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26 14:07:03 作者:琉璃

通过学习范本,可以提高我们的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希望对大家的写作能有所帮助。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些习惯主要包括:认真读书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一边读,一边圈、点、画、记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课外阅读的习惯等”这是《大纲学习指导》中指出的。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从这样做:

1传授正确的阅读方法。

指导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是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特别是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中阅读教学,阅读方法指导一定要寓方法于实践,主要是通过课堂阅读教学的科学训练来实现。各种不同的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不仅爱读书,而且会读书,从书中吸取所需的营养。首先要求学生认真看着字读,一边读一边想,逐字逐句地的理解文章之意。精读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教学生学会精读。其次,要指导学生根据自身所需选择读物进行速读,当然在速读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对内容的理解,这样学生们就能在最少的时间获取尽量多的信息,教学生学会速度。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也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重要措施,教学生读写结合,提高理解能力。就这样本学期学生习作有30余篇。

2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一个人的语言素养是靠长期大量的阅读积累形成的。因此,本学期我班学生不但加强了课内阅读训练,还阅读了大量课外作品,搜集、整理了许多资料,开扩了视野,学到许多课外知识,激发浓厚的`阅读兴趣。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某种事物感兴趣的情况下,才会以各种形式不断重复这行为,才能让这些行为逐渐变成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孩子的将来,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甚至比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更重要。

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上专心的习惯,我个人的体会是:1、在学期初加强学生课堂常规的训练,我们在期初这几个星期宁可少学点知识,也要肯花时间培养学生认真听课的习惯。2、学生的学习和做作业是否专心认真,其实跟做父母的有很大的关系。现在有些父母这边要求孩子要用心做作业,而边一边又跟别人聊天或看电视,甚至在家里打牌或打麻将,这样,孩子能静下心来学习吗?不能!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加强协调,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宽松的家庭学习环境。平时在家里,学生在做作业的时候,家长不对孩子表示过度关心即问孩子肚子饿不饿呀!衣服是否穿得太少了!也不陪着孩子做作业或叫孩子帮忙做什么事情,让孩子安安静静地做作业,使孩子有一个高度集中自己思想的小天地,这样学生的专心学习习惯也就逐渐养成了。

二、给孩子制定严格的作息时间表,从小注重习惯养成。

作息时间表,其实就是给学生订生活,学习规矩,即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什么时候休息。因为爱玩是孩子的天性,我们不能剥夺孩子玩的权利。孩子不玩痛快,学习时就不会很好集中思想,也不会精力充沛。比如,我朋友的孩子,因为从小养成了什么时候学习,什么时候玩。如今孩子到了学习时间,他自己都会比较自觉地坐在自己的书桌上开始看书做作业了,我要求学生给自己制定的作息时间表,比如一位学生的时间表是这样安排的:

中午:12:00——12:30吃午饭。

12:30——1:30午休。

1:30去上学。

下午:4:30——5:00放学后,孩子自由活动一下。

5:00——6:00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时间。

6:00——7:30吃晚饭和饭后看电视时间。

7:30——8:30看书。

9:00孩子上床睡觉。

说明:作息时间表是按学校上课时间星期一到星期五时间安排的作息表,双休日不包括在内。

星期六(休息日):上午学习和做作业,

中午看电视,

下午2:00——3:00练毛笔字;。

3:00——4:30孩子自由活动;。

4:30——6:00自己去体校田径锻炼。

晚上休息时写一篇日记。

星期日(休息日):上午9:00——11:00去体校田径训练。

下午休息,父子俩人去书店和到超市去看看;。

晚上练毛笔字和写一篇短日记,然后自由活动。

三、从小培养学生做作业时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我个人认为是件特别重要的事情,应该有意识的从小抓起,从学生的日常活动中做起,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对父母不依不靠,学生能做好的事,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例如:在学习方面,就遵循古人说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意思是给人鱼吃,不如告诉人打鱼的技术。培养学生也是这个道理。学习时,不要坐在学生一旁监督,也不陪学生看书,做作业。学生自己的作业要做到按时独立地完成。至于碰到实在不会做的题目,我只是给学生理清思路,启发孩子多思考几种可能性,但从不告诉学生答案,迫使学生自己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四、要求学生养成每天记录作业题的好习惯。

一个学生每天如果能养成记下教师布置的作业并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意味着这学生学会了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学生的人生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例如:我朋友孩子上小学一年级起就给孩子买好记事本,告诉孩子记事本是用来专门记录教师交待的事情和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题的,要求孩子每天的记事本都有记载,不能有空隙,一开始我每天都会检查孩子记事本的记录情况,看孩子记得是否认真,还是没有记,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改为不不定期地抽查一下。假如发现孩子没有记录的话,就取消孩子玩得时间,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五、从小培养孩子做完作业,自己检查的习惯。

学生在做作业时,我从来不打扰学生,让他一个静心的做题。学生做完作业后,我的具体做法是,例如数学,要求学生看一看计算是否准确,单位换算是否搞错,应用题的算式列得可对,训练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然后去订正过来;语文要求孩子看看字是否写错,作文写好后主要是自己去读,看语句是否通顺,让别人看了文章后得到了什么启迪和感想。

六、培养孩子做完作业后,整理桌上学习用品并收拾好自己书包的习惯。

我就要求学生每次做完作业后,自己养成整理书桌并收拾好学习用品的习惯,从小让孩子面对生活,学会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好习惯。”好习惯可以使学生终生受益。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论文

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大多要靠老师的培养,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

1以文导读。教师应热爱生活,热爱阅读。并把自己的这种情感在语文课上传达给学生,营造感人的氛围。在情感的交流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选择好相关材料,以声情并茂的讲述、动人的故事情节把学生带入奇妙的情感世界。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戛然而止,告诉学生:想知下文,请自读原文。这时。教师不失时机地向学生推荐相关读物,让学生带着急切的心情。去查找、去阅读,自发地投入到美妙的故事中去。

2以读带读。让学生带来自己喜欢的、认为是最值得阅读价值的书,建立一个班级图书馆。班级图书馆的建立,不仅为学生增加了课外书籍,更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使学生走出相对狭窄的阅读空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投入到阅读的大课堂中来。

3谈话诱读。组织学生谈谈阅读后的收获和体会,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进行对比、教育。从而激起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这样,学生就会在课余时间主动地进行广泛的阅读尝试。

4以观激读。组织学生参观图书馆,让学生在浩瀚的书海中感觉书的世界的广博与丰富。知道书籍的种类和历史,了解图书馆的结构。了解图书摆放的规律。提高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让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筛选。

二、结合课堂教学,创新阅读。

语文教学有两个层面,一个是从字、词、旬到篇章结构的认知研习,一个是透过语言本身探求文本的“话语意义”,实现自我“认识”的建构。阅读是“获取原料,生产思想,完成构建”的过程。教师不但自己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发挥创造性,也要注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1强调“自主体验”。给学生自我创造的空间和时间,把想象的空间留给学生,把判断的权力让给学生。把表达的自由还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中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自主体验、自主感悟,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独立感知、学习、理解、提高。把书本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能通过主观努力,实现自我的超越。

2,强调“自由提问”。读而能间,不仅是学生认识的突进,还能使学生产生巨大的读的能动性,促进学生主动探索和深入发现,推动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阅读过程是一个不断形成问题意识的过程,学生一旦读入情境,会全力调动自己原有的认知经验参与当前的阅读活动,去解决自己能读懂的内容,提出自己无法读懂的问题。老师要充分把握时机,尊重学生,给他们提供质疑的时闻和空间,让他们有问能提。学生既可集中质疑,也可随机质疑;可先小组进行,再全班交流。要让学生尽情地提,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能促进学生由理解性阅读向创造性阅读发展。

3强调“视野开阔”。给学生更广阔的空间,让学生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邀游。如学习《刘胡兰》一文时,扩展阅读《红岩》,使学生对共产党员的了解更全面、更透彻。如学习了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之后,再让学生阅读《格林童话》,可以使学生走进童话世界,和大作家进行心灵的对话,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这样的课外延伸,能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和思想的美餐中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

阅读不只是语言知识的学习过程,也不只是一个单纯的“量”的积累活动;不只是“汲取”。更为重要的是在于思考、创造,在于“生产”和“输出”思想。教师要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在教学实践中要启发学生阅读的自觉性,增强形成阅读习惯的心理动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帮助他们克服阅读上的困难,使他们坚持下去,获得成功;其次要增强学生的自制力,经常鼓励学生要勤奋努力,让他们克服懒惰的心理,逐步养成良好的自觉阅读习惯。

总之,培养学生阅读习惯的方法有许多,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将会不断探索,不断完善,让我的语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目标。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论文

早期阅读中,读的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书,而是幼儿凭借色彩、图象和成人的言语来理解,以图为主的较小的读物的内容过程。幼儿不识字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读物不可能是白纸黑字的文体,而是以图画为主,图文并茂的故事情节来引导幼儿早期阅读,运用儿童影视片是培养幼儿早期阅读的最佳途径之一,因为影视片能将声音、色彩、动画融为一体,使他们获得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对影视片、美术动画形象来感知把握画面的人物、景象,并发现人物的关系及其动作、表情和背景的画面的变化,在此基础对动画的内容进行分析。例如:小班幼儿在理解“恶狠狠”这个词语时,我们播放了《狼和小羊》的剪裁影片,大灰狼凶恶的形象以动感的画面展示在幼儿面前,真正让幼儿理解了“恶狠狠”的含义。中大班在理解故事角色的语言、表情、动作、心理活动时,我们通过播放影片,以直观生动、具体形象,具有较强感染力的画面让幼儿理解故事内涵,并能用连贯的语言讲述出来。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把平面的图画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幼儿,课件生动形象的画面一下子就可以吸引所有的孩子。美丽的动画展现了童话世界的情境,孩子们仿佛如临其境。通过音像感知了故事内容,激发他们对故事的想象。通过观察动感的画面,幼儿对故事情节的想象。通过观察动感的画面,幼儿对故事情节有了初步的了解,幼儿在自己阅读时,他能通过观察认知、接触到的画面,对该故事进行大胆讲述,充实了幼儿的词汇,从而提高幼儿的早期阅读能力。

1、摆放幼儿喜爱的图书,满足幼儿的阅读要求。

教师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为他们选择适宜的图书。例如:2~3岁的幼儿年龄小,这一时期的幼儿对色彩鲜艳的物体有强烈的好奇心,特别重复一个故事,那我们就为他们选择画面生动,色彩鲜艳,语言简单、准确,内容短小、有趣、贴近幼儿生活的.图书。如:《婴儿画报》、《认识蔬菜》、《认识水果》等作为阅读材料;另外,2~3岁的幼儿正是爱学说的年龄,所以摆放图书、阅读材料时,要考虑不同幼儿语言发展的需要摆放图书。如:识字卡。让幼儿学习发音,鼓励幼儿与老师一起念叠音词,这样就会让幼儿得到更多的满足。幼儿一旦学会后,他会自己阅读,并会十分快乐地带领幼儿一同学,这样不仅提高了幼儿的语言能力,有大大提高了幼儿的阅读能力。

2、教师经常用生动的语言给幼儿讲故事,激发幼儿阅读兴趣。

无论是哪个年龄段的幼儿都喜欢听故事,如果你讲的故事像读书一样,那幼儿会觉得图书里的故事对他没有多大的吸引力,反之,如果你用生动的语气和丰富的表情为幼儿讲述故事,那样你会发现幼儿们都被你的故事带入到神奇的童话世界。例如:一次区域活动是,我带领孩子们在图书区进行阅读工作,我们今天要阅读的内容是《小兔乖乖》,在讲这个故事时,我为幼儿展示的小兔就是声音清脆,活泼可爱的神情;大灰狼则声音低沉,一副恶狠狠的模样,两者之间对比鲜明,孩子们在听故事时,一听到小白兔就马上扮演起小兔的形象来,当听到大灰狼扮成兔妈妈的模样敲小兔家的门时,都激动地叫起来:“小兔别开门,它不是你的妈妈,是大灰狼。”最后,当听到大灰狼被兔妈妈打跑时,孩子们立刻欢呼地跳起来。故事听完后,孩子们只要一看到《小兔乖乖》这本书时,他会毫不犹豫地拿起书边看边讲,由于对图画和内容很熟悉,他们在阅读时会有成功的体验,他们会愿意在大家面前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兔乖乖》。”这种成功的体验直接影响到了幼儿的阅读兴起。

3、根据孩子的兴趣,选择他们喜爱的图书。

要想保持孩子的阅读兴趣,关键就是适时适量的更换图书。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孩子们的兴趣转移很快,他们这几天喜欢看动物之类的图书,过几天又喜欢看别的内容的书。但他们的年龄决定了他们往往会在一个阶段内喜欢某一类的内容。例如:童话、古诗、科学知识等等,教师在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同时,应多关注孩子们的这种心理变化带来的兴趣转移,尽量满足孩子们对新内容,新图书的要求。当孩子看别的内容的书时,不要盲目地指责孩子,因为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的阅读内容是多变的,所以图书区的读物要丰富。本学期,我班决定让幼儿将自己喜爱的图书带到幼儿园来,和大家共享这么广大的资源,这样不仅丰富了我们的图书区,而且让孩子学会了怎样管理自己的图书,更重要的是从中领悟到图书的乐趣。

三、尝试制作小书,让阅读真正容入孩子的生活之中。

想让孩子喜欢阅读,就要让孩子认为,图书就像一个红苹果,越看越爱想吃。其实看书就和吃东西一样,当看到好吃的就越看越想吃。看书也一样,当看到一本喜爱的书,你会爱不释手,看了一遍又一遍。书和我们的生活、游戏是密不可分的。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带领幼儿制作简单的小书,来进一步提高幼儿的阅读兴趣。例如:1:在图书区,我们将幼儿熟悉的儿歌和古诗配上相应的图画,制成了一本本图书,并配上相对应的汉字。如将古诗《悯农》书中的禾苗翻起,背面就是“禾苗”二字。孩子们可以在阅读这样的图书时,边念古诗边看汉字,通过古诗和文字幼儿就可以猜出文字的意义。2美工区:我们将平时纸工作业的制作步骤,用图画的形式将每个步骤按序画下来,把折纸的方法画成一本书。每次的绘画作品我都要求孩子好好保存,最后将作品装订成一本五彩的图书,孩子在阅读自制的小书时,兴趣特浓厚。这样既教会了幼儿整理物品的能力,又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3语言区:将平时幼儿认识的蔬菜、水果、交通工具等用绘画的形式画下来,在图画的下方写上相对应的汉字,并按其类别分类一一制成小书,孩子们只要一看图,就知道下面是什么字,这样孩子即认识了许多汉字,有增加了幼儿对书的依赖,进一不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像这样的小书我们可以制作许多,大部分可以请幼儿亲自动手制作,有了这些小小的自制书,孩子们读书的兴趣高了,合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了解书的实际作用,使书真正成为幼儿的需要,进而逐渐养成阅读的习惯。

孩子阅读兴趣的形式首先要受家长的影响,所以家长必须带头做好一个热爱读书的好榜样。不要一味地认为孩子小,有不识字,讲给他听又听不懂,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家长应充分满足孩子的好奇心,适时的向孩子朗诵并耐心解释,提高幼儿对文字的兴趣,继而转为自己的阅读兴趣。

1、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应声请并茂的朗读。许多家长认为一个故事完整地念给孩子听了,就算是完了,殊不知讲故事也有许多讲究。讲故事并不是像说话一样,它是根据故事情节的变化选择不同的语气,呈现不同的表情、让幼儿从故事里体会到每个主人公的不同特征。在讲故事过程中常常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家长应适宜的为孩子排忧解难,从而让他更好的理解故事内容。

家长应经常参与到孩子的集体活动中去。例如在每天的放学活动中,我们都会请两位不同的家长到图书区带领一部分幼儿看图书讲故事。自从开展了这个活动后,孩子看图书的兴趣提高了,而且他们也很期待每天的放学,因为他们都希望看到自己的爸爸妈妈来园为小朋友讲故事,他们会自豪的说:“这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会显得格外大方、大胆的到小朋友前面去表演讲故事。通过开展以上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各个孩子的不同需要,而且大大提高了孩子的早期阅读能力。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习惯论文

激发孩子的早期阅读兴趣。

1.要提供适合幼儿的阅读材料。选择画面简单,主角鲜明,背景不复杂的书籍进行阅读,要求故事情节变化比较简单、线索比较单一的作品,发展的过程还不能太长,主要是能引起幼儿看书的兴趣。

2.在读书过程中,注意要用“为什么”“怎么办”“后来呢”等问题向孩子提问,以发展孩子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可以选择一些图文并茂的故事书,让孩子在阅读中欣赏文字,给孩子留下文字的痕迹,而且有图片对照,更容易使孩子印象深刻。

3.通过书籍启蒙孩子,帮助他们获得一些简单的道理,让他们有一定的成就感。如充满人生真谛的《三字经》《弟子规》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结合平时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循序渐进地指导幼儿,他们学会以后,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获得成就感,不断增强读书的兴趣。

设立适当的阅读环境。

在学校,建立起一个小的读书区,其中有孩子专用的书架,有属于每个孩子自己的图书。根据书籍内容,老师和孩子一起制作表演道具,鼓励孩子将阅读内容通过游戏的方式表现出来,给幼儿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阅读环境,使他们能无拘无束、大胆自主地学会选择,享受个性自由的快乐。

在家中,可以摆满各种有趣的书籍,让孩子可以顺手拿来翻看与欣赏;在桌椅门窗、各种物品上,悬挂或张贴文字卡片和小故事,使孩子一一对应;父母经常津津有味地读书看报,利用晚餐后或其他空闲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使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

1.保证每天阅读的时间:在学校每天设立阅读课,固定阅读时间;在家里,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自己计划好每天阅读的时间或内容,如,每天半个小时阅读或每天看一本书、讲一个故事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结合孩子的.兴趣慢慢增加,不要强求,否则会使孩子对阅读丧失兴趣与信心。

2.与孩子共同阅读:父母老师要尽可能与孩子共同阅读,可适当进行一些排图活动,为孩子提供一套图片,鼓励孩子在看懂每幅图意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将图片按序排列。在与孩子交流过程中,加深孩子的理解能力和阅读兴趣,启迪思维,积累语言,维护孩子良好的阅读心态,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3.要有耐心:阅读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培养好,需要时间的积累,需要不断去激励孩子。尤其是对于年幼的孩子,每幅图要让孩子多看几遍,一个故事可以多讲几遍,孩子往往看到“旧”的画面会有一种喜悦与兴奋感,因为这些是“老朋友”,从而增强幼儿的阅读信念。

幼儿阅读兴趣的培养以及阅读习惯的建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有责任让孩子早早进入纯洁美妙的图书世界,让他们在阅读中收获知识,体验幸福。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阅读习惯论文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培养,首先阅读时间是必要的。当前学生受家庭条件、学校管理、家长引导等因素影响,阅读水平普遍不高。2018年7月发布的《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以四、八年级的学生为对象,对学生语文、数学、科学学业表现进行了测查。报告显示,学校教学资源配备较为充足,92.4%的小学都有图书馆,但37.2%的四年级学生还没有去过,资源使用率有待提高。而在2011年的“全国小学生阅读状况在线调查”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小学生平均每天的课外阅读时长约为30分钟,有四成的小学生没有时间读书。

二、阅读兴趣。

孔夫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所有行为的原始动力,提高阅读能力,应该首先让孩子在阅读中获得乐趣。阅读兴趣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培养,进入小学之后,引导孩子去在阅读中寻找知识,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生物时,讲到蝴蝶、蟋蟀,可以对孩子说,《昆虫记》这本书里有详细的记载;在学习《女娲补天》的课文时,引导他去阅读《中国古代神话》,了解更多的神话故事。当他解决了这个问题,必然获得成就感,当然也就激发了他去阅读更深处探求的兴趣。

三、阅读笔记。

在阅读过程中,鼓励孩子遇到难题,产生心得要形成做笔记的习惯。阅读习惯不能靠短时间养成,需要靠学生自己的多读多积累。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课外阅读要养成读书笔记的好习惯,笔记可以是摘抄好词好句,也可以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也可以对书中内容提出疑问,总之在做笔记的过程中,孩子已经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这样的阅读过程是读写和思考相伴的,有利于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阅读思考思维。久而久之,不管是在以后的阅读中,还是在获取任何信息时,他就能做到提取有需要的信息,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

四、独立阅读。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在“独立”,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探索、领悟、获取、掌握以及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等,都是学生自己的事情,不能由别人代替。独立阅读考验了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孩子能否整体把握一篇文章,理解作者的意图,体味文章的意境,都在于独立阅读。

小学阶段是阅读的启蒙阶段,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能力,决定了他未来能在阅读路上走多远。还需要注意所有的好习惯来源于坚持,家长和教师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起到监督和引导的作用,树立起阅读的榜样,给予完成阅读的奖励,日积月累之中,学生就会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质量。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1、预习与复习的习惯。

当前,有的教师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新课上完后,学生才知道学习了什么,这样无准备的教学,是不可能取得最佳效果的。预习好比火力侦察,能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了解重、难点在哪里,带着疑问上课,从而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教学实践表明,课堂上学生学会了的东西,课后还会忘记,这是大脑遗忘规律的表现。因此,只有及时复习,才能降低遗忘率,巩固所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帮助学生把平日所学的零散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弥补学生知识的缺陷。

2、勤于思考与全神贯注的学习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能积极动脑思考,就不能学好数学。在课堂教学与课后辅导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勤于思考的习惯,对于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使学生尽量自己解决,而不依赖他人。

在课堂上,如果学生“人在曹营心在汉”,不可能学习好,课堂教学任务也不可能很好地完成。教学时,要注意培养学生全神贯注学习的习惯,课外学习时,也要帮助学生克服边学习边玩,边学习边吃东西等不良习惯。

3、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习惯。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学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往往由教师进行小结或优等生作答,大部分学生失去了思考、交流的机会。素质教育要求,应让学生全员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提高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参与率。所谓“课堂学习活动”是指为完成课堂学习任务而设计的,由学生自主参与的各种学习形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习惯,教师就要适时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课堂活动中主动思考,主动操练,主动交流,激起思维的火花,激发学习兴趣,逐步形成“主动参与”的学习习惯。

4、多动脑,勤动手的习惯。

小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发展尚在起步阶段,掌握概念的过程一般以认识具体实物为起点,先形成表象,然后抽象概括得到概念。针对学生这一思维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思考,遇事问个为什么,更要把得到的结论记录下来动手演练,进行验证,在实践中体验获取知识的规律和乐趣,这样长持以久,“勤思勤动”的习惯就会在“乐”中逐步形成。

5、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习惯。

在数学学习中遇到疑难是正常现象,有的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能请教老师或他人,有的学生则遇到疑难不吱声,怕别人笑话,这是不良习惯。解决疑难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许多的科学发现和发明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实现的。教学中,要多创设让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习惯。

6、独立完成作业与自我评价的习惯。

完成作业是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环,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做作业前要准备好一切学习用品,如书、本、笔、尺等,而且应先复习当天的功课或复习与作业有关的内容,然后再独立完成作业,不抄袭别人的。做作业时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业,应先制订做作业的计划,每天完成一定数量的.作业,不能拖拉,做完作业之后,应认真检查,发现错误及时更正,做作业要字迹工整,答卷时卷面要洁净。

许多学生做完题目,让老师和家长检查,这有好的一方面,同时也容易养成依赖思想。在学生的学习中,应把这种积极性逐渐引导到自我评价上来,使他们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做完作业,先验算,发现问题再看书,看例题对照检查,做出正确与否的评价,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教师和家长长期这样要求,就能形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要学好数学,光靠课内是不够的,还必须阅读一些课外读物,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教学中,要有计划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学生阅读,要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和使用工具书的方法,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要教会学生如何从众多的课外读物中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书来学习,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总之,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教师和家长要引导学生辩清是非。由于学生年龄小,往往分不清习惯的好坏。因此,教师和家长,要经常引导学生分清哪些是好习惯,哪些是不良习惯,懂得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引导学生丢掉学习上的依赖思想,养成自主学习和自我评价的好习惯;引导学生克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的坏习惯,养成全神贯注的好习惯;引导学生丢掉粗心大意的坏习惯,养成认真仔细的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加强学生的阅读实践,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确,通过大量阅读,学生能感知丰厚的感情语言材料,增加语言沉淀,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从整体上增强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中,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笔者认为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入手,主动养成七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认真的阅读习惯首先表现在阅读的时候能够专心致志,把注意力全部放在阅读的对象上。简而言之,就是要用心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抵制干扰的能力,形成认真读书的习惯。其次要在激发兴趣上下工夫,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阅读兴趣不是天生的,主要在于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达到认真阅读的习惯。

虽然读书多多益善,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加上近年来适合小学生阅读的书目可谓浩如烟海。在大量书籍中,老师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和课标的要求,针对不同年段列出要阅读的书目清单,力争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佳的.阅读效果。为此,针对每年段的课标要求,我都会列出思想健康,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阅读清单,这样学生就不会毫无计划和目标地去阅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学生在早晨精力充沛、思想集中,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让学生多读书大有益处。在晨读中,学生品味着文章的语言,感悟着语言文字的美,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更快乐地理解文章、读懂文章,这不仅训练了学生的朗读技巧,而且又提高了学生鉴赏语言文字的能力。所以,充分利用好晨读尤为重要,老师切忌在晨读时间内处理班务。在晨读时,老师或与学生一起读,或辅导朗读能力差的学生,或组织学生进行晨读比赛,或让学生跟着录音读,学生在快乐的晨读氛围中度过,他们会自不而然地喜欢上晨读,期待每天的晨读。

除了每天的晨读外,老师还要每天布置学生在校外的读书时间和内容,要求学生要在大致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定量的阅读内容。低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中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30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高年段学生可布置每天1小时左右的阅读时间。老师可根据当天教学的内容布置相关内容的阅读,如,学习了《圆明园的毁灭》就读《中华上下五千年》一书,学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就读《城南旧事》一书,也可根据列出的清单布置作业。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主要靠老师有意识地把方法渗透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在教学新课时,第一次读是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第二次读要求理解一些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第三次读则是让学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第四次读就是理解课文主旨。以上“四步曲”就是在阅读时做到了有的放矢。教师在让学生反复读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归纳方法,如如何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引导学生将理解的词语说出一句话,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等,并鼓励学生把读书“四步曲”及方法不断地运用于阅读实践中,日积月累就能形成有目的的读书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一篇文章读完了,总会有感悟,总会有触动心灵的地方,如果把这些点滴体会用读书卡的方式记录下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水平和能力,真可谓“一箭双雕。”读书卡中可设置书名、作者、增识的字、好词好句、主要内容、我的感悟等。学生记录那些美好情愫的文字,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那些精彩的描写、精辟的议论、优美的抒情、名人名言、凡人妙语,可以帮助孩子们分清真善美、假恶丑。

圈点批注的阅读方法,就是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勾画、一边品味,用一些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重要的字、词、句,划出层次,归纳要点,概括中心,这种方法就是让学生读透文章,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真正有自己的见解,达到既忘我又有我的境界。圈点勾画可要求低年段的学生,作批注则是要求中高年段的学生,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及写作能力是极好的。

“上士闻道,勤而习之。”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勤于要求,积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才会因为会阅读而更加地爱语文!

参考文献:

教师如何培养幼儿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天真纯洁,不论是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在迅速地发展,并且各方面每天都有巨大的变化。幼儿就像一张白纸,可以任意书写图画。他们很容易听从成人的教育和指导,什么事情该怎么做几乎完全听从成人的要求,并且会不自觉地接受和记住。

虽然这一时期的幼儿习惯于成人世界制订的许多规则和要求,但是随着他们接触事物的逐渐频繁,他们的心理已经开始发育,并开始逐渐产生独立意识。例如,穿衣服时他们会挑选自己喜爱的衣服,吃饭时不再让家长喂等。

尽管这时期他们独立的心理意识发育的时间还不长,心理还没有完全发展到成熟水平,但是此时教师在为幼儿挑选阅读读物时依然要考虑到幼儿的这一心理特点,并选择适合他们的儿童类读物,如连环画、漫画、儿童百科、儿童诗歌以及散文等。在选择这些读物时还要注意以下几点:读物中字体要大而且数量要少,插图要鲜明生动,并尽可能地配合幼儿生活经历。

如果条件允许,可以为幼儿选择一些幼儿侦探类读物。另外,教师教育幼儿的过程中,要从各方面观察幼儿的阅读兴趣,了解他们对哪些书籍感兴趣,并据此有选择地为幼儿提供他们感兴趣的读物。另外,还可以根据这时期幼儿的心理特点,为他们多提供一些能够激发他们阅读和想象的'书籍,除了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外,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想象的空间。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让学生体验到快乐的情感,才能学得好。”在早期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善于唤起幼儿的兴趣,并组织幼儿阅读,以便激励他们持续地、愉快地、主动地进行阅读。而本文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激发幼儿的阅读积极性。

1.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巧妙的问题,从而调动幼儿的阅读兴趣。

这一时期的幼儿是极具好奇心的,他们爱动并喜欢模仿,因此当教师在幼儿阅读的内容中发现有趣的角色或者动作的时候,不妨多多鼓励一下他们模仿书中的内容,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道具,当一部分幼儿表演时,剩下的幼儿则与之相呼应,让所有的幼儿都在不自觉的过程中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2.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展示他们的阅读能力,进而调动他们的阅读积极性。

如,教师可以利用课间时间轮流让幼儿为其他小朋友讲故事或读诗歌等,不论他们表现得好不好,都要给予相应的鼓励。并且教师在组织这一活动的过程中,在幼儿的成长变化中逐渐改变教师的角色,从活动的组织者转变为协助者,更大程度地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积极主动性。

幼儿的学习大多基于对周围事物的模仿,而他们的阅读兴趣的培养也受周围环境的很大影响。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可以据此特点在教室里设置图书角,并定期为图书角注入新的“血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对这些幼儿进行推荐和指导。另外,幼儿教室的布置不能只求整洁,要充分发挥教室墙体的作用,在上面设置一些鲜活生动的画面,这些画面要注意一点:能够与幼儿最大限度地产生共鸣。

1.要采取正确的阅读方法给予指导。

大家都知道的阅读常识是读书要从前往后看,而很多幼儿看书则是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一部分,毫无秩序地随意翻看。对此情况教师要采取正确的方法给予指导,既不能损害幼儿的阅读积极性,又能让幼儿认识到阅读的正确方法。

2.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制订不同的指导方法。

如,对观察比较细致、阅读能力较差的幼儿,更注重发展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对中等水平的幼儿,则帮助他们理解图片的意思,提供表达感受的机会;对能力较差的幼儿,则引导他们注意观察画面的变化,并引导他们学会把前后画面联系起来进行观察,使幼儿大致能看懂画面的意思。因人而异的教学指导方法,可以使每个幼儿都能够参与到学习中来,让每个幼儿都能学到知识,学习阅读能力都能得到提高。

综上所述,教师在培养幼儿阅读素养的过程中,要抓住幼儿心理特点,注意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开展适合幼儿的阅读活动,幼儿的阅读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使幼儿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许多教师,只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却很少关注学生是否会听讲。我们常看到这样的一种情况,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一个问题时,总能看到部分学生在做一些与学习不相关的事,老师提出的问题,他们根本没有关注,更谈不上重视,只是在老师让学生齐答时,也就随口地应付一下。因为老师在整个教学中,只关注了教学进度和任务,只关注了一种教学形式。这样的课堂,这一部分学生他们的学习有何收获!这样的情况长此以往,让一部分学生逐步养成不善于听讲的习惯,同时也影响了整个的教学实效。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关注每个学生,应该强调应有的课堂纪律,要让学生有一个好的坐姿,有一个好的发言习惯。对那些不注意听讲的学生要有一个适当的提醒,要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比比看,看谁听讲最认真。在教师的指点下,来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学生写好作业,包括作业卷面整洁,字迹工整。尤其是讲究书写的规范。比如说,学生在进行计算时,养成在草稿纸上验算的习惯;解答完一个问题后,养成“答”的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时常赞许一些学生的作业整洁而且正确率高,其实这也是一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的'事,它是教师们平时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对学生习惯培养的结果。因此,让一个学生写出一本好的作业,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学会思考的习惯,我认为必须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让学生学会听清老师问题的习惯。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当老师的一个问题还没有说完时,那些喜欢表现的学生就举起了手,要求回答问题。如果问题没有难度,他们会容易回答,如果问题稍为有点难度,他们就无法回答,只能是让课堂纪律混乱。更重要的是,这样下去,很容易让这些想表现自己的学生的思维常处于一种浅层次上,不利用学生的思维发展。二是要培养学生有理有据地思考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只回答结果,而不表述其思考的过程。新课程强调数学课堂要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这样有利于我们根据学生的思考过程发现其思维的闪光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以便调整我们的教学。三是要培养学生学会分析信息、整合信息、取舍信息的能力,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新课程的教材与以往教材最大的不同是在解决一个问题时,新教材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数学信息更多,更有利用学生根据不同的信息解决自己力所能及的问题,关注了学生的个性化的学习。因为信息量的增多,这就要让学生养成认真思考的习惯尤为重要。不能还没有分析信息时,就去解答问题。因此,作为教师,让学生学会分析信息、处理信息是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四是要培养学生有与人不同的思维习惯。数学教学是思维的教学,它的立足点是思维训练和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与人不同的思维,既可以展示学生的个性,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只要教师鼓励学生,激励学生,相信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能让我们惊奇的。

学会交流,是时代对我们的要求,是一个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在我们社会日益信息化、合作化的今天,懂得交流、善于交流尤为重要。学会交流,既是一个学生交往能力的表现,也是一个学生个性张扬的表现,更是一个学生学习的重要渠道。在培养学生交流的习惯时,一定要让学生学会准备,只有有了充分的准备,有理有据的想法,这样的交流才是有效的,所以,在交流之前,要让学生有一个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过程,要让学生把要交流的内容在脑子整理好。这个问题,是我们许多教师忽视了的问题。我们时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在探讨一个问题时,问题一经提出,马上让学生交流,这中间没有时间和空间,这种交流是一种伪交流,是没有成效的交流。

倾听除了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品质。在我们的听课中,常常发现一个学生在发表自己的观点,部分学生在做自己的事,或者急于要求老师让自己发言,根本没有听清同学的发言。尤其在小组讨论时,一个同学发言,有的学生还不等同学发言完,就打断同学的发言。所以,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对于实施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很重要的。其实我们知道,倾听是一种学习的方式。当听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可以从这个学生的发言中受到启发,诱发创新思维;同时,在倾听的过程中,能够从同学的发言中,巩固知识,提出自己不同的见解,有利于思维的发展和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我们一定不能小看,要把它当作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来抓,相信也一定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拿破仑也说过一句话: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事实表明,习惯左右了成败,习惯改变人的一生。

如何培养一年级学生的阅读习惯论文

摘要:院在教学中我发现了学生在读书时的奇怪现象:一是有些学生不想读书,他们没有从读书中得到快乐,所以对阅读就没有兴趣。在生活中这些学生也就不会读书。另外是一部分学生自己不会读书,也就是学生本身不知道怎样才是读书,甚至拿起一本书来,不知从哪儿读起,不知怎样理解,更不知化知识为己用。书是读了,但学生自己却一无所获。所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语文老师,我觉得必须加强阅读方面的引导,培养学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让阅读成为他们学习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键词:院自主阅读;读书兴趣;阅读习惯。

1激发学生读书兴趣是学生养成自主阅读习惯的基础。

为什么有人喜欢读书,把读书看做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而有一些人却不愿意读书,把读书当做苦差事呢?学生有没有读书的动力和兴趣,实质上是学生自身的心灵有没有被激活。而恰好阅读活动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激活和释放。在读书中,可以发现自我,从而经过努力超越自我,获得智慧的启迪,进而构筑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过中学生在课外没有读书的习惯,甚至于连读书的兴趣都没有。当然中学生不喜欢读书,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只要学生自己喜欢读书,那么他自己就会想方设法的挤出时间,充分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去读书,从而使自己在读书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和前人的经验。

1.1回归教材,动态教学。

阅读教学必须回归教材,以自身的内在联系开发课程资源。我们很多语文教师特别是农村语文教师对课堂文本阅读的作用认识不到位,有的人不用教材而是以课外阅读或文学常识的训练作代替,忽视了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不可否认,多媒体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虽然大大增加课堂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对阅读教学冲击无疑也是巨大的。如在讲授《林黛玉进贾府》时,如果学生没有充分阅读课文,而是让学生欣赏电视剧版的《红楼梦》,然后教师就直接引导学生讨论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可以想象学生怎么能够说的出来。这就忽视了电视剧与文本本身在表现内容和手段上不同。多媒体教学只能作为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补充而全方位代替文本阅读。

题目是课文的一扇窗户,只要我们通过简单的分析,就可以知道什么才是阅读的重点,这就会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去主动阅读课文。举一个例子,鲁迅先生的《祝福》这篇课文中的“祝福”具体是指什么?它与课文自身的情节,主题有什么联系?所以教师在介绍课文背景的时候,在无形中激发了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另外,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教师花大量时间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样不但浪费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且更加不利于学生产生阅读兴趣。

1.2课堂内外,相互衔接。

世间的书籍浩如烟海,让学生从哪里开始阅读呢?对学生自身来说首先是阅读与课文相关的作品。经过很长时间的语文教学后,基本上学生都已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和阅读基础,这时候教师只要适当的引导和介绍,就能让学生的阅读范围进一步的巩固和扩大。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只有四十五分钟,太长的作品无法在课堂上完成全文阅读,那么可以尝试节选其部分文段在课堂学习,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剩余部分。例如:《边城》节选的是中间部分,那么对于主人公的结局没有介绍。所以学生在课外阅读《边城》的全文之后,为了更好的理解沈从文独特的小说风格,还可以阅读沈从文的其他作品。

1.3教师激励,拓宽视野。

教师可以在课外指导学生不断拓展阅读兴趣,走进经典,尝试理性阅读。不过由于阅读经典著作需要学生本身要具有很深的文学功底和素养,所以在阅读前教师的帮助和必要的过程指导是必不可少的,只有不断地激励学生接受挑战,才能促使其对语文知识进行必要积累同时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缺点。然后,进行针对性提出一些指导阅读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让学生明白,一个人的成长需要在自我超越中不断实现,而读书就是人生的自我塑造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是跨向成功的桥梁。

然而作为教师应该明白空洞乏味的说教,并不能够起到多少作用。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言传身教去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自己多读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书籍,在阅读中自然引发学生对自我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设计。

阅读教学应当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教学。注重人格的培养,培养出学生应该有的阅读兴趣,阅读习惯。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进入真正主动阅读的状态,读出自己感悟呢?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营造情境和阅读氛围,还要指导学生的阅读方向和阅读方法,从而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进而纠正学生在阅读中的错误,最重要的是要指引克服阅读中困难的方法。所以,阅读教学的最终任务应该是促进学生主动有效地阅读,提高自主阅读的质量。

教师是学生在阅读书籍的选择上直接引导者,所以为了防止学生迷恋于武侠小说和言情小说,也为了学生有好书读,因此教师要担负起指引学生阅读的方向的责任,让学生走进经典。不妨推荐有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书籍,如经典的励志图书,红色经典图书等等。另外,还有一系列有助于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中外名著。教师要尝试着让学生在阅读中磨砺意志,体验成功。当然,教师也要充分照顾到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类型,并加以引导和评价。教师也可以经常介绍一些题材风格类似的作品,用来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也为学生提供明确的阅读方向。

我们知道习惯的养成是非常困难的。但只要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是能让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的。只有让学生拥有了良好的阅读兴趣和习惯,他们才会更乐于进入更高层次的境界---人类的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阅读内部动力的生成和培养策略[j].语文教学与研究,圆园园怨年怨月第缘怨员期.

[圆]苗明君编著援高效阅读指导[m].天津教育出版社,圆园园苑年苑月.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学习习惯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学习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不需要意志努力和监督的自动化倾向。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知识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能促人向上,而且具有提高效率和学习质量的功效。反之,一个人如果养成了不良的学习习惯,不仅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而且有损于学生的身心健康。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地在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长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可见,克服坏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不仅会使你的学习更有意义和价值,而且会使你终生受益。

所谓习惯是指由于不断重复而形成的比较固定化的行为方式。习惯的最大特点是自动化,不需要特别的意志努力,不需要别人的监控,在什么情况下就按什么规则去行动。习惯一旦养成,就会成为支配人生的一种力量。英国思想家洛克说得好:“习惯的力量比理智更加有恒,更加简便。”培根则说:“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有关,80%与非智力因素有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占有重要位置。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说:“我的生活过得像钟表的机器那样有规则,当我的生命告终时,我就会停在一处不动了。”达尔文所说的“规则”,便是指良好的习惯,当然,也包括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建立稳固的生理和心理的“动力定型”。习惯是人在较长的时间内形成的规律性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便难以改变。长期有规律地安排学习的人,便可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生物钟,通过条件反射自动提醒你自觉地去做应该做的事。比如,每天晚上临睡前,自觉地整理好书包,为第二天上学做好准备;上课铃声一响自觉地进教室;放学回家,每到电视英语节目时间,就自觉地及时打开电视机。这些事情,对于一个有良好习惯的人来说几乎都是靠生物钟、靠条件反射来自动控制的。如果不是靠习惯,这许许多多看似平常的事做起来就会显得手忙脚乱,甚至丢三落四,以至于使你动辄被动,造成心烦意乱。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调动潜意识为学习服务,潜意识地特点是直接受人的情感和需要支配,受情景因素的影响。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体验,心理已经清醒地意识到,嘴上也在说:“贪玩不利于学习,今后不再贪玩了。可是鬼使神差不能自制地又贪玩了。为什么会这样?这实际是潜意识在支配他,是他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想玩的渴望。而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对学习有一种亲合心理,他从心底里把学习当成了第一需要,当成了乐趣,不学习便难受,甚至连睡眠做梦的内容也都与学习相关。其实这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潜意识的作用非常大,一些科学家、文学家、艺术家之所以在休息时,甚至在睡眠时产生灵感,都是因为他的潜意识与外界刺激,与自己不懈寻觅、孜孜以求、长期探索的问题之间保持着必要的联系。例如: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在梦中看见了他日思夜想的元素周期表。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发挥下意识的作用。下意识的特点是直接受习惯的支配。一个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人,他的下意识会随时随地地支配他按照平时习惯了的套路做那些与学习相关的事,使之在不知不觉中,事情做得轻轻松松,有条有理。好的习惯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二、应该着重培养的学习习惯。

根据小学生生理和心理及年龄特点,根据儿童学习活动的基本规律及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应着力培养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

(一)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是小学生必须养成的起码的学习习惯。小学语文s版教材上《小猫钓鱼》的故事,还有古代“一手画圆,一手画方”的说法,都旨在告诉人们学习时不可一心二用。

曾有人做过对比研究的实验:请来两组知识水平差不多的学生,让第一组的同学边听故事,边做简单的加法习题,而第二组也做同样的两件事,但是两项内容分开进行。同样的时间后,检查加法题的成绩,并请每个人复述听过的故事。结果是:第一组习题与复述的错误率都明显高于第二组。由此看来,一般人不可能同时高质量地做好两项或两项以上的事情。如果硬要同时做,必然使每件事的质量都有所降低。比如:你左手右手各拿一支笔,一手画圆,一手画方,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是圆也不圆,方也不方。古语:“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专心致志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要致力于主攻方向不分神。就是在一定时期内紧紧围绕主攻方向,安排学习内容,除学校组织和提倡的健康活动外,一切与主攻方向相悖的乃至不相关的劳神费时的事情都尽量不要涉足。比如迷恋电脑游戏,过多地看电视等等。二是全神贯注不开小差。上课时要全神贯注地听讲,做作业时聚精会神地思考。对于一切与学习无关的事情能够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有些学生上课时思想不集中,讲话或摆弄东西,做一些与学习毫不相干的事;课后做作业,一边听歌一边写字、算题,哪里说话就哪搭茬儿。这些做法都是与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背道而驰的,要坚决彻底地改正。

(二)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

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提高学习质量,有利于培养人的能力,尤其是有利于增强人的发现、发明和创造力。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可以通过思考不断解开疑团,激发灵感,从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明代医学家李时珍,读书善于思考。在研究古书时,发现诸家说法不一,相互矛盾之处甚多。他决定“采其精华”。“正其谬谈”,使之“是非有归”。经过深入实际考证研究,为一千多种药物重新作出了科学结论。在《本草纲目》中还增辑了三百多种新药,八千多条新方。我国化学家温之凯,在大学一年级上无机化学课时,学到离子极化一节,老师,教材和所翻及的参考书都说这是个定性理论。这个理论可以解释大量的化学现象,但有局限性。他想,把这个理论从定性发展到定量该多好。后来,他下决心研究这个问题,经过多年努力,终于建立了一种定量模型。再如:同样是水壶,普通人烧出来的是开水,而瓦特却烧出了蒸气机;同样是手被草叶子拉破了,普通人只会想到埋怨草的无情和自己的粗心,而鲁班却想到了发明锯;同样是看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果农见了只感到心疼,而牛顿却由此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造成这种差别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因为瓦特、鲁班、牛顿平时善于认真思考,所以这些自然界的微弱刺激便激起他们灵感的火花。

养成认真思考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对书本知识批判地吸收,可以防止“读死书”和“死读书”,不仅能鉴别和选择书籍,而且还能够死书活读。在读书时,不论是业务知识还是思想观点,都能批判地吸收,正确的予以肯定吸收,错误的加以否定扬弃。明代有一位医生给病人开了一服药,并关照说,在煎时加一块“锡”,一位叫戴之礼的医生听了后狐疑顿起,赶去寻问,那医生翻开书说:“书上是这样写的嘛!”戴仍疑云未消,找了很多书对照,发现“锡”乃“钖”字之误,前者为重金属,后者为糖。从而纠正了医学上的一大错误,可见,思考对于批判地吸收别人的东西是何等重要。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清代学者王夫之说:“致知之途有二,曰学,曰思。”这都是在强调养成认真思考习惯的重要性。

(三)知难而进的学习习惯。

目前的家庭独生子女多,家庭条件好,家长对孩子的任何事都想得很周到,如老师让学生课外查阅资料,布置调查或亲自考查的作业,尽管时间允许,家长还是包揽下来,帮忙到底。结果使他们养成了遇到困难绕着走的毛病,学习中每当遇到难题,他们总想依靠老师,依靠父母,缺乏钻研的精神。自然而然他们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就比那些遇困难知难而进的同学差些。长期下去,这样的学生就会被淘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我们干任何一件事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学生学习也是如此,他们在实践中也会经常遇到困难,如:难题、难懂的概念等,遇困难是正常的,要树立迎难而上的精神,只有不断克服困难,逐步开拓自己的思维,才能提高破解难题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战胜困难的过程,只有不断的战胜困难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最终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由此可以看出培养学生知难而进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四)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

一般来说,目标比较容易确定,计划也比较容易制定,难的是定时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知易行难”。

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的前提。定时学习,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每天必须保证必要的学习时间,二是到了该学习的时候马上学习。人脑也像机器一样,功率是一定的,不可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大量的学习内容输入到大脑里去。因此,学习需要长流水不断线,需要安排足够的时间。一个人只要一日三餐,常年不断,虽粗茶淡饭,也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如果饥一顿饱一顿,虽吃山珍海味,也难有好体格。与此相似,知识必须日积月累,才能武装出聪明的头脑,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必然事倍功半。俗话说:“不能一口吃个胖子,”“不能一锹挖个井”,讲的都是这个道理。因此说,定时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前提。

定量学习是完成学习计划的保证。学习计划是通向学习目标的道路,定量地完成学习计划,就等于在这条道路上不断前进,在计划的指导下,当知识的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便到达了目标。没有量的积累,便不会有质的飞跃。知识积累的总量是由每日、每时学习的份量累加起来的。

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许多学生学习缺乏应有的计划,既不定时,也不定量,从形式到内容全是被动式的,老师推一推,他就动一动。在学习的时间安排上,总是先松后紧;在学习内容的安排上,喜欢搞临考突击。往往是老师留作业,就做一做,不留作业,不做要求的,就概不理睬。记忆内容欠帐,复习欠帐,导致知识的链条断档,老师讲课跟不上趟儿。这样学到的知识,不但数量少,而且质量差,往往是“水过地皮湿”,经不起严格的检验。也有的同学,在该记的没有记住、该懂的没有搞懂之前就忙于去做课外难题,题是勉强会做了,但没有掌握规律,没有抓住根本。因此,定时定量执行学习计划的学习习惯,是实现目标,获得知识的法宝。

(一)从小抓起,循序渐进,逐步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习惯在小学低年级就形成了,以后如果不给予特别的教育,形成的习惯很难有多大的改进,所以尽早使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学生在年龄小时,习惯既容易建立,也易于巩固,不良的学习习惯若被及时发现也易于纠正,等到不良习惯越积越多并稳固定形时,既影响良好习惯的建立,又不易纠正。如有的学生有上课不专心听讲,不按时完成作业的坏习惯,即使在老师的教诲下有了改正的决心,可往往是改了又犯,犯了又改,需要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才能彻底改掉。很多人认为小学低年级要让孩子多玩,到了高年级习惯自然就养成了是极其错误的,所以从小学一年级,甚至幼儿园起,就要开始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在成长过程中逐步强化训练,从而形成稳定的自觉行为。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也不能统统一下子养成,它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逐渐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根据教学的具体情况,结合能力增长的需要,循序渐进,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要求,使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由小到大,持续稳定地得到发展。如在小学低年级,要让学生养成上课专心听讲,按时完成作业等简单的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水平的提高,知识的不断更新,到了小学高年级乃至中学,就要在简单的学习习惯基础上逐步训练养成高级的学习习惯,如阅读习惯,独立思考习惯,勇于创新习惯等。那种不遵循习惯形成规律,幻想一朝一夕就养成某种高级学习习惯的想法是不切合实际的,也是极其有害的。

(二)严格要求,偶有偏离,及时调整。

良好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小学低年级学生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的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不能只讲要求,而应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良好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同时在反复实践和强化训练中尤其要注意各科教师之间,教师与家长之间,班与班之间的密切配合,步调一致,否则会降低强化效果,影响良好习惯的形成。作为学生,自己也要严格监督自己,发现偶有偏离,立即作出调整。比如,发现自己的字写得不端正了,发现上课时自己精神不集中了,发现自己没有执行或没有完成学习计划了…..立即作出调整。培养习惯,就像走路一样,发现走的路线不对,及时调整到对的轨道上去,久而久之,一条小路便踩出来了。

(三)树立榜样,启发自觉,互相促进。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习惯是家长、教师的要求或模仿他人情况下形成的,所以设身处地,树立榜样,不仅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就是对高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要多树立一些现实生活中的榜样,如在班上多表扬一些上课认真听讲,作业工整,遵守纪律的学生,使其他学生自觉模仿,形成习惯。对学生的每一点良好行为,教师不仅要及时给予表扬,而且要在班上营造一种良好的议论氛围。同时家长和教师也要注重自己的言行,做好学生的表率,不能使自己的不良习惯“传染”到孩子的身上。对高年级的学生则要给他们多讲一些名人持之以恒,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等方面的故事。引导他们多读一些课外书籍,从中感受良好习惯对一个人成材的重要影响,从而自觉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人生的确是太重要了,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我国当代教育家叶圣陶曾明确指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再仔细分析一下,就会越发感到那些教育家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尤其是在学习问题上,几乎对于每一个人都适用。因此,要想获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要想有效地利用时间,我们一定要重视从小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过我孩子的老师,都很赞赏他的好学。他只有6岁,可看过的书却不少,因此知识面较广。而让我们家长感到欣慰的是:他的学习兴趣浓厚,学习习惯较好。下面我着重来谈谈我是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一个光线充足、空间适宜、相对安静的阅读环境是孩子非常需要的,可以把环境分成两个方面,首先是物质环境方面,要给孩子提供一个放书的地方,使孩子可以随时翻阅,这不仅有利于孩子阅读习惯的养成,也利于培养孩子爱护书籍的好习惯。其次,精神环境方面,幼儿的言行方面大多来源与模仿,幼儿长期生活在一个阅读气氛的家庭里,久而久之孩子会潜移默化的受家长的言行而影响。利用节假日,我们经常有意识地带孩子到图书馆里去,在那里孩子可以充分地感受到浓厚的读书气氛。

二、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

孩子的阅读主要是凭兴趣,他们的目光往往被自己感兴趣的画面所吸引。怎样才能激发起孩子的阅读兴趣呢?幼儿的情感感染性较强,从情感入手培养他们阅读的兴趣一定能收到好的效果。起初,我们要向他们讲解一些喜闻乐见,易于理解的故事,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三、科学的选购图书

孩子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要特征。读物应以图为主,图文并茂,以帮助孩子阅读活动逐步地完成从图画形象到文字符号的过渡。图书应以面鲜艳丽吸引孩子的注意,内容简单具体,生动有趣,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文字优美简练通俗,以利于孩子的理解,丰富多样的图书,使孩子从中获得多方面的教益。可供孩子阅读的图书极多,选购时要针对孩子年龄特点,选购一些可读性较强的图书。三岁以前,我们选择一些以家庭为主题的简单图书,如《婴儿画报》等。三岁以后,我们选择一些多种类别的图书,如《幼儿画报》等。要多鼓励孩子读书,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让孩子自己选择一些感兴趣的图书,从而逐步提高阅读的能力。

四、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

阅读是指本人看书的一种行为,但孩子各方面的发育还未成熟,其阅读活动往往带有较大的盲目性、随意性和依赖性,因此需要家长的正确引导。

(一)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书上的知识,应注意引导孩子观察周围的生活,丰富其直接的感性经验,例如:散文诗《秋天》,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内容特点,我首先引导孩子观察秋天的景色,了解四季的变化,再利用图片上对秋天景物的描写,来理解《秋天》这首散文诗。这样既可使孩子感到新鲜有趣,同时也从中丰富了知识,扩大了眼界。

(二)为了使孩子养成动脑的好习惯,应对孩子多提出一些问题,让孩子来回答。孩子最初的阅读方式,主要依赖父母的朗读,他们自己是在用“耳朵”读书,例如:故事《三只小猪盖房子》,当读到大灰狼来敲第一只小猪门时,我突然停下提问他:“小猪这时候应该怎么办呢?”给予他一次想象的机会,让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能力。通过这一手段不仅能促进孩子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而且在阅读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常用字,由于是在阅读中,图、文、字结合起来,有助于一些汉字的理解,而不是孤立的去识字。正确的引导,孩子从中体验到阅读的愉快从而产生再阅读的愿望,抓住时机,对良好阅读行为进行强化,我们就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的心理活动具有不稳定性,他们的兴趣是随意的、脆弱且短暂的,应特别注意培养和强化。掌握一些正确的阅读技巧,需要通过科学有效的途径,强化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

(一)爱护图书:让孩子知道图书的制作非常艰辛的过程,培养其爱书护书的好习惯。

(二)阅读姿势:身体要坐直,书放平,不要离眼太近,这样可以预防眼病的发生。

(三)阅读的方法:阅读时,应翻开第一页,从左到右,从上到下,边看边点读,引起孩子想自己看书的欲望,家长正确的阅读方法也能给孩子起一个很好的直观示范。家长注意监督,这样更能强化孩子自己的境况,逐步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如果你想养成阅读习惯,这里可以提供几种方法以助你一臂之力。

首先,请意识到,如果读的是好书的话,那么阅读就是一件很的赏心悦目的事情。如果书比较令人生厌(或者是极为艰深难读的书),你不得不强迫自己阅读,那么无疑是一件苦差事。如果一本书读了好多天仍无法体验到阅读的快感,那就考虑把它丢到一旁,找本真正喜欢的书来读吧。

《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无非是培养学生具有各种良好的习惯。”并提出“好习惯养成了,一辈子受益”。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重视语文素养的培养,强调拓展语文教学的外延(“生活的外延”与“语文学习的外延”相等),重视学生知识面的拓展,重视课外阅读。课堂教学只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更多的是通过学生自主的课外阅读等语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这就需要每位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才能有效地取舍阅读材料,采用针对性的阅读方式,领悟文章的丰富内涵,品味享受阅读的乐趣。

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是在平时的摸索与阅读实践中养成的。一则需要学生反复“训练”,二则源于教师正确的引导。简言之,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除学生自身的努力外,离不开教师正确的引导与组织,每位语文教师,应重视并重新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良好的语文阅读习惯有很多,概括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常读“课外书”的习惯。

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科之间知识的相互渗透越来越普遍,且素质教育所要培养的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语文阅读教学不能局限于课本,仅着眼于4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吃透几篇重点课文,几个重点段落。语文教材内容因课时所限,涉及面不够广,不能完全跟上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实际生活的丰富多彩,大量的语文阅读素材存在于课堂之外,存在于社会生活之中。因而必须拓展教学空间,将阅读的触角伸向社会,伸向生活。教师则必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既让读课外书成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又能采用正确的阅读方法,能读、善读,读有所得。

(二)常用工具书的习惯。

查工具书,几乎人人都会,但极大部分学生并非形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在平时的阅读中碰到疑难字、词、知识点等,大多是一掠而过,并不深究。语文新课标提倡的是大语文教学观,强调开展“生活阅读”。大量的阅读素材来源于课外,很多是为学生所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不仅使查阅工具书提供可能,更成为必要。针对学生实际,教师要有培养计划,从课内到课外,作好指导,提出要求,并有检查与督促,使学生从被动逐步走向自觉。只要养成了习惯,就会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各种阅读的开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不动笔墨不读书强调阅读时动笔批注的重要性。对小学生来说这一点尚不尽人意。他们能在阅读时写上自己批注的只占少数,至多划上几条横线、划上几个圈。所以,当我问起他们“是否喜欢读书?”时,几乎众口一词“喜欢”,但当我问起他们“哪些书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读了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等等问题时,又大多茫然无知。其原因学生的阅读习惯使然,走马观花,只阅其表,不思其里,“走过场”式的阅读习惯不在少数。阅读,其实是一种读者与作品的对话,是读者与作者的心灵交互。批注,看似形式,其实它体现了读者阅读作品过程中,心思的深入程度,不走入作品,不联系读者自身或社会现实,不会激起读者的心灵感悟,自然也不会留下具有读者个性色彩的“批注”。学生经常关注的只是文章表面的趣味性,或纯知识性文字。如此,印象不深,收获了了也就在所难免。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必要的指导与督促是不可少的。批注是什么?怎样写批注?教师要有指导。如引导学生在进行阅读的同时,将精采的词句勾划出来;有疑问的,作好记号;有不同看法的,写上自己观点;有共鸣的,写上感叹感想;对写作有启发的,重点标出、摘记等等。过一阶段,教师作好检查、总结、表扬、展示。从而保证在整个的阅读过程中,做到读思结合,提高阅读的效益。

我经常教育学生读书要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没有思考的阅读,知识不能内化,正所谓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要真正地培养起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必要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强化反思感悟这一环。在我的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不够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发现问题,还经常用“参考答案”,来解决材料“既定的问题”,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材料,阅读过程,阅读结果及联系自身的自主性反思感悟、深化提高。这使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得不到提高,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不到进一步培养,还需要在今后教学中注意。

概言之,良好的阅读习惯是丰富多彩,因人而异的。适应新时代的阅读、生活需要来说,上述几种是应该必备,并予以改进突出的基本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即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面临的艰巨任务。从实践来看,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着眼点还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下面,我就如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谈谈自己的几点肤浅认识。

一、出发点是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导师。阅读兴趣是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前提,兴趣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让枯燥的阅读变成有趣的阅读,让学生真心地热爱阅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所要阅读的篇章,明确阅读的目的和任务,并进行引导,选取有趣或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某一方面,例如作者经历、写作背景、主人公遭遇、相关文化知识以及作品反响等加以详细介绍,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让学生带着思考和趣味去读。渐渐地,随着阅读量的不断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了,能力提高了,好奇心满足了,兴趣也就培养出来了。

二、落脚点是课本。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阅读习惯地培养要从阅读课本开始。

语文课本是教师进行语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和最好凭借,是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加强学法指导的重要依托。“课本无非是个例子。”文质兼美的课本,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而且还可以通过对课本的学习,直接向学生传授阅读方法。

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图文并茂,知识丰富,体系完整,包罗万象。每册教材前有“编者的话”,每个单元前有“单元提示”,每个单元后有“诵读欣赏”、“口语交际”、“社会实践”等。课文中有精美的'插图,课文下有详细的注释。此外,课本后还有“附录”,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每一篇课文都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有很强的典范性、可读性。因此,我们必须充分用好课本,有序地、科学地引导学生咀嚼课本,以“用教材”的理念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能力点是方法。

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是培养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效率的有力保证,围绕这一点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坚持立足课内,辐射课外的原则,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其次,要教会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认真做好摘录,及时写出随感。许多学生阅读时只动口眼不动手脑,以致收效甚微。因此,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圈点勾画,摘录批注、仿写改写等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再次,要教会学生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让学生在阅读时能联系已有的知识经验、情感体验进行讨论探究、感悟发现,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真正用自己的心灵去解读作品,获得乐趣,还有利于锻炼学生的阅读能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前提和保证。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美”。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名言名句充分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环节,它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去探讨、研究。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认为,良好的阅读习惯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整体,它由许许多多具体的习惯组成。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要从一个个具体的阅读习惯培养起。

美国著名学者诺·波特指出:“谈到读书,首先应明确目的。对读书的目的认识得越清楚,读书的信心就越坚定持久。”由此可见,明确目的是阅读的第一要事,目的明确了,不仅给阅读增强了动力,也为读物的选择及阅读方法等一系列问题找到了根据,找到了出发点。小学生由于受年龄、知识面及社会生活经验等方面的制约,他们对阅读目的这一概念是非常含糊的,甚至是空白的,他们自身根本无法确定阅读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会学生创设阅读目的很关键。要处理好这个问题,教师必须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要根据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要在学生阅读前想方设法为他们创设一些能在阅读中解决的悬念,经常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阅读中慢慢地体会到阅读能解决许许多的学习问题,明白解决问题就是阅读的目的。通过慢慢培养,学生自然会明确阅读目的,形成有目的地去阅读的习惯。这个习惯一旦形成,必将大大地有利于阅读效率的提高。

阅读方法的正确与否,是阅读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的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效果的重要途径之一。英国学者阿普斯在《学习与技法》中指出:“学生和其他读者所具有的普遍错误之一,就是他们都以同一种阅读方法去阅读不同的资料。”由此可见,单一的阅读方法,有碍于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小学生,他们是各方面能力形成的初级阶段,正确引导他们灵活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去阅读文章,对他们的阅读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阅读的核心是思维,波瓦尔宁把思维和想象的懒惰视为“阅读的最凶恶的敌人”,并号召与之作“毫不松懈”的斗争。不思而读,等于不读,但不思而读正是小学生的阅读通病。因为小学生知识面窄,思维简单,阅读前不会创设悬念,在阅读中没有东西可想,大部分学生只好机械地、毫无目的地去不思而读,效果甚微。因此,培养学生养成读思结合的习惯很有必要。要使学生养成这个习惯,阅读前,要对学生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这样学生在阅读中就有东西可思,阅读起来就不致于走马观花、浮光掠影,对所阅读的东西就能理解得深刻透切。

“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是古今中外许多有成就者的共同经验,只读不写是阅读的一大忌。因此读与写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读与写,在许多学生心目中是两码事,阅读中只是管读,很少有动笔的,该记的东西没有及时记下来,造成“水过鸭背”,读过了之后一点印象也没有,第二次需要使用所读过的知识时又要重新再读,这样就会浪费时间,事倍功半。培养学生读写结合是克服这种不良现象的.最佳方法。要学生养成这个习惯,阅读前,教师必须要求学生笔和笔记本与读物要同时到位,读时笔与阅读同行,该画的要画,该抄的要抄,该记的要认认真真地记到笔记本上;读后要认真检查笔记的情况,未写上的要写上。久而久之,读写结合的习惯便会自然形成。

工具书是读者的无声老师,是随时可以咨询的顾问,是解疑释难的好帮手。小学生接触的知识几乎都是新的,在阅读中会出现许许多多的疑难问题,特别是自学过程中,如果不善于运用工具书,将会寸步难行。因此,培养他们科学地运用工具书是他们在自学中自我战胜困难的重要保证。在教会学生正确使用工具书的前提下,要求他们在阅读前一定要把工具书置于身边,阅读时遇到疑难问题就要翻查,要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要查个明白。一旦这个习惯形成后,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和吸收,其途径是读。先有“厚积”,才能达到“薄发”,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字语言,为学习和生活提供方便。因此,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语言的习惯,做阅读的有心人。教师可以通过熟读成诵法、摘记法、归类法(对摘记的优美词句做归类工作,同类的抄在一起),还可以通过“园地交流”、“手抄报交流”、“读书笔记交流”,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加上在校时间有限,阅读的教学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很有必要,它能使课外阅读成为课内阅读的拓展和补充。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外阅读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品质是不无裨益的,所以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习惯,想方设法让他们越读越爱读。

阅读的方法可以因人而异,而良好的阅读习惯却将使人终生收益。为了使我们的学生能提高有效阅读的水平,在书的海洋中畅游,在知识的滋润下成长,让我们都来重视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吧!

如何培养大班幼儿学习习惯论文

勇于发言,关键在一个“勇”字。要培养孩子的大胆与自信。同样的活动,同样的老师,孩子的能力有差那么多吗?答案肯定是不会,那为什么活动中总是那么几个孩子会举手呢?有些孩子不发言是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心理因素,他们胆怯,不敢在人多的地方讲,怕讲错;是一种习惯,习惯不举手不回答;会紧张,话在口中,不知怎样表达;几次没被请到,就索性不举了。首先我们要做到肯定是鼓励,鼓励那些孩子举手发言,对进步的孩子给予极大的肯定,让孩子感受到举手发言被表扬的喜悦。细心观察,给予每个举手的孩子都有发言的机会,无论错对,都要肯定他举手发言是很棒的。对于心理因素引起的不敢举手发言的孩子,还进行个别交流,并同时和其家长交流。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