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鉴赏我爱中秋(汇总19篇)

时间:2023-11-05 19:32:00 作者:JQ文豪 最新鉴赏我爱中秋(汇总19篇)

优秀的作文需要充分准备,包括思路清晰、材料充足以及结构合理。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优秀作文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舟次中秋

那枚耗尽心血的黄叶。

最后一次亲吻爱人的手臂。

离去,不是生命的结束。

躺在阴暗潮湿的泥土里。

把心,停泊在空荡的枝头。

期待下一个春梦。

/

一轮明月,跋山涉水。

从遥远的唐诗宋词中走来。

清风翻开尘封的记忆。

浮光掠影。

历史的长河流淌着岁月的沉香。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无声的思念洒入婆娑的月影。

/

斟一杯菊花茶。

寻觅陶公的身影。

悠悠的南山脚下。

一朵朵傲然绽放的黄花。

轻舒云袖,漫卷诗书。

吟唱你飘逸洒脱的风骨。

/

久别重逢的喜悦。

融入一壶相思的美酒。

月光下相依相伴。

幸福是亲人温暖的怀抱。

也许明天又要启程。

就让今夜,醉在甜蜜的梦乡里。

安顿疲惫的灵魂。

《中秋夜》。

月亮爬上树梢。

丹桂飘香。

星光摇曳。

煮一壶白月光。

饮尽人间风雨沧桑。

嫦娥舞动长袖。

历史的云烟层层剥落。

千年的寂寞化作一滴清泪。

情感被陈规戒律阻隔。

心,已无处停泊。

/

清风吹开泛黄的纸页。

渔歌唱晚,枫桥夜泊。

华夏五千年的文明。

在诗人的笔下低吟浅唱。

李白花下独酌。

伴着游子的脚步。

踏遍山川河流。

不朽的诗篇。

在岁月的河床里千古流芳。

/

今夜,让我们举杯邀月。

短暂的甜蜜。

融入彼此的血液。

风花雪月只是虚幻。

悲欢离合隔不断。

无尽的思念。

道路已经抉择。

梦总是搁浅。

渴望有个温暖的怀抱。

收留我疲惫的脚步。

闭上眼。

梦里有温情的港湾。

终于明白。

滚滚红尘,聚散匆匆。

你我都是过客。

有多少欢乐。

就有多少忧愁。

沉入杯底的。

是幸福,是拥有。

后羿的利箭。

射落九个太阳。

却不忍心。

射向嫦娥的宫殿。

不顾一切的背叛。

换来千年的寂寞相伴。

一颗冰冷的石头上。

谁的`眼泪。

把一个个雨季肆意拉长。

/

稍纵即逝的春梦。

在桂花树下蔓延。

美丽的神话故事。

千百次地演奏。

一曲忧伤的旋律。

年华跌碎在云端。

指尖上的光阴。

拾不起锈迹斑斑的过往。

/

望穿秋水。

留不住漂在水上的誓言。

你的绝情,他的伤悲。

山峦。

承载不起永恒的思念。

舞断长袖。

回不到幸福的港湾。

与其红颜不老。

不如扑进爱人的胸膛。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诗文:红尘有爱。

诗歌鉴赏:我爱故乡

爱难道是我恨你却还要与你觥筹交错。

爱到底是什么。

爱难道是我想你的时候。

你看不到我眼泪的光泽。

爱难道是我只顾在桥上看风景。

而忽略了你眼中流淌的脉脉秋波。

爱到底是什么。

爱难道是一种信仰。

把心中的坚守赋予宁静淡泊。

爱到底是什么。

爱难道是心灵共鸣。

共鸣一首高山流水的交响乐。

爱到底是什么。

爱难道是我苏醒的手指总在书写。

为我伟大的祖国书写忠诚的`诗歌。

爱到底是什么。

女儿在问我。

我就这样回答——。

爱是你我的付出。

爱是互相的报答。

爱是人间绽放的最美烟火。

爱是你总在问。

而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爱也许就是。

就是父母温暖的唠叨。

爱也许就是。

生养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国。

赐予华夏儿女尊严。

滋养龙的传人的高贵品德。

诗歌鉴赏:我爱故乡

像落下的雨点,

一滴滴消失不见,

拥有时忘了珍惜,

失去时却想重来,

为何我们总等错过以后,

才发现不能失去彼此,

看着冬天的黄昏,

想着曾经的`爱,

是该哭,还是该笑,

是该继续,还是该放弃,

我问你,你还爱我吗?

你淡淡地说,“爱,很爱”

那一刻,我笑了,

因为你还爱着我。

可是为什么明明还爱着彼此,

却还是选择了别离,

我问你,我们还能重来么,

你转过头,没有回答,

但我却在你的眼里看到了答案,

是的,失去的爱如何重来。

每一个人都不要等到爱失去时,

才学会珍惜,

爱一个人就要学会好好珍惜,

因为失去的爱不会重来。

诗歌鉴赏:我爱故乡

不是因为不爱。

只是因为承受不了悲伤。

不愿意看见你的忏悔。

那是提醒我的心已破碎。

痛苦也好过勉强。

何不相互放让?

是该感谢老天让我们相遇。

还是该怨恨老天让我们相互伤害。

是否是宿命已注定?

我们只能独自过活。

我蜷缩在冰冷的角落。

一个人舔舐伤口。

仍旧忘不了我们爱过。

只肯在记忆深处。

存留一隅之地。

为我无法忘怀的爱恋。

不知道多年以后。

记忆里会否还有你的面容。

或许多年以后。

彼此都忘了曾经海誓山盟。

离开是最好的救赎。

于你于我。

只要明白爱过。

就好。

诗歌鉴赏:我爱故乡

飘逸出生命的华彩与灿烂。

故乡的绿树高大挺拔。

那一片片绿叶随风飘摇,

演出一场柔美的舞蹈。

故乡的风柔和而凉爽,

阵阵吹来,

吹进我的心田,

让我感到无比舒畅。

充满生机,

朝气蓬勃。

蜂吟蝶舞,

鸣蝉高歌。

金浪翻腾,

满枝硕果。

瑞雪飘飞,

银装素裹。

我爱你,

我将用勤劳的双手。

把你建成人间天堂。

舟次中秋

明月皎夜光,促织鸣东壁。

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

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

昔我同门友,高举振六翮。

不念携手好,弃我如遗迹。

南箕北有斗,牵牛不负轭。

良无盘石固,虚名复何益?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帏。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怨歌行。

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飚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唐诗。

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月下独酌(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月夜(刘方平)。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诗歌鉴赏:我爱故乡

如果时间前进五十年-。

你是否仍要牵着我的手-。

说在一起-。

-

时间就象一个温柔的无情的杀手-。

在你得意忘形的时候投靠你-。

给你简单的短暂的记忆-。

遮住你的眼睛-。

让你的脚步停留-。

-

当你抚着疼痛的伤口在逃-。

时间的幽灵挥舞着刺刀-。

还让回忆的带过在伤口洒盐-。

-

其实不必太在意-。

真的-。

不要问为什么-。

-

如果爱,可以爱-。

一定要好好爱,努力爱-。

真正的爱情-。

不是“我爱你”

而是“在一起”-。

中秋节古诗词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中秋诗词鉴赏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闰中秋玩月》鉴赏

【名句】。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禅边风味客边愁,馈我清光又满楼。

一月可曾闲几日,百年难得闰中秋。

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

遮莫圆明似前度,不知谁续广寒游。

【译注】。

菊花为了能在重阳节准时开放,已经等很久了。人间的桂花还在飘香,这大概是天上特意为人间保留的吧。

【说明】。

闰八月,即有连续两个农历八月,自然也就出现两个中秋节。霖公于闰八月中秋之夜赏月,写下这首有名的赏月诗。诗写了客边之愁、满月之光、菊花之艳、桂子之香。一个百年难遇的闰中秋,被霖公写得有声有色,多姿多彩。

【赏析】。

闰中秋是比较难得的,诗人说“百年难得闰中秋”,取整数百年,极言闰中秋来之不易。颈联“菊花信待重阳久,桂子香闻上界留”这两句选取中秋节典型之景,来写闰中秋的景色。“菊花信待重阳久”是说,菊花为在重阳节开放,已经等了很久。因为闰中秋的缘故,重阳节推迟,而重阳节正是赏菊的好时节。这句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思,特别是“待”,将菊花守时开放的情景形象地描写出来,饶有趣味。“桂子香闻上界留”这句是说天上为人间保留了桂花香,在这个闰中秋依然能闻到桂花的香味。因为中秋是赏桂的最佳时节,这里通过想象天上为人间的中秋保留桂花的情形,将天上人间协和安宁的景象生动地展示出来。更多有关中秋节的古诗词名句请关注“诗词网”

这两句构思巧妙,想象奇特,把“玩月”的外在环境描写得有色有味,暗合“玩月”主题。

《闰中秋玩月》鉴赏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八月十五夜月》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一。

盈缺青冥外,东风万古吹。

何人种丹桂,不长出轮枝。

其二。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白居易。

人道秋中明月好,

欲邀同赏意如何?

华阳洞里秋坛上,

今夜清光此处多。

《八月十五夜湓亭望月》。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

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

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

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夜一吹无人会,

今夜清光似往年。

刘禹锡。

天将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净,秋澄万景清。

星辰让光彩,风露发晶英。

能变人间世,翛然是玉京。

中秋节诗词鉴赏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十五夜:指农历八月十五的夜晚。

郎中:官名。

中庭:即庭中,庭院中。

地白:指月光照在庭院的地上,像铺了一层霜一样。

秋思:秋天的情思,这里指怀人的思绪。

落:在。

中秋的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霜雪那样白,树上的鸦雀停止了聒噪,进入了梦乡。

这是一首中秋之夜望月思远的七言绝句。在民俗中,中秋节的形成历史悠久。诗人望月兴叹,但写法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甚至更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明写赏月环境,暗写人物情态,精炼而含蓄。这句如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首句一样,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将萧瑟苍凉之景推到读者眼前,予人以难忘的印象。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清冷之感,联想到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沉浸在清美的意境之中。树栖鸦,应该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周邦彦《蝶恋花·早行》词有月皎惊乌栖不定句,就是写这种意境。)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状,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全句无一字提到人,而又使人处处想到清宵的望月者。

冷露无声湿桂花,紧承上句,借助感受进一步渲染中秋之夜。这句诗因桂香袭人而发。在桂花诸品中,秋桂香最浓。在皎洁的月亮上某些环形火山的阴影曾使富于幻想的人赋予它美好的形象,说它是月宫里的桂树,有的传说还说人间的桂树是天上落下来的种子生成的(宋之问《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这句诗描写了冷气袭人,桂花怡人的情景。如果进一步揣摩,更会联想到这桂花可能是指月中的桂树。这是暗写诗人望月,正是全篇点题之笔。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诗人选取无声二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而且不只是桂花,那树下的玉兔,那挥斧的吴刚,那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也是如此。古人以为霜露之类似雨雪都从天而降,因而诗人探桂时奇怪冰凉的露水把花枝沁得这么湿却没听到一点声音。如此落笔,既写出了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夕,又表现了夜之深和静,似乎桂香与寒气袭人而来了,带给人以美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两句采取了忽然宕开的写法,从作者的一群人的望月联想到天下人的望月,又由赏月的活动升华到思人怀远,意境阔大,含蓄不露。普天之下又有多少人在望月思亲:在家乡的人思念远离的亲人,离乡之人遥望家乡亲人。于是,水到渠成,吟出了这两句。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第三句才点明望月,而且推己及人,扩大了望月者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天下离人千千万万,怀人愁绪如绵绵秋草,逐处丛生;诗人在思谁是确定的,说不知秋思落谁家并非真不知,而是极写秋思的浩茫浑涵,似虚而实,深得诗歌含蓄之美。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似乎秋思唯诗人独有,别人尽管也在望月,却并无秋思可言。这真是无理之极,然而愈显出诗人痴情,手法高妙。在炼字上,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生动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

这首诗意境很美,首先予人的印象是情景如画,用苏轼的话来说就是诗中有画。明《唐诗画谱》中就有以这首诗为题材的版画,但这幅版画仅是画家别出心裁构想出的意境,和王建原作并不一一吻合,而且它对全诗点睛之笔秋思未作充分表达。在这一点上,诗歌语言艺术显示了它的不可代替性。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委婉动人。

王建(约767-831),字仲初,生于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人),唐朝著名诗人。大历(唐代宗年号,公元766779年)年间考中进士。他是张籍的挚友,而且身世也与张籍有相似之处。出身寒微,虽曾进士及第,却只作过几任小官,四授官资元七品,再经婚娶尚单身(《自伤》)。他也以乐府诗著称于世,写下了许多从不同侧面反映社会矛盾和民间疾苦的作品;风格上也和张籍有相似之处,善写七言歌行,绝少直发议论,语言通俗明快,凝练精悍,确有独到之处,所以世称张王乐府。现有中华书局出版的《王建诗集》。

中秋节古诗词鉴赏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米芾写中秋赏月,反其道而行之,故意撇开月亮,上片先写自己晚来的秋意感受。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古人有秋夜捣衣,远寄征人的习俗,砧上捣衣之声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亦是触发人们秋思的。李贺《秋来》诗云:“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米芾这两句着重写自己的直觉,他是先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感到飒飒秋风之来临,因此,才觉得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他是先听到蟋蟀悲鸣,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届高秋了。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秋”,表现出他的旷逸豪宕的襟怀。他这句抝折刚健之笔使文气为之一振。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要给人带来一种凄凉的秋意,而倔强的词人不愿受其困扰。所以,接着他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了。可是“凄凉兴况”偏不那么容易收拾,酒后反而心里加倍感到不胜其幽僻孤独。才说“不学宋玉解悲愁”,强作精神,是一扬,这里“倍觉不胜幽”,却是一跌,如此一来,作者闻秋声而引起的内心感情上的波澜起伏,就充分表露了出来。

“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在这个时候,一轮明月出来了。月到中秋分外明,此时,明月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为一个银色的世界,也把作者从低沉压抑的情绪中解救出来,于是词笔又一振。至此,词人才托出一轮中秋月点明题意。“多情”二字是在词人的感情几经折腾之后说出的,极其真切自然,使人感到明月的确多情。在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

下片写赏月时自己在月光下“横玉笛”、“倒金瓯”、“倚栏干”乃至“醉困不知醒”的情景。“怅襟怀”的“怅”字承接上下片,巧妙过渡,既照应上片“不胜幽”的“凄凉兴况”,又启下片的赏月遣怀。“横玉笛,韵悠悠”,玉笛声本富有优美情韵的,而在大放光明的中秋月下吹奏,那更是妙不可言,可是词人马上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痛痛快快大饮一场。

“遍倚栏干十二”,说明他赏月时间之长,赏览兴致之高,于是他不由神与物游,生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

“宇宙若浮萍。宇宙如此之大,作者却视之若浮萍,不只见出他心胸神思飘逸,更是物我合一之际内心的真实感受,读来令人心弛神往。境界如此之美,兴致自然更高,于是词人不觉豪饮大醉。结句“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不再写赏月饮酒之后的种种,以不结之语收束了全词,给人留下巨大的想象余地。这首词自东坡的同题词之后,能独树一帜,勇于创新,确有其独特的妙处:赏月不写月华,偏道个人“对景”之感,清景之中见出清趣,颇值用心玩味。

这首词借中秋赏月之机,表白了词人为人的高洁,也流露了他对“从仕数困”的些许幽恨。词的上片反复渲染中秋节令的秋意,并从反面为出月铺垫,以“自有”二字转折,使一轮明月千呼万唤始出来,用笔颇为奇妙。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发出对宇宙对人生的遐想。全篇用笔空灵回荡,而自有清景无限,清趣无穷,表现出米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的特有风格。

咏中秋的诗词鉴赏

(第一首)。

望江楼上望江流,浩瀚烟波寄怅惆。

落日王朝烽燧起,西风鬼蜮舰船游。

昂然虎炮歌悲曲,凄惘龙旗沥血雠。

谁见当年壮士泪,又随潮涌到心头。

(第二首)。

酬唱莫登江北楼,楼接巴蜀泪空流。

流波犹有草船影,影柢岂无白浪悠。

悠尔千年来古调,调君三顾成新谋。

谋中一表谁堪句,句断宫商天亦酬。

(第三首)。

红楼伫牖卷珠帘,眺望西山半壁天;

青岭枝头白鹭憩,沙堤柳尾翠莺喧。

纵观玉宇千层碧,鸟瞰江波万顷蓝;

绿水悠悠原野影,海空一色叹江南。

(第四首)。

酬怀击节伫高楼,楼外浮云空际流。

流彩飞光鞭日影,影帆逐浪荡心悠。

悠思对酒清歌调,调板抚杯良计谋。

谋得三生安乐句,句资江水付苍酬。

(第五首)。

一去乡关万里秋,千回泪影照斯楼。

情开槛外桃花岛,梦碎天涯浪子舟。

郁郁孤山藏往事,悠悠嫩水诉离愁。

清风又荡双双桨,前度刘郎已白头。

(第六首)。

江上清风凭客楼,楼思后浪毁前流。

流年如逝悼桃影,影义三结远去悠。

悠者齐心一个调,调兵遣将社稷谋。

谋得阿斗思蜀句,句负几多壮志酬。

(第七首)。

酬诗选在望江楼,楼下浮舟任咏流。

流入池塘观倒影,影随桨橹荡忽悠。

悠听树鸟啁啾调,调叹骚坛唱和谋。

谋取奇思吟妙句,句出引众互相酬。

(第八首)。

酬对江涛望远楼,楼船夜引水东流。

流归大海千山影,影入长河百里悠。

悠弄弦音殊古调,调来心思觅长谋。

谋奇不在惊人句,句落新平志满酬。

(第九首)。

望江楼上望江流,浩瀚烟波寄怅惆。

落日王朝烽燧起,西风鬼蜮舰船游。

昂然虎炮歌悲曲,凄惘龙旗沥血雠。

谁见当年壮士泪,又随潮涌到心头。

(第十首)。

酬怀对酒上琼楼,楼外风岚绕水流。

流逝芳华空弄影,影回岁月暮然悠。

悠弹锦瑟仙音调,调赋清词古韵谋。

谋智寻来梅入句,句中自有暗香酬!

(第十一首)。

酬答吟诵去江楼,楼上通观锦水流。

流绕成都藏古影,影留旧蜀记前悠。

悠弹司马求凰调,调寄薛涛连理谋。

谋在邀君出妙句,句贻元稹自当酬。

(第十二首)。

酬君雅意望江楼,楼阁依依逝水流。

流绕青山帆弄影,影招明月浪腾悠。

悠然惊起南宫调,调也枉弹北国谋。

谋断英雄无阔句,句留意气待人酬。

(第十三首)。

酬夫独上望江楼,楼映寒光思绪流。

流向秦关难见影,影息驿站可得悠?

悠耽戎马失声调,调寄疆场灭寇谋。

谋想归期当有句,句吟复返妾迎酬。

(第十四首)。

酬送千帆复上楼,楼台竟在画中流。

流波逐鸟摄云影,影棹飞歌拍浪悠。

悠寄豪情今古调,调弹古国子孙谋。

谋天星斗捉妙句,句遣清光入梦酬。

(第十五首)。

谁系扁舟横渡头?潮声动暮满江楼。

渚风冉冉棂含露,庭水粼粼月似钩。

远岫碧云连草野,平空白鹭落沙洲。

秋心还向金樽寄,借酒开颜且莫愁。

中秋月古诗词鉴赏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

银汉:即银河。

玉盘:指月亮。

译文:

赏析:

这首小词,题为“中秋月”,自然是写“人月圆”的喜悦;调寄《阳关曲》,则又涉及别情。记述的是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首句言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意,但并不直接从月光下笔,而从“暮云”说起,用笔富于波折。明月先被云遮,一旦“暮云收尽”,转觉清光更多。句中并无“月光”、“如水”等字面,而“溢”字,“清寒”二字,都深得月光如水的神趣,全是积水空明的感觉。月明星稀,银河也显得非常淡远。“银汉无声”并不只是简单的写实,它似乎说银河本来应该有声的,但由于遥远,也就“无声”了,天宇空阔的感觉便由此传出。今宵明月显得格外团,恰如一面“白玉盘”似的。语本李白《古郎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此用“玉盘”的比喻写出月儿冰清玉洁的美感,而“转”字不但赋予它神奇的.动感,而且暗示它的圆。两句并没有写赏月的人,但全是赏心悦目之意,而人自在其中。明月团,更值兄弟团聚,难怪词人要赞叹“此生此夜”之“好”了。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大有佳会难得,当尽情游乐,不负今宵之意。不过,恰如明月是暂满还亏一样,人生也是会难别易的。兄弟分离在即,又不能不令词人慨叹“此生此夜”之短。从这层意思说,“此生此夜不长好”又直接引出末句的别情。说“明月明年何处看”,当然含有“未必明年此会同”的意思,是抒“离扰”。同时,“何处看”不仅就对方发问,也是对自己发问,实寓行踪萍寄之感。末二句意思衔接,对仗天成。“此生此夜”与“明月明年”作对,字面工整,假借巧妙。“明月”之“明”与“明年”之“明”义异而字同,借来与二“此”字对仗,实是妙手偶得。叠字唱答,再加上“不长好”、“何处看”一否定一疑问作唱答,便产生出悠悠不尽的情韵。

这首词从月色的美好写到“人月圆”的愉快,又从今年此夜推想明年中秋,归结到别情。形象集中,境界高远,语言清丽,意味深长。《阳关曲》原以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为歌词,苏轼此词与王维诗平仄四声,大体结合,是词家依谱填词之作。

中秋节古诗文鉴赏

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蛟龙偃蹇,观阙嵯峨,缥缈笙歌沸。霜华满地,欲跨彩云飞起。

记得去年今夕,酾酒溪亭,淡月云来去。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青雀西来,嫦娥报我,道佳期近矣。寄言俦侣,莫负广寒沈醉。

枝头的桂花像垂着的块块白玉,圆月映照了整个苍穹,夜空好似被洗净了一般。风拂动着眉梢和身躯,人儿仿佛就在水晶宫殿里一样。遥看天际,龙翻偃舞,宫殿如画,能感受到那儿歌舞升平而沸腾的气氛。白霜(月光)铺满大地,(我)愿意乘着缤纷的云朵腾空而起。

仍记得旧年的今夜,于溪亭酌酒畅饮,望云飘月移。过往的情境如刚消逝的梦,转眼却到了去年此时。自西而来的青雀与嫦娥都告知我佳节(中秋)快到了。(我)寄托旧知好友捎信于你,万万别辜负了这月宫甘甜的香醪。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人。

嵯峨:屹立。

俦侣:伴侣;朋辈。

此词浮想殊奇,造语浪漫,对月之人似亲昨月宫,月中景物如降落左右,词人貌似仙人,而怀中仍洗不尽尘世烦恼,人间天上浑然写来,仙骨凡心杂错吐露,其主旨全在上下两结拍,上结“欲跨彩云飞起”,有超俗之想,下结“莫负广寒沈醉”,又显感伤,大起大落中,将矛盾的心态淋漓吐出。

《闰中秋玩月》鉴赏

宋·李新。

凤历推移二十霜,一回重见闰重阳。

糯田收早醪将熟,朔气来时菊整香。

绿鬓不堪禁晚景,醉杯聊可浣愁肠。

幽人百万扬州鹤,鼎足成欢未易当。

《闰重阳》的作者。

李新(1026?~?),字元应,号跨鼇先生,宋丹陵井研治(仙井人,今四川仁寿)人,与秦观同时,唐代曹王李明后人。共有诗540首。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入太学,时年二十三。哲宗元祐五年(1090)进士,官南郑县丞。元符三年(1100),在南郑应诏上万言书,夺官贬遂州。徽宗崇宁元年(1102),入党籍。大观元年(1107)遇赦,摄梓州司法参军。宣和五年(1123),为茂州通判。高宗绍兴八年(1138),应其子时雨请,追赠一官(《宋会要辑稿》仪制一一之一二)。有《跨鼇集》五十卷,已佚。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三十卷(其中诗十一卷)。以上事迹均依据本集中有关诗文。李新诗,原集十一卷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跨鼇集》为底本。新辑集外诗另编一卷。

李新,字元应,北宋元祐(元符?)进士。元符末以上买抵罪,置州县三十余年。善诗、文,才思敏捷。刘?尝荐于苏轼,命赋墨竹,口占一绝,立成。其诗气格开朗。(靖康)南渡后……。其文章亦多有俊迈可诵之作,著有《跨鳌集》。

中秋诗词鉴赏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

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

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

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

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

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

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

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

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

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

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

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

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据杨湜《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

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

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

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

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

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

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

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

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

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

我以为不然。

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

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

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

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

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

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

此词虽是通篇咏月,但深藏着词人政治上失意情绪和对兄弟的殷切怀念。

其中涵蕴着不少人生的哲理。

词人将写景、抒情和说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他驾御创作的娴熟技巧和热爱人生的积极精神。

他以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头脑(酒醉心明)进行着深邃思考。

从艺术方面说,他想象瑰奇,写作手法又饶有变化,因此能在百字内概括地抒写出其政治上的苦闷和淋漓地表达出其感情上的矛盾。

正如张炎所说:苏轼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词源》)这首词便堪称为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闰中秋玩月》鉴赏

崇祯七年闰中秋,仿虎丘故事,会各友于蕺山亭。每友携斗酒、五簋、十蔬果、红毡一床,席地鳞次坐。缘山七十余床,衰童塌妓,无席无之。在席者七百余人,能歌者百余人,同声唱“澄湖万顷”,声如潮涌,山为雷动。诸酒徒轰饮,酒行如泉。夜深客饥,借戒珠寺斋僧大锅煮饭饭客,长年以大桶担饭不继。命小傒岕竹、楚烟于山亭演剧十余出,妙入情理,拥观者千人,无蚊虻声,四鼓方散。月光泼地如水,人在月中,濯濯如新出浴。夜半,白云冉冉起脚下,前山俱失,香炉、鹅鼻、天柱诸峰,仅露髻尖而已,米家山雪景仿佛见之。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