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泼水节公开课教案设计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7 14:34:36 作者:ZS文王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科要求和教材内容。如果你正在制定教学工作计划,那么以下的示例或许能够给你一些灵感和指导。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指导学生尝试自编小诗。

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懂得同学之间要友好相处,相亲相爱,与人相处应规范自己行为。

重点和难点:重点仿写句子。难点理解课文内容。

教法、学法;教法质疑、引导、点拨。学法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生字。

二、讲读课文。

1、学习第3—6自然段课文。

(1)发生争吵以后,陶行知校长是怎样做的?

(2)下面请你们自己轻声朗读第3—5自然段。思考:

“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

(3)再读一坊,看看这三自然段你是不是弄懂了意思。

(4)指导:这应该怎么读?

轻声地、充满高兴的情绪。“会意”,领会别人没有明白表示的意思。要读出“同学们”对那位同学的赞美和会心的笑声。

(5)陶行知校长这次没有训斥学生,而是用小诗来教育他们,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2、学习第7自然段。

(1)这一段课文是总结全文。

(2)指名轻声读最后一自然段。

(3)读了这一段,说说这两首小诗为什么令孩子们终身难忘?

3、现在我们来说几句话来表达我们对陶行知校长的敬意吧。

三、总结全文。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3、背诵课文中两首小诗。

四、课堂练习。

小练笔:回忆自己与同学之间发生的事,联系学校生活,自编一首小诗。

五:板书设计。

《骂人》。

小诗相亲相爱终身难忘。

《打人》。

难忘的泼水节

设计理念:让学生主动的去读,生动的去读,在读中接近文本,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周恩来总理与傣族人民之间心连心的情感。

2、感受到1961年的泼水节中每一个傣族人民心里的热情。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

在走进美丽的西双百纳之前你们得先过了这一关。

1、认读词语。

敬爱欢呼幸福难忘鲜红水红色咖啡色。

四面八方笑容满面健康长寿(恭喜你们,过关了!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二、学习课文。

1、打开书本大声朗读课文。

2、、你来到傣族和大家玩得开心吗?把你感到难忘的事儿告诉大家好吗?

3、交流反馈:

a、学习第三节。(从这一节你们感受到什么?从哪些词语感受到?)。

理解:四面八方赶来撒满一条条一串串欢呼敲起象脚鼓。

傣族人民听说自己的总理要来和自己共同欢度泼水节,一下子沸腾了。他们用最隆重的礼节欢迎总理。傣族人民的心像那火红火红的凤凰花一样,兴奋,激动。谁能把自己兴奋,激动用你的声音表达出来。

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4--6节。

1、看课件:周总理来了,来到了人群中,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外貌描写:周总理为什么身穿傣族人民的节日盛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4节,指名朗读。

3、开始泼水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泼水相互祝福的?

自己读一读第5、6两节,圈出表示动作的词。

表演动作:端、拿、蘸、泼洒。

指名朗读课文5、6两节,其他同学可以边想象,边做动作。

采访:你感到快乐吗?

你刚才祝福我们的总理什么?

你听到我们的总理在为大家祝福什么呢?(祝福傣族人民五谷丰登、合家欢乐,老人长命百岁,孩子学业进步…….)。

跟我们的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快乐呀!齐读4--6节。

引读最后两节。

这是多么令人难忘啊,--。

4、朗读全文。

一、总结,延伸。

作者邮箱:rongmingna@。

难忘的泼水节

学习目标: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记忆字形。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学习,理解生字词在文中的意思,并准确运用生词造句。

3、引导学生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是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释课题,导入新课。

1.师:我们的祖国边疆辽阔,有56个民族,你知道哪些少数民族?

2.板书“泼水节”,解题。

师: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沾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难读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指名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看他的字音读准了没有,如果没有读准,可以站起来给他纠正)。

3.再读思考: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在带有生字的下面做记号。

4.检查初读情况。

5.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三、再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1、2自然段。

1.默读第1自然段,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凤凰花是什么颜色的?(重点理解:理解“火红火红”“一年一度”)。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这段告诉了我们?

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用“因为……所以……”说一说原因。

(二)学习课文3自然段。

1.带着问题读第三自然段: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画出有关语句。

(1)句子1: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抓住“四面八方、赶”字体会人们急着迎接周总理的心情。

展示象脚鼓图片。

(2)句子2:人们在地上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划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抓住“地毯”,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在什么地方看到过“鲜红的地毯”从而感悟到傣族人们撒花瓣独特的迎客方式以及喜庆气氛。

抓住“一条条、一串串”与“一条、一串”的区别,让学生领悟节日的热闹和喜庆。

这句中有一个比喻,生动形象。

(3)句子3:人们欢呼着:“周总理来了!”

抓住“欢呼”感悟人们见到周总理的激动心情。

2.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烈的场面读出来吗?

(三)看图,细读第四自然段。

2.画出描写周总理衣着和表情的词句并反复读一读。

(四)读、议第五自然段。

(1)男生读描写周总理泼水的句子,女生读描写傣族人民泼水的句子。

(2)男生扮演周总理,女生扮演傣族人民,一边泼水一边祝愿,想想怎么说呢?

启发想象: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年轻人身上,祝愿——。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们身上,祝愿——。

(五)学习第六至第八自然段,总结全文。

正因为1961年的泼水节是跟敬爱的周总理一起度过的,所以傣族人民深深感到那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令人难忘的”,有感情地朗读第六至第八自然段。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课文中优美句子的理解,感受燕子的美,欣赏春光的美,体会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愉快的心情和蓬勃向上的力量,渗透环保教育。

2、学习第一、三、四自然段,能理解长句子的意思,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1、看图(春光图,画面中没有燕子)。

2、这么美的春光图,谁想用大文学家郑振铎写的句子来赞美一下。

(指名)。

让我们大家再一次大声地来赞美一番。

3、请大家再仔细研究一下这幅图,是否还有美中不足,缺少了什么呢?

(学生回答)。

为什么要增添燕子?(学生讨论)。

板书:静—静中有动。

二、学习第一段。

1、那我们各小组再给上节课画的画增添几只燕子吧!怎么画?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第一段,其实呀,这一段读好了,你不但能画小燕子,今后写小动物外形也不成问题。

2、学生画。

3、欣赏画面。

师:哪些小组愿意把这副有小燕子加入的春光图请大家欣赏?

你们能说说为什么这么画吗?

重点引导学习:

乌黑光滑的羽毛。(乌黑说明颜色黑。“光滑”呢?仅仅只是黑吗?)。

俊俏轻快的翅膀。(什么是“俊俏”?我们平时还可以说谁俊俏?作者说小燕子的翅膀俊俏,可见他非常——)。

剪刀似的尾巴。(形状)。

5、请大家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美美地来读一读,并找一找你觉得哪个字用的最妙?

(凑这个字用的好,让我们觉得小燕子活泼可爱,十分伶俐,用其它词就没有这样的形象,不能刻画得这样惟妙惟肖。)。

6、可见,作者十分喜爱燕子,让我们再一次朗读,读出对小燕子的赞美吧!

7、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吗?

8、你还有什么问题吗?

三、学习第三段。

1、师:燕子的外形真美,老师已经迫不及待想领略燕子的其它美,你们想吗?

2、请细细品读第三节,划出你认为表现燕子美的句子,再多读几遍,想想你能体会到什么?然后可以与同桌交流。

3、学生自由朗读同桌交流。

4、讨论:

在微风中,在阳光中,燕子带着它剪刀似的尾巴,斜着身子在天空里掠过,“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

师:这是一个长句子,你读懂了吗?

主要写燕子飞到高柳下。其它词语呢?写出了什么?

“斜”字把燕子飞行的特点写出来了,给人又快有轻的感觉。杜甫曾经写过这样的诗句:“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斜”字不但写出恶劣燕子飞行轻快,而且写出燕子飞行的优美姿态。

“掠过”你体会到什么?

“唧”的一声,已经由这边的稻田上,飞到了那边的高柳下。你又体会到什么?

比较句子:

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是一定要把句子写具体,写生动,文章才有味道,大家才爱看。b还有几只横掠过波光粼粼的湖面,剪尾或翼尖偶尔沾一下水面,那小圆晕就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小圆晕是什么?为什么不用小圆圈?“晕”和“圈”有什么不同?

“晕”就是日光或者月光透过云层折射出来的七彩圈。

那七彩的光圈可真美!在作者眼里,燕子点水荡起的一圈一圈的波浪就像日晕、月晕。不但作者笔下的燕子美,就连这小圆圈也是美的!让我们再读这句话,领略这其中的美。

四、学习第四段。

1、刚才我们欣赏了燕子飞行之美,那么停歇时的燕子又是怎样的呢?请你读读第四段,你最喜欢哪些句子?并与同桌交流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交流:

估计:

a有几队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

(落写出了燕子飞行是疲倦是休息的样子,比停恰当。)。

b嫩蓝的天空,几痕细线连于电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就是燕子。

师:为什么用痕,不用根?

(电线远,而且多,看不清楚,在蓝天中只留下一丝痕迹。)。

为什么天空不用“蔚蓝”,而用“嫩蓝”?

学生。

师:是颜色浅?是蓝得透明?是天空也充满活力?是,但又不全是,里面更多的是作者的感情。这就是我们祖国语言的魅力。

c这多么像正待演奏的曲谱啊!

大家想一想,这会是一首什么样的正等着我们去演奏的曲谱?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一、三、四段,领略了燕子外形之美,飞行之美,还有停歇在电线杆上时的音乐美。怪不得画家画春天,少不了燕子,作家写赞美春天的诗文,少不了燕子;歌唱家唱赞美春天的歌,也总少不了燕子。可以说,如果少了燕子,春天就会失去一半的美。让我们饱含神情,再次齐读这三段,把可爱的燕子,把美丽的春天留在我们的脑海里,伴随我们生活的每一天,使生活更有生机,更加灿烂!

五、课外延伸。

同学们,让我们保护燕子……。

以《我是一只小燕子》写一篇短文。

难忘的泼水节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及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了解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通过看图学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关心少数民族,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4.理解“四面八方”、“笑容满面”的意思并能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课文最后四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2.培养观察能力,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

3.练习概括每句话的意思和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通过看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抓住人物的穿着,表情及动作体会人物的心情,了解课文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特别是笔画多的字。

(二)通过看图,了解图意,培养观察能力。

三、教学过程。

(一)认真观图,了解图意。

老师出示挂图,请同学们看看图上的人们在干什么?

(人们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

板书:泼水节。

(1)泼水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板书:(傣族)。

(2)谁知道泼水节是怎么回事?

(学生如果讲不清,老师可补充说明:每年的清明时节,也就是当凤凰花开的时候,到了那天,人们穿上漂亮的服装,背起象脚鼓,互相泼水祝福,这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

(3)谁知道傣族人民主要居住在什么地方?

(学生说不上来,老师告诉学生:傣族人民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西双版纳地区。)。

(4)仔细观察图画,图上人们的表情什么样?穿着什么?

(喜气洋洋,兴高采烈,喜笑颜开。再看人们穿的衣服,色彩鲜艳、漂亮,包着头巾,多数的衣服都没有领子,绣着花边,赤着脚。周总理穿着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粉红色头巾。)。

(5)人们的手里拿着什么?请你们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说一完整话。(老师把句式写在黑板上。)。

(人们有的端着碗,有的抱着水罐子,还有的敲着象脚鼓,和周总理一起欢度泼水节。)。

(对总理的尊敬、爱戴,像亲人一般。)板书:爱戴。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他心里装着各族人民。)。

板书:心连心。

过渡:周总理是怎样与傣族人民欢度泼水节的,为什么说这次泼水节难忘?下面,让我们学习课文。首先,我们来一起扫清学习中的文字障碍。

(二)范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在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三)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泼:念“p#”,不念“b#”。

乐:在“欢乐”一词中念“l8”,另一个音念“yu8”,音乐。

2.字形:

乐:共5画,第二笔是竖折,不要写成两笔:竖、横。

幸:要与熟字“辛”区分字形,不要混淆。“幸”字第二横最长,下面不要写成“羊”字。

瓣:左中右结构,两边是“辛”字,第一个“辛”的竖要写成撇。中间是个西瓜的“瓜”。要与熟字“辨”区分异同。

族:不要丢了右上边的“卧人”。

驶:左边是个“马”,右边是历史的“史”字,不要写成“吏”。要与使用的“使”区别异同。

祝福:这两个字都是示字旁,一个“点”,不要写成“衤”旁。

毯:半包围结构,里面是上下两个“火”,最后一笔都要写成点,“毛”的最后一笔要写大些,把两个“火”都包在里面,要注意写均匀。

3.解词:

花炮:指燃放的彩花和鞭炮。

象脚鼓:是傣族的一种乐器,样子像大象的脚。鼓身是木制的,羊皮蒙在鼓面。演奏时斜挎在肩上,用手拍击鼓面,多用来给舞蹈伴奏。

4.熟读本课生字词。

(五)指导学生写生字的字头。

(六)作业。

1.写生字各一行。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课文,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二)做到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5~8自然段。

(三)复习本课生字词。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二)练习概括每句话和每自然段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巩固复习生字词。

(采用各种形式读熟,做到脱口而出。)。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请三个同学读课文。第一个同学读1~3自然段,第二个同学读4~6自然段,第三个同学读7、8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他们是否读准了字音,并且边听边想每个同学读的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读后回答:

(1~3)自然段写周总理到来前的情况。

(4~6)自然段写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7~8)自然段写傣族人民的欢乐心情。

(三)学习1~3自然段的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边默读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凤凰花开的时候,就是泼水节到来的时候。)。

(2)凤凰花的颜色是什么样的?从图上找一找。

(火红火红的。图的右下角生长着,地上铺着花瓣。)。

2.指名读第2自然段,边听边想:

(1)这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今年”是指哪一年?

(读一读最后两个自然段就知道了。)。

板书:1961年。

(周总理关怀着全国各族人民。)。

3.齐读第3自然段,看看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

(1)画出人们的动作词语。

板书:敲起、赶来、撒满、欢呼。

(2)“赶来”改成“走来”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赶来”有急切的意思,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人们都愿意到最热闹的地方来欢度节日,最重要的是他们听说敬爱的周总理要来参加今年的泼水节,人们早就想亲眼看一看周总理,能和总理一起过泼水节是多么幸福啊!大家唯恐来晚了赶不上和总理一起联欢,所以起了大早,急急赶来。)。

(3)人们把鲜红的凤凰花瓣撒在地上表示什么?

(4)画出第3自然段中的比喻句,齐读,说说本体、喻体、比喻词各是什么。

(5)人们为了欢迎周总理还准备了什么?读出有关句子。

(龙船、花炮)。

(6)“一条条”“一串串”说明了什么?

(江面上有很多的龙船驶过,很多的花炮齐放,场面热闹非凡。)。

(7)“欢呼”一词表达了人们的什么心情?读这一句时应用什么语气?

(人们渴望见到周总理,今天的愿望终于实现了,压抑不住的喜悦通过欢呼声表达出来。读这一句时声调要高,要表达出傣族人民激动、高兴、情不自禁的心情。)。

有感情地读读这一段。(个人、集体)。

(四)学习4~6自然段。

(第一句介绍了周总理的外貌和神态。第二句是讲周总理敲着象脚鼓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2.看图上周总理的服装,他为什么要穿这样的衣服?

(为了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

3.画出这段中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词语,说说这些动作说明了什么?

板书:接过、敲着、踩着、跳舞。

(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

4.全班一齐回忆学习第4自然段的方法。

(1)这段有几句话。

(2)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3)通过重点语句,体会自然段的意思。

5.按第4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5自然段,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一起说说讨论的内容。

(共有三句话,第一句的意思是泼水开始了。第二句的意思是周总理向傣族人民泼水,为人们祝福。第三句的意思是傣族人民向周总理泼水,祝愿他健康长寿。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有:端着、拿着、泼洒。这一段进一步说明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

6.练习背诵第5自然段。

(1)请三个同学每人背一句。

(2)每个同学小声背这一段。

(3)全班齐背。

7.课文的哪些段落具体描写了图上的内容?(4~5自然段)。

周总理来参加傣族人民的泼水节,这对傣族人民来说,是天大的喜事,是双喜临门。傣族人民欢欣鼓舞,激动的心情无法形容。全班齐读这两段,一定要读出欢乐的情绪。

8.第6自然段描写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欢乐场面,要读出语气。先自己小声练读,然后互读,最后全班齐背。

(五)学习课文最后两段。

1.请一个同学读,大家想:这两段表达了什么?

(傣族人民的激动心情。)。

2.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是幸福的,是难忘的?

(因为周总理来到这里,他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都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忘不了这一天。)。

3.全班齐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六)作业。

1.写本课字词各三遍。

2.熟读全文,背诵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

《海燕》公开课教案设计

在讲到“生活中的暴风雨”时,我本来是打算让几位学生读读他们写的日记,说说自己是怎样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可是,我忘了让语文科代表搬回日记了。所以,就聊到了班上有一位学生面对暴风雨的态度。我读了这位学生发的一条微博,里面的内容就是诅咒她的语文老师,说为什么出那么难写的作文题《我为什么活着?》,最后来一句“操她一屋”。我点评了一下,说当时觉得哑然。且不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她应该尊重自己的老师。就说她面对的困难不过是老师出了一道难题,难道就非得用诅咒老师的方式来解决难题吗?其实,她完全可以换一种更积极、健康的方式,就是努力思考自己的人生,想想自己十几年的日子是怎么过来的,再想想自己期待拥有怎样的未来?就算她一定要骂自己的老师,也可以选择一本秘密的日记,尽情地书写对老师的怨恨;或者,找自己的好朋友,愤怒地宣泄对老师的不满。

除此之外,我还说到了另一位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暴风雨的态度。他遇到的困难就是师生之间的矛盾,他怪自己的语文老师责骂了学生。但是,他在日志里不是把老师骂得狗血淋头,而是写道,“老师是人生的第二个改变者。如果一个老师在她学生面前骂人,那那些学生会学好样吗?我希望我的老师改一改。要学会将心比心。老师,我们也有错,让我们一起来改吧!”读到这样真挚的话语,哪位老师不会动容?通过这样的文章,我们也可以看出这是一位多么阳光、健康的学生。我表扬他处理困难的方式就积极多了。

最后,我提出:每一位学生都应该向高尔基学习,发挥文章的正能量。尤其在网络时代,要注意文明发帖。虽然网络是个虚拟世界,却也不能失去了道德和法律的约束。我希望凭一己之力,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会文明用语,就算在网络上也应该如此。也许,自己的力量很微薄,根本净化不了我们的网络世界。但是,哪怕自己能够让一两个学生牢记了不能在网络上动不动就是“他妈的'”之类的话语,牢记了透过网络语言一样可以看到发帖人的内心世界,那这一堂课也就算没有白上了。

听了课的老师也觉得我不该在公开课上批评学生,觉得会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她们觉得在班上可以公开批评那位学生,而且应该是义愤填膺的,但是不能在公开课上。而我,却选择了在公开课上,而且是那样和风细雨似的,没有一点气愤的表情,就好像是在讲述别人的故事。

我想:我真的是好心办坏事了。我告诫自己以后一定不要再犯这样的错了,我也真诚地希望被我批评的那位学生能够原谅老师。

这件事带给我的思考是很深刻的。它让我铭记了要时时处处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同时,也让我牢记了要多给学生赞赏与鼓励。

这一切,也许只有那位被我批评的学生才能回答了。

我期待的是老师的严厉批评有助于她的健康成长。

《难忘的泼水节》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文中有关诗句。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为小外甥的聪明好学、富于幻想而感到自豪,对祖国的未来充满希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板书:“我”小外甥)。

2、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独自一个在江轮甲板上赏月,看到的月光照耀下江上景色是怎样的呢?(板书:赏月)。

3、出示“月夜江上美景图”。学生看图后,出示第2自然段文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过渡:正当“我”尽情地欣赏着“月夜江上美景”的时候,小外甥也来赏月了。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二段,想一想,“我”与小外甥在赏月的过程中交谈了什么呢?(板书:交谈)。

1、默读,思考。

2、检查、交流,小结,板书:颂月、论月。

3、讲读5—12自然段。

过渡:“我”和小外甥是怎么“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诵颂月古诗的?

(2)分角色对背古诗。讨论交流上述问题。(三次,每一组诗的作者教师都是明知故问,第二组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第三组都是写在江上看月亮。)。

(3)小结。

(4)多媒体出示情景,学生背诵。

(5)想一想,读了“我”和小外甥对背古诗的情景,你们体会到了什么?(对背诗不是随随便便的,你背的诗还得跟我背的诗有一定的联系呢!小外甥自信、聪明、机灵,“我”真不愧是一位大作家。)。

(6)指名表演背诵。

6、讲读14—20自然段。

过渡:小外甥不仅向“我”挑战,对背诵月的古诗,而且问“我”“月亮像什么?”

(1)指名朗读。思考:“我”有没有直接回答小外甥的问题?为什么?

(2)检查交流。

(3)自读,思考:小外甥把月亮比作什么?划出有关的句子。

(4)出示句子,指名朗读,要求“绘声绘色”地叙述。

(5)小结。

三、讲读第三段。

1、范读。

2、交流。

3、指名朗读。

四、总结深究课文。

2、质疑赏析。你读了这篇课文后,认为还有什么问题值得研究的?

3、提示总结。

古诗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多读、多背、多想,不仅能陶冶人的性情,更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创新思维能力一种。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期盼更多富有创新力的人才呀!

“我”独自一人站在甲板上也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我”会幻想些什么?(从小外甥的身上,他看到了祖国的未来,是充满希望的。)。

这篇课文写的景很美,写的小外甥很可爱,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深远的。整篇课文的语言是那么优美的。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搜集并背诵写有关山(或水)的古诗,看谁背得多。

附板书:

“我”小外甥。

望月颂月聪明好学。

交谈。

简评:

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夏沔尊先生在二十年代就提出,要多读高级文艺作品,尤其是青少年学生。他说,高级文艺作品宛如“贞娴的淑女”,低级文艺作品就像“媚惑的娼妇”。高级的文艺作品,给读者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望月》是著名的作家赵丽宏的散文。文章中描写的“月下江景”是非常美丽的,介绍的他的小外甥是十分可爱的。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是深远的,语言是隽永的。应该说,这篇文章是一篇高级的文艺作品,在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是一篇比较好的课文。我反对把“短、浅、白”的文章,作为课文。

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都当作记叙文来教。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在弄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激发他们热爱文学的兴趣,萌生探求文学殿堂的欲望。这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每个语文老师都要有战略的眼光,认真思考这个问题。

蔡小玉老师选择《望月》,上了一堂研究课。她是有胆量的,上课也是成功的。我揣摩她教学的指导思想,概括为六个字:低起点,巧引导。也就是放低教学的要求,采取有效的方法进行引导。能引则引,逐步提高学习的要求。我认为,她确定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在具体的教学中,她采取了三条措施:

1、合理地安排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安排是否合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关键。她安排教学过程:一是遵循作者的思路。引导学生弄清事情的情节——“我”在江轮的甲板上望月,与小外甥交谈(对背颂月古诗、讨论月亮像什么)、“我”一人在甲板上展开了幻想的翅膀。二是遵循学生阅读的规律。引导他们先理解内容,再理解内在的意思。如第二段,先找出文中“我”与小外甥“交谈”什么,再思考:可看出小外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三是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易到难,先理解一般内容,再提出更较高的学习要求。

2、努力地创设课文情境。什么是情境?指作者在文中所描写的人、景、物和当时当场的气氛。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入境始觉亲”。只有亲临其“境”,才能真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作者产生共鸣。“我”在甲板上赏月时的情境,是恬静的,他的心情是愉悦的。小外甥与“我”“我一句你一句”地对背颂月古诗的情境,是紧张而生动的。小外甥是自信的,“我”是沉着而自豪的。小外甥叙述“月亮像什么”时的情境,是生动有趣的。“我”的心情由自豪变为“佩服”了。“我”一人幻想的情境,是清幽的,心情是深远的。她正确地把握了课文中的一个个情境,并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分角色朗读、想象和语言描绘等手段,生动地再现了这几个情境,有效地帮助学生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耐心地引导品读体会。文学作品的内含是很丰富的,是通过描写境界、塑造形象来陶冶、感染读者的。阅读文学作品,一定要细细品读语言,领悟准确、鲜明、生动的特点,同时要感悟作品所塑像的形象。读者对形象的感悟越深,作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她在教学中耐心地引导学生品读小外甥与“我”对的诗句时,辨析每次对背诗句的“同”、“异”,理解小外甥出“对”的角度,感悟小外甥的“机灵”。在诵读小外甥想象月亮的句段时,感悟他的胆识——把天空当作人,把月亮当作他的眼睛。在品读我“展开幻想的翅膀……”时,启发学生想象、讨论。这里的引导还不到位,如学生能想到:他希望祖国的下一代,都能像小外甥那样:聪明好学、爱幻想。那么,“我”的形象就高大了,文章的含义也就更大了。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中,也有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但瑕不掩瑜。这是我听到的最满意的一堂课。就教学而言,我希望大家多上课,多思考。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教学机智,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减少失误。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流利地朗读课文,学写后面底个生字。

2、学习课文3-8段,体会周总理和蔼可亲的形象和平易近人的作风,更体会到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亲如一家、鱼水情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行,那就让我们一起度过这个--。

2、齐读课题。

3、复习生字。

二、自主探究,会文悟情。

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么过泼水节的?

1、白由读第3-6自然段,勾画有关句子。

2、小组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

(1)先来看看傣族人民是怎么欢迎周总理的?

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后,课件相机出示句子,顺序不限。

a、“一大早,人们敲起象脚鼓。兴高采烈地从四面八方赶来。”从中你体会出什么?从哪些词语体会出来的?抓住“一大早、兴高采烈、四面八方、赶来”等词体会人们的急切、兴奋的心情。指名读、评议、齐读。

b、“为了欢迎周总理……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毽。”从中你体会出什么?(傣族人民用撒花瓣这种独特方式隆重迎接尊贵的客人,他们多么开心呀!)。

c、一条龙船驶过江而,一串花炮升上天空。从“一条条”“一串申”更能体现当时场面热闹非凡,人们激动万分。引读,表演:人们搬动地欢呼起来:“周总理来了!”

师生赛读。

d、配乐读第3自然段:

课件配乐(葫芦丝乐曲〈月光下的风尾们〉),伴着这婉转动听的乐曲。让我们也加入欢迎的人群,迎接周总理的到来!

(2)周总理和傣族人民是怎样过泼水节的?

a、学生读出有关句子后,相机出示句子o。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同傣族人民一起载歌载舞。”

a.说出表示动作的词:接过、敲着、踩着、载歌载舞。

b.谈体会:从周总理的衣着、神态、动作中,你体会到什么?(平易近人)周总理和普通的傣家人一样,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有感情地朗读。

b、“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一手拿着的树枝蘸水向人们泼洒。”

a、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周总理祝福什么,说一说。

b、周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说-说。

c、演一演:配乐师生表演,交际互动,互相祝福。

c“他还乐呵呵地舀了一碗水……幸福的热泪和清凉的水一起流淌……”

a、指名读,

b、说一说:说说姑娘和小伙为什么留下幸福的热泪?他们的心里会想些什么?

c、周总理是多么的可敬可亲.姑娘、小伙的脸上已分不清哪是清凉的泉水,哪是幸福的热泪,他们已陶醉在这深深的祝福与关怀之中。此时,什么语言也无法表达他们的激动、兴奋、快乐、幸福!

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男女生赛读。

引读“清清的水,祝福的水……是那么开心!”

分组配乐有感情地朗读第3-6自然段。

三、释疑小结,激情升华。

1、为什么说1961年的泼水节令人幸福、难忘?

总理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把幸福和快乐送给傣族人民,与人民心连心.那么可亲可敬。

2、傣族人民沉浸在这幸福的回忆之中,让我们深情地读读第7-8自然段!

四、课外延伸,激趣探究。

1、查找、收集周总理的有关故事、图片。

2、了解我国的民族节日和民间风俗。

五、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学生认读,分析结构。

2、教师范写“祝”。

3、学生描红1个、写2个,教师巡视指导。

板书设计:

《白杨》公开课教案设计

1、学习边疆建设者哪儿需要就在哪儿扎根作贡献的高尚品质。

2、理解课文内容,并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会3个生字,理解“戈壁、清晰、抚摸、介绍、新疆、表白、陷入、浑黄一体、高大挺秀”等词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体会作者以物喻人的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法。

1、朗读课文。

2、查找有关白杨的资料。

3、理解生字新词的意思。

4、在自己不明白的问题或者难理解的语句的地方做记号。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师:今天,老师想和大家一起学习新的课文:白杨(板书课题)

2、请四位同学分部分朗读全文。(要求学生正音。)

二、学习课文。

1、师: 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啊,那么作者又是运用什么生动的语言文字来描绘白杨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把它找出来,划一划、读一读。

2、交流。

(1)生:大戈壁滩上的白杨用词语“高大挺秀”。

(课件出示句子)“那就是沿着铁路线的一行行白杨树,每几秒钟,从窗口就飞快地闪过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

师:谁能说说“高大挺秀”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挺”:直;“秀”:美、清秀、秀丽,形容白杨又高、又直、又秀丽。

(简笔画:白杨)

师:你理解得很好,能把这句话读读吗?(指导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2)生: “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课件出示句子)

师:反复读读爸爸的话,从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就这么高大”这里是说白杨树姿态很美,一向是高大、笔直的。(板书:树干挺直)

生:“哪儿需要它,它很快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这告诉我们,无论把白杨树栽到哪里,它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出示课件:(口头填空)

戈壁需要它挡沙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堤岸需要它护堤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荒山需要它绿化时,它很快就在( )生根、发芽、成长;

师:书上有没有这么写?再读读这句话,体会一下,它是用哪组关联词语

表示的?(生:哪儿……哪儿……)

(课件点出:哪儿……哪儿……)

这是说白杨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适应各种生活环境。

(板书:适应性强)

师:老师剪辑了一段录像,请同学们欣赏。(观看录像:戈壁滩上的白杨)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能说说吗?(生自由发言)

师:(引读):这就是说:

遇到风沙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雨雪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干旱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遇到洪水时,白杨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无论环境怎样恶劣,白杨——还是那样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

(板书:性格坚强)

这句话写得好吗?为什么?

生:这句话用上了“不管……不管……总是……”这组关联词语。

(课件点出:不管……不管……总是……)

师:是啊,白杨不但形象美,内在也很美,同学们,你们能有感情地朗读爸爸说的这段话吗?(指名一、两名同学读)

师:爸爸的神态庄重严肃,话语意味深长,让我们再次感受白杨高尚的品格。请同学们试着背背爸爸说的这三句话。(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观看录像:茫茫大戈壁

师:你对大戈壁有什么了解?可以说说吗?

课文是怎么描写大戈壁的?你能把它们找出来吗?

课件出示句子:“火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也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师:能抓关键词语来理解吗?(要求学生自由读,再画出描写戈壁的词语)

生:我画了这句话:“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这说写出了大戈壁很荒凉。

生: 这里写大戈壁用了“并不那么清晰”,这就是说大戈壁模糊、不清晰。

生:我画了“浑黄一体”这个词,这里是说大戈壁一片风沙,天和地的界线不清晰,看上去都是黄色。

生:我画的是“茫茫”,它是一望无际的意思。这里是说大戈壁面积大。

师:课文中大戈壁用一段话,谁能用一个恰当的词概括大戈壁什么样?

生:“荒无人烟”、“一望无垠”、“空旷单调”、“风沙漫天”

4、 师:作者写白杨树,为什么开篇要写这荒凉的戈壁?

生:多少荒凉的景象呀!就在这时,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生:这就告诉我们白杨树所生长的环境很恶劣。

生:这里用恶劣的环境来烘托白杨树的高大的形象。

生:不,它们更像大戈壁的“卫士”,守卫着祖国的边疆。

三、口语交际:

师(小结): 白杨树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就心甘情愿地在哪儿扎了根。如今,戈壁滩需要它,它就在这儿生根了。看,戈壁滩有了它,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观看录像:戈壁滩的环境改善)

看了这段录像,你的心情怎样,能把它写在脸上吗?(生高兴地笑笑)

白杨上擎青天,下踩戈壁,它总是那么坚强。此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白杨说,现在请以“白杨,我为你 ”为题,说说你心中最想说的话。

(生各抒已见)

四、作业:1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2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白杨有三个特点:1树干挺直;2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3性格坚强。

生:我知道在满目荒凉而单调的大戈壁,能看到这高大挺秀的白杨树,真是令人惊叹不已。

生:在荒凉的大戈壁,出现了一行高大的白杨。看着这浑黄世界中的新绿,给人们带来了欣喜,给沙漠带来了生机。

二、学习课文。

1、师:同学们了解得真多啊。相信这节课,同学们一定获得更多的知识。

现在老师想了解一下,同学们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弄明白哪些问题?

(学生质疑)

2、师:咱班的同学特爱动脑筋,敢于提问题,蔡老师相信同学们自己就能解决这些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在小组中交流。

3、师:刚才同学们讨论得很激烈,不知同学们在讨论中,都弄明白了哪些问题?

(1)生:“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课件出示句子)

师:爸爸的“心”是什么?孩子们知道吗?(生:不知道)那孩子知道什么?

现在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待会儿,我们来听听看,孩子们都知道些什么?

生:孩子们知道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知道从小是跟着奶奶生活在一起的,是跟着奶奶长大的。

生:他们知道爸爸、妈妈这回要接自己到新疆去读书,不再跟着奶奶在内地住了。

生:他们可能知道新疆离奶奶家很远,因为在戈壁滩上坐了几天火车了。

生:孩子们坐在火车上看到火车两旁的景色与内地不一样,知道疆离内地很远了。

师:同学们都推想得很好,课文里是怎样写的?

课件出示句子:

“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如果后面接着写:不知道……应该怎样写?

生: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在新疆工作?

生:孩子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

生:他们不知道新疆到底在哪里?到底有多远?

师:那么你们知道吗?你们能回答吗?

生:爸爸、妈妈在新疆工作是为了建设新疆,保卫新疆。

生:爸爸接他们到新疆去读书,是想孩子们长大了也建设新疆。

师:现在你们知道爸爸的“心”是什么了吗?

生(齐):知道了-----是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

师:爸爸的心愿正好道出了边疆建设者的一句豪言状语:“献了青春献终生,献了终生献儿孙。”

(3)课件出示句子:“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忽然,它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那是因为他看见在火车前进方向的右方,在一株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a生:“爸爸在沉思什么?”

(观看录像:正在行驶的火车窗外不时闪过一行行白杨)

生答:爸爸可能是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自己一样的千千万万的边疆建设者的子女,自己的下一代就要在边疆落户,也参加边疆建设。

师:读着这段话,同学们心里是否还有疑问?

b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一丝微笑?

生答:爸爸的嘴角浮起一丝微笑,是因为爸爸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辈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扎根边疆,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之材,他为此感到欣慰。

c生:“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什么?(暗指爸爸);

“几棵小树”指什么?(暗指孩子);“风沙”指什么?(暗指各种困难。)

师:读这段话的时候,我们应该用什么感情来朗读呢?你能试试吗?

(指导学生朗读,能背诵的,当堂背)

三、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渗透读写例话)。

师:请同学们找找爸爸望着白杨树时,与“想”有关神情的词。

生:出神、沉思。(课件出示)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想一想爸爸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在想什么?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种,好好读一读课文,体会体会。等会儿我们来交流交流。

(课件出示以上问题)

生:望着窗外的挺拔的白杨出神,爸爸由树想到了人,想到自己年轻时也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想到无数的扎根边疆的边疆建设者。

(课件出示:思过去、思自己)

生:看到几棵小白杨正在成长,爸爸想到了自己的孩子将来也将扎根边疆、建设边疆,新一代边疆建设者正在成长。(课件出示:思未来、思子女)

师:课文表面上是在赞扬白杨,其实——(生:)也在赞扬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精神。

师:对,这种写法叫——借物喻人。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中的语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借谈白杨,表达自己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心愿。今后,我们若在阅读时注意从内容中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对课文的理解就会更深一步,收效也会更大一些。

四、谈感想。

师:我们已经学完了整篇课文,相信此时此刻,你们一定有很多感想。现在,就请大家自由来谈谈吧。谁先来?(生发表自己的感想)

五、作业:

1、练笔:把读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写成一篇小文章。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语句及自己认为含义比较深的句子,并多读几遍。

3、背诵整篇课文。

附板书:

19白 杨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积累生字词。

2.朗读指导结合语言实践,理解泼水节的热闹,感受总理与傣家人心贴心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教师伴着“快乐的泼水节”乐曲,缓缓地述说)同学们,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脚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拿着盛满清水的银碗或者是罐子、脸盆,一手拿着柏树枝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听傣家人说,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所以人们全身湿淋淋的,却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大家知道这个节日就是(生:泼水节)。

2.学写“泼”字。

(屏幕出示“泼水节”)“泼”是今天要学的新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

生在田字本上练习。

3.导入新课。

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节日,对于我们宁波小朋友可能有些陌生,今天就让我们通过课文来感受泼水节吧。

二、初读课文。

1.读通课文。

自由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划下来,把它读准确,最后标上自然段序号。

2.生自读,师巡视,并随机板书学生认为难读的词语。

3.小老师带读――开火车读――齐读。

(个别难读的词语可结合句子来读,火红火红的“凤凰花”、“象脚鼓”可结合图片理解)。

4.学写“凤凰”和“脚”。

5.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难读的段落,谁敢来挑战自己,读给大家听听。

6.大家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把自己觉得难读的段落读通顺。

[设计思路:

三、深读课文。

1.回顾默读要求。

上单元我们学了一种读书的新方法(默读)。还记得默读的要求是(生: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思考。)。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泼水节?你是从哪些句子中看出来的,把它划下来。

3.交流。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难忘的,热闹的,幸福的。

4.学习“热闹的泼水节”。

a、你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这是“热闹的泼水节”?

(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敲起象脚鼓”、“四面八方”、“赶来”。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

师板画凤凰花瓣,理解“撒满”。

“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读“一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比较理解“一串串”、“一条条”。

b、激情引读句1,句2,句3。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天天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许多多重要的事情,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当时傣族人所在的景洪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总理乘飞机后又改乘汽车,最后又乘渡船过江,不辞辛苦,不远千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小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难怪――――――,难怪――――――(引读句1,句2,句3)。

c、引读句4。

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男孩,你会欢呼――――――;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女孩,你会欢呼――――――;

如果你远远地看到周总理来了,你会大声欢呼――――――;

如果你看到总理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激动地欢呼――――――;

周总理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傣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大声欢呼着――――――。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周总理来到了人群中,你能认出他吗?

出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

他戴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2.指名读。

3.指名根据画面介绍周总理。

课文中准确生动的描写,使我们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周总理,我们发现句子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

4.你能用表示颜色的词来说说插图中的人物吗?过会儿请大家猜猜你说的是谁。

()身穿(),(),头上(),()地()。

5.再来看看周总理的打扮吧!齐读。

五、小结。

看了周总理和傣家人的打扮,你发现了什么?

总理的打扮和傣家人是一样的,总理的心也和傣家人贴得紧紧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总理,难怪傣家人用最隆重,最热闹的仪式欢迎他,(齐读第2自然段)。

同学们真能干,通过自己读书,感受到这是一个热闹的泼水节,那么课题为什么说这是一个难忘的泼水节呢?我们下节课继续深入地学习。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傣族人民和敬爱的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使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大打折扣。然而对小学生而言,“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教师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难忘的泼水节

课型新授时间2013.3.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学习者分析二年级学生对新鲜事物比较有兴趣,培养他们能从生活中去感受、了解一些神话故事,在生活中去学习知识。在故事中去对科学产生兴趣,在快乐中学习,在生活中获得新知识。

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理解课文的意思,了解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

学习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能读会写。

了解泼水节的来源,节日的意义。

重点。

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难点:识字运用。

教具多媒体。

学具。

检测题。

1、朗读课文。

2、用课文中生字组词。

板书设计。

凤凰傣恩敲撒襟褂咖啡踩端蘸寿。

教学过程。

一、检测预习:

1、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泼水节主要有哪些活动?

2、在学习这篇课文的时候遇到了哪些问题?

二、教学新课。

1、自读课文,画出课文中生字和新词。

2、想一想,你觉得泼水节中哪些场面令人难忘?读读想一想这个节日是有何意义。

3、课件出示热烈场面的词语:赶来四面八方敲鼓地毯龙船花炮撒满鲜红。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矫正自己读错的字音。

三、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找出本课出现的生字,新词,自拼自读;

2、ppt课件出示生字,学生反复拼读练习。

3、利用投影引导学生认真区分生字,从字形,结构特征,书写上指导。

4、巩固生字。组词扩句训练。

四、强化练习:。

1、学生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感情,语调清楚,适当的地方会停顿;

2、从课文中找出多音字组词(常用几个多音字)。

3、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令人难忘?

4、傣族平常的泼水节是怎么过的?

五、实践活动:

1、生字组词。

2、练习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大班公开课教案设计

活动目标:

1.阅读故事内容,理解野田做哥哥后带弟妹外出的相关情节。

2.感受野田内心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对人物心理进行合理想象。

活动准备:

ppt。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

(1)升到大班了,我们小朋友成了幼儿园最大的哥哥姐姐了,你觉得做哥哥姐姐的感觉怎样?(很自豪)。

(2)小朋友,你喜欢做哥哥姐姐吗?请说说你的理由。我们来看看谁跟你们一样也当哥哥了(出示ppt)看,是谁啊?(小猫)对,它的名字叫野田。

2.播放课件。

(1)观察图中的三幅图,你从哪里看出野田做哥哥不开心的原因了?

(4)他们好不容易爬到树枝上,可是眼看树枝都快断了,这时弟弟妹妹会怎么样?你们觉得野田会去救弟弟妹妹吗?(野田虽然想把弟弟妹妹扔掉,可是又想谁叫我做哥哥呢,于是野田一手拉起旁边的弟弟,另一只手拉着一个妹妹,可是野田的力气太小了,小朋友说你们是哥哥姐姐了,老师来看看你们的力气有多大)。

(7)野田也想到了一个办法,看看是不是和小朋友想到的是一样的,请小朋友观察野田是怎样帮助弟弟妹妹过独木桥的。

(9)为什么野田做哥哥了一开始不开心,后面就很开心呢?请幼儿讨论。

教师小结:

尊严公开课教案设计

1、自主识字若干个,理解并积累“面呈菜色、疲惫不堪、骨瘦如柴、狼吞虎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能通过哈默与其他难民的比较,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神态等描写中体会到人物的品格,懂得什么是尊严。

从描写年轻人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里体会到人物的品格。

理解杰克逊对女儿说的话:“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出示词语:沃尔逊

谁知道“沃尔逊”?(表示地名,是美国南加州一个小镇的镇名)

出示词语:杰克逊

谁知道这个词语表示什么?(人名,沃尔逊小镇的镇长)

说话:杰克逊是沃尔逊小镇的镇长,沃尔逊小镇的镇长叫杰克逊。

学生自由说

这些词语是描写逃难者的,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

面呈菜色 脸色苍白 骨瘦如柴 (营养不良)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疲惫、饥饿)

你从这些词语中读懂了什么呢?(指名说)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读这些词语。

当善良朴实的沃尔逊人烧火做饭款待他们时,他们——

(出示)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什么?(顾不上说,实在太饿了;吃了再说)带着这样的感受去读

导:可是在大家都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的同时,有一个人的表现却与众不同,请大家自由读2——5小节,划出他的表现。

学生自由读,汇报

1、他仰起头问:“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需要我做吗?”

想象:年轻人仰起头( )的问

2、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为什么目光灰暗?想象:年轻人为什么喉结动了动?

指导朗读:他的喉结动了动( )的说:“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

3、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年轻人站起来说。

指导朗读并想象说话:年轻人( )的说

4)这是年轻人三次对杰克逊大叔说的话,让我们都把目光集中到这第一句中,出示:

这就是尊严!板书:尊严

再读2---6节,看看年轻人的尊严赢得了什么?

1、找出杰克逊大叔对年轻人的变化

1)直接拒绝 为什么要直接拒绝? 同情年轻人

2)想骗年轻人吃下饭 杰克逊大叔为什么想了想?在想什么?

同情但还是不理解

3)请年轻人敲背 敲背是做事情吗?为什么让年轻人敲背?

尊重年轻人,并达成他的心愿

4)把年轻人留下来

3、小结:年轻人的尊严获得了大叔的尊重和欣赏

同学们,尊严是一个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由于年轻人的高尚品格深深打动了杰克逊大叔,虽然他当时一贫如洗,可在杰克逊大叔的眼里,他就都没有,可他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

1、当你犯了错误( ),那就是尊严

2、当刘翔( ),那就是尊严

3、广播操比赛中,我和同学们( ),n那就是尊严

4、当我看到红绿灯( ),那就是尊严

5、当奥运会火炬( ),那就是尊严

正确理解民族尊严和个人人格的尊严

课文难忘的泼水节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3、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识,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的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周总理当年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体会周总理和傣族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情谊。

2、理解1961年的泼水节为什么是“难忘的泼水节”?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泼水节图片。

设计意图:从欣赏图片入手,激起学生对泼水节的兴趣。

2.导入新课。

每年的清明节前后,当火红火红的凤凰花盛开时,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这一天,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来到聚集地,互相泼水祝福,听傣族人说身上泼到的水越多,代表收到的祝福越多。所以,人们全身湿淋淋的,却都沉浸在欢乐和幸福之中。大家知道这个节日就是(生答师板书)。

“泼”是今天要学的新字,拿起小手跟着老师写一遍。泼水节今天课文中描写的这次泼水节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另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记的泼水节。板书“难忘”(结合实际理解“难忘”一词)。

这次泼水节为什么另傣族人民难忘?它到底特殊在哪?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课文。生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通课文。

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语要多读几遍,把它读准确,

3.检查生字。

(1)师:这篇课文需要我们认读的生字比较多,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现在老师想请同桌互相当小老师考一考对方,如果有不会认的,同桌一定要把你的识字方法教给他,可以帮他分析字形、给他组个词,认读完的马上坐好。

(2)出示词语指名读。

(3)认读多音字。

设计意图:遵循学生认识记规律,鼓励自主识字。

三、深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为什么不用火红?你还能说几个象这样式的.短语吗?)。

3.介绍周总理。

4、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默读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

(1)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

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敲起象脚鼓”、“四面八方”、“赶来”。

(2)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理解“撒满”。“鲜红的地毯”:在什么情况下会铺上鲜红的地毯(特别隆重的场合,接待最尊贵的客人时。)。

(3)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师读“一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花炮升上天空。”比较理解“一串串”、“一条条”。

a、引读句1,句2,句3。

周总理是新中国的第一任总理,他天天都要处理党和国家许许多多重要的事情,为了和傣族人民共同庆祝泼水节,总理从百忙之中抽出空来。当时傣族人所在的景洪地区交通非常不方便,周总理乘飞机后又改乘汽车,最后又乘渡船过江,不辞辛苦,不远千里,长途跋涉,终于来到了傣族人民生活的小城,来到了傣族人民的身边。就是这样一位关心傣族人民的好总理,傣家人从心底里欢迎他.难怪_____―,难怪―_________,难怪―_________,―(引读句1,句2,句3)。

设计意图: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渲染课堂气氛,唤起学生脑海中情景的再现,再次调拨学生的情感之弦,使朗读入情入境。感受总理和人民那种无以言表的感情。

b、引读句4。

就是这样一位受人爱戴的好总理来了,人们怎能不欢呼呢?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男孩,你会欢呼______―;。

如果你是傣家的小女孩,你会欢呼________――;。

如果你远远地看到周总理来了,你会大声欢呼_________;。

如果你看到总理来到你的身边,你会激动地欢呼_________;。

周总理来了,从四面八方赶来的傣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大声欢着――――――。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串开放式的句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语言道出自己的独特感悟和理解。

7.周总理来到了人群中,你能认出他吗?

出示句子“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他戴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1)、指名读。

(2)、指名根据画面介绍周总理。

课文中准确生动的外貌描写,使我们在人群中一眼认出了周总理,我们发现句子中有许多描写(颜色)的词。

(3)、你能用表示颜色的词来说说插图中的人物吗?过会儿请大家猜猜你说的是谁。

这就是外貌描写,学会了吗?老师相信在你们的习作中有所体现。

设计意图:感受外貌描写的作用,初步懂得这是一种写作方法。

8.再来看看周总理的打扮吧!齐读。

总理的打扮和傣家人是一样的,总理的心也和傣家人贴得紧紧的,就是这样的一位好总理,难怪傣家人用最隆重,最热闹的仪式欢迎他,(齐读第2自然段)。

五、学习四、五、六自然段。

师:周总理来到了傣家山寨,那他是怎样跟傣族人民欢度节日的?

1、自学4、5、6自然段,画出有关句子,把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语加上圆点,认真体会。

2、学生汇报师板书(敲鼓跳舞泼水祝福)。

3、填空练习。

这些动词说明了什么(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一样)。

设计意图:抓住课文中描写周总理动作的词,体会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像一家人一样。

师:多么让人激动的场面啊!谁能把作者的心情用声音表达出来!

1、指名读7-8自然段。

2、齐读。

设计意图:通过朗读,结合感悟,表达自己的看法,流露真实情感,再次激发学生对总理的爱戴,感受傣族人民的幸福。

六、总结:

周总理来到这里,把幸福、欢乐及美好的祝愿带给了傣族人民,傣族人民永远也望不了这一天,所以这是一次(齐读课题)我们为有这样的总理而感到骄傲与自豪,让我们齐读课文来表达我们对总理的热爱吧!

幼儿公开课教案设计

1.初步了解“沙画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运用漏、勾、捏等简单的方法尝试沙画创作。

2.能用沙子进行简单的人物构图,画面表现出一定的情境。

3.感受沙画表演艺术的奇妙,体会成长,感恩父母。

4.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5.愿意参加美术活动,感受绘画活动的快乐。

重点:初步了解“沙画表演”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运用漏、勾、捏等简单的方法尝试沙画创作。

难点:能用沙子进行简单的人物构图,画面表现出一定的情境。

1.《感恩父母》沙画表演视频,课件(漫画《感恩父母》),欢快和抒情背景音乐。

2.沙画桌(两人一组),每桌细沙2盒、金粉1盒、抹布1块。

一、沙画初尝试,初步感受沙画艺术的奇妙与独特。

1.谈话交流,激发幼儿对探索沙子的兴趣。

提问:“生活中沙子有什么作用?”

小结:“沙子可以用来铺路、建筑、灭火、做沙漏,还可以用来做沙画。”

2.幼儿自由尝试,初步感知沙画的创作方法。

提出要求:

(1)音乐响起,两人一组,轻轻走到沙桌后面,开始创作。

(2)音乐停时,在沙盒上面清理手上的细沙,再轻轻回到座位上。

幼儿自由尝试沙画的制作,教师将幼儿探究出的塑造方法以及作品录成视频。

3.以视频形式欣赏幼儿作品,感受沙画的独特。

集体欣赏幼儿的沙画作品,提问:“看过沙画表演后有什么感受?沙画表演与其他绘画有什么不同?”

小结:“其他绘画形式有专门的绘画工具,往往是静止的画面,而沙画却是动态的艺术,塑造画面、抹去,再塑造新画面、再抹去,不断交替呈现的艺术,配上音乐,更像是一部感人的电影。电影需要一个主题,把每一个片段连接起来才是部好影片。”

二、欣赏沙画表演《感恩父母》,体会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激发再创作的愿望。

1.欣赏视频,大胆表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故事。

提问:“‘故事未完待续’什么意思?”

追问:“说到感恩父母,你们想表现出什么画面?你和爸爸妈妈曾经、现在发生过什么感人故事,以后呢?”

2.结合漫画《感恩父母》,进一步体验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

利用课件小结:“在你们小宝宝的时候,爸爸妈妈照顾着你,教会你各种事情,当你开始记事了,你和爸爸妈妈之间发生了各种有趣的.事情,有一天当你长得比爸爸妈妈还要高,突然发现他们却变老了,请你像当年的他们一样,陪伴、照顾他们。”

三、趣味示范,了解沙画的基本塑造方法。

教师运用“魔术手”变魔术的方法示范人物“妈妈”的沙画制作过程,借助情境性语言融入制作沙画的漏沙、勾沙、抹沙等基本方法,例如:

搅拌车来了,滚筒朝下,轱辘轱辘——搅拌车帮我漏沙;滚筒落下,转转转——搅拌车帮我抹沙。

轰隆轰隆大吊车开来了,捏、起、落,松开吊钩——大吊车帮我捏沙。

刷刷刷清扫车来了,画画点点——清扫车帮我勾沙。

四、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制作沙画表达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爱。

1.提出创作要求。

(1)刮刮刮,请推土车帮我们刮沙,刮到沙盒中。

(2)音乐开始轻轻走到沙桌后,两个制片人合作,先确定你们想表达的画面,再商量你制作什么我制作什么。

(3)音乐停时,请在沙盒上面清理手上的细沙。

2.幼儿创作,教师巡回指导。

提醒幼儿保持地面的整洁,画面清晰、内容明确。

提供金粉,鼓励幼儿可以用不同颜色的金粉装饰细节,包括爸爸妈妈花白的头发、服饰等。

绘画结束时,教师将幼儿作品拍摄下来,导入电脑。

五、欣赏影片《感恩父母》,进一步让幼儿感受沙画的奇妙,懂得感恩父母。

1.请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交流自己制作的沙画内容。

2.结合音乐与独白,感受影片带来的故事与感动。

“当你很小的时候,他们花了很长时间教你用勺子,用筷子吃饭,教你穿衣服,教你做人的道理,你是否还记得,第一次上幼儿园,你在里面哭,而他们,在外面哭,你是否还记得,逼问他们你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当他们有天变老,当他们想不起来,当他们啰里啰嗦,当他们开始忘记,请不要怪罪他们,因为你在慢慢长大,而他们在慢慢变老,如果有天,当他们站也站不稳,走也走不稳的时候,请你紧紧握住他们的手,陪他们慢慢地走,就像他们当年牵着你一样。让他们知道‘你们把我养大,我陪你们到老’,此片献给爱我们的爸爸妈妈。”

幼儿公开课教案设计

3、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ppt、操作材料。

一、《小王子历险记》故事导入,引起幼儿兴趣。

师:小王子一个人的力量不够,请我们小朋友帮帮忙,那么我们就要开始小王子历险记了。

二、3关挑战,认识数字5,6,7。

1、小猫引出5;(听一听)

师:请小朋友闭上你们的眼睛,用你的耳朵听一听,小猫叫了几声。那么这个数字就是密码。

2、苹果引出6;(数一数)

师:请小朋友认真看好图片,数一数掉了几个苹果?那么这个答案就是密码。

3、城堡引出7;(看一看)

师:用放大镜找一找,这个隐形的密码是几?

小结:我们刚刚找到了三个数5、6、7就是这把锁的密码了。

三、给数字排序,输入正确密码。

按得到数字的顺序,把5、6、7排好队输入密码框。

四、幼儿操作《数一数》。

数一数,将森林里的小动物找出来,并将对应的点数画在旁边的框中。(提醒幼儿找小动物的方法)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地找一找,森林里有几个小动物。

五、讲评幼儿作业。

师:请小朋友一起看着老师这里的图片,数一数小动物到底有几只。请没找对的小朋友游戏结束后再改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