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教学设计(热门15篇)

时间:2023-12-14 20:59:26 作者:碧墨

教学计划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时间,避免课程冗余或不足。以下是一些经验教师分享的教学计划,它们反映了他们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理念。

歌声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青岛版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学生。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音乐文件、视频文件、幻灯片调整等使幻灯片不仅图文并茂,而且还有动听的音乐。本课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第二部分是幻灯片中插入视频文件;第三部分是幻灯片调整。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插入音频、视频文件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通过欣赏积极向上的作品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法】。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法有任务驱动法、示范操作法、创设情境法、合作交流法等。

【学法】。

在学习方法上,主要采用学习指导法,探究法和小组讨论法。对于出现的问题,小组之间相互讨论交流,互相启发,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和认识的深入。

【课时分配】:1课时。

【素材准备】。

音乐:《我的家乡沂蒙山》。

视频:《蒙山风光》。

课件《美丽的家乡》《家乡特产》《平邑风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好,今天很荣幸和大家一起来上课,在上课之前我们互相认识一下好吗?我叫***,来自****小学,我的家乡位于平邑县最南端的白彦镇,我们镇有许多的小景点,比如毓秀山、太皇崮、青山、山阴寺等等,其中太皇崮海拔505米,抗日战争时期,著名的太皇崮战斗就是在这里进行的。

同学们能按老师介绍自己的方式介绍一下自己吗?

学生介绍自己,介绍家乡。

师:老师通过同学们的介绍听出了孩子们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和自豪。

是啊,我们都是平邑人,我们都受蒙山沂水的滋养,我们应该了解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歌声的翅膀,来领略我们家乡的秀美风光。

板书课题:乘着歌声的翅膀。

二、新授。

师:首先我们来欣赏一组家乡的风景物产图。

学生欣赏并思考:这张幻灯片和我们以前制作的有什么不同?

生:幻灯片中加入了音乐、视频。

师:是啊,幻灯片加入了音乐、视频,给人美好的感受,这节课我就来学习如何在幻灯。

片中插入音乐、视频。

1、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文件。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了解插入音频的方法和步骤。

请大家试着在“蒙山风景”演示文稿中插入音乐。

操作步骤:

(2)、插入声音后,马上会弹出一个对话框。若希望放映幻灯片时就听到声音,则单击“是”。声音*插入幻灯片中,以“小喇叭”的形式出现。

(3)、这样就把声音插入到幻灯片中了。

学生上台演示。

教师总结方法、步骤。

2、在幻灯片中插入视频视频。

插入视频和插入音频的方法步骤一样,请大家打开幻灯片“蒙山风景”,插入视频“蒙山风光”

思考:插入到幻灯片中的视频,能否将其大小扩大到与幻灯片大小一致?

学生上台演示插入视频方法。

3、录制声音:

学生上台演示录音操作步骤。

(录音要求:普通话好,声音要洪亮,富有感情)。

三、合作学习释疑解难。

4、幻灯片的调整。

情景创设:

下面请大家仔细观看这个演示文稿,有两张幻灯片的顺序颠倒。

了,让我们一起来调整一下好不好?

除了可以调整幻灯片顺序以外,还可以删除幻灯片,大家一起来做一下吧!

小结:我们学习了在幻灯片中插入音频、视频、录音,给我们的幻灯片插入了一双音乐的翅膀,下面我们就用刚刚学到的本领来做一个介绍我们家乡的幻灯片。

四、实践创作展示评价。

1、出示要求,分组练习。

选用“我的家乡平邑”为资料,取“风景名胜”、“家乡特产”任一方面做一个介绍平邑的演示文稿。

2、展示学生作品,生生互评,师生共评。

五、梳理总结拓展延伸。

下课!

歌声

教材简析:

课文主要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思考课题,提问质疑。

1、思考课题质疑:

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夜莺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做题目?)。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放声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通过读重难点语句把课文读流畅。

2、感知主体故事: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聚集细节,体会形象。

1、聚焦“巧妙周旋”(细节一):

从小男孩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小男孩的什么形象?还有德国军官呢?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与勇敢。)。

(小男孩的聪明、机灵与智慧。)。

(小男孩的天真、调皮与可爱。)。

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与愚蠢,从侧面体现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

2、呈现“过招”情形:

分角色朗读。仔细揣摩:小男孩应该怎样读?德国军官应该怎样读?

读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机灵、聪明、天真。

读出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愚蠢。

3、聚焦“筹备战斗”(细节二):

从游击队员准备战斗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游击队员们的什么面貌?

(游击队员非常勇敢。他们之间非常团结。小男孩原来也是游击队员,他通过学夜莺、杜鹃的叫声来传递情报。小男孩与游击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

4、推测路途情形:

想一想:在游击队员接到情报、积极备战的同时,小男孩可能在路上与德国军官怎样周旋?

(可能继续与德国军官故意答非所问,来麻痹敌人。

可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学夜莺、杜鹃叫,让游击队员掌握准确的情报。

可能用石头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弯腰去拾球果……好让游击队员有充足的准备。)。

四、想象结局,抒发感受。

1、了解战斗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果怎样?

2、想象战斗情形;

想一想战斗的情景,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

3、抒发真实感受;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游击队员或小男孩说些什么?

五、联系前后,感悟中心。

1、感知呼应写法: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前面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小男孩坐在河岸边上,穿着绿上衣,削着什么,学着夜莺叫”这个情形在文章的前面与结尾都出现了。

文章首尾呼应,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迁移联想前后:

读了课文的前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仅仅发生过一次吗?

(从小男孩非常镇定地坐着河岸边,从他“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并且后面还可能发生。)。

3、感悟男孩境界: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自己的村子,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回读课题,领悟深义。

1、理解课题含义:

课文里的的“夜莺”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领悟全文深义:

(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赞颂,对小男孩爱国之情的赞颂。对游击队员们的英勇精神的的赞颂。)。

歌声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1、生字、词卡。

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

播放课件。(画外音)19的一个夜晚,马金纳乘坐的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等待救生船。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救生船却还没有来。此时的马金纳绝望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马金纳最终脱离危险了吗?其他遇难的人获救了吗?《歌声》这个故事会告诉我们答案。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

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

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

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

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

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

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四、教学时间:二教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歌声

教材依据:

《歌声》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十二单元的一篇课文。

设计思想:

《歌声》记叙了19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触礁沉没,落水的人在海里拼命挣扎。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海里一边挣扎一边唱歌,她的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也引来了救生船,最终救人又救己的感人故事。这篇课文含义深刻,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考虑到孩子心理感悟能力不足的特点,我设计本节课教学时,是在上节课读文识字的基础上,从关键句子入手,从关键字词入手,利用多媒体,联系生活实际去理解品读,并于读中悟情、悟中表情,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理解小姑娘的优秀品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诵读课文,联系实际、合作探究等方法,感受小女孩的英雄品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诵读体会,感受小姑娘用歌声给大家带来的勇气和力量以及获救者们对小姑娘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

1、用多种形式理解词语,积累句子。

2、通过朗读,感悟小姑娘遇险时的坚强和用歌声传递力量的巧妙办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感受歌声给人们带来的求生力量,坚持到底的意志,对求生的勇气。

教学准备:

1、学生熟读课文。

2、教学课件。

视频片段:

诺曼底号遇难记。

ppt幻灯片。

配乐:海浪声钢琴曲。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歌吗?

师:为什么呢?

2、学生谈听歌的感受。(教师运用激励性评价,给学生表达的信心。)。

过渡:歌声的作用可真大!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声》这个感人的故事,一起感受歌声的魅力。

3、板书课题:歌声(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过渡:同学们,那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黑暗中,海风呼啸,一艘巨大的游轮在大海中行驶着,船舱里人们在尽情欢笑。突然,船身剧烈摇晃起来,船渐渐下沉,落水的人在冰冷刺骨的海面上拼命挣扎。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危急的时刻,仔细看,认真听,用心想,假如你也坐在这艘轮船上,你会怎样呢?(视屏播放海难)。

2、学生说观看后的真切感受。(无论是一个词、一句话、一段话,只要表达得准确都可以,都要给予学生鼓励,增强学生自信心。)。

三、深入理解、用心体会。

过渡:同学们说得真好!那么,船上的马金纳叔叔当时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一看。(ppt课件展示)。

1、自由朗读,用心体会。

2、教师引领学生说马金纳叔叔的表现。

马金纳叔叔当时(教师做使劲游泳的动作提示学生),他已经(教师手指ppt课件上马金纳叔叔双眼紧闭的神情提示学生)。

3、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拼命挣扎筋疲力尽绝望。

a、同学们,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呢?(勾起学生对生活实际的回忆,理解“拼命挣扎”。)。

b、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对说得好的同学掌声鼓励。表达不够准确的地方加以引导。)。

c、教师引领学生理解“绝望”

师:正因为这样,马金纳叔叔绝望了,他认为没有活下来的了。(引领学生说出希望,从而理解绝望。)。

4、指导朗读。

过渡: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读出马金纳叔叔的绝望,好吗?(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激励性评价。)。

5、体会小姑娘的表现。

过渡:此时此刻,所有的遇难者都面临着这些困难,大多数人都像马金纳一样开始绝望了。然而有一位不满十岁的小姑娘却没有绝望,她乐观地面对茫茫大海、面对黑暗、面对寒冷、面对一切困难,她在干什么呢?(唱歌)。

a、她是怎样地唱歌呢?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画出相关的语句,同桌互相读一读。

b、读中感悟(ppt课件展示)。

同学们和老师找的一样吗?谁能伴着这海浪声把这句话读得抑扬顿挫?(播放配乐《海浪声》)。

(先请一位积极举手的同学读,其他同学当评委评一评。对既指出优点又能指出缺点的同学郑重地提出表扬,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并让该同学克服掉第一个同学的缺点来读这句话,再让学生评价,指导学生提高朗读水平。)。

c、现在老师要做个采访活动,谁有精神,老师就采访他。(适时组织教学)。

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为理解小姑娘要做到“一次又一次、冒、抹一抹、又唱”是需要足够的勇气的做好铺垫。)。

d、那么,小姑娘一次又一次地被海水呛着,她却坚持唱歌,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感受)。

6、马金纳叔叔听到这断断续续的歌声后,有什么变化呢?(ppt课件展示)。

a、齐读重点句。

b、你觉得还有哪个词可以代替“顿时”呢?(用近义词替换的方式理解“顿时”。)。

四、想象说话,感悟歌声。

过渡:同学们,当时很多落难的人像马金纳叔叔一样,听到歌声后朝着小姑娘聚拢过来了。想一想,落难的人们听到歌声会想些什么?四人一个小组讨论,记住,认真听别人的意见对你会有很大的帮助。开始吧!

1、学生分组讨论。

2、学生代表发言。(对说得好的组给予掌声鼓励。)。

3、由此可见,小姑娘的歌声带给落难的人们是什么呢?(板书勇气、力量)。

4、小姑娘顽强地唱着,后来她的歌声也给人们带来了,人们因此得救了。大家从内心感谢小姑娘,是她,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

五、升华主题、拓展延伸。

1、学生慷慨陈词。(教师板书小英雄)。

过渡:同学们的嘴巴真巧,说得真好!那就让我们怀着对小英雄的崇敬之情,伴着这优美的歌声,把课文美美地读一遍。好吗?(播放配乐《钢琴曲》)。

2、配乐朗诵,整体感知。

3、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呢?

4、同学们,其实英雄就在我们身边。瞧,这些小英雄!(ppt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及简介)。

5、全课总结。

看着同学们惊讶、羡慕、钦佩的神情,老师想说:聪明、勇敢、热情的你们也会成为受人崇拜的小英雄的,老师相信你们!

六、作业(ppt课件展示)。

希望同学们在故事中学英雄,在学习生活中做英雄。好了,今天我们就学到这,乐到这。

教学反思: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给学生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舞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的舞台。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是新课程改革的灵魂,所以课堂教学应充分利用互动交往的形式,促进教学相长,促进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我在教学《歌声》这一课时,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理念,从许多方面进行了尝试,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课后,我进行了认真的反思,认为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创设了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实在。课前谈话时我说:同学们,今天,我们又一次来到多媒体教室和大家分享学习的快乐,高兴吗?给学生一种良好的心理暗示――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为整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个宽松愉悦的基调。

二、巧妙地引导点拨,激活了学生思维,使学生想说、有话可说、说得得体。比如,当看完海难,学生说出了:害怕、恐怖、可怕、紧张、惊恐等感受;还说出了我会抓住漂浮的物体,我会拼命游等办法。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理解“拼命挣扎”、“筋疲力尽”时,我问:“你们什么时候拼命挣扎过?”学生举手很积极,有个学生说:“有一次,叔叔抓住我不放,我拼命挣扎,最后终于挣脱了。”有个学生说:“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到坏蛋被警察叔叔抓住时,他拼命挣扎想逃跑。”我问:“你们有过筋疲力尽的感受吗?”学生发言踊跃,有的说:“我跑了很长的路时感到筋疲力尽。”有的说:“我干了很多事后会筋疲力尽。”还有一个写字慢的学生说:“我写完作业时感觉筋疲力尽。”等等。学生语言生动,表达准确。还有,我为了让学生理解小姑娘在海浪的冲击中,坚强的忍受痛苦而唱歌,设计了问题:你游泳时,被水呛了是什么感觉?学生说出了:会咳嗽、鼻子很酸、很难受等。在感受了小姑娘的英雄形象,体会了小姑娘的优秀品质后,我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学生情绪激昂,用丰富的语言赞美了小姑娘,并表示要向小姑娘学习,都认为她是当之无愧的小英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在其中已经不知不觉地提高了。

三、重视激励性评价,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展示自我的信心。我认为肯定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能给学生以充足的自信与鼓舞。尤其是低年级学生,他们更需要老师的肯定和赞赏。对于每一位学生的出采发言,我会用不同的语言称赞他们。比如说:你很聪明、你的知识真丰富、你很会想问题、你看的书真多、老师和你的想法一样、呀,你还知道孤立无援这个词,真了不起等等。尤其对于不常发言或者学习有进步的学生,我会郑重其事地表扬,并让全班同学给予他掌声鼓励。

四、恰当地运用了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海难对于咱们北方的孩子来说相当陌生,学生很难想像落难人的危险处境。课上我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亲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难,很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了教学难点。在理解重点句时,课件展示句子,并配以相应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加深了记忆。在拓展延伸时,我利用课件展示小英雄图片,让学生和小英雄进行了一次亲密接触,给学生印象深刻,很好的深化了主题。

当然,课堂中可能还有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深入研究教育教学方法,虚心向同事们请教,在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把语文融入到孩子们当中,变成孩子们的笑脸,变成学生愉快的学习,变成学生更真实的发展。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1.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草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2.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纯洁、诚挚的师生情;二是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1.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知识水平、分析理解能力、朗读能力等都有了一定基础。

2.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抓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初步感受纯洁、诚挚的师生情。

3.学生认知障碍点:品味文章的精彩语句,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知识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能力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学习课文的描写方法进行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 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仿写。

情感目标:感受纯洁、诚挚的师生情,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一)复习导入1、听写。2、说一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阅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时,提出问题以交流:

(1)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我们的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2)“我们”是怎样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的?

2、阅读课文的第一、三部分时,提出:

(1)走出山乡、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而童年的一些歌至今仍响在耳边,说明了什么?

(2)走出童年真的很久很久了,她那歌声一直滋润着“我”童年的梦,说明了什么?

(3)为什么用《.永远的歌声》作题目?

3、学习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4、感悟本课在写作上的特点,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方法。

《永远的歌声》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学习生字,并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引导学生趣味读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方式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观看歌曲视频,揭示课题。

1、检查生字词,理清文章脉络。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有趣讨论: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唱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指名读8——10自然段,交流感悟。

2、全班交流,趣味分析: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有趣的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自由汇报。

教师小结: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1、阅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2、文章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作为题目呢?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回顾教过你的老师中,哪一位老师让你最难忘,说说你们之间感人的故事,或者你为老师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趣味练笔:你在生活中和老师发生过什么感人的事,请写一写,试着运用首尾呼应的写法。

《歌声》教学设计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一、导入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2、照样子写词语。断断续续抹一抹。

3、填空。()歌声()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歌声》教学设计

1、聆听音乐《森林的歌声》,能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小动物叫声等,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2、在欣赏《森林的歌声》过程中,记忆各主题曲调的音色和顺序,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听觉习惯,提高音乐记忆力。

3、模仿旋律用乐器打击。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同学们,好!老师好!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郊游,去美丽的大森林,参加一场音乐会。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看看呀。

生:想。

师:好,起立,出发前先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一般是怎样去郊游的?

生:走着去,坐车去。

师:如果目的地比较近我们就走着去的,(走走走走,左右左右,也可以是走走,快快跑,走走,快快跑)如果要去的地方很远也有坐车去的(嘟嘟嘟)对吗?很好,那么等会跟着老师的动作,我们一块儿搭上开往大森林的汽车吧。(放mtv)同学们准备好了吗,我们要出发咯。《去郊游》中间:同学们做的真棒,我们再来一遍。

a生:愿意。

a师:好的,老师知道你们肯定都是热爱森林保护环境的好孩子,我们来看下是什么问题。请你举例说出森林里住着哪些小动物并模仿它们的叫声!

生:学生讨论回答。师子的叫声音有什么特点?很响长的。小鸟的叫声音有什么特点?紧凑快的。蛇平稳的。

师:好。大家模仿了很多小动物,我们来问下天使,我们过关了吗?

师:恭喜你们过关啦,热爱森林的好孩子们,欢迎来到奇妙的大森林,森林里正在举行一场音乐会。请静静的,用你们音乐的小耳朵来聆听这美妙的歌声吧。

师:嘘,听,接下来就请静静的,用心来聆听这来自森林的歌声吧。

(放音乐)。

1、师:森林原来会唱歌,通过音乐你聆听到了些什么?

生:小动物。

师:你的小耳朵听出哪些动物可爱的声音啦?

生:小鸟的叫声,青蛙的叫声,蛐蛐的叫声等等用词也许吧,大概有。

生:想。首先是(出示图片)。

生:青蛙或不回答。

师:最后介绍的是腹斑蛙,又是蛙类的一种,叫声很有节奏,常常发出gaigaigai的声音。

师:同学们,这三种动物的叫声你都记住了吗?

生:记住了。

师:那我们就回到音乐中去找找它们吧。

生:听到了。

师:好的,那下面给大家听一段很有意思的旋律,这个小动物是个不拆不扣的音乐家。你听!

师:怎么样,你能听出旋律后面那几声很有节奏感的叫声是谁发出来的吗?

生:腹斑蛙。

生:想。

师:那我们就起立,随着森林的歌声舞动起来吧。

生:引出主题一。

生:想。

师:那我们用啦来哼唱,哼唱一遍,很棒,我们再来一遍,这次要加把你的动作加上好吗?来,哼唱第二遍。

生:讨论引出主题三。

生:用啦音哼唱一遍,再来一遍同样加上你的动作,哼唱二遍。

师:真棒,最后,让我们来听听乐曲的主题二放音乐,他又带来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轻柔、柔美。

生:主题一主题二主题三。

师:恭喜大家,都听的很不错。

师:你们觉得这些小朋友们演奏的怎么样?

生:好,很好。

生:学生讨论敲打,上下晃动,摇摆总结敲打和晃打都适合很有节奏的旋律,摇摆适合长音伴奏。

生:敲打我们来试试敲打晃动我们来试试晃动。

师:好,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非常好听对吧。

师:那么主题二我们又给他配上什么声音用什么节奏呢?

生:敲打晃动。

师:我们一起来试一试,也很好听。

师:最后主题三选择用什么声音和节奏?

生:摇摆+晃动或敲打。

师:赶快来试试,很不错。

师:恩刚才我们配合的还不错,这次我们加一点点难度,把你的身体动作也加入到演奏中去。

师:好,下面森林的音乐会就要轮到我们班出场了,405班演出正式开始,沈老师负责指挥。

总结,同学们这森林的歌声好听吗?好听,想不想让森林永远的美丽下去?想,那你觉得要怎样去保护森林和环境呢。

我们就要从自己的一点一滴做起,一起来保护森林,保护大自然。做一个热爱森林保护环境的好孩子。

起立,同学们,再见。也和后面的老师说再见吧。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两课时(80分钟)

四年级的学生大多在十岁左右,正处在爱动脑、爱提问的阶段,他们对事物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辨别是非的能力,在以往学习的基础上,能够通过人物的言行去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对于自己不了解的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因此,也就能挖掘出人物潜意识的行为。

1、认识“屑、拧”等8个生字,会写“削、喂”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4、体会作为文章线索的“夜莺的歌声”在文中的作用。

5、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关系。

6、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通过人物的言行,感受人物的内心的活动,挖掘人物潜在的精神品质。

教学资源

1、有关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剪辑资料、夜莺图flash课件;

2、教师自制的多媒体课件;

3、投影仪、视频展台和大屏幕;

4、上课环境为多媒体教室。

教学活动1

一、影片导入,简介时代背景,引入新课。

1、出示前苏联卫国战争的电影剪辑资料(多媒体课件演示)

2、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新课:

3、揭题、审题:(1)齐读课题。(2)思考:课文中真的是指夜莺鸟的叫声吗?“夜莺”指的是谁?“夜莺的歌声”什么意思?(3)谁了解夜莺和杜鹃这两种鸟?(师出示夜莺图flash课件)

教学活动2

二、检查预习,学习生字新词。

1、提问检查。通过预习,你认识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吗?

2、出示小黑板,学习生字。

(1)让学生齐读一遍生字;

(2)学生举手自读;

(3)教师指导“屑、拧”等8个生字的读音;“沉寂、盘问、口哨”等词语。

教学活动3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边读边标出自然段,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课文中写到夜莺歌声的句子。

2、有几处?(2自然段、20自然段、29自然段、34自然段和37自然段)(学生举手回答)

教学活动4

四、学习夜莺的五次歌声,理解课文内容。

(一)第一次夜莺的歌声。

1、读“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歌声有什么作用?

2、每一次歌声结束后夜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1)自由读4——19段思考:小夜莺是个怎样的孩子?从哪儿体会到的?

(2)让生交流(镇定、机智、勇敢、爱祖国等)

(3)师随机出示相关语段理解。

a出示课件: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夜莺是用什么句式回答德国军官的?

(2)理解“一语双关”。

(3)夜莺知道德国军官的真实意思吗?为什么这样答?

b出示课件: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野兽指谁?

(2)为什么要把敌人比作野兽?

(3)师生分角色读12——15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次夜莺的歌声。

1、出示课件: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1)“小夜莺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此时是为了什么?

(2)他还用了哪些办法麻痹敌人?看课文的20——24自然段。

板书“诱敌上钩”

2、训练课文中军官和夜莺的对话。

(三)第三次和四次夜莺的歌声都在课文的第二部分,他们又有什么作用呢?

1、小声自由地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每次歌声的作用是什么?。

2、读29自然段第三次“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歌声的作用是什么?(板书:巧送情报)

3、课件出示两个游击队员的对话。

生自由读——怎样读——齐读

4、夜莺是怎样向游击队传递情报的呢?情报的内容是什么?

(四)痛歼敌人

齐读——谁能用几个成语来描述一下这痛快的场面?

2、课文第三部分写什么?(板书:痛歼敌人)

(五)学习夜莺的第五次歌声

1、齐读最后一部分。

2、“从孩子的嘴里……”,这歌声有什么作用?(板书:重迎战斗)

3、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和开头的三个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4、师小结。

教学活动5

五、巩固总结,体会“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1、文章为什么以“夜莺的歌声”为题?

2、小夜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你喜欢、佩服小夜莺什么?

3、总结全文。

教学活动6

六、课后延伸,知识拓展。

这么机智勇敢的小夜莺在一次战斗中也不幸牺牲了!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请你选择其中一个最熟悉的小英雄,看看有关他的英勇事迹的书或电影,并向同学推荐和介绍。

《歌声》教学设计

1、认识13个生字,正确书写9个生字,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1、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分析能力。

2、通过学文,体会小姑娘在困境中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勇气和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雄观念。

教学重点。

1、正确书写易错字,培养识字能力。

2、以读代讲,以读促思,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1、生字、词卡2、多媒体课件或有关课文插图的挂图。

一、导入播放课件。

(一)自学。

1、自读课文,圈出不懂的词语,可以通过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再有不懂的问题可以向小组的其他的同学请教。

2、同桌互读,相互纠正字音。

3、小组分段练读。注意纠正生字读音的错误,把句子读流利。

4、指名分段读,全班正音。

(二)识字、写字。

1、小老师领读词语。

2、抢答读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书写。

(三)交流(学习第一小节)。

1、读第一小节,想象:夜时在,海上,落难在茫茫大海中的情景。

2、理解“挣扎”“筋疲力尽”的意思,感受到在这样的环境中,连马金纳这样的大男人也“绝望”了,而这种困境,对于10岁的小姑娘更加困难。

3、朗读。学习第四小节。齐读。读出人们遇难被救的欣喜及对小姑娘深深的谢意。

小结:航船遇险不是偶发事件,不是人人能遇到的。,对于一个成人都做不到的事情,一个仅10岁的小姑娘用自己的歌声鼓舞着人们,她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二课时。

一、导入小姑娘的歌声人人们以勇气和力量,是歌声救了大家。让我们再读课文,看看在困境中小姑娘是怎么样做的。

(一)交流(学习课文二、三小节。)。

1、读文。

2、小组学习。加入自己的体会,复述或朗读有关的句子。

3、相机引导。从马金纳的亲身体体验中想象:人们在听到歌后的感受,从而理解词语“激昂”“聚拢”的含义。

(二)诵读从表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中,体会到她的乐观、镇定和勇气。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是冒出头来,用手抹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指名读、男女生读、齐读。

(三)交流如果你就是马金纳,你从这次历险中感受到什么呢?

(四)讲故事记住这个故事吧,在困境中乐观的态度、镇定的行为,不屈不挠的勇气也是令我们受益终生的精神财富,把这个故事讲给你的家人听,再交流你们的体会。

(五)练习。

1、画出课文中带有下面词语的句子,再抄下来。挣扎筋疲力尽隐隐约约激昂聚拢增添。

2、照样子写词语。断断续续抹一抹。

3、填空。()歌声()海面。

4、用“激昂”造句。

(六)实践班级举行歌咏比赛,在歌声中感受到生活的快乐与美好。

文档为doc格式。

《夜莺的歌声》教学设计

课文主要讲述了前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前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一、思考课题,提问质疑。

1、思考课题质疑:

你读了课题后,知道了些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夜莺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它的歌声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要用夜莺的歌声做题目?)。

二、自读课文,感知内容。

1、扫清字词障碍:

放声读课文,找出生字、新词,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通过读重难点语句把课文读流畅。

2、感知主体故事:

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三、聚集细节,体会形象。

1、聚焦“巧妙周旋”(细节一):

从小男孩与德国军官巧妙周旋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小男孩的什么形象?还有德国军官呢?

(小男孩的镇定、从容与勇敢。)。

(小男孩的聪明、机灵与智慧。)。

(小男孩的天真、调皮与可爱。)。

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与愚蠢,从侧面体现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

2、呈现“过招”情形:

分角色朗读。仔细揣摩:小男孩应该怎样读?德国军官应该怎样读?

读出小男孩的从容、镇定、机灵、聪明、天真。

读出德国军官的凶恶、霸道、愚蠢。

3、聚焦“筹备战斗”(细节二):

从游击队员准备战斗的过程中,你感受到了游击队员们的什么面貌?

(游击队员非常勇敢。他们之间非常团结。小男孩原来也是游击队员,他通过学夜莺、杜鹃的叫声来传递情报。小男孩与游击队员之间配合非常默契。)。

4、推测路途情形:

想一想:在游击队员接到情报、积极备战的同时,小男孩可能在路上与德国军官怎样周旋?

(可能继续与德国军官故意答非所问,来麻痹敌人。

可能继续一直不断地学夜莺、杜鹃叫,让游击队员掌握准确的情报。

可能用石头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弯腰去拾球果……好让游击队员有充足的准备。)。

四、想象结局,抒发感受。

1、了解战斗结果;

这个故事的结果怎样?

2、想象战斗情形;

想一想战斗的情景,用句式“有的……有的……有的……”进行描述。

3、抒发真实感受;

读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游击队员或小男孩说些什么?

五、联系前后,感悟中心。

1、感知呼应写法:

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再读课文最前面三个自然段。你有什么发现?

(“小男孩坐在河岸边上,穿着绿上衣,削着什么,学着夜莺叫”这个情形在文章的前面与结尾都出现了。

文章首尾呼应,让故事显得非常完整。)、迁移联想前后:

读了课文的前后几个自然段,想一想:这个故事仅仅发生过一次吗?

(从小男孩非常镇定地坐着河岸边,从他“又穿着那件绿上衣,坐在原来那河岸边削什么东西,并且不时回过头去,望望那通向村子的几条道路,好像在等谁似的。”这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这样的故事发生过许多次,并且后面还可能发生。)。

3、感悟男孩境界:

小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

(保卫自己的村子,为保卫自己的祖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热爱自己的祖国。)。

六、回读课题,领悟深义。

1、理解课题含义:

课文里的的“夜莺”指的是什么?你认为他是一只怎样的小夜莺?

(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2、领悟全文深义:

(对小男孩机智、勇敢的赞颂,对小男孩爱国之情的赞颂。对游击队员们的英勇精神的的赞颂。)。

小男孩————德国官军————游击队员。

机智勇敢、凶恶霸道、勇敢团结。

保卫家乡、热爱祖国。

《歌声》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2、体会课文首尾呼应应写法。

3、学习生字新词。会用宛转、兴致勃勃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相互照应的关系。

三、课前准备:课件。

第一教时。

1、初步了解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理解词文。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三、再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的每个段落概括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要求:

1、在这一段中你了解了什么?

2、怎样理解课文中的几句话:

(1)有个孩子坐在河岸边上,搭拉着两条腿。他光着头,穿着一件颜色和树叶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这个孩子是夜莺,他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有意地吸引敌人)。

(2)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只有我一个!(在敌人不易察觉中戏弄敌人,体现出他的聪明。)。

(3)人哪?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体现出他的机智勇敢,镇静。让敌人觉得他只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相信他,让他带路。)。

3、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有什么感受?(勇敢机智聪明活泼能干自信)。

4、小结。

五、作业。

第二教时。

1、继续学习课文,学习小夜莺的品质及爱国的精神。

2、学习课文的写作特点。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自学课文,思考:

(1)一路上小孩为什么有时学夜莺叫,有时学杜鹃叫?(为了麻痹德国兵,以便后来他用鸟叫同游击队联络是不引起敌人的怀疑。)。

(2)为什么夜莺有时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为了麻痹德国兵,让他们觉得夜莺还是个孩子,顽皮又贪玩)。

(3)夜莺回答德国军官的突然问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机智,灵活)。

2、交流,朗读。

3、小结。

二、学习第三段。

1、学习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主要讲了什么?从中能了解到夜莺的什么?(主要讲了游击队是怎样从夜莺那里了解到德国军情况的。从中了解到夜莺与游击队配合的默契,游击队与夜莺之间的关系十分亲密。)。

2、读一读表现夜莺机智的句子和游击队的对话,加深理解。

3、小结。

三、习第四段。

1、从松树林里发出一声口哨响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游击队发给夜莺的暗号,让他迅速隐蔽)。

2、游击队是怎样消灭德国兵的?请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游击队为什么会全歼敌人。

3、德国兵被消灭后,小夜莺为什么又坐在原来的河岸边?他在望什么?

4、课文为什么写孩子穿的衣服是跟树叶差不多的绿颜色呢?(当孩子把敌人带进伏击圈,接到游击队发出的暗号时便于迅速隐蔽。)。

5、小结。

1、课文紧扣题目,请把出现夜莺的地方划出来。

2、夜莺的歌声的含义:

二是小孩用夜莺的叫声报告敌人的情况,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的声音;

三是小孩是个爱祖国、恨敌人,机智勇敢的小孩,夜莺的歌声是热爱祖国,勇敢地和敌人斗争的颂歌。

3、通过一件什么事反映什么?(通过对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小男孩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侵略者经过的记叙,反映了苏联少年的机智勇敢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4、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互相呼应)。

板书设计:

夜莺的歌声。

起因:引敌发现主动接近。

巧答盘问取得信任。

经过:诱敌进伏击圈机智勇敢的。

巧妙报告敌情爱国主义精神。

结果:全歼敌人。

夜莺又叫。

《歌声》教学设计

1、聆听乐曲,学会欣赏乐曲,感受乐曲的意境。

2、从乐曲声中听辨各种鸟鸣叫声,以体验这种描绘功能,从中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3、在欣赏乐曲的过程中,记忆各段主题曲调的顺序,提高音乐记忆力。

1、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享受音乐。

2、能将乐曲进行分段,清楚分辨出乐曲中的各种演奏乐器。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生动描绘歌曲的意境,感受歌曲的内涵。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图片,录音机,钢琴,多媒体课件。

一、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欣赏了交响童话《彼得与狼》并结识了许多的动物小朋友,同学们还记得吗?请同学们说说,每一个动物都用西洋乐器不同的乐器音色来演绎,不仅形象还很生动,同学们还记得哪种乐器代表了哪只可爱的动物?聆听一次。

导入:《彼得与狼》中的小动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到的,它们的声音融合成了一段美妙的旋律。今天老师将带同学们去聆听一个特殊的音乐会,在同学们听的过程中好好想想老师提出的几个问题:

1、森林中的歌声来自哪里?是孩子们的歌声吗?还是什么歌声?

2、有多少动物在唱歌,你们见过吗?

3、听完乐曲给同学们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生听完讨论回答。

生听完讨论回答。

师:听完这首乐曲,你们觉得乐曲的高潮部分在哪一段呢?

生讨论回答。

小结:

今天,我们聆听了来自森林的歌声,一起演奏了奇妙的森林之歌。森林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美妙的音乐,还带给我们健康美好的生活环境。在我们享受美妙音乐的同时,不要忘了森林是大自然赐予我们的最好礼物。想象一下,如果没有了森林,那我们的生活环境会是个什么样呢?我们现在要做的,并且能够做到的就是“爱护树木,保护森林资源”。

《歌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和二牛、二兰、石花为生病的老师上山采药的事,表达了“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热爱之情。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2——5自然段),先写了爸爸随大军南下,“我”在一所农村小学里读书,这里有位年轻漂亮的城里来的女学生当我们的老师,她有一副好嗓子,教“我们”唱好听的歌。

在这一部分,文章的字里行间表达了我们这些山村孩子对老师的热爱,如,对老师外貌的描写,“剪着短头发,又年轻、又漂亮。”体现了孩子们对老师的喜爱之情。又如,文章第4、5自然段写我和姐姐的争论的语句,同样表达了我对老师的喜爱之情。文章这样描写,为后面写我们冒险为老师上山采药奠定了基础。

第二层(第6、7自然段),写老师的嗓子哑了,二牛提出要上山为老师采药治病,我同意了。

在文章的第7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在这句话中,“我”的表现是想起大人的告诫,却立即使劲地点头同意上东山,表现出即使有危险,也要为老师采药治病的决心,与上文描写对老师喜爱的语句形成了呼应。

第三层(第8——10自然段),“我们”上山为老师采药、捉鱼,全然没有发现身边的危险。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高潮。文中对“我”和二牛下水摸鱼的情景进行了形象、生动地描写。“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在这句话中,通过运用一些列准确的动词,将“我们”捉鱼的情景展现了出来,既表现了“我们”捉鱼时的忘我,又体现出“我们”对老师的无限热爱之情。

在这一部分中,出现了对老师的正面描写,“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文章通过描写老师的表现,更加生动地烘托出“我们”的师生情是那样的真挚、淳朴,以至于“我”走出童年很久,这一情景依然记忆犹新。

第三部分(第11——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久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课后安排了四道思考题,其中第1、第3题要求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阅读实践,理清文章的脉络,在了解文章框架的基础上,将重点段的内容说清楚,便于深入感悟文章所表达的情感。第2题重在感悟文中的思想感情,通过使学生深入思考当“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一下子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这一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文章题目的内涵,进而感受文章的思想情感。

此外,这篇文章文质兼美,在引导学生阅读感悟文章主要内容、思想情感的同时,也要关注文章的表达方法。如,文章中有六处出现了省略号,这些省略号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可在阅读理解中引导学生在语境中加以体会。再如,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非常典型,讲读中也应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二、作家作品介绍:

作者邹德学,男,南京汽车集团公司企业文化部《南汽新闻》的编辑。课文原载于《江苏教育报》,入选时有改动。

三、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3、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五、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六、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6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掌握“淙淙”、“龇牙咧嘴”、“鼻涕”、“剃头”、“小辫儿”、“拽住”、“吆喝”等词语。

2、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到了什么?

(这是谁的歌声?为什么说这歌声是永远的?文章中的故事和歌声有什么关系?……)。

好,请带着你的问题,开始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划出生字、生词,借助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字义或词义。

2、全体反馈交流自学生字情况。(略)。

3、指名读全文,想想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指名说——补充说——教师小结。

4、再读课文,找出文章中描写事件的部分。

交流:第2——10自然段。

三、初读质疑。

自由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交流: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不懂的问题,教师梳理问题。

四、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教育学生树立尊敬、热爱老师的优秀品德。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回忆,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略)。

二、回应学生课前质疑问题:

1、文章为什叫做《永远的歌声》?

2、当“我们”向老师献上草药和小鱼的时候,老师为什么搂着“我们”哭了?

这节课就结合这两个问题进行学习。

三、精读课文,感悟理解。

(一)学习第一层,体会孩子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1、默读2——5自然段,找出与老师有关的语句,读读这些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全班交流:

语句:

(1)“我们的老师是个从城里来的女学生……又漂亮。”

(2)“她用好听的嗓音教我们唱……小歌剧。”

(3)“我还和姐姐争论过……还是我们老师长的好听。”

(4)“我说,……天下第一好。”

感受:“我们”这些山乡的孩子对老师非常热爱。

3、练习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孩子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自由读——指名读。

(二)学习第二层,进一步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1、自由读6、7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全班交流:

感悟:

(1)明知进山有危险,还要进山为老师采药,体会到学生对老师的爱。

(2)老师嗓子哑了,学生很着急,想尽一切办法为老师治病,感受到学生爱老师。

3、练习有感情朗读。

同桌分角色对读第7自然段,读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

同桌对读——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层,感受师生情。

1、自由读8——10自然段,哪句话最令你感动?为什么?

2、全班交流:

(1)“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把它们一条一条的穿起来”

“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学生的心多细呀!

“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为老师抓鱼不顾一切。

“摸、捉、追、堵、甩、穿”——想尽一切办法抓小鱼。

教师小结:从学生的一连串抓鱼的动作中,我们感受到了他们对老师浓浓的爱。

自由读——指名读。

(2)第9自然段。

师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孩子们为老师抓鱼忘记了一切,全然没有发现自己身边隐藏的危险,因为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

变换角色体会:

如果此时你就是那位深受学生爱戴的教师,看到学生这样的表现,你会怎样说,怎样做呢?

学生可以表演的形式进行汇报。

教师小结:

是啊,学生们的童真感动了老师,感动了家长,也同样感动了他们自己,以至于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依然是那样的美好。

四、学习开头和结尾,体会写法。

1、自由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首尾呼应,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要求学生要说出体现首尾呼应的语句。

小组讨论——全体交流。

(要点:歌声是老师留给我们的,但那遥远的歌声已化为美好的记忆,那诚挚的师生情感留在了同学们的心里,永生难忘。)。

五、布置作业:

1、完成熟后练习3。

2、朗读最使你感动的段落。

板书设计:略。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