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汇总16篇)

时间:2023-12-04 07:07:06 作者:雅蕊

致辞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掌控能力,还要注重情感表达和语言的准确度。为了更好地理解致辞的写作技巧,我们可以阅读一些著名人士的致辞稿,从中学习和借鉴。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刚刚度过了一个安全、充实愉快而有意义的暑假,我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伴着秋天的气息,我们迎来了新的学期,开始了紧张而又快乐的校园生活。新同学和新老师的到来,让我们团二小更加绚丽多姿。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热烈欢迎你们成为团二小的新成员!

新的学年,孕育着新的希望和憧憬,我们满怀信心与斗志地站在新学年的起跑线上,回顾上个学期,我们播种过希望、我们收获过成绩,但是也有遗憾和失落。老师们、同学们,过去的努力让我们相信未来的美好,但同时新的挑战在迎接着我们,我衷心希望每一位老师、每一位同学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用我们的实干精神、拼搏进取精神去创造学校的辉煌发展。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新学期开学了,为了争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这里,我向同学们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确立志向,拥有梦想。

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你们拥有纯真且美好的思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同样需要你们去实现,从现在开始,将梦想的种子埋在心中,用努力去灌溉,用刻苦去呵护,终有一天梦想将成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第二,端正价值观。

少年儿童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融化在心灵里、铭刻在脑子中,现在你们年纪还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相信你们会有自己的理解,对于价值观的含义会更加深刻,希望你们能拥有正确向上的价值观,去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

第三,树立榜样。

历史的长河中,记载了许多英雄人物,我们的身边也到处是美德少年。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希望你们能找到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学习他们的品质,成为新一代的佼佼者。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老师们、家长们、亲爱的新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在这个收获希望的季节,因为共同的追求与梦想,我们在电子科技大学会聚,隆重举行开学典礼。今天,九千多位新同学的到来让暑假期间略显沉寂的成电校园再度沸腾,看着同学们一张张充满兴奋和好奇的脸庞,我既倍感欣喜,又体会到成电“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使命与责任。今天是你们正式加入成电大家庭的日子,作为校长,我代表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真诚地祝贺你们,热烈地欢迎你们!从今天起,“成电人”这个共同的名字,已经将我们永远连在一起!同时,我还要向培育你们成才的家长和老师们表示衷心的感谢,感谢他们对成电的信任!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成电一直在努力:我们致力于吸引更多造诣精深的专家学者走上讲台,让同学们能聆听治学之道、感悟智慧启迪;我们致力于完善教育体系,让同学们能汲取丰富的知识营养、发展自主性思维、培养实践创新能力;我们致力于数字化校园建设,让同学们能体验信息智能的魅力和便利;我们致力于传承创新大学文化,让同学们能感受精神与情感的濡养;我们致力于拓展国际合作,让更多的同学能在国际化环境中成长。同学们,作为一所致力于育人报国、追求卓越的大学,成电为你们成就梦想搭建了舞台。另一方面,你们将不断面对大学生活给你们带来的挑战。几年前,当你们进入高中学习时,就把高考当成跑道终点的那一条线。你们朝着目标奋力奔跑,争取尽可能完美地冲线。终点过后,你们或欢呼雀跃、或怅然若失,感受着人生第一次大考之后的五味杂陈。但很快你们就发现多年紧盯的那条线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恰恰又是一个崭新的开始!对于你们来说,高中生活已成往事,曾经结识的良师益友、养成的良好习惯、收获的美好回忆要继续珍惜,而诸如多年“全班拔尖,全校前茅”的光环或者压力,高考带来的荣耀或者遗憾,专业选择的纠结等等都不妨做一次果断的清零。亲爱的同学们,重新审视自我、准确定位,将是你们进入大学之后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也是大学生活的“第一课”。

在未来几年,无论在学习上还是生活上,还有很多不可回避却又至关重要的变化需要你们尽快地适应并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一,自由而宽广的空间,将对你们规划发展、自主决策的能力提出挑战。来到大学,你们会发现管束少了、自由多了,上课少了、自学多了,必修课少了、选修课多了。你们还会发现毕业后的选择也不再唯一,无论是考研、留学,还是就业、创业——这一切都需要认真规划并做出决策。在规划与决策的过程中,也许最让你们感到困难但也是最关键的,就是处理好“长远”与“眼前”、“梦想”与“现实”的关系。面对这些问题,有的人会茫然无措,从而选择随波逐流;有的人会更多地关注两者的矛盾与对立,未经深思熟虑便做出抉择,到最后才发觉这个抉择对自己的发展并非最佳;而有的人能够认清“眼前”是“长远”的基础和前提,“长远”是“眼前”的目标和方向,能够理解没有梦想的人生必定碌碌无为,而梦想脱离了现实就真的只能是一场梦,从而全力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现实中实现梦想。同学们,这样的抉择在你们的成长历程中会有很多,或大或小,需要你们慢慢去体会、去感悟,逐步提高科学规划与决策的能力。第二,倡导探究的教学和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将对你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提出挑战。你们不应只对老师亦步亦趋,师生之间更应成为相互激发、相互学习的同行者;不应只局限于记住和理解知识,而应努力质疑、追问和实践;不应固守一种思维模式,而应尝试从新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不应只想“这门课有没有用”,任何知识与灵感碰撞在一起时,都可能产生新的创意、新的机会;不应再问老师“这个知识点考不考”,切勿把探索的领域缩小成一张试卷,把个人的求知欲局限在考场。第三,群英荟萃的大学校园,将对你们的人格魅力提出挑战。在这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你们过去主要基于分数而形成的人气将会降低,想赢得一声喝彩都变得不太容易。在关注专业发展和技能提升的同时,人格魅力的锻造也需要你们费尽思量:尽快融入新集体,让自己不再行单影只;常存责任,让自己不再率性而为;博览群书,让自己不致言谈无味;强健体魄,让自己不致无精打采、病假连连;学会聆听,让自己不致陷入思维与心胸的狭隘;保持理性,让自己不致跌入情绪的沼泽——这一切都将是你们从“年龄成人”到“精神成人”的过程中需要做的功课!亲爱的同学们,成电期待你们勇敢而智慧地回应未来的挑战,在生命中留下一些让自己热泪盈眶的日子,在美好和苦涩之间,在进步和彷徨之间,在成功和遗憾之间,找到自我,成就自我!

同学们,生命不是短程赛,没有人能一夕成功;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刻都是直播。人生舞台,有的演绎精彩,有的索然无味。如果你们拥有一颗永不懈怠的心,一个开放的头脑,你们就一定能把未来琐碎的日子融合起来,变成一段追逐精彩人生的历程。我期待着若干年后,你们能在成电的某一届开学典礼上,与师弟师妹们分享那些曾经让自己感动的大学故事,并对他们说:“成电改变了我的一生。”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引出了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艰深命题,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必须直面的疑问。

哲学家马尔库塞曾提出“单向度的人”这一概念。强调一种人内心只保留了肯定性的一面,而失去了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这种人一味认同现实,对社会缺乏反思与批判精神,因而丧失了创造力。有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许多“单向度的人”。

对于这种情况,大学校长们自然有忧虑,也有期许。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曾在开学典礼上与新生分享了自己的趣事:“在我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和复旦的邓景发教授一起去工厂,解决工厂的实际问题。就学术问题我和老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甚至于争论一直延续到工厂的大众浴室里面,我们冲着澡还在争论。我想这就是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一种体现。”

_年的开学典礼上,湖南大学校长赵跃宇就将“独立精神,批判创新”这八个字寄语新生。在他看来,“大学之所以称之为大学,在于大学具有独立精神,大学之所以被称之为‘象牙塔’,并被人们寄予厚望,是因为大学崇尚批判,追求创新。”他殷切希望:“同学们在继承传统,承接知识的同时,更应该学会批判和创新……大学生应该有独立的人格,对于社会的各种失范和各种流弊,我们绝不可以随波逐流,更不可以推波助澜。”

陈寅恪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赵校长对大学新生的嘱托恰与之相契合。

而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大学新生也有相同的期望:“只有学会了独立思考、具备了独立人格,才能帮助你们激发好奇心、启迪想象力、建立批判性思维,才能促使你们真正走向成熟,也才意味着你们可以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他希望学生能够实事求是,遇事不跟风,不盲从,不依附他人和权威。

你的内心宁静吗。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有言曰,“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大学是纷杂世间一方知识的净土,学子们身处象牙塔虽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却也应多读读“圣贤书”,守住内心宁静。

“只有看淡世俗的名利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只有身心宁静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上海交通大学张杰校长曾这样嘱托新生,“齐家、治国、平天下,当以修身为始,作为新一代交大人,我希望大家志存高远的同时,也要注重德行的培养和内在品格的塑造,不被眼前的名利虚妄所蒙蔽,守护内心的净土,在不断修身的过程中走向成熟,实现人生价值。”

大学不是存在于真空当中,社会上的功利之风难免令大学校园沾染浮躁。但大学校长在孩子们踏入大学校园的那一刻就告诉他们,名利并不能成为奋斗的方向,要想实现理想就必须注重内心世界、关照精神生活,足见用心良苦。

“大学是唤醒奇迹的地方、超越功利的圣地和飞扬理想的疆域,期盼你们以一颗宁静之心,远离浮躁喧嚣,浸淫中外经典,锤炼‘修齐治平’的情怀,锻造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能力的批判性思维,成为求真问实的提问者;以一颗赤子之心,吸吮知识,探索真理,培育有职业适应力、社会责任感和理性品质的健全人格;以一颗担当之心,创新创造、竢实扬华,开启丰富多彩的壮丽人生。”西南交通大学校长徐飞用“宁静之心”“赤子之心”“担当之心”关注着新生的内心世界,把“远离浮躁喧嚣,浸淫中外经典”作为寄语,展露着大学不变的宁静与追求。

带领年轻一代坚守精神的沃土,才能让大学恢复纯粹,进而为整个社会注入宁静与理想的力量。

你有担当精神吗。

对祖国和民族使命的承担,这历来是大学校长新生致辞的共同主题。1932年,烽火频仍,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就曾用“大学不要因自己环境之舒适,而忘怀园外的情形。在中国今日状况之下,除安心读书外,还要时时注意到国家的危难”劝诫新生。

直至今日,时代变迁,语句变化,但那份情怀不曾动摇。

翻开南开大学_年新生录取通知书,龚克校长的寄语便映入眼帘,“‘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之校训是南开文化的内核,是南开人终生恪守与践行的信仰……惟‘公能’兼济且秉‘公’尽‘能’,方为真正之南开人……张伯苓、周恩来、陈省身、吴大猷、曹禺……这些伟人先贤是南开人的骄傲,自是你们做人做事之榜样。南开园是英彦蔚起、人才辈出的摇篮,但南开人的‘功成名就’从来就不为‘垂史册’,只因‘传遗志’。一代代南开人默默无闻地做着这个民族的脊梁和基石,惟怀此抱负且矢志不移,方为真正之南开人。”

他把南开大学的精神内核传达给学子,正是为了将大学的责任代代传承。

有人曾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道出当今某些大学生的问题,一番论述引起四方哗然。的确,为了自己的未来努力固然无可厚非,但若满心只存“小我”,甚而不惜损人利己,那么这样的大学生即便是针对社会需求把自己打造得异常“精致”,也不会是社会所需要的。我们不能苛求每个大学生都必须做大事,但心中必存大志。

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曾在开学典礼上说的,“大学是知识的殿堂,是社会的良心和成才的摇篮,是同学们涵养心智、锤炼意志、放飞理想的地方。希望同学们都能充分地利用大学的好时光,刻苦、刻苦、再刻苦,拼搏、拼搏、再拼搏,实事求是,成为敢于担当、忠诚国家、热爱人民,扎根文化沃土,具备全球视野和跨文化领导力的栋梁之材。”

这实在关乎大学的责任。“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古代先贤口中的“大学”是指“大人之学”,是指不拘于物、不拘于己、不拘于时的“大学问”。我们如今的最高学府自然也要教“大人之学”,不为一己之私,心胸广大,为社会带来风气的变革,成为国家的铮铮风骨。

培养优秀学子、建设一流大学、推动社会进步的步伐,这是一校之长的责任。而新生寄语中的深思与期盼,正折射出一校之长的担当、品格与风骨。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

散文。

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2

页,当前第。

2

1

2

复旦大学新生致辞

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尝试过写致辞吧,致辞讲求文辞不能过于口语化。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的致辞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复旦大学新生致辞,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

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发表新生开学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同学们、老师们、家长们:

大家好!

今天,复旦又迎来了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好的青年,感谢你们选择了复旦!这些天,我在校园里走了走,看到大家的脸上,带着骄傲、憧憬和忐忑。我能够体会各位同学的感受。在我看来,开学与毕业是一所大学最具魅力的时刻,它充满了无穷的可能,孕育着各种希望。所以,大学校长在开学、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也好像变成了一件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

这固然体现了社会对大学的关心,但我们不应忘记,大家更应该关注大学更为永恒的属性。有些吊诡的是,那些永恒的东西往往都是常识,有些常识,哪怕重复千遍万遍也不会嫌多,尤其是当常识也被严重忽视的时候更是如此。因此,在这样一个庄严的场合,我还是想和新同学们一起来重温某些关于大学的常识。

一、大学是什么?

这似乎是一个不言自明的常识问题,但恰恰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产生了不少糊涂思想。对此,我实在不用说太多自己的话,因为我们的前辈早就清楚地表达过。

蔡元培先生说过:“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才,应国家需要为宗旨。”大学“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使仅仅为灌输知识,练习技能之作用,而不贯之以理想,则是机械之教育,非所以施于人类也。”

蔡元培先生认为的理想为:“一曰调和之世界观与人生观。二曰担负将来之文化(教育为播种之业,其收效尚在十年以后,决不得以保存固有文化为目的,而当更进一步之理想)。三曰独立不惧之精神。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大学不是“职业培训所”,而是集人才培育,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场所。

与之相关的一个问题是各位为什么来上大学,上复旦?这似乎又是一个不言自明的问题。对许多青年来讲,只要条件允许,上大学是一种理所当然;只要考分达标,上复旦也是理所当然。至于为什么?或许不少学生和家长都会认为,要拿一个好的文凭,找一份好的工作,挣一份好的工资。而复旦的老校长李登辉(当然不是台湾那个李登辉)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说过,如果你是为了“升官发财”而到复旦来学习,你会受到鄙视。前辈为我们缔造了复旦这个杰出的机构,我们将生活在为我们创造未来的工作和学习当中。

不可否认的是,浮躁的、功利主义的社会心态对今日中国之大学的普遍侵蚀,使得我们有时很难坚守作为一所大学和做为一个学生的本分。如今不少学生整天似乎很忙碌,考各种证书,参加一些看似热闹的活动,但内心深处却没有坚定的目标和方向,更谈不上真正的热爱和坚持。我们被喧嚣的竞争大潮所推动,随波逐流,对未来充满了茫然。如果大家关心时政新闻的话,一定会看到一份由《纽约时报》集团下属的《国际先驱论坛报》发布的“全球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150强”排行榜。在20_年11月至维稳年1月期间,这份报纸请美、欧等十个发达国家大型企业的ceo列出最受雇主欢迎的大学毕业生。复旦位列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十四名。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调查结果说明我们的毕业生就业不错,干得也挺好,值得学校高兴。然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不仅没有沾沾自喜,甚至还感到有些担忧。我们应当想一想德鲁?福斯特校长在20_年哈佛本科生毕业典礼上发出的疑问:“在一家有着金字招牌的公司里干着一份起薪丰厚的工作,加上可以预见的未来的财富,是否能满足你们的内心?”在美国哈佛大学尚有如此的发问,对我们复旦来说,这样的问题更有意义。

对学生而言,我要和大家分享著名作家、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王安忆今年在今年复旦研究生毕业典礼上讲的一段话:“我劝你们不要急于加入竞争,竞争难免会将你们放置在对比之中,影响自我评定。竞争还会将你们纳入所谓主流价值体系,这也会影响你们的价值观念。而我希望你们有足够的自信与主流体系保持理性的距离,在相对的孤立中完善自己。”

作为大学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还是要牢记蔡元培老先生的教导:“大学并不是贩卖证书的机关,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所以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是在教员指导下之自主的研究学问的。”复旦107周年校庆时,复旦校友,著名记者闾丘露薇在接受记者询问时对复旦提出了期待:“希望复旦多些书卷气”,成为“一个让身心和思考能力都释放的环境”。大学的重要使命就在于用科学的方法来教导学生追求真理。

二、大学里的学习。

大家或许已经知道,复旦的本科教育贯彻了“通识教育”的理念。在现在这个场合,当然无法来详细解释复旦通识教育的具体做法,更何况它还远未完善。关于通识教育想要解决的问题和达到的目的也可用蔡元培先生的一段话来概括:

“就学生方面来说,如果进入一所各科只开设与其他学科完全分开的,只有本学科专业课程的大学,那对他的教育将是不利的。因为这样一来,理科学生势必放弃对哲学与文学的爱好,使他们失去了这方面的造诣机会。结果他的教育将受到机械论的支配。他最终会产生一种错误认识,认为客观上的社会存在是一回事,而主观上的社会存在形式是完全另一回事,两者截然无关。这将导致自私自利的社会或机械的社会发展。而另一方面,文科学生因为想回避复杂事物,就变得讨厌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等科学。这样,他们还没有掌握住哲学的一般概念,就失去了基础,抓不住周围事物的本质,只剩下玄而又玄的观念。因此,我们决心打破存在于从事不同知识领域学习的学生之间的障碍。”

这也正是复旦的通识教育希望解决现实的目标。我想说,一个理想学生应该拥有极高的学术天分和刻苦的潜能。同时,他必须独立并在学术上有自由思考的能力。他要有志向,同时有改变世界的雄心壮志。

三、大学生的生存与生活。

这里我要讲一个复旦特有的传统。为了构建一个学生的民主社会,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复旦老校长一贯提倡“学生自治”的办学方针,并被写入1920_年的《复旦大学章程》:“本校为令学生遵守校规起见,特设法尽力鼓励自治,使全校学生共同受益。每级由学生推一级长,每宿舍推一舍长,期于校中秩序,同学品行,宿舍整洁等事得相互监察劝勉之益,每星期六开讨论会一次。又,立学生评议部,由学生公推评议员若干人,随时就商庶务部,整理校务,凡关于食品卫生问题皆得以建议焉。”用复旦校董于右任先生1939年对复旦办学特点概括为:“当时学生实行自治制度,内部事务概由学生管理。”我希望我们能够坚持这个传统,发扬这个传统,我们在“书院”中将更多地实施“学生自治”的办学方针。

以上讲的都是关于大学的常识,关于复旦的常识。而且,其中更主要是引用先贤们的话。我认为他们说的都很精辟,无需太多的诠释,因此,我的讲话也就没有太大的新闻价值。

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一所大学关乎学问,影响终生的学问,将传承千年的学问,创造未来的学问。终生的学问始于学校,终于社会。”有一点,我很相信,你们经过复旦的训练,将会塑造更为完整的人格,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理性的头脑和勇于行动的健力,无论你们将来从事何种工作,都将证明复旦,也证明你们自己!如果没有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就是你们不够努力,就是复旦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一批毕业十年的复旦学子,在网上发起写词,怀念母校。其中有一位学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写了一首《江城子复旦》,平仄不一定准确,但文辞很具内涵。这首词是这么写的:“百年积淀隐锋芒,复旦人,志气扬。博学笃志,积淀若佳酿。学术独立思想畅,养厚德,树理想。灵魂自由志所向,无羁绊,罕张狂。胸怀宽广,质优品高尚,莘莘学子念母校,情难却,思难忘。”我想,这应该就是复旦留给诸位同学的精神财富。

最后,我作为一位五〇后,代表有着百年历史的〇〇后的复旦,再一次感谢九〇后的可爱的你们,能够选择这里作为人生的又一个起点。复旦是什么?复旦就是你,就是我,就是我们大家。你们选择了复旦;同时,你们也在塑造复旦。正如一位刚刚经历四年复旦生活的辅导员在给新生的一封信里讲的那样:复旦应该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够流淌在你们血液里的、永恒的精神。让我们一道,永远珍惜、爱护这所学校,让复旦的精神薪火相传!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从今天起,你们将在复旦开启一段追逐梦想的人生旅程,你们的到来也将为复旦大学注入新鲜的活力。在这里,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1周年。有人告诉我,把这三个“1”拆解一下,就是我们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着力点:一流的育人质量、一流的学术成果和一流的社会贡献。我们始终认为,一流的育人质量是一流大学核心和灵魂。只要一所大学能源源不断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推动社会前进的优秀人才,她就能始终保持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学校“三个一流”是要大家通过创新工作来实现的,你们就是创新的主力军!同学们,希望大家从入校的第一天起,就能担当起复旦人的责任和使命。

创新创造是复旦研究生的首要责任。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是进行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起步阶段。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正在孕育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形成历史性交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强弱。同学们富于朝气、充满活力,应当有勇争一流的气魄,走在创新创造的最前列。

现在,复旦大学时不时就有研究生在国际顶尖综合性杂志发表研究成果,这是一个时代的特征。在我读书的年代,国内研究生在这些杂志上发表文章还遥不可及,而现在复旦每年都有研究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顶尖期刊发表论文,这说明我们正在逐步走向世界科学舞台的中央。中国高校论文虽多,但高质量论文不够。复旦人努力吧!科学原始创新是一个重要内容,前沿核心技术创新同样重要!同学们还要经世致用,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需求,立足实践,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如何,同学们要有信心、有梦想。在复旦,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可以有所创新、有所创造,或者为未来的创新创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旦研究生要承担文化传承的重任。大学是一个国家精神文化的高地。推动文化的传承与繁荣是一流大学必须肩负的使命。很多同学一定听说了,这个暑假,《英汉大词典》、《中华汉英大辞典》的主编,外文学院陆谷孙教授不幸逝世。在遗体告别仪式当天,社会各界人士自发赶去送行,中央领导同志也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哀悼。陆谷孙先生沉潜于英汉、汉英词典的编纂数十年,甘坐冷板凳,视名利如浮云,一生坚守知识分子的情怀和风骨。他讲授的是西方语言文化,又始终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他提出的“学好外国语、做好中国人”的口号激励着一批批外语学习者在刻苦学习外语的同时,不忘记光大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传承陆谷孙先生的精神,增进对复旦历史文化传统的了解和认同,自觉将“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和“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贯彻、融入到为学与为人之中。同时努力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操守,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复旦研究生要以服务社会为己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复旦精神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老校长颜福庆先生,是中国医学现代化的先驱。1927年,他放弃优厚的待遇,南下创办上医的前身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这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医学院校。他的目标就是要“为人群服务”,“为百姓灭除痛苦”。他还发起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大力推动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颜福庆先生至今为世人缅怀敬仰,就在于他将毕生精力都奉献社会、造福人民。

家国责任是社会责任感的集中体现。不少杰出的复旦人都是因为将国家需要作为人生选择而成就了一番事业。国家科技奖得主谷超豪院士曾因为国家需要多次改变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高速飞行器的研发成为国家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已在微分几何领域卓有成就的谷超豪先生,主动将研究转向偏微分方程,从零开始,最终在超音速绕流问题上取得世界的成果。后来,他再次因为国家的需要转而研究数学物理,又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一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成其浩瀚,一个人只有融入集体的奋斗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希望同学们将个人研究和国家需要结合起来,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开展学术研究,在祖国发展的蓝图中成就自己的精彩。

同学们,当前,中国正稳步朝着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迈进。这是一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社会对人才的渴求前所未有,同学们施展抱负的舞台无比宽广,实现理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希望你们志存高远、勇于担当、锐意进取、勤奋钻研,书写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人生篇章!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杨玉良校长新生致辞

各位家长、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是我们xx级初一新生的第一次集会,我代表北京市第九十七中学全体教职工欢迎你们!祝贺你们成为光荣的一名初中生!

同学们,进入北京市第九十七中这所朝阳区传统初中校,朝阳区乒乓球特色校,朝阳区冰球大师工作室基地校、朝阳区课程改革特色校,你们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我们的学校是一所公立纯初中学校,它建于1957年,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

学校现有11个教学班,学生约120名,教职工61名。近年来,学校办学效益显著,中考成绩逐年攀升,连续8年报考率、及格率始终保持100%,今年中考我们又实现了合格率100%的突破,综合优秀率更是高达75%,超过全区3个百分点,其中徐玉杰同学更是以552的高分成为学校状元。明年将是学校建校60周年,这6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承“做强自己、走内涵发展之路”的办学理念,在“自强不息、求真务实”的校训精神引领下,形成了健康向上的良好学风。学校也连续被评为各级各类先进单位,涌现出一批市、区、校级优秀青年教师和教学骨干教师,比例达到50%以上,他们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教学水平会陪伴你度过充实快乐的三年。

同学们:跨入九十七中的校门,意味着你又迈出自己迅速成长的一步。只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才能勇攀高峰!九十七中是你成就梦想和辉煌的地方,九七学子应该是具有阳光心态,良好习惯、热爱学习、遵规守纪、尊敬师长、热爱劳动、懂得感恩的人,九七学子更应该是德行美、身心健,学业优、有特长的人。为了帮助大家迈好初中生活的第一步,我给大家提四点建议:

一、重新定位打造自己。

在初中这个新起点上,首先要重新定位自己,调整好心态。也许你是踌躇满志的来到新学校,希望能展现自我的风采,但新集体里人才济济,以前出色的你不再拔尖,成绩也许会不尽如人意,名次下滑;也许你对新学校并没有多少热情,但是你发现学校远比你想的更优秀,更值得你去探究;也许你在小学时表现一般,但不能就此盲目断定自己不行而自暴自弃,因为那些只是代表过去,证明不了现在和将来,新的竞争刚刚开始,学校会陆续为同学们创造各种机会让大家发挥自己的才能,我们的美优课程体系丰富多彩,我相信总有一项适合你,同学们,加油!

三、改变学法适应竞争。

小学主要是语文、数学和英语三门课,而中学,初一就增加了历史、地理、生物、政治等学科,初二将增加物理,初三还将增加化学,学习内容增多,难度加大,进度加快,猛增的学习量往往让大家应接不暇,而且中学老师讲课往往集中讲解难点、要点,重复讲解较少,因此希望同学们要主动适应老师的授课方式,包括语音、板书、思路、要求以及某些教学习惯。第二要从今天就要制订科学的学习计划。新学期你的目标是什么,到期中期末你要达到什么水平,要达到这一目标你怎样安排一天的学习和玩耍时间,利用什么时间做哪门作业,何时预习,何时做系统复习等等都应明确写出。这样踏踏实实去过每一天,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初中生。

三、关心集体学会交往。

从小学到初中人际交往范围发生了较大变化,大家来自不同学校,彼此陌生,这时很多人会感到孤独,想念过去的同学,这都是正常的心态。要摆脱这种不良状态,就要积极主动去熟悉新的班级和同学。初来乍到,也许一个熟人也没有,你会感到孤立无援,但大家都一样,都没有朋友又都渴望交友,建议同学们可以主动一些,大胆和同学搭话,热情为班级做事,这样尽快融入新集体,朋友多了起来,陌生感自然会逐渐消失。

四、遵规守纪规范做人。

法国大文学家雨果说过:有时候,每一点点地克制都会使人变得更坚强,而每一小点点的放纵都会使人变得更软弱。

到了中学阶段,许多行为规范发生了变化。开学前学校会安排入学教育,你要认真学习《中学生守则》,知道作为一名中学生,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努力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目前学校正在打造环境美、质量优的美优学校,希望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纪律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迈好中学生活第一步,争做九七美优学子。选择从此刻开始,让我们践行学校的文化精神,崇尚完美、选择优秀,让良好的习惯成就我们的未来。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开学典礼上全体本(专)科新生面向校旗宣誓。

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而已。9月12日,复旦大学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2014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新技术风起云涌,mooc引发的网络教育大潮会让学校倒闭么?杨玉良认为,大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网络无法复制与重现的。

杨玉良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在大学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是非常卑微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杨玉良表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誓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高于他自己在物理上的巨大成就。

开学典礼致辞全文: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韩愈说过“古之学者必有师”。一般来讲,自学成才,几乎不可能存在。任何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必定会有一个导师。他还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以,哪怕你不是复旦大学的教师,但如果你在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那你就是一个老师。对于学生来讲,来到复旦自然就是为了悟道、受业以及释惑。虽然你们最终会被归到某一个专业,或学科,会学习很多相应的专业知识,这或许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受业。然而英国的哲学家、数学家和教育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何为“道”?“形而上谓之道”,“道”首先是一套价值系统。儒学经典《大学》当中有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中国人认为智慧是以善为基础的,因而道自然也就包含了善。不仅如此善还是打开智慧之门的钥匙,是道的终极目标。然而就现实来看,如果一个人对人类的存亡一点都不关注,对未来国家和民族将赋予你们的历史责任和担当一点都没有感觉,对崇高的价值体系没有过执着的追求,他就会缺少一个积极而又严肃的价值系统。这样的人在思想和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必定会迷失自我。因此责任和担当应该是对道的一种悟,也是道的一种具体的外在表现。我曾经多次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的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所谓的“道”也是一种智慧。智慧很难定义,在我看来,智慧是一种思考、分析和探求真理的综合能力,是掌握知识和创造新知识的方法,也包含了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认识问题的方法。因此,智慧使人能够深刻地理解世上的事物乃至社会和宇宙。与智慧相比,知识只是获取智慧和悟道的一种途径而已。我们常说的升值引以为荣的智力只是“形而下谓之器”当中的“器”而已。就获取知识而言,在今天网络时代,我们有了更多的渠道来获取知识,尤其是诸如慕课等等网络视频课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大学教育获取知识的方式。以至于有人认为,在网络教育时代,大学教师将沦为节目主持人;而更加危言耸听的是,就连我们大学存在的必要性都应该受到质疑了。其实这种担忧并非什么新鲜的事,早在上世纪60年代,哲学家罗素就指出过学习并不是一个传播知识的过程,当然其中某些东西确实需要传播,但教师不是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各位家长:

大家下午好!

每到毕业的季节,校园里总是弥漫着收获和离别的气氛,找回人类的天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在座各位同学在经过复旦短则两三年、长则六七年的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终于完成了学业,祝贺你们!

此时的你们想必一定有对老师的感情,对同学的感情,对校园一草一木的感怀,也有对未来工作和生活的憧憬。无论你们将要进入怎样的工作岗位,是选择了继续深造,还是其他的各种类型的职业,我都希望你们能够秉承复旦的精神,活出人生的精彩,为国家和社会尽到一份责任。

当然,我这里的“天真”所指的,恰如我们祖先在遥望着闪烁的星星,脸上露出孩童般的痴迷,想去追究这个宇宙的秘密;它也指人类的天真,是我们祖先对大自然的一种谦卑和敬畏;它还是祖先们对大自然的有限索取,仅限于满足自己的生存,而没有其他非分的贪欲;它也是指祖先们每时每刻总是扶老携幼,共赴生活的这样一种本分。

不得不承认,其实我们已经丢失了许多人类的天真。我们一定要设法把它找回来,至少能够部分的找回来。为什么?因为人类的天真是追求真理的动力。你受了更多的教育,并不表明你就应该变得似乎高深莫测,其实此刻你更应该恢复人类的天真。因为只有天真的人,才会无穷无尽地去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基本道理,去探究关于自然、关于社会的造化。正如德国哲学家胡塞尔说过的:“研究的动力必然不是来自哲学问题,而是来自事情的本身”。因此,教育所要造就的不是貌似高深莫测的人,而是有着苏格拉底般天真的人——他明明可以活路,但是为了他心中的学问,为了人类的天真,可以去赴死。我们也要造就阿基米德般的天真,即使当士兵拿长枪对着他的时候,他仍然说,请你不要把我在地上画的圆给踩坏了。我们也需要爱因斯坦、黑格尔、老子、孔子,包括像顾准这类学问家们的天真。他们的天真不是因为无知,这些人都知之甚多,不仅知道得多,而且非常通达。他们的天真当然也不是愚蠢,更不是愚昧,只不过是他们不在乎,或者不谙于世故。他们常常看起来冒着傻气,这在我们博士、硕士研究生身上也会出现,所以社会上才会说,“哦,一批傻博士”,但这恰恰是一种真诚和没有经过任何人工修饰的原始的纯真,致辞《找回人类的天真——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毕业典礼致辞》。有时候,他们在现实的社会中,看起来非常的羸弱,但他们却拥有伟大的、理性的和道德的力量。但凡大学问家他们都有这样一种天真。而那些老于世故的、所谓“成熟”的人,对那种冒着傻气的人的天真似乎都不屑一顾,这些“成熟人”看似左右逢源,但他们只会随波逐流,他们没有必要去探索任何东西。他们永远认为只要存在就一定合理,而合理的东西似乎就没有必要去追究,要做的只是去逢迎而不必去改变;一切只需要适应,而不必坚持;一切只需以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不必去顾忌道德。这种老于世故的成熟人,实际上失去的就是那种我说到的人类本来应该有的天真。

人类的天真也是谦虚,也是纯真。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你们无疑已经有了相当精深的专业知识,我认为能够在自己的专业学术领域里有深刻扎实的研究,当然会让你的思维得到良好的训练,从而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然而,现代的知识生产体制把专业分得细而又细,使得知识分子成为非常狭窄学科的专家。因此我们必须谦虚地认识到,专业化的知识分子,专业知识只是你最原初的出发点。不少人在专业领域内堪称一流,甚至是世界一流的专家,但是只要跨出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半步,就会变得相当无知。如果我们只是将自己局限于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那么他只是这个专业领域中具有知性的知识分子。因此知识分子如果要在专业以外的领域指手划脚,甚至以民众的代言人自居,或者自以为自己是个启蒙者,那么我觉得这是一种不自量力。甚至有些人还会更加偏执,以为自己是专家了,他说了的东西别人就一定要照办了,这些人显然缺乏最基本的自知之明。因为他们丧失了人类基本的天真,所以显得高傲。所谓的人类天真,也是对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谦卑,一种谨慎,更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根本的尊重。失去了这种人类的天真,知识的积累会使你变得通达,但同时也会让你变得——至少使某些人变得——更加狂妄,貌似豪气冲天,天天叫喊着要改天换地,似乎可以无所不能,无所不为。但到头来,我们有很多例子可以说明他们只会犯下难以挽回或者根本就不可能挽回的错误,反而贻害了人类。

人类的天真也是道德的纯真。现代知识的生产体制已经使知识、价值、以及道德发生了分离,而且这种分离在渐行渐远。但是在现实中知识分子既是知性的存在,同时也是而且更应该是德性的存在。作为知性存在的知识分子,他只是一种特殊的职业分工,他能够用其所学的专业知识来服务人类,服务社会,为社会提供各种必要的、具体的知识或者技术、精神文化产品。然而作为德性存在的知识分子,则是一个精神性的群体,不在乎你是哪个专业,不在乎你是哪个职业。作为德性的存在,他们就必须具备道德上的良知,拥有公共的关怀。德性也包含了对自然和社会的谦卑,尤其是对生命的尊重。从道理上我们都明白,任何一门应用型的知识都是一把双刃剑,你可以用这门知识服务于人类,但是你也可以用这门知识来贻害人类,乃至毁灭人类。如果掌握专门知识的人只是一个知性存在的知识分子,那就会造成非常严重的危险。因此我常说越是受过高等教育,越是掌握专门知识的.人,越要具备健全的人格,越要成为一种德性的存在。但是常常让我感到困惑的是,表面上看来,受过更多的教育的人应该能够更加自主的对自己,包括对人类、对社会进行反省;他的反省能力应该比受过比较少教育的人更强——但是,严酷的现实告诉我们,事实似乎并不尽然。比如某些人他可以在自己的专业领域里有不错的建树,但是在道德领域却是那么令人汗颜。因此,知识的堆积和堆垒,似乎也能使人变得世故,甚至变得狡诈,变得趾高气扬,总觉得国家、社会、家庭乃至所有人都是亏欠于他,总觉得自己的人生欠缺还是太多太多,要去不断满足,从而向他所在的单位,向国家、向家庭,甚至向自己的家人、家属、配偶索取很多很多。甚至有些人会用他所学的知识来做不好的事,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我认为诸如此类问题的产生,恰恰是因为他们丢失了人类应该有的,应该保持的那份天真。失掉了人类的这份天真,知识就很容易被误用,就会变得残忍。难怪刘瑜女士曾经有过一句话,她说大学精神的本质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深奥,而恰恰是要恢复人类的天真。

各位同学,在今天的毕业典礼以后,你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将离开复旦校园,但你们仍然是复旦人,你们是作为复旦人,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你们将以一种新的身份继续复旦人的梦想,以一种新的方式践行我们复旦人的责任,为国家、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为了这份责任,让我们一起找回人类的天真,因为天真才会使你像孩童般的去对未知进行追问,才会毫无顾忌的,并且不求回报的去探索自然、宇宙、社会的奥秘。因为天真才会让你真诚地对待家人,对待他人。因此天真的才是可爱的,复旦祝福你们,祝福你们找回人类的天真,并永葆这份天真。

我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

复旦大学校长开学典礼致辞: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像一条被训练的狗月12日,复旦大学2014级新生开学典礼分为本(专)科和研究生两场举行,在面对来自世界各地的近3000多名复旦大学2014级中外本(专)科新生时,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的开学典礼致辞中充满了理想主义,他建议学生们要“在复旦悟道”。杨玉良院士认为,学生更应该是在大学中“悟道、“受业、释惑”,大学应该提供智慧与思维方法的教育,这是高等教育的回归。新技术风起云涌,mooc引发的网络教育大潮会让学校倒闭么?杨玉良认为,大学仍然有存在的必要,他提出大学高等教育的精髓在于“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这是网络无法复制与重现的。

杨玉良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在大学如果只想学专业技能的知识,是非常卑微的,大学培养的学生要有对个人包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对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杨玉良表示,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誓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它把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高于他自己在物理上的巨大成就。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起,你们成为了一个复旦人,我首先代表的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你们在国内外如此众多的一流大学里选择了复旦,我要对各位表示感谢!

从今天起,复旦将成为你们学习、生活和成长的地方。但是,我相信有一个问题你们还来不及思考,那就是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或者说到底怎么学?我们从刚才学长们和导师们的视频当中,听到了、看到了一些他们的感悟。所以,今天我并不想发表一个热情洋溢的讲话,而是要跟大家来分享一下我们对你们到复旦来到底学什么的思考。

家怀特海德曾经批评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教育,他说大学教育的目的已经卑微到只教学生某些学科的一部分的专业知识,因为你不可能把专业也教完;而不是像古代书院里那样,哲学家们传递给弟子的是一种智慧。其实,当时伟大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以他的切身体验发出呼吁,他说仅仅靠知识和技能并不能使得人类获得快乐而又有尊严地生活。虽然通过专业教育可以使他成为一部有用的机器,但不能造就和谐的人格。他同时也指出,学生必须对美和良好的道德有深切的感受,否则仅有专业知识的学生,不过更像是一条经过良好训练的狗。此话有点粗,但是爱因斯坦不是一个讲粗话的人。

然而,由于现代职业极度分化、多元化,随之也导致高等教育的过度专业化。各类明确的职业指向使各种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应运而生,让教育的意义变得越来越窄。教学的内容设定只是为了“就业”这个唯一的目标。这似乎是为了适应和满足当前社会的需求,为社会提供一种及时的服务,但这样的教育其实是在自弃,不是育人。它严重地违背了以人为本的教育基本原则,因为人不应仅仅是社会当中的一个部件而已。事实上,现在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的毕业生的职业和所学专业的对口程度已逐年下滑,而且已经降到非常低了。也就是说你学这个专业,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并不一定是跟这个专业有关的。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对高等教育的理念、方法、内容进行新的思考,并做出相应的改变。必须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综合性的大学,包括复旦大学必须有别于通常的职业学校。大学不能沦为金耀基先生所批评的那种职业的培训所。专业知识固然是重要,大家固然必须去认真地学习,但是你们在复旦仅仅做这点是不够的。按照怀特海德的说法,如果你仅仅只想学一些专业技能的知识,那么你是非常卑微的。因为纯粹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并不能够保证你真正能够学好专业,有时反而会扼杀你的文化生活和专业精神的基础。虽然专业知识是必须学习的,但是来到大学作为学生来讲,更重要的实际上是一个悟道的过程。

括对自己、对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人类有责任感。如果学校的教育只是重视一些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性的培养,那么很可能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我们每一个人在对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的追求当中,都不得不去思考一些十分基本的问题,这也是建立价值系统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阶段。这些问题包括人类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人类的终极命运到底会怎样等等。虽然这些问题很大,现在甚至于未来没有人能够对这样的问题提供一种完整的答案,但是我们必须对它进行思考。因为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获得一套崇高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人文精神应该总是置于客观真理的发现之上,并宣示崇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体系。他对崇高的价值体系的追求远远地高于他在物理上的巨大的成就。我们复旦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就是希望通过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以及专业课程改革,使得整个教学过程融入到一种价值的追求当中去。虽然我们对这类问题不可能提供一个终极答案,但是我们至少能够提供一些思考线索,而这种思考线索的重要性在于启示人们如何让这个世界成为有道德、有精神和理智的世界,从而在充满着种种困难的现实世界当中不至于迷失。不仅如此,而且我们还要为这个世界提供新的希望和合理性。在今天的中国,这套积极而严肃的价值系统,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说来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践行这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使我们更具有使命感,才能让我们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中具有更大的担当。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教师节讲话中指出,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传道,这个“道”就是传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而我们学生的第一要务就是要悟道,就是去追求,去践行这个崇高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传播中唯一起作用的人,也不是最重要的人。注意,知识传播过程中,教师并不是最重要的,因为任何一个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从图书馆获取信息,现在途径更多了。如果我们把大学只是理解为课堂上的知识传授,也就是传道授业当中的授业,学生也只是去接受授业,那么上述的担忧当然就不无道理。因此当时罗素就提醒我们,说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如果教师只是一个知识的传播者,那么教师可能是要失业了。其实,教书育人自古就是为了使得学生的心智更加成熟、人格更加独立,惟有人格的独立,方可获得智慧。因此,教育更为重要的内涵是传授思维方法,而学习的本质那就是获取隐藏在各种知识背后的智慧。

学习一定要悟道,悟道是获取智慧的过程。但是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既然道难以言说,中国古人就说“学必悟”。因为他们认为,认识“道”的最佳方法就是“悟”。悟道这个过程我想是不太可能通过网络或者软件来完成的。网络和软件能够做什么?在我看来,只有当某些知识能够非常准确地被定义,只有当学生在学习这一类知识的进步能够非常定量地、精确地来进行表征,那么相应的课程和教材确实可以实现一种网络化、自动化。然而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实现计算机编码,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授的能力;同样的知识,只有好的教授更能引导学生获得意想不到的洞见。

其次,网络上的论坛无法完整地复制现实当中的讨论这样一种微妙的互动关系和各种现实对话中的丰富性。除非在网络上参与讨论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小说家一样娴熟的技巧,有能力以小说或者散文的形式来重现复杂的思路和体现,这个要求是太高了。更为重要的是,悟道的过程实际上是贯穿于学生和学生、学生和老师之间的微妙的互动关系当中的,这种微妙的互动关系才是大学教育的精髓所在。因此,除了课堂教育以外,复旦大学是通过书院的方式来创造更好的这种互动空间和方式。这种互动是任何机器所无法模仿的,不管程序编得如何先进,不管技术如何发达,人毕竟是人,学生对课堂和书院里所遇到的辩论情境,以及与他人实时接触时的思考,机器无法复制。而这些恰恰将对学生产生极其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和大学的存在,其意义不仅没有被削弱,而且在当今显得更重要。在现代技术的挑战下,大学应将教育、教学更多的转向传道意义上的智慧教育,即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这种转变与其说是变革,还不如说是高等教育的某种回归,回到古代、古典关于教育的定义,回到更加注重智慧传授的教育,回到中国人说的传道。从而也能够让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获得更多的智慧,获得一套崭新的、合适的思维方法。

悟道必须坚持持续的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就是思考和思想。只有经过思考才能达到释惑,也才能解决你心中长久存在的一些迷惑的问题。曾经有人说过,没有经过谨慎慎思的生活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表明思考的重要性。当然“思”还是思想,我们虽然习以为常地说这个世纪是一个知识的时代,这似乎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然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是仅有知识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脱离了思想,脱离了对道德的知识,无论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还是其它任何什么学科,一定都是一把双刃剑,可能造福于人类,也可能祸害甚至毁灭人类。要让知识真正服务于人类未来的命运,我们更需要的是思想和智慧,也就是中国人常说的道,以及对道本身的思考,思考人类的大道,思考我们每一个专业学科中的专业之道。人类近一两个世纪的巨大发展,基本上是基于20世纪中叶思想家们和哲学家们的思想而来的。人类在近一两个世纪以来,由于在技术上的巨大成功,也包括社会科学知识的巨大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自然法则、社会法则对人类自由的限制。但是我认为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个思想极度贫乏的时代,因为我们现在所依据的所有思想,其原初和原形基本上都是在中世纪时候所诞生的。因此我更加希望在新世纪初时,将知识的时代转换成为一个思想的时代,转换成一个一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辈出的时代,转换成一个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学术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因为科学也需要思想家。我曾经说过,一个国家有再强的经济军事,若没有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就成不了一个真正的世界强国,它最多是一个武装到牙齿的国家而已。同样,如果人类出不了一流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我们就很难解决当今和未来人类所面临的各种重大而又复杂问题的挑战。

复旦的先贤们为我们选择的校训十分深刻,我认为它是对传道授业解惑的一种具体阐述。“博学而笃志,切问近思,仁在其中矣”,所以我最近在对校训有关的诠释当中提到,我们的校训当中其实还有一个内在的重要逻辑,也就是唯有博学方可笃志,惟有切问方有近思,这样去做了,你们与别人包括与社会自然就形成了一种和谐的关系。也就是仁就在其中矣。最后我想告诉大家的是,你们来到复旦学习一定是正确的选择,但是这也意味着你们将开始痛苦而又快乐的学习和思考的过程。我为什么要把痛苦放在前面?从我个人来讲,我不相信那种所谓快乐学习的说法,这就是刚才陈思和老师讲的,只有当你热爱它了,那么乐就在苦中。若你们在复旦悟得了这个“道”,那么在你们离开的时候,你们不仅具备了专业知识,而且你们将变得更加智慧、更有思想,对国家民族就会更有担当,对整个全人类也会更有担当。我希望大家成为这样的人!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级新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对于2014级全体新同学而言,是一个崭新的开始,你们好奇的目光、青春的神采,犹如源头活水,为东北大学这所座落在白山黑水之间,有着九十余年辉煌历史的学校,增添了蓬勃向前的朝气和活力。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全体教职员工,向同学们加入到东北大学这个大家庭,表示衷心地祝贺和热烈的欢迎!

初入大学,面对一个全新的环境,你们在满怀喜悦憧憬的同时,一定会有新的挑战、思考乃至困惑和迷茫。在今天的开学典礼上,我想与各位新同学一起品读大学,探究大学教育的目的和价值,以及大学学习对于未来生活和成长的意义。

品读大学,要体会大学的人文精神。

从创建千年的意大利北部的博洛尼亚大学开启现代大学帷幕之日起,大学功能的边界一直在丰富,在拓展,但是大学人文精神的内核,却象天边永恒的星辰之光,亘古闪烁。那就是让更多的人,开启心智,获得解决问题、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在更高层次上,培养健全的人格,追寻学术的卓越,这是大学的精髓,是文明的基石,是大学在动荡的社会中,确立自己独立品格和影响力的基础。追寻东大历史的脉络,我们可以在“爱校、爱乡、爱国、爱人类”这样荡气回肠的校歌传唱中;在张学良将军重金礼聘名师,章士钊、梁漱溟、罗文干、冯祖荀、梁思诚、林徽因等一批大师执教东大的人文鼎盛中;在“一二·九”运动和西安事变,东大师生御辱图强的忘我投入中;在东大教师于流亡途中谱写出“五月的鲜花”,给予无数绝望抗争的人以希望的泣血旋律中;在东大学生刘长春历尽艰辛,代表国家首次参加奥运会的精神激励中,感受到一所大学作为文化堡垒和精神旗帜的强大力量。

品读大学,要了解大学的学术文化。

一大批优秀的东大毕业生,成为支撑中国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战略转型的重要力量。

同学们,在未来四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你们将在东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礼记·大学》有云,格物致知。格物是实践,致知是良知和真知。这正是东北大学“自强不息、知行合一”校训精神之所在。希望你们到东大不仅是“上大学”,以学习专业知识,获得毕业证书,找到一份好工作为目的;而是“读大学”,仔细阅读、欣赏、品味90年风雨历程积淀下来的东大历史、东大学术、东大文化和东大精神,并沉浸其中,获得滋养,真正实现自身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升华,成为具有人格之美的东大人,这是东北大学最重要的价值和使命。

要实现这一使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东北大学努力优化学科结构和内涵,打造优秀教师队伍,构筑高水平创新平台,将优质的学术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并向学生汇聚的同时,也希望同学们以科学和人文为两翼,为未来的人生和发展,插上两只翅膀。只有兼备科学和人文的综合素养,锻造并淬硬相互协调的双翅,才能在天地间自由地翱翔。

科学的精神是崇尚真理、信守理性,是求真务实。

科学是认识世界的过程,我们不但要从科学发展的物质层面去理解科学的辉煌成就,更重要的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去认识科学的作用,去品味伟大的科学精神,因为它是人类文明中最为宝贵的一部分。正是在科学精神的指引下,我们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真理。数学,在抽象而严密的维度中帮助我们认知数量、结构及其变化,使人严密而聪慧;物理,作为一种思维智能,析万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规律,建立科学的时空观;化学则在更微观的层次上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周围物质的性质和结构,远到宇宙深处,近在咫尺之间,人们根据化学的原理不断地创造出缤纷世界中的各种新物质。希望同学们在教师的引领下,打好科学基础,努力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激情和能力;培养理性批判、挑战权威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追求卓越、创造一流的眼界和意识;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做事,奠定立世之基。

人文的精神是健全人格、塑造心灵,是修善尚美。

在教育的内容里能够让人终生铭记的,始终是那些引发内心情感震荡、最为深刻的部分。哲学会使你心灵受到教化,唤起你的追问;历史学赋予你明辨和洞察的能力,逻辑学使你思维清晰且推理有力,文学带给你审美意识和想象空间,艺术会激发创造的灵感和创新的激情。这些需要同学们在广泛的阅读中,在自主的学习中,在同学的互助中、在与老师的交流中去获取。我也希望东北大学的老师们,用人文精神去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火,启迪青年人思索人生的价值和意义,激起创新的欲望、冲动和激情,获取追求自由、幸福人生的精神动力,仰望星空,胸怀天下,以服务社会、贡献国家、造福人类为己任,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习做人,指导做事,坚守为人之道。

同学们,在东北大学,你们将开启新的人生,无论你在哪个校园,都将受到一样的关注和培育,都将面对各自的体验和挑战。品读大学、回应挑战将使你们走向成熟,因为人类的一切成就都与挑战和回应直接相关。我深深知道,我们所热爱的东北大学,达到理想的愿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不仅是追求学术上的一流,还需要体制机制的革新,需要文化精神的引领。希望在这个过程中,你们能够以理性的态度和感性的情怀,去做东大精神的保有者、参与者和创造者,以科学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去创造你们的未来,去创造东大的未来、国家的未来!

大学新生开学校长致辞

尊敬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xx大学的校园内充满了节日的欢乐!因为,今天是我们的开学典礼。这对同学们来说既是一个庄重而热烈的欢迎仪式,也是大家入学后的第一堂集体课!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新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同学们选择了xx大学,这是对xx大学的信任。作为学校,一定不辜负你们和家长的期望,努力把你们培养成才。经过几代xx大学人的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学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现已成为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高水平大学,正在朝着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迈进。xx大学,办学实力雄厚,基础条件坚实,校园环境优美,是读书学习的理想场所。为同学们的成长成才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将开启人生崭新的一页。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起点,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远的志向,关注国家命运,关注社会发展,关注人类未来。理想是否远大、志向是否高远,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将来成就的高低,对社会贡献的大小。我们xx大学培育了成千上万的优秀人才。他们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从事领域不同、工作岗位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自觉地继承和发扬着xx大学的精神和传统,把勇担社会责任,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作为自己的追求,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树立了xx大学的良好形象。

同学们,你们是当代青年的佼佼者,在你们身上承载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这就要求你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主动融入到民族振兴和国家进步之中,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学识、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成为国家的栋梁、社会的中坚。

古往今来,以德为先,都是做人做事的基本要求。家庭有家庭美德,职业有职业道德,社会有社会公德,师有师德,医有医德,而这一切的基础都是个人的道德。大家之所以向往大学,在于大学是社会道德的坚守者,社会前进的引领者,她以学生良好的道德养成为最大关切,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使命,以探究真知、追求真理为核心价值。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当下与未来的精神风貌。因此,同学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更要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道德,努力成为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做社会道德的守护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学生以学为主。而大学的学,与中学有很大不同,研究生与本科生的“学”也有所不同。大学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教育,更加强调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批判性、实践性。大学的学习不再是老师追着学生,而是学生主动问教于老师,多数时候还要和老师相互切磋,做到教学相长;大学的学习也不再局限于课堂和教材,与同学讨论交流、听学术讲座、参加社会实践等都成为了学习的形式;书本知识也不再是学习的唯一内容,眼界学识、文体特长、社交能力、组织才干等都成了学习的重要内容。

因此,大家要进一步明确学习的目的,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资源,积极主动地向老师学,向同学学,从课堂里学,从书本上学,从实践中学,充分领略大学“学”的魅力;要在学习中善于发现、提出问题,并能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在不断的学习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真诚地希望各位新同学,珍惜大好时光,发奋读书,力争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为中华崛起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祝同学们在xx大学学习顺利,生活愉快,学业有成!

谢谢大家!

复旦大学开学典礼校长致辞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你们来到复旦,在这里开启一段求学深造的人生旅程,也给复旦这所百年名校带来了新鲜活力。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从今天开始,在座各位同学将成为复旦研究生,学校对你们最大的期望和祝福,就是希望你们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

同学们要成为优秀的复旦研究生,首先要有复旦魂。无论同学们来自何方,来自何校,我们继续强调同学们要读懂“博学而笃智,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并用心铭记,一生践行。要有理想,有抱负,志向坚定,不断追求;要不断探求真理,敢于面对社会现实,独立思考,勇挑促进人类社会进步事业的重任。

同学们要体验复旦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为真理而不计名利的学术风骨。无论是中国学生还是海外留学生,都要学习“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都要为中华民族、各自的民族和人类文明事业的进步而努力。同学们要不断追求自己的核心价值观的完善与提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把正确的价值观落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落到你们的一言一行之中。

创新驱动发展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将逐步融入国家各个领域。我们看到科教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产业技术创新等等创新格局,以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方面面新气象,无疑创新已经逐步成为主基调。这个时代的到来,给了同学们人生事业发展的广阔前景,是你们实现人生理想的大好时机。

创新,就是要做没人做过的事情。同学们要敢为人先,要有善于抓住问题的智慧,要有超越引领的勇气,要有对一流创新成果的追求。同学们作为未来社会的创新主人,首先要成为学校学术创新和技术创新等各种理论和实验创新的主体,要成为创新思想的主要源头。

同学们还要善于学习,尊重导师,尊重他人的创造,无论是在实验室里的创新,还是结合社会重大问题的创新,都是你们吸收经验、发挥创新智慧的好机会,大家一定要珍惜。

作为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作为一所世界著名学府,丰富的学术资源,良好的创新环境,是你们从事创新活动的最佳实验场。同学们一定要重视学术实践的养成,这是你们走向创新成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终身必修课,这是你们立足创新领域的基础。

同学们,今日的复旦汇聚着原复旦大学与原上海医科大学两所名校的历史基业和财富。同学们要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原复旦大学是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私立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是国人创办的第一所公立高等医学院校。在旧中国,两校筚路蓝缕,屡处绝境。

在抗战过程中坎坷飘摇,坚持不懈。在新中国,两校迅速发展:1952年高校院系挑战,复旦壮大崛起,坐镇东南,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同时,上医的医学教育、科研、临床医学和社会服务能力持续加强;1959年,两校同时成为全国重点大学,贡献卓著。进入新世纪,两校合并,成为新的复旦大学,学科结构进一步拓宽,办学实力不断增强。

同学们,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10周年,也是学校加快发展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关键时期,你们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加入复旦,也担当起了复旦人的共同使命。希望你们珍惜时间,刻苦学习,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奋斗,共同为复旦的发展添砖加瓦。

学校期待,若干年后当我们再次在这里聚集为你们毕业送行的时候,同学们能够自豪地说,我们领悟了创新的真谛,获得了创新的硕果,满怀信心走向未来,为人类文明进步不断创新,做出更大贡献!谢谢各位。

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在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亲爱的同学们、老师们:

今天,7800多名研究生新同学共聚清华园,开启你们人生新的篇章。在这里,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你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每一级研究生新生都会为清华带来不一样的气息,为清华注入新的活力。你们这一级有来自全球96个国家和地区的768名留学生,是历年人数最多的。这次开学典礼我们第一次安排了同声传译,但我希望所有留学生同学在清华这段时间里,中文水平也能得到提高。isincerelyhopethatatthecommencementceremony,wecancommunicatedirectlyinmandarinchinese(我希望毕业典礼时,我们可以直接用中文交流)。今天,苏世民书院和全球创新学院的第一批同学也和大家一起入学,越来越国际化的清华将为你们挥洒激情、放飞梦想提供更加广阔的舞台。

跨文化的国际交流对年轻人的成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你们之中的裘捷中同学本科在清华计算机系学习,在学校“星火计划”的支持下,大三暑假赴美国康奈尔大学计算机系研修,在图灵奖得主约翰・霍普克洛夫特(johnhopcroft)教授的指导下,他完成了复杂网络中群组的行为模式研究,与霍普克洛夫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被第25届国际万维网大会接收。他还是清华超算团队的队长,2015年他和他的队友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包揽了三大国际超算赛事的冠军。苏世民书院的新生约翰・桑顿(johnthornton)同学,毕业于美国哈佛大学历史系,他14岁时曾在北京生活过一年,他把这段经历写成了一本小说《美丽的国家》,并以中英文两种语言发行,他独特的写作视角让人耳目一新,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他在书中写道:“少年时期,我生活过的这个复杂但美丽的国家,将是我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我很高兴桑顿再次来到中国,成为清华的一员。我相信,在清华求学的时光一定会成为你们所有人无法忘怀的记忆。

清华大学是一所有着独特精神魅力的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激励着一代代清华人不断超越自我,迈向新的人生高度。在105年的发展历程中,清华大学形成了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办学风格。办学风格是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稳定、内在的办学特性,清华的办学风格是流淌在清华血脉中的基因,深刻地影响了清华的学术传统,培养了一大批融汇中西、学贯古今、文理兼修的杰出人才。

一流大学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没有鲜明特色的大学很难达到一流。办学风格突出地反映了大学的特色,体现在她的育人传统和学术传统上,融入到师生的行动和气质中。我希望你们秉承中西融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风格,积淀丰厚的学术底蕴,筑就坚实的人生基础。

中西融汇,就是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博采中西文化之精华,在比较中不断拓展视野,在借鉴中努力实现超越。早在1631年,中国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徐光启就提出“欲求超胜,必先会通”。在他看来,促进交流、向西方学习是当时中国向前发展并实现超越的必经之路。1923年确定的清华校歌的歌词中写道:“东西文化,荟萃一堂”“立德立言,无问西东。”其意在强调办学过程中要构建多元的文化环境,让学生吸收不同文化的精髓。在当今这个时代,全球化让整个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但是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挑战,应对这些挑战必须汇集全球智慧。清华大学正致力于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学校,培养有全球胜任力的人才,在服务中国发展的同时,努力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同学们,你们要不断拓展国际视野,学会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流合作,深刻理解不同文明的内涵,在融汇的基础上创造新知识、新思想。

古今贯通,就是要有跨越时空的气魄,主动探寻古今之联系,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前人成果基础上寻求新的突破。中国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所讲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影响了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何为一家之言,就是在古今贯通中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并努力达到新的高度。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本土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从中国古代医学获得了灵感,并运用现代医药技术,成功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特效药青蒿素。人类总是站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迈向未来。继承不是为了守旧,而是为了创造更好的明天。同学们,你们要努力做到博古通今,努力奠定宽厚的学术基础。

文理渗透,就是要有打破人文与科学隔阂的勇气,在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中培养健全人格,在交叉融合中启迪思想、拓展学术空间。1948年,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学长在学校的一次演说中,强调“告别半人时代”,呼吁大学教育要文理结合。他曾对学生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是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文理渗透既是培养健全人格的基础,又为造就杰出人才、实现重大学术创新提供了丰厚的土壤。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之所以不断有令人惊异的创新成果,就在于将艺术、设计和科学紧密结合在一起。同学们,文理渗透将使你们在学术道路和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你们要自觉提升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文理兼修的过程中提升学术境界、提升人生境界。

今天,你们正身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机会无限,挑战无限。把握机会,就能收获美好的人生;迎接挑战,就能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同学们,美丽的清华园一定会因你们而更加精彩,你们的青春足迹也一定将为清华园所铭记!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