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论文大全(16篇)

时间:2023-12-19 11:46:19 作者:灵魂曲

范文范本是指在特定主题、特定领域内较为优秀和典型的样本文章,它可以作为学习和参考的对象,帮助我们提高写作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的一些经典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阅读。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低碳经济,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低碳理念,然后朝着低碳化的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方向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问题中一直都包括农业、农民、农村这三方面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在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已经数次提到。尤其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诸多弊端层出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当发展造成的生态严重破坏、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

1低碳经济介绍。

低碳经济,也就是low-carboneconomy,是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手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目的的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提到“低碳经济”的,是英国能源于2003年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受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英国将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一样是要面对的。在我国,发改委也于2010年确定开展建设低碳产业的试点,我国也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崭新形态,它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能源以及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制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具有的特征是耗能小,污染物排放少,污染少甚至不污染。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节能降耗,既经济又环保。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低碳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低碳运行,从原料使用、能源消耗、运行和农业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行业以致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就要求要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效率低下,二是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受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影响,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农民群体,大多数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是以出卖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而且,在工业和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陆续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去外地打工,从事其它行业,这就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没有能力外出打工的老年群体。因此,当前,很多农业科技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很难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农民也有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和种植方式,但是新科技和新技术较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式还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方式存在。总体来说,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无法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最后,我国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中,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工业的粗放发展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化肥、农药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农药化肥品质相对不高,加上农业生产的粗放发展,滥用、错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工业发展中的废水、废渣等无组织排放,对农业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着掠夺式发展的情况,造成了自然生态被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和全球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在对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发展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建设。

关键词:低碳经济;秦皇岛;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秦皇岛市作为旅游和港口城市,对发展低碳经济拥有最大的潜力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近几年来秦皇岛市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如有:《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方案》、《秦皇岛市“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秦皇岛市主要污染物减排“71030”工程实施方案》等等。但近年来,秦皇岛市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市生产总值达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4:36.8:51.8;旅游业逆势上扬,接待国内外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全年港口吞吐量接近上年水平,达到2.46亿吨。

“十一五”全市能源消费增长初期高于经济发展,总量由的4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的'74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6%,增幅略低于生产总值0.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到09年增加到17.6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06年1.15吨标准煤上升到09年的1.18吨标准煤。

秦皇岛市“十一五”能源消费情况表。

指标。

生产总值(亿元)。

571.56。

665.1。

808.95。

877.01。

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495。

530。

663。

745。

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亿千瓦时)。

13.58。

16.29。

17.21。

17.6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15。

1.26。

1.22。

1.1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53。

2.09。

1.24。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1.54。

1.49。

0.47。

0.25。

数据来源:秦皇岛统计年鉴。

1、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秦皇岛市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能源的组织、运输压力较大,再加上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能源保障形势严竣。

2、消费结构不合理。秦皇岛市能源消费构成主要由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3、能源发展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能源管理体制。由于能源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机构缺乏权威,管理力量薄弱,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能源供需统计数据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二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种供应的垄断,使得相关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秦皇岛市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根据秦皇岛市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3、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4、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秦皇岛市应该加强与天津、上海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吸收它们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秦皇岛市要抓住机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秦皇岛市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秦皇岛市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2]陈迪桂,韩明杰.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9.

[3]冯然,陈守敬.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国际经贸探索,2010,7.

[4]曾国平.张甲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j].理论学刊,2010,9.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我国是目前具有较高碳排放量的国家之一。我国建筑业近几十年来虽然有了快速发展,但起步较晚,基础差,管理专业化程度较低,社会能耗较大,基本上是属于粗放型发展,每年新建建筑产生的建筑垃圾就有1.3亿吨。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全社会能耗总量中,建筑业的能耗就占到46.7%,是国际上发达国家的2~3倍。这说明,我国建筑业粗放的模式,不仅造成了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地增加了能源的浪费。在碳排放上面,我国建筑业排出的co2占到社会总量的50%,远远高于运输业。与此同时,为解决全球变暖等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我国政府做出郑重承诺:到,单位gdp的co2排放量要比单位排放量下降40%~45%。在这种形势下,发展低碳经济,全力发展低碳建筑显得尤为重要。此外,在国民经济产业链中,我国建筑业是处于中游,同时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许多高排放,高能耗的行业与建筑业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如钢铁、建材、化工、电力、纺织等行业。建筑低碳之路必将成为化解中国经济发展和环境污染矛盾的重要突破口,发展低碳建筑对拉动上游绿色生产,推动下游绿色消费,促进建筑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发展低碳建筑必将成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键环节。

2我国低碳建筑发展的现状。

低碳建筑从开始受到中国的广泛关注,在中国已经发展了的时间。目前无论政府还是建筑企业以及个人对建筑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支持都比以往要高,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在政府方面从之前单一关注建设施工阶段的节能向两端延伸,即涵盖土地获取、规划布局阶段的节能到建筑报废阶段的节能。建筑企业方面,很多建筑企业在低碳建筑、节能环保等方面取有了许多优秀的建筑产品,使他们不仅为节能减排做出了贡献,积极履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义务,也使得他们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更好地生存下来。个人方面,在目前我国政府和大众媒体的广泛传播宣传下,“低碳”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起居中的热门词汇,低碳环保建筑产品在市场也越来越受到群众的欢迎。

必须指出的是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尽管在近几年全球各国都在高呼节能减排,国内也在大力强调科学发展,我国建筑的节能环保现状仍然是令人十分堪忧的。依然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发展低碳建筑所必须解决的。

3.1缺乏完善的政策与评价标准。

近年来,虽然我国在“四节一环保”(节能、节材、节水、节地、环保)理念下,提出了“生态建筑”、“环保建筑”等概念,但我国低碳建筑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不仅目前国内还没有系统的、专门的关于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虽然我国政府已经认识到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国内目前作为与建筑业有着密切联系的房地产业发展的特殊性,导致政府在制定房地产政策上的产生了不稳定性,这也使得在制定低碳建筑发展政策的难度加大不少。此外我国目前还没有针对低碳建筑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技术导则。主要的相关评价体系和技术导则有建设部科学技术司推出的《绿色生态住宅小区建设要点与技术导则》,同年,由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发布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第一版,至今已更新至第四版。为了推进我国建筑节能,建设部(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颁布并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又陆续出台了《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试行)》、《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管理办法》、《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规划设计部分)》和《绿色建筑评价技术细则补充说明(运行使用部分)》等文件。这些标准文件的推出,为我国低碳建筑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当时这些标准大多都是针对绿色建筑,中间涉及一部分关于低碳建张翔:我国低碳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城市资源与环境筑,没有专门对低碳建筑提出评价标准。不仅如此,这些技术规范,在实践中的实施情况也并不乐观。缺乏专门的评估体系和相关技术导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3.2低碳建筑的技术和设计能力不足。

就目前而言,我国低碳建筑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各种新型低碳建筑材料较少。低碳建筑技术突破困难,使得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遭到阻碍。低碳建筑要在我国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在低碳建筑技术上有所突破,加之我国没有专门针对低碳建筑的技术指导,使得低碳技术突破很难。我国建筑仍在走高能耗、高排放的老路。在实践中,广泛使用的技术如墙体保温层系统和太阳能热水器等可选择性不大。还存在一些安全隐患。另外,可以选用的低碳建筑材料实在不多,而有些价格十分高昂,建筑企业往往比较难以承受。与此同时,我国设计单位对于低碳建筑在设计上能力也不足。一方面设计单位早就习惯于以往的设计思路,而节能减排的设计势必对建筑物的平立造型、高度结构及水暖设计等各项工作都增加了一些的难度,设计单位不太愿意去在设计中添加这些项目。另一方面低碳建筑的.设计,往往涉及新技术,新观念,设计单位在这方面又缺乏相应的技术人才,导致了我国设计单位在低碳设计上整体能力不足。

3.3建筑企业动力不足。

在现阶段,发展低碳建筑很大程度上还得依靠建筑企业,但是由于一方面国家对于支持低碳建筑发展相关政策的滞后以及专门的技术规范和评价标准没有出台,各建筑企业在发展低碳建筑的时候,不能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再加上低碳建筑的开发技术落后,建筑企业在这之中承担着较大的风险和责任,因此,大部分建筑企业虽然认同低碳开发理念,但实际行动上仍持观望态度。另一方面有些建筑企业在发展低碳建筑上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对低碳建筑存在误区。笼统认为,发展低碳建筑,必定要使用新技术、新材料,肯定会增加经营成本。甚至有的不法建筑企业,打着“低碳建筑”旗号,变相增加消费者的费用支出。这些都导致我国建筑企业在对待低碳上的行动力不足,影响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

3.4公众对低碳建筑的系统认识。

虽然我国政府和媒体在宣传低碳建筑上已经做出了不少努力,但是,这些宣传仍显得不足。这使得大多数公众对于低碳建筑认知度不够,导致概念混淆,使得观念上存在不少误区。在选择建筑物如住房时只是过度关注初始购房价格而对建筑物使用周期的总成本不加考虑。从我国建筑业的实际情况来看,采用低碳技术的建筑价格较之一般建筑的价格要高一些,因此公众更多地倾向于购买价格低的。缺乏对低碳建筑的系统认识,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低碳房地产业的发展。

4.1加快完善政策,制定规范标准。

我国低碳建筑概念提出还是较晚的,鼓励发展低碳建筑相关政策和评价规范标准都是不健全的,我们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我们可加强同发达国家相关部门的联系,借鉴国外发展低碳建筑有关方面的优秀经验,再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制定符合国内发展低碳建筑的政策和行业的评价规范标准。在政策上、规范标准上,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提供支持。甚至,可以对发展低碳建筑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使得发展低碳建筑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报废过程中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实现我国建筑物在整个生命周期的低碳化。从而刺激我国低碳建筑的快速健康发展。

4.2加大科研力度,大力发展低碳技术。

我国低碳建筑的技术还是比较落后的,必须加强低碳建筑的技术研发,加大科研力度和相关企业的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我国政府部门牵头,发动各种力量,积极倡导建设领域的低碳技术研发,鼓励、引导和支持建筑业相关企业之间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并通过制订激励和优惠措施加快低碳建筑技术的研发进程,同时尽快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此外,自教育部在高校内开始新增加了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为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建筑提供了人才支持。但是截至目前,全国只有9所高校开设了此专业,未来我国建筑节能类的人才需求还是很庞大的,国家要鼓励高校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相关建筑企业也可以和高校制订人才引进计划,为我国发展低碳建筑提供人才支持。

4.3提高建筑企业自身能力。

我国建筑行业还不是很透明,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混乱的。不少建筑企业自身能力不足,有的只注重眼前利益,不去考虑长远利益,更谈不上在低碳建筑上做贡献了。有些建筑企业虽然支持低碳建筑,但是鉴于自身能力有限,也只能心有余而力不足。必须提高我国建筑企业自身的能力,剔除那些包工头式的建筑开发企业,可以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整体素质,有利于资源的集约化和发挥品牌效应。这有利于我国建筑企业加大力量进行低碳地产开发,大企业更有能力做低碳这一工作,这对于节能减排,发展低碳建筑也是一个重要的支点。

4.4宣传低碳理念,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低碳经济包括低碳生产与低碳消费两部分,低碳社会生产方式是前提,而低碳生活方式是实现低碳经济的关键。整合低碳建筑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性,充分调动设计师、建造师、物业管理、房地产商、材料供应商、业主等的积极性,达成低碳消费的共识,形成发展低碳建筑的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模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倡导以低碳环保为主导的建筑开发模式,鼓励低碳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不仅依靠我国政府的大力宣传,也依靠各种传媒的宣传,各级政府及建筑业有关部门一定要高度重视低碳建筑推广宣传的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普及低碳建筑理念,通过平面与数字等公共媒体对公众进行低碳建筑相关概念和理念的宣传推广,使得公众更加直观明了地知道发展低碳建筑的重要意义,了解到低碳建筑与自身的利益关系,从而充分调动公众参加低碳建筑的积极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接受支持低碳建筑。

5结论。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将日益严重,未来也将越来越强调低碳发展。而我国目前处在国民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要将传统的粗放型经济转变成集约节约型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支柱产业的建筑业,在发展低碳经济上首当其冲。我国大力发展低碳建筑业要加快完善相应政策和技术规范标准,此外,加大宣传力度,提倡低碳的生活,加强建筑企业发展低碳建筑的意识和发展低碳建筑的能力。多管齐下,我们一定能做好我国的低碳建筑。

作者:张翔单位:南京工业大学。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被各国普遍看作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发布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7月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的排放水平,到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日本于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年8月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但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要求我国必须做好迎接后危机时代挑战的准备。

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能源技术的突破和革命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使减排行动降低30%成本,因此,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如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建立能源基金等。其次,要建设能源人才培育机制,如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来增加我国能源技术人才储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一是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二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三是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如何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我国低碳金融项目应重点在交通领域、农业领域、建筑领域发展。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能源低碳创新技术的重点突破,支持发达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碳先进技术。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结合国家实际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健康有序的低碳经济环境。全民应该动员起来,纷纷投身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生活中,以保证我国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j].中外能源,2009(1).

2、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2).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1.1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改善地球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可持续性很强的经济。

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可以从两个角度来分析。首先,从整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有效降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传统能源的依赖,维护国家的能源安全;其次,从某一个地区来考虑,通过大力扶持和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不但可以有力地促进本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崛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而且可以借助低碳经济发展带来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加快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促进传统产业的效益、质量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加快低碳经济的发展,也是各地各级政府完成国家节能降耗各项指标的一条必由之路。

2.1科技水平落后是最大制约因素。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而我国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总体技术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还存在较大差距。因此我国开发低碳技术的实验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实际应用相距甚远,目前科技水平的落后是低碳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例如,虽然我国对公共交通部门中汽车二氧化碳的排放进行了比较严格的限制,但是新型能源(比如氢能)的燃料技术并不完善,使得低碳经济很难推进。还有,在电力生产部门,以煤炭发电的发电量占全国总发电量的80%,这种主要靠煤炭来发电的形势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在低碳技术还比较落后的情况下,传统的化石燃料仍然是目前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首选。

2.2资源禀赋和能源结构不利于碳减排。

中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煤炭是最便宜最具竞争力的发电燃料,它是维持中国制成品在世界市场上价格竞争力的因素之一。中国富煤、贫油、少气的能源资源结构,决定了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和消费格局将长期存在。中国目前煤、石油和天然气分别为世界人均的70%、11%和4%,而煤炭消费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较高,致使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高碳”特征非常明显,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非常不利于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2.3中国的产业结构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中国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第二产业,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部门,特别是重化工业比重偏高。因此,使得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高能耗产业的比重明显偏高,而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和服务业比重较低,发展滞后。所以说,我国特殊的产业结构状况严重制约着低碳经济的发展。

2.4经济发展所处阶段面临沉重的碳减排压力。

中国目前正处在重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人口规模巨大且绝对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升级和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能源的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不断增长。因此,从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来讲,也不利于碳减排的有效实施。

中国目前面临的最大现实问题,就是如何解决日益严峻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工业加快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矛盾。一方面,我们不能继续走大量消费资源能源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因为我们的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难以承受;另一方面,又不能以资源能源和环境制约为由,放缓甚至停止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因为中国还是一个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大力发展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三低三高)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是唯一的选择。因此,我国应该在借鉴西方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国情,大力推进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3.1将“建筑业、城市交通运输和城市化”作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三大重点领域。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建筑市场,目前建筑能耗占我国能耗总量的28%,这一比重未来内有可能达到35%。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建筑能耗将会持续增加。因此,把建筑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领域是中国国情的必然。发展低碳经济、推动绿色建筑发展对于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应对气候变化将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其次,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市内交通以及城际交通运输始终比较紧张,基本上都是以适应需求、甚至滞后的方式发展,很少能做到交通先行发展。目前,我国大城市基本上都处于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建设城市立体交通以及构建对外大通道的关键发展时期,需要持续的巨额资金投入,所拉动的相关产业也大都是高碳行业。因此,在这个阶段更要提倡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后,城市化也应列入发展低碳经济的一大重点领域。便利快捷和四通八达的城市交通运输系统是现代文明的结晶,也是城市化发展的主要条件之一。推进城市化的进程中很可能会出现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情况,因此,在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始终贯彻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

3.2发展新能源产业,推动能源结构低碳化。

基于我国当前的能源消耗现状,大力发展新能源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能源瓶颈的必然选择,应该从政策与资金两方面推动新能源发展,促使新能源发展走向产业化道路。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制定的促进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法规,继续加大促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府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培育光伏太阳能、生物质能、地源热能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抓住国家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的契机,推进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应用,形成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通过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提高新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从而逐步实现低碳型能源消费结构。在近期,中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并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3.3发展循环经济,构造低碳型产业体系。

从本质上讲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实质与内涵是一致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面,积极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创建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型企业,促进工业领域的清洁生产,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培育各类可再生资源市场;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注重强化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新型制造、生物技术等低碳型行业领域建设,加强环保产业的扶持与投入;严控高耗能产业发展,在面对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大好机遇时,要特别注意强调引入门槛,不符合两型社会建设、低碳经济发展理念的产业项目一律不予引进。

3.4从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重视低碳经济的发展,实现发展与减排的良性循环。

从中国实际情况看,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和环境约束,为避免经济建设和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其生命周期内的锁定效应,必须高度重视向低碳经济转型。因此,有必要把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视野,从前瞻、长远和全局的角度,部署低碳经济的发展思路,在产业结构调整、区域布局、技术进步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向低碳经济转型创造条件。

3.5完善低碳技术创新的激励政策。

目前中国设立了清洁发展机制基金(政府基金)和中国绿色碳基金(民间基金),来满足应对气候变化的资金需求。但是,现有的这两个基金主要资助碳汇项目,还未将基金用于低碳技术研发的支持和激励。碳基金的目标除了应该关注碳汇的增加外,还需要更加关注通过帮助商业和公共部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中寻求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从而帮助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社会。碳基金的资金用于投资方面主要有三个目标,一是促进低碳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加快技术商业化;三是投资孵化器。我国碳基金模式应以政府投资为主,多渠道筹集资金,按企业模式运作。碳基金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找出碳中和技术,评估其减排潜力和技术成熟度,鼓励技术创新,开拓和培育低碳技术市场,以促进长期减排。

3.6将“低碳经济”定位为建立“低碳社会”

我们应将发展“低碳经济”定位为创建“低碳社会”,而非仅仅停留在经济发展层面,这与我国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两型”社会本质上是相同的。低碳经济与经济、社会、能源、环境的密切相关性,决定了发展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不是孤立的,而是经济、社会、能源与环境保护政策的统一与协调。因此,需要从法治的层面,采取强有力的法规标准和经济措施,协调统筹相关政策,建立完善的政策体系。同时,制定激励性的财税政策,包括税收、补贴、价格和贷款政策等也不容忽视。如在日本若购置低公害车时可享受车辆购置税的减税优先并延长减税车辆汽车税的减免年限等优惠。我国应积极抓住国际碳金融发展的契机,建立碳金融市场、碳交易市场等。同时,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机制,加强财政和金融的政策支持力度,支持建立低碳经济技术体系。不断加强与发达国家关于低碳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引进消化先进的节能技术、提高能效的技术和可再生能源的技术。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工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一。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二。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三。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全球气候变暖是当前世界各国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而世界经济的发展对能源需求量的持续增加,使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环境和生态问题将进一步加剧。而且我国能源紧张、人均资源占有量低、环境污染严重也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的国际转移排放压力。倡导发展低碳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有利于现代能源服务的普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和加强能源安全。

关键词:低碳经济;现状政策选择。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二、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现状。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国家把环境保护作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制定低碳经济政策,积极推动低碳绿色增长。尤其是为了应对此次全球金融危机,一些国家更是把开发新能源、发展低碳产业作为重振经济的重要动力。

德国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是发展生态工业。德国的生态工业政策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制定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可持续利用生物智能;推出刺激汽车业改革创新措施以及实行环保教育、资格认证等方面的措施。为了实现从传统经济向绿色经济转轨,德国除了注重加强与欧盟工业政策的协调和国际合作之外,还计划增加政府对环保技术创新的投资,并通过各种政策措施,鼓励私人投资。德国政府希望通过筹集公共和私人资金,建立环保和创新基金,以此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法国的低碳经济政策重点是发展核能和可再生能源。12月,法国环境部公布了一揽子旨在发展可再生能源的计划,这一计划有50项措施,涵盖了生物能源、风能、地热能、太阳能以及水力发电等多个领域。除了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之外,,法国政府还投资4亿欧元,用于研发清洁能源汽车和“低碳汽车”。此外,核能一直是法国能源政策的支柱,也是法国低碳经济的一个重点。

美国选择以开发新能源、发展绿色经济作为此次全球金融危机后重新振兴美国经济的主要动力。美国政府低碳经济政策可以进一步分为节能增效、开发新能源、应对气候变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新能源的开发是核心。202月15日,美国出台了《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投资总额达到7870亿美元,该法案将发展新能源列为重要内容,包括发展高效电池、智能电网、碳储存和碳捕获、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和太阳能等)。在节能方面最主要的是汽车节能。此外,为应对气候变暖,美国力求通过一系列节能环保措施大力发展低碳经济。

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实践。

在低碳经济的实践上,英国作为低碳经济的先行国,在通过了全球第一个有关低碳经济的法案一《气候变化法草案》,制定了到减少碳排放30%,到2050年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日本、丹麦和挪威等国的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也取得了迅速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果。国内对低碳经济的实践则主要集中于碳交易和创建低碳城市。

(1)碳交易。20,世界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总额达280亿美元,交易的二氧化碳量达到了13亿吨。目前全球有四个交易所专门从事碳金融的交易,包括欧盟的euets、澳大利亚的newsouthwales、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和英国的ukerrs等。此外,还有很多知名金融机构活跃在这些市场上,包括荷兰银行(abnamro)、巴克利(barclayscapita1)、高盛(goldmansachs)、morganstanley和ubs等。美国的chicagoclimateexchange是全球第一个也是北美唯一自愿性参与温室气体减排量交易,并对减排量承担法律约束力的组织和市场交易平台,它也是全球唯一同时开展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物、六氟化硫6种温室气体减排交易的市场。在中国,年兴业银行基于品牌和市场价值与ifc合作签署了《能源效率融资项目(chuee)合作协议》(即《损失分担协议》),成为国内首家推出“能效贷款”产品的商业银行。根据该协议,ifc向兴业银行提供2亿元人民币的本金损失分担,以支持最高可达4.6亿元人民币的贷款组合,兴业银行则以ifc认定的节能、环保型企业和项目为基础发放贷款,ifc则为贷款项目提供相关的技术援助和业绩激励,而中国银行和深圳发展银行则分别推出了“挂钩海外二氧化碳排放额度期货价格”的理财产品。

(2)低碳城市的创建。低碳城市是由新能源利用、清洁技术、绿色规划、绿色建筑和绿色消费等一系列要素构成的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20,国家发改委与联合国自然基金会开始“低碳城市发展”的全面推广,上海和保定成为首批试点城市,由国家发改委、建设部、科技部、环保总局、商务部等专家组成的项目技术顾问组也正式亮相。同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了《保定:全球可持续能源生产的“电谷”》,肯定了“保定模式”在发展可再生能源方面做出的贡献。广东省珠海市也在年邀请专家研究低碳经济,欲申报国家低碳经济区。

四、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然而,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发展阶段,发展经济、减少贫困和满足就业等仍是实现现代化的最大任务,向低碳经济转型还面临着许多现实条件的`制约。为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适时适度地创新公共政策,根据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的新要求,创立一种具有积极价值的、适宜的政策安排。

(一)、调整产业结构,限制高碳产业的市场准入,倡导产业低碳化。

产业结构对碳排放会产生较大影响,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如果技术水平相同而产业结构不同,则会导致碳排放量相差较大。以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代表的第二产业则是能源大户,需要大量消耗能源。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第二产业在一定的时期内还会显示强劲的势头,这也是发展的客观需要。所以,根据国情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倡导产业低碳化,这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二)、增大陆海碳汇。

森林可以吸收大量co2,相当于减少了co2排放,是良好的碳汇。据研究,我国人工造林的固碳率为1.4吨碳/(公顷?年),相当于每公顷林地每年可平均吸收5.1吨co2。.我国森林面积达到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13.92%。增加到18.21%,为促进全球碳汇建设和温室气体减排做出了巨大贡献。根据国家《林业发展“十一五”和中长期规划》,到20我国森林覆盖率将达到23%按照我国国土面积约960万km(合96000万hm)计算,相当于年比20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每年可新增碳汇430.1万吨,相当于减排1578.4万吨co2.2020年间累计新增加碳汇5.2亿吨,相当于累计减排18.9亿吨co2。另外,海洋也是重要的碳汇之一有研究表明,过去2中人类燃烧化石燃料和制造水泥过程中释放的co2。被海洋吸收了近一半。我国在东海进行的大洋碳通量研究也表明,东海是co2的汇。因此,通过加大力度开展研究,尽早比较准确地确定我国邻近海域的碳汇结构和强度.有望进一步增大我国的碳汇规模。

(三)、创新文化政策,倡导生态文化。

生态文明是党在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紧要关头所形成的又一重要思想创新,并提出了文化“软实力”的概念。文化是基础国民教育,它奠定国民的品味教养;文化是生活,它决定我们所见、所感、所思的整体环境的真善美或假恶丑;文化是经济,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已不言而喻。低碳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民普遍共识的、绿色的生态文化的构建。生态文化作为正在崛起的新兴文化,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体系,是人们最优化的解决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所反映出来的思想观念的总和,体现在人类为解决所面临的种种生态问题环境问题,与自然和谐相处,求得人类更好地生存与发展的种种措施和手段上。创新文化政策就是要形成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核心的生态文化,在生活中坚决抵制铺张浪费的奢侈文化,生态的观念深入人心。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正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进行创新型国家建设和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与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基本上是一致的。从经济的角度讲,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与其相适应的经济发展模式:工业化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依赖的是原始生产要素的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工业化中级阶段,经济发展以投资和科技进步为主要带动力量;工业化高级阶段则以信息和现代服务业为主要发展方向。中国的经济转型摒弃了传统的“高投入、高污染、低产出”的经济发展模式,走出一条“低投入、低污染、高产出”的路子。公共政策的创新使我们主动融入到低碳经济的实践和世界发展的潮流中,获得更多的可持续发展的资金和技术,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新模式。

参考文献:。

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提出低碳经济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人。

类生产、生活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全球气候变暖,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人类保护的地球的客观需要。随着世界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在资源和粮食供应等相继出现问题的同时,能源消费及其引起的环境问题也不断被人们认识。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人体健康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等问题的认识日益深化。于是,降低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提高碳的生产率,成为一种新的世界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努力方向。

其二,发达国家已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

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即已经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发达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不仅要生活,更要生产。对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

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可以开采利用的时间已经不长。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可以用200多年,石油可以用40多年。此外,随着传统能源的减少,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将越来越高,技术要求也越来越强。如果说全球气候变化还存在不确定性的话,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则没有争议,消耗一点就少一点,不可再生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在上述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世界等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我国从“九五”提出转变增长方式以来,虽然单位gdp资源、能源消耗量和废弃物排放强度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资源利用效率低、环境污染重、粗放式发展等问题还相当普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我国主动调整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迈向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虽然中央早已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但一些地方仍以资源高消耗和环境重污染来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继续将gdp作为发展的全部,甚至以出口廉价资源或补贴低价出口换取gdp。发展低碳经济更多的是转变发展方式,减轻单位gdp的资源量和环境代价,把提高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作为发展目标,既要重视资源的经济价值,也要重视其生态价值、精神价值和社会价值,通过向自然资源投资来恢复和扩大资源存量,运用生态学原理设计工艺与产业流程来提高资源效率,通过宣传引导来改变消费习惯,使发展的成果更好地为人民所共享。

发展低碳经济,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在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工业比重偏高,低能耗的服务业比重偏低;而工业结构中,高碳的重化工业占工业比重的70%左右。我国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钢材、水泥、电力等的供应保证,这些“高碳”产业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带动产业,它们的发展有其合理性。但如果以此为理由,千方百计地推进重化工业发展,我国的资源将支撑不了,环境容纳不了。因此,通过发展低碳经济,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降低经济的碳强度,成为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工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优化能源结构的应有措施。虽然我国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但一次能源消费中煤炭仍然占60%以上,燃煤发电约占电力结构的80%。煤多油少气不足的资源条件,决定了我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将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可以有效地减少对煤炭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强度。

发展低碳经济,是依靠技术进步和创新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可能路径。我国大部分企业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研发和创新能力有限,这是我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最大挑战。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但这些年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市场换技术”政策,虽然我国的汽车等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并没有得到多少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拿钱买不到核心技术”、我国要自主开发技术等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低碳能源技术、二氧化碳收集储存技术研发等已纳入我国“973计划”、“863计划”等科技支撑计划。发达国家在这些技术上起步不久,我国的差距并不大。如果我国在低碳领域加大投入,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可实现低碳领域的跨越式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开展国际合作、参与国际竞争的途径。虽然我国的工业化享有全球化、制度安排、产业结构、技术革命等后发优势,但我国不得不接受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秩序和规则。我国工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处于“微笑利润曲线”下端,在资本和技术上处于依附地位,甚至被发达国家转移的资源密集型、污染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产业“锁定”。发展低碳经济,不仅可以与发达国家共同开发相关技术,还可以直接参与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讨论和制定,有利于我国的中长期发展。

总之,从能源资源条件、目前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和技术水平以及可能面临的减排国际压力等角度考虑,我国都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并将之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使之成为我们立足当前度难关、着眼长远、上水平的重大战略选择,成为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更成为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向。

1.总体规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制定规划,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碳生产率。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国家科技规划和相关科技计划;三是制定专项规划,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目标、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低碳经济的统计和考核指标,并作为国民经济规划中的引导指标;四是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低碳产业。

度;四是将低碳发展纳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原则考虑和当前安排,为低碳发展创造条件。

3.发展壮大循环经济,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

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

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可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能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4.加大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扶持力度。

尽管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依靠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完成工业化,但面对气候变暖的现实,各国已将可再生能源作为投资和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并成为国际竞争的焦点。我国也应加大投资和政策扶持力度,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依靠技术进步不断降低利用成本,切实解决新能源发电上网难题;加快研发先进技术和设备,推进第四代核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多途径利用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其在能源中的比例,使之成为满足未来能源需求的重要补充,成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措施。

5.重视低碳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技术储备。

按照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原则,研究提出我国低碳发展的技术路线图,促进高能效、低碳排放的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逐步建立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及自然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加快对燃煤高效发电技术、二氧化碳捕获与封存、高性能电力存储、超高效热力泵、氢的生成和存储等技术研发,形成技术储备,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厉行节约,鼓励消费的同时反对浪费。

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7.用低碳理念规划和建设,开展低碳经济试点。

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

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

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8.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低碳发展的长效机制。

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法”的立法可行性研究;在相关法规修订过程中,增加应对气候变化的有关条款,逐步建立起应对气候变化的法规体系。加强能力建设,提高气候变化的应对水平。

9.加强国际合作,研发形成低碳技术体系。

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我国既要秉承一贯的原则立场,又要用好国际社会已达成的公约和文件精神,对可持续发展、共同但有差别责任原则等要坚持且不能让步,姿态要积极但不能冒进,行动要主动而不能盲从,策略要灵活又与时俱进。

10.广泛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和公众的认知水平。

利用电视、报纸、影像等各种媒介,宣传普及气候变化和低碳经济的知识,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发展就要消耗能源,能源消费势必排放二氧化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提高碳生产率,形成低碳的生产方式和消费行为,是我们保护地球这个唯一家园的必然选择。

【作者简介】周宏春,博士、研究员,现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自北京奥运会以来,全国人民群众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在不断上升,我国的体育产业经济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也被看成是带动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的重要选择。但是,由于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起步较晚,目前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朝阳产业,但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模式还相对粗放,与体育产业强国相比,市场竞争力较弱。鉴于此,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未来发展,必须在产业结构上进一步优化,在发展方式上更加低碳、绿色、环保和健康,所以说低碳化是我国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

1.2低碳化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随着世界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日益枯竭和生态污染、环境破坏问题的日益严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发展质量都受到了诸多威胁,发展低碳经济、绿色经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达成了基本共识。尤其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期,低碳经济能够很好的改善人口生存所产生的资源压力、环境压力。而随着休闲社会的到来,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体育活动以及体育产业的发展要求也越来越高,低碳化开始逐渐成为一项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体育产业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1.3低碳化是我国体育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据相关数据统计,全球体育产业年增加值接近9000亿美元,其中美国体育产业年增加值达到4500亿美元,占全球该行业的一半,且约占美国该年gdp的2.93%,但这一数字在我国仅为3100亿元人民币(约合500亿美元),占gdp比重仅0.56%,可以说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整体规模和发展质量都是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的,在参与国际竞争时更是鲜有竞争优势。此外,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提出,将在左右开始向不符合其碳排放标准的国外产品征收一定比例的碳关税,所以加快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转型,走低碳化发展之路,是我国体育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必然选择。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而后对株洲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为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9。

[4]刘传江。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5]陈瑞清。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两型社会[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3。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社会学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主要侧重两大理论模式,即结构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结构主义在分析环境问题时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性,更加注重社会制度在形成和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其理论视角更多的是关注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但结构主义忽略了环境本身存在的客观性。换句话说,结构主义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客观性,它更多强调的是外在的、制度化的因素促成环境问题。而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该理论模式认为,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视作种人类社会表达利益和不同意见的“中介”,因而它启示人们在协调社会发展的各个主体间实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能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从环境本身去寻找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阐释。

“建构主义”一词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一般而言,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词源最早追溯到美国学者彼德・伯尔格和托马斯・鲁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一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注重该概念的运用,他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原有特性预先设定的,认识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建构主义反对只讲主体或只讲客体,而是特别重视主客体的互动,其实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思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这种用法没有达到社会学意义的实践层次。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在美国的流行,间接地赋予了建构主义以新的含义。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它所指涉的是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即人类不是静止地认识和发现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经由人的能动性发现不断构造现实世界。在解释社会问题上,建构主义引入“互动”一词,将社会问题定性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产物,并且这种互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该问题所持的态度。社会问题本身是各个不同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符号,是他们之间利益竞争的暂时结果。此外,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问题往往需要动用政府机构的权力,政府能够将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关于解决该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象的问题性质,不是或不仅仅是被客观状况所决定,它同时也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建构。

著名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hannigan,j.a.)认为,群体对于环境的关注不是基于环境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被人们定义为环境问题。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不一致。事实上,环境问题并不能物化自身,它们必须经由个人或组织的建构、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这才构成问题。[6]58-62我们至少可以从汉尼根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中得出建构主义理论的五大要点。

1.建构主义是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它主张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即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性。它告诫人们在环境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发展的意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关注后代的生存需要。也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树立大生态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以生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创新。

2.建构主义强调群体的主观性,认为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不同群体之间表达自身利益的共同符号。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地位、文化,因此不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趋向。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利用权力、财富甚至是政治斗争毫不留情地向环境索取所需的一切;而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时也在竭尽可能地去获取环境的给予。但是二者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地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后者则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建构主义特别注重人的能动性。能动性表现为群体对内外刺激或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建构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所以对环境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是因为环境自身所导致。虽然这种观点有为人类辩护的嫌疑,但它也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合理地将环境的负面影响转向有利方面。

4.建构主义意味着对社会事实的重新解构。后结构主义开创者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的目的是分析那些被隐瞒、被掩盖、能够揭露事物内情的要素。因此,建构主义主张环境问题不再只是某种应该加以改正的客观情境,它启示人们思考隐藏在环境背后的某些问题。我们与其宣称环境出现了危机,不如分析谁在强调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到底是由谁引致的。由此,才能找到环境治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并强化责任主体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义务,推动环境关注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立法和依法处置环境污染行为。

5.建构主义将环境问题引入公共领域,赢来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关注。这种关注使得政府部门认识到只有解决该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也从而使得许多对策真正进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并有可能获得政策安排。

根据建构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阐释,我们可以且应该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合理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加强大众传媒、政府、民间组织等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监管,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环境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人类早期时代由于科技水平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单位能耗高以及综合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连带效应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提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科技的运用不是只注重在环境污染后的处理,而应该在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开采直到生产都要把好关。要摒弃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在发展中就要做好环境保护。2.政府要加大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重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工作。鼓励科技研发公司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对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组织予以经济支持。3.稳妥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减少企业能耗,加大循环经济的开发力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4.在各个区域开展技术合作,实行区域联动制度,加大环境科技成果分享,共同实施区域性重大环境科研研发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对环境资源的诉求。

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个群体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尽相同。在某些环境问题中,环境本身虽然是利益群体纠纷的导引线,但这不是根本的争论点。比如在我国某些煤矿地区时常出现资源争夺现象,一些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小企业为了本群体的生存利益不顾实际地承揽发展任务,不断扩大生产,结果使得煤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污染了当地环境。因此,环境的持续发展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使环境资源创造出社会财富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鉴于我国资源分布区域性不均匀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做好合理规划和科学生产,使人们能世世代代享受生态环境的恩赐。其次,要科学调配资源。对于缺乏迫切需求资源的地区要优先供应,并实行价格补偿机制。最后,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性资源调配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保证相对公正的社会福利,从而避免大规模的群体利益纠纷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发挥大众传媒在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成为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人们的作用。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作为媒体的监督公器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效率。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大众传媒不仅要监督和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还要善于向受众传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对环境危机的忧虑,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大众传媒应向受众及时报告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受众对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满足受众求知、求新、参与的愿望。其次,媒体应肩负自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该尽量向广大受众多传播绿色资讯、普及环保知识,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新闻媒体要多报道关于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和正面形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最后,媒体的环境宣传只有与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只有媒体与政府、企业建立起联动传播的合力机制,通过设定公共环境保护议题、开展大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专题培训等手段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公益性环保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大众媒体应该率先垂范,实践绿色行动宣言。

(四)加强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于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保障型国家”概念,认为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参与式国家”中的政府的辅助功能难以面对复杂的风险型社会。特别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的战略地位尤为显著,政府应该更加积极而有力地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环境立法与生态保护的责任。因而,政府应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政府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首先,政府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在治理工业企业污染事件时要严格执法,不让违法分子有机可乘,要以行政手段强化环境保护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其次,政府要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明确各类社会主体在生产生活中应履行的环保义务。再次,政府部门应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积极处理已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环境问题的'预警机制,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强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果我国政府在环保技术上能寻求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协作,环境的治理工作将从整体上得到较大提高。在这个知识产权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技术共享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少走弯路。

(五)广泛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治理。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实现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服务组织,能够弥补政府作用的不足。既然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他们的力量。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政府组织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优势。它通过各种有组织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具体的环境问题,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如互联网,非政府组织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在网站上发布公众服务信息的方式号召广大民众关注环境问题的影响。2.非政府组织能够反映基层民众的心声,就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体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和谐的沟通桥梁。3.非政府组织能够协助政府研究和制订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案,同时还能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帮助环境受灾区的居民。4.非政府组织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某些个人、企业等存在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会提出警示,在必要时会考虑提起诉讼,迫使他们遵守法规。此外,在解决某些全球化环境问题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全球性的大气变暖就需要非政府组织积极搭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商议节能减排的平台,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变暖带给不同区域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生态环境是全球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实践证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应当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回馈相平衡。我们必须控制、约束自身的非理性需求和行为,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虽然它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建构主义并没有将环境问题当作一成不变的事实,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减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利生态环境因素。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摘要:随着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是我国低碳经济着重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关于体育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路径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到2050年我国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要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战略性发展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并且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逐步建立起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模式和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在分析陕西省产业结构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的描述,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了约束性碳减排目标。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及减排措施所有不同,有必要深入分析区域碳排放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低碳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碳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陕西省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陕西省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占到80%以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同时,第三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随着陕西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迅速上升,离不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在推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陕西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对陕西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环境中co2的排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量总体逐步上升。2000-20陕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7.55%,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为10.62%,碳排放呈现出“高速增长—波动—逐步下降”的特点,其中2000-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18.45%,-期间碳排放增速波动较大,-年碳排放量逐步下降,平均增速7.83%。陕西省能源消费主要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组成。煤炭消费比例在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占主导地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有研究表明: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比煤炭高23%。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近年来陕西省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温室气体总量的持续增长,环境质量与产业结构协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省作为国家首批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新增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能够避免陕西省进入资源诅咒的怪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2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支撑陕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陕西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尤其是煤炭。陕西能源生产企业大多具有生产规模小、能源加工转换率低等特点,增加了陕西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使得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陕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经济低碳发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应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挑战,实现从传统的高碳低增长方式向低碳高增长模式转变。陕西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具体发展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2.3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陕西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矛盾,要求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作为国家低碳示范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以低碳理念引领省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培育低碳竞争力、倡导低碳生活,对陕西省实现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3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

陕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突破原有发展路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推进陕西的低碳化进程。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依赖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提倡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发展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将资源有序地引导向低碳经济方向,坚持走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从陕西目前发展来看,应结合其经济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新路径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就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平衡全省工业的整体碳排放量。

陕西省从机制上完善技术支撑,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创新的支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正在进行,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一方面,应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预算制度,逐步形成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产了联合技术系统开发及利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鼓励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结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陕西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陕西已经进入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结构碳排放占很大比例。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考虑是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陕西省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关中地区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陕南、陕北利用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围绕各类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可持续性,能够解决陕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达到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目标,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导致产业高碳化,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碳优势。

4结论。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陕西省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必要性。提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中农业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构成部分,主要作用是节约能源减少资源损耗,降低农业与农村生产生活的碳排放,保护农业生态循环的速率平衡与生物多样性。基于此,在低碳发展时代条件下,采取多学科交叉及理论分析方法,站在生态学的角度对低碳农业发展的有关问题展开谈论,指出了低碳农业主要是促进环境发展,加大对农业节能减排技术的宣传,降低农业面源污染,进一步提升农村能源利用效率等,健全政府在低碳农业发展中的职责,这样有利于农村环境的改进,带动现代农业的健康运作,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农业;可持续发展;生态责任。

21世界完全是绿色时代,提倡低碳环保,生态文明的时代,从人类开始步入生态文明时代后,低碳农业是最具代表性。在全球气候变化中,应当积极面对,这是人类目前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在化石燃料所造成的副作用情况下,导致农业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更高,山气候变化促使水资源、燃料、能源等方面都造成了粮食安全;同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源中农业包含在内,所以,怎么样固碳降低碳排放是现阶段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是农业与农村经济共同发展的目标与方向。

1低碳农业的生态学概述。

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每个部分都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尤其是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相互间的作用,生态系统是在一系列的反馈情况下,针对外界的干扰对内部的架构与作用进行协调,这样能够保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进一步保证系统的稳定,生态系统要将能量不断地额输入,不然就会面临崩溃,大部分的基础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利用,而在生态系统中碳循环十分关键,它主要是利用co的`形势在大气环流中流动。在这个整体的循环阶段,co的额定速度与生成的速度要保持一种均衡的状态,但是在现代工业加快发展中,石燃料大量被开采,导致co的生成速度加快,让碳循环的速率失衡,促使大气中的co浓度不断上升,导致温室效应。

根据具体的情况分析,我国地面积宽广,农业人口比例较大,资源并不是十分的充裕,气候变化较为复杂,生态环境并不坚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怎么样将抵抗风险的能力提升,将农业生态资本的储存提高,这样农业全方面生产能力提升与带动农业可持续发展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所以,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向低碳农业的道路。

2低碳农业的生态发展原则。

2.1可持续原则农业生态系统在一些干扰中还能保持不变或生成率的能力恢复就是可持续性。农业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是农业资源中永续要一直利用的基础,对人们提出要按照可持续性的条件对生产、生活方式进行调节;同时,农业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范围主要是对农业经营活动的消耗标准进行确认。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应当控制在农业生态系统的负荷范围中,这是可持续性原则的关键,农业资源开发主要是通过对排放的废弃物再次利用;同时,该排放量应当掌握在农业生态环境容量中,让农业生态资本存量并无太大变化,保护农业资源与环境,这就是维护农业生产力和发展。

2.2公平性原则在低碳农业发展中追求公平性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现代人的公平,主要是目前发达国家的人们在生活满足的时候,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却面临各方的威胁,但是这些国家还不断将自己的资源往外输出,其得到的生活物资并不平衡,导致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难以实现。所以,在食物分配与公平的发展权中应当均衡。二是代际间的公平,也就是所指的代人中的纵向公平。要树立人所依存的农业资源使用并不是没有界定的意识,当代人不能因为本身的发展以及需求侵害后代人所需要的生存条件以及农业资源,要合理科学性的运用农业资源与环境。

2.3有序利用原则全部的事物发展都有一个过程,全部按照从低到高、简单到复杂,落后到先进的一个发展规律。我国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所以在我国的每个地区应当落实好低碳农业发展。现今,我国大部分的地区社会经济较为滞后,农业环境发展并不超前,所以,应当意识到该情况,并根据具体的情况,一步一步来,慢慢的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并累积资源资本、技术还有管理经验。

2.4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原则在低碳农业发展阶段,应当将资源节约的政策让各级阶层都落实后,将开发与节约放平等的位置上,节约优先,根据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施行,加大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力度,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与绿色消费;同时,循环农业应当往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以及高效率的方面发展,加大资源循环利用以及非再生资源的节约利用力度;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应当增强,在农业方面造成的污染应当多采取防范措施,将农村环境质量改进;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力度,对农业生态资源开发活动应当严苛控制,对水、土地、草原以及水生物等农业资源、动植物野生种质资源保护好,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调节人口、资源和环境,慢慢实现农业低碳化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3结语。

在生态文明发展中,人类环境不断的受到威胁,为了保障环境的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性,农业污染防治力度应当增强,在农业方面造成的污染应当多采取防范措施,将农村环境质量改进;提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