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学设计(专业20篇)

时间:2023-12-05 10:06:48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步骤和教学方法,以便教师能够系统有序地进行教学。这里有一些值得一看的教学计划范文,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动弹、欲望、糟蹋、珍惜”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4.通过导读品悟,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5.拓展阅读《生命的壮歌》,把学了《生命生命》后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抓住重点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感悟生命的意义。

一、预习探究。

1、师生交流。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齐读。质疑。

二、合作交流。

(一)生字。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1)我会读。(2)我会讲。(3)我要问。

2、生自由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3、指名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课文写了几个事例?

4、交流,理清脉络。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

香瓜子:砖缝冒苗。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

(二)课文。

2、小组合作学习。在自己的前后左右寻找一个与自己选择同一段的同学,交流各自的体会。

3、全班交流。

(1)作者分别从每个事例想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感受?

(板书)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19、生命生命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2)在刚才的学习中,你体会最深的句子有哪些?

a、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b、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4、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三、品读感悟。

1、作者由这三个事例引出的对生命的思考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朗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让我们来交流交流。

3、教师引导:

(3)连起来说说,这段话怎样理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最后一自然段。

5、结合课题理解。

细细品味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现在让我们再来读读课题,你会带着怎样的语气读?(赞叹、回味、留念、……)作者在课题中重复两遍生命,你体会到什么?(强调感情)。

四、拓展延伸。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第五单元分数混合运算

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小数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运算律,应用分数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问题等。本单元的内容分为三个情境呈现:在“分数混合运算(一)”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在“分数混合运算(二)”中体会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在“分数混合运算(三)”中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教材编写力图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1.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本单元仍然将解决实际问题与分数混合运算的学习结合起来。每个内容的学习教材都安排了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计算方法,逐步得出一些结论。如“分数混合运算(一)”中,教材呈现了分步计算和在分步计算基础上的综合计算,从而引入了分数混合运算,并得出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一样。又如“分数混合运算(二)”中,教材借助一个问题情境,给出了两种混合运算的方法,让学生讨论这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可以说,解决实际问题既是所学知识的应用,也可以作为学习知识的情境。

2.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材注重分析问题的过程,注意指导学生分析问题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并运用图将这些信息和数量关系表示出来。

【教学目标】。

1、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

2、能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简单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体会分数混合运算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通过观察、比较,体会整数的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4、结合具体情境,能利用方程解决有关的分数混合运算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掌握分数混合运算顺序,并会计算;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正确计算分数混合运算,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解决重难点的教学策略。

1、从情境图中,鼓励学生分析情境中的数学信息和数量关系,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理解掌握新知识。

2、讨论具体的计算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进行计算,再组织讨论和交流算法之间的联系,明白分数混合运算的顺序。

3、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养成有顺序的观察题、认真审题、正确计算、概括总结、检查的学习习惯,对于正确计算也有帮助。

【课时安排】:

分数混合运算(一)——————————————————2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二)——————————————————2课时。

分数混合运算(三)——————————————————2课时。

练习五———————————————————2课时。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3、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体会小括号在加减混合运算中的作用。

4、在学生已有连加连减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应用和创新意识。

2、理解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学会笔算。

课件。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一)、复习旧知。

1、竖式计算。

(二)、情境感知。

1、课件出示主题图,出示例3。

师:请仔细观察,看完后要用自己的话讲一讲,你看到了什么?

3、课件呈现。

教师说明:像这样有加法也有减法的运算,叫做加减混合运算,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加减混合运算。

二、探究新知。

小结:加减混合运算,要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在笔算过程中把两个竖式写成一个竖式比较简便,计算过程中能口算的要口算,这样可以提高我们的计算速度,还要养成细心认真的好习惯。

1、课件出示:72-(47+16)=。

3、尝试笔算72-(47+16)=。

4、讨论72-(47+16)有简便写法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课本29页练习五的第5题。

2、完成28页做一做。

3、知识应用。

四、课堂总结,评价提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又学会了什么?计算加减混合运算时需要注意什么问题,教师引导梳理。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

本节课设计是个突出的亮点,由四道同级运算的旧知识迁移到同级脱式运算的新知识,不仅能够巩固孩子们的旧知识,而且能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建起一座桥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对新知识产生一种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我通过一步步引导孩子们注意在同级运算中,计算过程中应该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进行计算,这个时候,我没有按照以前的方式把等号写在等式的右边,而是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看到我这样书写,有学生按捺不住了,举手示意,问老师是不是写错了。正是孩子们的问题意识更加引起大家的注意,我顺势跟学生们讲解了今天重点的内容——脱式计算。

我在教学中通过下划线和箭头标出运算顺序给学生以直观的支撑。强调在脱式运算中,等号要写在等式的左下方,突出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同时规范孩子的书写,培养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书写习惯。并且让学生独立用脱式计算时,让孩子经历“先观察算式——再确定运算顺序——最后有序计算”的过程,既发展了他们数学思考的能力,又提升了掌握运算顺序的水平。对于乘除混合运算教材直接呈现,所以我让孩子利用知识迁移自主试算。在试算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对于习题的处理我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加设一个小医生改错,巩固孩子对运算顺序的掌握情况。最后加设一个找朋友环节提高孩子的计算兴趣,同时培养孩子检验习惯,在课下找朋友是还可以和我们学习的统计知识联系起来。用什么样的方式统计出好朋友的数目,培养合作意识。一个一个问肯定不行,我认为这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不足的地方就是我处理过急,在讲解脱式运算时结合情境效果应更好。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

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1、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2、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一、导学质疑。

1、说出下列每题计算的第一步。(出示幻灯片)。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在上节课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混合运算。

二、互学释疑。

1、探索混合运算的顺序。

(1)理解题意,解决问题。

出示主题图,请大家仔细观察,你从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尝试计算并交流。

小组交流:是先算7+3还是先算3×4?

7+3×4。

=7+12。

=19。

比较:4×3+7的运算顺序和7+3×4,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当综合算式里有乘加时,无论乘法在前还是乘法在后,都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完成“做一做”

请说说是什么样的混合运算,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呢?应该先圈哪一步?

三、测学提升。

1、根据刚才的混合运算顺序,想一想,它们都是遵循什么运算法则呢?

齐读幻灯片两级运算的运算法则。

2、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板书:

两级运算。

7+3×4。

=7+12。

=19。

人教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教案《混合运算》

(1)153=(2)427=(3)95=(4)284=(5)123=。

二、计算12。

(1)98+12(2)20+242(3)728+30。

三、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6。

=248=252。

=3=50。

四、脱式计算18。

五、在填上或=(12)。

(1)54+554-5(2)6+727+72(3)5235(23)。

六、列式计算8。

(1)7与8的积是多少?(2)42除以6得多少?

(3)45与32的和是多少?(4)78比36大多少?

七、应用题5*5=25。

(3)百货商店有40台洗衣机,卖了18台,又运来20台,还有多少台?

(5)学校有8个篮球,又买来20个,现在有篮球多少个?

(6)学校有12个篮球,借出去8个,又买来20个,还有多少个?

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学习他们的创新精神。

2、认真阅读《语文读本》第五单元以及其他的科普读物,了解一些科学知识。

3、在阅读中学习记叙和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和说明的方法。

4、关注和感受生活,运用自己的知识进行简单的科技小制作。

5、进行采访、调查、制作等实践活动,了解身边的科技发明情况,科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情况,学习写简单的科普说明文。

课时安排:

14课时。

教学安排:

1、单元整体感知。

(1课时)。

让学生朗读的第五单元,小组内交流自己阅读的初步感受,提出自己的疑问,先在小组内解决,共同的问题由组长记录下来,大组讨论。

2、关注科学,亲近科学,了解科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尝试科技制作。(1课时)。

交流自己知道的科学技术,科技成果,以及身边的科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或所了解的科学家的事迹,畅谈自己曾经做过或有过的科学想法,预想自己以后的打算。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课文。(7课时)。

(1)《斜塔上的实验》2课时:反复诵读,了解伽利略前半生的一些重要事迹,感受到他不信权威,不断探求的科学思想和热爱科学、甘心为科学奉献终身的科学精神,学习他用实验来检验理论的科学方法。并学习记叙与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2)《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课时:指导学生通过一些具体的思维训练,感受到创新思维的可贵性,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思想与创新意识,弄清创新思维的必备的要素,端正学习态度,积极投身到创新的洪流中去。

(3)《叫三声夸克》1课时:引导学生多层次阅读,感受科学家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扬长避短,逐步具有敢于怀疑、敢于大胆想象的精神。

(4)《梦溪笔谈》二则2课时:指导学生对照注释,查找工具书,质疑等方式,读通课文,读懂课文。结合我国古代一些辉煌的科学、艺术等成就,感受中华民族的灿烂的文化,树立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责任感。

4、诵读欣赏《论语》八则1课时:反复的诵读,领悟古代先哲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畅谈自己的感想,并就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一则日记。

5、写作:简单的说明小制作:2课时。先动手做一件小制作或准备别人的一件小制作。并了解它的制作所需的材料、工具、过程、制作的原理以及注意事项等。然后仔细观察该小制作,形象的想象它的各部分的特征,最后按一定的顺序,尽量的运用比喻较详细的写出该小制作的结构和特点。

6、作文修改:1课时。轻声朗读,培养语感,修改自己的文章。

7、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在本单元的学习的同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收集、查找资料,分小组合作,完成自己的小发明、小创造或小实验,并将在这一过程中的感受、收获写下来。利用黑板报、橱窗、电视等在校内搞一个科普宣传活动。在课上举办一次模拟科技新闻发布会,介绍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小组的小实验、小发明和小创造,评价得失,展示优秀成果。最后围绕本次活动写一则日记。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1.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会计算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2.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新知,通过计算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增强学生细心计算的意识,锻炼学生准确计算的能力,规范脱式计算的格式。

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

一、复习旧知识,唤醒已有经验

1.回顾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

课件出示练习题。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指名学生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运算顺序,并强调脱式计算的格式:横式的等号写在式子的右边,而脱式计算的等号写在下面,上下对齐,还要写在式子的左边。

2.复习小括号的知识。

师:你还记得58-(14+6)是按怎样的顺序计算的吗?

【学情预设】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师:你能进行脱式计算吗?

学生在进行脱式计算时,提醒学生注意,用横线标出第一步的计算内容。没参与运算的部分就照写。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也与小括号有关。(板书课题: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独立计算、集体交流,进一步梳理同级运算、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回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为下面的自主探究作铺垫。

二、自主探究,建构新知识

1.自主尝试进行脱式计算。

课件出示教科书p49例3。

师: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情预设】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学生独立解答,请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

【学情预设】大多数学生会结合脱式计算的格式和小括号的作用,写出脱式计算的过程,但脱式计算的格式掌握得还不够熟练,教师巡视时注意引导并收集相关的教学案例。

【设计意图】关于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学生并不是一无所知,他们已有这方面的学习经验。所以通过独立练习,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为明确概念留下真实而宝贵的素材。

根据学生板演,进行集体讲解。

2.总结运算规律。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情预设】都有小括号;都是两级运算;有乘除法,也有减法。

师:两道算式都含有小括号,有乘除法,也有减法,还没学你们怎么就会做了呢?

【学情预设】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回顾旧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含有括号的算式,是按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呢?

师小结: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板书)

【设计意图】学生已有脱式计算的经验,对小括号也有一定的认识,尝试知识迁移,独立计算,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在计算过程中理解算理。

3.对比练习,发现小括号的作用。

课件出示练习题。

指名说说各题的运算顺序,然后独立完成,再指名板演,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

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每列上下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学情预设】预设1:上面的算式有括号,下面的没有;

预设2:第一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乘法;下面先算乘法,再算减法。

第二列上面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下面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预设3:结果不同。

师:小括号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

【学情预设】小括号能改变运算的顺序。

【设计意图】在唤起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迁移类推,自主学习,亲身体会规定运算顺序的合理性、必要性,理解并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又在算式的比较中充分体会小括号在混合运算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

三、练习提升

1.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1题。

师:这6道题有什么相同点?

【学情预设】都是含有小括号的两步运算。

师:有小括号的算式,按怎样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教师巡视指导,最后全班交流。

2.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2题。

指名学生说说每道题应先算什么,再进行计算。

【学情预设】每组算式都是两级运算,每组算式中的数和运算符号都相同,但由于加了小括号,运算顺序和结果都不同。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小括号的作用--改变运算顺序。

3.完成教科书p49“做一做”第3题。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树状图,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针对典型错误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理解,写综合算式时,要和树状图的运算顺序相同,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判断是否要给算式添加小括号。

师小结:根据树状图写综合算式时,先找运算顺序,再写算式,最后看是否需要加小括号。需要改变算式的运算顺序的,就要加小括号。

4.课件出示练习题。

师:说一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你是怎样列综合算式的?需不需要加小括号?

【设计意图】在掌握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基础上,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在练习中不仅凸显小括号的作用,而且训练学生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这样既巩固了新知,也为下一节课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学情预设】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规律;小括号的作用;树状图如何改写成综合算式。

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同级混合运算。有此基础,在今天的学习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很容易发现含有小括号算式的运算规律,再次感受小括号的作用。但在将分步算式或树状图改写成综合算式(小括号的应用)上困难很大。所以需要通过教师指导以及有针对性的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其的熟练程度,以实现教学目标。

二年级《加减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使学生联系具体的问题情境,理解并掌握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进行分数加减的混合运算。

2、使学生能用分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数学的应用意识。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一、出示下图:

1、估计一下各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

2、想一想: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二、进行新课。

(一)出示例题:

(二)让学生独立解答。

(三)选择典型的解法让学生板演。

1-1/4-1/31-(1/4+1/3)。

(四)让学生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让学生独立计算。

(六)问:通过解答这一道题目你有什么体会?

(七)小结:整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同样适用于分数的计算。

三、运用知识,加深理解。

(一)计算下面各题。

5/9+2/3-2/51-(1/2+1/6)。

1、生独立计算。

2、指名板演,集体评议(注意让学生感悟不同的算法)。

(二)解答下面各题。

1、有一块2米长的布,第一次用去2/5米,第二次用去1/3米,还剩多少米?

四、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顺序和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

初次经历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计算过程,容易与同级运算从左往右的运算顺序混淆。

学生还没有熟练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格式,容易书写错误导致计算结果有误。

1、讲授法。

2、合作讨论法。

导入

一、回顾同级运算的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2)明确计算过程。

没有括号的乘、除混合运算与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二、探究新知

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理解图意

2、观察情境图,获取数学信息

已知条件:

3个翘翘板上各坐4个小朋友;

草地上有7个小朋友。

所求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3、分析题意,列算式

分步算式:4×3=12 12+7=19

综合算式:4×3+7或7+4×3

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19人。

4、探究计算方法

(1)明确运算顺序。

这道算式中,既有加法,又有乘法,属于不同级运算,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

(2)明确计算过程。

先算4×3=12,再算7+12=19。

具体步骤如下:

归纳总结

在不带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法(或除法),又有加法(或减法),要先算乘法(或除法),后算加法(或减法)。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

三、巩固练习1-4题。(课件出示)

小结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不带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

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本,领读、再指名读、齐读。

师出示卡片,学生抢读,并说出识记方法。

4、学写生字:亚。

5、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一)学习一.二自然段。

读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同学们要边读边体会,看看你能读懂什么?体会出什么?(根据学生回答,相应出现)。

1、课件出示:医院规定,谁也不准来……”

谁也不准,都不准谁?在这样严格的规定下,克利亚会有怎样的心情?

科利亚这种孤单寂寞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能体会出来?

2、课件出示“科利亚静静地躺在……”

“呆呆地”是什么样?你能下来表演一下么?此时的科利亚静静地躺,呆呆地望,多么孤单寂寞啊!谁能带着心中的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评读。

3、课件出示“从三楼能望到什么呢?……他觉得真没意思”

师生接读,读出科利亚那种真没意思的心情。

(二)学习三、四自然段。

2、看到这个可爱的气球,如果你是科利亚,你心里会想到什么?为什么?

3、表演再现情景:

现在谁愿意扮演米沙和他的同学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

采访米沙:“你们为什么要在科利亚的窗前放这只气球?”

4、科利亚联想到的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画面啊!从这幅画面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友情)请同学们想象着这幅画面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来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指名读第五自然段,评读。

2、请同学们联系整篇课文想一想:科利亚开始时觉得没意思,现在为什么高兴得笑了呢?小组讨论,指名交流。

[第五单元单元备课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二年级上册)]。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尽管运算顺序是一定的,但在课堂上徐主任再现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从中自然地提出数学问题,把解决实际问题与计算教学紧密结合,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便于学生积极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情境的创设也能促进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2、利用生活经验,促进学生感悟与理解运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

教学中,徐主任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素材,借助生活经验,通过5×3+20、50-18×2、18+5×3、18×2-20四道题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过程,主动的接受新知。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初步体会,逐渐学会,学习思辨,掌握技能。

3、突出算理,分清运算顺序。

学生刚学习两步计算式题时,对运算顺序较难理解,往往难以灵活运用。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引导学生理解算理、明确算法。

例题呈现的是简单的购物场景,共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在学生列出分步算式的基础上,引导把两个一步计算的算式合成综合算式,使学生体会综合算式的含义,并根据数量之间的关系尝试计算,理解运算的顺序;第二个问题,则引导学生直接列出综合算式,帮助学生联系数量关系理解其运算顺序。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4、注意新知与旧知的矛盾冲突。

第一个问题解决“乘加混合”,学生还是习惯地从左往右,但第二个问题“乘减混合”,显然不能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与学生原有的认识组织产生认知冲突。抓住这个时机的运算顺序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先用乘法算出付出的2盒水彩笔的价钱,再用减法算出找回的钱,最后再总结出“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在第二个问题中,徐主任还改变了教材的呈现形式,先出示中间问题,有效降低了学生思维的难度。

5、注重数学思考。

徐主任坚持让学生在列出算式后说说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注重了思维的表述,又让学生明白要先算乘法的道理。注意对同类题的比较,通过比较归纳出含两级运算的计算顺序,有利于学生掌握。

6、重视对错误的诊断及矫正。

教学中,徐主任特别重视学法指导,尤其是充分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进行辨析。学生出现的错误主要是(1)格式问题:等于号的对齐;(2)运算顺序:学生在理解了运算顺序之后,有些前面是减法、加法后面是乘法的混合算式,学生往往是将后面的结果写在前面。徐主任通过(1)强调算法: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乘法;(2)针对出现的错误情况展示,进行纠错;(3)算法强化练习进行诊断及矫正。

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2、会计算两步小数混合运算式题,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一、创设情境。

1、师生谈话,先让学生说一说知道什么糖及它们的价钱。接着讨论:什么是什锦糖?什锦糖的价钱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图:糖是学生非常喜欢吃、也很熟悉的东西,进行知道什么糖及各种糖价钱的对话,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为解决问题做准备。)。

2、提出要解决的问题,口头介绍有关信息。

(设计意图: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解决问题。

1、提出“1千克什锦糖合多少元”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

2、交流学生个性化的计算方法,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的,教师参与交流或进行指导。

(设计意图:交流、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体验解题方法的多样化。)。

3、讨论第(3)种方法的算式。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混合运算的顺序有什么关系。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两点混合运算的顺序,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小数运算中来。)。

4、提出问题(2),让学生自己计算,然后交流列出的算式和计算结果。

(设计意图:在探索过程中,使学生感受数学运算在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应用意识。)。

三、尝试应用。

1、提出配制什锦糖问题,学生独立做完后,全班交流,对简单的'解题思路给予表扬。

(设计意图:充分利用课程素材进行拓展性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配制什锦糖过程中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看试一试中的几道题,同桌互相说一说运算顺序,再自己计算。

(设计意图: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了小数混合运算的顺序,计算的正确率如何。)。

四、课堂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1、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析同一对象。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

2、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独到的感受,能提出个性化的见解和评价。

3、能借助相关评论等资料加深最作品的理解。

4、能准确概述文章内容,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5、能有理有据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观点,能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首先,学生曾学习过《海燕》等课文,对于散文诗这一体裁应不陌生;其次,学生于九年级上半学期有一个单元文学评论学习,对于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应有所了解。排除体裁障碍,则可以将注意力放在本单元的特色上。

首先,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其次,《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

三、教学过程:

第1课时单元学习准备。

学习目标:

1、了解单元内容及单元结构特点及单元整体学习目标。

2、制定单元学习计划。

学习过程:

一、整体把握单元内容。

1、浏览单元内容。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2、说出本单元包括哪些课文,体裁是什么,作者是谁。

3、说说看,本单元的结构特点是什么?本单元希望大家达成的学习目标是什么?

1、回顾此前有无类似学习经历?从体裁、内容、单元整体结构等方面比较。回顾之前所学散文诗、文学评论以及鲁迅的相关作品等。看旧知能否对新学有所启示。

(如《海燕》、九年级上第四单元“学会读书四――阅读有独特的感受”、《故乡》、《藤野先生》等。从散文诗体裁、文学评论方法、对鲁迅的了解等方面寻找启示。)。

2、确定方法。如四篇评论可以进行比较阅读。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参照阅读等。

3、知识准备。为更好的学习本单元,我们应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知识准备?如对鲁迅的了解,对写作背景的了解,阅读《野草》以及相关评论等。

三、课后学习。

分小组制定具体计划,并着手搜集相关资料,制作知识卡片。

第2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品析本文的两幅雪景图,掌握对比表达情感的方法。

2、学习借助自然景物描写抒情表意的技巧。

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文:

1、齐背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描述了壮丽雄奇的塞北雪景。大家还知道哪些写雪的诗词作品?背一背。

二、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诵课文。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联想。

2、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在听朗诵时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图景?大胆地发挥联想想象。

3、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图?主要特点是什么?归纳本文所写的两幅雪景图。(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如沙如粉的朔方的雪。)。

三、探究学习:

1、文中分别从哪些方面去描写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质地、颜色、生气、活动;神韵、气势、精神等等。)。

2、用圈点勾画法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两种不同雪特点的描写。从语言运用,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从语言入手品析课文中对雪景的描写。锻炼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3、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言之成理即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独到的感受。)。

四、拓展延伸:

1、试描述自己经历中曾亲见过的雪景,以及感受。

(要求:有较为生动细致的描绘和自己的富有个性的感受。)。

五、课后学习:

1、有感情的诵读文章,背诵相关段落。

第3课时《雪》。

学习目标:

1、能通过文中描写以及两幅雪景图的对比理解作者的情感。

2、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础上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语句丰富深刻的内涵。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说说你印象中的鲁迅先生。

(可以简介生平,可以简述事迹,可以评介个性,可以品评人物,可以结合作品等。)。

2、说说你所理解的《野草》。

(课前应引导学生阅读《野草》并搜集相关评论等,课堂上进行交流。)。

二、整体把握:

1、作者对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分别有着怎样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滋润美艳,生机有趣然而不能持久令人叹息;如沙如粉,决不粘连,独立斗争。

有这样的感受一方面源自自然景物本身特点,更多与写作背景与作者个性有很大关系。)。

2、学生介绍写作背景,结合背景分析作者情感。

(作者当时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寒冷中渴求温暖。却绝不颓丧,仍保持坚毅的斗争精神。)。

3、结合作者个性分析作者情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个性中有柔软善感与刚强坚毅的两面。可以引用鲁迅事迹及其相关作品。对南方的雪显示其柔软善感一面,对北方的雪显示其刚强坚毅一面。)。

三、质疑探究:

1、运用联系题目质疑法,联系主题质疑法,分析修辞质疑法,关键词质疑法,联系上下文质疑法等方法细读课文,划出难以理解的语句。

2、小组讨论语句内涵,全班交流。

四、归纳小结:

《雪》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

第4课时《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评论的评论角度及其基本观点。

2、能了解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二、整体感知:

1、自读四篇评论文章。领会大意。找出每篇文章的基本观点,及其依据。

2、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三、质疑探究:

提出阅读中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探讨。

四、比较阅读:

1、比较四篇文章的异同,

完成下列表格:

题目。

观点。

角度。

不同点。

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

简洁精纯的《雪》。

《雪》的独到之处。

文学评论的方法。

五、总结归纳:

1、通过比较,试谈谈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

(研读作品、占有材料、真知灼见、角度适当、语言简洁、观点鲜明。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2、这几篇评论是否对你更好的理解《雪》有所启示?谈谈感受。

(哪些观点是你在读《雪》的时候同样想到的?哪些是你没有想到的?哪些是你赞同的并能继续佐证的?哪些是你不太赞同的并要加以反驳的?注意发言应该有理有据。)。

六、课后学习:

运用文学评论的一般方法,根据你对散文诗《雪》的理解,写作一篇文学评论。

第5课时写作训练。

学习目标:

1、能写作一般的文学评论。

2、能学习《雪》进行生动细致的景物描写。

学习过程:

一、交流上节课作业“关于散文诗《雪》的评论”。集体交流评价,将优秀作品传上班级网页。

二、当堂创作以景物描写为主题的文章。

三、互相交换所写文章,针对别人的文章写一篇简短的评论文章。

四、作者与评论者交流,修改作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明白“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

2、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同时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创设跷跷板乐园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并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同时在算法的比较中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在练习的设计中注意层次性,让学生在不同层次的练习中掌握运算顺序。

能正确理解和运用正确的运算顺序进行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

理解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件、尺子等。

一、创设情境,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第48页例2的情境图。

(一)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从图中获得哪些信息?(注重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提取信息:跷跷板乐园场地内有3个跷跷板,每个跷跷板上有4个人,场地内还有7个人。

(二)根据上面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

问题预设:

1、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2、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以上两个问题。

1、解决“跷跷板乐园里有多少人在玩跷跷板?”

(1)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

(2)学生汇报、交流。

2、解决“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

(1)想一想: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2)学生独立列式并计算。可能出现以下方法。

方法一:分步计算方法二:不含括号的综合算式方法三:添加小括号的综合算式。

4×3=12(人)4×3+77+(4×3)。

12+7=19(人)=12+7=7+12。

=19(人)=19(人)。

3、指解法不同的学生进行板演,并让他们分别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设计意图:例2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不仅数量关系简单,而且有情景图作为直观支撑,学生还有过学习乘加的经验,给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和处理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因此这个素材是极好的学习资源,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同时,有这个直观媒介,学生大多能依据主题图比较清楚地阐述自己解决的思路,为后面探究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做好了铺垫。

二、合作交流、初步探究。

(一)交流比较、理解运算顺序的必要性。

引导学生发现:无论哪种方法,都要先求玩跷跷板的人数。

(二)优化算法、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1、呈现算式:7+(4×3)和7+4×3。

2、引导学生比较。

(1)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讨论交流:加上小括号是什么意思?不加小括号行吗?让学生明确在这里小括号可以不要,这样就更简洁些。

3、学生独立脱式计算7+4×3,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关注脱式书写规范的指导。

4、师生归纳总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设计意图:此环节依据学生提供的不同解题方法,引导他们围绕每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以及在比较中优化算法,展开充分的交流。让学生结合生活情境,并经历探究的过程,更好地理解规定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必要性。同时在比较中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体会数学表达的简洁美。

三、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课件出示:7+12÷343-24÷618÷3+6754÷9-3。

1、让学生独立解决,同时指定学生板演,教师巡视指导,要求书写规范。

2、全班交流,并根据学情进行归纳指导。

设计意图: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表述较长,且二年级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时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这里分两步(乘和加、减混合,除和加、减混合)分别让学生逐步理解和掌握,加深学生的印象,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类比、迁移的能力。

四、练习巩固、应用实践。

(一)计算(课件出示教材第48页“做一做”)。

教师引导学生读题,明确先算什么,加深对没有括号的含有两级运算的`算式中“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的巩固。

(二)接力赛(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4题)。

以小组接力的形式完成,每小组派6名学生上台板演,一人做一题,一人做完下一位才能接着做下一题。最后以正确率、书写规范和速度等方面对学生加以评价。

(三)比大小(课件出示教材第50页第5题)。

先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算出综合算式的得数,再标记在算式的下面,最后进行比较。教师巡视,关注学生解题的习惯。

(四)改错(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

8×3+412-3×44+4÷4。

=24+4=9×4=8÷4。

=28=36=2。

()()()。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定学生说说错误的理由,加深学生对运算顺序的理解。

(五)列综合算式(课件出示教材第51页第6题)。

教师利用课件进行动态展示,帮助学生理清运算顺序,加强对列综合算式的指导。

设计意图:每个练习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且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这样能化解难点。同时让学生在掌握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形成灵活运用的能力。单纯的计算练习形式难免会使学生产生枯燥、疲倦和懈怠,所以适当采取竞技的形式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

五、课堂小结、畅谈收获。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的小结,不仅引导学生掌握运算顺序,还要学会根据情况正确选择。:

人教版二年级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单元教学内容:第五单元(观察物体)。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三个部分内容: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这些内容都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必要基础,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编排上,教材是按照知识引入--概念教学--知识应用的顺序逐步展开的,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学会判断所给图画是从什么位置看到的以及通过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猜测可能是什么物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3、通过以上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重点、难点:

能辩认不同位置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单元教学课时:大约2课时。

第一课时观察物体。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探究物体与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感受数学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准备:实物,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先给你们讲个《盲人摸象》的故事。

学生交流。

教师揭示课题:观察物体。

[设计意图]:学生喜欢听故事,教师用故事引入,引发学生的讨论,从而使学生理解要全面地了解一个物体各方面的特征就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感受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激发学习的兴趣。

二、激发兴趣,合作求知。

1、教师:小朋友刚才你们都说的非常好,每个小组都发给你们一个奖品,赶快打开看看吧。(学生的奖品有玩具小熊、闹钟、模型等)。

仔细观察你们桌上的奖品,你看到了奖品的哪一部分?跟你小组的同学说说。

2、学生观察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

请各小组选一名代表说一说你们组的同学看到的各是奖品的哪一部分?

4、各小组轮流说一说,说完之后,让学生把奖品变换位置,再依照上述过程仔细观察一次,然后再在小组中说一说。

5、引导探究,深入理解。

出示p68页上的卡车图:这是小亮、小红、小明三个小朋友看到的奖品的部分。你能很快说出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吗?并说说理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小组合作交流,知道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结果是不同的。在此基础上判断三个图分别是谁看到的,使学生很容易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完成练习十六第1题中的活动。

2、出示不同的物体,请学生分别说一说从前、后、左、右看可以看到哪一面?

3、出示不同位置的图片,请学生说一说哪幅图分别是谁看到的?(练习十六第4题0。

[设计意图]: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在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样子,在学生的头脑中进一步加深印象。在形式多样的知识应用中体验成功。

四、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哪位同学表现最好,好在哪里?

五、随堂练习。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观察物体(规则几何体)。

教学内容:课本p69例2、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究立体图形的形状、位置关系和交换的过程,初步体会到从不同角度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2.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丰富学生对现实空间和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教学重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学生会辨认立体图形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到的形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继续来观察物体。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为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长方体、一个正方体、一个圆柱和一个球(学具的大小应达到正对一个面看过去看不到其他面)。

请学生自己确定观察的顺序,轮流在不同的位置观察上述立体图形。

全班交流:

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正方体和球从不同的位置看上去都是一样的;长方体和圆柱从不同的面看过去是不一样的。

2、学习例3。

教师出示图片:正方形。

有一个立体图形,它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是我们学过的,它有可能是什么呢?

学生猜测、交流。

一个面是正方形,有可能是正方体;还有可能是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

三、拓展延伸,巩固深化。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p70练习十六第2题。

2、完成练习十六第3题。

3、完成练习十六第5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随堂练习。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二、教学目标:

1、发展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

口算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2、计算。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解决实际问题。

(1)小刚每月生活费980元,每月可以节余多少元?

学生独立估算:800+600-1000=4000(元)。

大约节余400元。

实际算算,全班交流:

786+632-980=438(元)。

(2)如果想用节余的钱买一台960元的洗衣机,要攒几个月?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960-438=522522-438=84三个月。

438+438=876960-876=84三个月。

3、小结。

4、练习。

(四)全课总结。

加减混合运算(不带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怎样?

(五)作业。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计算乘除混和运算式题,能解决一些简单应用问题。

2、经历尝试将分步计算的两个算式改成一个乘除混合算式的过程。培养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的意识。

3、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感受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顺序,并能正确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列出综合算式解决两步计算的乘除混合运算的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复习旧知。

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4+30=。

2×4×7=。

36÷3÷2=。

15+10-8=。

2、观察情境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摆正方体学习并探究了连乘和连除的计算顺序,这节课我们接着通过正方体来学习新的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混合运算》教学设计

1.能结合具体情景,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并能够正确计算;理解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体验运算律的作用。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注重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以及运算定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谈话:元旦节快要到了,我们班的同学打算做一些小饰品来装饰教室,请看老师带来的数学信息。

出示信息:同学们做了24朵红花,做的黄花比红花朵数的1/3多2朵。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1)结合情景理解算理。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提问题。

师:我们首先解决做黄花多少朵?这道题已知什么?求什么?请你根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独立列式解答。

生汇报:241/3+2。

师:你是怎么想的?说说你的解题思路?

该如何计算呢?师板书过程。

为什么先算241/3?

师:观察这个算式,有乘有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深化运算顺序。

3/8(3/4-1/6)5/6-4/92/37/123/14+7/8。

师:运算顺序都能掌握,选择其中的两个快速得算出结果来。

做完后集体订正。

师:做这类计算题时,我们注意什么呢?

教师总结看想算查。

(3)抽象运算顺序。

独立思考,分组讨论,师生小结:由此得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相同。

(4)体验应用,内化知识。

看一看算式中有哪些运算?想一想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1/2+2/35/63/5(1/2+2/3)5/63/5。

(1/2+2/3)(5/63/5)(1/2+2/35/6)3/5。

思考:算式中的运算都是一样的。为什么运算顺序不同?

(二)整数运算律在分数运算中同样适用。

(1)情景引出问题。

师:同学们不仅做了红花、黄花装饰教室,还做了漂亮的中国结,请看老师带来的信息。

学生独立解决。师巡视。

(2)全班交流,展示做题方法。

(1)601/3+601/2(2)60(1/3+1/2)。

=20+30=605/6。

=50(米)=50(米)。

方法(1):先分别算出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各有多少个,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方法(2):先算大中国结和小中国结一共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再算一共有多少个。

(3)总结运算定律。

师小结:整数的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也同样适用。

(4)练习。

3/420/17-3/43/176-6/13-7/13(5/6+3/4)12。

三、巩固练习,深化理解。

1.火眼金睛辩对错。

师:为什么错,如果错了应怎样改正。

2.拓展提升。

我们班准备拿出300元钱买糖果,买水果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1/3,买奶糖的钱数比水果糖的1/2多30元,买酥糖的钱数占总钱数的2/5,买奶糖多少元。

3、谈收获。

这节课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

最后送给大家一首运算歌,希望谨记运算中应注意的事项,提高计算的效率和正确率。

认真计算很重要,日常生活少不了;

细心审题是关键,对快两字要牢记;

先算什么要看好,没有算到要照抄;

步步过程要对照;心平气和不烦燥。

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教案

“不带括号的同级运算的顺序”是在小学生学习的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新内容。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中已对加减混合的综合算式有了初步的.理解和掌握,会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口算,并直接写出结果。但缺少的是把这些零星的数学知识系统化。

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知道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也能列出简单的综合算式,但是很少见到乘除混合算式,在以前的教学中也提到过这样的运算顺序,但是不是非常透彻,大多数学生已经知道,同级运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计算,但也有个学生不是非常清楚。

直观演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导入。

1、复习乘法口诀。

你从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

知识讲解(难点突破)。

1、探索新知我们要怎么列式计算呢?

可以先求出中午走了之后剩下的人,再求下午的总人数。

第一步:53—24=29。

第二步:29+38=67。

2、还什么更简单的方法吗?

可以列综合算式。

53—24+38=67。

为了便于看出运算顺序,可以写出每次运算的结果。

4、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加法和减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5、我们知道了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那下面这个综合算式应该怎样计算呢?

15÷3×5。

应该是先算除法再算乘法。

6、计算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

一道题中有乘法和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课堂练习(难点巩固)请列式计算下面算式。

48-8+17=。

24÷4×5=。

小结:

在没有小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