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1课时。

请同学们欣赏一组杭州西湖风光图片。

第一组:(春夏秋冬)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断桥残雪。

第二组:(朝暮)苏堤春晓花港观鱼雷锋夕照三潭印月。

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

学生吟诵: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明末清初文学家。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湖心亭,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齐读课文,师生互助完成朗读节奏的划分;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对文句、内容等大胆提出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与学生互动感知课文内容。

一读课文同学们提出难懂或不懂的问题;

对课文中的内容可以提出质疑;

教师预设:“更定”是晚上八点左右还是凌晨五、六点?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是否矛盾?

(师生互动,自主、合作、探究)。

二、读课文?找出文中景物描写雪景的词句。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教师点拨: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象。

1、作者叠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表现了出来。这是对湖心亭雪景的总体描绘。

2、“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作者通过这些高度准确而形象的数量词,暗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的、依稀恍惚之感。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三、读课文湖心亭巧遇是叙事、是抒情?

如此安静的环境,后文却又写喝酒聊天,是否意境全然被破坏了?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以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2、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四、读课文品味舟子的话:?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学生由此生发开去,大胆提出自己的理解。

五、读课文背诵课文。

1.背诵并默写课文及相关诗文。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饮湖上初晴雨后》(苏轼)。

《秋山》(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

张岱景事情。

天与云与山与水,大喜自矜。

上下一白.强饮自得。

一痕、一点、问姓氏??“痴”

一芥、两三粒.

湖心亭看雪作文

南方。

冬日。

白雪。

雪花洋洋洒洒地落下,淋漓尽致地谱写着它的美丽与悲哀。小舟划到湖中,弯月下仅见得长堤在雪中抹出一道痕迹。风过处,湖心亭吹散一缕雪,我的船也划出野草般的记忆。

走到亭上,只见得两人对座喝酒。两人见我,惊喜不已,盛邀我与他们一同饮酒。风一缕,雪一幕,酒一杯,友一位。这一切,原本对我,何尝不是一场美丽的相遇?然而几年奔游几度沉浮,虽不知方向,故国却始终在我心中依旧。寒冷跌进我的发际,粘上了衣服,慢慢融化成美酒,流进了心扉,我痛饮了三大杯酒。痛!痛!痛……痴痴地问了一句,你们是哪里人,怎么也在天寒地冻的日子里来赏雪?两人说是金陵人,客居此地罢了。我点点头,在孤独和痛楚里告别他们,走向来时的船。替我驾船的人喃喃自语地说:“不要说先生痴,还有像你一样痴的人。”是啊,相逢何必曾相识!沉沦的往事又一次涌上心头!

冷不算刺骨,月却凋残得可怜。

我停留在小舟上,像是一片舞倦的雪花,无力飞去。

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湖、山、游人共同构成了一种画面感极强的艺术境界——没错,那便是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别致的情趣,写出作者不是凡人:何时不能赏雪,偏偏要大清早?何地不能赏雪,偏偏要在湖心亭?一个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人物形象便屹立在读者面前了。

别致的写景角度与别致的景象,突显作者为人处世的.高洁情怀。“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抽象,概括,宛如中国画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了景物的形与神。这是远观效果,也是一种朦胧美。你想,上下一白,隐约现出几点,又似乎在缓缓移动,不比清晰可辨之物更有魅力?!

别致的湖心亭经历,“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简直令作者震惊!——天下竟还有与自己志趣相投者?——于是素昧平生,却互视为知己,三大白一饮而尽。

那汇聚天地灵气的西湖,曾引多少游人流连往返?西湖之美,在于“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婀娜多姿,也在于“湖上春来似图画”的美。然而张岱则更加欣赏这隆冬时漫天飞雪的意境。

谁说严冬只有肃杀?从作者的笔下流出了:越是严寒,其景致便越耐人寻味。赏春者如此多,然而你怎晓得谁会是你志同道合的朋友?而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情景下相约的人,那便是你真正的知音!

倘若你也遇到人生的“冬天”,请不要忘记:严寒之处有风景,能将心融入景中体会到它的神韵,是一种情趣,更是一种脱俗!

《湖心亭看雪》教案

上网或到图书馆查阅作者及其作品,对作者、课文有大概的了解。可查阅图书有《晚明二十家小品》《明人小品集》《晚明小品文库》《明小品三百篇》《历代小品文精华鉴赏》《明清性灵,j、品》等。预习课文,疏通文义,了解课文内容,发现并提出问题。

同学交流资料,汇集所提问题。弄清作者、作品及本文。介绍作者,了解作者。

张岱(1597—1679)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其家自曾祖以来,均为显宦。他早年过着精舍骏马,鲜衣美食,斗鸡放鹰,弹琴吟诗的贵公子生活。喜游山水,通晓音乐戏剧,一生未曾仕宦。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从事著述。著有《石匮书》《史阙》《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yuan集》《快园道古》《夜航船》等。其小品文多回忆个人经历的生活琐事。同时也是对晚明社会文化风俗的出色平述。其中表现出对乡土和故园的怀念,也流露出不少伤感情绪。描写细腻生动,风格流丽清新,极富诗情画意。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3页)。文体:《湖心亭看雪》是一篇小品文。

是日更定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雾凇沆砀上下一白酒炉正沸焉得强饮客居痴(解释略)。

问题一:记叙看雪的背景、时间、天气有何作用?

本文开篇叙事,交代看雪的时间及背景,“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朴实的记叙,交代了一个不寻常的人。写不一般的纪年方法、不一般的时间、不一般的天气,都是突出“独,,字。‘‘独”,不仅强调数量(只有自己一人);更写出了作者,与众不同心态与情趣。

问题二:找出写景的句子并体昧作者的感隋。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特点?

一切景语皆情语,情以景生、景以情存,情景相生。本文写景有两句,先从大处落笔,“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描写雪后西湖全景,设造了静寂、空旷、混沌的境界。接着,作者落笔眼前,写西湖近景:“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眼前景物的渺小、微弱,与旷远莽苍的大自然进行对比,渲染了“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一种人生情绪。作者写景,使用白描手法,不渲染不雕饰,简洁朴素自然,如一幅写意山水画卷。人物云天、高低近远、浓淡疏密,人与自然在精神世界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和谐。然而,宁静之中,我们仍然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漂泊无依、茫然无奈的伤感。

文章的标题是“湖心亭看雪”,人们很容易产生一种定势思维:看雪就是写雪景,但这篇文章却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人,写奇遇,写饮酒,抒感慨,丰富了文章内涵。绘景写人,相映成趣,西湖的雪景因为有了人的活动更具魅力。张岱的文章写景,同时也写观赏景物的人及其感受,而点睛之笔,往往在此。结尾作者引用舟子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一个“痴’’字,似贬实褒,对作者到湖心亭赏雪这一行为给予了肯定与赞赏,不仅如此,还包括了对作者品味、人格的'肯定与赞赏。

问题四: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试举例分析说明。

此文是小品,全文不到160个字,篇幅短小。语言严整而富于变化,文字简约,内涵丰厚。如“独”“大喜”“雾凇沆砀”等(此处不展开,见教材分析)。

问题五:从小品的角度,试分析此文的特点。

本文是张岱的小品中的名篇,有美的情趣,美的意境,美的韵味,美的语言(参阅问题研究,不展开)。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但有绿天,暑气不到。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阅读柳宗元的《江雪》,体会它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略)。

湖心亭看雪作文

湖心亭是一处迷人的地方,它位于湖边,四周被青山环绕。每当冬天来临,湖心亭成为了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这是因为在寒冷的冬日里,我可以在湖心亭欣赏到美丽的雪景。

当我走进湖心亭时,我首先被它的宁静所吸引。湖面上的水静静地流淌着,像是一面镜子,倒映着周围的景色。这时,雪花开始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渐渐地覆盖了整个湖面。在阳光的照耀下,雪花闪烁着晶莹的光芒,宛如一颗颗小小的钻石。

我站在湖心亭里,凝视着湖面上的雪景。白茫茫的一片,仿佛是一幅画卷,将我完全吸引住了。我看到了树枝上挂满了洁白的雪花,它们显得如此纯洁而美丽。湖边的芦苇也被雪花覆盖,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宛如舞动的精灵。

湖心亭旁边的小路上,雪花被踩得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我踩着雪花,感受着它们的柔软和冰凉。这一刻,我仿佛置身于童话世界中,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湖心亭看雪,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神奇。它让我忘却了烦恼和压力,带给我内心的宁静和放松。每当我来到湖心亭,看着湖面上的雪花飞舞,我仿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了生命的美好和无限可能。

总之,湖心亭看雪是一种美妙的体验。它让我感受到了冬天的魅力和大自然的神奇。在湖心亭,我能够静心欣赏雪景,感受到内心的宁静和放松。我希望将来还能有机会再次来到湖心亭,继续享受这美丽的雪景。

湖心亭看雪教案

1.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2.品味写景美句,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3.通过反复诵读,感悟作者之痴。

【教学重点】。

体会白描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让学生回忆积累的有关西湖的诗句。教师预设整理: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林升等诗句。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小结: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和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读音障碍读中清(要求:声音响亮,读准字音,吐字清晰)。

1.找两个学生读课文,学生起来评价,指出问题再朗读;。

2.生根据多媒体课文停顿划分,听课文示范录音,注意朗读的语气;。

3.学生根据录音齐读课文。

三、文章大意读中通。

学生根据自己预习情况找出理解不了的地方小组讨论,组内理解不了的地方,提出问题,全班解决。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明确:不好,修改后的句子把四种景物断开了,而原句三个“与”把四种景物相连融合在一起,造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天地苍茫的浩大气势。

3.“与余舟一芥”的“芥”怎么翻译?

师明确:(1)它的原意是“小草”,在这里用作了量词,说余舟“一芥”也就是“一艘”。

(2)补充这段文字中的其它量词,如“长堤一痕”长堤一般也不用“痕”,用“条”,“湖心亭一点”亭子也不用“点”,一般都是用“座”,“舟中人两三粒”人应该是两三“个”,这些量词都是把事物给缩小了。从而与上面浑然一体的浩大气势形成对比,突出这些事物在天地面前都变成了沧海一粟,可有可无,天人合一了,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己只有天地,而其它一切都是渺小的。

(分析完2.3小题,第1小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即因为作者眼中只有自然和自己,所以他说“独往湖心亭看雪”)。

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强”的意思是“尽力”还是“勉强”?

师带领学生从文中找判断依据: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的“而别”一词——“酒逢知己千杯少”,喝了三大杯就匆匆而别说明张岱跟他们没大有话说。

(2)“问其姓氏,是金陵人”。他问的是姓,回答的是哪里人,答非所问。

(3)“拉余同饮。”他不是主动去喝,而是被迫入局的。

(4)“我”一开始是“独往湖心亭看雪”,而这两个人是来饮酒作乐,带着童子带着酒来的,他们来的初衷不一样,所以不是一路人。

综合以上四点依据推断“强”的意思应是“勉强”。

(此教学环节穿插本课重点“白描”写法的讲解,播放提前录制好的微视频《湖心亭看雪之白描》)。

四、文人痴心读中悟。

本文最能概括作者的一个词是?从哪里体现出来的?

明确:“痴”。

(1)行为“痴”——“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情感“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讲情感之“痴”补充相关资料:

1.张岱,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出身仕宦世家,自己却一生未做官,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均成书于清朝,然而张岱依然在自己的书中沿用明朝年号(如:崇祯),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往事,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3.“痴人”们孤独的身影:

柳宗元一个人寒江钓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杜甫一个人登高作啸: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陈子昂一个人登台长吟: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王维一个人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李白一个人对月饮酒: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4.《王子猷雪夜访戴》。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舟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5.蒋勋《孤独六讲》“孤独和寂寞是不一样的,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孤独往往确定生命与宇宙间的对话,已经到了最完美的状态……孤独往往是自豪的。

当你静下来,处于孤独的状态,内心的语言就会浮现。你不是在与别人沟通,而是与自己沟通。所以不管禅宗或西方教派,都有闭关的仪式……”

(此教学环节通过对作者“痴”的分析带领学生体会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和深沉的故国之思,以解决本课教学难点)。

五、课堂小结。

我想在大雪三日后的寒夜,张岱选择独往湖心亭看雪,他是孤独的,但是他要的就是这份孤独,他一点也不寂寞,因为他在跟自己沟通,在跟天地万物沟通,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庄子的话“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这种痴正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