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发展低碳经济对策研究论文(汇总18篇)

时间:2023-12-16 21:37:40 作者:念青松

范文范本可以让我们学习到不同风格和文体的写作技巧,并借鉴其中的亮点。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范文范本,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思路。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低碳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经济理念,低碳经济的提法最早源于英国在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从技术角度认识,低碳经济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在制度框架和政策措施的作用下,利用提高能效技术、节约能源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等各种低碳技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朝着高能效、低能耗和低碳排放的模式转型。

综上所述,广义的低碳经济是以低排放、低能耗、低污染为标志的绿色生态经济模式。目标是控制碳排放,维持生物圈碳平衡;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核心是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发展观的转变。可以说,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价值观念、国家权益、生产生活方式的全球性革命。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所实施的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而且难以符合绿色经济发展的要求,而绿色经济在我国属于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在保证经济发展基础之上,寻求健康、环保、低碳的发展方式,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升级版。

但是,目前绿色经济发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其发展的速度和效果并不明显,因此本文在对其相关问题进行研究的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以全面实现我国绿色经济的高速发展。

一、引言。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整个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假冒伪劣、不良竞争等层出不穷,给整个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因此,必须要在我国大力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完善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的问题,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难以在各行业中得到有效发展、政府相关政策不到位、缺乏专业化的人才等问题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困难重重。

因此必须要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促使我国绿色经济能够成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式。

1.缺乏先进的发展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方式基本属于粗放型的发展,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等等,给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绿色经济的发展虽然具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其在我国还是新兴的经济发展概念,目前我国还没有充分的发展经验,因此使得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而且很多地区为了继续保持经济的高速增长态势,难以在实际发展过程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同时,我国一些地区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没有根据我国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改进和完善,呈现照搬西方发展经验的趋势,这使其绿色经济发展的效果并不明显,难以发挥绿色经济应有的作用,而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2.难以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各地区各行业的发展情况存在较大的差异,而绿色经济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均具有普适性。

当前,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具有孤立性,其并没有完全渗透到各个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经济的发展,不惜大量开发矿产资源、肆意破坏环境等以寻求经济的高速增长点,在这些行业中践行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则短期内难以取得传统模式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大部分行业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

另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对上下游产业发展的关联度较低,难以像传统产业一样发挥集聚效应,因此其难以在大部分行业进行推广。

这些都是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3.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不到位。

绿色经济作为新兴的经济发展理念,必须要有完善的发展环境和政策,而政府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

当前我国政府在绿色经济发展方面的相关政策很不到位。

其一,各级地方政府虽然逐步开始重视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但是出于业绩的压力,仍然选择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因此很少会出台相关的政策以扶持绿色经济的发展,在现有的政策中也基本流于形式化,难以真正将相关的发展政策落实;其二,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绿色经济的发展,不断出台相应的措施促使经济朝着低碳化、绿色化的道路发展,并制定了相关政策,但是其在具体实施方面要依赖于地方政府,这使得中央政府的相关发展政策难以得到彻底性的实施。

这都使得绿色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对缓慢,且效果不佳。

4.缺乏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绿色经济发展模式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化人才作为保障。

当前,我国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还没有充足的人才库。

一方面,我国绿色经济将渗透到越来越多的行业,其发展的规模涵盖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人才大多都是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下培养的,其经济学理念与绿色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对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需要较长的周期,而绿色经济发展的整体速度远远高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存在严重的时间差,其人才的培养难以满足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

1.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我国目前还没有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可供参考,因此必须要从国外引进相应的发展理念和经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前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行业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国外的发展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而不能选择照搬的模式。

在经验借鉴方面,还要充分融合到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上,使得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能够逐渐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靠拢,减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带来的成本和风险。

并不断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经验进行总结,将其视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重要经验借鉴。

2.在各行业发展中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

如前所述,我国当前绿色经济的发展并没有渗透到各行业的发展过程中。

因此,要想保证当前我国绿色经济实现高效有序发展,必须要在传统的行业中渗入其思想,对各地区发展情况进行考核的过程中,要增加对绿色经济发展的考核指标,同时要规定各行业的发展必须要逐渐坚持绿色低碳化的发展,通过相关政策的导入使得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各产业能够逐渐以绿色经济发展模式为导向,最大范围和最大程度上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

毋庸置疑,绿色经济的发展需要政府相关政策的扶持。

一方面,要促使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制定相应的环境标准和低碳标准,增强其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强化对各项绿色经济发展政策的执行程度,切实推动各地区绿色经济的有效发展;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统筹管理,制定和实施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方案和政策,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制,将其分配到地方政府,并对各地区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最大程度上实现全国范围内的绿色经济的发展,使其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进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

4.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

培养和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

一方面,可以对各部门现有的经济人员进行培训和教育,使其充分掌握绿色经济的发展理念和方式,使其能够为我国各行业绿色经济的发展制定相关的指导性措施;另一方面,可以从发达国家引进绿色经济发展人才,为我国现阶段绿色经济的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并大力鼓励高校及科研院所进行专业化的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建造充足的人才库。

四、结语。

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带来的诸多问题,其在未来必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方式之一。

从其目前发展面临的问题来看,必须要从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绿色经济发展经验、在各行业中大力融入绿色经济发展理念、加强政府相关政策的支持、引进和培养绿色经济发展人才等方面全面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以此有效改善我国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不足之处,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诸大建.绿色经济新理念及中国开展绿色经济研究的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05).

[2]李正图.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新探索的总体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04).

[3]曾贤刚,毕瑞亨.绿色经济发展总体评价与区域差异分析[j].环境科学研究,2014(12).

[4]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05).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对策经济学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在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论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应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

关键词:中国;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潜力。

一、导言。

国家和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在积聚人才、资本、物质、信息资源,不断扩张生产规模,创造物质财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也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大量碳排放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就是明显的例证。英国政府在《能源白皮书》(ukgovernment,)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认为,低碳经济是通过更少的自然资源消耗和更少的环境污染,获得更多的经济产出;低碳经济是创造更高的生活标准和更好的生活质量的途径和机会,也为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了机会,同时也能创造新的商机和更好的就业机会。随后,低碳经济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创新研究方法,对“低碳经济”的内涵、指标、实现路径和战略措施等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对实践发展起到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从区域经济的视角,在研究探讨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基础上,对我国和发达国家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和潜力进行比较分析,希望有助于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化,并在实践发展中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实现国家和地区节能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低碳经济关联性因素。

1.经济增长。人类在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最大资源之一是能源资源,而在当今经济技术条件下,化石能源又是生产中采用比重高,且碳排放量较高的能源。因此,经济增长越快,所需能源和碳排放量就越多,经济增长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2.城市化率。人既是生产力的创造者也是资源的消费者,人口的增长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而城市人口的增加将消耗更多的能源。有资料显示,我国城市化率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市人口约增加1300万。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对能源的消费是农村的3.5倍。因此,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增加对能源的需求和碳排放量,城市化与低碳经济呈负相关关系。

3.产业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工业生产所需能源资源较高,第一和第三产业生产所需能源相对较少。在工业化进程中第一产业比重逐步减少,因此第三产业越发达,比重越高,即产业结构越高级化,对能源资源的需求量就相对较少,二长与能源需求和碳排放量呈正比,对低碳经济形成负面影响。美国和日本gdp总量超过中国,但中国为5.87亿美元,日本为5.47亿美元,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gdp增长速度看,我国达到9.1%,远远高于上述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总量的迅速扩张,对能源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据最新数据,我国20能源消费量306647万吨标准煤,比的150406吨标准煤增长了1倍多,能源需求的快速增加带来较高的碳排放量。因此,对于我国来说,节能减排的任务十分艰巨。从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分析,我国第三产业比重仅达到43.4%,处于工业化发展中后期。因此,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存在较大潜力。从城市化率指标来看,我国远低于发达国家,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的加快集聚,将增加对能源的消费,对低碳经济发展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和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对策,使城市化进程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协调。

2.能源结构与能源经济效率比较。

(1)能源消费结构比较。

(2)能源经济效率比较能源经济效率也称能源强度,是指产出单位经济量(或实物量、服务量)所消耗的能源量,能源强度越低,能源经济效率越高。能源经济效率指标通常用宏观经济领域的单位gdp能耗和微观经济领域的`单位产品能耗来衡量。

从单位gdp能耗指标看,2009年中国为1.077吨标准煤,比2008年降低3.61%,但仍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据世界银行数据,目前,中国单位gdp能耗约是美国的4倍、日本的7倍、韩国的2倍、印度的1.8倍。但由于各国单位gdp能耗统计方法不同,进而导致统计结果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一些学者建议采用单位产品能耗更具可比性和真实性。中国单位产品能耗国际比较,见表3。

低碳经济的实质是能源结构和能源利用效率问题。实践表明,在能源生产和消费量的情况下,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减少大量的碳排放。从表2看出,我国非煤能源比重较低,仅达到29.7%,远低于发达国家。在化石能源消费中我国煤炭消费占70.3%,石油和天然气比重占22%。可再生能源中核能、水电和风能仅占7.7%。因此,应通过调整能源结构,发展清洁能源,降低碳排放量。鉴于我国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彻底改变,还应特别注重能源技术创新,应用低碳技术、节能技术、减排技术,逐步减少传统工业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从表3能源利用效率微观数据比较看出,我国主要耗能工业产品单位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节能降耗还存在很大空间。应通过加大科技研发支出,构建起低碳经济技术体系,提高能源利用体系整体效率。

3.碳汇林业发展比较。

碳汇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研究表明,林业生长每一平方米,平均吸收1.87吨二氧化碳,释放1.62吨氧气。发达国家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积极发展碳汇林业。目前,日本的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7%,韩国64%,瑞典54%,加拿大44%,美国33%,德国30%,法国27%,印度23%。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0.3%。我国国土辽阔,森林资源少,森林覆盖率低,地区差异很大。全国绝大部分森林资源集中分布于东北、西南等边远山区和台湾山地及东南丘陵,而广大的西北地区森林资源贫乏。城市的森林覆盖率也有很大差异,2009年,北京为31.72%,天津为8.24%,上海为9.41%,重庆为34.84%。从以上数据比较看出,我国碳汇林业还存在很大发展潜力。因此,要加快植树造林,使碳汇林业在降低碳排放,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中发挥重要作用。

4.低碳经济制度建设比较。

发达国家通过专门立法或强化已有法律法规和标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2008年,英国率先颁布《气候变化法》,要求政府每5年公布一次碳预算,组建专门的气候变化委员会,评估减排行动和碳预算执行情况。美国国会也在积极推动气候变化立法。美国众议院2009年6月通过《美国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参议院也在推进温室气体减排的相关立法。澳大利亚也在积极推动低碳经济立法,《碳排放交易法案》虽然两次遭到参议院否决,但政府仍在继续努力促成立法,以保障碳减排目标的实现。

同时,强化和配有法规和标准。德国《节约能源法》规定,新建建筑能耗必须满足节能标准才允许开工。欧盟和日本制定汽车排放标准,规定到新车二氧化碳平均排放分别降至95克/公里和115克/公里。

为支持低碳经济发展还采取了积极的政策措施。英国为开发可再生能源,给投资成本高的海上风电项目提供30%~50%的投资补助;许多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实行减免增值税和所得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如葡萄牙、比利时、爱尔兰对个人投资可再生能源项目免征个人所得税;部分欧盟国家还增设了碳税或气候变化税。同时,政府还通过与企业签订自愿协议,对完成节能减排目标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或其他激励。

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与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法规政策,但与低碳经济直接相关的法规政策还很不系统和完善。应制定《能源法》、《低碳经济法》、修订《节约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电力法》、《煤炭法》等,并出台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专项法律和法规标准。同时应建立完整科学的政策体系。并对以往颁布的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进行清理和调整。同时,应积极进行制度创新,形成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应加快我国能源体制改革,建立起能够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的价格机制和体系;加强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建设、促进排污权有偿取得和交易制度改革;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等。

四、结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是各国政府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践行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增加了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进而带来碳排放量的增多,对发展低碳经济形成较大压力,节能减排任重道远;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在城市化率、能源结构、能源利用效率、碳汇林业以及制度创新等方面还存在差距,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因此,中国有信心和能力,通过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大力推进低碳经济,实现对国际社会节能减排目标的承诺,促进经济社会和谐、高效、可持续发展。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滥用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不良的经济影响逐渐被人们熟知,尤其是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严峻的考验。特别是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促使世界经济加速向如何合理运用能源使经济社会低碳化的方向深入发展,而低碳经济则成为实现全球减排目标,促进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作为低碳经济主要的涉及部门,建筑业如何在全球低碳化的大背景下,结合自身发展特点,适应社会经济进步,成为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我国建筑业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建筑设计、规划不合理、耗能量大。

在我国,住房面积在100平方米以上的居多,尽管国家在2006年时曾经规定在新建商品房中90平方米以下的房屋要占到总建筑面积的70%,但是少有城市能够达到这一标准,既是个别地区能够达到,那些符合标准的房屋也多数存在着采光不好,通风不好等设计上的严重问题。

(二)建筑材料和能源利用方面存在隐患。

目前,大多数被建筑工地所采用的建筑材料都是消耗高,污染高,效果差的材料。在能源的利用上很少采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清洁型能源,煤炭和石油仍然是建筑能源的主要来源。

(三)我国建筑节能标准和国际节能标准之间存有差距。

据统计,我国每年的新建工程面积虽然占到了世界新建工程的一半,但是80%到90%都没有达到国际节能标准。我国现在的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仍然是发达国家的3倍。因此,虽然说上海等一些先进大都市已经在推行低碳经济,但是从本质上而言,我国的低碳建筑依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一个成熟的运行体制和成熟的`路线技术图,也没有相当清晰的低碳计算体系。

(四)大众参与度低,相关政策和法规未出台。

目前,低碳经济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相对应的绿色建筑,建筑企业的低碳增长方式也正值一个雏形阶段。因此,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并没有形成一支的向心力。对消费者和企业并没有完全普及环保的绿色观念,而政府虽然从宣传整体上日渐注重环保,但是与此相关的有效管理体制仍然没有强制的实施。

二、我国建筑能耗不合理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初级阶段。

据相关资料的统计,我国平均每年有15万以上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同时,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提高,城市居民对居住条件的改善有着迫切的要求,均推动了我国建筑业迅速发展,全国城乡到处大量开展新建房屋。近几年,全国每年竣工的房屋面积约20*108m2,并且继续快速增加,但是由于建筑用地的规划和建筑设计的不合理,导致浪费严重,采暖燃煤排放物对空气的污染度高出国际标准2至5倍。据统计,全球有50%的能源用于建筑,同时人类从自然界所获得的50%以上的物质原料也是用来建造各类建筑和附属设施。目前,建筑业已是国民经济中能源消费和环境污染增长最快的行业,我国建筑钢材的消耗占全世界总产量的50%,建筑能耗占国民总能耗的30%。这与全球正在大力提倡和我国政府努力推行的“低碳建筑”、“节能减排”等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存在尖锐的矛盾。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強。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介绍低碳经济,并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分析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要建立低碳理念,然后朝着低碳化的生产结构和能源结构方向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背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影响我国发展全局的问题中一直都包括农业、农民、农村这三方面问题,近几年来,关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问题,在中央发布的一号文件中已经数次提到。尤其在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中诸多弊端层出不断,具有代表性的是不当发展造成的生态严重破坏、滥用农药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污染问题。目前各行各业都在积极推行低碳经济,在这一背景下,思考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改变,解决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就成为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

1低碳经济介绍。

低碳经济,也就是low-carboneconomy,是以减少排放温室气体、低能耗、低污染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发展体系。低碳经济的指导理念是可持续发展,是以技术创新、产业转型、制度创新和新能源开发为手段,减少化石能源消耗,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保证生态环境不被破坏为目的的一种双赢的经济发展形态。最早在政府文件中提到“低碳经济”的,是英国能源于2003年发布的《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提出的背景是在英国受到了能源安全威胁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英国将要面对的问题,对于世界上的其它国家也一样是要面对的。在我国,发改委也于2010年确定开展建设低碳产业的试点,我国也开始进入低碳经济时代。低碳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崭新形态,它的主要手段是:创新的工艺、创新的能源以及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制度。低碳经济的发展观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理念,具有的特征是耗能小,污染物排放少,污染少甚至不污染。因此,这种低碳经济的发展形态可以实现能源消耗的降低、污染物排放的减少,节能降耗,既经济又环保。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要求农业经济逐渐转变为低碳的发展,要求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低碳运行,从原料使用、能源消耗、运行和农业废物处理等各个环节,都能绿色、低碳、生态化发展,进而实现整个行业以致整个国家的低碳发展。在这一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为了能够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建立高效、节能、环保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并不断完善形成体系,这就要求要在实现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发展建立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2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当前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生产效率低下,二是科技水平较低,三是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首先,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不高。受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影响,在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农民群体,大多数为文化知识水平不高的普通农民,缺乏先进的农业经营管理知识,只是以出卖劳动力实现农业生产。而且,在工业和其它行业快速发展的影响下,许多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年人陆续放弃农业生产,转而去外地打工,从事其它行业,这就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都是没有能力外出打工的老年群体。因此,当前,很多农业科技的先进技术都很难在农村进行推广,很难真正的服务于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这就造成了我国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的现状。其次,我国农业科技总体发展水平较低。与很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农业发展虽然历史悠久,农民也有自己的一套种植经验和种植方式,但是新科技和新技术较少。尤其在一些偏远地区,农业发展的方式还是非常落后的,甚至还有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发展方式存在。总体来说,我国从事农业科技创新的人员相对较少,也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科技创新的能力不足,无法借助科技发展的力量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我国农作物产量和质量无法快速提高。最后,我国农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的问题较为严重。我国农业经济在长期的发展中,粗放式的发展方式一直占有较大的比例,另外工业的粗放发展也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由于化肥、农药工业的粗放经营,导致农药化肥品质相对不高,加上农业生产的粗放发展,滥用、错用农药化肥,造成了我国农业环境污染和农业生态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另外,工业发展中的废水、废渣等无组织排放,对农业环境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同时,我国农业发展一直存在着掠夺式发展的情况,造成了自然生态被破坏,土壤沙漠化严重、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摘要:在后危机时代,低碳经济被各国普遍看作经济复苏的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也是我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必要性,并提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从而为相关的宏观管理决策提供参考与借鉴。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短缺等问题,发展低碳经济成为世界各国应对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我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失衡,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长期的包袱和隐患,制约了我国的经济稳定、高效和可持续发展。因此,探索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际上看,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正由科学共识转变为实际行动,全球经济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逐渐明晰。英国发布了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又于7月发布了《低碳转型计划》;美国于众议院206月通过了《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设置了美国主要碳排放源的排放总额限制,相对于的排放水平,到削减17%,到2050年削减83%。日本于提出要打造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低碳社会,并于年8月发布了《建设低碳社会研究开发战略》。尽管《京都议定书》中没有规定我国的减排任务,但高速的工业化发展和快速的能源消费增长排放及其变化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来自国际社会要求我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要求我国必须做好迎接后危机时代挑战的准备。

我国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但因人口众多,人均资源能源占有量与世界整体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低,温室气体排放量高于其他国家,经济发展与减排目标双重压力矛盾突出;我国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经济发展受到威胁,水资源短缺和区域不平衡加剧,农业生产损失巨大,海平面持续上升,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威胁。因此,我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在发展的同时实现节能减排,对我国来说是一种双赢的选择,既能化解国际上的压力又符合我们自己的特殊国情。

我国的低碳发展宜采取既基于国情又符合世界发展趋势的渐进式路径,制定清晰的阶段目标和可行的优先行动计划。我国经济发展是以资源的大量浪费和生态的巨大破坏为代价的。因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是控制碳排放量的重要措施。我国电力系统普遍存在着低效率运行和严重能源浪费问题,所以重点推广配电用电领域的重大自主创新项目,可极大提高节能减排效率。建立生物能源,利用沼气技术,发展沼气产业;充分利用太阳能、水能、风能、潮汐能、核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发电;潮汐能、地热等能源都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发展高能效低碳排放的产业可以避免重化工业过度发展带来能耗高、物耗高、碳排放高等问题,能源技术的突破和革命决定了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技术的捕集与封存技术的应用使减排行动降低30%成本,因此,国家应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为能源技术发展提供体制和制度保障。首先,要增加资金投入促进低碳技术创新,如开通环境金融、风险投资,建立能源基金等。其次,要建设能源人才培育机制,如通过自主培养和引进吸收来增加我国能源技术人才储备,建设产学研相结合的能源技术创新体系,推动能源技术成果的快速产业化。

制定相应政策保障机制,营造低碳经济环境。我国目前尚未制定系统的专门的低碳经济制度与政策,现有政策的不完善成为导致我国经济长期陷入减排治理缺损的重要根源。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政策创新应抓住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加以深度推进:一是加强低碳发展立法,完善法治,深化相关配套改革,强化环评制度和能评制度,探索生态补偿新机制。二是从以行政手段为主的政策向主要依靠市场为主的政策转变。三是完善现有以目标责任制为主要形式的低碳经济统计、监测、评价和考核体系。第四,建立低碳经济信息披露制度和举报制度,强化企业家责任和企业社会责任,有序引导低碳消费。

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低碳金融体系是围绕低碳经济的投融资活动,如何以低碳金融体系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显得日益重要。我国低碳金融项目应重点在交通领域、农业领域、建筑领域发展。能源领域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大清洁煤技术的开发利用,支持能源低碳创新技术的重点突破,支持发达引进发达国家成熟的低碳先进技术。

广泛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意识。政府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低碳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对人们的消费活动进行有意识地、合理地、科学地引导,倡导形成绿色消费、绿色经营的理念,引导人们的消费观念向低碳、生态、健康的方向转变,使之消费行为向低碳化方向转变,形成低碳的生活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气候变化的新国际合作机制,引进国外先进理念、技术和资金,使我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通过新的国际合作模式和体制创新,促进生产与消费模式的转变。

发展低碳经济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我们应该结合国家实际和中长期发展战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优化产业结构,营造健康有序的低碳经济环境。全民应该动员起来,纷纷投身建设低碳城市、倡导绿色生活中,以保证我国经济整体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庄贵阳,储诚山.低碳经济选择与践行科学发展[j].中外能源,2009(1).

2、张坤民.发展低碳经济是中国的内在需求[j].理论视野,(2).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原因与对策研究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经济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特性。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严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立环境税收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手段、完善碳交易市场和健全金融支持体系等建议。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目前,中国的经济发展步伐放缓,在“新常态”的背景下,中国如何降低资源能耗、治理环境污染又保障经济的长久健康发展、履行大国责任成为全球瞩目的问题。

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现实严峻。一方面,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困难重重。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进一步强调经济结构的转型调整,但是,第二产业所占的比例依然很高,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虽快但贡献率仍有待进一步加。另一方面,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我国是以煤炭为能源结构主体的国家,且需求量巨大,而提高煤炭的利用率、降低其污染物排放的技术难度较大。同时,我国促进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力等资源的利用和推广需要循序渐进,资金、技术、管理等配置很难一步到位。能源结构的调整从根本上讲,需要实现技术的创新。而技术的突破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长期钻研,我国在技术创新的财政支持方面尚欠缺长期的投入机制。

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环境税收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真正建立环境税制,对能源消耗所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缺乏补偿机制。现有的资源税、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虽然针对资源利用进行了一定的税收调节,但并未突出其补偿能源消耗造成的负外部性成本功能,且标准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其环保节能的作用较弱,利用税收手段进行有效调节的目的难以实现。相较而言,英国、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环境税收体系较为完善,不仅能够利用税收收入补偿企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破坏,也能够通过提高企业成本、利用税收调节和引导企业进行技术革新,利用新能源和节能技术进行生产。

财政支持投入不足且手段单一。一方面,通过我国公开的政府预算可以看到,财政支出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金额较少,所占比例远低于英美等发达国家。据测算,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资金缺口较大。另一方面,财政支持低碳经济发展的手段单一。在目前我国采取的政策手段中,占最大比例的是财政支出和财政补贴手段,而其他财政税收形式利用的较少,如间接税收优惠、专项基金等手段都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我国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参与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最多的国家,且市场份额居全球首位,但是,由于缺乏交易系统等建设,我国长期在世界碳交易市场上一直都处于低端位置。20xx年,我国全面启动碳交易市场,成为世界最大的碳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的碳交易市场尚不成熟,和发达国家相比,不仅起步较晚,且相关的金融体系建设较为落后,对碳金融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交易平台尚不成熟,交易价格不合理。这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推进节能减排、促进技术革新、发展低碳经济。此外,我国碳交易市场上的碳金融衍生品较为缺乏,金融体系发育不足,不利于多元化的投资。

金融支持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支持机制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等领域的技术创新企业的贷款等支持体系尚不健全,缺乏绿色金融理念。金融机构需要建立间接融资等多方位的体系支持低碳企业开展研发创新,并加大支持力度,依靠金融创新服务于低碳产业和低碳技术。同时,金融机构要加强对贷款资金的追踪管理,从而保障企业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管理。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秦皇岛市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学生论文

摘要:低碳经济是目前国内和全球的热点研究问题。文章在对秦皇岛市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应该通过大力开发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倡导低碳生活、鼓励低碳技术的研发等措施发展秦皇岛市的低碳经济建设。

关键词:低碳经济;秦皇岛;节能减排;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本特征的低碳产业、低碳技术等经济形态的总称,是高碳能源时代向低碳能源时代演进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一场涉及生产模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国家权益的全球性革命。秦皇岛市作为旅游和港口城市,对发展低碳经济拥有最大的潜力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近几年来秦皇岛市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低碳政策,如有:《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总量控制目标方案》、《秦皇岛市“十一五”污染物排放总量分配指标》、《秦皇岛市“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削减目标责任书》、《秦皇岛市主要污染物减排“71030”工程实施方案》等等。但近年来,秦皇岛市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全市生产总值达877亿元,比上年增长10%,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11.4:36.8:51.8;旅游业逆势上扬,接待国内外游客1638.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3.6%。全年港口吞吐量接近上年水平,达到2.46亿吨。

“十一五”全市能源消费增长初期高于经济发展,总量由的495万吨标准煤增长到的'745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12.6%,增幅略低于生产总值0.8个百分点。全社会用电量到09年增加到17.63亿千瓦时,年均增长7.5%,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由06年1.15吨标准煤上升到09年的1.18吨标准煤。

秦皇岛市“十一五”能源消费情况表。

指标。

生产总值(亿元)。

571.56。

665.1。

808.95。

877.01。

全社会能源消耗总量(万吨标准煤)。

495。

530。

663。

745。

全社会电力消费总量(亿千瓦时)。

13.58。

16.29。

17.21。

17.63。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吨标煤)。

1.15。

1.26。

1.22。

1.18。

能源消费弹性系数。

0.53。

2.09。

1.24。

电力消费弹性系数。

1.54。

1.49。

0.47。

0.25。

数据来源:秦皇岛统计年鉴。

1、能源供需矛盾较突出。秦皇岛市一次能源资源非常有限,可再生能源利用开发规模较小,能源供应基本上靠市外输入。能源的组织、运输压力较大,再加上能源价格持续走高,对秦皇岛市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构成了严重制约,能源保障形势严竣。

2、消费结构不合理。秦皇岛市能源消费构成主要由煤炭、电力及石油制品,一次性清洁能源消费比例不高,新能源开发不足。

3、能源发展缺乏统一管理。目前,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有效的能源管理体制。由于能源管理职能分散,管理机构缺乏权威,管理力量薄弱,产生了许多问题:一是能源供需统计数据不全,不能提供有效的决策依据;二是新能源的推广应用、能源利用与节约、能源与环境保护等工作推动不足;三是能源部分品种供应的垄断,使得相关企业竞争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1、加大宣传力度,倡导低碳生活。

培养全民低碳意识。这要求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媒体,充分运用各类宣传媒体,宣传新型的消费模式,引导公众自觉做到节油、节能、节水等,减少碳排放。倡导生活中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少用塑料袋,不使用一次性用品、出行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等低碳生活方式。

2、加大投入,加强低碳技术创新。

低碳技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核心。低碳技术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秦皇岛市能否顺利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因此,必须加大投入,尽快发展低碳技术。根据秦皇岛市能源消费结构,需要研发的低碳技术包括节能和清洁能源、煤碳的清洁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核能、清洁汽车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等涉及温室气体排放的新技术。

3、采取经济政策手段,促使企业承担发展低碳经济的社会责任。

企业是发展低碳经济的主力军,推行低碳经济,要在低碳经济战略的导向下,出台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使用的政策。可运用减免税收、财政补贴、政府采购、绿色信贷等措施,来引领企业开发先进的低碳技术,研究和实施低碳生产模式。作为企业,要树立低碳经济发展意识,建立起低碳经济的责任制度,提升企业的形象。

4、加强区域间合作交流,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

秦皇岛市应该加强与天津、上海等新能源产业发展先进地区的合作,吸收它们新能源产业发展经验,通过吸收其他区域的经验和发展模式,秦皇岛市要抓住机遇,打造新能源品牌,提升新能源产品的竞争力,从而保证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5、加强国际合作,形成低碳研发技术体系。

走低碳发展道路,技术创新是核心。应采取综合措施,为企业发展低碳经济创造政策和市场环境。应逐步建立起节能和能效、洁净煤和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以及森林碳汇等多元化的低碳技术体系,为低碳转型和增长方式转变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应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通过与发达国家企业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开展自愿或强制性标杆管理,使秦皇岛市的重点行业、重点领域的低碳技术、设备和产品达到国际先进乃至领先水平。

总之,发展低碳经济,是秦皇岛市转变发展观念、破解发展难题的重要途径。应通过产业结构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创新、政策法规的完善等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低碳导向型社会,实现秦皇岛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2]陈迪桂,韩明杰.低碳经济视角下山东新能源产业发展研究[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0,9.

[3]冯然,陈守敬.广州市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及建议[j].国际经贸探索,2010,7.

[4]曾国平.张甲庆.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责任及其实现路[j].理论学刊,2010,9.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提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低碳经济的内涵,而后对株洲发展低碳经济提出若干对策,以期为中部地区发展低碳经济提供参考和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对策;株洲。

初,全球性保护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式启动“中国低碳城市发展项目”,上海、保定入选首批试点城市;未来3~5年内,(国际)气候组织将在中国发展15~20个低碳城市。“低碳城市”迅速成为自“花园城市”“、人文城市”、“魅力城市”“、最具竞争力城市”之后中国城市的最新最热目标,已有多个城市如杭州、珠海提出了打造低碳城市、申报低碳经济示范区的构想和具体措施。在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面前,我国提出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的方针,各地都在积极寻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的方法措施,株洲也千方百计在危机中寻机。笔者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就是株洲的一大突破口,是株洲在经济危机中获得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低碳经济”的提出始于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问题的考虑,但随着实践的不断进展,其内涵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尽管对低碳经济表述方式存在差异,但其内涵大致相同,即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三低三高”为主要特征,以最少的温室气体排放获得整个社会最大产出的“绿色经济”。该经济发展模式在减排二氧化碳、减少碳源以及增加碳汇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从而改善生态系统的调节和承受能力,使社会经济体系向低碳经济转型。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是建立低碳能源系统、低碳技术体系和低碳产业结构,以及与之相匹配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并构建出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市场机制体制。

发展低碳经济的核心是技术革新和制度革新。其中,低碳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开发技术、煤的清洁利用技术、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埋存(ccs)技术,这些技术涉及到电力、交通、建筑等行业。因此,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不断创新,创新和运用高效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全方位地改造建立在化石燃料基础上的现代工业,实现人类历史上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再一次伟大变革。

(一)制定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应结合长株潭两型社会和节能减排的工作需求,尽快开始研究制定株洲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开展社会经济发展碳排放强度评价,指导和引领政府、企业、居民的行动方向和行为方式。在株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中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将低碳经济纳入株洲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从而进行总体安排部署;二是株洲市制定重点行业和部门的低碳发展规划,向低碳转型。

(二)树立低碳经济意识,提倡低碳生活方式1、树立低碳意识。株洲市各级政府机关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创建低碳型机关活动。各级教育部门及相关院校要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及低碳城市建设内容渗透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节约、环保、绿色经济和低碳意识。企事业单位、社区等要经常性组织开展的低碳宣传,大力宣传建设低碳株洲的重要性、紧迫性。开展低碳(绿色)机关、小区、学校、酒店、家庭等创建活动。

2、加快推进低碳化生活方式。积极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用等方面,从传统的高碳生活和消费模式向低碳模式转变,尽量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鼓励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出行或以步代车。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尽量减少奢侈消费。推进住房节能装修,采用节能的家庭照明方式和科学合理使用家用电器,倡导消费株洲本地生产的产品。

(三)企业积极参与低碳经济发展1、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株洲能否利用后发优势在工业化进程中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株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株洲应该大力鼓励企业开发低碳技术和低碳产品,鼓励企业开发低碳先进技术,集中力量攻克瓶颈技术。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形成低碳技术体系,引领株洲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具有低碳特征的产业。株洲应该将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扶持鼓励低碳型企业发展,大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淘汰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劣势企业。同时,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拒绝能源消耗大、附加值低的项目,防止发达地区进行“碳排放”的产业转移,形成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大大降低高耗能产业的比重。在未来的发展中,株洲企业向“施振荣”利润曲线(或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向前端延伸,可以从产品的生态设计入手,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和产品;向后端延伸,开发形成自主品牌与销售网络,不断提高产业和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四)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契机,重点抓好工业节能减排。作为长株潭城市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株洲建设“两型社会”试验区面临的最大难题无疑是污染问题,其中又尤以清水塘工业区的污染最为严重。在20召开的株洲市“两型社会”试验区新闻座谈会上,株洲提出把清水塘作为“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株洲发展循环经济,应将减量化放在首要位置,减量化应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工作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株洲市的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

同时,要大力推进株洲的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株洲城市和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了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了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五)构建“低碳经济示范区”,先行试点。年初,世界自然基金会以上海、保定为试点推出“低碳城市”发展示范项目,以期能总结出可行模式,陆续推广至全国。我国会分别在东部、中部和西部选择典型的城市或地区作为低碳经济试点区,在电力、交通、建筑、化工、化石等能耗高、污染重的行业先行试点,作为中国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而株洲的低碳经济示范区应该成为株洲低碳经济政策推进的经济转型试验地,在能源、建筑、交通运输、城市建设等方面进行创新,为低碳产业创造发展机遇,为低碳技术研发创造新的增长点。此外,对于刚设立云龙新区的将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区试点,应设立专门的建设协调机构,并由专人管理,实施“一把手”工程,以保证低碳经济示范区的试点成功,进而将之推广至株洲地区及湖南。

(作者单位: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主要参考文献:[1]谢军安。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路与对策[j]。当代经济管理,2008。12。

[2]丁丁。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实现途径和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与循环经济,2008。3。

[3]林宏。国内外低碳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及对浙江的建议[j]。城市,。9。

[4]刘传江。低碳经济对武汉城市圈建设两型社会”的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5。

[5]陈瑞清。发展低碳经济构建两型社会[j]。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9。3。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二)中国的敏感反映与积极行动构建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为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操作性诠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综合创新与实践,完全符合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实现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不可逆转的划时代潮流,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全球性革命。

中国政府大力倡导和力推发展低碳经济。自2006年就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的目标。2007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会议上,短短的一篇讲话中有四句话讲到了“碳”:“发展低碳经济,发展低碳能源技术,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增加碳回归。”已经表明了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和决心。

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不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的政策,在客观上为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我国先后发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以及《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三个大的纲领性文件。前者明确提出把解决能源、水资源和环境保护技术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先位置,把“全球环境变化监测与对策研究”作为科技工作的重点任务,列入国家科技计划予以重点支持:并加强节能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以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等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的研发。

后者指出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模式,推进技术创新,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而《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新增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容,指出要强化能源节约和高效利用的政策导向,加大依法实施节能管理的力度,努力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以及控制工业生产过程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等。除了发布纲领性文件外,2003年以来,国务院还先后发布了《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以及《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等政策性文件。再者,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规定,我国在编制完成《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并于2007年正式颁布实施。2007年6月,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分布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以落实国家方案。2008年10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详细阐明了气候变化与中国国情、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和目标、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提高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加强气候变化领域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机制建设等重大问题的原则立场和诸种积极措施。[5]四、对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思考与建议(一)发展低碳经济应该始终立足于国情,分步实施,有序推进发展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选择,它意味着能源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技术的革新,是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途径。国际上先进科学的发展低碳经济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应当积极借鉴。在目前及今后的节能减排工作中,应该结合国情,有序地、分阶段、有重点、有目标地积极推进低碳经济。推进低碳经济的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应该逐步纳入国家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法律体系中,循序渐进,使基础设施的正常更新能够承受,避免对经济带来较大的冲击。节约能源、防治污染和减排温室气体之间的政策和措施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因此,应该把发展低碳经济作为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和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突破口。

节能应当是我国长期优先坚持的战略,要将节能减排作为新的生产和消费增长点。

(二)加快构建和形成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战略框架和社会行动体系目前,低碳经济已经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低碳经济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成为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国应该及早推动社会经济朝着低碳方向转型,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要。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要积极地借鉴、吸收、消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要在我国已有的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行动规划、方针措施的基础上,加快实施低碳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部署,及早开展各项相关行动,必须使发展低碳经济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导向、政策、意愿;实现低碳经济、节能降耗,无论是法律法规、政策环境,还是技术发展,都必须要有政府的强力推动和政策倾斜性。

笔者认为,低碳经济虽然在我国还是新生事物,但是建设“低碳中国”是战略选择和长远目标。建设“低碳中国”,应向社会大众表明政府联合全社会一起实现低排放或零排放的决心和勇气。

在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和政府应该反映敏捷,超前认识,超前谋划,积极应对,行动适时,特别是对发展低碳经济应建立长效机制和科学的制度安排,使中国在国家层面、企业层面、社会层面和公众层面上,实现经济活动低碳化———低碳活动企业化———低碳技术创新化———低碳模式制度化———低碳参与公众化———低碳体制社会化———低碳合作国际化———低碳文明生态化。

(三)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低碳经济的实现形式是合理调整能源结构,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开发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近期,我国应把节能和煤炭的清洁利用作为重点,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快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低碳和固碳技术的研发;在中期要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推进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技术以及碳收集与埋存技术的应用;更长远看,建立以可再生能源、洁净煤、先进核能等为主体的可持续能源体系。除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外,还必须加快开发清洁的替代能源,尤其是战略性地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比重,向“低碳富氢”的方向发展。

尤其是应减少地下含碳能源的开采,大力开发太阳能、水能、风能、核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发展替代能源要按照以新能源替代传统能源、以优势能源替代稀缺能源、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思路,逐步提高替代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今后优质能源发展空间包括将核电作为主要的发展能源,把天然气作为能源调整的重要部分,坚定地发展水电,在分析技术、经济和可行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发展其他可再生能源。

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来解决我国能源问题,根本出路是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节约优先的方针,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过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调整工业结构、优化用能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要强化工业节能,推进建筑节能,加强交通运输节能,引导商业和民用节能,推动政府机构节能。特别要注意全面推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工作,力求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推进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走中国特色的生物质能源发展道路。

(四)积极研发低碳技术,形成低碳技术体系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注重科技创新和先进低碳技术的推广,同时保护知识产权。应高度重视能效提高技术和低碳技术的战略意义。通过推广和应用新型低碳经济技术方式,引领中国向新型低碳经济发展。中国不仅需要大力发展先进低碳技术,更要注重科技创新和低碳技术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以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低碳化。

中国应当确定将重点研究的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技术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技术,主要行业co2和甲烷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控制与处置利用技术,生物与工程固碳技术,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清洁、高效开发和利用技术,先进煤电、核电等重大能源装备制造技术,co2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农业和土地利用方式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技术等。

大力发展包括清洁煤和可再生能源在内的先进低碳技术是节能减排最为关键的因素。中国需要通过自主创新和国际技术合作与转让,争取尽快掌握和推广低碳技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和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鼓励推广包括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能源技术在内的“低碳能源”技术。广泛应用于清洁燃料交通工具、节能型建筑、环保型农业等领域的低碳技术既具有广阔应用前景,技术转移、设备制造和相关服务又可成为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应对气候变化所推动的低碳技术和产业的新兴与发展,将成为未来工商企业发展的大趋势,企业应当前瞻性地认识这一全球趋势带来的重大变革,因为未来的经济必定是低碳经济,未来的竞争必定是低碳经济之间的竞争。“碳排放”将成为今后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过去和现在是争夺土地、石油、煤炭、矿产等,将来就会争夺碳排放权。为此,要赢得未来的竞争,中国政府和企业应该充分考虑对低碳技术进行战略投资;规模应用低碳技术,抢得先机,提高公众形象;紧密研究和跟踪气候变化的国际制度发展,争取有发言权、争取自己的主张能够在国际制度和国家政策中得到体现;针对可能制定的国际制度和国家政策,超前作出企业的部署;利用cdm(清洁生产)项目机遇,发展低碳技术,尽早实现技术升级;利用技术转让机制,加快实现跨越式技术发展。

(五)制定清晰的政策目标,依托和整合现有政策体系和手段推进低碳经济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有清晰的政策目标并传递成价格信号,可以促使企业和个人都积极融入到低碳经济的框架中来,长期的政策目标也可以给企业以信号和坚持低碳模式的信心。我国应制定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方案保持一致的新的能源政策,还应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此外,实施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应多样化和相互协调。当前在节能减排工作中还存在着两个误区———重行政命令,轻市场手段;重做大单位gdp能耗分母,轻做小社会总耗能。如何走出误区?我们认为,应该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将节能作为一个盈利市场来经营。我国已制定和实施了不少促进节能的法律法规,但多数以行政命令方式推行,经济激励措施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要通过多种政策工具的协同作用向企业发出明确的信号,并通过多种方式帮助企业决策者从更全面、更广阔的视角来认识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六)充分发挥碳汇潜力,尽快实施碳信息披露项目,构建中国碳平衡交易平台中国拥有增加碳汇、减少碳源的基本潜力,应当通过植树造林、草原修复、湿地保护、农田保护和海洋管理等措施保护自然碳库,利用植物和土壤吸纳大气中的co2,清除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应主动、积极地推动环境信息公开;政府要为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和稳定的减排环境,企业应本着自愿的原则通过碳信息披露项目向其利益相关方披露相关信息。中国应该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来建立国家的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数据库。通过签署碳信息披露项目,投资者能够收到所提交问题的反馈。通过参加碳信息披露项目,企业能够系统分析其温室气体排放情况以及能源使用情况,能够测量碳排放量标志着已经向管理类似排放迈出了第一步。参与碳信息问卷能够带来众多内部效益,尤其是成本节约方面。由于气候变化和碳排放是企业重要的战略问题,节能增效是企业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通过政策推动和制度安排,使“节能减排”成为中国企业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理解而能有所作为。

应该积极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有效经验,思考和架构比较合理的中国碳平衡模式,以此奠定建立中国碳基金制度和中国生态补偿金制度的基础。中国环境文化促进会和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社会战略专业委员会已于2008年11月5日发布了《中国碳平衡交易框架研究》项目报告,首次提出以“碳”这一可定量分析要素作为硬性指标,对经济活动加以监测、识别和调控,建议在中国以省级为单位推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项目建议的建立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碳源-碳汇的平衡账户(确立碳预算、碳信用、碳基金等碳汇交易机制与市场工具),是进行“碳源-碳汇”交易制度的前提。应该在尽快对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碳平衡状况,即碳源量与碳汇量进行统计分析,从而使生态受益区在享受生态效益的同时,拿出享用“外部效益”溢出的经济效益,对生态保护区进行补偿。这实际上是将碳源排放空间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碳汇吸收能力作为一种收益手段,利用我国区域间碳源和碳汇拥有量的差异,通过有效的交换形式,形成合理的交易价格,使生态服务从无偿走向有偿。

(七)中国企业应积极参与制定低碳经济国际规则不了解低碳经济贸易的国际规则,我国企业将可能遭受重大损失。碳排放交易规则的制定者,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我国企业及时参与规则的制定非常重要。目前,企业作为发展低碳经济的主体,应对其建立激励机制,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科技创新。

政府通过设定明确的碳排放上限,可以科学界定哪些行业、哪些领域当中还有减排的潜力。

低碳经济是基于自然规律的经济模式,因此通过对企业的减排进行实时的监测,摸清其减排程度,并对其应尽的减排义务进行客观评估,可使企业获得明确的信息。另外在减排过程中设立一些税收等政策激励的措施,促使企业寻求更好的节省能源的技术和方法。此外,稳定的政策和市场环境从长远来说非常重要,企业需要长期的稳定感,从而根据政府制定的目标相应地调整自己的发展计划和重点领域。低碳经济的政策要有时间范围,如英国政府就承诺在2015年之前低碳政策维持不变,这样就能给企业发出一个明确的信号;明确的信号可以给企业以稳定感,同时也可以给消费者个人提供更多消费的信心。应最大限度地使用以市场为主的自愿性机制,在完全必要和设计完善的前提下提倡以监管等原则来保障成效。其一,通过税收优惠、融资优惠等激励机制,政府和相关企业将会增加对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投入,或者通过对研发资金的重新分配,来推动低碳技术的发展。其二,由于对碳排放的限制,排放温室气体较多的企业不得不增加对低碳技术的需求,一个新兴的低碳技术市场将会形成,这将极大地促进低碳技术产业的发展。其三,由于学习效应,低碳技术的性能在应用中将得到提高而成本却会下降,这反过来增强了技术自身的吸引力,使其市场前景变得更为广阔。

中国企业应该而且必须积极参与全球经济,建立低碳领域的技术创新机制。伴随《京都议定书》的执行,相应的减排技术产业及其市场将逐步形成。清洁能源技术和高效能源技术将逐渐成为这一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技术,谁在这个领域的技术创新中取得突破,谁就能够抢先占领这一市场,谁就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此外,更应注重低碳技术创新机制和清洁发展机制的整体战略部署,这不仅会带来非常大的利润,也是非常重要的国际合作领域。[6](八)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当前,在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应建立发展低碳经济的法制保障机制,形成具有法效的低碳体制。我国有关的立法工作包括:(1)《清洁生产促进法》(2003年1月1日施行)、《促进循环经济法》已经审议通过(2009年1月1日施行),成为我国发展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基本的法制保障;(2)《能源法》正在起草。

能源法作为能源领域的基本法,是促进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实施的重要注律基础。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l月,跨部门的能源法起草组成立,国家能源办、发改委、国务院法制办等15个部门为起草组成员单位。能源法草案征求意见稿由国家能源办于2007年12月3日对外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并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对草案建议稿进行修改;(3)《可再生能源法》与《节约能源法》(已修订)配套规范性文件的抓紧制定等。此外,我国还将在下一步适时开展一些环境和资源领域法律的修改工作,比如《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矿产资源法》、《煤炭法》、《电力法》等,抓紧制定和修订节约用电管理办法、节约石油管理办法、建筑节能管理条例等,强化清洁能源、低碳能源开发和利用的鼓励政策。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有两个:一是调整能源消费结构,降低煤炭等化石燃料占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提高清洁能源比例;二是节约使用能源资源,改变消费行为,提高能源开发利用效率。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显而易见的是,随着经济的继续高速增长,能源需求和消费将继续增加,以煤炭等化石燃料为主的能源结构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因此,低碳经济在我国的发展,最重要的不是短期内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而是应当着力于提高能效。如何保证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战略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呢?从政府的角度看,一是要善于通过规划等手段,尽快制定和完善能源总体规划以及煤炭、电力、核能、可再生能源等专项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合理布局,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能力;二是要综合采取激励性和约束性的手段,引导、支持企业在低碳经济领域积极投资,参与开发清洁能源;同时加强监督检查,完善准入制度,对名录中需要淘汰的落后企业和技术坚决取缔;三是要积极稳妥推进能源资源价格改革,形成能够反映能源资源稀缺程度、市场供求关系和污染治理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从企业来说,一是要注重研发先进能源技术,创造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大力提高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要及时掌握和善于利用法律政策中的激励措施,灵活运用金融、税收、投资倾斜、项目扶持等优惠措施抢占先机。

[参考文献]。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针对上文分析出的问题,本文对财政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提出以下四条政策建议:

建立和健全环境税收体系。在资源税改革和环保税推出的背景下,要加紧落实环境税收体系的相关政策,充分发挥税收的调节和引导作用,通过提高企业税收成本的手段促进企业实现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转型,突出环境税种的环保节能的功能。同时,税收收入作为负外部性成本的补偿,应成立专项基金,用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和生态恢复的投入。

加大财政投入,丰富支持手段。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加大政府预算中用于资源和环境治理的比例,并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资金管理配套措施加大对节能环保技术的支持力度。同时,要丰富利用财政补贴、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税收优惠和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优化补贴等支持环节,充分调动企业积极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对于企业引进技术和设备,也需要提供一定的税收政策优惠,以便于企业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提高生产质量和绿色研发。

完善碳交易市场,开发碳金融衍生品。一方面,我国需完善碳交易市场,在排放权交易中加强金融创新,并积极拓展绿色中间业务,开展风险投资基金等。另一方面,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开发各类碳金融衍生品,如碳基金、碳期权、碳期货、碳信托基金等,丰富投资渠道,并完善相关机制降低投资风险,推动市场发育。此外,对于低碳企业上市融资,要加强政策支持,设立绿色通道,促进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和绿色生产。

建立绿色金融理念,健全金融支持体系。金融机构应树立绿色金融的理念,积极建立银行绿色信贷、间接融资、信用担保融资、风险投资机制等支持体系,并完善相应的配套机制,完善环境评级标准和风险评估机制等,从而发挥金融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同时,要加强对贷款等资金的追踪管理和监督,并通过融资政策引导企业开展能源审计,从而支持低碳经济的发展。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低碳工业。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欧美发达国家大力推进以高能效、低排放为核心的“低碳革命”,着力发展“低碳技术”,并对产业、能源、技术、贸易等政策进行重大调整,以抢占先机和产业制高点。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在全球悄然打响。这对中国,是压力,也是挑战。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一。

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加快推进的中国,正处在能源需求快速增长阶段,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可能停止;长期贫穷落后的中国,以全面小康为追求,致力于改善和提高13亿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带来能源消费的持续增长。“高碳”特征突出的“发展排放”,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一大制约。怎样既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又不重复西方发达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发展的老路,是中国必须面对的难题。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二。

“富煤、少气、缺油”的资源条件,决定了中国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低碳能源资源的选择有限。电力中,水电占比只有20%左右,火电占比达77%以上,“高碳”占绝对的统治地位。据计算,每燃烧一吨煤炭会产生4.12吨的二氧化碳气体,比石油和天然气每吨多30%和70%,而据估算,未来中国能源部门电力投资将达1.8万亿美元。火电的大规模发展对环境的威胁,不可忽视。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三。

中国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这决定了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是工业,而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又加重了中国经济的高碳特征。资料显示,1993―,中国工业能源消费年均增长5.8%,工业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约70%。采掘、钢铁、建材水泥、电力等高耗能工业行业,20能源消费量占了工业能源消费的64.4%。调整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生产技术和能源利用水平,是一个重大课题。

发展低碳经济面临挑战四。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由“高碳”向“低碳”转变的最大制约,是整体科技水平落后,技术研发能力有限。尽管《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规定,发达国家有义务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但实际情况与之相去甚远,中国不得不主要依靠商业渠道引进。据估计,以的gdp计算,中国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年需资金250亿美元。这样一个巨额投入,显然是尚不富裕的发展中中国的沉重负担。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摘要:在分析陕西省产业结构构成状况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的描述,阐述了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提出了陕西省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大碳排放国。近年来,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政府提出了约束性碳减排目标。然而,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同区域的碳排放水平及减排措施所有不同,有必要深入分析区域碳排放特征,制定因地制宜的区域低碳发展路径,才能有效促进我国碳减排整体目标的实现。陕西省处于工业化加速阶段,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形成了“二三一”的局面。陕西省第二产业产值中工业产值占到80%以上,高污染、高耗能的重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比较大。同时,第三产业仍然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陕西是中国的能源大省,随着陕西经济在“十二五”期间迅速上升,离不开能源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其在推动陕西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引致了大量的碳排放。深入研究陕西省经济的发展状况,对陕西省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陕西省各产业碳排放现状分析。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产业迅速崛起,带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升级,促进陕西省经济快速增长。但是,随着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增加了环境中co2的排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矛盾凸显。-陕西省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碳排放量总体逐步上升。2000-20陕西省gdp平均增长率为17.55%,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为10.62%,碳排放呈现出“高速增长—波动—逐步下降”的特点,其中2000-碳排放量平均增长率18.45%,-期间碳排放增速波动较大,-年碳排放量逐步下降,平均增速7.83%。陕西省能源消费主要是由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组成。煤炭消费比例在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占主导地位。以煤炭为主的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发生太大改变。有研究表明:天然气能源利用效率比煤炭高30%,石油比煤炭高23%。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是造成近年来陕西省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

2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

2.1培育区域经济新增长点。

随着陕西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带来温室气体总量的持续增长,环境质量与产业结构协同优化显得尤为重要。从世界经济发展历程来看,低碳是实现发展的重要途径,新兴产业技术革命的兴起都会崛起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陕西省作为国家首批五个低碳试点省份之一,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减缓由于经济快速增长、能源需求新增所引起的碳排放增长,能够避免陕西省进入资源诅咒的怪圈,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2.2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由之路。

陕西省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阶段,在支撑陕西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中,势必会带动能源消费的快速增加。陕西是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大省,尤其是煤炭。陕西能源生产企业大多具有生产规模小、能源加工转换率低等特点,增加了陕西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成本,使得单位能源的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长期处于较高水平。加剧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制约陕西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陕西经济低碳发展围绕能源企业如何应对新技术、新能源的挑战,实现从传统的高碳低增长方式向低碳高增长模式转变。陕西目前所处的工业化具体发展阶段,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形成新经济增长点。

2.3环境保护的迫切要求。

近年来,陕西省能源化工高碳排放的产业特征严重影响了空气质量,导致陕西省环境问题日渐突出。面对资源开发强度大和环境容量小的`矛盾,要求企业大力开发低碳技术,促进工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减少“三废”排放,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因此,作为国家低碳示范省,发展低碳经济是将其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以及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以低碳理念引领省域可持续发展,大力发展培育低碳竞争力、倡导低碳生活,对陕西省实现低碳转型刻不容缓。

3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点。

陕西省要发展低碳经济,需要突破原有发展路径。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并整合各种社会力量,完善科技创新机制,以推进陕西的低碳化进程。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依赖于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必须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大力提倡发展低污染,低能耗的新兴产业,明确重点发展行业或企业,优化产业布局,将资源有序地引导向低碳经济方向,坚持走低碳的新型发展道路;二是从陕西目前发展来看,应结合其经济发展阶段,低碳经济的新路径的另一重要着力点就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平衡全省工业的整体碳排放量。

陕西省从机制上完善技术支撑,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创新的支持,新产业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绿色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也正在进行,推进高耗能企业的技术升级,实现节能降耗减排。一方面,应综合利用先进技术,建立科学合理的碳排放预算制度,逐步形成以煤气化为龙头的多产了联合技术系统开发及利用的新途径。另一方面,建立低碳经济研究机构,鼓励校企联合进行“产学研结合”,推动有条件的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研发机构。陕西应加强与发达国家的技术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经验,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

陕西已经进入以工业经济为主导的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结构碳排放占很大比例。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视角考虑是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以“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为契机,加快陕西省经济增长转变方式,关中地区要以科技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陕南、陕北利用中心城市的经济带动作用,围绕各类产业园区,推进产业结构在空间上的优化布局。发展新兴产业具有可持续性,能够解决陕西产业结构不合理现状,达到减少碳排放的发展目标,新兴产业规模的扩大不仅不会导致产业高碳化,反而会进一步增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低碳优势。

4结论。

本文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和陕西省实际情况,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陕西省走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的必要性。提出其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选择,从政策上制订低碳经济发展规划,从机制上完善低碳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促进陕西省低碳化发展。

参考文献: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具有经济性、创新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特性。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现状严峻,财政金融支持体系存在的问题较多。本文针对现状和问题提出了建立环境税收体系、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和手段、完善碳交易市场和健全金融支持体系等建议。

低碳经济的概念。

低碳经济,是指以低污染和低能耗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在这种经济模式下,经济发展能够与生态环境相平衡,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等手段开发新能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可循环利用,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有以下三个特性:第一,经济性。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以更加环保和高效的方式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不是以牺牲经济发展为代价治理环境问题。第二,创新性。低碳经济的发展依靠的是技术的创新,通过对能源利用技术等的革新,提高生产效能,从而实现绿色发展。第三,可持续性。低碳经济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可持续,既实现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又保障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挑战机会与对策江苏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

摘要:随着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等社会问题的日益严重,低碳经济已经成为人类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我国的体育产业正处于快速上升期,是我国低碳经济着重发展的重要内容,所以关于体育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路径的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低碳经济;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调到2050年我国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产业体系,要使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战略性发展目标的提出,要求我们必须对体育产业经济的发展给予更高的关注,并且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走低碳发展之路,逐步建立起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低碳发展模式和低碳消费模式,进而实现我国体育产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社会学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时主要侧重两大理论模式,即结构主义模式和建构主义模式。结构主义在分析环境问题时强调整体性和共时性,更加注重社会制度在形成和应对环境问题过程中的作用,其理论视角更多的是关注宏观层次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但结构主义忽略了环境本身存在的客观性。换句话说,结构主义预设了这样一个前提,即环境问题形成的社会客观性,它更多强调的是外在的、制度化的因素促成环境问题。而建构主义则另辟蹊径,该理论模式认为,我们要重新思考人类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将环境视作种人类社会表达利益和不同意见的“中介”,因而它启示人们在协调社会发展的各个主体间实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能考虑大多数人的利益,其实质可以理解为从环境本身去寻找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和对策。

一、建构主义的理论阐释。

“建构主义”一词在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学科中被广泛使用。一般而言,我们可将建构主义的词源最早追溯到美国学者彼德・伯尔格和托马斯・鲁克曼《现实的社会建构:论知识社会学》一书。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也同样注重该概念的运用,他认为:“认识既不能看作是主体内部结构中预先决定的,也不能看作是客体原有特性预先设定的,认识起因于有效地和不断地建构”。建构主义反对只讲主体或只讲客体,而是特别重视主客体的互动,其实质是一种实践活动,这种思想在学校教育实践中被广泛运用,但这种用法没有达到社会学意义的实践层次。20世纪80年代,后现代主义特别是解构主义在美国的流行,间接地赋予了建构主义以新的含义。建构主义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方式和思维模式,它所指涉的是这样一种思考问题的观念,即人类不是静止地认识和发现外在的客观世界,而是经由人的能动性发现不断构造现实世界。在解释社会问题上,建构主义引入“互动”一词,将社会问题定性为社会互动过程的产物,并且这种互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它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该问题所持的态度。社会问题本身是各个不同群体表达自身利益的符号,是他们之间利益竞争的暂时结果。此外,社会建构主义主张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社会问题往往需要动用政府机构的权力,政府能够将不同群体的利益进行整合,从而形成关于解决该问题的一系列政策法规。总之,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社会现象的问题性质,不是或不仅仅是被客观状况所决定,它同时也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出来的。

二、生态环境问题的建构。

著名环境社会学家汉尼根(hannigan,j.a.)认为,群体对于环境的关注不是基于环境存在的客观事实,而是被人们定义为环境问题。不同群体在不同时期对环境问题的关心程度不一致。事实上,环境问题并不能物化自身,它们必须经由个人或组织的建构、被认为是令人担心且必须采取行动加以应付的情况,这才构成问题。[6]58-62我们至少可以从汉尼根关于环境问题的阐释中得出建构主义理论的五大要点。

1.建构主义是从动态的角度看问题。它主张环境问题的形成有其历史演变过程,即环境问题具有历史性。它告诫人们在环境发展过程中要树立发展的意识,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眼前利益,要关注后代的生存需要。也是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应该树立大生态发展理念,把生态、经济、社会、文化融为一体,以生态发展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和谐和文化创新。

2.建构主义强调群体的主观性,认为环境问题其实质是不同群体之间表达自身利益的共同符号。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地位、文化,因此不同群体在社会生活中都有自身的利益趋向。处于优势地位的群体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他们利用权力、财富甚至是政治斗争毫不留情地向环境索取所需的一切;而处于社会弱势地位的群体在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困境时也在竭尽可能地去获取环境的给予。但是二者对于环境的影响是有区别的,前者更多地会造成资源的枯竭,后者则是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3.建构主义特别注重人的能动性。能动性表现为群体对内外刺激或影响做出积极的、有选择的反应。建构主义认为环境问题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人们之所以对环境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是因为环境自身所导致。虽然这种观点有为人类辩护的嫌疑,但它也在引导我们思考如何合理地将环境的负面影响转向有利方面。

4.建构主义意味着对社会事实的重新解构。后结构主义开创者雅克・德里达认为解构的目的是分析那些被隐瞒、被掩盖、能够揭露事物内情的要素。因此,建构主义主张环境问题不再只是某种应该加以改正的客观情境,它启示人们思考隐藏在环境背后的某些问题。我们与其宣称环境出现了危机,不如分析谁在强调环境问题以及环境问题到底是由谁引致的。由此,才能找到环境治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并强化责任主体环境保护与修复的义务,推动环境关注主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立法和依法处置环境污染行为。

5.建构主义将环境问题引入公共领域,赢来普通大众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政府机构的关注。这种关注使得政府部门认识到只有解决该问题才能维护社会稳定,也从而使得许多对策真正进入了政府的工作议程,并有可能获得政策安排。

根据建构主义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阐释,我们可以且应该充分借助科学技术的力量,合理地协调不同社会群体间的利益分配,加强大众传媒、政府、民间组织等对生态问题的重视和监管,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一)利用科学技术减少环境对人类的不利影响。

人类早期时代由于科技水平低,在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着生产效率低、单位能耗高以及综合利用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的连带效应是对环境的严重破坏。因此,环境问题的解决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提升,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在解决我国资源环境问题上的重要作用,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科技的运用不是只注重在环境污染后的处理,而应该在对环境资源进行规划、开采直到生产都要把好关。要摒弃传统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观念,在发展中就要做好环境保护。2.政府要加大对资源环境领域的科技投入,重视基础性、公益性的科技工作。鼓励科技研发公司参与环境保护事业,对从事环境保护事业的社会组织予以经济支持。3.稳妥推进资源环境领域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提高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减少企业能耗,加大循环经济的开发力度,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4.在各个区域开展技术合作,实行区域联动制度,加大环境科技成果分享,共同实施区域性重大环境科研研发工作。

(二)正确处理好不同利益群体对环境资源的诉求。

由于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各个群体对于环境状况的认知不尽相同。在某些环境问题中,环境本身虽然是利益群体纠纷的导引线,但这不是根本的争论点。比如在我国某些煤矿地区时常出现资源争夺现象,一些不具备生产能力的小企业为了本群体的生存利益不顾实际地承揽发展任务,不断扩大生产,结果使得煤矿资源得不到充分利用,也污染了当地环境。因此,环境的持续发展要考虑不同群体的切身利益,使环境资源创造出社会财富的同时兼顾社会公正。鉴于我国资源分布区域性不均匀的实际情况,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首先,坚持因地制宜的发展原则,根据当地资源的实际状况做好合理规划和科学生产,使人们能世世代代享受生态环境的恩赐。其次,要科学调配资源。对于缺乏迫切需求资源的地区要优先供应,并实行价格补偿机制。最后,国家要大力实施区域性资源调配工程。只有这样才能让社会各个群体的利益得到保护,保证相对公正的社会福利,从而避免大规模的群体利益纠纷事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

(三)发挥大众传媒在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中的作用。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方式广泛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从而成为约束人类不合理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大众传媒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起到警示人们的作用。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作为媒体的监督公器在传递信息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效率。越来越多的环境污染事件经媒体曝光后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大众传媒不仅要监督和曝光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还要善于向受众传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对环境危机的忧虑,从而唤醒人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此,大众传媒应向受众及时报告本地区的生态环境状况,增强受众对环境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满足受众求知、求新、参与的愿望。其次,媒体应肩负自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大众传媒应该尽量向广大受众多传播绿色资讯、普及环保知识,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倡导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新风尚。新闻媒体要多报道关于环境保护的典型案例和正面形象,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最后,媒体的环境宣传只有与保护环境的具体行动结合起来,只有媒体与政府、企业建立起联动传播的合力机制,通过设定公共环境保护议题、开展大型环境保护宣传活动、专题培训等手段面向全体公民进行公益性环保教育,才能产生真正的效果。因此,大众媒体应该率先垂范,实践绿色行动宣言。

(四)加强政府在解决环境问题中的主导作用。

英国学者安东尼・吉登斯于出版了《气候变化的政治》一书,提出了“保障型国家”概念,认为在后工业文明时代“参与式国家”中的政府的辅助功能难以面对复杂的风险型社会。特别是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中,政府的战略地位尤为显著,政府应该更加积极而有力地承担起不可推卸的环境立法与生态保护的责任。因而,政府应在发展生态经济中始终起主导作用。政府要真正转变经济发展的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首先,政府一方面需要引导人们清洁生产,另一方面在治理工业企业污染事件时要严格执法,不让违法分子有机可乘,要以行政手段强化环境保护在各类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地位。其次,政府要加快环境保护的立法进度,明确各类社会主体在生产生活中应履行的环保义务。再次,政府部门应投入充足的财力、物力、人力积极处理已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建立环境问题的'预警机制,确保环境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最后,政府要加强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国际合作。对于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如果我国政府在环保技术上能寻求与发达国家的共同协作,环境的治理工作将从整体上得到较大提高。在这个知识产权越来越被重视的时代,技术共享可以让发展中国家在环境治理和保护中少走弯路。

(五)广泛吸纳非政府组织参与生态治理。

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仅仅依靠政府是很难实现的。环境非政府组织是公共服务组织,能够弥补政府作用的不足。既然政府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不能提供所有的服务,就必须依靠社会的其他领域贡献他们的力量。非政府组织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1.非政府组织能够很好地发挥自身的宣传教育优势。它通过各种有组织的宣传活动向公众介绍具体的环境问题,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随着新兴技术的出现,如互联网,非政府组织机构越来越多地采用在网站上发布公众服务信息的方式号召广大民众关注环境问题的影响。2.非政府组织能够反映基层民众的心声,就群众关心的、涉及群体利益的重大环境问题与政府官员进行交流,在政府和群众之间构建和谐的沟通桥梁。3.非政府组织能够协助政府研究和制订解决环境问题的新方案,同时还能通过向社会募集资金帮助环境受灾区的居民。4.非政府组织能够发挥自身的监督作用,一旦发现某些个人、企业等存在危害生态环境的问题会提出警示,在必要时会考虑提起诉讼,迫使他们遵守法规。此外,在解决某些全球化环境问题中非政府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全球性的大气变暖就需要非政府组织积极搭建世界各个国家共同商议节能减排的平台,以更好地应对全球性变暖带给不同区域的不利影响。

四、结语。

生态环境是全球关注的重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问题。实践证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索取,应当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回馈相平衡。我们必须控制、约束自身的非理性需求和行为,正确处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虽然它是存在的客观事实,但建构主义并没有将环境问题当作一成不变的事实,人类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发展的客观规律,逐步减少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不利生态环境因素。

产业结构优化视角下低碳经济发展路径研究论文

随着我国经济形势的不断好转,旅游业在该种环境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加之人们生活水平的实际提高,出外旅游的人们愈来愈多。而基于此低碳旅游则成为了现今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在低碳旅游大发展趋势下景区酒店也应该顺应该种发展趋势不断地调整自身管理模式。本文从低碳旅游实际内涵进行着手分析,在此基础上研究酒店实际管理中应该坚持的几项低碳观念,最后就基于低碳旅游层面上的酒店管理模式构建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为后续关于酒店管理方面以及低碳旅游方面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上的参考。

一、前言。

我国早在就已经出台了关于绿色旅游的相关规定,目的就是要促进我国的旅游业不断向低碳化以及环保化的道路发展。而在旅游过程中酒店可以说是旅途中必要的住宿设施,作为影响旅游价值的重要构成部分也应该积极响应国家绿色旅游的号召,将低碳旅游理念与实际酒店管理融合在一起,进而为后续景区酒店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初探低碳旅游实际内涵。

现今低碳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方式受到了社会大众的热捧,而该种旅游方式相较于传统旅游而言主要是强调了“低污染”以及“低碳排放”和“低能耗”.也就是说在整个的旅游过程中更加追求旅游的无污染性。具体来讲所谓的低碳旅游主要是指旅游者通过低污染以及低能耗的绿色旅行方式进而完成的一种旅游活动。而从该种低碳旅游本质上来讲其从属于低碳生活范畴之内,低碳旅游也是现今以及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三、探析酒店管理中需要坚持的几项低碳观念。

(一)合作低碳观念在现今景区酒店实际管理工作中需要坚持的首要低碳观念就是合作低碳观念,所谓的合作低碳观念主要是指将酒店以及旅游者和景区紧紧联系在一起,三者之间共同合作。而成功低碳旅游则是酒店以及旅游者和景区三者有效协调的一种良性结果。

(二)自然低碳观念在现今景区酒店实际管理工作中除了需要坚持合作低碳观念之外,还需要坚持自然低碳观念。而所谓的自然低碳观念则主要是指建立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贴近自然来实际降低碳排放,促进旅游者有效践行低碳旅游的一种观念。可以说践行自然低碳观念是加强酒店以及旅游者有效合作的重要保障之一。

(三)学习低碳观念在现今景区酒店实际管理工作中除了需要坚持合作以及自然低碳观念之外,还需要坚持学习低碳观念。低碳旅游从本质上来讲并非是一种“倒退”旅游,而是通过先进的科技来实现的一种“前进”旅游。无论是旅游者还是景区酒店都需要学习新旅游观念和新旅游科技,而这种学习的过程本身就从属于低碳观念,通过学习和宣传进而不断加深低碳观念。

四、探析基于低碳旅游层面的酒店管理模式构建。

(一)清洁化管理基于低碳旅游层面来实际构建酒店管理模式首先要从清洁化管理来讲,所谓的清洁化管理主要是体现在两方面:能源清洁以及生产过程清洁。

首先从能源清洁来讲,酒店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对煤气等相关供热燃料进行有效利用,避免能源燃料的浪费;不使用排放有害物质氟利昂的相关制冷系统;通过引进先进节能技术进而将酒店能源实际利用率进行有效提高;多利用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等等进而发挥能源环保功能。

其次从生产过程清洁来讲,酒店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需要针对中间产品以及原材料的实际处理设置相应的循环回收系统,如将废油进行统一回收以及将酒店生活垃圾进行有效分类处理等等。

(二)生态化管理基于低碳旅游层面来实际构建酒店管理模式除了要从清洁化管理着手之外,还需要进行生态化管理。而生态化管理主要是体现在三方面:产品生态化以及食品生态化和环境生态化。

首先从产品生态化来讲,酒店中实际产品主要是集中在客房方面,因而酒店就应该推出具备了生态化的客房,如客房从建设方面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在客房装饰上也同样采用天然生态装饰物,类似竹藤椅以及天然石料等等。

其次从食品生态化来讲,酒店应该为旅游者提供绿色食品,尤其是酒店餐饮部门需要在菜肴以及饮品方面下功夫,确保旅游者在入住阶段中日常饮食的'无污染以及无公害性。

最后从环境生态化来讲,酒店应该为前来的旅游者真正的提供绿色休闲环境,例如酒店可以在饭厅以及迎客厅增加喷水池以及绿地、鲜花和假山又或者是树木等物体,进而为游客营造一种绿色休闲环境。而这些添加的物体需要是具备环保性的建筑材料。进而通过绿色环境的良好营造为旅游者带来低碳旅游的实际体验。

五、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景区酒店作为旅游者重要的休息场所,也应该紧跟时代发展角度,积极响应国家低碳旅游的号召,将低碳旅游的理念真正的融入到自身实际管理工作中。实现酒店管理的低能耗清洁性生产,同时为旅游者提供生态化绿色服务。而只有建立在低碳旅游基础上的景区酒店管理才能真正的获得良好发展空间。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