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设计方案(模板21篇)

时间:2023-12-25 08:55:37 作者:飞雪

编写计划书能够对我们的时间和资源进行合理管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收集了一些行业领先者的计划书样本,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

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和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笋芽儿》教学反思。

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反思。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语文园地一》教学反思。

1、能通过具体的事物,引导学生观察联想,进行探究性学习,在有趣的活动中,在联系已知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2、让学生在自学生字中发现规律,在空中运用语言,充分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4、自选展示内容,展示方式,在游戏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春光美丽,语言的勉力。

《泉水》教学反思。

“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一下,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就有两个甚至更多的思想。”这是英国大文豪萧伯纳说过的一段话,它与新课程理念中“反对教师带着知识走向学生,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走向知识,鼓励学生通过思考和协作主动获得知识”是有共同之处的。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反思。

上课时,请学生上台做小老师。通过小老师认真细致的讲解、同桌商量、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让学生独立思考去分析字形,辨别字音、字义,熟记生字。学生的学习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许多学生在课前向他们的“小老师”提供最佳的学习方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好主好点子,才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由于师生交换了角色,学生学习起来兴致勃勃,思维始终处于积极状态。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提出识字的方法,这对每一个孩子都有促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反思。

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于乐不可分。”图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符合学生对形象乐于接受、易于理解的认知特点。我发现孩子都喜欢画画,因为画能表现学生生活,反应孩子的思想。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一幅形象直观的画能胜过千言万语,学生不仅喜闻乐见,更热衷于自己动手作画。通过读读课文,作画和添画,学生的印象深刻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反思。

现在很多家长都注重学前教育,很早就给孩子买书,有的孩子没上学就能背好几首古诗,会讲好多故事。新教材中安排了一定量的成语积累。于是课前我让学生买《成语故事》搜集有关故事,让学生自行阅读,课堂就成了展示他们讲故事的舞台,学生不仅理解了这两个成语,还学到了其他的成语故事,课堂教学得到了延伸。

《语文园地二》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二的内容丰富而又新颖,它与过去的单元训练和基础训练有着天壤之别,它是单元识字、阅读、积累、交际的延伸,是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桥梁,既是学生合作竞争的平台,又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的舞台。因此,我们需要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那么,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我认为活动型教学更为适合语文园地的教学。活动型教学以游戏活动代替单一的讲解和枯燥的练习,它是开放的,是快乐的,整个活动过程集趣味性、科学性、实践性于一体,学生犹如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乐此不疲。

本节课,由于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教学手段新颖、独特,教学环节自然、流畅,活动过程丰富、多彩,学生的身心始终处于愉悦状态,注意力高度集中,有主动学习的愿望,欢笑声、加油声此起彼伏,他们在语文园地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都处于合作者、引导者的地位,与学生的关系是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日月潭》教学反思。

《日月潭》是一篇描写细致,语句优美的课文,易调动人的情感。在这节课中,我努力以自己的情感感染学生。同时努力让学生自己感受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日月潭之美的赞赏之情。要体会这种赞赏之情,首先要让学生感受到日月潭之美。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读书,让他们从文中找出自己觉得最美的地方。只要学生真正体会到了美,那么这种“情”就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同时我采用了“品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品。但由于让学生的品读的句子较多,显得有点蜻蜓点水,不够深入,有些学生只能浅显地感觉到句子的美,可是究竟是哪里美?却说不出所以然。是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在内心深处留下这美的烙印。我想课文美的地方较多,如果重点抓住一两处美景深入体会,更能让学生形象的感悟美景,体会语言文字的精美,从而得到一定的语言积累。新世纪,人们疾呼,要把语文课上成真正的语文课。什么是真正的语文课呢?我想,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一种生活的乐趣,能够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能够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发展,能够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习方法,也算是一种真正的语文课吧。这也正是我所努力追求的。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树立表达的自信心,引导他们积极参加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逐步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这种理念就是让学生学会交流表达。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在学习日月潭在“雾中、雨中、早晨、中午、傍晚”等不同情况下迷人景色后问:“你喜欢什么时候的日月潭?为什么?”各学习小组热烈讨论后,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有的说:“太阳高照的时候景色很美丽,因为这样爸爸妈妈就可以带我们出去玩。”有的说:“下雨的时候,日月潭周围一片朦胧,像仙境,很美。”在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也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教学时,我不仅注重让学生对本课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感悟,还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课文中没有详细描写的阳光下的日月潭,然后进行片段训练。我想,这样做不仅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可以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葡萄沟》教学反思。

葡萄沟在新疆吐鲁番,那是个盛产水果的好地方。读完课文,学生有一种去葡萄沟看看的愿望。于是,我指导同学们练习做导游给大家介绍葡萄沟。然后各小组比赛,看哪个小组介绍的最好。比赛过程很精彩,大家把葡萄沟的美景展现出来了。有的说“新疆的葡萄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有的说“新疆的葡萄干颜色鲜,味道甜,非常有名。”有的说“新疆维吾尔族老乡,热情好客,你们到了那里,他们准会摘下最甜的葡萄,让你吃个够。”有的说“葡萄沟是个好地方,那里不仅有最好的葡萄,还有勤劳勇敢、热情好客的人们。”从同学们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在读中已经产生了对祖国各地风情的向往,增强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热爱之情。【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反思。

《难忘的泼水节》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敬爱的傣族人民和周总理在一起过泼水节的无比幸福的欢乐情景,体现了总理和人民的深厚感情。让学生通过学习,知道“人民的总理和人民心连心,周总理是人民的好总理”是这篇课文的情感重点。可是,周总理的时代离现在的少年儿童有一定的时间距离,学生不容易理解周总理和人民之间的那份无法言明的感情,对课文的理解对小学生而言有难度,我想:“情”的感染更有效于“理”的说教。所以,我以“情”为契机,利用情绪的感染性特征,让学生在“情感”中学习,并以此加以实践,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反思。

二年级的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北京离他们太远了,如果仅仅只限于对文本的解读,我想孩子们是很难感受到北京夜晚的美,更不能激发他们对北京的热爱。怎样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让每一个优美的词句都变成生动鲜活的画面印在学生的脑海中,使学生享受到审美的乐趣,增强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我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住主线,条理清晰。

在教学中,我抓住“整个北京城变成了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这句话展开教学,带着学生跟着课文和课件游北京的长安街、环行路、西单商业街和故宫,整个教学有条理。

二、品词品句,注重积累。

《北京亮起来了》的作者不光感叹北京是灯的海洋、光的世界,而且还把北京的灯光一一描述,文中的好词佳句像华灯一样,使课文也亮起来了。教学本文时,我借助图片和结合生活,帮助学生理解“金碧辉煌、灯光闪烁、银光闪闪、光彩夺目、绚丽多彩”等词语,拓展部分,要求学生用这些词语说说临海的夜景,引导学生运用优美的词语。

三、以读代讲,读中感悟。

新《课标》强调语文学习以读为主,并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语文园地三》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的教学,要设计表演,为低年级学生提供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来看,他们好动,爱表现,模仿能力强,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想象力丰富,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性格特征。“演一演”这一内容正好适合儿童的天性。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在读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引导学生演一演课文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验,而且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在演中学会了与人交往、坚定了进步的信心,认识了自我。在演的实践中,我发现,性格内向的学生也变得开朗、大胆、活泼了;不爱发言的学生变得积极主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表现欲望逐渐增强,且越演兴致越浓。在表演中,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图画的理解敞开自己的心扉,互相交流,大胆对话,把课文有些书面的内容变成了自己的话。学生表演的过程,既是学生思维不断跳跃创新的过程,又是想象的过程,更是个性张扬的过程,上面的设计案例就能说明这一点。

《动手做做看》教学反思。

《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主要写伊林娜在朗志万的启发和鼓励下,通过亲自动手做做看,终于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我们要敢于向权威挑战,不迷信,不盲从,勇于实践。文章情节简单,但却富于情趣;语言平实,却给人以启迪。故事紧紧围绕伊林娜的情绪变化顺势展开,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点,激发学生读书探究的欲望,唤起学生的科学意识。

课堂导入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试验导入,激起兴趣。

同学们,老师手里有两块橡皮,谁愿意来估量一下它们的重量,学生回答一块稍轻,一块稍重,我又问如果老师站在高处,同时往下扔,会出现什么情况呢?请同学们猜一猜。有的同学说,重的先落地,有的同学说,轻的先落地,还有的同学说同时落地。那么到底怎样呢,相信学完课文后你会自己找到答案。对于这一生活细节,孩子们有过想法但没有实践经历,强烈的好奇心会趋使他们兴趣盎然的走进文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反思。

二、拓展阅读,搭桥铺路。

按照自己以往教学的惯例,我通常是先带领学生学完课文后再拓展同步阅读上的文章。但是今天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道理,在学习课文之前我先带领学生阅读了阅读书上的《伽利略的实验》,让学生明白伽利略那不惧权威,坚持自己的理想,并学会伽利略那遇到疑问时敢于动手实践,直到把问题弄清楚为止的精神,为学生理解朗志万的良苦用心和动手做做看得重要性搭桥铺路。

三、学习课文,升华主题。

有了以上的基础,加上课文浅显易懂,学生很快就理解了课文的含义,为了升华课文的主题,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如果你是伊琳娜,此时此刻你会对郎志万说些什么?请两位学生分别扮演这两个角色进行互动,提高学生的应对能力。

四、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为了让学生能将所学运用到生活实际中,设计了此环节,“你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过什么困难或疑问?你是怎么做的?”学生畅所欲言,有的说当遇到不会做的数学题时,自己会先思考,如果实在做不出来,再向家长和老师请教。而大部分学生都称自己以前害怕困难,懒于思考,但学了这篇课文之后明白了产生疑问时要多动手做做看,一定要想办法弄明白。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反思。

同学们发言很踊跃。一个平时思维特活跃的学生站起来却说:“如果我是阿切尔,我就不发明什么打孔机,我用缝纫机走一遍,就裁好邮票了。”显然,这学生很善于动脑子,是按自己的思路在说,而往往这样的发言总会搅得其他同学的思路也走了。我平时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真的觉得两难。一是怕耽误时间,教学任务完不成,二是怕打击学生积极性。为阻止转移话题,我只好抢过话头,我只好说:“听你的发言,老师知道你找到了更好的办法。看来阿切尔是不足以让你喜欢的啦?我们来听听其他同学的看法。”就这样,我看到这孩子扫兴地坐下了,俨然没有了发言时的兴奋劲了。说真的,我真的很欣赏这学生的发言。

《画风》教学反思。

这节课总体的流程还是挺顺畅的,教学目标都得到实现,学生的学习显得轻松、快乐。

主要存在几点值得商榷:

1、在指导学生正确写字时,较粗略了一些,没有引导学生观察“艺”、“丹”这两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丹”字的指导中可能会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学生书写后应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这点上,老师还是忽略了。

2、在把四个“把”字句变成一首小诗的基础上,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后面画风方法汇报中,也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朗诵,就更能显现学习的成效了。

3、在学生写完我想怎样画风的话之后,可增加在小组内交流的环节,看看有没有写错字,读得是否通顺,也让全体学生的学习成果得到充分的展现。

4、一节课结束后,老师少了总结。

5、老师表扬性的语言和指导性的语言再多样化些就更好了。

《充气雨衣》教学反思。

筋,动手做做看。

本文较长,重点抓住“小林遇到几个难题,是怎么解决的?”,引导学生默读和快速阅读。由于长句较多,学生读起来有些困难,在朗读展示时学生的情绪比较低落,直到“复述”这一环节,学生才活跃起来。我从三个方面设计了朗读,旨在通过朗读感悟“小林爱思考”的道德品质和“勤实践”的人文素养,从“你喜欢小林吗?为什么”这一环节上有了体现,虽然学生在朗读时不是激情饱满,但感悟还是很深刻的。

《语文园地四》教学反思。

《我们的小制作》口语交际是二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语文园地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提前让学生在家中做自己的小制作,并说道:“要认真做自己的小制作,记住每一步是怎样做的,然后我们要进行评比,评出班级内的优秀奖,并进行奖励。”这样做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第二天上课时,学生都拿来了自己的作品,并且露出了欣喜的表情。看到同学们那兴奋的表情,我及时进行了表扬,从而更好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课上,我先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说说自己制作的过程,听的学生要听清楚,并可以针对不清楚的地方进行提问。这样要求后,每一组的学生都认真地进行交流,我巡视、指导。然后让每一组评出最好的小制作,全班交流,说清自己制作的过程,评比,要说出为什么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把话说完整。最后我又提高了要求,让学生写一写。但学生遇到了难题,这时我对学生进行指导,告诉他们应该怎样写,进行分类指导,并要求学生运用我们积累的成语,为三年级的作文打基础。当看到学生完成的小作文时,我的心情格外地高兴。为人师是快乐的!

这课的两首古诗都是名家名作。第一首是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是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留下的。作者通过对庐山瀑布的雄奇壮丽的景色描绘,寄景抒情,抒发了诗人无限热爱祖国壮美河山。

此诗首句通过对香炉峰的云雾在丽日的照射下呈现壮美图景的描写,仿佛如耸入云端的香炉正冉冉升起缕缕紫烟。一个“生”字使景象更为出神入化,活画了静态的景物。也为下文描写瀑布的雄奇作了很好的铺垫。

次句“遥看”照应了诗题的“望”,一个“挂”字,把瀑布比喻成一条白练逼真地映入读者的眼帘。【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文章二年级语文下册反思精选3篇出自的联想能力。因为从以往的作文中我发现许多学生的作文,思路狭窄、语言干瘪,这与他们的联想能力薄弱有一定关系。许多事实证明,从不同角度、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主题,即变换角度指导作文,能使学生有更多发现和创新。多角度作文可以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的能力,使学生全面观察事物,想象丰富。

二、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是语文课堂新的学习方式,它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有得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尽量体现这种学习方式。如上课时的小组质疑解疑,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集体解决。小组合作,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在探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而且进一步体会了文章的中心,这样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在合作探究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快乐,感受学习的乐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朗读指导不到位。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语言,感受和积累。朗读就是对语言的直接感受。文章中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必须通过朗读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在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中,朗读指导有些少,在上课时的备课设计中朗读指导的设计较少。在以后的教学中要逐渐加强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究其原因,是教师缺乏朗读技巧的指点。语文课的朗读目的之一是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何通过朗读来体会,除了理解课文内容外,应该要有朗读技巧的运用问题。要重视朗读训练,同时自己也要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教材简析:

《咏柳》是长春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春之声”中的第一课。旨在春天来临之际,让学生随着文本感受大自然的魅力。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孩子已经能熟读、甚至背诵这首诗《咏柳》了。所以,我们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本课的7个生字之外,主要是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的能力和兴趣。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会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3、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教学设计理念:

不如授人以渔。”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搭建平台,通过理解字词的意思,通过一遍一遍地诵读,进一步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流程: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象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通过理解字义,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概意思。﹞。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款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我们可以借助这一生动形象的比喻,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古诗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各位,我们一起看看下面的二年级下册古诗读书,大家一起阅读朗诵吧!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宿新市徐公店。

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

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

阴山下。

天似穹庐,

笼盖四野。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回乡偶书。

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12《古诗》教学设计之四方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二)能力训练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训练学生自我感悟诗句意思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理解诗句,感受自然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提高鉴赏美的能力。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创设情境法、引导法、点拨法。

(二)学生学法。

借助词典及书上注释自读感悟。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1.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二)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疑点。

“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它与“小扣柴扉久不开”的关系。

(四)解决办法。

1.多读品味。

2.发挥小组优势,讨论交流。

3.教师引导,提供插图投影片,适当点拨。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教师活动设计。

激趣导入,指导学生自学古诗,引导学生汇报交流,提供媒体展示,随机评价,布置作业。

(二)学生活动设计。

课前预习,课堂自读感悟,讨论交流,朗读与背诵,为古诗配画。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

古诗是同学爱读爱背的文学体裁。背诵理解古诗对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是最有效的做法了。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三位大诗人的作品。

板书:12古诗三首。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学习第一首《游园不值》。

(二)自学、探究《游园不值》。

1.读通全诗。

2.自主探究诗句意思及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定一个小组的代表到台上来,给大家讲这首诗。(教师用电脑呈现写有这首诗的.字幕片,或直接用投影。)。

在学生讲的过程中,其他人可以发表不同的看法,可以质疑;这名“小老师”如答不上来或答不对,可由其他学生代答,学生都不会可由老师点拨。

2.在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后,师生共同整理,梳理出通畅的诗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l)关于题目。

游园不值:意思是游览花园,没能进去,因而没游成。不值:没有遇到。

(2)“应怜屐齿印苍苔”的含义及与下句的关系。

师引导:这句诗除了要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要想弄清含义还要调整词序,还要弄清各个部分的主语。

应:大概,表示推测。

怜:在诗中是爱惜的意思。

展齿:古时的木底鞋下的横梁。这里指鞋底。

苍苔:生长在地上的青苔。

“怜”什么?是屐齿还是苍苔?学生比较后,觉得“苍苔”柔弱纤细,应该“怜”苍苔。

是谁“怜苍苔”呢?当然是园子的主人。

这句怎样调整才通顺?“应怜苍苔屐齿印”。

通顺的意思是:大概是(花园的主人)太爱惜苍苔,(怕被我的)木鞋底踩坏。

第一句意思明确了,学生自然明白因为园子主人“怜苍苔”,所以才有“小扣柴扉久不开”,一因一果。

(3)关于“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诗的理解。

a.表面意思:园子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一枝红杏已经探出墙头来。(看图印证)。

b.这两句诗反映了春天朝气蓬勃、生动活泼,使人感到生命力的强大及不可阻挡。

(前两句感到扫兴、遗憾;后两句则有对蓬勃春意的赞美,心中充满惊喜、快慰。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对旺盛生命力的赞颂。)。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背诵下来。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游园不值》。

2.本节课学习目标:探究《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自主探究。

1.读通全诗。

2.朗读、感悟诗意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3.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汇报自学收获。

1.指名到台上当小老师,指着字幕片上的诗句,逐词逐句讲解需要点拨的地方:

(1)题目。

“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调整“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西子,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叫西施。

(3)相宜:合适,适宜。

(4)前两句写的是实景,后两句则是作者大胆的想像,用西施之美来比喻西湖之美,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爱之深。

(5)前两句中的词语之间对仗工整,如“水光”对“山色”,让学生找出其他相对应的词语,体会作者构思、用词之精妙,充分展示了晴天、雨天西湖迥然不同的风姿。

让学生看绘有插图的投影片(晴、雨两张)。

2.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答。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听范读。

2.学生练习。

3.组内交流读。

4.班上展示。

(五)背诵这首诗。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前两首诗。

2.说说这两首诗中哪些句子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3.本节课任务: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自主探究。

1.读通诗句,诗准字音。

2.自读、感悟,读懂诗句,体会情感。

3.组内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三)汇报学习收获。

1.请一名学生上台讲诗意,其他人随时质疑,“小老师”若解答不出,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的质疑处可能是:

(1)“净慈寺”与“西湖”有何联系?

题目中的“净慈寺”是一个佛寺,在杭洲西湖边上。

(2)“林子方”,是作者的朋友。

(3)题目意思是清早走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时看到的景色。)。

(4)“无穷”,在诗中指范围广,无边无际。“无穷碧”,指无边的绿伸向远方。

(5)“别样红”,红得特别出色,特别可爱。

引导:同样是写西湖,这首诗与前一首有什么不同?

(前一首诗中作者用奇丽的想像把西湖拟人化了,表现了西湖之美;这一首诗作者集中描绘了湖面莲叶、荷花,红绿相映,荷日生辉,把西湖之美具体化了。)。

2.看图,(用投影)直观感受西湖六月的美。

(四)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五)总结、扩展。

1.指名朗读三首诗。

2.说说每首诗的各自特色和情感表达方面的相同之处。

3.谈谈自己的收获。

4.课下阅读相关内容的古诗并背诵一首。

(六)布置作业。

12《古诗》教学设计之四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点难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

养成教育训练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培养学生珍惜粮食的良好习惯。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生字卡片、插图、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锄禾》。

2.使学生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和农民劳动的辛苦,要尊重农民,爱惜粮食。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哪些古诗吗?能背诵吗?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板书:古诗两首。解释“古诗”的意思。诗歌以“首”为单位。

3.先学《锄禾》。

二、初读指导。

1.板书:锄禾,领读。解释字意。

2.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3.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教师用小黑板揭示:锄禾当午粒粒辛苦盘皆。

(1)自由拼读,读准字音。

(2)指名认读,提醒学生前鼻音的字。

(3)怎么记住这些字?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

4.指导朗读,注意重音和停顿。

5.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指导看书上的图。这幅图上,天空中、地面上各画的什么?自由说说图意。

2.当众交流。

3.教师讲“当”、“正是”等字词意思。板书:日当午汗滴盘中餐辛苦。

4.讲解。

5.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给下面的字加上偏旁后再组词。

2.读拼音,写汉字。

3.用“辛苦”说、写一句话。

4.用自己的话讲《锄禾》的意思。

5.背诵〈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悯农》。

2.初步了解诗人所反映的当时的不平等的社会现实。

一、复习检查。

1.朗读《锄禾》。

2.用自己的话把《锄禾》这首古诗的意思讲一讲。

二、初读指导。

1.板书课题,领读。农民什么地方值得人们同情呢?

2.教师范读,领读。

(1)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收闲田农夫粟犹。

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熟记、练写生字。

(2)指导朗读,注意多音字,重音和停顿。

(3)自由读课文。指名朗读,相机指导。

三、精读训练。

1.教师介绍粟。

2.学生,弄懂“无”和“犹”的意思。

3.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所以意思讲一讲。同桌试讲,共同纠正。

结合板书讲解:春一粒。

秋万颗饿死。

通过数字对比体会农民付出的心血、精力、劳动。想一想、说一说农民会过上什么样的生活。

读诗的后两句,学生质疑:为什么大丰收却没有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反而会饿死?这时教师讲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帮助孩子理解。从而让孩子产生对农民的同情,最后回归诗题。

4.检查试讲情况,指名讲解。

5.观察课本上的插图,说说图意。

6.为什么丰收农民还要饿死呢?

4.对照板书练习背诵。

四、作业。

1.画去括号内不恰当的拼音。

2.解释。

3.诗句中“一粒”的“粒”表示,“万颗”中的“万”表示()。

4.用自己的话讲《悯农》的诗意。

5.背诵《悯农》。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一、复习检查。

1.朗读课文。

2.指名用自己的话讲《锄禾》、《悯农》的意思。

3.背诵〈锄禾〉、〈悯农〉。这两首诗。

4.再次朗读〈古诗两首〉,想:这两首诗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二、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禾午粒辛苦农收闲夫。

2.这几个字里,你认为哪几个比较好写?说说你是怎么写好的。学生自学后逐字讲每个字写时的注意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作适当的补充和小结。

3.按笔顺描红。

三、作业。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首诗的意思。

3.选择一首古诗,用自己的话把诗意写下来。

板书。

20古诗两首。

锄禾悯农。

日当午汗滴春一粒。

盘中餐辛苦秋万颗。

饿死。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

1、用听唱的方法来学习歌曲,逐步体验并理解诗歌的意境;

2、在演唱中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和识谱视唱能力,并最终使学生能够独立吟唱古诗词。

3、能用听唱的方法学会歌曲,养成自主学习歌曲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电子琴录音机磁带歌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背古诗吗?你都会背哪些古诗,背给大家听吧。

(生尽情展示)对学生给予肯定和评价。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讲述着一种心情、一个古诗、甚至是一段历史。同学们那你知道哪些古诗是描绘思念家乡及亲人的吗?(引入《静夜思》)。

二、歌曲教学。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静夜思》。(出示歌片)。

1、解决歌片中出现的音乐知识。

2、播放歌曲,聆听可以随音乐动起来。初步了解歌曲。

3、看曲谱听歌曲,从心里跟唱。

4、再听歌曲,小声的跟唱。

5、听歌曲,大声的跟唱。

6、教师弹琴共同演唱,及时纠正唱的不准的地方;并强调演唱姿势。

7、随伴奏完整演唱歌曲。

三、延伸:

学生视唱其他古诗,教师给予肯定和评价。

四、总结:

我国古代诗词,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浓缩着文人的智慧,闪耀着历史的光辉,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朵瑰丽的奇葩。让我们用歌唱的方法去学会更多的古诗。

二年级《古诗》教学设计方案

《宿新市徐公店》是二年级下学期语文书第二篇课文《古诗两首》的第二首古诗,描写的是作者对春天美景的赞美和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其实,传统的古诗,老师们通常就重点求学生会读会背,特别是面对二年级的小孩子,或许理解诗句意思对他们而言,难度过大了。可是,当我在深入教材备课时,我觉得二年级下学期的孩子,需要掌握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作为老师我更是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孩子们学得更加深入。于是,在第一课时学习《草》的时候,我一步一步地带着学生学习,把学习古诗的4步骤板书:读(写拼音)-理解诗意-体会中心-背诵古诗。接着,在第二课时学习《宿新市徐公店》时,我就放手让学生照着4个步骤来学习,效果确实不错。学生都能比较快地读通古诗、理解古诗的.诗意和体会中心。在这节课,我还特别重视孩子的口头表达,我让孩子们通过学习古诗观察图画,尽可能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诗中的美景和趣事。我始终认为,孩子们要讲得完整讲得清楚,他们才会更好地理解诗意和得到提高!不过,我这节课还是有不少细节问题没做好,现在反思如下:

1、老师的语言不够简练高效。认真观看了自己的上课视频,最大的一个感觉就是,自己好紧张,总怕学生不会,导致自己的语言不够简练。很多时候,我的一个提问明确提出了,可是发现自己总在重复,一再解释,非常罗嗦。还有,学生的回答,我也是怕其他孩子听不到或听不懂,自己总在重复。到了最关键,让孩子们充分发言时,我仍然不放心!一句话,老师的课堂讲述太多了,语言不够简练,占据了孩子们的自主学习时间。

2、课堂的学习内容整合度有待提高。现代教育,要求给孩子们肩负,要实现这一点,语文课堂内容的选择和整合就尤为重要。一篇课文,一首古诗,可讲可学的内容多得是,但是我们的课堂时间就非常有限,高效课堂就需要高效整合。在这一方面我做的非常不足,我总是按部就班地一项一项地上课,教学时间远远不够。在《宿新市徐公店》,我设置孩子们充分口头语言表达后,就写话练习,把口头表达整理转换成书面文字。这样一操作下来,直接一课时变成两课时了。试想想,如果不整合读、讲、写,课堂时间如何有效保证!

3、全面关注学生。从教学视频中,我发现一旦遇到稍微难度较大的语言表达题目,举手发言的学生寥寥无几,而且总是那几个学习比较好的孩子举手发言。我特别留意到,从不肯举手发言的都是学习有困难的孩子。所以,我认真反思,一堂课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环节,可是在关注学生的程度上,还是忽略了学习困难的他们,那么他们从何提高呢。关注学生不难,全面关注学生是我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一堂课,是实验也是经验,看着自己的课堂录像,更是直观地了解自己的教学状态!反思自我,从这节课开始,向着高效课堂而努力!

12《古诗》教学设计之四方案

第一课时。

1.学习本课5个生字。

2.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

1.了解诗的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重点学习《游园不值》,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三、教学难点。

赏析《游园不值》中“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写法,以小见大,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检查预习。

1.自读诗歌,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三首古诗。(读出诗的节奏,读准确)。

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屐齿扣潋滟亦抹。

3.简要交流三首古诗的作者资料。

(三)指导学习《游园不值》。

1.指名读课文。(读准、读熟)。

2.借助注解,初步了解诗歌的内容: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划出不理解的问题。

3.在小组里讨论,解决质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春天美好风光的赞美和喜爱)。

5.反复吟诵。(要求体会感情,读出语气。)背诵古诗。

提问:诗人向我们描述园子里的景象了吗?为什么?

让学生品读:“一枝红杏出墙来”体会着画龙点睛之笔,这比那一览无余、面面俱到描写春天景象,不知要高妙多少倍。因而能发挥读者的形象,使诗句委婉含蓄,耐人咀嚼。

6.开拓联想,激发创作。

我们已经充分感悟古诗所描述的意境的了,同学们愿意把它画下来吗?

学生绘画,自由创作。

(四)作业。

你还能背一背有关描写春天的诗吗?

附:板书。

《游园不值》。

屐齿扣潋滟亦抹。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二课时。

1.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体会诗歌描写的意境。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

比较《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这两首诗同一景物的不同描写。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回忆学法。

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第一首诗的?

小结板书:

1.结合注释自读自悟(什么景象?)。

2.质疑、讨论和交流。

3.反复吟诵,

4.看图想象,绘画创作。

(三)学习新课。

1.我们已有了学诗的'经验,下面请同学们自学后两首诗。

出示自学提示:

(1)同是描写夏天的景色,苏轼笔下的夏天和杨万里笔下的夏天一样吗?请你从内容和写法上比较着来阅读。(在诗中画批)。

(2)观察图画(或播放.课件)想一想诗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

3.在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先叙后议,写西湖晴雨天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先议后叙,写了满湖荷花荷叶;但都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叹热爱之情。

4.朗读诗句,展开想象。(教师可播放.课件,学生吟诵)。

5.指名吟诵,背诵。

(四)激情创作。

请同学们任选一首你喜欢的描写夏天的诗,把诗中的景象画下来。

(五)作业。

1.默写三首古诗。

2.完成自己创作的画。

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苏轼)(杨万里)。

西湖晴雨天气满湖荷花荷叶。

学法:

自读自悟,质疑,讨论交流,

反复吟诵,想象,绘画创作。

古诗《静夜思》的教学设计方案

出示学习步骤: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品诗句、悟诗情。

4、诵感情、赏诗文。

二、学习课文。

师:(放录像李白呤诵《静夜思》)请大家看录像听老师读这首诗。

(生认真听,一部分学生模仿)。

师:你觉得哪一句诗写得好?

生1:我认为“疑是地上霜”写得好。

生2:我认为“举头望明月”这句写得好。

生3:“低头思故乡”这句写得好。

……。

过渡:是的,这首诗写得很美,现在老师和大家一起学习。

1、学习第一行诗。

师:请大家齐读第一行诗。

生:(大声朗读)。

师:你认为这句诗哪个词写得好?

生:“明月光”写得好。晚上看到明亮的月光,很容易思念家乡。

(字理识字:电脑课件出示--明,两字进行对比让学生说出表示日,表示月,太阳与月亮同时出现表示非常亮。)。

(师指导朗读,理解诗意)。

2、学习第二行诗。

师:哪位同学喜欢第二行诗,请站起来读,读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1:“疑”是怀疑的意思,所以要读出疑问的语气。

生2:“疑”要重读。

(生朗读第二行诗)。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

生1:李白为什么把月光当作白霜?

生2:因为“霜”和“月光”都是白色的。

生3:因为作者很晚不能入睡,产生错觉,所以把月光看成了白霜。

(指导读第二行诗,重读“霜”,体会诗意,然后齐读1、2行诗)。

3、学习第三、四行诗。

师:刚才我们采用什么学习方法学习第一、二行诗?

生:抓字眼,明诗意;品诗句,悟诗情。

师:请大家采用以上的学习方法自学三、四行诗。

(学生自学,分组讨论学习。)。

学生汇报自学情况。

生1:这首诗为什么说“望明月”而不是“看明月”?

生2:月亮离我们太远了,所以要“望”。

(师点拨,分析“望”的`字理。)。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望”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望”读下面“王”的音。

生2:它也读左上角“亡”的音。

生3:那右上角“月”是它的形旁,它与月亮有什么关系?

师:(引导)月亮离我们较远、较高,所以“望”有看的意思,它指向高处、远处看。

生1:老师,这句诗中“望”可以换成“看”吗?

师:你们说呢?

生1:我认为不可以,但我不知道为什么?

师:你用“看”造一个句子行吗?

生1:我正在灯下看书。

生2:我知道了,“望”指向高处、远处看。“看”指看矮的、近处的东西,所以不能换。

师:非常正确。李白抬头望着圆圆的月亮,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生1:他一定觉得自己很孤独。

生2:他肯定想念好的妈妈。

生3:他想快点回家。

……。

师:你会读这句吗!

生:这一句语调要有一种孤独感,语调要低沉。

师:你们还学会了什么?

生1:我知道最后一句写什么?意思是(略)。

生2:看到圆圆的月亮李白想到了故乡。思念起故乡的亲人。

师:这时李白想对亲人说些什么?

生1:李白说“亲人们,我一个人在异乡很孤独,很想你们。”

生2:他会说“八月十五真想和你们一起唱歌饮酒。”

生3:他说:“要是有一只鸽子,能把我的思念带给你们就好了。”

……。

师:八月十五你们是怎么过?

生1:我们拿着月饼,点着灯笼全家人到楼顶赏月。

生2:我们家看电视来欢度八月十五。

生:……。

师:你们知道边防战士是怎么过的吗?(进行思想教育)。

生1:他们仍守卫着祖国,他们精神令人敬佩。

生2:他们太伟大了,我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了也当一名解放军战士。

(师指导读:用低沉语调读出思念之情)。

生:(齐读全诗)。

三、给诗谱曲。

师:我国诗人很了不起,他们写诗非常注重押韵,每一首好诗,都可以谱成一首歌。现在请大家听老师唱给大家听。

(师自己谱曲演唱)。

师:好听吗?(好听)你们可以用你喜欢的歌曲的旋律给这首歌谱上曲,然后把它唱出来。

(生小组讨论汇报)。

生1:我们用《黄鹂鸟》给它谱曲(生唱)。

生2:我们用《刘三姐》旋律给诗编歌。

生3:我们用《中国功夫》来唱这首诗特别好听。

生4:我们可以用《让我们荡起双桨》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生5:我们用《采草莓》这首歌来演唱这首诗(生唱)。

……。

四、背诵课文。

1、齐背、分组背、指名背。

2、课后找李白诗。

五、自评。

1、字理教学不光运用在识字教学,也能运用在阅读教学,为此我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课文中我对一些重点词语进行字理分析,突出了字理教学,并运用在品诗中。在品诗这一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字形,找出字的特点,引导学生发现字理,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词语。提高了识字的“质”。

2、突出了学生为主体、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素质教育最主要是面向全体,突出学生的文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在这节课中,学生自始至终都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实现。如小组讨论形式,自学这些设计都是面向全体,人人参与。我还注重调动学生自主性和主动性,引发学生参与。如学习课文时注重运用存疑设疑的方法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在自学三、四行诗时,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为他们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3、有创新、能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教案设计中我设计了给诗谱曲和想象这一环节,唱歌和想象能唤起儿童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兴趣大增,畅所欲言,充分的调动全身的感官。这样他们的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想象,及所谱的曲表现个性,具有童趣,从而学生学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一下子就能把整首诗背下来。并能理解全诗所表达的感情。

《古诗》教学设计

本课是第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课两首诗都是咏物言志诗,可以说是写马诗里的压卷之作。虽都写马,但各具特色。杜甫的《房兵曹胡马》一诗,作者用雄健的笔力刻画雄健之马。全诗分前后两部分,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它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四蹄腾空、凌厉奔驰。这匹宝马良驹在诗人细致的刻画下,是那样的气韵生动,维妙逼真。诗的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写它纵横驰骋,穿空阔度险峻越障碍甚至足以托付生命。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壮阔胸襟、雄伟志向的写照。

李贺的《马诗》通过咏马来表现诗人远大抱负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想要报效国家及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的渴望,但这些,诗人都是得不到的。诗歌描写了清冷大气的场面,写出了静态中的马的苍劲有力,同时诗人通过“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来表达自己想要实现理想的迫切心情。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背诵两首古诗,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2.独立识字、学词,认字3个,写字7个。

3.理解市局的意思,初步体会这两首古诗咏物言志的写法特点。

教学重难点。

古诗的诗句以学生诵读为主,朗读要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自悟词句的大致意思,在自读体会的基础上合作学习,交流对语句的体会。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马吗?你最喜欢马的哪些方面?给大家说一说。通过这一阶段的阅读,马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留下了美好的形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著名的诗人笔下的马,看看能为我们带来哪些新的感受。(板书课题:古诗二首)。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这两首诗有哪些相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1)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随机让学生借助自己搜集的有关资料,谈谈对作者的了解,教师作适当的补充,介绍背景。(课件出示)。

(2)都描写了马。随机设疑:写马只为写马吗?对此我们需要认真体会。

三、交流释疑、品悟诗情。

中心议题1: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马?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有效策略:

1、反复朗读诗句,借助工具书理解重点字词及诗句的意思,在书上批注。(学生先学,师补充关键词意思)。

大宛:汉代西域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

竹批:马的耳朵似劈开的竹子。

骁腾:健壮、快捷。

钩:一种弯刀,古代的一种兵器。

金络脑:贵重的鞍具,象征马受重用。

何当:什么时候才能够。

2、自由读诗,用“----”画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诗句,反复朗读、体会,简单批注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中心议题2:这两首诗都是写马的,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有效策略:

1、这两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特点和不同点?(相同点:咏物言志。不同点:《房兵曹胡马》前四句正面写正面写马的外形动态,是实写,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由咏物转入抒情,是虚写。《马诗》没有直接描写马的外形特点,而是借马的品格,表达自己的感情。)。

2、这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不同的思想感情?(《房兵曹胡马》表达了作者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抱负。《马诗》表达了作者想要实现理想却怀才不遇的复杂心情。)。

四、感受意境,总结全文:

如果说《房兵曹胡马》的前四句主要是通过描写马的外形特点来刻画马的雄健神骏,表达诗人内心所受到的视觉冲击的话,那么在诗歌的后四句,则是通过转写马的品性来抒发自己的豪迈情怀,英豪之气。看到房兵曹拥有如此的好马,诗人杜甫的灵感焕然喷发,于是他大笔一挥,创造出了一幅形神兼备、惟妙惟肖的“胡马”图,言简意赅又淋漓尽致。千载之下,我们都似乎可以体会到杜甫在写作此诗时那种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创作欲望及诗人建功立业的鸿鹄之志,壮阔胸襟!

《马诗》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什么时候才能披上威武的鞍具,在秋高气爽的疆场上驰骋,建树功勋呢?显然,这是作者热望建功立业而又不被赏识所发出的嘶鸣。

五、拓展延伸,实践积累。

搜集其它描写马的古诗,欣赏交流体会。

六、当堂检测:

1、说说两首古诗中重点字词意思及诗句意思。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分层作业。

必做题:背诵古诗并默写。

选做题:收集马的成语。阅读《同步阅读文库》相关篇目。

《古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

本课6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

2、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初步体会诗句中对伏句的特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朋友之间聚散两依依的情谊,激发学生珍惜人间友谊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品味诗的内涵。

2、从平淡的描写中领悟浓厚的情味。感受语言美和情境美。

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

教学用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很多感情,其中友情是非常值得留恋的。我国的古代诗人为了表现彼此之间的友情,留下许多千古名句,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两首古诗,这两位诗人用不同的笔法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浓厚情谊。让我们一首一首来欣赏。

(1)自读《赠汪伦》,要求读准字音。

(2)标出停顿的符号,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检查自读情况。

a、指名读古诗,相机正音。

b、指名标出停顿。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学习古诗的学习方法。

师:我们学习古诗一般可以分为四步进行。(1)释诗题,(2)知诗人,(3)明诗意,(4)悟诗情。

3、用这四步方法自学《赠汪伦》。

交流。

(1)释诗题。

赠:赠送。

(2)知诗人。

作者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李白。汪伦是他的朋友,这首诗是汪伦为李白送行时,李白送给汪伦的。

(3)明诗意。

a、交流难解的字词。

欲:将要。闻:听到。不及:比不上。踏歌:用脚步打着拍子唱歌。

b、朗读诗句。

开火车读。

齐读。逐行朗读,理解。

c、指名说说诗意。

李白我乘船要走的时候,忽然听到岸上传来脚。

打节拍唱歌的声音。即使那桃花潭的水有千尺深,也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谊深。

(4)悟诗情。

指名朗读,体会情感。

有感情地试背。

李白运用夸张的写法,向我们表达了他与汪伦之间深厚的情谊。一个“忽”字既表现了诗人吃惊的心情,也紧紧抓住了我们读者的心。全诗浓烈奔放,是李白的传世名作,现在更用“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句话来表达朋友之间的浓情厚意。

再读全诗。

一、复习。

2、《赠汪伦》的作者李白运用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抒发了自己与汪伦之间浓厚的情谊,而《过故人庄》这首诗的作者孟浩然则用细腻的语言,平淡的词汇告诉了我们与人交友于平淡中见真情的真谛。

1、自读,注意读准字音。

2、划出诗中不理解的词语,准备交流。

3、指名读诗,正音。

1、释诗题。

“过”:访问,“故人”:老朋友。

访问村庄里的老朋友。

2、知诗人。

简介作者孟浩然。

3、明诗意。

(1)自读,画出难理解的词语。

(2)交流。

具:准备。黍:煮饭的小米。郭:外城。

轩:窗子。话桑麻:闲谈农家生活。就:亲近。

(3)朗诵。

“开火车”朗读。

齐读。

逐行朗读,逐行理解。

(4)指名试说诗意。

老朋友备办了丰盛的饭菜,“我”接受邀请来到农家探望;只见绿树将村舍环绕;青山在城墙外蜿蜒起伏;打开窗户对着屋旁的园地,举着酒杯闲谈农的生活;等到九月九日重阳节这一天,我会乘菊花开时再来探望。

4、悟诗情。

(1)这首诗非常平淡,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与友人之间的感情的?

(2)你喜欢读读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这首诗用词清雅,仿佛拿出了一幅水墨画放在了我们面前,画中最浓的是友人间彼此惜别,不忍离去的画面,让我们再好好品味一下这优美的诗句。

训练学生读好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一.导入:情景导入,确定目标。

同学们,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的文学作品中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不管是上至我国第一部诗歌道总集《诗经》,还是下至唐诗、宋词、元曲,都有很多精典篇章,我们也学习了不少。初中三年我们一共学习了其中三十首,【投影】另外还有二十几首附诗,不知同学们是否还记得,下面老师就从中点几篇,大家来背一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天净沙秋思》、《春望》。

二.背一背:看谁记得多,记得牢。

今天,我们要看一看哪个组将会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a组有没有信心?b组呢?

好,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名句填空。【投影】说到名句填空,这么多首诗,名句也很多,老师将它们分了类:

首先请a组同学为b组选题,并指名答题。

不错的,都答对了,但你能否到黑板上把它们写出来呢?请这位同学上黑板来写一写,下面的同学拿出本子也写一写。

他写得对不对?有没有错别字?他们应得多少分?

下面请b组同学为a组选题,并指名答题。你也来写一写,下面同学再在本子上写一写。有没有错误?他们应得多少分?好,不错的,两组打了平手。我们再来看看其余的题目,一起来回答。

很好,通过第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学习诗歌,首先得把它背上,不但要背熟,而且还要会写。因为只有会写了,才能把中考中的名句填空的分数收归囊中,对吧?!

三.品一品:看谁理解得深,理解得透。

请看题,老师把这道题读一遍,同学们看看应选哪一个选项。请一位同学来说一说。为什么选b呢?我们来看一下正确答案。

经过上一轮的自由抢答,我们来看一看双方的得分。a组多少分?b组多少分?这一轮a组胜出。b组要加油啊!有没有信心在下一轮中超过他们?(有)那我们就拭目以待了。

四.想一想:看谁归纳得好,归纳得妙。

通过上一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这些题目都是从哪些角度出题的?我们把它们归纳出来,以后自己复习的时候就有章可循了。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有没有谁来补充。

同学们说得很好,赏析诗歌无非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请看大屏幕。【投影】。

推敲关键词句。

品析艺术特色。

理解诗歌主题。

五.练一练:看谁运用得精,运用得活。

知道了赏析诗歌的一般角度,下面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请同学们作一回中考命题老师,分别就《望岳》和《杜少府之任蜀川》为对方出三道题,注意出题的角度和提问的方式,并整理好答案,时间5分钟。

时间到,先请b组出题,a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a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

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题,请同学们答一答。

下面看a组的了,a组出题,b组接题(指名出题,你请谁答题),b组一共答对了多少题?老师也为这首诗编了两道,请同学们再答一答。

不错,两组同学表现的各有千秋。出题者出得好,题题都问到了点子上,都问到了诗歌赏析的关键之处;而答题者答得更妙,句句都答到了位,答得对方心服口服。真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啊!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得分情况。最终a组在这次诗歌复习竞赛中获胜,让我们同热烈的掌声对他们表示祝贺,但是b也不要所馁,下一次我们有的是机会。

六.总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了解复习诗歌的一般方法,也了解了诗歌常规的命题角度,其实也学会了自我复习诗歌的方法。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课后请同学们一方面要将所学的诗歌能熟练背诵默写,并加以理解。另外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自选一首诗,编三道诗歌赏析题,然后我们汇编在一起,打印出来,做个练习,看看谁能做得最好。

好,这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古诗》教学设计

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二句写今:

四句吊古: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四句抒情:

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古诗》教学设计

1.认知: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8个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这首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感受诗句的节奏美,体会诗的意境美,初步感受这种文化内涵。

2.情感:通过教学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古诗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能够体会诗人的.情感,入境入情。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想象画面、绘画等方法来体会诗文所描绘的意境。

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认识12个生字,写好8个生字。

感受诗的意境。

师生活动设计意图。

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感受一下庐山瀑布的壮美和山行的快乐吧!

揭示并板书课题。

(一)。

1、学生自读(投影:出示两首诗的注音全文)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再读,圈出生字词,多读几遍。

3、开火车读,同桌间互读并纠错。

4、去掉拼音读,达到正确熟练。

(二)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

1、用卡片出示要求会读的生字词,反复认读。

2、卡片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指名反复认读,并试着组一组词语。唤起学生已有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努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情绪并蓄势成“愤”的状态。

通过反复诵读逐步达到正确熟练,为背诵打基础。

脱离语言环境,强化对生字的记忆。

(三)指导背诵。

1、教师引导:同学们,现在你们都能把两首诗正确地读下来了。就看谁最先把它们背下来了。

2、学生自由练习背诵,初步感受诗的节奏美。

3、检查背诵情况。

(一)感受《望庐山瀑布》。

1、师:这又是一首李白的诗,你们对李白有那些了解?

生:.畅谈李白。

2、生齐读课题。

师:通过读题你知道了什么?理解“望”字。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李白望到的庐山瀑布的样子。(示插图)。

师介绍庐山、香炉峰以及瀑布。

3、师:李白在诗中是怎样夸庐山瀑布的呢?

生读诗后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反复吟诵古诗。

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

重点理解:紫烟遥看飞流三千尺疑。

4、质疑问难。

5、师:轻声背诵古诗,边背诵边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6、你能用自己的话也来夸一夸庐山瀑布吗?

(二)进一步理解《山行》。

1、示《山行》,引导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学习。2、按自己的喜欢的方法来自学,教师巡视指导。3、汇报。说说学懂了什么,还有什么地方不明白。

4、师生合作解决问题。

5、细读。

(1)学生自由练读,想像画面。

(2)指名读,读后评价。

(3)教师有感情地范读,学生评点。

(4)学生找学习伙伴一起练读。

6、诵读。

(1)出示挂图,让学生感受枫叶满山的美丽情景。

(2)挑战读。比一比谁读得最有感情。

(3)观看插图,练习背诵。

(4)背诵展示。

(一)自学八个生字,观察每一个生字的字形,确定识记方法。

(二)小组内交流。

1、交流识记方法。

2、扩词。

(三)班内汇报。

(四)指导书写。

1、引导学生观察每个字的字形结构,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学生自己提出不好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解决。

3、师生共同仿写。

4、点评。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将诗背下来,在头脑“自现”诗的意境实现初步感悟。

充分让学生在进一步巩固理解古诗基础上背诵、积累。在诵读中学生将自己的感情不知不觉潜入到诗所描绘的情景中去,有的学生摇头晃脑,朗诵得有滋有味。

打通想象世界与经验世界的联系。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的情境,尝试让学生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的质量。

朗读与评价相结合,提高阅读多种形式的诵读,促进学生积累,形成个性的体验,进一步培养了语感。

这一环节的设计,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生字教学也要让学生成为主动参与者。由学生自己想办法记忆字形,他们会记得更牢固。同时,生字的正确、规范书写是一项扎扎实实的基本功,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从小应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古诗教学设计

《四时田园杂兴》是西师大六语下册第二课,主要让学生学会熟读并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把诗意连起来读一读,体会作者劳动人民的赞美。

1.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进一步通过朗读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诗歌的意境。3.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感受农民勤劳简朴的生活。

指导学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导学互动。

多媒体课件。

一提纲导学。

1激趣导入,板书课题。

图片导入,释题,简介作者:

请同学们仔细看看这张图片,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来形容一下眼前的这片风景。(如果能用上自己积累的诗句,那就更美了!)。

这个地方叫石湖,正如同学们所说,是一个山青水秀,风景优美的好地方。树木成荫,掩映着白墙黑瓦,再加上碧绿的秧苗,清澈的河水,金黄的菜花,还有自由嬉戏的野鸭,一派田园风光!这里是宋朝著名诗人范成大的家乡,他辞官后回到故乡住了十年,把这里的田园风光,这里的田园生活都写进诗里,写了60首诗。而且每首诗的题目都是一样的——(课件出示)跟老师念:《四时田园杂兴》(再读一遍)。

板书课题,理解题意:

读诗首先要读懂诗题,“四时”指的就是一年四季,这个词语用的巧,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都包含在内了,仔细品味一下,还有哪个词用的也很巧?(杂兴)你很会品味,能说说你的理解吗?(杂兴这个词,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随感”,各种各样的感受都可以。)。

因为有了这60首《四时田园杂兴》,石湖的田园风光显得更为诗情画意了,也因为这60首传诵千古的《四时田园杂兴》,大家又把范成大叫做——范石湖。

2、出示导纲。

了解作者范成大及其《四时田园杂兴》,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合作互动。

1小组交流。

2展示评价(美读第一首:

在范成大眼中,田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能成为《四时田园杂兴》的主角。(出示)。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请大家自由读读,思考:这首诗描写的是四时中那个季节的风景?(生自由读)。

蛱,蛱蝶指的就是蝴蝶。

谁来读读这首诗,把你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读好。

读出来了吗?(春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春天的气息的?

再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春天田园怎样的画面?(自由读)。

从这几句诗中,同学们感受到了怎样的田园风光,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你眼前出现的画面。

1.梅子金黄杏子肥,

“肥”就是指梅子的个儿很大,是这样的.吗?这就是金黄的梅子,肥大的杏子,我看到同学们惊喜的表情,那就请你带着这份惊喜来读读——相信诗人的感受也和我们一样。我们一起读,和诗人分享这份惊喜!

2.麦花雪白菜花稀。

你还从哪里感受到春的气息?麦子开花白白的,菜花稀稀落落的。

果子肥,菜花稀,他们自由自在地生长着,你还看到了什么?

3.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这就是范成大眼中的家乡,诗人的心是多么悠闲,他淡淡地把自己看到的景物用文字描出来。这样的田园风光,用一个字形容就是——美。(板书:风光美)。

三导学归纳。

1、学生归纳。

课文围绕“学会聆听”、“把聆听的经验教给他人”展开故事内容。

2、教师指导: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四拓展训练。

1、拓展运用。

2、编题自练。

四时田园杂兴动物蜻蜓。

蛱蝶。

植物梅子。

杏子。

麦花。

菜花。

古诗教学设计

《夜书所见》也是七言绝句,作者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全诗描绘了深秋夜晚,儿童提着灯笼捉蟋蟀的情景,富有生活情趣。

1、认识生字,会写“客、借”等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3、从《夜书所见》中感悟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1、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教学难点:感情诗意,体会情感。

1。生字卡片。 2。多媒体课件。

一、复习导入,学习新知

(一)背诵古诗《小儿垂钓》。

(二)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另外一首古诗。

(三)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四)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一)学生自由读古诗,圈出古诗中的生字。

(二)试着拼读生字,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三)认读生字。

1、出示带有拼音的生字卡片,指名拼读,重点读好“借”“应”。

2、请读对的学生领读。

3、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4、全班交流。

(四)读词语。

1、出示词语指名读。

2、开火车读。

(五)指名读古诗。

(六)师范读古诗。

(七)学生齐读古诗。(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调动学生积极性。)

三、细读古诗,理解诗意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呢?看了这幅图,你一定会明白的。

(二)请同学们仔细看图,你看到了什么?

(三)学生反馈。

(四)你们说的这些,都能从这首诗中找到相对应的字或词,请大家找一找。

(五)小组内交流找到的内容。

(六)全班交流。(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入手,找文中相对应的景,图文结合理解诗意。)

(七)讨论诗意。词的意思我们理解了,现在再加上自己的想象,整首诗的意思相信大家也能理解。请大家四人一组讨论诗意。

(八)交流:

1、重点提示,引导学生从图中看“江中的诗人在很冷的夜晚还不睡”,来想象他不睡的原因,从而体会出诗人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

2、第二行诗也可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看到小孩子在捉蟋蟀时想到了什么。

四、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一)听朗读录音,学生练习读。

(二)谁给我们展示一下?

(三)学生读诗。

(四)学生自由背一背。

(五)师生背,师背前一句,生接后一句。

(六)齐背。

五、总结升华,课外拓展

(一)学生谈学习收获。

(二)师小结:今天的学习就到这里,大家的收获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有更多的收获。

《古诗》教学设计

1、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了解诗的内容和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学习,体会诗意,并能从内容想开去。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涕泪、洛阳。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课前查阅收集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的生活年代的情况。

两课时。

20xx年9月15日。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我们再来学习另一位爱国诗人杜甫写的一首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板书课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解题:闻:听。

指名汇报,对了解信息较多的学生可追问信息的来源并及时表扬鼓励。教师出示相关课件。

1、用生字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读诗,正音。

1、自由读,借助字典、结合书上的注释,同桌互相合作,说说诗句的意思。

2、汇报交流。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初:刚闻:听。

剑门关外忽然传来收复蓟北的消息,刚听到这个消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回过头来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漫卷:胡乱卷起。

回过头来看看夫人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忧愁?胡乱卷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尽情饮酒。

青春:春光,春天的景物。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好回到自己的家乡。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我立刻就乘船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一路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学生口述句意,教师出示课件作点评和补充。

3、引导学生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1)读了这首诗,你感到诗人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原因是什么呢?

(2)你是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呢?

4、引导学生从诗中想开去。

(1)如果当时流漓在外的人是你,你听到这种好消息,你会怎样表达你的心情?

(2)《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同吗?联系诗的内容说说你的体会。

5、配音,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出示《春夜喜雨》让学生齐读。

2、出示《春望》,指名朗读。

悲之切是因为国家未统一,失地未收复;喜欲狂是因为国家收复了失地。一悲一喜,让我们鲜明地感受到两位诗人的拳拳爱国之心。他们的确是著名的爱国诗人,留下了许多爱国诗篇,请同学们课外收集来读一读,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第二课时。

1、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陶治爱美情趣,受到爱国主义精神影响。

2、理解诗句意思,了解古诗叙述的内容,受到传统文化的艺术熏陶。

3、结合学诗,培养学生的自学、想象、表达、创新能力。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中表达的感情。

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引导学生回忆李白写的一首思念牵挂故乡的诗——《静夜思》。

过渡:今天我们学习宋代诗人陆游写的一首牵挂祖国的诗。(板题)。

2、引导学生回顾学习古诗的一般方法,并自主确定本课的学习目标。教师点拨。

(以旧引新自然,自主确定目标民主。)。

1、读题质疑。示:告知,告诉。

引发思考:谁告诉儿子?告诉了儿子什么?为什么要告诉?

2、结合搜集的材料,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试读,要求正确流利。

2、让学生结合注释,说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运用掌握的学诗方法:读查连疑,弄清诗句内容,体会诗句的文字美。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充分练读;想象诗人临危时,遗憾之至,叮嘱儿子时的情景,教师可通过放音乐,用语言描绘,启发学生闭目想象,深悟诗情。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默写《示儿》,互相检查。

2、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想象的画面及人物的语言。

《示儿》是南宋爱国诗人的临终绝笔。全诗文字言简意赅,通俗易懂,似乎不费时力,就能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一腔爱国热情。但是理解诗意并不难,学生读上几遍,再疏通一下几个字的字义,如“元”、“但”、“定”等的意思,学生就能理解个八九不离十了。但学古诗词,远不止理解诗意那么简单。体悟诗人能过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所表达的诗情,才是重中之重。这首诗,以“悲”为感情基调,抒发了诗人对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渴强烈望,爱国热情一表无遗。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懂得陆游的拳拳爱国心,岂是一首诗所能做到的。陆游一生追求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虽多次遭受排挤、打压、却仍不改其报国之心。他一生写下了大量的爱国诗篇,抒情言志。

所以,在学完《示儿》后,为了让学生更多更深入地了解陆游的性情、陆游的志向,我又向学生出示了他的另两首诗: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三首诗,写于不同的时期,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人老时,做梦时,乃至临终时,诗人都在忧国忧民。三首诗表达了诗人同一个情怀:一心为国、渴望祖国统一。

三首诗学下来,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为陆游强烈的爱国情怀深深震撼了。陆游也成了学生心目中真正意义上的爱国诗人。

古诗教学设计

岑参(718年-769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人或南阳棘阳(今河南南阳市)人,唐代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岑参早岁孤贫,从兄就读,遍览史籍。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进士,初为率府兵曹参军。后两次从军边塞,先在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天宝末年,封常清为安西北庭节度使时,为其幕府判官。代宗时,曾官嘉州刺史(今四川乐山),世称“岑嘉州”。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上任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逢入京使。

岑参〔唐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上匆匆相逢没有纸笔写书信,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注释。

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凭:托,烦,请。传语:捎口信。

在路上遇见回京的使者,请他捎句话给家人不要挂念,这是人之常情,但通过诗人表达出来就深了一层,结句尤让人觉得似含有无数悲辛。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常考题型。

1.诗中借写眼前景色,点明路途遥远的句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2.反映诗人面对前路迢迢,不禁回首故乡,却愁思萦怀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3.诗中描绘诗人偶遇老友,万分喜悦,并托友人捎信向家人报平安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4.诗人极具夸张地写自己的思乡情结,暗暗透露想要鸿雁传书想法的诗句: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5.诗中借走马相逢的生活细节描写,蕴含诗人复杂情感的诗句: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一)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双袖龙钟泪不干”中的“龙种”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有何表达效果?(2分)。

2、本诗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答案:

1答:“龙钟”在这里是沾湿的意思,它形象的描绘了诗人对亲人无限眷念而情不自禁流泪的神态。

2表达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二)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解释词语:

故园:漫漫:

龙钟:凭:

传语: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

1、解释词语: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沾湿。

凭:托。

传语:捎口信。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3、“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

答: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

4、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答:不矛盾。“马上相逢”彼此行色匆匆,没有纸笔,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这“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古诗教学设计

1、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2、帮助学生了解有关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思想。

3、引导学生从形象入手,体会诗的意境,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了解诗所蕴涵的文化内涵。

熟读,背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句所蕴涵的内涵,体会诗歌意境。

2课时。

1.简单介绍唐诗。

五言绝句(五绝)。

绝句。

七言绝句(七绝)。

文本框:近体诗。

五言律诗(五律)。

律诗。

七言律诗(七律)。

排律。

(以上图表板书在黑板,并借助课件演示,约八分钟)。

2.边塞诗导入。

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士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室。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约两分钟)。

1.整体感知教师范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王维是怎样的一个人?(之后提问)。

王维,字摩诘,唐代诗人,画家。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以“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名。其中反映军旅和边塞生活的作品,写景的佳句广为流传,如《使至塞上》就极富代表性。(约八分钟)。

2.谈谈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开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实际是被排挤出朝廷)。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这首诗就是在出塞途中写的。通过作者叙述出使边塞的艰苦情况,抒发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孤寂之情。(约七分钟)。

1.让一学生朗读,小组讨论:说出这首诗所表现的事、景、情;由此导入讲解全诗。

(约两分钟)。

2.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约三分钟)。

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约两分钟)。

提问(1):“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诗中的“征蓬”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随风飞转,古代文学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踪。王维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觉,他为自己受排挤离开朝廷感到十分忧愤。

提问(2):说说这一句的含义,蕴含作者怎样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约八分钟)。

概述本节课所上内容,强调重点。

内容:

1.介绍诗歌和王维。

2.介绍创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3.讲了诗歌的前四句。

重点:

1.熟读成诵。

2.理解作者的情感(板书,约三分钟)。

1.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2..预习课文。

3.“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诗好在哪里?(约两分钟)。

温故知新:(以提问的方式)。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讲了王维的《使至塞上》,现在请一个同学来简单介绍一下王维。

2.回顾上节课内容(约五分钟)。

1.上节课,老师让同学们翻译“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现在请同学翻译一下。

翻译:像随风飘飞的蓬草出了汉塞,像归雁飞入了胡天。(约两分钟)。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让学生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大漠孤烟直:在这纯然一色、荒凉无边的沙漠上,那烽火台燃起的一股浓烟,既显得孤单,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变得挺拔坚韧,刚直有力。(约五分钟)。

古诗教学设计

1、认读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课时。

1、请大家把你课前准备好的小草拿出来。

2、请同学们谈谈对小草的认识。

3、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小草?

4、小草长得如何?

5、你是如何拔出小草?

教师小结:小草很顽强,春天一到,它又快乐地来到我们生活中,人们看到小草就会被它所震撼。唐代诗人白居易也看到了小草,还写了一首非常有名的小诗,题目是《草》。

(教师板书课题)。

学生认真听,听后汇报记住哪一句。

画出生字,同桌或小组互相交流。

1、出示字卡认读:

“枯”“荣”。

2、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1、自由读诗,教师画出节奏范读: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2、学生自由模仿读诗。

3、教师指名读诗。

4、小组合作,了解诗歌大意。

5、以组汇报。

6、教师出示春草图、冬草图:

引导学生观察图,讲图意,理解前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问:小草冬天都经历了冰冻、火烧,但到了春天,它们却又长出来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大胆发言说明小草顽强、勇敢、生命力强等)。

请大家齐读后两句。

1、教师范写。

2、学生书写。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积累白居易的古诗。

古诗教学设计

1.读懂两首描写西湖美景的古诗,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体会古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1.请学生自由谈谈自己学习古诗的感受。

2.多媒体显示《小池》,由学生补充后两句。说出诗人是谁。

b)播放荷花视频。(诗人杨万里非常喜欢荷花,看到鲜嫩的小荷叶赋诗一首,面对西湖满池的荷花,他也写下了一首优美的诗。这节课我们首先欣赏这首诗。)。

a)出示诗题:谁能说就这个题目说点什么?或者说说你从这个题目中获得了哪些信息?(晓:早晨。)。

b)显示全诗,播放范读。

c)听了范读,大家想不想也读一读?(齐读)。

(过渡:老师要问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大家一定都说不错。要正确评价,先得理解意思。)。

d)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e)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问题,大家讨论。

f)读诗和读一般的课文不一样。诗不光要理解意思,更要感悟意境。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边听范读,一边展开想象。

(过渡:人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而西湖就像镶嵌在杭州城西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唐代就远近闻名。刚才的诗中,杨万里描绘的荷花胜景仅是西湖美景的一个侧面。同学们课前也查阅了西湖的资料,来给大家简要地说说。)。

a)学生简要介绍西湖的资料后,播放西湖美景图片和视频。

(过渡:美丽的西湖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吟诗作画赞美她。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任杭州知府,在任期间,常游西湖,也留下了许多吟咏西湖的诗篇。)。

b)解题:谁读懂了题目?

c)朗读全诗。

d)诗中描写了西湖上怎样的景色?有不理解的,和同学讨论一下。

e)这首诗中最有名的是哪两句,你知道吗?你能说说它好在哪里吗?

f)先听范读,再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和范读录音比一比。

a)学生小结:学习要学会总结。谁能小结一下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b)多媒体显示两首诗,说说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内容、写作技巧、结构、修辞手法)。

c)学了这两首诗,对你今后的写作有何启发。

从这两首诗中选择你感兴趣的一首画一画,或者编一个小故事。

西湖诗两首。

莲叶无穷碧西水光潋滟(好)。

荷花别样红美山色空蒙(奇)。

淡妆浓抹总相宜。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