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案(专业15篇)

时间:2023-12-16 18:52:16 作者:碧墨

在合作过程中,沟通和协商是非常重要的,能够促进团队成员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以下是一些团队合作中的挑战和解决方案,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你发现了什么?是我在课堂上常用的引导语。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新课程指导纲要突破了以往历次教学改革着重从教师教的角度研究变革教的方式转为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变革学的方式。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因此,本人在教改实验中,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了如下几方面的探索。

自主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生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自主学习能力则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具有这种能力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善于积极思考,敢于质疑问难,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强烈的探索和进取的精神。

1、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多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辩论中突然闪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有时就会消遁。

在教学中,我大胆放手,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我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数学课本是你们的,三角板、量角器、圆规等这些学具也是你们的,这节课的.学习任务也是你们的。老师和同学都是你们的助手,想学到更好的知识就要靠你们自己。”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节课下来不但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还使自己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例如,在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时,我在学生举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实物后,根据学生回答总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有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话音刚落,马上有学生站起来说:“老师,你说错了,应该是有四条边围成的图形,他们都有四条边。”等他刚一说完,另外一个学生提出反对意见:“应该是四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条线段都叫做边。”“他们还都有四个角,而且都是直角。”……我一直在一旁微笑的听着,最后说:“这几位同学说得很好,老师希望每个同学都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把自己知道的和与我们学习有关的说出来,大家互相促进。”那一段时间这几位学生学习兴趣非常浓,而其他的学生受其影响,上课发言也非常积极。当然,不是说乱成一团才为妙,但一个开放的、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课,应该有他们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创造性的学。

2、精心设计学习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培养出来的。因此,精心设计学习过程尤为重要。教师要从“学什么、为什么要学、怎样学”的角度,依据“学是教主导下的主体,教是以学为主体的主导”的原则,按儿童学习数学的认识规律设计好教学过程。做到该扶则扶,该放当放。与旧知紧密相连的新知,教师基本不讲。要在强化旧知的前提下,确定学习目标,让学生自己运用知识的正迁移,完成认知冲突,顺利掌握新知。教师只需在旧知与新知间架起一座能让学生自己通过的桥梁。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时,教师可以先复习长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及其推导过程,然后提问:a、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计算时,可不可以也运用平移转化、变形的方法呢?b、你打算把转化成什么图形。你认为可以吗?c、动手拼一拼,摆一摆,看一看,想一想,d、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便可得出结论,并明白把长方形一斜拉就成了平行四边形,为什么也可以用(长+宽)×2的道理。接下来教师就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样的设计就充分体现了由扶到放,该放则放的原则。

3、全新的知识,教师也要寻找新知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学习,教师只在关键处点拨和讲解。

如“分数的初步认识”“最近发展区”就是平均分的知识。教师可先复习:每份分得同样多便是平均分。然后出手一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提问:怎么分?每人分到多少?你能用整数表示出来吗?让学生充分讨论后,教师只在这里给学生讲解:每人分得的苹果不能用整数表示。要用几分之几表示,这就是分数。然后结合实际讲解分数的含义,接下来可以引导学生自学,分数各部分名称。这样的新授课就不是老师在“教”了,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练习、复习课,老师要注意不能上成练习题课。如除数是整数的数除法复习时,可让学生思考:a、你学到了什么?举例说明。b、还有什么不懂?c、你还想知道什么?然后让学生围绕这几个问题进行讨论。通过回答“你学到了什么”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举例说明”是掌握知识的表现。“还有什么不懂”旨在质疑问难。以“还想知道什么”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并鼓励他们积极动脑。学生学得就很愉快了。

5、建构一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铺垫:复习旧知,引向新知;设疑:形成认识冲突,刺激求知欲望;内化:通过自学,讨论及教师适当的引导,完成认知冲突,掌握新知;练习:对掌握的新知进行巩固练习,并不断提高、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合作交流。

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因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在难点、重点时让学生讨论讨论,在建立概念、理解算理时让学生小组合作进行操作等多方面的实践,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如在教《年月日》一课中,在课前,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看一看,数一数,找出一年里有多少天?一个月各有几日?学生在小组中友好地进行合作交流,将原来要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下的不足在小组交流中就消灭了,最后面对老师的同一情况,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保持了自己完善的人格和尊严。课堂上感怀愉悦,各抒己见,提高效率。数学科除了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外,千万不要忽视学生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教师认为口头表达能力训练是语文课的专利,其实,多一点让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和高见,除了会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外,还培养了学生追求真知的热情,同时消除学生学习紧张的情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牢牢掌握知识。

1、创设悬念,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们可以创设一些悬念,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把生活的实际问题和数学紧密联系起来,从数学的角度,并运用数学知识对其进行思考,对之进行解释、阐述,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例如:在“能被2、5整除的数”的教学中,教师请学生任意列举一个数,教师能快速判断出它是否能被2整除。随着学生列举的数的增多,教师依然十分快速地判断出结果。“秘密何在呢?学生们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他们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这样学生的思维在教师提供信息的撞击和引导下得以活跃,使双方都沉浸在一种轻松愉快的研讨气氛中。

2、开放课堂,营造探究环境。

开放课堂,首先要为学生创造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教师要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并保证学生自主探究的时间和空间,让学习者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在参与中表现。开放课堂以课内为点,课外为面,课内外和谐街接。更重要的是要用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例如:在口算训练里,我出了“230+580”一题后,很多学生很快说出了答案,并说出他们的计算方法。有的说“230+400=630,630+50=680”有的说:“200+400=600,30+50=80,80+600=680”,还有的说:“200+450=650,650+30=680”方法多样,课堂活跃。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发言,还有的学生问我:“老师究竟有多少种算法?”于是,我趁机让他们分组展开讨论,说一说还有哪些算法。通过师生共同探究,学生总结了十余种算法。课后教师又激励学生:你们想不想把你学到的知识去帮助别人,如果有兴趣,放学后就可以到集贸市场去练习…….这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能不断生成,思维才能不断的发展。

3、开放思维,留足探究的空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的发展是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活动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可进行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究,只有主动探究才会有创造,问题情境是促进学生构建良好认知结构的推动力,是体验数学应用,培养探究精神的重要措施,所以,在教学时,多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实验等途径调动眼、口、手、脑、耳等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探究知识规律,为知识的内化创造条件。如:“千米的认识”一课,过去我们常为学生设计相同的学习方式并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设计的流程展开学习。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上去效果好。为了给学生创设个性化的学习空间,鼓励他们用自己熟悉的方式去学习,我这样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猜想:1千米大约有多长?大约是从哪儿到哪里的距离?你要走多长时间?作了猜想之后就进行验证:“课桌上放着一些材料(米尺和皮卷尺),我们到运动场上和学校门前,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材料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如果你觉得不需要这些材料,当然也可以。”这样的设计不仅给学生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增添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挑战性。事实上,学生的验证方法是丰富多彩的,甚至是出乎意料,富有创造性的。其中有借助实物来验证长度相等关系的;也有的不用实物根据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的关系算出数值来验证相等关系的。这样一猜一想,一量一度,走一走便验证了。可见,给学生学习留足探究的空间,能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广阔的学习空间,使活动真正自主开放。同时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应用过程,感受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并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还要注意进行学法交流,对解一道题,学一段内容,比一比谁的方法好,让学生自学取长补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数学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将抽象的数学概念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并引导学生学会“做”中学数学,探究中学数学。合作交流中学数学的方式,将过去的说数学,听数学,黑板上的数学,转变成为做数学、用数学、生活中的数学,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进而获得主动发展。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审视传统的小语教学,那种面面俱到、串讲串问、惟恐学生学不懂,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显然已不能适应《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笔者认为:小语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自能学习、自主发展为宗旨,以探究发现为手段,以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读自悟为主,让学生在语言实践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总之,就是在教学中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促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以形成与发展。

一、“熟读深思子自明”――还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始终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而不是被动接受者。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愿望,就要尽可能地在学习上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地读书。课堂上教师有意识地创造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地、专注地、饶有兴趣地读,促使学生在读中积极开展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所学内容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教学《夕照》一文时,可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边读边想,把自己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划下来,并说说精彩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和体会表达出来,如喜欢画画的就可以把这种景象以画面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进行读、品、评、赏、画,学习的劲头高涨。他们各抒己见,把认为最精彩的理由说得头头是道;思维活跃,把夕照的迷人景象画得栩栩如生。

实践证明,给学生以学习上的自主选择,能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学生的个性也能在阅读中得以彰显和发展。

二、“青山正补墙头绿”――提供学生合作交流的平台。

素质教育旨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自主和谐地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使学生能真正地参与学习活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给学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动、多思、多说、多听,而教师本人则隐退至后台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指导者。”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是实现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有效方式。教师只要把握好讨论时机,及时抓住并利用有价值的信息,巧设悬念,精要点拨,就一定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个性化的语言中碰撞出闪光的思维火花,从而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或新异的结论。

[1][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思想,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施,我们发现,要真正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因此,在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时要坚持“目标导学”的原则,在学习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示学习目标或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教师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

《慈母情深》是一篇关于母爱的略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授课教师一开课就出示了一个问题:“___”的母亲,“___”的儿子。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孩子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很投入地学习课文,而且不时地用笔在书中勾画、批注。15分钟过去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时,已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认真细致的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学生的发言让人振奋,让人激动。孩子们紧紧抓住文中有关母亲和儿子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边读边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们认为母亲是一位虽瘦弱、贫苦,但勤劳、善良、通情达理、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值得尊敬、佩服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他们喜欢的母亲。而文中的儿子是一位爱读书、孝敬母亲、懂事、体贴人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整节课堂都是学生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在老师那有着“一问激起千思量”的问题的引导下,激起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同学精彩的发言感动着同学,也感动着老师。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而导。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也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目标教学模式中“学习交流”、“指导干预”环节再一次诠释了“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两个环节强调:“交流自主学习收获,教师抓关键问题梳理学习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中精心设问,恰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体现教师“导”的关键环节,所以,这一环节要体现学法的指导。这个学习的程也是学生个性体验、合作分享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井然有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我校“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目标教学模式中,不只一个地方强调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习交流”环节中明确指出: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注重课堂生成,梳理本节课的学点,明确、调整本节课教学中的教点与学点。“指导干预”中也指出:教师还要有敏感的嗅觉去及时发现课堂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给予引导。课堂教学中,对于生成的东西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是“合作”学习去进行探究,解决知识盲点。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导”的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内学好方法,培养好技能,在课外大环境中去习得更多的知识,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我校试行的“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的目标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但我们在思索,就证明我们在进步。为了获取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我们需要实践。模式故然重要,模式的实施更需要老师们精心的付出。

(作者通联:443600湖北省秭归县实验小学)。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1.从大处立志,从细微处努力。

2.细节决定成败,态度成就梦想。

3.在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绝境,只有绝望的思维。

4.“荣辱不惊,静如止水”的心态会让你越来越优秀。

5.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6.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7.成功不是将来才有的.,而是从决定去做的那一刻起,持续累积而成。

8.没有一种不通过蔑视、忍受和奋斗就可以征服的命运。

9.成功=艰苦奋斗+少说空话+坚强意志+正确方法。

10.今天,你努力了吗?

11.厚积薄发,玉汝于成。

12.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13.夯基础多锤炼出成绩上一流大学,争分秒重实效抢效率方19班特色。

14.摒弃侥幸之念,必取百炼成钢;厚积分秒之功,始得一鸣惊人。

15.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16.不思,故有惑;不求,故无得;不问,故不知。

17.我努力,我坚持,我一定能成功!

18.静——不敢高声语,恐惊读书人;醒——不能上课睡,为求母心安。

19.不该做的事不要做,该做的事认真做。

20.刻苦学习,自律高效;牢记目标,勇往直前。

21.早读如歌唱家练嗓,听取琅琅书声一片;

自习如思想家沉思,独留和谐天籁之音。

22.争分夺秒——早来会儿,晚走会儿,抓紧时间多学会儿;

提高效率——少说点儿,多做点儿,成绩提得高一点儿。

23.不思进取者,莫入;喧哗吵闹者,莫入;来学睡觉者,莫入。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合作学习自主感悟。

《坐井观天》是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篇短文,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讲的是一只小鸟和一直住在井里的青蛙争论天究竟有多大的故事。告诉我们思考问题和认识事物要眼界开阔,不要受自己已有经验的局限,才能正确全面地认识事物和反映问题,否则就会像青蛙那样目光狭小,却自以为是。根据课文特点及新大纲要求,在教学中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感悟。因此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学设计。

一、故事引入,明确概念。

一上课,简笔画一口井,讲述故事:一只青蛙天天坐在井里,抬头看着外面的天空,过着清闲的日子,忽然有一天飞来一只小鸟,落在井沿上,改变了它的生活。接着请小朋友把小鸟和青蛙的图片贴到黑板上,弄清“井口、井沿、井底”几个概念。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明确了概念,为下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合作学习,自主感悟。

新编低年级教材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为了增设口语交际训练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无句无束地表达。在本课教学中,我的做法是:

1、指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讨论:用一句话概括。

3、快速默读课文思考:小鸟认为天有多大?

青蛙认为天有多大?(把答案画书上)。

4、讨论:同一片蓝天,为什么会有两种不同的看法呢?

5、实验:卷纸筒,感受坐井观天。

6、想象:青蛙跳出井口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7、分组讨论后表演。

学生在四人一小组的讨论及表演中,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去体验,置身于之中的感受,不但培养了听说能力,而且在表演过程中形成互动的口语交际环境,口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并且让学生在合作中发挥主体作用,主动去感悟,体会课文内容。

三、指导朗读,读中悟情。

本文对话较多,适宜进行角色朗读,锻炼学生朗读能力,在读中悟情。因此抓住“青蛙不跳处井口,会看不到无边无际的蓝天”这一点,引导学生,诚恳地把青蛙请出来,激发学生读书欲望后,采用分组读及分角色朗读,体会小鸟与青蛙当时的想法及语气,达到悟情目的。

四、设计练习,鼓励创新。

小学语文是一门极易激发想象和创造思维的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因此设计了这样的练习。

出示投影片:

读句子,说句子。

1、我一抬头就看见天。

2、爸爸一起床就去跑步。

3、我一进公园就―――――――。

4、―――――就―――――――。

1、2两题是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模仿并运用课本上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第3、4题则是开放性练习题,让学生把所思所想不受任何束缚地表达出来。

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独立诵读感悟是自主探索学习的重要方法。对于这种方法。

[1][2]。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方案

1、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原来的满堂灌和一本书一支笔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的模式。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探究模式的教学恰恰能够发挥这样的效力。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提高了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组的讨论探究互帮互助中既帮别人解决了问题,也被别的同学帮助解决了问题,而在这样的和谐课堂中,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够增强学生的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责任感和荣誉感。

2、在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学习积极性空前高涨,同组成员之间交流非常频繁,非常和谐,而在自主学习和自主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拓展了自己的活动思维空间,而且每一个同学都有平等的发言机会,使每一个同学都得到了锻炼,我觉得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够真正实现使班级的每一个成员都不掉队。

3、教师在小组合作自由探究的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首先教师在课前的学案问题设计上必须深思熟虑,精心设计,设计富有创意的探究,使合作不仅仅是流于形式;其次在课堂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融入其中,做好宏观调控,并且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反馈、落实;最后教师还要根据问题难度的不同创设不同的学习情境,适时地改变学生小组讨论的具体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意识。

文档为doc格式。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新课程标准》确立了以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思想,指出“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实施,我们发现,要真正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做到以下几点:

自主学习能力可以说是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学习的核心,它是一种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学生制定有效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策略、调节和控制各种任务行为的创造性学习活动。因此,在开展自主、合作学习时要坚持“目标导学”的原则,在学习前,教师要向学生明示学习目标或给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使教师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导,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去学。

《慈母情深》是一篇关于母爱的略读课文,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学习,授课教师一开课就出示了一个问题:“___”的母亲,“___”的儿子。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谈谈自己的看法。接下来,孩子们在问题的引导下很投入地学习课文,而且不时地用笔在书中勾画、批注。15分钟过去了,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们交流自己的看法。学生在经历自主学习时,已经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梳理,通过认真细致的读课文,对课文内容及所表达的情感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接下来,学生的发言让人振奋,让人激动。孩子们紧紧抓住文中有关母亲和儿子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外貌等细节描写,边读边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他们认为母亲是一位虽瘦弱、贫苦,但勤劳、善良、通情达理、爱儿子胜过爱自己的母亲;是一位值得尊敬、佩服的母亲;是一位伟大的母亲;是一位他们喜欢的母亲。而文中的儿子是一位爱读书、孝敬母亲、懂事、体贴人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们畅所欲言。整节课堂都是学生的,教师只起到了引导作用,学生在老师那有着“一问激起千思量”的问题的引导下,激起了学习兴趣、激发了思维的火花,同学精彩的发言感动着同学,也感动着老师。

课堂教学,以人为本,以学而导。要确立学生主体地位,但也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目标教学模式中“学习交流”、“指导干预”环节再一次诠释了“自主、合作”学习的理念。两个环节强调:“交流自主学习收获,教师抓关键问题梳理学习内容,在学生的交流中精心设问,恰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突破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习得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体现教师“导”的关键环节,所以,这一环节要体现学法的指导。这个学习的程也是学生个性体验、合作分享的过程。由于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得课堂井然有序。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我校“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目标教学模式中,不只一个地方强调了“自主、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学习交流”环节中明确指出:老师及时地了解学生对基础目标的掌握情况,注重课堂生成,梳理本节课的学点,明确、调整本节课教学中的教点与学点。“指导干预”中也指出:教师还要有敏感的嗅觉去及时发现课堂生成的东西并及时给予引导。课堂教学中,对于生成的东西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或是“合作”学习去进行探究,解决知识盲点。

教无定法,贵要得法,课堂教学,学为主体,教为主导。作为教师,我们要充分发挥好“导”的功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内学好方法,培养好技能,在课外大环境中去习得更多的知识,才是课堂教学的最高目标。我校试行的“以学而导,学导结合”的目标教学模式不一定科学,但我们在思索,就证明我们在进步。为了获取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我们需要实践。模式故然重要,模式的实施更需要老师们精心的付出。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2、课上一分钟,课下几天功——请认真听讲。

3、明亮教室是我家,宽敞整洁靠大家。

4、思考带来“灵气”,读书滋养“底气”

5、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6、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

7、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赵恒。

8、业精于勤疏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9、阅读经典,丰富人生。

10、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

11、尊敬师长,友爱同学,诚实守信。

12、爱护公物尽本份,履行学生的责任。

13、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14、日出唤醒大地,读书唤醒头脑。

1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16、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17、感恩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责任。

18、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

19、学会感谢,感谢让你变成坚强的人;学会感恩,感恩让你的世界充满阳光。

20、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2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2、教室里面别喧哗,益于自己益于他。

23、师恩难忘,师情永存。

24、书籍——进步的阶梯,知识——力量的源泉。

25、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26、每一张凳子都不想接受鞋子的吻。

27、一物一景勿破坏,爱护公物齐关怀。

28、感恩从心,开始让爱温暖彼此。

29、崇尚科学,追求真理,赤诚爱国,奋发成才。

30、温馨家园,阳光疆场。

31、班级建设靠大家,互助互爱是一家。

32、三班一出,谁与争锋,横扫赛场,唯我称雄。

33、教室——学习圣地!切勿谈天说地。

34、笔耕书上除勤奋无他,舟行学海有远志领航。

35、严谨代替疏松,举动取代欲望。

36、涉外活动,以礼相待,不卑不亢。

37、真挚的感情不是用勾肩搭背来表现的。

38、学习机会不容易,浪费光阴真可惜。

39、说话和气待人,有礼乐于助人。

40、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41、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惠普尔。

42、学以知道,教以成德。

43、当真做事坦荡为人。

44、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45、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在读书中快乐成长。

46、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47、自信自律,求实创新。

48、书籍是横渡时间,大海的'航帆。

49、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之乐乐无穷。

50、课桌凳椅,不可损坏,相互监督,责无旁贷。

51、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52、桌椅是知识的桥梁,请不要过河拆桥。

53、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54、团结缓和,拼搏进取。

55、在失败面前一百次感叹,不如一次实干。

56、与书同行,汲取知识,增长才干,传承美德。

57、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

58、严实活新,勤奋进取。

59、懂得“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

60、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爱护校园。

61、学须静也,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62、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63、点燃读书激情,共建书香环境。

64、服饰整洁,仪容端庄,举止文雅。

65、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66、功崇惟志,业广为勤。

67、今天我以学校自豪,明天学校以我骄傲。

68、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努力上进。

69、讲究卫生,爱护公物,勤俭节约。

70、人人爱公物,公物为人人。

71、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

72、团结友爱好集体,怒力学习创佳绩。

73、多思是知识的钥匙,勤奋是知识的土壤。

74、常怀感动之情,常为感恩之行。

75、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76、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77、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教室标语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由此,对师生的角色有了新的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有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权利。合作学习,正是实现这种理念的可行途径。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课堂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的一种教学形式,课堂教学中适时运用合作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都有均衡的学习机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从而达到个体与集体学习的统一,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并让每一个学生都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从而为全体学生的发展提供空间。合作学习既是一种教学方法,又是一种学习方式。作业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互动;作为学习方式:为共同完成任务,必须有明确的分工。

语文教学也应以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未来社会呼唤具有个性与合作精神的人,作为教师,要树立一种新的学生观和教学观:语文学习要突出学科实践性特点,语文学习离不开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尝试性学习机会,让他们的个性在尝试中得到发展;为学生提供相互学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与人合作,学习在竞争中求发展。我们可以把独立学习、小组学习、班级集体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创设各种合作氛围,放飞学生的思维。

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我校从实际情况出发,提出《大班额背景下合作学习的有效实施》的研究课题。在实施中,情况却不容乐观:课堂中的合作学习却往往流于形式,起不到该有的效果,或者是指导不当,使合作处于无序状态。

要使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得到有效实施,我认为三个问题不容忽视。

一、关注合作开始前。

合作开始前,教师要使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的和任务,并对合作的操作程序加以说明。为防止合作中,出现有些学生“合而不作”,滥竽充数的不良现象,教师应给小组成员编号,如:1号,报告员;2号,记录员;3号,激励员;4号,组长。小组成员在完成大任务的前提下,各有主要职责,如:组长主要进行任务分配,调控任务进度,记录员在合作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记录讨论成果,报告员负责在成果展示时向小组或全班进行汇报,激励员主要负责在规定的时间内,鼓励成员取得更多的收获。当然,角色要进行轮换,让每个学生尝试不同的角色,得到不同的锻炼。

二、关注合作进行时。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合作时机,激发学习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的格局。下面谈谈我们是怎样把握时机有效地开展小组讨论的。把握时机,激发学习兴趣,提供说的空间,让学生敢说、会说,说好,各抒己见,取长补短。

1、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在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之前组织讨论。这可采用先放后扶的方法,来激活学生参与的热情。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放手让他们去思考想办法,从而推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并对假设和答案从理论和实践上加以检验、补充甚至修改,直至解决问题。

2、提出合作学习的可行任务。教师可以针对教材中的重、难点内容开展小组讨论。在学生不易理解时组织讨论,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取长补短,再加上教师的点拨,会使学生的思路茅塞顿开。

浙教版小语第五册课文《燕子过海》,体会燕子过海的不易。

3、创造合作学习的开放空间。在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时组织讨论,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可以在多种答案中找出最好的结论和思路。教师把握时机创造开放空间,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学生有了更多的自主学习机会,通过合作,总结出了结论,理解掌握了教学重点,解决突破了教学难点,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浙教版小语第四册课文《乌鸦喝水》是一篇同生活有关系的童话,聪明的乌鸦想出办法喝到了水,那么,除了放小石子使水升高可以喝到水,还有什么办法能喝到“水不多,瓶口又小”条件下的水呢?孩子们纷纷各抒己见。有的说,把瓶口打破;有的说,把大象找来,叫它把瓶子用长鼻子卷起来,倒进乌鸦嘴里;有的说,把树叶卷成吸管……在鼓励孩子们大胆设想和表扬他们标新立异的同时,我让大家分组讨论:这些办法怎样?你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这一下,班里的学生像炸开了锅,热烈地讨论了起来……直到下课,有的孩子仍沉浸其中。

三、关注合作结束后。

组织成功的合作学习,不应只在合作过程中轰轰烈烈,还应当给学生展示成果的机会。合作成果的展示本身就是一个极好的学习反馈机会。为鼓励学生下次积极参与学习,尽量让更多的小组充分展示其成果,让更多的小组成员尝到合作学习的甜头。展示时,教师及时对展示的小组进行评价,必须注意的是,肯定的评价不是只对报告员的,这种肯定的评价强调的是全组成员。

关于合作后的评价,还应该注意的是,由教师一个人给学生作评价,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这显然是不符合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精神的。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群体活动的功能,让学生参与评定自己成绩、他人成绩的过程,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组长组织小组成员进行评价分析。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不能由别人代替的。学生只有在读书中才能学会说话,在学习中,认识自己的能力,感受“我能读,我能想,我能说,我能做……”的快乐,进而在学习中自由地寻找伙伴进行交流,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愿望,在同小伙伴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由于教师的注意力有限,大班额课堂容易陷入混乱无序、难以调控的状态。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这个问题,它不但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学习中,还能培养起团结互助的凝聚精神。

注:

参考资料《语文课程标准》。

《小学各科教与学》。

《木兰从军》教学案例谈“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分角色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表演《木兰从军》的故事。

3、了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感受花木兰对父母的孝顺、对国家的热爱。

4、初步了解剧本的形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9个字,会写8个字。

2、朗读表演这个故事。

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花木兰》的课件,看完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2、花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她代父从军,立下汗马功劳。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花木兰》。板书课题。

3、学生读题,质疑。

二、初读课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你发现这篇课文和我们以前学过课文有什么不同?

2、教师介绍剧本。

3、请你们再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感觉困难的句子多读几遍。

4、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5、分组交流识字方法。

6、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

7、全班交流识字方法。

8、四人小组练习朗读,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三、学习生字。

1、出示会写字,学生读一读。

2、给这个8个字说词。

3、同桌交流识字方法,并说说怎样来写这些字才好看。

4、有哪些字需要帮助。

5、教师范写。

6、学生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7、书写评价。

作业:

1、读课文。

2、写字。

一、复习。

1、听写词语。

2、测读句子。

二、学习新课。

2、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疑问,既然当时的社会不允许女的从军的,而花木兰为什么还要去呢?请大家尽情的朗读课文,大胆的说说。学生读课文交流。

3、请小朋友找出花木兰为什么要代父从军的句子,再大声的读几遍。

4、指名读。

敌人侵犯我们的国家,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是啊,情况多么危急,我们应该起来反抗。

5、当木兰知道父亲接到从军的命令,她心情怎样呢?她是怎么想的呢?

请大家找出相关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

学生交流,板书:为国为家。

6、如果你们是木兰的家人,你们同意木兰从军吗?为什么?

木兰是怎样说服他们的?

学习小组分角色朗读。

小组表演。

评价,学生再次表演。

7、小组表演木兰从军这一片段。

8、教师配乐朗诵:木兰终于说服家人,告别了家乡和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历尽千心万苦,到了战场。

9、观看战场上的片段,你觉得木兰在战场上怎样?

英勇善战英姿飒爽。

三、总结。

请你们用一句话说说你认识的花木兰。

表演朗读。

作业:

1、课后搜集女英雄的故事。

2、和家人表演。

板书设计:

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的“自主合作探究”模式

1、学生自我评定: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评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2、小组评定:以友的态度分平公正地对待其他同学的表现,作出正确的评定。

3、教师评定:教师根据平日的观察和必要的测试,参照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做出综合性的评价。

(二)运动参与的评价。

1、能经常参加球类运动。

2、能在比赛中运用所学基本技术、战术。

3、奔跑能力、身体的协调性和灵活性有明显提高。

4、比赛中能主动与同伴配合。

5、能观看和欣赏电视传播的球类比赛。

6、能够参加七人制或十一人制球类比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这首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

2、体味本诗情景交融的特点和谴词造句的妙处。

重难点分析:

1、诗人的抱负如何含蓄地融合在写景的词句中?

2、体会本诗慷慨激昂的情感和开阔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曲。)。

看过《三国演义》的同学一定熟悉曹操,你们认为,曹操是个怎样的人?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幻灯片1:曹操的照片;文字:“奸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历史上称曹操为“奸雄”,实际上是偏颇之见。说他“奸”是认为他篡夺了汉家的天下,可事实却是,直到他死去,曹操都一直自称“宰相”,从未称帝。他曾在《让县自明本志》中表述了自己的心志,说:“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幻灯片2:文字:“身为宰相,人臣之贵以极,意望已过矣。”——选自《让县自明本志》)至于他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他是这样说的“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幻灯片2:文字:“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选自《让县自明本志》)。

除此之外,曹操擅长诗歌,《步出夏门行》与《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我们一定听说过这样的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就是其中的名句。(幻灯片3:文字:如上)。

今天我们要学的《观沧海》就选自于《步出夏门行》组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吧。(幻灯片4:音乐:《三国演义》的插曲;文字:《观沧海》全诗;图片背景:大海;画外音:男声朗诵全诗)。

二、写作背景。

《观沧海》寄托了诗人很深的感慨,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到诗人的阔大胸怀,因为这首诗写作的时间很特殊。这是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时所作,此时正当夏秋之交,他登临碣石山,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一时诗兴大发,豪情满怀,写下了这壮丽的千古名篇。

三、鉴赏诗句。

1、诗人观察景物时的立足点在哪里?

分析:诗人登上碣石山,面对大海,所以碣石山即是诗人的立足点。(幻灯片5、图片:曹操立马于山上,面朝大海;文字:立足点:碣石山)。

学生发言。教师总结:诗人描写了大海的波涛,海中的山岛、岛上的树木、百草,以及秋风吹过树叶时的萧瑟之声。其写作的顺序如下:先写观海的地点,再写所观之景:一写大海苍茫动荡,山岛坚定牢固;二写岛上草木欣欣向荣;三写海上风浪惊心动魄。(幻灯片6、文字如下:)。

水、岛。

树、草实景。

风、浪。

观沧海。

2、诗人描写的这些景色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分析:这两句紧承“观”字而来,描写大海及海岛景象。大海给人最突出的印象是海水。“澹澹”一词既能显示海的深邃辽远,又能展示大海的浩瀚汪洋。“澹澹”主要写大海相对静止时微波荡漾的状态。一个“何”字则表达了诗人面对此壮阔图景而产生的惊叹的感情。在平展的大海上,海中的岛屿高竣挺拔,它的姿态显得格外威武。“竦峙”二字颇能扣住山岛的特点。这两个景物,就绘画的角度看,是一大一高——海大,岛高。二者互相映衬,眼前的景象就更壮观了!(幻灯片7、图片或动态影片:波涛平静的大海中有高耸的山岛;文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分析:这两句中诗人的视线从远处收回,注视岛上的草木了。这是已是初秋之时,岛上的树木尚未凋落,所以诗人看去仍是郁郁葱葱,是“丛生”、“丰茂”的了。这里仍然是在写沧海、山岛,只不过是采取了从大到小,从面到点,从整体到局部的手法来写山岛的青草繁荣。给大海、山岛增添美丽的色彩和蓬勃的生气。(幻灯片8、图片:岛上树木百草丰茂的图片;文字:“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分析:诗人描绘了大海相对静止的状态之后,忽然笔锋一转,开始描绘大海的动态。着两句点出了观沧海的季节,大海由于秋风而出现了洪波。诗人用“涌”来描写大海的劲头,为我们展现出一幅秋风阵阵,海浪滔天的雄奇画面。(幻灯片9、图片:风起浪涌的大海;文字:“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两句是进一步写大海。这样,大海平静时的深沉风貌和激动时奔涌怒吼的气势都得到了表现。

3、在全面描绘大海风貌的基础上,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我们一起来读这两句描写想象奇景的句子吧!

4、这两句描写了什么景物?学生发言,教师小结。(幻灯片5、补充如下。)。

虚景。

星、辰。

5、如何理解这两句诗呢?日、月、星辰怎么能够同时出现在天空?

分析:首先,这两句诗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要理解成“日、月、星辰的运行和灿烂都是在大海里出没的。”

其次,这是诗人奇特而丰富的想象,极力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意思是说:“日月的运行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灿烂的银河斜贯天空,那远远的一端伸向大海好像发源于沧海,日月星辰的运行都离不开大海的怀抱,大海宛若日月星辰的母亲。(幻灯片10、卡通动画:日、月、星辰相继从海里升起,又相继落到海里;文字:“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6、为什么在诗人的笔下,大海是万物的母亲?这里的大海有没有特别的含义?

分析:诗人在这里展示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辰的气势,其实洋溢着诗人饱满的激情和要平定中原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所以我们知道,诗人其实是以沧海自比,表达了他统一中国的伟大抱负。我们可以从大海的气魄、胸怀触摸到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踌躇满志时豪迈的气魄、饱满的激情。(幻灯片11、图片:背景是大海,曹操的照片叠印在大海上;文字:自比沧海)。

四、情景交融的手法。

这是一首伟人之作,“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因此,在这首诗中,景和情是紧密结合着的,作者统一中国意欲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在诗中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中。这种抒情方式叫做情景交融。(幻灯片12、文字:情境交融)。

这种抒情方式在当时是全新的抒情方式,因为古代许多抒情写景的诗歌中景与情是分开的。如荆轲《易水歌》中的上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就是侧重写“风、水”,下句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的则是壮士决死的感情。(幻灯片13、文字:“情、景分开”;“风萧萧兮易水寒——写景”;“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抒情”)。

而《观沧海》字里行间都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水何澹澹”六句虽然是在描绘生气勃勃地大海风光,实际上在歌颂祖国的壮丽山河,透露出诗人“江山如此多娇,我愿为折腰。”的思想感情。“日月”两句是写景的高潮,以沧海自比,更恰切地表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幻灯片12、文字如下:)。

景:江山壮丽沧海无边的景色。

情景交融。

情:统一天下自比沧海的抱负。

五、总结。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曹操是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使人读其诗如见其人。(幻灯片1回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教学设计

2、体会宏伟壮丽的景象。

3、写实与想象。

教学重点:

目标1、目标2。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3、小结,朗读、背诵。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的抱负。

星汉        含蓄表达诗人博大胸襟。  。

课后附记。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教学设计

1、朗读,背诵全诗。

2、体会诗中有画,画中含情,理解曹操的抱负。

3、培养学生感悟古代诗歌的能力。

二、导入  新课及写作背景。

三、教学设计。

【自主性学习】。

1、学生课前预习,扫清文字障碍。

2、朗读,初步整体感知课文。

【合作性学习】。

1、整体感悟。

2、把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开始共同研讨下列问题。

问:整首诗是由一个字来展开诗的线索,统领全篇的,请指出是哪个字?

理解:“观”是全诗的“诗眼”,以下十句都是观海所见。

问:“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此句主要交代什么?句中直接写到人吗?

问: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

问: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能说出这景象吗?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3、小结,朗读、背诵。

学生齐读,当堂背诵。

【探究性学习】。

问: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作业 :1、背诵全诗。2、课外阅读有关曹操诗句。

附:板书设计 。

水何澹澹   显示大海波壮阔,  。

动态景色  秋风萧瑟   美丽多姿,生机。

山岛竦峙   祖国壮丽山河,     抒发诗人              。

百草丰茂   烈愿望。)          建功立业    。

(想象)  月     大海的怀抱,作者以大海自比,          。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学习朗读诗歌的方法。

二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三感受诗人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豪情。

教学重点: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诗的内容和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本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让我们从雨果的名言来开始今天的学习。

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中国也有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一个人有多大的气度,决定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现在,我们来学习曹操的“观沧海”,一起来领略他的胸怀。

2曹操,有人称他为枭雄,有人称他为奸雄,也有人称他为英雄。你所了解的曹操是怎样的呢?请你用三言两语,介绍曹操。

师简介曹操: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挟天子而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公元2xx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xx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二反复朗读,领略诗歌的意境。

1听录音。

2通过各种形式反复朗读,要求注意诗歌的节奏、重音、抑扬顿挫,更要读出感情来。

(现在,让我们来听一下录音,感受诗歌的意境。齐读。分散读。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怎样才能读出诗歌的味道来?要注意节奏、某些词语要重读、要有抑扬顿挫的感觉,更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来)。

三分析诗歌,完成目标二、三。

1简单回顾:刚才介绍了,本诗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写的。

2全诗是围绕哪个词来写的?“观”

3出示图片:这就是作者曾经登临的碣石山。在山上,作者登高望远,看到了哪些景象?请同学找出诗中相关语句。

请同学用现代汉语来描述作者登高看到的景象。(从东面登临碣石山,来观赏沧海。水波多么的起伏动荡,海中的岛屿高耸挺立。岛上树木丛生,野草茂密。秋风吹来,树木发出瑟瑟的声响。汹涌的波浪澎湃涌起。太阳和月亮,好象在沧海中运行。灿烂的银河,也好象从沧海中升起。多么庆幸啊,能看到这样的景象。作了一首诗歌,来表达我自己的志向。

4请你用一个词语来表述这些景色给你的感受。你的依据是什么?

壮观生机勃勃波涛汹涌。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为什么不写凋谢的花草,为什么不写金黄的果实,而写了这些景物呢?作者站在碣石山顶,登高望远,胸怀天下。他的胸怀就像那浩淼的沧海一样,能容纳天地万物。统一天下,是他的梦想;建功立业,是他的抱负。作者所要反映的情感,是与他笔下的景物特征相一致的。句句是写景,句句蕴涵了作者的情感。这样的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四总结全文。

作业:

用现代汉语改写《观沧海》,适当运用修辞手法,语言要优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