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州桥教案浙教版四年级教学案例范文(21篇)

时间:2023-12-14 22:41:11 作者:雅蕊

教案的实施需要教师的精心组织和准备,同时需要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想要写一篇完美的四年级教案吗?不妨看看以下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范文,或许能给您一些启发。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经历生活数据收集的过程,理解近似数表示的必要性。

2、探索“四舍五入”求近似数的方法。

3、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精确值的近似数。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收集的数据。

1、交流收集的数据,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数据进行分类。在各种分类中重点讨论精确数与近似数这两类的特点。

2、出示“填一填,说一说。”中的一组数据,重点讨论取不同的精确值后数据的变化情况,从中让学生发现到“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如果学生发现有困难,教师也可以补充一些其他的数据,让学生再一次进行观察,直至他们发现“四舍五入”的方法为止。然后,引出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叫“四舍五入”的概念。

二、巩固与应用。

做试一试第1题:汇报时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试一试第2题:在实际生活中常常需要根据情况取不同精确程度的近似数。在本题中,可先让学生说一说三个近似值的精确程度,再出示下面的两个小问题,供学生讨论。在讨论时重点让学生理解取近似值是根据实际的需要来确定的。

三、作业。

练一练1、2、4。

板书设计: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我国造林面积统计是224318570公顷。

精确到千公顷。

万公顷。

亿公顷:约2亿公顷。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认识8个生字,理解“自惭形秽、神采飞扬、热泪盈眶、妄自菲薄、自言自语”等词义。

阅读课文,能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抓住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联系生活经验,认识到不能妄自菲薄,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谁去过长城?谁知道长城砖是什么样子的?

2、教师小结:长城是我国劳动人民修建的为了抵御外来侵略者用的。长城上的砖一般重量为15千克,长36.5-38.5厘米,宽18-18.5厘米。厚9—9.5厘米。今天我们来看一看这篇童话中的长城砖有哪些经历,遇到了什么问题,看看我们能不能帮助它。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情况

2、解词:

自惭形秽:原指为自己的容貌举止而感到惭愧,后来泛指自愧不如别人。

绵延万里:延续不断,很长很长。

妄自菲薄:过分地轻看自己。

里程碑:比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可以作为标志的大事。

三、阅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批注。

2、思考:

(1)在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产生了哪些想法?

(2)后来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3)听到人们对自己的高度评价,长城砖的思想有了什么样的转变?

3、展开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4、全班讨论。

5、分角色朗读。注意长城砖的心里变化过程,先是自惭形秽后惊讶而深思,到自信的语气。

6、提问: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武器高度发展的今天,长城砖失去自信。有一天他被运往美国一座大城市展览,在人们的赞扬声中,他重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懂得了要自尊自信的道理。

7、教师总结

你是如何理解文章中的最后一句话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四、小结

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自信心,自尊心,有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一些挫折或被人冷落了,但不要妄自菲薄,正确对待。成功了也不骄傲,这样才使我们有一个积极的生活态度,保持良好的心态。

板书设计

20 长城砖

自惭形秽 —— 赞扬 —— 自尊自信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1、认识7个生字,正确书写12个生字和“蝙蝠、横七竖八”等词。

2、朗读课文,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解飞机夜间飞行与蝙蝠探路之间的联系。

3、激发学生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究的兴趣。

4、搜集并能与同学交流有关仿生学的资料,提高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

1、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理解好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是怎样探索出来的。是如何发现了这个谜,又是如何解开这个谜的,科学家又如何仿生创造而为人类造福的。

2、教学难点

对蝙蝠利用超生波导飞,飞机的雷达导航的工作原理,只是文字表述,总是比较抽象,宜用电教手段,实施直观教学,使抽象的原理讲述变成直观的形象演示。

蝙蝠、雷达的图片,仿生学资料,生字卡片

二课时

(出示蝙蝠和雷达的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图片上的事物吗?是(蝙蝠和雷达)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它们的情况?蝙蝠和雷达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那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一块儿来学习11课。(生读课题)

1、自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2、师检测读生字和课文的情况;特别强调注意“蝙、荧”的读音;

3、自己默读课文,试着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4、生反馈,并要求学生说出归纳的方法

5、师小结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可以用课题拓展法、也可用把各部分的意思相加的方法、还可以用抓住要点的方法。

1、请学生自读第三自然段,找出关联词,说说从这个关联词懂得了什么?文中有什么疑问,请练习疑问句的读法。

2、科学家做了几次实验?每次实验的方式是怎样的?结果如何?又得出了什么结论呢?请自读四、五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阅读方式解决以上问题。你可以通过填表,也可以通过在书上作符号的形式找出答案。

3、生交流自读情况。

4、请生上台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揭开蝙蝠探路之谜的。

是啊,科学家揭开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真不容易,费了不少功夫,那蝙蝠和雷达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2.小组代表反馈交流

师用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和雷达探测障碍物的方法,请生填空。

飞机上的雷达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发出的无线电波就像是蝙蝠的()

雷达的荧光屏就像是蝙蝠的()

1.自读全文,说说你从文中受到了什么启示?人们的哪些发明都来自动物的启发?

2.阅读资料袋,补充交流仿生学的资料。

3.根据仿生学自己动手设计一种小发明。

1.认读生字

2.提出难写的字

3.各自说出记字的方法

4.给生字组词

5.抄写生字词。

超声波

嘴巴

障碍物

反射

耳朵

蝙蝠

雷达

无线电波

天线

障碍物

反射

荧光屏

人教版四年级平均数教案

一、情境导入,提出问题。

师:你们喜欢体育运动吗?生:(齐)喜欢!师:前几天,学校举行了“1分钟投篮挑战赛”,大家想不想了解现场的比赛情况?生:(齐)想!

(1)小米进行三次投篮。

师:首先出场的是小米,你猜他1分钟投进了几个球?(生猜)好,看他到底投进了几个?

他1分钟投中了5个球。可是,小米对这一成绩似乎不太满意,觉得好像没有发挥出自己的真实水平,想再投两次。你们会同意他的要求吗?说出你得理由。

师:大家都很大度,都同意他再投。看来1分钟确实不能反映他投篮的真实水平。师:不过,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很有趣。

(师出示小米的后两次投篮成绩:5个,5个。生会心地笑了)小米后两次的投篮成绩到底是多少呢?“5个”

师:这3次数据,你想用哪次来表示他一分钟投篮水平?为什么?

那么大家都是一致通过,用“5个”来代表小米的一分钟投篮水平。

(2)大米进行三次投篮。

现在大家来看,第二个出场的是大米。你猜,他在第一个1分钟里投进了几个球?到底投了几个呢?老师把他的情况贴出来。(板书:贴)(师出示大米第一次投中的个数:1个)第一次,他投的是1个。(板书:1个,第一次)。

第二次,他可不服输了,看他投了几个?看第三次投了几个?

看,1个,8个,3个,三次成绩各不相同,这一回“又该用哪个数来表示大米,1分钟投篮的一般水平呢?”

生:我觉得可以用8来表示,因为他最多,二次投中了8个。

师:如果把这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

我们现在用围棋子来代替。移一移,看怎么样使得它们的数量同样多?(生操作体验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板演)。

师:数学上“像这样从多的里面移一些补给少的”使得每个数都一样多,这一过程就叫“移多补少”。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使得它变成了同样多的数据。移完后大米每分钟看起来都投中了几个?师:还有没有别的方法,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书变得同样多呢?生:(1+8+3=12(个);12÷3=4(个)。

师:她这样的方法是,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先把3次的投篮个数合起来,再重新分配,使得每一次的投篮个数变得同样多。

其实,无论是刚才的移多补少,还是这回的先合并再平均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几个不相同的数变得同样多。

师:数学上,我们把通过移多补少或者是先合后分,(这两种方法)所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这几个数的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比如,在这里(出示图),我们就说4是1、8、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

1个3个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3)小组男女生进行比赛。

师:看到小米和大米玩得这么高兴,有一个小组也来挑战了,我们来看(ppt出示书本91页)。

生1:男生队,全部加起来是85,女生队全部加起来是76,所以男生队赢了。

生2:不同意,男生队5人,要用85÷5=17个,女生队4人,要用76÷4=19个,所以女生队赢了师:刚才的同学把这几个数先合并再平均分的方法来比较,也就是他求出了两个队的平均数,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表示各队的成绩更好。

二、反馈练习,分析问题。

师:全班齐读,思考一下,同桌交流一下。

接着往下看。

2.某校十年前,数学老师的平均年龄是41岁,而现在平均年龄是35岁,你说为什么?

师:老师每次都说安全教育,水是很平静的,底下都是看不见的,我们看,下面的情况你看得见吗?为什么老师每次都教育大家要去安全的地方游泳,我们往下看,发现什么了,看见什么?生:有些地方200cm,比小吴同学高很多,很危险。

生1:12个,因为最多卖12个生2.10个,平均是10个。

师:运用了平均数来解决问题,他说做10个蛋糕。

师:为什么要去掉一个最高分一个最低分呢?

师:今天呢,希望大家带着你的思考,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走出课堂,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数学教案

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分步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能力。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体验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过程,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在算法多样化中感悟算法合理化。

教学工具。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授引入。

1、出示27+64=。

师:27+64的结果是多少?

你是怎么算的?

生:十加十20+60=80,个加个7+4=11最后把两次结果相加80+11=91。

师:还可以怎么想呢?

师:两种算法有什么不同?结果呢?

小结:不管哪种方法,都是把相同的数位上的数相加,最后把两次的结果再相加就可以了。

二、新授与探究。

探究一(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

(1)列式。

师:这题怎么列式?

生:356+247。

(2)尝试计算:

(3)方法交流。

出示学生的计算的过程与方法。

师:这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

生1:个加个6+7=13。

十加十50+40=90。

百加百300+200=500。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生2:百加百300+200=500。

十加十50+40=90。

个加个6+7=13。

13+90+500=603。

所以356+247=603。

也有可能学生直接口算,也有可能学生列竖式计算。

(4)明确计算方法的表达---分步计算。

板书:两种计算的过程,

小结:以上两种方法都可以,把相同的计数单位相加,最后再把每次的得数全部加起来。

跟进练习:

267+314=572+268=。

探究二(用递等式计算三位数的加法)。

a)这种方法是怎么算的?

b)这种算法与前两种方法有何不同?

(只拆一个数)。

师:如果要用算线来计算怎么算呢?

出示算线,组织学生观察算线后讨论得出:

生1:356+247。

=356+200+40+7。

=556+40+7。

=596+7。

=603。

小结:用算线来计算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生2:356+247。

=356+7+40+200。

=363+40+200。

=403+200。

=603。

小结;也可以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三、练习与巩固。

练习一。

连线。

382+229=382+200+20+9百加百,十加十,个加个。

776+198=776+8+90+100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

173+429=500+90+12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

656+318=14+60+900先加个,再加十,最后加百。

练习二。

用你喜欢的方法计算,并写出过程。

478+317=。

①478+317。

=478+300+10+7。

=778+10+7。

=788+7。

=795。

②478+317。

=478+7+10+300。

=485+10+300。

=495+300。

=795。

③478+317。

=15+80+700。

=95+700。

=795。

④478+317。

=700+80+15。

=780+15。

=795。

⑤478+317。

=480+315。

=480+300+15。

=780+15。

=795。

练习三。

268元898元348元268元。

小明妈妈要为家里添上2件小家电,你猜,小明妈妈挑选了哪两样,共付了多少钱?

生:268+348。

200+300=500。

60+40=100。

8+8=16。

500+100+16=616。

四、本课小结。

三位数加法的横式计算,可以用个加个,十加十,百加百的方法计算,也可以用先加百,再加十,最后加个的方法来计算。

文档为doc格式。

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教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根据条件提出问题。

组织学生提问并对简单地问题直接解答。

(2)根据图中提出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怎样解决?

通过补充条件,继续提问。

1、滑冰场上午有72人,中午有44人离去,又有85人到来。现在有多少人在滑冰?

2、“冰雪天地”3天接待987人。照这样计算,6天预计接待多少人?等等。

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提示学生可以自己进行条件的补充。

二、新授。

1、小组4人对黑板上的题目进行分配解答。

引导学生对黑板上的问题进行解答,请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出综合算式并进行脱式计算。

2、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教师巡视并对学生的叙述进行指导。

3、全班汇报:组织全班同学进行汇报,并且互相补充,注意每步表示的意义的叙述。

=27+85。

=113(人)。

(2)987÷3×66÷3×987。

=329×6=2×987。

=1974(人)=1974(人)。

第一种方法中,987÷3算出了1天“冰雪天地”接待的人数,在乘6算出6天接待的总人数。(实际上就是原来学习的乘除混合应用题,不知道单一量的情况下求总量,一般都是乘除混合应用题。)。

第二种方法,因为是照这样计算,那么每天接待的人数可以看作是一样多的,就可以先算出6天是3天的几倍,6天接待的总人数也是3天接待的总人数的几倍。就可以直接用3天的987人数去乘算出来的2倍。等等。

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照这样计算”的意思。

强调:可用线段图帮助理解。

教师要注意这种方法的叙述,方法不要求全体学生都掌握,主要掌握运算顺序。

4、巩固练习。

先个人编题,再两人交换。

小组合作,减少重复练习。

人教版四年级作文教案

教学内容:

p6/例3p10/例4(含有两级运算或有括号的混合运算)。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主题图引入。

观察主题图,找出条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主题图。从图中你们都看到了什么?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二、新授。

学生在练习本上解答此问题。

同桌两人说说自己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

(1)24+24+24÷2。

=24+24+12。

=48+12。

=60(元)。

24÷2是一张儿童票的价钱,是半价,所以用24÷2,前两个24是爸爸和妈妈的两张成人票的总价。两张成人票加上一张儿童票就是他们购买门票需要多少钱。

(2)24×2+24÷2。

=48+12。

=60(元)。

24×2是爸爸和妈妈两张成人票的总价,玲玲的儿童票用24÷2,再把三张门票的价钱加在一起就是总门票的价钱。

我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了同一个问题,这两个综合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两个综合算式都是没有括号的,而且算式中有加减法也有乘除法。

这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总结运算顺序。

买3张成人票,付100元,应找回多少钱?

等等。

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小组内互相说说你是怎样解答的?

汇报。

=3(名)。

270÷30算出上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180÷30算出下午需要派几名保洁员,然后再用减法计算出下午比上午需要多派几名保洁员。

=90÷30。

=3(名)。

引导学生观察两个算是的不同点,以及运算顺序的不同。

学生进行小结。

教师根据学生的小结进行板书。

三、巩固练习。

p7/做一做1、2。

p11/做一做(完成书上的后,可以变化条件,如“买2副手套”等等。)。

教师在练习的过程中应抓住学生的关键语言进行知识的巩固。

四、作业。

p8-9/5-9。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二)。

星期天,爸爸妈妈带着玲玲去“冰雪上午冰雕区有游人180位,下午有270位。

天地”游玩,购买门票需要花多少钱?如果每30位游人需要一名保洁员,下午要。

(1)24+24+24÷2(2)24×2+24÷2比上午多派几名保洁员?

=48+12=60(元)=9-6=90÷30。

=60(元)=3(名)=3(名)。

运算顺序: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运算顺序:算式里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面的。

课后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作文教案

教学内容:

p11/例5(强化小括号的作用)、归纳运算顺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在学生的头脑中强化小括号的作用。

3.在练习中总结归纳出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回忆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回顾学习过的四则运算顺序。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二、新授。

出示例5。

(1)42+6×(12-4)。

(2)42+6×12-4。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解答。(画出顺序线)。

两名学生板演。

全班学生进行检验。

上面的两道题数字、符号以及数字的顺序都没有改变,为什么两题的计算结果却不一样?

这几天我们一直都在说“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学生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板书)。

谁能把我们学习的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帮我们大家来总结一下?

学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练习。

p12/做一做1、2。

p14/4。

教师巡视纠正。

四、作业。

板书设计:

四则运算(三)。

(1)42+6×(12-4)(2)42+6×12-4运算顺序:

=42+6×8=42+72-4(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

=42+48=114-4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

=90=110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

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

号里面的。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课后小结: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认识2个生字,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想想课文描述的情景,感受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了解珍珠泉的美丽和可爱,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了解课文记叙的顺序。

首先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学生自学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再通过练习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并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录音机、投影片。收集有关泉水的资料。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泉水是从地下冒出的水,它是那么清澈,那么明净。它是大地母亲的乳汁,源源不断地为人们提供生命的泉水。作者家乡有义演清泉,泉水不但又绿又深,而且谭底还会不断冒出一串串彩色的、像珍珠一样的水泡,乡亲们称它为“珍珠泉”。(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 放课文录音,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听到的景象,然后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2 学生谈谈自己想象到的景象,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三、学生自读课文,交流学习体会,学习生字。

1 先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再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珍珠泉的神奇景象,并把自己认为好的语句画下来。

2 对第一次的想象内容进行补充,并让学生读读画出的有关语句,从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根据学生选择的句子进行组合,把选择同样语句的同学组成学习小组,一气浪读,讨论自己的体会。有特殊见解的学生可以独立学习,教师与他们交流。

(2)各学习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反复诵读,教师进行点拨、启发、引导、品位,随机教学生字“嵌”和“筛”。提醒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并通过读让其他同学听出你们的理解,听出你们的情感。在指导朗读描写珍珠泉周围景物的语句时,启发强调“绿”字,和三个“那样”,读出珍珠泉的绿、深、清,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描写潭底冒水泡的句子,引导学生读的轻松一些,好像在夸奖活泼可爱的小孩,读好两个“照在”、一个“照在”和三个“!”,读出变化,突出作者的赞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体会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讨论交流中,对第一次想象的内容进行补充。

(3)让有独特见解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其他同学倾听,对他们的想法进行补充、质疑。

(4)齐读全文。

四、理清文章的记叙顺序

1 (出事投影)课文先介绍了珍珠泉在 ,接着重点描述了珍珠泉周围的 ,以及谭底冒出的 ,最后抒发了作者对珍珠泉的 之情。

2 学习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五、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让学生摘抄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要求自己工整、端正,不遗漏标点符号。

六、小结,激发习作和课外阅读的兴趣。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欣赏了美丽的珍珠泉,它是多么清、多么绿、多么美啊!我们被这美妙的景象所陶醉。其实我们家乡、我们祖国还有许多美丽、神奇的地方,它们需要我们去发现、去宣传。希望同学们向本文的作者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心去体会,用手中的笔来描绘祖国、家乡美丽的河山。也可以去调查、查找资料,如果有类似的文章,可以推荐给同学,大家一起欣赏,一起学习。

摘抄优美的词语和句子。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沙漠中的绿洲》教学案例

2、学科:语文(四年级下册)。

3、课时:第2课时。

4、学生课前准备。

(1)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根据地名,了解特色。

(2)自学生字词,读准字词,理解词意。

(3)标出自然段,尝试分段。  。

二、教学课题。

三、教材分析。

《沙漠中的绿洲》一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六单元的一篇关于环境保护的记叙文。本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为了改造恶劣的生活环境,辛勤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终于建成一片片绿洲,营造出美好生活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课文分为四段,其中通过耳闻、目睹,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是文章理解的重点。此外,课文配有插图,展示出迪拜的美丽风光与沙漠绿洲的整体面貌,便于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的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一课中,为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就“以读带讲,读中领悟”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另外,根据本课的具体内容,从课文的思想和表达方式入手,抓住文章的重点词句、中心句,创新设置,组织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生质疑、小组讨论、师生沟通、生生互动、互助,从旁认真组织,积极指导,巧妙点拨,使学生不仅能在主动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还能培养合作精神。为了突破重难点,我充分运用百度搜索,搜索了许多有关阿联酋迪拜的图片,制作了媒体课件,生动再现当地情景,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其独特魅力。

五、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课前调节课堂气氛,进行脑筋急转弯游戏。)。

一、 读题回顾。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8、沙漠中的绿洲(齐读课题)。

2、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沙漠(课件出示:)有怎样的印象?用一词、一句话或一段话概括。

(板书:不毛之地,环境恶劣)。

二、 过渡新授。

(板书:绿树成阴、鲜花遍地)。

2、谁能读出它的美?指名读、齐读。

3、由这两幅图你想说些什么?(有疑问的?有赞颂的)。

疑问的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赞赏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打开《学习手册》合作探究,先自由读,再指名读题。

问:第1题:哪个词最重要(板书:精心),解释:悉心照顾、周到、用心。

读:第2题:体会有什么说什么?

听:任务明确了吗?听清下列步骤,第一步一边听录音,一边用简洁符号画出答案,第二步:小组长带领组员,有序完成任务,比一比哪组效率最高!

4、出示:(1)这里绿树成阴,鲜花遍地,地上没有一片落叶,更不见有人攀树枝、摘鲜花,或是在草地上行走。

读到这,我们就会联想到文中的一句中心句。(齐读最后一节的第一句)是啊,多像长辈对晚辈的关怀和爱护,我们说这叫什么?(板书:呵护)就是因为他们的呵护,绿树才成阴,鲜花才遍地。

5、出示:(2)这里的每一株小树,每一棵小草,都是国家花很大的代价培植的。

a、哪些代价?

他们从国外买来泥土,买来淡水,买来树苗和花草。他们又把咸而板结的沙石挖去,填上适宜种植树木的泥土,并在土中埋下自来水管。由总水塔输出的淡水,通过纵横交错的自来水管,源源不断地送到树木花草的根部。

b、发现了什么?

建设绿洲艰巨、复杂,代价昂贵。

c、“纵横交错”是什么意思?哪些事物的样子是纵横交错,用词造句。(课件出示:

6、讲到这,想一想阿拉伯人建设绿洲的目的是什么?

出示:人类有了绿树,鲜花和小草,生活才更加美丽。

为什么这样说?说到这,你们说,他们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能不精心种植吗?(板书:种植)还有哪些地方体现精心。

7、出示(3)霎时,一阵雨雾从空中洒下来,把树叶、草和花上的尘土淋得干干净净,眨眼工夫,树叶更绿,小草更翠,鲜花更艳。

a、指名读。

b、这下面都有自来水管,还需要浇水?

c、讲解两个“不”的含义,师感叹:想让它更漂亮可真离不开工人辛勤的浇灌。(板书:浇灌)。

d、正是由于阿联酋人民细心呵护,精心种植,辛勤浇灌,像爱护孩子一样精心侍弄着这些花草树木。才有了今天良好的生存环境。

8、闭上眼,刚才所讲的,好象我们眼前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那能不能试着为每幅图起一个名字(如:城市风光,培养孩子、爱护孩子、园林工人为小草“洗脸”)。

9、说的多美,阿联酋人民就是凭着智慧与决心,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太多奇迹。(课件出示:)看!他们建设了世界上最高的塔——迪拜塔,建造了世界上最豪华的宾馆——七星级宾馆(课件出示:),他们还在沙漠里建设了世界上第一大室内滑雪场。

10、这样的绿洲何止这些?文中一词从哪里看出?(星罗棋布)。

所以从2000年开始,联合国人居中心在全球组织评比了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这个奖项就叫“迪拜奖”,用来奖励在改善居住环境做出杰出贡献的地方,我国的广州周庄也获得了此奖项。

三、 课外拓展。

2、看到你们的表现,我不禁想到一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回去再领着家长游玩一番。

四、 教师总结。

板书设计:不毛之地,环境恶劣。

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精心呵护种植浇灌。

六、教学反思。

上完《沙漠中的绿洲》这一课后,我觉得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语文阅读教学,整体的教学设计能结合学生实际,抓住课文的重点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使学生的感情得到共鸣,从整节课的教学来看,学生表现比较活跃,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去,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首先,我创设了一个环境恶劣的沙漠情境切入,过渡到绿树成阴,鲜花遍地的绿洲,让学生认识到“沙漠中的绿洲”的美丽,通过对比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这份美丽是来之不易的,是付出了巨大代价的。接着,就自然地引出了重点阿联酋人民是如何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和怎样爱护它们的。在这一重点教学中我主要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句子,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体会他们的付出;在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爱护花草树木时就让学生说感受。这样学生就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其中来,也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最后,指导学生体会阿联酋人民如何对环境的保护,同时联系我们的实际谈谈自己在学校环境保护中的看法和做法,这个内容源于学生的实际他们也就有东西可讲,所以同学们都很踊跃发言,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但在这一教学中也有一些遗憾,就是学生读的机会和演的机会还不够多,学生品词品句还不够深入。还有就是让学生做导游介绍迪拜街头风光,但还是时间的不允许只让一名学生做导游,就匆匆收场了。这也使我认识到要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注意调控,不断在一节课中完善,并优化课堂,提高课堂效率,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真正受益。

角的度量四年级人教版四年级教案设计

2.认识直角、平角、钝角、锐角和周角.。

3.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

建立各种角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地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演示课件“角的度量”.。

提问:这些角你能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给他们排一下队吗?

教师指出左端两个大小比较接近的角。

提问:你知道他们相差多少吗?

2.教师谈话: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你们想不想知道他们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课题“角的度量和角的分类”)。

二、探索新知.。

(一)角的度量.。

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出示量角器的图片.。

2.(1)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1°角的概念”.。

(2)出示几个不同的角,并估算角的度数.。

(教师:要想知道所估算的是否准确,还要通过测量.)。

3.量角的方法.。

(1)自学教材第123页第一、二自然段.。

(2)由学生汇报度量角的方法.结合黑板上的角,边度量边介绍.。

(3)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量角方法”.。

(4)尝试测量角的度数(尽量使角的开口方向不同),巡视中注意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5)教师举出几种学生常见的错误:

错误类型一:学生量角时,量角器中心点和角的顶点没重合.。

错误类型二:量角器0°刻度线与边没对齐.。

错误类型三:看错了刻度,应看里圈,却看外圈刻度了,或者应看外圈却看里圈刻度了.。

(6)讨论:怎样避免前面的错误,正确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数呢?

(0°在哪个圈上,就在哪个圈上找角的另一边所对的刻度)。

(7)继续演示课件“角的度量”,播放视频“角的大小比较”.。

(播放前先请同学用估算的方法判断,播放后教师进行总结)。

(二)角的分类。

1.自学教材第124页《角的分类》.(可按书中内容边学习边操作)。

2.小组讨论:

(1)角可以分哪几类?每类角的特征是什么?

(2)直角、平角、周角之间有什么关系?

(3)平角和直线一样吗?

3.利用活动角,按老师要求摆角.。

(直角、钝角、平角、锐角……)。

三、巩固练习.。

1.量一量一副三角板中各个角的度数.。

2.完成教材第126页第7题.。

说出每个钟面上的时间,量出时针和分针所成的角度.。

提问:不用度量你能知道每个时刻分针与时针的夹角吗?

3.利用活动角的量角器摆出下面各角.。

(1)直角(2)平角(3)120°(4)30°(5)77°。

四、质疑总结.。

1.这节课都学会了什么?

(角的度量和分类.量角时要对齐顶点和0刻度线,如何确定看哪一圈刻度)。

2.教师整理成顺口溜助记.。

量角器量角很简单,角可分为五大类.。

中心重合角的顶点,直、平、周角最特殊,

一条边对齐0刻度,锐角小于九十度,

角的度数看另一边.钝角介于直、平间.。

3.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解题.。

五、布置作业.。

完成第127页第9题.。

把下面的角的度数分别填在适当的圈里.。

12°92°179°34°。

89°160°58°100°。

五、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比谁猜的准。

活动目的。

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呈现研究素材:

6×2040×5。

160×56×10。

6×40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160×5=800。

6×20=12080×5=400。

6×40=24040×5=200。

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相机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师生共同探究第二组算式,并总结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学生举例说明。

7、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说简单些。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8、师:这个规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你知道什么地方我们使用过?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指名学生回答。

2、神奇缺8数来挑战。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3、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法,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回答。

五、巩固练习: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272×()。

16×34=272×()。

(16÷)×17=272÷4。

2、判断题。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应该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应该除以10。()。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如果长不变,宽变为原来的3倍,则面积也变为原来的3倍()。

(4)路程=速度×时间,如果时间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路程也会变相同的倍数()。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附加课前小研究。

班级:姓名:

一、课前演练。

(1)5扩大3倍是()。扩大6倍是()。

扩大10倍是()。

(2)150缩小3倍是()。缩小5倍是()。

(3)70缩小10倍是()。扩大3倍是()。

(4)320缩小10倍是()。扩大2倍是()。

二、我来研究。

(1)6×2﹦()80×4﹦()180×5=()。

6×20﹦()40×4﹦()180×15=()。

6×200﹦()20×4﹦()360×5=()。

仔细观察两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我也可以写我想说:

四、得出的结论: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1、理解课文内容,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美好的心灵。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给予是快乐的”的含义,激发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思想感情。

从文中人物的言语和行为中体会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和保罗的心理感受。

相关课件等。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课件出示:快乐】同学们,快乐经常萦绕在我们的周围,什么时候你觉得特别快乐呢?

二、初读感知,用“心灵”体会。

三、精读品味,抓“意外”品读。

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小男孩却两次让保罗感到意外,最终让他明白“给予是快乐的”道理。

品读第一次“意外”

【课件出示:句子】

保罗想到的是“得到”,而男孩想到的却是“给予”,这是他们两人想法不同的根本所在。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品读第二次“意外”

【课件出示:这一次,男孩又让保罗吃惊了,保罗是怎么想的呢?而小男孩呢?】

保罗以为男孩想到的是自己,而男孩想到的却是他人。

车子开到了男孩门口,小男孩背出了他腿有残疾的弟弟,对他许下了……

【课件出示:句子】

反复读,你感受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课文中谁把什么给予谁感受到了快乐?】

四、课后总结,感悟升华。

保罗为这一对兄弟感动了,他把小弟弟抱进车里,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在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五、快乐作业:【课件出示】

板书设计:

24给予是快乐的

男孩保罗

给予得到

他人自己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四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

1、能用纯净、优美的声音演唱《少先队员采茶歌》。

2、能积极地参与小组的活动,以合作的方式创编几个舞蹈动作。

创编舞蹈动作

(一)复习歌曲

1、注意第一小节五度音程的音准。要具有跳跃感。

2、注意第二小节圆滑线的唱法。要唱得连贯、柔和,和跳跃的形成对比。

3、注意第三小节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

4、第二乐段第一乐句可按顿音的唱法演唱,要唱得短促、有均匀的节奏感,好象是有节奏的采茶动作一样。

5、后一个乐句第三小节的八分休止符要唱得短而轻,并要做到声断气连,使歌声既分开又连贯,寄托着少先队员热爱茶山的情感。

6、唱时要注意乐句的分句,可引导学生划分乐句,做到正确地换气。

(二)欣赏有关采茶的音乐作品。

1、器乐合奏《采茶扑蝶》

2、广西民歌《采茶歌》

(三)创编采茶的舞蹈动作

板书设计:纯净、优美

积的变化规律

1.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表达积的变化规律。

2.初步获得探究规律的一般方法和经验,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巧导新课。

1.口答题:

(1)一个因数是6,另一个因数是5,积是()。

(2)把7扩大9倍是()。

(3)把56缩小8倍是()。

2.找规律写一写。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22222222。

12345679×27=333333333。

12345679×36=444444444。

——————————————。

——————————————。

为什么这样写呢?(第一个因数不变,第2个因数是9的几倍积就是111111111的几倍?)从这个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在乘法算式里积的变化是和谁有关系?(因数)那么是不是这样的呢?我们现在就一起来探究这个问题(积的变化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探究规律。

(1)出示题目。

6×2=。

6×20=。

6×200=。

(2)先自己算算,再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你的发现,准备汇报。

(3)汇报:先说结果,哪小组愿意上来边指边说你们的发现?(不同的学生汇报)。

师:能不能把你们的发现用一句话概括呢?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师: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会怎样?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乘5,行吗?为什么?

(说明这两个“几”是一样的数。)。

(4)出示题目。

20×4=。

10×4=。

5×4=。

算一算,比一比,这组题目又是怎么变化的?

(5)小组内交流,汇报。

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有没有想说的?除以0可以不?(板: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0除外),积就除以几)。

(孩子们我们数学追求的是准确,简练。你能不能把这两句话合并为一句呢?)先独立想,再汇报。

2.总结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4)这条规律是不是真的适用呢,你能用这个规律写一组算式吗?

要求:同桌合作,左边的同学写一个算式,右边的同学运用规律写一个算式。比一比谁做的快。

(5)汇报。

三、巩固拓展,巧用规律。

1.根据8×50=400填空。

16×50=()8×25=()。

()×50=12004×()=200。

2.判断。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5,积应该乘4。()。

(2)两个数相乘,一个因数扩大8倍,另一个因数缩小1倍。积扩大8倍。

(3)一个因数扩大4倍,积一定扩大4倍。()。

(4)两数相乘的积是20,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也扩大a倍,积就是20×a。()。

3.填空。

(1)一个长方形的宽不变,长扩大到原来的5倍,面积扩大到原来的()倍。

(2)两个因数的积是100,把其中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是()。

(3)一个因数不变,把其中另一个因数扩大到原来的3倍,积是90,原来两个因数的积是()。

4.51页2题。

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了什么?

4×6=245×10=50。

(4÷2)×(6×2)=24(5÷5)×(10×5)=50。

(4×2)×(6÷2)=24(5×5)×(10÷5)=50。

四、课堂小结。

五.课后练习,拓展延伸。

在乘法算式里,如果两个因数同时扩大2倍,积会()。如果一个因数扩大4倍,另一个因数缩小2倍,积会()。

板书设计。

积______________因数。

在乘法算式里,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或除几(0除外),积也乘(或除以)相同的数.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教学案例:《池上》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偷采白莲,不藏踪迹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小池》。大致了解白居易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师配乐配动画朗读古诗《池上》。

4、生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四、吟诗炼字,情景交融。

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你还知道哪些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生试背。

3、总结学习方法,过渡到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

4、初涉白居易诗的另一特色。(讽喻诗)。

《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五、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四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

教学内容:聆听妈妈格桑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旧歌,通过让生谈藏族风土人情,引入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视唱全歌乐曲,生跟着教师的琴声哼唱旋律,说说是哪个地区的民歌。

2、播放歌曲的音乐,让生寻找与之共同的音调,从而导入歌曲的学习。

3、初听歌曲,理解情感。

(1)教师介绍歌名的含义。妈妈格桑拉的意思是指妈妈幸福。

(2)初听歌曲,理解歌曲的情感。歌曲是反映妈妈的幸福,还是祝愿妈妈幸福?生从歌词、情绪、速度上谈谈自己对歌名的理解。

4、学唱歌曲,体验情感。

(1)跟琴学唱歌曲旋律。

(2)带着对妈妈的深情祝愿,再唱歌谱。

(3)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学唱歌曲。

(4)合唱部分通过分小组、分乐句自主学唱,各分声部都熟练地演唱后再合成。

(5)对比聆听齐唱、合唱和领唱、合唱的不同效果。

三、全课小结。

1、师生共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2、小组、师生、生生互评。

种子

《雾凇》这篇课文是篇写景文,作者以清新明快的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这一自然奇观。在文中不仅能欣赏到清晨及阳光下洁白晶莹、美丽动人的的雾凇奇观,还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在教学时,我抓住雾凇的景色之奇,及形成之奇两个方面,让学生动笔去画出它的景色之美。结合自己的想象及给出的图片,学生能够很好地感受到雾凇的美。简单的语言,学生背诵起来也是比较容易的,兴趣就上来了。

但在学习它的形成之美时,由于没办法亲眼看见它的形成,所以理解起来很空洞。所以我就结合了可乐,学生似乎理解了一些。但在背诵上还是很有难度。我觉得有可能还是要让学生亲自试验下过程,才会有更深的印象。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安慰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产生积极的表达态度,从而进入交际的话题。

生活中一定有人帮助过你,很多时候我们需要伸出双手帮助别人。向帮助过你的人表示感谢,向需要安慰的人说些安慰的话。想想该怎样说。思考:

1、哪些人帮助了我?我是怎样感谢他的?

2、谁需要我的安慰?我是怎样安慰他的?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再现生活情境。初步体验帮助别人与被别人帮助的快乐。

在小组内跟同伴们说一说,然后在班上说一说。

1.说一说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怎样表示感谢的?

2.说一说怎样向需要安慰的人表示安慰?

3.自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进行模拟练习。

4.议一议:

在小组内商量,开展一次献爱心活动。就怎样帮助怎样安慰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听听同伴的意见。

一、说一说

1、为什么接受帮助,你是怎样表示感谢的。

2、我是怎样安慰别人。

二、自找合作伙伴共同设计对话,进行模拟练习。

三、在充分练说的基础上全班交流、评议。

四、小组讨论,开展献爱心活动。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知道感恩别人。同时让学生知道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一、根据小组商量的方案,从两个情境中选择一个,试着表演,分角色进行感恩。

对自己帮助最大让自己最感动的事,自己最烦恼的事是什么,小组内分角色表演。

二、全班分组进行感恩。包括:大自然、祖国、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任选一个进行表演。

三、集体评议。

四、以《感恩××》为题,写一段话,要求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1、找出自己最需要安慰的事情,让小组中成员安慰自己。

2、全班分组进行感恩。包括:大自然、祖国、老师、父母、同学、朋友……任选一个进行表演。

3、师生评议。

4、写话练习。

5、小组交流自己的作品。

6、全班交流。

让学生知道感恩我们的大自然,增强保护大自然的意识。感恩我们的祖国,潜移默化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带着感恩的心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人教版四年级教案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景点。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1.学生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2.教师撰写范文《天坛导游词》,制作录像短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

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播放一段录像——北京天坛公园导游员迎接游客时的情景。

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录像短片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设计意图:尽管家庭旅游越来越时尚,但很多学生对“导游员”“导游词”还是没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录像短片的播放,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或回忆曾经听过、见过的情景,对“导游词”产生直观感知。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师: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

(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

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

(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天坛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

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设计意图: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颐和园”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针对学生口头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习作内容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共性之外,还要有一些个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体现在对习作主体——“有特色内容”的选择上,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便可当堂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选好习作材料。

本次习作是为“世界遗产”撰写导游词,学生如亲临所写地点旅游过,会有很多直观的印象,无论听还是写,都会更真切,也更亲切。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崇文区,学生对天坛公园中的有特色的景物耳熟能详,因此范文使用了《天坛导游词》,对学生感悟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参考使用本教案时可以将例文换成学生熟悉的其他内容,这样可以不必在理解内容方面花去过多的时间。

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和所收集的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性语言。因此在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世界遗产”的详细资料,以备改写导游词时参考使用。在讲评课中,要让学生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这样,既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当之处,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年级人教版音乐教案

1、接触多首以"茉莉花"为题的音乐作品,能够从中认识到以"茉莉花"为代表的中国民歌是世界音乐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2、通过欣赏,让学生乐于进一步搜集并了解影响民歌变异的多种因素。

感受不同地区的歌曲《茉莉花》。

能够听辨并能用语言表述出它们在情感上、风格上的差异。

一、导入新课

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统一题材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什么样的区别呢?今天我们将一起走进东北、河北,看看那里的茉莉花开得怎么样。

二、欣赏东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东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a歌曲在速度和力度上有什么特点?

b音乐的风格与东北人的性格有什么样的关系

c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词、旋律方面有何异同的地方?

2.小组讨论:

歌词基本相同,旋律变化比较大,显出东北人开朗的性格和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东北民歌《茉莉花》:

辽宁海城的《茉莉花》旋律进行中的大跳明显增多,衬词的处理也显出东北二人转的特点。

4.生学唱东北民歌《茉莉花》,感受二人转版的《茉莉花》。

三、欣赏河北民歌《茉莉花》

1.师播放河北民歌《茉莉花》,设问:

与江苏民歌《茉莉花》相比,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

旋律中加入了升"sol"和升"do"等音符,显现出北方爽朗和明快的音乐风格特点。

3.师简介河北民歌《茉莉花》:

河北南皮民歌《茉莉花》在旋律中保留了江苏民歌《茉莉花》中的一些主要因素、起始音也相近似。歌词的变化使歌曲融入较多的叙事说唱性特征。

4.师用听唱法指导学生演唱河北民歌《茉莉花》的旋律。

四、小结。

师播放三首不同地区的《茉莉花》,让学生辨别是哪个地区的歌曲。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