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数学三年级教案文案范文(15篇)

时间:2023-12-22 07:21:49 作者:笔尘

教案的评估是教师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请大家看看下面这些三年级教案样例,或许可以给你们一些灵感。

三年级数学教案及反思文案

基本要求:

(1)试讲时间约10分钟;。

(2)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3)设计数学活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小数的读写法;。

(4)体现学生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合理板书。

4、考核目标:活动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实施。教学设计。

课题:小数的初步认识。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年级:小学三年级。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内容认识小数,能识别小数,会读、写小数,知道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等丰富的学习活动,学生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会读、写小数,正确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的含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大家仔细看看,你能把这些标价中的数分成两类么?谁愿意来分分?这组数不是整数,它们也有自己的名称,叫做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关于小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认识小数)。

二、探究新知。

(一)读小数。

师:小数点在小数中就读作“点”,你会读小刀的标价么?(指名学生读,多叫几个)。

师:这个小数与其他的有什么不一样么?

生:这个小数小数点的后面只有一个数字,而其他的都有两个。

师:观察得真仔细,像这样小数部分只有一个数字的叫一位小数,有两个数字的叫两位小数。

师:刚才我们念了一位小数,那么大家会念这些两位小数么?

(先让学生自己试试,再有老师总结读小数的方法:小数的整数部分可按照整数的读法读,而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师:再请几个同学试着读读。(如有读错的加以纠正)。

(二)写小数。

师:小数我们已经会读了,那么它该怎么写呢?写小数与读小数的顺序是一样的,先写整数部分,再写小数点,最后写小数部分。(以书的价格为例老师一边说写法一边在黑板上示范)。

师:学会了么?好请同学们在自己的练习纸上写一写其他几样文具的价格。(生自由练写,师巡视)。

(三)巩固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

师:刚刚的转化学会了么?我们在来练练怎么样?请把书翻到88页,中间有张表格,请同学们轻声读读表中食品的标价,然后完成这张表格,填写它们分别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填完后指名同学回答。)。

(四)寻找生活中的小数。

师:你还在哪里找到过小数呢?

生1:自动铅笔上标有0。5毫米的字样。

生2:饮料上也有。

生3:书的背面有标价,也是小数。

师:同学们都观察得好仔细呀。老师也找了几个,大家瞧瞧:人体正常体温可达37.5摄氏度,篮球运动员姚明的身高是2.26米。

三、巩固练习。

8.64元=8()6()4()。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么?

五、布置作业。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2、体会数位、基数、序数的意义;。

3、初步感受一列数蕴含的规律;。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数数;。

【教学难点】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法。

【教学准备】小棒、铅笔。

【教学设计】。

一、数铅笔。

教师出示铅笔,比一比,谁数铅笔的.方法多。

(学生可能会一根一根地数,十根十根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如果铅笔非常多,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一十一十地数,还可以一百一百、一千一千地数。

二、说一说。

1、圈一圈,数一数。

2、问:下面画了几个圈?你怎样数比较快?

你是怎样数的?把你数的方法表示出来。

3、用圆圈圈起来。

4、请几名学生回答。

三、拨一拨。

1、拿出计数器,做拨数游戏。

2、一个学生说数,另一个同学拨珠子,并说说方法。

(十位上拨____,表示____个十;个位上拨____,表示____几个一。)。

四、练一练。

1、在下面各数的后面,连续数出5个数来。

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五十六(五十七、五十八、五十九、六十、六十一)。

八十五(八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八十九、九十)。

九十五(九十六、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

2、看谁数得快?

请同学们找出格子的规律,小组讨论。

(一个一个地数;移一移,再十个十个地数)。

看谁的方法最好?

3、接力赛。

找出女孩子数数的规律,男孩子按此规律接着往下说,看谁发现规律最快?

女生:34,36,38(相差2)。

男生:40,42,44。

女生:20,30,40(相差10)。

男生:50,60,70。

女生:45,50,55(相差5)。

男生:60,65,70。

女生:22,32,42(相差10)。

男生:52,62,72。

五、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文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2)使学生能在方格图上数出图形平移的格数。

(3)初步向学生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1)向学生渗透爱家乡,共建美好家园的思想。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竞争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感知生活中平移现象。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

一、创设情境、感知新知。

谈话:今天老师带来了两位大家特别喜欢的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是谁吗?瞧,他们来了!(课件出示蓝猫和淘气)那么蓝猫要给小朋友们带来什么样的问题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蓝猫:这些运动现象你们见过吗?)。

提问:(课件分别出示运动中的缆车、轮船、风车、电梯、电风扇动态画面)这是什么?它是怎么运动的呢?你能用手势表示它们的运动吗?(引导观察它们运动的线路)。

讲述: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把像轮船航行、电梯上下这样从一个位置(贴图)沿着直线运动(贴图)到另一个位置(贴图)的运动现象叫做平移。

(出示课题和板书课件动态演示)。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教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今天我们就和蓝猫、淘气一起去智慧岛研究平移。瞧!这就是智慧岛,我们的船从港口出发了!(课件演示)。

(出示格子图)那你们就数一数我们的船从出发向左平移了多少格子。虚线代表到达的位置,实线代表出发的位置。你数的是几格?还有没有不一样的?那到底谁说的对呢?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船重合了没有?能不能只数他们中间的'格数?5、6、7答对了!我们的船向左平移了7格。

提问:用什么办法就知道谁说的对了?我们请1、2两组数蓝猫,3、4两组数淘气。(课件和学生数的过程同步)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都是7格,他们向左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

提问:老师还想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蓝猫和淘气站在船上的其他位置,平移的距离又是谁长一点呢?(课件展示蓝猫和淘气换了一个位置)。

任务:我们请1、2两组数淘气,3、4两组数蓝猫。你们数的是几格?你们呢?

小结:原来他们换了位置后向左平移的距离还是7格,经过的路又是一样的。

讲述:这些点都在船上的不同位置,有各种颜色,请大家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颜色的点,选好了吗?你选的是哪个颜色的?在到达位置的这个点在哪儿?请你指一指。每位同学观察自己选的点,数一数你观察的点向左平移了几格。

小结:不管哪个点,都是向左平移了7格,正好是和我们的船平移的距离是一样的,我们以后数一个图形或物体平移了几格,只要在这个图形上找到一个观察点,看这个点平移了几格就行了。

三、体验成功、实践新知。

三年级数学平移和旋转教案文案

教学程序:

一、出示挂图,认识平移。

结合挂图中例举得几种平移现象,引入平移概念。

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

学生例举生活里的平移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中平移物体的运动特点的理解,同时规范学生的语言的准确性。

三、点的平移。

利用教具钉子板和橡皮泥,学生感知点的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一格的含义,学生利用小字格子画出点的平移。

四、图形的平移。

出示例题房子图形的平移图,学生数格子,完成例题。

五、知识应用。

学生独立完成在方格子中画出平移图形的习题。

六、课堂小结。

课堂效果:差。

认识平移的学生不到二分之一,能正确数出平移图形格子数的不到四分之三,至于正确画出平移后图形的学生则不到十分之一。

课后,我和本年级的老师一起讨论了这种情况,同年级老师反映:教学中点的平移教学设计得比较好,为后面的数格子和画平移图形奠定了基础。但是,在实际教学中选用的橡皮泥和钉子板颜色不够亮,学生看不清。画平移后的图形在本课时上学生应用能力达不到。这节课的内容看似简单,对学生来却都是新知识,之前没有足够的知识基础,在短短四十分钟要求学生接受理解并灵活应用很难,所以说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也就不奇怪了。

经过课后评议和反思,我又设计了第二次的平移教案--。

教学程序--。

一、出示挂图,认识平移。

结合挂图中例举得几种平移现象,引入平移概念。

二、例举生活中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

学生例举生活里的平移现象,教师引导学生对概念中平移物体的运动特点的理解,同时规范学生的语言的准确性。

三、点的平移。

利用教具钉子板和橡皮泥,学生感知点的平移的概念,理解平移一格的含义,学生利用小字格子画出点的平移。

四、线段的平移。

利用钉子板和小棒,学生理解线段的平移方法。

五、图形的平移。

出示平移的图形,运用剪纸演示,学生理解平移的`图形的方法。

六、练习。

找出平移后图形。

七、课堂小结。

二、利用身边的物体表现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多媒体演示点的平移,理解向不同方向平移和数格子的概念和方法。

五、图形平移的动态演示,理解同一图形平移时,图形中各部分的平移距离都是相同的。理解图形的平移也可以应用点的平移知识来解决。

六、独立完成例题,知识应用。

七、生活中平移知识的应用,感知数学知识和生活的联系。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7页。

教学目标:理解验算的意义,经历探索方法的过程,学会对加法进行验算,培养检验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过程:

一、准备铺垫。

看第一个算式填出下面三个算式的得数。

45+56=101。

56+45=。

讨论:你是怎样填的?怎样想的?

二、新课。

1.教师:小明要参加学校运动会,妈妈带他去商店买运动服和运动鞋。

用屏幕显示教材第27页第一幅图画。

请学生说一说这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这个买东西的过程中包含有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1)妈妈买了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付多少钱?

(2)妈妈付了200元,售货员应该找给妈妈多少钱?

请同学们独立列式并计算。

出现第二幅图画,并出现画外音:找的钱对不对呢?

教师:谁能帮助小明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发表看法。

教师:售货员找的钱对不对,也就是要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不正确。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出示课题:加、减法的验算。

2.用屏幕显示例1:一套运动服和一双运动鞋一共要多少元?

135+48=183(元)135。

+418。

183。

教师:我们先讨论怎样检验加法计算的结果?

小组讨论并在班上交流。

教师:我们来一起总结一下加法验算的方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或用屏幕显示。

(如果学生提出重新加一遍也应当肯定。)。

归纳:我们看到,验算加法的计算结果一般用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把加数的位置交换后再加一遍,看结果是不是相同。根据这个方法,我们也可以利用原来的.竖式从下向上再加一遍。第二种和第三种方法都是用和减去一个加数,看得数是不是等于另一个加数。要做到计算的正确,我们要掌握验算的方法,并自觉地在计算中运用这些方法。

3.反馈练习:第27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组织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验算的?通过验算看出你的计算结果正确吗?

三、巩固练习。

练习七第1题中的四道加法题。要求学生独立计算,用不同的方法验算。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1理解图意,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要做一个有礼貌的好孩子。

2学会买东西时所必须的几个生词及部分没学过的礼貌用语。

3知道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可以根据图意展开想象,学会有几句完整的话表达课文图画的意思;基础好的能理解图意并能脱离书本完整的讲清买东西的整个过程,并恰当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重点。

了解买东西的基本程序并在其中使用礼貌用语。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言。

啊,有些同学买过,有的没有,那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的一篇课文--买铅笔(板书)。这篇课文不但有趣还很有用呢,学习了这篇课文以后,小朋友们就会一个人去商店里买东西了,商店的营业员阿姨还会夸小朋友能干,有礼貌呢。

2指导看图。

那好!现在请小朋友们把课本翻到第65页,我们一起来看看第65页的图,想一想这幅图讲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丁丁去干什么?丁丁是怎么对营业员阿姨说的?大家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看图画,用一句话来回答老师的问题。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是从那里看出来的?(文具店,从图上的字和摆放的文具看出来的)。

(2)丁丁想干什么,是怎么知道的?(题目告诉我们的)。

(3)丁丁对阿姨说什么?(阿姨我要买铅笔)。

小朋友们观察的真仔细啊,那么哪位同学来说说看“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丁丁在文具店买铅笔)。说的真好!那么,丁丁是怎样买铅笔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上课的重点了。

现在我请一位小朋友来当丁丁,老师来当营业员阿姨,我们一起来表演一个“买铅笔”的游戏,同学可要看仔细了。

点一位学生来表演,(生:阿姨你好,我要买铅。师:那一种?生:这一种。生接过铅笔,递钱,走人)。

这位同学表演的真不错,他买到铅笔了。同学们说说他哪里做的对,哪里做的不够好。(他说了“你好”)对!小朋友一定要有礼貌,(他拿了铅笔没说谢谢就走了,走的时候没说再见,买东西时没问多少,也没说买几支铅笔)。

将同学们的话整理出来列在黑板上:您好几支多少钱谢谢你再见。啊,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宝贵意见,那么这些话哪句先说哪句后说呢,请大家讨论一下,呆会儿我再请同学来表演。

3连贯的说话。

(1)同桌练习。

请同桌之间,一个当营业员阿姨,一个当丁丁,用刚刚学会的几句话来对话。(学生各自在座位上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演示。

点名请两位学生演示(丁丁:阿姨,你好!我想买铅笔。营业员:好,要那一种的?丁丁:请您给我拿这一种的,营业员:要几支?丁丁:一支。多少钱?营业员:五毛。丁丁:谢谢阿姨。营业员:不客气。丁丁:阿姨再见!营业员:小朋友再见!)这些步子,基础好的可以说的.更好一些,甚至一个人可以讲明不同角色所说的话,所做的动作,程序方面也可以更灵活明了。

(3)师生评议。谁讲的好,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学习生词:营业员阿姨谢谢(重点在讲明意义及读音)。

好孩子,懂礼貌/文明用语记心间。/客人来了说请进,/与人相见说您好。/求人帮助说请你,别人帮助了说谢谢。/打扰人家对不起,/分手别忘说再见,/互相尊重有礼貌,/礼貌用语温心间。/大家相亲又相爱,/社会风气大发扬。

好!我们已经学会了礼貌用语的儿歌,我们就要在实际中应用起来。上一节可课我们请同学表演“买铅笔”现在我们请几组同学上来表演“买东西”,就是你到商店里去买任何你想要的东西。来!哪些同学想表现一下,一定要注意使用、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过程略)。

再一次复习儿歌。

4布置作业。

(1)小朋友回去将生词每字写10遍。

(2)放学回去后,到商店去买一样东西,注意使用礼貌用语。

(3)预习下一课。

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师: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需要我们用数学方法去思考、解决。(板书:实际问题)。

师:为了准备乒乓球比赛,老师去商店买乒乓球了。

课件:出示乒乓球和价格。

提问:看了屏幕你们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你根据自己收集到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来呢?

问题: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

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买6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

问:哪个问题以前没有学过?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个问题怎样解决呢?你可以自己先想办法解决,然后在小组里讨论。

学生汇报(板书):

方法一:5×2=10(元)。

10×6=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5表示什么?2呢?“每袋5个”和“每个乒乓球的价钱是2元”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可以求出什么?(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5×2=10)知道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就可以求出什么?(买6袋要多少元:10×6=60)。

提问:谁能说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买一袋乒乓球要用多少元,再算买6袋要多少元)。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电脑闪烁表示图意。

提问:6表示什么?5呢?“每袋5个”和“买了6袋”这两个信息有直接联系吗?根据这两个信息就可以求出什么?(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6×5=30)知道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就可以求出什么?(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30×2=60)。

提问: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6袋乒乓球一共有多少个,再算买30个一共要多少元)。

如果学生提出如下解决方法:

2×6=12(元)。

12×5=60(元)。

教师应让学生说明理由。

理由可以是:如果每袋只有一个乒乓球,买6袋一共要12元,实际每袋有5个,所以再乘5,就是买6袋乒乓球所需的价钱。如果学生说不出理由,可以告诉学生:这样算出正确的得数,但道理比较难理解,你们可以继续研究。在想不通理由的情况下不用这种方法。

师: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讲述: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互相检验。

提问:你能用一句话说出刚才我们解决的实际问题有什么特征吗?(板书:两步连乘)。

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怎样观察和思考?(要仔细看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练习巩固,体会解题思路及方法。

谈话:下面,我们就到应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帮小动物们解决两个问题,好吗?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同桌交流自己的算法,说说自己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指名汇报,集体评议,说说解题思路。

2、课件出示。

师:小茄子告诉我们什么?大家一起读一下。(学生齐读)。

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

交流核对。

3、课件出示。

师:图中告诉了我们什么?

学生列式计算,交流核对。

4、完成第5题。

指名把这题的条件和问题连起来,完整地叙述一遍。

(2)让学生各自独立列式解答。

(3)教师组织交流:

指名说说解题思路,根据学生的口述画出线段图:

通过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苹果树是桃树的6倍,掌握这题的两种解法。

5、对比练习。

(1)商店在运进水果,每辆汽车一次可以运4吨,6辆汽车8次能运多少吨水果?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交流评议,辨析两道应用题的异同点。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第(2)题的两种解法:

方法一:6+8=14(辆);14×4=56(吨)。

方法二:4×6=24(吨);4×8=32(吨);32+24=56(吨)。

6、第6题。

(1)观察插图,你读懂了什么?

(2)要求8次一共运煤多少吨,一定要先知道什么?

(3)请你把你的想法告诉我们。

7、第7题。

(1)你获得了什么数学信息?

(2)告诉我们“每人每天组装8台电脑”,现在要求几人几天?

(3)你打算怎么做?说说你的想法。(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4)小结:这是连乘问题的又一种类型,也有两种不同的解答。

四、回顾反思,全课小结。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第64、65页的内容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在玩中观察和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学生的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懂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重难点:

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实物与图形,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

10袋各种形状的实物,多媒体课件,各种形状的图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盲人摸到的分别是大象的牙齿、耳朵、腿和尾巴。

生:他们摸到的是大象的一个部分。

师:对,盲人摸的是大象的一个部位,所以都说不准大象的全貌。

二、观察实物,传授新知。

师:了解一个物体的全貌,除了用摸,还有什么方法?

生:可以用看的方法。

生:可以用观察的方法。

师:请同学们坐在自己的位置上观察桌面上的小汽车,然后说一说你看到的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在小组内自由述说自己看到的小汽车部位)。

生:我看到的是小汽车的车头。(该生拿起小汽车指着说)。

师:其余小组也是看到小汽车车头的同学请站起来。(生一一站起来)。

生:我看到的是车尾。

生:我看到的是车的左侧面。

生:我看到的是车门。

……。

生:(充分讨论交流后)小刚在车的前面看到车头,是第一幅图;小红看到的是车的侧面,是第三幅图;小强在车的后面,看到的是车尾,是第二幅图。

师:这几个小朋友站的位置相同吗?看到小汽车的形状一样吗?

生:他们站的位置不同,看到的形状也就不一样。

生:小红是从上面观察小汽车的。

师:她看到的是什么形状呢?请选择正确的图形。

生:(独立思考后,全体学生举手示意)小红看到的是第二幅图。

师:第二幅图中的大、小长方形是小汽车的什么部位?

生:(通过观察汽车实物)小长方形是车顶,大长方形是车的身子。

师:除了从上面观察小汽车,还可以从什么位置去观察呢?

生:可以从下面观察小汽车。

师:请拿起小汽车,从下面观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生自由活动观察)。

生:我看到了车轮。

生:我看到了车底。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谁来说说我们怎样去观察一个物体。

生:从物体的前、后、左、右、上、下面去观察。

生:可以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物体。

师: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看到的形状是怎么样的?

生:从不同的位置去观察,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三、分层练习,巩固提高。

生:这是一架飞机。

师:同学们判断得真准确。你们看到的是飞机的什么面?

生:是飞机的前面。

师:(将飞机转动一个角度)这又是飞机的哪个面?

生:这是飞机的后面。

师:那你们知道飞机的左翼和右翼在哪里吗?请你们用小手来表示。

(生把左、右手举起来表示飞机的左翼和右翼)。

生:这是飞机的右面。

师:对。那这是飞机的哪个面(继续转动飞机)?

生:(全体回答)这是飞机的左面。

师:同学们都说对了。(屏幕显示另一个物体的侧面)这又是什么物体?

生:(观察片刻)这是洗衣机。师:你们都同意吗?

(全体学生点头示意)。

师:这又是什么物体呢?(屏幕里显示一个动物的背面图)。

生:这是一只鸭子。

生:这是一只鹅。

师:我们来认一认,这到底是什么动物。(把动物换个角度)。

生:(观察后)原来是一只鸭子。

师:我们再来猜一猜,这是什么呢?(屏幕显示手提电脑的背面图)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一下。

生:这是沙发。

生:这是黑板。

……。

生:(沉默一会儿)转转物体。

师:就按你们说的方法。(转动物体,出现不同角度)。

生:是手提电脑。

师:在观察物体时,要注意什么?

生:不能只看一个面。

生:要从不同位置去观察。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准确,观察物体要全面,要从不同角度、不同的.位置去观察,不然就会闹出“盲人摸象”的笑话。下面,请同学们用刚刚说的观察方法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桌面上的茶壶,把看到的形状用动作表示出来。

(生分小组进行活动,从不同位置观察的学生用不同的动作演示给小组的其他同学看,教师巡视,组织、指导学生)。

师:有4个小朋友也在观察茶壶。(屏幕出现4个小朋友在不同的位置观察茶壶,并在旁边画有4幅不同形状的图形)他们看到的是哪幅图,请同学们边小组讨论边连线。

生:戴头花的小女孩看到的是第一幅图。

生:短头发的女孩看到的是第三幅图。

生:穿绿衣服的男孩看到的是第四幅图。

师:还可以怎样观察?

生:从上面和下面观察。

师:看到的又是什么形状?

生:(分小组观察)从上面看到的是茶壶盖、茶壶嘴和壶把,从下面看到的是壶底。

师:大家观察得都很仔细。同学们,你们喜欢画画吗?(出示一座小房子实物)请大家观察这座小房子,把从不同位置看到的房子的形状画下来。

(生分小组离开位置进行绘画活动。活动结束后,教师展示学生画得好的作品)。

新苏教版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平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平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平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平均分成了两块。

平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平均分,把一个饼平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平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三年级数学教案

1、通过“猜测——试验——分析实验数据”,让学生经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探索过程,初步感受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有小的,初步感受随机现象的统计规律性。

2、能对一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进行描述,结合具体情境,能对某些事件进行推理,知道其可能性的大小。

3、在与同伴的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体会数学学习与现实的联系。进一步培养学生求实态度和科学精神。

学生通过试验操作、分析推理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利用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多媒体课件、转盘、盒子、布袋、乒乓球等。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摸球游戏。(板书:课题)

二、体验“不可能”

师:老师这里有个盒子,看看盒子(空盒子),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学生猜想)

师:请认真看(倒转空盒子)老师有可能从盒子里摸出东西吗?为什么?

生:因为盒子里什么东西也没有,所以不可能摸出东西。(板书:不可能)

三、体验“一定”

师:现在老师把1个黄球放到盒子里,猜一猜老师会摸出什么东西?

生:黄球。

师:一定是黄球吗?

生:一定,因为盒子里只有黄球。(板书:一定)

四、体验“可能”

师:如果再多放1个白球到盒子里。然后继续摸球,你想一想老师会摸出的球会是什么颜色,猜一猜。

生:可能是白球,可能是黄球。

师:也就是说,这次摸球出现两种可能。可能是……(生齐答),也可能是……(生齐答)。(板书:可能)

老师这里有9个黄色乒乓球和一个白色乒乓球。

1、猜想

2、实验

就采用大家的办法,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板书:实验]一下我们的猜想是不是成立?

学生小组内摸球,教师巡视指导。

3、验证

(生讨论交流)

4、推测

我们用验证的结果来推测一下,要想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变大一些,可以怎么办?

(学生各抒己见)

5、总结规律

通过这个活动,验证了我们的猜想。黄球的数量比白球多,摸出黄球的可能性大。白球数量比黄球少,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就小。也可以说我们很可能摸到黄球,偶尔能摸到白球。

板书:在一定的条件下:

数量黄球多大(很可能)

可能性

白球少小(偶尔)

巩固新知,应用拓展。

(1)出示:袋子里有2红、4黄、8白三种颜色的球,一共有14个球,任意摸出一个球,会是什么颜色呢?(学生猜测)

(2)实验验证:(学生现场摸球,教师及时记录)

(3)深化结论:通过这次摸球,你有什么新的的发现?

(可能性大小与物体数量多少是密切相关的。)

数学三年级教案

1、引导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

2、知道大月、小月的知识,记住各月的天数。

过程与方法

3、使学生会判断大、小月。

4、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的时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的思想方法。

探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

发现并掌握大月、小月的判断方法。

各年份的年历卡。

一、复习准备

1、填空

1时=()分1分=()秒

1时=()秒240分=()时

1分25秒=()秒82分=()时()分

2、提问:

(1)时、分、秒都是什么单位?(时间单位)

(2)关于时间单位你还知道哪些?(年、月、日、季度、世纪等)

(3)那么关于年、月、日的知识你想知道些什么?

3、导入新课

讲述:地球绕太阳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就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运转一周经过的时间大约就是一个月,同时,地球自己也在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的时间就是一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年、月、日。

(1)出示材料。

提问:以前我们用钟、表来研究时、分、秒,那么年、月、日我们可以用什么来研究呢?(年历卡)

(2)观察手中的年历卡,看看这是哪一年的年历。

(3)分别找到10月1日,7月13日,看一看,各是星期几。

提问:10月1日是什么节日?申奥成功是在哪一年呢?

(4)请同学们在年历卡上找出你所知道的纪念日,爸爸、妈妈和自己的生日等,看一看,分别是星期几。

(5)合作探究。

观察:一年有几个月?每个月的天数一样吗?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

(6)讨论交流。

(7)质疑:你们每人手中的年历卡上31天的月份是不是都是这几个月呢?(是)对!不管哪一年,31天的月份都是这几个月。

再看一看,是不是每年的4、6、9、11月的天数都是30天。(是)

(8)认识大月、小月。

讲述:通过同学们认真仔细地观察,我们已经知道了不管哪一年,1、3、5、7、8、10、12这7个月都是31天,4、6、9、11这4个月都是30天,它们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我们把每月天数都是31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大月,把每月的天数都是30天的这几个月叫做小月。

年份不同了,哪个月的天数有变化呢?(2月)从这里可以看出,二月的天数比大月、小月的天数要少,所以二月是一个特殊的月份。

三、巩固练习:

1、观察今年的年历。

(1)一、二、三月一共有()天。

(2)六一儿童节是星期()。

(3)四月份有()个星期零()天。

3、记住大月、小月。

(1)出示左拳图。

(2)讲清相应部位所表示的每个月的天数。

(3)根据图,全体一起记忆。

(4)指着自己左拳再次记忆。

(5)再介绍一首儿歌,加强记忆。

七个大月心中装,七前单数七后双。

二月是个特殊月,其他各月是小月。

四、布置作业:

练习册同内容习题

教学反思: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教学的灵魂,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氛围,给他们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己c、从生活中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北师大三年级上数学教案文案

>三、巩固练习。

1、书本第6页第2题。

将两个小数组成一个加法算式和一个减法算式,并进行计算。

(2、书本第7页第1题。

在做此题时,巩固学生掌握算法的同时理解算理。

3、解决问题。

(1)小明买这两个玩具共花了多少元?

(2)玩具小熊比玩具车便宜多少元?

说说在列竖式时应该注意哪些地方?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并集体交流。

4、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这三个问题,然后集体交流。

20。

设计意图。

教师注重评价各种方法或策略的特点,便于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策略,并加以掌握。教师也可以作为平等的一员与学生交流自己的比较策略,开拓学生的思路。

总结。

谈一谈这节课你都学到哪些数学知识,有什么收获。

学生独立发言。

5分。

作业布置。

竖式计算:5.70+4.28=6.20+3.55=。

设计意图。

进一步巩固学生对小数加减法的基本算理的掌握。

板书设计。

买书。

小数点一定对齐。

3.2。

+11.5。

14.7`。

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图形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一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并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

2、正确认识和读、写几分之一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名称。

3、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相应的分数。

4、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

难点:知道平均分才能用分数表示,会直观比较简单分数的大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每人准备同样大小的圆形纸、长方形纸,绳子,水彩笔。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备注。

一、情景导入。

二、研究二分之一。

三、导入其它的几分之一。

四、练习。

五、比较大小。

六、拓展。

1瓶矿泉水。

半个蛋糕)。

这三个结果中哪个结果比较特别?

“半个”你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吗?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像这样的数,它们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分数。(板书:分数)。

1、那么什么是分数呢?

(边说边课件动画演示切蛋糕)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2份,这一份就是它的(老师指着左半个蛋糕,在蛋糕上出示分数)。老师指着另一半蛋糕问:那这一份呢?(学生回答后,动画出示分数)也就是每份是它的。就是分数。

说说是怎么得来的?(指名说,老师小结,并课件出示文字,再互相说说,并结合口答板书)。

2、在我们桌上有一些纸片和绳子,你能找到它们的吗?

你是怎么得到的?

归纳:不管怎样,只要把一样物体平均分成2份分,每份就是它的。

3、刚才小朋友们找到了,在这些图形中,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能用来表示。

最后一个图形的涂色部分你觉得是几分之一?你怎么想的?

你觉得还可有哪些分数?(指名学生口答并板书出分数)。

今天所学的分数有共同的地方,谁发现了?小组里讨论。(指名说)。

1表示什么?横线下的数又表示什么呢?

像、、......这些分数都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请大家自学p100。

交流,结合回答板书:......分子。

分数线。

分母。

我们认识了分数,那下面的图形你能用分数表示吗?(书本p101第1题)。

最后一幅变为。

同样涂色部分,为什么分数变了?

1、刚才我们折出了圆的,你还能折出圆形纸的几分之一?

和你的同桌折的要不一样,并把一份涂上颜色,说说你是是折的。

2、同桌比较涂色部分谁大谁小?分数谁大谁小?

(师选二分之一和十六分之一比)。

3、看这张圆形纸(师出示八分之一),你认为贴在哪里好?为什么?

4、(师选四分之一,不给学生看到)四分之一你认为放在哪里好?为什么?

拿出圆形纸,验证。

小学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教案文案

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南师大版)数学第六册第115页的《对称现象》。

2、说教材编写意图。

这节课内容主要是结合生活情境和现实题材,从实践到理论,再用实践检验理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轴对称图形做好准备。

3、说教学目标。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结合具体的实物或图片,知道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认识对称现象,培养学生的初步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会判断对称现象。

情感目标:感知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现象,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4、说重难点。

重点:初步感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难点:认识对称现象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使学生正确理解生活中的对称现象的特征,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主要将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二、说学生。

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的基础是他们已有了一些生活经验及初步认识的简单图形,如学生已经的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是学习对称图形的知识基础。对称这一概念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还有些陌生,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具有对称现象的事物学生也看见过,对三年级学生而言,都具有一定的好动心理和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操作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发现——实践验证——操作应用”的教学流程。

为了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精心设计各个环节,创设问题情境,把教材内容与电教媒体有机地结合起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新知欲望,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实践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能力。

针对新课程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2、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安排动手操作,验证讨论,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题材和图形让学生观察、操作,既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对称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又有利于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程序。

总体思路:“努力营造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独立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参与者与创造者,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秉着这样的指导思想,在整个教学流程设计上力求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将教学思路拟订为“初步感知——实践验证——操作应用”努力构建操作探索型课堂教学模式。

一、初步感知。

引入:同学们,我们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现象,大家要善于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知识,胡老师就从生活中学会了一个魔术,大家想不想看老师表演一遍?(想)(魔术:印花)。

老师把白纸贴在黑板上,用毛笔在纸上画一幅画,然后将纸对折,提问:请同学们猜一猜现在会产生什么现象?(两边一样的画)。

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两幅画,你发现了什么?(两边一样)。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通过“印花”魔术的方式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这种特殊现象,初步感知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是“两边一样”。

二、探索新知。1、看一看:

像这种沿着中间这条折痕对折后,两边一样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很多,下面请同学们随老师一起去看一看。

(大屏幕展示常见的对称现象,学生欣赏。)。

像我刚才所看到的这些两边一样的现象,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对称现象。(揭示课题:对称现象)。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观察大量的现实生活的对称现象,使学生认识到我们生活中存在许多这种对称现象,通过学生的“看”,引出对称现象的“两边一样”同时揭示新课。

2、折一折:

请同学观察老师给带来的两只蝴蝶图片(一只对称的,一只是残缺的),它们是不是对称图片呢?(一只是,一只不是)为什么?(有一只是两边一样,有一只两边不一样)。

那么我们又怎么知道蝴蝶左右两边是不是一样呢?(沿着中间这条线对折,看能不能重合)。

请同学先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蝴蝶两边一样,然后请同学上台动手折一折。

我们通过对折,看两边能不能重合,能重合的就说明两边是一样的,这样我们就可以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对称的。

提问:请同学看一看这两只蝴蝶,你更喜欢哪一只?(对称的哪只)为什么?(因为它对称的)为什么喜欢对称的?(因为对称的很美)。

(板书:美)。

我们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都是很美,同学们一定要爱护它们,不要随意破坏我们美丽的大自然。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验证学生的观察是否正确,学生刚才通过“看一看”看出对称现象是两边一样,通过两只蝴蝶进行对比来看,然后让学生通过对折,看是否能够重合,从而验证学生的观察出“两边一样”的正确性。同时通过两只蝴蝶的对比,引出对称美,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教育学生要爱护大自然。

3、判一判。

师:我们学过很多的平面图形,请同学来判断一下哪些平面图形是对称图形,哪些不是对称图形?(出示长方形纸、正方形纸、圆形纸等)。

请同学上台折一折,看两边是不是一样,能不能重合?

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对称的。

(教师将对称的图形纸贴在黑板上)。

本环节在学生认识了对称现象的基本特征后,让学生应用对称现象的特征检查我们生活中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圆等是否是对称的,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找一找。

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来判断对称现象,下面请同学来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对称现象。

(1)出示校园操场图。

学生观察,并从中找出对称现象,并说一说沿哪条线分开两边一样。

(2)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图形或物体都是对称的,你能找一找吗?请同学之间相互说一说。

(学生讨论,寻找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再请学生说一说。)。

(教室两边的窗户、坐的凳子、黑板、人的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伸出的双手等)。

师:同学们,伸出你的手,它们是对称的吗?你能用我们的手做出一些对称的动作吗?

(学生比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如:学小兔、举双手、做有趣的舞蹈动作等。)。

师:同学们,对称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同学们刚才所说的对称现象,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生活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对称很美)。

本环节是让学生找一找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使学生意识到我们生活中大量存在对称现象,并让学生体会到因为对称美,所以生活中才会有这么多的对称现象。

5、做一做。

师:同学们,我们生活中的对称现象都是那么美丽,我们要学会利用对称,美化我们的生活。下面请同学随老师一起来动手制作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呢。

(1)画。

先将纸对折,将一张复写纸夹于中间,任意在纸上画一幅画,请学生猜想打开后会产生什么现象?(两幅一样的画)。

请几名学生上台动手画一画。

(2)剪。

先将纸对折,先用笔画一些简易图形,然后沿边线剪开,得到一些对称图形。(如衣服、花瓶等)。

请学生上台剪一剪。

(3)折。

学生拿出老师先发的纸,自己动脑折出一些美丽的对称物体来。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并做出评价。本环节设计了“画”、“剪”、“折”三种简单的制作对称图形或对称物体的方法,主要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之中,同时又应用于生活。

五、课后小结。

(我知道了什么是对称,我认识了生活中许多的对称现象)。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今天我们不但感受到了对称美,而且还能创造对称美。其实呀,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

1、遵循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指导学生操作、观察、引导概括。

2、注重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3、学生动口、动手、动眼、动脑为主的学习方法。

回到课前引入的话题: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只要同学们注意去观察、发现,从中就能学到很多数学知识。数学知识由具体到抽象,又由抽象回到具体,在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中,学生在获得了从感性材料向理性知识的飞跃过程。

六、板书设计:

为了将教学重、难点清晰的呈现学生面前,利于学生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我将板书设计如下:

对称现象。

印花。

印花。

两边一样——美。

板书设计主要体现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使学生认识到对称现象的特征是两边一样,更着重体现出对称的美。

七、全课设计意图:

本节课的总体设计体现了数学知识来源与生活,扎根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教学中注重学生在课堂上亲手实践,亲自体验,主动探索,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练习体现了层次性,知识技能得以落实与发展。

青岛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文案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