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论文(优秀12篇)

时间:2023-12-06 16:39:17 作者:笔尘

范文范本是学习写作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和风格。小编为大家搜集了各种类型的总结范本,涵盖了多个领域和主题。

中国电影精神艺术论文

[摘要]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在中国电影市场之下,我们所能感受的电影精神的元素在日渐消融,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肤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中国电影市场虚浮下,到底是经济磨损了电影,还是市场决定了意识。

[关键词]精神;中国电影;商品价值;电影市场。

电影,是再现和反映生活的一门艺术,而生活,在很多时候给予我们浓厚的创作欲望与灵感,但有些时候,也会在不经意间成为模式化的负担。中国电影从诞生至今,经历了无数次的发展与演变,随着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各时期的中国电影都呈现出各自的模样。然而,回望我们所能窥见的中国电影市场,每一年层出不穷的各类国产影片充斥着眼球,各色导演也显露神通般的将某些题材叠来折去,仿佛不折腾个十万八千里就对不起中国的电影市场。可当我们在正视中国电影时,依然需要感叹的是中国电影不应该失去一些精神的东西。看电影,有时就像是在看一个时期、一个社会,甚至于说,更像是能触探到一些人文心态的媒介体,你能从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市场需求、文艺价值,或多或少的,还能感受到社会群体的心态情感。所以说,电影在中国的市场占据的不仅仅是消费空间,更多的是精神层面的衍射。可惜的是,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更多人看重的却是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不可否定,电影原本就是作为一种生产体系,一次性文化商品的制作,在影片的商业操作系统中,它便要遵从大众化、通俗化、商业化的操作规则,不能过多地片面地强调主体个人的艺术爱好和追求,相反,倒需要将主体的艺术爱好和追求服从于大众的商业文化的创制规则与要求。然而,这却让我想到了韩小磊先生所提到的当下影视创作中的流俗心态,《电影导演艺术教程》中有这样的描述:“流俗心态在其影视创作中呈现为:作品思想的肤浅、粗俗、僵化和老化;对低下的世俗文化需求的曲意迎合;卖力地图解权力话语符号等。”中国电影市场中,这种流俗心态虽不是整体状貌,却仿佛有了一种时代性的趋势,就像一种潜意识中的蔓延。我们不禁要问:“中国电影市场除了票房、经济收益,还需要看重些什么?”

有资料显示,,中国电影总票房26.2亿元,按平均票价30元计算,共计8700万电影观众。而20世纪80年代初,电影票的平均票价是0.1元,全国每年有297亿观影人次,票房收入近30亿元。20多年的时间里,电影票价上涨300倍,票房却缩水近1/3。北京平均每人每年的观影次数是0.78次,这个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数字与美国(平均每人每年5.5次)、韩国(平均每人每年2次)相比,差距实在太大。看电影的人太少,看电影的频率太低,这是中国电影产业面临的一大困境。而导致看电影的人太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能被观众喜爱和接受的国产电影太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王兴东认为,中国电影必须走出“原创疲软、形象匮乏、精神溃疡、侵权盗版”四大困境。而我则认为,这些困境最为根本的原因则是:中国的电影市场需要摆脱经济利益营造出的虚浮感,打破票房数值所带来的虚假满足空间,中国电影人应该认真反思自己所创作出的电影作品到底能够给观众带来些什么?如何能够从中国本土找到更为值得借鉴和推崇的电影题材。这样的市场能够孕育的是真正的电影,而非那种片面迎合的视觉影像。观众的价值取向,在某些时候也是中国电影目前状况所造就的,所以说市场、电影、观众群体本身就是相互牵引与制约的。时代在变化,观众与市场的需求同样也在变,面对海外各类电影作品的冲击,如若没有对中国电影的远瞻与开拓,中国的电影市场将会停滞不前,甚至盲从。,票房过亿元的国产影片有17部,但是,在超过100亿元的城市票房中,进口影片就占了44.38%的份额。如今,纵观中国电影市场,我们从中不难看出,一些电影过度追求娱乐至上,搞笑为王,只追求票房收益、只讲刺激眼球;一些电影急功近利,内容浮浅,以恶搞、戏说、低俗、媚俗为噱头。试想,中国如此庞大的电影市场,在巨资的轰炸之下,竟然找不到几部让观众侧目的好电影,实在是一种讽刺味极重的幽默。我们不难发现票房雾障之下,中国电影匮乏着:精神。

好莱坞电影有他们的商业精神,欧洲电影具有他们的艺术精神,日本电影具有他们独立的情感精神,香港电影具有地域精神,哪怕是韩国电影都具有他们上进的一种精神。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一部电影也都是独立的个体,好莱坞有好莱坞的特色,它似乎更关注人性,它以美国——这样一个全球经济大国的眼光关系着人类的生存,就像华语电影宣扬民族精神一样。日本电影有日本电影的特色,熟悉日本动漫电影的朋友很容易发现,日本人热衷于宣扬一种坚持,仅从这一点来说,是可贵的。影视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只是彼此的方式有所不同罢了。“精神”一词可能是我们从小就在学习的一个词汇,也是在各种报道舆论中使用率比较高的一个词汇,然而在我们的环境之中仿佛越是见得到、听得多的词,越是最快地被人遗忘!正因为很多人都遗忘了什么是精神,所以我们的社会才渴望和谐,恐怕现在要牵连到的就不仅仅是电影这一个行当,因为大面积的人群忘却了精神,所以才诞生了我们今天看到的琳琅满目的精彩的跟不精彩的社会新闻。庸俗本身并不可怕,相反,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都属此列,可怕的是以庸俗为美,做着庸俗之事业,却大言不惭地辩称高雅,这就成为恶俗。就拿广告而言,广告的终极目的并非宣传品牌,更主要的是构造商品特质和升华品牌精神。电影亦然,即便它仅仅是娱乐产品,快速消费品,也须得拥有些许的精神诉求。一部电影不一定能够百分之百地具有厚重感,但是它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特色和精神,这些特色和精神让电影饱满,有血有肉,让观众能够从多个角度品味出不同的东西。

布努艾尔曾说过:“电影是表现梦、情绪、本能的最好的工具。”一直以来,电影要顺应社会大众的文化心理需求,其实也是电影的本质使然,并不单是商业利益驱动下的`文化操作。在各门类艺术中,惟有电影能最真实、及时地再现人类现实生活的状貌,能最准确地反馈当下的日常生活与社会心理愿望,当代人更愿意看到自己的存在,电影人的意识与社会职责,让电影理所当然地要关注着社会现实,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人的现状、人的心理及精神的渴求。对大多数人来说,看电影不外乎一个目的:逃避,逃避不完美的现实,逃避缺憾的人生,暂时远离或平淡无奇,或孤独寂寞,或紧张繁忙的生活。逃避分消极和积极两种:沉溺于虚幻的世界的电影属于消极逃避——娱乐,艺术和科幻电影多属于此类;沉浸于一个虚拟现实世界的属于积极逃避。而这个虚拟现实世界又分两种,一种是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反映出的,无奈和残酷尽收眼底,沁人心脾,寒彻心扉的现实世界,一种是用艺术的手法再现出的,使观众在感慨现实的无奈和丑陋的同时经历心灵洗礼和精神升华的现实世界。在众多人看来,如同所有其他的艺术形式一样,电影的最高境界是能给人以情绪上的感动和思想上的震撼。电影应该在不断的形式变幻中试图宣扬着精神,一种能给人以某种启示和支撑的精神。例如,“执著”是现实中稀缺的众多精神之一。现代社会节奏太快,现阶段的中国变化太多太大,人们有些手足无措,无所适从,慌忙调集所有的精力来应付。他们不敢再执著,因为不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执著太奢侈。在做人上执著意味着受损失,在感情上执著意味着受伤害。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在小心翼翼,处心积虑地算计后,似乎也总是不一定能做到收支平衡。那种惶惶不安,如履薄冰的感觉似乎是一种太大的代价,虽然人们还没有意识到,或者说不愿意承认。他们下意识里其实希望生活中有一种不变的东西指导和支撑。他们希望自己能忠于一个原则,一种理想,或是一个爱人。无奈生命苦短,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我们每走出一步,都无法再回头。所以我们不敢执著,生怕在坚持的时候会错过很多。于是我们去电影里过这种执著的生活。

在一个商业化的时代,电影业以商品价值最大化为目标,追求着速度、规模的膨胀。中国电影在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票房新高的同时,也在上演着一幕又一幕这样的荒诞和矛盾——人们已然习惯于以一部电影投入资金的多少、场面是否宏大、有无明星阵容、是否搞笑等作为自己选片的标准。剥去票房神话的外壳,无法掩饰的却是中国电影精神层面体验的不足以及艺术追求的日益堕落。电影把生活中的故事赋予了艺术价值,也再现了生活中原本就存在的间隙脉络,近的中国电影,无论是大片还是艺术片,都和现实越来越远。中国电影在画面日益精美化的同时,正在失去关注现实的能力。南开大学的周志强教授曾说:“这种景观化的趋势,暗示人们用旅游的方式看电影,不过是看看电影当中的奇异景观,而不关心电影当中的批判精神和文化,这是在市场化之后中国电影可能面临第一次危机。”电影与人的精神生存紧密联系着。人们看电影,是源于内心需求和精神渴望。正因为这样,电影最本质的流行元素是其精神性。失去精神性的影片,不管它多么华丽炫目,它的商业配方多么精到,它都传不开,留不住,只能是一次性的快餐。精神性的东西绝非虚无缥缈,它与食物和空气一样,是我们生存的必需品。我们活着,就会渴求公正平等,生命不管怎么卑微,都需要尊重;就要表达爱心和爱意,需要在施爱中确立自己的存在;就要叩问人性的复杂,从而呼唤那种纯粹单纯的人生;就要观照个体的生存境遇,抒写内心的不平和愤懑,等等,这些精神性诉求,是一切艺术也包括电影生成的动力和源泉。娱乐即使至死,也无法替代这些精神性问题,更何况,当今人们的精神性问题比以往更尖锐,更突出。谢晋导演曾说:“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同时也应该是一个思想家,应该通过他的影片对一些社会问题发言。”而纵观当下,那些忙着在影院呼风唤雨的导演里,又有几个能够担负得起对时代的反思呢?其实,中国人应该有中国人自己的审美和精神,流沙河的诗说得好: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人类文化学表明,文化发展不能脱离人的社会生存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应的思维方式。只有主体在所处的那个待定的社会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中,而不是逃避它、流亡出去或拒绝它,才有可能创造出不同于别国、别民族不同于以往历史的文化,电影作为现代新型文化,更是如此。中国电影人需要清醒地正视现实,尊重现实,深刻地认识现实,才会善于同现实相处,善于在文化逆境中发现电影文化、创造电影文化、保护电影文化。不能忘记的是,电影是艺术,更是一种大众文化,电影是一种文化商品,更是一种创作。但愿中国的电影企业和电影人时刻不忘“精神”二字,真正的双赢是社会责任与道义和电影人基业长青两者之间的双赢,这样的双赢更令人尊重。

[参考文献]。

[1]王海龙.人类学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2]韩小磊.电影导演艺术教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3]彭吉象.电影银幕世界的魅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探索的艺术论文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电影行业的发展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在现代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影片的播放质量及电影院的经济效益。从我国电影行业的总体发展趋势而言,放映技术是在不断进步和发展的,但是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方面缺乏自主研发,而多是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理念和放映设备,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我国电影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必须加强对放映技术的研究和创新,从而实现与世界国家电影行业的进一步接轨。

1.我国电影放映技术发展历程回顾。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趋强烈,从而为电影放映事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1951年,我国自主研发了第一台专业的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从而改变了我国电影放映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同时,在国内高等院校中,相继开展电影放映专业教育,为我国输送了大量的电影放映技术人才。1970年以来,随着国内大中城市电影院的改造与扩建,以及电影放映设备的不断更新,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进入了崭新的发展时期,并且逐步攻克了超高压短弧氙灯、开关电源、放映银幕、放映碳棒、高保真放映镜头等技术难题,从而有效提升电影放映的图像质量。

在电影放映中,影院声音问题长期困扰我国放映技术人员。经过不断的钻研与试验,我国经历了电子管扩音机、晶体管扩音机、光学立体声、录音立体声、数字立体声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研发了大功率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及系列配套扬声器等影院声音处理设备,促进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电影放映技术也迈入了快速升级换代的发展时期,最具代表性的现代化电影放映技术主要有:1)数字锁相环技术;2)放映机开关模块化电源技术;3)影院红光还音技术;4)放映机处理器的计算机控制与处理技术;5)高亮度增益放映银幕。随着各类新型电影放映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我国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同时,随着国际电影放映新技术的不断引入,有效缩短了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更新周期,为电影行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2.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

20008年开始,数字立体电影正式登陆中国,随着《阿凡达》、《堂吉诃德》、《变形金刚》等影片的广受欢迎,对于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从我国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对于数字立体化电影放映技术的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缺乏先进的放映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目前,我国正式上映了十余部外国优秀的3d影片,广受观众的好评与热议,为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针对我国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我国广电总局提出了规范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和示范影院建设的“十五”规划。在,我国电影科学技术研究所对国内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进形了跟踪调查,并且在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及中影集团的指导与协助下,积极开展与外国公司进行技术研发合作的模式,在国内成立专门的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研究试验室,逐步进行了技术理论、系统试验、演示试验与制片试验等研究项目,为我国放映技术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在20,我国自主研发了《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并且在参照国际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对检验片进行调整与完善,从而促进了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标准化发展。同时,在《35mm电影放映画面检验片》的实际应用中,充分结合《变形宽银幕画面检验片技术标准》、《光学声带检验片技术标准》等国内最为专业的放映技术标准,主要应用于35mm电影放映机的调整、检验与鉴定,从而对成像质量进行综合的评价,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定量检测工具。

由于受到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影响,我国的数字影院建设也正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其他配套设备与技术也缺乏完善性。

为了促进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科学发展,我国电影行业必须认清数字影院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术角度进行分析,数字影院主要是指采用电子显示技术代替传统的胶片载体进行数字立体电影的放映,并且形成规范化、专业化的电影放映技术体系。国内在数字影院的建设中,必须具备35mm胶片级的图像与声音技术质量,从而满足现代化数字影院共享式欣赏的基本要求。另外,针对国内在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机制造方面存在的问题,必须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网络化研发与制造模式,新型电影放映机的研发与面市是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创新发展的先决条件,所以一定要迅速缩短我国在电影放映机制造中与先进国家的差距,进而促进我国数字立体电影放映技术的国际竞争能力。

3.结束语。

电影作为现代社会先进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对于其发展问题的关注是十分重要的。在我国电影行业中,放映技术与国际最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是不容忽视的,这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我国在电影放映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中,必须充分利用现代电子和计算机技术,并且在积极吸引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技术经验的基础上,加强国内技术自主研发和实践的力度,从而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电影放映技术体系,为促进我国电影行业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条件。

新时期中国体育电影发展探索的艺术论文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蓝皮书7日发布,该书以“青少年体育规划与布局”为主题,采用调查研究、政策解读、案例分析等形式,深入分析青少年体育政策法规和规划的出台背景、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展示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近况和最新成果,为深入开展青少年体育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支撑。

《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2016)》蓝皮书分总报告和分报告两个部分,分报告分为四篇:基础篇、培养篇、学校体育篇和发展篇。

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副司长张智说,该书总结了近年来青少年体育工作取得的新进展、存在的挑战和发展机遇,以及未来青少年体育发展的趋势,对近年来青少年体质健康变化的特征、参与体育活动的状况进行了描述和分析。

“蓝皮书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文化教育以及体育传统项目学校体育师资培训等方面,阐述了加强青少年运动员和体育师资培养的规划和构想,并论证了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青少年)制度的可行性。”张智说。

据介绍,该书还通过对校园足球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了校园足球工作机制建立情况、校园足球普及情况、校园足球竞赛开展情况、足球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情况和条件保障情况等5方面的现状,提出了下一阶段校园足球工作开展的建议。

北京体育大学党委书记杨桦说,今年的青少年体育蓝皮书增加了对当前国际青少年体育发展趋势的研究,希望在吸取世界青少年体育发展经验的同时,创造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青少年体育发展道路。

“由于青少年体育有效供给不足、外部发展环境等问题的存在,‘十三五’时期青少年体育工作依旧面临巨大的挑战。对此,蓝皮书建议从加强政府部门协同、完善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青少年体育活动多样化和品牌化、完善青少年体育活动场地设施等9个方面寻求突破。”杨桦说。

据了解,《中国青少年体育发展报告》自首次发布以来,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良好反响,逐渐成为了青少年体育研究成果的展示平台,营造了重视青少年体育的舆论和社会氛围。

中国电影精神艺术论文

昨日发布的《2015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详细列举了我国故事片产量、全年总票房、全国银幕总数、全年城市影院观影人次、全国放映总场次等关键数据。各项数据相比,都有30%左右的大幅增长。

出席《报告》的与会专家认为,作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一年才公映300多部影片,跟美国、日韩等国相比还相当有限。以目前的韩国为例,每年公映的新片数量多达千部上下,约为中国市场的3倍;可他们的银幕总数只有中国的1/10。

据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饶曙光透露,截至目前,内地的银幕总量已经突破27000块,接近了美国市场的70%,“已经过去了4个多月,我们仅仅用了不到100天时间,就使电影票房战胜了百亿大关,昨天看数据,我们的电影票房达到118亿,银幕数量达到27000块。”

而按照目前平均每天10多块的增长速度,中国的银幕总量有望在年内突破30000大关。

电影大数据。

影片产量。

618部。

公映数量。

259部。

全年总票房。

296.39亿。

54.51%。

银幕总数。

近2.36万块。

银幕数增长率。

29.67%。

全年观影人次(城市影院)。

8.3亿。

观影人次增长。

34.52%。

全年放映总场次。

3875.58万场。

放映场次增长。

37.81%。

电影艺术论文

摘要:电影是一种融合了听觉、视觉的现代艺术形式,其中融合了幻灯放映技术、活动照相技术,是一种连续的影像画面。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元素,电影中的台词、音乐等,对于电影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情感的衬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电影创作当中,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一项重要工作,对于整部电影成功与否,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基于此,本文对以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为视角,对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思路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声音元素;选择与组合。

电影艺术是当前一种十分常见的视听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多种元素。在现代电影中,传统意义上的录音概念,经过不断的延伸和发展,已经形成了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电影声音具有十分广泛的内涵,包括了客观的物理特性,以及欣赏主体在心理、生理上的感觉。其中,声音设计和技术制作都是重要的工作。相比于一些电影技术较为发达的国家,我国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方面,由于发展起步较晚,因而仍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使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途径,对于电影的整体艺术性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电影的主要声音元素。

人声、音乐、音效,是现代电影中最主要的声音元素,在声音艺术表现当中,三种元素相互交错,共同构成了电影的听觉艺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这三种元素进行主观化选择,并进行有机的结合,共同形成电影声音艺术。

(一)人声。

在现代电影当中,人声是最主要的声音元素之一,主要包括了独白、旁白、对白,以及表达人物情感的各种声响。从概念性的方面理解,人声指的是演员通过发声器官,发出包含感情信息、描述意义的声音,除了具有表意功能之外,也能够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塑造。具体来说,独白通常是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对剧情进行叙述,能够对角色潜在思想活动进行过主观表达。旁白也是采取画外音的形式,以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对剧情进行叙述,主要是以理性、冷静的角度,表达对人物、事件的态度。对白是最主要的人声表现形式,通过人物之间的对话,对剧情、思想进行表达,推动剧情发展。

(二)音乐。

在电影画面中,音乐的存在形式可以是无源音乐,也可以是有源音乐。其中,无源音乐,指的是在画面中无法找到声音来源,通常是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由作曲家原创的音乐,是一种直观化的声音元素,主要作用在于对人物内心进行刻画,对情绪情感进行渲染,对场景分为进行烘托。例如在经典电影《角斗士》、《红河谷》、《天堂电影院》、《教父》等影片中,就大量运用了无源音乐,在观众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源音乐指的是能够在电影画面中找到来源,例如电影中的酒吧、戏院、电视、留声机等演奏或播放的音乐。例如,在《肖申克的救赎》中,用监狱广场喇叭播放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序曲》,衬托人性的可贵。

(三)音效。

电影中的音效主要包括了拟音效、动效、环境音效等类型。其中,拟音效、动效等,通常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对声音进行自然采集或人为添加,再进行变形处理,得到需要的音效,能够对声音的艺术真实进行体现。环境音效则是在电影背景层面上,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发出的声音,能够对地域特征、时代特点、时空关系进行表达,带给电影更高的真实感和现实感。电影中的音效,具有可感、具体等特点,通过合理的选择和应用,在影片叙事中进行纳入,让观众感受到更加真实、自然。

二、电影声音的主要特性。

电影声音具有较为广阔的涉及范围,同时也具有明显的特征,其中主要的包括了物理反特性、心理特性等。物理属性是电影声音自身具备的特征,合理的进行运用,对于电影艺术效果有着良好的烘托和营造作用。观众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通过接受不同的声音,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进而更好的进入和理解电影剧情。

(一)物理特性。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说,电影是由声波、光波相互交织形成的。声音实质上是声波,是一种机械波,由振动所产生,声波的性质,则是由振动的周期、幅度、频率所确定的。在介质当中,声音的能量传递形式是波,在单位时间内,声波通过垂直方向单位面积的声能越大,就会产生越高的声强,传递能量对声音强度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介质当中,声音的传播具有独立性、方向性。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衍射、干涉、反射等变化。因此,从物理学的角度分析,声音不同的振动频率、频率组合,是以波的形式向人传递,人们感受到声音的.音色、音调等,都是有声波振动的传播特性、频谱特性、频率大小等决定的。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对声音元素的这些传播规律、物理特性进行理解和掌握,并进行合理的选择和运用,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影的艺术效果。

(二)心理特性。

人通过耳朵接收声音,进而会引起人们相应的心理变化,因此可以认为,电影声音也具有一定的心理特性。不同的观众由于具有不同的经验体验,同时在传播条件、传播客观规律的影响下,人们可以产生不同的心理效应。对声音的心理特性进行了解,对于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录音师通过对各种声音元素进行主观的创作,对观众的情绪需求进行满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需要了解和熟悉鸡尾酒会效应、掩蔽效应、多普勒效应等声音常见的心理效应。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当同时存在多种生源的时候,人们会有意识的听某个特定生源,从而对其它声音进行忽略。有时人们由于一种声音的存在,另一种声音会变得模糊或消失。当观察者静止不动的情况下,声波从声源向观察者靠近或原理,音调也会相应的变高和变低。如果声源静止不动,观察者移动,也会产生相同的效果。在电影后期音乐艺术创作中,对这些心理效应加以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电影效果。

在电影声音艺术创作当中,主要包括了前期阶段、同期阶段、后期阶段等不同阶段。其中前期阶段主要是抽象的构思与设计,同期阶段主要是客观的记录与还原,后期阶段则是主观的选择与创造。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的重要阶段,也被称为组合阶段,在这一阶段,声音、影响通过良好的组合,共同形成了电影完整的艺术形态。

(一)前期阶段。

前期阶段主要是一个准备过程,以抽象的构思为主。录音师和导演开始对声音艺术进行构思,并进行记录。从总体上把握声音设计的线索和影片故事背景相符合。部分类型影片的声音创作从前期准备阶段就已经开始,例如很多影片中所使用的非语言声音,在人物设定成型之前,声音的创作就已经开始。

(二)同期阶段。

同期阶段主要是拾音的过程,以客观的记录为主。录音师选择相应的麦克风,通过合理的角度、方式、麦克风数量等,对现场声音进行真实、客观的记录,确保得到最优的收音质量,为后期的声音制作提供依据和基础。同期阶段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客观的记录,对现实进行还原,在这一阶段,对电影录音技术性含量具有很高的要求。

(三)后期阶段。

后期阶段是电影声音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阶段,要对同期阶段获取的声音素材进行选择和加工,同时需要主观的选择非同期的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并巧妙的进行组织。对于一些电影的制作来说,后期声音创作阶段,甚至要比拍摄阶段更长。后期声音创作,通常在粗剪阶段就已经开始,后期人员对声音进行收集和录制,从声音数据库中选择相应的声音素材,或是针对电影创造独特的声音。在将要完成剪辑的时候,录音师、导演、作曲家针对画面对音轨进行建立,对声音元素进行组织。在电影声音制作当中,后期声音创作阶段是最终的环节和步骤。在这一阶段,需要录音师、作曲家、导演之间实现良好的配合与合作,通过声音元素的合理选择与组合,创造理想的声音艺术,从而对电影的气氛进行营造,对情绪进行渲染,对人物刻画,推动电影叙事进展。

四、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

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的创作当中,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手段和方式。通过对各类声音元素特性的充分了解,根据电影情节发展,对不同的声音元素,进行科学、合理的选择与组合,从而使电影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一)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方法。

人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生理及心理活动与电影之间具有实时的联系,在电影主观化设计的艺术真实刺激下,又会发生动态变化,与观众自身主观性的认同、感受、选择相关。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通过创造处的艺术真实,带给观众真实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声音元素的选择组织是一项重要工作,主要包括了声音特写、声音变形、声音喻示、声音转场、声音静默等。在声音特写中,主要是对人声、音效进行处理,例如在《杀死比尔》的片头黑画面中,利用女人哀鸣、连续、急促的喘息声,体现出女主角愤怒、痛苦、顽强的情感。在音效特写中,选择相应的音效进行突出强调,体现电影故事规定情景和人物心理动作。在声音变形处理中,根据人们对观影经验的认识,遵循类似律的听觉趋向原理。通过主观化的合理变形处理,使画面时空关系更加活跃,主要包括了对人声、音效的变形。声音喻示,通过运用技术与创意,对某一段音乐、人声、音效进行选择或创造,对电影剧情的发展或剧情内涵进行暗示,同时体现出人物思想、性格的变化。对声源进行合理的取舍,和人物的动作、情感之间建立联系,对观众的听觉感知进行引导,让观众能够对剧情的深刻含义进行体会。声音转场是对人声、音乐、音效的自身剪辑,和电影画面的剪辑形成同步或异步的关系,主要的方式包括声音叠化、声音延留、声音先现等方法。声音静默也是一种重要的声音元素选择组合方法,根据电影剧情的需要,适当的进行声音缺失处理,引导观众对电影故事情节的内涵进行深刻的体验和感知,对情绪情感的进展进行促进,对电影当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主观思想进行融入,常用的声音静默包括声音停顿,静默无声,相对静默等。

(二)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

电影艺术融合了声、光、影等元素,是一个三维立体空间,在电影试听表意系统中,声音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在横向、纵向上,由各种声音元素相互综合组合运用,形成声音总谱。各类型的声音元素相互叠置,但具有一定的规律。从理论上来说,声音是可以无限循环、叠加的,能够使声音艺术更具艺术表现力。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综合组合运用。在水平方向,随着时间的运动,声音、画面相互交织,对电影发展进行推进。在垂直方向,声音、画面处于相同时空,利用不同组合模式,对场景进行展现。根据数学模型能够得出,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可以有8种,包括了单个声音元素、两个声音元素、三个声音元素的组合,此外还有静默这种特殊的声音元素呈现方式。对于人声、音乐、音效的声音元素,可以分别在不同层级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情绪渲染、意情提示、情节描述等层级。情绪渲染层级,主要是声音元素与事件叙述空间相脱离,利用声音元素的自身特质,对任务情绪情感、心理活动等进行表达,为特定场景,进行特别气氛的烘托。意情提示层级所指的是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不再相同时空,利用声音元素自身表意功能,对画面无法展现的感性思维、理性思考进行挖掘。情节描述层级,主要是在电影声音架构中,从叙事时空获取声音元素,和画面事件之间,具有同步的关系,在电影叙事声音层次中直接参与。在声音元素的综合组合运用当中,常常具有一定的规律,因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当中,要对声景律、置换律、承续律、等规律进行遵循,从而确保声音元素综合组合运用的有效性。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造中,对声音元素的选择与组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需要对声音元素的组合模式、架构、规律等进行细致的分析,从而取得更为理想的艺术效果。

五、结论。

在现代电影当中,声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电影的人物、情节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是电影制作当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电影的成败。对此,在电影后期声音艺术创作中,要对人声、音乐、音效等声音元素进行合理的选择与组合,根据电影需求达到相应的艺术效果。

参考文献:

探究电影台词的诙谐语言艺术论文

一、《大话西游》台词的诙谐表现形式。

修辞学家的杨鸿儒曾说过,诙谐幽默是一种修辞方式。这说明,诙谐幽默是语境中的一种常用表达方式,其影响力与效果和当时的环境、人物、画面有关,不同的场景,效果也会不同。在严肃的语境中如果采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有时是不合时宜的。特别是在电影艺术中,更要根据画面与环境的不同而变化,这样才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周星驰在《大话西游》中运作旧故事新诠释的方式,讲述至尊宝在还没有成为孙悟空的时候,面对尘世与紫霞仙子、铁扇公主、白晶晶的爱恨情仇。这部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诙谐幽默台词的运用。从传播学的角度来说,这种诙谐幽默的语言在特定的语境中,通过夸大、修饰,能起到一种粘胶作用,占据人的心智,让人潜意识中产生认同、模仿、传播。如影片中紫霞仙子所说的:“上天既然安排他拔出我的紫青宝剑,他一定是个不平凡的人,错不了!我知道有一天他会在一个万众嘱目的情况下出现,身披金甲圣衣,脚踏七彩云来娶我!”

其实,这是少女对爱情的期待,如我们常说的“希望遇到白马王子”意思一样。如果在电影中还运用常规语言,就达不到喜剧化传播的效果,也不会那么打动人心。而只有像周氏一样,用夸张、戏谑、诙谐、幽默的语言,才能加深观众对于电影女主角爱情价值观的印象。“民间广场语言”的运用,加强了台词的喜剧与诙谐效果,如白晶晶对至尊宝所说的:“你把胡子剃光干什么?你不知道你少了胡子一点性格都没有了……哎…文也不行武也不行,你不做山贼,你想做状元啊?省省吧你!改变什么形象,好好的做你山贼这份很有前途的职业去吧!”完全世俗化的语言,加之颠覆性的人物造型,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捧腹大笑之余,也不忘思考回味。诙谐幽默的语言是周氏喜剧作品的精髓所在。正因为有了它,才让“周氏电影”为人们所喜爱。

二、诙谐语言对电影的影响。

突破传统,是“周氏电影”深得人心的因素之一。在爱情的表现上,周氏也能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来诠释,从而营造出一种截然不同的喜剧效果。《大话西游》中有一段经典的.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感情摆在我的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追悔莫及,人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你的剑在我的咽喉上刺下去吧,不用再犹豫了!如果上天能给我一次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哪个女孩说三个字:我爱你,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段台词成了爱情的最好诠释,也是电影中最打动人心的情感表达。正是通过这种台词的渲染,观众体会到了主角感人肺腑的爱情告白,从而动容、动情。这种语言对于画面的渲染与标注,能“于无声处见有声”。

周星驰电影夸张的艺术画面、草根式的语言直白、看似荒唐但又隐喻现实的故事,让观众既爱又怜,达到了“嬉笑怒骂皆文章,荒唐戏谑诉真情”的效果。其诙谐幽默语言的产生,不仅依赖于文字自身的内在规律,更依赖于当下存在的语境,让人过目不忘,从而推动华语电影喜剧搞怪风格的蔓延和升华。

艺术论文题目

2.陕北民歌的艺术特色

3.陕南民歌的艺术特色

4.青海花儿之我见

5.秦声初探

6.秦腔音乐特色

7.老腔艺术初探

8.长安乐鼓探究

9.声乐小组课利弊谈

10.如何构建合理的音乐课堂模式

11.声乐演唱发展多元化

12.《xxx》作品分析及美学特点

作曲家作品风格及特点

14.(不同时期)某一时期声乐作品风格特性

15.戏歌初探

16.高师声乐教材民族化与本土化的回归

17.欧洲歌剧与中国戏剧的异同

18.论歌唱中的legato

19.论声音造型与音乐艺术构思的表现

20.谈个性化声乐技巧在歌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21.论歌唱呼吸的艺术运用

22.共鸣训练对声乐技能发展的意义

23.论歌唱情感的艺术表现

24.试论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25.论歌唱中的紧张与放松

26.论声情并茂

27.论字正腔圆

28.论“十三辙”与歌唱的民族风格

29.论民族声乐艺术传统的继承

30.试论五四时期中国艺术歌曲的音乐风格及演唱特色

31.从中国歌剧的发展谈歌剧的民族化

32.试论民族歌剧音乐风格的构成

33.浅谈美声唱法的民族化

34.《某歌曲》的艺术处理与声乐表现

35.论宗教题材声乐作品在欧洲传统声乐文化中的历史地位

36.简述宗教题材声乐作品的演唱风格

37.德国艺术歌曲的特点及表现

38.舒柏特艺术歌曲风格与演唱刍议

39.浅谈舒伯特艺术歌曲的音乐特征

40.试论普契尼歌剧咏叹调的艺术特征

41.试论莫扎特歌剧咏叹调的音乐风格

42.试论合唱中色调与协调的辩证关系

43.论童声合唱训练的特殊规律

44.论指挥语汇在合唱艺术表现中的作用

45.谈变声期的生理保护与声乐训练

46.声乐教学中技能教学法与形象教学法之比较

47.声乐集体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48.试论某歌唱家的演唱风格及艺术特色

49.论欧洲艺术歌曲的风格及演唱特点

50.如何将声乐学习作为音乐文化的积累

51.浅论合唱音色变化在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52.浅谈三声部合唱作品在艺术师范教学中的适应性

53.浅谈中国合唱发展的群众基础

54.浅谈地域音乐特征在其民歌合唱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运用

55.浅谈演唱和声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56.浅谈演唱复调性合唱作品时声部音色的运用及要求

艺术论文范文

摘要:昆曲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代表,2001年被世界教科文组织评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

如今这种美妙绝伦的戏曲艺术成为人类共同的瑰宝,本课题正是出于对这种传统文化的珍爱,对昆曲审美特点予以探讨,让读者更深刻了解昆曲这一艺术界的国宝。

关键词:审美特点;戏辞;音乐;表演程式;舞蹈;意境幻化。

“良辰美景三生梦,姹紫嫣红六百年”,昆曲之美,在于六百年沧桑岁月积攒的点滴。

它孕育、诞生、兴盛到衰弱曲折迂回长达几百年。

昆曲之美,在于岁月穿梭几百年留下不灭的记忆,它的美已经深入民族骨髓,成为一种不朽的印记,今天再聆听和观赏这种美妙艺术时依然能触摸到历史走过的温度和岁月充实的厚度。

当代昆曲研究者周秦在《苏州昆曲》中说到:“昆曲艺术之所以雄踞中国戏曲最高典范的至尊地位,不仅是因为明中叶到清中叶的全盛期苏州戏班曾经盛行京都,风靡天下,也不仅是因为清中叶到近代的衰变期在全国络绎形成了众多的昆曲支派”。

他把“而是……”留给了我们,于丹将昆曲之美归纳为:深情之美,梦幻之美,悲壮之美,苍凉之美,诙谐之美,灵异之美,风雅之美。

本文却从昆曲组成部分来分析它的审美特征,再来领略一次昆曲感人的魅力。

一、戏辞美。

从文学上看,戏剧文学应该属韵文学的延续。

中国文学从《诗经》,汉赋,到唐诗,宋词,元曲的沉积,历史大浪淘沙般将最精华的部分流进了元明的戏曲和传奇,昆曲借中国传统经典剧本将自己打扮得如此大家闺秀,戏剧凭借昆曲的演绎更是将尘封在线装书里古老唱词鲜活成人们美好而永恒的记忆,据焦《剧说》中记载,明代名伶商小玲因自己心有所属而事不得通,每演《牡丹亭》时投入感情太多,被里面唱词感染而不可自拔,终在一次演出唱到“诗打并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忽然之间,泪流满面,气绝而亡。

这是故事经过精到的唱词表现,将感情夸大,把演员感染,产生强烈共鸣的结果。

昆曲唱词里,有数不清的佳句广为后人传颂,汤显祖《牡丹亭》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遍青山啼红了杜鹃,那荼蘼外烟丝醉软,那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些或因化用前人诗句,或因表达剧中人感情有功,或因推动情节发展,或因服务人物塑造,但终因美,因包涵那道不清的幽怨,那淡淡却永恒的忧愁而感染了人,把人间情,世间情演绎得万分缠绵悱恻。

《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更是一首戏剧版的《雨霖铃》,演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孤寂和悲凉。

一出《送别》引的是宋人范仲淹《苏幕遮》中的句子,表的是崔莺莺那对恋人不舍的情怀。

《长生殿》中李龟年的唱词“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抵多少凄凉满眼对江山!俺只待拨繁弦传幽怨……”。

长歌当哭,唱的是历史的沧桑,国破家亡的沉重,人生无常岁月无情。

《牡丹亭》每出结尾用了四句诗,一共用到二百二十首前人诗篇里的句子来总结剧情。

这种包罗千万,驾驭材料的能力非一般文化修养之人能够办到。

体育艺术论文

摘要:互动艺术是观众参与作品的一种艺术形式,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结合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互动艺术作品。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到主动参与作品,体会作品。本文从分析互动艺术的特征出发,探究互动艺术的变化发展及如今互动艺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审视互动艺术特有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互动艺术;技术;交互。

1、认识互动艺术。

(1)什么是互动艺术。互动艺术是让观赏者亲身体验参与的艺术作品,是传感技术,电子艺术和互联网艺术相结合的多元化艺术。在互动艺术作品中,“互动”即为创作者、观赏者及作品中事物的互动。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受到观赏者的影响,甚至观众也能成为作品的其中一个部分。互动艺术作品可通过感应器让参与者的行为动作使作品做出相应的回应。通过这种形式参与者便有了选择的权利,同时与作品有了对话交流的过程。

(2)互动艺术的特征。互动艺术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是创作者的创意及理念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互动艺术最鲜明的特征就是交互性,强调观赏者与艺术作品相互沟通,共同参与。互动艺术最大的特征就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互动艺术以多媒体技术、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让观赏者通过走动、触摸、动作、发声等方式亲身参与到互动艺术作品中,不仅能够使观赏者更深刻的理解作品和创作者意图,而且能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2、互动艺术的发展历程。

(1)思想转变推动互动艺术发展。从六十年代开始,人们不在满足于传统的艺术作品传递的精神交流表现形式,而是开始寻找一种艺术作品与观赏者能够更为活跃的联系,想要改变传统艺术主体与对象之间单向线性的传播方式,形成双向带有交互性质的整合传播艺术表现形式。早在1957年马赛尔·杜尚在他的书中就写到“一个创作活动不是由所有艺术家单独来完成的,因为观众会建立一种对于作品和外部世界在辨认上和他的鉴定解释上的联系,通过进一步增加他自身的想法继续促成创作活动”,“这是观众来创作的作品”。特别是1962年在于拜多·依考的著作中提出了“开放式的作品”这一观念,一种观众参与的意识逐渐开始苏醒。创作者开始希望作品离开展厅、画廊,同时也出现了能让更多的人接触到的街头艺术,并且以集体创作、共同参与的方式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是更多的观赏者逐步的参与到艺术作品中。并且,在六十年代初产生的激浪艺术阐释了另一种艺术思想,倡导抛弃传统的艺术观念,确认了互动媒介的重要存在,确认了观众和表演者的娱乐性而取代高雅的现代艺术的严肃性和神圣性,确认了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和习惯性的事情和行为与艺术的内在联系。在同一时期出现的行为艺术也推动了交互艺术的发展,此时的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自身身体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精神内涵,营造出观者与艺术家的精神共鸣,他们讲求一种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存在关系。这些新兴的观念与艺术形式与互动艺术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技术发展开拓互动艺术空间。从六十年代起,艺术家的创作引进了计算机工具,利用计算机技术所呈现的效果为艺术家创作增加了新的灵感,为艺术的设计创作打开了一种新的空间。艺术家利用计算机程序代替传统工具进行艺术创作,不断地探索技术所能为艺术创作带来的无限可能。艺术作品中运用静态与动态图像的结合,文字与声效配合等多种元素,运用装置或网络等多种方式来表现、发展、保存。九十年代后,随着新媒介、新材料的开拓和其他数字技术的发展,互动艺术逐渐被推到大众面前。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使互动艺术作品的形式更加多样化,观赏者参与互动的方式种类也越来越多。目前,互动艺术作品运用的主要技术是图像、声音处理的相关技术以及捕捉人体动作及相关信息的传感技术。互动艺术一直不断的运用各种新兴技术探索创新观赏者与作品之间的交流互动,使观赏者不断走入作品,从观赏者与作品的被动互动,到让观赏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某种途径探索作品的主动互动,最后使观赏者自己可以随意控制所加信息的适应互动,成为作品的参与者来完成与艺术作品的互动。正如比尔·维奥拉所说“技术构成了任一艺术性活动的一把钥匙。这同时是一种方法和一个障碍用以表达我们的创作想法。这种压力是完全地对任一件艺术作品至关重要的。”

3互动艺术的应用与展望。

互动艺术是借鉴了艺术和运用技术方法结合实践的综合体,同时体现了艺术蕴含的美和技术创造的美。但互动艺术并不是简单的艺术与技术的叠加,而是更好的利用技术传达作品的理念,让观赏者从被动的欣赏作品和虚无的精神享受到主动参与作品和身临其境的体会作品,借助高科技、新媒介、音乐等各种元素,既发挥了结合了艺术的优势,又创作出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对于互动艺术的观赏与理解是视觉、听觉、触觉全方位的理解体验,这种更加直接的切身体验存在与人机互动之中,从而使人们在观赏交互艺术作品时获得更深刻、更强烈的互动体验,产生更加强烈的兴趣。如柏林艺术家sweza利用二维码做了一个街头卡带录音机项目。将手机扫过海报上收音机的二维码后,用户可以把自己的智能手机变成卡带机的一盒磁带,从一张录音机海报上演奏出音乐来。如今,更多的艺术家们现在开始利用最新科技让他们的作品变得更加互动,与周围的人和环境产生更多的联系。这些新的互动作品制造出更为复杂的互动关系,很多互动艺术存在于街道及人群聚集的地方,而正因如此,作品显得更加真实。如eyebeam涂鸦实验室(graffitiresearchlab)的作品,创作者利用数字投影与大楼互动,作品利用点绘画系统,通过亮起的窗户生成画作,观众可以在街道上观看作画的过程。又如来自lummo的作品lummoblocks将“俄罗斯方块”投影在公共广场的巨型屏幕上,玩家可以通过在广场上的走动来移动和翻转方块,路过的人们看到方块高垒起来,大概也会十分想要参与这项游戏吧。也有许多创作者让文件分享来到了街头,你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现usb的存在,任何公共场所的洞和缝隙都成为交换文件的地方——mp3,你没写完的小说,艺术作品等,每个人都可以下载你留下来的东西。而这一切正是互动艺术作品内涵的高科技所实现的,是互动艺术与传统艺术表现上的最大区别,也正是互动艺术所特有的吸引力。然而互动艺术的美感并不是简单的靠技术来支撑,互动艺术作品是触及人们心灵的,延伸到参与者的意识与思想,互动艺术的美是涉及思想深处的,有不可预测的影响力,给人新的思考。互动艺术作品以装置硬件为基础,结合相应的技术所达到的特有的交互效果,使其在很多领域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如在各类展览中的应用、虚拟现实中的应用以及人工智能和网络传播等等。

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应用的不断更新必然会对互动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互动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有了新的高度,呈现出更多的表现形式和交互功能,为艺术家的创作开阔了视野,同时也带来挑战。这就需要设计者运用其独特的设计思维和创作理念进行创作设计,相信更多的互动艺术作品能够在更多的领域得到应用。

参考文献:

[1]马晓翔.西方互动艺术的概念和发展[j].画刊.2005(2).

[2]权英卓.王迟.互动艺术新视听[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彼得·维贝尔.白南准:推崇媒体的神秘主义者[j].世界艺术当代卷.2008(5).

[4]陈玲.新媒体艺术史纲:走向整合的旅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雪竹.李颜妮、互动艺术创新思维[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6]周娉.互动装置的体验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文档为doc格式。

领导艺术论文

通过水袖的教学,使学生扩展肢体的表现力,通过表演者的肢体实现不同力量、幅度的转换,挥运水袖展示无限的形态美。

锻炼学生身体内外各部分间的协调和配合的完美性。

让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人文精神和意蕴的熏染,在挥运中展现自我,放飞梦想。

谈起水袖大家并不感到陌生,相传关于水袖的舞蹈源于汉而盛于唐秩于宋元,而后水袖成为中国戏曲艺术中一种特技,在传承两千余年的今天,水袖是中国古典舞中重要的表现形式,它的运用继承和借鉴了戏曲中独特的形态、鲜明风格的表现。

随着水袖自身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也逐渐脱离了戏曲表演的程式,更加注意水袖的舞动性。

在舞蹈语言中,水袖是舞者抒情达意的重要媒材,而今中国古典舞中水袖的运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然凝结为中国古典舞的一个标志,使观者望而即知此舞为何。

所以,水袖的运用是舞蹈表现中一项重要的手段,对于教学而言也是一门重要的训练课题。

“翩若惊鸿,宛若蛟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洛神赋》中将飘逸清美的水袖特征一语点破。

这是水袖独具的艺术语言,就传承和发展这一部分而论,两个重要的要素不得不提——即肢体力和表现力。

肢体力是水袖挥运的作用力,挥运的形态美是独特的表现力,此两者相辅相成、相生相容,通过肢体力的运用才能施展水袖独特的表现力。

若水袖仅仅被局限于一种程式而言,这样舞蹈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律美反而流于形式,丧失自然而然的韵致。

在对于肢体力的训练和表现力二者的关系而言,我认为,两者间相互承载密不可分,水袖语言性成于肢体之力而流露于表现力,艺术语言承载着肢体形态和思想情感。

就水袖的教学而言,京剧大家王瑶卿讲形体表现有三大要素:表情看眼睛、动作看水袖、身段看脚步。

由此可知水袖基本功是衡量表演者功夫深浅和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说王瑶卿先生提出的观点是针对戏曲表演而言的,但舞蹈表演亦同样受用。

学校舞蹈基本功是培养艺术表演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师在教学中传授水袖的基本功能对学生日后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在水袖教学中系统的教学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于教学中肢体力的训练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一、协调“三节”是外部力的转换。

所谓“三节”即是肢体关节的“起、承、转、合”的关系。

若以人体为喻,则头部为稍节,腰腹部为中节,脚足为根节;以臂膀为力,则掌指是稍,肘节为中,臂膀为根;下肢则以脚足为稍,膝关节为中,胯为根。

训练稍、中、根节三者协调是形体动作的根本。

“三节”的规律表现为稍节起、中节承、根节合。

重点训练中要求头、腰、脚三段力量均衡,其次是脚、膝、胯的协调统一。

再次是腕、肘、肩的承接。

教学中要掌握各个部分的主次、力量强弱、幅度大小等关系。

是通过以局部练习为“点”,各个点熟练协调成“线”继而成“面”。

水袖的教学方法是“由点扩面”、由简到繁的循序渐进。

二、“六合”是挥运的关键。

“六合”以内外“三合”为分,内“三合”指:心意合、意气合、神气合;外“三合”则是手脚合、肘膝合、肩胯合。

心、意、神、气的协调和交融是水袖的蕴涵,手、脚、肘、膝、肩、胯诸部的协调是展示水袖“长袖善舞”的韵美。

“六合”是相辅相成的整体,内外完美的协调是水袖自由挥运的关键所在。

三、律动是挥运的技巧“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开先合”是诀窍,水袖挥运以律动来体现,律动体现为“相反而相成、相克而相生”。

“反衬劲”是修长水袖的用力点,逆向取势可以产生千态万状的动态美。

四、“字”是基本形态。

所谓“字”形态是水袖练习的基本动作形态,单一的“字”是掌握水袖的入门基础。

熟练掌握可以进行发展变化,不同角度、不同组合的训练可以达到千变万化的形态美。

总之,万变不离其宗,单一的“字”形态是丰富姿态的母体。

形态练习仍然体现了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教学特点。

五、水袖的其它技法。

水袖除了掌握上述所论的基本要点外,还有撑、冲、扬、抖、挑、勾、拨、掸、甩等具体技法。

它们都是多种基本要点之间的相互协调、配合而产生的丰富性。

出袖、收袖、扬袖、绕袖、搭袖、撇花等技巧都要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六、挥运的内涵。

个性是艺术的独特魅力,学生在训练水袖的灵秀、圆畅、飘逸、洒脱等方面感染性灵。

启发学生从性格情绪等特殊性中发现自己,喜、怒、哀、乐是水袖表达内心的重要语言。

教学训练中,重点强调“情”带“动”,产生“纤腰弄明月,长袖舞春风。”

通过上述的方法进行具体教学,能使学生全面的了解水袖的艺术语言。

教学训练让学生掌握水袖的技巧,利用水袖的基本功训练全面提升学生身体内外的艺术修养。

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舞蹈打下扎实的基础。

闽剧早期经典剧目渊源流变简论【2】。

闽剧又称福州戏,起源于明末,诞生于古闽县、候官县,在福州十邑及宁德、三明、南平等部分县市流行,是福建五大地方戏曲剧种之一。

到如今已走过了四百多年的历程,一大批优秀的闽剧作家,改编传统剧目,编写新戏,使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充满了生机。

下面试选取历史最为悠久的三部经典传统剧目,探寻渊源,考证流变,梳理其在现当代的重要改编本及演出情况,并加以点评,以小见大,展现古老的闽剧在新时期的传承与发展概况。

一、紫玉钗。

闽剧中流传最久最广的古典剧目之一。

作者相传是清代乾嘉年间一位翰林,但姓名难考。

而经《闽剧志》编辑部考证,疑为明末福州名士曹学佺所作。

故事取材于唐代蒋防所作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继承了它的悲剧精神,延续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以悲剧结局。

主要剧情为李益客居长安,与霍王庶女霍小玉相恋,结为夫妻。

后李益回乡探亲,另娶望族之女卢氏。

霍小玉相思成疾,耗尽积蓄,无奈遣婢浣纱典当定情之物紫玉钗。

义士黄衫客知悉,义劫李益至霍宅,霍小玉业已病笃,见李哭诉其负心后气绝身亡。

该剧批判了李益的负义,对无辜被弃的痴情女霍小玉以深切同情。

全剧情节人物都极其精简,主题突出,以唱为主,在唱词中叙事抒情,重点渲染了女主人公霍小玉在李益负心后的哀伤悲苦,曲词华雅,哀婉动人。

其“曲文乐谱,在闽剧中均居最上乘”“其乐调渊穆淡远,曲词悱恻缠绵,较乱弹实有过之无不及”。

邹有年有首题为《过石仓观剧》的诗,记载了该剧演出时情景:“声色传诗篇,具有风人旨,神明约昭旷,吐辞斯远鄙……作使皆名娟,携来亦佳伎,情爱苟适场,何悔鸡与雉。

”足见《紫》剧之优美。

从闽剧音乐上看,它包括了全部基本的逗腔曲调,是逗腔音乐的典型作品,“凡童伶初习儒林,都拿《紫玉钗》一剧开蒙”“学习闽剧的人无不把它奉为圭桌,作为必学的课本”。

清光绪二年(1876年)前后,儒林班首演此剧,之后平讲班相继开锣。

传本有两种,一是黄衫客先出场的福州集成堂本(1876年)和福州九庆堂本(1904年);一是洗纱先出场的折子戏。

最早为张晚青订正的龚礼逸《紫玉钗》参校本(1932年)。

后有陈鹤章的修订本(1944年),及胡孟玺的.校订本(1949年)。

此外还有评话本《紫玉钗》流传。

嗣后,林步瀛参照福州评话本及折子戏唱词改编的全本戏(1926年),由闽班旧赛乐演出。

1952年,福建省闽剧代表队按折戏排练,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曲汇演,并为大会作展览演出。

1957年,剧作家陈启肃据明代汤显祖传奇《紫钗记》和闽剧传统剧目《紫玉钗》福州九庆堂本,重新改写成十二场全本大戏。

开头列表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

将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模式改为才子佳人相爱的模式,男主人公李益由负心变为坚贞,但仍保留了悲剧性结局。

悲剧主因由李益的负心,变为卢太尉玩弄权势,强拆散李霍,主题也因此改为批判强权邪恶势力。

主要剧情变为唐高门才士李益,与寒门霍小玉相爱喜结良缘。

新婚之夜,官差报喜,李益得中状元,小玉担忧李益出外做官夫妻分别。

因此,李益为谋留京任职,请卢太尉帮忙,未料到卢太尉却看中李,欲招其为婿。

李婉拒后,卢太尉于是怀恨在心,公报私仇,计拆霍李,令李入赘卢府。

黄衫客侠义相助,李霍才得以相见并消除误会。

卢太尉遣人追至霍家并胁迫李回卢府,混乱之中久病的霍小玉悲愤吐血,香消玉殒,最终悲剧收场。

改编本1959年由福建省戏曲巡回团闽剧代表队排演,并赴京参加建国十周年献礼演出。

二、间祭。

闽剧传统剧目。

作者清咸丰生员邱庆禧。

根据郑丽生《明清两代福建戏曲作者考略》一文考证,此剧约作于光绪十二、十三年间(1886—1887)。

咸丰、同治年间的文儒班,演唱以《紫玉钗》为首的逗腔曲本,但唱词过于典奥,不够通晓,难以得到广大普通市民广泛接受。

针对此弊端,光绪初年,后起的达云霄、驾云天等12班剧组,改进唱腔,注重曲本的通俗化,《墦间祭》因此应运而生。

邱庆禧根据《孟子·离娄》里的一章“齐人有一妻一妾”编为戏剧,杂进“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一节,主要讲述齐人好逸恶劳,却常向妻妾夸耀他每日在富贵人家饮宴酣醉。

其妻怀疑,一日便跟尾随其至东郭墦间,见齐人向祭墓人华周妻、杞梁妻甚至向守墓的墓客乞食,愿为孙子,恬不知耻,丑态百出。

而齐人回家依然厚颜夸说,其妻羞怒万分,当面痛陈齐人丑相,劝诫其夫,令齐人幡然悔悟,誓言改过自新。

结局虽然有些仓促,流于俗套,但全剧不长,剧情集中紧凑,曲调以飏歌为主,唱词道白,多为福州方言,颇多警句。

剧中华夫人与婢女春香的八段盘关调唱词则雅俗共赏,清新明快,平仄和谐。

光绪十三年(1887年)在福州演出时,即深受欢迎,观众屡看不厌,历久不衰,成为民国间闽剧、清唱的传统剧目。

民国初长乐“汾溪鞠社”诗人刘仲珊、施子衡两位听曲行家观后赋诗称赞:“不向孟尝门下游,吹箫也自算名流。

须知暮夜潜踪者,狗盗鸡鸣更可羞”(刘仲珊);“富贵黄粱总一丘,眼前白骨昔王侯。

九泉涓滴容分惠,醉饱何须妻妾谋”(施子衡)。

福州著名文史学者、民俗专家、诗人郑丽生先生将《墦间祭》与《紫玉钗》并举,赞誉有加,称为“窗下”剧本力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陶瓷艺术论文

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背景色彩与主色彩的融合也是决定舞台表演成败的关键,一场好的舞台艺术表演往往拥有完美的色调搭配,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的色彩搭配上,一定要注意强化主题的表现力,应结合不同的色彩对其舞台背景色彩进行不同阶层的搭配。如使用反差系数较大的色彩搭配的舞台,其可见度就往往要高过使用临近色调搭配的可见度。所以,在舞台美术设计中,应尽量采用简洁明快的色调,从而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色彩是决定舞美设计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往往能够直接映入观众的视线,它不仅是舞美设计中最能表达情感的元素,同时也使舞美设计拥有了独特的韵味。

二、舞台美术设计中色彩的具体运用。

色彩是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基调的表达。在舞美设计中,色彩的运用主要包括布景色彩、化妆设计色彩、服装色彩以及灯光色彩四种,设计者只有合理地运用了色彩,使其在舞台艺术表演中对观众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才能够使得舞美设计达到理想的艺术效果。

1、布景色彩的运用。

作为舞台的表演形式之一,舞台布景在舞美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布景色彩的运用直接关系到了舞台表演的好坏。舞台布景设计是以剧本的相关内容及导演的设计意图为指导,并配以各种道具材料的使用,采取平面与立体相结合的方法来使舞台的表演达到最佳演出效果的设计过程。而为了准确定义剧本所设定的环境,就必须依托色彩的调配来设计舞台的布景。布景的设置主要有背景图和道具两种,背景图应配合剧情需要进行舞台设计,同时还要注意与主色调的合理搭配。舞台布景的色彩通常需要体现不同剧本的不同风格,这就要求设计者应根据剧本的悲喜色彩和现实性来采用不同的布景色彩。例如在写实类的剧本表演中,布景色彩的设计就应该以现实生活素材为依据来合理地组成背景。如剧中如果要求有山和水的场景描述,那么舞台背景就应该使用青色的背景来表现;而在虚幻类的舞台表演中,就需要使用一些夸张的色调,如粉色的天空和黑色的群山等。只有采用合理的布景色彩,才能够使表演具有独特的神韵。除此之外,道具也是舞台布景设计中的一部分,其可分为随身道具、大道具和小道具三种。舞美设计者在使用这些道具时,应注意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要充分考虑到舞台的整体效果,将色彩巧妙融合于整体色调之内,而不是单一地突出某一件道具,导致舞台表演失去了整体的协调性和美感;二是要注意道具与布景之间的相互对比关系,通常深色布景下的道具应选择浅色类,而在浅色布景中则应该选择深色类的道具。如舞台布景如果以花色调为主,那么像衣柜、沙发等道具就要使用纯色。只有使背景和道具的运用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一致,才不会给观众带来审美疲劳。

2、化妆设计色彩的运用。

化妆是塑造舞台人物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要根据表演者所扮演角色的年龄、性格、性别等特点,来对人物进行装饰和美化。通过舞台化妆设计的妆容和造型,能够很好地突出表演者的独一性,使观众能够对角色进行准确地判断和分类,使表演者能充分发挥其最大的优势去给观众呈现其舞台表演的魅力,从而使其在艺术表演中获得个人潜力的升华。想要达到优秀的舞台表演效果,舞台化妆设计必不可少。由于舞台剧本不同,化妆手法也不同,因此所呈现出的效果也就会有所差异。通常舞台妆容都需要通过对各种工具的运用,并配合化妆设计的基本原则,采用合理的化妆技巧来对舞台表演者的五官及其他部位进行描画和大面积的渲染,从而使其妆容在配合舞台表演的同时能够强化表演的主题意象。化妆设计所使用的材料主要以色彩为主,所使用的色彩与图案不同,舞台人物所呈现出的特征也就不尽相同。如在戏剧舞台表演中,设计师就常常通过对人物脸谱色彩的刻画来突出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代表正直忠义的红脸关公和代表奸诈无常的白脸曹操等。作为一名合格的化妆师,理应正确地认识和把握色彩的使用程度,在设计舞台妆容和造型时,化妆师应充分利用色彩的错觉性来使演员的妆容达到完美的效果。例如在一些舞台剧的化妆设计中,化妆师通常会利用眼线和眼影的搭配效果来调整演员眼部的大小,或者通过面部的阴影描画来使演员的面部更加立体化等。舞台妆容不同于影视剧的妆容,在剧院中,观众席通常距离舞台有一定的距离,而为了突出演员的面部,化妆师就需要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修饰演员的面容,以此来达到最佳的舞台效果。

3、服装色彩的运用。

对于舞台表演艺术来说,舞台服装就像是一块会动的颜色板,它需要被表演者穿在身上来展示出舞台剧的艺术魅力。好的舞台服装设计通常能使舞台的艺术审美得以充分展现,而一个好的舞台服装设计师,不仅要能够制作出适合舞台表演的服装,而且还要能使表演者在穿上这套服装时充分发挥出魅力,使台下观众感到身心愉悦。对于设计师来说,不同的服装色彩所表达出来的效果是不同的,为了使表演者的服装发挥出最大的效果,设计师们就应该合理地使用色彩这一重要舞台元素。色彩在服装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服装色彩的强弱能够很明显地表现出表演者所要表达的情绪和特质。例如红色代表自由奔放,蓝色代表包容温和、紫色代表神秘高贵等。合理搭配服装颜色,不仅能够激发出观众的情感,而且能够牢牢地吸引住观众的视线。色彩渲染了舞台的情感气氛,也创造出了各种类型的舞台角色,因此,在舞台的服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设计师应该考虑到舞台剧本的内容和主题,并能通过不同的色彩表达来让观众明确区分不同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习惯等基本资料。在运用色彩搭配服装时,设计师还应该注意色调与舞台布景的融洽性,不仅要均衡配色,而且要大胆地使用色彩创造线条给观众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如在舞台剧《智取威虎山》中,设计师就将暗色调和亮色调配合在一起使用,来表现主人公神勇的英雄形象,色调的合理搭配使演员在表演过程中富有了节奏感,也使服装和演员达到了一个贴合的效果。

4、灯光色彩的运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舞台表演艺术中,人们更希望欣赏到一些具有个性特色的灯光设计,在合理的灯光色彩运用下,观众的审美情感也能够获得一定程度的升华,所以,灯光色彩运用得好坏是舞美设计能否达到最佳艺术效果的重要标准。对于灯光师来说,灯光色调的强弱关系到了对舞台总体色彩的把握程度。柔和的光线可用来处理浪漫的舞台气氛,强烈的光线则可用来烘托紧张激烈的氛围。灯光色彩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可赋予表演者极大的表现力,也给观众带来了好的心理体验。当前,灯光色彩的运用已经逐渐成为了舞台演出的常用技巧之一,色彩需要灯光的照亮,灯光也需要色彩的烘托,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舞台表演达到完美效果。对于色彩来说,邻近色彩的相似性容易影响到舞台表演,因为色调相近的色彩往往容易杂糅到一起,从而使表达目的变得模糊,界限变得不清晰。因此灯光师在设计灯光色彩时,不仅要注意色调的搭配,也要注意色调的变化,不同的灯光色彩能反映出不同时代的背景。例如一幕舞台剧中若需要体现新时代,就会大量使用类似于红色这种热烈奔放的颜色;而要演绎旧时代,通常就会使用青色这一类的暗色调来表现。除此之外,不同的灯光色彩也能够表现出不同的季节,如绿色代表着春天,黄色象征着秋天等。在现如今的舞台表演艺术中,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灯光师喜欢用各种灯光色彩来体现和表达剧中人物的情感变化,所以,灯光色彩在舞美设计中的作用已经不可或缺,其强大的表现力,也使得舞台美术设计理念得到了更好地表达。

三、结语。

对于舞台美术设计来说,色彩运用的重要性不言自喻。其不仅能够在舞台上给观众提供一个直白的视觉感受,同时也赋予了舞台浓重的艺术特色,使舞台美术设计具有了丰富的艺术美感。色彩在渲染舞台气氛和突出表现人物形象时,通常能够起到推波助澜的巨大作用,因此,只有正确、合理地运用了色彩,才能使舞台的艺术设计达到最佳效果,给观众带来不同的审美感受。

文档为doc格式。

领导艺术论文领导艺术论文字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才作为一种可以增值的资源,在推动社会发展、提高生产力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领导者角度出发,如何用好人、用对人,充分调动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则是领导者日常工作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之一。作为领导艺术中的一种,领导用人艺术是其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的主要依据,同时也是做事成败的核心所在。换而言之,讲究用人艺术,能用人、会用人的领导者,才会胸襟开阔、不拘小节,以国家为重、人民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才会以包容之心,吸引广大贤能,才会真正重视和关心人才。

一.选“才”依据。

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人才与用人单位之间呈现出供大于求的局面,对此,如何选出“出类拔萃”的人才,主要取决于领导的选“才”依据,具体分析如下:

(一)爱才之心。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在用人过程中,其根本前提在于具备一颗爱才之心,能够将党的事业与民族的千秋大业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在用人中做到公正廉明、礼贤下士,吸引更多的人才为己所用。

(二)要知人善任。

作为领导用人艺术的最高境界,知人善任不仅关系着人才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同时还关系着下一步工作的顺利开展。领导者在“善任”前,首先要“知人”,即了解自己的部下、关心自己的部下,对他们的特长及工作能力做出科学、准确的评估,同时结合着岗位需求,对其进行合理安排,以此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要有容才之量。

领导在选拨人才的过程中,应须知用才不易、容才更难的道理。任何一个人才都有自己的优缺点,优缺点的突出是成正比的。作为一名领导者,在用人时除了站在各个角度接纳不同的人才外,还要对不同性格的人才采取与之相符的领导方法,这就要求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有求才若渴的意识,善于营造一种才尽其用、宽松和谐的环境,一种干事成事的氛围,团结一致,共同前进。

(四)要注重育人。

领导者要注重培养、教育现有的人才和潜在的人才。通过授权、增加工作难度、设定较高目标,给下属提供一个锻炼、施展才华的机会,可以增进下属的才干,有利于培养干部;通过重用年轻人,在他们身上适当压担子,使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早日脱颖而出。

(五)有效激励。

在调动下属员工工作积极性的过程中,有效的激励起着直接作用。一般来讲,在常用的激励方式中,可以将其分为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两大类,在实际应用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应呈现出相辅相成的关系,领导者要将二者有机的结合,才能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能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人才的能力与潜能。

(六)适当的表扬和批评。

表扬和批评运用的好,就能起到“表扬一个人,鼓舞一大批;批评一个人,教育一大片”的作用。运用的不好,就变成了“表扬一个人,打击一大批;批评一个人,灰心一大片”的作用。可见,正确运用表扬和批评艺术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领导者多动脑思考,注意表扬和批评的方式、方法、时机、对象、场合和环境,并发挥语言艺术,巧妙地进行批评和表扬。

二.用“才”艺术。

(一)选贤任能的艺术。

面对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现代社会中人才济济、卧虎藏龙,领导者如何第一时间发掘这些人才,则需要具备选贤任能的用人艺术。首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与下属员工的沟通,在了解其生活及工作状况后“知人善任”,在达到用人目的的'同时,还能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

(二)用人之长的艺术。

清代诗人顾嗣协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生材贵适用,慎勿多苛求。”意思是只有用人之长,量才适用,才能发挥人的最佳效能。领导在用人时,应明确用人的核心在于“量才录用,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结合着人才的优势与岗位需求,将人才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真正做到因事择人、事得其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事尽其功,将能而君不御者胜”的目的,在充分调动人才工作积极性、创造性的同时,还能避免人才的浪费,达到人尽其才的目的。

(三)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艺术。

任何一名员工在开展工作时,都希望得到领导的认可与信任。而领导在使用人才时,也要充分信任自己选拨的人才,真正做到以诚待人、推心置腹,以此来换取同舟共济、肝胆相照、共同进取。另一方面,古人常说“士为知己者死,才为知己者用”,从员工角度来看,领导的认可与信任,不仅能让自己的自尊得到满足,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及工作积极性,在提高自己工作效率的同时,还能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纵观人类用人史,凡是豁达、高明的领导者,在开创一代盛世的过程中,都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领导在用人方面,也应如此。

(四)合理授权的艺术。

依据我国党章原则,任何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在没有经过集体讨论之前,是没有权利对其管辖范围内的重大问题做出处理决定,即便是在实行首长负责制的政府机构和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也应结合着事件的大小,积极征询、搜集同级干部及下级人员的意见,在综合考虑后作出决断,避免个人专断的现象出现。然而针对一些紧急状况,在特殊条件下,需要领导授权给员工,使其能够面对突然问题时,第一时间做出决断,避免问题的扩大化。这就要求领导在授权时,能够处以公心,确保领导与下属员工的共同利益趋于一致,在明确各自责权的基础上,本着完成工作得原则,相互信任、彼此配合,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此同时,领导人员还应结合着下属的实际能力,对所有干部的综合工作能力进行科学分析与定期考察,在提高下属人员工作能力的同时,还能把适宜的权利与责任授予最合适的人选。这样做的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领导与员工在开展工作时,能够做到责、权、利分明,下属员工在具备一定权利后,能够增强自己的责任感与信息,工作效率可想而知;其次,可以把领导从杂务中解放出来,去考虑大政方针。这样,双方均可取长补短,相互促进。

总结:

综上所述,在体现领导高超的领导艺术时,其核心依据在于该领导是否精通用人之道、能慧眼识人的能力,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在众多人才中挑出真正为己所用的人才来辅助自己的工作。人才作为社会各个部门发展、前进的根本,这就要求领导者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从战略角度出发,最大限度的发挥全体员工的个人价值,使其能够积极的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

参考文献:

[1]余柳青.浅议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09).

[2]陈艺斌.辩证视野下的领导用人艺术[j].闽江学院学报,2011,(03).

[3]吴德贵.会管人不如会用人――说说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人才,2011,(16).

[4]孔飞,.刘素英.浅谈现代领导者的用人艺术[j].管理观察,2010,(30).

[5]廖慧丽.浅谈行政领导用人艺术[j].中国科技博览,2009,(8).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