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5篇)

时间:2023-11-11 18:42:11 作者:翰墨 最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5篇)

范本的使用可以有效提高写作的规范性,让作文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意思。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总结的写作技巧,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总结范文,供大家学习和借鉴。

寒地气候对公共空间设计的影响论文

摘要:在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品牌意识也逐渐提高。对于专卖店空间设计的要求,受到了商家的重视。专卖店设计不仅仅是品牌形象的塑造,更对产品的推广和销量的提升有着重大的影响。

关键词:专卖店;设计;营销;影响。

一、何谓专卖店。

专卖店(exclusiveshop)是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某一主要品牌商品(制造商品牌和中间商品牌)为主的零售业态。专卖店一般选址于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销售体现量小、质优、高毛利;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面售;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知识性服务。零售店:通常指商家出售商品给消费者的地方,以小额出售或是单一个数售卖为主,区别于大宗货品的批发(wholesale)业务。

专卖店市场定位是指专卖店针对潜在顾客的心理进行营销设计,创立产品、品牌或专卖店在目标客户心目中的某种形象或某种个性特征,保留深刻的印象和独特的位置,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简而言之,就是专卖店在客户心目中树立独特的形象。在负责专卖店空间设计与展示工作前,了解商家的定位策略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方向准确的前提下,空间设计才能真正做到为商业服务。专卖店空间蕴涵着巨大的潜力资源,它所具备的'动力系统对品牌具有重大意义,无论是产品的陈列方式,灯光、色彩的运用,空间功能的划分,店内装饰品的选择,甚至宣传海报的设计和员工的统一着装等等,所有的设计要素都应该围绕品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展开。

把握准确的市场定位,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为商家带来利润的直接途径之一。专卖店设计更要讲求战略,好的空间设计,首要任务就是把品牌的定位和经营理念凸现出来。消费者购物一般都会把卖场体验添加到购买行为中,良好的定位意识前提下的设计方案,能有效地扩大商家的利润,成为专卖店成功的重要商业因素之一。

在专卖店设计中,当设计师明确了商家的市场定位,设计的主题定位也就找到了方向。接下来实际设计工作中要面对的重点问题,就是把握空间展示与产品的关系。

专卖店的消费者直接面对的是同一个品牌的系列产品,对品牌的可选择面较窄,这是专卖店的优势体现,避免了与终端同类产品的竞争。因此,专卖店的中心就是产品,产品的展示空间是专卖店中的核心空间。一个专卖店的成功在于它能够给产品提供一个合适的展示平台,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以及对产品品牌产生兴趣和关注。因此,实物展示部分是关键,如何更好地表现或突出产品的特性,是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一个重点。在展示设计的细节考虑中,从logo的位置到产品的摆放与相互搭配、产品结构设置实用与有效等,都不可忽视。

产品展示风格独特别致,特点突出,不仅使品牌形象变得个性鲜明,还将丰富产品的外在形象,渲染品牌的感染力,影响着品牌的发展和延伸。

可是,并非所有的经营方和设计师都能理智地认识到展示效果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在设计方案过程中喜欢脱离产品自身的特点去追随流行风格,或者孤立地考虑展示效果的美观与否。当关注点仅仅集中在展示上的悦目时,产品的地位也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从主角变成了配角。很多大投资装修的商业场所,尽管装修效果富丽堂皇,但却总激不起顾客的消费欲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只能是昙花一现。追溯失败的根源有很多,其中之一也和设计师、经营方的出发点有很大的关系。

一个品牌无论具有多么丰富的产品线,占据80%份额的都是少数几个畅销产品。那么在展示设计当中,不仅要考虑产品陈列的美观性,更要考虑专卖店的平方效益,避免专卖店出现局部热、整体冷、造成大部分普通产品滞销的局面。例如美陶居品牌对陶瓷城专卖店的改进方案中,产品的陈列进行了整体的规划,选择五到八款畅销产品,分别布置在专卖店的不同位置,在畅销产品周围搭配常规产品,在专卖店形成不同的热点,以此来聚集人气,销售额同时也得到可喜的提升。如何在设计当中提升整个专卖店的效益,把握展示与产品的关系,是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时刻关注的。

归根到底,商家的最终目的是销售产品,获取最大的盈利。而为专卖店进行空间设计的最终目标也是为其推介产品和推介产品的服务,所有展示效果的最终目标围绕的也应该是产品,以及产品向消费者传递的信息。“没有最好的,只有最合适的”,这句话可谓一语中的,道出了专卖店空间设计中的关键。

四、结论。

在讲究品牌化的今天,品牌专卖店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模式,是单纯的物质构造的实体,同时也是商品与品牌的外延空间。专卖店是销售环节的最直接的外观表现,在商铺林立的商业大环境中,专卖店的设计应减少平淡无奇的相似与雷同,突出差异与刺激,在消费者视觉疲劳时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冲击力,一个好的品牌,需要好的品牌专卖店空间,才能彰显品牌的风格和个性。

参考文献。

[1]谷口邦:商业设施[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卢涛:家具专卖店设计探讨[eb/ol].深圳家具报,.

[4]车伟蔡荣光:专卖店——实现销售与利润最大化的利器[eb/ol].全球品牌网,2006.

基于寒冷地区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城市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寒地特殊的地理及气候因素,居民在冬季对公共空间的使用频率更是大大降低。对住区内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研究,创造具有寒冷地区文化特色的友好公共空间,为居民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交往环境。

一、引言。

国内对于城市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领域主要是从住区规划、环境设计、交往空间等方面,而基于地域气候视角下对于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也只是从宏观的角度来阐述了气候因素对于城市公共环境设计的影响。因寒地气候区,冬季长、气温低、寒风冰雪天气较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且现有的大多数住区内公共空间设计存在诸多问题也面临更多困难,直接影响到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问题。

二、影响因素。

1.地理环境因素。寒地城市位于北半球北纬45°以北的高纬度地区,特点是冬季漫长,日昼及日照时间较短,季节变化明显。尤其东北地区,由于每年有一半的时间处于严寒、降雪、寒风等恶劣气候状态下,造成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率下降,出行不便等状况。2.行为模式影响。人的行为模式主要分为:必要性活动(是指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需求而不得不进行的一些活动;自发性活动(只有在时间、地点等条件允许下,并且人们有参与其中的意愿的情况时才会发生;社会性活动(指在公共空间中有赖于他人参与的各种活动。从这三种活动类型可以看出,人们在公共空间的活动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其中物质环境是一个主要因素。当户外环境的质量欠佳时,就只能发生必要性活动;当户外环境质量较高时,在发生必要性活动的基础上,户外活动时间具有显著的延长性,同时自发性活动发生的概率增加,伴随着自发性活动质量的提高,自然地社会性活动的概率也会逐步增加。

三、问题研究。

1.设计思想忽视人的社会性。城市空间具有相应的社会属性,住区也应该是物质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某些住区在空间环境设计上缺乏对居民日常生活的调查研究,设计中对人的社会性关注不够,不能很好的满足居民的行为活动需求。造成很多方案虽然在设计图纸上严格符合规范要求,采光、通风、间距等都很有理、很美观,但是建成环境和居民使用反映却差强人意,尤其体现在寒冬季节。2.空间可使用时间短。地处寒地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设施的使用受到季节及时间影响较大,而由于不少住区的空间环境设计片面注重空间环境设计的形式化,往往不能很好的为居民在各个时间段的使用,这实际上造成了公共空间的浪费。没有创造出方便、温暖的交往场所,使住区公共空间没有承担应有的社会角色和功能属性。3.地域文化的缺稀。当前的住区设计定位不同程度的存在追逐时髦等倾向。不考虑气候和地域文化的差异造成“千城一面”的公共空间,这种没有识别性的城市住区也难以使居民产生归属感和亲切感,无法促进交往。4.住区舒适度降低。住区公共空间的活动设施、活动类型的缺乏,导致冬季住区公共空间长达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是无人问津的`惨状。住区内部陈设简单的健身器材、儿童娱乐设施,对于寒冷气候的冬季,也只是住区环境中冰冷的摆设,却没有真正地考虑到住区使用者的需求。因此,对于住户的需求,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整与设计,创造出适合寒地城市住区冬季公共空间的适宜场所。

四、冬季又好理念的住区公共空间。

对于寒地住区在进行公共空间的设计时,应着重寒地气候因素与其他环境因素综合考虑的基础上,一方面改善住区公共环境能抵御寒风的气候,创造出适合居民在冬季进行户外活动与社会交往的公共空间;另一方面,注重冬季气候环境,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创造出适合寒地气候的住区公共空间。1.增加文化活动。在冬季,居民除一些日常工作和生活事务,如上班、买菜等,大多数时间在室内度过,因为住区室外环境是寒冷的,无法提供良好的、热舒适的室外空间,因而要想吸引居民冬季在室外环境进行正常的生活活动和社会交往,通过改善住区的气候环境,创造出防风、防寒的热舒适的公共空间。既促进里邻里交往,又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使住区充满生机。2.优化气候环境。保证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之间相互协调、相互渗透,改善冬季寒冷气候因素对住区公共空间的影响,提高住区整体热舒适度的微气候,减少冷风对居民的日常生活与交往的影响。随着冬季寒冷气候因素的影响,要保证其铺装、材质、设施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并合理的种植枝叶茂密的高大常绿乔木和低矮灌木,可以抵挡冬季冷风的侵入,优化住区内的气候环境。3.营造人文环境。居住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生活重要的交流纽带与生活润滑剂,只有以人为本的设计才能满足当代社会应该具有的人文气息,在寒地这一点更为重要。通过对住区公共空间的研究分析,提出适宜寒地气候的住区冬季友好的公共空间的设计策略,从而创造出满足人们日常活动需求与社会交往的住区公共空间,对于长春市住区公共空间的阶段性的调研成果,希望以后有机会能够更加深入研究,并希望能够将成果应用到实践项目中,用实践来检验理论的可行性。希望通过各方面的深入研究及实际建设,将长春市住区的公共空间建设更加舒适宜人。

五、结语。

针对寒地住区公共空间的设计与研究,通过对必要性活动空间的优化设计,使得在这里进行必要性活动的人们通过空间的优化来进行一定的交流与沟通。当人们的内心需求得到满足时,也为下次进行愉悦的必要性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周而复始,我们相信这里的必要性活动空间会转化为社会性活动的空间,为在冬季的人们提供舒适宜人的友好交往的公共空间提供可能,这也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与美好希望。

参考文献:

[1]杨德昭.新社区与新城市——住宅小区的消逝与新社区的崛起[m].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2]张京祥:《西方城市规划思想史纲》,东南大学出版社,南京,2005.

城市特色空间设计论文

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首先应对滨水区域所处自然环境及其所在城市中的位置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生态环境和当地文脉特色等进行深入研究。之后,对整个城市区域内与水体相关的设施及规划中的相关方案进行整体评估,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建设范围。同时,参考城市总体规划和已建成的成功案例,根据生态滨水空间的建设原则完成设计。基于对滨水景观现状的分析,应遵从生态理念对城市滨水空间进行设计,其设计方法应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3.1滨水空间的生态化设计。

滨水空间想要保持平稳健康的发展,就必须重视景观的生态化。通过对水景建设的控制,来保护水资源;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对滨水空间的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加以保护;因地制宜,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3.1.1保护水质,提升水体的净化能力。

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应当首先对水质进行保护,发挥水体的净化功能。一是提高水体自身净化能力,保护水体循环系统,严格控制污水的排放,尽量做到在污水源头净化水质[3]。二是运用生态污水净化技术,在水中种植生态型植物,如凤眼莲[eichhor-niacrassipes(mart.)solms.]、水葱(scirpusvali-dusvahl),对水体进行净化,从而达到保护水质的目的。笔者在参与抚宁县洋河两岸景观工程方案规划设计项目时,就运用生态污水处理技术对洋河及其支流进行净化,并结合地势特点进行规划设计。设计引入了nars自然水景系统(naturalaquascaperestorationsystem),从地质、水质、微生物菌群、水生动植物等方面考虑,运用综合方法进行生态设计和综合治理[4]。此外,采用自然原型的生态堤岸,辅以水生植物,在荷潭映月景点中重点打造摇曳多姿的水景风情,展现夏日荷花盛开时的热烈景象,既保护了河流水质,又获得了优美的景观效果。

3.1.2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小气候运用。

生态的设计手法保护滨水空间的生物,保护和适当恢复原有的湿地景观,为生物提供良好的栖息环境,增加生物多样性。调节城市的小气候主要是靠城市河道降低温度、增加空气湿度。面积较大的城市湿地可以有效改善城市环境和空气质量。上海世博会的白莲泾就是生态修复和景观建设方面的成功案例(图5、图6)。整个生态河道全长2000多m,修复工程从世博园区内的沂林路桥延伸至世博园外的六里桥,河道渗透进入市区,有效地调节了城市小气候。设计者运用在浮岛上种植水生植物和修复湿地的方法,为鸟类、水生植物、微生物等提供良好的栖息地和附着生长地,构建完整的水生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5]。白莲泾生态修复项目效果明显,改善了河流及两岸的自然环境,保护了生态系统的稳定,丰富了动植物种类,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升城市竞争力方面均产生了巨大的效应。

3.1.3采用生态护岸,保护滨水空间结构。

保护天然状态下的河岸、河心岛及湿地景观,减少大规模的开发,保护滨水空间的结构。采用生态驳岸,如自然原型生态驳岸、仿自然型生态驳岸等,运用石材、木材、植物等天然材料(图7、图8),增强河流的渗透性,起到抗洪、防涝、护堤、调节水位的作用[6]。

3.2滨水空间的延续性设计。

滨水空间对城市的发展、历史的传承起着重要的作用。它的延续性主要包括城市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整体结构的延续,以及滨水空间对于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

3.2.1滨水空间对于城市结构的延续。

滨水空间所独有的线性特征,能将滨水区域的景点有机地串联起来。1880年,美国景观设计界的鼻祖奥姆斯泰德在突破城市方格网布局的限制中,针对波士顿绿地现状,以查尔斯河及其支流、两岸河滩及绿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界定依据,利用线性的绿化将河流沿岸的公园串联起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公园体系[7]。滨水空间和城市结构之间的延续需要通过景观廊道来实现。这样不仅使滨水景观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相统一,还可以将滨水区域的气候引入城市,从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达到生态环境的平衡稳定。

3.2.2滨水空间对于城市文脉的延续。

滨水空间承载着丰富的城市文化,是延续城市文脉、体现城市特色的重要部分,在城市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8]。在对滨水空间进行设计时,要深度发掘当地的自然、人文资源,运用生态理念和材料,设计并建设生态型的构筑物、景观小品,力求体现城市特色、延续历史文脉。以广东省中山市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场地是中山市著名的粤中造船厂,该厂经历了新中国工业化探索近半个世纪的历程。设计师在对场地进行改造设计时,尽可能对遗留下来的厂房、铁轨、吊车、烟囱等景观元素加以改造和利用。如厂房的框架被留下,旧时的烟囱用玻璃包裹,用造船厂原有的机器零件设计成景观小品等,使历史的文脉得以充分延续。在色彩运用方面,红色的大胆运用,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使人们铭记这一段历史。岐江公园在中山市乃至全国都起到了地标的作用,在设计改造时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定位,对遗留下来的构筑物进行保护和利用,不仅低碳环保,还使得岐江公园独具特色,吸引无数游客驻足。规划中重视生态、水利、游览、城市保护等功能的合理设置,注重延续历史文脉,丰富了该区域的景观价值,对城市结构和功能优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3.3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设计。

滨水空间作为一个结构复杂、极具价值的公共空间,只有秉持功能复合化的理念,才能充分挖掘其内涵,最大程度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功能复合化设计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设计思想,充分利用滨水空间地理区位优势,将功能衰败的产业迁出,同时引进生态环境允许范围内的休闲、商业产业,使城市滨水空间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协同发展。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主要体现在休闲娱乐功能、商业功能、居住功能等方面[9]。滨水空间的休闲娱乐功能主要运用石材、木材等生态材料,结合生态自然的驳岸,合理设置文化广场、休憩空间等区域,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滨水空间的商业设计应利用滨水区域线性的特征,根据地形建造部分临水或非临水的商业街,同时结合开敞广场和亲水平台,打造多功能复合型的滨水商业发展新模式。滨水空间的居住功能是在保护滨水空间生态和自然特性的前提下,开发其周边区域,发挥周边土地的经济价值,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发展。悉尼的达令港就是体现滨水空间功能复合化的典型案例。达令港由港口码头、绿地流水及各种建筑群组成,将水族馆、博物馆、电影院、购物中心等综合设施与滨水景观有机地融合到一起。达令港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城市滨水空间的功能复合化,整体规划设计以公共性、层次性、延续性、复合化、立体化为原则,从而形成了整体的、连续的、规模性的滨水空间格局。达令港在恢复滨水生态功能和展示城市特色的同时,创造了城市滨水空间发展的新模式,满足了市民观光、休憩等各种需求,对现代城市的发展起着推动的作用。

4结语。

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需要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不能片面追求形式,而忽略了生态这个最为重要的部分。本文基于生态理念,探析城市滨水空间的设计方法,从各个景观要素进行考虑,归纳总结出适合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滨水空间健康发展。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都对自然有着特殊的向往。城市滨水空间的规划设计,应该强调生态保护和生态设计,统筹协调城市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在保证良好生态环境的同时,构建城市滨水空间多元化功能。这对城市的发展及人类生活环境的改善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6]汤振宇,张德.城市河道景观设计[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我国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使得高层住宅成为现今住宅的主要形式。内部公共空间是高层住宅的组成部分,对高层设计和环境有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我国对住宅的要求也逐渐向“舒适型”转变。但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对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还常常被忽略。文章对高层建筑公共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得出有效的设计方案。

高层住宅内部空间是由住户套型空间和公共空间两部分组成的。而内部公共空间在住宅中所占的面积很大,高层住宅设计的好坏也与这一部分有着重要的关系。所以,高层住宅内部公共空间的设计对提高整个建筑的质量、住宅的舒适性、人性化的氛围有着现实意义。

城市公共卫生管理论文

1、为了加强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管理,创建文明、整洁、优美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制定本制度。

2、本制度适用于中心所办公环境的卫生设施的设置、建设、管理、维护和环境卫生的清扫保洁、废弃物收运处理以及食堂的卫生管理。

3、凡在中心所工作的员工和外来人员,均应遵守本制度。

4、综合办公室为中心所环境卫生管理的职能部门,负责全所的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中心所的有关室(窗口)都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协同做好环境卫生的管理工作。

5、环境卫生设施的开支经费由综合办公室报所长审批。

二、公共区域的清扫与保洁。

1、公共区域(包括主次干道、公共绿地、职工宿舍外环境等)的清扫与保洁,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

2、统一使用的建筑物、会议室、宣传设施、公告栏、厕所由综合办公室负责安排本所人员进行清扫与保洁。各室(窗口)使用的建筑物、办公室等,应当由室(窗口)自行负责保持清洁。

3、禁止在中心所随地倾倒、堆放垃圾,禁止随地吐痰和乱扔果皮、纸屑、烟头及各种废弃物。

4、公共走道及阶梯,至少每日清扫一次,并须采用适当方法减少灰尘的飞扬。偏僻地段,每周清扫一次,做到无垃圾、无积水、无死角。

5、排水沟应经常清除污秽,保持清洁畅通。

6、厕所及其他公共卫生设施,必须特别保持清洁,做到无异味、无污秽。

7、办公、生活区内的树木、花草须加强养护和整修,保持鲜活完好,不准损毁、攀摘或向绿化带抛弃垃圾,不准在办公区晾晒衣物。

1、各室(窗口)都要建立每日轮流清扫卫生的制度。

2、室内应保持整洁,做到地面无污垢、痰迹、烟蒂、纸屑;桌面、柜上、窗台上无灰尘、污迹,清洁、整齐,窗明几净。室内无蜘蛛网、无杂物。

3、室内不准许随便存放垃圾,应及时把垃圾倒入垃圾筐内。

4、办公室内办公用品、报纸等摆放整齐有序,不得存放与工作无关的物品,个人生活用品应放在固定的抽屉和柜内。

5、室内禁止停放交通工具。

1、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饮食卫生“五四”制。

2、食堂的环境卫生、个人卫生,由综合办公室督导,炊事员包干负责,明确责任。

3、炊事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新上岗的炊事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简单考核后才能上岗。

4、食堂操作间和设施的布局应科学合理,避免生熟工序交叉污染。

5、操作间及其环境必须干净、整洁,每餐清扫,保持整洁,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

6、食堂门窗、沙窗无灰尘、油垢,玻璃明亮;墙壁、屋顶经常打扫,保持无蜘蛛网、无黑垢油污。

7、食堂的灶台、抽油烟机、工作台、放物架等应洁净,无油垢和污垢、异味。室内的灯具、电扇见本色。

8、各种饮具、用具(大小塑料菜筐、盆、帘子等)要放在固定位置,摆放整齐,清洁卫生,呈现本色。

9、炒菜、做饭的锅铲、铁瓢等工具一律不许放在地上或挪作它作。

10、各种蔬菜加工时,必须严格遵守一摘二洗三切配的程序进行。

11、凡洗完的各种蔬菜,不得有泥沙、杂物,用干净菜筐装好,存放架上,不允许中途落地。

12、待食用的菜肴、米饭,加盖防蝇、防尘罩。

13、炊事人员上岗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帽,上岗前必须先洗手和消毒。

14、炊事员上班不准带戒子、手镯,也不能涂指甲油。操作时不许吸烟,不得随地吐痰。

15、直接入口的食品必须使用工具,不得用手直接拿取食品。

16、食堂要配备消毒柜,使用的盆、碗、盘、碟、杯、筷等餐具都要实行严格的消毒制度,使用中的餐具必须每天消毒。消毒程序必须坚持“一洗、二清、三消毒”。

18、遵照各级爱委会有关灭鼠、灭蝇、灭蟑螂的安排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要求在食堂内投放鼠药,喷洒药水,摆放夹鼠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

五、奖罚。

1、综合办公室要结合本所的具体情况,制订具体的卫生标准和卫生奖惩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对卫生做得好的室(窗口)和职工要表扬、奖励。尤其是食堂的卫生检查结果要与炊事员的工资挂钩,以促进食堂的食品卫生质量不断提高。

2、同时,违反本制度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者,由综合办公室责令其纠正违规行为,采取整改措施,并可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经济处罚。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2.酒店行政办公区域应设在酒店公共区域,主要设总经理室,销售部,餐饮总监,财务部,接待室等部门,四星级酒店一般公共区域的行政办公区域为200-300平方米。

应尽量避免游泳池面区域有立柱。

4.游泳池长边两端不宜直接靠墙,应留有池边空间,可供上岸休息。池边应设有躺椅休息区域,以及饮料服务设施。

5.更衣室通向游泳池的通道上应设有洗脚消毒池。

6.公共区域宜设置通道或观察窗直接通向游泳池。

7.如设有spa区域,应与游泳池健身房能独立分开出入,可设通道相连。

城市特色空间设计论文

摘要:单一的儿童游戏形式缺少创造性的活动安排,基于自然互动特征的儿童游戏空间为儿童游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拓展性。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戏空间就是在安全的前提下,对场地设计中活动主体的行为活动、感知方式以及空间布局等相关要素进行考量,使儿童能够自觉地融入自然,挖掘自然的潜能,开发智力、锻炼身体。

关键词:自然;互动;游戏空间。

游戏是儿童早期学习和发育的主要载体。游戏使儿童能够更好地沟通、参与、协作、表达。游戏空间不仅承载着儿童游戏和锻炼的职能,而且也是他们接近自然、促进交流、开发智力的优选空间。

1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戏场的概念。

1。1营造自然的儿童游戏空间。

正如梭罗所说,“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儿童向往自然,在自然中愉快地游戏才是儿童最好的智力成长剂。然而纯粹的自然环境对于儿童来说还存在风险,所以我们就有必要模拟自然,打造一个既安全、又有自然野趣的空间。

1。2营造互动的儿童游戏空间。

儿童游戏空间的设计不应局限于单纯的形式和功能,应该关注活动主体与景观存在间的互动形式和使用者的体验,挖掘儿童与所处环境间的关系。环境作为一种连接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介质,突出儿童的主观能动作用,注重儿童与周边环境的互动行为,确定儿童与周边环境有效的互动方式。对儿童游戏空间进行有效地挖掘和设计,在最大化模拟自然的同时,规避真实自然中的危险,对环境中的互动要素与儿童的互动模式进行最大化的开发,提升场地的使用效率,增加场地与儿童的互动,利用场地现有的树木、枯枝、石头、地形,塑造儿童感兴趣的空间,激发儿童的天性和创造力。

2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憩空间的特点。

儿童游憩空间的主要使用对象是儿童,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对空间信息的互动有着重要联系。

2。1更新文化宣传方式。

游戏空间一直承担着一定的文化传播的任务,注重对地方文化的挖掘,对于儿童来说将给他们带来更为有效的刺激。

2。2重构儿童行为模式。

以增加外界环境对儿童的刺激为主要关注点,充分考虑游戏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和重构,改善儿童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使儿童与空间环境呈现出双向刺激,提高儿童游戏的参与度。

2。3运用多感官体验方式。

注重多感官的应用,视、听、触、嗅、味觉的多重体验是我们感受外界刺激的主要方式,多重感官的刺激模式改变了接收刺激的单一模式,对儿童的影响更为持久和深刻,使儿童在互相认知的过程中更为深切、全面。

2。4改变游憩模式。

注重挖掘场地存在物间的游憩可能性。注重儿童与互动对象的交流,“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植物”间的互动都是使儿童游憩空间充满活力的关键。

2。5展示高科技。

高科技的.事物以更为新奇和多变的形式吸引儿童的注意,先进的材料、奇特的造型、别具匠心的互动体验,打破墨守成规的形式,从全新的角度对儿童游憩空间设计进行重新定义,使之更加多元化。

2。6重构自然课堂。

与自然环境接触不仅影响注意力、认知力,而且能达到类似体育锻炼的效果。儿童游戏场是天然的动植物课堂。通过观察植物的生长,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同时有助于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生态意识。

3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憩空间设计模式。

3。1活动主体及活动内容探讨。

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根据儿童的行为认知、心理特点,人为地将0—6岁儿童的成长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即婴儿期、幼儿期和学龄前期,每个时期之间并没有严格限制,相互渗透、递进,本文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作了总结。

3。2自然互动式儿童游戏空间设计原则。

3。2。1因地制宜。

在设计中,地形是决定场地基本形态的关键因素,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将设计与场地的原有形态相结合,充分利用地形优势进行设计改造。洼地、斜坡、凹陷处以及场地中的制高点,都是可利用的元素。

3。2。2趣味生态。

植物在儿童游戏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利用不同的植物进行形象塑造,对植被进行生态化、形象化设计,增加趣味性。

3。2。3空间灵活。

儿童有不同的选择,满足儿童间的相互交往。对于游戏设施的选择相对自由,我们可以尝试尊重场地原有材料,有所选择地对原有材料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得到不一样的、凸显自然野趣的游戏设施。

3。2。4寓教于乐。

对空间内的科普教育方式进行深度挖掘,将游戏和教育结合,以儿童乐于接受的方式进行生态科普,寓教于乐。3。2。5为“我”所用最大化地利用环境资源,让地形、水体、动植物成为儿童可以玩耍的工具,整个场地为儿童服务。

3。3基于自然、互动的儿童游戏空间分析。

我们可以通过对地形、植被岩石或水体等的不同设计形成对整个儿童游戏空间的把控。地形——地形是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的基础,决定场地基本形态,尽可能地将设计与场地形态结合。斜坡当作滑梯,利用树篱来躲猫猫、寻宝,利用洼地蓄水养鱼、设沙池,藏身于凹陷处等。水——水是最具吸引力的景观元素,具有高度可塑性,小溪流是儿童偏爱的场所,他们可以采石作画、捉虾摸鱼,旱喷、喷泉广场也是吸引他们的点。同时水也是进行自然科普的教材,观察水的倒影,聆听水声,设置水泵来组织水流等。游戏设施——游乐设施是儿童游憩空间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也是儿童最常使用的设施。奇特的造型、亮丽的色彩都是吸引儿童的点。滑梯可以借助原有地形或利用大型岩石的堆叠形成缓坡,最大化地利用环境;秋千可以借助废旧轮胎、枯枝树木等进行合理搭配,对秋千座椅周围进行保护,以防儿童摔落受伤;迷宫可采用灌木、竹子、树枝或栏杆围合,既有神秘感,又不失探索乐趣;攀爬空间可利用枯木和攀爬网,地面铺设枯叶、木屑或沙子,避免跌伤;树上穿越利用树间距,设置可供儿童爬行、行走、探索的空间,对不同的空间进行探索。植物——植物是儿童进行户外科普的重要课堂,也是与儿童产生互动的最重要的元素之一。植物以其特有的方式与人互动,荷叶、芭蕉伞,凤仙花耳环,落叶手作,在大自然的启示下儿童也变成了生活的小行家,栽种、除草、收获,使儿童品尝劳动的辛苦和收获的欢喜。园建小品——座椅、标示牌、园灯、垃圾箱、公厕、围栏或栏杆、母婴室、饮水口、洗手台等配套设施,要参考成人和儿童的尺度设置,尽量使用环保安全、色彩明亮的材质,注意座椅的圆角设计,以防碰伤。

3。4基于自然、互动的儿童游戏空间设计策略。

保持空间活动的有序进行是进行儿童游憩空间设计的重要部分,常根据活动内容组织情况进行分区,常分为休息区、安静游戏区、儿童学步区、体能锻炼区、秘密探索区、美劳科探区、自由游戏区等。休息区和安静游戏区:休息区域可供人们在此集结,安静环境的营造应远离噪声。大树的庇佑不仅可以遮暑,而且有利于孩子们专心于他们的活动。将婴儿的活动区域与老人和幼儿的活动区域设置在一起,可以促成家长的交流,也给周遭的老人提供了可观的“景”。儿童学步区:为学步儿童提供一个学步的空间,放置适合推拉的学步工具,旁边也可设置长椅、花池、栏杆等能够让他们站立并借助这些设施来回走动。注意场地的干净和整洁,采用柔软的材料铺装。体能锻炼区:体能锻炼区给儿童提供身体锻炼的机会。采用自然材料结合进行重新架构,如枯树攀爬架、攀爬网、散置可跨越的轮胎等。在安放应时留有适当的安全距离,以免伤及路人,采用柔软的铺地,如厚厚的落叶或沙子,以防跌落受伤。秘密探险区:他们好奇心强、爱探险,喜欢去探索一些能挑战他们运动的新事物。在绿林中寻踪问迹、丛林探险等。美育劳作区:儿童通过对自然材料的性能进行挖掘,具有一定认知开发的作用。利用易于塑造的材料,如沙子、碎石、泥土等进行塑造;栽种植物,观察生长,采摘果实。自由区域:留出一片场地供孩子们发挥想象力,以增加不同形态区域之间的互动。这个场地是学龄前儿童最爱的,为儿童提供了可以活动的玩具,如随意组合的盒子、智力拼图,也可与别人结伴玩耍。

4结语。

基于自然互动特征的儿童游戏空间为孩子们的交流提供了可能,也是其最早接受社会教育的“学前课堂”。在设计场地时,不仅要遵从安全、自然、美观、生态原则,注重场地内景观与人之间的感知与尺度,而且要将儿童及其活动对场地的影响、与场地的互动放在核心位置。

参考文献:

[1]奥尔兹。刘晓光译。儿童保育中心设计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美)克莱尔库伯马库斯,卡罗琳弗朗西斯。人性场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林玉莲。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4]梅瑶烔。儿童乐园设计——自发空间与儿童型互动园林。[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008。

[5]唐莉英。城市公共小型绿地及公园儿童游戏场设计。[j]。四川建筑。

[6]王红奕。园林建设中的互动性设计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

[7]董雪。社区生态型儿童游戏空间研究。设计。。(4)。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解析范文

摘要:哲学思想对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本文通过对中外哲学思想兼容并蓄的理解,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上,将对立统一、普遍联系、理论联系实践和发展的哲学观点应用到城市空间设计中去,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要点入手,分析和探讨相应的解决方法。

关键词:哲学;唯物辩证法;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实践。

哲学作为文化的一种特有形式,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意识的概括和总结,对人类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具有启发、引导和指示的作用。马克思强调哲学思想应源于生产实践,指导生产实践,从而成为实践的哲学。而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就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探索更为人性、合理、科学和系统的设计方法,使之适应时代发展需要,从本质上去实现生态、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现代设计理念。哲学思想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的具体应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一、对立与统一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本质。

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体系中,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不断解决矛盾,推动事物向前发展。将其应用到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能有效的解决公共空间的功能性与视觉艺术性之间的矛盾,公共空间规划与旧有布局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时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之间的矛盾以及地区性与城市发展的开放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所包涵的物质性和非物质性、商业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在功能和外在形式、形式法则中的构成安排等内容,都体现了对立统一的矛盾关系。设计师需要做的就是从这些对立的差异面中寻找它们的联系,去利用和化解矛盾,使之从对立走向统一,达到“和”的境界。

一方面,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的辩证统一。功能与形式上的设计法则是普遍原理,而每个具体的设计实践又都具有各自的特殊性,设计中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依据不同的环境与需求,有针对性的进行构思和规划。

另一方面,矛盾的特殊性还表现为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统一。要求设计师在设计实践中抓住重心,规划时主次明确,层次清晰。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所包含的信息往往是多元的、复杂的,多元的信息要围绕着主导信息有序地排列组合,否则必会导致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主题传达的模糊。

二、普遍联系的观点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重要内容。

唯物辩证法强调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任何事物、现象都不能孤立存在,要求用联系、全面的观点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在中国,设计的哲学基础是“天人合一”,这种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得到广泛体现,其设计本质就是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和联系。

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构成形式上来分析,空间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设计师应从设计作品的内部与外部、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诸种联系中综合地把握设计对象,以实现公共空间的和谐统一。

三、理论与实践结合是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关键。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活动,只有我们正确的把理论和实践联系起来,才能够真正实现城市公共空间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人们对于自用空间的拥有和使用体验,逐渐形成成熟的空间意识,他们必定会更加关心涉及到自身体验感受的公共空间的设计工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合理建议,这些都是实践和使用经验的总结。公共空间设计应该更加重视人们实际使用,将民众意向和专家意见结合,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的设计经验,用先进的设计理念作为指导,进行经济合理、带有前瞻预见的创造性设计。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进行公共空间设计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可以调动广大市民的参与社会公共空间设计的积极性,体现出城市中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创造出能够体现出地域特点的,更具人文气息的公共空间。其次,可以减少设计规划失误,集思广益,综合多方面意见让设计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同时可以使各参与方有合理的途径交换意见,避免设计形式化、程式化。

四、发展的观点是进行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规划目标。

《周易》和现代物理学都把变化看成自然界最本质的现象。《周易》的“易”字,其基本含义就是运动,而且是发展的运动。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运动本身就是动态联系,联系和相互作用又是运动的原因,创造和创新构成了社会发展的本源动力。现代设计的目的是要不断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而设计形态的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同时,城市公共空间设计的综合性,需要设计师拥有丰富的相关学科知识。任何单一的思维方式都不能解决设计问题,设计思维要求理性和感性、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和具体、逻辑和历史等辩证思维方法的综合运用,总结起来就是要用联系发展的观点指导城市公共空间设计。

一方面,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一定要从一个长期发展的角度来分析,既要考虑城市经济发展、面积扩张、人口增长、功能需求的复合性、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等客观情况的发展,又要考虑传统文化的延续、民俗的传承和思维方式、审美观点的变化等意识形态的发展。

另一方面,在城市公共空间设计中,认识和把握“度”(适当的比例、关系、结构)的范畴也是非常重要的。儒家思想的“中庸”反对“过”或“不及”,“过犹不及”即“中庸”之道的真谛。道家的阴阳转换、物极必反规律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实际上也就是强调发展的适度与合理,应用于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可以具体理解为功能种类的适度,规模大小的适宜,形式的变化和冲突适于大众的审美认同等,要求设计符合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综上所述,哲学的基本特点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主动地把握事物的变化规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城市公共空间要求设计不仅要进行充分的实地勘察、调研和分析等实质性工作,还应遵循客观规律。城市公共空间设计最重要的是处理好人与城市其他元素的融合,既要充分的满足它的功能需求,又要注重城市已有的基本格局、文化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能动性,还要体现城市的性格和形象,符合公众的审美认同,以实现人与空间环境、物质与意识的完美和谐为最终的设计追求。

参考文献。

[1]吕国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北京:学苑出版社,1990.。

[2]聂锦芳.哲学原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

[3]吕红.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天津大学,2004.。

[4]田银生,刘韶军.建筑设计与城市空间.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志国.城市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硕士学位论文).武汉理工大学,2006.。

[8]王鹏.城市公共空间的系统化建设.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9]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10]高亦兰,王海.人性化建筑外部空间的创造.华中建筑,1999,17(2).。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解析范文

【论文摘要】在现代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城市广场已经是现代城市当中城市居民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交流、娱乐场所,而且是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体系的一种重要组成部分。广场不仅展现这个城市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展现了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广场设计应以城市居民为中心,要以人为本,达到广场的人性化。文章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以人的行为空间和行为轨迹为主题探讨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重要性。

广场是将人群吸引到一起,进行休闲活动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是一个主要为硬质铺装的,汽车不得进入的户外公共空间,其主要功能是娱乐、漫步、用餐、或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所。

随着经济的发展有些城市为了追求广场的规模和数量,开始盲目的建设广场,而不注意城市自身的环境状况出现了:广场过大,而无人观赏,而且没有人可待的地方。让人感到空空旷旷的,或者说不像广场。诸多的现象是因为设计者没有以广场的作用及人的需求去设计一个广场。建设一个广场的目的就是为本城市本地区的市民服务的,广场吸引不了市民,得不到市民的赞扬,广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一、环境心理学与广场的发展。

史书记载城市广场起源于古代祭祀活动所使用的场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进人了具有高度文明的现代城市时期,而现代城市广场则是为了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设的,由此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广场,有纪念广场、商业广场、休闲及娱乐广场、交通广场等等。

不同功能类型的广场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生活、娱乐场所。一个广场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会直接影响到这个广场的使用性,在现代的广场使用的现象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广场让人感到过于空旷,甚至在广场当中有机动车辆行驶,人在广场中活动没有一定的安全性。根据人的环境心理学,广场和人之间存在着相互的关系:一方面人在广场中起主导作用,成功的广场设计都是为人——使用者服务;而另一方面,广场环境又会限定人,它是人获取信息刺激的来源,人们正是在使用和感受广场空间环境的同时,综合各种环境信息并结合以往的经验对环境做出判断和心理评价,进而以自己的行为对其做出反应。因此环境心理学是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础,也是一个好的城市广场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环境心理学研究的是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相互作用中,个体改变了环境,反过来他们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环境心理学使广场设计不断地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通过对环境的调查分析,寻找最合理的设想,一切结合人的心理需求,去调整改善广场周围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在城市广场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广场设计更加的合理,使人感到舒适,达到人性化。

二、广场中人的行为尺度空间。

人的行为选择空间,空间又影响人的行为,人类行为模式对公共空间设计有直接的要求,同时空间设计是否合理,也影响着人们在此空间中的行为方式。“人的尺度”是公共空间的基本标尺,但广场的尺度主要是由广场的功能所决定的,同时还与广场的类型、交通状况以及广场建筑的性质等因素有关。在满足了基本的功能要求后,广场尺度的确定还要考虑尺寸、尺度和比例。根据人类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可划分为三种广场空间尺度:(1)在25m见方的空间尺寸;日本学者芦原义信指出:“要以20~25为模数来设计外部空间”。在这个范围内,在这个范围内人与人之间容易交流、沟通而且感觉比较亲切。(2)在110m左右的场所尺寸;根据我们的视力调查,一旦超出110m,视力就只看到人的大概的状态。一旦超过这个尺寸,广场就会显得宽阔,人会觉得很渺小,失去亲切的场所感。(3)390m左右的领域尺寸;让人产生宏伟深远的感觉,在纪念性和政治行的广场中才会采用这样的尺寸。国外的广场设计很重视人的心理感受,美国的佩雷小广场,广场虽然小,但是它为历经喧闹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感受大自然的绝妙休闲场所。备受人们青睐。在我们国家西安的大雁塔广场,东西宽218米,南北长346米,占地100余亩。由于大雁塔广场的布局考虑到人的行为空间、人的视觉感受和人的生理心理的各种需求,在广场中没有让人产生空旷的感觉,反而让人感到宽阔、宏伟。

广场尺寸大小除了受限于人的五官感受和社交空间的距离外还受到广场周围建筑物高低与距离的比例的不同。如果广场周围的建筑物的高度与广场的大小比例是一样的那么人在其中就会有一种安全又不至于压抑的感觉。如果建筑物的高度是广场大小的两倍时人仍然可以产生一种内聚、向心的空间,也不会产生排斥、离散的感觉。当其比例达到三时,会使人产生排斥离散感。当然广场的空间除了尺度的问题外,还受到活动的内容、布局的分区、视觉特征、光照条件以及运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

空间位置的选择对于广场的使用程度也是至关重要。也是人的行为组织很重要的一部分。因为人的行为尺度影响着人的心理,以至人的心理要寻求能适合于自己要求的环境,行为也趋向于设置在最能满足需求的空间环境中,只有将活动安排在最符合其功能的合适场所,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性空间。这也突出了人类行为尺度的重要性,只有掌握这些基本要素,才能使公共空间设计更合理。

三、广场中人的行为轨迹。

人类的行为具有多样性,有必要性活动、社会性活动、自发性活动,每种活动对环境空间的要求都是不同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公共空间设计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人在广场中的交往活动一般可分为公共_往、社会_往和亲密_往三种类型。不同的交往活动需要不同尺度不同层次的空间领域。依据人的社会功能需求、审美需求,设立空间主题创意,通过对生理和心理的正确认识,划分出公共、半公共、半私密、私密空间,形成不同层次的活动领域,以满足人的多样化活动。现代城市广场不单单是展现城市的形象缓解城市的拥挤,更重要是为市民提供一个多功能的活动空间。广场中既设置较大面积的空地,为人们自发的活动晨练、表演、集会等有组织的活动提供场所,以满足人们交往和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还要设置相对安静隐蔽的小空间,以满足个体活动不受干扰的需求。

在广场中不同年龄层次的市民在活动内容、活动时间上各有不同,如:老年人的晨练、市民的表演、青少年的游玩等,这也要求广场设计时提供不同的层次供其使用。人们对空间尺度的感受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原因存在着某些恒定的共性,接近人体尺度的空间总是令人感觉亲切的。因此只有根据人性化的空间尺度设计不同程度的封闭或开敞空间领域,才能创造出富有特色、层次丰富的广场空间环境。使环境因素适应人类活动的需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建立有益于人们身心健康的环境,从而达到提高环境质量的目的。

四、广场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已经是现代设计中处处涉及到的一个问题。人类行为尺度是广场空间设计的重要因素。然而,这也不是绝对的,尊重人类行为尺度对公共空间的设计也是相对的,也就要求我们对公共空间的设计进行定位,要明确主题,针对具体情况可以具体分析。如老、幼、妇、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把残疾人作为一个社会的群体,在他们参与社会公共生活时,对于我们的公共空间设计就提出了更多的要求。而当前的公共空间与特殊群体的需求之间存在着很多矛盾——缺乏无障碍化、易识别性、易操作性、公平性以及包容性的公共空间。比如在西安的大雁塔北广场,在广场的喷泉周围只有我们正常人行走的台阶,而没有给残疾人、老年人留下慢行的坡道,还有在广场当中新设置的饮用水,没有说明,有经验者才知其上注明的“不能洗手”的含义,可识别性差。

在公共的空间场所中不只是健全健康的人在其中使用,我们还要考虑到那些特殊群体。考虑他们的特殊生理、心理及行为需求,把他们作为公共空间设计中首先要考虑的依据。考虑到这些人的不同行为尺度、具体需求不同,在面向公众化整体设计的同时,也要考虑到局部,创造出有适应各种人群的使用空间。

五、结语。

一个好的广场要充分考虑人的情感、人的心理及生理的需要。比如,景观及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尺度要符合人的视觉观赏位置、角度以及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座椅的摆放位置要考虑人对私密空间的需要。在景观布局设计中,要根据婴幼儿、青少年、成年人的行为心理特点,还要充分考虑到老人及残疾人对景观环境的特殊需要,落实在休息区、座椅尺度、专用人行道、坡道、盲文标识、专用公厕等细部设施的规划设计中,使广场景观真正成为大众所喜爱的休闲、游憩场所。

【参考文献】。

[1]王坷,夏健,杨新海.城市广场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徐磊青,杨公侠.环境心理学[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

城市青年住宅选址与内部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随着基本教育的普及和人们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进入大学学习的人数不断增加,学生公寓建设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方面。本文透过对高校学生公寓内部空间及家具存在的问题的透析,探讨空间与家具的优化手段,以便于今后的高校公寓的设计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

关键词:学生公寓;空间布局;家具设计。

近几年各大高校在招生方面有不断扩大的趋势,有更多的追求个性的学生走进大学校园,他们对公寓的设计要求比以往的学生更高,因此公寓内部空间和家具的设计的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大学生活质量,但是因为种种原因造成学生对公寓的实际需求与学校能够提供的居住环境间的错位。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校学生公寓内部空间与家具提出优化设计的要求。

一、高校学生公寓的功能解析。

大学生活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学生公寓的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休息和储藏的功能,更是学生在课堂以外重要的学习和交往的空间。学生公寓的功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日常休息;第二,储存物品;第三,学习娱乐;第四,人际交往。

二、国内高校学生公寓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生公寓设计存在很多问题,如空间布局不合理,尺度不适当,居住环境质量差,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家具设计缺乏人性化,配套服务设备设施不完善等,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不得不探讨公寓优化建设的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项问题:第一,宿舍楼的空间形式简单,层次单一。在空间布局上还是采用传统的长廊式布局,通常采光和通风情况不好。在空间形式上多用长直线,立方体,好多空间使用不合理,大部分宿舍空间沿用以往的方式缺少个性化的设计,致使学生的空间体验单一化。第二,建设标准、服务设施设备不够完善。很多院校人均使用面积有限,很难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储存空间不够完备,如不考虑男女生之间的差异性,女生较于男生更注重形象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空间来储存衣物;学生随着在学校居住的时间变长属于自己的物品数量上也会增多,但是并没有预留的空间满足不断增加的物品的存放;行李箱,棉被等大件的物品、学生的学习用品、平常的生活用品得不到明确的分隔。浴池、商店、餐厅等服务设施建筑与宿舍楼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对于学生来说有着极大的不便利性。第三,设计上缺少个性和人性化。如理工科的学生喜欢开放合作的氛围;文科类的同学更喜欢安静的读写空间;艺术类的学生更倾向艺术性的`空间,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这种学科间的差异性并没有引起重视,普遍缺乏个性。没有差别的男女厕所,没有差别的不可调整的家具,缺少足够的晾晒空间等都是缺乏个性化与人性化的表现。第四,缺少个人空间的营造。当代的学生比较注重空间的私密性,但是多数宿舍并未考虑学生这种需求。因为有限的宿舍空间再加上私人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分隔舍友间经常因为互相影响而产生矛盾,不利于寝室的团结。第五,宿舍楼内居住环境较差。现阶段国内大学生宿舍建设与室内装修标准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大多数宿舍楼里缺少绿化、装饰与空间变化等,环境单调,缺乏美感。

三、关于大学生公寓空间空间及家具优化设计的具体构想。

学生公寓内部布局和家具设计应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打破一陈不变的现状。在这里针对各大高校公寓普遍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构想:

1、增加学生宿舍居住单元的类型,丰富空间形式。

当代的学生在很多方面都存在差异,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可以把专业,年龄,地区这些因素考虑进来,当然在解决大部分学生的居住问题的时候也要考虑一部分特殊人群,比如留学生,有残疾的学生等这部分学生的特殊要求,因此居住单元的类型应该多样化。空间形式不再单单局限于立方体、直线这些,还可以加入一些柔和的曲线、个性的异型空间等。

2、提高建设标准,不断完善服务设施设备。

增加人均建筑面积是一个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的问题,需要各个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不断加强建设。宿舍内部空间应该随着学生生活需求的日益丰富呈现多元化发展,可以增加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如餐厅、咖啡厅、健身房、阅览室、自习室、复印室、娱乐室等。

3、设计更加个性和人性化。

可以增加和细化储藏空间,如很多学生睡前喜欢看说,上网,听音乐等,可以在床头墙面增加壁挂式的储物格。学生公约大多都是白色墙面单调乏味,各大高校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跟学生的特点改变空间色彩关系。如北方的学校可以用一些温暖的颜色;南方的可以用一些清爽,淡雅的颜色;女生的宿舍可以用一些粉嫩的颜色;男生寝室选择一些中性的色调。

4、增加个人空间的营造。

当代学生的自我意识不断增强,对于空间私密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如,现在的宿舍基本是上床下桌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私密性,在这个基础上可以在床上设置一些装置方便一些有需要的学生安装床帘;当然也可以在空间内增加一些屏风隔断分隔区域。

四、结语。

高校学生公寓空间及家具的优化设计主要目的是满足追求个性化的当代学生的需求,无论是休息,储存,学习这些基本的功能还是更高的精神层面的追求,都应该通过适当的设计手段得到实现。国家和社会加大了对学生公寓的关注和建设的力度,最大限度的为学生提供生活和学习上的方便是我国新时期大学生公寓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王文宁,窦延光,陈宏.以人为本的高校学生公寓家具设计.西北林学院学报,2011(2).

[2]王丽娜,高冀生.大学生公寓的研究与认识.世界建筑,(10).

[5]魏薇.谈高校学生宿舍设计的发展趋势.安徽建筑,(4).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解析范文

摘要:近年来,中国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开始逐步地汲取传统文化,然而其中还显现出了许多问题,如设计古板模仿、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等,需要我们不断去改善。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具有正反两面的影响。一方面,能够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提高识别性和文化性;另一方面,也存在着制约公共空间发展和群众参与性不足的问题。通过设计师们不断的努力,未来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应用将会越来越广并大放异彩,具有强烈现代中式风格的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将会逐步完善。

关键词:传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设计。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开始在生活领域中复兴,中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也呈现出文化意义上的不同。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当下越来越高,人们越来越能感受到一场设计的新文化运动已经逐步展开。中国经济改革的三十余年,不仅是经济上的高速腾飞时期,也是我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不断碰撞的时期。在这个文化碰撞的过程中,设计师们从开始全面学习西方设计理论体系,逐渐到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去寻找根源。然而我国公共空间艺术设计发展很快,但文化内涵却往往被忽略,使得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缺乏生气。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现以传统文化为落脚点,尝试从传统文化出发,探讨其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应用的意义,以期为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融进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参照,并给传统文化在空间中的应用提供启示。

一当前传统文化在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现状。

1.设计古板模仿。

面对“设计趋同”的现状,九十年代国内“继承传统”的呼声越来越强,复古之风一时风生水起,各种传统文化元素不加以改变地全部被“搬运”到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中来。固然它们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视觉美感,但若是到处古板模仿,那便不是设计与创新,而是抄袭与复制。例如,国内许多传统风格的当代建筑都少不了大坡屋顶,似乎成为了中国传统建筑的代名词,这种情形在各地新建筑中比比皆是。

2.设计缺乏深层次内涵和特色。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建造技术越来越先进,而文化却渐行渐远;设计费扶摇直上,发明的作品体现出的文化气息却越来越淡薄。只是强调高度现代化的设计,难免会使人们感到失去传统的根基和精神的寄托。中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但这种文化性在中国当代的空间设计中却很少能充分表现出来。究其原因,一大部分空间设计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少且浅,很难能设计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艺术价值不应仅停留在表面装饰上,更不能被空洞而表面化的潮流所淹没,应承载着一代代人民沉淀下来的思想和特性。公共空间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再现历史的载体,才能体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二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影响。

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发展取决于设计师们选择优良文化的能力、公众的认知水平、对文化的态度,它是公众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世界观的体现,展现于公共空间中,具有物质性;同时存在于文学、伦理规范上,具有精神性;也存在于特定价值观念里,具有排他性。

1.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正面影响。

(1)发挥步行街区的活力。

中国传统公共空间长期以来都是以线形为主的,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基础。古代布局多是以皇宫为主体进行整体规划,没有为普通民众服务。公众的生活基本上集中在庙会、集市和以街道为主的带状空间中。到了宋代,经济进步、交通设施的发达以及商业的发展都丰富了公众的生活,也延伸了街道的空间范围和意义,具有深厚的生活和文化底蕴,因而有了比其他类型的空间更为浓厚的生活、商业气息和空间活力。

(2)提高公共空间的识别性和文化性。

文化是人类生活方式的记录,是衡量一个城市的标准。社会的进步需要文化的进步为支撑,城市的发展是来自于市民自身的文化修养和对新文化的包容,作为继承者的我们更要善于选择、归纳并解读出所拥有的现代意义。在塑造公共空间时,可以有选择地利用线性空间布局形态,塑造流畅、活跃的活力空间,深入了解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心理图式,提炼出程式化的认知模式,唤起民众对空间的归属感和领域感;在节点处设置分流的广场,在街道中合理地分布点状的休息区域,并通过人性化的景观设施,营造吸引市民停留观望的宜人的空间氛围,满足使用者观看人流和展示的内心需求,如南京的夫子庙。

2.传统文化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的负面影响。

(1)对公共空间发展的制约。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摘要]加强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是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过程的重大现实需求。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关乎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有效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积极事前防范,高效事中应对,做好事后处理,是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能力体现,直接考验着政府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进一步分析我国目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策略,从而提高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关键词]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改进研究。

中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关键时期,也正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然而我过目前的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这诸多问题,提高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仍是今后工作重点。综合考虑分析应急工作的各项因素,针对性的改进应对政策,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至关重要。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规定,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突发公共事件分为四类: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危害日益突出,危害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已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目标的重大隐患。各级政府对如何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妥善预防和处理公共安全突发危机都高度重视,但是对于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体系,仍需进一步提出改进研究工作。

1.1应急法制不健全。

依法治国,依法行政是政府实施管理的基本原则。但是目前我国对公共紧急状态和危机情境的对抗手段仍然比较分散,紧急行政命令仍优于法治。虽然我国已经先后制订了应对社会动乱的相关法律,如《防震减灾法》、《防洪法》和《消防法》等。然而,在实施过程中,部门管理的色彩很重,未能有效的依法进行,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上也存在难以协调等问题。

1.2应对机制缺损。

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已经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应对机制也在日益完善。然而,应对机制建设过程中部门意识浓厚,考虑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致使我国系统性的应对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主要表现为:一是缺乏整合机制:重要信息缺乏统一共享,各部门缺乏统一调度,处置力量缺乏统一共用,造成应急效率低下、资源浪费、效能受限;二是缺乏协调机制:我国现有公共安全应急模式对单位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较强,而对复合危机事件的快速反应慢且效率低下,缺乏应对开放性事件的开放性和统一性思维。

1.3社会参与力量不足。

政府缺乏“开放全能”的应急管理思维,不能积极发挥和调度社会力量。传统的政府管理思维束手束脚,忽视社会力量,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功效。社会力量自身缺乏组织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应对突发事件时习惯别动等待,不能发挥自救和互救的力量。

1.4专业人才的缺乏。

我国极度缺乏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的专业人员,突发事件发生时,缺乏专业的指挥人员和搜救人员。多为政府官员直接指导发令,然而由于缺乏专业性,致使在指挥调度过程中缺乏整体性和专业性,造成应急失误和资源浪费。

1.5危机意识和应急能力教育缺乏。

有关于危机应对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科普教育工作和安全教育工作缺乏,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薄弱,危急关头自我防护能力和互救能力缺乏,加重了突发事件的损失。

2.1健全应急法制法规。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应对上,法制法规建设不完善,也存在难以协调等问题。公共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至关重要,将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措施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行政应急权力也是法律授权的结果,依法行政,是应急工作顺利展开、将突发事件损失降到最低的有效保障。

2.2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2.3强化民众参与机制。

民众在应急突发事假中积极参与,可减轻救援工作人员的工作负担,减少损失,提高救援效率。政府应具有“开放全能”的应急管理思维,积极发挥和调度社会力量,在政府的统一调度下,充分发挥民众的社会力量,形成“众志成城”的坚固力量。民众参与救助的同时,一方面鼓舞增强受灾人民的信心,另一方面也是得广大民众增强危机意识和突发事件的自我防护,自我救助和互救的能力。

2.4培养应急专业人才。

专业的应急人才在公共突发事件的应对处理中至关重要,专业、正确的应对政策才可高效利用资源,控制应急风险。专业应急人才的培养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指挥型人员,统筹规划,统一指挥调度,把握宏观工作,整体出发;第二,信息型人员,准确掌握突发事件的关键信息资料,并对资料进行专业分析处理后反馈给各个部门,从而可以高效应急;第三,执行型人才,反应灵敏,执行力强,准确高效,才能在突发事件处理中节约时间,正确应对;第四,疏导型人才,灾难中以及灾难后期,都亟需心理疏导专业人才,安抚受灾民众情绪,听从统一调度。

2.5完善应急教育体系。

突发事件的危机意识薄弱,缺乏自救和互救能力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方面。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科学体系,加强对管理人员和大众的危机培训和教育至关重要。加强危机应对科普宣传,定期专业危机教育培训,提供各种专业危机实战演练,有效提高民众的危机意识和应对能力,可有效减免突发事件的危机损失。

结束语:公共安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是关乎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也是政府管理水平和应急能力的重要体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日益完善,法律体制的日益健全,科技措施的有效利用,民众力量的有效发挥,危机防范意识的增强都将有效改进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为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城市开放空间框架的建立论文城市开放空间设计平面图

以理解和改善我国当前城市开放空间状况为目的的研究应该始于近代或更早,因为随着近代工业发展,城市规模增大,原封建社会的城乡关系发生了转变,园林、古迹以及山体、水体等自然要素逐渐转变为现代意义的城市开放空间,并在1949年后几十年中历经变化。从近代至今的百年时间,我国城市开放空间从产生至发展都极具鲜明的中国特色,追溯其演变轨迹,是认识、优化城市开放空间现状,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所在。关于5种研究视角的综述,涵盖了城市化进程中与开放空间有关的主要议题。以形态分析的3个层次即物质形态、形态演变动因、形态演变结果为纲,整合城市形态、社会文化、生态环境、政策分析及视觉感知等5种视角的研究,即可形成一个具开放性、立体的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回答在不同城市背景下开放空间为何和如何存在、生产、再生产。不同视角之间还可能存在交叉与关联,这将为理解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开放空间问题提供更多元的研究内容及方法。

地理信息系统(gis)已成为城市研究越来越普及的工具,20后结合时间维度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istoricalgis)的出现为众多人文、自然学科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根据最新isi检索,以historicalgis为关键词和标题的论文分别在2007和后大量出现。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与传统gis最大的不同在于突出了时间编码,具有时间和空间信息的存储、查询和分析功能。虽然目前没有成熟的hgis商用软件,但是很多欧美学术机构利用现有gis进行了历史地图的数据存档、分析、再现等科研工作并提供社会服务。互联网的普及和webgis的发展为历史地理信息系统搭建了从专业应用到服务公众的桥梁,可以用互联网发布历史档案与研究成果的空间数据,甚至还可以通过互动网站收集市民反馈和注记的空间数据,如philaplace.org和mappingdubois.org网站就是很好的实例,这些网站突出了公众教育和研究的循环,也体现了对普通市民记忆的尊重。

南京作为“中华民国”的首都及新中国的省会城市,在中国近现代城市建设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并且有着丰富的史料存档。笔者以多期历史地图为基础数据,以地理信息系统为技术支撑,搭建起多维视角下的南京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图1)。将基础数据经过整理、校准后进行形态制图,重绘了与开放空间有关的公园、广场、水体、道路等元素,在arcgis9.3中进行了历时性的空间分析,结果见图2、3、4。从图中可知,利用开放空间研究框架,可以全面地追溯南京开放空间形态演变、动因、结果,为规划决策、建成评价和公众参与提供了生动、准确的数据和开放的信息平台,赋予研究以“存史、资治、教化”的新含义。图2中,深蓝色为水体,红色代表距离水体直线距离超过500m,颜色梯度表示城市用地与水体距离,越趋向红色距离水体越远,受水体影响也就越小。由图2可以看到,南京从20世纪30年代以来,城市中水体的面积、类型日益减少,其中点状水体减少最多,随着水体减少和形态简单化,缓冲带面积呈现更加急剧减少的趋势,这对于城市微气候和栖地必然产生持续的影响。随着沿路建筑密度的增加,视野通透区(可见区域)明显减少和碎片化,城市风貌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图3)。3个时期视野最开阔处的土地利用有所不同,分别是空地、农田、水体(1930),空地、公园、水体(1962)和公园、广场、水体(2007)。在这个过程中,沿街建筑从零星分布到沿街一层皮再到全面密集化导致整体可见视域的减少;水体可见性日益降低缘于水面本身的减少和建筑的遮挡;城市发展中,公园和街头绿地面积增加,其在视野通透区的比例越来越高。从图4可知,20世纪初期南京城内大型的自然山体、水体是公园建设的依托,1990年后广场大规模出现,多邻近城市主要道路。公园和广场面积的增加、路网的加密、桥梁的架设,使得其服务范围有了明显的增加,但是其空间分布并不均衡,如新街口和周边地区、城北地区、城东地区至今仍缺乏公园和广场,近年来这些地区日益增加的人口密度又加剧了公共空间缺乏的状况。

3结语。

只有理解了城市由何组成、如何形成、有何功能,以及对于人的意义等,才能设计出好的城市布局。开放空间作为城市中不可缺少的空间类型,与其他城市空间存在复杂的关系,整合不同视角的研究能全面、立体的理解其多种类型、多重属性,及这种复杂关系的前因后果。在我国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对本土城市的历时性研究是理解其演变过程以及制定当前空间规划和管理策略的重要基础。事实上,当前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的弱势地位除了与客观因素及人口、社会经济等大背景有关外,与规划决策时基础信息严重不足也有重要关系,即缺乏多角度的城市空间研究成果作为支撑。如今,城市环境改善过程出现新的机遇与挑战,业界需要重新审视传统的开放空间设计框架;对一个城市一个国家而言,需要研究整理其开放空间规划与实践的历史遗存,而满足这些需求必须以描述和分析性研究为基础。笔者提出的多维视角下城市开放空间研究框架以规划设计师最为关注的形态为基础,多角度历时性的描述和分析不仅能全面系统的认识城市开放空间,还能以更直观的方式将理论研究反馈于规划实践;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和webgis平台让这类基础性的研究更具有延展性和公共性。

城市公共安全论文

_是我国城市公共安全日,x街道教育办公室围绕活动主题“减少灾害风险建设安全城市”,四项要求扎实开展“城市公共安全宣传周”活动,确保师生生命财产安全。现就活动的开展情况作如下总结:

1、提高活动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学校成立“城市公共安全周”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计划,并将活动方案要求下发至每一名安全工作人员与教师,按照“一岗双责、齐抓共管”的要求,坚决克服麻痹松懈思想,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抓关键、抓薄弱环节、抓重点部位,确保活动扎实有效,掷地有声。

2、拓新宣传渠道,活化主题教育内容。学校除充分利用电子屏、手抄报、宣传栏、主题班会、校园广播等方式外,还通过qq群、微信等新媒体向学生家长普及城市公共安全科普知识,要求克服内容空泛老生常谈,做到图文并茂形式灵活,真正使学生家长对教育内容入眼入心入行动;积极协调安监、应急、地震、气象、民政等部门,进校、园举办讲座培训,接受城市公共安全工作的专业指导,联合开展“体验式、参与式”城市公共安全活动。

3、组织疏散演练,提升应急避险技能。各学校在城市公共安全周期间要组织开展一次应急疏散演练活动。演练前有方案、演练中有秩序,演练后有总结。确保通过演练活动让学生熟悉预警信号、逃生疏散路径和应急避险知识技能。学校的应急工作能快速、高效、有序地进行,从而限度地保护师生的生命安全,减少灾害损失。积极邀请安监部门现场指导演练,确保演练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效。

4、开展隐患大排查,确保汛期零隐患。结合当前的安全形势和季节特点,“城市公共安全周”集中组织开展校园防汛安全自查工作和校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活动,对各类建筑物、校内树木及消防、避雷、用水、用电、管网、应急等设施进行全面检查,组织专业人员开展灾害风险评估,梳理安全隐患清单,明确整改治理方案,落实责任人和完成时限,确保校园安全零隐患,坚决杜绝安全事故发生。

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解析范文

摘要:多功能多向性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是现代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土地资源紧张的必然产物,是随着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活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也是城市规划新理论和实践中的实例。本文从建筑城市的角度入手,综合分析和介绍商业综合体建筑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说明其对商业综合体建筑设计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性。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及其相关概念综述。

城市商业综合体概念。

商业综合体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分支,也是现在最普遍的综合体实践形式,由于能够很好的解决发展商单项目资金与现金流的平衡,释放了持有大型商用物业所背负的巨大财务压力而逐渐得到了市场的青睐,它不仅是体现城市活力的重要场所和重要的城市节点,也是展现城市魅力与形象的重要标志。

城市公共空间的概念。

“公共空间”一般被定义为由公共权力创建并保持的、供所有市民使用和享受的场所和空间。它包括商业中心、文化中心、博物馆、交通枢纽、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公共空间是城市的灵魂,缺乏公共空间的城市是不具备持续发展力的。

城市的公共空间是指城市或者城市群中,在建筑实体之间存在着的公共开放空间,是城市居民进行公共交往活动的开放性场所,同时,又是人类与自然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也是城市形象的重要表现之处。

城市公共空间的类型。

(1)以存在方式划分。

可以分为街道,广场,公共绿地,附属公共空间四大类。附属公共空间分别与街道,广场,公共绿地共同形成完整的城市公共空间。

以使用方式划分。

根据是否使用以汽车为主要的交通工具,城市公共空间可以分为车行公共空间和步行公共空间两大类。车行公共空间主要以道路空间为主,步行公共空间包括城市道路中的人行道,广场,公共绿地,以及附属各类功能用地。

(3)以功能特征划分。

根据空间的功能特征,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城市街道空间,城市广场空间,城市公共绿地,大型市政设施等类型。这些不同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公共活动提供了不同的使用活动内容。

(4)其他分类。

根据所属地区用地性质的不同,还可以分为中心区公共空间,商业区公共空间,行政区公共空间,住宅区公共空间等。

可识别性概念的引入。

可识别性的定义及外延。

可识别性就是某个事物或物质给人一种认识和辨别的性质。这种性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本身客观存在的、固有的性质,再人为的给予定义的一种识别性,称之为物质流;另一种则是完全不存在的,为了给人带来生活、工作上的方便,则人为的创造一种识别性,称之为意识流。一个完美的识别性设计必须具有独特的风貌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是最具有视觉认知识别等信息传达功能的设计要素。

可识别性在建筑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建筑的等级制,现代建筑由于功能、性质的不同,在建筑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可识别性。例如政府办公、写字楼、宾馆酒店、住宅等在建筑形式、造型上都有很大的区别,强烈的识别性让人能一目了然的就能辨别出这是什么性质的建筑。

(1)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封建礼仪使中国的等级观念非常的严谨,封建体制中权力的象征在建筑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建筑的色彩运用、开间大小、屋顶形式来体现区别各级的身份和权力。

(2)现代建筑形式的识别性则是根据其功能、性质的不同来设计。政府办公由于其庄重、肃穆、严谨的性质决定了其建筑形式,基本采用中国传统的中心轴对称建筑布局。而高级写字楼是时代的象征和发达经济的代表,由于功能和性质的定位决定了其建筑形式相对自由、活泼,更具有时代感。

(3)酒店宾馆、民用住宅在功能、性质上有着特殊性因而在建筑形式的处理上也与其他类型的建筑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可识别性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同时也有着非常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可识别性设计在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中的体现。

公共接口空间的可识别性。

一个具有明确识别性的空间必然具有明确的结构,并且元素具有特色,层次分明,结构清晰。这对于空间环境塑造有着极大的意义。公共空间的可识别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一个商业区区别与其他商业区的特征;二是在同一个商业设施内部的各种功能空间可以被消费者很容易的识别和辨认。

建立可识别性的方法。

(1)建立中心。

舒尔茨认为:人都具有对中心最基本的存在要求,都具有向心感,存在着一种心理归属。没有中心,社会内部是混乱的,有了中心,才能使人在心理上建立秩序的终点,通过人们的活动,使本身的秩序建立起来。

(2)确定方向。

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有机体自身在空间所处的位置和知觉。定向是人进行各种行为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商业空间中,利用建筑空间的处理进行室内定向,可以使消费者留有较深刻的印象,对识别内部环境产生较好的作用。

(3)加强建筑元件的表现力。

在进行内部空间的营造时,商品经营者有意识的发挥各种构成元件在环境中的潜在表现力,通过材质,色彩的对比,衬托出整体优美的空间环境。成功的有标志性的商业建筑不仅需要突出的建筑形象和内部空间,还需要将建筑物与建筑构件,视觉主题和设计元素有机结合在一起,内部空间性格和外部建筑形象相互联系,达成统一。

城市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可识别的设计原则。

商业综合体公共空间充当人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归结到具体的设计上来,必须符合基本的设计原则,在具体原则的指导下合理的设计其公共空间,可以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整体性原则。

通过有整体意义的空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表现完整的空间意义。对于大型商业综合体,尤其是当其处于城市中心区域内的重要位置时,其公共空间的设计除了要注意公共空间与建筑母体的统一,还应贯彻城市设计的理念,把公共空间设计置于城市设计中去,把建筑甚至建筑中的公共空间设计成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多样性原则。

统一与变化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我们在注意空间统一的同时还要注意整个建筑空间的多样性,没有多样性,任何有机的整体都会成为乏味的东西。公共空间的空间多样性原则就是要求根据整体的要求,在整体统一的前提下,尽可能满足公共空间功能多样的要求,表现出空间划分丰富,联系灵活紧凑的空间形态。

城市背景下的商业综合体的公共空间可识别性研究意义。

城市商业建筑综合体作为与都市人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建筑类型之一,其城市公共接口空间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起到日趋重要的作用。随着当代都市生活的丰富化,可识别性设计对于其公共接口空间来讲,不仅能够改变城市空间的形态,同时也是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下的人们对公共空间环境的心理需求。

社会发展下的城市建筑综合体体现了人类多元化文化的共存。21世纪的中国是文化统一与多元共存的时代,作为城市综合体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城市商业综合体也从一个侧面体现着这种共存形式。无论是在旧城改造还是新区开发中,商业综合体建筑都是主要建筑类型之一。它能有效的整合多种城市功能空间,提高土地利用率,完善城市空间结构等。而对于其公共空间可识别性设计也不再仅仅是个建筑设计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城市设计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韩冬青、冯金龙著.《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2]王建国著.《城市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牛力.建筑综合体的空间认知与寻路研究.同济大学博士论文,2007。

[4]张南晖.城市商业综合体建筑的设计与研究.武汉大学硕士论文,2005。

[5]金磊.现代商业建筑入口空间设计探析.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06。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