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的毕业论文大全(18篇)

时间:2023-11-30 07:04:05 作者:飞雪

毕业论文的撰写过程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时间管理和计划能力,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和独立工作能力。以下是一些经典的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和选择。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经过十几年的建设,虽然已取得不小的成就,但执行效果差,收效低等问题仍然突出。本文通过梳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发展历程,结合执行的现状,剖析制度落地难的原因,查找问题的根源,最后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的要求和单位实际,针对性的提出加快内部控制制度落地的若干对策,希望能为我国行政事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贡献。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地;对策研究。

自1999年新修订的《会计法》首次明确提出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单位的内部会计监督责任制度,到2001年试行《内部会计控制规范——基本规范》、2012年发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2015年印发《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2016年颁布《财政部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的通知》,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从无到有,而且每一次新的法律法规的发布,都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内部制度建设又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受关注程度越来越高。但是,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大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央纪委共立案审查中管干部240人,给予纪律处分223人;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立案116.2万件,给予纪律处分119.9万人;全国共处分乡科级及以下党员、干部114.3万人,处分农村党员、干部55.4万人。截至2016年底,共追回外逃人員2566人、追赃金额86.4亿元,“百名红通人员”已有37人落网(2017年3月3日光明日报公布的数据)。这就突显出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情况并不乐观,实施仍只停留在纸上、墙上、网上、嘴上,落实不到行动上。那么如何改善这种执行效率低、收效差的现状,确保内部控制制度能够真真正正实现落地,发挥内控制度从源头上预防风险、防范腐败的功能,成为亟需研究的一个课题。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国家一直在不断的制定和出台各种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制度的制定不是用来挂在墙上应付,走形式,而是为了执行,切实发挥制定的意义。特别是在“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这样越来越严格的要求下,加快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地才能在根源上起到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达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1、对内部控制的认识不足。

近几年来,在国家持续不断的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时候,仍有很大比例单位负责人的意识还停留在最简单最基本的层面,认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就是对自身权力的束缚,就是被绑住手脚,因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或应付了事;还有些单位负责人甚至简单粗暴的以财务制度代替内部控制制度,违背了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要求的全面性原则。

2、缺乏专业指导。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发展时间短,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仍在不断的完善,越来越专业、越来越严格。但是相应的配套培训、学习却没有跟上内控改革的步伐,这样就算对于相对专业的财务人员来说,有些内控专业术语、专业评价、流程设定等还是生涩难懂,毕竟与会计核算还是有很大的差别,那对于其它业务部门想做好内控更是无从下手。最终导致的执行结果就是各部门随意发挥,收效差。

3、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设置不健全。

内部控制的实施涉及决策、执行、监督三个阶段,包含预算、收支、政府采购、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其他等一切单位经济活动。具有涵盖内容多、专业性强、涉及部门多等特点。但事业单位受机构性质和编制数量的客观因素限制,无法独立设置内部控制建设机构和专业内控人员,仅在现有的组织架构上调整人员安排,这种拆东补西的办法,势必抓襟见肘,必然在某个环节存在监管缺位,影响内控的有效性的发挥,留下舞弊空间。比如:白条抵库、挪用公款、公款私存等事件的发生,就暴露出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设置不健全的一些问题:

(1)重要岗位长期得不到轮岗,风险意识容易产生弱化。

(2)监督机制缺失,腐败思想容易滋生。

(3)腐件案件一旦发生,都会给国家带来巨大损失,

4、监督和检查力度不足。

内部控制的监督和检查从来源来分,有内部监督检查和外部监督检查。其中:内部监督检查包含横向监督(即同级监督同级)和纵向监督(即上级监督下级或下级监督上级)。外部监督检查依赖于上级单位、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纪检监察部门。在实施过程中,不难发现内部控制的监督还是比较簿弱。一是内部监督检查弱。可以借用中纪委原副书记刘锡荣曾说一句顺口溜来总结:“上级监督下级太远,同级监督同级太软,下级监督上级太难。”二是外部监督检查力量薄弱。外部监督单位自身公务繁多,能够安排人员到事业单位检查的次数有限,所以很难依靠外部监督单位的力量,每年实现所有事业单位检查全覆盖。

1、提高单位负责人的内部控制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只有意识树立了,行动才果断。通过不断加大内控建设重要意义的宣传,定期组织单位领导负责人开展教育培训,提高单位负责人对内部控制建设的认识并端正思想,正确认识到内部控制不是紧箍咒,而是护身符。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单位负责人的积极性,加大内部控制建设力度,切实做到内部控制贯穿单位一切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监督全过程,实现对经济活动的全面控制。

2、加强业务培训、指导,提高内部控制建设的能力。

财政部门应动态了解各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情况、困难、疑惑,通过组织现场培训、网络学习等方式答疑解惑,事业单位各相关人员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能够基本掌握内控制度的基本理论,并在结合本单位实际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编制出科学、有效、完整的内控制度,确保单位的全部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有章可循,切实达到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机构,对本单位现行内控制度进行评价、指导、修订。术业有专攻,有了专业机构专业人员的帮助,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才会越来越完善。

3、健全内部组织架构。

事业单位在外部环境无法改变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健全内部组织架构,来形成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关系,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

(1)合理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权限,确保不相容崗位分离,避免权力寻租。

事业单位应梳理经济业务活动流程,根据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的原则,合理设置岗位,确保各岗位间的制衡性和独立性,特别是不相容岗位的有效分离。同时,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与权限,防止越权或未经授权办理业务情况发生,导致无法挽回的国家资产流失或工作人员违法违纪。

(2)建立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关键岗位包括:预算业务管理、收支业务管理、政府采购业务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以及内部监督等。在开展轮岗工作时,要谨慎、全面、科学,充分考虑上岗人员的资格和能力,不能因为轮岗需要而发生无证上岗、影响单位正常工作开展、违法违规等新问题,违背轮岗初衷。对于规模小、人数少的事业单位,某些专业性强的技术岗位轮岗条件不成熟,可以考虑扩大轮岗人员选择范围,比如可以扩大到系统内部或体制内选择相应轮岗人员;还可以采取不定期检查、专项审计等手段确保关键岗位的工作合法合规。

(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杜绝“一言堂”和“一支笔”专制机制。

建立健全决策机制,三重一大的事项必须由单位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其它经济事项是否由班子集体研究决定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决策过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结合专家论证和技术咨询结果,科学、合理、合法做出,避免“一言堂”。健全问责机制,将决策结果与责任人挂钩,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防止集体决策无法追究个人责任的情况发生。

加强监督和检查力度可以从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和加大外部监督检查力度着手:

(1)完善内部监督机构的建设。

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单独设置内部控制职能部门,没有条件的单位也要指定专门的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事业单位内部各部门要紧密配合内控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做好内控相关工作,只有这样,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才能形成完善的内控网络,确保有效运行。

(2)上级部门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并把检查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

上级部门加大内控的监督检查,并把结果纳入单位负责人的绩效考评,可以倒逼单位负责人高度重视内控的建设,提高职能部门或牵头部门的的震摄力,加快内控的建设与完善,切实把内控政策落实到位。

(3)借助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加大监督力度。

充分发挥社会机构的作用,委托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开展专项审计、检查、指导,对发现的内部控制建设薄弱环节和风险点,负责提出整改意见,指导单位完成相关内控制度,形成逐步完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达到以查促改的目的。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虽然初见成效,但仍任重道远。制度落地不是仅仅依靠某一个人的力量就可以完成,而是需要单位主要负责人的重视、支持,全员的配合、协调,专业机构、专业人士的指导。只有通过不断提高思想意识,完善制度建设,加大部门间、岗位间的协调、沟通,内部控制制度才能切实落地,为事业单位各项经济活动的安全、高效运行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财政部。财政部印发《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

[2]孙磊。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j]。财会学习,2016(22):238—239。

[3]刘永泽,唐大鹏。关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几个问题。会计研究,2013,(1):57—62。

[4]罗旭,王昊魁。全面从严治党:不忘初心继续前过。光明日报,2017—03—03。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在我国,依靠法律法规强制规定内部控制的建设,大多数企业都被迫消极认为这并不能为企业带来收益,因此只有从企业自身出发,通过建设具有可操作性的,同时又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激励企业参与到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中来。

内部控制,期望理论,激励。

2009年7月以来,以上市公司为首,我国企业逐步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这对企业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们处于内部控制整合框架阶段,普遍使用美国coso提出的定义,内部控制是指“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影响,为经营的效率效果、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相关法规的遵循性等目标的实现而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

我们知道内部控制制定的出发点更多的是为外部监管者提供合理保证;另一方面,虽然我国是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强制规定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审计,然而企业在执行过程中却存在种种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最后,缺乏有效地内部控制评价机制,内部控制评价机制的不完善阻碍了企业内控有效性的发挥,使得内控给企业带来的利害关系更加地不明显,在完成法律法规对内控的规定的基础上,管理者们便缺乏进一步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动力。

除此之外,我国内控制度建立的不完善还存在一定的外部原因,即内控制度的建立还停留在框架阶段,可操作性较差。

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是指人们对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取决于他对这种工作能满足其需要的程度及实现可能性大小的评价,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与效价的乘积。该理论是站在企业激励员工角度,然而我们可以将其放大,即国家如何激励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对管理的启示表现为:第一,选择激励手段,一定要选择员工感兴趣、评价高,即认为效价大的项目或手段;第二,确定目标的标准不宜过高;第三,如果不从实际出发,只从管理者的意志或兴趣出发,推行对员工来说是不可能收到激励作用的。将其运用到激励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因素中,我们要注意:首先,相关部门应该认识到要求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为企业带来多大的效益;其次,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

三、企业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激励因素。

众所周知,企业是追求效益的组织,根据期望理论,我们要站在企业角度,让企业认识到内控能够为其带来较大的效益且具有可实现性,进而才能激励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使企业逐步优化其内部控制制度的因素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组织规划控制提高会计信息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企业在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时,通过不同组织机构和岗位相互控制,责任明确,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等控制措施,使得会计人员在相互制约和监督的情况下能够尽量提高所获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从而企业决策层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及时掌握各种信息,确保决策的正确性,有效地管理经营企业。执行组织规划控制具有可操作性,且能够提高企业决策的正确性,因而能够激励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通过实物资产等控制保护企业财产的安全完整。

财产物资是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物质基础。内部控制可以通过授权审批和实物资产等控制方法,对货币资金的收入、支出、以及存货等财产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领用、销售活动进行控制,防止贪污、盗窃、滥用、毁坏等不道德的职业行为,保证财产物资的安全完整。企业对实物资产实行限制接近和定期清查控制,按照使用程序执行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这些控制程序具有可实现性且能够企业对财产的安全完整的需要。

(三)通过审计控制提高企业效率,保证董事会决策的贯彻执行。

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的严密审核批准、监督、评价等程序,真实地反映工作实绩,以确定政策是否贯彻、资源是否有效利用、目标是否达到,再配合合理的奖惩制度,便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及潜能,按规定执行各项政策,从而促进整个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

(四)通过风险控制防范经营风险,企业要想实现生存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对经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全面的防范和控制。内部控制可以促使企业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通过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报告等工作,帮助企业不断加强对薄弱环节的控制,尽可能避免不利结果的出现,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

(五)通过预算和成本控制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耗费。

通过预算控制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各个环节的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同时,加上粗放和集约型的成本控制,一方面减少不必要的耗费,另一方面改善生产技术降低成本,同样的,企业的财务部门和研发部门能够实行预算和成本控制,且能够有效降低企业成本。

参考文献。

[1]郑学成.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j].国家电网报,2007.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技术管理是对水利水电企业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有些地方水电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探讨了水利水电企业如何实行现代化管理。

水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技术管理。

就电能而言,水力发电和其他发电手段相比,其优势在于有很好的调峰能力。调峰能力强,不仅给电网的电力调度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可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电力工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发展规模,但因当地缺乏水力发电容量,电网调峰容量短缺,因此建设一批抽水蓄能水电厂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小水电,对水电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和优惠政策,如“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但电力体制改革后,水电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电无法行使有效的行业管理;安全责任不明,水电站在建设或运行过程中,一旦出了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就会推委,最后受罪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统计工作进展不畅,统计结果反映不了客观真实,不利于领导科学决策等。

(一)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建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水电厂应建立厂站、车间、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责任到人。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工作总结,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损坏率,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图表,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记录、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运行、检修、试验、检验记录等)。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本厂的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强化水利水电厂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

水电厂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发电厂生产运行方面的工作是复杂而繁多的,如主设备可用率、弃水停机时间、厂用电率三项指标作为对已投产发电厂的生产运行考核项目。

(三)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电厂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机械和运行工作,检修人员也身兼电气、机械检修两职,有的厂站甚至没有检修工,设备检修时才抽调运行人员出来参加检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小水电厂已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有职工缺乏应有的知识,在工作中感到吃力。所以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是小水电厂发展的必由之路。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水利水电企业要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大力推广国内外同行在成本控制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建立每日生产信息的自动采集、计算和传输、存储等,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发电厂的生产运行过程。水利水电行业中,大部分信息都可直接从发电监控系统、水情测报系统、闸门信息系统等系统自动采集,这大大提高各项指标准确性,真正建立水电厂对每次洪水的跟踪利用、每项设备发电潜力的挖掘,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形成有效、可操作和简明的现代化生产运行管理模式,使水电企业获得良好收益、使国家能源安全合理利用、使经济可持续增长。

行政前台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公司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调整旧方式、适应新形势的任务。加强和改进公司行政管理,是搞好公司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公司转机建制的重要环节;对于增强公司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1.公司行政管理的概念。

公司行政管理是公司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而产生的一个概念。公司行政管理既非一般的政府行政管理,也非公司管理,其涵义是指:公司行政系统为了公司的生存与发展,依靠公司行政组织,按照一定的法律、制度、原则及方法对公司相关事务进行职能性的综合管控行为的总和。

2.现代公司行政管理凸显的问题。

2.1管理模式僵化滞后。

受计划经济思维惯性的影响,我国行政管理操作中,行政管理干部仍存在着一些机关习气、机关作风,这些干部对公司的行政管理特点和公司实际需要不加考虑,而照搬党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模式,违背公司发展的实际需要和公司行政管理的特点,搞形式主义,华而不实,僵化死板,直接导致员工士气不足、行政管理效率不高,不利于公司效益的提升。

2.2管理制度不健全,主观性强。

公司中规章制度尚不完善,明确的分工、逐级授权的工作程序等都存在着无章可循或有章不循的现象。行政机构人员编制结构臃肿,管理程序换乱。管理中,公司行政管理决策主观现象严重,缺少科学的研究、考察与落实程序,监督、反馈、信息等机构力量普遍薄弱,行政指挥机构难以搜集到及时准确的信息,以致执行不得力,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导致公司行政管理的泛化。

2.3公司行政管理意识虚涨浅薄。

目前,缺乏公司行政管理的意识是我国公司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公司领导者没有这种管理理念,管理人员也没有这种管理意识,很多公司的行政管理人员根本不熟悉和了解公司生产经营的具体情况,结果公司施行的各种战略使公司的行政管理与公司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相背离,根本不能保证行政管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2.4行政组织机构设置比例失调。

现有的公司行政组织机构在设置比例上,指挥、执行机构过于庞大,行政管理的`关注点也较为集中在公司行政活动中的具体事务上,诸如办公室管理、文书档案管理、总务后勤管理等,缺乏科学必要的创新措施。

2.5公司行政人员素质不高。

由于公司行政工作人员的录用、培训、考核、奖惩、升降等人事制度不健全,缺乏必要的竞争、激励机制。一些行政工作人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高,知识能力素质不强,无责任感、无积极性、无创造热,无全局观念,管理时常脱离各部门实际,使行政机构某些部位和环节运转不灵,整个集团的协调困难,无法起到行政管理应有的作用,直接影响着行政效率的提高。

3.新形势下公司行政管理的落实措施。

3.1优化公司行政管理结构机制,完善行政法制保障体系。

明确各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和作用,按实用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整合人才资源,优化公司行政管理机构,规范现代公司的行政管理行为,明确公司行政机构的职能作用,科学合理的创建公司行政管理系统。新形势下,公司科学的行政管理体制包括以行政领导负责制为主,咨询机构为补充,建立相应的公司行政监督部门。一,实行和完善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以其为首的管理系统,明确行政首长的职责和权限,保证其管理措施有畅通的行政实施渠道,二,建立现代公司的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公司职代会、工会的民主监督职能,保证其管理措施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并且防止其滥用职权牟取私利。三,结合实际,确立正确引导、准确评价与适当奖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因势利导,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实现对人的有效管理。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选拔、录用、培训和升降等人事干部制度,实现制度出效率。一旦行政系统的一系列硬件(如办公设施、生活设施)、软件(如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队伍、分工协作和管理层次等建立健全起来,整个行政管理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像一部自动机器一样运转,只在较少的场合才需要部门领导和上级领导辅以人治。

3.2规范公司行政管理行为。

公司行政管理工作比政府机关的行政管理更注重内容和实质,公司的行政管理往往根据公司实际需要,对行政管理的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图表、文件等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精练、实用、简洁、便利。提倡“服务与合作”。“服务”,即行政工作的定位,行政永远是为公司服务的,行政部门的定位一定是服务部门,这种观念应该深入每一个行政人员的意识中。“合作”是一个高效率的公司行政工作质量的衡量标准,行政有没有合作、合作的程度可以界定公司是否“健康发展”,公司要发展,行政部门必须有良好的高效率的合作意识。另一方面,要解决公司领导层“错位、越位、缺位”的问题,切实把公司领导层职能定位在经济调节、社会管理、后勤服务和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上,公司管理层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转变公司领导职能。

3.3优化公司行政决策职能的程序。

首先,发现问题,确定决策目标。其次,拟订方案,寻求达到公司决策目标的途径。研究和拟定实现公司决策目标的各种途径和办法,就是准备行动方案。现代公司行政决策一般要求有多个备选方案。现代公司行政现象复杂多变,更不允许只准备一个行政方案,也不是科学的决策。再次,决策方案的评选审批。现代行政决策问题不确定因素多,目标多,涉及的学科知识多,在实现目标的方式,途径上也会各有不同,仅凭决策者个人的知识和经验去评价和判断备选方案是不行的,必须依靠有关专家的力量,集思广益,从必要性、可能性、经济性、协调性等多方面做可行性研究和论证,共同来评选方案。最后决策者根据专家提供的意见决定采用哪一个方案。

3.4优化行政管理人才资源,提高行政管理整体素质。

行政事务,归根结底要通过行政机构中的行政人员去贯彻执行。行政管理人员要有与时代相适应的一般素质、能力和知识结构。公司主管部门要积极创新公司人才机制,引进先进管理技术,拓展人才培训渠道,培养出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行政人员队伍;同时要搞好科学分工、管理层次和合理授权。还要定期评价业绩,选拔优秀的行政管理人才,整体提高公司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实现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

3.5坚持人文务实管理理念,增强公司行政管理艺术。

随着人们物质文明的发展,人文精神成为社会发展的本质推动力。行政管理中还有许多艺术性问题,什么时候下达命令或指标、怎样下达、词语如何表达等,都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异。人本管理是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一种管理模式,在管理中重视人的智慧、创造力及主导作用,实行综合性、动态性管理,同时,还要增强公司行政管理手段的艺术适用性,从而形成公司发展的整体。

4.总结。

公司行政管理是现代公司参与社会化生产及市场竞争的客观要求,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推动了公司行政管理的多元化发展。新形势下,建立和完善现代公司行政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外部环境(国家政策法规及相应的社会机制)和内部条件(公司自身努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优秀的管理人才)两方面的结合。这些都有待于在市场经济的发育完善和建立现代公司制度中尽快实现。

参考文献。

[1]史丽燕.浅述公司行政管理的人员素质(j).职业圈,.

[2]李赞.浅谈公司行政管理(j).今日科苑,2007(,20).

[3]万惠华.公司行政管理与创新(j).当代经理人,(,1).

[4]杜建军.论现代公司行政管理(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5]柴安东.关于提高公司行政管理效率的思考(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13期。

[6]史桂芝.论公司行政管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7).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娱乐的追求进一步提升,对国家行政事业单位部门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然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发挥部门职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社会经济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丰富的物质生活和高水平的精神享受,同时又刺激着人们寻求更高层次的生活境界,进而需要国家公共事业部门提供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保证人类生活的幸福安康。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就是为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然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发挥部门职能所依赖的物质基础是所拥有的国有资产,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和谐发展的基本物质前提,也是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物质载体,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提升国有资产的使用效率。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属于一种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包括行政单位国有资产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它是指由行政事业单位占有、使用的,在法律上确认为国家所有、能以货币计量的各种经济资源的总称,其表现形式有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流动资产、对外资产和其他资产等等。其中行政单位主要是指各级党政机关、人大机关、政协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民主党派;事业单位主要包括教科文卫事业单位、农林水利气象事业单位、社保交通事业单位等。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公共服务性,即利用资产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保证社会各种事业的有序进行和健康发展;非增值性,即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不是以盈利为目的的;无偿性是指行政事业单位可以无偿使用和占有财政资金形式的国有资产;财政分配性主要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分配和国家及地方的财政预算、财政分配有着密切的关系。除此之外,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是隶属于各个单位部门的一种消耗性的资源,是为了保证国家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还具有部门占用性、消耗性和安全性等特点。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也是国家财政职能的一种,通过制定各种管理制度,推动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保证国家各部门和各项社会活动的安全进行和健康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体系不断得到完善,不断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但是在现阶段实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中仍然存在不少的问题影响着各级部门的办事效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国有资产配置方面,缺乏一个标准来公平合理分配国有资产。

资产配置是指根据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按照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的规定,为行政事业单位配备资产的行为。现阶段,由于缺乏一个公平合理的分配标准,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分配不公的现象普遍存在,如办公用房、职工宿舍、公务车等资产的配备,里面存在着许多问题。资产配备的不公平导致有的部门资产剩余,有的部门资产紧张,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重政府的财务负担,也会直接影响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在国有资产的使用方面,存在着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和浪费的现象非常严重。

首先,在采购资产的环节,就存在着隐患。在采购资产的整个系统中,缺乏一个科学民主的决策制度,来保证所购资产的合理性。此外,一些单位部门的工作人员由于决策失误、经验不足,甚或个人的自私自利观念作祟等因素,导致资产重构、滥购的现象发生,加剧资产的流逝现象。

其次,在资产的使用环节中,流失和浪费问题非常严重。由于一些资产所有单位的管理疏漏问题,使得单位资产丢失和损坏的现象常常发生,比如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公车私用现象非常严重,还有一些单位对外出租的房屋,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资产所有单位收不到租金,使得单位的财务负担日益加重。此外,国有资产的损坏赔偿制度不完善,加重了资产的隐性流失和浪费。

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中的流动资产的管理存在着许多漏洞,其中有大量的死账、坏账,以及大量逾期借款等,造成了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也是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中的一个缺漏。

(三)在国有资产处置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科学、不合理的现象。

许多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在处理国有资产的过程中,并没有按照国有资产处置管理的相关规定,而是随意处置,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有些单位只凭领导个人意愿擅自处理部门资产,完全忽视单位财政部门的作用,无视资产处置的评估程序;更有甚者,一些单位随意转让、报废或者是捐赠,改变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有的甚至直接将国有资产转变为个人私有财产。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资产配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及其他相关工作。上文谈到了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前三个过程中存在的许多问题,在国有资产管理中还会涉及到其他相关的部门和工作,这其中的疏漏和不合理问题也给国有资产的管理带来了许多困难。

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造成国家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不利于单位工作的高效率开展,同时严重影响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进而影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社会的发展,改革现行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实行国家所有和地方管理相结合的方式,合理界定各个行政事业单位的权力管理权限,制定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两者相辅相成,有效解决管理体系中的制度问题;此外,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实施有效的绩效评估制度,根据资产的管理成效,鼓励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施效率。

第二,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职业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单位工作者的责任感,进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实用价值。在行政事业单位现有工作人员中,有些还保留着传统的管理观念,有些思想政治素质较低,不能够从集体价值理念出发思考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及时处理,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文化学习,思想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紧跟时代发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网络动态化管理。现代社会是信息技术竞争的舞台,掌握大量的信息是取胜的关键因素。针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改变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模式,创建新的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实现资产管理的动态化、信息化,增强国有资产管理的公开性、公正性,缓解国有资产重置、滥用的现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

第四,重视财政预算工作的作用,是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的资金都是由财政部门根据财政预算工作的效率,加强财政预算制度的管理,提高财政预算的准确性,是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模式的一条有效途径,有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机制的重构。

行政事业单位是国家发挥各项国家能的载体,保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合理配置和使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有序健康进行,是实现行政事业单位工作有效开展的物质前提,是实现国家安定和平,人民幸福安康的充分前提。改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管理体制,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合理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有利于促进国家财政管理,有利于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有助于政府职能的发挥,有助于加快和谐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3]崔国峰.大庆市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研究[j].学术交流,2004。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幼儿园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考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成为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问题。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少数幼儿园园长素质偏低,管理水平不高,绩效评价体系不完善,管理体制、管理模式未适应形势发展需要。因此,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改进。本文从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以及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幼儿园管理是指幼儿园管理人员遵循一定的教育方针和保教工作规律,动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和管理手段.将人、财、物、时间、信息等各种要素合理组织起来,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优质高效地实现国家所规定的培养目标和完成幼儿园工作任务所进行的各种职能活动。人是管理系统的第一要素,是任何社会系统中发挥作用的决定力量。因此,一切管理都必须以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只有管好人,才能管好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幼儿园管理的重要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其根本目的在于保证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提高工作效率。进入21世纪后,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成为世界趋势。新形势对幼儿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已成为每一位幼儿园管理者思考的现实问题。本文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围绕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对如何卓有成效地提高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了探讨,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一、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幼儿园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就是为了达到国家和社会的预定日标,按照一定的科学原理和方法,采取有效手段(机构、法规、制度、信息),对各种因素(人、财、物、事、时间、信息,)实行最佳结合(计划、组织、检查、总结)的全过程,以收到最大功效。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是新时期幼儿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可持续发展是世界性课题,它要求教育也要立足国情,提高质量与效益。这也是当今世界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如何充分利用和发挥幼儿园现有资源效用,是幼儿园管理当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只有实施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避免资源的浪费,更好地提高现有资源的使用频率,更好地推动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二)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有利于提高办园效益,促进幼儿园教育水平的全面提高管理者通过建立良好的内部管理机制,健全管理体制,将有利于扩大和拓宽幼儿园自身的生存发展空间,提升幼儿园教育水平。在日常的管理中,管理者经常听取不同层面的意见,发挥团小组、工会等组织的作用,实行园务公开制度,增强工作的透明度。幼儿园的工作任务,园内的热点、难点问题都让大家共同讨论,形成认同感、归属感,鼓励大家共同参与园内的管理工作,树立一切为了孩子的敬业精神,增强“园荣我荣,园劣我耻”的主人翁意识。二、当前幼儿园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市场经济的发展,对幼儿园的发展既是令人鼓舞的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由于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一些管理理念、管理模式仍对幼儿园管理产生一定的影响。(一)少数幼儿园园长的素质偏低,管理观念、管理理念滞后一是一些园长不具备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二是市场经济意识不强,自主办园意识不强,没有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不注重幼儿园与社区、家长的沟通。片面强调专业教师的作用,忽视社区和家长在早期教育中的作用。(二)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现行幼儿园管理仍以奖惩性评价为主。幼儿园教师的每项工作都有严格的考检标准,评价制度过细、过于量化、过于机械,评价标准缺乏可操作性,评价方法、手段不健全,而且经常与晋升、奖金等奖惩性措施挂钩。这种自上而下的评价制度,给幼儿园教师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影响了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三)管理体制、管理模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僵化、落后的管理制度严重地束缚了教职工积极性的发挥,主要表现在人事制度上,园长无权决定教职工的聘任和任免;在工资分配制度上,仍然存在“大锅饭”现象,不能把工作成绩与报酬相结合,难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出现以上主要问题,其主要原因是:一是部分幼儿园管理者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没有把市场经济理念、管理手段引入办园机制。二是不少幼儿园由于长期依赖上级主管部门办园,缺乏自主办园的思想,缺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存与竞争能力,限制了幼儿园的进一步发展。三是管理体制无法理顺,管理模式僵化。目前,尽管实行了园长负责制,但人事权、财务管理权并未真正下放,园长的工作受到制约和限制,使园长管理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难以发挥。三、加强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的主要对策针对上述存在问题,我认为,幼儿园管理者只有通过科学、合理地管理人、财、物、时间与空间的活动来完成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才能达到人尽其能、物尽其用、财尽其力,不断推动幼儿教育发展的目的。(一)加强学习,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升幼儿园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作为一名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从以下几方面,努力进一步更新观念,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一是必须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取得国家规定的合格学历和任职资格。另一方面,要定期参加各种形式的更新知识培训,不断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水平。二是要将市场理念引入办园机制。在管理中,对工作能力强、水平高、创新意识浓的教师,除了让她们担当全园示范班的工作任务外,还让她们承担一些示范观摩活动,并提出科研任务的要求,让其挑重担。对于工作能力较强、工作水平较高的教师,我们让她们参加园级公开活动,并进行某方面的教学研究的.任务,给以次重的担子。对工作能力、工作水平一般的教师,要求她们带好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并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给以较轻的担子。虽然每个教师都是不同的,但是,只要知人善用,发挥得当,每个人都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位教师的能量与工作相符,达到人尽其才的效应。(二)建立完善的科学绩效评价制度针对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的问题,我认为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完善:一是要建立物质型的激励机制。物质条件是人生存所不可缺少的,特别是处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当今,人们更把物质的获得看作自身价值体现的标准之一。因此,适当的物质奖励必不可少,要制订教师考核工作细则,特别是对那些成绩显著,贡献大的教师更应加大奖励力度。根据教师的工作情况,确立公平合理的奖金分配方案,建立完善激励制度,奖勤罚懒。同时,还必须设立了各项成果奖,如,设立级骨干教师奖,积极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同时,幼儿园管理者还要注意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如设立健身房、教工活动室、图书室,改善办公条件,组织教师旅游,安排家属联欢活动等等,使教师们以园为荣,工作更上一层楼。二是必须建立精神激励机制。精神动力可以使人们满足心理上的需要,有了精神支柱,才能增进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精神动力支配着人的意志,使人坚定信念,不懈努力。精神动力最关键的是教师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追求,为此,必须注重抓好青年教师政治思想工作,组织她们学习师德风范,聆听名师事迹报告,举办演讲比赛,谈人生、谈理想。经常组织团员青年外出参观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同时,组织教师学习当前国际及国内政治教育形势的报告,明确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以爱国热情作为精神支柱。(三)实行动态管理,充分发挥教职工的最大潜能幼儿园教师能动性、创造潜能的发挥程度,最终取决于管理者给予其多大的空间、余地。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管理模式。幼儿园的所有教师个体都具有管理他人、被管理和自我管理一种状态。科学用人是幼儿园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作为幼儿园的管理者,在用人方面,除坚持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任人为贤、人尽其才等策略外,还包括注意人的优势互补性等。每个人的能力、知识、水平都是不同的,利用个人的优势,去弥补个人或组织以及他人的不足。实行优化组合,实现“1+1>2”,即: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的目的,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主动性。如采用性格互补的组合,避免了因个人性格问题而引发的某些矛盾的出现,同时也有利于对本班幼儿情感的培养;采年龄互补的组合,使老教师带年轻教师,弥补了年轻教师经验的不足,又以年轻教师学习工作的热情和冲劲影响老教师;采用了不同专业的知识结构互补的组合等等;采用优势互补的组合,避免各班级幼儿发展的不均衡性和教育孩子的不均衡性。只有安排合理得当,教师间工作才会配合默契,反之则会相互设防,不能形成合力,从而阻碍了每个人能力的正常发挥。在幼儿园内每一个班级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由教师来具体完成的,组合恰当与否,将会对教育工作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安排配班时,必须对教师性格、能力、学识、兴趣、专长等进行具体分析,在配班中既考虑到互补,又考虑到兴趣志趣的相投,将性格内向与外向,慢性子与急性子、能力较强与能力较弱、善于交谈与不善于交谈的教师配在一起;将志趣相同的,有一定特长的教师安排在一起,有利于形成班级特色,对于能力过强的教师与能力过弱的、相互计较或志趣不同的教师则不能安排一起,否则,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还要考虑年级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相互平衡。每个年级组总要考虑一、二个班起示范榜样作用。对于进取心不够强的教师,则分散到各组,让她与进取心强、工作努力的教师组合在一起,以达到改变原状的目的。只有合理组合,达到结构的优化,才能发挥出1+12的能量。其次,必须推行动态管理。幼儿园管理者在建立和健全一系列必要的规章制度约束规范的基础上,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深入教学第一线,把具体的教育过程决策权下放给教师,与教师共同商议教学进展,参与制定教育计划和设计教学活动,共同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困难,适时为教师提供恰当的指引、支持和服务。教师们有了广阔的自主空间,他们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就能完全激发起来,在实践中使教师和管理者不断地成长。一是要允许教师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自主调整班级课程安排,这既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又可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并且使课程接近幼儿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取得教育的最佳效果,如教学活动的确定,对本园课程的随机调整等等。二是创新教研活动组织形式。在教研活动中,要彻底改变过去那种园长讲,教师听的方式,而是根据教师所需确定教研主题,由教师自愿报名、主持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内容百花齐放,从而扩展了教师们的教研内容,提高了教师向家长介绍幼儿各领域发展情况的能力。改变了家长被动的听,家长会质量降低,家长的教育观念得不到及时转变的状况。因此,幼儿园管理者必须要将这一权力下放给每个班级,让教师们尝试自己不同的方法。当然,“放权”、“放手”、“放心”要有一个合适的“度”,不是管理者撒手不管,而是要注意少一些管理约束,多一些支持,协调与服务,多一些发自内心情感与鼓励,使教师们有充分发挥潜能的机会,增强教师们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加强人际关系的建设。感情投入是建立领导与教师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有效手段。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是一定意义上的人际交往。重视人际关系是提高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系统论整体性观点表明,整体的功能不等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如果人们情感统一,合力向前就会发挥部分功能之和难以达到的效果。幼儿园不同于中小学,幼儿教师年轻活泼,早晚在园时间长,顶岗任务重,又由于年龄与心理因素影响,她们往往容易感情用事,更易于细微处察真情。因此,幼儿园管理者首先要细心体察教师们的心理需要,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心理医生。如经常性的谈话,适时组织一些娱乐性的活动,过问和解决教师工作与生活中的困难。有时管理者的一句简单的问候或一次诚挚的拜访,都会换得教师员工的真诚信赖,消除其间的“代沟”和隔阂。如,有的幼儿园每逢教职员工生日,都送上一个生日寿糕或礼品,以示祝贺。礼物虽轻,却包含着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并孕育了不负所望,努力工作的精神力量。同时,还要积极创设良好的人际环境,一个单位人际关系好坏,很大程度取决于人际关系环境。其中包括以领导者为核心的人的环境和以园内设施为核心的物的环境。前者需要领导者作风正派,廉洁奉公,敢于奖优罚劣,注重自身形象的影响作用,积极创设平等文明的工作氛围。后者则需精心设计园内环境色彩与装饰,设施与布局,玩具与教具等,使人感到优美、井然、和谐,实现以境寓情,以情育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因此,在幼儿园管理实践中,情感投入与人际关系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更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工作艺术,需要认真总结和探索,从而不断提高幼儿园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四)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处理好内部、外部的关系实施幼儿园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必须创新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内部管理机制。一是要完善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领导体制,坚持党支部领导下的园长负责制和民主集中制的管理原则。要真正落实园长负责的层级管理体制,园长集责、权、利于一身,让园长自主办园、自主经营、自负营亏、自我发展,使园长面向社会大胆改革,领导全园教职工面对市场竞争,积极应对,走“自我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健康轨道。二是要理顺幼儿园管理工作的运行机制,要形成在党支部统一领导下,以职能部门和专职管理人员为主,其他部门和全园教师共同参与的管理工作新机制。三是要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必须要有专项经费,来保证各项管理工作和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并且要定期对幼儿园管理人员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管理心理学等方面理论专项培训,合格者上岗。四是完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幼儿园各项规章制度是强化管理的重要手段。依据国家法律和教育行政机关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借鉴先进园所经验,发动全园职工认真讨论的基础上,制定出幼儿园各个管理层面的规章制度,如各类人员岗位职责、职业道德、行为规范及奖惩办法,以及幼儿园学习、教研、教学、保育、卫生、安全及资产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对违反制度的人和事,坚持制度面前个人平等,决不姑息迁就,为幼儿园各项工作的健康运行提供保障。五是处理好内部管理与外部管理的关系,促进幼儿园内部管理的有序化。幼儿园管理可分为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幼儿园与外界的联系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各个物资供应部门和维修部门;第二,广大家长;第三,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其它幼儿园的信息传导;第四,各种社会教育机构及教育基地。这四个方面属于幼儿园外部管理的范围。现行幼儿园管理一般偏重于内部管理而忽略了外部管理,影响了与外部的协调关系。一个幼儿园要形成它的有效管理,必须注意利用多种社会关系和社会力量,对外关系的协调将有利于促进内部管理的有序化。具体表现在:一是与各个物资供应和维修部门关系处理得好,可使幼儿园后勤管理处于良好的物质基础上,以保证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不仅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而且依靠广大家长对幼儿园教养质量的提高产生“正强化”效应。三是可利用社会各种机构和部门,通过参观访问、表演等,扩大幼儿眼界,增长幼儿知识,对幼儿来说,幼儿园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小王国”,他们必须通过多种社会接触来增长知识,如公园、影剧院、自然风景区等,都是幼儿接触社会、增长知识的好场所。甚至某些与幼儿生活有密切关系的工厂,如食品工厂、糖果厂等,让他们参观一些简单的生产过程,了解一些生产现象,也有利于幼儿知识的增长。幼儿园管理协调好与外部的关系,是幼儿园管理科学化、有效化的必要途径。在对外关系方面,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临时性为经常性,变随意性为有意性。要经常注意与协作单位保持联系;不要被动地等待人家的支持和帮助,不是偶然与人家发生联系。这样,在对外关系方而变被动为主动,加强幼儿园与社会的联系。任何社会的活动都是由人来进行的,在幼儿园的工作中,离开了教师及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就搞不好工作。只有按照教师的具体情况,给以不同的工作目标要求,发挥她们的长处,才能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实现管理的目标。同时,要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给教师以轻松的民主环境,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由简单的“凝力”转向“凝心”,从而提高幼教教师队伍的水平,开创幼教管理工作的新局面,把我们的幼教事业推向前进!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创新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江泽民同志曾经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中也至关重要。

高校应该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寻求自身的改革与发展呢,这要求我们制定出深度的行政管理改革策略:

(1)转变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机制的职能,逐渐增强行政人员的服务意识一直以来,我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因此在教育方面,我国的高校很多都是公办的,经费是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在管理上,高校实际上就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小政府,具备官僚体制的弊端。但是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新经济形势的出现,我国高校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我国高校行政管理与外界越来越不融合,已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

(2)适当分散权力,变垂直管理为扁平化管理,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和思路将高校权力重心慢慢下移,要实行民主决策的方法,让每高校管理人员都能平等、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管理者要正确处理决策中的不同意见和见解,允许参与者发表与领导或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

(3)推行行政职能监督问责制,落实责任划分要成立专门的监督小组,对执行部门进行监督,评估,分析,另外推行责任问责制度,有效的推动高校内部决策的贯彻落实和实施,提高高校内部行政办事效率,改善一些官僚体制的弊端,减少一些错误的出现。

(4)提高行政管理者与参与者的自身素质,对管理进行专业化和科学化建设的培养,增强管理队伍的整体水平目前高校普遍存在一些突出的弊端,管理者与参与人员整体素质较低,专业知识欠缺,管理队伍整体水平低。但是高校内部行政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各种决策的制定和政策执行需要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在组织的建设和实施中,又需要管理者和参与人员按照规章制度办事。这些都需要具有专业化知识和科学化素养的精锐队伍来完成。行政管理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提高行政管理者和参与人员的自身素质,一方面对本校的管理队伍进行改造,压缩行政人员的内部编制,减少冗员和推诿扯皮,精简行政队伍。另一方面,加大对管理队伍的培养,要根据才能,能力,知识来用人,裁减一些无能人员,还要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度,明确管理者的各自的责任与风险,对管理人员进行严格的考核、考评,并且推行奖惩制度。

(5)建立和完善行政管理的科学决策机制真正做到决策民主,广开言路,营造一个民主的氛围,让参与人员各抒己见。并且领导者要宽宏大量的听取不同的意见和不同的声音。

创新一直是我们讨论的话题。江泽民同志曾经就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在中国高校的行政管理改革中也至关重要。中国高校的改革与发展,也同样离不开对其行政管理的不断创新和探索,这样,中国高校的发展才会越来越好。但是,不得不说的是: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并不是现代高校行政管理改革工作的终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行政管理本身所具备的含义,改掉行政管理内部的官僚制度的弊端,更好地达到为人民和大众服务和负责的目标,达到发展学术权力、培养优秀人才,为社会,为国家做贡献的目标。未来的高校应该是开放式的,民主式的,科学式的,具备现代气息的高校,而且特别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个性需求,多方面的培养人才,另外,现在高校的内部行政管理体制也应该走向高透明度的民主化、科学化、现代化方向。让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让我们人人都可以看见行政权力的使用。最重要的是:高校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是一个关系重大同时涉及面很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国管理专业的研究人员和高校行政部门的参与人员共同探讨和研究,才能树立正确的行政管理观念,扭转须在社会中的一些错误观念。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当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如何进一步改革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本文是对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专题研究,主要内容是从几个基本理念入手,分析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比较现实的改革路径和目标模式。

在观点上,本文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不适应性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心是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新观点;在分析不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以法治政府为中心的多重目标模式。

一、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随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而逐步展开的,并且经历了一个适应经济体制改革要求的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近30年来,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经过不断地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明显的成效,特别是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转变。

从总体上判断,我国目前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上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

但是,面对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仍然存在不适应的地方。

(一)政府自身的视角: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的具体表现。

如果说不适应性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的话,那么,这种不适应性究竟体现在哪些具体问题上?许多行政管理部门的同志认为,现在行政管理中的主要问题是人员编制不够、经费保障不足、权威性不高、监管手段不强等。

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具体问题上。

动的现象依然存在,国有资产监管有待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体制仍不够完善,社会管理体系仍不健全,公共服务职能仍比较薄弱;第二,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权责脱节、监督不力的问题比较突出;第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理顺,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和执行不力的问题未能得到全面地解决;第四,依法行政观念不强,有法不依、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现象比较普遍。

同时,从理论的视角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具体表现为:从行政管理体制的主体结构来看,主体结构上的问题主要是“政府机构设置不尽合理”;从行政管理体制的职能要素上看,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是目前整个体制的根本性问题;从体制的运行上看,相关机制不健全是行政管理体制比较突出的问题;从体制的制度要素看,法律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是主要的问题。

(二)市场主体和社会和谐的视角: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不适应性问题的具体表现。

分析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以什么视角切入是很重要的。

目前我们对这个问题的分析,大多是行政机关的看法,主要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待管理体制中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到的问题或者说行政机关感受到的真实而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恐怕主要是权力不够大、力量不够强、经费不够多、手段不够硬、处罚不够重等。

这些当然都是问题,作为行政管理者谁都希望不存在这些问题。

然而,为什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行政管理体制不存在这些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却成为问题了呢?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理念、职能、方式方法、手段等都不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其根本问题还是在职能转变上。

当然,也有换位思考来考察行政管理体制问题的情况。

但是,换位思考与在本位上思考,还是有所不同的。

因此,有必要从市场主体和社会和谐的视角来考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这里有几点需要说明:一是,市场主体的视角,即从企业和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角度来看行政管理的问题;二是,从市场主体的视角来考察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即可以从被管理者的角度来印证管理者提出的问题,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更加客观和全面;三是,被管理者对问题的感受往往是直接的、真切的,感性认识的成分较大,需要适当上升为理性认识。

此外,有些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情况可能不尽如人意,这种情况也要注意。

1.关于行政许可问题。

行政许可作为一项重要的行政权力,是政府管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事务的一种事前控制手段,在我国行政管理中被广泛运用,对于保障、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由于缺少法律约束,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这也是人们感受到的政府管理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行政许可范围不清、事项过多,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不规范。

(2)行政许可的设定权不明确。

(3)行政许可环节多、周期长、手续烦琐,缺少必要的程序规范。

(4)重许可、轻监管或者只许可、不监管的现象比较普遍,市场进入很难,一旦进入后却又缺乏监管。

(5)利用行政许可乱收费,将行政许可作为权力“寻租”的手段。

(6)行政机关实施行政许可,往往只有权力,没有责任,缺乏公开、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2.关于行政处罚问题。

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对违反行政法律规范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依法给予的一种行政制裁。

在行政执法活动中,行政处罚是其主要的执法活动。

据统计,行政处罚在政府及其部门的行政行为中占较大比例,因此,人民群众对行政处罚的意见较大,反映较强烈。

实施行政处罚,不仅应当根据实体方面的规定,而且也应当有严格的程序规定。

然而,在行政处罚法颁布之前,由于对行政处罚的一些基本原则没有统一的法律规定,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

行政处罚法的实施,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一些问题。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处罚的设置不够科学,有些领域的处罚过多过滥;有的行政处罚与行政机关的利益挂钩,收支两条线制度流于形式;行政处罚的自由裁量权的行使不够规范;行政处罚偏离处罚目的和教育与惩罚相结合原则的情况比较突出,为处罚而处罚的情况经常发生,常常激化社会矛盾,影响社会和谐。

3.关于行政收费问题。

行政收费和行政处罚一样,也是企业和群众认为问题较多的政府行为。

其实,问题的要害在于不合法或者不合理的乱收费直接损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利益。

目前,较大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收费项目繁多,范围较大。

据统计,现在的收费种类很多,行政主体依据行政权力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相对人收取的费用主要有七大类若干种:(1)许可收费,如排污许可费、土地使用许可费、烟草专卖许可费等;(2)管理性收费,如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出租汽车管理费、计划外演出管理费、民办医疗机构管理费、无线电管理费、公路(水路)运输管理费等;(3)证照收费费,如居民身份证工本费、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工本费、婚姻证书费等;(4)手续费、登记费,如中国国籍申请手续费、社团登记费、收养登记费、企业注册登记费、船舶登记费、土地登记费等;(5)审查检验费,如进出境动植物检疫费、新药审批费、进口音像制品审批费、中药品种保护审批费等;(6)资源使用费,如城市排水设施有偿使用费、水资源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等;(7)集资性收费,如港口建设费、车辆购置附加费、教育费附加、电力建设基金等。

此外,还有一些强制性的收费,如交通强制保险费等。

二是收费不合理、不公平、不规范。

三是收费量大,许多企业不堪重负。

4.关于行政强制问题。

在行政强制权的行使上也存在问题。

哪些机关可以设定行政强制措施不明确;行政强制措施的具体形式繁多,同一行政强制措施有多种表述,缺乏规范;有些没有强制权的行政机关自行实施强制措施,甚至授权、委托其他组织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缺乏程序性规定,有些行政机关在采取强制措施时随意性较大,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造成直接经济损害。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既相适应又相矛盾,矛盾的地方就是不适应的方面。

不适应的问题是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行政管理体制,就是要针对其主要问题,解决其不适应的方面,使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一)路径探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市场化?

在西方国家,有关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中,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引入市场化和私人部门管理方法来改造公共部门,奥斯本和盖布勒的重塑政府(reinventinggovernment)和哈拉基的重理政府(reengineeringgovernment)是其中典型。

新公共管理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紧密相连,有人称之为“企业型政府”,“以市场为基础的政策”。

按照休斯的看法,新公共管理的理论基础是经济学理论和私营管理理论,前者包括新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学和交易成本经济学。

新公共管理强调效率,不过也强调与其他价值的平衡。

他们主要批评新公共行政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来换取公平的过程。

其核心思想和主要观点包括:公私的重新反思,认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也有很多共同的地方,政府可以效仿私人部门;政治与行政二分法的重新反思,政治使得管理更加复杂,但是政治不能与行政分离;重塑政府,奥斯本和盖布勒提出此概念,主要认为要更好地提高政府的效率;结果导向型而不是过程导向型政府,主要是平衡效率和其他方面的考虑;绩效测量,主要是寻求使政府更富有效率和责任;民营化,主张更多利用私人部门生产公共物品等。

重塑政府代表了新公共管理的核心思想。

笔者认为,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些方法在行政管理中可以适当运用,但是,是否选择市场化的改革路径从而把政府改革成为“企业型政府”,值得研究。

比如,在市场条件下,行政机关不能像市场主体一样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又如,市场主体相互是竞争关系,行政机关却不能既是竞争主体又是管理者;再如,市场靠供求关系、价格机制来调节商品的生产、消费等,但行政机关却不能再用计划经济方式指挥干预经济,也不能用行政权力来获取经济利益。

可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把整个体制市场化是有问题的,但是并不是说不能在某些方面使用一些市场机制的原理和方法。

如前所述,市场化要解决的是政府行为的效率和成本太高的问题,当然也可以考虑在职能转变上把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市场化,把政府正在做、不该做、做不了、做不好的事市场化,从而减轻财政负担,提高行政效率。

如将政府机关的后勤管理社会化,将公务用车社会化,某些政府服务外包;将政府的园林、绿化、环卫等部门的职能转化为社会化的公共服务等。

这些服务性改革,有助于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有转变职能的一面,也能提高政府机构自身的效率。

对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等方面的问题,由于公权力不能市场化,且市场化也并不直接针对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具体行政行为中的问题。

因此,市场化的改革,是解决政府机关自身建设问题的途径之一,但不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主要方面。

(二)路径探讨:自上而下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政府自身的革命,因此内部可能产生许多阻力。

要革自己的命,既需要充分地认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也需要有推进改革的外部动力。

综观多年来我国改革的实际情况,一个重要的特点是改革往往从中央政府开始,自上而下推动。

自上而下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虽然是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路径,但是这种路径更多的是形式意义,尚难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一致的。

由法律确立,以法律为载体和体现形式,符合现代法治理念和原则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我们所期望的。

第四,从法治政府的内涵上看,它包括了服务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等内涵。

法治政府的内涵,简单地说,就是按照法治的原则运作的政府,政府的一切权力来源、政府的运行和政府的行为都受法律规范和制约。

法治政府奉行六项基本要求: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

这些要求实际上也就是政府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则,是衡量政府依法行政的标准,包含了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体现了依法行政重在治权、治官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些原则、要求、准则等基本上都涵盖了服务政府、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的内容和要求。

第五,法治作为一个与人治相对应的概念,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律的控制。

这也就是法治政府与非法治政府的根本分野。

非法治政府只要求人们守法,而自己不用守法;法治政府则不仅要求人们守法,更要求自己带头守法。

法治政府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自身的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内,以防止权力的滥用。

而这些正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所追求的目标。

第六,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现代社会是法治社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应当符合法治经济、法治社会、法治国家的发展方向。

如果说社会是法治社会,国家是法治国家的话,那么,政府就应当是法治政府,这是比较符合逻辑的选择。

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就是国家依法治国,政府依法行政。

依法治国也好,依法行政也好,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而且也在于它们本身就是人类所追求的一种价值。

因此,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目标模式的选择也应当体现这种价值追求。

第七,法治政府的基本框架是:在体制方面,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个人的关系基本理顺,政府职能转变基本到位;中央与地方、政府与部门的权限比较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形成;行政权力与责任挂钩、与利益脱钩。

在法制方面,行政活动有法可依,制度建设反映客观规律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法律、法规明确具体、科学规范、切合实际;法律、法规、规章得到全面、正确实施,法制统一、政令畅通,合法权益得到保护、违法行为得到纠正或者制裁、经济社会秩序得到维护。

在机制方面,及时反映人民群众意愿、权利与责任真正统一的决策机制基本形成;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防范、化解社会矛盾的机制基本建立,社会矛盾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行政监督机制基本完善,监督效能显著提高。

在观念方面,提高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法律观念,遵守法律的氛围基本形成。

由这样的体制、法制、机制、观念和原则、要求、准则等所构成的法治政府的模式,不仅能够切实解决我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更好地适应我国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的迫切要求,而且也与当代世界发展的总体趋势相契合。

总之,政府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

到那时候,行政管理体制顺畅,政府行政权力的取得受到良好的规范和制约,行政管理公开、公平、便民、高效、诚信,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会依法办事、能依法办事。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既是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的紧密结合体,也包括了有限政府、阳光政府、诚信政府、责任政府等内涵,是用法治政府为中心和主体概念来概括的以服务型政府为重要内容的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多重目标体系的综合模式。

建立符合这种目标模式的体制,就是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的方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当前,世界正处于知识经济快速发展时期,企业市场竞争激烈。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加强对企业行政管理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和价值。需要注意的是,企业正处于改革的核心阶段,若要更进一步的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不仅需要立足于本国的具体国情,还应积极吸取国外企业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中的有益经验,更好的促进我国企业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随着国际国内经济环境的不断变化,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可持续发展,或在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不仅需要有自己的独特性,还必须有高效的行政管理。因此,借鉴国外企业行政管理经验,对我国企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的快速发展,行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起到的作用也正在日益发生变化。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我国行政管理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

1.行政管理意识不强。在我国,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大多企业管理层认为行政部门的工作就是单一的后勤及文件管理等事务性工作,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作用不大。从这可以看出,企业对于行政管理这一领域是重视不够的。因此,企业在招聘行政人员时,设置准入门栏低,更甚者直接将关系比较好的人员安排在企业管理行政部门,以至于行政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

2.行政管理制度有待完善。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领导者对企业行政管理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设置了独立的部门。但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力还没有消失,传统的行政管理思维在现代企业中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形成健全的行政管理体制。在实际工作过程中,企业行政管理者如果不能结合企业的现实情况,只是按照固定的模式制定、下发规章制度,就会使企业在遇到紧急情况时无章可循,致使企业无法正常运营。另外,由于受传统思维的影响,一些企业管理者不能结合自身实际,在管理工程中跟不上新形势下的企业行政管理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行政管理体系有待健全。对于企业来讲,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的行政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还能够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但是,就目前来讲,机关习气在企业行政管理中任然盛行,以至于各部门人员的职责和分工不明确,降低了企业人员的工作效率。甚至,在有些企业中,企业行政管理领导者在管理过程中为了个人利益,插手执行层次人员的工作,做出了损害企业利益的违法行为。

从国家层面讲,企业的出现,为社会人员提供了众多的岗位,有利于解决劳动力的就业形势,维护社会稳定;从企业自身来讲,在市场竞争中,企业为获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的进行科技创新,有利于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而企业行政管理与服务体系的建立,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世界各国也都十分重视。但是,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不同,各国在行政管理方面也不尽相同。

1.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设置的不同。从政府对企业的扶持情况看,企业行政管理可分为市场主导型和政府主导型;按政府机构设置看,企业行政管理可分为中央直管型与中央和地方分设型。首先,就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来说,市场主导型主要推崇的是市场自由竞争的作用,对于政府的扶持政策也有必然要求,也就是说,政府的扶持政策必须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最终是为了维护市场竞争的公平和自由,美国的行政管理就是其典型代表。而政府主导型则十分强调政府对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为促进企业和国家经济增长,企业更需要运用政府的行政权利来对市场进行相当程度的干预和指导,如实行“混合经济”的德国。其次,由于政府机构设置的不同,联邦制国家大多采用中央直管型。因为,在联邦制国家,明确划分了中央政府与各地方成员政府之间权利,为了有效监督地方对企业的支持政策执行力度,所以,在行政上实行的是中央与地方分治,进行垂直管理。就单一制国家来说,地方政府只是中央政府的下属或代理机构,所有国家大权是由中央政府掌握着,因此,单一制国家多采取中央与地方分设型行政管理方式,如法国。

2.服务体系的设立。总的来说,行政服务体系包括营利性组织服务和非营利性组织服务两大类。首先是营利性组织服务。我们知道,营利性组织的主要目的就是为组织获得最大限度的利益,但是,营利性组织在其工作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服务性功能。如银行提供资金服务,非银行组织提供各种金融咨询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参与了社会服务业。其次是非营利性机构服务。非营利性组织是由民间成立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治性组织或团体,主要从事社会服务与管理。在国家企业服务体系中,非营利机构主要包括半官方机构和民间机构。一是半官方机构。半官方机构是由政府和民间联合开办的,具有可靠性和灵活性优势。根据国家具体的政治制度,半官方机构又可分为联邦制国家的半官方机构和单一制国家的半官方机构。联邦制国家大多通过采用其他手段,而不是直接干预地方性事务,来调动社会各界共同开办服务机构,比如美国设置的出口援助中心。而单一制国家是根据官方机构形式来设置为企业服务的机构,其政策性较强,如日本的商工会议所。二是民间机构。从其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民间机构是由民间组织发起的或是由政府支持和推动而成立的具有专门性的服务组织和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为企业需求服务,如美国的技术推广中心。

通过对国外企业行政管理和服务体系的了解,我认为,其对我国的企业行政管理及服务具有以下启示意义。

1.明确企业行政管理的重大价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行政管理是企业强有力的服务后盾,企业管理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企业管理者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角色,在统一的框架内,建立一个科学的行政管理机构。其次,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企业管理者要充分结合当前实际工作状况,明确企业行政机构的重大价值。最后,企业管理者要采取相应措施,依法制定合理的企业发展原则和策略,以更好的推进企业行政管理的工作水准。

2.完善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完善的企业行政管理系统应包括权力体系、技术体系和事务体系三个方面。就目前来讲,我国正处于经济改革期,市场还不稳定,企业行政管理单纯的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性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是中央集权的单一制国家,企业行政管理具有很大的政治性,中央管理机构指导并监督各级地方政府,而各级地方政府又管理着地方管理机构。因此,在该层面上,中央政府要加强企业行政管理力度,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其主导作用。此外,还要建立合理的行政构架,细化并明确各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确保政令上下通达。

3.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合国外经验和我国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了解到,企业管理部门作用发挥有利于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当前,在我国大多数涉及企业政府机构的部门都有制定各类支持企业发展的措施。在此,企业主管部门的作用可以说是榜样作用、牵头作用,可以建立相关的规章制度来支持企业的发展。由于我国现行的企业行政管理缺乏系统的规章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企业规章制度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企业行政管理主体作用的发挥,确保完成企业的发展要求。

4.建立健全企业服务机构体系和长效机制。首先,据国外经验可知,半官方机构有利于政府部门职能的完善,换句话说,它是延伸了政府的职能。随着我国进一步的改革,一些事业机构可以转变为半官方的企业服务机构,或者可以在民间组织机构中发挥积极作用。其次,从国外经验来看,政府的支持对企业服务体系的建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但是,企业服务体系的发展不能脱离整个社会,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因此,在我国要想建立企业服务机构的长效机制,既要中央政府提供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也需要全体社会成员参与进来。

参考文献:

[1]王恒立.关于加强企业行政管理的路径探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103.

[2]刘晶晶.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及改革建议[j].才智,2015,31:274+276.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本文通过对企业行政管理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对当前制约企业行政管理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并对如何优化企业行政管理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企业行政管理特点管理手段基本要求。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为适应切实与国际现代化企业管理并轨,学习利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当前的企业管理就因时而动,切实结合实际需要及时调整旧的管理方式,适应企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缩短与实际需要的差距,只有在管理中企业行政部门坚持在管理、协调和服务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才能算地上一个合格的现代企业企业。所以要推进企业的壮大发展,就必须要加强和改进企业行政管理,搞好企业内部管理,适应市场经济和企业转机建制的需要,这对于增强企业活力和发展市场经济将具有重要意义。

1.权力依赖性。

企业行政管理要充分行使权力,是否能真实的起到作用,主要由建立在企业内部组织机构以上的上级权力与权威所机构决定,没有上级主管权力机构的支持,企业行政管理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只有依据坚实的权力基础,企业行政管理才能正常的运用职能作用,确保职权实施达到如期效果。同时企业行政管理在运行过程中,再配以对违抗管理的惩罚措施,企业行政管理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所以企业行政管理手段和方式还体现出较强的针对性。

2.效能实用性。

企业行政管理在实际运作中应更加注重管理内容的形式和实质内容,对企业管理过程中诸多制度、程序、环节、图表、文件等要求更加贴近实用需要性,往往要经过多次的调研、论证后,结合实际进行剪裁和调整,使之变得更加贴近企业管理实际需要。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并不是孤立的,企业行政管理与企业的经济效益紧密相连,在实际运作中企业必须与其他的经济主体进行相关的经济活动,而且在生产、管理、销售过程中必须遵循企业运营成本效益原则,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提升管理效能,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让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

4.效力纵向性。

企业行政管理也如同行政单位一样,管理过程也主要是通过企业行政组织内部的隶属关系,自上而下进行指挥和协调工作,而且更多的是贯彻执行企业管理决策层对下级的指令性要求,因此企业行政管理方式表现的更多的是纵向性,产生的效力也是纵向性的。

1.管理职能。

根据企业经营的需要,在处理好企业日常事务,确保企业各项日常性事务正常顺利运行的同时,还要各极主动围绕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策略、企业精神、企业文化建设开展一系列研究活动,然后通过分析总结,为促进企业的发展,向企业决策层献计献策。同时逐级建立自上而下的责权关系,以充分保证行政管理渠道的畅通无阻,保障企业行政管理工作效果。

2.服务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不仅要显确保企业各个部门的运转提供后勤服务,还要服务于企业内各相关机构,协调好各相关部门间的关系,从而发挥企业的运转最大化,企业行政效率的提高最大化。

3.协调职能。

企业作为一个经营主体,内在关系错综复杂,方方面面也需要协调流通,才能保持正常运转民,保障企业整体工作一致性,做为主导作用的企业行政管理部门,应针对企业现状积极采取多种措施,协调好企业内员工之间的关系,完善相互间职、责、权方面的结构体系,处理好员工间的冲突,从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

4.控制职能。

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主要职能是对保障企业运转的各相关措施进行监测、控制与调整,及时完善建立相关的激励机制、监督系统和制定奖惩措施,并确保切实执行,从而通过运用控制手段促进企业管理,增强企业工作的有效性及合理性。

受长期以来传统理念的影响,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行政工作者还无法摆脱类似于政府机关管理模式,这是与现代化企业的需求是格格不入的,这只能会使企业行政管理更加保守僵化,降低企业行政效率,阻碍企业的发展进程。

2.缺乏完善系统的管理制度。

目前我国的大多企业没有与国际接轨,对企业管理仍然没有一整套科学、系统的管理规章制度,在管理中更多的是凭借工作经验和想当然的工作方法去开展企业行政管理工作,甚至在管理中企业管理层无视企业的管理制度,以凌驾于制度以上态度去管理企业,致使企业处于混乱状态.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

当前的企业制度制定和管理,不是立足于实际应用,而是决策层拍脑袋定的,在管理中缺乏实用性,而且当前企业管理导更多的是注重企业经济效益,对行政效率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4.与实际需要严格脱离。受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管理思想的影响,企业行政管理人员在管理中不去主动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固守成规,虽然吸取现代化企业的管理经验,企业行政管理机构经过多次调整,但在管理顺仍存在企业行政机构臃肿、人员配置紊乱、管理渠道冗余复杂等诸多不规范之处如,致使政令不通,制度不达。

1.当前要使企业行政管理适应企业的快速发展。

就必须要改变企业行政管理的现状,改革中要本着为企业经济利益服务的原则,彻底摈弃形式主义,顽固不化、因循守旧的思想,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理念,并切实在工作中切实根据企业实际需要,坚持以公司利益为中心,综合运用多种管理办法,结合实际科学确立管理机制,强化服务理念,真正围绕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开展工作。

2.建立以企业管理者为首的指挥系统,完善管理机构,强化行政指挥权力。

通过牢固企业决策层行政管理理念,确保企业行政管理部门有足够的行政权力和必要的权威,科学规范的行使行政管理手段,依据可靠的行政实施渠道、高水平的咨询机构、严格的管理措施,强化企业行政管理实施,大大减少不致因考虑欠周或个人判断失误而产生负面影响。

3.在管理中要坚持以先进的现代管理方法为基点,积极营造有自我特色的企业文化。

重视企业员工的感情和需要,真正为员工营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并通过完善激励机制和奖励制度,不断激励与鼓舞、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最大化的促进企业实现效益增长。

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完善各项管理、岗位责任、工作程序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实施科学规范的分工、协作、服务职能,大力提高人员队伍素质,坚持以科学的任务目标来引导正确的管理行为,以严格准确的绩效评价制度为企业奖励基础,极力完成激励机制良性循环,有效实现引导、评价、奖励科学结合,以确保激励机制在企业行政管理中达到预期效果。

近年来,我国企业行政管理虽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仍需要企业管理层关注解决,大力解决企业行政管理机构虚设、职能作用不强、与实际脱钩等现状,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企业现代化发展也就成了一句空话,企业的经济利益也得不到保障,当前要想推动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企业行政管理机制,是当前急需解决的要务工作。

参考文献:

[1]邓集文.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的现存问题以及改革思路[j].《科技与企业》,2011年9月.

[2]蔡步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企业行政管理组织变革的影响探讨.《商场现代化》2011年7月.

[3]贾俊玲,李建.《合同法与企业合同实务》[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9.

[4]李守君.加强经济合同管理的策略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行政管理毕业论文

[摘要]技术管理是对水利水电企业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目前有些地方水电的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文章探讨了水利水电企业如何实行现代化管理。

[关键词]水电企业;管理体制改革;技术管理。

一、我国水电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就电能而言,水力发电和其他发电手段相比,其优势在于有很好的调峰能力。调峰能力强,不仅给电网的电力调度带来了方便,同时也可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根据我国电力工业发展的特点,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沿海地区,电力工业已具备了相当的发展规模,但因当地缺乏水力发电容量,电网调峰容量短缺,因此建设一批抽水蓄能水电厂已成为当务之急。

国家鼓励大力发展小水电,对水电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针和优惠政策,如“小水电要有自己的供电区”.但电力体制改革后,水电发展也面临很多困难。如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水电无法行使有效的行业管理;安全责任不明,水电站在建设或运行过程中,一旦出了安全事故,有关部门就会推委,最后受罪的是水行政主管部门;水电统计工作进展不畅,统计结果反映不了客观真实,不利于领导科学决策等。

二、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管理模式。

(一)技术管理。

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做到以下几点:

1.建立建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水电厂应建立厂站、车间、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责任到人。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工作总结,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损坏率,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图表,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记录、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运行、检修、试验、检验记录等)。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本厂的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

3.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二)强化水利水电厂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

水电厂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发电厂生产运行方面的工作是复杂而繁多的,如主设备可用率、弃水停机时间、厂用电率三项指标作为对已投产发电厂的生产运行考核项目。

(三)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水电厂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

机械和运行工作,检修人员也身兼电气、机械检修两职,有的厂站甚至没有检修工,设备检修时才抽调运行人员出来参加检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小水电厂已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有职工缺乏应有的知识,在工作中感到吃力。所以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是小水电厂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结语。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水利水电企业要用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大力推广国内外同行在成本控制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组织建立每日生产信息的自动采集、计算和传输、存储等,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发电厂的生产运行过程。水利水电行业中,大部分信息都可直接从发电监控系统、水情测报系统、闸门信息系统等系统自动采集,这大大提高各项指标准确性,真正建立水电厂对每次洪水的跟踪利用、每项设备发电潜力的挖掘,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形成有效、可操作和简明的现代化生产运行管理模式,使水电企业获得良好收益、使国家能源安全合理利用、使经济可持续增长。

参考文献。

[1]杨培岭。现代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管理理论与实务[m].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

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执行力”来源于企业管理中,其已经成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代表词汇,近些年,“执行力”一词逐渐应用于教育领域,“执行力”的概念为:贯彻企业的战略意图,并且带领员工有效完成企业既定目标的能力和本领。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界定:第一,从决策角度分析,执行力体现了高校贯彻国家既定政策方针,评估高校服务能力以及办学实力的能力;第二,从管理者角度分析,执行力是行政管理人员在共同意愿的带领下,落实以及贯彻高校的工作部署、制度措施、战略决策以及重要决议的能力,其贯彻与行政管理工作的全过程。

1.强化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行政管理执行性的高低与高校健康发展具有直接关系,高校在发展以及运行当中,一定要具有快速以及持久发展的基础,因此,这对管理的要求也更高。高校领导一定要具有超前的预测能力,并且针对发展机遇做出相应的调整方案,但是合理的调整方案不一定可以保证高校的健康发展,只有充分落实方案,才能确保高校的稳定前进。想要实现方案的充分贯彻和落实,需要执行层具有较强的执行能力。在方案执行中,高校各个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的具体职责不同,要求相关管理人员履行自身职责,并且做到各个部门的有效配合。提高执行能力的主要核心是管理人员可以最大限度、最快速以及最好的贯彻高校制定的方案,并且在新形势下,加强管理建设的创新与改革。

2.当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工作效率低、服务意识强。

一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态度不积极、不认真,导致高校制定的相关政策难以有效落实,一些高校领导或者管理人员在工作中,不重视工作的准确性,对待工作缺乏责任心和紧张感。同时,管理人员自身能力缺陷,工作难以有序开展,结果与目标相去甚远。

2.2制度缺乏严肃性。

我国高校开展各项工作的标准和制度缺乏严肃性,在执行中,领导和基层人员没有充分落实相关制度,领导互相推诿、管理人员应付了事,制度只是挂在墙上、停在嘴上、写在纸上,形同摆设、趋于形式。由于制度和标准是衡量管理人员能力和态度和标尺,如果失去执行力,就降低了制度的公信力和严肃性。

2.3部门与组织之间缺乏有效合作。

组织结构是高校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系统,科学的组织体系可以为高校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但是当前,我国高校管理组织设置不科学,职能重复交叉、分工不明确,组织结构在设置的过程中没有严格地遵循高效、制衡及精简的原则进行。因此便使得管理信息无法在各个部门之间快速地传递,一旦出现问题,学校各个部门与领导之间便会出现相互推诿的状况,没有合作精神以及团队意识,同时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以及资源浪费的情况。

3.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相关策略。

3.1充分认识其必要性以及重要性。

想要促使高校良好以及持久的发展,决策层一定要充分利用发展的机遇,科学制定发展战略,为高校顺利发展提供战略保障。执行力是充分落实高校发展战略的基础和前提,虽然不同管理人员、不同部门以及不同职责所需要的执行力也不相同,但是执行力最重要的体现,是行政管理人员最大限度、最快速以及更好的完成高校所制定的长远性以及战略性发展目标。因此,新形势下,高校一定要充分认识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推动行政管理向标准化以及规范化发展,促使高校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实现高校的健康发展。

3.2建立并完善决策机制。

行政管理的关键环节是决策,同时其也是开展各项管理的前提条件与基础,一个科学明智的决策可以为高校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高校想要获得一个健康稳定的发展,就根据实际情况为不同部门与层级制定科学的目标。而高校在实施各项决策时需要一定的执行力,执行力的高低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各项决策的有效实施。除此之外,高校在制定决策的'过程中要推行民主化及科学化要求,对当前社会的实际需求进行充分地了解及掌握,并且根据自身优势与特点来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政策方针。决策要坚持民主集中、以人为本的原则,保障全校师生的合法权利,通过研究调查,进一步完善决策程序和方案,建立科学的决策评估体系。

3.3建立以及健全管理机制。

高校想要能够充分实现决策效果,就需要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约束及激励,主要方式便是建立一系列的制度和标准。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关键流程是运营流程、战略流程及人员流程。其中人员流程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因素,其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高校要针对管理人员开展准确而深入的评估;第二,将高校运营和发展与管理人员进行充分联系;第三,高校要提供人才培养平台。高校在制定管理流程的过程中,要做到步骤清晰、主题突出以及目标明确,将操作性、合理性以及科学性充分结合,并且在执行方面要将灵活性和严肃性充分结合。在实行流程的时候,要将相关的制度和规章融入其中,并且建立与执行力适应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制度要做到执行到位、奖罚分明、权责清晰、任务明确以及内容清晰,尊重每个管理人员的差异,不断完善激励和评价系统。

3.4构建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

科学合理的监督机制有助于高校准确传达各项制度政策,同时还有利于师生与领导关系的和谐发展。高校在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加强制度建设和法制建设,对现有的制度进行分解及细化,并且要确保监督网络的系统化以及全面化,跟进管理各项目标。除此之外,高校在落实每项任务时,需要严格根据时间节点来对计划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查找实际执行状况与计划之间存在的差距与问题,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对高校的各项管理工作进行协调。高校还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以此来充分地发挥出检查部门的各项职能,并贯彻到管理的相关环节。高校在岗位聘用及设置、干部管理、办学思路、重要决策以及发展规划等政策在拟定之前,要由教代会评议和讨论。干部领导要通过定期述职,对其进行评议、监督以及考核。

3.5强化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

高校相关组织或者部门要提高人员的执行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在选聘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基本要求硕士学历,但是学历与能力并没有直接关系,高校在选择管理人员的时候,要考虑其综合能力,其中主要包括执行能力、应变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写作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等,管理人员一定要熟悉和掌握相关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知识,并且把握执行原则,同时,管理人员还要具备一定的敬业精神、责任感以及纪律性意识。高校要定期开办职业化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的实践水平和管理理论。结语总而言之,影响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因素很多,因此,高校领导以及管理人员要提高对执行力的认识,并且在工作中端正态度,不断创新和完善工作方法,高校还要加强管理人员团队建设,加强监督管理机制,将执行力当做高校日常管理工作来抓。

参考文献:

[1]玛迪娜布尔兰.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执行力的策略研究[j].才智,2016,10:47.

文档为doc格式。

行政的毕业论文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高校在办学定位和教育目标上都在不断适应社会新需求,如亲产业化、产学研合作、高素质人才培养等。

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指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

高等学校行政管理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等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1]高校的行政管理是实现其教学、科研两大社会功能的基础。

近几年,我国涌现出不少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诸多问题,使得新建本科院校的快速发展质量和办学效果受到了影响。

如今,我国对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新要求,高校教育改革正向较大规模和较深层次转型,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和质量提升,在此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应建立起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以适应这种高校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形势。

因此,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队伍建设也成为高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建设的现状与目标。

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学校有三要素———行政管理、教育和研究。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改革成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满足高等学校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和高校内涵建设的需求,高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也需要与之匹配。

高校行政管理的质量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的健康发展,只有全面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才能有效提升高校行政管理水平。

[2]对于新建本科院校而言,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对高校教育目标和办学理念的实现影响更为重要,是支撑学校发展的支柱。

在当前情况下,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面临着自身素质提高的需求,如需要具备良好的业务能力、应变能力和政治素质,需要具备新理念和掌握新的信息管理工具。

而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建设初期发展基础薄弱,教师队伍和行政管理队伍参差不齐,影响到高校工作运转的效率和执行力,甚至影响到高等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水平建设。

高校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和工作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现代化进程。

[2]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建设应在高校教育大目标下,立足于高校办学目标和行政管理要求,以效率、质量、专业为目标,以业务、服务为导向,构建开放性、特色型、服务型、专业性行政管理队伍。

二、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与原因。

新建本科院校发展时间短,发展之后又面临着办学困境,在科研能力方面难以和研究型大学相比,在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方面难以和高职院校相比,在办学质量提升、特色凝练、人才培养、教工队伍建设、转型升级等方面面临许多现实性问题。

在新形势办学目标下,应不断深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改革,提升行政管理人员办学理念和创新理念,紧跟时代发展和办学目标需求,是新建本科院校提升竞争力和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队伍仍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方面:。

1.管理方面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参差不齐,管理队伍建设水平低下,管理效率低下,一些新建本科院校为招揽人才,纷纷打出解决人才家属的招聘条件,将人才家属放置在行政管理岗位,导致行政管理人员队伍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到教学、科研和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贯彻执行。

2.观念方面如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管理理念滞后,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制约了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

3.激励问题如新建本科院校的行政管理人员待遇与贡献不匹配,行政管理人员岗位工资细化程度不够,行政管理权力泛化、存在双肩挑的行政管理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业务能力不强、待遇与教师差距较大,与新的办学理念有差距等等。

这些问题客观上影响了行政管理人员的服务水平改善的动力。

4.业务问题如行政管理人员缺失专业系统学习和知识培训,学历层次相对较低,业务技能不足等,影响了高校整体办学目标的发展。

三、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策略。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和高校办学理念的社会化和市场化,高校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化是世界各国高校建设的一种必然趋势。

如今的高校办学,国际化和全球化趋势在不断上升,因此,新建院校的办学初期就应重视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专业化建设以提高办学管理水平和办学的经济效益。

本文基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该系统涉及目标层、建设层、实施层和评价层。

其中,提升策略对应实施层,是一种带有具体操作的.提升策略,受到目标层和建设层的指导,应以评价层为依据和信息反馈,使提升策略更加有成效。

1.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以办学目标为要求,以分类管理为出发点,构建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

当前,新建院校在薪酬激励机制方面都沿用高校的旧体系,导致对行政管理人员激励不足,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

对行政管理人员可以分类分系列制定岗位责任、业绩、贡献挂钩的绩效薪酬,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尝试推行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多种薪资体系并存的工资体系,增强薪酬待遇的吸引力,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2.完善行政管理人员的保障机制。

黄剑青指出,高校行政管理人员激励存在的困境有:“行政管理工作本身缺乏吸引力、行政管理人员的职业社会地位不高以及考核机制不健全。

”[3]保障机制的构建应立足长远,强调行政管理人员的长远性发展和整体素质提升,因此,前期投入成本可能会大,这就对高校提出了一些新要求,要制定长远计划安排,以保障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提升,如带薪培训、绩效福利等,甚至脱产学习,从而为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水平提升解决后顾之忧。

3.引入企业式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新建本科院校应以企业为师,不断增强竞争服务意识,重视对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可以逐步推行资格要求和岗位证书制度,如轮岗制、带薪培训、资格认证考核,对优秀贡献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奖励,增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以企业式人力资源管理方式提升行政管理人员素质。

4.加强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制度建设。

以岗位职责为核心实行目标管理,树立以业绩、成果、贡献、能力为导向的岗位考核意识,采取差异化行政管理人员评价方式,建立岗位适应的多系列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体系,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分级流转、优胜劣汰的动态聘任管理机制。

慎重引入行政管理人员,除了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外,新建本科院校还应该重视对行政管理岗位的资格要求,严格考核新聘行政管理人员,而不是将行政管理人员简单地作为一种招聘教师的附属搭配,从而降低了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总体素质。

5.加强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信息管理能力建设,满足高校行政管理信息化发展要求。

当前,信息管理成为高校行政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应不断加强行政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水平,注重行政管理人员的培训和发展,实施岗位轮换和业务交流,加强行政管理绩效考核的评价标准和实施量化管理,提高信息化能力,适应高校信息化管理要求,提高行政管理工作效能,建立多目标的激励和管理发展机制。

6.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

行政管理人员队伍的考核是激励机制的关键,应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行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分系列管理制度,明确各系列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择优聘任,竞争上岗,实行不同内容的支持模式,鼓励行政管理人员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岗位作用。

四、结论。

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需要从激励机制、培训方法、管理体制、保障机制、考核机制等多方面入手,进行系统性改善和提升才能取得效果。

基于此,本文从建立基于分类管理的激励机制、基于业务内容的行政管理人员考核评价机制、企业式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岗位聘用和岗位考核相结合、信息管理能力建设、行政管理人员的激励保障机制等多方面,提出新建本科院校行政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策略。

思想政治教育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作用【2】。

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安全、生产、经营等各项工作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是整个企业的中枢神经系统。

因此,为了企业能够提高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创造更高效益,必须大力加强行政管理。

想要提高行政管理单靠规章制度的约束的不够的,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员工自觉遵守企业相关制度,企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新钢集团公司建厂57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成为了一个千万吨级省属重点企业。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行政管理工作遇到许多新情况、新问题。

没有良好的行政管理做后盾,企业的发展也是短暂的不长久的。

正是认识到了行政管理的重要性,集团公司制定了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制度来约束激励员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弊端和不足。

对于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也只是在表面上遵守,内心里并没有认同。

这对大型钢厂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企业是由人组成的集体单位,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付出与贡献。

思想政治一人为前提进行思想强化。

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潜移默化,可以让每位员工更加了解企业,认同企业文化,从面达到统一思想,激发干劲的作用。

因此,在行政管理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必须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首先,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开展行政管理工作的客观要求。

我们都知道企业必须拥有良好的人文环境以及拥有稳定的员工队伍作为基础才能发展好企业的行政管理工作,我们都知道一个企业要开展好行政管理工作,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必须与企业的行政管理制度相适应,与企业的发展目标一致,反之企业将无法长期生存发展下去。

新钢集团公司通过制作企业文化手册、利用新钢管理杂志及新钢每日新闻等宣传媒介做好广大员工的思想政治教育,使他们自觉地建立起自身内在的行为规范,自觉遵守规章制度,在思想上形成统一,在目标上达成一致,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其次,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指明灯。

通过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员工充分学习企业文化知识,用教育者的思想影响广大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将企业思想转化为个人思想,从而应用到实际工作中。

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生产、经营、管理、安全等工作中,在公司内部建立起精神激励机制,帮助员工树立崇高的理想,倡导“创新、奉献、超越”的企业精神,提高员工的思想觉悟,维护内部的安定团结,创造一个“明事理、晓道理”的稳定环境促进生产经营。

行政法毕业论文

论文它既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又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一种工具。下面是关于行政法毕业论文范文的内容,欢迎阅读!

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行政法与宪法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尤其在运用国家权力与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甚为突出。一方面,宪法是行政法的基础,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行政法的发展离不开离不开宪法原则、宪法理念的指引,宪法的实施、宪政的生长也同样离不开行政法的发展;另一方面,行政法的发展能够对宪法起到补充、发展、完善乃至修正的作用,从而推动宪法、宪政日臻完善。因而,深入探究行政法与宪法的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战略意义,我们必须站在建设法治国家的高度,努力推动行政法与宪法之间的互动关系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行政法 宪法 互动辩证关系 法治

当今法学界普遍认为,宪法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处于最高位。在宪政国家,宪法不仅具有形式上的最高地位与效力,并且具有实质上的最高地位。从此意义上讲,宪法是一切部门法的渊源,指导着各个部门法的运行。但,处于对限制公共权力、保障公民权力的共同关切,二者在内容、功能上又颇多相同之处,都被认为是传统公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核心内容是对国家权力的实现方式及运作进行规范,行政法所关心的则是行政权的存在及行使的合法性。因此,宪法与行政法在调整对象、范围及方法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然而,宪法与行政法关注的问题具有相似性,二者之间除了从属关系与部分重合关系之外,还存在补充、发展关系具体而言,行政法在遵循宪法原则与精神的前提下,在宪法的范围内有能动活动的余地,并对宪法的发展起着实际的推动作用。行政法与宪法之间是一种互动辩证关系。

1、宪法是行政法的根基。宪法为行政法的产生、发展指引着方向,行政法的发展则落实了宪法的.基本原则、传播了宪政的基本理念。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行政法的产生是以宪法的产生及实施作为基础与前提的,行政法对宪法有一定的依存性。

2、行政法是宪法的具体化。国家生活的复杂化加上立法机关本身固有的缺陷使得行政立法在当今法律体系中处于重要地位。民众不仅要求参与民主制度权利的实现,还对于自身权益,诸如劳动、接受教育、享受优质的环境等,有着更为强烈的要求,这些有赖于行政程序法、劳动法、教育法及环境保护法等的制定与实施,而这是宪法所办不到的。行政法是将宪法所确认的基本制度与基本权利予以具体化的主要途径,是实现国家目的重要手段,保障公共利益与提供服务是其价值所在。

3、行政法的发展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补充、发展了宪法,其深入发展是推动宪法的修改重要的源动力。众所周知,由于立法者主观认识的局限性与社会生活瞬息万变的无限性之间存在着难以消解的矛盾,立法如此,立宪亦如此。成文宪法的高度原则性、概括性及预测能力的有限性,都注定了其往往滞后于复杂多变的社会关系。就调整对象而言,宪法与行政法有相当部分是重合的,因而行政法在遵循宪法基本原则、精神的前提下,对宪法的发展是有很大作为的。

行政法与宪法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也存在着失衡的一面,这种失衡既表现为行政法的发展可能突破宪法原则甚至完全偏离宪政的轨道,也体现在行政法的发展有可能因宪法的严重滞后而受阻。因而,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努力推动行政法与宪法之间互为协调促进的发展方向。

1、通过各种有效的变迁手段,促使宪法积极地回应行政法发展所带来的挑战。

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法治包括两重含义:已通过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作为“法上之法”的宪法,无疑更应该获得全社会的普遍认同,且其自身的规定也应当是健全的、良好的。否则,宪法缺乏权威,宪政、法治就永远难以实现。我国行政法的发展已经对宪法提出了一系列深层次的要求,回顾现行宪法20年来的实施历程,不难看出,修宪已经成为我国最重要且使用最为频繁地宪法应变方式。同时,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对宪法有解释的权力。在社会急剧发展的今天,释宪权对于维持宪法的稳定,弥补宪法条文规定的不足,推动宪法制度的实施和观念的普及显得尤为重要。

2、以“宪法优位”、“宪法保留”为原则,牢固树立“宪法至上”的基本理念。

宪法作为法治的最高和最集中的体现,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宪法如果不具有至上的权威,那么,宪政、法治将失去最基本的依托。因此,“宪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核心,也是法治国家所追求的首要价值目标。“宪法至上”理念具体到行政法上,就是要求行政机关必须“依宪行政”,这是依法行政的前提和基础。“宪法拥有权威的关键不在于公民是否服从它,恰恰在于政府自身是否服从它。”因此,为了推动行政法与宪法关系的良性互动,我们首先就要积极地宣传、普及宪法至上的理念,使社会成员尤其是政府官员实际感受到宪法的存在,自觉地遵守宪法、维护宪法权威。

3、尽快健全相关的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诉讼制度,保障并监督行政法对宪法的发展

如前所述,行政法的发展对宪法的完善与更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这又似乎存在着某种违宪的嫌疑。那么,行政法实践到底能在多大限度内发展宪法呢?可以认定,行政法对宪法的补充、发展及推动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宪法的发展绝不能仅仅拘泥于表面的文字,它理应包括依照宪法精神的发展。因此,在把握宪法原则与精髓的前提下,即使行政法的发展突破了某些文字,也不能简单地视之“违宪”,更不能以所谓的“良性违宪”为名替其“粉饰”,而应当肯定地认定其“合宪”。违宪审查制度和宪法诉讼机制确保了这种最高效力的实践价值。通过违宪审查机制的有效运作,我国行政法与宪法之间的互动辩证关系有望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从而推动中国宪政时代的早日来临。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2]焦洪昌主编:《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3

行政的毕业论文

(一)现代化行政人员的影响。

人们在学习文化知识的时候是对自身观念的一种长远深刻的认识,人们的观念也是在不断的受到文化的影响,在行政文化盛行的今天,这一特征也同样影响着行政文化对行政人员的观念中,一般的行政文化会通过行政活动的优越性使行政人员能够在习惯、信念以及观念等方面中将行政文化的作用表现出来[2]。通过加强行政文化建设,使行政人员成为行政活动的主体,从而使行政人员能够在行政管理工作中起到直接的影响作用。一般情况下行政文化的氛围主要是由行政人员的思想观念带动起来的,行政文化的积极或消极作用都可能会使行政体系在一定的范围中形成不同的行政观念,从而使行政人员的行政工作受到牵制,这也导致行政文化建设出现漏洞,并且影响到行政人员的行政管理工作的正常进行。行政文化建设将直接对行政管理工作造成影响,使行政管理在决策环节以及执行环节都将出现偏差。行政文化建设是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环节,行政文化建设是对行政人员构建一个良好的综合素质平台,从而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并且使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提升。

(二)现代化行政组织的影响。

社会文化通过行政体系表现出来的特殊形式就是行政文化,一般情况下行政人员或工作人员需要在社会文化背景下通过一定时间的经验积累,然后逐渐的形成一个行政体系,这对于构建现代化行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其核心在于行政价值的高低[3]。像行政文化这样多层次的符合文化在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但是行政文化建设所需要的时间是大量的,并且进展的很缓慢,其在于行政文化建设过程中会受到多因素的影响,但是一旦在其形成了一个初步行政文化后,那么对于接下来行政文化建设就变得更加便捷,并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行政文化建设对于行政组织的影响是基于行政管理物化存在形式,通常需要对价值观念的整合来为行政文化建设提供一个较为完整的观念体系,从而使行政管理组织更加完善,从而使行政管理工作的开展更为顺利。

二、现代化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工作的方针。

(一)把握好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

目前,中国还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于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还是不够健全,使的现代化行政文化建设还是停滞不前,导致一些行政管理工作的延误,大大的抑制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而且中国的其他管理体制也受到了一系列的因数的影响,导致体制低下的问题出现,这也就使现在的行政文化建设出现问题,因此,我们需要加快现代化建设,将行政文化建设放在第一位,通过推动政府职能的转变来提高中国的行政管理水平。政府是国家权利机关,本着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态度进行工作,这也是现代化行政管理的宗旨,将这一理念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将群众作为行政管理工作的核心,从而使政府的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并且逐步的改变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行政文化建设的发展。

(二)积极进行行政文化本身的建设。

在中国通过行政文化建设来带动行政管理工作的现代化,而且还可以使行政管理得到发展,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发现行政文化本身的建设和发展更应该被注重,通过行政文化建设来创造一个更加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的行政文化[4]。在某种层面上,文化也可以是意识的一种,行政文化建设在思想方面上应首先坚持正确的思想领导,要始终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并且在坚持正确的思想指导的同时学会去总结经验,还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的经验,找到适合中国当前国情的有利的一面,在行政文化发展中,我们不仅要总结和借鉴经验,还应该在总结的过程中去找到行政文化建设的突破口,通过对行政文化本身的改革和创新,不断的'加深对对行政文化的了解,使现代化的行政文化建设可以迅速发展。

三、总结。

当代行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就是行政人员的职业道德,在行政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下,对行政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中国应该要明确的认识到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加强政府管理工作的民主程度,从而实现我国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现如今的政府职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从以往的政府社会中心地位到如今的市场,资源的配置已经被市场机制控制了,而且行政思想也要往更加高效、法制的方向发展。行政文化作为行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展现管理特点及影响管理方法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行政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先进的管理文化来进行修复,使行政管理可以更加公开,以此来推动行政管理工作的进展。总的来说,现代化行政文化建设的先进性是推动中国行政管理工作的发展,通过改变行政管理工作的方向,最终使中国现代化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工作能够进一步的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2]赵玉娴.行政文化建设与行政管理现代化探讨[j].办公室业务,2016,(16):15.

行政专科毕业论文

2、行政文化革新与廉政建设。

3、城市化进程中的社区建设管理。

4、城市化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5、执政能力建设与提高行政效率。

6、行政道德建设与反腐倡廉。

7、完善国家公务员制度研究。

8、政府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9、危机管理相关问题研究。

10、现代城市管理的历史发展。

11、提高新时期党的执政能力研究。

12、反腐倡廉研究。

13、民主政治研究。

14、干部制度与公务员制度研究。

15、政治文化研究。

16、公平和效率与政府责任研究。

17、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18、制度分析与制度创新研究。

19、行政效率与行政成本研究。

20、电子政务研究。

21、政府职能转变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影响。

22、加入、wto、对国家公务员制度建设的影响。

23、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特色研究。

24、中国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发展趋势研究。

25、当前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6、当前国家公务员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7、现阶段我国收入分配政策分析。

28、我国公共政策绩效评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9、现阶段我国土地政策分析。

30、现阶段我国科技政策分析。

31、现阶段我国农业政策分析。

32当代中国教育政策分析。

33、现阶段我国财政政策分析。

34、入世对中国政府依法行政走向的影响研究。

35、行政许可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6、我国行政执法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37、推进制度创新提高执政能力。

38、以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管理创新。

39、有效监管与政府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能力建设。

40、政府采购与社会公共利益。

41、执政为民和我国行政管理模式的构建。

42、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44、试论我国政府的经济性管制。

45、服务行政、---、二十一世纪中国行政管理的方向选择。

46、建立国家公务员失业保险制度的思考。

47、试分析生态价值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48、我国公共行政的发展趋势研究。

49、试析西方公共行政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50、试析公共行政的合法性。

51、试析行政协调对产学研合作的影响。

52、创新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

53、我国行政文化的发展趋势。

54、行政创新的文化环境研究。

55、试论政府创新对产业集群的影响。

56、哈尔滨文化对公共管理的影响研究。

57、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

58、政府行政成本与效率研究。

59、转型期中国公共预算与财政改革研究。

60、社会保障基金管理研究。

6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政府支持企业跨国经营研究。

62、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63、社区行政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64、城市化发展与政府管理体制创新。

65、公务员薪酬制度国际比较。

66、政府官员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

67、新发展观与政府管理创新。

68、哈市(或某市)公务员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69、数字化城市与哈尔滨的城市化。

70、区域发展的公共政策问题研究。

71、激励机制与人力资源管理。

72、组织变革与政府机构改革。

73、公共财政法律制度研究。

74、政府收费制度改革研究。

75、政府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76、制度创新与哈尔滨城市社区的发展。

77、地方政府绩效考评探析。

78、新型工业化与哈尔滨的城市化。

79、财税风险管理机制研究。

80、税收支出及其控制研究。

81、某城市社会中介组织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82、区域合作与政府的'作用。

83、电子政务与政府职能转变。

84、政府干预模式的创新研究。

85、区域开发与政府经济行为研究;。

86、wto、与我国政府经济职能的转变。

87、关于公共产品的供给研究。

88、中外政府收支管理比较研究。

89、产业发展与政府经济职能研究。

90、垄断与政府经济管理。

91、政府采购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92、充分就业目标与公共政策选择。

93、论新时期我国政府经济职能转变。

94、我国乱收费成因与治理对策。

95、知识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

96、论如何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

97、论竞争激励机制在促进政府活动中的作用。

98、关于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99、政府失败与重塑政府。

100、关于组织文化管理研究。

101、关于公共政策研究。

102、论网络技术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03、关于战略管理研究。

104、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政策研究。

105、构建和谐社会的对策研究。

106、城市社区建设与社区管理体制研究。

107、我国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108、我国农村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109、区域政策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110、区域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思考。

111、行政伦理研究。

112、政府危机管理研究。

113、某社会问题的现状,原因,对策分析。

114、中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伦理建设问题研究。

115、中国行政组织文化的创新及其塑造。

116、中,美,日行政文化比较研究。

117、行政心理文化及其制约因素探析。

118、我国行政精神文化建设问题研究。

119、入世后中国政府职能的定位研究。

120、我国社区管理,社区建设的模式探讨。

121、中外创新机制比较研究。

122、哈市(或某市)公务员队伍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123、制度创新与哈尔滨城市社区的发展。

124、现代企业中的科技管理。

125、入世后政府职能的转变。

126、社区管理与城市化。

127、政府部门的科技管理新对策。

128、现代企业的民主化管理。

129、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的影响。

130、中国城市社区管理模式。

行政助理毕业论文

接待工作是助理的常规性工作,是组织沟通内部的桥梁,联系外部的窗口。下面是编辑老师为大家准备的试论助理的无约接待。

从某种意义上讲,助理的接待工作,是单位的门面喉舌,是塑造组织形象的重要途径。接待工作对助理的综合素质要求相当高,它不仅要求助理具备良好的个人素质,如精神状态、言谈举止、着装打扮等,更需要助理掌握接待工作的基本方法、技巧,才能保证接待工作的成功。而成功的无约接待,更需要一个助理良好的素养,娴熟的技巧,临危不乱的心理素质,机敏应变的`能力,既能为领导排忧解难,又能让客人满意而归,塑造组织形象,维护组织信誉。

无约接待是相对有约接待而言的,在接待来访工作中,当有特邀的客人或代表团来访,工作单位应安排人员接待,这是有约接待,即指事先与组织有约定的接待工作。还有一种是事先没有约定的、临时来访的接待工作,称无约接待。

无约接待客源的复杂性。在无约接待中,助理接待的客人既可能是政府官员,也可能是新闻媒体,既可能是合作伙伴,也可能是竞争对手,既可能是外宾,也可能是内宾,既可能是熟悉的人,也可能是陌生的人,既可能是上级单位,也可能是下级单位,他们可能在国别、职务、身份、性别等很多方面具有复杂的特征。

客人来访目的多样性和无法预测性。无约接待不同于有约接待,助理会提前知道客人来访的目的,并根据其目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做到接待工作的完满和万无一失。而无约接待由于客人到来之前没有给组织和助理任何的来访提示,是贸然来访,所以助理无法提前预测客人来访的真正目的,是属于常规的业务工作的来访,还是非常规的来访,是受欢迎的客人,还是不受欢迎的客人,所有的这些助理都一概不知,所以无法做好接待前的准备工作,这无形当中增加了接待的难度。这就需要助理具备较高素养,娴熟的接待技巧,临场发挥,随机应变,机敏应对。

接待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和技巧性。由于客人的身份地位的复杂性和来访目的的多样性,就决定了助理在接待的时候不能采用相同的接待方法,或者自己解决客人的问题,或者让相关领导接待客人,或者替领导挡驾等等,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一刀切。另外,由于无约接待的无法预测性以及客源的复杂性,所有的这些都要求助理有一定的接待技巧,才能保证让客人满意,让领导放心、满意。

行政助理毕业论文

有人说“能说会道”是秘书的看家本领,这话的确有一定的道理。秘书在工作中虽然很少去演说,但却经常要说话,汇报情况,提出建议,传达指示,接待来访,协调工作等等,大量使用的是口语表达。因此,口语表达在秘书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那么,秘书该如何进行口语表达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才能进行成功的交际呢?近年来,有不少有关秘书方面的著作对此进行了阐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意思明白;诚实;语言生动;口齿清楚;条理分明,表达准确;说话得体;正确等等。

在探讨秘书口语表达时,仅仅局限于语音层面和逻辑思维层面是远远不够的,为此,在秘书口语表达中加强对修辞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中国现代修辞学大师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指出:“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要义。”成功的言语交际,往往是在“适应题旨情境”下完成的。冯广艺先生在《汉语修辞论》中指出:“语言运用是一个动态运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言语表达者,还是言语接受者,都是在一种相互适应的状态下完成交际的任务的。”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言语表达者调整语言,以适应言语接受者”。在上述案例中,老板之所以“明显地不高兴”,是因为小玲的回答没有适应老板的要求。如果她能适当地调整一下自己的语言,比如“我去查一下”或“我去问一问”,那么交际的效果可能要好得多。

在秘书的口语表达中,掌握一定的修辞艺术,会有效地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的沟通。

一、秘书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注意与其所处的环境相一致。

即“话随境发,要求言语表达者根据语言环境来发话。

这里,语言环境对言语表达者的制约作用是如何构建言语的结构体,只有当言语表达者所讲的话适应语境时,才能发话,不注意这一点,仓促发话,就会影响交际的效果”。例如,在公众场合,当秘书发现上司做出明显的错误决定时,如果秘书立即提出意见,显然会伤害到上司的自尊心,必然会引起言语的接受者——上司的强烈反感,进而影响到交际的效果。如果是在一般非公众场合,例如只有上司和秘书两人在场,这时秘书如果立即提出意见,同时注意自己的措辞,如“这个决定您是否还需要再考虑一下呢?”那么这时上司必然会很乐意接受,理想的交际效果会更容易达到。

二、秘书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根据不同的交流对象来确定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秘书工作中,秘书要经常与众多的不同对象进行交流,如与上司、与客户、与同事等等,如何与不同的交流对象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这就要求秘书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根据交流对象的变换,随时调整自己的语言,既客气礼貌,又恰如其分。如,秘书在接待客户来访时,如果来访者是一般的普通客户,那么秘书可以按照惯例,说:“先生,您预约了吗?麻烦请您登记,这是公司的规定。”如果来访者是一位公司经常联系的重要客户,秘书若以这样的语言来接待对方,对方可能会认为你不欢迎他,从而引起双方交流的冲突。

三、秘书在进行口语表达时,要根据不同的交流内容来确定合适的表达方式。

秘书的工作涉及方方面面,针对不同的内容,秘书应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以获得理想的交际效果。

(一)委婉式。

当交流的内容有可能对言语接受者的心理造成消极影响,此时,采取不直截了当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含蓄地将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说出来,以使言语接受者更易于接受。

销售部送来的本季度销售报告中只罗列了销售数据,没有分析销售额大幅度下降的原因,上司对此不满意,让秘书于雪把报告退回销售部重写。于雪把报告交给销售部经理时,向销售部经理一个劲说总经理如何如何不满意。开始销售部经理还微笑着倾听,但听着听着,销售部经理心里开始后不舒服了,进而产生抵触情绪,不再听于雪说什么,反而开始计较于雪的措词。尽管他知道自己的报告没写好,但他给自己找了各种借口,于雪说一句他顶一句,最后两人不欢而散。

在上述案例中,如果于雪说话委婉一些,比如先表达对对方的体谅,说一些市场竞争太激烈、整个行业的大环境都不太好之类的话,之后再委婉地说明“总经理不满意,要求增加内容、找出原因”的意思。销售部经理可能会是另外一种态度,沟通的目的自然就达到了。

(二)直截了当式。

当交流的内容比较紧急、重大,要求对方必须立即予以接受时,秘书在表达时就不要拐弯抹角,而应直奔主题。如总经理让秘书通知各部门经理下午两点召开紧急会议,秘书在表达时可以这样说;“×经理,今天下午两点在××会议室召开会议,主题是××××,希望您准时参加,不能缺席。”

(三)赞誉式。

当秘书对交流的内容是否让听话人乐意接受没有把握时,适当地对听话人的服饰、物品、兴趣等表示赞赏,使他在心理上感到一种满足感,从而更乐于接受秘书所要交流的内容。当然,这种方式在运用时要注意适度。

如秘书要同事帮他准备会议室,他可以这样说;“哟,做了新发型了啦!这个发型使你看上去很精神……,能否将××会议室准备一下,下午总经理开会要用。”

(四)迂回式。

当秘书对交流的内容不适于采取正面回答的方式,如交流的内容涉及到公司的机密等,秘书采取此方式既不失礼节,又能保护公司的机密。

如公司的一位员工问秘书:“听说公司下周要进行人事调整,谁有可能担任销售部经理?”“有能力的人。”秘书回答道。

古人云:“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修辞在秘书口语表达中的运用是十分广泛的,这就要求秘书在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掌握一定的修辞方法,以提高驾驭语言的能力。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