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案(优秀18篇)

时间:2023-11-28 16:54:02 作者:笔尘

小学教案是教师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而制定的一种教学计划。小编为大家收集了一些小学教案的精选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北师大版数学初一教案

2、过程与方法:使同学们了解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体会方程模型的作用,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问题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解有关形积变化问题;。

难点:依题意准确把握形积问题中的相等关系。

【导学过程】。

一、预习准备。

1、长方形的周长=;面积=。

2、长方体的体积=;正方体的体积=。

3、圆的周长=;面积=。

4、圆柱的体积=。

5、阅读教材:第3节《应用一元一次方程——水箱变高了》。

二、合作交流。

6、理解解应用题的关键是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将一个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瘦长”形圆柱锻压成底面直径是20。

厘米的“矮胖”形圆柱,高变成了多少?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二)教材的重难点。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2)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2.目标分析。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讨论》教案

1、 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为方程模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2、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建立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信息社会,人们沟通交流方式多样化,移动电话已很普及,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理实意义。

出示教科书80页的例2;观察下列两种移动电话计费方式表:

全球通神州行

月租费50元/月0

本地通话费0.40元/分0.60元/分

1、 你能从中表中获得哪些信息,试用自己的话说说。

2、 猜一猜,使用哪一种计费方式合算?

3、 一个月内在本地通话200分和300分,按两种计费方式各需交费多少元?

4、 对于某个本地通通话时间,会出现两种计费方式的收费一样的情况吗? 本例是一道与生活相关的移动电话收费的问题,让学生讨论选择经济实惠的收费方式很有现实意义。

理解问题是本身是列方程的基础,本例是通过表格形式给出已知数据的,通过设计问题1、2、3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理解,培养学生的读题能力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解决问题学生充分交流讨论、整理归纳

解:1、用全球通每月收月租费50元,此外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40元/分加收通话费;用神州行不收月租费,根据累计通话时间按0.60元/分收通话费。

2、 不一定,具体由当月累计通话时间决定。

3、全球通神州行

200分130元120元

300分170元180元

0.6t=50+0.4t

移项得 0.6t-0.4t=50

合并,得0.2t=50

系数化为1,得t=250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数据,简单明了,易于比较。

通过探究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讨论解是否合理

知识梳理 小组讨论,试用框图概括用一元一次方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学生思考、讨论、整理。

实际问题题

列方程

数学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实际问题的答案

数学问题的解

这是第一次比较完整地用框图反映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关系。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解题过程概括整理,帮助理解,培养模型化的思想和应用数学于现实生活的意识。

小结与作业

布置作业

1、 必做题:教科书82页习题2.2第2题。

2、 一个两位数,个位数字是十位数字的3倍,如果把个位数字与十位数字对调,那么得到的新数比原数大54,求原来的两位数。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课程改革的目的之一是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性,本章内容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丰富多彩的问题情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快乐更容易激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本节中,引导学生从身边的移动电话收费,旅游费用等问题展开探究,使学生在现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中经历多角度认识问题,多种策略思考问题,尝试解释答案的合性的活动,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在前面几节学习中,已经对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进行多次渗透,逐步细化,本节要求学生用框图概括,使学生对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有较理性的认识,进一步体会模型化的思想。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一.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1.认真审题:分析题中已知和未知,明确题中各数量之间的关系;

列方程应满足三个条件:方程各项是同类量,单位一致,左右两边是等量;

5.解方程:解所列出的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6.写出答案:检查方程的解是否符合应用题的实际意义,进行取舍,并注意单位。

简记为六个字:审、找、设、列、解、答。

1.注意语言与解析式的.互化:

2.注意从语言叙述中写出相等关系:

如,x比y大3,则x-y=3或x=y+3或x-3=y。

3.注意单位换算:

如,“小时”、“分钟”的换算;s、v、t单位的一致等。

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材的重难点。

二、教学目标分析。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目标内容。

(2)培养学生建立方程模型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精神、合作意识.。

2.目标分析。

(二)过程目标。

1.目标内容。

在活动中感受方程思想在数学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应用意识.。

2.目标分析。

(三)情感目标。

1.目标内容。

2.目标分析。

三、教材处理与教法分析。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的题型很多,每种题型又不完全孤立,其中有些题型的解题思想有相似之处,如工程问题和行程问题。所以一直受命题者青睐,近年来中考考查的实际问题多贴近生活,而且立意新颖,设计巧妙,所以决不能靠死背题型,要具体分析每一题的实际情况。

七年级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教学反思

本节课先以龟兔赛跑问题引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课题——行程问题。进而以一个相对较简单的相遇问题开始新课,由于相遇问题学生小学时有所接触,所以该题主要采取学生独立思考的方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追及问题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因此,关于这个问题的处理是本节课的关键,所以例2并没有直接给出问题,而是采用让学生自己出问题的方式,以唤起学生的思维和问题意识,进而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探索的方式解决该问题。

总的来说,本节课完成了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时间安排合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需要反思的是:在教学中虽然减少了教师的讲解,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但是教师在做好学法指导,力求做到精而美,让学生学会学习方面还有不足,总是什么都不放心,总想跟学生抢着说,今后需要改进。另外关于部分课件的细节方面存有瑕疵,今后在细节处理方面要多向师傅和其他教师请教、学习,力图做到完美。

利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把这些理念,具体落实到教学中,有一定挑战性。我将继续努力与学生共同发展。

一元一次方程初中数学第一册教案

1.填空题(24%)。

(l)一次式-3中,常数项是___________.

(2)长方形的长为a厘米,宽为3厘米,则长方形的周长为____________厘米.

(3)当x=__________时,一次式-x+4的值是-4.

(4)某人骑车到外地参观,第一个小时走了x千米,第二个小时比第一小时少走3千米,则两小时内共走了_________千米.

(5)三个连续奇数,最小的一个为x,则其余两个的和为___________.

(6)甲的速度为每小时x千米,乙的速度是甲的速度的,两人同时同地出发,同向而行3小时后,他们两人间的距离为_________千米.

(7)某数的与某数的30%的和比某数小3,若设某数为x,则可得方程__________________.

(8)若某种商品的售出单价为a元,毛利润是售价的35%,则买入单价是_________元.

2.选择题。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是正数(b)-a是负数(c)a的.系数是1(d)-a的系数是1。

(a)x=y-2(b)2×3+1=7(c)-5=3x(d)-1=x。

(3)若方程ax+2=8x-6的解是x=-4,则a是()。

(a)160(b)(c)9(d)10。

(4)x=3是下面哪个方程的解()。

(a)5x=7+4x(b)3(x-3)=2x-3。

(c)=10(x+2)(d)4(x-2)=5-x。

(5)化简2x-2(1-x)的结果是()。

(a)3x-2(b)-2(c)4x-2(d)4x。

(6)把108册课外读物按2∶3∶4的比例分给初一(1)班、初一(2)班和初一(3)班的学生,则初一(2)班得到的课外读物为()。

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2.已知:如图1,,.。

求证:.。

3.什么叫做两条平行线间的距离?它有什么性质?

【引入新课】。

【讲解新课】。

图2。

(2)平行四边形性质,定理的综合应用:

图3。

例2已知:如图3的`对角线、相交于点,过点与、分别相交于点、.。

求证:.。

图4。

例3已知,如图4,,,.求的面积.。

(3)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表示法,如图5表示为.。

(4)学生自己完成解答.。

图5。

【总结、扩展】。

1.小结。

(1)性质定理及其它新知识的灵活应用,防止思维定势,方法僵化.。

(2)引导学生填写下列表格(打出投影)。

名称。

平行四边形。

示意图。

定义。

对角线。

2.思考题:教材p144中b.4。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41中2(4);p142中3(2)、4、5、6.。

九、板书设计。

标题例2。

小结(表格)。

平行四边形性质3例3。

十、背景知识与课外阅读。

国际数学奥林匹克。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34中1、2。

2.在中,,,,则.。

3.已知是的边上任一点,则:的值为____.。

a.b.c.d.不确定。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知识是探究如何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前面我们结合实际问题,讨论了如何分析数量关系、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以及如何解方程,在此基础上我们才可以进一步探究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在课堂中教师出示例题,启发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探讨,学生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解答,达到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利用相等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列方程;。

2.过程与方法。

会用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认识到建立方程模型的重要性;。

在建立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体会到设未知数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建模与实际的相互密切联系,加强数学建模思想。

教学重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教学难点:解决相关问题时,利用相等关系列方程。

重难点突破:关键是弄清问题背景,分析清楚有关数量关系,特别是找出可以作为列方程依据的主要相等关系。

教学方法:采用直观分析法、引导发现法及尝试指导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具准备: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应用题的第一步是什么?

生:分析题意,设未知数。

师:很好。我们以前学的应用题大多是求一个未知量,因而设一个未知数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需要求两个未知量,这又如何解决呢?通过今天的学习,这些问题将得到很好的答案。

[教法说法]:此节内容与前边内容联系不大,所以开门见山直接提出问题,同时也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好奇,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在2月21日的xx区教学常规互检协调会上,作为课改核心校的我们,向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务主任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提出:教学开放周举行校际间同课异构的设想,这一个设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并在xx中学的课堂开放周中开始实行,在这次活动中,我校两个xx市校际组成员安排到xx中学进行授课,我是其中之一。

在接到这个任务时,我就先向xx中学的同课异构教师——xx老师了解他们的教学进度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得知该校学生的整体数学基础比较低。针对这一种情况,我采取导学案的形式来进行总复习,围绕着二元一次方程组解法及其应用展开,首先,我通过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方程组的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题方法的类型、解应用题的步骤等概念入手,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然后,通过两道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让学生进行练习,再来,利用方程组的同解原理,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意义,最后,我引出xx年中考的那道数学应用题,让学生及时与中考题目进行对接,提高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

在上完课之后,我与xx中学的数学教研组一起进行教研交流,首先,xx中学的同行们非常赞同我的教学设计及教学思路,觉得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很容易掌握,思路很清晰。但是,在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的时间花得太多,导致后面的综合题没办法展开,应该淡化概念的'教学,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也应该通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选择方程组两种解法来比较出方法的优劣,提高学生对于“代入消元法”和“加减消元法”的选择依据。

听了xx中学同行们的建议之后,我也自己反思了一下,觉得现在作为初三年的总复习,应该重视的是学生的理解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的提升,而不是纠结于概念的记忆,作为概念的东西只要让学生了解就可以了,重点应放在应用题的分析以及对于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次函数之间的关系上,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和应用能力。

《解一元一次方程》数学教案

1.知道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去分母步骤,并能熟练地解一元一次方程。

2.通过讨论、探索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二、重点:解一元一次方程中去分母的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去分母法则的正确运用。

三、学习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方程:(1);(2)2(x-2)-(4x-1)=3(1-x)。

像这样在方程两边同时乘以,去掉分数的分母的变形过程叫做。依据是(三)例题:例1解方程:解:去分母,得依据去括号,得依据移项,得依据合并同类项,得依据系数化为1,得依据注意:1)、分数线具有2)、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以(即不要漏乘)。

练一练:见p101练习解下列方程:(1)(2)。

(3)思考:如何求方程。

小明的解法:解:去百分号,得同学看看有没有异议?

四、小结:谈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以及解带有分母的一元一次方程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五、课堂检测:

(4)=+1(5)。

六、作业p102:3,10.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基础知识:掌握一元一次方程得解法,了解销售中的数量关系。

基本技能:能够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找相等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基本思想。

方法:通过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建模思想;。

基本活动经验体会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及盈亏中的关系。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找出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的关系及相等关系。

教具资料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书、本。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观察图片引课(见大屏幕)。

二、探究。

探究销售中的盈亏问题:。

1、商品原价200元,九折出售,卖价是元.

2、商品进价是30元,售价是50元,则利润。

是元.

2、某商品原来每件零售价是a元,现在每件降价10%,降价后每件零售价是元.

3、某种品牌的`彩电降价20%以后,每台售价为a元,则该品牌彩电每台原价应为元.

4、某商品按定价的八折出售,售价是14.8元,则原定售价是.

(学生总结公式)。

熟悉各个量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熟悉利润、利润率售价进价之间联系。

三、探究一。

分析:售价=进价+利润。

售价=(1+利润率)进价。

亏?

(2)某文具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

其中一个盈利60%,另一个亏本20%.这次交易中的盈亏情况?

(3)某商场把进价为1980元的商品按标价的八折出售,仍。

获利10%,则该商品的标价为元.

注:标价n/10=进(1+率)。

(4)2、我国政府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决定下调药品的。

价格,某种药品在涨价30%后,降价70%至a元,

则这种药品在20涨价前价格为元.

四、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还有哪些疑惑?

亏损还是盈利对比售价与进价的关系才能加以判断。

小组研究解决提出质疑。

优生展示讲解质疑。

五、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相关的关系式:例题。

课后反思售价、进价、利润、利润率、标价、折扣数这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一定清楚,之后才能灵活运用,通过变式练习加强记忆提高能力。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学评课稿

本节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应用中的最优问题,即如何从多种策略中选择一种最优策略。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相应的生活经验以及比较成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这正是处于初一阶段的学生所缺乏的,所以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

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要在会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找出解决最优问题的方法,所以课前我做了充分准备,尽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反复斟酌设置问题的难度,预设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设定提问的时间点和提问的方式,为了保证能够顺利完成课堂教学内容,课前安排学生自行预习。

课堂的引入是一个具体的生活问题,小红一家三口外出旅游,现有两家旅行社,收费标准分别为:甲旅行社:大人全价,小孩半价;乙旅行社:大人小孩,一律8折。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一样。问:若两家旅行社的基本价都是100元,应选择哪家旅行社比较合算?因为题目中出现的都是具体的数字,所以学生稍做思考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将基本价是100元这个条件去掉,重新让学生思考,因为有了之前的问题作为铺垫,所以学生仍然能顺利解决该问题。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对最优方案问题有一种直观的认识,即从几种方案中按照利益最大化的原则选择最优方案。

在此基础上给出难度更大的例题,结合移动收费的背景理解在不同的前提条件下最优方案可能会变化,在这个例题中给出了三个小问题:一个月内本地通话200分钟,选哪种套餐划算?若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x分钟,按两种套餐各需交费多少元呢?小明一个月内本地通话多少分钟时,按两种套餐交费一样多? 此时交费多少?问题层层递进,通过问题让学生掌握解决最优方案问题的方法,即找出两种方案一样时所对应的条件,以此分出三种情况进行分类讨论。

本节课的优点在于创设问题情境,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课堂中。所设置的问题难度逐层递进,让这些连续的'阶段性问题持续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知识的兴趣,促使学习达到最佳境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觉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口语表达或板书,创造机会,鼓励学生动手动口,以达到教学要求。并借助多媒体展示来指导学生,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最后再指导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教学问题。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分析和总结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能在不同的角度去探求生活经验,从而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使思想水平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得到提高。

从以上情况我认为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帮助学生装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发现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感到学习的必要性和趣味性,能更好调动学生投入到自主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当然本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我认为在以下方面:。

1、探究的时间和方式还需要考证,避免流于形式化,应合理分配。

2、对于学生临时提出的问题未能及时作出反应,课前准备不够。

3、在学生做练习时未能走下去掌握每个学生的掌握情况,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

4、多媒体的应用与板书的结合不够娴熟,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5、在讲解最佳方案的分类讨论时不够严密,忽略了细节的处理,导致后来要重新回过来讲解该知识点,影响了课堂的节奏。

6、板书还不够规范,教师基本功要勤练不懈。

针对以上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多结合生活实际,使学生能置身于问题当中,充分调动学习兴趣。

2、多给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机会,即时表扬和鼓励。

3、加强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要充分安排时间,有紧有松。

数学教案-一次方程组的应用

教师。

王命勇。

学科。

数学。

年段。

初一年。

课题。

时间。

教学目标。

使学生会掌握待定系数法,并能运用解题。

教学重点。

待定系数法。

教学难点。

解方程组。

教学步骤(体现教学内容、教学问题设计、时间安排、板书设计、作业布置和预习等)。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学法指导。

教学步骤。

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教学随笔。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数学评课稿

《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而对于学生来说它却又是学习的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应如何突出重点,特别是要突破学生学习的难点,这是我们数学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1、能创设一个有趣的问题情境,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切入,七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可以用计算年龄的引入是学生积极参与到今天的学习中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能进行发散思维的培养,从例题的不同设法、列方程的解法中逐步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恰当的使用了多媒体设备,设置一些卡通画面和声音的播放,带动学生使用眼、手、耳、及大脑等器官进行全方位的接受信息和发出信息。

4、营造了一种非常宽松、愉悦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高兴的情绪下积极和老师互动,和同学互动、讨论。

1、七年级的学生分析问题、寻找数量关系的能力较差,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这几节课中,我始终把分析题意、寻找数量关系作为重点来进行教学,不断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启发,努力使学生理解、掌握解题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却不能很好地掌握这一要领,会经常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如,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找得不清;列方程忽视了解设的步骤等。

2、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忽视了学生的活动和交流,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是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探究、发现。让学生自己分析,相互探讨,哪怕是错了再进行纠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会更牢固。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注重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培养,让学生逐渐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这使我深刻体会到:课前备课除了要认真研究教材和设计好教学内容外,还要研究学生,研究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真正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

3、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线进行了教学,课堂上大部分学生积极参与,表现出学习的欲望和热情,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课堂对他缺乏吸引力,这是值得我深思的,通过本节课,我对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思维动起来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给学生充分的思考交流的时间,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他们思维的闪光点。

4、教学内容量偏大,没有正确的分配时间,以致没有时间让学生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教学效果不佳。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搞好以探究活动为主的课堂教学,必须掌握多种教学思想方法和教学技能,不断更新与改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在课堂教学中始终牢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因此,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也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我的成功之处,逐步完善我的不足之处,我将尽自己最大的能力,上好每一堂课。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教案设计

3.使学生初步养成正确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为了回答上述这几个问题,我们来看下面这个例题.

例1某数的3倍减2等于某数与4的和,求某数.

(首先,用算术方法解,由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解法1:(4+2)÷(3-1)=3.

答:某数为3.

(其次,用代数方法来解,教师引导,学生口述完成)。

解法2:设某数为x,则有3x-2=x+4.

解之,得x=3.

答:某数为3.

纵观例1的这两种解法,很明显,算术方法不易思考,而应用设未知数,列出方程并通过解方程求得应用题的解的方法,有一种化难为易之感,这就是我们学习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目的之一.

我们知道方程是一个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而等式表示了一个相等关系.因此对于任何一个应用题中提供的条件,应首先从中找出一个相等关系,然后再将这个相等关系表示成方程.

本节课,我们就通过实例来说明怎样寻找一个相等的关系和把这个相等关系转化为方程的方法和步骤.

师生共同分析:

1.本题中给出的已知量和未知量各是什么?

2.已知量与未知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相等关系?(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

上述分析过程可列表如下:

解:设原来有x千克面粉,那么运出了15%x千克,由题意,得。

x-15%x=42500,

所以x=50000.

答:原来有50000千克面粉.

(还有,原来重量=运出重量+剩余重量;原来重量-剩余重量=运出重量)。

教师应指出:

(2)例2的解方程过程较为简捷,同学应注意模仿.

依据例2的分析与解答过程,首先请同学们思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然后,采取提问的方式,进行反馈;最后,根据学生总结的情况,教师总结如下:

(2)根据题意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相等关系.(这是关键一步);。

(4)求出所列方程的解;。

(5)检验后明确地、完整地写出答案.这里要求的检验应是,检验所求出的解既能使方程成立,又能使应用题有意义.

初一数学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知识点总结

由于对题意理解不透,不能正确的找出相等关系列出方程。

【典型例题】。

(2010年广州中考数学模拟试题(四))如图是2007年5月的日历表,任意圈出一竖列上相邻的三个数,请你运用方程思想来研究,发现这三个数的和不可能是()。

a.27b.36c.40d.54。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