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优秀21篇)

时间:2023-12-09 13:35:01 作者:GZ才子

范文范本是一种在学习和写作中常用的参考资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种写作形式。下面是一些经典范文的引用,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激情。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教学论文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教学理念的不断深入,高考作文中已经出现了题目自拟、文体不限、立意宽泛的开放性作文题目,这显然是对素质教育下,学生语文自学能力、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思考能力和价值认同的一种考验。但是,在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高中作文教学还是存在着不少老套路,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写作水平不高。针对这个问题,本人将在此从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到改进策略,谈几点自己的思考,希望对大家的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有所帮助。

对写作文不够重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无论是高考作文还是一般练习作文,都体现出了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强烈的个性,但也存在很多学生盲目写作、随意乱写的现象,这是因为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布置作文很随意,不经思考,也不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任找一个话题或一篇小资料就让学生写。这种引导方式会给学生一个错误的认识,那就是高中作文重要也不重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可能会有个别特别喜欢文学的学生脱颖而出,在自由自在的发挥中写好自己的作文,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更多的是不知所措,不知如何下笔。

2.对学生的作文限制多。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些高中语文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要求过严,限制了学生的发展。比如,不让学生写诗歌、散文、随笔等,只要求学生写考试能用到的题材,比如,议论文、记叙文等。这就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写作范围,缩小了学生更多的写作空间,直接影响学生对写作文的兴趣。我们知道,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难的一个内容,要求太松容易让学生迷失方向,找不到写作的主题;要求太多又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的思想、想象力以及自由表达的欲望和热情都消失贻尽。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既不能对学生的作文没有要求,又不能要求这要求那,让学生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影响学生对写作的热情,阻碍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1.转变观念,适当引导。作为新时代的高中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深刻体会新课标的教学理念,适当转变观念,把传统教学中的有效方法结合、融入到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中,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提高高中作文的教学质量。同时,语文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主动探索写作的方法,收集写作的素材,丰富自己的写作内容。但放手不是不管,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而是有所引导、限制,在一个有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

2.认真批阅学生的作文。高中生已经具备了写一篇作文足够的基础知识,再加上他们的思想、认知都比较成熟,他们更希望教师能关注他们的作文,对他们的作文提出批评、指点、表扬。所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当学生的作文交上来时,要一篇一篇认真地阅读、批改。高中作文对于高中生来说就是他们的产品,他们的故事、兴趣、心情、价值观甚至语文学习水平的高低,都在作文中有所体现。教师认真批改他们的作文,不但能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心情和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更能发现他们写作中的不足。

3.认真做好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对于学生来说,既是作文素材积累本,又是记录自己思想和情感的心灵笔记,对此,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多沟通、启发思考、取长补短,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总之,高中作文是教学的难点,更是教学的重点。但只要教师抱着科学的教学态度,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进行正确的引导、训练,并认真批阅,合理点评,抓好读书笔记,就能不断提高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和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让他们在将来的考场上淡定自如,正常发挥,取得理想的成绩。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由于小学生的模仿力比较强,对老师的崇拜也较为深厚,他们会按照老师的行为做法行事,这就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时刻注意为人师表,用自己规范的语言表达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小学语文教师在规范小学生语言运用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许多需要教师进行示范的内容,这就是进行语言使用规范教学的好机会,教师若能抓住这些机会用规范的语言去给学生示范,会在以后的教学中得到很好的收效。规范的语言是从简洁的语言发展而来,但又有不同。它需要使用者在运用语言时按照约定俗成的语言规范去使用,就是我们常说的语法,而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随便使用。规范的语言使用,要讲究语境,褒贬词的区别,还要规范词汇搭配,以及语序和句子结构,等等。尽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会涉及较多语法方面的教学,但是在日常使用中就将语法知识涵盖之中。教师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规范起来就需要加强语法方面的学习,将语法知识直观形象地教给学生。

二、把握含义科学。

语言艺术的前提是科学准确,表意不明的语言再好听也谈不上是语言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准确无误地传播知识、教会学生驾驭语言,就需要使用含义科学的语言。望文生义的现象,在教学过程中并不鲜见,不管是小学、中学还是大学,都有部分教师没做多少功课就敢口若悬河。尽管有些人抱着人都会说话就会使用语言的态度,把语言规范性不当作一回事,还有一些人认为语言只要能听懂就万事大吉,对于语言是否规范没有多大兴趣。这些都是错误的观点,单说语言传播知识、传递信息的功能就不能允许滥用语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更要注意用语的科学规范。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种先入为主的学习模式,让他们从刚接受语文学习开始就用标准的有科学准确含义的语言来开始学业,就会在他们潜意识里对语言、词汇的科学含义提到足够的认真,倘若自小学生刚接触语言学习就充斥着许多滥用词汇、网络语言乱用等问题,就会对小学生的学习造成困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向语言艺术更高层次探寻的脚步。

三、融入情感教学。

语文就是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体会语言带给他们的知情意。语言是情感传递的媒介,内心的情感可以通过语言表达,同样他人的语言也会给予安慰、勇气等等。在小学语文教学关于语言艺术培养方面,需要教师带着情感去教学,带着情感去教育学生。因为小学生的世界观还比较单纯,他们对外事外物的评价就是依据自己的喜恶,即内心的情感。要想让小学生集中精力去学习,就需要教师让你给他们喜欢上自己、喜欢上语文这门学科。融入情感进行教学,不是任意情感的泛滥,而是能让学生体会生活美好、人情温存的情感介入。在语文教案设计上,就需要选取那些能够产生情感张力的文章,让学生在体会人世间真情实感的同时体会语言艺术发挥的作用,让学生形成用语言表现自己内心需求的习惯。融入情感的教学才能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语文是打开学生感受语言艺术的窗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帮助学生迅速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知力,在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产生积极作用。小学语文知情意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为教师提高自身语言艺术的`运用程度提供了大环境和更高的要求,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现自身语言素养和文化积淀的舞台。

教学研究是语文教学论文的实践基础

摘要:科技的领先可以带动国家强大,能够振奋民族精神、弘扬国威、富国强兵;教育创新,可以使学生迅速领略知识、脱颖而出、一展英才。职是之故,教学之中,必须知机识变、破臼除窠;设若循常习故,纵然履职尽责、焦唇干舌,疲身惫力,依然会事著功微,徒有劳苦。从《机械基础》之内容谈起,解读了更新教育观念的意义,分析了在《机械基础》课的教学中,形象思维的培养之重要,随后推出了要营造其乐融融、化难为易的教学氛围。

关键词:教学实践;教育观念;创新教学;形象思维。

一、《机械基础》之内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严格要求职业学校的教育要抓重点,要提高教学质量,要注重培训高等技能,要开展职业技能竞赛,为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出了一条明朗的方向。

《机械基础》是机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涉及常用机械传动的种类、结构及应用;包括常用机构的类型及应用;轴系零件的类型、结构性能和应用;以及液压与气压传动的基本知识、常用元件的工作原理、图形符号和应用,使用维护及基本的计算方法。课程涉及广泛,知识点庞杂,计算公式檐檐相次,对缺乏机械感性认识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

二、强调教育观念的更新。

创新是成功的先导,是改革的动力,是发展的源泉,是认识能力提高之根基,是实践能力增强之领袖。在《机械基础》教学中,创新教学观念必须一以贯之,做到以下几点。

1.抓综合质量。

注重学生的开拓能力,要求学生身心和谐,人格健全,富有组织能力、管理才能、合作精神。

2.拥有独立的人格。

教学中,要注重个性培养,引领自学,促进教学互动,启发其自主意识。

3.因材施教。

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特长,鼓励优秀,扬长避短,发挥创造力。

以此三点作为纲领,使得机械专业的教学体系更加完善,效率大有提高,质量卓越,培养的人才基础扎实,适合社会需要。

三、首推形象思维的培养。

《机械基础》课符号庞杂,传动图线诸多,涉及各种机械运动齿轮轮系传动及液压传动,缺乏感性认识,不知所以。教学过程形象思维的培养处于首要位置,然后巧妙地理解概念,将问题简易化,提升了认识速度,增加了学习效益。

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以后,见解迭出。认识曲柄滑块机构之时,通过教具演示,让学生联想到发动机的曲柄连杆机构之变换,效果奇佳,课堂上群情踊跃,一片热忱。比如,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法”“学导式教学法”“课堂讨论法”等优化教法。如讲“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的同时,引导学生联想生活中的.一些器械如缝纫机、修鞋机、破碎机、挖土机等辅助分析,加深他们对“连杆机构”“凸轮机构”的理解。

四、营造其乐融融、化难为易的教学氛围。

教学中,不要萧规曹随,要灵活机智,以营造其乐融融的教学氛围为能事。如,在讲《解铰链四杆机构演化》这一节时,一些学生反应较慢,理解跟不上,只要通过自制教具,并作适当演示,学生就很容易地知道曲柄滑块机构是如何演化而来的。紧接着又通过不断地变换不同固定件让学生明白不同的导杆机构类型,并轻易地联想到所见汽车的翻斗起落、牛头刨床主运动机构、手动抽水机构等如何工作,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这样的授课,学生听起来相对简易明了,另外在整个教课过程中,采用幽默诙谐风趣的语言,学生听课的同时,也是一种享受,知识学到了,感官上是一种愉悦,概念明了,学得轻松融洽,印象极深,活力得到激发,创造力大有提高。

五、建立实训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机械基础》作为一门机械类专业基础课,其所有知识都是建立在生产实践基础之上并和现代机械工业密切联系的,所以教学中要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巩固、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期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例如,在讲《变速机构》一节时,讲完理论后直接带领学生拆解汽车变速箱,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领悟系统的工作原理,同时能和学生一起复习轮系原理、各个挡位的传动路线、传动比的计算、齿轮类型、轮齿失效,了解齿轮轴、联轴器的拆装等等知识;讲解齿轮传动时,带领学生观看车床,将车床的主轴箱箱盖打开,让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到齿轮传动与变速的过程,观察轴上零件的轴向固定和周向固定方法,观看齿轮齿条传动过程。现场总结齿轮机构中平面与空间齿轮传动、直齿、斜齿、外啮合、内啮合、齿轮齿条等主要类型及其在机械传动中的应用。通过实训,迅速提高学生全方位的综合素质,达到教学要求。

六、《机械基础》教学需要不断提高认识。

本人教学有年,渐有感悟:研究知识、效法先例、获得技能谓之学;反复揣摩、长期熏修、由熟至巧谓之习。学习可由教授而获,可由体验而得,之后建立新的精神结构,整个获得知识、技术、态度或价值的过程,即为学习。如果带领着学生抱着这种认真学习的精神,那么《机械基础》的知识不难掌握,因为,举世瞩目的大教育家乔达摩悉达多说过:“心者,制之一处,无事不办”,信然!

参考文献:

李琰,胡晓波,王艳芳。在机械设计基础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探索,2003(3)。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摘要:针对探究式教学在中专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进行分析,结合中专语文教学和中专学生特点,总结并阐述了如何对探究性教学进行科学运用。将这些内容作为依据,共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以期为中专语文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探究式教学;中专语文教学;专业特点。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实施,中专教学也在发生着改变,中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重视,倡导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中专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特点,分析并总结如何进行探究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一、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探究式学习方式相对灵活和生动,在使用过程中重点强调学生能动性的发挥,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相对良好的互动,并且借助较为平等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的交流。这就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充分探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发挥空间,在学生探究过程中,做出科学指导[1]。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设计。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可以加深对学生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自主设计,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表达能力得以提升。教师对学生感兴趣的课堂方式有所了解,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对这一内容进行使用,从而吸引注意力,对中专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帮助。例如对《石缝间的生命》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课堂进行设计,学生对这一文章的相关资料进行查找,认为《命运交响曲》可以充分诠释这篇文章,并且要求在播放音乐时,加入学生剪辑好的视频片段,从而进一步强调生命的顽强。此外,有的学生愿意在视频和音乐播放的过程中,加入一些自己的感悟作为解说词,或者将文章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解说词,从而对文章进行相对直接的解释,这样就更便于对文章进行理解。学生对这一环节进行设计,教师充分配合,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其创新思维得到有效培养,在他那就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结合专业特点,创设多种实践活动或体验性活动。

现行的课堂教学知识和实际生活之间的关系较少,导致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因此要想让中专语文教学有效性得到提高,必须要让语文教学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探究性学习属于一种实践性较强的学习方式,中专学生对不同语文技能和学习进行掌握过程中,难以对一些任务情感进行准确的掌握,这就需要中专语文教师积极对教材进行研究,结合社会就业形势以及学生的专业等,对语文教学实践内容进行设计,让学生通过实践对语文知识具有新的`体验。教师对语文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对自身教学经验进行重构,学生通过实践也对自己对语文知识学习的经验进行重构,进而形成较为适合自身的学习经验。例如对幼师专业的学生开展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角色互换,让学生充当教师,并且在课前进行“备课”,学生在“备课”过程中,相当于对将要学习的内容进行了一次预习,针对不懂的内容,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通过这种方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提高,同时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变通能力上以及组织能力上均能够得到有效提高。这种方式对于学生今后的就业和发展均具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对于语文知识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和全面。再如,对《职场起点》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校友感悟采访活动,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让学生对已经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进行采访,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对当下的就业情况有一个充分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和口才,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以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2]。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活动,让学生深入到角色当中去,模拟采访过程中的真实氛围进行对话,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式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在中专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学习动机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在开展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适当的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对语文知识进行学习。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选择难度适中的问题对学生的进行引导,从而使学生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在学习《项链》这一文章的内容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主人公马蒂德生命中一共发生了两次巨大的变化,这两个变化是什么?”,“发生离奇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这时,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课文的阅读。因为这一问题可以突出文章情节当中的情节发展,所以学生对其具有较大的探究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总而言之,在中专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所在,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的迎合学生的兴趣所在,灵活的对探究式教学法方式进行中专语文教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

参考文献:

[1]尹艳丽.职业中专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践[j].成功(教育),2013,03:111.

[3]刘洪凤,胡长德.探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3,s1:44.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教、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强调“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江总书记从素质教育的高度对德育的重要性作了明确的阐述。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要求,也是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任务和归宿。在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并不是单一结构,单元化的教育模式,各学科与德育教育是相互渗透和反映的,特别是文科类,尤其是语文。

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在于更加重视知识载体的作用,而任何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总是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相联系的。而语文学科作为一种知识传授载体的同时,更应去传习德育教育的内涵。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语文学科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文质兼美的爱国篇章的学习相结合。以祖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实为载体,尤其是通过近代落后挨打的史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反侵略斗争和无数仁人志士探索救国救民之路的事迹、我国历代科学家热爱祖国和创造发明的事迹,解放后我国所取得的科技成就的各种文学题材和优秀美文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等。可以看到,在语文教育中,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种技能教育,更是强大的德育教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教育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基础。人的思想政治素质,从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识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接受、内化是关键,实践、认识不断反复,由量变到质变是过程。语文教育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感性知识经验。学科德育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有采取灌输的方式,不少又是采取渗透的方式,使学生在接受各科知识的同时受到感染和熏陶,潜移默化,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利于学生吸纳,并在学习运用和实践活动中逐步深化。

二、德育教育的迷失及现状。

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不可动摇的地位,不仅仅是在于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在于中国文化的人文精神。“以和为贵”、“不以善小而不为”、“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些耳熟能详的话语,是中国博大人文精神的冰山一脚。在西方,众多的学者对充满神秘感的东方文化古国充满向往,众多的中国古典被翻译成西方文字,用来教育西方的孩子。但是,在中国社会变革之后,文化教育的空白却使得很多中国的优秀文明在传世的时候成了空白。在九年义务制教育中,语文是基础学科之一。但是有多少教育者在语文教学的同时,将教书和育人作为一种长期的事业去认真落实?在这里,有一个案例,值得我们深思:云南大学发生了一起命案。一位名叫马加爵的大四学生残忍杀害了四名同班同学。平时同学们觉得他性格比较孤僻易怒,都很少与他来往。可这些都没有引起高校教师的重视,以致马加爵心理失调,干出了失去理智的行为。

可以说马加爵案件的发生并不是偶然现象,它们都或多或少与目前学校对学生德育教育逐渐弱化有关。在现阶段的社会中,学校和家长都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业,而对其德育教育放任自流。学生到青春期已开始反感教师的硬性约束。假设有这样一个教师,把标准告诉学生,使其独立思考有所依据,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恶的,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有了这个标准学生才好作出自我判断、自我评价、自我约束。目前作为学校,缺乏开设此种相应的课程,对学生的心理进行正确引导,同时通过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强化包括认知强化、文明行为训练和良好品德的强化,如使学生学会待人接物、富有公德心等,尤其要对学生进行行为方式示范,组织示范性或模仿性道德实践,让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教育中,领悟和掌握正确的道德行为方式。可以说,对一个学生的心里人格塑造,干预。完全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同步实现,这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在中学,大学的时候,德育教育完全可以从语文教育中独立出来。在启蒙、基础教育方面,语文必须发挥其自身的德育教育作用,为素质教育服务。但是在目前,社会对语文价值期望过低,造成此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道德等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利益关系、目标追求、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学校德育面临着一系列深刻而又沉重的变迁。道德作为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必将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发展,随着经济生活的变革而变革。在社会日益趋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不可避免地卷入高速运转的社会机制。升学教育中,智育被抬到无限高的地位,德育则乏人问津。尽管这一做法意味着与教育完整性的背离,但从多方利益出发,这种现象似乎已约定俗成。“德育为首”成为一句喊得很响做得很虚的空话。虽然今天素质教育以不可阻当之势对抗着“应试教育”、“升学教育”,但考试制度不变,德育地位仍难从根本上提高。

抛开外在因素,探求本质原因,德育工作出现种种弊端其根源在于自身。德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还有教育对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的思想意识、心理品质、价值标准与以往学生相比已大不相同,但德育理论与德育实践都未能及时地对这一点科学分析、科学对待。依然采用陈旧的教材和落伍的方法,使德育工作更难产生良好的效果。

因此,切实落实学校德育工作、走出学校德育工作误区将是一项十分复杂而又具体细致的系统工作。除学校常规教学外,还要通过社会实践、社会调查、军民共建、跨学校跨地区互助活动等渠道,让学生进行道德体验,用贴近生活的理论和实践,培养学生适应市场经济所需的政治观点、道德情操、价值观念和文明行为,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造精神、平等竞争思想以及适应社会需要的良好心理素质。向深层次的心理品质教育延伸,向高层次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扩展,将养成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和理论教育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知、情、意、行同步发展,成为道德品格完善的新人。

三、语文教育中德育教育的漠视原因。

(一)中国科举时代的德育教育价值。

科举制度凝聚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向心力,在古代,科举是为国家选拔道德、治国之才。古代科举之应试题目,基本为道德文章和治国文章,对于当代的所谓的科学技术,在古代视为机巧而不得重用。通过古代社会的科举制度及其形成的教育影响,使得中国古代不断涌现为了崇高道德和爱国治国理想而奋不顾身的杰出人士。如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政治实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秉公执行、铁面无私;严于律己,廉洁勤政;“苦节自励,诚为人所难能”。他以七品知县卑微之身,敢于同钦差大臣较量;他宁可十年不升官,也不向上司送一分钱;他甚至放弃大好前程,也要把贪官拉下马。所到之处,他为民请命,力挫豪强,厚抚究弱,令世家豪强闻风丧胆;他不畏权势,指陈皇帝的过失,言人所不敢言,震惊朝野。海瑞高洁的品格、挺直的脊梁、浩然正气,历来受到人们的敬仰。而且,透过历史的时空,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宝贵财富。这些清官,都是自小受过正统的教育,从小所受到的教育深深铭刻在他们心中,幼时所受的教育已经深入到他们的骨髓。同传统的道德和治国教育相比,目前的科技教育处于了绝对优势地位,这主要是由于社会机制造成的。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与科技教育,对一个国家来说是同样重要的。到了现代,科学技术是否发达是一个国家先进与否的一个标志,科学技术的发展得到了大力提倡。目前的市场机制使得从事科技教育和科技从业人员带来了利益保证,而对从事传统道德和治国教育及信从人员而言,利益的保障几乎达到了零点。简而言之,德育教育在人们眼中被认为并不能换来实际的经济收益,人们以短浅的经济价值来判断教育,这是目前社会症结所在的一个根本原因。

(二)市场经济的德育教育。

在改革开发后的一段时间,中国的教育重眼前轻长远:“在校做个好学生,在家做个好孩子,在社会做个好公民。”用教育超前的观点来看,“在社会做个好公民”是我们培养的目标,而我们许多时候只是要一个乖学生和乖孩子,以至于培养出的是价值取向、世界观诸方面落后于时代,落后于未来的“遗少”;重整体轻个性:传统教派往往过多地注重受教育者的共性,教育过程注重整齐统一,忽视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是封建社会对人才的唯一标准。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工业社会的特点是标准化,而信息社会需要多样化的人才,这也是创造和开拓的必需。

(三)语文教育的功能迷失。

四、语文教育中突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必要性。

从一个国家的长远发展而言,德育教育是不可或缺的,它的地位不应该被漠视,只能加强。对与语文教育而言,课程教育中德育教育迫切需要改革。课程改革方案更明确加强德育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质”、“适应社会主义事业需要”的目标,并相应得在小学、初中、高中的分阶段、有层次的设置教学目标。

以“文德武备”的目标去培养中国的下一代,去加强中国的素质教育,势必从小处做起。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加强,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回归,更是一种社会的进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加优秀的人才,必须德育教育,使之拥有宝贵的品德,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性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体系中,担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美舒尔茨著《教育的经济价值》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朱永新著《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陶行知文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摘要:现代教育,在注重学生素质提高的同时,却忽视了基础的核心教育——德育教育。语文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担负的重要文化价值曾经被人们长期漠视,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人们对语文教育价值的重新审视,让德育教育重新在语文教育中重新为塑造“文德武备”的新世纪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已成形势所需。本文从德育教育在语文教育中的不可或缺的功能作用进行探讨,使得德育教育通过语文教育这个有效的载体焕发出新的青春。

关键词:语文教育德育教育文德武备素质教育。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学语文信息化教学论文题目小学语文信息化课例研究报告

多媒体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在广泛的应用背后,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对于新技术引入教学环境中,一部分坚持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还不太适应,另一部分造成多媒体教学应用缺陷的就是教师对其应用不合理,本身应用顺序的混乱造成教学效果不明显。在信息化教学中加入过多的教学内容,造成盲目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现象,对于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挥学生想象力的方面也不予理睬,均以多媒体设备全盘托出,对学生应掌握的问题没有给予其时间进行思考,完全是问题及讲解一气呵成。另外,在教学内容诠释过程中对于内容过于具象表达,使学生的想象力受到局限,将内容定格到所表现的课件上而不给学生想象空间。

信息化教学过程中因教师本身引发的问题占绝大多数,因而若想将信息化教学的优势有效地发挥出来,首要一点就是加强教师对信息化教学必要性、重要性的理解,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不能完全脱离传统教学模式,使信息化教学如无根之水。教师应对传统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造力、想象力的优点加以发扬,准确地掌握好多媒体教学中教学内容涉及的尺度。利用幻灯片、影音等效果加强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对内容提出问题,令学生自主思考,对于教学过程中重难点以信息化教学方式加以简化,方便学生理解。对于信息化教学优势要令其得到发挥,同时又不能抛弃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和经验。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完善信息化教学方式,使信息化技术与教学方法紧密结合,发挥最大效益[2]。

5总结。

教学方式信息化已是大势所趋,如何使信息化教学更加完善才是最重要的。新技术对教学质量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必然会对教学方式产生新的挑战,而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化劣势为优势,才是教育工作者真正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将各方面因素完美结合,才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汤冬梅.信息化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推广应用探析[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

[2]李欣.小学语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策略的个案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教学论文

1、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

自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程的结构产生了变化,语文课程分为了选修课和必修课,这种结构上的变化,导致了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的矛盾明显化。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必修语文课程要求在1.25年的时间内学习完,学生通过必修语文课程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选修语文课程强调基础性的同时,扩大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选修语文课程一般要求在1.75年修完。新课标这样的要求就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了选修课内容的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的语文能力上来,这样的课程结构为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学习选择,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形成。但是高考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它的地位确实是十分的重要,高考在本质上就与其它考试有着明显的区别,它具有独特的评价形式,让语文的选修课带上了功利性质,造成了必修课与选修课不是从语文本身与学生的发展确定,而是和高考的关系确定,让语文课程的教学和考试之间的矛盾极为突出。

2、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语文课程的选修课包含了五个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这种设置让语文课程出现了多样性,这种多样性的发展是课程和学生发展的必然。而基础性就是指“基础教育要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或终身发展打基础”。高中语文课程不管是选修还是必修,都要将基础性作为重点。但是经过实践证明,选修课的内容在学生的需求中,无法达到统一,造成了多样化需求与基础性要求出现客观上的对立。现在大部分学校将选修课程进行规划,并将这些选修课程能实现作为基础性前提,但却处于没有充分调查学生需求的情况下进行,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属于必修课的内容,与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最初目的相悖。

二、高中语言课程与教学之间矛盾的解决办法。

1、展开核心目标的学习,解决教与考之间的矛盾。

核心学习目标就是指各个学科都受到重视的共同培养目标,强调高中生必备的综合技能,具有指导学科课程实施和学习成果评价的功能。事实上,从本质上来看,高中语文课程教学与考试之间不存在矛盾,只是在以往的考试中把学科的基础知识放在了过重的位置上,涉及技能的部分过于简单,而且还存在着过多的限制,考评不够全面,但这些技能却在社会上或学业的深造上属于必备的能力,例如批判式思维,它就可以帮助学生对课堂所教授的知识进行分析,选择性吸收,提高学习的质量,这种知识就是无法在高考中得以考评,这种技能的优势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加优化,质量更高,这就需要高中教育阶段制定一个完善的核心学习目标,既“根据未来社会行业所需的共同技能以及升学所需的各项技能制定可操作的`核心学习目标”。这个核心的学习目标不需要对学科知识与技能做出硬性规定,而是高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用这样的学习目标来对各学科进行教学和评价。

2、考虑各种发展需求,解决多样性和基础性的矛盾。

语文课程的基础性与多样性矛盾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矛盾。如果对这个矛盾不加以重视,对于语文课程基础性的实现及选修课程的开设都是有害的。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学校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学生的个性需求做出全面和科学的评估,查找学生的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不是简单的开展多种多样的语文选修课能解决的,需要从选修课程开设的针对性上入手,不同的教师开设同一门语文选修课程其侧重点不同,在同样的选修课达成语文教学的同时,又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自己的知识程度做出评估,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语文的选修课。总之选修课的开设和实施过程都要把学生的自由放在首位,这样才能解决高中教育阶段基础性和多样性之间的矛盾。

三、结语。

新课标的出现,是为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保障学生的全面发展,使之能够更好的为国家的建设做出贡献,而在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矛盾则是阻碍这一目标实现的障碍,只有将这些矛盾进行解决,才能提升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浅谈语文教学中朗读能力的训练研究教学论文

朗读是语文教学上不得不提的一个词,在新课程下,老师也越来越重视朗读了,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老师总是有意无意地把朗读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位置,大大降低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性,本文拟从朗读的现状及策略作一分析。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古人朱熹曾经指出:“凡读书……只要是多读几遍自然上口,永定不忘。”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走进我们的语文课堂,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我们会发现语文老师的确重视朗读这一环节了,也在想方设法用各种朗读方式去提高教学效果,一时间课堂上书声琅琅。可当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品味朗读有效性的时候,发现琅琅的书声背后仍存在着一些令人困惑的问题,影响了朗读教学的有效性。

朗读现状分析:

1.朗读目标缺失。新课程强调要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学生自主探究,张扬学生的个性。所以在朗读这一环节上,教师大多改变了过去学生集体朗读的方式,采取的方式是: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章中蕴含的感情。表面上学生的朗读形式多样,体现了新课程解放学生个性的要求,但天马行空、漫无目的的朗读并不能使学生感受到文本内所含的意韵。

2.朗读对象单一。在我们的课堂上,朗读课文的对象似乎永远只是课代表、班长或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我们也经常能听到:同学们,这篇课文语言优美,感情丰富,下面请我们班上的朗诵专家为大家朗诵,大家仔细体会;或者是老师范读。公开课、优质课上这样的情形更是比比皆是。为了达到所谓的教学效果,老师往往只是将目标关注在几个有朗读特长的同学身上,朗读成为了学习好的同学的展示才能的舞台,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的环节。

3.朗读缺乏情境。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他的情感流露不是随时涌现出的,而是需要慢慢地酝酿,再通过一个个触发点才能激发出学生的深情和真情。在语文教学中光靠纯粹的朗读技巧是无法读出感情的。只有给学生设置恰如其分的情境,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读懂文章,读懂作者,读出感情。在不作情感激发的铺垫下,一味地要求学生如何深情地有感情地读课文,那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一、朗读要有明确的目的。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的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学生的朗读有没有读出情感了。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就要未雨绸缪,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的了解,还是对某句关键句子细细品味?对有的课文适体朗读,有的课文适合个别朗读,有的课文需要分角色朗读,有的课文集体朗读更富气势,做到心中有数;对课堂上分几个层次朗读,做到统筹兼顾。我教艾青的《假如我是一只鸟》时,既有教师范读,又有学生配音朗读;既有刚上课时的整体感知朗读,也有诗歌分析过程中的情感品味朗读;既有整首诗歌的朗读,也有其中一句史诗的朗读,在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朗读中,激荡着学生的感情,使朗读真正成为有效教学的一部分。

二、赋予学生读的权利。

叶圣陶曾告诫我们:语文老师不是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读书的。可见读是每个学生在课堂上应该拥有的权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是课堂主人的地位,也只有这样的课堂是有生命力的。

1.激发兴趣,全面参与。

朗读不应该是少数人的舞台,课堂上老师更要关注朗读的参与面。不可否认,在班级中,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平时说话都很低声低气,不爱表现;有的学生因其学习基础差缺乏朗读信心,也不敢在众人面前朗读,久而久之,这部分同学就沉默下去了,试试亲身体会文章内容的机会,因此老师要给他们时间和机会,给他们以鼓励、安慰和指导,引导其他同学用欣赏、鼓励的方式,增强他们的朗读自信心,从而营造课堂上人人都能参与朗读的和谐氛围,因为我们相信,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2.提高朗读地位。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课目的之一,是使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够自主了解,了解不了才给学生帮助一下,困惑得解,事半功倍。”然而在新课程下理念的指引下,师生互动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成为课堂上的主旋律,使得朗读始终成为教学舞台上的.配角。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根据课文实际,给足学生朗读的时间,在现代语文课堂上理直气壮的读起来,引导学生一点一点把课文读懂读深,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在朗读中得到提高。

三、创设情境。

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只有在合适的情境中,才能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全部的想象和联想,当他们进入情境、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的读出感情,达到朗读的效果。

1.老师的情感渲染。

学生的情感是丰富的,但情感的流露需要一个触发点,而教师就要善于做一个情感的触发点。譬如,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戴望舒的《我用我残缺的手掌》,两文中无不饱含着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和强烈的愤慨之情,但90后的学生并不熟悉那一段历史,不清楚祖国所受的苦难,自然很难捕捉到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所以,朗读起来很难达到教学效果。这时,教师要及时点发这个情感触发点。在课堂上,我用低沉的语调讲述作品的背景,讲述祖国在那个时代所遭受的屈辱,教室里早已静了下来,我发现很多同学的眼神中流露出愤怒之情,我知道学生原本平静的心湖已经波澜起伏,大有不吐不快之感,果然在接下来的学生朗读中,激情澎湃,与其说学生在读课文,还不如说他们在呐喊。那对课文主题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

2.迁移意象、触发联想。

语文教材中的选文大多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但要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浓浓的深情,并不是学生一读就能体会到的。这是,教师应注意学生头脑中意象的转换,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作品中的词语,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进行联系,从而触发联想,形成作品词语所蕴涵的意象,明确了作品的情感,使自己比较容易走入到作品中,这时读起来自然情动辞发。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这样说过: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加强朗读教学,能促使学生主动融入阅读情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感悟美、体验美,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的提高。因此,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摆正朗读的地位,重视朗读教学,明确每一次的朗读目标,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朗读层次,使朗读真正点亮我们的语文课堂,用精彩而实用的朗读实现我们追求的有效课堂。

职业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状况及对策研究教学论文

传统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课堂,当今社会不再需要只懂得知识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在课堂教学中不应该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在让学生掌握知识之余,还要提高学生的能力。为了更好地推动社会的进步,我们迎来了新课改,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应该和传统课堂教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只有以新课改为指导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才能够切实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社会的不断进步作出贡献。

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在高中教学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们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并不高,也没有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生物是一门抽象的学科,但是也是当今时代一门重要的知识,掌握了生物知识,不仅对我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在社会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方面也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下一定要以新课标对生物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为指导,让学生认识到生物学习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激发学生生物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生物知识的探究欲望,从而有效地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构建出新课改下的高效生物课堂。

笔者作为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在新课改实施之后,对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工作进行了方法的研究和实践。通过不断的改进,使生物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下面,笔者谈谈在新课改下如何做好高中生物课堂教学工作。

一、转变教学理念,以新课标指导课堂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以高考作为课堂教学的指挥棒,为了让学生能够在高考中取得高分,教师一味对知识进行灌输,在“填鸭式”、“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中,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之下,成为了学习的机器。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可以发现,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效果并不好。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首先要在教学理念上有所转变,只有在教学理念上做好转变,才能够把新的教学观念落实到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才能够在新课标的指引之下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探究。

新课标中指出,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因此,要做好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工作,教师首先要认识到学生主体性发挥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切实放到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真正主人。在授课时,教师要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单纯讲授的教学局面,要让学生参与到知识的探究过程当中,通过学生自己参与问题的思考和探究,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再思考、再探究,最后归纳总结的过程中获得新知。由于在学生的参与中学到了知识,学生体会到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有了学习的主动性。

在新课改下进行课堂教学,教师还要形成关注全体学生的教学理念。新课改中倡导,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做到全体学生的共同进步。因此,在进行生物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以往只是关注少数成绩优异学生的错误做法,要关注到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后都学有所得。每个学生都是课堂教学的主人,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鼓励,教师对他们的鼓励和关心会给他们带来莫大的帮助。有了教师的关心,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动力,只有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在自己原有的水平之上有所提高,才能够从整体上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切实落实新课标,推动新课改的进程。

二、巧妙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活生物课堂。

在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改变以往单一教学的手段,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措施组织课堂教学,以让学生始终保持学习的兴趣,同时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教学内容,获取新知。

(一)多媒体教学技术的运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技术,在当今时代的课堂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有着明显的不同,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下,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对教学内容以图片、视频、动画以及文字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们获取的生物知识将是更加直观、形象的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展示,抽象、枯燥的生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形象、具体,同时学生们在学习生物知识时不再单纯依靠他们的听觉,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个感官受到了刺激,从多个角度感受生物知识,对生物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理解也更加透彻,从而轻松掌握了教学内容。

例如,在学习“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这一部分的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中的flash动画等效果进行教学内容的形象演示,教师可以在课前利用多媒体技术将细胞分裂的过程做成flash动画,在课堂上,通过使用十几秒的时间就可以把细胞分裂的全过程通过flash动画形象的表现出来,在学生观看之后,都有了直观的印象,之后教师只需要进行简单的讲解,学生们就可以做出透彻的理解。

(二)实验教学法的运用。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实验教学法是不容忽视的。许多的生物知识都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出生物实验的重要意义。通过在课堂上运用实验法进行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生物知识探究欲,让学生在生物实验过程中获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等。实践证明,在实验课上学生的积极性更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最佳。

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生物教师,教师一定要做好各方面的转变,善于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激活课堂,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语文的教学论文

初中语文教师需要在这方面下工夫。例如在讲到巴金的散文《繁星》时,教师需要运用优美、抒情的语言进行朗诵,这样才会将诗歌中所蕴涵的向往未来美好生活的愿望与情感传递给学生,学生也可以进行模仿,以培养良好的语言表现力。另外,还需要教师对自己的语言进行规范,尽量简约。

2.教师要学好普通话,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说好普通话是对语文教师最起码的要求。对于普通话说得不标准的教师,应下大力气,或对着镜子自己纠正,或在与他人的交流中恳请他人批评指正,从而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运用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讲课,也为学生们树立良好的榜样。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讲课语言学生都能听懂,进而再运用拟人、对比、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使其更加具有生动性和情感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讲《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节课时,教师在上课前,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下,假如我们是盲人,上帝给了三天光明的时间,我们会做些什么。这样通过学生们亲身感受来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感受。

3.语文教师要注重板书的设计与书写。

板书作为教师语言表达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提高这方面的意识。在黑板上进行板书不仅讲求干净、整洁,还讲究逻辑严密。学生跟随教师的语言进行学习,有可能会出现跟不上的情况,而教师一边用口语讲解,一边进行板书,这样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融会贯通,同时也可以明确学习的重点在哪里。这是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学语言艺术化的隐性再现。例如在讲述叶圣陶先生的《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由于课文中按照逻辑的顺序描述了亭台轩榭、假山池沼、花草树木等景色,如果光凭嘴说容易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混乱,如果将有声语言和板书结合起来,则会使学生的思路更加清晰。

4.教学语言中要融入情感成分。

试想一下,如果在进行一篇文章的细致分析时,教师如果采取干巴、生硬的语言进行讲解,估计学生也会提不起兴趣来。而如果将情感融入进去,肯定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在师生情感的互动中,学生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也会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例如在朱自清的《背影》这篇课文中,作者通过对父亲送他走之后背影的刻画,表达了对父亲的深重感情,教师应用饱含深情的语调进行诵读,将对父亲深深的爱的情感传递给学生。

5.语文教师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运用。

肢体语言作为一种非有声语言与有声语言交流起着相互映衬的作用。有时在对课文进行讲解时,有声语言不足以将课文中想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这时便需要借助肢体语言(动作),来共同完成这节课的讲解。例如,在讲解《斜塔上的实验》的时候,学生们会对这一实验感到陌生,这时教师在导入中可以采用肢体语言表达的方式,通过实验展示出重物和轻物在一样的环境下,由上方下落的情况,从而引出课本中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轻重两个物体同时落地的实验,并进行对照,引导学生要学习伽利略敢于挑战权威、大胆想象并勇于实践的精神。

二、结语。

对于初中语文教学语言艺术化策略的探讨不仅仅限于以上所论述的,还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从而研究出更多的艺术化语言表达方式,为语文课增光添彩。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我执教于中等职业学校的财会教学十多年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主要是以就业为主,学生的来源相对于普通高中来说,质量很差,他们多数没有好的学习习惯,没有好的行为习惯。所有这些都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中等职业教育是根据市场需求设置课程的,财会专业正是迎合了市场的需求。培养企业需要的财务人才是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使命。怎样做好职业教育中的财务教学,笔者谈谈自己的思考。

1.所带学生专业素质不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是没有考上普通高中的一类学生,他们的文化课基础很差,没有自学能力,没有远大的理想。在入学之前,没有财务专业知识的基础,所以他们的素质很低,基础很差,是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毕业后就业,工作中也会出现一些差错,不能符合企业的要求。到实习单位以后学生往往问出一些很可笑的问题,如你们有没有丁字账啊等等。

2.学习积极性不够,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还处在青春期想成年人过度的时节,他们对自己的约束力不强,自卑心理严重。由于一直以来的学习成绩差,导致他们自甘落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够积极的,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

3.实践教学课时较少,安排不够。在教学中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动手较少,一般都在最后一个学期有实践课。

1.学校应创造条件,创建适合会计教学和实践需要的会计模拟实验室,为学生创建一个真实的实习环境,让学生尽早体验实际工作的场景和内容,使他们在学习期间就可以直接进行企业财务工作的实际操作。尤其是财会的具体业务知识,教师都应该有具体的实践道具,帮助学生理顺好财务工作的程序和重点内容。对学生的理论素养教育也很重要,学习财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税务筹划知识的学习也是应该纳入学习计划的。学校应将社会实践作为教师进修的一种方式。

2.学校应制定有关制度并为教师的进修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向业界专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收集实例丰富实践教学,使之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问题。

3.教材要保持不断更新完善,形成高质量的教材体系。建议理论课与实践课同时进行,在讲授完理论课后,让学生有一段时间实习操作,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会计凭证的填制、审核和传递实验,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实验等;在《财务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实验,会计报表的编制实验等;使之在参与中学习,充分对所学课程理解消化。

4.综合模拟实验最好集中于一个典型企业,拓宽会计实训的内容。把某一会计期间的经济业务经过设计与加工,形成完整系统的原始资料,模拟一个仿真的实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的场景,教师和学校要在这方面下功夫,舍得投入,准备一些企业财务工作必备的文献、用具、资料、工具等等,所有涉及财务工作的实际内容都能在实习教室内实现和体现,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般地进行财务工作的实践。这种实习方式,增加了实训的效果,而且学生能够很快融入到实践中去,实训中以学生为主要的目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一个指导者和策划者,要有服务意识,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付诸为学生服务的实际行动。让学生在整个的财务流程中,真实演练,实际操作。

5.强化目标意识,围绕人才目标开展会计教学与实践活动。中等职业教育就是以培养操作型、技能型复合人才为目标,如果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这就决定了其日常教学必须以训练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为核心。其实,德国、澳大利亚、美国、瑞士等国家的职业教育之所以发达,就在于他们突出了人才培养的技术性、技能性。因此,职业教育能不能准确把握这一定位,是其存在的基础和能否稳定发展的关键。如果以对口升学为目的,则要侧重一些理论的培养再加以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6.注重教学评价的实施和开展。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一个因素是教学评价的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的财务专业的教学评价应本着科学、实效的原则进行。本着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学生进步的思想制定评价体系和评价内容。财会知识的学习是由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结合起来进行的,因此在评价中也应该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进行评价。注重实训的开展,在实训中践行理论知识,在实训中升华理论素养。财务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是投资、发展、融资的主要部门,学生毕业后要以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为主要,因此教学评价要从这两方面来发展和实施。综上所述,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育目标应面向务实工作,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不仅要加强在校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而且要从财务素养和创新思维方面进行发展。从课堂到企业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学生成长和进步的过程,重视学生的能力形成和提高,重视财务实训课程的教学,为企业培养合格的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作为一名教师,身为教书育人的职业,要践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都能在社会上有一席之地。一个学生就是一个家庭的全部希望,父母都翘首期待孩子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实效性和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研究生教学论文

目前,我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发展时期,从深层次和发展取向上看,它正在面临着一个教育模式构建的课题.这种模式的构建是适应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带普遍性心理问题。

1.自卑心理.有的学生在中学阶段对未来抱有很高的理想,由于高考失利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而进入高职院校,而感觉低人一等,对自己的智力和能力产生怀疑和动摇.还有一部分学生来自于农村的贫困地区或城市低收入家庭,沉重的经济压力,使他们徘徊于痛苦的边缘――欲学不能、欲罢不忍.

以扩展和提高自己.由于就业的压力,学习的务实心理,也使学习的心态变得浮躁,难以坚持.

3.困惑心理.高职院校学生已进入青年中期,性生理基本成熟,他们渴望与异朋友,迫切想得到异性的友谊以至爱情,但由于性心理的不完全成熟和生活经验的欠缺,对于如何进行异性之间如何交往、如何恋爱在观念上是模糊的,导致在实际生活中与异往困难、单相思而苦恼、失恋而痛苦、陷于多角关系而不能自拔等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充满,富于幻想,但因认识偏差、阅历较浅,对于当前社会现实中的问题和现象不能正确、客观地认识,出现了理想与现实的较大偏差,产生心理的不平衡,导致迷茫、失落和困惑等心理问题.

4.交友上的障碍:面对新同学、新老师、新舍友、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很多刚入学的学生不善言辞和存在自卑心理,不知如何去与人交往,如何去寻求新的知心朋友.久而久之,就学会了压抑自已的交友,学会了孤独,习惯了独来独往,从而造成了性格上的怪异.

二、影响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因素。

1、社会因素.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高职教育在一定范围内还被误认为“次高等教育”,部分用人单位也认为,高职学生在理论水平上不及本科生,在职业技能上无异于职中(高)生,在职业操守等方面其可塑性不及职中(高)生.社会评价体系与就业等多方面的影响,容易导致高职学生心理问题.

2、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高职学生处于青年中期,是其行为和情感处于复杂与矛盾的多事之秋,且大多存在“心理闭锁”的倾向,想与人交往又害怕交往,渴望接触异性却又缺乏勇气与方法,心理上感到孤独,寂寞,看问题主观、片面、偏激、敏感且多疑,经常有不由自主的破坏性冲动.

3、学校和家庭因素.学校的条件不尽人意,课外活动适合自己参加的很少等原因,也会使学生感到失落、空虚、无聊,乃至心理失调.而学生的家庭状况,教育的方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特别是单亲家庭、纠纷家庭等使学生经常处于敌对、苦闷等情绪之中.

4、心理健康教育的缺失.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对中小学生只是过分的重视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心理与精神方面的需求却疏于引导,当学生独自面对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就必然会引发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

三、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需要新的模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着从精英型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型,高职教育的超常规发展,对正处于发展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若不及时解决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就难以发挥其在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1.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

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素质方面的内容,这是现代学科教学理论写实践发展的内在要求.实践表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把实现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作为中心任务,为完成这个任务,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在学科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某些心理素质的`内容,如思维、记忆、想象能力的心理训练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感知力、注意力、记忆力、创造力以及科研动手的能力等;通过运用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采用强化与积极的心理暗示的措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强化课外教育指导的基本环节。

课外教育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要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多种媒体的广泛宣传,强化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心理沙龙,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以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教育所不能替代的,不能用德育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去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要走出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的误区,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指导,有赖于教育的网络――校级心理健康机构、院系级心理健康组织、班级学生心理健康小组的完善.

3.倡导主体自我教育。

事实上,任何教育只有转变为被教育者自身的能动活动,树立其主体意识,并体现其主体参与,其教育目的才得以实现.因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积极倡导主体自我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课外教育指导中,辅导员老师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多种社团活动,使学生自我生存、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和自我认知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促进心理健康的自觉意识不断得到增强,并学会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消除负性情绪的心理困惑,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的变化,以一颗平常心面对自己、面对集体、面对社会.从而把“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优化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生活的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的外在教育要求内化为高职学生追求健康心理的自觉行动.

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除了在日常的教育与管理中探索思路、总结经验、开拓创新外,还应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的规律进行系统的研究,使不同心理健康需求的学生,获得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发展的能力.还要发扬合作精神,不断扩大不同区域间、不同校际间的学术交流,在互助互补中,基本掌握高职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进一步探索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解决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努力实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个体素质和这支队伍整体水平的进一步专业化,推进中国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朝着系统化、科学化、整体化和规范化的方向迈进.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理论的探讨北京心理学20068;

[2]王希永田万生编著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程开明出版社20033;

[3]周家华王金凤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9;

[4]徐晓芳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模式的构建教育科学20065.

研究职高音乐教学论文

一、入境提倡“按部就班”

对于课堂而言,响铃后学生第一个审视的就是讲台上的教师。课堂伊始,教师如果像心理医生一样,让学生放松下来,学生就将处于良好的、松弛的上课状态。我认为可以在这个阶段将教学主题内容在舒缓的课堂节奏、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作点滴渗透,为后面的教学作好层层铺垫。例如教学音乐欣赏《雪橇》时,我便为学生安排了课间欣赏活动:

1、用多媒体播放关于冬天的图片。

3、从学生熟悉的冬季运动自然过渡到本课音乐所要描绘的“雪橇”。

4、师:你能模仿一下坐在雪橇上的动作吗?生:跟随老师一起模仿一下雪橇滑雪的情景。在轻柔的音乐声中,我通过与学生进行关于“冬”的亲切交谈,让学生在学习之前熟悉教学内容,然后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自然地转到冬季运动“滑雪”的话题上。

另外,为了让学生感受滑雪是非常有意思的冬季活动,接下来的环节让学生模仿坐在雪橇上滑雪的动作,让他们于律动中真实地感受音乐的欢快。这种冬季运动的情境创设虽无痕,但有意,感觉清新自然。

二、入境提倡“幽默教学”

三、入境提倡找寻“乐眼”

诗无眼则佳处不见,龙无眼则神采皆失。由此可见,诗文的“眼”实质上就是最传神的、最能表现诗文主旨的词语或句子。歌曲中有没有“眼”呢?虽然我没有听人正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但潜意识地认为歌曲应该有自己的“乐眼”,即歌曲中最能表现主旨的关键性乐句。据我平日的观察,一般就在歌曲的副歌部分。在歌曲教学中,如果我们在备课中找到“乐眼”,就能有效引导学生感悟歌曲所要表现的内在情感。例如五年级第五单元歌曲《在一起》的教学片断:

1、师: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聆听这首彝族民歌,然后把最能让你激动的一句找出来,告诉大家。

2、师:歌曲的哪一句最能让你感动呢?生:毛主席呀和人民在一起,彝族的心啊永远和党在一起。

师:是啊,彝族人民对党的感激之情在这里到达了一个顶点。老师这里还有三颗大小不一的“红心”,它们该贴在哪呢?我们一起再把歌曲唱一唱,然后想一想!师:乐句之间有什么特点?生:音越来越高。师:是啊,歌曲正使用音高的变化表达出彝族人民内心像潮水般步步高涨的情感,让我们再次在歌唱中感受一下。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找出最让你激动的一个句子”,就是让学生找出歌曲情感表达的高潮部分,即歌曲的“眼”,学生找到了,这就意味着他们与教师、歌曲产生了情感共鸣。然后教师因势利导,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带着问题演唱歌曲,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一句会让我们感到激动”。美丽的风景,人们总会驻足观赏。我们在课堂中呈现一幅幅美轮美奂的图画,总希望让学生流连忘返。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就是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解释,并让学生理解音乐中所包含的景与情的教学。这样既简化了教学内容,又缓解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压力,长此以往,师生定会深深陶醉于音乐。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摘要:高中数学是理工科课基础学科,其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与未来工业发展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行课程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其中有很大部分原因是吸收的西方教育模式的优势,由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等各方面的不同,西方的教育方式对我们而言虽有可取之处,却并不完全适合我国学生,所以们国家未来数学的课程改革应该在我国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吸收国外优势,最终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制。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程改革;自主学习。

一、以前及现在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的成效。

二、未来数学教育的改革方向及其可行性。

要改变高中数学教育的难题,首先得改变学生及老师认为数学枯燥乏味的观念,应先从教科书开始,多融入现代生活中的元素,把当代高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用到例题中,例如几何中常常引用到的泳池和水可以换成硬盘及其中的流动数据,各种动物换成机器人和各种现代机械,或者将一些重大新闻中的数据引用进去。教科书的改变工作量较大却也收效甚微,但这“吃力不讨好的”工作确实改变数学教育现状不可或缺的一步。在改变教科书的基础上教师的教学方式也应该结合现代思想观念做出划时代的改变。在近几年的课程改革中,很多学校鼓励学生自学并由学生讲课,期间其他学生发言之处不足和错误并适当补充,老师再做最后的总结,这样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值得鼓励和推广的。可数学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毕竟多数人觉得数学难也不可能是无的放矢,随意在推行这种学习方法时也需要做出适当的变通。可以在学生讲课前,组织学生对预讲课程进行讨论,老师做出简要的补充,然后再有学生讲课,这样不但能减少学生讲课中存在的错误和遗漏,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课堂时间的浪费。所以讲课前的讨论总结是极其有必要的。由于教科书更新难度较大,所以学生能接触到的习题中也会很少出现令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在每个学习阶段可以组织学生出题,由老师汇总整理,去其糟粕,取其精髓,这些试题可用于阶段考试或学生的课余练习,再组织学生对老师挑选的例题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是对教师因常期教学养成的思维定势进行补充,其中也必定会有一定的经典例题出现,弥补教科书不便于更新的不足。虽然部分学校部分学校推行了学生上台讲课的方法,但绝大多数老师只是让个别本学科的尖子生进行讲课,这其中有降低出错率的考虑,但对于推行学生上台讲课的学习方法来说是不可取的,首先,上文说到的讲课前由学生进行讨论,本就减少了学生讲课的出错率,并让学生相互取长补短,相互作出了补充。另外只有个别学生上台讲课,对于一直没有体验亲自上台的同学来说与听老师讲课其实并无区别,长此以往并没有起到提高学期兴趣的作用。所以推行全员上台讲课才能达到这种教育方法的真正目的。由于高考体制及一些其他思想观念的影响,使得大多数老师只注重成绩较好的学生,甚至有老师或学校按成绩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的情况,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除了教学更重要的是育人,让学生在学校就戴上有色眼镜看人,对学生的发展是很不利的。古圣贤也曾说过有教无类,所以老师要起到带头作用,让学生知道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学以致用,这样才能促进学生相互学习,扬长补短,同时全员参与下也能为学生在解题中提供更多的思路。课程改革是一个漫长且永无止尽的道路,而数学的课程改革也是改革中的一大难点。我国众多的人口和巨大的就业压力意味着高考体制还要延续很长的一段时间,高考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是一个关乎一生的选择。在这个经济大增长,科技快速发展的年代,理工科的学生是未来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而数学是理工科的基础,所以数学课程改革关乎着每一个学生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高中数学教育会随着时间渐渐完善,最终形成拥有中国特色的国际化教育体制。

【参考文献】。

[1]杨志文,中学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数学通报.2001(11)。

[2]夏炎,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探讨,数学教育学报,2001(03)。

[3]黄炎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原则,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08)。

[4]吴娟,对中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思考,基础教育研究,2001(06)。

作者:李泳桦。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摘要:本文首先简单介绍了土木工程管理的概念,然后分析了土木工程施工项目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总结了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方法。旨在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和效率,推动建筑业的蓬勃发展。

关键词:土木工程;管理;质量和效率。

0前言。

现阶段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一定要在客观以及主观上实现对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稳定,为了使得大幅度的反弹现象避免,一定要摆脱传统方法的束缚,所以,为了完成施工质量的有效控制,必须在今后控制施工质量的过程中,与现实土木工程工作相结合,并运用现代较为先进的土木工程质量控制理论,还有,在控制工作中为了减少各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我们应积极做好突发状况的备案工作,控制好土木工程施工进度,减少因超时施工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1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概述。

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不仅指施工单位对施工项目本身、施工工程人员的管理监督行为,还包括了对施工工程整体的规划、施工人员的调配和施工环节的控制等等行为。目前我国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施工工程设备的管理、工程质量的评估、工程安全管理的评估、施工现场环境的管理和工程成本预算等问题也就逐渐暴露出来,因此,要学习更加先进科学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法,培养更加专业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人员,更加高效、高质量的完成土木工程的施工。

2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土木工程行业发展迅速,施工项目众多,现有的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早已不适应土木工程的建设需求,项目施工存在很多的“灰色地带”,另外,有部分企业土木工程施工条件不满足却依旧进行项目施工,或者是在施工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施工管理要求进行项目施工,造成施工人员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施工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

(2)相关从业人员管理意识较低。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人员是施工工程质量的决定者,理应对土木工程项目及其了解,对管理学的内容也及其熟悉。受我国国情所限,一般性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者多为“凭经验而定”的项目老板,或者是其亲戚。这类人往往对项目本身质量没有多大关心,对施工工程中的材料选择,施工进度安排没有意识,排查不出问题而且问题出现了也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总是对细节问题不够重视,往往最终会影响土木工程项目最后的施工验收,造成难以计算的经济损失。

(3)相关管理模式落后。我国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主要分为两个模式,一种是以项目主要负责人的亲朋为施工管理人员的模式,另一种是学习、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是没有对内容进行理解,完全生硬照搬国外管理模式,与我国国情不符,最后造成项目施工出现问题,施工进程受阻的结果。诚然,在土木工程项目施工管理方面,国外的管理模式已经成熟,可以借鉴分析,结合我国国情,明确企业自己的发展路线,采取不一样的、变通过后的管理模式,这样才会在最大限度上提高施工效率,节约时间精力的同时还提高了施工质量。

3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措施。

(1)建立完整专业的施工管理体系。如上文所说,在土木工程施工管理方面,国外的理论体系和管理经验都比我国要丰富,因此要提高土木工程施工管理的第一步,就是先根据国外的先进理念,提炼与融合出适合我国使用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体系。这一步需要数量庞大的土木工程专业的学者来进行,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再培养更多专业的管理人员,这样我国的土木工程管理体系才能更加的完善。千万不要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管理体系,这样会导致工程施工反而更加困难。

(2)规范土木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土木工程项目的招标存在很多的问题,地方官僚在招标时存在“吃回扣”的现象,使得招标工作并没有按竞标企业的真实水平进行项目的分配。因此,首先要加大对招标环节的监察力度,杜绝收受贿赂,竞标企业弄虚作假的现象。其次,在招标单位应配置更加专业的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能够对招标项目本身的成本和耗时有一定的了解,便于挑选更加合适的竞标企业。

(3)不断完善工程施工管理。

1)加强施工进度管理。土木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在工程施工进程上应做到不同项目工程“多管齐下”,明确不同施工人员的职能所在,保证各个工程项目同时进行却不出差错。还要在施工工程出现纰漏时及时处理和解决,合理调整不同项目之间的施工进度。因此,土木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人员要具备专业的土木工程知识储备,对施工工程设计图、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设备能够使用和懂得修改。另外,土木施工工程环境相对复杂,施工环节涉及到业主、供货商和分包商等众多社会角色,工程管理人员还要具备相关的法律知识,避免出现利益纠纷影响施工进程。

2)加强工程信息化管理。土木工程施工涉及的施工人员数量巨大,且流通性高,进行信息化管理可以减轻工程管理人员的工作量,起到一个辅助施工管理人员更好的进行人员管理的作用。结合土木工程行业特性,信息化管理可以及时、清晰的了解工程进度与工程问题,更好的控制了施工质量,对施工成本的计算也更加简便清晰。工程施工管理信息化使得工程施工过程更加的透明,施工管理人员能够更加方便的安排工作、调整施工进度。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发展带动了建筑业的迅速发展,土木工程施工管理则显得更加重要。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针对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比如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从业人员管理意识较低,管理模式落后等等,提出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首先要建立完整专业的施工管理体系,其次要规范土木工程项目招标的过程,最后不断完善土木工程施工的进度,加强土木工程施工的信息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万青.高校贷款的风险及其控制[j].浙江金融,2004(05).

[2]曾华锋.对我国高等学校等资情况的分析[j].事业财会,2001(01).

[3]熊筱燕,孙萍.略论高校财务风险的界定[j].江苏高教,2005(03).

[4]赵炳起.高等学校负债风险的微观成因及控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05).

[5]王漪.关于高校财务风险控制的思考[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05).

[6]侯瑞山.高校财务预警系统及比率分析[j].江苏高教,1999(06).

课题研究教学论文

李雪萍。

科目。

数学。

讲课型。

新授。

时间。

2017.11.16。

课题名称。

《课堂学习小组建设及小组学习策略研究》课题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如何使精心设计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所关注的问题,我也不例外。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深深感受到想让我们设计的数学活动更具实效性就要在细节上下功夫,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一、加强对学生学法的指导。

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观察、感知、操作、思考、想像等基础上的,其中实际观察和操作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必备环节。本节课设计了一个探索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及小组合作,通过剪一剪、比一比、量一量、描一描等形式,自己发现长方体的特点。再通过交流,逐步归纳总结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在课后小结时再一次让学生总结研究图形的这些方法,让每个孩子积累研究图形的方法和经验。

二、在每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下功夫让课堂上每一分钟鲜活起来。

长方体的长、宽、高作为长方体各部分名称,对五年级的孩子是否有更深刻的意义。我这节课设计了一个数学活动,让学生想像至少保留哪几条棱才能想像出原长方体的形状大小,在老师的精心设计的组织引导下,观察、操作、想像各种感官协调作用,长、宽、高依然不再是一个名称了,而是决定长方体形状的重要要素,这时再讲授长、宽、高就水到渠成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想像力、观察力、分析能力及空间观念均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精心设计练习,开发练习的最大效能。本节课讲授的内容较多,学生操作的活动较多,所以练习就要设计得“精”而“巧”了。我练习只设计了一道,但这一道包涵了这节课全部重点难点,充分发挥练习的作用。

三、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凡事要有依有据。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发现了什么,还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发现的,帮助学生积累研究图形问题的方法。在老师引导下,边观察,边操作,边想像,让学生体会长、宽、高绝对不仅仅是长方体的各部分名称而是对长方体起着决定作用的重要要素。因新授部分内容很多,故精减习题,把全课重点难点浓缩于一题中,以点带面。在课后小结中,注重学生对学法的`总结,让学生清楚可以利用观察、数数、测量、比较等多种方式去研究图形。

四、不足之处。

一开始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有的学生说电视、铅笔盒等不大规范的长方体,认识还停留在每一学段的水平上,老师没能及时纠正。应在学习完长方体特点之后,回到刚才提到的例子中,验证它们是长方体吗?从而再一次加深对长方体特点的认识。

长方体、正方体特点是通过学生汇报交流中完成的,知识呈现较为零散,应在特点全部呈现后,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的特点进行一次整体的认识。

榆次区五处小学数学组李雪萍。

2017年11月16日。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随着历史的进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它探讨内外环境以及社会活动对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制定预防、控制、消灭疾病发生和流行对策,着眼优化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创造和维护有利于人类身心健康的最佳劳动和生活条件,保护劳动力以及增进人类健康。它是提高人类生命价值的科学和艺术。

1“科学和艺术”

公共卫生也指公众卫生,它涵盖疾病预防、健康促进、提高生命质量等所有和公众健康有关的内容,公共卫生的本质既是“科学”又是“艺术”。科学更多的是发现,而艺术更多的是创造。因为公共卫生的服务对象是人群,要使人群在服务对象中预防疾病、延长寿命、促进健康和效益,离不开对客观世界中群体健康和疾病规律的发现(科学),也离不开主观世界的创造和表达(艺术),更离不开被服务对象的理解与感受。公共卫生它从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医学发展到以群体为中心的社区医学,具有以人为本,以群体人群为对象,以社区为基础,以政策为手段,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特点,已演变为一种社会管理职能,严格说已不属于医学范畴;而预防医学则是医学的一个分支,不管它的外延多么广阔,社会性多强,其本质仍属于医学。公共卫生侧重于宏观调控,其工作内容除了疾病控制、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影响的控制等与预防医学相重合的部分外,主要是卫生政策、卫生规划、卫生管理、卫生监督、卫生经济、卫生工程等宏观调控为主。

在传统公共卫生领域,传染病防治是最重要的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共卫生的范围和职能也变得越来越广泛,如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行为的增加引发慢性非传染疾病,空气、水源、噪声、化学性污染等环境危害引发的健康问题,甚至自杀、交通事故等为主的伤害也正成为公共卫生问题。

2公共卫生是社会的“集体行动”,不是个人行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影响健康的因素除物质环境外,社会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而要改变这些环境和行为因素,单靠卫生部门已难于胜任。因此,提出了新公共卫生的概念。其要素包括公平地获得有效的医疗保健,以社区参与为基础伙伴式健康公共政策以及部门间的合作,有组织的社区努力,明确了公共卫生解决问题的途径。公共卫生要综合治理影响群体健康的问题,涉及面广,个体不可能也没有能力单枪匹马地去完成。因此公共卫生需要整个社区参与,有组织有计划地去解决问题。只有从参与才能人人健康,才能使整个群体都能生存和发展。

公共卫生是社会的“集体活动”,不是个人行为,是通过有组织的社区活动来改善环境、预防疾病,延长生命和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并能发挥个人更大潜能的科学和艺术。其工作范围包括改善环境卫生,控制传染病,进行个体健康教育,教育人们注意个人卫生,组织医护人员提供对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预防性治疗的服务,并建立一套社会机制来保证每个人都达到足以维护健康的生活标准。随着技术和社会价值的变化,公共卫生活动也发生相应变化。目前我国将公共卫生定义为,以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为宗旨的.公共卫生事业。通过国家和社会共同努力,预防和控制疾病与伤残,改善与健康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培养公众健康素养,创建人人享有健康的机会和长寿权利。新公共卫生并没有摒弃传统公共卫生的内容,而是在此基础上更强调了把改善物质和社会环境、个体预防和适宜的治疗结合起来,通过多部门的合作和社区的参与,在多种场所开展健康促进,从而实现公共卫生所肩负的使命。促进人群健康的新公共卫生的目标,部门合作和社区参与是其特色。最终目的是使公共卫生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坚强后盾。新公共卫生与传统公共卫生的差别在于,传统公共卫生注重的是学术性,仅由公共卫生系统人员参与;新公共卫生则注重的工作实践为基础,政府制定主导性政策。并调动社会资源,如经费、人力、物力、信息等。开创多部门合作的局面,以影响当地群众参与的态度,创建有利实施工作的环境。

关注人类健康是21世纪国际社会的共同主题,“健康促进”作为一种新的公共卫生观念、理论、策略和干预方法将为人类带来更多的健康和幸福,其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健康促进”是鼓励每个人都要关心自己的健康,同时也鼓励政府和其他组织采取改善生活条件和使其更有利于健康的政策。作为一种个人拥有,而且是唯一一种可以与亲人和社会共同积累和分享的最宝贵财富和资源,健康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共同理想和目标。

就一个社会来讲,健康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物质文明建设的保证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体现。who指出“健康是一种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的一项重要社会目标”。健康也是一种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再生产的物质基础。健康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是一种互惠和互动的双赢关系。新公共卫生更强调是一种能力或资源,而不仅是一种状态。它可使人们共同追求某一目标,获得技能和教育。因此,在强调以健康为目标时,尤其要强调健康促进使人们适应,要贯注公共卫生与健康促进理念确保人类健康。

3建立社会机制。

公共卫生是一项公共事业,属于国家和全体国民所有,做好公共卫生工作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因为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所以无论是从宪法中的规定,理论上的阐述,还是从实际操作的角度来看,各级政府都负有保障和促进公众健康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不但领导着公共卫生专业队伍,决定着公共卫生对策的制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和使用;也影响着社会对健康价值的和公共卫生理论的取向,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法规的制定。许多影响公众健康的因素来自卫生系统以外的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也取决于社会发展以及各方面的法律和政策,因此,政府既要主导公共卫生,更要组织动员全社会参与公共卫生。全体国民都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主人公,公共卫生事业的兴衰直接关系着国民的健康水平,全体民众和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在中等职业学校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财务管理的情况下,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与学校发展需求相符的策略,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最终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总的来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

在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的'会计目标已经发生一定转变,需要对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使用效果给予高度重视,并选择最合适的会计技术、会计核算方法等,才能保障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能够得到最合理配置。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明确确定各项成本,将教学费用、教学收益等紧密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反映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最终保证教学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注重权责发生制的合理运用,并不断完善双轨制核算体系,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有机结合到一起,才能真正实现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例如:对中等职业学校面临、可能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分析,并明确学生培养所需的教学成本,不仅可以使中等职业学校的成本支出和收入更加合理,还能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二)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

目前,中等职业学校的经费支出项目主要有商品与服务、工资福利、个人与家庭的补助、其他资本四个方面,可以有效反映学校的教学成本情况,因此,注重成本项目的合理确定,并正确运用固定资产计提制度,才能确保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中公务费、业务费、修缮费、人员支出和折旧费等的优化配置。与此同时,注重教学成本监控体系的有效完善,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管理,并快速转变相关工作人员的管理观念、财务控制意识等,才能在会计核算方法多样化发展的情况下,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成本控制措施,需要参照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方法、会计制度等,才能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教学活动等制定合适的计划和预算,最终提高教学成本管理的整体效果。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中,资源的优化配置、资产的有效利用等,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重点,对于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因此,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发展需求,有效落实上述几种策略,并注重管理方法、管理模式等的不断创新,对于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有着重要影响。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尽管管理会计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相对财务会计的研究而言,管理会计研究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自20世纪80年代末,美国的约翰逊和卡普兰两位教授发表了《相关性消失了――管理会计的兴衰》以来,管理会计研究面临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和责难。各国会计学界纷纷发表论文和专着对传统管理会计研究提出批评,如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先后推出《管理会计――发展而非革命》、《管理会计――发展的方向》,我国会计界学者近年来也纷纷发表文章,对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现状与发展方向进行反思与探讨。如何认识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这是我们目前必须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在国内,争论主要集中在:

1、管理会计能否独立成科。对这个问题主要有三种观点:一种是独立成科,与财务会计一起形成会计学的两个分支。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广泛吸收行为科学、管理科学、数学以及经济学等学科的精华,有自己独立的特点,应独立成科。二是将管理会计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中。该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的基础是成本会计,现行管理会计有些内容与成本会计重复,可以将两个学科合并形成成本管理会计;另外一部分内容分割到财务会计中。三是管理会计、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并列存在,对三门学科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形成独立的特色。

2、管理会计学应包含哪些内容。主要观点有:管理会计不独立成科,将成本习性、变动成本法、成本预测、本量利分析、决策成本、质量成本、责任成本、战略成本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等纳入成本会计,将短期及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预测控制、责任会计等纳入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独立成科,即将上述内容全部纳入管理会计。

3、管理会计理论体系是否成熟。普遍观点认为管理会计理论体系不完整、学科体系不规范。理论体系不完整表现在对象不清、职能不清、目标不清和研究方法不清;学科体系不规范表现在学科内容混乱,没有一个清晰的主线把管理会计的内容串起来,体系是残缺的。

4、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应包含哪些。科学研究方法包括哲学方法、亚哲学方法和具体研究方法,针对管理会计研究方法又包括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实证研究方法在管理会计中又有实地研究、经验研究、案例研究等。现在人们普遍批评规范研究的方法,认为其方法带有主观价值观,实际价值小;而认为实证研究具有客观性,能用事实说话。现实中人们又批评实证研究数学模型太多,实务人员大多看不懂。最近几年在中西方盛行案例研究方法,认为此种方法有很大实际价值。

5、管理会计研究是否落后实际需要。传统管理会计主要以内部眼光看待企业发展,已不适应环境的要求,特别是在企业推行适时制生产系统、全面质量管理、使用大型计算机生产设备的条件下,如何分配费用,评价业绩等,传统管理会计方法显然不能解决一些新问题。如果管理会计研究不能紧跟环境的变化进行变革,其职能就满足不了企业管理的需要。

国外的主要观点有:

1、北美国家的一些机构运用实证会计研究方法,得出结论认为管理会计正面临危机,应该对现行管理会计进行改革,原因在于传统管理会计系统不能取得、加工处理和传递[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那些在高级制造环境中做出的财务和经营决策所需的数据。他们认为管理会计落后于时代,特别是鉴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面临设计新的内部会计系统的挑战。现在许多公司管理会计仍然被当成基本上是为了满足财务会计的需要,管理会计感觉是对财务报告的目的有用,因此必须进行变革。

2、和北美相比,英国管理会计界还没有感觉到危机。这或许与英国经济状况不佳有关。然而,经济的低迷迫使公司经理提高了对会计信息的关注程度,许多英国公司已经提出管理会计事务改革的标准化要求,他们对战略优势进行特别关注,认为管理会计需要培养对市场营销问题和程序的理解,需要结合组织活动中的战略因素,引导会计信息更加恰当并满足决策制定的需要。

动,而不是为高层管理部门提供精确的成本、差异和利润数据。因此,日本公司中战略与组织在会计政策制定和程序之间有明确的联系。

管理会计发展到21世纪,各国管理会计面对急剧变化的环境,强烈呼吁进行变革,这些变革围绕外部领域的变化来不断进行自我检查,特别是新的管理思想的不断涌现、技术的不断进步,在这样一种动态的环境里,管理会计是不可能固守自身内部的定位。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加快管理会计理论研究的步伐,走出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二、管理会计研究的误区。

1、对学科体系研究多,忽视基础理论研究。20世纪兴起的管理会计,尽管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它的发展尚未达到成熟阶段,它的应用尚处于初期。可以说,管理会计还属于年轻的科学。有学者认为,在理论建设上要狠下功夫。纵观管理会计的发展史,其产生和发展可归因于企业环境的变迁和其他学科的借鉴。企业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需的管理会计方法不同,即使同样的方法对所处环境相同的不同企业,效果也不相同。另外,管理会计发展一直受到两种理论的影响,一是经济理论,二是管理理论。以经济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强调数量方法与分析技术的运用,以管理理论为基础,管理会计又不断吸收各种管理学派的专门方法和技术。因此,管理会计学应定位为边缘学科,他与周围环境动态发展,而不可能像财务会计那样具有相对稳定性,特别是内容不断拓展,方法不断涌现。因此过多研究其能否独立成科和理论体系不太现实,又毫无实际价值。但是阶段性的总结管理会计的成果是有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成果的推广使用。

2、注重对方法的研究,特别是教学方法的运用较多,忽视实际应用。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可以划分为两大学派,一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和创新管理会计学派。按照其辩论的内容,也可划分为规范研究学派和实证研究学派。传统管理会计学派以成本为中心,强调实用性。创新管理会计学派以创新为中心,强调适应性。现实中的结果是,传统管理会计学派研究思路狭窄,具有局限性,落后于时代,理论脱离实际,但使用的技术方法具有实用性;创新管理会计学派易脱离实际,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但能够理论联系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法比较复杂难懂。大多学者认为,高等数学方法在管理会计研究中可以恰当运用,但不能过高估计它的作用,只能作为一种辅助性的工具使用,应力求避免滥用数学方法的倾向。在定量分析方面,应重视数学模型,而不唯数学模型。过多的把研究集中于方法的讨论,容易造成舍本逐末的思路。

3、研究者的研究脱离实际。大部分的理论研究者,往往注重书本的研究,很少步入社会和企业进行实际调查研究,他们与企业联系较少,不知道企业实际需求,研究结果不能满足企业的需要,理论不能指导实践,体现不出研究价值。有学者指出,我国管理会计研究必须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并考虑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对管理会计的理论结构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进行深入探讨,为管理会计奠定科学的理论基础,并用来指导和发展管理会计的实践。

4、引进介绍多,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少。目前我国的管理会计研究,主要关注欧美管理会计的发展,总结其好的研究成果和做法,形成系统性的评价,进而解释我国的实践活动和解决管理中的问题。但很少深入实践,总结成功企业的经验,提炼出新的理论,最近几年这种状况有所改变。

5、忽视研究队伍的'建设和培养。管理会计的研究在我国兴起比较晚,而且西方研究成果也尚未成熟,相对财务会计研究而言,从事管理会计研究的人员和用于此研究的资源相对较少。从有关文献看,我国管理会计研究方面的论文较少,由于相关部门对此认识存在不足,不能通过有关渠道正确引导,导致我国管理会计研究队伍严重不足,缺乏研究的后备力量。

6、研究内容分散,缺乏研究的长期规划、系统研究性差,急功近利者多。在国外,尽管近几年对管理会计研究批评较多,但有专门的研究机构、有系统性、有长期目标,而在我国没有专门的研究机构和组织,既没有专门的管理会计研究杂志,也没有机构对研究作长期规划,分散了有限的力量和资源。

7、理论研究注重以“物”为中心,忽视以“人”为中心。管理会计研究的内容大都注重对企业“物”方面的研究,忽视在管理中对人的研究,特别是在当今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现代化管理是“以人为本”,即人性化管理,人力资本的作用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愈加突出,研究人的行为、心理和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会计更具有现实意义。不宜把重点放在相关的具体操作方法和程序方面,而应以“以人为本”的管理为主线,确立智力资源的基础地位和主导作用。

8、忽视管理会计职能的研究,导致管理会计定位不清。理论界对管理会计的研究已有几十年,但研究成果用于实际的很少,原因在于研究成果与管理会计职能没有很好的结合,管理会计到底在企业管理中能发挥何种作用没有研究透。

9、管理会计研究内容包罗万象,主题不清。管理会计范围的无限扩大化,加剧了人们对管理会计在认识上的偏差。过分扩大它的研究范围和内容,分散了研究者的精力,不利于管理会计的发展。

1、管理会计研究方法。科学的研究方法是获得理想研究成果的保证。传统管理会计中人们注重规范的研究方法,取得许多理想的成果,但是由于此方法本身的一些弱点,比如主观性强,验证性差,近几年开始受到批评和冷落;而实证研究方法由于注重实际,结论具有验证性,具有说服力,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运用。在实证研究方法中,又有实地研究、案例研究、实验研究、调查问卷等方法,一般情况下研究者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性选择相应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最近几年运用非常广泛,成为实证研究方法中最主要的方法。其盛行的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从普通案例中总结出一般性结论,有助于推广运用,使用价值较高。笔者认为,无论规范研究还是实证研究都有其特性,我们不能忽视任何一种方法,在研究中必须结合使用,即规范研究要重视运用实证方法,实证方法中结合运用规范方法,重视实证方法中的数学和模型方法,而不唯数学和模型;考虑到我国管理会计研究的现状,推广案例研究,而不忽视其他实证研究方法,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必要的实地研究是重要的。

2、管理会计研究对象。传统管理会计研究对象已比较成熟,在新环境下兴起的一些研究对象还处于探索和摸索阶段。笔者认为,除对管理会计的一些基础理论继续进行探讨外,新型领域将是管理会计研究的重点,如作业成本会计、战略管理会计、跨国公司管理会计、人力资本管理会计和宏观管理会计等。另外,在管理中,根据管理者对待事物的角度,可以把现实世界看作“物的世界”和“人的世界”。管理者的视角把现实世界看作“物的世界”,所形成的管理属于“物本管理”;管理者的视角把现实世界看作“人的世界”,所形成的管理属于“人本管理”。“人本管理”不同于“物本管理”,管理者不应把人看作单纯的“经济人”,而应把人看作“社会人”和“文化人”,从而在尊重人格、个人尊严的前提下,确立人在生产经营中的主体地位。“人本管理”具有“柔性管理”的属性,它重视人的认知领域,更重视决策人员和决策支持人员的智能与判断,从而使管理决策推进到一个层次更深、境界更高的人文化阶段。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不管后资本主义社会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如何先进,只能取代管理者的决策行为,只能是一种管理工具”。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论文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的不断加强,与中等职业学校的未来发展、发展需求、管理水平提升和办学绩效等有着极大联系,需要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才能真正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水平快速提升。本文就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应采取的策略,以促进我国中等教育职业学校更长远的发展。

在社会各行业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中等职业学校在培养优秀人才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对于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效率、竞争力等有着重要影响。

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运行进行全面分析发现,当前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办学经费和学校发展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中,办学资金和学校的发展需求有着直接联系,而教学成本和收入预算也有着直接联系,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需要对办学经费的获取、规划等给予高度重视。但是,受到人员工资增长和物价上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等职业学校需要支出一大笔资金,致使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成本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升格的情况下,需要购买很多设备和仪器,尤其是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给中等职业学校带来了更多资金需求,从而严重阻碍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二)财务管理观念和教学成本观念方面。

在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不断加强的情况下,传统财务管理观念、教学成本观念等给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极大影响,并且,较多中等职业学校都采用“记账”和“报账”的方式进行成本管理,最终导致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出现账目不清、混乱等多种情况。与此同时,在中等职业学校的经济活动中,财务部门提出的建议很多时候都没有得到重视,资产重构、管理效率不高等都给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成本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带来了很大影响。

(三)教学成本概念和核算意识方面。

在我国教育改革不断创新的情况下,教学成本核算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使得教学成本概念、核算意识等存在很多问题,最终出现成本概念不明确、核算意识不强等情况下。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需求来看,需要注重教育经费开支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并制定合适的教学成本管理体系,而不是考虑经费支出的效益性,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最终降低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成本。

教学论文研究方向

摘要:教学语言是日常教学的重要因素也是决定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小学阶段学生认知水平不高的情况下,教学语言的引导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了。本文即结合小学语文教学,重点探讨了起教学语言的重要性及其特点。

关键词:特点;重要性;小学语文。

引言。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各界都对教学质量的提升有了更高的要求,新颖的教学模式层出不穷,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文化素养形成的源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效性对学生今后的学习也是大有助益的。然而在语文教学中,不同风格的教学语文对学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语言可以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思考能力,这对学生汲取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因此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重点思考如何凝练教学语言并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具体情况改变语言特点的策略。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总结教学经验,培养出学生接受且喜欢的教学语言特点,并在课堂上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鉴于此,本文即重点探讨了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及其重要性。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重要性。

从本质上讲小学语文是人文性启蒙教育,是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树立宏伟理想、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课程。并且在小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学生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全面理解语言的深层含义,学生还不能辩证的去分析教学语言所传递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的教学语言如果不具有符合学生认知能力的特点,那么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难免就会出现偏差。除此之外,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跟应该全方面的去思忖如何正确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其善于思考的能力。当然小学语文最终的目标还需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理念,要达到以上的要求,在日常教学中采取较有特点的语言行课就显得十分重要。

2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

2.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需要轻松明朗。

对于小学生而言,天真活泼是其天性所在,因此轻松明朗的教学语言是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认知能力的。所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适当的使用较为轻松明朗的教学语言,尽可能的避免一些晦涩消极德的言辞,譬如在学习《司马光砸缸》一课时,故事情节略微有些紧张,因此为了保证学生的心理不受到严重的影响,教师授课时应该采用轻快的言辞进行讲课。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激情,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并培养起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2.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需要严谨。

在现如今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拓宽学生的思维,教师往往需要旁征博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以及认知能力都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所以课本以外的知识虽然能够充实学生的知识量,但是倘若教师在进行扩展的时候不注重语言的严谨,讲授了一些错误的观点以及传递了谬误的信息,在学生认知能力以及辨别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这些错误的知识就被学生全盘吸收了,显然这就弄巧成拙了。当然即便是讲解课本知识的时候,教师也要保持教育语言的严谨。因为教师语言的错误不仅仅会影响教学效率,与此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心理以及行为。所以在授课时保持语言的严谨,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起一个好榜样是教师应该注意的问题。

2.3教学语言要生动形象。

众所周知小学对事物的认知是存在局限性的,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往往需要教师仔细的解读才能够明白。这是因为小学生的心智是倾向于形象学习,即对具体的东西较为敏感也更容易接受。此外由于童心的缘故,小学生往往都是活泼好动的,让学生安安静静的坐着学习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如若教师在讲课时不注重教学语言,从而使教学陷入沉闷、繁琐的尴尬境地学生就更加难以集中注意力好好学习了。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形的发生,教师就需要在讲课时注意教学语言的生动性,尽可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激情。除此以外,为了保证学生可以充分的理解知识,在上课时教师也要注意教学语言的形象性,避免教学语言空洞不能泛泛而谈。譬如在学习《王二小》一课时,教师可以适当的应用拟声词语模拟当时紧张的气氛,让学生充分理解王二小令人钦佩的勇气。

3如何培养适合教学的语言特点。

3.1拓展知识加强练习。

小学语文教师是肩负人文素养培养以及人传递人文关怀重担的,因此培养自身的语言特点以契合教学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并且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教育资料的丰富,这都为教师自我提升提供优质的资源。然而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把握这样的时代机遇,积极的利用业余时间提升自我的职业能力。如上文所阐述的那样,教学语言特点对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也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培养其适合教学实际的语言特点。具体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富有感情的朗读练习可以逐渐培养其良好的语感以及丰富其语言层次,此外观看优秀的演讲也可以帮助教师养成较好的语言。总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3.2语言严谨,慎重选择。

既然说教学语言对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教学语言选择不当同样也会对教学造成一些阻碍。由此可见教育语言特点的选择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并通过一定的思忖谨慎选择。因为不好的语言特点,会妨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需要谨慎的选择教学语言,在保持生动性的同时也要规避一些对学生有不良影响的言辞。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能够正确的理解所学知识,并进行合理的运用。

结言:

综上所述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语言特点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因此为了保证小学语文教学的效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培养适当的语言特点。并且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需要采用生动形象、轻快明朗的语言风格,严谨考究的表达。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必然需要教师积极的提升自我职业能力,因此在业余时间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学习相关的知识,培养其符合教师实际的语言特点,促使素质教育的落实。

参考文献。

[2]樊芳芳;;探究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特点[j];才智;2013年12期。

[3]吴丽贤;;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初探[j];赤子(上中旬);2014年15期。

[4]王会阳;;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及改革[j];科技创业家;2013年21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