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13 07:58:21 作者:念青松

范本是我们写作的参考点,通过分析范本,我们可以了解到写作的规范和要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参考学习。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论文

摘要:课程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对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对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成立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基本体系、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四个方面对社区艺术类课程的开发提出对策及构想,研究成果有力地扩充了常州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常州社区教育;艺术类课程;创意作品;开发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城市,围绕“社区”这一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倡导的“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街道”等一系列建设工程,日益彰显在当前社会全面进步和变革中极为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5月,为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常州市政府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这也是江苏省首家市级社区大学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常州社区大学以“让学习成为每位市民的生活方式”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市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纵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教学覆盖面遍及全市各村委、居民社区。2月,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常州社区大学整合成立常州开放大学进一步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工作,自此,常州社区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1]。

常州社区教育现有的课程类型和层次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本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从实施途径看,主要分为3类,一是面授课程,由社区大学及分校选派教师“送教进社区”;二是网络课程,主要依托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为市民免费提供各类在线网络课程;三是电视课程,聘请专业的团队制作成电视教育课程,在常州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每周两讲。从课程内容来看,经过五轮修订主要分为6个大类,包括特色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教育辅导类课程、现代生活类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截至11月,常州开放大学共推出五期共计500门课程。大批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得益于常州开放大学着手打造的50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社区教育课程施行动态管理,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开设哪些课,如何上好这些课,很大程度上由社区居民们说了算。通过比对近两期课程,也发现一些不足。第一,课程受众细分还不到位,老龄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课程说明中面向对象一栏为“社区居民”,而专门针对社区未成年人的仅有12门,针对社区干部的`仅有10门,针对社区特定职业人群的仅有5门;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常州社区教育参与度最高的年龄段在50岁以上,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高。第二,技能类课程偏少。居民普遍反映理论类课程如常州名人、人际沟通、健康养生等课程较为丰富,而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乐器弹奏、创意作品等数量偏少。第三,休闲娱乐类课程有待扩充。纵观五期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多为体育健身类别,且总体数量偏少,在往后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扩充。

2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创意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再生产活动,在社区教育中融入艺术类课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更能有效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当前,在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中加入艺术类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2.1师资队伍优良,课程资源丰富。

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艺术系和社区大学分校之一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均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曾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双方联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的条件已经具备。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甄选出适合社区居民的作重点设计,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既便于操作,又具备艺术价值。

2.2百姓喜闻乐见,艺术课程人气高。

从多次在常州市西林、荷花池社区教授创意书签和纸玫瑰制作的情况看,大众反响热烈,纷纷要求增加课程数量和教授内容。通过进一步调研,创意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是简便易操作,一节课结束即可呈现作品,学员获得成就感;二是老少皆宜,可以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初级制作,也可以推出针对成年人的进阶版。三是取材方便,材料多为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只要有想象力,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2.3休闲娱乐类课程的有力扩充。

创意作品制作是艺术类课程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一门技能教授,又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更符合变废为宝,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可谓益处很多。有效开发的创意作品制作课程,配以教师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讲解,不但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新本领,更有希望成为大家口口相传和交流沟通的友谊桥梁。

3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对策及构想。

3.1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立足社区原则。社区教育课程及其开发应当立足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确立“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原则[2]。从本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课程开发与设计,集中体现社区特色与社区文化。

2)立足个体原则。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教育旨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因此课程内容必然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体现真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景;第二,社区教育应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合理选择相关课程内容;第三,社区教育的变化更新权在居民,课程的开设与退出,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最新的社会话题和时尚潮流,实现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循序渐进原则。由于艺术类学科普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开设系列进阶课程。该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先引入初级课程和一般课程,等大部分居民掌握之后,再根据需要拓展到中级甚至高级课程。比对前五期常州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课程目录,从第四期开始才开设“寻访常州先人足迹”、“小学生口才与能力培训”、“走进常州名人”、“创建绿色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等系列课程,且多为并列式内容。后期的课程建设中应多引入递进式的课程和培训内容[3]。

3.2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业务素质强的团队是艺术类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条件。根据课程开发原则和常州市开展社区教育的经验传统,拟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主要包括:。

1)专家教师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艺术系牵头,联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及部分在常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成立专家教师团队,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为目标,完善团队运作的各项制度,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计划,共同负责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工作。

2)课程咨询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创意企业负责人担任课程咨询团队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将社会和市场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艺术业态与社区教育有机嫁接,保证社区教育课程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3)社区开发团队。根据立足社区、立足个体原则和常州市当前的“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成立由“社区学院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基层学校教师”组成的四级社区开发团队。专家教师团队负责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社区开发团队负责提供社区的特色项目,反映普通居民的意见需求。

4)课程评估团队。聘请常州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教师、社会艺术专家、居民代表组成课程评估团队,就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作出科学指导和建议,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课程基本体系。

经过前期调研和西林、荷花池社区等地的试讲,建设团队确定了创意艺术作品制作这一艺术形式。第一批课程分为初级系列课程和进阶系列课程,其中初级课程分为:布艺类、纸艺类、黏土类;进阶系列课程分为:创意绘画类、创意礼品类。

3.4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等[4]。艺术类课程的测评因素包括:师生的出勤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课程评估团队要突出社区居民的建议,注重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群众反映较好的课程应做细做靓,争创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对于不适宜开设的课程,应该及时改良或替换,确保课程体系的新鲜活力。课程的建设道路没有终点,对于初期推出的两阶段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深化,切实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作品种类的增加,将适时筹划社区教育艺术作品展,全面展现常州开放大学社区创意艺术教育的真实成果。不久的将来,团队将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和“常州开放大学特色项目工作室”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力求将社区艺术课程打造成常州终身教育的一道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6月8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印发《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

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1][2][3][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改革。

[1][2][3][4]。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论文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了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供求关系不平衡,扩招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困难;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要不符,造成结构性就业困难。有的专业开设成本高,学校开设不起;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过关;学生的职业观存在问题,创业理念淡化,这些问题都需要高职课程的改革完善。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中职院校基础课程知识内容滞后,专业课和公共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比例失调,选修课种类少、门类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设置门类多样的选修课,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跨学科选修课,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促进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增加选修课程,突出影视后期专业教育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此外,影视后期专业教育不重视实践类课程。

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影视后期专业课教师要具有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加强教育实践。建立教师培养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教学实习环境,增加教育实践机会。

(二)教育改革要求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卓越计划、精品课程、示范性职业院校等。职业院校面临各种挑战,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影视后期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合理化培养模式,促进良性就业,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目的,促进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

学生的专业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也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尤为重要。目前,影视后期专业设置缺乏与行业的沟通,没有处理好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不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套用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围绕着市场需求设置。

(一)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完成从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从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从知识中心到任务中心、从知识灌输到项目驱动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的生命是教育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中职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应适应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符合新理念的课程改革新思路。

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阶段,不是教育的终结。制定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与奖金津贴挂钩,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岗位定级,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兼职教师的合理收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承担课程开发任务。

“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院校合作、教师成长、课堂教学等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直接结果,作用具有多元性。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直接参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革新。“双师型”教师优于非“双师型”教师,突破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状态,教学任务由一名教师承担,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行业发展提出建议,提高教学针对性,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引了方向。对于一所学校,只有“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分工明确,提高“双师比”,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能力素质等个人素质,才能促进职业学校的持续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和数量,正视差距,认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加强培训力度,拓宽外引渠道,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保障制度。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发挥“双师型”教师特长,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尝试最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依据专业理论设计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养成手脑结合的好习惯,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承担教学改革和科研任务,研讨参与课程设置,承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实验室开发,完善校内外的培训,促进教学和实训的结合,承担课题研究与教材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新的经济形势对实践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师具备综合能力。例如,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拓展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等,中职师资培养需要多方面合作,探索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创新影视后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内容是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创新教材。影视后期职业教育教材的选择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实效性原则,教材的选取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中职教材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研发和应用能力强的校本教材,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教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把实践经验应用在教学中,教材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创新教学方法是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传统中职教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旧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缺少学习主动性,不会自主探究,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入小组合作探讨模式,营造与中职技能相关的教学情境,模拟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

例如,影视后期课程的设计,可以参考影视后期制作大奖赛的比赛要求,进行创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自由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更灵活地掌握各种技能,加深理解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每个职业院校肩负的重任。

高校创业教育课程探析论文

1.创新创业教育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首要问题是要面向全社会培育创新精神,使创新创业精神渗透于整个社会行业之中。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并且要有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培养创新精神,确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以及造就大量符合要求的人才都必须通过教育的途径或方式,即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来完成。

2.创新创业教育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改变传统的就业教育的思维模式实际上就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指出:“在学位=工作这个公式不再成立的时代高等教育的毕业生不仅仅是求职者,更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这种以创造性就业和创造型的就业岗位为目的的创新创业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创业大众化背景下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

3.创业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自我发展的迫切需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当代大学生更加的关注自我发展、更加向往全面自由的发展。而创新创业所要求的个体素质、个体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恰恰与他们最大限度的发展个性、发挥自主作用、实现自身价值的想法相吻合,创新创业不仅激发起他们内在的热情更是他们所树立的人生目标之一。这就要求高校要根据学生发展需求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精神,唤起他们的创新创业欲望,最大限度地为他们提供服务于指导,开展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

1.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目前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误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高校管理者及大学生本身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不够。高校管理者作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对创新创业有一个正确认识往往能形成推进高校创新创业的动力与导向。但就大多数管理者而言,他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只是针对少数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和就业行为,只是为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从另一个方面提升学校就业率,减缓学校就业指标带来的压力,并没有深入思考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未能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提升社会适应能力、磨炼意志等功能;功利性的价值判断局限了一些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他们一味地注重创新创业教育给他们带来的金钱效益,而忽略了其对人的优良品格、综合素质等品质塑造功能。第二,高校对创新创业功能定位不明确。在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定位上出现了两种误区。一种是认为教会学生成功创办企业或者公司就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功能与目标。实际上,创办企业或公司只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之一,但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如果高校一旦把创办企业与公司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那么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途径上都会有所偏差,最终只会人为地窄化创业教育的深刻内涵,扭曲创业教育的本质。二是“将创新创业教育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即开展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开展类似于“创业计划大赛”“创业设计活动”、设立创业中心、创办创业园或孵化器等”。一些浮于表层的创新创业行为“容易忽略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深层基础,容易把创新与创造平庸化为单纯的技巧和操作”,难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故这种未上升到理念指导层面的创业“实务”教育不但难以长久持续而且收不到预期偶的效果。

2.创新创业教育资源缺乏。第一,师资力量薄弱。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师资相对缺乏,数量与质量方面都要提高与加强。主要是因为这门课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过多可借鉴的经验,再加上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不仅实践性极强而且要满足多学科结构,而大多数老师本身缺乏创新创业的经历,创新创业课程的讲授过于理论化、学术化,不仅大大降低学生听课的兴趣更难以符合创新创业本身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其难以胜任角色。同时,创新创业课程毕竟不是学生的专业课程,在学时的分配上要少于专业课程,学时的多少与教师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这也使老师的积极性大打折扣。第二,教材内容陈旧,缺乏优质教材。大部分高校一是为开展课程而开展课程,对创新创业教材选购随意。二是对教材内容不把关,许多内容陈旧、与时代、市场环境及大学生自身特点不符合的教材仍旧被采用。第三,资金、场地、设施缺乏。资金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首要条件,场地与设施是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平台与载体。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因为普遍缺乏基础性的实施机构,因而很难获得专项资金与工作场地。

3.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职业教育相脱节。在多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完全被纳入教学,相反甚至大都远离第一课堂和专业教学。而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创新创业教育不但并没有完全融合于学校整体育人体系之中,而且与专、职业教育相脱节,创新创业教育成为了课外时间进行的“业余教育”。由于一旦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教学,其涉及面非常之广,并且实践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大多数学校来说,由于关系到教学计划和教学课时的调整,过多的增加创新创业方面的课程几乎无法实现,因而许多学校创新创业课程过少有些甚至未开展。少数学校虽然将其纳入教学,但并未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没有对学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学校的学科建设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师生的激励导向、评价体系都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其中,因而未达到理想的效果。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机构对受雇者的要求普遍升高,扎实的专业功底只是用人单位衡量一个人是否能够胜任的标准之一,而创新、冒险精神、工作能力、人际交往、组织沟通及管理能力越来越被用人机构所重视。由于大多数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人际关系相处技巧,团队精神、管理能力、耐挫折抗打击能力欠佳,最终导致大学生创新创业失败。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是面向大众学生具有普遍性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其目的是通过教育来培养和引领社会需要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实际上,创新创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事业心和开拓技能的培养,最终形成创业品质,在这一价值观的指导下,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必须是具有非功利色彩的,教育的内容不是以企业家速成为目标,岗位职业培训为内涵,以发财致富为目的的,而是向学生解释创新创业教育规律,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培养首创精神,最终形成终身受益的品格。

(二)创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

1.渗透融合,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必须要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素质教育相融合才能完成形成。而在融合的过程中突出导向,在渗透的过程中体现要求,把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要求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把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教学有效衔接起来,倡导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进行创新和创业。

2.课程保障,丰富学生的创新创业知识。创新创业知识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专、职业知识,它主要是针对某一专业或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类知识通常都是通过在课堂学习中得到的;二是经营管理知识,这类知识往往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是创新创业能否最终成功的保障;三是综合性知识,综合性知识包含与创新创业活动有关的包含人际交往、市场风险预测等其他知识。

3.实践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创业能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整个创业事业不断发展的动力,在创业活动中有无创意往往决定整个创业事业的成败;二是策划能力。策划能力是对整个创业事业布局的整体性规划能力,出色的策划能力能对创业行为有一个“鸟瞻式”的总体把控;三是协调能力。协调能力是创业活动的“润滑剂”,它能使整个实践活动进行的更加顺畅;四是组织能力。良好的组织能力能快速的聚集集体智慧,凝聚团队精神,使创业活动高效率、稳健的运作。

4.开展活动,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交流。鼓励学生结合专业,建立工作室,完成小型企业的设计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如“创业达人”“创新之星”“草根创业大赛”,电子设计大赛等活动,调动创业激情,交流创业体会,借助互联网力量通过校园微信、微博、论坛等形式传播正能量、弘扬创新和创业精神。

(三)构建“两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创新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相结合。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上要把创新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制定上,将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与专业目标相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二是在课程设计上,应该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例如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其他课程有机结合,并且积极与一些创业成功人士交流沟通,根据教育需要开发一系列课程;三是在教学实施上,要把第一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有机整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了解实践规律。

2.创新创业教育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创新创业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课内”,即第一课堂,主要是理论知识的讲授与普及,“课外”,即第二课堂就是开展关于创新创业方面的实践活动。在课内,要着重加强完善课程体系,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课程,尤其要充分利用实例、案例教学。在课外,要不断了解市场发展前景,不断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策划实施与市场、社会需求相一致的创业创业教育计划,保证课内教育成果,突出课外教育的有效性。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策,同时也分析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一定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1]。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体现出其通用性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德和智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通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2]。

社会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选择一种教育理念便会决定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前途。

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终极追求是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人文气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高尚情感的国际化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向,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向,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然后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填补英语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出有高尚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体。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只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却没有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将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识教育理念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以语言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内容的均衡。

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奠定学生全面坚实的综合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和平衡学生的心智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关键。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情感及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具有时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3],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引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涉猎兴趣,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学生将知识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大学英语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而不应只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将语言知识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课程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把语言技能知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富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关注隐形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68年,美国的杰克逊在《课堂学中的生活》里首次提出了隐形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靳玉乐将隐形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大学英语隐形课程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英语讲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各种类型的讲座中,主讲人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拓宽。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学术或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学质量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大学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社团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不仅会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3.校园英语氛围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校园的英语角、外文阅览室、留学生俱乐部等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和开拓视野的好场所。

教师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杂志,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讨论会,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英语隐形课程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

为了紧跟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应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微课、线上课程、数字化教学等外语教育的新形态逐渐在教学中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网络自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而言,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也是教师向通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新渠道,对学校而言,帮助学校解决了兼有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此,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理念上思维的转换。

(四)开展多元化的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在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要包括所有学期,可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英美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欣赏、英美文化、西方文明等,拓宽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设计者,一堂课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是为更有效地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构建扎实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5],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差生对英语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仍处在争议阶段,因为许多高校首要关注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需从长远来看,从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能得到许多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增加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和研究跨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校还需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提供国内外英语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及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准备,这是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生成什么样的学生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是这三者的合成与整体涌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学校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并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将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关于大学英语向通识性转向还是向学术性转向意见不同。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积极人格特征与相对广博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李建荣谢慧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钱铭.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1828年耶鲁报告》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4]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5]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2010年秋,武胜县教育局提出了“以技术升级为抓手,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以四课同创为载体,促进师生素质全面提升”的总体目标和“让课程活起来、让师生动起来”的行动目标,该县以“点面结合、区域联动、整体推进”为策略,分“实验试点、总结推广、全面铺开”三个阶段有序推进。通过三年多的实践,课改理念已深入武胜县师生心中,课改体系基本搭建完成,课改举措全面实施。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契机,武胜县确立了“继续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以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质量”的课改思路,11月29日,该县召开了“四课同创”工作推进会,把课改工作向纵深推进、向深水区推进,引发了全县学校追求教育质量提升的“蝴蝶效应”。

打造课改团队主动引领示范。

“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照老一套做事,恐怕真的要遭下岗了。”11月9日,国培计划远程培训专家送教活动结束后,一位老教师由衷地感慨。据统计,今年武胜县通过“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大力实施“万名人才培训”计划,先后组织近300名领导干部、4300余名教师参加片区级以上培训。各片区、学校围绕构建高效课堂定期开展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专家讲座等活动,切实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业务能力。

“趁我们年轻,多看一些,多学一点,将受用终身。”民族小学的教师唐丽在听完导师刘芳的示范课后说道。刘芳是武胜县走出四川献课的第一人,她带领团队,建立起“杏坛芳菲”名师工作室,以其饱满昂扬的工作热情,笃志研究,潜心摸索教学规律,深入推进课程改革,走出了富有特色的教育改革之路。名师工作室还充分发挥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开展送教下乡、结对帮扶活动,推动了全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目前,武胜县已评选县级教学名师300人,确定“专家型校长”培养对象16名,“专家型教师”培养对象19名。

为了深入推进课程改革,武胜县狠抓课研,提升教师科研水平。今年,该县65项课题被列为省阅读课题子课题,104项课题获批市级立项,57项成果获市第六届校本课题研究优秀成果奖。该县注重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开展了16个科次的“同课异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创新大赛、新课程优质课展评、诵读比赛、口语比赛等,以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研的目的。今年以来,该县参加各级各类竞赛获全国二等奖1人,省一等奖1人、二等奖5人,市一等奖8人。三年来,武胜县实现了新课程研究与培训的全覆盖,形成了参与课改、主动研究课改的良好局面,培养了一大批懂理念、明方法、乐实践、善科研的教师,为该县“四课同创”探索实践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夯实质量起到了引领示范作用。

提升课堂内涵创新推广模式。

课堂上学生6人或8人围坐一圈,有的圈点勾画、有的低头沉思、有的低声讨论,这是武胜县烈面初中8年级1班语文课上的情景,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孤独之旅》,老师组织学生探讨“孤独”的含义,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可以进行补充或评价,老师只在学生们说得偏颇或不到位的时侯,才进行点拨引导。

这样的.自主课堂在武胜县已经成为教学常态。武胜县教研室主任汤继光说:“各学校通过加强小组建设、开展合作探究、完善课堂模式等方式,让小组合作探究式教学得以全面实施。”为实现课堂优质高效的目的,该县教育局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在全县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开展课堂教学分层达标晋级活动,努力实现课堂教学理念、教师行为、学生状态、学习效果、教师教学常规、学校教学管理的达标。各学校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各种成熟的教学模式,逐渐形成了“既有模而不唯模”的新局面。

说起课程改革,武胜县教育局局长汪杰对此激情澎湃、信心满怀,“常态课研,重在务实;自主课堂,重在高效;阳光课间,重在坚持;多彩课外,重在求精”。“四课”中课堂变革是课程改革最具革命性的环节,课堂改革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因此,在全县教育改革向内涵与质量提档升级的新形势下,该县教育局要求各学校正视现实,居安思危,凝聚共识,一是如何将教与学融为一体,二是如何让学生的兴趣爱好得到激发,三是怎样完善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要想课程改革工作要走出倦怠期,必须继续坚持以四课同创为载体,在课堂教学内涵发展上,细微着力,提升学校教育质量。”汪杰这样说道。注重课外实践增强课改实效开展阳光课间活动。把阳光课间活动纳入课程序列管理,逐步形成春季、冬季、晴天、雨天四种模式,广播操、课间操、趣味游戏、自由活动四大板块。各学校结合实际自主开发出了国学操、交警操、花环舞、扇子舞、兔子舞、竹竿舞以及钻山洞、叠罗汉、踩高跷等30余种项目。开展“3+n”活动。“3”指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1项艺术特长,“n”指劳动、科学等方面的技能。“3+n”活动实施课程化组织、社团化管理,每周安排2至3节课集中进行,让学生“三自四定”(自主参与、自主选择、自主管理、定时间、定地点、定教师、定内容),拥有充分的自主空间。其间,涌现出沿口镇小学的川剧、民族小学的器乐、城南小学的阳光课间、旧县小学的剪纸艺术等素质教育的成果典范。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武胜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目前全市最大的综合实践基地,占地500亩。白天,同学们在这里参与服装设计、手工编制、推豆花等生产活动,体验种植、养殖的劳动乐趣。晚上,基地为各类文娱晚会、篝火晚会、演讲比赛搭建竞技平台,让同学们的艺术活力尽情迸发。

打造办学亮点提升课改成绩武胜县课改回归课堂本真的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特色。目前,该县的自主课堂打造出了“三环五步”、“导启自主”、“361”的“三活”高效课堂模式,确立了以“常态课研创优质、自主课堂创高效、阳光课间创活力、多彩课外创特色”的课程改革核心载体,在2011年被列为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2012年12月2日至4日,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指导委员会武胜县“四课同创”工作研讨会在该县召开,武胜课改模式得到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今年4月、5月,全市特色学校创建推进会、全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暨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工作现场会召开。“近年来武胜基础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四课同创’已经成为全市课改的重点考核范畴,这是武胜县实践课改、享受课改、坚持课改的结果。”市教科所副所长任思惠在推进会上说道。

“我县计划再用两年时间完成本轮课改,构建完备的课程体系和科学的教学模式,规范师生评价制度,完善教育管理机制,用信息化带动现代化,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该县主管教育的副县长刘文涛如是说。

创建民间音乐教育课程方式论文

1、理论知识过重,实践环节不足,偏离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许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理论知识,尤其是陈述性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教学环节,只强调学生应该“知道什么”,而不是“会做什么”,没有充分做到结合生产一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

2、以学科体系构建课程,忽视课程与工作岗位要求之间的联系。

许多院校的课程多是按照学科的逻辑结构来组织内容,过于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不是面向实际应用,根据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来选择课程内容,忽视了教育与产业的联系,知识与工作任务之间的联系,从而造成学生学习的盲目性,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3、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课程体系中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没有得到较好整合,而是各成体系,相互独立,基本上都是先上理论课程,再上实践课程,容易造成学生理论知识空泛,无法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再通过实践过程将其内化为能力。

二、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1、以工作过程为导向。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模式的开发,首先要对实际工作进行分析,将工作分解为多项工作任务,确定完成各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能力,在能力分解的基础上,以能力与知识的对应关系,将课程内容进行分类、整合、安排,进而形成应用能力培养脉络鲜明的课程模式。

2、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能力本位是应用性人才培养区别于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它是以培养应用能力为核心,将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模式的每个环节中,因此在重视理论讲授的基础上,更侧重于从做中学,强调实践教学环节的作用尤其是综合性实践环节。

3、以学科知识为基础。

课程模式应该以学科知识为基础的,这些学科知识足以能满足一线人才所需的技术和技能的要求,而且当新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时,应用性人才凭借其较宽的知识面和较扎实的基础理论能够掌握并加以利用。

4、以素质教育为取向。

只有具备较高的素质和较强应变能力的人才才能在未来社会中得以生存和发展,同时,还应具备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能够学会学习自我更新知识体系,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课程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1、学科基础平台学科基础平台是依据技术学科的发展来设置课程,侧重于培养学科理论知识和用其进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科基础平台主要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2、应用能力平台根据工业工程行业的用人需求构建应用能力平台,由培养目标确定所需要的应用能力和再分解的若干能力要素,按照能力要素的要求来设计和设置课程。3、基本素质平台基本素质平台侧重于学生基本素质和职业新科技的培养,以基本素质课程和职业与工作要求的职业素质、职业首先的培养为主。

四、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

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自创办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构建,坚持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遵循教育规律,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优势,构建“以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吸收国内外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各学科的特色,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制定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积极调研,开展专业培养模式论证。

工业工程专业教师结合东北地区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吸收国外的先进教学改革和研究成果,对培养目标和课程模式进行了多次修订。成立了由多名企业和高校专家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立以来,曾多次组织对相关企业进行调研,多次参与学校实施性教学计划的制定,实训基地的建设规划,针对区域经济的市场需求,采取专业绕着市场转,课程绕着专业转、大胆改革,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把产教结合落到实处。

2、开拓国际视野,努力吸收和借鉴国外大学的办学经验。

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学生,学习和借鉴国外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我们先后深入考查了亚洲和欧美等地区大学的教学体系,找到了很多值得学习的经验。

3、在课程体系构建上,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学院的特点,以学科专业知识为基础,强调面向工作应用能力的培养工业工程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课程体系的开发设计思路是:根据确定的职业岗位群,先分析不同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工作对象、工作手段、工作组织等),得出完成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能力。结合国家职业能力标准要求,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将职业能力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归纳出相应的课程和教学内容。

(1)根据企业实际需求,确定工业工程专业所面向的岗位群,以及工作岗位所需完成的典型工作任务。工业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主要是面向制造业生产一线的工业工程师、质量技术监督员、生产计划调度员,以及采购与物资管理员。职业岗位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及职业资格证书。

(2)根据工作任务,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所需的职业能力。本专业对应的4个职业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有:生产过程的规划、管理与改进,产品质量的控制、检验和分析,生产计划的编制、调整与协调,生产现场的规划与设计,采购及供应链管理体系的管理、建立与维护。主要工作任务及对应的职业能力。

(3)确定工业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将工业工程专业所面向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结合岗位所对应的职业资格的要求,归纳出了系统工程、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设计、质量管理、管理信息系统和供应链管理共7门核心课程。

(4)最后形成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部分课程)。

综上所述,工业工程专业课程模式的构建是从工作需求出发,以技术活动为主线,设置完成主要工作任务所需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课程目标既要考虑到知识的基础性,也要充分考虑到第一线工作的要求。也就是说,它既强调理论知识传授,又强调技能培养,力图通过实践过程使二者进行融合,最后将其内化为应用能力。

学前教育多元文化音乐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全民体育理念的深入推广,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体质健康的关系日趋紧密,如何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成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课题。本文针对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基于学生体质健康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提出了如何通过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体质健康;研究效果。

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和制约,一直遵循专业人才教育培养模式[1]。然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体化和社会价值取向的多元化,综合素质教育已然成为当前世界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传统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已然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型人才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重点目标。

1、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体育教学思想单一。

我国在体育教学中的指导思想以增强体质和学习技能为主,内涵显得比较单一。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体育课也并没能体现出其本质的功能,缺乏以学生为主、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2]。

1.2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

体育课程设置不合理体现在:大多数地区的体育课程内容还是以传统的几个体育项目为主,不能体现现代学生对体育内容的需求以及学校自身对学生的培育特色;课程设置缺乏考虑,在项目选择上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学生个体的身体特质和基本技能,使得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水平参差不齐,最终大大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

1.3教学方法没有体现学生个性化。

我国现阶段对学生进行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还是继承以往的传统式教学方法,即一味的传授技能和强化训练,而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这样的教学方法显得比较枯燥无味、没有趣味性可言。现在的学生由于个性化比较明显,有自己的独特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对于传统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不能接受,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4体育课程评价效果不佳。

目前很多高校在对体育课程的评价机制、标准和手段上有点不尽如人意,这样的现状往往很容易导致最终的评价结果达不到客观和公平性[3]。而对一门学科的评价是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对象的学习情况的一种重要检测手段,课程评价做得不够好,也就不能相应的反映事实,从而做到更好的促进教学反思和教学改正。

2、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2.1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紧迫性要求。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新世纪十多年以来对于全国范围内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数据分析表明当前我国青少年的发育水平、营养水平在不断提高,青少年身高、体重相较于过去有明显得提升,城市和农村的差距也在逐步缩小;但是身体素质指标却呈现逐渐下滑的趋势,青少年体能测试中100米、200米、800米、跳高、跳远、引体向上等项目成绩都在下降,速度和耐力均下滑明显[4]。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必须要针对当前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持续下降的现状,推进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改革发展。

2.2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支持和鼓励作用。

国家实施有关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来,方案标准、组织实施、管理约束等方面都得到有效保障,但是在高校实际教育过程中具体实施和贯彻执行情况却不尽如人意。高校体育课程在社会、教师、学生之间往往被当作为一门副课,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被忽视,考试和测评成绩也只是作为参考依据不作为奖学金评定依据,这在无形之中给学生形成高校体育课程不重要的观念,无法发挥出成绩记录对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作用[5]。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也需要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通过教学改革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课程学习和锻炼活动中。

2.3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方向和指导作用。

当前,有部分高校试点推进体育课程改革选择自主选项教学,以学生个体作为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基础,体现学生在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中的价值。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由于高校体育课程多数采取的是选修某些项目作为考试和测评成绩,学生更多时候是依据自身的兴趣爱好或者是难易程度选择相应体育课程项目,大部分学生对于选择项目认识不够充分,没有考虑自身身体素质,在学习过程进行中会逐渐丧失兴趣,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高也无从说起[6]。那么,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势必要通过改革,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3、基于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几点建议。

3.1深化体育课程指导思想。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终身体育为主线,培养学生的主动锻炼意识,提高学生的锻炼兴趣。并且整合以往的思想体系,将突出特色和优势的地方进行深化,从而建立更加全面、多元化的课程体系。

3.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

不合理的课程体系,往往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教师教学质量低的结果。合理设置体育课程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拓展体育课程内容,鉴于目前我国学生的体育课程内容基本以篮球、羽毛球、乒乓球、田径为主,可以借鉴国际上一些比较流行的项目,比如瑜伽、健美操等等;建立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结合学校自身的地理位置、人才培养目标、体育教师专长等等因素设置更加适合本校的体育课程;层次化课程设置,针对身体素质和技能有差异的学生群体,设置不同教学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尽可能地避免因学生自身特性而导致的教学质量不佳。

3.3个性化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做到个性化的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兴趣所向,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参与性。教学过程中,适当性地运用趣味幽默的讲解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完善体育课程评价。

完善课程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点入手:建立以学生体质健康指数为依据的课程评价机制,通过对学生的身体状况进行学期前后的对比,及时有效的对课程效果进行评价;完善课程评价标准,区别于以往的以学生技能学习效果为主的评价标准,加入学生身体素质、运动参与度、表现程度等等内容;综合考虑学生学习前后的差异以及因学生体质差异可能带来的进步空间,注重对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观察。

4、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对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十分有必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体育技能,还要以体育锻炼为基础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实现现代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的新发展。

参考文献:

[1]乔鹏.浅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实施以及高校体育课程的改革[j].科技展望,2015,25:282.

[3]刘美凤,郑瑾.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新思考———基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j].湖北体育科技,2015,02:177-179.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机械类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本文将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出发,阐述确立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最后提出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机械类课程更突出实践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要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充分掌握机械操作的相关理论基础,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心应手。因此,在重视实践的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给予理论教学充分的重视,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意义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逻辑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序,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对某一课程的具体要求,再进行课程设计,唯有如此,教师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才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结合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集生产、服务、管理能力于一体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特点:首先是“高等教育”,即学生必须掌握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素养;其次是“职业教育”,即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岗位要求相适应,防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情况出现。

1.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的指向性强,与社会需求连接紧密。因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课程设计应当包括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该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内容。2.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理论课程,这种做法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相违背,是不可取的。在职业教育中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会使职业教育失去自身的特色,学生在错误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很难突破自我、掌握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遵循“实践为王”的.原则,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入社会实践与探究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体验、多动手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做准备。

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占比机械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并举,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学习理论而不重视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将会失去意义,而且与机械有关的知识总是处在不断的更新中,如果忽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与社会现实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如果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便只能停留在低端水平,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流畅地操作各种高精尖设备,学生的进一步实践必将受到阻碍。因此,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审视不同章节知识的特点,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章节,可以减少理论讲解的课时,在带领学生简单理解本章节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而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章节,教师则要适当延长理论课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的章节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践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验证各种理论。从宏观角度来看,机械类专业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如果按照这种分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在安排基础的科学文化课程时,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等课程,多是为加强机械类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身实践性并不强,教师便可以减少实践课时的占比,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留出更多巩固的时间。职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便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在这一教学阶段穿插部分实践课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职业技能教学阶段,实践的重要性便完全凸显了出来,教师应减少理论课的占比,大大提升实践课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实践中了解岗位需求与职业要求的机会。

2.深挖传统课程内容的同时渗透创新思想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设计《机械原理》的相关内容时,很难有创新,这是由于该部分内容的识记知识较多,多是现成的理论研究结果,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教师都很难赋予新意。面对这种难以创新的课程,教师可以转变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深挖这些知识的内涵。在讲解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时,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教学,教师甚至可以单独设置一个课时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理论在当代机械发展中的最新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两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可以充分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汽车设计为例,教师在设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设计课程时,必须遵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规则。在最初的几个课时不宜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因为一开始就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将最初的几个课时安排为欣赏课,向学生展示当代不同汽车的外形设计等内容,并鼓励学生讨论款型好、功能性强的车型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优秀的汽车造型设计所具有的共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简单了解优秀汽车设计的特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总结的经验,自己设计一款车并阐明这款车的优势及设计的理念。学生设计这一环节的可操作性强、创新潜能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授《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必定会提到不同机械设备各自的优缺点及具体应用,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讨论、辩论等课程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社会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企业与学校不同,企业是直接面向社会经营的组织,企业对某一岗位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在某一方面的需求,如果各职业院校能够积极与企业合作,便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丰富自身的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如机械类专业与相应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便可以合理利用企业已有的厂房设备鼓励学生进行机械操作,而不必花费大量经费重新购置机械设备。此外,企业与学校不同,为了提升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必定会实时更新生产设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许多职业院校因经费紧张,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学校能够加强校企合作,便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端设备,可谓一举多得。如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便可以将校企合作环节加入其中,消除以往课程体系设计中所有课程都局限于校内开展的弊端,极大地扩展学生专业学习的空间范围,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设计课程体系、授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当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用书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有部分职业院校的课本长时间不更新,这不利于建立创新、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而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果学校的师资强大,教师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以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总之,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在实践中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检验新的课程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并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贯彻创新观念,要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计,使课程体系设计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1]郭月兰.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牛秋林,毛征宇,刘厚才.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3]袁小会,刘兵.英国职业教育对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4]李朱锋,顾海,孙健华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的论文

软件技术专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工作态度和行为规范,开发环境,平台开发工具完成软件的功能模块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任务的高素质、高技能专门人才。学生毕业后可在软件开发类、软件外包类及网络技术类相关企业中胜任多个岗位,下面是以学生在企业中成长过程来归纳好的岗位:初次就业岗位有初级程序员、初级软件测试员;发展岗位有程序员、高级程序员、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员、软件测试工程师;拓展岗位有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和系统架构师等。学生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与软件技术专业相融合,能够使学生结合未来的工作和发展,进行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实践操作的过程当中,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这种方式既能够提升软件技术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能够提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价值,使“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能够更加富有内涵,以丰富的实践活动和多样化的教学案例加深学生对未来工作的认知程度。

2了解专业相关职业群,明确专业发展前景。

了解专业有关的职业群,能够使学生对未来的工作产生大致的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为未来的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对专业技能相关的职业群进行了解,为学生介绍有关的职业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要求等等。这种方式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够对职业产生一定的规划,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之处。教师要注意循序渐进地进行授课。

2.1展示软件技术专业典型职业发展路线。

发展路线1: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系统架构师。这条发展路线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上层发展,最后成长为系统架构师,系统架构师难度比较大,但是工资很高,目前系统架构师是按小时算钱,一个小时可达几万元,不过系统架构师只是在大型公司才会有,对高职学生来说走这条路需克服重重困难才能成功,所以难度比较大。发展路线2: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与发展路线1相比较,区别在最后一步是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所以这是往软件开发技术的底层发展路线,相对于系统架构师来说,工资虽然低一点,但成长为底层开发人员难度较小一点。发展路线3:程序员、高级程序员、开发工程师、项目经理、高级项目经理、市场总监/技术总监、ceo。这是往软件开发管理人员方面发展的路线,收入也很高。

2.2理清发展路线中各种岗位所需的职业水平。

在明确软件技术专业相关的岗位要求和职业群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研究和分析具体的岗位职业要求、技能要求等等,组织学生对岗位进行综合分析。具体如下:1)岗位不同,对应的专业能力也不同。java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java开发工具,熟悉javajsp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结合各类型的软件(使用java开发桌面应用程序使用jsp进行小型动态网站;开发ssh框架进行大中型网站或系统开发)等等进行操作,能够自主编写程序。.net程序员:开发软件,了解c#开发技术,应用架构,会编写程序的相应技术文档。移动开发程序员:要能够熟练使用一种移动开发工具,熟悉java编程语言及j2ee规范,能够借助手机客户端进行程序或者软件的设计,能够自主编写程序。软件技术支持人员:熟悉软件项目,能够部署发布软件系统,能够维护系统处理故障,能够培训用户并提供技术支持,具有一定的交际与语言表达能力。2)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方法能力。能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要确定学习目标和计划,自主学习,并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信息的收集与整理;能够借助工具阅读专业相关的外文(如英语)资料。3)在各种岗位需具备如下的社会能力。工作中能遵守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能与客户、系统分析师、系统架构师、项目经理、开发组员、测试组员等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和合作;能用语音、文字正确表达设备软件项目的相关业务;能积极进取,并能将自己的职业发展与企业发展相结合;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

3理清职业相关证件。

职业相关证件能够表示学生的职业技能水平,是当前人才市场中较为看重的内容。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考取职业相应的证书。如参加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获取相当于高级水平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员证书;还可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获取相当于中级水平的visualc#平台证书等。当学生对所学习的内容和软件技术产生大致的.了解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考证的相关内容,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考证活动,形成一定的考证意识,并在考证的过程当中,检验自身的理论知识掌握水平和实践技能操作能力。这种方式也能够使教师明确进一步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更加明确自身的问题和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够富含针对性特点。

4明确学校教学优势和人才培养效果等情况。

当前很多高职院校采用“校企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加强与校外优秀企业的合作。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实践机会增加,展现了高职院校的独特教学模式和教学价值。学校可以与其他优秀的企业建立一定的合作关系,构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场所,将理论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相结合,真正实现“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未来的工作创建良好的基础,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增添更多的优势。学校为软件技术专业提供了优质的平台,实训室学生用机是高端苹果机,软件技术专业采用逆向软件工程及全程软件测试的“1+3”项目课程人才培养模式。“1”表示以一门程序设计语言(如“c#程序设计”)为基础;“3”表示通过“mis开发实战”、“web应用与开发”、“软件项目开发组织管理”三门项目课程,使学生成为在软件工程规范下进行高质量软件项目开发的程序设计员。以项目为载体,由易到难,按软件开发过程的逆序“编码(实现)、设计、需求分析”,分阶段学习经过整合的项目课程;项目教学中贯穿进行软件测试v形模型中的各测试类型“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为弥补课堂教学无法达到的素质或技能方面的缺陷,还可结合不同学期的课程开设、能力需求情况等,推出形式与内容多样的课外活动,例如企业参观、mis开发技能竞赛、综合软件项目开发、itat软件开发技能竞赛、移动互联网技能竞赛、企业优秀人才或历届优秀毕业生先进事迹专题讲座、ppt制作竞赛等,以固化或拓展学生素质。

5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不能脱离学生本身的专业,教师只有在很好地了解软件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岗位、职业能力和课程设置后,才能在课堂上完成受学生欢迎的一堂课,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有所帮助。

成人教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学论文成人教育课程

在分析了成人本科教育企业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基于成人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以及企业管理学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提出成人本科教育经管类专业企业管理学课程网络教学的模式,实践表明该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随着互联网及其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快速展开,同时也为网络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教学、慕课等学习方式已经在许多国家正被广泛的运用,国内很多高校的一些特色、特有课程相继开放了网络教学,并且做成了慕课供爱好者学习。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是经管类专业的必修课,所学知识点较多,几乎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关于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工作后管理能力的培养及提升有很大影响,因此结合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知识点,本文对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网络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网络教学的具体措施以及实施方案,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辅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教学效果更明显。

成人教育培养的是“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成人教育对实现网络教学十分重视,因为成人教育的生源绝大部分都是在职工作人员,工学矛盾十分突出,能实现网络学习,就能解决此问题。网络教学的实现首先需要一个包括教学资料、教学案例库、课程作业、网上答疑讨论、试题库以及在线测试等功能的综合教学应用平台。任课教师都可以使用这个平台来搭建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双方角色可以通过平台设置的账号进入教学平台,使教学平台运行。很多学校的继续教育学院或远程教育学院关于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基本上都是建立在这样的平台上。在平台具体运行过程中有以下问题。

(一)注重课程信息的呈现,从而忽略了教学应用。

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所涉及到的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仅仅把课程简介、课程特色、教学团队以及相关教学评价等信息上传到平台上,基本没有进行很好的教学设计,导致忽略了教学应用,致使平台上的答疑、在线测试、论坛等互动功能无用武之地,使网络教学变成了摆设,流于形式。

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所涉及到的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的课程设计几乎都是将大量的信息上传到平台上,知识点分类不清,导致模块混乱,仅仅是资料的堆砌,非常不利于学生自学。

(三)教学资料准备的不够全面,满足不了学习者的需求。

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所涉及到的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仅仅在平台上提供课堂教学计划、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及难点、教学所需的课件,应用案例的相关点评,部分课外参考资料等。仅仅是课堂教学的网络实现,不够全面、具体。

(四)网络教学模块、内容缺乏持续更新,使学习者利用的网络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有些高校的成人教育所涉及到的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从网站建成之日就基本上没对课程内容进行过更新及调整,这样就导致课程及相关资源非常陈旧,既不能反映经济当前的发展形式,又使得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积极性下降。综上所述,大多数高校的成人教育所涉及到的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网络教学模式,是定位在完全的网络教学还是定位在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没有定位清楚。

知识信息爆炸的21世纪,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满足企业人才市场需求,能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能够适应社会、企业多种岗位的“懂技术、会管理”的应用型人才。随着21世纪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普及环境提供了一种企业管理学教学新的途径,教学利用网络资源已经成为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考虑怎样将信息交互技术既用于辅助教师“教”又用来促进学生“学”,用来实现信息交互技术在课程教学上,要让教师的角色发生一些转变,教师不仅要去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使学生既学到了新知识,又学到了怎样获得知识的本领,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提高成人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以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根据当前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系统考虑下确定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定位与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成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总体要求,通过我们长期的教学实践,总结和构建了以能力提升为目标的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体系。

课程教学模式是三位一体的,主要包括理论学习、案例研讨、企业实践这三个主要的环节。要通过理论的学习、案例的研讨、游戏导入教学与企业亲身实践的学习,掌握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运用技巧;旨在通过案例分析、研讨,能够使学生更深一层次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详细分析国内外典型企业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非常有助于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参加企业实践的训练,能够使学生深刻理解到一个企业在正常运转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如研发方面、物流方面、生产方面、营销方面等以及如何协调资金、人力资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实践将理论与方法学以致用,通过以上方法可以使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沟通能力方面、表达能力方面、领导和组织管理能力方面、团队合作能力方面有所提升,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主要方法如下:

(一)网络课堂讲授法。

成人教育的学生理论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网络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基础理论的讲解。这关系到后面教学方法的实施能否成功。网络课堂讲授法具有信息量大,知识点清晰,一次一个知识点或一个知识点的一个方面,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因为成人的学习时间有限,不能一直长时间学习。在讲解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具体网络教学中应有详有略,注重讲解的启发性,绝对避免平铺直序。通过设置相关条件要求学生发帖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来提升教学效果。

(二)平时自学。

由任课教师在平台上提出具体的.目标和要求,并指出学习重点,提供相关学习材料,让学生在平时通过自学来完成。为了了解、掌握学生自学效果,任课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问题进行在线讨论、有奖任务发帖等形式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并能根据检查结果进行相应处理。

(三)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首创、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十分适合这种教学方法。是指在任课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的需要,采用具体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此教学方式对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效果比较明显。案例的使用有两种方式,一是任课教师在网络课堂中讲授案例。任课教师在网络教学中讲解相关理论时,通过讲解一些小的案例,更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比如在导论教学中,通过引入海尔和联想两个国内知名公司的发展和管理历程,从而引发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兴趣和欲望。另外一种就是案例教学法,是指让学生自学案例后,通过网络讨论学习相关知识,使学生的学习带有一定的研究性质。开展案例网络讨论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案例描述的相关情节,模拟进入企业现场和管理者角色,亲临案例所描述的问题,好为企业出谋划策。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系统学习、深入讨论,好多学生都会有很多感悟,在线交流、讨论就会非常热烈。在很多程度上会引起学生自己对“自己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该如何规避此类事情的发生或应该如何处理此类事情才能更好”的思考,教学效果将显著提升。

(四)视频教学法。

要单独整理一些视频文件,如柳传志、唐骏、史玉柱、马云等人的经典故事视频,时间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着重讲解他们是如何抓住机遇创业、怎样发现人才、怎样与员工合作、怎样发挥团队力量去战胜竞争对手的案例,由于这些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学生通过视频可以知道:一是做人要有永不服输的精神作支撑,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而最关键是一定要坚持下去。阿里巴巴的马云的名言是:“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绝对大部分人死在明天晚上”。二是当今高度集成的社会,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要想有所作为一定要依靠团队协作。这样学生就知道不仅要掌握专业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团队合作精神、并打造学习型组织。

(五)综合教学法。

综合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上面提到的多种教学方法。比如网络课堂教学与平时自学。再比如网络课堂教学与教学实习、参观、看专题影像图片资料相结合;任课教师讲授与自学、网络合作学习、网上讨论相结合;网络课堂学习与课外讨论、发帖相结合;一般的课堂讲授与专题报告相结合等方式。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中的绝大部分知识点,都可以采用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相对较高的教学效率。

考核评价体系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企业管理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形式上的要采取多样化,教学方式上要突出管理能力培养,评价主体力求多元化。充分考虑平时成绩,即学生在线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以及学生平时提交的作业等。同时重视学生在企业实践中的表现,以报告形式给予呈现。再结合期末的考试成绩给出最终的成绩。

整个教学过程和考核过程结束之后,再根据教学效果调查和同学们反馈的信息,修订我们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改进我们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循序渐进,持续改进,使我们教学得到持续改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管理学是与社会发展联系非常紧密且应用很广的一门课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其内涵也随之不断更新,且处于发展变化之中。因此我们坚信,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寻求更合适的紧随时代步伐的教学方法,企业管理学这门课程肯定能在提高成人教育的综合素质中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并逐步减小与企业所需人才的差距。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论文

今天上午,我们锦华小学和古寨小学共同举行了依次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有来自两所学校的教师10多人,同时参会的还有教科所的主任和心理健康负责人。活动中听取了县小学心理健康负责老师,对于目前他们学校有关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的一些情况与做法,并且听取了三节心理辅导课听课之后,与会的代表就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教科所主任还转达了区教育委员会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先行了一大步,通过学习,感慨颇多,让人感到沉重与责任重大。下面谈几点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体会: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将今年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现在对这一方面都十分关注。我省今年也明确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作了明确的要求:乡镇级学校在xx学年开始必须专门有心理辅导老师;该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有上岗证。

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更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的现象。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教育”的现象,虽然在开展,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形式等都要慎重,要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成人教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学论文成人教育课程

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理论为基础,面向应用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相统一,围绕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环节,结合知识产权的内容和特征,讲授企业如何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在教学执行上,以有效教学为目的,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真正有益有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课后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定位上,“知识产权管理”将以法律为背景和基础,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还是以管理为目标方向和落脚点。

(二)教学要求与实现路径。

要真正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方面的协同。

教师应能够对知识产权跨学科的特性和内容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单一的法学或管理学背景的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整。而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讲授的方法和内容,也决定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因此,作为“知识产权管理”这一跨学科门类的课程的任课教师,最适合的是兼具法学和管理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背景。事实上,这正是我国大学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软肋。

教材应真正从管理学角度阐述知识产权问题。最近几年,“知识产权管理”的教材的数量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这些教材的内容编排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第一,分别从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标秘密等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管理问题[3];第二,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所提出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的角度去阐述知识产权管理[4];第三,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内容为体系阐述知识产权管理[5-6];第四,从公司角度,探讨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着重于执行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如:软件登记程序、专利申请程序、商标取名与商标注册程序等[7];第五,就某特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8-9]。

应当肯定的是,这些教材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丰富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体系化研究文献,奠定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基础。但也应当指出,能够充分反映管理学原理,或者说真正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系统研究和分析知识产权问题的著作,在我国学术理论界还较为缺乏。

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教和学是一体的。知识产权专业的跨学科性,使得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呈现明显学科多元化特征,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在“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当中尤其如此。对于法律背景的学生,需要先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非法学背景的学生而言,则需要先行对法理、民法等基本法律有个初步的.理解。此外,无论法学还是非法学背景的学生,都应当对国家的创新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融入到课堂组织当中。

(三)教学模块与内容。

结合作者三年来的课程讲授经验和体会,围绕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展开,本文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块与内容的设计,共分为三个内容模块,具体可简述如下:

第一个模块,课程概述。该部分在理论层面上,主要结合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阐述“企业创新发展为什么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分析管理行的基本特征,讲授“知识产权为什么是个管理问题”。

第二个模块,围绕计划、组织、领域和控制等四个管理学基本原理,讲授知识产权管理。该部分具体包括: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制订、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知识产权奖励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绩效评价等内容。

第三个模块,知识产权管理之创新。该部分在理论层面上,将讲授创新的来源、种类和路径等基本原理,并进而探讨创新成果的保护途径;在实践上,讨论中国企业的创新政策和所适用的创新路径与实现。

四研究结论:思考与讨论。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典型的跨学科的课程,因此,要实现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模式,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注意:

第三,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主观能力性。跨学科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拉近学生心里的课程距离感,消除因为不熟悉而先入为主的“畏惧或厌烦”学习情绪。为此,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加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角。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对复合应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结合作者几年以来的授课经验及亲身感受,本文探讨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实现,与同行进行交流,对文中所提观点或许幼稚甚至错误,还请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2]詹映。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教学研究[j。

[3]朱雪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朱显国,杨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柯涛,林葵。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瑜,王晓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朱三元,寿步,周庆隆。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徐康平。现代物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9。

成人教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学论文成人教育课程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以《知识产权法》为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划分为著作权管理、专利管理、商标管理和商标秘密管理,在内容上以相关的法律为基础,重点阐述与实务相关的法律原理。

该教学模式的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和基本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主要的不足在于该教学模式是法律基础教学的延伸,虽然所讲授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但更多的偏向于法务管理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管理,而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管理。

(二)模式2:以知识产权相关案例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为内容,阐述知识产权基本原理与实际的应用问题。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1],因此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够给枯燥的法学原理赋予活灵活现的生命力的同时,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但与此同时,该模式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和全面性问题。一个典型案例,其只能就知识产权管理当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而充分的印证,而无法反映知识产权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所有问题,再加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学生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解虽然是典型的,但也是松散的、零碎的,而无法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模式3: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为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尤其是专利文献检索和商标信息检索为教学主要内容[2]。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原理(内涵、特征和价值),了解知识产权信息的来源,掌握知识产权信息查找途径,这是对于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该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与利用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但其冲其量只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前提工具,如果仅停留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在内容上没有延伸,则会教学只浮在面上,而没有落地生根,因为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是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

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学前教育课程与游戏的融合的论文

摘要:在幼儿课程中引入游戏,不仅与幼儿的实际年龄与身心特点相适应,也适应当前的幼儿教育发展。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老师通过掌握尺度,将游戏与幼儿课程很好地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本文先对游戏、幼儿、课程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概述,最后举出几个方面将游戏融入到课程中的例子加以分析。

幼儿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期,问了更好的促进孩子学前发展,幼儿教育必不可少。那么如何更好的实现幼儿教育,帮助幼儿更好的融入到教学课程学习当中,首要做的就是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制定与幼儿相适应的课程。文章通过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引入游戏,将二者完美的结合,最终帮助更好的实现幼儿教育。

一、游戏、幼儿及课程。

(一)课程与幼儿。

幼儿课程是基于根据幼儿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设定的,从而完成幼儿教育的教学目标。相关专家认为,幼儿课程所承载的任务目标相对较重。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掌握学习技能,还要做到有益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在幼儿教学中,课程任务需要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老师创设环境,引导、帮助、扶持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让幼儿在课程教学中有所收获。所以说,幼儿课程是融合幼儿活动及幼儿生活实现的幼儿教育。在这个过程当中,幼儿不仅收获知识,还能认识新的世界,有益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游戏与幼儿。

游戏是不到有任何其他目的,个体为了获得身心愉悦而进行性的一系列活动。对于幼儿来讲,游戏所带来的愉悦神秘总是会令其着迷。因此可以说,游戏与幼儿的发展紧紧相关。幼儿教育学家曾说过:儿童的天性就是游戏[1]。由此足以看出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从某种层面来讲,游戏正好符合了幼儿的心理发展需求。弗洛伊德曾说过,孩子在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世界,又或者是以某种新的方式来建造属于他们世界的一切事物,从而满足自己的愿望。由此可以看出,孩子是在游戏当中理解这个世界的,而非像大人一样在现实世界中去理解世界。因此,幼儿不会受到各种外在世界的干扰,他们以自身独特的方式与这个世界相处。所以说,通过游戏孩子们可以与世界进行接触,想象甚至改造自己想要的生活,在这其中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游戏与课程。

从某个着眼点来讲,其实游戏与课程可以达到相同的目的,都能及时促进幼儿健康发展,从而帮助幼儿教学,实现幼儿教育。我们知道,幼儿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发展,因此,在幼儿教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游戏引入到教育课程当中,以此来激发幼儿学习兴趣,更好的实现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在幼儿课程教育中引入游戏,可使游戏发挥自身价值。其一,就幼儿来讲,游戏只是游戏,游戏是内在的[2]。他们在其中发现世界,感受快乐;而就教育人员而言,游戏是促进教育教学的手段,他们在设定游戏过程中就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在其中。以上,在将游戏引入教学中要注意考虑将二者进行协调,做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游戏的价值,唯有如此,才能得到最佳效果。就教育者而言,发展游戏内在,才能更好实现幼儿教育,促进幼儿健康发展。

二、游戏与幼儿课程的融合。

将游戏融入到幼儿课程教育教学当中,将会成为幼儿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势。因为这不仅可以带动幼儿学习探索发现,而且还可以更好的帮助幼儿完成学习的任务。那么如何将游戏与幼儿课程结合,具体又该怎么做,我将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简单介绍。

(一)与数学课程教学结合。

我们都清楚数学教学的枯燥性,它常常不能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因此我们可以尝试将游戏与数学课程教学相结合,以此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帮助完成幼儿教学[3]。在游戏中,幼儿可以对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利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比如,在学习8以内的运算中,老师设计爬格子比赛,学生每答对一题都可以向前一步走,看谁答的题最快最先到达格子终点。最先到达的人取得胜利,老师给予表扬及适当的礼物。这样的游戏环节,使数学教学更加轻松愉快,幼儿会更喜欢参与,注意力会更集中,学习效率会更高。

(二)与语文课程结合。

在语文教学中,对幼儿看来说有些故事并没有很强的吸引力,因此会造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发生。老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文章讲解,心因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找妈妈这一课程中,老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形式来讲述文章内容,,老师扮演妈妈,幼儿扮演孩子,让学生边玩边学,充分感受体会角色内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加深对文章的印象。在这种游戏环节中,幼儿更愿意参与到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帮助教师顺利完成教学。

(三)与体育课程结合。

体育课程,就某些幼儿来说也觉得很乏味,无法实现体育教学的目的。老师如果能将体育教学与游戏火丁进行结合,幼儿会更愿意接受。为了促进幼儿身体健康发展,会进行的一年一度的身体测试,老师在进行幼儿体能训练时可以与游戏活动融合进行。例如,老师可以组织幼儿分组进行跳绳比赛,看哪个队伍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数量,获胜的队伍每个人可以原地休息10分钟,看着其他幼儿继续训练或者给予获胜队伍吃雪糕的奖励。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作用,培养整体意识。这样既达到了老师的教学目的,幼儿又收获喜悦,双方互利共赢。

三、结语。

综上所述,将游戏引入幼儿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客课堂教学环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因此,教师在幼儿课堂教学中,要深刻认识到游戏教学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幼儿教学发展新常态。如果这些都能够顺利的实施,那么实现幼儿教育全面发展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3]宋超.论游戏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8):235.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