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教学设计(优质19篇)

时间:2023-12-08 05:16:41 作者:笔砚

一份好的教学计划应该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从而提供有效的教学方式和资源。掌握好教学计划的编制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通过操作和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辩认识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图形卡片。

3.计算机软件、投影片。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巡视。

(2)小组汇报。

问:你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学生可能回答可分成这样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四四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球。

(3)揭示概念。

教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直观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概念,并相机板书名称。

2.摸一摸,感知特点。

(1)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然后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

(2)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说出:

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是圆圆的。

(如果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有6个面等,教师应给予肯定,但不要求学生必须说出来。)。

1.由实物抽象实物图形。

投影出示实物图“鞋盒”,引导学生说出它的形状是长方体,然后抽象出长方体图形。

用同样方法出示“魔方”、“茶叶桶”、“足球”等实物,抽象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

2.记忆想象。

(1)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辩认,然后把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贴在黑板上,最后再拿出相应的实物。

(2)学生闭眼想四种图形的样子。(教师说图形,学生想。)。

(3)学生闭眼按教师要求拿出四种不同形状的实物。

(4)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教师给出一种实物,由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5)出示大小、颜色不同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让学生进行辩认。

3.学生列举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

1.做一做1题。

(1)让学生拿出长方体和圆柱,放在桌面上玩一玩,使学生发现圆柱会“轱辘”,然后教师说明,圆柱可以滚动。

(2)让学生用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搭一搭。

通过搭,使学生明确:球没有平平的面,能任意滚动;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都有平平的面,搭在一起很平稳。

2.游戏“看谁摸得准”。

(1)每小组一人说出物体的名称,其他同学按指定要求摸,看谁摸得准。(参照做一做第2题)。

(2)教师说物体形状,学生摸。

3.数图形。

投影出示练习五第2题,问:这只小动物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各用了几个?让学生完成在课本上。

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认识物体”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分类”的学习奠定了基础。“认识物体”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学生在这部分内容之前都接触过各种各样的物体,已经有形状方面的初步感知和体验,所以对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不会太困难,但是对于一年级的学生要建立他们初步的空间观念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1、知识与技能:能辨认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并知道他们的名称。

2、过程与方法: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熟悉实物的分类、观察、触摸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初步了解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各种活动增强孩子的参与意识及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初步建立空间观念。并正确判断。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的基础上教学的。因此,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内容,创设学生喜欢的情境,组织生动活泼的活动,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感知和体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知识的内在动力。上课伊始,创设学生喜爱的智慧老人送给同学们装满礼物的神秘的百宝箱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情趣和探求新知的欲望。

接着通过分一分、说一说、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找一找、玩一玩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操作感知、汇报交流。活动中让学生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整个课堂教学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具准备:

1、准备颜色、大小不一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

2、多媒体课件。

3、大小不一的物体模型学具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2)flishi播放带子里的礼物;各种形状的实物(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拄)让学生说一说,都有什么礼物。

(3)你能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分一分吗?学生观察并分。

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

(二)观察、探究认识物体。

再用同样的方法认识“正方体”、“圆柱”、“球”这几种图形。

板书名称并粘贴这集中物体的图,反复让学生熟悉物体名称。利用课件的'优势将立体转化空间图,水到渠成,自然明了。

2、动手操作,分一分。让学生将学具袋中的物体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分一分,在与同桌交流,在全班汇报。通过动手分一分,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

3、摸一摸,感知特征。学生动手摸这几种物体,把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集体交流。让学生经历了整个验证过程,这样使孩子在获得结论的同时,了解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三)联系生活,应用新知。

4、游戏,猜一猜。教师准备各种物体的袋子,让一名学生闭眼摸出指令的物体。在同桌利用学具袋互相猜一猜。比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让学生在玩中巩固知识。

5、课中休息2分。

6、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设计这样的活动,既丰富孩子对物体的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增加孩子的生活知识。既突破了学科的局限性,又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教材整合观。

7、找一找,连一连。ppt出示一些实物和这4中几何体的图形,实物与所对应的立体图形相连。既巩固了新知,又建立起四种几何体在头脑中的表象。

8、数一数,填一填。ppt出示四种几何体组装的机器人,数出四种几何体各有多少个,并填一填。数一数的活动既体现了知识的灵活性,又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感知到数学具有创造的魅力,使学生感到数学无处不在。

9、看谁做得精彩,作业:回家与家长利用这4种几何体体搭建你喜欢的物体。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他们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操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数学一年级: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及相关练习。

1.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比较、抽象、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媒体选用:(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2)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的周末你们玩得快乐吗?(生:快乐),可昨天,我们快乐王国的小精灵们过得并不快乐!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精灵山上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说的好?我们来比一比好吗!

(1)学生观察,师着引导。

(2)学生汇报自己说观察到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很四组(春、夏、秋、冬)来帮助小精灵们,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和半山腰长相差不多的礼物,喜欢哪个季节就坐在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组去吧!(师发礼物,每组一袋),现在动手、动脑帮他们想一想办法,分一分吧!(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那组分的好,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师在巡视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2)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法。

生:我们生:我们小组是按形状分的,分了四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大小分的,分了两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分了三类。

师:我们现在按它们的形状分成四类,动手吧!

1、刚才同学们把这些物体按形状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分得又快又好,真了不起!这四类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数学中都有属于自已的名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四个新朋友吧!(出示课题)现在,听老师提要求,当我说开始的时候你们才能动。等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找出一个你最想和它交朋友的物体,先仔细的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接着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还可以玩一玩,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明白吗?开始!学生开始动手。

2、汇报。

师:谁愿意把他最喜欢的朋友向我们介绍一下,看谁组能把自己的朋友的样子介绍得很好,开始!

(1)介绍圆柱:。

师:你们组最喜欢的朋友是谁,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生1:我交的朋友是茶叶筒。它长的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让学生也尝试一下圆柱的感觉)。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像这样的物体,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个别学生汇报(圆柱)。

师:像这样的物体,不管是长的、短的、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做圆柱。同时板书名称。(圆柱)。

(2)介绍长方体:。

师:你的朋友是谁?

生:我的朋友是这个牙膏盒。它长的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认真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做一会个认真观察的孩子。还有谁的朋友和他的是一类的,请举起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样的物体叫什么名字吗?它叫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己滚动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学生在台面翻转不同的面体会长方体的特点,动手摸摸感受它的面与棱)同时板书名称。(长方体)。

(3)介绍正方体:。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交的朋友不是长方体这一类的,谁还愿意向大家介绍。

生:我交的朋友是一个魔方。长的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只用了一个词就把它的样子描述的这么准确,掌声表扬一下。

师:谁和他喜欢的是一类的,也把它举起来。

师:像这样的物体,猜猜看,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正方体!

师: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能不能自己滚动(让学生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同时板书名称(正方体)。

生: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4)汇报球:。

师:下面还有谁交的朋友和他们的都不一样的,来说一说。

生1:我交的朋友是这个皮球。它长的胖胖的,摸起来滑滑的。我刚才把它在桌上滚来滚去。

师:真了不起,我们在玩一玩中也能获得知识。

师: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就把它叫做球。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让学生滚动一下桌上的球,体验一下球的特性)同时板书名称。(球)。

你们真是一群能够用心观察生活的孩子!连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了!

3、认识平面上的物体:。

4、揭示课题:。

介绍完后,讲明今天的课题,认识物体,主要是认识哪些物体。

四、运用模型、巩固新知。

1、抢答:。

老师出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和一些实物的图片,每出一个,学生马上抢答是什么物体。

2、找物体:。

老师说出物体名称时,学生马上找出相应的物体。

3、搭一搭。

请小朋友将将今天所选的四种材料,给森林公主搭一座美丽的城堡?看看谁组搭的最漂亮,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与迁移。

1、总结。

(1)、想一想:。

今天认识了什么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每个人都再次感受几种物体的特点)。

(2)、找一找:。

这几种物体在我们身边有吗?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吗?想一想生活中哪里还有?看看老师手里的这几样,你们见过吗?当你用完这些物品时你怎么处理他们?怎样分类处理这些垃圾、废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师:这节课,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了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朋友,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做一个留心观察、积极动脑、善于发现的孩子。

2、迁移。

师:小朋友们都搭得很好,现在来看看小精灵梦搭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精灵们得到你们的帮助也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材料运山上,看这是他们搭的城堡,漂亮吧!他们用人们丢弃的废材料搭成一座美丽的城堡,变废为宝。这时山上的环境也变好了!他们今天可高兴,你们看小精灵们在向你们说:谢谢!

跟他们说再见吧!

板书设计:。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设计

完成相应的"做一做"及p36页的第1、3、4、5题。

1、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并能识别这些图形,初步了解这些图形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以及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3、在小组合作开放型的学习环境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敢于创新的意识。

从物体表面抽象成平面图形。

1、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等积木若干;剪刀、印泥、橡皮泥等工具。

2、学生每5人一组,每人备有3支水彩笔、1把尺子、1块钉子板等。

一、搭玩积木,体验形体。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问:你们在搭时小木屋时,用到了哪些形状的积木?请大家把积木按不同的形状分一分。

二、操作感知,建立表象。

1、请摸一摸自己的积木拿在手里,看一看,摸一摸,跟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拿的是什么体,它的面是什么样子的。(学生边摸边说)。

2、问:谁知道圆柱的.这个面是什么样子的?

(这一个面是圆圆的,平平的)。

问:你有没有办法把它记下来呢?

3、师:请你用我给你们准备的工具(白纸、印泥、橡皮泥等)工具,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想用什么办法记下这些面,每个小朋友最好想得不一样,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办法多。(学生开始活动,并将自己组记下的面贴在板子上,然后展示在大黑板上。

(指名学生演示、操作)。

师:小朋友的办法真多!(用电脑演示,从长方体、正方体、三棱体上分别移下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图形,让我们来跟这些新朋友打声招呼吧!(生齐读图形名称)。

三、巩固延伸,加深认识。

1、请你说出我们教室里哪些物体面的形状是与这些图形是相同的。

2、再一起到小白免新造好的房子去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面也是这些图形。(电脑播放小免的家,让学生寻找并交流)。

3、师:小白免家门前有一块空地,它想围一块地种萝卜,小朋友能不能用上今天学的本领,帮小白免围围呢?围好后跟你的小伙伴说一说你围的是什么图形。

4、学生活动反馈。

5、请你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三角形吗?请你试一试。

6、学生作品展示。

7、师:现在许多图形都赶来开会了。(电脑播放)来了哪些图形,请小朋友用三种颜色的水彩笔给这些图形涂上颜色,统计好个数,填在表格里。(放轻音乐)。

8、反馈:选两种不同的涂法在投影上展示。

问:你喜欢哪一涂法?为什么?

教师小结:用一种颜色涂同一种图形看上去比较清楚。

9、请小朋友每人拿出一个长方体,在纸上度着画出几个不同的长方形。

四、全课总结、回归生活。

今天我们学的这些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可见,请小朋友课后留心观察一下,把它记下来,然后与家人一起交流一下。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6~27页的有关内容及相关练习。

1、学生动手实践,让他们经历对物体的分类、观察、触摸和比较等过程,从而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感性认识,了解它们的外部特征。能辨认生活中较简单的物体形状,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观察思考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比较、抽象、概括、语言表达等能力。

3、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和思维的灵活性。,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体的名称,并能识别。

2、能对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行分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媒体选用:

(1)形状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图形卡片,多媒体课件。

(2)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一、创设情景,激趣引入。

师:小朋友们,昨天的周末你们玩得快乐吗?(生:快乐),可昨天,我们快乐王国的小精灵们过得并不快乐!你们想知道他们为什么不快乐吗?(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精灵山上的情景图)。

师:小朋友们,认真观察,谁来说说你看到了什么?看谁说的好?我们来比一比好吗!

(1)学生观察,师着引导。

(2)学生汇报自己说观察到的。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很四组(春、夏、秋、冬)来帮助小精灵们,老师也给小朋友带来和半山腰长相差不多的礼物,喜欢哪个季节就坐在自己喜欢的季节的组去吧!(师发礼物,每组一袋),现在动手、动脑帮他们想一想办法,分一分吧!(师强调: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在分的过程中,比一比那组分的好,动手吧!)。

二、初步感知,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分物体。

(1)小组活动(师在巡视中参与学生的活动)。

(2)学生汇报。

学生介绍自己的分法。

生:我们生:我们小组是按形状分的,分了四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大小分的,分了两类。

生:我们小组是按颜色分的,分了三类。

师:我们现在按它们的形状分成四类,动手吧!

1、刚才同学们把这些物体按形状的不同分成了四类,分得又快又好,真了不起!这四类形状不同的物体在数学中都有属于自已的名字。这节课,我们就来一起认识这四个新朋友吧!(出示课题)现在,听老师提要求,当我说开始的时候你们才能动。等一下,请同学们像老师这样,找出一个你最想和它交朋友的物体,先仔细的看一看,它长的什么样,接着用手摸一摸,有什么感觉,还可以玩一玩,最后在小组内说一说,明白吗?开始!学生开始动手。

2、汇报。

师:谁愿意把他最喜欢的朋友向我们介绍一下,看谁组能把自己的朋友的样子介绍得很好,开始!

(1)介绍圆柱:

师:你们组最喜欢的朋友是谁,给我们介绍介绍吧!

生1:我交的朋友是茶叶筒。它长的有点长,有点胖,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滚动了,摸起来滑滑的。(让学生也尝试一下圆柱的感觉)。

师:你真是一个善于发现的孩子!像这样的物体,有谁知道它的名字叫什么?

个别学生汇报(圆柱)。

师:像这样的物体,不管是长的、短的、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做圆柱。同时板书名称。(圆柱)。

(2)介绍长方体:

师:你的朋友是谁?

生:我的朋友是这个牙膏盒。它长的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放在桌子上一动不动。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认真观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大家都要向他学习,做一会个认真观察的孩子。还有谁的朋友和他的是一类的,请举起来。

师:同学们,你知道这样的物体叫什么名字吗?它叫长方体。长方体是长长方方的,也是无法自己滚动的,它也有6个平平的面,但这些面的大小不是一样的,有的长一些,有的短一些。(学生在台面翻转不同的面体会长方体的特点,动手摸摸感受它的面与棱)同时板书名称。(长方体)。

(3)介绍正方体:

师:刚才老师发现有的同学交的朋友不是长方体这一类的,谁还愿意向大家介绍。

生:我交的朋友是一个魔方。长的四四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

师:这位同学非常了不起,只用了一个词就把它的样子描述的这么准确,掌声表扬一下。

师:谁和他喜欢的是一类的,也把它举起来。

师:像这样的物体,猜猜看,它的名字叫什么?

生:正方体!

师:看看正方体有几个面,能不能自己滚动(让学生拿一个正方体摸一摸、看一看、滚一滚)同时板书名称(正方体)。

生:正方体是四四方方的,是无法自由滚动的,它有6个平平的面而且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

(4)汇报球:

师:下面还有谁交的朋友和他们的都不一样的,来说一说。

生1:我交的朋友是这个皮球。它长的胖胖的,摸起来滑滑的。我刚才把它在桌上滚来滚去。

师:真了不起,我们在玩一玩中也能获得知识。

师:像这样的物体,我们就把它叫做球。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让学生滚动一下桌上的球,体验一下球的特性)同时板书名称。(球)。

你们真是一群能够用心观察生活的孩子!连老师也要向你们学习了!

4、揭示课题:

介绍完后,讲明今天的课题,认识物体,主要是认识哪些物体。

四、运用模型、巩固新知。

1、抢答:

老师出示一些具体的实物和一些实物的图片,每出一个,学生马上抢答是什么物体。

2、找物体:

老师说出物体名称时,学生马上找出相应的物体。

3、搭一搭。

请小朋友将将今天所选的四种材料,给森林公主搭一座美丽的城堡?看看谁组搭的最漂亮,怎样搭?先商量一下,商量好后就用你们聪明的才智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搭好后学生汇报,评出最好的给予奖励)。

五、总结与迁移。

1、总结。

(1)、想一想:

今天认识了什么物体?它们有什么特点?(每个人都再次感受几种物体的特点)。

(2)、找一找:

这几种物体在我们身边有吗?看看我们的教室里有吗?想一想生活中哪里还有?看看老师手里的这几样,你们见过吗?当你用完这些物品时你怎么处理他们?怎样分类处理这些垃圾、废品?(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3)、师:这节课,你们的收获可真不少,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认识了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朋友,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做一个留心观察、积极动脑、善于发现的孩子。

2、迁移。

师:小朋友们都搭得很好,现在来看看小精灵梦搭得怎么样(课件出示情景图)小精灵们得到你们的帮助也想出一个好办法把材料运山上,看这是他们搭的城堡,漂亮吧!他们用人们丢弃的废材料搭成一座美丽的城堡,变废为宝。这时山上的环境也变好了!他们今天可高兴,你们看小精灵们在向你们说:谢谢!

跟他们说再见吧!

长方体。

正方体。

圆柱体。

认识物体是一年级刚刚接触的新内容,本节课的设计试图通过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和游戏,使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教学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创设情景,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本节课的一开始出示学生喜欢的情景图,以学生喜欢的生活活动为切入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课件通过多副图的引导,引导学生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从中收集信息,找出说学习的内容。

2、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

本节课,教师给学生提供了直观、形象的学习材料,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提亚挨骂了学习的过程。通过摆一摆、看一看、说一说,把才哦做、观察、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体现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3、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教师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真正自主、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4、练习设计形式多样。

有效的练习能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而教师出示的几道题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达到人人有练习的机会。在“开火车”的环节中,不仅人人有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强学生学习的`欲望,将活动引出课堂走进生活。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共2课时1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是8和9的物体的个数,会读、会写数字8和9。

2.使学生知道9以内数的数序,会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难点:学生会正确书写数字8和9。比较9以内数的大小。

教具、学具准备:点子图、数字卡片、计数器、直尺图、鱼图、数学卡片、小棒、三角形、课件、投影器。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新课:

1、出示主题图,从图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让学生数一数国中的人和物,得出它们的数量是8和9。今天我们就来认识数字8、9。

2、记8和9的字形。

让学生展开想象,说说8和9的字型像什么?

3、数8和9。

(1)数出指定数量的物体。

(2)数出8根或9根小棒,并创造图案。

(3)从树叶图、红花图等图片中圈出指定的数,并说说自己是如何数的。

(4)找找在教室里数量是8或9的物体。

4、数的顺序。

(1)在一把缺少数字的尺子上要求学生把数写完整。

(2)让学生操作学具,明确7的后面是8,8的后面是9。

(3)用猜谜的方法,如:一个数排在6的后面一个,它是几?(7)。

5、9以内数的大小比较。

(1)教师直接出示点子图等,让学生填符号(也可用手势表示)。

(2)同桌两人自己在点子图上涂色,然后再进行比较。

6、分清8和第8,9和第9。

(1)让学生在书上填写,然后集体校对。

(2)游戏法:老师邀请十位左右的学生上台,听老师的要求,找同学起第8个是谁?等等。

(3)操作学具,听老师的要求摆学具:

如:摆9朵花,其中左起第8朵是蓝的,其余为黄的。

7、8和9的书写。

教师范写一学生评价一学生试写。独立写,教师巡视,展示优秀作业。

8、8和9的组成。

(1)8的组成。请你拿出8根小棒,把它们分成两堆。把你们的分法记录下来。谁来汇报一下。

(2)9的组成。

出示9你能想到什么呢?

18。

二.巩固练习:练习八的1-5题。

三、学习小结:

四、课后小记:

第四单元:认识物体和图形共2课时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滚一滚、堆一堆、摸一摸、搭一搭等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球、圆柱,感知这四种形体的特征。

2、在活动中发展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判断能力。

3、通过小组形式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动的经验,发展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具准备。

1、4快滚板,4套积木;

2、完全一样的长方体积木、正方体木快、乒乓球、圆柱各10个;

3、4种形体模具;

4、准备一个智慧袋,里面装有4种形体各10个;

5、一个挖空的木版。

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

1、复习。

师:在“认物体”这节课上,我们认识了4个好朋友,它们分别是:(教师出示模具,学生说出它的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2、引入。

师:今天,我们要通过活动继续研究这些形体,看看它们有什么特征。

全班分为4组进行活动,每组选一种形体作为本组的代表。哪个小组爱动脑、合作好,就从老师的智慧袋里摸出代表这组的一个形体,记一分,最后比一比哪组得分最多。

二、活动安排。

1、滚一滚。

不管学生预想的是什么样的结果,教师先不给予评价,让各小组进行活动,学生通过滚一滚、看一看可以发现:球和圆柱滚得快一些,长方体、正方体滚不起来,只能从滚板上慢慢滑下来。

2、堆一堆。

发给每组10个相同的形体,堆一堆,看哪组堆得稳、堆得好。

活动后,对堆的结果进行评讲:正方体组与长方体组堆得比较顺利,而圆柱组与小球组未能堆成功。

学生思辩:圆柱组与小球组之所以没能堆好,不是小组合作得不好,而是材料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再让小球组、圆柱组分别与长方体组、正方体组交换材料,再次进行活动体验。

3、说一说。

通过滚一滚、堆一堆的活动,学生已初步感知了四种形体的特点,再让学生说说这四种形体在生活中哪些地方得到了运用。

4、猜一猜。

让这四种形体中的一种从窗口中露出它的一部分,让学生猜一猜这会是哪种形体。

5、搭一搭。

学生分小组搭一搭,比比哪组搭的快搭得好。评讲时,可以让学生说说选择积木的理由。如房子为什么选择长方体或正方体,车轮为什么选择圆柱体等等。

6、数一数:如图p27数一数。

这三幅图的出现是按由易-难的层次安排的。在数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数,如从左往右,从上到下地数。

三、总结全课。

统计各组得分情况,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予综合性评价:

(1)是否有很好的合作意识;

(1)是否敢于与老师进行辩论;

(3)是否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等。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通过搭一搭、分一分、看一看、摸一摸,从实物抽象出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和特征,能识别这些形体。

2、感知平面与曲面,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感受数学的美和数学思想方法。

3、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实践能力,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介绍物体

(1)个别介绍物体。

“小朋友,你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各种各样形状的物体,今天,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

在玩之前,谁愿意选一个你最喜欢的物体来介绍一下:你带来的是什么?它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学生介绍)

生1:我带来的是一个球盒子,它长长的,有一个面是圆圆的,还有两个面是圆形的,平平的。

生2:我介绍的是一个药盒,它的形状是长方体,有6个平平的面,还有8个尖尖的角。

生3:我手里的这个是魔方,它是方方正正的,也有6个平平的面,8个尖尖的角。

生4:我带来的是一个球,它是圆圆的,能滚来滚去。……

(2)同桌介绍物体。

“这么多的小朋友都想来介绍自己带来的物体,那你就看一看、摸一摸,然后介绍给同桌小朋友听听。”

(学生活动,同桌介绍。)

1、分类。

“刚才通过小朋友的介绍,我们发现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物体,都有着各种各样不同的形状。老师从小朋友当中拿了几个,也带了几个,我们一起来看看好吗?”

(出示各种形状的物体)

2、出示名称。

“每类形状的物体,他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吗?”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3、抽象成几何图形。

“刚才小朋友通过观察,发现这四类形状的物体,都有着各自的特点。”

“现在我们脱去它们的花外衣,你还能认出它们吗?谁来给它们找找自己的家?”

(4名学生分别把图形贴到黑板上)

“闭上眼睛,想一想这四种形状。”

4、举例欣赏。

“请你找一找、看一看、想一想,在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呢?先说给同桌小朋友听听,看谁找得多、说得多?(反馈)”

生1:空调接近长方体的。

生2:日光灯的灯管是圆柱;吊扇的杆子也是圆柱。

生3:篮球、乒乓球都是球。

生4:魔方、骰子形状是正方体的。……

归纳:“生活中这些形状的物体随处可见,用处可大了。”

(课件欣赏)

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通过生活举例,进一步认识物体,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问题。

1、你能找到它们的朋友吗?

2、下图中有哪些图形?

长方体有( )个,正方体有( )个,

圆柱有( )个,球有( )个。

3、猜一猜

圆圆鼓鼓小淘气,

滚动起来不费力。(球)

正正方方6张脸,平平滑滑都一样。(正方体)

上上下下一样粗,放倒一推就滚动。(圆柱)

长长方方一物体,平平稳稳随处见。(长方体)

4、总结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1、通过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操作和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以及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2、小朋友,你带来了哪些“朋友”啊?向大家介绍一下。(学生展示带来的物体,能说出名称的就说出来)。

3、小朋友带的物体真多呀,看了这些物体,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4、看来,小朋友想知道的知识还真不少。今天,我们就来认识这些物体。(揭示课题:认识物体)。

活动一:看一看、摸一摸。

1、学生认真观察桌面上的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外形。

2、学生用手触摸物体,初步感知物体的特性。

3、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说说物体的形状分别是怎样的。

活动二:分一分、比一比。

1、以小组为单位将物体进行分类。

2、各小组说说自己小组分了几类,是怎样分的。

3、全班交流,达成共识。教师相机揭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名称。

4、各小组分别拿出一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桌面上滚一滚、堆一堆,并交流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认一认、找一找。

1、学生看大屏幕上的图形,说图形的名称。

2、请四名学生头戴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头饰,其余学生在桌面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并举起来,以示响应。

3、教师指出,像这样的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小朋友仔细看看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快找找看。

4、要求学生想一想:在哪些地方也见过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活动四:搭一搭、数一数。

1、明确要求后,学生动手搭积木。

搭好后,学生可以离开座位互相参观学习,并进行评价。

展示部分优秀作品,并指名说说这件作品是用哪些形状的物体搭成的。

2、数数自己的作品中,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的结果填在表格里。

1、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学到了哪些知识?

2、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朋友,课后,大家再去找找吧!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简单地介绍了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基本特征,和运动方式。将这些生活常识归纳总结。

科学知识:

1、知道怎样描述物体的运动。

2、了解物体常见的几种运动方式。

能力培养:

1、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定量观测记录、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

2、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解决问题。

通过观察物体的运动知道如何描述物体运动的特点和分辨物体不同的运动方式,培养观察记录、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并意识到身边处处有科学。

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对一个常见的'现象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观察身边各种物体运动时的变化,分析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以及运动方式的不同,并尝试利用简单的材料模仿物体的几种运动方式。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

师:小朋友们,我们每组都有一个装满东西的袋子,这是数学王国的国王送给你们的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把袋子里的东西拿出来看一看。国王提出了一个要求,要你们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二、操作感知

1、分一分,揭示概念

(1)分组活动: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

(2)小组汇报:你们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师:在数学王国里,每种物体都有自己的名字。今天,我们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指导看书。

2、摸一摸,感知特点

(2)学生汇报:长长的、有尖尖的角、有6个面,摸起来平平的、滑滑的。

(3)师小结:通过小朋友看一看、摸一摸、说一说,我们知道了长方体长长的、方方的,摸起来平平的。象老师这样自己说一说。

(4)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请说一说。

(5)师:(出示正方体、圆柱和球)你知道国王给这些物体起什么名字吗?自己找到这些物体,看一看、摸一摸、推一推,和同桌说说你的发现。

生:总结出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点:

正方体: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有6个面);

圆柱: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两头是圆的,平平的;

球:圆圆的,可以任意滚动。

(6)师: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长方体、哪些物品是正方体、哪些物品是圆柱、哪些物品是球?请说一说。

3、看一看,正确辨认

(1)师:拿出长方体和正方体,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拿出圆柱和球,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同?

(2)课件出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学生辨认、说出物体名称。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1、师:刚才我们认识的那些物体,如果它们跑到书上或报刊上,你们还认识吗?

2、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形,先让学生辨认,再让学生拿出相应的实物。

3、课件出示各种物体不同的几何图形。(课堂活动第一题)让学生分一分并连线。

四、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1、数图形

师:同学们学得真棒,数学王国的国王很高兴,他请我们到他的宫殿去游玩,不过,我们要答对问题才能进去。课件出示用几何体拼出的宫殿大门。

生:数出各种物体的数量,汇报。

2、摸一摸、说一说(课堂活动第一题)

师:你们答得真好,国王奖你们一个奇妙的口袋,里面装着各种礼物,想知道是什么礼物吗?(拿出装着各种物体的布袋)

生:小组活动:生1拿着装有各种形状物体的袋子,生2捂着生3的眼睛,生3摸出一个物体,让生4说一说是什么形状的物体。

3、游戏:先让学生想一想,用不同形状的实物能搭出什么来?然后按照自己的想法搭一搭。

五、总结:你今天学会了什么?

《认识物体和图形》的教学设计

1、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直观感受各种图形的特征。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用数学交流的能力。

4、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

能够正确辨认和区别各种立体图形。

给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

生:(每个小组一份)鞋盒、牙膏盒、药盒、磁带盒子;易拉罐、铅笔、茶叶罐;魔方、骰子、小立方体10个;玻璃珠、小皮球、乒乓球。

师:课件、各种形状的实物若干、奖品、四种抽象出的图形。

师出示讲台上的一些实物: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朋友,你认识它们吗?(学生自由说各个实物名称,师指出:它们都是同学们生活中的好朋友。

生分组活动:说出带来的东西的名称。

师:大家带的东西可真多啊!看看这些物体,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吗?(鼓励质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物体(板书课题)。

1、学具分类,初步感知。

a、动手操作。

师:你们看一看这么多物品中,有没有形状相同的物品呢?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块儿吗?请每个小组里的小朋友共同动手分一分。

学生分组操作,师巡视(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说你们分了几类?是怎么分的?(3分钟)。

让学生边说边举起来让大家看。

师:他们小组是这样分的,和你们组是一样的吗?

c、小结概念。

师: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能给每类物体起个名字吗?

指名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各种名称,并板书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动手操作,感知特点。

a、感知长方体。

师:(举起球)看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请你也举起一个球,互相看看拿对了吗?

把你拿的球放回盒子里。师带领学生依次放回圆柱和正方体。

师:看看桌子上现在有的是什么样的物体?请小朋友们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在小组里和小朋友说一说。(2分钟)。

b、汇报反馈。

师:谁能用响亮的声音告诉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感觉到的?(5分钟)。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规范语言名称。并板书:长方体:平面。

c、感知正方体、圆柱、球。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形状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向同组的小朋友说说你的感觉。

d、集体反馈各种物体的特征。

师:哪个小朋友能来说说你认识的什么物体?有什么感觉?

师根据学生汇报的板书出各种物体的特征。每汇报完一种,老师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找一个来看一看,摸一摸,验证了他的感觉后再板书。

e、比较。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发现了圆柱和球能滚,那他们滚的是不是一样的呢?

指名生说出自己的想法,能说清楚就要鼓励。

3、抽象思维,形成表象。

师:这几种物体,如果去掉了它们美丽的外衣,你还认识它们吗?

课件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师:请小朋友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一样的吗?

4、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各种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5、联系实际,拓展知识。

师:说一说你身边的物体还有哪些是这些形状的?

1、找朋友:小朋友们学得都很认真,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请4名小演员分别扮演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其余学生在桌上找出各自的好朋友举起来给大家看。(如生:我是长方体,我的朋友在哪里?余生响应)。

2、摸一摸:请各小组将桌上的物品重新装到盒子里,盖上,由一个同学报图形名称,另几个同学摸,“看谁摸得准”。

3、数图形:电脑出示画有各种图形的灯片,师:现在请同学们数一数,在这幅图里,长方体用了几个,正方体用了几个,圆柱和球各用了几个,把数填在这张表里。引导学生进行统计,说出每种图形的名称及其数量。

4、搭一搭:在我们的生活中这四个伙伴儿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现在我们就用这些物体做积木,搭一件你们最喜欢的东西,我们比赛看哪个小组合作得最好。你们愿意吗?看看桌上的学具,可以先讨论一下,你们组里想搭什么?然后开始动手设计吧!

5、汇报:城堡、火车、楼房、…….

今天,我们和谁成了好朋友?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它们,课后大家都留心去找一找吧!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了,小朋友们再见!

《认识角》教学设计

在教研基地活动中,我进行了冀教版二年级上册56~58页《角的认识》一课的教学展示。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三点: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角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或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教学的:

师:我们先来看一幅图(出示图)这幅图上有许多我们认识的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你手中的小棒摆出来(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摆完后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摆了哪些图形?分别用了几根小棒?(全班汇报交流)

生1: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长方形;

生2:我用三根小棒摆成了一个三角形;

生3: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正方形;

生4:我用四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菱形;

生5:我用两根小棒摆成了一个角;

……

随学生的汇报,教师把用两根小棒摆成的图形,放在投影上展示.

(针对教材呈现的用四根、三根、两根小棒进行再加工,为学生提供一个十字路口的情景图,图中蕴含了很多图形,让学仔细观察图,把你发现的图形用小棒摆出来,这个开放情境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新的挑战,让学生在观察思考中发现图形,同时拉进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师:刚才经过大家的认真观察、积极动脑,我们摆出了许多图形。其中像这样用两根小棒摆出的图形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图形角。哪个是角呢?角就是这两根小棒相夹的部分。请大家也像这几位同学这样用两根小棒摆成一个角。拼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哪是角?把你拼得角用手势告诉老师。

(揭示角、摆角、指角、用手势比划角,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为下面进一步认识角打下了基础。)

师:刚才大家用小棒拼得角都是固定的角,下面大家想不想做一个可以活动的角,请大家用准备好的两条硬纸板和一个图钉做一个活动角(学生操作)

师:把你做的角举起来,同学们做的都不错!请大家像老师这样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和你同桌说一说。

生汇报:

生1: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角的大小发生了变化。

生2:我发现移动一条硬纸板可以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生3:我发现两条纸板的张口越大角越大,张口越小角越小。

……

(移动角的一条边你发现了什么?这一开放性问题的设计符合了新课标的精神,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同桌交流,发现并进一步理解了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师:总结,也就是说可以形成这几种类型的角(电脑出示实物图)如果把这几种角画下来是这样的(电脑出示角)这就是角,我们把它叫角1、它叫角2、它叫角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三个角,你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汇报。

师:我们把这两条直线叫角的两条边(出示)这个点叫角的顶点。

生:交流(找4—5人展示)

(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安排用彩纸折角的游戏,使学生在实践中进一步明确角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师:在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的地方有角,谁来说一说你在哪见过角?(指名说)

(让学生在生活中找角,把数学知识扩展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学生情绪一下子调动了起来,从教室中找出了许多角,并能笔画出哪是角,虽然找出了许多角,但学生仍有语言未尽的感觉。)

师:大家认识了角,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画一个角?

教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说一说应怎样画,请大家打开书58页,自己试着画出三个大小不同的角,画完后同桌互相指一指角的边和顶点。

1、出示教材58页2题。同桌互相说一说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为什么?

2、问题讨论”栏目,哪些图形里有角,哪些图形里没有角?说明理由。

课上完了,回想《角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角的重要基础,也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之一。由于学生对角的认识生活经验不多,教学有一定的难度。本节课根据学生实际和新课标精神,创造性使用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感觉本节课体现了以下几点:

线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借助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认识直线、线段、射线及其特性,并了解三类线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用字母正确认读。

2、培养学生空间想象意识,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和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直线、线段与射线的特点,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学具准备:一根毛线、尺子、铅笔、自我评价表。

知识点:直线、射线、线段的特性、联系、区别。

用字母表示经过一点、两点画直线、数线段(线段有长短)。

一、直接引入:

板书“线”。生活中到处都有线,你的眼里看到线了吗?据说后揭题(今天我们研究的是数学中直的线。)。

二、认识三种线:

(一)认识直线:

1、师:生活中到处都有线,出示图片,你看到图片中的线了吗?

(1)红线出示学生找到的线,(这条线就这么长吗?)。

(4)(像这样的线就叫做直线,直线上有无数个点)。

出示名称读法(强调两种读法)。

2、您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刚认识的直线是怎样的?

教师根据回答板书:没有端点,向两端无限延长。

(二)射线。

1、从直线中分离抽象出射线。

2、边仔细观察电脑演示边思考,关于射线你发现了什么?

汇报结果,教师板书: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它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

3、你来观察一下,为什么把它叫做射线?(生猜测。)。

生试读,并说理由。(教师归纳。

总结。

:射线只有一种读法,应该从端点开始读。)。

4、你能找出生活中的射线吗?

(三)线段。

1、抽象出线段、读法、(板书:端点)。

2、线段有几个端点?

3、比较发现线段有长有短,它是有长度的。

4、揭示特征。

5、找一找生活中的线段。

三、

分析比较。

1、看书明晰概念。(刚才小朋友已经初步地了解了这三种线的一些特性,书本中已经比较完整地把他们的特性分别进行了整理,请大家认真阅读书本,边读边想:哪些特性是你已经了解并能表述的,哪些特性是你原来还不知道的。你还想补充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3、反馈交流。

4、框架图(如果我们把线的世界用这样一个大圆表示,那么你认为这三种现应该处于里面的什么位置呢,他们之间的关系又应该怎样表示呢?)。

四、尝试练习(猜、认、辩、画、(刚刚不是说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吗?)比、)。

五、趣味观察。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数认识教学设计

1.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2.对各种数进行准确的分类。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沟通各种数之间的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教学难点:对各种数准确的分类,掌握数学方法和数学思想。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展示生活中的商店情境图,然后找一找在小学阶段,我们曾经学过哪些数?

学生回答。

师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授:

1.出示问题。

整数,分数,小数和百分数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问数与数之间的区别。提问数与数之间的联系。

(1)数可以怎样分,看图填空。

独立思考,填一填。

指名回答,师强调。(2)数还可以怎样分。出示幻灯片,边看边讲解。

3.看数轴回答问题。

(1)观察数轴,填写合适的数字指名回答,强调填写多样化。(2)比大小。

所填的数字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师鼓励,继续学习。4.看图说一说。

教师问:你需要填哪种数?想一想。讨论并汇报。

三、巩固延伸:

1.观视频,回答问题。2.看图,填一填。

强调数的扩充与生活需要和运算有关。

四、小结收获。

出示幻灯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谈谈这节课都有哪些收获?

五、板书设计:

整数(自然数)小数负数分数。

手指记数石子记数结绳记数。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1——3页,认识厘米。

教材首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用蜡笔估测铅笔的长的活动,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选择测量工具测量课桌长,通过交流使学生体会到测量五题的长度有不同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讨论交流“为什么测量结果不同,”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使用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最后引导学生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学习用直尺测量以及用厘米为单元进行估计,在练习活动中,让学生估计和测量学习用品的长度。学生对物体的长短有了初步认识,但对物体的具体长度是多少并不了解,在生活中关于测量的知识知道的很少,更少参加测量的活动。

1.让学生经历认识长度单位的过程,知道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能够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观念,并能在实际观察和操作中,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掌握用学生尺量长度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每人一把尺子,一块新橡皮,一支新铅笔,教师准备课件及直尺。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谈话: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自己的桌子有多长吗?好,请大家自己选择工具,量一量桌子的长度。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质疑:为什么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呢?(测量所用的.工具不同)。

小结:对了,如果要使量的结果一样,我们就需要一种统一的测量工具。你知道这种工具是什么吗?(尺)要知道物体的长度,我们可以用尺来量。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一)认识尺。

2、学生汇报,老师介绍。(投影出示:尺子)。

(1)许多数: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些数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从小到大)都从几开始?(0)这里的0表示什么呢?(起点)。

(2)刻度线:尺上这些长短不一的线叫做刻度线,每条长的刻度线下面或者旁边都写着数,第一条刻度线下面写着0,它就叫做0刻度。“cm”代表“厘米”。“厘米”是测量长度的常用单位,人们一般用它作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

3、揭题: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认识厘米。(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师:你们想知道1厘米有多长吗?

指出:0到1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

问:从1到2这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吗?从2到3这两个刻度之间是多长呢?

(2)在自己的尺上找一找,再说一说:还有哪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也是1厘米?

2.体验1厘米有多长。

(1)仔细观察1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划一下,再记在脑子里。

师:你知道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吗?(学生举例)。

师课件展示书上三个例子。

(2)亲身体验:

谈话:刚刚我们都比画了1厘米的长度。那2厘米怎样比画呢?

请学生说一说。(从0刻度开始,到2刻度)学生举给老师看。

师:那5厘米你能找出来吗?(学生自己找)。

1名学生演示,并说是怎么表示出来的。(从0开始,到5刻度)。

(三)用尺子量。

1、师: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在量铅笔刀和一条线段的长度,你能帮他们看一看吗?(出示书上例2图)。

提问:铅笔刀有多长?(7厘米)。

你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讲清楚从0刻度开始,到7刻度就是7厘米)。

师:说得真好,那线段呢?2-3名学生说一说怎样看出来的。

师:我们在用尺子量长度的时候都是怎样测量的啊?

(从0刻度开始,到什么刻度就是几厘米)。

这两个小朋友在测量的时候是这样量的(出示想1的两种不正确的方法)。

问:你觉得他们量出来的结果正确吗?为什么?

2、动手测量。

师:刚才看了他们的测量,你想自己动手量一量吗?

课件出示蓝和红两条线段。学生自己动手测量。

师提醒:在线段的上面标上长度。(展示2-3名学生的测量结果)。

提问:你觉得在用尺量物体的长度时,有什么地方是要提醒小朋友注意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你们自己总结了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从0刻度开始,尺子放正。看另一端到几刻度就是几厘米)。

3、估计和测量。

(1)师:刚才我们量的物体都正好是几厘米,有的时候我们量的物体不是正好几厘米。就像这样的两条线段。(多媒体出示两条线段)。

让学生先看图回答。师指出大约的意思。

(2)师:下面我们来看看手掌宽和食指长大约多少厘米。

出示课件,学生看图填空。集体交流核对。

(3)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食指的长度大约是5厘米,你能估计一下你的中指长大约是多少厘米吗?(2-3名汇报)。

师:请小朋友们选择一种物体(铅笔或橡皮)进行估计,然后再测量出它的长度大约是几厘米。(每组一种)。

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比较交流。再汇报。

三、总结提升,自我建构。

如果我们用今天学的厘米单位去测量教室的长,你觉得方便吗?厘米一般是用来测量比较短的物体,而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我们学习大的单位才行。

作业设计:用直尺测量家中较短物体的长度。

教学反思:在本课的学习中,安排了动手操作,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让学生认识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掌握了测量物体长度的正确方法,但学生在测量时有两个问题,一是动作太慢,二是操作不标准,还要加强练习。

认识教学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两次飞跃的分析,比较它们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教学难点:对本质的认识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反复的过程。

复习提问。

认识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

(学生通过对上一知识内容的回答,巩固所学知识,温故知新。)。

导入新:

(请学生发表看法)。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是的,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是经过多次的反复逐步形成的。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相结合的成果——毛泽东思想。它的形成,说明认识需要不断深化,反复探索实践。

那么,你们能不能把人们认识的过程用图示表示出来呢?(请学生回答)、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一个认识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1)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2)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这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在这个过程中,认识指导了实践,同时,又是认识过程的继续。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在第二次飞跃中,认识得到了检验和修正,当一个认识经过又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若干次重复,经过不断的检验和修正,被证明是正确的时候,认识过程是否结束了呢?可以说是这个认识过程是完成了,但对整个世界的认识过程还没有结束。

2、人们应当在实践的基础上发展认识。

请学生阅读教材19—21页,并归纳认识发展的三个方向。

教材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认识是发展的,即:在深度上要不断深化,在广度上要不断扩展,在进程上不断向前推移。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

(1)认识要不断深化。

(2)认识要不断扩展。

(3)认识要不断的向前推移。

我们在分别分析了认识要不断深化、扩展、推移问题,其根本原因还在于客观世界本身的多层次、无限广阔和无限发展决定的,而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所以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的认识也必然会无限地深化发展,这样才能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3、学习知识也是不断深化知识、扩展知识,把知识向前推移的过程。

讨论:结合我国国情,说说为什么必须在实践中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l)任何具体的认识只是对整个世界一个层次、一个方面、一个发展阶段上的认识。而世界在时空上都是无限的,因此,人们认识了某一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人们应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认识、扩展认识,把认识向前推移。

(2)邓小平理论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抓住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承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使人们的认识得到深化。

(3)邓小平理论根据新的实践,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的分析,对当前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科学判断,从而使人们的认识不断扩展、不断向前推移。

总之,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并且形成了新的科学理论体系,从而使认识得到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邓小平理论没有结束对真理的认识,它必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小结:

今天这一节我们主要讲了两个问题:一是:认识的一个过程包括两次飞跃,由实践到认识,把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认识到实践,发挥认识的作用,并在认识中得到检验与发展。二是认识是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发展的。

巩固练习:

邓小平同志指出:“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以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0年、100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成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认识角》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在认识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判断锐角和钝角,并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的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

2、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渗透集合与无限的思想。

4、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动手能力及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建立锐角与钝角的概念,会辨认锐角与钝角。

教学难点:

知道角的大小只与它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而与所画出的边的长短无关。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观察“鸟巢”引入我们学过的数学知识“角”。

2、复习“角”的有关知识。

角的名称:通过上学期的学习,对于“角”,你有什么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它吗?(复习角的各部分的名称: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二、新授:

(1)请小组合作给角分类并反馈。

(2)认识锐角与钝角的特点。

(3)巩固认识的锐角和钝角:

a.完成书本练习p52并反馈。

b.指出三角尺上的角。

2、探究角的大小与边的关系:

(1)情景出示大三角尺与小三角尺在吵架,大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大,小三角尺说它的三个角与大的一样大,你们怎么认为呢?同桌讨论。

(2)学生上来演示比较,教师在大屏幕上再演示,你们发现了什么?

(3)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

(4)学生拿出学具角摆角。

(5)教师摆角。

(6)学生讨论得出角的大小与边的叉口有关。

(7)讨论三类角的大小关系。

3、小结。

三、巩固练习。

1、说说钟面上时针与分针形成的夹角是什么角。(9:00、9:45、10:00、9:30)。

2、判断。

角的两条边越长,角就越大。()。

钝角比直角和锐角都大。()。

一个锐角和一个直角可以拼成一个钝角。()。

四、课堂小结。

《认识角》教学设计

3、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考。

一、谈话导入。

生:角。

导入:对,是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角。

二、新授。

(一)感知角。

1、出示插图:剪刀、钟表、红领巾。

告诉学生:剪刀上有角。学生模仿说除钟表、红领巾上的角。

2、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

(1)请各小组同学拿出用纸做的角,摸摸这里,有什么感觉?(刺人、很尖)对了,也就是说,尖尖的,这里我们给它取个名字,叫作顶点。

(2)再摸摸这里,又有什么感觉?(很光滑,很平)对,也就是直直的,我们也给它们取个名字,叫边。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