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互动在儿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讨论文(模板15篇)

时间:2024-01-21 18:46:14 作者:FS文字使者

范文范本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们更直观地了解优秀作文的特点和写作思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一份范文范本,希望能够给大家写作带来一些灵感与启发。

互动型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中的探讨

摘要:现代教育理论提出的素质教育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是进行创新教育。

本文针对创新教育进行了阐述,并指出了创新教育在生物课堂中的应用和表现。

主要从四个方面指出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实施创新教育的一些教学体验,并提出了一些浅薄的见解。

关键词:现代教育理论;创新教育;生物课堂。

教师有意识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

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也就是创新教育,一提起创新教育,很多人认为创新教育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里搞发明创造。

这是对创新教育的误解,创新教育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有不同的目标。

单就基础教育而言,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为日后创新能力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源初性的个性品质,如好奇心、求知欲、认识的独立性、自由思考、怀疑态度、探索精神等等。

这些东西尽管还不是创新品质,但却是创新品质的源头活水。

没有它们,或者它们受到过分的压抑,就不会有后来创新人才的成长。

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其知识点和教学手段无不蕴含着创新的素材。

生物教师要发挥生物学科的优势,都要不囿成见,认真挖掘和利用这一优势,努力实施创新教育。

一、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是学生在最佳心态得以发展时出现的。

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上营造宽松、民主、愉悦、新奇的气氛,为学生形成“最佳心态”创造条件。

要做到这一点,我看最重要的就是培养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在创造教育活动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课程教学设计上,而不是在课堂上控制学生。

要做学生的朋友,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学相长;要为人师表,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不能仅满足于学生继承知识,而应使学生学会创造;要诚实正直、平等待人,善于与学生沟通。

刚上初中的学生还认为老师是最完美的,课本是绝对正确的。

为使学生得以改变这种观念,培养其善于发现问题创造自我的能力,我在课堂上有意警示学生:我本次讲课会出现几个问题,请同学们随时指出或课后指出,指出者为良,纠正者为优,并记入平时成绩。

此法使学生课堂听课的注意力集中了,并有兴趣、有激情、有信心、有胆量质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学习条件反射时,有这样一道习题:“望梅止渴”属于第一信号系统,还是第二信号系统?”在我按照参考答案讲是第一信号系统,大学课本里也是这样讲的。

但有一位同学提出异议:“望梅止渴”来自一个故事:曹操带兵走到一个缺水的地方,士兵渴得很。

曹操就骗他们说:前面有一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解渴。

士兵听了,都流出口水,不再嚷渴。

实际上,“望梅止渴”并没有看到梅子,只是听说梅子,我们不能望文生义,所以“望梅止渴”应该属于第二信号系统。

我和同学们都被他的解释折服了。

二、鼓励大胆质疑,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朱熹语)。

积极思考,大胆质疑是创新品质的重要方面。

通过鼓励质疑,可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在学习《线形动物门》之后,张莹莹同学提出问题:“老师,蛔虫不会被人体的消化液浸蚀,是因为体表有角质层。

猪肉绦虫也生活在人的小肠内,它为什么没有被人消化?也有角质层吗?”我说:“猪肉绦虫的体表是表皮层。”“表皮层就是角质层吗?”我说:“表皮层不是角质层。”“那猪肉绦虫为什么没有被人的消化液浸蚀?”我被“将军”了,于是我们一起查阅资料。

我们查到“猪肉绦虫的表皮层具有较强的抵抗宿主消化酶的作用,这可能是由于皮层细胞的分泌物能促使宿主消化道内增加淀粉酶的活性,抑制蛋白酶和脂肪酶的作用。

这样虫体虽然浸没在宿主消化道的食糜中,仍然保持完整的体表,不致被宿主消化酶消化掉,并藉体表的渗透作用来吸收宿主小肠内已消化的营养物质。”她非常高兴。

后来我在班上表扬了张莹莹同学的这种探索精神。

全班同学倍受鼓舞,求知的气氛更浓了。

三、强化实验观察,培养学生的创新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观察实验是研究生物学的最基本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好机会。

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多观察、多参与、多动手,在认识的基础上探索规律,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使学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四、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创新不是凭空臆造,只有能用自己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才能称得上能力。

在去年入冬后,其他的树木都落光了叶子,而我校的厕所旁有几棵青杨还郁郁葱葱,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同学们非常奇怪,这是怎么回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接着同学们就讨论开了,后来得出结论:一、靠近厕所的墙根避风,温度高,所以落叶晚;二、青杨落叶晚。

“这种结论对不对呢?”我又引导学生观察其他墙根的树包括青杨都早已落了叶。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又讨论起来,最后发现这几棵青杨最大的不同是附近有一盏长明灯。

“因为光照时间长!”学生终于找出了答案。

我补充说:“光照不仅影响植物落叶,还影响植物的开花和结果呢。”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发挥生物学科优势实施创新教育,其方法多种多样。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

选准切入点,走自己的路,才能把创新教育落到实处。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高中物理属于基础性的自然科学,对于学生逻辑思维和理性思维的要求相对较高。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都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教育领域也深受影响,“微课”成为教学中的新名词。针对该种教学方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将对其当前应用情况和教学优势进行分析,从而提出更加可行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微课;物理教学;应用。

传统教学中的高中物理过于死板,仅一味地让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强识、强记,忽略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动手能力,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因此,在高中物理教学中,需要运用新的教学方式。“微课”的应运而生,为高中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微课的内涵所谓“微课”,即微型课程,最早出现于美国,其基本内涵。

为建立在视频等多媒体技术之上,将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然后再将其重点部分剪辑成片段,学生可以将其用于课堂探讨之中,以便于对某个知识重点或难点采取针对性学习。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微课提供了较多的技术支持。相比传统的教学来说,它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多教师的教学方式,了解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加深自己对于高中物理的了解程度,形成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而且,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其他教师的教学方式对比,找出自己存在的不足,从而优化教学过程。

(一)将实验直观的呈现在学生眼前,提高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深层了解。

高中物理课程中,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实验。但是,由于现阶段各个学习硬件设施的制约和课堂时间的限制,很多时候,物理实验课程成为摆设,学生根本没有亲自见到实验的过程,从而对物理知识的实用性产生质疑。微课的出现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可以充分利用实验资源,将实验的过程拍摄下来,然后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学生可以通过观看现成的物理实验,从而去感受物理的奇妙,同时,也能将对应的`实验结果和理论知识有效融合,提高学生对于深层知识的了解。

(二)存在多个教师的多种教学视频,教学风格差异可以给学生带来新鲜感。

微课是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实现的,所以,其拍摄的内容并不是一个或者两个教师所专属。在教学活动中,经常会存在学生因为长期听某一个教师的课出现学习疲劳的情况。而微课的出现,可以有效解决这一窘境。网络的连接可以让学生接触到多种教学风格,从而赋予物理学习的新鲜感,以提高对高中物理的学习兴趣。

三、高中物理教学采用微课的不足与解决对策。

微课教学方式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制约,微课教学在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笔者通过对这些不足进行分析,提出了有效解决的对策。

(一)学生难以找到适合的学习资料。

微课教学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网络的连接来实现的,在信息库中,存在多种教学风格的教学视频。但是,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学生缺乏自主学习及独立思考的能力,难以选中适合自己学习的教学视频,从而导致学习进度停滞不前。学生对于自我学习的认识不清晰,会使学习缺少针对性。对此,微课教学可以加强信息分类,学生在资料搜索时,将会具有更强的目标性。或者可以利用答题的方式,设置一定的分析系统,来发现学生的不足,进行针对性教学。

(二)难以让学生集中学习。

对于高中生来说,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很重,所以,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快的被他们所接受。但是,微课将时下最为流行的几个元素都结合了起来,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技术等,这些技术的融合,能够让学生在微课教学时不仅使用其进行学习,还可以进行娱乐。这样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效率降低。一般来说,微课这种教学方式多是在课堂上使用,学校可以对网络进行控制,以便学生学习。

(三)削弱了教师的责任心。

随着微课教学方式的出现与运用,许多教师会让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来减少自己的教学任务。部分教师在潜意识里觉得,学生既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自我学习,那么课堂的教学环节就可以省略。然而,高中物理教学的基础性较强,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学习来说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责任心的削弱,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微课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在采用微课教学后,有针对性地对学生仍旧没有解决的难题进行讲解,从而实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率。四、结语高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初级阶段,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许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面对很多问题的时候,只是依赖于课本和教师,缺乏动手、动脑能力。微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现状,让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得到提高,也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杨发锡.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广西教育,2014(42):75,94.

[2]张媛媛.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2015(5):47.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本文介绍了实施反思性教学的可行性和当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现状,针对理论基础和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传播反思策略和注重反思评价四个方面进行反思性教学的实践探索,旨在提高当前物理教学质量和学生应用物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指导不足,高中物理教学任务繁重,虽然物理教师已经意识到进行反思教学的重要性,但还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层次,停留在课后思考的初级阶段,在实践操作上存在差距,仅把思考问题当作反思行为,没有把反思性教学正规化、系统化。笔者通过寻找反思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点,对不同教学内容进行实践,以具有操作性的过程从强化反思意识、培养反思习惯、传播反思策略和注重反思评价四个方面探索适合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反思方式。

一、强化反思意识。

在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强化自我反思意识,思索各个环节中的不足,将其贯穿教学始终,获取反思信息。

首先,反思教材。在教学中,笔者尝试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挖掘,加入一些贴近生活的素材,使教学内容不仅存在于课本,还存在于生活。讲解气体压强时,除了介绍离心式水泵,还加入了压水井,即活塞式抽水机,这是许多同学都见过的实物,让同学明白抽水机的工作原理,还可启发学生在抽水机漏水时,用加水的方式排出空气,以此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其次,反思教法。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根据自身教学经验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对教学方法作适当的调整,潜移默化地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再次,反思学生。教师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对学生因材施教,学生的情感体验可以丰富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深化。

二、培养反思习惯。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理论支持-解决问题”,是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持续思考,是教师改进教学和促进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培养反思学习的习惯,是对认识过程的自我强化、监控和调节,能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反思归类,把解题过程中零散的经验进行总结,发现知识与方法的规律,找出解答某一类问题的方法技巧,继而形成系统的知识网,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三、传授反思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学习。

1.反思变通。如在分析带电摆球在含磁场的复合场中的单摆运动时,学生易受到重力场中单摆模型的干扰,教师可引导学生依次分析带电粒子在重力场、电场、磁场中的受力特点,分清形似物理模型中的本质差异,摆脱知识迁移引起的负面影响,教给学生反思策略,通过变通,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分析过程的习惯,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掘现象本质的能力。

2.反思多解。近年高考多次出现了测量电阻这类很有操作价值的题目,笔者结合课本介绍的方法,安排学生自主设计测量电阻的其它方案,收获颇丰,包括:教材中介绍的半偏法、电学中测定电阻最常用的伏安法、在电流表位置并入可调电阻的替代法、电流差值法、安培表并联法等等,极大促进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和探究能力。

3.反思总结。

首先,教师应指导学生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功点,供以后学习参考,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对教材实验装置的改进等。

其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挫折点,结合学生的实际,从主客观寻找失败的原因。学生在进行“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试验中,成功率较低,通过反复思考,调节光源离遮光筒的距离,实验效果明显改善。

再次,及时反思学习中的成长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尝试通过论文写作的形式,总结物理学中的思维方法,如正交分解法解决小船渡河问题,以及等效法、图像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等。

四、注重反思评价。

一方面,教师应通过在反思性教学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从自身做起,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和策略,及时进行自我评价,可借助教育博客写随笔式反思日记、案例式教学札记等,对于教学中出现问题的深入分析,使自身教学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发展。此外,还可采取访谈法、问卷法、主题备课等形式与学生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

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方面的反思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行为表现,了解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表现和进步,采取观察法,及时记录比较,采取档案记录的方式,收集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资料,包括:成功点、挫折点、进步点、测验信息和活动情况等,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

五、结语。

反思评价流于形式,没有得到落实;缺少必需的理论支撑,不易操作等,这需要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共同努力,探索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进行反思性教学的模式,为新课改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夏心军.反思型教师困惑与创建[j].教育科学论坛,(4).

[2]郭晓娜,靳玉乐.反思教学与教师教育智慧的形成[j].当代教育科学,(19)[3]申继亮.教学反思与行动研究———教师发展之路[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4]申继亮,张彩云,张志祯.专业引领下的教师反思能力发展———以一位小学教师的反思日记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06(6)。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微课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兴起的一种教学模式,因为其“微而有效”的突出特点,迅速在教学中推开,成为各地辅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教师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入微课进行课堂改革的创新型尝试,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物理学习的效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微课;高中;物理教学;应用;。

一、微课的突出特点。

和一般的课堂教学相比,微课具有比较明显的特点,我认为其最主要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微而有效”。

微课之所以称为“微课”,就在于它的篇幅“微小”,一般的微课录制在十分钟左右,授课者集中就某一道试题或某一个问题进行简短而精辟的讲解。

微课之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就在于其“有效”。微课录制一般选择的点都是学生易混易错的知识点,所选择的题都是具有典型性的例题。通过十几分钟的学习,学生可以弄清弄懂,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另外,微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习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只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储存设备,将微课提前下载下来,就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播放学习,并且可以循环播放,一次听不懂,可以听多次,直到学会为止。

二、物理微课的类型。

(一)预习微课的录制。

我们都知道,预习与否直接关系到学习效率的高低,对于高中物理学科来说更是如此。因此,我十分重视这一教学环节。自从有了微课技术以后,我就利用信息技术将预习的要求制作成微课,让学生能够依据微课的要求进行预习。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进行预习,思考着教师提出的预习问题,就像教师带领大家预习一样,要比过去的预习提纲效果强多了。通过微课预习,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目的性和针对性更强了,效率更高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也相应提高了。

(二)课堂微课的录制。

这里所指的“课堂微课”是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使用一些微课,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一般情况下,教师要负责两到三个平行班的授课,在教学进度一致的情况下,同样的内容一般要讲两到三遍左右。针对物理课的特点,我把一些重要的公式的推导过程或者一些重要题型的解题过程录制成微课,在授课过程中穿插进去。这样,不仅节约了教师重复讲解的大量时间,而且还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使得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升。在此,我们还可以利用微课可以随时暂停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从而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紧跟教师的授课思路。针对一些学习程度较低的学生,我们还可以利用微课可以循环播放的`特点反复教学,直至学懂为止,从而真正做到了不厌其烦。

(三)复习微课的录制。

对于物理学科来讲,及时复习十分重要。如果不能及时复习,在学习过程中留下一个个知识漏洞的话,就很容易影响后续的学习。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及时复习,把问题及时解决掉。由于高中的教学时间十分紧张,不可能拿出很多时间进行一些阶段性的复习,这时复习微课就很好地发挥了它的作用。

阶段性复习微课一般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时间周期性复习微课。时间周期性复习微课,是以时间为尺度制作的复习微课,比如周复习微课、月复习微课、学期中复习微课、学期末复习微课等。每种复习微课都以相应的时间段为基准,对这个时间段内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类、贯通、综合,从而达到熟练掌握、学以致用的目的。因为是复习微课,录制的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但不可超过十五分钟。

2.知识周期性复习微课。知识周期性复习微课,是以知识为尺度制作的复习微课,比如力复习微课、光复习微课、电复习微课、声复习微课等。大多是在完成某一个主题的教学时录制使用的,使学生能够很好地建构起知识体系,完成模块化复习,从而熟练掌握某一模块的知识。知识周期性复习微课一般在一些重要概念、重要定理、重要公式的贯通上下功夫。既然是微课,就不可能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重点,突出难点,解惑疑点,不断提升学生学习物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需要指出的一点是,以上两种复习微课可以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交替使用,从而达到最佳复习效果。另外,为了吸收其他教师的授课优点,我们可以在教研组内进行分工,由不同教师分别录制微课,借鉴使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验微课的录制。

物理学科是一门实验学科,在教学过程中会涉及很多的物理实验,我们可以把一些物理实验的操作过程录制成微课,在课堂上使用。录制实验微课的最大优点就是可以做一次实验进行无数次教学,从而大大节约了实验所需的用品。利用微课可以循环播放的特点,学生可以无限次地进行观摩学习,直到真正掌握某一实验的具体操作为止。一般情况下,实验微课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器材、实验过程、实验总结等内容,在准备实验微课的过程中,一般需要其他人的配合才可以完成录制。

总之,微课以其无与伦比的优点,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我们可以在教学中大胆地进行创新尝试。当然,一些微课的制作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以期适应不同的课堂教学。微课的兴起只是近三五年的事情,我们仍在探索的路上,希望各位同仁一起努力,让微课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王塔娜.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3).

[2]张媛媛.浅谈微课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生数理化(学研版),(5).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反思性教学是近年来在各国教育界备受重视的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理论,它是在对教学的伦理道德以及技术性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分析基础上逐步得到发展的。在反思性教学的视野中,教学活动是被视为复杂的艺术予以开展的,思考教学问题时,仅仅从技术与经验的角度是不够的。一方面,教育发生于极具复杂性的社会环境之中,它既有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又涉及人类的伦理、价值;既关心个人发展问题,也是一种产生社会效应的社会活动。教育的这些特性使得教育实践不可能被简化成简单的技术操作过程,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具体的”、“特定的”情境作为实践的逻辑起点,而不应狭隘地建构面临的教育问题及其性质,再以既定的方法或技术去行动。另一方面,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不允许作为教学主体之一的教师没有自觉的反思意识和行为,仅仅凭着有限的经验或者直觉,依赖那些通常不能被清晰陈述的缄默的东西,去重复千篇一律的、非理性的教学实践。优化的教学需要反思的理性的和自觉的决策。

反思(reflection),在西方哲学中通常指精神的自我活动与内省的方法。洛克()认为经验按其来源可分为感觉与反思(也译“反省前者即外部经验,后者即内部经验;反思是心灵以自己的活动作为对象而返观自照,是人们的思维活动与心理活动。黑格尔()对反思的用法,基本上有三种:(1)与“知性”混用;(2)与后思混用;(3)专指将统一体分裂为对立面的二重性活动,居于知性与理性之间。关于反思的系统研究起于杜威()杜威在其著作《我们如何思维》中指出:反思是“对任何信念或假定的知识形式,根据其支持理由和倾向得出进一步结论而进行的积极主动的、坚持不懈的细致缜密的思考”在杜威看来,序列(sepuenoe)与后果(consequence)是反思活动的核心,思想只有在逻辑有序并且包含对决策后果的考虑才能称得上是反思性的。反思既回顾假定与信念以确定它们是建立在逻辑上和证据上,也展望某一特定行为进程的意义或后果,它拒绝以表面价值接受任何事物,探讨“感觉的证据”和事物似乎存在的方式。反思行为是一种面对问题和反应问题的一种主人翁方式,是一种比逻辑的理性的问题解决更为复杂的过程,涉及思维、问题意识以及责任感、虚心和坚持不懈等个人品质。

对于反思性教学的界说,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倾向性的观点一是从“理性”角度的界说,如维拉()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借助发展逻辑推理的技能和仔细推敲的判断以及支持反思的态度进行的批判性分析的过程”,这个定义强调反思依赖理智的思考。二是从强调“伦理”角度的界说,比如伯莱克()指出,“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努力思考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这样的反思性定向包括把理论或以认识为基础的经验同实践联系起来,分析自己的教学和以实现改革为目的的教学情境;从多种角度审视情境,把机动方案当作自己的行动和自己行动的结果;理解教学的广泛的社会和道德的基础这说明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审慎地考虑他们实践的伦理意义。而熊川武教授则主要从“目的”的角度对反思性教学的内涵作了诠释:反思性教学是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

根据国内外的观点,我们认为,反思性教学是教师以一定道德价值作为基础,自觉地对教学实践及其相关因素进行理性的分析、思考,以改进教学行为,提升教学效果的过程。同常规性教学相比,反思性教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反思性教学是极为复杂的涉及对影响教学行为的多种变量以及完整教学过程进行分析、研究的一种活动。它要求教师以教学行为的改进和一定的道德价值观为中心,全面考虑教学问题,既关注教学实践,又关注实践的原理性基础;既思考教学的目的,又思考教学的工具;既探讨教学中的个人因素,又探讨教学的社会背景。同时,反思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之前,有“为活动的反思”,即根据特定的理论假说和教学实践经验为教学作缜密的计划与安排;教学之中,有“活动中的反思”,教师在教学行为过程中对自己在活动中的思想、行为及依据进行反思;教学之后,有“对于活动的反思”这是教师在教学行为完成之后对于其想法、做法的反思。正因为对于教学活动有如此全面、系统、缜密的思考与计划,从而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二,反思性教学以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益为目的。如果说常规性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反思性教学千方百计追求的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思性教学以教学实践过程为主要对象,对其施行计划、组织、监督、调节、控制、分析、评价,进而改进教学。同时,反思性教学借助对教学问题的探究和创造性的解决,使教学过程更优化,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

第三,反思性教学具有极强的“行动研究”的色彩,实质上是经验性学习的过程。经验性学习理论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尤其是个体的问题性经验开始,促使学习者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导致行为更有效的变化。建构在经验性学习理论基础上的反思性教学即起于具体经验。教学中教师针对特定的教学问题,借助他人的经验、自己的经验以及各种理论原理进行分析,伴随问题意识和认知失调感的产生,进入反思环节,再通过问题分析、假设建构与验证假设等心理操作与实践操作完成反思活动。由此看来,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实践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它通过对教师实践经验的理性分析与思考探析其规律,使之逐步提升为清晰、明确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教学原理或知识,遵循的是实践逻辑而非认识逻辑。

第四,反思性教学要求教师树立自觉反思意识,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对教学活动的思考或探究中去。在此过程中,教师不再被当作课程知识与教育理念的消费者,只能按照固定程序复制和照搬有效教学的行为标准,而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假设,自主计划教学、监控教学、评价教学,艺术的、创造性地解决教学问题,发展专业能力。

第五,反思性教学注重开放、合作的环境创设。反思既依赖自我提问与问题单、行为记录反思与反思教案或反思日记等个体性质的策略与技术手段,也依赖详细描述和交流反思等集体性的策略与技术手段,是一种典型的依托群体支持的个体活动。它不仅需要反思者有开放、负责和全心全意投入的心态,也要求有合作、协调和信任的环境创设。它既是一种自我批判的反省性活动,也是一种合作互动性质的交流活动。

第六,反思性教学重视批判性思维这一关系教师职业发展的关键性能力品质的塑造。反思型教师培养追求的目标有:(1)使教师能够分析、讨论、评估和改变他们自己的实践,对教学持分析的态度;(2)促进教师重视其工作的社会与政治环境,帮助他们认识到教学是社会与政治情境性任务,教师的职责涉及对这些环境的分析;(3)使教师能够评价课堂实践中蕴涵的道德与伦理问题,包括自己关于出色教学的信念的批判性考察;(4)鼓励教师对其专业成长承担起更大的责任;(5)促进教师发展他们自己关于教育实践的理论,理解并发展他们自己课堂教学工作的原理性基础;(6)授权教师,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影响教育的未来方向和在教育决策中发挥更积极主动的作用。

综上所述,反思性教学作为发展中的一种理论,尽管其思想体系还不成熟,但是它的价值却不容质疑。反思不仅是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行为的桥梁,把我们从长期理论与实践背反的困扰中解救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它使一个教师从技术的奴役者演进成教育“思想者”,引导教师走向解放与专业自主的大道。

勿庸讳言,师范教育在反思型教师的塑造与培养工程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这种角色要求我们以改革者的胸怀与胆识,革新扎根于学术传统与技术理性主义基础之上的旧有师范教育体系,建构一种基于反思性教学的新型师范教育模式。

第一,在师范教育的目标方面,要重视师范生反思批判能力的培养。师范教育是“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造就具有“专业特性”即专业能力的合格教师是师范教育责无旁贷的目标追求。在反思性教学的理论框架中,教师的“专业特性”不仅指拥有理解并运用所教专业学科的知识的能力,掌握并操作教育理论与技术工具的能力,还必须拥有批判地、系统地思考自己教育教学的能力一反思批判能力。它包括:对自己教学实践的质疑与探讨能力,探究自己的教学实践和信念的行动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对教育教学理论进行质疑和检验的意向和能力,有意识地激活那些难以言明的缄默的知识(实践性知识)以便评判、假证和发展它们的能力,对教学赖以进行的组织和文化背景的分析能力。这些能力,是构成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方面。

建构师范生的反思批判能力,首先应从反思批判意识的培养入手。所谓反思批判意识是指有意识地进行思考和评判的心理准备状态、意愿和倾向,它促使个体朝某个方向去思考,并用审视的眼光看待问题。反思批判意识的培养起于问题意识的产生,并应和“反思性人格”的塑造结合起来,比如独立自主、充满自信、乐于思考、不迷信权威、头脑开放、尊重他人等均属与反思批判能力呈正相关的人格特性。

其次,建构师范生反思批判能力,应重视培养探究精神。探究精神往往使得教师或学生自觉自愿的把教学或学习作为研究性活动。日久天长,作为研究者的个体不仅肩负自己的责任,也审视自己,三思而行,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更广阔的视野,以致思维更敏捷,技术更全面。因此,师范教育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质疑问难、探索创新,通过自主探究将古老的教育智慧变成自己的信念和教养,促成体现于今日及未来日常、细微的行为之中。

再次,构建师范生反思批判能力,应注重反思技能训练。训练重点从七方面进行:(1)判断证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判断推理的质量和逻辑一致性,(3)察觉出那些已经言明或未加言明的立场、意图、假设以及观点,(4)以多种角度考察问题的合理性,(5)在大的背景中检验理论或观点的适用性,(6)评定事物的价值或意义,(7)预测可能的后果。

第二,在师范教育的内容方面,要注重师范生实践知识的获得与积累。传统师范教育在学生的培养方面,蹈循的是典型的“知识技术”范式。在这种范式下,师范生是作为教书匠来塑造的,其“专业特性”被认为取决于其专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专业力量受学科内容的专业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原理与技术的制约。据此,长期以来师范教育的教学内容一直固守于三大板块:学科专业知识(所谓主体性知识)、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所谓条件性知识)、教学法或教育技术知识(所谓策略性知识)。但在反思性教学的视野中,教学的问题主要不是理论的或技术的问题,而是在教学现场如何行动的问题。一个教师更为需要的是在面临实现有目的的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境知识,即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产生于处理复杂的和不确定性的`情境过程本身,以及“行动中的反思”于是“实践反思”的教师教育范式诞生了。这一范式认为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教师的专业性是靠实践性知识,即综合运用的高度见识所展开的问题意识与问题解决的成熟度来保障的,教师在以“参与”、“反思”为主要特征的行动研究中不断获得对实践知识,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因而近期国内外具有代表意义的教师知识分类研究,都把实践知识作为教师知识结构中一个重要的类别,如考尔德黑德(caldleihead)认为教师的知识包括:(1)学科知识(subjectknowledge),(2)机智性知识(craftknowhedge)(3)个人实践知识(personalpiacticalknowhedge)(4)个案知识(caseknowledge),(5)理论性知识(theoreticalknowledge),(6)隐喻和映象(metaphorsandimages)。国内的一项研究也把教师知识分为普通文化知识、专业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和个人实践知识等几个方面对于师范生而言,实践性知识是指他们投身于教育实践中,通过个人感悟或亲身经验获得的、难以形式化的缄默的知识,其获得过程为观摩一领悟—反思一实践。这种知识是由有组织的辨别、判断和行为构成,深深扎根于信念和价值观之中,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依赖内容和学生等具体的情境因素,带有情境性的特点;(2)经常以教学案例的形式来表征;(3)是一种跨学科的知识,具有综合性;(4)是一种熟练后得以自动化的知识;(5)是由个体实践、体验所获得的信息,具有个别性与体验性。由于实践知识的上述特点,师范生在走上教育岗位,遭遇类似的教育对象和情境时,运用已有的实践经验便能够自如地解决实际的问题,使体验成为经验,经验成为知识。

第三,在师范教育的教学形式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直接体验与活动。如前所述,师范生的学习不仅是一个掌握书本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不断获取实践知识的过程。而实践知识不是通过课堂教学教来的,它只能由实践者本人在特定领域内完成任务的经验中去建构和创造的。诸如教师如何敏锐感受、准确判断课堂情境中可能出现的新问题,怎样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和面临的情境及时做出决策和选择、调节教育行为,与学生的课堂沟通应如何展开等等实践性知识,只有经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

按照反思教学的观点,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通过获取直接经验的形式去感受、体验,从而更好地建构知识的意义。因此,师范教育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境的创设。这方面可借鉴建构主义的操作。建构主义曾提出一个抛锚式教学(an-choredinstruction,也称情境性教学)模式,这一模式要求教学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教学情境)的基础上,通过在“真实”的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只聆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抛锚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一使学习能在和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一在上述情境下,确定与主题相关的真实事件或问题(抛锚)作为学习的中心内容,让学生面临一个需要立即去解决的现实问题;(3)自主学习与操作一在自主操作过程中获得问题答案;(4)协作学习一相互交流、讨论;(5)效果评价一在学习操作的过程中进行学习效果评价。抛锚式教学实际上就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它对于我们革新传统的师范教育以讲为主的形式是有积极启发意义的。尤其在高师教育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真实的、具体教育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在大量“临床性”的教学行动与反思中去获取实践性知识。

要改革教育实践课程,促进师范生实践知识的获得与交流。教育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育见习、模拟实习、教育实习等,它是师范生开展实践反思的主要途径。目前,高师教育实践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种问题,主要表现为:(1)重视程度低,把教育实践课程视为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其实施得不到保证;(2)观念狭溢,如认为教育实习的作用仅限于应用和检验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与知识,忽视教育实践作为实践知识来源的功能作用;(3)教育实践时间普遍过短,教育实习(含见习时间)仅为6—8周;(4)形式单一,以实习为例,往往只有集中实习,没有分散实习、穿插实习等,更谈不上教育实习形式的创新;(5)教育实践基地缺乏,与中小学没有建立一种“共生的关系”,难以保证师范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教育、教学的真谛,积累教育实践知识,形成教育技能。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积极推进高师教育实践课程的改革,尽可能地延长、分散教育实践的时间,将早期教育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师范教育的过程中;丰富高师教育实践的内容与形式,采用分散实习与集中实习、连续实习与阶段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切实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密切同中小学的联系,建立相对稳定的高师教育实践基地,使师范生尽可能多的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体验、创新、成长,以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

第四,在师范教育的环境创设方面,应注重协调、合作的心理氛围的建立。师范生的学习是集体性质的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是常规性的学习活动,还是反思性的学习活动,都不仅依赖于个体的学习能力与反思能力,更受制约于良好的班级环境。为此,师范教育应摒弃那种只强调学生个人努力、彼此赶超的“竞争性学习”的做法,提倡合作性学习。教师要致力于协调、合作的班级气氛的创设,让学生处在一个融洽、和谐的集体中,相互学习、相互沟通、相互评判,在合作中培养反思能力,获得知识,发展个性。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1.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养成自觉反思的行为习惯,培养反思意识,就要使“反思行为”成为幼儿教师自身的一种生活行为和存在方式。在思想认识方面,幼儿教师要充分意识到反思的行为和习惯对于自己的专业成长、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地位的提升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则需要幼儿教师针对要反思的具体内容,运用多种不同的反思策略持续地进行反思和实践。久而久之,作为行为主体的幼儿教师,就会逐渐养成一种自觉反思的良好行为习惯,进而在心理上形成对教学实践的反思意识。这种意识会随时提醒幼儿教师对整个的教学过程保持一种应有的警觉,一旦有什么可疑点或是遇到一些特定的困难、问题便自然进入反思状态。

2.加强幼儿教师的专业探究能力。从根本上说,反思性教学要求幼儿教师具有一定的探究能力。在具体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凡是与教育有关的任何事项都可成为幼儿教师进行反思的对象。幼儿教师要以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教育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并善于通过积极的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反思性教学既强调师幼之间在课堂内的双向探索反思,也要求教师同伴之间在活动前、活动后进行更多的交流,反思彼此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教育问题,探寻问题解决的方法、途径,以支持其教学能力的持续提高。教学活动探究能力其实是一种处理信息的能力,即收集、分析、评价教学活动信息的能力。这种能力能促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对教学理论做出新的建构。这样幼儿教师在全面发展幼儿能力的同时,又使其自身获得进一步发展,逐渐成为研究型教师。

3.掌握反思策略,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幼儿教师要想使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反思型的教师,仅仅明确反思的涵义和内容还不足以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幼儿老师还必须掌握一些反思的基本策略,知道应该怎样去反思。如:写日记、观看教学录象、同伴观察和教学研究等。同时,反思性教学需要幼儿教师具有终生学习的思想。反思性教学需要幼儿教师根据具体情境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就要求幼儿教师要不断地向实践学习,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素养对教育活动情境做出正确的判断,而要获得正确判断,幼儿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教育功底,不断加强自身各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对教育问题的洞察力。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摘要:

科学探究不仅是物理学习的一种方法,同时也是物理课程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内容。主要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内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探究教学思路,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合理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高中物理;科学探究;实验教学。

物理实验研究教学指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身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合理的运用,然后针对某一个特定的物理问题开展实验,通过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提出猜想和假设,结合实验要求和目的制定完善的实验方案,在开展物理实验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解决,最后对得出的物理概念和结论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种物理教学方式对于提升学生的物理知识能力以及实验研究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创设实验情境,提出探究问题。

在开展物理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实验在其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基础作用。通过创设有效的实验情境,不但能够提升学生对物理课程的学习兴趣,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主动地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实现对问题的有效解决。因此,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实际的教学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然后在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了解的基础上创设出有效的实验教学情境,提高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究的积极性。比如,在对“动量定理”这一课程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在对实验情境进行创设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首先可以绳子的一段拴住一个气球,在气球的内部放置鸡蛋。然后将鸡蛋拉起一定高度之后放手,使其可以直接落在桌面上,让鸡蛋发生破碎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在鸡蛋的正下方放置一块比较柔软的垫子,这样鸡蛋在掉落的过程中就会出现破裂的现象。在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是什么原因让鸡蛋在两次掉落的过程中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鸡蛋掉落到垫子上的结果会与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冲突,当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时,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的兴趣,从而可以为接下来学习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保障。

二、利用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进行实验不但可以提升学生的感知能力,同时还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思考机会,使学生可以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更好的掌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进行观察和测量取得相应的数据信息,在分析的过程中思想上就可以形成相应的物理概念以及物力规律,从而使自身可以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在开展学生实验的过程中不但包括了验证性试验,同时还包括了探索性实验,其中验证性试验主要是通过物理知识之间的有效联系,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可以对物理规律进行推理,学会自己对结果进行验证。探索性实验是让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掌握一定的物理规律,最终可以得出相应的结论。比如,在对“变压器”进行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对线圈两端的电压以及匝数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原电圈的匝数保持不变,取副线圈上的匝数为原线圈匝数的一半,采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对副线圈两边的.电压进行准确的测量,然后将测得的结果记录下来。同样,将副线圈的匝数保持不变,取原线圈的匝数为副线圈匝数的一半,用多用电表交流电压档对副线圈两边的电压情况进行准确的检测,然后记录最终的检测结果。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进行实验以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理想变压器当中电压与匝数存在电压之比等于线圈匝数之比的结论。

三、利用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开展高中物理实验探究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利用课题研究的方式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也就是对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这项课程的有效开展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在思想上树立一定的创新意识。在进行课题研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对课题进行有效的指导,但是在教学的时候不要给出学生具体的解题方法,而是应该让学生对不同方法进行合理的运用,并针对每一种方法提出自己的见解。课题研究中可以对新课题问题研究、社会调查以及扩展性学习等几种方式进行合理的运用,让学生通过对课题的有效研究,可以培养出一定的创新精神和能力。综上所述,在高中物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式来带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主动加入到学习过程中,实现对问题的有效探索和解决。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设计出良好的实验情境,通过演示的方式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以及生动性,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使学生的操作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实现不断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晶晶.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隋莉美.新课标下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3]汪端红.高中物理实验探究教学的探索和实践[d].华中师范大学,2014.

互动型教学模式在生物课堂中的探讨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创新,这也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在积极寻求的出路。

面对当前的教育教学现状,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想法,下面,我就结合自己近年来的教学经验谈一谈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学。

初中生物是一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实验性学科,而且与我们人类有着密切的联系。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培养生物科学人才或者生物学家,更是为了提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物科学知识的意识和感情。

但是,在当前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制约,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以及重要性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不仅我们的学生不重视对生物知识的学习,我们的学校以及课任教师也把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

这就严重影响着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改善和提高。

由于我们很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将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吸引过来,因此,我们的教学效果也就不会很理想,再加上其他一些条件的制约,我们现阶段的'初中生物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不同的程度难题。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一定要及时地进行调整。

首先教师本人要认识到生物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要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语、数、外知识的同时,及时地补充自己在生物乃至其他各学科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这对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也是非常有意义的。

与此同时,教师还要积极采取各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要让我们的学生对生物学科的知识学习感兴趣,这样,我们也就比较容易实现最终的初中生物的教学目标了。

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以及对新课标的一些认识,来谈一谈如何在新形势下有效进行初中生物学科的创新教学。

第一,初中生物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改革以往的教学方式,尤其要摈弃传统的教学方式,积极开拓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这也是我们实施新课标教学的要求。

在传统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教师都是按照满堂灌的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这种教学方式让教师很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拥有一定的休息时间,学生面对这种教学形式也是十分反感的。

因此,在新形势下,我们的教师就要积极改善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要让我们的学生认识到生物课堂教学的新颖之处,进而更好地提高自己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这对于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也是很有帮助的。

关于新型教学方式的开拓,我们的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借鉴新课标中提出的教育教学思想,也可以将各种教学理论与我们的实际教学结合起来,进而有效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提高和进步。

这对于最终提高我们的教学效果也是极有意义的。

例如在教学《绿色植物》这一章节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面或者公园里面去观察各种植物,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这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培养是很有帮助的。

我们的教师一定要从各个方面对学生加以引导和强化。

第二,在日常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要充分地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进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提高和收获。

传统的教学总是一刀切,将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这样做是比较省事,但是,最终的教学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并不理想。

因此,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积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要让我们的学生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进而促进自己综合能力的有效提升。

这对于最终促进我们的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改善也是很有帮助的。

具体的做法是在日常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理解接受新知识以及新技能的情况作出合理的分类,在分类之后更要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具体特点来制定教学方案。

这样做是需要耗费教师很多的精力和时间的,但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有效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现状。

我认为,这样的付出必定是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因为学生面对教师给自己专门制定的教学方略,也一定会感受新奇,这样,我们也就很容易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参与意识和能力,并最终实现我们的教育教学目标。

第三,新时期,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将多媒体教学模式应用到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来,这对于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也是极有帮助的。

与此同时,这也需要我们的教师在课下时间多多充实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熟练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工作。

在当前经济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应用到各个领域。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的教学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有效改善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同时,多媒体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为教师备课、学生查询资料提供便利,我们的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及时补充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所以说,这对于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反思性教学在高中物理课堂中的实践论文

反思性教学作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行为,是将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课堂情境作为认知对象,对教学行为和教学过程进行批判地有意识地分析与再认识的一个过程。中职遗传学这门学科需要情景化才容易记忆,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而反思性教学在中职遗传学课堂的切实运用正好能够达到知识情景化以及教学经验系统化的效果。

1.课堂教学的反思一让知识创新化情景化。

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把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学生的发展上,及时发现和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既要明确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中学到新知识,学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提升思维品质和情感素养。

1.1对学生知识掌握的反思。

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与掌握需要采用问题来引导,在互动中激发出反思的火花。如在复习有关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内容时,教学围绕核酸的分类、dna分子的双螺旋模结构模型特点以及dna的主要功能等问题展开互动交流,努力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发问。当学生提出“dna与rna化学组成的区别、dna的复制过程与dna的转录过程有那些异同之处”等问题时,互动的内容就更进一层,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就更加深人,对知识的掌握就更加深刻。

1.2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反思。

教师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等能力。如在做“染色体核型分析报告单”实验时,学生发现单纯参照书本上的图示,很难将46条染色体准确地粘贴到a-g组。此时,教师可提问:“你能抛开书本,凭着自己对各组染色体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找出属于自己的方法来完成吗?”从接下来的课堂效果来看,这样的一个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

1.3对学生情感形成的反思。

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的开发创新思维,令知识情景化,把情感传给学生,触动学生心灵。在遗传知识构建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如在讲授“减数分裂”时,笔者引用了诗句来做名词讲解一联会可以说是“有源(缘)千里来相会”,同源染色体分离则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总是要分开的。学生在熟悉的语境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情感化的描述引起了共鸣,产生了共振,让学生有更深人的思考,提高了教学的效果。

2.课后教学的反思一让经验理论化系统化。

课后反思是比较常见的反思方式。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反思,通过各方面的教学信息反馈,对自己前一节或几节课的.教学行为及效果进行分析与思考,“复盘”教学过程,剖析教学得失,总结教学经验,能够提高教学水平,提升课堂质量。中职遗传学的课后教学反思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反思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果。

课后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组织教学的设计模式、训练内容的落实情况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下次这部分内容应该如何处理,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高度。例如:减数分裂,按大纲要求,本节分两个课时完成。书上安排先讲精子的形成,再讲卵细胞的形成。由于这两个过程相似,完全按传统教学方式传授,学生会出现厌烦的情绪。第一课时后,教师进行了反思,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笔者先让学生到黑板上写出精子形成的过程,再让学生自学课本让他们找出卵细胞形成过程中与精子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然后让另一学生在第一位学生板书的基础上进行改动,从而使第一课时的板书变成了第二课时的板书,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把第一课时的内容进行了全面的复习,又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避免了大量的重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

2.2反思教学亮点捕捉教学灵感。

在复习“第二章遗传的细胞学基础”时,染色体行为的变化情况,一直是教学中的难点。笔者在有丝分裂教学中把复杂、繁琐的知识用简明的文字组成了口诀:“前中后末由人定(各期人为划定)、仁消膜逝两体现(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纺锤体出现)、赤道板处点整齐(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处)、姐妹分离分极去(染色单体分开,移向两极)、膜仁重现两体失(核膜、核仁重新出现,染色体、纺锤体消失)”。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记忆,深受学生欢迎。在讲课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引人、穿插,收到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这些做法对教师和学生都有收获,都可在教学后及时地把它记录下来,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并把它们归类整理提升,形成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供以后教学时参考使用。这样对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都大有好处。

2.3反思失败之处记录教学疏漏。

遗传学的课堂教学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及时回顾梳理及深刻反思总结,寻找“病因”,积累“病例”并找到解决的方案,这是教学质量逐渐提升的有效途径。例如:讲授遗传基本规律章节中,对“分离结果的验证”时,看起来学生已掌握分离定律的现象了,但大部分学生不太明白“通过测交证实f1代细胞中存在一对等位基因rr的原理”。这说明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分离现象的解释。教师需要对这些疏漏之处进行回顾梳理并对其作深刻地反思,有利于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更进一步。

2.4反思学生见解,积聚创新火花。

在遗传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教学相长”的机会,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作用,善于激发并捕捉“智慧火花”的闪烁,要充分肯定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一些独特的见解并加以积累推广。如讲授“细胞基本结构”时,有学生指出“线叶双(线粒体、叶绿体有双层膜)、无心糖(没有膜结构的是中心体和核糖体)”这样能够让学生记得深刻且不易混淆的思路,笔者当即加以表扬并在之后的课堂中推广运用。

2.5反思学生活动增强课堂效能。

一堂好的遗传课需要师生合作,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这样能把教学效果推到一个新台阶。例如:上讲评课时要花费课堂很多时间,笔者想到了让同桌学生互对答案的方法。但是实践操作时,笔者发现还是不行,因为两个人都有可能出错。因此,反思之后,笔者决定由四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对答案时,学生以四人为一组进行。这样不只答案正确,而且疑难点还可通过小组讨论都基本解决了。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效果较好。

总之,在中职遗传学的教学实践中,反思性教学能使我们砥砺教学智慧,捕捉教学的灵感,总结教学得失,能使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得以不断提升。这种反思行动贵在及时,教师只要坚持日积月累,则必有所成。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创新探讨论文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我们的教材不论是从内容、深度、广度、难度等来讲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既说明我们的教育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进步和优化,反过来也说明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着变化。再者,我想任何一个有些教学经验的教师都会对学生的不断观察中感受的学生的这种群体特征的变化性。当下小学生,我认为更加开朗与灵活,他们一个个都很聪明,也非常懂礼貌,从小就表现出良好的个人素养。但是,反过来讲,现代学生们基本上都是在父母和长辈们的关心呵护下成长起来的,有的家庭教育并不科学,对孩子从小溺爱,这样就容易导致孩子缺乏一定的自理能力,也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情绪化的状况也相对来讲比较常见。对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当中,首先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更新教学观念,如果我们的受教育群体特征发生变化了而我们的教育观念还停滞不前,那既不符合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也说明了我们的教学观念已经落后了。与此同时,需要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这一特征,善于引导学生的这种聪明劲儿,将其有效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对于数学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采取激发式、鼓励式的有效引导方式,而不是主导式、批判式的强行灌输式教育。比如,在学习新知识或者解题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说“看看哪位同学最先理解,或者最先解题”之类的话语。另外,教师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地自主学习和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学会动脑、享受动脑,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才会真正帮助学生建立一种学习能力和方式,从而提高学习成绩。当然,我也绝对相信我们的.学生这么聪明,肯定会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发现自己得潜能和优点。

二、尽量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

在传统数学教学当中,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说是教材的朗读者加上翻译者。我个人认为,这样的教学或许可以说成是教师对教学的主观认知或者“一厢情愿”下的方式。教师如果基于自身的理解和站位来对教材进行阐述,这个过程,学生的理解相对来讲并不到位。反而,这样的方式可以看成是一种对知识的强力灌输过程。有些知识和道理,不是靠教师的讲解来让学生理解的,而更多地是需要学生自己去感悟的。具体来讲,在课堂教学当中,我们应该采取“灵活式、多样式”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实践。比如,通过划分数学学习小组,让学生也可以在课堂中“交谈和说话”,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甚至是辩论,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切身体会之中加深理解与记忆。再比如,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当中,我们可以将多媒体引进课堂教学,对于一些理论性讲解可以通过一些动画短片来进行。另外,我认为数学教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们在学习一些图形的时候,研究它们的特征时可以通过教具来辅助教学,比如“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可以通过自己制作或者通过购买的一些教具来对比研究。

整合教学资源,共同施力推动教学发展。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存在很多教学资源,这些教学资源完全可以运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当中。比如,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教室,我们完全可以走出教室,在校园之中来进行教学。校园景象中包涵许多关于代数与几何的实际教学材料,这样通过充满情趣的切身观察过程中,既可以让学生得到放松,又可以有效地学习。总之,考虑到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性,小学数学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着重提高教学成绩,以满足小学教育需要。结合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实际,小学数学教学要想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不但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全面创新,还要立足课堂教学现状,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全面创新,保证小学数学教学能够形成全面创新的氛围,在整体教学效果上有所提高。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浅谈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

(甘肃省静宁县玉湾初级中学)。

摘要:初中数学作为初中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能够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拓展能力打造良好的基础,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针对农村初中数学学习与动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从课堂和课外两个方面提高初中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动手实践能力,并且为提升综合素质教育能力打下基础。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手实践能力;探析。

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强的基础课程,常常会让学生感觉到比较困难和枯燥,同时由于数学教学的客观性,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等环节比较忽视,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只懂得理论而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发展,更加强调“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对于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视,需要更多的老师在数学课程中,尤其是农村初中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方面面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促进对数学学习的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尽可能地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效果。

一、从实践动手过程中促进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对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需要学生从中去体验,通过时间的积累,让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奥秘。在平时的动手过程中,要加强对自身感受的体验,从中强化对于知识的记忆,特别是很多人更愿意相信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自身的经历中去提取自我情感体验,让这种经历和过程来强化自身记忆,这种方法是非常成功和行之有效的,因为这会很好地影响学生的数学结构构成,同时通过自己的情感体验,带动自身的好奇心和兴趣,达到促进学习的目的,这一点对于农村初中的数学教育是很有意义的。例如,在学习初中几何的“中心对称和轴对称”过程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动手去制作相关的道具,()利用身边的素材,在课堂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动手制作出自己最喜欢的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让学生一边动手一边去感悟和体验,老师也利用这个过程去引导学生学习知识,不仅通过动手实践的过程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内容,也让整个教学过程变得更加具有活力,更加具有生动性,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情感体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这才是目前新课改所强调和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路和指导思想。

二、实践动手能力有助于学生更加直观地学习数学。

数学由于其特殊的逻辑思维创造性,很多学生对于这些比较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都感觉到比较枯燥和困难。因此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老师必须要将更加直观的数学带给学生,而通过实践动手这个过程,可以很好地将数学来源于生活这个本质带入到课堂中来。通过数学知识的概念和原理将其与生活中的工具和产品进行有关联系,让数学问题更加直白和容易理解,而不是简单的方程式,对于数学要让它具体化,能够展示出其本质特征来,避免过于抽象而与生活脱节,通过一些迁移性的知识进行完善。比如,初中数学重要的几何部分,这些教学内容能够很好地从生活中找到比较现实的例子和模型,这些可以看到和可以摸到的东西都是和学生具有很密切关系的东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便利条件。因此,必须要在课堂中加强对学生和生活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培养,尤其是农村的孩子,在这方面要具有很好的先天条件,从生活和实践中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让学生自我动手进行几何图形的创造,要加入生活化的理解,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具体到实际图形中,感受直接的问题和抽象之间的某种联系,要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学生的创造力源泉,为学生的能力构成和知识储备进行良好的构建和搭造,更好地去掌握数学和学习数学。

三、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可以很好地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熟练的动手实践能力对于学生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特别是可以形成很好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思考问题的方法。在面临各种问题时,可以很好地通过数学思维的视角进行思考,从中发现数学的各种现象,在经过自身的数学知识运用去解决各种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锻炼方法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是非常有帮助的。在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学生在通过不断的动手实践来主动进行探索,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和思路,通过漫长的积累过程再结合自身的其他知识储备进行重组和创造,来不断去探索新知识和发现知识,这样才能不断去进行创造和发展。通过长期的动手实践来进行学习,不仅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收获颇丰,更是对知识的一种重现和发展。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使学生很好地获取知识、掌握知识。通过这种长期的锻炼自我的过程,强化自身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个学习和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通过各种动手能力的实践可以培养和拓展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并且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学生就能学会解决问题的思路。同时,作为老师也要注意自身的引导,善于利用引导,让学生不断去亲身实践,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实践和创造,不断地去强化和培养,从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习惯。

综上所述,对于初中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建立在数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基础上,通过一定的观察和培养,让学生掌握运用动手实践能力解决数学问题的思路,让数学问题更加容易理解,更加具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李松年。重视动手操作提升教育质量初中数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几点策略[j].甘肃科技,2010(07)。

动手实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探讨

新课改提出了更多更新的教学目标的同时,也将更多的教学方法摆到了教师面前,让学生动手实践去理解知识和运用知识,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教师所重视的方法。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工作而言,更是如此。实际动手操作,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无论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还是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动手实践的注意事项以及意义。

一、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体验过程,不仅重视对知识点的获取,更加强调获取知识的过程。孩子们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对于周遭的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都想去看一看、碰一碰。我们的数学教学就应该抓住孩子们的这一特性,根据学生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动手去实际操作,从而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也能更加全面地掌握课本上的知识。如果小学数学教师能够有意识地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和方式引导学生去动手,成功率必然会大为提升,动手实践的效果也会翻倍。学生既有的生活经验,是他们接触其他事物和知识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他们就能拥有理解的参照,特别是在理解数学这样一门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课程时,通常小学生都存在一定的理解困难。如长度单位,米、分米和毫米,每个的大致概念为多少,每两者之间的差别大概几何,这些如果只有教师单一的讲解,告诉他们换算方法,学生们是难以有效领悟的。相反,教师如果能让学生用直尺去量一量课本、橡皮和米粒等他们平常所能接触到的具体事物,从而就能对这些长度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在小学阶段,学生们的思维依旧以具象思维为主,他们的逻辑思维处于不断的成长之中,抽象思维部分多数情况下还需要通过与具体的经验相联系才能运转。数学的抽象性特点使得小学生们在学习数学时,更加要借助一些具体的图像和工具才能理解,更需要通过实际的动手操作才能掌握。更重要的是,在运用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们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对于小学数学教师而言,就需要认识到动手实践引入数学课堂的价值,有意识地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动手,让他们参与到动手活动中,同时,恰当地予以引导,让他们思考操作中的各种问题和解决方法。游戏就是小学数学动手实践操作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轻松愉快的游戏环境中,学生的动手积极性能够充分地被调动起来,快乐学习。游戏中,学生们的审美观念和创造力都能够得到锻炼,他们发挥想象力去完成游戏中自己分配的角色任务,在实践中探索和进步,各方面的操作能力也相应得到大幅提升。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堂上的动手实践活动一些是学生个人就足以完成,但还有很多是需要同学们相互合作才能一起完成。毫无疑问,在无意间也会让他们的合作意识得到锻炼,这对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极为有利的。毕竟,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自生存。这一点作为成人的我们是深有体会,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并不了解,需要我们的教师予以引导,动手活动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式。特别是在一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活动中,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都能得到培养,有利于他们从小养成合作的观念。当然,这种合作意识的培养不是简单的几次动手实践就足以实现,而是一项系统的任务。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在每学期的课前设计上,就需要对本班级课堂动手实践活动进行整体的规划和安排,有个明确的目标和实施步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上,更是要根据学生们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及时调整个别学生可能的突发情况,不能完全照着制定的方案走,而要照顾学生的特殊性。在操作中,既做到全面把握,又得兼顾个体差异。

四、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

学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支持,不仅对巩固数学知识有利,还能锻炼学生们的动手能力,能够实现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无法完成的效果。数学教师如果能够将动手实践活动引入教学,在课堂动手实践和课外动手实践两个主要方面实现协调并进,就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动手实践活动的上述效果,也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生活。寓教于乐是许多研究者和专家所倡导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动手实践就是这样的一种。

五、结束语。

对于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思维都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我们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小学数学的学习对于他们而言更是一种较为艰涩的课程,如果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师能够适时适当地展开动手实践活动,以各种具体可感的形式传授他们具体可感的内容,想必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都会大大改善。在安排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之时,教师不仅需要考虑课堂上的动手活动,还应注意课堂之外的活动,两方面着力才能取得最大化的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摘要:互动教学策略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挑战,它能够创造积极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了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

新课程教学目标改革开启了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改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不能再局限于传统的应试性灌输,而是要朝着互动交流、相互沟通的方向发展,打造活力、生动的高效课堂,这其中的互动不仅局限在话语沟通上,同时还包括情感、情境等方面的互动,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要在互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互动积极性和热情。

一、加强情感互动。

数学的教学需要注重情感力量,消除学生对数学抽象符号的厌倦感,因此,课前教师应该单独抽出几分钟组织情感互动交流,可以通过设置小游戏来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以此来鼓舞并振奋学生的学习热情与信心,使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在课前在黑板上写出一连串数字510152025――让学生观察并找出隐含在字符串中的规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自由发言,其中教师可以用一问一答的启发式引导方法来展开学生之间的互动,一些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些学生认为:这些数字都是以0或5结尾的数字。给予这部分答案的学生正面的评价和鼓励。另一学生则反复思考得出了:他们都依次是“5”的倍数。同样给予这部分学生掌声。

这样的课前情感互动交流对于数学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会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主动接受数学这门课程,同时也能够拉近师生间的关系,防止单调的灌输模式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获得了积极的教学效果和良好的教学效益。

二、情境互动教学。

在情感教学的基础上也要加强情境互动教学,鉴于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发育期,更加倾向于喜欢形象、直观的事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尽量为学生创设形象的情境,利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来加快学生对问题的深层次理解,这样才能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在学习“确定位置”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课上做排队游戏,让学生通过数队伍中的学生数来明确班长在第几排第几个,教师又在哪一排等。

通过情境的设置能够为学生营造形象的教学氛围,化抽象的知识为形象的感受,使学生更加高效地学习数学知识,掌握必需的技能。

三、加强学生间互动教学。

课堂互动教学还应该体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为了增强学生间的合作互助,使学生养成讨论式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将学生科学分组,几名学生一组,共同致力于课堂问题、难题的相关讨论,这其中要注重小组成员的互补性搭配,各小组成员以承担小组整体成绩的职责进行合作互动,积极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也就是为小组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可以是一道数学难题,或者几个计算题等,让小组学生合作讨论数学难题的解决途径,相互研究数学的正确解决方法,接着设置几个计算题,让小组学生每人一道计算题,相互比拼谁的运算最快速、最精准等。

在任务驱动下,各小组成员都会积极努力,全力以赴地解决问题,而且其中会伴随着相互间的讨论与沟通交流,这样就达到了课程标准要求的教学目标。

四、经常开展讨论会,增进交流。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不仅局限于知识本身的交流与讨论,更重要的是要注重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的交流、互动与讨论,教师要意识到科学的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而且要明确不同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对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感受与学习体会,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专门的学习心得交流讨论会,让学生通过学术交流讨论说出自己在各个学习章节、各个知识项目中的感受,并鼓励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能够表达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体会,供全体学生交流和分享,教师也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发言情况等给出评价和总结,让不同等级的学生都能够掌握正确、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明确科学的题目理解思路,从而用正确的解题方法去解答问题,不断调整与转变自身在数学学习中的缺点和弊端,达到高效学习的目的和目标。

此外,教师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情况等开展单独的师生交流讨论,让学生能够主动说出自己的数学学习难处,开展课后一对一辅导、一对一教学等模式,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需要教师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教师必须注重这一教学模式的探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互动交流形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更加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陆卫华。浅谈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互动的有效性.新课程导学,(3)。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情感沟通,主要靠语言,教师语言情感的流露,对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影响特别大,学生们会随着你富有激情的语言进入到兴趣中去,随着你鼓励的语言投入到认知中去,随着你赞扬的语言沉浸到成功之中去,在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清晰、精炼,更重要的是要亲切自然,富有童趣,富有情感,具有激励性。低年级学生心灵比较脆弱,教师过多地指责和过高的要求会刺伤他们的自尊心,降低其自信心,削弱他们的创造兴趣。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的选择、学生的个性,关心每一个学生。在学生有错时,不过分批评指责而是给他们改过的时间好机会,使学生感到“老师在期待着我”,从而自觉地投入到积极学习之中。所以我在教学中尽量采用“你真棒!”“再想想”“谁有更好的办法?”“你能当一名合格的邮递员吗?”等等富有激情的语言。

小学数学课堂互动教学策略实践探析论文

(福建省泉州晋江市英林镇达德小学)。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倡导课堂上师生有效互动。新课程实验证明,和谐氛围是有效互动的前提,自主探究是有效互动的关键,教师引领是有效互动的保证,激励评价是有效互动的催化剂。

关键词:互动;氛围;评价。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和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和体验,从而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促进个性张扬,让学生在互动中不但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怎样提高数学课堂互动的有效性,下面浅谈自己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和谐氛围,有效互动的前提。

学生在无拘无束的活动中,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能活跃思维、丰富想象、增强记忆。教师能左右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对学生多赞扬鼓励,少批评指责,让学生在学习中受到启发、得到鼓舞、看到希望,使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而好奇和探究正是学生的自主权。

新课程提倡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细心呵护学生,把学生当朋友,用亲切的笑脸、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只有这样,互动才会和谐有效。

二、自主探究,有效互动的关键。

只有植根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的沃土,互动才可能根深叶茂。探究总是从问题开始,好的问题能让人产生认知的差异,能让探究者总是朝着问题所显示的心理目标逼近。因此,设计的问题应是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当教师把关键性的问题提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尽情地探索,使互动有了充足的空间和迫切的需求。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可以这样导入:“同学们已经知道了不同三角形各个角的大小是不一样的,但它们却隐藏着一种神奇的关系。请你们选用各种工具,想出不同办法来探究。”这一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有的学生在折,有的学生在剪、在拼,有的学生在量、在算,有的学生在讨论……这样的互动就变成了学生内在的需求。以往的教学是教师先画一个三角形形,告诉学生这节课要学习三角形三个内角的和是多少度,并且直接提示学生可以用量、折、拼等方法来求。()这样的引导,教师已经给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学生只要执行教师的命令,就能轻而易举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结论,这样他们就失去了探究的机会,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互动。

要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的空间,我的体会是变复习铺垫为开放导入,变一问一答的“小步走”为呈现问题的“大步走”,还要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时间,力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证明,只有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自主探究的活动中,才能形成师生、生生间真实有效的互动。

三、教师引领,有效互动的保证。

小学生的认识水平正处于发展阶段,生活阅历不丰富,所以他们的发展不能自发完成,这就需要教师的引领。任何一个教学目标的实现,既离不开学生,又离不开教师。没有教师的引领,就不可能有高效的互动,学生的自主探究、交流汇报就可能会流于形式。

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运算律在小数计算中的运用时,例题为:学校新购买40套课桌椅,桌子每张72.5元,椅子每把27.5元,一共要花多少元?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学生列举三种方法:生1分步计算,生2列综合算式计算,生3利用乘法分配律计算。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边板书边表扬“很好!”接着又问“还有不同解法吗?”整个学习过程学生非常投入,教师也很满意。最后教师说:“同学们的办法真多呀,都很好!你们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学生只理解自己的一种方法,并且几乎停留在原有的认知水平上,思维没有得到相应的发展。因此学生理解、掌握多种解题方法的目标就成了空谈。这一教学片段,教师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中理解各种解法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区别,从而使学生的构建活动和交流富有意义。

为了调控课堂教学,使活动有序开展,教师要介入;为了“挑起”学生的争论,使思维的火花相互碰撞,教师要介入;为了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活动,引发其深入思考,教师要介入;为了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思想方法,获得成功体验,教师要介入。实践证明,只有教师适度介入,进行价值引领,才能保证课堂互动的深入有效。

四、激励评价,有效互动的催化剂。

激励促进互动,课堂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真诚评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学活动的导向、反馈、诊断、激励等功能。教师真诚的赞美、恰当的评价会让学生如沐春风,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从而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互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重因材施教,在了解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采取激励评价语言。

当学生成功时,一句“你真棒!”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光荣;当学生失败时,一句“换一种思路试试!”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心;当学生进步时,一句“我发现你比以前更优秀了!”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动力;当学生出错时,一句“你真积极,下一次肯定会更好!”带给学生的是莫大的信任。实践证明,教师的激励评价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的内心需求,从而把互动不断推向高潮。

构建师生有效互动的数学课堂,远不止要改善课堂教学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价值引领和激励评价,如果想进一步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成就高效课堂,还需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让数学课堂真正成为师生、生生思维碰撞、情感沟通、经验积累、能力提升的舞台。

参考文献: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