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优质15篇)

时间:2023-12-12 18:28:43 作者:FS文字使者

教案不仅是教师备课的一种工具,更是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手段之一。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小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通过对多种实际问题的分析,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3、积累活动经验。

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1、课前训练一。

(1)如果||=9,则=;如果2=9,则=。

(2)在数轴上距离原点4个单位长度的数为。

(3)下列关于相反数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两个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并且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

b、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

c、0的相反数是0。

d、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和为0(字母表示为、互为相反数则)。

e、有理数的相反数一定比0小。

(4)乘积为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如:

(5)如果,则()。

a、互为倒数。

b、互为相反数。

c、都是0。

d、至少有一个为0。

2、由课本p149卡通图画引入新课。

3、分组讨论p149两个练习。

4、p150:某长方形的足球场的周长为310米,长与宽的差为25米,求这个足球场的长与宽各是多少米?设这个足球场的宽为米,那么长为(+25)米,依题意可列得方程为:()。

课本的宽为3厘米,长比宽多4厘米,则课本的面积为平方厘米。

解:设每个练习本要元,则每个笔记本要元,依题意可列得方程:

7、随堂练习po151。

p151习题5.1。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2)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2.目标分析。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龟兔赛跑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课题——行程问题。进而以一个相对较简单的相遇问题开始新课,由于相遇问题学生小学时有所接触,所以该题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及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例2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而是采用让学生自己出问题的方式,以唤起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进而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总的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需要反思的是:在教学中虽然减少了教师的讲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但是教师在做好学法指导,力求做到精而美,让学生学会学习方面还有不足,总是什么都不放心,总想跟学生抢着说,今后需要改进。另外关于部分课件的细节方面存有瑕疵,今后在细节处理方面要多向师傅和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力图做到完美。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把这些理念,具体落实到教学中,有一定挑战性。我将继续努力与学生共同发展。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2、掌握等式的性质,理解掌握移项法则。

3、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元一次昂成(数字系数),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5、初步学会用方程的思想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学会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现实情境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重点:解方程、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活动时间复备标注。

二、典例回顾。

(1)。x=5(2)。x2+3x=2(3)。2x+3y=5。

判断下列x值是否为方程3x-5=6x+4的解。

(1)。x=3(2)x=3。

4、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解:设先安排x人工作4小时。根据两段工作量之和应是总工作量,由此,列方程:

去分母,得4x+8(x+2)=40。

去括号,得4x+8x+16=40。

移项及合并,得12x=24。

系数化为1,得x=2。

答:应先安排2名工人工作4小时。

注意:工作量=人均效率人数时间。

本题的关键是要人均效率与人数和时间之间的数量关系。

三、基础训练:课本第113页第1.2.3题。

四、综合训练:课本113页至114页4.5.6.7.8。

五、达标训练:3.7。

课件出示问题明确知识要点。

学生练习基础上,教师点拨。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明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列方程应满足三个条件:方程各项是同类量,单位一致,左右两边是等量;

5.解方程: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写出答案: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进行取舍,并注意单位。

简记为六个字:审、找、设、列、解、答。

1.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2.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

3.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精选】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师。

王命勇。

学科。

数学。

年段。

初一年。

课题。

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掌握待定系数法,并能运用解题。

教学重点。

待定系数法。

教学难点。

解方程组。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

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随笔。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由于对题意理解不透,不能正确的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典型例题】。

(2010年广州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四))如图是2007年5月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发现这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27b.36c.40d.54。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学评课稿

听了潘**老师的《5.4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1)》一课,给我启发很多,他的课风趣幽默,自然流畅,结构严密,给听课的人一种享受,在享受的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知识以及教法,一堂好课应该是自然的、生成的和常态下的课,我认为这是一节成功的课。

首先,他从学生感兴趣的画面入手,很快使学生进入了一种兴奋的状态之中,因为是应用题的讲解,一般情况下,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也觉得很没意思,但潘老师把题目改成学生所熟悉,所感兴趣的话题,譬如说去水立方去看跳水比赛,去看姚明比赛,问2008北京奥运会拿了几枚金牌?2012的伦敦奥运会拿了几枚金牌?大部分同学回答都不知道,于是潘老师说我给你们一个信息,“2008年奥运会上,我国获得金牌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获得的金牌数的4倍少13枚。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思考,有的同学马上举手,有的同学相互讨论,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一下就被潘老师推到了高潮。

潘老师在讲解行程问题时,让学生自己按题目要求表演,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虽然在小学里已学过,但仍然是个难点,通过学生的表演,生动形象,让人一目了然,等量关系很容易找到,并且好多同学都能用几种方法解答。学生的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这样操作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达成的很到位。

潘老师的课安排的内容非常多,但整个一堂课上下来,听的人却不觉的累,主要是她这几方面做得很好。

(1)教学环节的时间分配的很合理,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并且讲与练时间搭配也很合理。

(2)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时间分配合理,潘教师占用时间与学生活动时间刚好相等。并且学生的个人活动时间与学生集体活动时间的分配也很合理。

制作的非常精美,画面生动形象,特别是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中的动画制作非常吸引学生,几乎所有的学生看了都哈哈大笑,这也给课堂注入了新鲜血液,让他们重新振作起来,攻克一个又一个难题。

以上是我的一点粗浅认识,有不当之处,请各位同仁指正。

《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了解与一元一次方程有关的概念,掌握等式的基本性质,能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经历数值代入计算的过程,领会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意义。知道求方程的解就是将方程变形为x=a的形式。3.强调检验的重要性,养成检验反思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归纳等式的性质;利用性质解方程。

教学难点比较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异同;

教具准备天平,砝码,物体。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做一做:填表:

x

1

2

3

4

5

2x+1。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

师:很好。我们以前学的应用题大多是求一个未知量,因而设一个未知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需要求两个未知量,这又如何解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1.使学生掌握移项的概念,并能利用移项解简单的一元一次方程;2.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和转化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教学难点:移项的概念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过程:(一)情境创设(二):探索新知解方程:(1)3x-5=4.(2)7x=5x-4在分析本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怎样才能将此方程化为ax=b的形式?2.上述变形的根据是什么?解:3x-5=4,方程两边都加上,得3x-5+5=4+5,(本题的解答过程应找多名学生分别口述,教师严格、规范板书,并请学生口算检验)解方程7x=5x-4.针对(1),(2)题的分析与解答,教师可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将方程3x-5=4,变形为3x=4+5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2)将方程7x=5x-4,变形为7x-5x=-4这一过程中,什么变化了?怎样变化的?我们将方程中某一项改变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这种变形叫做移项。利用移项,我们可以将(2)题按以下步骤来书写。解:移项,得,合并同类项,得未知数x的系数化1,得(至此,应让学生总结出解诸如例1、例2这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并强调移项要变号).(三)自学例题:解方程:x-3=4-x解:移项,得和并同类项,得系数化为1练习:1(a)组(1)方程3x+6=2x-8移项后,得(2)方程2x-0.3=1.2+3x移项,得(3)下列方程变形正确的是()a若3x+2=1,则3x=3b若-x+1=0,则-x=1c若x-1=3x,则-1=3x-xd若-=o,则x=4(4)用移项法解下列方程:(a)10y+7=12y-5-3y(b)0.5x+=x+2(c)=+x(d)9+x=2x+12-4x(四):教学小结:

《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二).过程与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开展探究性学习,发展学习能力。

(一).重点:会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并会合并同类项解一元一次方程。

(三).关键:抓住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建立方程模型。

(一)、复习提问。

1.叙述等式的两条性质。

2.解方程:4(x-)=2.

解法1:根据等式性质2,两边同除以4,得:

x-=。

两边都加,得x=.

解法2:利用乘法分配律,去掉括号,得:

4x-=2。

两边同加,得4x=。

两边同除以4,得x=.

(二)、新授。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写了一本代数书,重点论述怎样解方程。这本书的拉丁文译本取名为《对消与还原》.对消与还原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先讨论下面内容,然后再回答这个问题。

分析:设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x台计算机,已知去年购买数量是前年的2倍,那么去年购买2x台,又知今年购买数量是去年的2倍,则今年购买了22x(即4x)台。

题目中的相等关系为:三年共购买计算机140台,即。

前年购买量+去年购买量+今年购买量=140。

列方程:x+2x+4x=140。

如何解这个方程呢?

2x表示2x,4x表示4x,x表示1x.

根据分配律,x+2x+4x=(1+2+4)x=7x.

这样就可以把含x的项合并为一项,合并时要注意x的系数是1,不是0.

下面的框图表示了解这个方程的具体过程:

x+2x+4x=140。

合并。

7x=140。

系数化为1。

x=20。

由上可知,前年这个学校购买了20台计算机。

上面解方程中合并起了化简作用,把含有未知数的项合并为一项,从而达到把方程转化为ax=b的形式,其中a、b是常数。

例:某班学生共60分,外出参加种树活动,根据任何的不同,要分成三个小组且使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求各小组人数。

分析:这里甲、乙、丙三个小组人数之比是2:3:5,就是说把总数60人分成10份,甲组人数占2份,乙组人数占3份,丙组人数占5份,如果知道每一份是多少,那么甲、乙、丙各组人数都可以求得,所以本题应设每一份为x人。

问:本题中相等关系是什么?

答:甲组人数+乙组人数+丙组人数=60.

解:设每一份为x人,则甲组人数为2x人,乙组人数为3x人,丙组为5x人,列方程:

2x+3x+5x=60。

合并,得10x=60。

系数化为1,得x=6。

所以2x=12,3x=18,5x=30。

答:甲组12人,乙组18人,丙组30人。

请同学们检验一下,答案是否合理,即这三组人数的比是否是2:3:5,且这三组人数之和是否等于60.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89页练习。

(1)x=3.

(2)可以先合并,也可以先把方程两边同乘以2.

具体解法如下:

解法1:合并,得(+)x=7。

即2x=7。

系数化为1,得x=。

解法2:两边同乘以2,得x+3x=14。

合并,得4x=14。

系数化为1,得x=。

(3)合并,得-2.5x=10。

系数化为1,得x=-4。

2.补充练习。

(2)某学生读一本书,第一天读了全书的多2页,第二天读了全书的少1页,还剩23页没读,问全书共有多少页?(设未知数,列方程,不求解)。

解:(1)设每份为x个,则黑色皮块有3x个,白色皮块有5x个。

列方程3x+2x=32。

合并,得8x=32。

系数化为1,得x=4。

黑色皮块为43=12(个),白色皮块有54=20(个).

(2)设全书共有x页,那么第一天读了(x+2)页,第二天读了(x-1)页。

本问题的相等关系是:第一天读的量+第二天读的量+还剩23页=全书页数。

列方程:x+2+x-1+23=x.

初学用代数方法解应用题,感到不习惯,但一定要克服困难,掌握这种方法,掌握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其中找等量关系是关键也是难点,本节课的两个问题的相等关系都是:总量=各部分量的和。这是一个基本的相等关系。

合并就是把类型相同的项系数相加合并为一项,也就是逆用乘法分配律,合并时,注意x或-x的系数分别是1,-1,而不是0.

1.课本第93页习题3.2第1、3(1)、(2)、4、5题。

2.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合并同类项习题课(第2课时)。

1.(1)3x+3-2x=7;(2)x+x=3;。

(3)5x-2-7x=8;(4)y-3-5y=;。

(5)-=5;(6)0.6x-x-3=0.

二、解答题。

3.甲、乙两地相距460千米,a、b两车分别从甲、乙两地开出,a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b车每小时行驶48千米。

(1)两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出发多少小时两车相遇?

4.甲、乙二人从a地去b地,甲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乙骑车每小时比甲多走8千米,甲出发半小时后乙出发,恰好二人同时到达b地,求a、b两地之间的距离。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学评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它却又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切入,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可以用计算年龄的引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天的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能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例题的不同设法、列方程的解法中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恰当的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设置一些卡通画面和声音的播放,带动学生使用眼、手、耳、及大脑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

4、营造了一种非常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高兴的情绪下积极和老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讨论。

1、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2、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怕是错了再进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设计好教学内容外,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4、教学内容量偏大,没有正确的分配时间,以致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不佳。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我的成功之处,逐步完善我的不足之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学评课稿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最优问题,即如何从多种策略中选择一种最优策略。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以及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处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所缺乏的,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在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最优问题的方法,所以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反复斟酌设置问题的难度,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定提问的时间点和提问的方式,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安排学生自行预习。

课堂的引入是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小红一家三口外出旅游,现有两家旅行社,收费标准分别为:甲旅行社:大人全价,小孩半价;乙旅行社:大人小孩,一律8折。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问: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是100元,应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算?因为题目中出现的都是具体的数字,所以学生稍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将基本价是100元这个条件去掉,重新让学生思考,因为有了之前的问题作为铺垫,所以学生仍然能顺利解决该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最优方案问题有一种直观的认识,即从几种方案中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

在此基础上给出难度更大的例题,结合移动收费的背景理解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最优方案可能会变化,在这个例题中给出了三个小问题:一个月内本地通话200分钟,选哪种套餐划算?若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x分钟,按两种套餐各需交费多少元呢?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多少分钟时,按两种套餐交费一样多? 此时交费多少?问题层层递进,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最优方案问题的方法,即找出两种方案一样时所对应的条件,以此分出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难度逐层递进,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和方式还需要考证,避免流于形式化,应合理分配。

2、对于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课前准备不够。

3、在学生做练习时未能走下去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4、多媒体的应用与板书的结合不够娴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5、在讲解最佳方案的分类讨论时不够严密,忽略了细节的处理,导致后来要重新回过来讲解该知识点,影响了课堂的节奏。

6、板书还不够规范,教师基本功要勤练不懈。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