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专业20篇)

时间:2023-11-26 15:44:19 作者:紫衣梦

致辞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结构合理,表达真诚感人,切中要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致辞范文,仅供参考,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大学新生典礼校长致辞

每到开学季,开学典礼都是大学校园里最隆重的仪式。无论学子们将来走向何方,校长的。

寄语。

都是未来四年行囊中的第一笔财富。小编在此献上大学新生典礼校长致辞,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各位同学们,老师们:大家上午好。

非常高兴看到这么多新同学能够加入交大这个大家庭中,刚才教师代表、你们的学长学姐和新生代表都做了非常精彩的发言。我刚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事情,当新生代表匡熠同学说自己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时,大家有些许的骚动。我想这已是一种常态,因为各兄弟高校之间的人才和学术交流是必然的发展趋势。我也希望,有一天交大的一位学生作为清华大学的新生代表站在讲台上说:“我来自于西安交通大学”,现场会发生同样的骚动。为什么匡熠同学说他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时大家显得有些兴奋,因为大家知道清华大学是我们国家最好的大学之一,它的学术成就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各界乃至世界的认可,所以大家看到这样的同学和自己在一起学习工作,就会感到很兴奋。

实际上,世界一流的学术和人才交流在我们学校乃至在我们国家会越来越普及。我们学校有一位青年教师叫叶凯,毕业于荷兰莱顿大学。这所大学享誉世界,爱因斯坦也在那学习工作过。叶凯到交大工作仅仅两年多的时间,就在世界著名的期刊《科学》发表了一篇文章,他致力于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交叉融合,发现了罂粟的全基因组序列。这是在世界范围内,大家都想破解还没有破解的难题,他第一个公布了罂粟的高质量全基因组序列。这项研究成果能够使得人类更清楚的认知罂粟的历史由来,也能够准确地、有效地利用它造福于人类。

大家看到,世界范围的青年才俊交流会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国家逐渐强盛的标志,而你们恰恰是在我们国家进入新时代、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最关键的时刻,进入了西安交大,开始自己的研究工作,你们也必将成为这个时代发展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这是非常幸运的一件事情。就像我们当年上山下乡时,突然得知国家要改革开放了,我们可以上大学了。当时,我们兴奋得不得了,总算有机会让我们能够在社会的发展中展示自我。接下来的几年里,我希望你们:第一,要抓住时代的契机。今天不同于往日,那个时候我们国家一穷二白。今天,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强盛,但是真正要站到世界之巅,真正要引领世界,还有很多艰巨的任务在等待我们。21世纪不同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它的变化之剧烈、技术发展之迅猛超出以往任何一个世纪,给我们带来了众多的机遇,也会造就一大批优秀人才,同时,对我们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有太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破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给整个社会各行各业带来的巨大变革,我们现在只是看到了冰山一角,未来,信息技术将真正给社会带来巨大变革,在你们手中去推动社会的变化。所以,你们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这个时代潮流,参与到这个时代潮流,甚至勇立这个时代的潮头引领时代发展。尽管你们做的可能只是一个具体的专业、具体的学科、具体的课题,但这并不影响你们在未来社会的发展之中绽放出绚丽的彩虹。每个人的力量虽小,但点滴的贡献都将会照亮这个世界,众多的青年才俊在不同的岗位和领域中展现青春才华,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牢记这一点,不负于这个时代给予你们的契机。第二,要坚持不懈地奋斗。说:“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我想告诉大家,奋斗也是一种美德,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奋斗,不思进取,他就丧失了人生的价值。昨天我接待了一个老朋友,他的孩子在mit读研究生,他刚从美国回来,感触很深,他原本以为只有中国的孩子学习那么辛苦,在美国他看到他儿子的同学后半夜3点才回家。他问:“你怎么才回来?”他说:“我每天都这样,因为导师后半夜一点钟才找我们开会,一开就是两个小时。”这位学生的导师是一个“图灵奖”的获得者,大家都知道“图灵奖”是信息领域的“诺贝尔奖”。据这个学生介绍,导师深夜开完会后,第二天也一定会第一个出现在实验室。我这位老朋友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一个三点开完会回去的老师第二天早上比学生到的还早,还在实验室工作,他真的觉得这才是大学问家,真正的学者。所以,真正攀登上世界科技顶峰的人,除了他们的聪明才智之外,更多的是心血和汗水的付出。

我希望大家牢记“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你们有能力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的研究生,说明你们的智力绝对没问题。剩余还需要什么呢?自己的追求,自己的付出。你们是主动地追求事业还是被动地完成学业,被动的学习收效甚微,在你心里也许不会留下点滴的痕迹;只有主动的奋斗才让你不断地进步,因为你知道为什么学,你想学、你要学,你有一份事业、梦想和追求在心中始终推着你向前走。所有的成功者无不是靠这种激情、毅力、执着和对奋斗的坚持,最后到达了科学的顶峰和事业的成功。我希望大家记住,任何一份成果都需要付出辛勤的汗水和劳动。今天坐在台上的各位院士,他们今天都是学界泰斗,他们走过的每一步无不包含着多年辛勤的汗水。一直到现在,他们仍然站在讲台上,拼搏在实验室里,带领青年人和学子们奋斗着,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因为奋斗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和人生追求,希望你们牢记这一点,奋斗是真正的美德。一个庸庸碌碌、浑浑噩噩、浪费一生的人实际上是对自己最大的不尊重,一个尊重自己的人首先要懂得如何去奋斗,才能赢得社会的尊重,不尊重自己的人不要期待被人尊重。因此,尊重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实践当中不断奋斗,哪怕失败了、摔倒了,都要爬起来用奋斗的精神证明你是一个值得社会尊重的人,这才是真正的尊重自己。你们已经是成年人了,道理大家都懂。我更期待的是你们在这个大家庭博采众长,虚心学习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在实践当中增长自己的见识,在实践当中磨炼自己的意志,在实践当中展示自己的才华,在实践当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在实践当中给予社会奉献,让社会知道你们这批青年人是我们民族的骄傲和国家的未来。我最近看了奥巴马在学校典礼上的一篇讲话,我蛮有感触的。他说,年轻人不要放弃自己,你们放弃自己就等于放弃了你们的祖国。美国前总统也是这样在教育美国的下一代要着眼于美国的未来,全世界都是如此,因为国家的未来在于青年,青年的未来代表民族之未来。你们要知道这份沉甸甸的责任在你们每一个人的肩头,要勇于担当,既要注重小我,更要看重大我,没有家国情怀不足以成就大的事业,没有家国情怀就没有我们任何个体的舞台。

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民族,驱动着我们发展自身、引领世界,让未来社会变得更加美好。我希望你们每个人都去这样思考,这样去做,纵然有千般难万般苦,克服了困难,你就是成功者。“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学习是一件很苦的事情,但是苦中有乐,真正能体会到那份快乐,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价值所在。我希望毕业的时候,看到的是一个个经受过历练的、成熟的、自信的、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笑脸,阳光的脸庞。

由衷地祝福大家。谢谢你们!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既是同学们人生新的起点,也是北大120xx年校史上崭新的一页。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在此,我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祝贺同学们,欢迎同学们!各位新同学,我们身处的这个园子,被几代中国知识分子视为精神的家园,甚至被称为“圣地”。从今以后,你们将无数次地听到这些。

口号。

的召唤:“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勤奋、严谨、求实、创新”,“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它们绝不是一些空洞的口号,而是120xx年来一代又一代北大人实实在在的人生实践。北大是一部厚重的书。无论初入燕园还是已经在这里磨砺过几年,同学们都应该读一读我们的校史,了解自己所在院系和学科的历史,认真思考我们的前辈所走过的道路。所谓“守正”,就是要铭记历史、坚守传统,始终捍卫我们北大的精神。回顾历史,不仅仅是为了缅怀过往,更是为了开拓未来。从今天起,百年北大所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学风将在你们身上传承下去,并被赋予新的内涵。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这是北大的优势所在,也可能给你们带来许多“幸福的烦恼”,因为你将不得不面对各种各样的选择。比如,该选什么课?那么多的名师,谁的课都舍不得放弃,可时间又是有限的;该参加什么社团?“百团大战”真是让人兴奋,可哪个社团才是最适合自己的?晚上是到图书馆自习,还是去百年讲堂看精彩的演出?暑假是学外语、做科研还是出国交流?将来毕业的时候还必须考虑人生的大方向,是治学、从政还是经商?是留在让人又爱又累的北京,还是扎根基层、报效家乡?而在我们这个象牙塔之外的世界,变化就更快了,人们的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各种思潮激荡碰撞,每个人都会遇到困惑、烦恼,会受到诱惑,也遭遇挫折。大家都在问,路在何方?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

开学第一课。

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守正,就要有主心骨。做人不能没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20xx年7月,北大教授胡适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传承和发扬北大精神,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工夫。蔡元培先生1920xx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

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未来几年是大家打基础的阶段,既是打学问的基础,也是打人生的基础,这个基础要宽一点、厚一点、深一点才好。比如,近年来,学校专门开设了“才斋讲堂”,邀请各学科的名师大家举办讲座,就是希望帮助同学们打开视野,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

有的同学说,北大重视基础学科,强调基本功的训练,这固然是好,可在将来就业的时候用处恐怕不大。其实,看似“没用”的知识可能是最“有用”的,基础扎实、博采众长的人才有无穷的后劲。前不久,有一篇文章在微信朋友圈里很火,题目叫《一只海绵的自我修养》。作者是我校数学学院的毕业生,经过十年数学竞赛训练和四年数院学习的她,毕业之后直接选择了就业,她喜欢文化创意,所以到了一家著名的国际广告公司工作。不到一年,她成为同批入职的同事中第一个升职的。这个“跨界”的过程当然不是一帆风顺的,文章中说“我不是没有质疑过自己,但意志力无非就是两件事:别回头,别低头。应该做一只小海绵,别管自己有理没理,你就去吸收,吸进去,不好的吐出来,吸进去,再吐出来。”在经常被问到“学数学对工作有什么用”时,作者以实际经历告诉师弟师妹——“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读到这名毕业生初入职场的心得感悟,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同时,这位校友的故事也说明,人生选择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只要坚信自己的选择,笃实、苦干,条条大路都能通向罗马。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她的父亲不同意这样的选择,还专门给学校写了一封信,但这封信最后还是被樊锦诗扣了下来。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正如中文系谢冕教授在《永远的校园》中所写:“北大人具有一种外界人很难把握的共同气质,他们为一种深沉的使命感所笼罩。今日的精英与明日的栋梁,今日的思考与明日的奉献,被无形的力量维系在一起”。暑假期间,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受到观众追捧。看过这部戏的同学应该知道,剧中有许多以北大为背景的情节。其中有这样一个场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在北京大学经济系的开学典礼上,老校长马寅初勉励新生们说:“你们来到这里,不仅为自己开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同时还肩负着开创伟大祖国未来的使命。

我衷心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在你们当中看到共和国的部长、世界银行的行长、经济学的大师。”这段剧情经过了艺术的加工,但反映的情感却是真挚的,讲的这番话,振聋发聩,令人心潮澎湃。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为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为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作为校长,今年我给同学们提了一个要求——管好自己的自行车。中秋节当天,我看到了学生会发起的。

倡议书。

号召大家把自己的自行车规范停放。这几天我在校园里走看到教学楼前、图书馆前、宿舍楼前同学们的自行车整齐排列心里非常高兴。这是一件小事但如果大家做到了不仅能收获整齐而且能学会约束自己从而方便别人从中汲取正能量收获一天的好心情。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注重细节、精益求精的北大人才是永远立得住、打不败的北大人!同学们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今天也是在开学典礼上我和所有的老师都对大家寄予厚望。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希望你们不仅努力做最好的自己还要勇于担当实现梦想致力于造福他人、造福社会、造福世界。

亲爱的同学们,北大欢迎你们!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来自数学科学学院的20xx级本科生刘上,很高兴在这里发言,北京大学开学典礼校长。

发言稿。

几天前,我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未名湖畔,在丰富多彩的新生训练营里,我们渐渐融入了北大的校园,开始慢慢体味大学生活。现在的我和大家一样,对即将到来的北大生活满怀期待!然而,在几个月以前,我还在为未来的选择苦恼。我是谁?我要到哪里去?种种选择令人眼花缭乱。我感觉自己就是出入蟠桃园的泼猴,什么都想往筐里装,这个有这个的好,那个有那个的好,但长时间的挑选,并没有帮助我真正地思考。

经过漫长的纠结,我渐渐明白,对于我来说,找出自己的路,从来不是加法,而是一个减法,我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回到最初的起点。我想起了第一次被数学之美折服时的情形……同学在班上讲一道几何定理的证明,这个定理有个优美的名字——蝴蝶定理。相信许多接触过几何的同学都有所了解,当你在圆内任意取一根弦,过这条弦的中点再任意做出两根新的弦,将两根新弦的端点连接起来,得到了两根线段与原有的弦形成的交点所形成的线段仍被原中点平分。随着几何画板的拖动,几根弦化作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这只蝴蝶看起来随意,但它的两翼始终保持着对称和优美。随着学习的深入,我渐渐倾倒于数学的精密与和谐。更体会到数学之美即是逻辑之美。

数学看似无用,但是数学探求的是人类逻辑所到达的最远处。虽然高考的压力让我暂时放下这些,但我对数学的爱一直没有改变。然而我却一直不太敢选数学,对于报考北大数学系,我有着不小的顾虑。曾听说北大数院的同学很多都是集训队或者国家队的“大神”,与他们相比,我的竞赛经历几乎为零。如果去数院会不会被他们无情的“碾压”?我能坚持下去吗?我动摇了,想到了其他的专业,想到了其他一个个轻松一些的选择……也许数学终究只能是心底的那个梦吧,但我仍不甘心就此放弃。带着这样的困惑和眼见为实的想法,我第一次来到理科一号楼。与数院的宋老师面对面谈了一次。当我纠结以后从北京大学东门站出来向东走还是向西走的时候,我又与张老师通了一次电话,我向两位老师倾诉了自己的顾虑。他们都给予了我很大的鼓励,宋老师用哈利波特的故事打了个比方。

和哈利波特里一样,在数院,竞赛保送生就像是巫师血统,而高考生就像是麻瓜血统,也许麻瓜们相对而言很普通,但就像赫敏一样,也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发挥自己的特长,最终成为优秀的魔法师。

最后,我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毕竟,与其在20xx年后,带着遗憾回想着当年的退缩,倒不如现在鼓起勇气选我所爱,至少我不会后悔。当真正来到北大后,来到数院,我开始体会到牛棚的“牛”,疯人院的“疯”,我的下铺就是一名国家队的同学,数院的qq群里聊的都是我听不懂的题。身处“牛棚”,有人以为是痛苦,因为总有比你强太多的“大牛”,而对于我而言是一次修炼。攀登数学高峰的意义并不在于谁先看到山顶,而在于每一次尝试的时候发现那个更为卓越的自己。正如给我们带来开学第一课的女排队员们,正是战场上每一分的拼搏,使得他们所向披靡。

各位同学,未来四年在我们中间,可能有人在学术的道路上精益求精,可能有人在新年晚会舞台上一展风采,可能有人在帮助他人的服务中发现自己的价值,可能有人在古籍阅览室里探幽发微,可能有人在实验室里黑天白日......

未名湖未名,北大亦未名,也正是这“未名”给予了我们无限可能,让我们去给自己的人生路命名,不管艰辛与否,寂寞与否,只要我们走在自己的路上,我们就无愧于“北大人”这个称号。

愿你,愿我,愿我们,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路。

谢谢!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收获希望的季节,因为共同的追求与梦想,我们在电子科技大学会聚,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今天,九千多位新同学的到来让暑假期间略显沉寂的成电校园再度沸腾,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充满兴奋和好奇的脸庞,我既倍感欣喜,又体会到成电“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使命与责任。今天是你们正式加入成电大家庭的日子,作为校长,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祝贺你们,热烈地欢迎你们!从今天起,“成电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已经将我们永远连在一起!同时,我还要向培育你们成才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成电的信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电一直在努力:我们致力于吸引更多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走上讲台,让同学们能聆听治学之道、感悟智慧启迪;我们致力于完善教育体系,让同学们能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发展自主性思维、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我们致力于数字化校园建设,让同学们能体验信息智能的魅力和便利;我们致力于传承创新大学文化,让同学们能感受精神与情感的濡养;我们致力于拓展国际合作,让更多的同学能在国际化环境中成长。同学们,作为一所致力于育人报国、追求卓越的大学,成电为你们成就梦想搭建了舞台。另一方面,你们将不断面对大学生活给你们带来的挑战。几年前,当你们进入高中学习时,就把高考当成跑道终点的那一条线。你们朝着目标奋力奔跑,争取尽可能完美地冲线。终点过后,你们或欢呼雀跃、或怅然若失,感受着人生第一次大考之后的五味杂陈。但很快你们就发现多年紧盯的那条线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恰恰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于你们来说,高中生活已成往事,曾经结识的良师益友、养成的良好习惯、收获的美好回忆要继续珍惜,而诸如多年“全班拔尖,全校前茅”的光环或者压力,高考带来的荣耀或者遗憾,专业选择的纠结等等都不妨做一次果断的清零。亲爱的同学们,重新审视自我、准确定位,将是你们进入大学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也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在未来几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还有很多不可回避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需要你们尽快地适应并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一,自由而宽广的空间,将对你们规划发展、自主决策的能力提出挑战。来到大学,你们会发现管束少了、自由多了,上课少了、自学多了,必修课少了、选修课多了。你们还会发现毕业后的选择也不再唯一,无论是考研、留学,还是就业、创业——这一切都需要认真规划并做出决策。在规划与决策的过程中,也许最让你们感到困难但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长远”与“眼前”、“梦想”与“现实”的关系。面对这些问题,有的人会茫然无措,从而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会更多地关注两者的矛盾与对立,未经深思熟虑便做出抉择,到最后才发觉这个抉择对自己的发展并非最佳;而有的人能够认清“眼前”是“长远”的基础和前提,“长远”是“眼前”的目标和方向,能够理解没有梦想的人生必定碌碌无为,而梦想脱离了现实就真的只能是一场梦,从而全力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同学们,这样的抉择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很多,或大或小,需要你们慢慢去体会、去感悟,逐步提高科学规划与决策的能力。第二,倡导探究的教学和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将对你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出挑战。你们不应只对老师亦步亦趋,师生之间更应成为相互激发、相互学习的同行者;不应只局限于记住和理解知识,而应努力质疑、追问和实践;不应固守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尝试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应只想“这门课有没有用”,任何知识与灵感碰撞在一起时,都可能产生新的创意、新的机会;不应再问老师“这个知识点考不考”,切勿把探索的领域缩小成一张试卷,把个人的求知欲局限在考场。第三,群英荟萃的大学校园,将对你们的人格魅力提出挑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你们过去主要基于分数而形成的人气将会降低,想赢得一声喝彩都变得不太容易。在关注专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的同时,人格魅力的锻造也需要你们费尽思量:尽快融入新集体,让自己不再行单影只;常存责任,让自己不再率性而为;博览群书,让自己不致言谈无味;强健体魄,让自己不致无精打采、病假连连;学会聆听,让自己不致陷入思维与心胸的狭隘;保持理性,让自己不致跌入情绪的沼泽——这一切都将是你们从“年龄成人”到“精神成人”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功课!亲爱的同学们,成电期待你们勇敢而智慧地回应未来的挑战,在生命中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在美好和苦涩之间,在进步和彷徨之间,在成功和遗憾之间,找到自我,成就自我!

同学们,生命不是短程赛,没有人能一夕成功;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直播。人生舞台,有的演绎精彩,有的索然无味。如果你们拥有一颗永不懈怠的心,一个开放的头脑,你们就一定能把未来琐碎的日子融合起来,变成一段追逐精彩人生的历程。我期待着若干年后,你们能在成电的某一届开学典礼上,与师弟师妹们分享那些曾经让自己感动的大学故事,并对他们说:“成电改变了我的一生。”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

散文。

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2

页,当前第。

2

1

2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刚刚度过了一个安全、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我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伴着秋天的气息,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开始了紧张而又快乐的校园生活。新同学和新老师的到来,让我们团二小更加绚丽多姿。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热烈欢迎你们成为团二小的新成员!

新的学年,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我们满怀信心与斗志地站在新学年的起跑线上,回顾上个学期,我们播种过希望、我们收获过成绩,但是也有遗憾和失落。老师们、同学们,过去的努力让我们相信未来的美好,但同时新的挑战在迎接着我们,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我们的实干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去创造学校的辉煌发展。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学期开学了,为了争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确立志向,拥有梦想。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你们拥有纯真且美好的思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你们去实现,从现在开始,将梦想的种子埋在心中,用努力去灌溉,用刻苦去呵护,终有一天梦想将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第二,端正价值观。

少年儿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现在你们年纪还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相信你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价值观的含义会更加深刻,希望你们能拥有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去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

第三,树立榜样。

历史的长河中,记载了许多英雄人物,我们的身边也到处是美德少年。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希望你们能找到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品质,成为新一代的佼佼者。

复旦大学新生致辞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致辞吧,致辞讲求文辞不能过于口语化。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的致辞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旦大学新生致辞,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2

页,当前第。

1

1

2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从今天起,你们将在复旦开启一段追逐梦想的人生旅程,你们的到来也将为复旦大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1周年。有人告诉我,把这三个“1”拆解一下,就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着力点:一流的育人质量、一流的学术成果和一流的社会贡献。我们始终认为,一流的育人质量是一流大学核心和灵魂。只要一所大学能源源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优秀人才,她就能始终保持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学校“三个一流”是要大家通过创新工作来实现的,你们就是创新的主力军!同学们,希望大家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能担当起复旦人的责任和使命。

创新创造是复旦研究生的首要责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起步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正在孕育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同学们富于朝气、充满活力,应当有勇争一流的气魄,走在创新创造的最前列。

现在,复旦大学时不时就有研究生在国际顶尖综合性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在我读书的年代,国内研究生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还遥不可及,而现在复旦每年都有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这说明我们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科学舞台的中央。中国高校论文虽多,但高质量论文不够。复旦人努力吧!科学原始创新是一个重要内容,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同学们还要经世致用,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立足实践,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如何,同学们要有信心、有梦想。在复旦,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或者为未来的创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旦研究生要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大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高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是一流大学必须肩负的使命。很多同学一定听说了,这个暑假,《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辞典》的主编,外文学院陆谷孙教授不幸逝世。在遗体告别仪式当天,社会各界人士自发赶去送行,中央领导同志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哀悼。陆谷孙先生沉潜于英汉、汉英词典的编纂数十年,甘坐冷板凳,视名利如浮云,一生坚守知识分子的情怀和风骨。他讲授的是西方语言文化,又始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他提出的“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口号激励着一批批外语学习者在刻苦学习外语的同时,不忘记光大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传承陆谷孙先生的精神,增进对复旦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认同,自觉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贯彻、融入到为学与为人之中。同时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操守,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复旦研究生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复旦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老校长颜福庆先生,是中国医学现代化的先驱。1927年,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南下创办上医的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这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他的目标就是要“为人群服务”,“为百姓灭除痛苦”。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大力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颜福庆先生至今为世人缅怀敬仰,就在于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社会、造福人民。

家国责任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少杰出的复旦人都是因为将国家需要作为人生选择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国家科技奖得主谷超豪院士曾因为国家需要多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高速飞行器的研发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已在微分几何领域卓有成就的谷超豪先生,主动将研究转向偏微分方程,从零开始,最终在超音速绕流问题上取得世界的成果。后来,他再次因为国家的需要转而研究数学物理,又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成其浩瀚,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的奋斗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希望同学们将个人研究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在祖国发展的蓝图中成就自己的精彩。

同学们,当前,中国正稳步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同学们施展抱负的舞台无比宽广,实现理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希望你们志存高远、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勤奋钻研,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人生篇章!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演讲

要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自律而不堕落,拒绝与社会的污浊同流合污;不要工于心计、明哲保身,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问,或者对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的追求。希望大家能够记住一句简单的话,爱因斯坦说过,不要去尝试做一个成功的人,但是要尽力去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

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我感到对复旦总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这两个字的本来意思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似乎进大学或者进好的大学,或者进好的专业似乎成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但是我想我们乃至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

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我想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应该是冷静和思考,因为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你们戴上了复旦大学的校徽,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感。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复旦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

我想你们已经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你一定知道了复旦所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政治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这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的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

李x辉老校长曾经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复旦人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虽然你们已经戴上了复旦的校徽,但要真正成为一位复旦人,我觉得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的气质。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样的精神,我想起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在他的《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经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在一个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

我想这个景象就是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我记得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和我们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我的老师发生了剧烈的争论,甚至于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里面的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

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这样一种体现。而且复旦的老师有这样一种为了培养学生,承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我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和高尔基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

在复旦,这样的争论不用去杂货铺,复旦的各个书院和书院里面的导师为你们创造了更加美好的条件。在复旦,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人类的天真。我们一定要设法把它找回来,至少能够部分的找回来。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

受了更多的教育,并不表明就应该变得似乎高深莫测,其实此刻你更应该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去探究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造化。

有时候,纯真的人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是谦虚,也是纯真。所谓的人类天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人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因此,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为了这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找回人类的天真,因为天真才会使你像孩童般的去对未知进行追问,才会毫无顾忌地,并且不求回报地去探索自然、宇宙、社会的奥秘。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来到复旦,在这里开启一段求学深造的人生旅程,也给复旦这所百年名校带来了新鲜活力。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今天开始,在座各位同学将成为复旦研究生,学校对你们最大的期望和祝福,就是希望你们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

同学们要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首先要有复旦魂。无论同学们来自何方,来自何校,我们继续强调同学们要读懂“博学而笃智,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并用心铭记,一生践行。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坚定,不断追求;要不断探求真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独立思考,勇挑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重任。

同学们要体验复旦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为真理而不计名利的学术风骨。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海外留学生,都要学习“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都要为中华民族、各自的民族和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同学们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正确的价值观落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落到你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将逐步融入国家各个领域。我们看到科教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等创新格局,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方面面新气象,无疑创新已经逐步成为主基调。这个时代的到来,给了同学们人生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是你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

创新,就是要做没人做过的事情。同学们要敢为人先,要有善于抓住问题的智慧,要有超越引领的勇气,要有对一流创新成果的追求。同学们作为未来社会的创新主人,首先要成为学校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各种理论和实验创新的主体,要成为创新思想的主要源头。

同学们还要善于学习,尊重导师,尊重他人的创造,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的创新,还是结合社会重大问题的创新,都是你们吸收经验、发挥创新智慧的好机会,大家一定要珍惜。

作为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作为一所世界著名学府,丰富的学术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你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最佳实验场。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学术实践的养成,这是你们走向创新成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终身必修课,这是你们立足创新领域的基础。

同学们,今日的复旦汇聚着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所名校的历史基业和财富。同学们要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原复旦大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立高等医学院校。在旧中国,两校筚路蓝缕,屡处绝境。

在抗战过程中坎坷飘摇,坚持不懈。在新中国,两校迅速发展:1952年高校院系挑战,复旦壮大崛起,坐镇东南,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上医的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加强;1959年,两校同时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贡献卓著。进入新世纪,两校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学科结构进一步拓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学校加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你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入复旦,也担当起了复旦人的共同使命。希望你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奋斗,共同为复旦的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期待,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在这里聚集为你们毕业送行的时候,同学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领悟了创新的真谛,获得了创新的硕果,满怀信心走向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创新,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各位。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

首先,祝贺你们顺利通过高考这个令人终生难忘的挑战,如愿以偿来到广东财经大学,踏上新的筑梦之旅,今后,广财大就是你们的新家了,让我们携手未来,共同创造一个生机勃勃、乐观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园。在这里,确立你们的人生信仰和理想追求,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将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同学们,从你们期待进入大学继续深造以来,我想你们一定一直纠结着几个问题:上大学对你们人生价值的实现究竟意味着什么?大学期间究竟能学到些什么?大学生活该怎样度过才能让青春无悔?我想,只要你们能够秉承学校“厚德、励学、笃行、拓新”的校训,正心诚意,格物致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实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就会得到让你们自己、你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和国家满意的答案。

“厚德”,源于《易经》,“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作为现代人,具有高尚的私德、公德和完美的人格,仍然是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根本。我期待,在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盛行,道德底线一再被突破的当下,同学们能够通过道德实践和修习养成,拥有感恩之心、大爱之心;拥有对自己的生命、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等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诚信向善,将来能够以优秀的品德,立身、立家、立业,回报父母、家庭和社会!

同学们,现代的大学已不再是远离社会的象牙塔,你们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你们追求张扬个性,有自己的思考、判断和选择。进入大学,你们拥有了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渠道和方法,更多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更加广阔的社交空间,面临着林林总总的诱惑,尤其是常常让你们难以自拔的互联网。我期待,你们能够理性地认识互联网的工具价值,不要低头沉迷于刷屏、快餐式阅读和一味地向搜索要答案,而要尽快明确自己的专业学习和综合素质提升的目标,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调适,以理性的求知精神和科学的求知方法,持之以恒,逐步建构既博又专的知识结构,培养全面的能力和雅正的品行。

“笃行”,源于《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经由后代儒学大家的诠释,“笃行”意在努力实践所学的经过审问、慎思明辨的道德律令和术业知识,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

“学是行之始,行是学之成”,我们学校的教学特色就是强调实验实践教学,拥有国家级的经济与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强调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各专业均拥有校外专业社会实践基地;我们在三水校区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改革,我希望同学们在综合素质培养和专业学习的过程中都能够努力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拓新”,源自于我们学校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的追求,就是要不固守成规,要开拓进取、努力创新。

同学们,创新发展已成为知识经济时代全球谋求新发展的共识和时代主题,为了实现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国家也在全面规划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断涌现,这也是我们高等教育责无旁贷的义务。我希望,同学们在大学期间能够发扬求新、求变、求真的精神和勇气,敢于理性质疑、批判既成的知识和观念,敢于挑战权威,用创新的理念、思维、方式和方法来解决学习生活中的现实问题,通过学习和锤炼,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

同学们,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这个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我也期待,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当你们离开广财大时,每个人都是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人。

祝同学们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成长!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7800多名研究生新同学共聚清华园,开启你们人生新的篇章。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每一级研究生新生都会为清华带来不一样的气息,为清华注入新的活力。你们这一级有来自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768名留学生,是历年人数最多的。这次开学典礼我们第一次安排了同声传译,但我希望所有留学生同学在清华这段时间里,中文水平也能得到提高。isincerelyhopethatatthecommencementceremony,wecancommunicatedirectlyinmandarinchinese(我希望毕业典礼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中文交流)。今天,苏世民书院和全球创新学院的第一批同学也和大家一起入学,越来越国际化的清华将为你们挥洒激情、放飞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你们之中的裘捷中同学本科在清华计算机系学习,在学校“星火计划”的支持下,大三暑假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修,在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洛夫特(johnhopcroft)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复杂网络中群组的行为模式研究,与霍普克洛夫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被第25届国际万维网大会接收。他还是清华超算团队的队长,2015年他和他的队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包揽了三大国际超算赛事的冠军。苏世民书院的新生约翰・桑顿(johnthornton)同学,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他14岁时曾在北京生活过一年,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小说《美丽的国家》,并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行,他独特的写作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他在书中写道:“少年时期,我生活过的这个复杂但美丽的国家,将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我很高兴桑顿再次来到中国,成为清华的一员。我相信,在清华求学的时光一定会成为你们所有人无法忘怀的记忆。

清华大学是一所有着独特精神魅力的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新的人生高度。在105年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办学风格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内在的办学特性,清华的办学风格是流淌在清华血脉中的基因,深刻地影响了清华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融汇中西、学贯古今、文理兼修的杰出人才。

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鲜明特色的大学很难达到一流。办学风格突出地反映了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她的育人传统和学术传统上,融入到师生的行动和气质中。我希望你们秉承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风格,积淀丰厚的学术底蕴,筑就坚实的人生基础。

中西融汇,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比较中不断拓展视野,在借鉴中努力实现超越。早在1631年,中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就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在他看来,促进交流、向西方学习是当时中国向前发展并实现超越的必经之路。1923年确定的清华校歌的歌词中写道:“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其意在强调办学过程中要构建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在当今这个时代,全球化让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汇集全球智慧。清华大学正致力于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学校,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在服务中国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同学们,你们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内涵,在融汇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新思想。

古今贯通,就是要有跨越时空的气魄,主动探寻古今之联系,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何为一家之言,就是在古今贯通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努力达到新的高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从中国古代医学获得了灵感,并运用现代医药技术,成功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人类总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未来。继承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明天。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做到博古通今,努力奠定宽厚的学术基础。

文理渗透,就是要有打破人文与科学隔阂的勇气,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中培养健全人格,在交叉融合中启迪思想、拓展学术空间。1948年,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学长在学校的一次演说中,强调“告别半人时代”,呼吁大学教育要文理结合。他曾对学生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文理渗透既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又为造就杰出人才、实现重大学术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之所以不断有令人惊异的创新成果,就在于将艺术、设计和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学们,文理渗透将使你们在学术道路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你们要自觉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文理兼修的过程中提升学术境界、提升人生境界。

今天,你们正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机会无限,挑战无限。把握机会,就能收获美好的人生;迎接挑战,就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同学们,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开学典礼上全体本(专)科新生面向校旗宣誓。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9月12日,复旦大学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2014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新技术风起云涌,mooc引发的网络教育大潮会让学校倒闭么?杨玉良认为,大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网络无法复制与重现的。

杨玉良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在大学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是非常卑微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杨玉良表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誓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高于他自己在物理上的巨大成就。

开学典礼致辞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的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

大学新生开学校长精彩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金秋九月,你们带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走进了风景如画的卫津路校园,成为了新的“天大人”。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和遍布世界各地的校友向你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辛勤培养你们的父母和中学老师们表达敬意,同时感谢大家对天津大学的选择与信任!

就在2个多月前,教育部审议通过了《天津大学章程》。章程以“大学宪法”的形式进一步明确了“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是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建校最早的高等学府”,突显了“兴学强国”的办学宗旨,进一步确立了“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卓越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这是天大的办学治校理念,也是师长们对你们的期望。

同学们,今年是甲午年。120年前发生的一切改变了我国近代史,黄海上的隆隆炮声震醒了中华民族。而你们身处的`这所大学,正是诞生于中华民族危急存亡之际,为“兴学强国”而创办,并开创了中国近代高等教育之先河。正如北洋大学的创始人盛宣怀所说:“自强首在储才,储才必先兴学”。创作于1935年的天津大学校歌歌词中写道:“悠长称历史,建设为同胞,不从纸上逞空谈,要实地把中华改造。”正是秉承和发扬了这种光荣传统,一代代天大人以国家、民族为重,踏实敬业、勤勉务实,在中国的各个历史时期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许多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这座校园里走出了众多改变了中国历史轨迹的杰出人物。中国第一台飞机发动机、第一个水工实验所、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等,都出自天大学子之手。革命先驱张太雷,著名诗人徐志摩,“两弹一星”功臣吴自良等,都曾在这里秉烛夜读;著名法学家赵天麟、桥梁专家茅以升、化工专家侯德榜等知名学者都曾在此执鞭任教。

119年来,饱含家国情怀的天大人秉承“实事求是”的校训开创了中国一项又一项第一。如今,你们作为最年轻的天大人将开始细细体味,并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爱国奉献”的传统融入基因。从现在起,你们将要开始学习怎样成为一名真正的“天大人”。

我们天大人,都有着振兴中华的理想。正如李曙森老校长曾寄语天大学子:“把国家和人民的命运放在头等的位置上,做一个有志气、有抱负的青年。”也许有些同学会想,我上大学就是将来找个好工作,过上好生活。但是历史告诉我们,个人的前途取决于国家的前途,个人的幸福寓于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之中。你们是当代青年的佼佼者,也最年轻的天大人,希望你们加入到百年天大历久弥新的事业中,跻身于国家民族精英的行列,去追寻师长学长们的足迹,去成就属于你们自己、也属于这个民族和时代的梦想与卓越!

我们天大人,都有着脚踏实地的品格。中学时代,你们可能会把大学憧憬为美轮美奂的“象牙塔”。但是真正的大学生活开始后,你们会发现许多生活中的不如意,加上学习的困难,竞争的压力,你们可能会苦不堪言,有些同学可能试图去寻找捷径。但是请大家认真想一想,我们都是为一所好大学而来,什么是好大学?好大学就意味着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艰苦的学习、更严酷的考验。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学长们在陕西七星寺极度艰苦的条件下依然灯火长明、刻苦学习,留下了“七星灯火”的美谈。今天,我们生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更应该脚踏实地的奋斗,并在这个过程中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享受生活的乐趣和成功的幸福。

我们天大人,都有着开放包容的胸怀。在现代社会,电影里那种孤胆英雄拯救世界的奇迹是很难发生的。很多同学是第一次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开始人生经历中第一次集体生活,你们要从与周围同学的简单协作开始,学会并善于与人合作,“学贵得师,亦贵得友”。当你毕业的时候,再次回想大学生活,你一定会发现,对于很多功课难点的消化理解不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而是在宿舍或者在食堂里与同学们的讨论中实现的。当你毕业5年、xx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再次回忆起大学时光,最美好的`记忆或是班级组织的某次活动,或是同宿舍的一次卧谈甚至是为了一个实验、一篇论文面红耳赤的争吵。在未来的几年里,你将会发现,你越开放包容,合作越顺利、见识越广、朋友越多,你会愈发地在各方面如鱼得水,这将是你未来成功的重要基础!

同学们,我们的国家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当前京津冀一体化战略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天津大学新校区建设也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明年,你们将和许多同学、老师一起入驻北洋园校区,在美丽的新校区学习生活;未来几年,你们也将和学校、和未来中国发展最快的区域一同成长。作为最年轻、最具活力的天大人,请时刻铭记“兴学强国”这一使命,珍惜大学时光的每天、每时、每分,勤奋刻苦、成才报国;请时刻铭记“家国情怀”这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抱负、胸怀与责任,从新的起点出发开始新的人生征程,勇于担当、全面发展,成为不负国家和时代期望的优秀天大人!

再过三天,就是中秋佳节,我在此祝福全体天大人和你们的家人节日快乐!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各位来宾、老师们、各位新同学:

复旦欢迎你们来到这里!每年欢迎新同学的开学典礼,我感到对复旦总是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因为复旦这两个字的本来意思就是太阳再一次升起,而你们各位就是复旦校园里初升的太阳,是你们让复旦永远保持着朝气蓬勃,复旦非常庆幸拥有了你们。

有人说高考前的考生及其父母是不可理喻的,因为似乎进大学或者进好的大学,或者进好的专业似乎成为唯一的奋斗目标。但是我想我们乃至整个社会对考前的考生和父母都给予了足够的尊重和理解,既不嘲笑也不打扰。但是现在你们踏进了复旦的大门,原先的激动、憧憬以及好奇,我想会逐渐淡化。取而代之应该是冷静和思考,因为进入复旦只是个开始,不仅是你大学学习生活的开始,更是一段新的人生旅程的开始。你们戴上了复旦大学的校徽,我相信大家都会感觉到一种庄严感。因为复旦是一所神圣的百年学术殿堂,复旦是个有传统、有故事的大学,有故事的大学必定是有魅力的大学。我想你们已经参观了复旦的校史馆,你一定知道了复旦所经历的一百多年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政治众志成城、追求民族伟大复兴之路的历史,是历经坎坷,追求美好未来的历史,复旦就是这民族振兴的交响诗中的一串强劲而优美的音符。老校长曾经将复旦精神概括为团结、服务、牺牲,为了国家利益,为了人民的利益,复旦人敢于担当,复旦人不惜献出自己的一切。虽然你们已经戴上了复旦的校徽,但要真正成为一位复旦人,我觉得还要有一种特殊的复旦的气质。下面我就我所感受的复旦的气质跟大家谈一点体会。

复旦人的气质首先体现在学术独立、思想自由,政罗教网无羁绊这样的精神,我想起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在他的《我的大学》一书中对大学生曾经有这样一段非常有趣的描述,他说在一个大学附近的小杂货铺里,大学生们常常带来厚厚的书本,用手指头搓着书页面对面地喊叫。各人说着各人所喜爱的真理,他们有着我说不出来的思想,我对这些人的喜欢几乎到了发狂的程度,感觉就像一个被允诺给予自由的囚徒。我想这个景象就是生动地描绘了基于博览群书,思考和争论的基本学习和研究的方式,这是大学中诸多的求知学问、追求真理的基本方法。这种争论不仅应该发生在学生之间,而更应该发生在学生和老师之间。我记得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我和我们复旦著名的物理、化学教授邓景发院士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我的老师发生了剧烈的争论,甚至于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里面的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这样一种体现。而且复旦的老师有这样一种为了培养学生,承续了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这样一种优秀的师生关系。我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够和高尔基一样感受到这样一种如此强烈的自由,这种自由就是探索真理的自由。

在复旦,你们完全可以毫无保留地质疑老师,你们更是可以毫无保留地来质疑校长。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浓厚的人文情怀上。复旦的教育理念是博雅教育,如果要问复旦和一般的大学有何区别,我想从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方面或许和很多大学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我想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人文情怀的培养和熏陶。恰如英国教育家纽曼说的,他说“universityisaplaceteachinguniversalknowledge”(大学是教授普遍知识的地方),大学更重要的实际上就是教育你,教你具有巨大普适性的这样一种知识。我们培养的人,不仅要在专业素养上出类拔萃,而且更具备非常全面的知识,并且拥有相当高尚的品德,能够引领社会走向美好。这就是我们复旦人常说的我们要关注人民的疾苦,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要关注整个人类的命运。复旦学生走向西部支教,为贵州息烽培养了第一位复旦学生,他今天就坐在这里。我还看过我们宁夏西吉支教团拍摄的纪录短片,在宁夏西吉这样一个非常贫困的地方,饮水都成了问题,但是他们坚持在那里支教。我为我们支教的学生感到自豪,为这样的地方带来了我们复旦的新鲜血液。

复旦学生不仅走向西部,走向全国,复旦的学生还走向全世界,所以我想真正的复旦人到复旦来学习,绝对不会是仅仅为了一个漂亮的分数,或者是仅仅为了拿一张漂亮的成绩单,而作为出国留学的敲门砖而已。也绝对不会仅仅是为了找一个不错的工作,挣一份像样的薪水,组建一个似乎温馨的小家庭而已。我想复旦人还会在这些生活琐事的背后去思考他更加深刻的意义,会有一种超越个人利益的精神追求,会恪守良知和道德。复旦老校长对某些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评价,他说“世间最可怕的凶不是那种专制蛮力的人,而是那些足智多谋的.人,他们称其皈依的剂量,可以杀人而不避血刃,他们的智慧是足以增加他们的罪恶。”所以我在今年7月份的毕业典礼上曾经说过,作为复旦人每个人都要关住我们自己心里的那只老虎,把它关得紧紧的,我们每个人都要守住我们做人的最基本的底线。

作为医生,复旦人就是正谊明道服务人群的好医生;作为科学家,我们只会把现代的科学技术用来造福人类,而不会贻害于人类;复旦人如果从商,应该是一个具有道德的儒商形象;复旦人如果做官,那么就应该是为人民服务的好官。

复旦人的气质还体现在他们对复旦的爱不是仅仅挂在嘴上,而是放在心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当你去恭维一个复旦的研究人员说他,你最近做出了非常漂亮的研究成果,他会对你淡淡的一笑,他会告诉你,我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你如果跟复旦的老师说,你看看我们哪个兄弟院校哪方面比我们发展得好得多,他就会淡淡的一笑问你,是吗?但是复旦人心里绝对永远是热火燃烧,而且为着学校的发展在尽心尽力的。

复旦人在同行当中不会动辄就说我们复旦如何如何,我记得我在当复旦学生的时候,我有一次坐火车去北京好多学校的人都在这节火车上,但是我发现一个非常特殊的特点,似乎复旦人你一眼就知道这个人是复旦的。这就是因为复旦有传统、有故事。你看复旦人不张扬,你可以认为似乎复旦人底气不是很足,但其实他们只是把对复旦的感情深深地藏在了心里。所以他们在离开复旦的时候,就会绕着复旦转一圈,而且热泪盈眶,因为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化在了复旦的生活和复旦的学习当中。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像一条被训练的狗月12日,复旦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2014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新技术风起云涌,mooc引发的网络教育大潮会让学校倒闭么?杨玉良认为,大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网络无法复制与重现的。

杨玉良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在大学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是非常卑微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杨玉良表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誓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高于他自己在物理上的巨大成就。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每到毕业的季节,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收获和离别的气氛,在座各位同学在经过复旦短则两三年、长则六七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终于完成了学业,祝贺你们!

此时的你们想必一定有对老师的感情,对同学的感情,对校园一草一木的感怀,也有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无论你们将要进入怎样的工作岗位,是选择了继续深造,还是其他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秉承复旦的精神,活出人生的精彩,为国家和社会尽到一份责任。

当然,我这里的“天真”所指的,恰如我们祖先在遥望着闪烁的星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痴迷,想去追究这个宇宙的秘密;它也指人类的天真,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一种谦卑和敬畏;它还是祖先们对大自然的有限索取,仅限于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没有其他非分的贪欲;它也是指祖先们每时每刻总是扶老携幼,共赴生活的这样一种本分。

有时候,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他们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那种我说到的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也是谦虚,也是纯真。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你们无疑已经有了相当精深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学术领域里有深刻扎实的研究,当然会让你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然而,现代的知识生产体制把专业分得细而又细,使得知识分子成为非常狭窄学科的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专业化的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只是你最原初的出发点。不少人在专业领域内堪称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的专家,但是只要跨出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半步,就会变得相当无知。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那么他只是这个专业领域中具有知性的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要在专业以外的领域指手划脚,甚至以民众的代言人自居,或者自以为自己是个启蒙者,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自量力。甚至有些人还会更加偏执,以为自己是专家了,他说了的东西别人就一定要照办了,这些人显然缺乏最基本的自知之明。因为他们丧失了人类基本的天真,所以显得高傲。所谓的人类天真,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你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你变得——至少使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

人类的天真也是道德的纯真。现代知识的生产体制已经使知识、价值、以及道德发生了分离,而且这种分离在渐行渐远。但是在现实中知识分子既是知性的存在,同时也是而且更应该是德性的存在。作为知性存在的知识分子,他只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分工,他能够用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服务人类,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技术、精神文化产品。然而作为德性存在的知识分子,则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不在乎你是哪个专业,不在乎你是哪个职业。作为德性的存在,他们就必须具备道德上的良知,拥有公共的关怀。德性也包含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谦卑,尤其是对生命的尊重。从道理上我们都明白,任何一门应用型的知识都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用这门知识服务于人类,但是你也可以用这门知识来贻害人类,乃至毁灭人类。如果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只是一个知性存在的知识分子,那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险。因此我常说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但是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表面上看来,受过更多的教育的人应该能够更加自主的对自己,包括对人类、对社会进行反省;他的反省能力应该比受过比较少教育的人更强——但是,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事实似乎并不尽然。比如某些人他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不错的建树,但是在道德领域却是那么令人汗颜。因此,知识的堆积和堆垒,似乎也能使人变得世故,甚至变得狡诈,变得趾高气扬,总觉得国家、社会、家庭乃至所有人都是亏欠于他,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欠缺还是太多太多,要去不断满足,从而向他所在的单位,向国家、向家庭,甚至向自己的家人、家属、配偶索取很多很多。甚至有些人会用他所学的知识来做不好的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认为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他们丢失了人类应该有的,应该保持的那份天真。失掉了人类的这份天真,知识就很容易被误用,就会变得残忍。难怪刘瑜女士曾经有过一句话,她说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我相信各位同学现在的情感都非常复杂,其中既有别离的伤感,也有依依不舍的眷恋。当然,我相信更多的是大家对未来的憧憬。这就是毕业典礼上所特有的难以言表的一种滋味。

此时此刻,我不想从网络上搜寻一些流行的词汇来修饰我的讲话。因为它们既不能让你们对我增加一分尊敬,也不能增加一分亲切,更加不能使我变得跟你们一样年轻。我想,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颗可以互相沟通的心灵。

光阴而远离智慧。

无论你们当初进入复旦的理由是什么,我们现在更需要反省的是复旦在这四年中给了你们什么,你们从复旦还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涉及到教育的本质。

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tehead)说过,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的笔记,忘记了为考试所牢记、所背的一切,剩下的东西才是最有价值的,才能真正被称之为是教育的。对于复旦,我们认为这剩下的东西应该是一颗自由而年轻、真诚而脱俗的心灵。

我在这里严肃地讲讲心灵。因为心灵的严肃和丰富是一切行为之源。1818年10月22日,黑格尔在受聘柏林大学哲学教授职务的时候曾经说过,这个世界的精神太忙碌于现实,太服务于外界,而不往回到内心、转回自身,以徜徉于自己的心灵家园当中。这个家园就是我们的心灵。

尽管已经过去了近两百年,但我感觉,他的讲话更适合于我们现在的时代。我们现在的时代正在发生着急速的变化。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心,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这是我强调的心灵育人。复旦的心灵在哪里?有一个故事,可能很多人都听说过。我们中文系的朱东润老师在他的自传中回忆:上世纪50年代,他给学生讲《诗经》,讲到《诗经〃采薇》的时候,有学生就站起来大胆地质疑书本上的解释,问题正中要害。这位学生就是章培恒先生。

师的风采;在茶余饭后,你们谈论着学校的轶事趣闻。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复旦心灵所在,当然也在你们身上进一步延伸。

大学的根本就是学术。在大学的运行当中,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应该围绕着学术开展,也就是学术优先的原则。所谓学术,就是研究和教育。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所大学的根本。对大学的爱心,则应该是渗透在大学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的全心投入,管理人员对学生的真心关怀,以及我们每一位复旦学子在社会上的一言一行,都将体现我们对复旦的真心。

我昨天晚上在写发言稿的时候,听说了一件令复旦人感到羞愧、感到伤感的事情,它让我几乎彻夜难眠。请原谅我在今天这样一个场合来谈论一个不怎么愉快的事情。但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如果我今天在这里不谈,那么前面的话全都是废话。

事情是这样的:某学院的一位女学生今年拍毕业照时,因为帽子掉下来,她回头去捡帽子,但这个时候摄影师的快门按下了,照片当中就没有这位同学的脸。摄影师当场就补拍了照片。但是昨天,她拿到的却是那张没有她的毕业照。所有在场的同学都可以理解她的心情。她希望重印那张重拍的照片,并发给同学。遗憾的是,有人说这不是学院的责任,学院没有必要管,应该让学生自己和照相馆交涉,甚至还有人认为她小题大作。这位女生只能沮丧地要求班上的另外一个同学给全班的同学发短信,询问他们是否愿意一起分担重印的费用。

我不得不把我前面说过的一句话再重复一遍:一颗没有精神家园的心灵,无法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有真正的情感关切,对社会有真正的责任心。我唯一能做的,是代表学校向那位女同学表示道歉。

这些现象引起了我更多的思考:怎样才能让复旦的追求真正成为现实,让我们不够完美的地方变得更加完美起来。其实非常简单,只要我们所有有真才实学的教师能够受到真正的尊重和尊敬;只要让我们每一位学生,包括刚才我提到的那位女同学都能受到真诚的关注和呵护;我们的师生都能够为学校的发展和改革、对学术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理念充分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的复旦,才会吸引更多的心灵。即使你离开了它,你也将对它永远眷恋,它将成为你毕生的精神家园。

100年前,有两位复旦的同班同学留学(微博)归来,他们可能比我们在座的还要更小一点。100年后,作为中国的人文和科学的代表,他们的学术成就令人景仰,而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更为世人传颂。其中之一就是陈寅恪先生,他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言说成为温家宝总理一生所崇尚的格言。他还说:“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不自由,毋宁死耳。”另一位是竺可桢先生。他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该随波逐流。”无论同学们从事何种职业,你们都不是一部适应社会的机器,而是引领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性人物。

让我们相互勉励,守护好我们自己美丽的心灵,守护好我们复旦大学的心灵,让我们的心灵和想象力展翅飞翔。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