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指导下教学(专业22篇)

时间:2023-12-13 12:51:58 作者:笔舞

优秀作文需要有适当的修辞手法和生动的描写,以增加文章的趣味和吸引力。我们特地为大家收集了一些经典的优秀作文素材,希望能够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一、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阅读氛围。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学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力量。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识造成遮蔽”,“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一种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

在实践总,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宣布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请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的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饿汉”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我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的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会让他们的思想更自由。

二、加强新课程意识下的阅读内容引导。

[1][2]。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鸬鹚的`活动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

[1][2][3]。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一、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二、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t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但鉴赏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古诗教学的目标,诗的诵读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的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使学生真正享受到审美的乐趣。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小学音乐课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随着新课程的推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些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经验面临严重的挑战。传统的音乐教学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教师是课堂的主宰,把学生看作容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只传授知识概念、技能方法,只要求实际模仿。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开始关注课堂的民主开放,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想象和创造的环境,始终使学生的学习处于兴奋之中。音乐教育出现了全新的、可喜的变化。下面我谈谈自己在学习音乐新课标中的一些体会。

一、转变视角。

新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吸收了现实生活中新颖的音乐场景,构建了丰富的教学形式,教材汇集了许多新信息、新设想。新教材还设计了学生进行音乐创造的生动情景,如“音的强弱”、“音的长短”等,教师要利用教材创设的情景,让学生体验感受。比如,“音的强弱”一课,以音乐故事的形式出现,先将动物的叫声引入,以自然界的声音引到生活直至音乐中,从生活开始、到生活结束。这样的课,寓音乐教育于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游戏中感受、鉴赏、表现音乐,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参与,置身于具体情景之中。

二、转变学习方式。

在教育变革时期,音乐教育工作者应以学生为本,站在小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改革传统的唱歌课、音乐知识传授课和思想品德教育课,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教材,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或促进者,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倡导体验、模仿、探究、合作及综合式的学习,强调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创设便于师生交流的教学环境,建立平等互助的师生关系。这一切,旨在改变过去单向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在亲身体验或实际模仿的过程中,怀着探究的兴趣,主动学习。

三、转变教学重心。

1、丰富情感体验、培养表现能力。

比如,以唱歌为主的课,不光是教师教一句,学生唱一句,学生还可以自主地选唱歌曲,并有当众表演的机会,有时甚至是以学生选唱为主。乐器演奏则强调学生体验、参与、探索的乐趣。听赏课曲目的选择则要为学生提供多听、反复听、对比听的可能。还有,新教材中出现了一种新颖的教学活动形式——综合表演,为学生提供了歌舞、情景剧等活动形式,教师则在具体环节上给以指导。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演唱、演奏能力及综合艺术表演能力。

2、强调创造探索精神。

新教材还有一个特点是开放式,给教师和学生很大的创造空间。创造是艺术乃至整个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艺术教育功能和价值的重要体现。音乐创造因其强烈而清晰的个性特征而充满魅力。在音乐课中,生动活泼的音乐欣赏、表现和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他们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他们的想像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呈现方式上,教科书只提供了适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内容和活动领域,附以启发性、提示性文字及插图,给学生和教师留出足够的自由表达和灵活发挥的空间,教师要很好地把握,力求在创设新的教学环境和思维空间上有所突破。除了教材,教师还可以因时、因地制宜,结合本民族、本地区的特点挖掘同类教材,以充实教学容量,扩大学生视野。

3、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

新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注意了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联系,力求做到歌、舞、乐、戏、画的结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多种艺术的综合。比如,教材中《爱劳动》,选择了动画片《三个和尚》,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同时欣赏了我们本民族特色的音乐,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感受,提高了学生音乐鉴赏、表现、创造以及艺术审美的能力。还有在教学中要潜移默化的陶冶学生的群体意识和合作精神,增强学生音乐表现的自信心,在具体的艺术实践活动中陶冶这种情操。

四、改变知识传授,定位艺术熏陶。

我国的音乐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了它的知识性,而忽视了它的艺术性。显然,这种注重“知识”忽视“艺术”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现代教学理念,与新课程标准也是背道而驰的。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更多的是要让学生“审美”。学生在审美过程中,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理想境界所吸引、所陶醉,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使音乐艺术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情智互补的作用和功能得到有效的发挥,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长此以往,学生们必然会在“审美”的艺术教学中受到熏陶,从而用他们的“爱”去感染身边的人,最终使这个社会是一个充满美的社会。教师应从学生出发,多营造一些发现美、传播美的良好氛围。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音乐新课标学习心得。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古诗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大多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动人的诗情画意。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和指令包办,学生就会兴趣寡然,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他们自然而然地步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启迪,达到积累祖国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一、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1][2]。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以审美为核心”“重视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等新的教育理念,这不仅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课程环境,新的展示平台,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现就近几年来的学习与实践,淡几点教学体会.

作者:易新华作者单位:江西省万安县实验小学刊名:江西教育英文刊名:jiangxi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2关键词: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言志,诗传情,古诗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有益于培养他们的诗学素养。应当说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当充分重视古诗教学,并力求探索出教学古诗的新思路。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中,我们似乎在走模式化的道路,“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似乎已成为古诗教学的万能钥匙,习惯于古诗教学模式化的教师们在备课时自觉轻松,不假思索地套用这三步曲,娴熟用之。本来意蕴悠远、营养丰富的古诗大餐被教师们翻译成一碟索然无味的小菜。古诗教学最终被简化成会背诵似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置古诗词文学营养和民族情结于不顾,把学生当作接受的容器以一灌之。因此多年来的古诗教学课堂上缺乏对古诗词热爱的情感,课下没有注重古诗词的拓展、延伸,缺乏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缺乏对古诗词语言文字的拍案叫绝,学生们似乎只是机械地“翻译”,苦苦地背诵。教材中虽编入了许多令人叫绝、千古传诵的经典诗词,然而在学生眼中却如过眼云烟。因为他们没有从古诗教学中体悟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没有从教师那里感受到民族文字的挚爱,没有情感,何谈滋养?优秀文化遗产又如何继承和发展?因此笔者呼吁古诗教学必须站在大语文的角度,高屋建瓴,探出一条新路来。一、情感引领,架起文学桥梁,教师是关键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或咏物寄情,或抒情启思,首首脍炙人口、境界高远,蕴涵哲理,令人叫绝的文字背后,都隐含着诗人彼时彼刻的心情故事。在浩瀚如烟的文学长河中,古诗就如璀璨的明珠传承着华夏儿女的血脉精髓。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理应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架起这道通往文学圣殿的桥梁。这就要求教师自身具有厚实的语文功底,用对古诗词的喜爱,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带着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带着对古诗词的崇敬之情,去学习、口评、赏析,从中汲取文学营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这里所说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理解、运用,就要靠教师用情感去点燃。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是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可以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总是以理性俯视学生,以漠然试图激起学生的情感,这如何做到新理念要求下,教师应做“平等中的首席”呢?因此要想使学生具有激情,教师首先要做到有热情,教师理应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法呈现多样化,力戒刻板,张扬创新,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每一课,都应找准激情点,以此做契机。如《静夜思》是思乡的主题曲;《赠汪伦》是挚友篇;《登鹳雀楼》则既抒发志向又蕴涵哲理,这一首首诗作饱含诗人的深情,教师只有以情激情、找准情感基点,才能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中学习语言,才能使学生从中获取情感与人文精神的养料,起到丰富他们的感情世界,开启艺术想象力,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性格、气质和语文品质。二、立足诗词,放眼于培养学生的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的基础。”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这里有量的积累,“课标”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应背诵240篇诗文,九年课外阅读量达以400万字以上。学生是最可塑的诗人,教师要着力发现培养。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夏丐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里,‘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只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只解作春天的雨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功、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不是无情物而是有情人,他应有健康的人格、丰富的情感世界和艺术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样望月垂泪、见花生情,但也是一个内涵厚重,情感丰富的人。因此在大语文观理念的指导下,古诗教学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文学气质,诗学素养,对语言文学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学生徜徉在文学的海洋中,领悟语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诗短小精悍,有好些诗在孩提时代学生已会背诵,教师应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积累,加以引导,激活兴趣。如鼓励学生主动背诵,开展“每日一诗”活动;偶有学生用上一、两句诗词,大加褒扬;采用讲诗词故事,诵诗接龙,出游诵诗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背诗的积极性,开展诵诗擂台赛,评选背诗小能手。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以诗文诵读为学校特色,请诗人、作家来校开赏析会,提高学生的文学品位,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不仅训练学生记忆力,还积累了众多的佳句、绝唱,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心魄相系的古诗文的独特美质,那才是真正属于他们成长发展的精神家园。三、淡化诗意,品析诵读,尊重个性化理解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由于每个阅读者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这就表明,阅读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有位哲人说:正是儿童承袭了人类最初的诗性性格,他们的智慧即指向眼睛看到的地方,也指向心灵看到的地方。教师不能以自己独白式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诗意的理解、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意的理解,只要学生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在诗意理解上要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诗人寥寥数语要表达的情怀却在字里行间,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绿”“何时还”等,都表达了一种浓烈的思乡情,学生通过品读理解,进一步体会到诗人思乡心切的心情,此时,再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与诗人产生共鸣,这诗与情,情与境的交融,则是古诗教学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学生领略到古诗词独特的艺术魅力。学生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音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四、多元教学,渲染意境,入情入境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让学生领略到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因此这就要靠语文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好的语文课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好的古诗教学同样给人带来艺术的享受,令学生回味无穷、余音绕梁。例如,教学中师生依靠诗意情境作画,教师的深情范读,相配的古典名画,师生诵读时配以古乐激情,欣赏现代作曲家演绎的古诗词等等,都能让学生体会到诗文中的诗情画意,激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师只有通过多种手段、媒体才能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古诗词讲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过品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作品质。如有表现诗人才情的“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那种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美感,这和杜甫立志“语不惊人死不休”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分不开的。也有体现诗人字字推敲、锲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教师引导学生赏析,品味的过程,也同时是向诗人学习习作的过程,这些隐性学习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品评、鉴赏的能力,将使他们今后的语文学习受益匪浅。五、拓展阅读,培养诗趣,积淀学生的文化底蕴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另外,在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的诗;学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与杜甫同时代的诗人还有哪些?以便进行拓展阅读,打开课外阅读的新视窗,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学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让他们感受到在古典文学中,自己所知仅是苍海一粟,从而激起他们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了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古诗课堂,当学生已水到渠成之时,启示学生自己去创作诗文、开绝句佳词赏析会、结诗社、写读书笔记、点评诗文,进行研究性学习,为自己出诗集、办诗文报等,学生从背诗、赏诗到作诗,经历了一种生命的快乐。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阅读指导下的作文教学

学校“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提出让我们忽然眼前一亮,有一种茅塞顿开之感。什么是语文课?语文课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语言的实践活动,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本着“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思路,提出了以作者写作文章的思路为统帅;以大量阅读、主题感悟为突破口;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为主要目的的语文教学思路。即“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教学法。

作文水平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它可以看作是评价学生语文素质的客观标志。与作文水平密切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和感悟,没有在阅读教学中的感悟,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无意识地把这两者割裂开来,造成作文教学指导上急功近利、事倍功半的现象。在教学中,只要我们把阅读感悟紧密结合,注重由仿到创,循序渐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课题的研究,使阅读、感悟与作文相沟通、相联系,从阅读感悟文本内容入手,训练学生自我表达,从说到写,变传统的“师授作文”为“自能作文”,融作文指导、起草、修改、讲评为一体,实施高效的作文教学。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注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理念,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种交际工具为我们服务。但无论是知识的接受还是思维成果的传达,都必须借助听、说、读、写这四种基本的语言能力才能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讲,读、写是不能丢弃的法宝。语文课本上的每篇文章不就是数学上的应用题吗?如果孩子掌握住了解答应用题的基本方法,无论里面的数字如何千变万化,她们还是能够根据思路解答出来。如果我们把每一篇课文都当做一道典型的例题,不仅仅让学生从课文中受到爱祖国、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学习课文中某些人物的精神品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怎样掌握住语言文字、运用语言文字与别人交流为自己服务,让他们成为会阅读、会表达、会写作的人。根据儿童的“模仿性”特点,依靠教材文本所提供的大量的范句、范段、范文作为读写结合的“中介”

想通这一点,阅读教学时,学生阅读课文除了从文字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的过程外,还存在一个从思想到文字、从内容到形式的逆向思维。第一步,感知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步引导孩子来琢磨文章的写作技巧。对于学生来说,你让他以课文为例仿写作文,我觉得就像给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一副拐杖,有了依靠,有了拐杖,写起作文来至少心中有了一定的层次。

“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以精心上好每节阅读教学课为主渠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内外阅读相结合,阅读教学与仿写训练相结合,使阅读感悟、复述表达、仿写作文三项结合,相辅相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如何使课文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呢?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一、审题立意,学习写法。

学生从中学会审题立意,了解文章的中心和选材,感悟作者分别运用哪些材料来突出文章的中心,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的详略及过渡衔接的,文章的开关、结尾有什么特点等,让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审视一篇文章的写作思路及写作方法,从而领悟写好一篇文章的写作技巧。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学生学习新课文总要围绕课题提问题,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阅读心理,通过审题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我们教学的每一步,常常紧扣写作,使学生每走一步,都有写作上的收获。如在讲课文《索溪峪的“野”》这样层次分明的课文,教师这样引导:

理解了题目的意思,老师让你写曾经游览过的一处风景,你准备怎么写?学生确定写作内容,有些学生说写写家乡的沙澧公园,有学生说写写暑假游览过的名山大川,学生的思路打开了,我接着问,在这篇文章中你准备表达什么样的情感?选取哪些内容?有学生说:我想表达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我先写景区的位置,再写有哪些美丽的风景,以及游玩的感受,还有学生说,我准备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记叙,重点介绍哪些风光。这时,我就顺势引导;“同学们,你们各自说出了自己的写作思路,非常好,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在游览了索溪峪后,作者是怎样写的,他在选材上,表达方式上和我们有哪些不同。”就这样,在学习课文一开始,就将阅读课文写作指导紧密结合起来。每一课都这样,从审题立意入手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文是就能把握好中心,在选材上能做到为中心服务。

学习完一篇课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后回顾学习开始时自己对课文题目的审题、立意、选材,想一想哪些地方自己做得好,值得肯定,在表达方法上哪些还需要多向作者学习。

就这样,在一篇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不仅积累了文章中优美的词句,感受了索溪峪的风光,更关注了作者先概括,后具体,抓住事物特点,运用联想、想象表达感受的写作方法。为仿写作文做好铺垫。

二、多种方法仿写训练.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唯一的途径就是多写。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是例子”一说就要求我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仅仅是体味情感,明意悟情,更重要的是凭借课文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听和读),运用语言(说和写),训练语文能力,培养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而阅读课堂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场。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活动为前提的:知识要在训练中获得,情感要在训练中体验,理念要在训练中感悟,方法要在训练中掌握。

在课堂教学中,写什么,如何写,怎样让写作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起来,我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1)以课文写作方法的特点为指导进行仿写。

语文课标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学生习作为他们打开了一扇自由的窗户,提供了一个自由驰程的舞台和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思想可以尽情地表达出来。但作为一名小学生,要想提笔就写出一篇优秀的文章,难度确实很大,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写作,头脑中即使有语言,有内容去表达,也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怎样用语言组织起来,条理清晰地表达出来。所以课文的学习就给他们提供了范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拐杖。明确了目标,拄着拐杖走路,尽管语言并不十分成熟,但他们能掌握这种写作方法,也能模仿这种写作思路,很流畅地表达自己的心声。如我们学习了《记金华的双龙洞》、《桂林山水》,学生就可以仿照课文写写《可爱的校园》《美丽的森林公园》,学习了《草虫的村落》,就走进大自然,像作者一样展开想象,写写自己观察过的小虫子,等等,有了课文作者的示范,学生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就扫除了畏难情绪,降低了写作难度,使孩子的感情随着语言自由飞扬,孩子们表达的灵感在笔尖喷涌。智慧的源泉就会在课堂上大放异彩,使我们的教育教学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2)以课文内容为依托进行写作练习。

我们教材中所选编的课文内容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精品,许多课文读后有的`能给人以遐想的空间,有的给人以深深的启示,这些课文内容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广阔的空间。《只有一个地球》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在寻找写作点时,学生们思维非常活跃,有的学生说,我准备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搜集到的资料,写一份保护地球的倡议书,有的学生说,我想以地球母亲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诉说我的痛苦,人类可能面临的灾难,还有学生准备从地球上即将濒临灭绝的物种的角度向人类发出自己的呼吁。学生们各种各样的写作切入点令我感到惊叹,看来,只要我们结合所学课文内容,给以适当的引导,学生的写作潜力就会被激发出来,作文练习就不会无话可写。。

(3)巧用标点仿写。

课文中的标点符号往往让读者余有未尽,引起读者遐想的空间。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巧妙引导,在不知不觉中利用课文中的空白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及习作的训练。如:课文《唯一的听众》第11自然段以省略号的形式出现,省略了原文的内容,我就引导学生体会,当“我”从妹妹的口中得知老人不但不是聋子,而是音乐学院的教授时,回顾老人陪我练琴的过程,我的心灵引起了怎样的震动?请结合课文内容,将“我”此时的心情写下来。这样,既进行了心理描写的写作训练,又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真是一举多得。

(4)选取名段仿写。

名家名篇名段往往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甚至是一生的影响。为使孩子终身受益,我们常常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潜移默化让他们加以运用。如《少年闰土》一课中两处有关闰土外貌的描写,刻画了闰土活泼可爱的形象,课后,我引导学生按照课文的写法,描写身边熟悉的同学的外貌,只写特征,不写人名,然后集体评改,让全班同学猜猜写的是谁,这样的练习既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又使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特点,进行外貌描写的方法,避免了以往学生写人物外貌时千人一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做法,为他们以后习作打下了坚实基础。还有的课文中侧重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特点,这些都为我们进行片断练习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5)理解课文续写故事。

许多课文的结尾意犹未尽,戛然而止,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种有效的资源让课文为写作服务。如《穷人》课文作者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使我们为桑娜和渔夫的善良品质所感动。课文结尾以桑娜拉开了帐子结尾,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时,我顺势引导学生,拉开帐子后,渔夫看到了什么?桑娜怎样向渔夫说?第二天,孩子们都醒了,渔夫和桑娜会怎样向他们的孩子说,再后来,一家人的日子过的如何?请展开合理的想象,续写课文。这样,既补充了课文内容,为孩子的想象插上了翅膀,又丰富了情感,深化了课文的主旨。

(6)教改诗词拓展思维。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一首首流芳百世的诗篇是中华文化的典范,它往往包含深刻的哲理。作为教师,有责任和义务为学生提供改学古诗词的舞台和空间,拓展孩子的思维和语言。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丰富语言积累,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要善于抓住古诗词这一奇葩,激发他们学习优秀诗文的兴趣,并灵活运用于现实生活。通过多次琢磨,反复思考,大胆尝试把我校潜心钻研的“突出阅读,注重感悟,强化写作”这一课题的做法与古诗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去诵读、歌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积极体验诗中蕴含的情感,并能把这种水到渠成的情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想象思维、创新意识得到发展,语言得以锤炼,所学内容得到巩固升华。每册书中的古诗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现成的画面,提供了一个自由想象的空间,孩子们通过这个舞台,把自己的认识和感想拓展成300-600字左右的文字尽情地表达出来。

巴金说,只有写,才会写。美国作家海明威说,当写得越多的时候,才越懂得怎样写。就这样,,我们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和习作训练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的写作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仿写、续写训练,每学期每位学生的习作训练达到30次左右。

鲁迅说,文章怎么写,我不知道,但一切有定评的大作家的作品就说明着怎么写。鲁迅都不知道文章怎么写,我们语文老师能知道吗?但鲁迅告诉我们,读大家的作品就能懂得怎样写,也就是说,多读才会写。杜甫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刘勰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可见,阅读量对写作的影响是直接的,不阅读,一切都是“空中楼阁”,徒有想象而已。与作文水平息息相关的就是学生对语文作品分析理解的鉴赏能力,没有一定的语文欣赏能力,就不可能有令人满意的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写作能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课外阅读为学生写作提供源源不断的活水,只有拥有大量的课外阅读积累,学生在作文时才能够尽情表达。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课外阅读方面,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写作打下基础,我们学校在课程的编排上,每周专门安排两节课时进行课外阅读,在这两节课上,学生可以看自己从家带的课外书,可以从班级图书角进行借阅,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在学校所设的读书俱乐部进行借阅,多种阅读渠道,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书可借,有书可读,每学期,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必读书、选读书,本学期,我们为六年级学生推荐的必读书有《绿山墙的安妮》、《根鸟》、《第七条猎狗》,选读书有《小海蒂》、《最后一头战象》、《水浒传》、《朝花夕拾》、《中华上下五千年》等。要求学生能讲述书中人物、大概内容,能谈谈自己的收获,每天坚持课外阅读半小时并作好阅读记录。每月举行一次班级读书交流会,可以全班同读一本书,交流自己的读书感受,也可以推荐一本好书,交流读后感等。为了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利用家长会、校信通等方式,让家长了解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使家长配合老师工作,做好督促,将每天半小时课外阅读落到实处,我们还通过评选阅读明星等形式,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这样,有效的引导再加上一定的激励措施,班级中形成了良好的读书氛围,学生已经养成了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大量的课外使学生开阔了视野,积累了词汇,陶冶了情操,潜移默化的学习了写作方法,使阅读与写作之间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只有将课内与课外结合,阅读与写作结合,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差异教学

多元智能理论是1983年由美国心理发展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智能不应该仅仅由单一的层面定义,需要从更多的方面正确反映出人的真实实力,主张从多个角度开发人的智力,肯定人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含了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肢体动作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存在智能。

1.2教学意义。

多元智能理论和实际教学活动具有良好的契合性。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能表现出较多方面的积极意义。首先,多元智能理论能充分实现语文课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良好推进,对教师的总体教学工作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师需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知识、语文应用能力和人文素养。高职语文教学活动涉及内容较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语文知识。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为现阶段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引导师生能在活泼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实现教学目的。其次,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在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能全面关注到学生的综合发展实力,从学生的各项智能情况出发,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多元智能理论不仅是学生个人的智力,更多的是在学生成长道路和发展过程中的各方面内容,这一理论在夯实学生综合能力方面具有重要影响。语文教师充分利用多元智能理论能充分关注到学生的个人发展情况、性格特征、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等多方面内容,能有效推进各项教学活动的开展,增强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最后,在多元智能理论之中,每个学生的智能都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区别只在于所属领域的不同。在高职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多元智能理论,将使教师能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保证教师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开展教学活动。客观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并产生良好的教学反馈,从而推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乐出于思,重于情。教出于爱,重于导。

素质培养是新课标的重点,音乐的思导突出,特色鲜明,更能够唤出师生的双边互动。

40分钟课间是师生互动的交流过程,即使交流也分主副,所以学居然为主,导为副。音乐的简单而多样化给学生的学起了主流性的因素,让他们听来容易学来轻松,素质培养自然也就不难的达成了。说反思我谈不上什么,可在音乐课上跟学生一起玩还真是一种乐趣,所以我还是想说说自己的一些经历。

一、思想交流。

“你们今天想学什么?”话音刚落,同学们都彼此张望,显然他们不知道怎么回答我。许久,角落里的一位同学举手,当然还带点害羞,好象还在担心什么?“xx同学请说”。“老师,我很想出去玩。”刚说完,教室里“哈哈哈哈”欢呼声一片,其实也不是什么欢呼声,是同学们在嘲笑这同学,边笑边看着他红红的`脸蛋,然后回过头期盼地注视着我,等待着我给他们带来的福音。当然,音乐老师嘛三句不离本行,玩是可以玩,但不能够离开音乐呀。好在新课标的音乐内容丰富,让我们接下来的时间都玩得开心、实在。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就是利用简单的对话,勾画出他们那童真的心声罢了。

二、活动交流。

“大家想怎么玩?”音乐该唱的唱了,该听了也听了,当然接下来就是玩的时间,这也是他们早就想知道的,想要的。那么,是不是我来安排他们玩呢?不行呀,应该听听他们的意见才对呀。显然,他们的玩法还挺多的,可也不能够离开时间呀,这是前提条件。时间就是要用音乐来控制的。提议时间到,最后还是我来做裁判,决定他们的游戏规则。此时的我真可怜,成了个配角,只好眼睁睁看他们玩,哎!当裁判员真不是滋味,下次肯定要选个可以参加的项目。这也许是新课标故意安排的吧!

三、音乐交流。

功能语境指导下的英语阅读教学模式研究

[摘要]:本文比较详细而具体地阐述了作者自新的《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出台以来在自身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活动中的一些大胆改革和尝试,并用各种教学实例体现出良好的效果,力求创设出新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在《新课标》的理论指导下和教学实践活动中寻找到最有利于学生学习、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以人为本;”任务型“教学方式;拓展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多媒体教学资源;激励性的评价方式。

随着国家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部颁发了新的课程标准以来,在我国广大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工作者中掀起了一股”学习新课标,创设新课堂“的教改热潮。如何提升自身素质,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培养新一代综合性人才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需要,成了我们面临的一大挑战。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深深体会到,要改革课堂教学,首先应该对教师的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理念、教学思想进行改革,例如:用创新的精神、先进的手段对教学方式加以倡导,推陈出新;在教学活动中重视”以人为本“,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对学生的学马成果进行评价等等,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建立起开放的、民主的、活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带给学生愉悦的`学习感受,消除学习的焦虑感和紧张感,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独立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营造人性化的教学环境,在教学活动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1][2][3][4]。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阅读的差异教学

1。树立“没有差生、只有差异”的新的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个体趋异的存在不是智力高低的表现,只是+同智力组合的结果。学校里不存在“差生”,学校教育不能够放弃任何一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领域,只是有人显现的较早,有人显现@较晚。当个体受到较好的教育时,某拽智能就得到开发;k之,就受到压抑,甚至摧残。数学学科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计算、抽象、概括和空间想象等多方面的能力。智力组合的结果使有的学生在计算方面能力较强,有的在概括方面能力较强,有的则在空间想象方面能力较强,等等。因此,。我们要树立新的学生观:每一个学生都有他的个性和特长,都_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潜力,只要能为他们提供合适:的教育,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2。突出多元化和个别化,倡导新的教学观。

多元智能理论重在“承认差异,关注差异,有差异的发展”。为了尊重学生之间客观存在的楚异,课堂教学应充分考虑学生智能的恙异性和多样性,在教学设汁上突出多元化和个性化,充分发挥各种不同的智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在上数学课时,教师应摒弃——味灌输的教学方式,选择适合学生的学习方式。如:让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充分表达对数学概念、公式及定理等的理解;对“逻辑一数理”智能强的学生,教师可采取提问、解答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公式、定理的推导和对问题的进——步深人研究;让空间智能强的学生通过图形来理解和解决问题。在数学课的教学导人上,变“一元导人”为“多元导人”,即在传统口述导人的基础上,引进图形导人、乐异人。游戏分人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导人形式。

成长档案袋评价和活动表现性评价等。评价不再局限于正规考试,应由静态评价变为动态评价,把评价的重点放在理解和过程上,把评价与学生的学习过程联系起来,通过建立学生档案袋法,检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智能表现和专题作业情况。在评价目标上,应把知识与能力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评价的层次上,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要求不同的评语,使每个学生在评价中都能感受到成功。

二、实施差异数学教学的主要策略。

差异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生个体的学习需要,以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它是把客观存在的学生差异作为课堂教学的动力基础和可能性条件,把差异当做一种教育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以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发展实施差异数学教学的主要策略如下:

1。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意味着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是一种客观存在,它是教育教学活动的起点,更是教育教学活动可以借助的一种重要资源。任何教育都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之上的;不同的经验基础,意味着不同的发展可能性空间。无视学生在教学起点水平上的差异,教学就失去了生长的基础。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状况,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照顾到学生在认知水平上的个性差异,强调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利用成功心理,对学生实施成功教育。通过分层教学,使学生的每一种智能都能得到发掘,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看到自己的智能强项,让学生感觉到其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能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表扬,并能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强化自主学习动机,增强自信心。教师在课堂上应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大胆发表不同的见解,使“信息”得到交流,个性得到张扬,真正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爱好。

2。施行洋性教学令组,努力发掘学生潜能。

可由学生自己提出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变化情况,及时进行调整。二是对班内学生进行异质性分组,各组进行好中差搭配。遵循同组异质互助共进的原则,既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强调发挥个人的学习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差异互补、不断追求进步的.内在活力。

3。灵活选择教学方法,兼顾不同的学生的需要。

(1)课堂提问层次化。

教师课前应充分预设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引领性问题,并根据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生成的新问题,灵活地进行调整和重组。教师要设计出从易到难、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等多个层次的问题,让不同水平、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使全班学生都处于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讨论问题的积极状态,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教学内容差异化。

数学教材不是唯一的数学教学资源,教师应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开发教学资源,以丰富课堂教学。教师要按照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差异化处理。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明确各个层次的具体要求。

(3)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学生的需要。有一些学生由于基础薄弱,知识结构残缺,经常出现知识的负迁移,对当前的学习造成了很大影响。对于他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好知识铺垫’要讲清知识要点,使其能够正确理解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同时还要注意对其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一些学生对单一的知识点掌握得较好,但是在一些复杂、灵活的题目面前常感到束手无策,要引导他们侧重思维过程的分析,揭示知识的规律,帮助他们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引导他们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以提高其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对知识基础牢固、有较强的学习能力的学生,要以“放”为主’“放”中有“扶”,课堂上可多安排他们自学。教师尽量少讲,重在点拨。

4。重构数学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要善于运用评价发现学生的优势智能,使他们的优势智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再将优势智能领域的特点迁移到弱势智能领域中去,从而使教学能够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应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评价方案,重构数学教学的评价模式,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

(1)多元考试评价。

数学测验实行“保底不封顶”。“保底”指的是h常考试的内容和程度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面向全体学生,循序渐进,不肓目拔高,更不盲目操练髙考试题。“不封底”指的是日常考试还要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有展示和发挥的空间,试卷中适当增加有关思维品质的内容,如开放题、实际应用题和研究性学习问题等,以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行弹性评价方式,对方法新颖、解法多样的学生实行加分奖励,促使成绩好的学生主动挑战思维高度。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考试的分数,更要关注学生的整体收获。学生的学习结果不仅体现在学习成绩上,还包括收集与处理信息的能力,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态度;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实际上,这是通过发挥学生的语言智能、动觉智能、视觉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多元主体评价。

不仅教师是评价的主体,学生也是评价的主体,,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够促进其对个体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自我发展能力。学生间的互相评价能够搭建一个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一个客观评价他人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之间的了解。学生互相评价的过程,是他们进步的过程,也是通过发挥学生的内省智能来促进其发展的过程。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1、一切教学设施的配置与摆放以学生为着眼点。

学生课桌的设置是以小组为单位编排,有利于学生讨论与合作,形成一个团队意识,达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的。黑板的设置遍布教室,四面墙壁的黑板便于小组活动,展示交流起来更加便捷。这种教室的生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教室的填鸭式讲授,不必使每个学生每时每刻都在面向教师,他们大多时候还是保持着自己的坐姿,大多时间在进行着小组的交流与合作,只是在展示交流这个环节有所调整。教室里还设置了每组的评价栏,对每一个小组采取整体评价,有利于小组的互帮互学。

2、学习小组的组建是各方面因素的整合。

学习小组的设置,考虑到学生的成绩因素、男女比例因素、性格内外因素、学科互补因素、身高协调因素,甚至还有纪律均衡因素,以期达到各个小组在一个相对公平、有序、良性发展的基础上的合作与竞争。

3、教师的课改是全范围立体式纵深型的。

课改是思想上的认识和变革,课改是全员参与的整体氛围的构建,课改是深入贯彻临沂市教学策略的变奏,课改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践行。不搞花架子,不讲空面子,不做半拉子。深入灵魂,落到实处,见到好处。

4、教学的理念是人本、学本、生本。

长城中学的课改,是真正吃透了以人为本的精神,教学业务上依靠一线教师,设施协调上后勤跟上,组织形式上领导指挥,学校重心上以学为本,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

5、长城中学的`课堂教学定义。

长城中学的教学以小组为单位,以学案为引导,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导,构成了合作的、竞争的、高效的课堂。

二、长城中学教学对我们的启示。

1、教学理念的更新尤为迫切。

很多老师不敢放手,习惯于满堂讲授,或者认为有的科目不适合搞合作学习,说到底就是不相信学生,不放心学生。我们要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要敢于放手,积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高度概括能力。教师在课堂中要作为组织、引导、协调的角色而存在。

2、教学模式的实践更要大胆。

长城中学的五学六段教学模式实质上就是临沂市的三五x教学策略的实施和延伸,我们在小组合作学习上可以探究更有效的符合实际的做法。

3、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的配套工程要完备。

这里的配套工程不仅是指的硬件设施,更重要的是软的一方面。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进一步探索小组合作下的纪律管理、小组合作下的评价机制、小组合作下的互帮形式、小组合作下的学习状态,还要建立系统的学案形成体系。

4、教学评价需要进一步优化。

要实施整体捆绑评价和个人评价相结合,要将鼓励性评价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三、对当前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1、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学生标号自然段落的习惯,上课读书翻页的礼貌提示习惯,良好的坐姿和饱满的精神习惯,声音洪亮的普通话习惯,积极思考踊跃回答的习惯。

2、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朗读。语文是一种语言的学习,所以应该注重这种特有的科目的特点,包括朗读、默读、速读、背诵,吟唱。

3、语文教学更要关注学生的语言。学生的语言要去生动、凝练、概括。

4、语文的教学模式要进一步深化,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2,历届校友在实习中学任教情况及对母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意见。

3,从教育实习看,本专业中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应做哪些改革与改进。

4,实习中学教学质量调查与研究。

5,双重角色的自我体会。

6,师范生的智能结构与品格结构研究。

7,五年来我校毕业生的教学素质区域调查。

8,师范生的素质教育研究。

9,教育评价的改革与建设。

阅读教学

1、坚持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我们深深认识到,如果教师不学习,教研活动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本学期我们根据实际情况,组内教师深入学习《国家课程标准》、《有效备课》等,认真做好笔记并组织教师学习和讨论教学中的热点和冷点教学问题,从而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认识教学新策略,并积极利用新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让教师从经验型向专业型,科研型转变。

2、扎实搞好常规教研活动。

我们组同事之间是团结和睦的。在隔周周二的的教研组活动中做到“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每次都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进行。活动中对每一章节可能出现疑难问题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进行预设和分析,对近期要进行的教学内容由一个人进行分析主讲,其他人补充发言,针对如何突破重难点一起探讨,交流各自的良策,并一起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互相借鉴,努力在教学上体现出自己的特点。备课活动中对已经上过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反思。找出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时补漏,探究课堂教学的艺术,处理学生中的疑难问题。提高我们每一个人的业务水平。

3、组织各类竞赛,促进学生个体发展。

在学生方面,本学期为了促一促各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们低段数学组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了数学口算竞赛,动手操作及解决问题的比赛活动,教研组在赛前有计划、有准备,赛后有反馈总结、有奖励。同时就存在问题,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如何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制定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二、深入开展校本教研。

活动,如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典型课例的磨课,错例收集分析,课题教学故事交流等,实现教研和科研的紧密结合,提高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低段学生,由于年龄小,知识结构尚未形成,思维还没有成熟,在数学学习中容易出现许多错误。针对这些我们制定了小课题“低段学生计算常见错误分析及对策”,主要针对他们在平时作业中常出现的一些错误进行分析并寻找相应的解决策略,教给孩子具体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自我反思和改正错误,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通过该课题的实践和研究,我们找到了今后对待低段学生数学学习中常见错误的分析及应对策略。主要有以下几点:

3、粗心致错的矫正策略。

(抄错、写错、计算错)对于这一类型粗心的学生矫正的方法需要学生的努力和老师与家长的监督密切配合。草旦发生就更加引人注目、促人思索.因此,在教学中可多途径稿潦草、字迹模糊,计算马虎,急于完成是抄错写错计算错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学生平时端正学习态度。惊讶产生于意外,意外之事一创设情景,设置一些有一定因抄错写错而产生严重后果的事例,这样能激发学生惊奇感,以提高学生去纠正粗心错误的愉悦性,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兴趣。

(少看、漏看、跳跃看)对于这一类型粗心的学生矫正是培养学生的阅读方法和分析能力。可选准时机,有意按照学生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歧路适当出错,把错误重新暴露给学生,以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使学生能分清错误类型,搞清问题之所在,从而做到对症下药、清除病根。

(概念不清认知错误)对于这一类型粗心的学生矫正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的理解掌握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多种途径,多个层次,来理解定义和概念,对于相同相近相似的概念和定义,还可以进行及时的分析和比较,比较他们之间的相同相似的地方,也比较他们不同相反的地方,并以自己的方式建构知识体系,从而真正的理解概念,掌握知识,应用概念。

(类似题目混淆)对于这一类型粗心的学生矫正的方法是,遇到作业中,是是而非的内容千万不能放过,对相同相近的题目多进行比较对比,找出题目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多进行归纳和总结。引发学生一系列的观察、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在辨明了以上错误之后,使学生澄清了有关概念,并对粗心的后果有了更深的了解。

三、存在不足之处:

1、运用理论指导实践不够。虽然我们通过自学、外出培训等形式学习教育教学理论,但在将理论转化为具体的教学行为时还是碰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所以,今后我们应更多阅读教育刊物,多观看名师教学课堂录像,多写写教学反思以进一步提高理论素养并更好地用理论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2、常规教学创新的力度还不够。

3、专题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进一步细致,还没有形成有高度的研究成果来。

4、对于优等和有潜力的学生,他们的数学综合素养仍旧有待提高,计算综合运用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挖掘培养,整体的数学成绩还需再上台阶。

四、今后努力方向。

1、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不抱怨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开展教研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努力提高我们数学教研组老师的教育教学水平。

2、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能力训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古语“教不严,师之惰”,以此相互勉励。

3、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竞争的学习风气为主,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进行有序地有针对性的训练,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教学工作苦乐相伴。我们将本着“勤学、善思、实干”的准则,一如既往,再接再厉,力争以后在教科研、教学实践上做文章,争取早出成绩,出好成绩,把工作搞得更好、更扎实。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充分发展。

第一是情感为上原则。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中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教师给一个“母题”,如《马》,学生可以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如《马的说明》、《马的故事》、《马的构造》或《马的贡献》等。

第二是目标自定原则。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第三是过程开放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让学生建立自由的创作交流组织。如笔友。写作小组:每4人为一组,可在课外就某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然后再写作。“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组成3人小组,在课后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二是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件……的事》,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

[1][2]。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摘要:地图是初中地理教学最重要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是地理教师教学的主要工具,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主要工具。经常运用地图,可以增强地理课的直观性、形象性与趣味性,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帮助学生学习地理知识、巩固记忆。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地图知识的讲解和地图的规范运用。

关键词:地理;教学;读图。

在教学中我采取以下几种做法利用地图进行地理教学:

一、组织学生学习关于地图的知识。

七上地理第一章就是地球和地图,而七年级学生还很小,抽象思维能力很差,这就要求教师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并且学会阅读地图。首先,教师要想方设法把抽象地图形象化,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地球仪,明确地球是不规则球体而不是圆形,形成立体思维,在学习地球仪时,对经线和纬线的描述要组织学生观察地球仪,描述经纬线定义和特点。而经纬度的划分还要结合板图,指导学生观察纬度和纬线在南北方向的变化,经度在东西方向的变化,从而能准确地描述给定地点的经纬度位置,两点之间的相对方向。对于地球的运动这节课,教师除了运用地球仪进行演示外还需要教师利用肢体语言进行诠释,尤其是在南北极确定方向时,教师可以用自己的拳头演示,学生在正反两侧观察,得出北极逆时针向东、南极顺时针向东,化抽象为形象,同时明确地球自转方向永远是自西向东,但观察角度不同现象不同,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地理观念。其次,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在地图上辨别方向,如一般情况下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在经纬地图上确定方向是难点,教师要结合经纬线特点进行讲解。经线上接近南极向南,相反是向北;在纬线上与地球自转方向一致为东,相反为西。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教师要对学生明确指向标箭头指北,其左侧为西右侧为东。量算距离时要利用比例尺定义进行计算,强调计算结果单位换算为米或千米。再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读地形图,地形图的基础是等高线地形图,而识别山体的不同部位是本节的难点,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教具,通过动手制作模型后绘制等高线地形图,再组织学生观察归纳总结,得出等高线地形图不同部位的特点,如山谷处等高线向海拔高处突出,山脊处等高线向海拔低处突出,并且河流在山谷处形成,但等高线分层设色地形图运用的几率大一些(教师一定要强调好地形图与卫星云图的不同之处。如地形图上绿色为平原而卫星云图上绿色是陆地)。最后教会学生看地图图例和注释,会看地图图例和注释,是看懂地图的基础,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识别一些图例并记住一些特殊的图例如:铁路、公路、洲界、国界等。

二、指导学生学习阅读地图。

读图和从地图上归纳地理知识是学习地理最重要的方法。有些学生学习地理忽略了地图的运用,花费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很差。那么教学中怎么运用地图呢?首先,指导学生看插图下面的图标。地图下面的图标注明了地图的属性,新教材中地图和图片很多,所以教师要指导学生会找地图,不同地图要表达的主题内容不同。学生只有会看图标才能快速地找到需要阅读的地图,才能跟上教师的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其次,组织学生看地图要先看图例和注释。这是指导学生看图的基础,许多学生完成填图时,不是寻找代表该地理事物的图例,而是死记需要填注的地理事物在图中的位置,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有时还出现将纬线填注在国家上的问题。这种忽略图例的作用是教学的失败,会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厌恶地理,所以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看图例。最后,教学生读教材中的`插图,提取需要的地理知识。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读图,要紧扣地图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读图思考归纳,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总结,还要组织学生描述地理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并适时板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的读图、用图、记图能力,并且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果。

三、利用白板展示课本中插图,指导学生读图。

初一学生注意力低,在课堂上有些时候就跟不上教师教学的进度,这时教师可以利用白板展示书中插图,教师可以指图讲解。可以帮助学生迅速地从缤纷的地图中提取需要的地理事物,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用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四、利用板图锻炼学生记图能力。

现代教学利用多媒体组织教学很方便,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过于依赖多媒体的话,这课堂就会过于五彩缤纷,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影响了教学效果。所以教学中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利用板图组织教学。板图的特点是化繁为简,有利于学生速记地图,降低了学习难度。但缺点是因为教师的板图能力弱或板图失真,就会大大影响教学效果。这时我们可以板图和白板结合使用。最终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利用填图锻炼学生的读图能力和记图能力。

很多地理老师不重视地理填充图的运用,其实填图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学生在读图填图的活动中就会记住一些地理事物的位置,并且能够从地图上获取大量的地理知识。总之,地理教学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地图的运用。利用地图组织教学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非指导性”教学模式的首创者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这种教学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注意学生情感的发展、情感的释放、情绪的表达,决不为任务而忽视情感,也决不为目标而压抑情感;二是注重教学过程的主体性;三是注重整体性效果,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学;四是注重个性充分发展。

第一是情感为上原则。

以学生情感为作文教学的出发点,教师不再是作文教学的主宰者,而应该是学生情感的激发者和反应者,这就要求教师,一是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中学生活动的天地大多是学校和家庭,这大大限制了学生的感知范围,要想让学生写出或写好有真情实感的文章,必须使他们有大量感知了的事物在头脑中留下众多的表象。所以必须在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生活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生活的感受力。二是要出一些开放型的作文题目。例如,给出一个范围(不定题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确定题目进行写作;教师给一个“母题”,如《马》,学生可以据此确定一个有关“子题”写作,如《马的说明》、《马的故事》、《马的构造》或《马的贡献》等。

第二是目标自定原则。

要允许学生在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自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诸如文体、材料选择、表达手法运用、表达技巧的借鉴等方面,不搞统一要求,也不提统一标准。一般地说学生“自定”的目标总是较切合他们的实际水平,而且正因为是“自定”的,若目标含有一定的挑战性,会极大地激发他们的.自觉性、征服心和自信心。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可让学生变换题目写。对于同一事件,学生从不同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进行写作。如“登山”,可按中心、时间、人物、事件、感受等方面进行写作。二是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写。从多角度认识和表达,如“校园”,可写校园的景色宜人、过去的校园、未来的校园、校园中的新人新事新风尚、老师的辛勤劳动等。三是可让学生运用不同的技巧写。可按顺序写,也可用倒序写;可先总后分也可先分后总等。四是对课文进行补写、续写等。

第三是过程开放原则。

在写作过程中允许学生自己完成,也可自由讨论;可以一次性定稿,也可一人写多篇。总之,只要学生在“写”,教师对“写”的方式、过程尽可能不加干预。只要学生“写”的目标达到了,手段由学生自由选择。这一原则下具体的做法有:一是让学生建立自由的创作交流组织。如笔友。写作小组:每4人为一组,可在课外就某个社会现象、自然现象开展调查、实验、查阅图书,然后再写作。“作者——编辑——读者”群体:组成3人小组,在课后一人任作者,一人任编辑,一人任读者。二是教师要有民主的指导方式,促进学生大胆准确地表达,这就要求教师要鼓励并容忍学生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如《一件……的事》,学生一般都从正面写,其实还可从“反面”写,如后悔的事、伤心的事、想起来令我汗颜的事等等。又有学生写《我的母校》总是写校园如何吸引人,生活如何难忘,其实也可谈令自己伤心的事、令自己生气的事,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对此,教师应予肯定。

第四是“因材施评”原则。

在作文评价时,不要使用统一标准(正规考试除外),而应进行弹性的评价指导。就是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评价指导;不同阶段同一学生的评价指标也不相同;评价指标只求反映学生的进步,而不只求反映水平。教师首先应是学生作文的忠实读者,对学生多加鼓励与批评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同等重要。评价时要恰当评分,分数有“客观评定”和“激发动机”的双重功能。只要是好文章,或者尽管还有某些问题但已很好地达到本次学习目标的文章都可给高分,甚至满分。而60—80分的分数,既无鼓励作用,又难以区分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评语要具体,使学生既看到自己的进步,又知道存在什么问题及怎样修改。例如:传统评语中“写得欠具体”、“层次不清楚”、不如改为“对××我们都想知道得更多,对其再作一些描写好吗?”、“你写了许多令人感兴趣的内容,如能按一定的顺序写,我们一定可以更清楚地了解,你可否试着改改?”等。另外,要与学生共同评赏,对学生作文,每次可选出进步较快的1—2篇让全班学生找其中的优点。学生仔细阅读,发表意见,教师尽可能多吸收学生的意见。

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体会与反思

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冯恩洪频频亮相楚雄一时间冯教授的教育思想便传遍了千里彝山。11月上旬楚雄州教育局组织全州高完中的部分管理人员到内蒙古自治区包头二中学习考察。目的是学习包二中的教学改革--分层教学。通常的称法是“一本教材三种进度”。包二中是冯教授指导下的学校考察团的成员们带着一份好奇、一份渴望希望有所收获。一行在包二中听课、交流、感受在整个过程中大家都很投入很专心很热情。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一种愉快一种冲动。从这种教学模式中我们好像摸到教育改革的脉搏拿到了登入素质教育殿堂的钥匙。回来后分层教学模式便在全州的普通高中摊开转眼半年多过去了可以总结一下了因而就写了下面的文字。

一、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包头二中的贺校长介绍说,分层次教育,用冯教授的话说,叫“听得懂才有教学质量”。冯教授认为:我们要由过去的“避短教育”变为“扬长教育”。承认和尊重每个学生在智能发展方面都存在差异,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避短扬长,让“鸭子练游泳,兔子练长跑,老鹰学高飞”,这种方式,力图把学生的个性发挥到极致。“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冯恩洪教授建议学校去“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打破“课程”与“时间”的僵化组合,减少“圈养”的时间,增加“放养”的时间。学校教育应以“圈养”为主、“放养”为辅,因为“圈养”出规范,“放养”出个性。

贺校长说,学生的成绩相差8分,就有了差距,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就会不尽相同。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仍采用“一刀切”的班级授课,就是不顾学生水平和能力差异,这样势必造成“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的现象。必然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无法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就不利于学生的充分发展,甚至会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而分层次教学就解决了这个矛盾,因些,冯教授的“分层次教学”,很好地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分层教学要着力把握的三个问题。

1.分层教学中的“度”。按照学生的能力由弱到强把学生分成abc三层实施教学后,如何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一个合适的目标,学哪些,怎么学;教师教哪些,怎么教,这是一个核心问题。包二中没有很好解决,我们半年多的实践,也没能解决好,依然在困惑着我们的教师,尤其是较低层次的a和b,教学内容多了深了学生吃不消,少了浅了教学任务都完不成,这样和c层的学生差距会进一步拉大,这就和分层的目的相悖。分层教学的成功,有这么一个简单标准:学生的成绩要明显上升,ab层的学生要越来越少。包头二中的操作,例如b层和c层的教学,教师有相同的教学模式,有基本相同的训练题,只是c层的题多一些,深一些,教师给学生的引导不同,思考的时间也有别。我们基本也是这样操作的,但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很明显是不够的。怎样做才能使学生既“吃饱了”又能最大限度地向前发展?是否可以把知识区分为不同层面,如第一个层面,识记;第二个层面,理解;第三个层面应用;第四个层面,综合等等。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不同层面。但知识情况很复杂,这样简单划分未必可行。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长期关注。

2.分层教学中的备课。无论是包头二中还是我们,教师都同时教两个层次,那么备课怎么进行呢?目前的基本做法是:统一备课,统一教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时再作取舍和调整。这种做法优点是容易操作,在统一的前提下,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这是在求同的基础上求异。但这种做法明显有些勉强甚至可以说是不科学的,因为学生已经分为三个层次了,备课要强调的就是异而不是同。要强调三种不同的程度就应当有不同的教案,那么abc三种层次就要分开备课。可这样又不便于操作,备课变得很复杂,因为同一个教师可能是教有不同层次的,同一节课要参加两次集体备课,很难做倒。另外,这种备课很显然是立足教材或知识体系的因素多,立足学生学情的因素少,这样的备课本身就少了一条腿,教学就只能依靠模糊的感受和经验进行,教学的针对性肯定落实不到位。正确的做法是:分层备课。

3.高效率的.课堂是关键的关键。贺校长介绍说,怎样把课堂由拼时间转向拼效率,由一言谈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怎样把课外由拼辅导,拼练习转向拼学习效率?是分层次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这就不是简单的分层教学了,涉及到了更为宽大的学校改革命题。为此,包二中制定了“六步教学法”课堂模式:确立目标(辅助环节,约2分钟);指导自学(辅助环节,约2分钟);展开自学(主体环节,5至8分钟);反馈矫正(主体环节,5至8分钟);讨论总结(主体环节,约8至10分钟);当堂训练(不少于10分钟)。这个模式的目的,就是要把课堂主动权还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听课中我们看到,学生的思考自学时间,还不止20分钟,学生的讨论很热烈,思考很认真,能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这也就是说,包二中的课堂,抛弃了“满堂灌”,步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以素质教育为方向的良性循环过程。他们提出“课堂是学生的课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要“把思维还给学生”,要坚持“请学生走上讲台”、“把球踢给学生”、“领学生到果园,自己动手摘果子”等原则,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为主旨,以训练为主线。如果不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分层次教学就失去了成功的保障。而我们恰恰在这里没有做到位,依然是新课程老教师老方法老课堂,换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只学了分层次教学的“形”而离“神”甚远,成效肯定会大打折扣。我们只有一手抓分层教学,一手抓课堂教学改革,两手都要硬,才有望取得教改的丰硕成果。

三、几种应纠正的做法。

我州的分层次教学几乎都从是包头二中移植过来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一些做法确实需要改进,主要有:

不同层次学生应相对稳定。包头二中的做法,按学生学习达成度,一月流动一次,比如由b到c或由c到b。这种做法的优势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拥有了学习的自主权,即使在人格上也达到了人人平等。不利方面是,流动太快,学生适应有一定困难,有的还没有适应过来,成绩下滑了,就得走人了;学生太紧张,即使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毕竟时间太短;流动太快不利于学校监控,也不利于教学评价,给评价增加了新的难题。教学有其自身的规律,应该保持大致稳定,让师生都有一个适应期,以一学期流动一次为宜。

考试应有分有合。“分”即平时三个层次用不同试卷,让不同的学生都体验成功,如果试卷不分层,低层班的学生只能一次次地体验失败,很难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因而丧失了学习兴趣,教学也就失败了一半。考试成绩也可作为考查教师教学成效的依据。“合”即每学期abc三个层次有一次的相同试卷测试,用于掌握层次之间的差以及再次分层,也便于统一的教学质量分析。那种考试不分,资料不分的一刀切做法,显然是粗糙的。

学生工作应全员参与。全员参与才能保证分层教学的良好秩序,更重要的是,分层后,低层次的教学班没有“领头羊”,课堂缰死,学习空气沉闷,成绩在一段时间内会不上升反而下滑。学生工作单靠班主任显然不行了,更多的工作要由分层科目的教师来担当,这应当是分层科目的任课教师工作责任的一部分。

要树立现代教育观念。进行任何实验、开拓任何领域,成功与否均在于指导思想的正确与否、明确与否。“应试教育”的束缚不解开,只把教改当做应酬性的“小动作”,不把思想转轨到素质教育上来,不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想取得分层教学的重大成果是不可能的。

msn(中国大学网)。

“非指导”下的作文教学论文

叶老说:“在指导以前,先得令学生预习。”强调“预习原很同行,但是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进行个性化教学探索以来,我个人总是弄不清楚预习到底要预习到什么程度,预习过于充分怕给学生增加学习负担,也怕导致课堂上没有什么继续研究的空间了,不预习又总觉得课堂学习不能深入,浮于表面。预习的度拿捏不好,预习的内容就不知该如何限定,而对于预习后的考查更是彻底被忽略了。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前言中说:“讨论要进行得有意义,第一要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准备得充分,如果准备得不充分,往往会与虚应故事的集会一样,或是等了好久没有一个人开口,或是有人开口了却只说一些不关痛痒的话,教师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只得不再要学生发表什么,就此一个人滔滔汩汩地讲下去。”由此看来,在个性化教学中,预习还是要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做到越充分越好,这样课堂的起点也随之升高,学习才更加有效。而且预习是自学能力的形成过程,通过自己细心咬嚼过来的,才是终身受用的。那么预习需要做些什么呢?叶老提出了三个方面。

1.通读全文,甚至可以去掉标点,让学生自己去琢磨在那里停顿,在哪里划分段落。

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讲文章读通读顺,那么是真正对文章的字面意思做到了理解。而且在课堂检测的时候,也利于老师检测出孩子的预习水平和学习起点。

2.认识生字生语。

对于生字生词的预习,所有的小学生都在进行,但是小学教材每一课的生字量都在10个以上,孩子们逐个查阅字典,标注拼音、意思、词语会浪费很多的时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叶老认为,学生应该有专门的适合学习使用的字典以方便学生的预习,大概就相当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本通或教材全解,为了避免有的同学胡乱抄录应付了事,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且一无所获。叶老在《精读指导举隅》中指出“不妨由教师先行尽量提示,指明这一些字语是必须弄清楚的。这样,学生做预习工作才不至于是徒劳,写下来的笔记也不至于是循例的'具文。”考查预习情况时,可以看笔记,也可以看学生课堂上的口头表达。3.解答教师所提示的问题。每一篇文章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学习,要培养学生从文章线索、时代背景、文字的匠心、客观的优点和疵病等方面自主学习,但是“学生应该知道而未必能自行解答的,却不妨预先提出,让他们去动一动天君,查一查可能查到的参考书。”学生的解答或深或浅、或对或错,但在自己独立思考后,再来听老师的指导,理解的成都才会比较深刻。以上是关于预习的目的和内容,但并不是直接这样去让学生预习就可以了的,《精读指导举隅》中强调:“参考要有路径,思索要有方法,这不单是知识方面的问题,而且是习惯方面的问题。习惯的养成在教师的训练与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参考、训练学生思索,最好给他们一种具体的提示。”例如读《泷冈阡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读《先妣事略》。我们再日常教学的预习中,也可以这样引导学生这样参考阅读。

二、实效、简捷的课堂教学。

叶老认为学习汉语和学习英语一样,都是语言类学科,不应该只是心与眼的学习,心、眼之外,还要加用口与耳才好。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吟诵是不可以忽视的。个性化学习的探索初期,我们对吟诵稍有忽视,更多的关注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发表和交流个性化的观点。而个性化的吟诵,更应该被重视起来。关于教师的提问,叶老是非常谨慎的,他说:“不足以看出学生学习成绩的考问方法最好不要用。”既然要提问,就要问得有意义。对于教师的指导,叶老认为“有错误给予纠正、有疏漏给予补充,有疑难给予阐明,虽说全班学生都有份,但最后的责任还在教师方面。”而教师的点拨应尽量简短,滔滔不绝的三五十分钟,往往不如三五句更使学生印入得深切,“写在他们心上,而且要教它永不磨灭”。

三、时常温故。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时常温习和梳理学过的知识,寻求新生的了解与体会,有时甚至比继续学习的收获更大。叶老在书的例言中说:“事实上,能做到前言里所说各项的还不太多,但希望大家继续努力,达到哪些标准。那些标准绝不只是理想的。”那些标准绝不只是理想的,因为叶老已经用自己的实践证明了这一点。但是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背景下,“那些标准”却变成了遥不可及的。个性化教学的呈现和探索,再次用实践告诉我们:那些标准绝不只是理想的,我们的研究方向绝不只是理想的。

阅读学与中学阅读教学

教科书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的基本材料,所以应把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使学生重视教科书的作用。但是,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善于阅读,有的学生只是死记硬背,有的学生甚至看不懂课本。因此,教师必须进行阅读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一、指导学生做好“标、增、注”

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的有效性,应该指导学生直接在教材上标、增、注。标:用各种符号来表示知识所要掌握的程度。把重要的内容,比较重要的内容,特别重要的内容,关键性字、词,重要的段落,用各种符号标出。增:对于书上的难以理解的地方予以极其简要的文字说明。如红细胞两面凹的原因,教材上没有解释,学生可把它增补在书本上。注:对于教材个别地方必须“前挪”或“后错”才能说明问题的,可批注在旁以备忘,便于阅读时随时查阅。如淋巴循环的作用中脂肪之运输,此节教材没讲,但在消化系统中营养成分的吸收部分讲到,可把它批注在旁?这些方法一般用在随教师讲解的读书活动中。

二、揭示隐含未显内容,引导阅读。

所谓隐含未显内容,即课文中无文字说明,而在插图中隐含、不易被学生发现的内容。例如:1?细胞有丝分裂周期图中,隐含着分裂间期经历的时间比裂期长的问题;2?光合作用过程图解,隐含着光合作用释放氧均来自反应物的水,葡萄糖中的6个碳均来自反应物的二氧化碳,暗反应的卡尔文循环将循环6圈;3?豌豆两对等位基因的遗传图谱中,隐含着纯合体与杂合体的比例及新组合性状占个体总数的百分率的问题。这些隐含未显内容是学生理解问题、完成习题的障碍。所以,需教师正确并带有启发性的点拨,引导阅读,使隐含内容外显化,学生悟出了书本文字没有表述的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专题阅读。

对不同章节出现的同一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组织成体系,让学生阅读。以染色体为例,教材上出现过多次,把它整理成下列几方面:1?染色体的形态、数目;2?染色体的化学成分―――染色体与dna的关系;3?染色体的存在部位及存在状态;4?染色体的复制(时期与方式);5?染色体的传递规律;6?染色体变异与单倍体、多倍体。专题性阅读,目的在于使分散的基础知识形成整体性的知识结构网络,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分析能力。

四、重视设问,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重点、难点的需要,抓住那些牵一线而动全身的关节点编写阅读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的学习,启动学生思维。如在学习《性别决定》时,可先向学生提问:“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则发育成雄性个体?同是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人体,为什么会男女有别呢?”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既动眼,又动脑,主动获取知识,能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

五、利用插图,对应阅读。

生物教材中有许多重要的插图、图解把抽象难理解的文字叙述内容加以形象化、具体化、条理化,但学生往往忽略。

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参照插图、图解,与教材文字内容对应阅读。例如:1?dna的化学结构、空间结构插图与正文内容对应阅读,由结构特点谈dna的多样性、稳定性、特异性。讲授细胞膜结构、线粒体结构等都可运用这样的方法;2?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插图与文字内容对应阅读,辨认分裂期。通过对应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内容,增加记忆的深刻性。学生在考试时遇到文字题,图马上呈现在脑子里,帮助回忆、表达,遇到填图题更容易填注。要引导学生边看插图边阅读课本,养成有图必用的'习惯。

六、易混内容对比阅读。

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通过对比的方法而使认识得到深化的,对比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阅读时,要鼓励学生多对易混知识进行对比,以利掌握和记忆。例如:在《生理卫生》的学习中,注意原尿与终尿的比较、三种血细胞的比较、动脉血与静脉血的比较、神经与神经纤维的比较;在《植物学》的学习中,注意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的比较等等。在布置给学生比较内容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采用适当的比较手段,如列表比较等。

七、指导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提纯”

生物学教材中基本概念与定义较多,而且表述简练、抽象,学生往往在理解上存在一定困难而不容易记祝如果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归纳、概括和“提纯”,就能增进对概念、定义的理解,便于记忆。“新陈代谢”一章有一段约200字的前言,叙述了什么是新陈代谢。由于这段课文写得简练、抽象、概括,所以很不容易记住,但如果在阅读中指导学生学会对这段文字进行分析,提纯要点,归纳出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一个定义,两个作用,两种代谢,一个更新,就比较容易理解并记住了。

新课标指导下的音乐教学

一、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课本第七册第21课《鸬鹚》是一篇语言优美,情景交融,适宜于学生朗读和背诵的课文。它描绘了一幅鸬鹚捕鱼图:在幽静的环境里,渔人指挥鸬鹚出没在湖面捕鱼。

二、教学目标。

本文的教学目标有四个: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2、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理解5个新词语的意思;用“像------似的”、“恢复”造句。3、抓住重点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意思。4、正确流利地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水乡的优美景色和渔民捕鱼的乐趣。

教学难点:理解湖面从平静-跃动-平静的过程及鸬鹚捕鱼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

一、多媒体展示鸬鹚,简介鸬鹚,揭示课题。

二、指导自读。

1、那么渔人是怎么用鸬鹚捕鱼的'呢?请同学们自由的读读课文。

2、检查交流:读了课文,你了解了什么?

三、默读课文。

1、一面读一面想,鸬鹚捕鱼和湖面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填表。

湖面的变化。

鸬鹚的活动。

渔人的活动。

2、检查交流,现在你们有什么新的收获?

3、那么课文哪些部分写捕鱼前的情景?哪些部分写捕鱼时?哪些部分写捕鱼后?

四、再读课文。

1、现在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你最喜欢课文哪个部分,把这个部分多读几遍,努力读得精彩些。

2、现在请同学们来读读你所喜欢的课文段落。

五、研读课文。

第一段。

(1)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

(2)好!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我请一个同学来根据课文内容带领同学们看图。

(3)还有谁也喜欢这一自然段?那我们这些喜欢的同学一起来读。

(4)那同学们为什么喜欢这一段?

(5)你们是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的?

“悠然”是什么意思?

(6)夕阳斜照,水平如镜,多美的田园风光啊!让我们通过朗读再一次来感受这分宁静、这分温馨。

第二段。

(1)教师也很喜欢这部分内容,你们同意让老师来读读这段内容吗?我在读的时候,你们可以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当时的情景。

(2)刚才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

(3)书上是怎么写的?谁来读读。

1、辨析“一抹”,体会内涵意。

(1)这些列队的士兵在等待一个怎样的命令?这个命令是怎样的?

(2)“一抹”是什么意思?“抹”还可以换成哪些词?

(3)课文为什么要用“一抹”?你觉得用“一抹”好在哪里?

(4)四人一组合作研究“课文为什么用‘一抹’”。

(5)交流研读成果:。

2、研读“一抹”,领略捕鱼乐。

(1)同学们对“一抹”的研究真是精彩,但老师相信好戏还在后头,你想渔人这“轻轻一抹”,会抹出些什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2至第4自然段,同桌讨论研究。

(2)同桌合作学习第2至第4自然段,研读“会抹出些什么。”

(3)交流研读成果:

(4)交流:

(5)真了不起,同学们对渔人这“轻轻一抹”的研究成果真多,如此丰富地体会到渔人捕鱼的忙碌和喜悦。让我们也一起来享受这种快乐,请大家一起读2至4自然段。

第三段。

1“岸上炊烟四起,袅袅地升上天空。渔人不再赶鸬鹚下水捕鱼了……”,这时湖面又(生接:渐渐恢复了平静)。

2.是啊,湖面又恢复了平静。(教师出示课件:捕鱼后湖面平静图。并在图上映出“湖面又恢复了平静”,其中恢复为不同色。)。

3.为什么要用“恢复”?对,湖面原来是平静的,现在又像原来那样平静了,所以可以用上“恢复”。在哪些情况下我们可以用上“恢复”?(师边说边整理板书)。

5.你能把这种忙碌之后的洋溢着幸福的静的感觉读出来吗?

---------------------------。

6.师生品读第5至第7自然段。

六、小结。

五、教学新理念运用说明。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