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七子之歌教案设计范文(19篇)

时间:2023-12-08 07:36:22 作者:MJ笔神

在教学工作计划中,教师可以合理分配学生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以下是一份经过多次修改和实践的教学工作计划,希望能对大家在教学设计方面有所启发。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了解牧童的生活。

2、能用不同的方式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并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表演活动。

教学难点:

《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能创造性地表现歌曲《牧童之歌》。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感受生活。

1、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学生听音乐拍手进入教室(图片展示美丽的草原)。

生:我看到了大草原……。

师:对,有一位小牧童说要带我们去领略一下大草原那美丽的自然风光,你们想去吗?

二、歌曲教学。

1)学生回答:天山。

2)介绍天山。

师:天山是一座著名的雪山,它蜿蜒起伏,重峦叠嶂,气势磅礴,仪态万千,那似水晶的雪岭冰崖,晶莹剔透。山顶上的天池更是闻名于世,它处于海拔1910米的天山博格达峰山腰,四周群山环抱,绿草如茵,野花似锦。湖面呈半月形,湖水清澈,晶莹如玉。近距离的观察天池水,真的是清澈透底,从不同的角度和远近看,湖水呈现出不同的颜色,有的绿、有的蓝。天山的雪融化成为甘甜的水流向山下的草原,抚育了草原上的牧民。草原一望无际,牛儿、羊儿在快乐的奔跑着。(在《牧童之歌》伴奏乐中,边讲解边播放多媒体课件)。

2、听范唱。

师:小牧童的生活环境是多么令人向往呀,他的放牧生活更是悠闲自得,让我们跟随着小牧童一起去感受他们幸福的放牧生活吧。仔细听,歌中唱了哪些内容?比一比,谁听得更认真!(放歌曲)。

3、朗读歌词。

(多媒体展示歌词)。

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下面听听老师是怎样朗读歌词的。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齐读一遍。

附点地方单独训练,可以加上手势。

从刚才的朗读中,你感受到了小牧童怎样的心情?

4、用“啦”延长歌曲旋律。

师:小牧童用歌声来表达了自己愉快的心情,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让我们带着欢快的心情,跟老师用“啦”来哼唱歌曲的旋律。

5、轻声哼唱歌曲。

师:你们学得可真快,现在能不能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词放进去唱一唱呢?一起来试试吧。(琴伴奏慢)。

6、解决附点的演唱。

师:唱得真不错,不过老师觉得你们还没有把小牧童骑在马背上放牧时高兴的心情完全体现出来,跟老师来唱一唱这两句!(跟唱)。

师:现在我们再来唱一唱这首歌曲,思考:你感觉跟刚才有什么不同?(琴伴奏稍快)。

(如果学生唱的还没达到老师的要求,教师可以夸张的模仿学生唱一唱,让他们直观的看到自己的不足)。

7、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相信大家已经感受到了小牧童放牧时高兴的心情,让我们再次尽情地唱一唱这首歌吧!(放伴奏录音演唱)。

8、指导多种方式演唱。

师:刚才我们用了中速来演唱这首歌曲,给人欢快活泼的感觉,不知道用慢速来演唱效果怎么样?我们来试试!(放悠闲版的伴奏)。

师:用慢速也很舒服,感觉悠闲自在。同一首歌曲,不同的演唱速度能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唱得也不错,我从同学们的声音里、表情里都能感受到,小牧童快乐、高兴的心情。在这美丽的草原上,除了小牧童快乐的歌声以外,还会有什么声音呢?谁能模仿一下?(风声、牛羊声、马蹄声、铃铛声)。

9、尝试各种处理方案。

师:天山的小牧童骑的是马,我们学过的哪种乐器可以模仿马蹄的声音?(学生选择乐器双响筒)。

师:(找学生试敲)敲得怎么样?找几个敲得好得演奏。

师:同学们表演的真棒!要让我们的歌曲更欢快,还可以怎么做呢?

(没有拿到乐器的跟着老师一起做骑马的姿势跳舞。)。

三、拓展。

师:在这草原上居住着许多少数民族,你知道有哪些吗?这些少数民族人民用他们勤劳的双手把草原装扮得如此美丽,让我们来欣赏欣赏他们的丰姿吧!

四、课堂小结。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用欢乐轻快的歌声演唱《牧童之歌》,表现哈萨克族牧童在天山脚下辽阔草原下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2.通过演唱《牧童之歌》与欣赏《牧童短笛》,了解牧童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1、《牧童之歌》中的连续的附点的演唱。

2.、听《牧童短笛》第一段,在每句的长音处用动作或者打击乐参与。第三乐句中四次在弱拍上出现的附点八分音符连续歌唱。

教学过程:

一、课前导入:.创设情景,感受新疆音乐的鲜明特征。

(1)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教师带领学生随新疆音乐跳舞进教室,投影仪同步显示新疆的特产)。

(2)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师:同学们,图片中的姐姐是哪个地区的人呢?说到新疆,你能想到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3)图片展示:进一步感受新疆的民俗文化。

师:看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

师:漂亮吗?新疆的服饰很漂亮。但新疆还有一个美丽的地方,那就是天山牧区,景色可美啦。

(4)出示“天山美景图片”4‘张,《牧童之歌》伴奏作背景音乐。

第一张: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第三张:天山有近3亿草场,是我国优良的牧草宝库。

第四张:放牧归来,走进毡房,主人就会用奶茶、奶酒盛情款待。

过渡天山真是个美丽的地方,就像这首诗里说的。有谁跟音乐有感情的朗诵一遍呢?

学生:红太阳,从天山慢慢爬上,风吹绿草,草儿把头扬(抑扬顿挫)。

二、节奏练习。

师:读得真好,听,小牧童骑着骏马从遥远的天山跑来迎接我们呢?

学生:你能听出音乐中的“马蹄”节奏吗?

师:跟老师读一读。

xxx.x|xxx.x|。

跑跑知了跑跑知了。

师:谁能告诉我第几个的音读的最长,第几个的音读的最短?

师:说的对不对呢?来听听小马的评价。

小马:第三x后面的小圆点叫附点。附点前的要唱的长一些,附点后的要唱的短一些。记住了哦!

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模仿小马跑步的声音(连续读4遍)。

师:模仿得真好。

大家想想看,小马从遥远的天山向我们跑来,它的声音会越来越……(大)音乐上称为强。

当小马向远方跑去呢,声音会越来越(弱)。

师:下面,听老师来表现一下,小马由弱到强,再由强到弱的马蹄声的变化。

三、学唱歌曲。

1.师:看来,骑上骏马,唱着歌,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一件快乐的事,就像一首歌里唱的。

345.6|543.2|123.4|321.7|跟着老师模唱一下。

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2.这首歌曲的名字叫《牧童之歌》是一首新疆哈萨克族的歌曲,出示曲谱(我们来欣赏一遍)。

师:歌曲里都唱了些什么内容。速度是怎么样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3.这首歌曲的词写得很美,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读……有抑扬顿挫,有按节奏的)。

4.带上你们的耳朵和心,我们来跟着范唱开口默唱,想一想,小牧童是怎样的一个人。

5.生聆听并回答.(得意,骄傲,英勇,英姿飒爽。表现欢快,高涨。)。

6.让我们一起来唱唱这首歌,先跟着老师的琴声,用说悄悄话的声音用lv来哼唱。

第二遍哼唱时,找出你唱不好的地方,我们一起来解决。

7.接口唱,完整唱。

总结:音乐速度的变化,使得歌曲的音乐情绪变得更加得丰满。

8.舞蹈创作与表现。

过渡句:如此美丽的新疆大草原,如此可爱的小牧童,我们单单以歌声来表现还是远远不够的,还可以用舞蹈的形式来表现。那么就请你们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一些富有新意的动作。

创编过程,教师提供一些有代表性的骑马动作:

举鞭(扬鞭)加鞭挥鞭。

学生学跳并表演。师生共同表演。

四、欣赏《牧童短笛》。

(1)导入,师:《牧童之歌》里面的牧童生活在新疆,下面我们再来欣赏一段音乐。听一听,这段音乐的小牧童生活在什么地方(出示江南水乡放牧图)。

(2)初听:这段音乐分为几段?情绪有没有变化?

(3)介绍作品。分段听,用乐器伴奏。

(4)比较听赏《牧童短笛》与学唱《牧童之歌》的不同感受。

五、总结。

《长江之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长江,激发情趣。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礼貌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这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资料)。

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礼貌;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这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4你明白这首歌吗你明白有关这首歌的什么。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慢慢把音量放小,随着话语的结束伴奏旋律逐渐消失)。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2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齐来把课题读好。

3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这天我们就来好好liuxue86.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必须有满满的收获。

三、检查交流。

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幻灯片)。

2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能够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四、带着问题学习探究。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就应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在文中作者说——(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5)指导朗读第2节。

(6)指导背诵第2节。

五、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引读: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朗读交流,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总结背诵。

1全诗饱蘸赞美之情,讴歌了长江的外在特点和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思,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背诵《长江之歌》。

2作业: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文档为doc格式。

《牧童之歌》音乐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主动思考音乐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其乐于和参与电影音乐在影视中的作用和特点。

2、能力培养:聆听《悍牛与牧童》这首动画音乐。能体验、领会并用自己的语言解释音乐所传达的情感信息。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影音乐的热爱。

教学重点:

了解电影音乐的主题思想,在乐曲中运用了人的声音和乐器混合在一起的效果,让学生体会其乐曲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乐曲的背景简介、分析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教学课件、短笛等。

教学方法:

讲解法、讨论法、分析法、欣赏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动画片《悍牛与牧童》的音乐。

1、音乐中听到了什么声音?(人声、笛声、牛叫、打击乐器。)。

2、根据对音乐的理解选配画面。

3、师:为什么要这样安排?音乐所表现的是什么情景?

思考:(1)壮汉们驯服不了牛时,音乐是如何表现的。(音乐极不协合,旋律出现了半音关系。)。

(2)牧童驯服了牛时,音乐又是如何变化的。(音乐平稳流畅,一种回归自然的感觉。)。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音乐的表现选择画面,讲解音乐表现的特点,让学生真正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

4、为什么只有牧童驯服了牛,说明什么道理呢?

(1)学生分小组讨论回答。

(人与动物要沟通,人要发解动物,爱护动物,带给我们最深的是人与动物、大自然间的和谐与质朴的关系。)。

(2)实践与创造。

看几段动画片片断,你觉得用什么音乐相配好?并作下列练习:

(3)课堂小结。

通过欣赏,电影音乐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希望同学们在课下多学习一些电影音乐,在以后的时间里再来探讨。

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二册新增的一首儿歌,编排在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为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学习带有竹字头的字词,以多样识字、趣味识字和自主识字为目的,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精心教学设计,有了不少收获。

本课的词语教学,对于“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学生有的非常熟悉,但有的一知半解,为此我运用了猜词游戏,在说词中学生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体验,体现了大语文的新理念,其他同学要边听边猜,还要想想自己可以怎么补充,培养了认真听讲且边听边想的好习惯;观赏相应的图片,图形与文字有机结合,在这个游戏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各种器官,而且把识字教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图片资料相联系,与学生的语言积累相联系,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学生的多样识字。俗话说,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学生的识字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自由识字和自主识字,只要你喜欢,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说一说,各种方法齐上阵,同一个字不同的角度,学得不亦乐乎,而且学得实在。

《小草之歌》一文教学方案设计网友来稿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感知小草的奉献精神。

2.结合课文学习10个会写字,7个会认字,理解“惭愧、气馁奉献、索取、枯镐、天涯海角”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重点。

结合课文学习10个会写字。

教学难点。

理解“惭愧、气馁、奉献、索取、枯镐、天涯海角”等词语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入课。

是啊,花儿漂亮,大树有用,小草呢,渺小得不值一提。真是这样吗?学完17棵,相信同学们对小草会有新的认识。请大家翻开书79页。师板书课题:小草之歌,生齐读课题。解题,之:“的”的意思。小草唱的歌。小草唱了一首什么样的歌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

(二)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自主学习生字词。

要求:

1.读通、读顺课文,在各节前标上序号。

2.在文中不理解的词句旁打上问号。

3.拼读生字(全部)并分析其音、形、义,进行组词、扩词练习。(可查字点或资料)。

(三)合作讨论,解疑答难。

同学们有不能解决的问题吗?抽生说说,现在进行小组交流(组长组织,举手发言,看哪一组纪律最好。)。

(四)全班交流,强化认知(主要是生字)。

师和全班学生一道,解决各组解决不了的问题。

1.生字预设:

音:奉、锁。

形;福、缺、丘、扮。

义:计较:计算比较。奉献:贡献。锁住:固定住。娇:娇艳。辽阔:广阔、宽阔。

惭愧:心里过意不去感到内疚。

同桌互读生字,看谁组的词多。

(五)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这诗写了小草什么?(虽然渺小,但不气馁;索取少,奉献多,作用大,生命力强。)。

2.分组、分小节朗读。未读组思考各节写什么(师板书:大小、地位、索取、作用、生命力),一便指导朗读。读好重点词句和学生感到难读的句子,同时理解一些重点词语。

3.全班齐读。思考: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师一并完善板书:渺小、微不足道、很少、很大:防洪抗沙、打扮山河。强)。

4.生自由朗读。

5.师总结,回应前面的问题。

(六)作业。

1.抄写生字,一个字写一遍组两个词。

2.课外收集写小草的诗歌。

附板书:小草之歌。

大小:渺小赞。

地位:微不足道。

索取:很少美。

作用:防洪抗沙打扮山河。

生命力:强。

作者邮箱:329920569@。

《旅行之歌》教学设计《旅行之歌》教案

教学内容:

二、补充欣赏《新疆好》《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摇篮曲》(东北民歌)。

教学目标:

一、学会演唱歌曲《旅行之歌》,准确表达歌曲的弱起节奏,能够比较熟练地演唱。(唱会歌)。

二、感受歌曲轻松愉快的情绪,能用轻巧有弹性地表达歌曲。(唱好歌)。

三、区分两段歌词表现的不同内容和情感,能用不同的速度、力度和声音进行表达。(会唱歌)。

教学重难点:

比较熟练地演唱歌曲,准确地表现弱起节奏的韵律。

教学过程:

一、律动。

设计意图在律动中感受附点节奏及乐句的韵律特点。

二、学唱歌曲第一段。

1、导入--音乐之旅。范唱歌曲,了解歌曲内容。

按节奏读词。师生接口读词,读准节拍重音,掌握弱起节奏的韵律。

模唱歌曲。

2、学唱三个“啦啦啦”,在学习中训练衔接时的气口。进行完整地演唱。

为第三、四乐句加入动作表演,以动作引导学生感受这两个乐句及其中分乐句的气息,进行准确地表达。

3、完整而比较熟练地演唱。

设计意图以弱起节奏的韵律感受与表达为核心,采用接口唱、读;动作表演等多种方法,帮助学生轻松而高效地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三、用轻松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1、唱着歌儿去旅行--《新疆好》。边听边动,“音乐中的新疆给我们什么感觉?”

2、听听学学快乐的鼓的声音,用“嘭”演唱《旅行之歌》。

3、用轻松欢快而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在“唱会歌”的基础上,继续“音乐之旅”的主线,以《新疆好》的欣赏引发学生对声音表现对情绪影响的思考,通过对鼓声地模仿练习用轻巧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四、演唱并表现歌曲第二段。

1、唱着歌儿去旅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静静听赏,“我们又到了哪里?这里有怎样的风景?表现蒙古草原的音乐和新疆的音乐有什么不同?”

2、唱着歌儿去旅行--《摇篮曲》。“我们到了东北的时候已经是什么时间了?你听到了怎样的歌声?”随着音乐摇一摇。

3、轻读第二段歌词,找出两段的不同之处,讨论并尝试用不同的声音演唱。

边唱边为歌曲加入自己的动作。

设计意图以欣赏不同地区风格的音乐为引导,启发学生用不同的速度、力度等表现歌曲的不同内容,使之成为其自然的表达,从而更好更完整地理解和演唱歌曲。

五、完整地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本课最终的达成。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1、积极创设情境,释放语文课堂魅力。

针对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本课教学我积极创设多种情境,贯穿课堂始终。如采用猜谜语导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闭眼“走进”竹乡探究文本,借助“发布会”的.形式拓展认识竹的用处等等,誓把情境教学进行到底。这样大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具实效,也让语文这一学科悄然地在学生心灵抹上一屡愉快的阳光。

2、夯实字词教学,引导感受汉字奇妙。

由于本课重点是识字,在识字教学上我采用层层推进。第一次自读质疑,读准字音;第二次同桌互读,检测字音;第三次教师范读,听读正音。层层深入解决字的读音,并渗透了识字的方法:看拼音、听别人读、联系上下文猜字。结合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篱笆、风筝、箩筐、竹筒饭”等字词,形象地感知了汉字表意的特征,教给学生通过偏旁猜字义的识字方法,领略了我中华文字的传奇神韵。

3、多种形式朗读,绽放内心情感之花。

读是实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手段;是学生心灵碰撞的载体;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途径;是不能以教师的分析所代替的。因此,本课我设计了多次不同的读。从自主读到互动读、评价读;从齐读到接龙读再到入情入境地引读,多种朗读的形式让学生的情感体验能自由流畅、自然倾泻,推向高潮。

树之歌教学设计

这是一首以“树”为主题的识字儿歌。通过不同的树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特点,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在前期学习的基础上,继续积累很多与树有关的带“木字旁”的生字,了解汉字的偏旁表意的特点,加以归类识字。还能够了解树木的种类和特点等自然常识,感受大自然的丰富多彩、美丽神奇,激发学生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在一年级的学习中,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带有“木字旁”的生字,并了解了汉字“偏旁表意”的特点及规律,所以学生学习本课生字有一定的基础。尤其是本课中出现了很多不同种类的树,有学生生活中常见了解的,也有生活中不太常见的,它们身上的自然常识极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此,教学中可以结合不同树的相关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掌握偏旁归类识字方法。

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1、会认识15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机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桐掌枫松。

柏装桦耐守。

疆银杉化桂。

5读一读,记一记。

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积累一个常用的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11个,写字7个。

教学难点:

练习运用学过的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教具准备:

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2、开火车读卡片。

3、说说这些字为什么带草字头和木字旁。

二、新授。

2、自学第一部分内容。

(1)圈出自己暂时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2)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不认识的字。

(3)板书全文:红色的字为什么都带有竹字头?这些字表示的意思和竹子有关吗?

(4)记一记笛。

3、检查反馈。

4、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比一比,组成词语。

(1)学生自已读一读。

(2)观察每组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组内交流。

(4)说说它们的偏旁为什么不同。

(5)你用这些字还能组其它的词吗?

5、生字书写。

(1)观察生字是由竹字头和哪些字组成的。

(2)讨论笔画笔顺,观察竹字头的写法。重点指导笛。

学生独立写。

1、学生各自拼读音节。

2、填空,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展示。

把你在生活中抵到的带有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字介绍给大家认识。

树之歌教学设计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认识“木”字旁,并能列举学习过的生字。

1.会认识14个新字,会写10个生字,并能正确组词。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

2.板书课题。

二、初学儿歌,学习检查生字。

1.借助拼音,将儿歌读通读顺。

2.指名读儿歌,相互帮助正音。

3.圈画出本课的生字和新词,在小组内互相考查。

4.课件出示生字新词。

梧(梧桐)(梧桐雨)。

枫(枫树)(枫叶)。

松(松鼠)(松树)。

柏(松柏)(柏树)。

装(装修)(装饰)。

桦(桦树)(白桦)。

耐(耐心)(忍耐)。

守(守护)(守卫)。

疆(疆土)(新疆)。

银(金银)(银色)。

杉(水杉)(杉树)。

化(变化)(化学)。

桂(桂树)(桂花)。

5读一读,记一记泡桐白桦云杉翠柏桂花枫叶松子白果。

6.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p18,发现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2)“木”字旁书写注意事项,教师边范写边讲解。

(3)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三、再读儿歌,理解意思。

1.全班齐读儿歌。

2.你读懂了什么呢?

我是根据儿童诗特点,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主读书、自主识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培养孩子的想象能力。重视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通过多种形式如读书、评价、说话、讨论,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我家住在竹楼上,青竹篱笆花围墙。

妈妈彩笔画风筝,爸爸巧手编箩筐。

傍晚山间笛声起,竹筒饭熟正飘香。

傣家儿女最爱竹,竹乡美名传四方。

教学目标:

背诵课文,了解傣家人的.生活。

积累一个常用的偏旁,通过带竹字头的字体会汉字表意的特点。

教学重点:

认字11个,写字7个。

教学难点:

练习运用学过偏旁推知字义,继续培养学生揣摩字形的习惯。

教具准备:

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一、复习导入。

2、开火车读卡片。

3、说说这些字为什么带草字头和木字旁。

二、新授。

2、自学第一部分内容。

(1)圈出自己暂时不会读的字或不理解的词。

(2)在小组里互相学习不认识的字。

(3)板书全文:红色的字为什么都带有竹字头?这些字表示的意思和竹子有关吗?

(4)记一记笛。

3、检查反馈。

4、学习第二部分内容比一比,组成词语。

(1)学生自已读一读。

(2)观察每组字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小组内交流。

(4)说说它们的偏旁为什么不同。

(5)你用这些字还能组其它的词吗?

5、生字书写。

(1)观察生字是由竹字头和哪些字组成的。

(2)讨论笔画笔顺,观察竹字头的写法。重点指导笛。

学生独立写。

1、学生各自拼读音节。

2、填空,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三、展示。

把你在生活中抵到的带有草字头和木字旁的字介绍给大家认识。

板书设计: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教学要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傣家人的生活。在感悟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了解傣家人的生活,体会他们对竹,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激发兴趣。

二、复习旧知(利用“闯关”游戏,复习上节课所学的生字词。)。

三、读中悟,悟中读。

1.学习第一句。

(1)导语:同学们,来到美丽的竹乡,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各种各样的竹楼。

(2)媒体播放竹楼的图片。

(3)当学生陶醉其中时,让学生在感情地朗读这一句话。

2.学习第三句。

(1)导语:傣家人不仅住在美丽的竹楼里,而且他们吃的饭也是用竹子煮出来的。

(2)你们吃过竹筒饭吗?好吃吗?

(3)播放各种各样的竹筒饭,人们享用竹筒饭时的模样。

(4)指名读这一句话。

(5)播放悠扬的竹笛声,让学生和着笛声有滋有味地进行朗读,同时也把傣家人的幸福生活记在心中。

3.学习第二句话。

(1)出示第二句话。读“风筝”、“箩筐”这两个词,知道这两种东西都是用竹子做成的。

(2)在美丽的竹楼上,妈妈正在画风筝,她画出了什么样的风筝呢?

(3)妈妈画出的风筝多漂亮啊!我们来夸夸妈妈吧!

(4)爸爸也没闲着,他正在编箩筐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制作的箩筐吧。

(5)播放各种各样的箩筐,感受傣家的手之巧。

(6)读第二句话。

4.学习第四句话。

(1)教师导语:傣家人从小生活在竹乡中,他们的生活离不开竹子。

(2)播放傣家娃娃坐在竹篓中的情景及其生活情况,教师旁白。

(3)指导读:傣家儿女最爱竹”这句话。

(4)教师导语:傣家儿女最爱竹,他们还用自己的巧手,将竹子制作成许多富有特色的竹制品,让家乡的竹子和竹制品走出家乡。

(5)播放琳琅满目的竹制品。

(6)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一句话。

5.教师总结。

6.指导背诵。

四、写字。

1.学生观察“竹”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教师示范书写。

3.学生练习。

《树之歌》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重点)。

(1)听音乐。

(2)过渡: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我会认的字和词语。

3、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1、边读边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第二小节: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小节: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第四小节: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

初学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1、抄写生字。

2、给带点的字选正确的音。

3、选字组词。

《七子之歌》教案设计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香港。

我好比凤阙阶前守夜的黄豹,

母亲呀,我身份虽微,地位险要。

如今狞恶的海狮扑在我身上,

啖着我的骨肉,咽着我的脂膏;

母亲呀,我哭泣号啕,呼你不应。

母亲呀,快让我躲入你的怀抱!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湾。

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

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

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

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是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纽约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七处“失地”比作远离母亲怀抱的七个孩子,用小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

写作这组诗篇的时候,正值闻一多在美国纽约艺术学院留学期间。在美国已经生活了将近三年的他,多次亲身体会到种族歧视的屈辱,他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都激发起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加上三年背井离乡的经历,使他更对祖国和家乡产生了深深的'眷恋,也使他更加深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他创作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一方面怀念和赞美祖国,一方面抒发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诅咒。这组《七子之歌》就在这种背景下诞生了,写完《七子之歌》的第二天,闻一多就在写给好友梁实秋的信中将之称为“国家主义的呼声”。

之后不到两个月,也就是1925年5月,闻一多踏上了归国的旅程。他提前结束学业,就是为了早日投身到报效祖国的行列当中。6月1日,他乘坐的轮船停靠在上海码头,闻一多踏上了祖国的土地。然而,令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两天前这里刚刚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上海的马路上仍然血迹斑斑。一个满怀热情回国实现理想的青年就这样被巨大的失望乃至绝望所笼罩。7月4日,《现代评论》杂志上发表了闻一多回国后的第一组爱国诗作,其中,就有这组《七子之歌》。

《七子之歌》发表的时节,正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高潮期。因此,一问世立刻就引起了强烈共鸣。诗人自己未曾预见的是,《七子之歌·澳门》在70多年后的今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还被谱成歌曲,作为年12月20日迎接澳门终于回归祖国怀抱的主题歌广为传唱。

【alsace-lorraine】通译为洛林地区,位于法国东部浮士山脚下,普法战争中割让给德国,凡尔塞和约后归还。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在阅读中自主识字,读准“乳、哺、涤、赞”邓子的字音,自觉地积累“风采、气概、哺育、源泉、依恋、荡涤、磅礴”等词语。

2、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结合有关资料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3、能体会诗歌表达的中华儿女对伟大祖国的真挚、自豪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能带着赞美、自豪的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从远古走来”、“你向未来奔去”等诗句的含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收集资料。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聊长江,激发情趣。

1同学们,古老的中国有两条河,那就是长江和黄河,长江与黄河是炎黄子孙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才有了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正是有了长江和黄河,古老的神州大地才生机盎然。今天,我们先来领略一下中华第一条大河“长江”的风采。(指幻灯片说:这就是长江)。

2板书“长江”,你对长江有哪些了解,我们来交流一下。(用一句话来介绍长江某一方面的内容)。

3长江,它九曲回肠、奔流不息;它气势磅礴,孕育了五千年灿烂文明;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有多少作家、作曲家赞美了它啊!今天,老师这儿就有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我们来学习一下。(板书:之歌)。

4你知道这首歌吗?你知道有关这首歌的什么?

这首歌的歌词豪放,歌声雄浑,唱出了长江的宏伟、壮观,也唱出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想不想欣赏一番?(慢慢把音量放小,随着话语的`结束伴奏旋律逐渐消失)。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边了解歌词边来欣赏这豪迈奔放的歌曲。(播放女高音独唱《长江之歌》)。

2听了这首歌,看了有关长江的这么多介绍,你不禁产生了怎样的想法、感受?交流中相机引导:为长江而自豪,长江真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一起来把课题读好。

3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读读、品品,用你的眼睛去发现,用你的心灵去感受,只要你用心朗读体会,一定有满满的收获。

三、检查交流。

1首先,你要读好这些字的字音。(出示幻灯片)。

2你感受到了作者想赞美长江什么?(自由交流总结: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板书:

无穷的源泉。

母亲的情怀。

3你还发现作者赞美了几次?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大部分?

4鼓励大家正确、流利、感情朗读,女生读第一部分,男生读第二部分。

四、带着问题学习探究。

1刚才大家读了课文,读得不错,我们读书就是应该这样,仔仔细细地读,认认真真地读,带着感情来读。在文中作者说——(引读)。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2自由读。说说读了这句诗想了解什么。

(一)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2)指导朗读:先柔和,后有气概。

(3)默读第1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指导朗读:深情。

(5)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要读出“赞美”“依恋”的感情。

(6)齐读第1节。指导背诵第1节。

(二)精读第二节。

(1)默读第二节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指导朗读第一句: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3)指导朗读。

(4)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5)指导朗读第2节。

(6)指导背诵第2节。

五、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引读: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3、朗读交流,读出赞美、自豪的情感。

六、总结背诵。

1全诗饱蘸赞美之情,讴歌了长江的外在特点和丰富内涵,引发我们无穷的遐思,震撼着我们的灵魂,陶冶了我们的情操。让我们饱含深情地背诵《长江之歌》。

2作业:练习写诗句:

你从——。

你向——。

你用——。

你用——。

背诵《长江之歌》。

广泛阅读,了解长江的变化,为我们的母亲河——长江描绘未来的宏伟蓝图。

《雨之歌》教学设计雨之歌歌曲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体会散文诗中的的感情和美妙的意境。

2.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歌主题。

3.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4.学习文章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在诵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2.理解作者笔下雨的形象。

3.体会文章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方法:诵读法(朗读和细读相结合)、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数:1课时。

一、导入:播放一段雨声,感受雨中的美好境界。

师:听,这是来大自然的声音,这是我们熟悉的声音,它从遥远的国度而来,滋润万物,它有时多情而缠绵,有时狂野而奔放,有时哀怨而伤感,有时飘逸且清高,这就是雨。古诗中有很多写雨的佳句,我们来回忆下关于“雨”的诗句:

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我们感受过古人笔下多姿的雨,朱自清笔下温柔的雨,今天就让我们来听一听著名诗人纪伯伦的《雨之歌》。

二、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1.请一学生配乐朗诵,感觉诗歌的感情基调。

2.全班朗诵,边读边思考:(从文中你感受到的是怎样的雨)。

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你从文中感受到的雨,在横线上加一个修饰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雨。

滋润万物的雨让山河欢乐的雨让花草欢笑的雨为云彩和田野传递爱情的雨。

充满爱心的雨启迪心扉的雨沁人心田的雨等。

过渡:这么富有诗意的雨,带给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那么雨在诗人的笔下是怎样的形象呢,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三、合作探究。

小组讨论:

1.文章中作者用了哪些事物来描绘雨?塑造的雨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2.作者通过雨的形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板书:银线,珍珠,传情的信使,大海的叹息,天空的泪水,田野的微笑。

作者以极大的热情歌颂雨。雨,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它滋润万物,同时也把距离遥远的事物联结起来(是云彩和田野的传情的信使)。有了雨,千山万壑将会更加美丽;有了雨,大地万物将会充满生机;有了雨,花草树木将会绽开笑脸;有了雨,云彩和田野成了一对情侣。这些都说明雨是一个美好的事物,是一个奉献者和使者的形象。

表现作者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对无私的奉献者的歌颂。

3.全班再次朗诵诗歌。

过渡:

前面我们与诗人笔下的雨已有一次心灵上的亲密接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那颗敏感而多情的心,他赋予了雨以活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雨富有灵气,有个性,它滋润万物,奉献自我,你喜欢这样的雨吗?找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和同学们分享你的感受吧。

四、品味赏析——品一品,谈一谈。

品读诗歌,可以从语言、修辞方法和诗的情感等方面来谈。

备案:

(1).“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偷”字,巧用拟人,写出了雨的珍贵。

(2).“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字面上的意思是说“下了雨,河水涨了,可以浇灌田野,花草,其实是在描写奉献者的形象化,写雨以自己的”哭“换来山河、花草的欢乐(昂起,挺起可见雨水的润物之功)。

(3).“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迷人。”把雨写成鸟的形象,“吻”“拥抱”写出雨对万物的滋润,富有情味。

过渡: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除了同学所讲的外,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个句子。

(4).“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此句教师稍作点拨:“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是在说明自然界中雨水的形成的循环过程(海水被蒸发成水汽,一部分水汽到了一定的饱和度就形成降雨,这雨滋润了万物)这如同生活,爱情,也同样会充满叹息、泪水、微笑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5)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人生也像雨一样,到来时雷声隆隆,在物质世界里喧嚣一世,或许为了生活奔波、或许为了功名利禄争夺,但生命结束时也是一无所有,悄无声息,埋葬在泥土里。

过渡:这篇文章不仅带给我们美的享受,也给了我们一些写作手法的借鉴,诗人为何能够把一个非常普通的事物雨写得如此生动形象呢?首先是本文通篇都利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其次是作者以丰富的想象来美化雨,利用了比喻和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才塑造成了这丰富而多情的雨的形象。

五、拓展延伸。

你也来试一试,展开自己的想象,利用自己的表达能力,选择你喜爱的大自然的某一种事物(如花、草、彩虹、雪等等),采用第一人称仿写一番。

要求:采用第一人称。运用比喻、拟人或排比等修辞手法。

仿写句式:

(1)、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选一仿写,注意要有中心)。

范例:

a、我(希望)是迷途中的一屡炊烟,是雾海中的一座灯塔,是沙漠中的一片绿洲。

b、我(花)是大地的女儿,是蜜蜂的母亲,是蝴蝶的情侣。

c、我(雪)是只只寻梦的蝴蝶,漫天飞舞着,以我婀娜的舞姿,装饰美丽的人间。

d、我(雪)是朵朵微笑的棉花,尽情绽放着,以我温暖的胸怀,拥抱裸露的大地。

六、作业:

将课堂上的仿写加以整理写在练习本。

树之歌教学设计

1、学习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感知儿歌内容。(重点)。

一.情境导入。

(1)听音乐。

(2)过渡:树在我们的身边随处可见,是我们人类的朋友,你们认识身边的哪些大树呢?你知道哪些关于它们的知识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课文,去认识它们的结构和各自的特征吧!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同时认准字音,理解词语意思。

2、学习我会认的字和词语。

3、自读提示: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努力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4、检查自学情况。

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三.再读感悟。

1、边读边想,每小节写了什么?

第一小节:描写了杨树、榕树和梧桐树的特点。第二小节:描写了枫树和松柏的特点。

第三小节:描写了木棉和桦树生长的喜好。第四小节:描写了银杏、水杉、金桂的特点。

2、再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

提示:本文是一首儿歌,让我们了解一些树木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初学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

我们从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比喜爱之情。

五.课堂检测。

1、抄写生字。

2、给带点的字选正确的音。

3、选字组词。

一年级《竹乡之歌》的教案设计

《竹乡之歌》是北师大版小学第二册新增的一首儿歌,编排在第十四单元《丁丁冬冬学识字》中,为的是帮助学生更好地集中学习带有竹字头的字词,避免了以往归类识字时只有图、字的单调性,使识字教学更有趣味性和直观性。结合开放性语文学习的课题,以多样识字、趣味识字和自主识字为目的,我对本课的教学进行了精心教学设计和教学,有了不少收获。

本课的第一个亮点是猜词游戏。对于“篱笆、彩笔、风筝、笛声、竹筒、箩筐”这几个词,学生有的非常熟悉,但有的一知半解,有的根本闻所未闻,为此我运用了猜词游戏,其一,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形式,无论什么游戏内容,只要摊上“游戏”这两个字,学生总会精神一振,兴趣盎然;其二,在说词中学生要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阅读体验,体现了大语文的新理念,同时还要组织语言,不能出现所说词中的字,需要思维的快速运动,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再者其他同学要边听边猜,还要想想自己可以怎么补充,培养了认真听讲且边听边想的好习惯;其三,游戏的奖励是观赏相应的`图片,图形与文字有机结合,在这个游戏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口、眼、耳、脑等各种器官,而且把识字教学与生活经验相联系,与图片资料相联系,与学生的语言积累相联系,体现了大语文的学习观。

本课的第二个亮点是学生的多样识字。俗话说,教无定法,学亦无定法。学生的识字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自由识字和自主识字,只要你喜欢,用什么方法都无所谓。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比一比、说一说,各种方法齐上阵,同一个字不同的角度,学得不亦乐乎,而且学得实在。

当然,世上本无完好无缺的课,比如学生的感情朗读还不是很到位,时间关系,为了展示课的完整性还有一部份生字没有学习,但只要每堂课学生都有收获,那其实也不必太在乎课上完了没有,反正未的还能再继续。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