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的演变读后感(精选17篇)

时间:2023-12-06 09:45:49 作者:曼珠

同一本书在不同人身上会产生出截然不同的读后感,我们可以通过写读后感的方式来发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在下面的范文中,作者充分展示了自己独到的观点和独特的写作风格。

《人类简史》读后感

尤瓦尔·赫拉利对金钱的看法。不论我们来自哪里,信仰如何,钱永远是全世界的共识。它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而这个信任,书中所说,不同于宗教的“源于本心”,而是在“其他的人都信任”这个巨大的前提下达成的。

另外关于钱,其实书中也有一个论点我觉得对我很有启发。现在的我们看种姓制度、奴隶制度,只觉得那时的人没有伦理道德可言,无知而且傲慢。其实现在这种阶级歧视并没有被消除,而这个歧视就是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差异。富人永远可以用钱享受特权,而穷人不可以,就如以前白人孩子能够去上学,而黑人孩子却不能进入同样的学校一样。

但总有值得开心的地方:只有穷与富的差异,是可以被我们改变的。肤色无法改变、民族无法改变,但有没有钱,是所有人能力范围之内的,不过需要的努力程度不一样罢了。

这是我们智人现在做到的微小的,但非常重要的改变。

《人类简史》读后感

我们从几十万年前开始学会使用火,然后逐渐学会打制石器,然后逐渐登陆其他大洲不断适应各个大洲环境,使得第一次“人类的洪水猛兽”席卷全球。

此后人类不断进化与发展,进而逐渐演化出大群落、部落、村寨、城市、国家乃至全球性的帝国,然后宗教、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便也应运而生。而人类的数次重大变革既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科学革命则深深改变了人类进程,也深深改变了这个世界的面貌。而人类的进化也不过就是遵循着大自然的法则,所有的地球生命也是一样,“既让自己的dna持续永久的复制下去”,只是人类到后来尤其是现在的进化越来越超脱大自然的束缚。

回首望去,让我们从一众生命脱颖而出的其中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想象力”,小小的脑袋却能思考整片宇宙,这着实是人类的伟大之处。不过目前人类所面临的危机也远超以往,且形式不容乐观。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战争究竟离我们有多远?虽然如今是史上相对来说最和平的时期,但当今世界局势仍然错综复杂,中美博弈、朝韩危机、中东变局、欧洲风云。而世界终会走向何方,其中又会出现怎样的变局,尚不得而知。

这一切的一切,未完待续,敬请期待……。

《人类简史》读后感

成吉思汗说过一句很威武雄壮的话:“雄鹰飞过的地方,都要变成蒙古人的.牧场!”什么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统统都是我大汗养牛养羊的地方。如此看来,这些被蒙古人打败欧洲骑士,汉人南人们,可以说是间接地被牛羊给控制了。

大国之争,本就是不见血光的暗战。去年先是中兴被卡了脖子,接着华为又被抓了cfo。这说明啥?说明这个世界的控制权还是在以川总为核心的老美手里嘛。

去年初,一堆人咋咋呼呼厉害了我的国,到年底却哀叹股市药丸楼市药丸全部药丸。今年一开始,我的国就连发几个大招,一边放水一边减税,群众们就又激动起来了。

不怪他们,吃瓜群众本来就不需要有什么明辨是非的能力,更不要去思考了。

就算思考也没什么用。

毕竟,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人类简史》读后感

首先谈第一个体会,智人的进化充斥着残酷与征服,不管是对于同属人属的其他人种,还是一些动物。

然而在最初,与其说智人的胜出是“天选之子论”,不如称其为一次偶然。人类由猿类进化而来,这里的人类并不等同于智人,也包含了其他人种(比如尼安德特人、丹尼索瓦人),但随着智人的迁徙,所到之处即伴随当地其他人种的消失,是因为智人的身体更加强壮?还是更能适应气候的变化?都不是,是因为某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智人的大脑,让其可以用新式语言来沟通。此时,已经学会使用火与工具的智人,已经习惯于把自己当做独一无二的生物,所以发现其他与自身有些微差异但又确实不同的人种时,用一个现代的词语来形容——也许心态崩了?便将其赶尽杀绝。也许有人不愿意承认,但事实便是,每当智人到达一个新地方,便伴随着当地人类的灭绝。但回到起点,假如这次偶然的基因突变发生在其他人种,那么,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们,也许,依然是多种人种共存。

无独有偶,同样地事情也发生在动物身上。海洋的隔绝让每一块大陆的生物经历了数百万年的演化,有了独特的外形和习性,然而学会航海和探险的智人打破了一切。人类首次登上澳大利亚大陆时,就给这片大陆的动物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当地特有的有袋生物——袋狮、巨大的无尾熊等在短短千年中全部灭绝,随后,伴随着人类的活动,新西兰、弗兰格尔岛等地方也发生了同样的故事,从这点来看,智人可以称为是连环生态杀手。

其次是第二个体会,读完这本书,让我对身边一些理所应当的事情产生了一些虚幻的感受。

宗教是想象的,公司是虚构的,金钱和阶级理论可以通用是因为其他人相信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也只是存在于概念中的,而这些所构成的“文化”,在作者的笔触下,仿佛是一种寄生虫,寄生在一代代的智人身上,指挥着不同文化(王朝、国家)间的战争,导致了一代代寄主(智人)的死亡,剥削了一代代的智人,却又让自己不断进化延续。这个概念新颖的让我的三观产生了震动,但震动之后,却又回到了原处,虚幻而无力,深埋在心底。

关于生命的延续,如果将生存和繁衍当做最基本的演化标准,那么小麦则是最成功的的植物,饲养的鸡、猪等也是远比智人成功的动物,与其说智人驯服了他们,不如说是他们驯服了智人,让智人为其创造适宜的环境,让其基因得以大批的复制延续。有人提出,这些人工养殖的动物从心理上讲是不快乐的,他们的生命是为智人提供价值的,但如果从快乐来进行分析,现代的智人并不能说就比万年前的智人更加快乐,因为快乐是由血液中的多巴胺等物质决定的,多巴胺等的产生与基因相关,并不是由这些外在的事物、金钱等来控制。

《人类的演变》读后感

作者认为,人类的价值观有过两次巨变,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至晚期智人从非洲开始向全球扩散的约七万年前,下至农耕出现的约一万年前。在此阶段的起点,全球人口大约只有5万人,人类获取能量的方式是狩猎采集。人类的价值观里,强调分享、注重平等、厌恶等级,比较能够容忍暴力。超过10%的人死于暴力。

第二阶段,上至一万多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产生农业,国家兴起,下至工业革命前夕的十八世纪。在此阶段的起点,全球人口约300万人。农业和集权国家不断地在全球范围内多点兴起与扩散,直至成为占统治地位的能量获取方式。人类的价值观里开始有了产权概念,比较能够容忍等级和不平等,比较不能容忍暴力。约5%的人死于暴力。

第三阶段,上至十八世纪西欧工业革命,下至今天,全球人口增长到七十亿。化石燃料成为全球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能量获取方式。在人类的价值观里,非常注重产权,不能容忍等级和不平等,非常不能容忍暴力。只有1%的人死于暴力。

作者的观点是似曾相识的历史唯物论,抹去了文化差异,或者说在作者眼里,文化差异不是本,只是末,认为人类的能量获取方式决定了相似的社会组织形式,相似的社会组织形式决定了相似的价值观——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

《人类简史》读后感

断断续续分了几次读完了,刚读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有很多眼前一亮的观点想法,非常有意思。作者深厚的历史,经济,政治,科学,文化知识,让人惊叹不已,还为华人专门修改的文字和举例,简直厉害。

农业革命,一场伟大的骗局,人类从猎杀技能转成种植能力时,智人的生活并不一定提高了,是一场不为人知的骗局。这样的观点简直让人耳目一新。

人类融合统一,智人通过想象,将人类凝聚在一起。金钱,帝国,宗教,资本主义,一系列伟大的产物,将人类统一起来。八卦凝聚小群体的概念也是非常有意思。

科学革命,一场改变大自然的大革命。通过科学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命运都在改变。谁也猜不到历史的发展,以前资源不断消耗让人类担心受怕,没想到科学的发展带来了不断的'新资源。记得电脑大量普及的时候,人们开始担心,人类的发展将是头大手指大的发展趋势,还画了类似的漫画,没想到没过几年移动互联网的大力发展,大家又集中到手机上。

文中提到了中国为什么在明朝往后落后的原因是因为侵略性,唯利是图,好奇心。也许历史发展,和平为主线的今天,中国的协作大同的想法才能发展成全球大国。

同时,开心幸福文中提出生化机制,宗教信仰的观点,色即是空,无欲则刚,有点悟道的意思。人生就是这样,有意义,不断提升就好。

成也科学,败也科学,赫拉利提出了科学会让人类成为神,也会通过基因,仿生演化,来到末日。

赫拉利的眼界之高,关心人类的发展,着眼世界的发展,文化底蕴之高,再次膜拜。

《人类简史》读后感

250万年前,东非的广阔土地上,南方古猿费力地站立起来,它拖着还未适应的背脊,成为了“人类”。50万年后,他们走向地球的各个角落,成为有许许多多具有差异的人类。而如今,这些差异性已经消失,因为其他的人类已经成为历史的遗骸,仅有我们,智人,存留下来。那么到底为什么智人能在众多人类中脱颖而出,把其他人类逼到灭绝,然后不断发展自己,使我们自己越来越完美,甚至到现代我们拥有了威力惊人的核力量?要想知道答案,我们应该去纵览从智人出现到现在,人类自己所书写的历史。

赫拉利的《人类简史》应该能挑起你关注历史的兴趣。这本书没有详述学者们发现的一切历史事件,比起历史教科书,它更像是一次放松的餐后讨论。赫拉利冷静、锋利的笔锋与俏皮的口吻,没有给我看那些厚重历史的沉重感。一些非凡的观点,像是“不是我们驯服了小麦,而是小麦驯服了我们”,肯定会让你会心一笑。尽管从专业的角度看,这本书有不少缺陷,有些理论观点带有一丝作者赫拉利的主观色彩。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就是肤浅的,相反,我们要看这本书整体的叙述方式和作者观点的刁钻。整部书读起来连贯流畅,章节之间联系紧密,从头到尾一气呵成。

尤瓦尔.赫拉利是以色列人,1976年出生,算起来有42岁,在学界这个年纪可不算大。然而正是这个40多岁的以色列年轻人,写下了《人类简史》这本奇书。这本书以希伯来文写成,2012年出版后很快被翻译成30种文字,畅销全球。有趣的是,这本书在不同国家出版的版本,都被他精心修改过,当你读这本书时,你就能感到他的用心与知识广博。他在文中列举有关中国的例子,就像中国历史学家一样熟练。

《人类简史》开篇便把整本书要讲的告诉我们了,即人类历史上重要的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以及这三大革命是如何改变人类和其他生物的。赫拉利按照时间顺序,述说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人类融合,以及科技革命与作者对人类未来的展望四个主要模块。如果按照一般的历史书的套路,这段漫长的历史长河,一定有许多要讲的知名的人物,但这本书并没有这么做。赫拉利用一种宏观的视角解读历史进程,他更关注的,或者说想引起读者注意的,是隐藏在人类历史背后的一系列运行机制。这种运行机制让智人从诸多人类中脱颖而出,也让诸多彼此不熟悉的智人们共同协作,形成地球上最危险的物种。而一切运行机制的起点便是认知革命。

但进步是有代价的。我们的祖先一开始是采集狩猎者,采集狩猎要求人类拥有诸多技巧与知识,以免受到动物的伤害;而且采集狩猎的生活意味着祖先们没有固定的食物,他们见到什么就吃什么,因此通过食物吸收的营养非常全面。而到了农业社会,事情变得有些不同。祖先掌握了种植的技术,这种技术把他们困在附近的土地,给与他们单一的食物,还要求他们弯腰驼背、悉心照顾。人们向种植技术屈服,理想过上比以往更轻松的生活。但为了养好庄稼,他们要付出心血;而单一的食物,又让人们难以抵御疾病。所以说这种理想是有代价的——人们追求轻松的生活,而这追求又让他们变得疲惫不堪。

在历史进程中,人类不仅要面对秩序,还要面对“文化”。文化可以说是秩序的产物,是人们处在充满各种秩序的环境中产生的非自然的直觉,一种“人造的直觉”。因为秩序也是人造的产物,其内部必然会存在矛盾。文化想要抹平矛盾,就会引发变化,这种变化是人类进步的要因。在农业时期,历史进程中最为重要、对后世影响最深的变化,是一种观念的变化:从界限清晰地划分彼此,到认为所有人类有可能成为一个整体。货币、帝国、宗教,正是引领这种变化的三种秩序,相信这些秩序,人类就有可能融为一体。

在看待这三种秩序时,人们更倾向于关注它们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历史绝不是非黑即白的。它们的存在,更像是一种混合的合理。金钱的流行让人们担忧冷漠会泛滥,但人们不会排斥它的便利性;帝国确实践踏了文明的多元性,但人们不该忽视帝国境内的稳定;宗教不仅仅是神明崇拜,崇拜的对象还可以是人类自己,现代种种主义都可以说是宗教的'发展。

历史是一条单行道。尽管在我们回顾历史时,它看起来就像在无数种可能中,选择了一条出乎我们意料的路,而历史就是这样延续下来。在整个人类历史中,有这样一个选择无比闪耀,它改变了整个地球的所有生命,它就是“科技革命”。

科学革命最早出现在欧洲。与之前的体系不同的是,人们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以获取新的能力为目的。科学让我们意识到,知识就是力量,拥有知识人类就能改变自己,让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好。但科学无法决定自己的优先级,它始终受到经济、政治和宗教利益的限制。直到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产业和军事科技开始紧密相连,世界随之迅速改变。

由于承认自己的无知,人们的求知欲也达到史无前例的高潮,科学因此有了发展的基础。而推动科技发展的,除了求知欲外,还有人类从来没有满足过的欲望——贪婪。帝国对土地的贪婪,让冒险家得以探索未知的世界。随着新世界的迷雾消散,人类丰富了眼界与见识,对利益的追求越来越强烈,因为他们的贪婪不会得到满足。历史无法断论,它既不是坏人,也不是好人。科技确实让世界迅速发展,但也让不少人承担了极为沉重的代价。现代社会的建立,无法避免诸多惨剧,这是一种代价,也是一种牺牲。

我们之所以研究历史,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拓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

赫拉利在解读历史,同时也在述说自己的历史哲学。人类与世界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它们到底以哪种姿态向我们走来?其背后隐藏着的,也仅仅是人类无数个偶然的选择与一条紧密捆绑着的纽带。这条纽带承载着的,正是故事、改变的代价与人类统一的向往。

《人类简史》读后感

人类究竟想要什么?要去往哪里?这一路从来没有过清晰答案,也从未有过达成一致的计划,一切皆属偶然,在一次次追求进步的本能驱使下,一个个生命的努力下,踏上了这样一条路,而与此同时,这一切又是如此必然,如果没有走这样一条路,又可能会是怎样一条路呢?当智人在心灵上还是一无所知的婴儿时,手里掌握的技术已经可以到达永生,这究竟是福音还是灾难?在我看来,这只能是灾难。

《人类简史》读后感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平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简史》读后感

说起澳洲,在原始时期,智人到达澳洲,那时很多大型野生动物,但为什么智人能战胜他们,有人认为是自然选择,气候变化的影响,有人却认为气候变化不足以让这些大型动物灭亡,智人学会用火,帮助了他们狩猎,同时在澳洲的大型野生动物认为智人这种体积小的动物对他们不能造成威胁,可能也是加之气候的影响,导致了大型野生动物在澳洲的灭绝。

无论是社会、经济还是文化,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人类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模式,农业时代的出现,相对来说并没有让他们的生活好过,他们需要下地种植小麦水稻玉米,需要弯腰插秧,浇水,除虫,于是演化出了颈椎病等疾病。以前的以物易物的方式不能满足于人们的生活需求而出现了货币以及银行。这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有其最本质的原因,因为需要了,因此就出现了。

《人类简史》读后感

听名字《人类简史》是一部叙述人类历史的书籍,然而,它又却与我读过的历史叙述截然不同,大多数历史书,喜欢把目光集中在某朝某代,或某一重大的历史事件,他们写作的重点在于主线鲜明。还有一些则是以文明更替为单位讲述过去,宏观概括,重点在于文明的发展与更替。但《人类简史》的作者,所描述的则不同以往,他的脑洞很大,他的'关注点不是国家,也不是文明,而是人类,人类如何从弱小变成能站在食物链顶端物种,人类又将走向何处?作者将为你一一阐述。

围绕整部书,都绕不开一个词“认知”,在传统的认识中因为自然选择,人类学会了进化,但作者却认为是因为有了“认知”,智人淘汰了所有的竞争者,同时“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让智人从食物链底端一步步到顶端。但更令我震撼的是作者的观点,例如在作者看来,“农业革命”是史上最大骗局,“农业革命真正的本质:让更多的人却以更糟的状况活下去。”农业革命所带来的并非是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反而让劳动人民承受着不该有的辛苦与过着比原始的采集者更辛苦、更不满足的新生活,它促使人类从原本悠闲且丰富多样的日子变得单调沉闷又辛苦。

换个角度设想一下如果农业出现在现代社会,现代人会选择现在的舒服安逸还是辛苦沉闷,它还会像回顾历史一样得到认可吗?我无法想象。但,尽管有太多缺失,农业已经是我们现代文明的根基。正如历史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结合。作者的观点独到之处在于他强调了“智人”的幸福感,他痛心作为社会细胞的个体,“人”在历史长河中的失语,一如他在书中,常常切换视角,从被人类圈养牲畜的眼光,被人类培育农作物的眼光,向占据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发出声音。

人类简史读后感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以色列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得成名作《人类简史》,相信看了以后你会对人类有了重新认识。

“human”这个单词大家熟知的意思是“人类”,但是它真正的含义是“属于人属得动物”。“属”是生物学上的一个分类,比如我们熟悉得狮子,老虎,豹子,美洲豹他们虽然是不同物种(存在生殖隔离),但是却有着共同的祖先都属于“豹属”。事实上在250万年前到1万年前地球上至少存在6种不同人种,他们是同时存在的,而不是我们误以为的线性进化:匠人——直立人——尼安德特人——智人。今天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智人的后代,而且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种。也许你会奇怪世界上不是有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么?对于是否是同一物种,就是看两个物种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白人和黑人可以结合生育后代,后代同样也具有生育能力,这说明他们之间是不存在生殖隔离的。

接下来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祖先智人是如何站上食物链顶端称霸世界的。

大约200万年前,远古人类开始离开家园,足迹遍及北非,欧洲,亚洲的广大地区。为了适应不同地区的环境,人类开始朝着不同方向进化,于是有了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智人,匠人等等。我们的祖先智人并不是靠肌肉打天下的,在整整200万年间,人类一直是很弱小的存在,相对于整个食物链来说都是边缘化的物种。直到10万年前,智人的崛起,很快就登上食物链的顶端。狮子和鲨鱼花了几百万年的时间进化才最终到达食物链顶端,因此生态系统也发展出种种制衡。尽管狮子越来越强壮凶狠,但是瞪羚也越跑越快,鬣狗也越来越懂得合作。人类过于仓促的地位跳跃,让生态系统都猝不及防,甚至智人自己都不知所措。

从此我们的祖先智人一发不可收拾的爱上了杀戮,每当智人到达一个新的地点,当地的原生人种和其他物种很快就被灭绝,仅用了两千多年的时间,我们的`祖先就从北美极寒的阿拉斯加一路疯狂血洗到了南美的阿根廷火地岛,这期间北美47个属,灭绝的34个属,南美60个属灭绝了50个属。前面已经提到了狮子,老虎,美洲豹同属于一个属,而我们的祖先灭绝生物从来都不是按照数量来计算,都是以属为单位的。我们的祖先还仍不满足于此,飘洋过海到了澳洲大陆,由于澳大利亚大陆和欧亚大陆在地理上是长期隔离的,所以澳洲大陆的生态系统比较特别,除了鸟类和爬行动物,其他动物都是有萌萌的育儿袋。但是我们的祖先到了以后异常兴奋,澳洲24种体重超过50公斤的大型动物灭绝了23种,或许是袋鼠的可爱让我们的祖先心中泛起一丝波澜,不然今天的澳大利亚袋鼠是不存在的。这种疯狂的种族屠杀和物种灭绝持续到了一万年前,终于尼安德特人,直立人,弗洛里斯人,丹尼索瓦人等其他人种无一例外的被我们的祖先智人团灭了。从此智人遍布世界各地的大部分地区,达到了食物链顶端,一步成神,称霸世界。(事实上中东和欧洲人体内含有1%-4%的尼安德特人的dna,美拉尼亚和澳大利亚原住民最高有6%的丹尼索瓦人的dna,这就涉及到作者提到的混种繁衍理论和替代理论)。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祖先如此迅速地达到食物链顶端呢,作者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源于7万年前的一次认知革命。一次偶然的基因突变改变了人类大脑的连接方式和沟通方式,其中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新语言的诞生。新语言的特别之处在于人类可以讨论虚构的事物。比如在认知革命以前,任何动物都可以说“小心,有狮子”在认知革命之后,只有智人可以说“狮子是我们部落的守护神”就意味着智人可以讲述没有看过,碰过,听过的事物。这赋予了智人一种前所未有的能力,就是进行大规模合作的能力,大批互不相识的智人因为同样相信某个故事就能走到一起进行合作。

其实从古至今人类任何大规模的合作根基都是基于相信某个虚构的故事。例如国家的根基是国家故事,两个互不相识的塞尔维亚人只要相信国家主体确实存在,就有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拯救彼此;教会的根基是宗教故事,两个素未谋面的天主教徒因为同样相信神被钉在十字架上,就能参加十字军东征;司法制度的根基是法律故事,两名律师在法庭上剑拔弩张,是因为他们相信法律,正义,人权。但是事实上以上这些概念都只是存在于人类自己的发明,存在于人类想象的故事里。在这个宇宙中没有国家,没有神,没有法律,人权,他们并不是客观事实,而是想象的现实。

在认知革命以前,智人只会像人类的表亲黑猩猩那样靠着社会本能维系着一个个小团体,一旦团体较大,社会秩序就会崩坏,团体也会面临分裂。但是认知革命之后,智人就能通过讲述虚构的故事来集结大批的人力进行合作。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被不同的虚构故事和概念围绕,随着人类社会的壮大和复杂,维系社会秩序的虚构故事更加细致和完整,所谓的文化就是这样诞生的。

人类曾经是非常凶残的物种,直到今天也会因为意识形态的不同,宗教信仰的不同或者任何其他理由都想把对方赶尽杀绝。但是文化演变让人类走入文明社会,而且文化演变的速度是快于基因的演变。事实上无论是雄性还是雌性都有滥交的倾向,都想要把自己基因传递给下一代,这都是基因控制的(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自私的基因》这本书)。但是天主教父,佛教高僧,太监会自愿放弃生育,这种对抗基因指令的行为是缘于文化的发展。

以上内容也只是《人类简史》这本书的一部分内容,而认知革命也是作者提到的人类历史三大进程之一,人类历史的三大进程分别是认知革命,农业革命以及科学革命。

人类简史读后感

思考的代价。题目很有意思,思考事情需要什么代价呢?编者(夏老师)认为,这是在说在250万年前,人类处于食物链的中游,获取食物比较困难。那就只有通过减少自身消耗来减少食物需求。而人的大脑需要大量营养来维持,导致食物需求上升,而人类相对于猛兽,抵抗能力不足,因此狩猎采集工作难度加大。这就是思考的代价。

作者举例说明人和其它动物大脑的区别。60公斤重的哺乳动物大脑的平均容量为200立方厘米。而250万年前最早的人类大脑容量约600立方毫米。而现代人类的脑容量在1,200到1,400立方毫米。这就是说,人的大脑进化了。但这种进化并非不费力的(no—brainer)。

作者认为,为了维持大脑能量消耗,人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肌肉萎缩。

大脑为什么能量消耗大?现代人的大脑只占身体总重量的2%到3%,但身体在休息的时候却要消耗整个身体所需能量的25%,而其他类人猿则只需要8%。

那为何肌肉会萎缩?编者认为逻辑是这样的:人类相对于其它凶猛动物来说是没有战斗能力的,因此人类只有减少活动才能避免被猛兽袭击,虽然生存了下来,但人类肌肉因此而退化萎缩。作者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无尾猿可以轻松地将一个人撕成碎片,就如同撕一个布娃娃一样。(编者注:人类不仅面临猫科大型动物的猎杀,还有同属于人属下的其它人类!)。

作者没有继续讨论一下,而是话锋一转,讨论起人类的另一个优势,直立行走。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双手,也让人的双手得到巨大的发展。最终,人可以用双手完成非常复杂的任务。比如制造出精密工具等。

但直立行走也有其缺点。人最初是四肢爬行动物,要实现直立行走,患上了背疼,脖子也变得僵硬。

而女性付出的代价更大。直立行走需要盆骨更窄,因此繁衍后代受到了影响。死亡率变高。孩子生得越早,由于其头部比较小和柔软,因此母亲更容易活下来。这就导致孩子早产。作者说到,人类幼崽需要依靠大人多年的照料,才能独立。而小马驹刚生下来就能跑能跳,小猫仅仅在生下来几周后就能离开妈妈觅食。

因此,人类培养出非凡的社交能力,也产生了社会问题。(编者注:因为人类只有相互合作才能生存下来,所以产生了部落,也就是社会。)作者强调,人和其它动物不同,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

作者接着说道,虽然人具有较大的脑容量,会使用工具,高出其它动物一等的学习能力以及复杂的社会结构,但在200万年中一直处于弱势和边缘地位。100万年前的人类生活在被肉食者追杀的恐惧中,也捕捉不到什么大型动物,主要靠种植植物,采挖昆虫,偷捕小动物,吃腐肉为生。直到40万年前人类才开始捕猎大型动物,10万年前人类才位于食物链的顶端。

不过作者指出,人类之前其它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物种,其进化是漫长的,持续数百万年,而人类进化太快,整个生态系统无法逐渐调整,人类自身也不能很好地自我调整。人类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因此对于保持在食物链顶端的地位充满恐惧和焦虑,这让人类变得凶残和危险。而人类历史上的许多灾难,从伤亡惨重的战争(编者注:英法百年战争,一战二战等)到对生态系统造成巨大破坏的浩劫(编著注:因气候变化而导致的海啸,物种灭绝等),都是由此而来。

编者对最后一段的真得觉得很赞,不愧是历史学家,从历史进化的角度剖析人性,观点独到!

《人类之谜》读后感

徐星如书里令我有深刻印象的故事是奇怪的“蜥蜴人”书上写道:蜥蜴人出现在美国南卡罗莱纳洲出现,他们身高2米有余,身体是绿色的,眼睛是红色的,因为这种生物身体像蜥蜴,所以被称为蜥蜴人,他们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5公里以上,可想而知是多么的快,他会飞也会跑。

善于奔跑,他把汽车当作怪物,常常攻击汽车,对汽车进行出其不意掩其不备的攻击,在夜晚活动,许多住在美国南卡罗莱纳洲的人都见过他,听说过他,只有少部分的`人不知道。

呕!这可真是可怕呀!这本书让我知道:人类虽然是最聪明的地球生物,可是,人类也不明白许多道理,不知道某些生物,分析不出许多谜团。虽然人类有许多谜团至今没有解开,但是我相信,总有一天,这些谜团会一个一个的被人类解开,被人类一个一个了解,揭开神秘的面纱,就会有新的面貌,至少我相信会解开的。因为人类是聪明的生物!

《人类还不了解人类》读后感

人类还不了解人类?我看到这本书时,心中充满了疑问。作为地球的智慧生物,人类有着几千年的文明。从古到今,人类一直没有停止对宇宙间万事万物的探索研究,积累到今天,人类已经能遨游太空、深潜海底了,科技水平相当发达了,难道连人类对自身还不了解吗?我带着疑问,好奇地掀开那张深蓝色的封面。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人类还了解的人类》从人类起源这个古老话题拉开序幕,娓娓解释了许多困扰人类的谜团。作者用包罗万象的笔和探究真相的心,吸引我如饥似渴地读下去。

一则则匪夷所思的故事展开,我仿佛经历着一次真实的“格列佛游记”。在这奇异的旅途中,我的思绪起伏不定,时而疑云重重,时而豁然开朗,转瞬又跌入更深层次的困惑。几乎每一个章节都引发我深深地思索:人类从哪里来?是古猿进化的吗,还是海猿,或者是他们的结合体?美人鱼真的是海底的'亚特兰蒂斯人吗?深海里真的存在比陆地上更先进的文明吗?蓝肤人、绿肤人、怪眼人、腹语人又是怎样的部族呢?还有梦游、超能力、灵魂、ufo......书中作出了解释,或者说是尽量真实的记录。但是,众说纷纭的科学界并没有一致认可的答案,因此,许多问题还是个谜。不过,我相信,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类一定会揭开这些神秘的面纱,找到正确的答案。

《人类还不了解的人类》这本书里讲述了很多超乎寻常的事情,虽然它们的真实性有待人类去考证,但我宁愿相信是真的,因为通过这本书,我感受到科学的神奇,对科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将努力为科学的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不过,有一件事我希望它只是个传说,就是玛雅人关于地球毁灭的预言。毕竟20xx年已经来临,如果人类还来不及真正了解人类就要归于轮回,岂不是深深的遗憾啊!

人类简史读后感

作者视角宏大,不拘泥于一国一土一时代,而是类似于外太空史学家,对人类的历程进行复盘。复盘了人类历史上三大革命: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工业革命。

1.认知革命开启了历史,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为有独特的语言。人类的语言不仅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传递根本不存在的事务信息,即虚构的能力。而虚构,不只让人类能够想象,更重要的是大家可以“一起”想象,从而编织出种种共同的虚构故事。照作者的观点,国家、宗教、公司、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所有这些概念其实都是虚构的,而正是因为这些虚构,使智人能够灵活合作,并且创造出“文化”。

2.农业革命加速了改变,农业革命的影响,意义深远。告别了狩猎与采集时代,人们开始固定安居下来,有了村庄、城市等。动物的命运也跟着改变,人与人之间因为有个固定房子也开始有了我们与你们的边界,在推动建筑学发展的同时人的心理也在演变。生产力的提升培养了社会的精英阶层:国王、战士、宗教人士等等。

3.科学革命创新了局面。基于作者的观点,金钱、帝国、宗教是凝聚人群的三种力量。有限责任公司的产生是人类很重要的发明,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金钱正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做有效的互信系统。

4.历史是二级混沌系统,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因此永远无法预测。这就是所谓的历史永远无从假设。了解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拓展视野,了解更多的可能性。

5.科学革命是无知的革命。科学革命之所以产生在欧洲,根源在于当时欧洲人巨大的好奇心。承认自己的无知,即留白,并付诸于行动去探索。

6.人类全体财富的基础,就在于希望增加个人利润的自私心理。

7.现代经济之所以能够成长,是因为我们原因信任未来,资本家也愿意将利润再生产。

人类简史读后感

曾经一度痴迷与春秋战国和魏晋南北朝的磅礴历史和慷慨义士当中。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就这么去了,他所认知的世界摈弃了利益、仅依靠义气来诠释生命。“宁赴湘流,葬乎江鱼腹安能皓皓白,蒙世俗尘埃乎?”屈原也就这么走了,他所认知的世界失去了色彩,只剩下苍白,所以他要让自己的一腔热血染红这个腐朽的国度,在永恒的历史长河重现当年怀王“一鸣惊人”的大国风采。如此种种,不胜枚举。

但随着我了解的越趋深入,我的志趣却越来越难以和当今现实社会相融合,我向往那种自由热血的年代,而不是像现在这样被现实压迫的日常生活。

于是,我翻开了这本《人类简史》,这是所有我曾看过的历史书中都未曾有过的格局,第一次,过去与现实相融合了,我这才明白,原来我死守的那一块净土,也不过是长河中的沧海一粟,不过是古代残酷冷兵器时代中为数不多的人性的温暖,而我之所以能知道它并得以心生向往,也许,不仅仅因为它是现在人们所缺少的,而更因为这即使放在古代的人们当中也是难能可贵的。

人类的历史,不可能总是允许我选择我所喜爱的去读,而忽略更为广阔的灾难和痛苦,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多的,应该说是格局,而后才是思想。感谢作者,这本书,我很喜欢。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