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课程论文(专业17篇)

时间:2023-12-04 20:55:33 作者:文轩

范文范本可以帮助我们丰富写作素材,提供不同类型和风格的范例供我们选择和学习。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参考和思路。

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对策论文

对于通识教育的内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给予解释。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的各种表述之后,对通识教育做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其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课程是教育活动中影响人全面素质提高最为直接、最具稳定性的基本因素,因而通识教育课程必然成为真正实施通识教育的关键。通识教育课程是指完成通识教育目标的一系列课程和内容的组合。它的主体是相对独立于专业教育之外的课程,但也不排斥能满足通识教育目标的部分专业教育内容。

1.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没有表现出自身的特色,存在盲目模仿痕迹。

现在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不是非常清晰,通识教育课程特别是“通识选修课程”等设置随意性很大,而且往往在形式上盲目模仿和照搬国外的样式比较多,自身特色性研究不够。通识教育的根本应该是首先能体现通识教育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

(1)通识教育必修课多,通识教育选修课少。通识教育必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80%左右,通识教育选修课一般占通识教育课程总学分的20%左右。由于通识教育课程中必修课过多,学生对课程的选择性差,严重降低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期望值,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不合理。我国通识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这些主要是教育部规定的一些课程。一是提高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修养的课程。二是提高身体素质的课程。三是语言工具类课程。以上通识教育课程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左右。除此之外,各专业根据专业需要开设了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大学化学等基础课程。

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存在着知识化倾向,大多数学校以掌握知识的数量来考虑通识教育课程的价值,缺乏对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总体的设计和措施保障,认为设置什么方面的课程学生就能直接获得相应的素质,形成了偏重知识体系;以知识体系的选择来代替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设计,造成了知识量太大而课时有限的困境,无法建立起使学生终身受益的、广阔的知识体系;不利于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基本探究方式的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学习以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学习,形成各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国的通识教育课程大都采用大班上合堂的形式进行,大都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切活动,学生很少有机会自由思考和质疑,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学生要做的全部工作就是记诵、练习、应试,非常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

美国高等学校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大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负责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和执行。而我国一般院校均没有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专门管理机构,大都由教务处进行宏观管理,具体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相应的教学系(院)负责确定,通识教育与教育课程的管理处在松散状态。通识教育与通识教育课程的质量没有严格的标准,大多数院校也缺乏对这方面进行监控的制度与体系。

1.进一步转变通识教育的理念。

通识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思想,而且是一种实践活动,要做到有效地在大学里实施通识教育,首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不能把学校仅仅看作是一种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也不能把教学活动简单地理解为一种传授知识的活动。通识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和课程实施模式的结合体,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它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作为一种课程实施模式,它紧密结合专业教育以培养判断力准确、洞察力敏锐的社会新人。学校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让学校的教师群体对通识教育观有个较为全面了解,从而争取一个共同的信念和支持,特别是学校的教授群体,他们的支持与否,是通识教育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的课程,因此一个完善的通识教育体制还应包括合理的课程设置。通识教育课程首先应该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开设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英语、体育、计算机等必修课程外,还应设置包含人文知识、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三个方面的选修课程。人文知识领域的设计目标为培养学生的人文及艺术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自然科学领域的课程的设计目标在于授予学生对生态及科学发展的基础知识,进而激发学生对此领域的兴趣与认知;社会科学领域的课程设计的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社会科学素养,使其有基本能力。

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采用国际先进的教学方法,采取问题式教学方式,课堂教学积极推进问题式教学方法,通过课堂教学,师生共同解决问题,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鼓励以科研促进教学,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增加一定数量的研究型课程。

为加强通识教育课程的规划、管理与实施,大学可以建立通识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对通识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指导、论证。同时又设置了通识教育课程的研发与管理中心,具体负责全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的规划、研究、组织实施、质量监控与评价,负责通识教育课程师资队伍的优化整合和培养提高,负责通识核心课程的研发与建设等。

参考文献:。

[1]戴本博.外国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3]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3).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论文

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本文从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措施两个方面探讨了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路。

(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要求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随着职业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供求关系不平衡,扩招使得职业院校学生就业困难;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设置的专业与社会需要不符,造成结构性就业困难。有的专业开设成本高,学校开设不起;学生所学专业知识陈旧,专业技能不过关;学生的职业观存在问题,创业理念淡化,这些问题都需要高职课程的改革完善。随着职业教育的飞速发展,社会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中职院校基础课程知识内容滞后,专业课和公共课程设置比例不合理,理论课和技能训练课比例失调,选修课种类少、门类单一,不能发挥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课程设置脱离学生实际,制约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设置门类多样的选修课,有益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跨学科选修课,加强各学科知识的融合,课程内容的选择要促进学生专业特长的发展,增加选修课程,突出影视后期专业教育特色,为学生的就业服务。此外,影视后期专业教育不重视实践类课程。

职业学校的“双师型”教师缺乏,实践课程开设较少。影视后期专业课教师要具有本专业的知识技能,同时要具备专业实践经验,加强教育实践。建立教师培养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教学实习环境,增加教育实践机会。

(二)教育改革要求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教育部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中职教育的发展目标,卓越计划、精品课程、示范性职业院校等。职业院校面临各种挑战,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推动职业教育的发展。影视后期专业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专业设置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施合理化培养模式,促进良性就业,实现职业教育服务企业和社会的目的,促进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

学生的专业是职业学校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也是职业学校教学管理的基础,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尤为重要。目前,影视后期专业设置缺乏与行业的沟通,没有处理好教学与就业的关系,不了解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仍然套用旧的教学模式,忽视学生特点,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加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度。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应该围绕着市场需求设置。

(一)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完成从学科体系到工作体系、从学科结构到工作结构、从知识中心到任务中心、从知识灌输到项目驱动的转变,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的生命是教育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职业教育具有技术性和学术性相结合的特点,对中职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中职教师应适应教育思想和理念的变化,以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提出符合新理念的课程改革新思路。

树立终身教育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学校教育是教育的一个阶段,不是教育的终结。制定教师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把教师的实践教学工作量作为考核的一项指标,与奖金津贴挂钩,实践教学能力强的教师优先评定职称、岗位定级,建立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保证兼职教师的合理收益。鼓励教师充分利用休息时间,承担课程开发任务。

“双师型”教师在专业建设、教学改革、院校合作、教师成长、课堂教学等环节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双师型”教师是职业教育改革的直接结果,作用具有多元性。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直接参与课程设置、教材教法、教学模式等革新。“双师型”教师优于非“双师型”教师,突破了理论课和实践课的分离状态,教学任务由一名教师承担,提高学生的接受效率。

“双师型”教师能够根据行业发展提出建议,提高教学针对性,学校及时调整教学方向,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完善教师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能力标准,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指引了方向。对于一所学校,只有“双师型”教师达到一定比例,分工明确,提高“双师比”,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提升职业道德素质、政治思想素质、职业能力素质等个人素质,才能促进职业学校的持续发展。提高“双师型”教师质量和数量,正视差距,认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性,加强培训力度,拓宽外引渠道,完善“双师型”教师建设保障制度。

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落实工学结合模式,发挥“双师型”教师特长,带动其他教师的成长,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双师型”教师,是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双师型”教师既有专业知识,又有实践经验,尝试最新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依据专业理论设计实践操作,帮助学生养成手脑结合的好习惯,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特色,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承担教学改革和科研任务,研讨参与课程设置,承担实训基地建设,参加实验室开发,完善校内外的培训,促进教学和实训的结合,承担课题研究与教材建设。

“双师型”教师是校企合作的纽带,校企共建人才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联系更加紧密,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新的经济形势对实践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中职院校的实践教师具备综合能力。例如,专业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拓展能力、就业指导能力等,中职师资培养需要多方面合作,探索中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新模式。

(二)创新影视后期职业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教学内容是教学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创新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创新教材。影视后期职业教育教材的选择要结合中职教育的特点,结合实效性原则,教材的选取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中职教材要增加相应的实践教学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研发和应用能力强的校本教材,学校企业共同研究开发教材,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把实践经验应用在教学中,教材更有针对性和实践性,创新教学方法是影视后期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前提,传统中职教学,教师具有绝对权威性,是课堂教学的主宰,教师安排学生的学习全过程。

旧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学习,缺少学习主动性,不会自主探究,教师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职院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中职院校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环境,创造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引入小组合作探讨模式,营造与中职技能相关的教学情境,模拟实际工作岗位,让学生亲身体验工作岗位的实际流程。

例如,影视后期课程的设计,可以参考影视后期制作大奖赛的比赛要求,进行创意设计,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让学生自由创作,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更灵活地掌握各种技能,加深理解学过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总之,加强职业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增强职业院校的办学实力,改革完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每个职业院校肩负的重任。

a通识教育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策略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务处,江苏连云港22)。

摘要:近年来,重视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识教育在教师教育中更为重要,因为它能促进教育宗旨的回归,能更好地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能奠定未来教育人文素质的基础。应通过明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突出通识课程体系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来加强教师教育的通识化。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近年来,重视通识教育正逐渐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趋势。通识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树立和形成做人做事的正确态度与能力,培养“完整的人”,即视野开阔、知识广博、人格完善和精神高尚的人。通识教育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更是一种大学教育理念或理想。教师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有自身的特点与规律,其通识教育有着独特的目标与意义,这种独特性决定了其通识课程设置的独特性。

1.实现教育宗旨的回归。

通识教育以培养“人”为核心,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给予学生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进而使之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的教育。通识教育一是要使学生通过文理渗透,扩大知识视野,培养洞察、选择、整合和迁移的能力,发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对世界有一个整体通达的认识,使其在分析和处理生活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时更加全面和深刻。二是通过对学生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让学生具备健康完善的人格、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既会做事又会做人,进而享有美好的生活。师范院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仅是未来合格的人民教师,更是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社会责任感、全面发展的社会人和国家公民,所以更应接受通识教育。

2.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

当前中小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的更新以及综合性课程、研究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开设都要求教师有更宽的专业知识背景和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因而,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化教师成为高师改革的重要目标。而通识教育强调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给予学生宽泛的基础和开阔的视野,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举措之一。

中小学的科目是从整体与基础的角度帮助学生学习的。如果任课教师对知识的总体有所了解,明白各个不同科目在教育功能上的差别和自己所教授科目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他们才有可能去帮助学生建立对知识的整体认识,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广度、深度和思维方式的拓展与建构,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能力的提高。

正如有些学者所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养成教育,它应从中小学开始,而我国中学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的功利性使学生得不到良好的通识教育的训练。因此,未来的中小学教育改革,迫切需要更多的具有通识教育背景的师资,以实现通识教育之目标。

3.奠定未来教师人文素质的基础。

教师人文素质的内涵包括教师的人文知识底蕴、人文价值观、高尚的人文品格、对学生的爱和教育活动的人性等‘纠。这些都要通过教师宽厚广博的人文知识、精益求精的科学精神、爱岗敬业的工作作风、诲人不倦的教学态度和坚定不移的爱国情怀等来体现,而这一切对于学生的心智成长、人格养成具有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

1.课程缺少自身特点。

每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都必然回应其所属的文化背景、社会政治特质、培养目标与使命、教师的知识背录等。近年来,各高师院校在创建自己的通识教育模式方面,取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但从总体来看,学校特色和教师教育特色明显不够。由于种种原因所限,各校所开设的通识必修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两课’+外语+计算机+军事+体育+形势政策”,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由于该类课程占据了通识课程的绝大部分,造成各校通识必修课程高度相似。而且,涉及教师职业态度、行为和伦理、交流技能和公共服务的课程很少。教师教育应有的“师范性”特色也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

2.课程体系设计不科学。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拼盘现象严重。注重表面的课程种类的丰富,课程结构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缺乏整体观和全局观。课程内容肤浅,杂而不精,沦为知识的杂学,难以实现通识课程欲提供“人人必学之通透基本学问”的目标。2)课程结构不合理。蔡映辉认为,从对我国、美国和香港地区等有代表性的高校通识课程设置比较中可以看出,我国高校的通识课程设置有相当的不足,如“通识教育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为外语、计算机、体育、马列课程和德育课程,这类课程所占的比重过大,约占全部通识教育总学分的70%以上”3)在课程类型上,必修课多,选修课少;分科课程多,综合课程少。大多学校重视显性课程,忽视隐性课程。

1.明晰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识课程目标的模糊往往会导致通识课程的实施者――教师对通识课程教学认识的误区。他们认为,通识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知识宽度,让学生什么都懂一些,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学的区别主要在内容上,将专业课教得浅显一些,便成了通识课。这样做直接导致通识课程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知识化倾向,忽视对学生思维方法和综合能力的训练,其结果是通识课程的质量出现问题。

事实上,师范院校的通识教育是针对日趋专门化的专才教育或专门教育而提出的,其目的是使学生能在更大程度上摆脱专业的局限性,通过文理渗透,使学生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和文化背景,提升学生的价值观念,拓宽其历史视野,形成自己的认知风格,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为一体,以适应社会对教师的职业需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从而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通识课程的顺利实施首先必须让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学生对通识教育的内涵、目的有充分的'认识,明晰通识课程的目标,进而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的专业教学、管理和学习中。

2.突出通识课程体系的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

美国学者莱文等人的研究表明,迄今为止,美国的通识教育主要有四种实施类型:分布必修型、名著课程型、核心课程型和自由选修型。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实施的通识教育是“分布必修型”或类似类型,通常是按学科设课,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某一学科的较为系统的入门知识和思维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弥补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的不足。

对于教师教育专业,根据国内外高校的经验,结合自身师范特色,应科学地划分通识教育课程领域,构建“基本技能类课程+综合性课程+素质类课程+开放性课程四位一体”的通识课程设置新模式。基本技能类课程,主要指英语、计算机、写作、交流、体育等课程。综合性课程可划分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类课程等,每类课程下设相应的课程组供学生选择。“两课”课程可参照分布必修类型,归入相应的人文或社会科学类课程,也可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素质类课程主要是针对提高师范生基本素质和教育专业通识背景的,如师德规范与教育法规类、教育思想与发展类、教育学科与相邻学科之间的关系类等,这类课程要与教育专业课程相照应、相融合,形成通识教育课程与教育专业课程的一体化。开放性课程主要针对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学校资源、社会需求、地方文化等所开设的课程。

这种设置模式可以使整个课程体系呈现三大特点,即人本化、综合化和特色化。“人本化”就是要处处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本,将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综合化”体现在课程的内容和类型上,要求课程内容具有广博性和融通性,而非一味专深,通过设置综合性课程和跨学科课程,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和世界时,能从整体与联系的角度,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去理解和解决所碰到的问题。“特色化”就是要突出师范性特色,课程设置要有利于师范生基本素质、教师教育通识背景和师范人格的养成等。

此外,要重视隐性课程的通识功效,加强隐性通识课程建设。隐性课程虽然不罗列在课程计划表中,但对学生发展却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教师的治学态度、敬业精神乃至教态、语言习惯等,长期形成的校园氛围、学习氛围、学术氛围的熏陶等。它是实施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学生的“通识”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有机整合。

一方面,在整个课程体系设计上,要处理好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发挥专业课教师在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寻求专业课程和通识课程两者之间有机整合和衔接的路径。通识教育不应游离于主要专业课程之外,正如香港大学甘阳先生所说,“真正的通识教育是与本科专业课程整合在一起的,强调的是不同院系学科的‘共同基础课。当然这里要配合相应的教学管理上的要求。

另一方面,要将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而并非只在大学低年级进行通识教育。哈佛大学《红皮书》指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不是也不应是彼此对立的。通识教育不仅可以为学生选择专业提供一个坚实的基础,也可以为专业教育发挥最大功效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识教育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始终”。有些专业课程上得好,同样也可以实现通识教育的效果。虽然并非所有的专业课程都适合进行“通专结合”的尝试,但是,如果教师有意来避免给予学生贫乏的专业教育,那些适合进行通专结合教学尝试的课程一定会比“过分专业化的教学取得的教学效果更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工作分三个阶段:酝酿准备阶段,试点实验阶段和全面推广阶段。在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第一阶段,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颁发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义务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阶段18科课程标准的实验稿;编写审查了各科实验教材,目前已有20个学科的(小学7科、中学13科)49种中小学新课程实验教材将在今年9月首次在实验区试用。同时关于课程管理政策、评价制度、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均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将在实验区逐步应用。根据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的部署,实验工作拟用三年时间。秋季,在对实验区工作进行全面评估和广泛交流的基础上,课程改革工作将进入全面推广阶段。到,中小学阶段各起始年级原则上都将进入新课程。今年全面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研制工作。开始组织新高中课程的实验推广工作。至此,在我国逐步形成适应21世纪需要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体系。

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在优化课程结构、调整课程门类、更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管理体制和考试评价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必将对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对推动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领域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实施,为培养新一代创新人才发挥重大作用。

适应未来发展确定新时期培养目标。

当人们回顾本世纪一百年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发展,思考把一个什么样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带入21世纪的时候,发现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原来知识是第一位的,发展到能力很重要,发展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更重要。而我们的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关注最多的是知识,中小学教师最关心的、谈论最多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只有很少的教师(不到10%)意识到人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创造性更重要。这不是教师的问题,而是我们今天的课程、考试评价制度、社会的价值追求造成的。新一轮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决不是换一套教科书,也不是课程内容的调整,而是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观念的更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整个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个由课程改革所牵动的整个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全面改革。

[1][2][3][4]。

社区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论文

摘要:课程是社区教育实践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重要手段,首先对现有的社区教育课程进行分析,对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从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成立课程建设团队、课程基本体系、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四个方面对社区艺术类课程的开发提出对策及构想,研究成果有力地扩充了常州社区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常州社区教育;艺术类课程;创意作品;开发对策。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文化形态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深刻的改变。在城市,围绕“社区”这一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所倡导的“社区教育、学习型社区、学习型街道”等一系列建设工程,日益彰显在当前社会全面进步和变革中极为重大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5月,为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常州市政府以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为依托成立了常州社区大学,这也是江苏省首家市级社区大学和全国社区教育实验中心。常州社区大学以“让学习成为每位市民的生活方式”为办学理念,形成了“市社区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纵向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教学覆盖面遍及全市各村委、居民社区。2月,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与常州社区大学整合成立常州开放大学进一步推进常州社区教育工作,自此,常州社区教育迈入发展快车道[1]。

常州社区教育现有的课程类型和层次丰富,极大地满足了本地区居民的生产生活需求。从实施途径看,主要分为3类,一是面授课程,由社区大学及分校选派教师“送教进社区”;二是网络课程,主要依托常州终身教育在线网站,为市民免费提供各类在线网络课程;三是电视课程,聘请专业的团队制作成电视教育课程,在常州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每周两讲。从课程内容来看,经过五轮修订主要分为6个大类,包括特色课程、文化素养类课程、职业技能类课程、教育辅导类课程、现代生活类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截至11月,常州开放大学共推出五期共计500门课程。大批量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得益于常州开放大学着手打造的500余名专兼职教师组成的社区教育师资库及资源研发团队。社区教育课程施行动态管理,具有鲜明的生活特色和地方特色。对于开设哪些课,如何上好这些课,很大程度上由社区居民们说了算。通过比对近两期课程,也发现一些不足。第一,课程受众细分还不到位,老龄化趋势明显。大多数课程说明中面向对象一栏为“社区居民”,而专门针对社区未成年人的仅有12门,针对社区干部的`仅有10门,针对社区特定职业人群的仅有5门;此外,据不完全统计,常州社区教育参与度最高的年龄段在50岁以上,中青年群体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不高。第二,技能类课程偏少。居民普遍反映理论类课程如常州名人、人际沟通、健康养生等课程较为丰富,而技术类课程如计算机技术、乐器弹奏、创意作品等数量偏少。第三,休闲娱乐类课程有待扩充。纵观五期课程,休闲娱乐类课程多为体育健身类别,且总体数量偏少,在往后的建设过程中应重点扩充。

2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可行性分析。

艺术创意是人类特有的文化产品再生产活动,在社区教育中融入艺术类课程,不仅有利于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更能有效提升大众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能力,使他们的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当前,在常州开放大学社区教育课程中加入艺术类课程的时机已经成熟。

2.1师资队伍优良,课程资源丰富。

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艺术系和社区大学分校之一的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均拥有多位经验丰富的教师,曾多次指导学生在省市级比赛中获奖,双方联合成立课程开发团队的条件已经具备。课程教学资源方面,将在众多艺术形式中甄选出适合社区居民的作重点设计,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既便于操作,又具备艺术价值。

2.2百姓喜闻乐见,艺术课程人气高。

从多次在常州市西林、荷花池社区教授创意书签和纸玫瑰制作的情况看,大众反响热烈,纷纷要求增加课程数量和教授内容。通过进一步调研,创意作品受欢迎的原因在于,一是简便易操作,一节课结束即可呈现作品,学员获得成就感;二是老少皆宜,可以开发针对青少年的初级制作,也可以推出针对成年人的进阶版。三是取材方便,材料多为生活中不起眼的物品,只要有想象力,一切都可以成为艺术品。

2.3休闲娱乐类课程的有力扩充。

创意作品制作是艺术类课程的重要门类之一,它既可以作为一门技能教授,又可以作为日常生活的休闲娱乐,更符合变废为宝,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宗旨,可谓益处很多。有效开发的创意作品制作课程,配以教师生动而富有趣味的讲解,不但能成为社区居民的一项新本领,更有希望成为大家口口相传和交流沟通的友谊桥梁。

3艺术类课程开发的对策及构想。

3.1课程开发的基本原则。

1)立足社区原则。社区教育课程及其开发应当立足社区,以服务社区居民、提高社区居民的素养和生活质量为宗旨,确立“社区本位”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原则[2]。从本社区的实际状况出发,因地制宜开展课程开发与设计,集中体现社区特色与社区文化。

2)立足个体原则。以人为本是社区教育的核心要求,这主要体现在:第一,社区教育旨在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因此课程内容必然要从居民的实际需要出发,切实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体现真实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景;第二,社区教育应服务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层次居民的实际情况,科学开发,统筹安排,合理选择相关课程内容;第三,社区教育的变化更新权在居民,课程的开设与退出,应该充分听取社区居民的意见和建议,体现最新的社会话题和时尚潮流,实现艺术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3)循序渐进原则。由于艺术类学科普遍具备内在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因此在适当的时候可以考虑开设系列进阶课程。该原则要求在课程设置中先引入初级课程和一般课程,等大部分居民掌握之后,再根据需要拓展到中级甚至高级课程。比对前五期常州开放大学的社区教育课程目录,从第四期开始才开设“寻访常州先人足迹”、“小学生口才与能力培训”、“走进常州名人”、“创建绿色现代化居住生活环境”等系列课程,且多为并列式内容。后期的课程建设中应多引入递进式的课程和培训内容[3]。

3.2成立课程建设团队。

结构合理、分工明确,业务素质强的团队是艺术类课程开发的首要保障条件。根据课程开发原则和常州市开展社区教育的经验传统,拟组建的课程建设团队主要包括:。

1)专家教师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艺术系牵头,联合常州艺术高等职业学校及部分在常本科院校艺术专业教师成立专家教师团队,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为目标,完善团队运作的各项制度,制订科学的课程开发和管理计划,共同负责课程资源的利用与整合工作。

2)课程咨询团队。由常州开放大学文法学院牵头,整合社会资源,聘请社会知名艺术创意企业负责人担任课程咨询团队成员。通过各种方式的交流与合作,将社会和市场最新的技术成果和艺术业态与社区教育有机嫁接,保证社区教育课程持续的生命力和活力。

3)社区开发团队。根据立足社区、立足个体原则和常州市当前的“开放大学—辖市区社区培训学院—街道(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居(村)民学校”四级社区教育网络体系,成立由“社区学院教师———街道干部———居委会干部———基层学校教师”组成的四级社区开发团队。专家教师团队负责对其进行专业指导和业务培训,社区开发团队负责提供社区的特色项目,反映普通居民的意见需求。

4)课程评估团队。聘请常州开放大学终身学习指导中心教师、社会艺术专家、居民代表组成课程评估团队,就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作出科学指导和建议,不断提升课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3.3课程基本体系。

经过前期调研和西林、荷花池社区等地的试讲,建设团队确定了创意艺术作品制作这一艺术形式。第一批课程分为初级系列课程和进阶系列课程,其中初级课程分为:布艺类、纸艺类、黏土类;进阶系列课程分为:创意绘画类、创意礼品类。

3.4质量评价与动态更新。

课程评价是研究课程价值实现程度的过程,是由判断课程在改进学生学习方面的价值的活动构成的。作用包括:诊断课程;修正课程;比较相对价值;预测教育需求;确定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等[4]。艺术类课程的测评因素包括:师生的出勤率;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评价;学生对教学方式的评价;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交流;学生的作品完成情况;教师的备课情况;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课程评估团队要突出社区居民的建议,注重对课程实施的过程性评价。对于群众反映较好的课程应做细做靓,争创社区教育精品课程,对于不适宜开设的课程,应该及时改良或替换,确保课程体系的新鲜活力。课程的建设道路没有终点,对于初期推出的两阶段课程,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进一步加工和深化,切实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随着作品种类的增加,将适时筹划社区教育艺术作品展,全面展现常州开放大学社区创意艺术教育的真实成果。不久的将来,团队将以创建“常州市名师工作室(社区教育类)”和“常州开放大学特色项目工作室”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团队建设,进一步整合资源,力求将社区艺术课程打造成常州终身教育的一道亮丽名片。

参考文献:。

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问题论文

第一章绪论7-13。

1.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7-8。

1.1.1研究背景7-8。

1.1.2研究意义8。

1.2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8-10。

1.2.1研究内容8-9。

1.2.2研究方法9-10。

2.1.2人口老龄化与居民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综述14。

致谢59。

文档为doc格式。

通识教育英语课程论文

摘要:关键词:

通识教育;学习动机;必要性;教学内容。

语言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文化的一面镜子,经典的语言学习社会心理研究十分关注学习者的学习“动机”(motiva-tion)或“取向”(orientation)。

garden和lambert(1972)认为学习动机或取向主要有两大类:一是“工具型”即用语言做工具达到某个实际目的,比如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升学,出国,父母的期望等等;二是“融合型”,即了解和融入目的语文化。

学习动机不同,直接影响学习策略,学习效果。

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些国外学者提出需要更广泛地借鉴心理学理论(比如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管理心理学有关工作满足状态的研究成果)来扩展garden(1985)的经典动机模式。

目前不同的扩展模式主要包括了“学习情境”、“目标显著性”、“自我效能”(tremblay&garden,1995)等新的因素。

同时,学习者的个人特征差异比如年龄、性别、学习策略等也越来越引起学者关注。

而现如今我国有关学习动机的实证研究,也大多循着经典及扩展模式的方向,探索动机对学习成绩的正面的促进作用,从而更好的研究动机与其他影响成绩的学习的因素之间的相关的关系。

一些影响较大的研究关注的“动机”侧重“努力程度”这一行为层面,对动机的类别并未做比较细致科学的划分(吴一安、刘润清、jeffery,1993;刘润清、吴一安,2000),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提出“证书型动机”是中国大学生英语学习的主要动力(华惠芳,1998;石永珍,2000)。

关于学习动机这一方面,作者比较赞同学者高一虹的观点,即“生产性双语现象”(productivebilingualism)。

这一双语现象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掌握,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相得益彰,积极互动。

与此同时,作者将其与通识教育相结合,从而使英语学习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中医院校的大学生,经历了竞争激烈的高考,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已经打下一定基础。

但其中不少学生,由于长期以来听力缺乏系统训练,词汇量有限,以及性格内向等多种因素影响下,不太敢开口说英语,更不用提在公众场合发表英文演讲。

许多英语学习者学习目标不明确,兴趣不够浓厚,当然,这些与教师的教学方式不无关联,但学生自身学习动机也是占主导因素的。

他们往往更注重学习成绩,是否能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以便将来找到更满意的工作,还有些学生学习英语是为了更容易欣赏热门的英美剧。

事实上,语言学习最本质的意义,是为了进行有意义的交流,学好英语,有助于完善个人人格,提高思辨能力,做国际型人才打下基础,这也是通识教育的最终方向。

目前,从通识教育视角分析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文献非常稀少。

从1995年以来,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评价体系,大学英语教师等方面,但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和ullmann认为,外语教学目标可概括为四大类:语言水平,知识,情操与价值观,技能转移;在西方,特别是美国的一些高等院校,如麻省理工大学,在英语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为学生灵敏而成功地加入全球共同体提供语言工具,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我国的大学教育中,提倡通识教育最早的是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他在《大学一解》一文中明确提出了培养“通识”人才的目标。

梅贻琦的通识教育观包括以下几个主要内容:一是生活教育大于专业教育,事业不过是人生的其中一部分;二是通识是一般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专识是特种生活的准备性的教育;三是从社会需要来看,也是“通才为大,而专家次之”;四是如果让没有通识基础的专家治理国家其结果不是“兴民”,而是“扰民”。

三是从通识教育的内容的角度进行论述,指出通识教育要给学生“所有学科准确的、一般性的常识类的知识”,认为通识教育是关于人的生活的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其涉及范围宽广全面;学者吴鼎民认为应当拓展大学英语的课程功能,注重培养英语能力,跨文化交流意识,和通过英语获取多学科知识。

“通识教育”并不是关于一般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所谓对所有人的教育。

它被用来诠释的整体性质的教育中的一部分,这部分首先关注人的生活,其次是旨在使其成为一个负责的人和公民。

而“专业教育”旨在培养一个人将来从事某种职业所需专业技能的教育。

二者同为人的生活的两个方面,是不能也不应该割裂开来的。

作为中国大学生,他们既是一个整体,又是很多个个体;既是一个沿着一条相同的路走向一个共同未来的国家公民,又是很多个沿着不同路前行的个体。

这种双重性正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基础,也说明了通识教育同专业教育应当结合的必然性。

目前,许多中国大学生中,人文与科学素养双重贫乏,学生变得不会思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和反思能力。

那么,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落实通专相结合的理念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现如今课堂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主体,文化素质教育可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

经过通识教育近二十年的探索,基本成型的做法是,大学本科生四年学习的课程包括必修课、限制性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三种类型。

当然在具体科目、选课形式和要求上各所大学之间有一致的地方,但并不完全相同。

在中医院校,可适当增加中西医文化方面背景知识介绍。

比如今年诺贝尔医学奖者屠呦呦,正是得到了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改换了提取方式,从而成功获得了有活性的青蒿素对抗疟疾。

要抓住课前五分钟,积极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内在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这些,都对高校英语教师提出更高要求。

其次,在课堂上,可就贴近时代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展开讨论。

比如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雷锋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使得互帮互助成为一种习惯,达成社会共识,在英文讨论中,让学生意识到锦上添花固然容易,雪中送炭的人文关怀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人应有的品质;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压力和困惑,积极疏导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更好地投入学习和生活。

另外,加强课堂之外的英语实际能力培养。

[6]鼓励学生养成阅读中医经典中英文对照版的习惯,通过参加英文戏剧表演,音乐剧,英文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口语能力,发展思辨才能。

丰富听力资料,不仅仅局限于听力口语教材,一些经典原声电影,英美剧,英文纪录片均可涉及;同时,不能满足于简单的听,更应带着特定的学习任务,了解具体语境下的地道的英文用法和词汇,从而完善自己的英文写作和翻译水平,为中医国际化做出应有贡献。

作者:彭贝妮单位:湖北中医药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甘阳.

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

读书,2006,(4):3-12.

[2]惠芳.

试论英语学习动机与策略的研究[j].

外语界,1998,(3).

[3]石永珍.

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调查报告.

[j].

国外外语教学,2000,(4).

[4]李曼丽.

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231—232.

[5]文秋芳.

英语学习者动机、观念、策略的变化规律与特点.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2).

[6]吴一安,刘润清,jefferey,p.

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报告[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

[7]张东海.

通识教育:概念的误读与实践的困境———兼从全人教育角度理解通识教育内涵[j].

复旦教育论坛.

2008,(4)。

通识教育课程论文

摘要: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提出了大学英语教学实施通识教育理念的改革对策,同时也分析了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给出一定的尝试性建议。

关键词:

为了进一步深化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大学英语教学指南》中对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做了适当的调整,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使学生在未来工作和生活中能够有效地使用英语[1]。

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中可以看出,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体现出工具性和人文性,还要体现出其通用性的教育作用。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学英语教学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实现这一教学目标。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与《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制定的教学目标不谋而合,通识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关注对学生的人格和修养等人文主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德和智共同发展。

通识教育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通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的全方位和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最终要将学生培养成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全面发展的人[2]。

社会现在需要的不是简单的单一型人才,而是需要知识、能力和素质综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的大学英语教学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将英语语言学习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内在修养,健全学生的人格,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学英语教师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选择一种教育理念便会决定一种教育实践模式,并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关系到社会的前途。

将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其终极追求是开发出学生身上的人文气质,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和高尚情感的国际化人才。

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实现通识教育理念的转向,教师首先要进行教学理念的转向,正确理解通识教育的内涵,然后用通识教育理念指导教学,把通识教育理念融入到课程体系中。

大学英语教师不仅要教授语言技能,解决教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等问题,更重要的是需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填补英语知识结构上的欠缺,还要培养学生整合不同领域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特别要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培养出有高尚情操、高度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价值取向的个体。

教师是课堂语言输入的主要提供者,如果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单一,只精通英语专业知识却没有广博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体系,也不能将英语和其他学科进行交叉,通识教育理念便无法在教学中得到充分的应用。

所以,大学英语教师除了要具备丰富的英语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教学能力。

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以语言工具性为主要教学目标的同时还要兼顾对学生的人文性教育,最大限度地实现语言能力培养和通识教育内容的均衡。

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需将通识教育理念具体化,奠定学生全面坚实的综合知识基础,同时扩展和平衡学生的心智能力。

任何教育理念的实施都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的,因此,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是通识教育理念与大学英语教学融会贯通的关键。

(一)大学英语教学目标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

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目标关注学生生活、情感及道德的和谐健康发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识教育理念具有时代化和多元化的特征[3],因此,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引的教学目标能够激发学生对多学科知识的涉猎兴趣,并紧跟时代的节奏,不断对知识结构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学生将知识局限在某一特定的领域。

大学英语课程应与其他课程有机融合,共同为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服务,而不应只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中要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将语言知识与全方位的知识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英语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是高素质人才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大学英语课程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有助于把语言技能知识和多元化的学科知识系统地融入到教学中,能够培养出人文知识和素养丰富的复合型英语人才。

(二)关注隐形课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968年,美国的杰克逊在《课堂学中的生活》里首次提出了隐形课程的概念。

我国学者靳玉乐将隐形课程界定为:“学校通过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经验(包括学术的和非学术的)”[4]。

大学英语隐形课程可以发挥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1.英语讲座对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每位学者都有自己独有的知识结构和看问题的角度,在各种类型的讲座中,主讲人会传达给学生不同的观点和思想,因此,学生的知识面会得到拓宽。

定期举办一些英语学术或文化等不同主题的讲座能够开拓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辨能力,同时对塑造学生品格,提升教学质量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2.英语课外活动对学生情操的陶冶。

大学英语技能竞赛、英语社团和课外阅读等活动不仅会给学生创造出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能力。

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中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对提高其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也很重要。

3.校园英语氛围对学生交际能力的影响。

语言环境是学习者语言能力提高的一个很重要因素。

校园的英语角、外文阅览室、留学生俱乐部等都是帮助学生提高口语能力和开拓视野的好场所。

教师鼓励学生订阅英语杂志,定期向学生推荐英文原著并定期举行读书心得讨论会,多为学生创造与外教交流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提高用英语与人沟通的能力。

作为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延伸,大学英语隐形课程会进一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高,还能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际能力。

(三)大学英语网络在线课程的建设。

为了紧跟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在线课程应作为大学英语课程建设的一个重要补充。

微课、线上课程、数字化教学等外语教育的新形态逐渐在教学中发挥出其突出的作用,网络自主教学不仅可以实现资源共享,还能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改善大学英语的教学效果。

对教师而言,采用信息化技术建设优质的在线课程也是教师向通识教育教学观念的改变和提升的新渠道,对学校而言,帮助学校解决了兼有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能力的师资短缺的问题。

因此,这种不受时空限制的优质开放在线课程利于大学英语教师和学生在通识教育理念上思维的转换。

(四)开展多元化的选修课和拓展课程。

在多数院校,大学英语课程都是以公共必修课为主,选修课所占比重较少,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抑制学生的个性发展。

大学英语教学理念向通识教育理念转向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提高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素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了解和吸收外国文化中的精华,构建多元文化的教学模式,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从通识教育理念的角度来说,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贯穿整个大学阶段,课程安排要包括所有学期,可在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开设必修课程,在第三学年开设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在第四学年开设大学英语拓展课程。

大学英语选修课程及拓展课程可以开设英美文学作品欣赏、影视欣赏、英美文化、西方文明等,拓宽学生在各个领域的知识视野,满足学生对英语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教师实际上就是教学的设计者,一堂课设计得是否合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输入式教学,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低,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方式是为更有效地传授课程的核心知识服务的,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最终都是让学生通过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构建扎实和系统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形成批判思维能力,并能够运用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对世界进行观察和思考[5],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在某种程度上降低差生对英语的抵触和恐惧心理,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并能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三、通识教育理念应用到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困难。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仍处在争议阶段,因为许多高校首要关注的还是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训练以及应试能力的提高。

通识教育理念对学生和社会的作用需从长远来看,从短期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不能得到许多学校在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其次,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施还需要学校增加复合型的师资力量。

作为一名具有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师,在不断提升自己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还需要学习和研究跨专业方面的知识,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教师自身需要不断更新观念,学校还需定期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召开英语教师研讨会,提供国内外英语教师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及时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拓宽教师的知识面,丰富教师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可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施通识教育理念,学校和教师自身都需要投入财力和精力来进行教学准备,这是通识教育理念在大学英语教学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另一个困难。

教学理念、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与学生素质紧密相关,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就生成什么样的学生品质。

大学英语教师、学生和学校都是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具备英语综合能力和各方面素质的责任主体,大学英语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是这三者的合成与整体涌现,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努力。

简言之,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理念转向不仅需要教师个人的努力,还需要得到学校在制度和政策上的保障和支持,需要广大教师对教学精心设计,并与学校相互协作,共同将通识教育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不断完善,逐步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新一轮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正在拉开帷幕,关于大学英语向通识性转向还是向学术性转向意见不同。

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致力于培养具有精深英语语言技能的人才,还要培养具有积极人格特征与相对广博知识和创新才能的人,学生英语语言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养成在通识教育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

作者:李建荣谢慧单位:黑河学院。

参考文献:

[2]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3]钱铭.大学英语课程的通识教育功能——《1828年耶鲁报告》的启示[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4(9).

[4]靳玉乐.潜在课程简论[j].课程•教材•教法,1993(6).[5]戴立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新视野[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内容提要】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要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和养成情感态度价值观,但不能因此把知识放在“第二位”;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变革单一化的学习方式,但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和接受学习仍然是中小学生主要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要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因而更需要加强和改善教师的主导作用;要认真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但提“中小学课程要与国际接轨”却应当慎重。

以6月8日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部印发《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为标志,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式启动。以政府行为来推进的本次课程改革,抓住了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改革的核心,是为了适应时代要求,办好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事业,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一次重大行动。

在学习本次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指导文件《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时,结合读到的一些有关本次课程改革的文章、专著和演讲稿,笔者对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作了一些思考,现将一些肤浅的想法写出来,向大家请教。

一、这次建国以来课程与教学领域空前深刻的`变革,应是一个扬长补短、不断完善、稳步推进的过程,而不是又一场“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革命”

本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力度之大、动员之广、内容之全、程度之深,是建国以来历次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改革所未有的。《纲要》规定的新课程的培养目标,鲜明地体现了时代的要求,体现了党和国家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的精神,既继承了我国基础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课程的优良传统,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为全面贯彻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全面实现新课程的培养目标,《纲要》提出了改革的具体目标、原则要求、工作方针及保障措施,反映出了深层次的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思想观念的更新与变化,表明了本次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的全面性和深刻性。现行课程体系的诸多问题和弊端,有的是长期以来试图解决但一直没有解决好的,有的是在社会和时代发展的新形势下新凸现出来的。这些问题和弊端确实是非改不可的。

[1][2][3][4]。

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呈现出实践性的特点,将创业教育引入到高职课程设计中,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毕业生做好就业的心理准备,鼓励毕业生毕业后创业,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解决就业难的问题。尤其是当前高职创业教育向着纵深方向发展,创设课程设计体系已成为必然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做好相关研究分析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分析。

1.生源层次较为复杂高职院校生源层呈现多样化特点,院内学生文化知识水平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但有时高考分数线没有达到本科录取线,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问题。同时学生又存在不努力的情况,教师教学信心不足,进而造成学习效率偏低的问题。2.学习态度存在差异继续深造型这类学生基础一般比较好,他们只是因为高考失误进入高职学习。这类学生具有较好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希望能够通过在高职院校的学习,改变自身的命运,也能够像一流院校的学生一样,既有文凭又有能力,其中有些学生通过高职的学习然后再向本科迈进。这部分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目标设定学习计划,时间都用来学习。面向就业型这类学生很现实,他们进校就是学好专业理论和技能将来好就业。3.存在一定自卑心理学生自卑心理来源于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层次要低,一些成绩很好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心理不平衡。但是从人们和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不难看出,高职教育一直在低层次教育中徘徊,而且学生就业时还要面临用人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二、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业教育实践基地不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不同于一般的理论课程,它除了传授学生创业基本理论和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外,最重要的就是学生要切实参与实践,使学生了解到创业的一般过程,使创业理论和创业意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但是高职院校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创业实践基地,这不能不说是创业教育中的一个缺失。

2.创业教育缺乏现场教学尽管一些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创业教学体系较为完善,但教师在教学上基本上还是沿袭其他课程的教堂教学模式,没有走出教室,走出校门。现场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目前一些高职院校课程的教学计划中并没有安排相应现场教学。

3.业实践教育资源单一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资源主要还是依托学校的各种社团组织。然而,只要留心,每个大学周边都有很多的创业实践教学资源。这些场所以可以作为大学生创业访谈的对象,也可以为开展现场教学提供条件。但是,我们还没有充分挖掘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

1.化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套完善的'访问制度和企业挂职交流制度。对于四十岁以上年龄的骨干级教师,学校可以与企业进行相互合作,以选送访问学者的形式让学校教师与企业挂职(中层)进行互换和交流,以此加强教师培训和学习,而且时间至少保持在1年半,如此,教师经过在企业长时间的锻炼学习,既对自身工作经验进行积累,又对自身知识体系结构进行优化和更新,而且经过与外界接触,对自身教育观念也会有些潜移默化的改变;而且,企业优秀员工来学校为学生进行报告交流,既可以将现在社会上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带入校园,在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让学生对自身专业有一个全面认识和了解,为自己制订一个更加完善合理的学习目标和职业规划。

2.高师资团队素质在高等教育中,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的保障。现阶段,教师在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同时,还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的实践经验,这些都是对任课教师教学素质、个人涵养的基本要求。一支合格的教师团队,无论是教师的学历、职称、教学经验及个人年龄等方面都会配比合理。因此,在高校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团队构建和优化:首先,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老带新”协助制度,在发扬青年教师不怕苦不怕累敢于付出的精神下,还要建立一套关于“青年教师下基层”的鼓励机制。例如,为帮助学校年轻博士教师快速成长,可以采用“1+1”导师制度,从本校和外校寻找并聘请一些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及专业实践经验的老教师作为年轻教师的导师,协助并带领其快速成长,而且新进教师至少跟随导师学习两年,在导师汇报合格后才可独立担任教学工作;为保证教师专业实践能力,青年教师在晋升职称前,必须要有1年的针对自己专业的企业挂职锻炼经历。因此,在年度考核时,可以适当为青年教师教学工作量放松要求,方便其全身心投入到企业实践中。

3.构建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从高职教育的组织形式来看,其教育课程包含理论课程、实践操作以及创业与就业课程。创业理论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创业意识、能力和素质的理论形课程,包含创业学、创业心理学、创业成功学和创业财务管理学等多门学科。创业实践课程主要主要是指利用创业实验、课题设计和创业模拟等方法,对学生创业技能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同时,组织学生以创业团队形式进行实际操作练习。创业与就业类课程主要目的是正确引导学生面对自己的创业生涯,能够进行灵活就业等,此类课程的开设主要为是培养学生创业兴趣,对自己未来创业之路进行正确规划。而从创业教育专业的教学计划与组织形式来看,其课程类型主要分为计划内课程与计划外课程两类。计划内课程主要是指已经列入到专业教学计划内的课程,目的是将创业教育贯穿到各专业教学中,实现知识的相互渗透。在教材编制过程中需结合学校与该地实际情况,以案例教学为主。内容包含如何创办一家公司、如何与他人进行合作、如何进行专利申请、如何提高自身对压力的调节能力等。而计划外课程主要指以第二课堂形式进行。如,利用创业培训讲座、创业方式讲解等方式帮学生形成创业理念;利用参观、访问等方法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利用创业实践、竞赛和创办虚拟构思等方法提高学生自身创业能力等。可以利用“商业模拟游戏”模拟企业日常运作,帮助学生从游戏中体验企业日常管理与操作,其实感悟商业战场的真谛。

结语:

总而言之,创业教育视角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要具有前瞻性与创新性,有助于培养与提高高职生的创业思维与创新思维,大幅度提高高职生人才培养质量,为其顺利步入社会、解决高职生就业难问题奠定基础。希望通过本文论述,为创新高职创业教育奠定基础,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推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2]李云梅,张元.高职院校《就业与创业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j].科技资讯,,12(28):130.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随着人们观念的进步,职业教育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教育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机械类专业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本文将从职业院校课程体系设计出发,阐述确立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原则,最后提出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具体思路与方法。

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与其他课程有所不同,机械类课程更突出实践性,更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要提升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学生必须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只有充分掌握机械操作的相关理论基础,学生才能在具体实践中得心应手。因此,在重视实践的机械类专业教学的同时,教师也应给予理论教学充分的重视,并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协调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意义是使教师的教学更有逻辑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有序,从而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在进行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必须充分研读教育部下发的教学大纲,仔细研究教学大纲对某一课程的具体要求,再进行课程设计,唯有如此,教师所设计的课程体系才会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结合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的特点,教师设计课程体系的重要目标之一应当是培养集生产、服务、管理能力于一体的高水平实用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的两大特点:首先是“高等教育”,即学生必须掌握与该课程相关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的学科知识素养;其次是“职业教育”,即教学内容必须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与岗位要求相适应,防止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离的情况出现。

1.以具体岗位需求为导向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职业教育的指向性强,与社会需求连接紧密。因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要改变设计思路,将课程设计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课程设计应当包括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帮助学生初步了解相关岗位的具体工作、该岗位对人才的具体要求等内容。2.突出实践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实践课程的重要性,只在教学设计中突出理论课程,这种做法与职业教育的目标和理念相违背,是不可取的。在职业教育中忽视实践的重要性,会使职业教育失去自身的特色,学生在错误的教学观念指导下很难突破自我、掌握应当具备的职业技能。因此,机械类专业的教师在课程体系设计时要遵循“实践为王”的.原则,在一些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中加入社会实践与探究的内容,鼓励学生多体验、多动手实践,从而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做准备。

1.合理安排理论与实践内容在课程中的占比机械类专业与其他专业不同,机械类专业要求学生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并举,任何一方都不能偏废,只学习理论而不重视实践,学生所学的知识将会失去意义,而且与机械有关的知识总是处在不断的更新中,如果忽视实践这一环节,学生掌握的知识可能与社会现实脱节,不利于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如果只重视实践而忽视理论学习,学生的实践便只能停留在低端水平,不具备专业知识很难流畅地操作各种高精尖设备,学生的进一步实践必将受到阻碍。因此,在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审视不同章节知识的特点,如对一些简单易懂的章节,可以减少理论讲解的课时,在带领学生简单理解本章节的知识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而对一些难以理解的章节,教师则要适当延长理论课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充分理解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还有的章节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教师则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践探究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验证各种理论。从宏观角度来看,机械类专业的知识大致可分为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职业基础知识和职业技能知识,如果按照这种分类进行课程体系设计,在安排基础的科学文化课程时,诸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英语等课程,多是为加强机械类学生的思想素质、为下一步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本身实践性并不强,教师便可以减少实践课时的占比,为下一阶段的教学留出更多巩固的时间。职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便是典型的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课程,因此,教师应当在这一教学阶段穿插部分实践课的内容,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到了职业技能教学阶段,实践的重要性便完全凸显了出来,教师应减少理论课的占比,大大提升实践课的占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在实践中了解岗位需求与职业要求的机会。

2.深挖传统课程内容的同时渗透创新思想机械类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机械原理、机械设计、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教师在设计《机械原理》的相关内容时,很难有创新,这是由于该部分内容的识记知识较多,多是现成的理论研究结果,无论从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上,教师都很难赋予新意。面对这种难以创新的课程,教师可以转变课程体系设计的思路,深挖这些知识的内涵。在讲解机械原理的相关知识时,结合最新的理论成果进行教学,教师甚至可以单独设置一个课时向学生介绍这些传统理论在当代机械发展中的最新应用,从而加深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机械设计》与《制造工艺设计》两部分内容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要求较高,教师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可以充分突出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汽车设计为例,教师在设计与汽车相关的机械设计课程时,必须遵守“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教学规则。在最初的几个课时不宜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因为一开始就安排难度较大的专业知识的学习不仅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还会挫伤学生的学习信心。教师可以将最初的几个课时安排为欣赏课,向学生展示当代不同汽车的外形设计等内容,并鼓励学生讨论款型好、功能性强的车型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引导学生总结优秀的汽车造型设计所具有的共性,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在简单了解优秀汽车设计的特点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所总结的经验,自己设计一款车并阐明这款车的优势及设计的理念。学生设计这一环节的可操作性强、创新潜能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发挥,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授《制造工艺设计》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必定会提到不同机械设备各自的优缺点及具体应用,在设计这部分课程时,教师可以适当地加入讨论、辩论等课程内容,从而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与创新思维。

3.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利用企业资源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对接社会需求最直接的方式,企业与学校不同,企业是直接面向社会经营的组织,企业对某一岗位的要求,实际上体现了社会在某一方面的需求,如果各职业院校能够积极与企业合作,便有机会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丰富自身的课程内容,使课程体系更加完整、科学。如机械类专业与相应企业进行合作,学校便可以合理利用企业已有的厂房设备鼓励学生进行机械操作,而不必花费大量经费重新购置机械设备。此外,企业与学校不同,为了提升生产能力和盈利能力,企业必定会实时更新生产设备,努力做到与时俱进,许多职业院校因经费紧张,很难做到这一点,如果学校能够加强校企合作,便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这一特点,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高端设备,可谓一举多得。如此,在进行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时,教师便可以将校企合作环节加入其中,消除以往课程体系设计中所有课程都局限于校内开展的弊端,极大地扩展学生专业学习的空间范围,为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4.选择合适的教材教材是教师设计课程体系、授课的重要依据之一,如何选用合适的教材是一门重要的学问。当前,我国多数职业院校的机械类专业用书并没有真正做到与时俱进,甚至有部分职业院校的课本长时间不更新,这不利于建立创新、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教师在选择教材时,不能有“一刀切”的思想,不能盲目模仿其他职业院校的做法,而应当结合本校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教材。如果学校的师资强大,教师甚至可以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材进行教学,以突出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总之,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应在实践中发现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实践检验新的课程设计的实用性、科学性并不断纠正错误,才能促进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师必须在这个过程中贯彻创新观念,要充分研究本校学生的特点,同时结合中外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课程设计,使课程体系设计不断更新、与时俱进。

[1]郭月兰.中等职业教育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5.

[2]牛秋林,毛征宇,刘厚才.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导向的机械类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思考——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

[3]袁小会,刘兵.英国职业教育对高职机械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3).

[4]李朱锋,顾海,孙健华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衔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6(13).

创业教育下的高职教育课程设计建设论文

高职院校与地方经济联系密切,注重实用性,强化技能训练以及长期校企合作等方面的特点决定了高职院校具有实施创业教育的独特优势,也决定了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必将有别于普通高等院校的课程。而当前高职创业教育课程在设置过程中缺乏的便是特色。

高职院校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其创业教育也必须融入区域经济与文化的内涵。而当前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缺乏服务地方的意识,没有去寻找区域经济与创业教育融合的切入点,也没有建立学校自身发展与区域经济共同进步的良性互动机制,更没有以此为基础调整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以及合理设计其知识结构。这些因素导致了创业教育与经济发展的脱节以及大学生无法主动实现与地方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有效对接。

(二)创业教育课程缺乏技术性特色。

没有围绕高职教育的技术性特点和学生的技能特长来设计合理的课程模式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应该结合这些特点进行,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技能技巧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然而,我国许多高职院校基本上还在沿用普通高等教育模式,侧重创业理论知识的培养。

在创业教育课程设置过程中,忽视学生的差异,对不同专业、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无差别对待,进行同一种创业教育。同时,教材内容也缺乏针对性,没有本土化特色,所使用的教材多为市面流通的大众读本。这类教材理论深度和实践广度都不够,更谈不上针对性,这就难免造成课程体系的“同一化”,使得创业教育不能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导致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不高。

创业教育的实践性很强,仅靠几节理论课远远不够。而实施创业实践课程的学校较少,开展了实践课程的学校也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主要是创业计划大赛、校内开店铺等形式。另有一些高职院校强制学生参加各类技术考级,让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接触校外企业,技术无法实践,创业教学的效果难以落实。创新与创造不能平庸化为简单的书面理论,也不能被认为是单纯的技巧与操作。

二、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创业教育的课程模式主要分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类。以下从这两个方面探讨如何结合当地特色设置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

(一)理论教学课程。

理论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学科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的形式传授知识,注重培养创业精神、创业意识和发展创业人格。案例课程主要让学生学习创业成功和失败的案例,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归纳总结出方法和规律。结合学科课程和案例课程的特点,创业教育首先要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其次,要专门开辟当地社会经济等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全面认识与了解这些特点,帮助学生构建新的创业教育内容体系,并尽早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有选择地形成特点和风格各异的创业意识。以江西的高职院校为例,创业教育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学习外,还可以增加具有江西特色的知识内容。如:旅游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江西的旅游文化资源内容的学习模块。江西境内群山连绵,江河纵横,具有独特的山水文化资源;江西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拥有宗教文化、书院文化、名人文化、建筑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江西是革命圣地,南昌是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井冈山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些构成了江西特有的红色文化。这些文化资源的学习可以为学生将来成为旅游行业相关的创业人员奠定基础。还可让学生了解当前江西省各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及相关方面的知识,方便学生毕业后围绕居民生活的家政、安全保卫、环境卫生、养老托幼、医疗保健等社区服务业发挥自己的特长,开展创业活动。把江西的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变为学校创业教育的资源与创新优势,让学生在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增加创业所需要的广博的知识和复合型的知识结构,并加强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传统内容与新观点、新问题的联系。

(二)实践教学课程。

实践教学课程是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和校外两块。校内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模拟课程来实现,模拟课程有erp沙盘模拟、创业计划大赛等形式。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了解企业运行的竞争态势,这对今后的创业活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校外实践教学重在让学生走出校园、走上社会,接触了解市场,熟悉市场规则,积累市场资源。校外实践教学主要通过社会调查、顶岗实习与创业实战训练的形式进行。以旅游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为例。学校可以结合江西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到旅游区实习。让学生了解红色旅游、绿色旅游、古色旅游、民俗旅游等不同旅游形式的不同特点,体验不同旅游形式带给人们的不同感受,学习该行业企业家的创业精神和经验,从而让学生体验创业的艰辛、培养创业的意识、锻炼创业的能力。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身临其境地去感受和体验瞬息万变的复杂环境,这有利于学生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和得到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三、创业教育课程实施的保障在推动创业教育的发展,提高创业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上,高职院校担负着重大责任,但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单靠学校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政府、社会和家庭的共同努力。

在学校方面,首先高职院校要以本地的经济结构和职业分类为基础,依据地方经济领域所需的岗位设置,依托行业企业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编制教学计划,并在教学中与它们密切合作。采取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方式为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学习锻炼的平台。其次,要丰富创业教育活动,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在创业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不同专业学生之间的差别和专业学习过程中的不同状况,体现高职学生应用性、职业性与技能性的要求。再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并逐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指导有力、专业知识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良好的师资队伍是创业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保障。在政府方面,首先应根据社会、经济变化和职业教育自身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投资、培养目标、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评估和校企联合办学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其次,政府要给予创业教育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没有政府经费上的支持和相关政策体系的扶持,创业教育将流于形式,创业教育课程更无从谈起。

在社会、家庭层面,社会公众和学生家长对学生自主创业还存有较多疑虑。而要进一步发展高职创业教育、鼓励更多的学生投身创业、进行创业实战训练,需要社会、家庭的大力支持与正确引导。为此,应广泛深入地开展创业宣传,为大学生提供更为良好的创业环境。尤其是企业,应将推动学校创业教育作为己任,为学校提供相应的设备和资金,给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弥补学校创业教育在实践教学上的不足。而作为学生家长应重视创业教育,能充分理解、引导、支持学生的创业活动。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论文

7月23日“有幸”参加了20__省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班,“走运”聆听了__省委教育纪工委__书记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报告。受益匪浅,体会颇多。

一、重新认识了“健康”、“心理健康”

蒋书记在报告开始前问了大家一个问题:“你觉得什么是健康?”培训班的老师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我也思量着健康的标准:应该是一种积极且持续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表现为身心无恙、品行端正,情绪稳定,意志坚强,人际和谐……但是听了蒋书记转述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还是让我自惭形秽。这也让我觉得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仅停留在关心学生的“身”“心”方面,还应该在大学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去引导、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当然在关心学生“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显然是一门庞大复杂的系统学问,不可能紧靠辅导员一人之力就能解决,它需要学生本人、学生家庭、任课老师、辅导员老师……各方的合力才有可能解决。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之一,在倍感荣幸之余也有些许压力,担心自己能力有限,误人子弟,虽然这份担心有点夸张,但是作为辅导员老师还是应该力求尽善尽美,严格要求自己,在辅导学生前扪心问一下,自己凭什么去辅导学生,这样才会更加有责任使命。让学生接受高质量的辅导同时,自己也快快的成长起来。当然短时间内成长的快,也就意味着成长伴随的“痛苦”来的也越加猛烈,因此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应该做好吃苦的准备,多学习,多锻炼,争取让自己有能力、有方法去为学生做些有意义的事情,与学生共同成长和进步。

我在做兼职辅导员老师前,在学生工作岗位历经班长、协会主席、学工处助理,加起来已经4年多了,也一直认为自己是个积极肯干、身心健康的人,却一直没能有机会系统的学习过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遗憾之余多了一份庆幸,庆幸的是接下来我将担任学院心理自助中心的指导老师,对于这份熟悉但并不擅长的工作,相信我还有很长的学习之路要走,因此肩负重任,所以更需加倍努力,在这里也悄悄许下一个愿望,争取在未来的时间里通过三级心理咨询师的资质,能够更加专业的去解决学生遇到的心理方面的困难之余也多学习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回到报告来,其实听了报告,我还是体会颇多,辅导员老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行者、具体实施者之一,想要成为一名成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老师,除了要有渊博的学识和优良的育人技能外,更需要的是辅导员老师本身要有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品德。辅导员老师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尤其是在刚刚入学的新生同学们眼中,辅导员老师是智者--什么都懂;是能者--什么都会;是权威者--甚至比父母还高的权威力量,因此辅导员老师的言谈风度、待人接物……都会使学生受到深刻的影响。

所以,辅导员老师更需要有完善的心理素质和人格,这也是不久的将来和新生同学们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出发点,包括我在内,期许每一位辅导员老师都应该从自身的心理健康的角度,完善自身的人格,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更好的去“辅导”学生。假如有一天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在一起有如沐春风,轻松愉快的感觉,而不是一种紧张、如坐针毡的感觉,我想这应该是一名合格的辅导员老师了。

二、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原因。

正如报告中蒋书记所说,我们的学生目前正处于一个“高压”社会,来自竞争、评奖、评优、升学、就业,甚至是家庭、恋爱……各方面的压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面会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变数,引发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上升,也对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啊,我也是亲身经历过的人,身边也有一些这样、那样的同学让我意识到这一点,在大学校园里面正是这些不可测的变数是诱发学生心理波动的主要原因,在报告现场淮海工学院的辅导员老师分享的两个案例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审视我们目前学校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我个人也是存在着些许不足,还是刚才说的那句话,让自己快快成长起来,吃点苦、受点累不要紧,不能因为个人原因“误人子弟”。所以辅导员老师们,我们应该更加努力了。

三、辅导员要有“品”:谦虚、随和、公平。

不管是处理好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还是处理好学校事务、学生之间的关系来说,都必须谦虚、随和、公平又不失严格……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其他问题时,要有平等、共同学习的意识,遇事多一些商量、多一些沟通,或者和学生经常性的多一些交流思想、交换意见。辅导员老师更需要心胸宽广一些,要有一种容人、容事的胸怀,甚至要听取不同的意见和学生的批评,宽以待人,多一些理解、关怀和友爱之心。这样在给学生做好示范的同时也会使做人做事的效果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育人同时自己也要学会减压。

辅导员老师在大学校园里面似乎是一个超级忙碌的角色,正如一位老师举得一个例子:“千根线下面只有一根针。”学生党建工作,学校的组织部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团建、校园活动,学校的校团委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学生资助、学生日常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学校的学生处要给辅导员安排工作;甚至学生在课堂上迟到、早退、旷课,学校的任课老师也会找辅导员老师;每年的新生入学就更是忙上加忙了。辅导员的工作苦、累、压力大。尽管如此,我们周围还是有很多辅导员老师爱着这份职业,因为辅导员老师这个职业赋予了我们太多的赞美,但同时也给辅导员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也正是如此有时会感觉有些许的的压力,因此辅导员老师在育人的同时也要学会自己减压的方式,心情郁闷的时候,打个球,出身汗,吃点零食,看个电影。找个知心的领导也好、朋友也好、家人也好聊聊天,心情自然会好了。

正如报告中所说郁闷的时候谁都会遇到,这也是很正常的现象,郁闷和抑郁症的最大区别就是,郁闷找个合适的方式让自己的心情变好,抑郁症就是郁闷的持续了,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说我或者辅导员容易出现郁闷,同时也是号召大家生活中多一些观察、多一些细致,很多同学、朋友诱发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往往是缺乏早期的关注、关心和正确的疏导。

成人教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学论文成人教育课程

在教学理念上,坚持“以理论为基础,面向应用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实现培养目标与学科教学目标相统一,围绕着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环节,结合知识产权的内容和特征,讲授企业如何实现对知识产权的有效管理;在教学执行上,以有效教学为目的,关注学生的进步与发展,通过真正有益有内容的教学,提高学生课堂参与课后自主思考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学科定位上,“知识产权管理”将以法律为背景和基础,但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内容还是以管理为目标方向和落脚点。

(二)教学要求与实现路径。

要真正实现“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有效教学,离不开“教师——教材——学生”三个方面的协同。

教师应能够对知识产权跨学科的特性和内容有较为全面的理解。单一的法学或管理学背景的学者对知识产权的理解,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完整。而教师的知识体系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课程讲授的方法和内容,也决定着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吸收和理解。因此,作为“知识产权管理”这一跨学科门类的课程的任课教师,最适合的是兼具法学和管理的综合知识结构和背景。事实上,这正是我国大学开设“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软肋。

教材应真正从管理学角度阐述知识产权问题。最近几年,“知识产权管理”的教材的数量呈现较快增长的趋势。这些教材的内容编排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类:第一,分别从专利、商标、著作权和商标秘密等角度分析知识产权管理问题[3];第二,从国家知识产权战略所提出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四个能力的角度去阐述知识产权管理[4];第三,以知识产权法基本内容为体系阐述知识产权管理[5-6];第四,从公司角度,探讨知识产权管理问题,着重于执行和操作的基本步骤和程序,如:软件登记程序、专利申请程序、商标取名与商标注册程序等[7];第五,就某特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现状和管理问题进行探讨[8-9]。

应当肯定的是,这些教材从不同侧面阐述了知识产权管理的问题,丰富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领域的体系化研究文献,奠定了我国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论基础。但也应当指出,能够充分反映管理学原理,或者说真正从管理学的角度去系统研究和分析知识产权问题的著作,在我国学术理论界还较为缺乏。

学生应当具有一定的综合学习能力和创新性学习的意识。教和学是一体的。知识产权专业的跨学科性,使得知识产权专业学生的知识背景呈现明显学科多元化特征,同时也要求学生具有创新性学习的思维意识和能力,在“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当中尤其如此。对于法律背景的学生,需要先行了解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对于非法学背景的学生而言,则需要先行对法理、民法等基本法律有个初步的.理解。此外,无论法学还是非法学背景的学生,都应当对国家的创新政策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积极融入到课堂组织当中。

(三)教学模块与内容。

结合作者三年来的课程讲授经验和体会,围绕着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学基本原理的核心内容展开,本文提出了关于“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块与内容的设计,共分为三个内容模块,具体可简述如下:

第一个模块,课程概述。该部分在理论层面上,主要结合产权理论和制度经济学阐述“企业创新发展为什么需要知识产权制度”,并通过分析管理行的基本特征,讲授“知识产权为什么是个管理问题”。

第二个模块,围绕计划、组织、领域和控制等四个管理学基本原理,讲授知识产权管理。该部分具体包括: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制订、知识产权管理过程中的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员配置、知识产权奖励激励机制和知识产权绩效评价等内容。

第三个模块,知识产权管理之创新。该部分在理论层面上,将讲授创新的来源、种类和路径等基本原理,并进而探讨创新成果的保护途径;在实践上,讨论中国企业的创新政策和所适用的创新路径与实现。

四研究结论:思考与讨论。

“知识产权管理”是一典型的跨学科的课程,因此,要实现本文所探讨的教学模式,至少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给予足够的注意:

第三,提高学生创新性学习的主观能力性。跨学科课程的教学,首先要拉近学生心里的课程距离感,消除因为不熟悉而先入为主的“畏惧或厌烦”学习情绪。为此,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更加多样灵活的考核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成为教学活动过程的主角。

随着中国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知识产权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企业对复合应用型的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凸显。结合作者几年以来的授课经验及亲身感受,本文探讨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的教学模式及其实现,与同行进行交流,对文中所提观点或许幼稚甚至错误,还请同行给予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2]詹映。我国高校知识产权管理教学研究[j。

[3]朱雪忠。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4]朱显国,杨晨。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实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0.

[5]何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6]柯涛,林葵。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王瑜,王晓丰。公司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8]朱三元,寿步,周庆隆。软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9]徐康平。现代物流企业知识产权管理[m]。北京:中国财富出版社,2009。

浅析职业教育课程的主要特征论文

我国职业教育起步此较晚,目前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架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参考普通教育课程的体系,适应两型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还不太完善。正确和充分认识职业教育课程的特征,是建设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符合职业教育课程要求、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的前提。

我国早期的职业教育课程是以职业工作情境为前提开设的,主要是职业技能、职业经验的传授,这种传授方式存在知识面的随机性、狭窄性和经验的互不连贯性,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为了建立我国完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特点进行尝试和探讨,不断将相关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组织和编排,为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职业教育课程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与实际生产、服务和管理紧密相关的,是实际工作经验的积累,是职业领域中所涉及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和职业技能的整合,其重点是传授操作技能,注重知识的实际运用,关注运用的条件、方法、手段及效果的评价等,而不是过分强调原理分析和理论推导。课程的重点在于生产、服务等职业技能的学习和职业态度的养成。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基本上以实际工作的需要为度。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在内容上既有别于高教课程的理论性,又不同于普教课程的基础性。

另外,职教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使它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速度,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做出最快的反应,把社会需求当作职业教育课程的出发点,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特别是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和技术的层出不穷,新的科学理论从产生到应用与生产实践的周期越来越短,每3~5年就有约50%的职业技能需要更新,原有的工作岗位的职能、技能随着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越来越细化。所以,职业教育课程的内容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对劳动者的要求,适时地更新课程。

从社会活动的过程和目标的不同,可以将人才大致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技能型四种。其中职业教育主要担负培养高级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类人才主要在生产第一线和工作现场从事为社会直接谋取利益的工作,他们是一批掌握成熟的技术和服务规范的人才.通过他们的努力能够使工程型人才的设计、规划、决策转换成为物质形态的物品或者对社会创造直接价值,如工厂技术员、工艺工程师、工程施工员、农艺师、车间主任、工段长、护士长、会计、统计、导游、以及企事业机关的中高级职员等等。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人才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能适应学生毕业后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的需要。这要求其课程结构体系不是按学科要求而是按照职业能力要求来确定,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与生产有直接的关系,这也是由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职业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毕业后能在社会上找到本专业的工作,在课程设置上强调明确性:不仅人才培养的层次明确,而且工作方向明确,其专业或工种的设置与职业的对应性较强,有的甚至直接与工作岗位相对应。因此,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十分明显,这种定向性可以是针对一个工作岗位,也可以是针对一群工作性质类似或相近的工作岗位。近年来,随着工作环境变化的加速,工作岗位的流动性增强,课程体系中对增强职业适应能力的课程逐渐引起重视,尽管如此,职业教育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仍是不可忽视的。

毕业就能顶岗工作或短暂的适应期后就能适应岗位工作,是社会用人单位对职业教育毕业生的要求,也是职业教育毕业生受社会用人单位欢迎的原因之一。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十分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实践性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占有相当大的份量,大大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到社会实践环节中,缩短了对知识的验证期,缩短了与就业单位的磨合期。如:现代职业教育实践性课程中就包含了实验验证、实训模拟、代岗实习、代岗作业、创作设计等内容,这些实践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在用人单位或实习单位里完成的,在这些实践环节中,学生就有机会去了解或熟悉以后工作的性质,有时间去总结经验和调整下一步学习的重点,为明确毕业后的工作方向提早做出相应的计划。当然,高等职业教育重视实践环节的教学,但并不排斥必要的理论性课程的教学,在职业教育课程结构体系中也讲求理论性,这种理论性课程结构强调宽基础(与专业相关的姊妹学科),以利干学生后续的发展。保证主干学科,淡化专业界限,拓宽专业覆盖面,加强高新技术课程和实践性教学环节,是职业教育教育的另一个特色。

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不但要适应职业世界和各地区劳动力市场的迅速变化,而且要满足学习者的多样化需求,因而在课程设置、课程结构上要求具有灵活性。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了cbe(能力本位课程模块)、me教育方式,这种模块化的特点是将对培养目标有重要作用的各学科,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将知识点按内在的逻辑整合成相对独立的知识单元,打破学科课程过分知识化、系统化的倾向,以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为重心。根据学生的知识层次和培养方向,将相关单元组合成不同目标的课程体系。通过调整不同模块的组合.及时实现专业方向的调整。还能够较为灵活地实现教学内容的新陈代谢。模块课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习的灵活性,可以使学生根据就业需要和个人兴趣随时转换方向,是一种比较科学的职业教育课程模式。

另外,灵活性还要求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有极大的弹性和应变性,以提高其适应性,职业教育课程模块化的趋势正是这种灵活性特点的反映。

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客观标准,评价标准具有双重性,在评价过程中既采取校内成功标准.同时又采取校外成功标准。校内成功标准是指判断学生成功与否不是看分数高低,而主要是看实际操作能力,考查学生的操作技能,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完成某项任务;校外成功标准要求学生在劳动世界中证明自己的成功,其主要指标包括技术水平、求职能力、职业生存能力以及创业能力。例如,许多职业院校根据学生创作.设计的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来判定学生的课程成绩高低的依据.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因此,校内成功标准是依据劳动世界要求制定的,而校外成功标准是职业教育者特别关注的,是课程体系的主要评价标准。

成人教育课程网络教学模式的探索大学论文成人教育课程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于以《知识产权法》为体系,将“知识产权管理”课程划分为著作权管理、专利管理、商标管理和商标秘密管理,在内容上以相关的法律为基础,重点阐述与实务相关的法律原理。

该教学模式的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对知识产权相关法律规定和基本原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而主要的不足在于该教学模式是法律基础教学的延伸,虽然所讲授的相关法律规定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但更多的偏向于法务管理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管理,而不是真正的企业管理视域下的知识产权管理。

(二)模式2:以知识产权相关案例为基础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产权的典型案例为内容,阐述知识产权基本原理与实际的应用问题。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1],因此该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能够给枯燥的法学原理赋予活灵活现的生命力的同时,实现教与学的充分互动。但与此同时,该模式也存在自身的不足,主要表现为系统性和全面性问题。一个典型案例,其只能就知识产权管理当中的一个或几个方面的问题给予足够而充分的印证,而无法反映知识产权管理各个环节、各个层次的所有问题,再加上案例与案例之间的独立性,使得学生对知识产权管理的理解虽然是典型的,但也是松散的、零碎的,而无法完整、系统地掌握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原理。

(三)模式3: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为内容的“知识产权管理”课程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以知识产权信息检索,尤其是专利文献检索和商标信息检索为教学主要内容[2]。该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能够让学生充分理解知识产权信息的基本原理(内涵、特征和价值),了解知识产权信息的来源,掌握知识产权信息查找途径,这是对于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该教学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与利用是知识产权管理的基础,但其冲其量只是知识产权管理的一个前提工具,如果仅停留在知识产权信息的检索与分析,在内容上没有延伸,则会教学只浮在面上,而没有落地生根,因为如何利用知识产权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才是知识产权信息检索的根本目的和价值所在。

高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优化论文

今天上午,我们锦华小学和古寨小学共同举行了依次健康教育研讨活动。参加本次活动的的有来自两所学校的教师10多人,同时参会的还有教科所的主任和心理健康负责人。活动中听取了县小学心理健康负责老师,对于目前他们学校有关心理辅导活动的开展的一些情况与做法,并且听取了三节心理辅导课听课之后,与会的代表就有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教科所主任还转达了区教育委员会的有关精神和要求。由此可见,我们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无疑是先行了一大步,通过学习,感慨颇多,让人感到沉重与责任重大。下面谈几点我对心理健康有了新的认识体会:

心理健康是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是培养21世纪人才的需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综合目前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结果,近13%全球儿童和青少年在心理和行为方面存在问题,并且在近几年呈上升趋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当今家庭、学校和社会一个亟待关注的重要课题。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每年的10月10日是世界精神卫生日,我国将今年卫生日的主题定为“快乐心情,健康行为---关注儿童青少年精神健康”。作为儿童教育的主要环境――学校,现在对这一方面都十分关注。我省今年也明确地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的开展作了明确的要求:乡镇级学校在xx学年开始必须专门有心理辅导老师;该老师必须经过培训,有上岗证。

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情况也不是很乐观,更是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与提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和学校开展起心理健康教育,社会上的一些机构也积极参与到这方面工作中。大家都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本来是好事,但是,现在确实存在一种把学生中心理不健康的数据无限扩大的倾向,以此来抬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身价”的现象。还有的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误解为“心理学教育”的现象,虽然在开展,但缺乏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而我们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维护和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展开以及形式等都要慎重,要注重实效性,要根据不同情况体现多样性。在小学,应以游戏和活动为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