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订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理由(模板18篇)

时间:2023-12-03 08:25:09 作者:笔砚

一年级教案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准备的教学指导书,它有助于教师系统、有条理地进行教学活动。这些一年级教案是经过教师实际教学验证的,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参考价值。

初中语文七年级新修订教案展示

1、朗读课文,感受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

2、品味语言,体会运用修辞手法,短句和富有张力的词语所构成的场面描写。

4、借鉴本文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完成简单有一定内涵的场面描写。

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一曲激昂高亢的《黄土高坡》,把我们的思绪引向了广袤的黄土高原,这里不是鲁迅笔下的杏花春雨江南,这里没有小桥流水人家,没有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这里只有奔腾的黄河、酱色的土地,只有火红的高粱,和那朴实彪悍的西北汉子。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他们用特有的感情蹦出了一种舞蹈——安塞腰鼓。

放视频短片,了解安塞腰鼓的历史和特点。请同学们用词语概括一下。

今天,我们一起随着刘成章的生花妙笔,踏上黄土高原,去安塞古镇,聆听那从2000多年前的战场传来的战鼓声,去欣赏生命的搏击——安塞腰鼓。

朗读抒情(用时10分钟)。

小组自由朗读,注意节奏、重音和情感。

本文情感线索:好一个安塞腰鼓。

小组代表朗读展示。

听名家朗读全文。

整体感知(用时15分钟)。

听名家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思考下列问题。

文章以表演安塞腰鼓为主体,可以分为三部分,用一个词概括过程的特点。

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

参考答案:安静舞动寂静。

 

本文场面描写构成的要素有哪些具体的东西?

参考答案:一群茂腾腾的后生、系着红绸的腰鼓、黄土高原起伏的群山、火红的高粱。

这些东西聚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什么呢?

参考答案:歌颂了生命中奔腾的力量。表现要冲破束缚的强烈渴望。歌颂阳刚之美。人就应该这样痛快淋漓地生活。

主题感悟:

一场安塞腰鼓表演,慢慢沉寂下来的是鼓声,而久久震撼我们的心田的是那近乎疯狂的搏击着的生命,那千年黄土孕育的、奔流黄河滋润的安塞腰鼓,它敲击着生命之门,跳动着生命之舞,燃烧着生命之火。

也许它就是一场人生的奋斗历程,在起始的安静中积蓄,孕育到奋斗时的挥洒与张扬,再到结束时的的沉思与宁寂。当远处那声渺远的鸡啼响起,我们感受到有另一种生命在涌动。我们的这些感受都是通过作者的文字描述出来的,可见语言的魅力。

品味语言:

小组讨论,文章哪些句子很美,请赏析。

仿真写作。

例一、段内的排比。

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百十个斜背响鼓的后生,如百十块被强震不断击起的石头,狂舞在你的面前。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一样,是------------;----------一样,是--------;-----------一样,是------------……。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例二、段落间的排比。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四野长着酸枣树的山崖上,山崖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只听见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观众的心上,观众的心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

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_____上,_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百十个腰鼓发出的沉重响声,碰撞在______上,_______也蓦然变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

参考答案:碰撞在大地的胸膛上,大地变成牛皮鼓面了;碰撞在华夏儿女的心上,华夏儿女的心变成牛皮鼓面了。

自由仿写:选取你认为优美的语句或者段落进行仿写,小组交流。

写作借鉴:

自我小结学习本课之后在写作方面有哪些收获。

参考答案:场面描写的技巧;。

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具体有景、有物。

选择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描写人物、景物和场面。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一)会读本课10个生字。

(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二、情感目标。

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

三、能力目标。

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

教具:

录音机,《思乡曲》音乐磁带,多媒体课件,书中插图。

教学过程:

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

(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

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

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

(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

1、这首曲子,就是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

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

3、简介李白。

二、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

(一)初读课文。

1、读通、读顺全诗;

2、检查勾生字情况;

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

4、解题:

(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

(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

(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

(1)读;

(2)说(词义——句意)。

(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

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

2、生提出不懂的词,师用“。”点出。

[此处词主要集中在“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

3、学习第一行。

(1)读整行诗。

(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

(3)说第一行诗意。

多媒体创设情景:(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学习第二行。

(1)读整行诗。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

“霜”(老师哈气在眼镜片上,并解释这是雾水,如果是冰粒,便是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

(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

(4)朗读,引导。

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

师描述: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

师用冷清的语气范读。

生试着用冷清的语气读。

5、学习第三行。

(1)读整行诗。

(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

(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

(4)朗读、引导。

师激情:古时候和我们不一样,没有电话、电影可以看,在晚上,特别是有明亮月光的晚上,朋友们、亲人们会一起坐在月光下,说说话,聊聊天,还会在月光下看风景,游玩。你看,他们玩得多开心哪!可是,今夜,诗人已远离家乡,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们团圆。是啊,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可是,诗人的心情已经不是那种心情了。

问: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反复诵读。

6、学习第四行。

(1)读整行诗。

(2)说说诗句的意思。

(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

(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

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

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

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

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

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

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

(一)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

(二)以《思乡曲》为主旋律,以《静夜思》为词,师先示范唱诗,师生和唱诗两遍。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新修订听课教案模板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渗透正确的审美观教育。

2、读懂课文内容,能有条理地讲述这个故事。

3、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4、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能简要口述骆驼的驼峰、脚掌、眼毛在沙漠里的特殊用处。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小朋友见过骆驼吗?在哪里见过?它是什么样的?(指名学生说一说)。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骆驼的,题目是: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板书)。

(二)自学。

1、出示自学题。

(1)自由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读通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读下面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想想它们的意思,注意带点的字。

疙瘩自豪骆驼委屈足够沙漠小溪陷进养料。

风沙茫茫贮存俯下身子铺天盖地。

2、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及时辅导后进生。

(三)自学生字。

用钢笔描红。

(1)引导学生观察哪些字容易写错,教师提醒学生注意“鼻”和“陷”的写法。

(2)学生当堂描红,教师注意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还可以适当播放一些轻音乐,以减轻学生课堂疲劳。

(3)及时反馈,指出优缺点,进行强化练习。

(四)检查自学。

1、指名读课文,帮助纠正字音和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

2、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说一说课文哪一部分是讲小骆驼跟着妈妈到沙漠旅行的。(第3、4自然段)。

4、指名读自学题(2)的词语,注意3个带点字都读轻声,教师领读这3个词语。

5、说一说“自豪、委屈、足够、小溪、陷进、养料、风沙”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学生说出意思后,教师要进一步追问是怎么学会的。学生说不出来要引导他们反复读课文、看课文插图来加以理解。

6、小结自学情况,表扬学得好的,鼓励学得不够好的。

(五)精读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2自然段,思考第1、2自然段写什么。

2、引导学生归纳。

3、指导朗读这一部分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

(3)指名读,引导学生说一说读得怎么样,提醒学生注意通过读体会小骆驼照镜子时候的心情,读准小红马批评小骆驼难看时的语气,并通过读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4)分组齐读这一部分课文。

(六)精读课文第二部分。

1.默读课文,完成课文后第四题。

2.教师巡视,相机辅导后进生。

3.讨论课文后第四题的答案并板书。学生根据板书检查自己做的答案。

4.指导朗读课文。

(1)学生琢磨这一部分改怎么读。

(2)指名读,引导评判是否读得有感情,提醒学生:通过读突出沙漠的广大和环境恶劣,体会妈妈的良苦用心,体会文章用词造句的精妙。妈妈的话耐人寻味,要反复读,读准妈妈说话时的语气、感情。

(3)学生再练读、齐读。

5、小结。

(1)这一部分课文写了什么?请同学说一说。

(2)指名同学复述这一部分课文。

(七)精读第五自然段。

1、过渡:妈妈的亲切教导,自己的亲身体验,使小骆驼明白了什么呢?

2、自由朗读第5自然段。

3、指名读课文,引导评判学生是否带了自豪的感情读这一部分课文。指导学生读好这一段。

(1)思考:小骆驼想到了什么才说“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呀”?

(2)讨论。

(3)教师范读,学生练读。齐读、

4、教师小结。

(八)总结。

1.分组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说话训练:同学们,小骆驼以后再听到小红马说它难看会怎么说呢?

三、教学结束:

作业。

1.抄写课后第三题的词语,每个词语四遍。

2.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三年级新修订语文教案

style="color:#125b86">2、(选做题)以“我最____的人”为题写一篇短文,并试着运用从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表达方法。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弄清春天的景物和刘老师之间的关系。

4、学习作者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作者运用各方面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理解课题“理想的风筝”的含义。

教学准备:课件。

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学生生字词。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弄清文章举了哪几个事例描写刘老师的形象;初步感受刘老师的良好品质及他对工作、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2、学习描写春天的句子,并进行积累;学习描写刘老师外貌的句子,明白刘老师是个慈祥、忠厚的残疾人。

教学过程:

一、深情导入,激发阅读期待。

1、又是一年春来到,春风吹红了桃花,吹绿了柳枝。想乘着这股春风出去放风筝吗?在放风筝时的心理感受。

2、质疑:理想的风筝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叫理想的风筝?……(板书:理想的风筝)。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请学生带着疑问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在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可以分成几部分?怎么分?并记录下自己的疑问。

课文主要写“我”回忆李老师心酸执教,春天放风筝的情景,表达了对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每逢春天到来,“我”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放上天空的风筝。

第二部分:(4——9)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和他放风筝的情景。

第三部分:(10——11)写“我”对分别近30年的刘老师的怀念之情。

3、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文章脉络。看第二部分中,回忆了对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根据学生回答,引导概括出三件事:笑谈腿疾、上课板书、喜放风筝。

三、走进文本,享受春景。

1、课文主要回忆刘老师的为人及他放风筝的情景,可开头却描写了什么?(春景)。

作者为什么要写春景呢?

指名读第2自然段。

2、看到这么美的春天,你会感受怎么样?(舒服、舒畅、心境愉快)。

3、课文哪一自然段中哪一句话是描写春天时人们的心情很舒畅的?(第7自然段第二句)。

出示:“当春天吹绿了……浮上心头。”特别是哪个词语更表现出了人们的心情很愉快?(浮)。

4、原来,春天的美不只是在于花草树木,还在于蓝天上的一只只美丽的风筝,还在于人们的舒畅心情。作者看到风筝,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刘老师,想起他放上天空的风筝。

5、再次读春景部分,思考:作者只是因为喜欢春景才写这些春景的吗?

小结:作者从景写到风筝,写到想起刘老师,过渡得很自然。

四、由景及人,认识主角。

1、从景到人,从看到的景象联想到并开始回忆自己喜欢的人物,这也是一种写作方法,以后同学们写作时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方法。

2、写人物时,一般喜欢先描写人物的什么?(外貌)。

3、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刘老师的外貌吧。

4、课文中又是如何描写他的呢?

5、从这几句话中,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刘老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体会文中流露出来的师生情,受到刘老师人格魅力的影响和熏陶,热爱生活、勇敢地面对生活。

2、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人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组。

2、指名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这些词语中哪一组会让你想到刘老师的那一件事。

二、品味细节,感受人物。

(一)笑谈腿疾。

(二)旋转板书。

(三)喜放风筝。

三、品味心声,深化情感。

1、可是这一切都成了美好的回忆,因为作者已近30年没有见到刘老师了。

2、这段饱含深情的文字中你们听出了作者对刘老师的哪些情感?(板书思念)。

3、一只只自翱翔的风筝成为作者心中最美的风景……、

四、提升感悟,放飞情感。

1、漫长的30年,刘老师又在哪里呢?

出示:“刘老师啊,您在哪里?我深深地、深深地思念你……”

2、多么余味无穷的省略号啊!

3、续写。

五、总结延伸,拓展积累。

1、交流收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从刘老师等强者身上感悟到什么?

3、读名言。

4、总结。

生活中虽然有太多意料不到的磨难、挫折,但是,只要我们有一颗永远爱生活的年轻的心,只要我们顽强地面对生活,微笑着不断追求,蓝蓝的天空一样属于你,灿烂的明天一定属于你。

四年级语文教案新修订部教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

2.了解故事内容,体会做人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的道理。

3.学习作者叙述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式。

3.学习独立阅读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德育目标:学生从感人的故事中,感受真诚地为人和做事的道德风范。

教学重点:学习叙事清楚有条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根据阅读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动笔做记号,画出课文围绕父亲做糖葫芦讲了哪几件事,并在书上作简单的批注,读后根据自己的批注进行交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万年牢》。

看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万年牢是什么意思?万年牢指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

2.检查字词:多音字:把、闷、削。

词语:走街串巷、掉皮损伤、晾晒、竹签、耽误、甩糖风、掺假、赚钱。

(能认读,并结合句子理解词义)。

3.课文三处写了万年牢,分别指什么?找出有关语段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第一处的万年牢指的是什么?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

出示句子:“我的糖葫芦得均匀,越薄越见功夫,吃一口让人叫好,蘸出的糖葫芦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这叫万年牢。”

a.为什么叫万年牢?

b.这种糖葫芦,父亲是怎么做出来的?

(读第二小节,体会父亲十分讲究选料;读第三、四小节,体会父亲在制作糖葫芦中对蘸糖、甩糖风等每一个环节都一丝不苟)。

c.小结:正是因为父亲做糖葫芦认真仔细,所以他的糖葫芦才能经久不衰。

2.第二处的万年牢指什么?

“公平买卖走正道,顾客点头说声好,回头再来这是宝,做生意讲实在是万年牢。”

a.什么叫正道?(凭着良心做买卖)。

b.父亲是怎么走正道的?(抓住“不满意、看不下去、不听、嫌、辞去工作”体会父亲做生意认真实在)。

3.第三处的万年牢又指的是什么呢?

“父亲教导我做万年牢,就是要做可靠的人,实实在在的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认真,讲究实在。”体会父亲教导我做人要做可靠实在的人。

4.这三处的万年牢之间有什么联系?

启发学生懂得:产品质量好才赢得顾客,做事讲认真、讲实在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四.深入体验。

你是怎么理解父亲的做人的道理的?结合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交流“做事认真,讲诚信”的故事。

语文五年级新修订教案

1.掌握字词:回眸、殉难、继承、雷棣、泣不成声、了如指掌。

2.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3.深入理解雷棣自强部新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自强不息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通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理解人物内心情感。

2.深入理解雷棣自强不息的动力,学习雷棣热爱和平、发奋图强的精神,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件。

1课时。

一、鼓励质疑,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出示课题)。

2.你们知道课题中的“企盼”是什么意思吗?

3.围绕着课题,你有什么想提的问题吗?(板书问题)。

4.唯学患无疑,疑则进也。这节课,我们就带着同学们提出的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2.同学们,读书要注意积累,老师这儿有几个词语想请同学们来读一读。(出示词语)。

3.指名读、齐读。

4.谁来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三、再读课文,理解品味。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既读准了字音,又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刚才同学们提出了“雷棣为什么要企盼世界和平”这一问题,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认真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看看能不能从中找到答案。

2.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同学们读书很认真,谁能来说一说,雷棣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

(1)维护和平是爸爸生前的理想。(“记住,孩子,你爸爸是为维护和平牺牲的。”)。

(2)维护和平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孩子,登爸爸回来,一定送你一顶蓝盔。”)。

4.小结:是呀,正像同学们刚才所说的那样,维护世界和平既是爸爸生前的`理想,也是家人对雷棣的希望,雷棣怎么也忘不了爸爸那亲切的音容笑貌;忘不了爸爸临上飞机前对他和妈妈说的话;更忘不了他与爸爸之间的约定,可是现在,蓝盔回来了,爸爸却牺牲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雷棣写给联合国秘书长的这封信,共同感受一下他对爸爸的思念,对和平的企盼。

5.(出示雷棣的信)指名配乐朗读课文。声声爸爸叫得人心碎,谁再来读一读?

6.残酷的战争夺取了父亲的生命,却使雷棣一下子长大了,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4~6自然段,找一找,从哪儿可以看出雷棣一下子长大了?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中划出来。(出示:从此,雷棣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1)关心他人。

(2)关心政治。

(3)努力学习。

(4)谢绝帮助。

(1)关心他人:想象一下,他还会从哪些方面来照顾妈妈?

小结:雷棣不再是那个淘气的小男孩,他已经懂得为别人着想。

小结:雷棣正在为成为一名维和战士而努力。

(3)努力学习:是什么在时刻激励着雷棣?

小结:父亲的牺牲、维护和平的心愿激励着雷棣自强不息。

(4)谢绝帮助:雷棣为什么会这样做?(出示爸爸的话)。

雷棣明白爸爸的话了吗?从哪儿看出来他明白了?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9.小结:雷棣现在还小,他还不能进入联合国,不能参与维和行动,但是,他在用自己的行动努力着,为今后维护世界和平打下基础。千言万语道不尽我们对和平的企盼,我们无法阻止战争,但我们能够不断壮大和平的力量,让我们将心中的渴望化作共同的声音。齐读课文最后一段(出示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1.现在你再来说说什么是“企盼”?

2.(配乐出示战争画面)是呀,在世界的很多地方,依然弥漫着硝烟,还有一些国家处在残酷的战争中,还有许多孩子正饱尝战争的苦难,请同学们拿出笔,记录下你对远方处在战火中的小伙伴、对自己或者对周围的人最想说的话。

四年级语文人教版教案新修订文档

教学要求: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3、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教诲”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你们知道杨桃是什么样子的吗?

2、揭示课题。板书:画杨桃。

二、预习课文。

1、提出预习要求:借助汉语拼音,轻声自由试读课文;画出重点词句,提出不懂的问题。

2、检查预习:检查生字读音;指名读课文;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指导学生分段,说说各段段意。

1、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共分几段,每段主要讲了什么?

2、指名分段,说段意。

第一段(1)讲父亲教“我”学画画。

第二段(2—18)在图画课上,“我”将杨桃画成像个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很好笑,老师却通过这件事启发我们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第三段(19)讲老师和父亲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四、讲读第一段。

1、指名读第一段。

2、提问:

(1)“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画的?

(2)怎样理解父亲叮嘱“我”的话?(尊重客观事实,准确地表现客观事物,实事求是)。

3、指名读父亲的话。

五、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我”怎么会将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样子的?

3、“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后同学们有什么反应?老师是怎么对待的?

4、老师讲的话一共有几句?老师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什么?(四句。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5、自由朗读第二段。

六、讲读第三段。

1、齐读第三段。

2、提问:父亲和老师的话有哪些相似的地方?为什么说“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七、作业:练习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四年级语文第八单元新修订教案模板参考

教学目标:

1.认读“粽、檐、辅、措、诬、颂”6个生字,会写“佩、戴、措、施、疏、颂、驾、尸、俗”9个生字,掌握“佩戴、爱戴、措施、诬陷、尸体、习俗”等词语。

2.理解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学习复述课文。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知道爱国诗人屈原的事迹并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课前准备:

1.生字词投影片。

2.课文中屈原插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我国有很多传统的节日,你们都知道哪些?

2.每一个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30课《端午节的由来》,看看端午节背后有什么样感人的故事。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2.学生根据学习要求自读。

三、集体反馈,掌握生字。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展示课件第二屏)。

佩戴措施传颂尸体习俗疏远。

诬陷爱戴粽子屋檐辅佐驾着。

2.教师根据学生认读的情况,进行强调。

字音:“措、颂、俗”是平舌音,“尸、疏”是翘舌音。

字形:“施”的右半边不要写成“也”。“疏”的左半边最后一笔是提,右半边第四笔的点不要漏掉。

3.齐读词语。

4.理解词语的意思。

爱戴:衷心敬爱与拥护,多用于对长辈。

诬陷:诬告陷害。

谗言:陷害人的坏话。

5.指名反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课文主要讲了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愤然跳江的屈原,人们纷纷把食物投入江中,保护屈原的尸体不受水族侵害。后来,人们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都往水中投粽子,一直流传到现在。)。

四、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试着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段意。

2.组内交流。

3.代表反馈。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介绍端午节的日期和习俗。

第二段(第3—6自然段):具体介绍端午节的由来。

第三段(第7自然段):至今人们仍保留在端午节那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4.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课堂小结。

课文主要介绍了端午节的由来,文章把人们纪念屈原的活动记录得十分详细。下节课,我们再继续学习课文,感受屈原那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揭题。

1.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谁能简要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课文分为几部分?每部分都讲了什么?

3.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深入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二、学习第一、三部分。

1.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展示课件第三屏)。

(1)农历()月()日是端午节,端午节的习俗有()、()、()、()等。

(2)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国的()。端午节已有()年的历史。

2.学生自由读后和同桌讨论。

3.指名答。

4.齐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一)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屈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值得一代又一代的人们怀念?

指名读本段,其余同学边听边用笔画出介绍屈原的有关语句。

指名答。(的诗人、有名望的官员、忠诚爱国、很有才干……)。

2.就是这样一个爱国、有才干、深受百姓爱戴的人,却受到了朝廷中有些权贵的诬陷和楚王的疏远,这又是为什么呢?谁能在文中快速找出来。

指名答。(因为他们对屈原提出的改革措施非常不满,这些措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

3.权贵们是怎样对待屈原的?

指名答。(他们想方设法诬陷屈原,无中生有地在楚王面前说他的坏话。)。

4.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什么叫“想方设法”“无中生有”?

想方设法:开动脑筋,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

无中生有:指没有事实依据而凭空捏造。

5.昏庸的楚王听信了谗言,把屈原流放到南方,即使如此,屈原依然热爱祖国,写下了许多广为传颂的诗歌。

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屈原诗歌,读一读。

(1)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我擦拭着辛酸的眼泪,声声长叹,哀叹人民的生活充满了艰辛。)。

(2)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即使是身死,壮士们的灵魂也还在继续战斗着,那魂魄依然可以在鬼魅的世界中称雄。)。

指名读;齐读。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这样一位忧国忧民的大诗人为什么要跳江?

默读本段,找出原因。

指名读。(楚国灭亡,屈原万分悲愤)。

什么叫“万分悲愤”?(悲伤愤怒到了极点。)。

2.出示文中插图,问:屈原在江边伫立,万分悲愤,他的心中在想些什么?

指名答。(国家的灭亡,百姓的苦难、自己报国无门)。

3.指导感情朗读本段。

4.从屈原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指名答。(热爱祖国、不畏权贵、坚持正义、不怕艰难险阻、不怕迫害、不屈不挠斗争------)。

(三)学习第五、六自然段。

1.屈原投江后,当时的百姓是怎么做的?后来,人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小组交流后派代表答。

3.比较句子。(展示课件第四屏)。

指名答。(“像潮水一样”说明百姓都十分爱戴屈原,来救他的人很多。)(“想啊,想啊”“终于”说明大家动了很多脑筋,想了很多办法,最后才找到了一个好办法。)。

4.驾小船、投粽子这些活动,流传到今天,逐渐演变成了吃粽子和赛龙舟等习俗,表达了人们对屈原的深深怀念。

展示搜集到的屈原诗歌并进行交流,通过诗歌中流露出的忧国忧民情怀,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屈原的爱国精神。

文中的插图表现的是屈原大义凛然地站在江边的情景。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屈原在楚国灭亡后万分悲愤的心情,为理解屈原的投江做了铺垫。

比较句子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如何把句子写得生动、感人。

复述课文,既加深了学生。

四、复述课文。

1.看板书,在学习小组内复述。

2.指名复述。

五、拓展延伸。

指名答。

六、课堂小结。

作为华夏子孙的一员,让我们缅怀先辈,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把民族精神延续和继承下去!

小学语二年级新修订教案指南

style="color:#125b86">《秋天的图画》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初步懂得劳动创造美的道理。

2.学习生字,会认八个生字,会写八个生字。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

相关教学课件教学过程:

一、说话入境,绘画导入。

秋姑娘悄悄来到我们身边,你们找到她了吗?

1.先同桌交流自己课外在小道旁、广场中、公园里、草地上观察到的秋天景象。

3.就让我们在这喜人的丰收图中学习《秋天的图画》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画画生字,把生字读准确;。

想想生字,把生字认一认;。

读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三、诵读课文,读中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默读、同桌互读、表演读)。

2.找出自己最喜欢或认为最美的句子,多读几遍。

3.读句子(读哪句,课件演示哪句),师生欣赏、评议,练习朗读。

对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这一重点句,不仅要进行朗读训练,还应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些词语很美?(课件:黑白色的秋天的图画),你觉得美吗?对,色彩不仅使图画变美丽,而且使句子更生动。你还能说出哪些表示颜色的词语?能不能用它来说一说你的同学、教室、家庭。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中感悟劳动创造了美。

5.用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课文。(可看深件背,同座位互背,下位找好朋友背)。

四、各展所长,赞美秋天。

2.自由组合,赞美秋天。

教科版五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案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心急如焚”、“霎时间”造句。

4.观察夏夜的天空,找到天河、牛郎星、织女星,将观察的结果写下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相关的投影片,影音文件;。

2.生字词小黑板;。

3.学生自己搜集的有关民间故事的资料;。

4.一张夏夜星空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每当夜幕低垂,群星闪烁时,我们仰望天空,隐约中不难发现一条银色的天河,瞪大眼睛仔细看看,发现天河两边有两颗最亮的星星,这两颗星星就是“牛郎星”和“织女星”。民间早就有关于牛郎和织女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二、了解作者资料。

叶圣陶,又名叶绍钧,江苏省苏州人,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的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在我国现代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着重强调“酿”的读音;“妻”的书写笔顺;知道“挨”是多音字并分别组词。

四、理清文章脉络,理解文意。

1.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全文,试着给课文分段。

2.学生汇报。

课文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那该多好呢”):牛郎的身世,他精心养牛,和牛建立了亲密关系。

第二部分(“一年一年过去”到“这就算安了个家”):讲哥嫂只给了牛郎老牛、破车,便把他赶出家门。

第三部分(“一天晚上”到结束):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认识织女,二人结为夫妻。

3.再读课文,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

学生甲:牛郎是怎样的孩子?

学生乙:牛郎的童年是怎样度过的?

学生丙: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

学生丁: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生活的?

五、请同学们围绕着自己不理解或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自学。

(一)小组内交流。

(二)全班汇报。

1.牛郎是个怎样的孩子?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度过的?

(1)学生甲:牛郎从小无父无母,与哥嫂一起生活,哥嫂对他不好,吃的是剩饭,穿的是破衣,住的是牛棚……他生活条件差,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2)学生乙:他的童年没有乐趣,哥哥嫂子变本加厉地让小牛郎天天干活,放牛。这个年龄应该无忧无虑地上学,而他却天天放牛,他的哥哥嫂子太狠心了。

(3)学生丙:我认为牛郎的生活还是有乐趣的,他的乐趣就是和牛在一起。但通过“两下一比较”,他也乐得跟牛一块儿出去,一块儿睡。说明哥嫂待他不好。

(4)学生丁:牛郎的童年是与牛在一起的。通过他对牛照看得那样周到,简直就是把它当作人来看待的,说明牛郎是个心地善良的孩子。他对牛很好,无论是春夏秋冬,每天都让牛吃好的、住好的、过舒服,他不停地干活,说明他是勤劳的孩子。

2.长大后,他又是怎样生活的呢?

(1)学生甲:长大后,他在哥嫂家的生活没有什么改变,但是干活却更多、更重、更累了。

(2)学生乙:哥嫂怕他分遗产,于是不给他分文,把他赶出了家。牛郎勇敢地离开了家,开始寻找自己新的生活。

(3)学生丙:牛郎自己的新生活是靠每天辛勤的劳动得来的,从无到有,我想他一定吃了不少苦。

(4)老师追问:他会受哪些苦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进行想象。)。

(5)学生丁:牛郎的生活中仍缺少不了这头牛,是他们共同的努力劳动,才有了一间茅屋,一块地,才会安了家。

(6)老师追问:从中你懂得了什么?(幸福美好的生活是靠辛勤的劳动换来的。)。

3.他是怎样和织女走到一起的?

(1)学生甲:老牛向他透露了织女下凡的消息,引导牛郎找到了织女。

(2)学生乙:牛郎的高尚品格感动了织女,也是使他们走到一起的原因。文中写道“姑娘听他说,听得出了神,又同情地,又爱惜地,就把自己的情形完全告诉他了。”织女听出了神,同情牛郎悲惨的遭遇,是牛郎勇敢离开家追求新生活和用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品质打动了织女的心,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

(3)学生丙:织女是王母娘娘身边织锦的外孙女,王母娘娘只让她们干活,织女厌倦了这种生活,她勇敢地摆脱了受压迫的生活,和牛郎走到了一起。

六、你喜欢他们吗?请你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读一读。

七、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试着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导入新课。

1.说说牛郎是怎样与老牛相处的。

2.说说牛郎跟织女是如何认识的。

二、指导精读,复述故事。

1.师:牛郎织女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谁愿意来做故事大王,还可以带上你的图片呢!

2.指名上台讲故事。

3.补充提示:他讲出了这个民间故事的特点了吗?谁来给他补充。

4.阅读相关小节,出示思考题:

(1)牛郎有什么特点?

(2)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勾画出来。

(3)该用什么语气来表述?

5.请小导游出示图片和影音文件,请同学们感受这些特点。

6.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

7.指导说话:现在,谁愿意做个故事大王,来为我们有条有理地介绍一下这个情节。

三、出示要求,丰富情节。

1.师:课文有些情节比较简略,你能把它们说得具体点吗?

2.出示句子1:牛郎常常把看见的、听见的事告诉老牛。

3.问:想一想,牛郎会把什么事情告诉老牛呢?

(引导学生想象牛郎的心里话,从中体会牛郎和老牛之间的亲密关系。)。

4.出示句子2:仙女们商量着瞒着王母娘娘去人间看看。

5.问:仙女们会怎样商量呢?(引导学生想象仙女们的话,从中感悟仙女们对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6.在交流的基础上,把想象到的内容演一演。

四、拓展练习,体会民间故事的创作方法。

课文中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比如,老牛突然说话了,他知道织女何时会下凡。你在课外读到哪些民间故事也有这样不可思议的情节,与同学交流。

结合交流的内容,老师总结民间故事的特点(出示课件):

1.时代久远,往往伴随着人类的成长历程而经久不衰。

2.口头传播,民间故事大都以口头形式传播。

3.情节夸张、充满幻想,大都表现了人们的良好愿望。

4.多采用象征形式,内容往往包含着超自然的、异想天开的成分。

民间故事就像所有优秀的作品一样从生活本身出发,但又并不局限于实际情况以及人们认为真实的和合理范围之内。

三年级新修订人教版语文教案

style="color:#125b86">小学三年级语文教案1

1、通过品读课文感悟老婆婆虽然贫穷但心里却充满阳光。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微笑能带给人们快乐和幸福的道理,学会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微笑的魅力,在生活中善待每一个人。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真诚的微笑能带给人们快慰,让人释怀。

三、教学方法:导学互动。

四、教学用具: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提纲导学。

1、直接导入。

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礼物》这一课的初步学习,我们已经掌握了本课的生字新词。

2、导学提纲。

(2)、老婆婆生活环境是如此艰苦,那她是怎样面对生活的呢?

(3)、生活贫穷、外表不美丽的老婆婆却受到人们的尊敬,这是为什么呢?

3、自学设疑。

(二)合作互动。

相信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个人体会,让我们来碰撞思维的火花。

4、小组交流。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自己的体会,并与小组成员共享自己的读书体会。

5、展示评价。

对导学提纲中的问题,小组长汇报,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给予及时的评价,师给予及时的指导。

预设一:面对家境如此穷困的老婆婆,你想对她说些什么呢?

预设二:从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老婆婆虽然穷,但她生活的怎样?请用用几个词语概括。

预设三:这礼物究竟“神奇”在什么地方呢?

6、质疑解难。

同学们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请大胆说说出来,让我们来共同解决。

(三)导学归纳。

7、学生归纳。

学习了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字词句、写作手法、情感体会)。

8、教师指导。

老师对同学们整体表现做出点评,提醒学生掌握好本节课的内容。

(四)拓展训练。

9、拓展运用。

(1)各式各样的人,都有哪些人到过老婆婆那里?各式各样的人接到老婆婆的礼物都产生了神奇的作用,他们当时是怎么想的?除了课文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些人?讨论交流。

(2)在学习与生活中,你有没有神奇的礼物要送给别人呢?你收到过这样的礼物吗?说一说,写一写,做一做。

10、编题自练。

同学们,请你们当一回小老师。根据这节课的知识,编一道试题考考同桌,加油哦!看看哪一位同学编的题比较好!

六年级语文新修订高效授课教案

1.阅读例文,读懂例文的内容。

2.通过阅读例文,根据批注,加深理解“围绕中心意思选择材料”的写法。

教学重点:。

阅读理解两篇例文的中心思想。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文:《爸爸的计划》。

(一)阅读例文,整体感知。

1.根据拼音,借助字典,扫清阅读障碍,不理解的词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例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以具体事例写出了一个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的爸爸形象。)。

(板书:爸爸擅长订计划、执行计划)。

(二)探究讨论,找中心句。

学生探究,交流:文章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画出相关的中心句。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三)分析课文,突破难点。

各部分内容中,为了说明一个中心意思,分别选取了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学生结合课文的批注,讨论,汇报,教师点拨指导:

(1)我爸爸是一个工厂的计划科科长,擅长订计划。

指名读一读爸爸在家里给每个人订的计划,从中你看出了爸爸的什么特点?

(列出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板书:给每人订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事例一:计划先关气窗后关门窗,不管打雷下雨,哪怕雨水打湿了床、正在订的计划也不改变计划。事例二:计划每个人都用自己的牙膏,爸爸偶尔用了妈妈的牙膏,还要再还给妈妈。)。

(板书:严格执行计划)。

(3)在爸爸的计划之下,我能有自己的计划吗?

借订暑假计划这件事,说明爸爸订的计划面,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这件事是重点,所以写的体。

(板书:制订暑假计划)。

(四)课堂小结,明确写法。

1.课文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引导学生理解:

(1)爸爸给每个人都订了计划,并且给我制订了好多计划。

(2)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3)爸爸给我制订了非常全面的暑假计划,我不可能有自己的计划。

2.课文的主要写法是怎样的?

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二、按照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例文《小站》,讨论解决例文后面的问题。

二年级语文教案新修订人教版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妙,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同学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身的体会吧!(同学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同学的距离,激发同学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同学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身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同学考虑、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同学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和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同学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考虑: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和不懂的词句。记下自身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同学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防止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同学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竞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同学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局部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同学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协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一起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一起评议。

感悟。

1、组织同学通过读文,回答自身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考虑: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二年级语文教案新修订人教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认识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和基础,采用随文识字、自主识字等方法边读文边学生字,在识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将文中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会到正是由于妈妈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关爱。

在孩子的眼里,妈妈才是最温柔的、最美丽的,孩子爱妈妈。

教学重点:认识11个字,会写8个生字。

教学难点:结合文中重点语句,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词语卡片、课件(ppt)。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小故事—《温柔的手》(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了课题,

你想到了谁的手?(妈妈的手)为什么?(因为妈妈的手是温柔的)。

2.学习“柔”字,拼读、组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听准字音。

2.自读课文,圈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

三、随文识字,理解词语。

1.朗读第1自然段。

(1)学习“城”字。(出示字卡)谁认识这个字,请你当个小老师教教大家,拼读,

组词。小姑娘和妈妈来到了一座怎样的城市?课件出示:美丽的城市。齐读,读出语气。

(2)学习“牵”。(做动作)和你的同桌做一做牵手的动作。观察字形,师讲解:“牛”表示拉车的牲畜,“秃宝盖”表示拉车的横杆,“大”表示绳子。拼读、扩词。

(3)小姑娘看到了什么?学习“趣”读字音、组词。用“兴趣”练习说话。小姑娘是怎样做的?学习“掌”,伸出你的手掌看看,扩词。结果怎样?“走失”是什么意思?假如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和妈妈走散了,你的心情会怎样?课文中是用哪个词写出了小姑娘紧张害怕的心情的。出示:惊慌失措。在课文中找到这句话读一读。

(4)齐读第一自然段。

2.朗读2—6自然段。

(1)听到小姑娘的哭喊声,人们是怎样做的?出示: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字义,扩词。

(2)小女孩叫什么名?奥利娅:外国女孩名。

3.朗读7—12自然段,自主探究识字。

(1)先说说这几段中的生字有你以前见过或认识的,哪些是你新认识的?

(2)你是用什么方法认识的?汇报交流。

(3)出示“慰、辫、褐、痣”,这几个字都是哪类字?(形声字)教师随机点拨识记。

“慰”:出示字卡——拼读——组词——口语表达练习(如果你看到这样一个惊慌失措的小姑娘,你会怎样安慰她?)。

“辫”:与“辩”和“辨”区别学习。

“褐”:这个字和我们学过的那个字长的像?(喝、渴)拼读,组词。淡褐色:联系生活中的实物理解。

“痣”:看老师的脸上就有一颗痣,根据痣的颜色,我们可以说“黑痣、红痣”。

(4)教学“笑”、“善”、“淡”字。

这三个字是我们以前学过的熟字,同桌间互相拼读,组词。书写这三个字时要注意什么?

笑:第七笔是“平撇”。

善:注意笔顺“点、撇、横、横、横、竖、点、撇、横、竖、横折、横”。

淡:上边的“火”,捺变点。

4.朗读13、14自然段。

学习“互”字。和你好朋友互相握握手。观察字形,看看这个字多像两只握在一起的手呀!组词,用“互相”练习说话。

小姑娘的妈妈长得什么样?课件出示:她的妈妈有世界上最善良的眼睛,最美丽的头。

发,最温柔的手。齐读,读出感情。通过人们的帮助小姑娘找到妈妈了吗?

四、巩固识字。

1.指名读词卡。

2.开火车读词卡。

五、指导写字。

1.观察“善”在虚宫格中位置。

2.师范写,生书空。

3.学生临写,师巡视指导。

4.生对照,找不足再写。

5.展示评价。

板书设计:

温柔的手。

城柔牵趣掌慌措围奥。

娅笑慰善辫淡褐痣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温柔的手》一起走进一个小姑娘的内心世界,看一看她眼中的妈妈。(板书课题)。

2.听写词语:城市善良包围互动笑声牵手。

二、默读课文,概括内容。

首先请大家默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课讲了一个小姑娘找妈妈的故事。)。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习1、2自然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两段写了什么?(小姑娘和妈妈走散了,她要找妈妈)。

(2)小姑娘和妈妈走失了,既害怕又着急,文中有一句话是体现了小姑娘当时的心情,让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课件出示:她找不到妈妈了,惊慌失措,哭了起来。(齐读)。

小姑娘只想快点找到妈妈,于是她大声哭喊着:

课件出示:妈妈!我的妈妈在哪里?(指名读出语气来)。

2.学习3—12自然段。

(1)边读边画出对话。(人们的话用“_”画出来,小姑娘的话用“﹏”画出来)。

(2)同桌间练习读对话。

(4)在写小姑娘说的话中,哪种标点符号用的最多,为什么?指名回答,教师适当讲解。

(5)从对话中你还知道了小姑娘的妈妈是什么样的了吗?(有最善良的眼睛、最美丽的头发、最温柔的手)。

(6)小组讨论:小姑娘为什么这样说呢?

(7)指名汇报。

小结:正是因为妈妈给予了孩子无微不至的呵护和关爱,所以孩子眼中的妈妈才是:最善良、最美丽、最温柔的(板书)。这个小姑娘非常地爱她的妈妈,妈妈也非常的爱她。板书:爱。

(8)通过读人们的问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9)小组内分角色朗读。

(10)展示读。

二年级语文年新修订教案指南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而要二年级小学生达到这个理想目标还不太可能,因此教师的有效引导显得更为重要。

2、架设生活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意培养学生对事物有正确的情感态度。

3、使朗读成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让学生在自主、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在自读自悟、自动探究中认识生字,读懂故事,对风这种自然现象给人类造成的影响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风娃娃的好心和傻气。

3、懂得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不行,还要看是不是对别人有用的道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先给大家出一个谜语:云儿见它让路,小树见它招手,禾苗见它弯腰,花儿见它点头。你们猜出是什么了吗?(风)。

2、板书:风娃娃。我们平时说到的娃娃有洋娃娃、布娃娃、泥娃娃那风娃娃是怎么样的呢?我们一起看课文。

兴趣是的老师,孩子们年纪小,爱猜谜语,因而我用猜谜为切入点,板书后又提到了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娃娃,让生活走进语文学习,走进学生的认知世界和情感世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阅读、识字、探究、感悟。

1、提出自读要求: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不认识的字求助于带拼音的小树叶。明确读的要求,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十分必要,使他们有事可做。这样可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认读没有拼音的字:

抽、续、吸、极、夫、汗、驶、示、筝、踪、伤、责,先自学在小组内交流,再以小组比赛的形式读,读得全对的小组能得5颗星。比赛是学生特别喜欢的方式,而小组比赛更有助于培养团结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

3、小组合作:

想想风娃娃做了哪几件事情?这几件事中,哪些是他做的好事,哪此是他做的坏事呢?

4、汇报小组讨论结果。

5、通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

用小组合作的办法探究问题,从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和习惯。

三、写字指导。

1、读左边的四个字。

2、重点指导吸。

3、配练习书写。

4、同桌欣赏、评价。

四、搜集资料,说说风有什么好处和坏处?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放音乐:朗读课文。

2、谁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

二、游戏识字。

1、课前把要写的生字贴在苹果线上,并藏在学生的桌子里面。

2、告诉学生,在你们的桌子里有几个可爱的红苹果,请找一找。

3、找到红苹果的同学上台告诉大家,这个苹果的名字叫什么。

4、仔细观察,说说这些字有什么特点。

通过游戏,鼓励学生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学习,为他们创造一种宽松、民主的氛围。

三、写字指导。

1、选择自己认为能写好的字描红。

2、同桌欣赏评价。

3、在小组内向同学请教难写的字。

4、范写表字。

5、练习书写。

展示自己的字,让学生从小就获取成就感,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总结:学完这篇课文,你想对风娃娃说些什么?

年三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案板书

1、知识与技能。

(1)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从中受教育。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借助拼音读通顺课文,通过讨论学习明确课文要告诉我们的道理,认识到母爱的无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从课文的事例中受到人文教育,引导孩子做一个热爱劳动、热爱家庭的好孩子。

重点与难点。

1、了解课文内容,从中受到教育。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文中的两份账单。

教学过程。

一、课前三分钟。

说一说你为爸爸、妈妈做了什么事,或准备做什么事。

二、明确阅读要求。

1、指名读课文前面的导语,边听边想:提出了哪些阅读要求。

2、要求为:

(1)读读课文,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想想妈妈为什么写的都是“0芬尼”;。

(3)小彼得看到妈妈的账单是怎么想的。

三、自读课文,同桌交流。

认真读课文,把两份账单多读几遍,对比着思考三个阅读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不懂的问题写下来,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四、全班交流。

1、齐读课文,正音。

2、提出你在读书中发现的问题。(如,词句方面:“报酬”“款项”“如愿以偿”“蹑手蹑脚”“芬尼”“小心翼翼”各是什么意思?妈妈在看到小彼得的账单时为什么什么话也没说?内容方面:课文为什么用《妈妈的账单》做题目,而不用《账单》或《儿子的账单》?妈妈的账单算账单吗)。

3、出示两份账单。

儿子的账单。

妈妈的账单。

母亲欠她儿子彼得如下款项:

取回生活用品20芬尼。

把挂号件送往邮局10芬尼。

在花园帮助大人干活20芬尼。

彼得一直是个听话的好孩子10芬尼。

共计:60芬尼。

彼得欠他的母亲如下款项:

为在她家里过的十年幸福生活0芬尼。

为他十年中的吃喝0芬尼。

为在他生病时的护理0芬尼。

为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0芬尼。

共计:0芬尼。

(1)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两份账单,看你能否解决自己的疑问或别人提出的问题。(如,“报酬”就是付出劳动后得到的酬劳,比如小彼得帮妈妈取回生活用品要20芬尼;“款项”就是每一个项目多少钱;“如愿以偿”就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芬尼”是德国货币单位1马克=100芬尼;“蹑手蹑脚”就是轻手轻脚,不弄出一点儿声音;“小心翼翼”是特别小心、认真)。

(2)根据两份账单来汇报你读懂的内容。

课文主要写了小彼得开出账单向妈妈索要报酬。妈妈让他如愿以偿并开列一份特殊的账单,使小彼得将钱还回的事情。

对比两份账单,可以看出妈妈为小彼得付出的太多太多,而儿子所做的只是微不足道的小事。妈妈把自己十年中的辛苦付出都写上0芬尼,表明了母爱的无私与崇高,同时也告诉小彼得:亲情是无价的。

4、齐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齐读。

(2)画出描写小彼得心理、神态、动作的词。

“读着读着、羞愧万分、怦怦直跳、蹑手蹑脚、走近、藏、小心翼翼、塞进。”

(3)谈谈体会。(结合插图投影)。

(小彼得在看到妈妈的“0芬尼”账单后,羞愧万分,已经知道自己错了,悄悄把60芬尼还给妈妈。妈妈很高兴看到小彼得知错能改。)。

五、讨论深化。

1.课文为什么以《妈妈的账单》做题目?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白,这不是一份普通的账单,而是包含着教育技巧和爱的表达的账单,有着妈妈的良苦用心。

2.若给课文换个题目,你想换什么?(如《爱的账单》《无价的账单》《可贵的账单》《无法偿还的账单》等)。

六、随文练笔。

(出示课文插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想一想她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同桌间说一说,再写下来。

七年级语文新修订教案人教版教材案例

1.使学生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句的含义,进而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2.使学生通过教师恰如其分的引导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

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关注文中重点语段,能够通过理解文章关键语词的含义,品析句间关系及段间关系,从而使学生能够深入体会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教师通过对背景资料的充分梳理和恰当引用,以及引导学生对人物形象的充分挖掘,使学生能够深刻体会人物高尚的道德情操。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有“巨大贡献”,为何“鲜为人知”?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细读,体会邓稼先尽管历尽复杂恶劣的人文环境和异常艰苦的自然环境,但依然保持着德高望重、严谨沉稳、忠诚坚韧的精神品质。

首先是对邓稼先的人物形象概括;其次是邓稼先所经历的客观条件概括。

第二环节:师生共同探讨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动力是什么?

教师可以先给出几种假设,比如“名誉”?“权力”?教师请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就这两个做出贡献的动力要素进行深入分析。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对第三、四、五这三个部分的精读,体会邓稼先做出“巨大贡献”的真正动力,进而感受其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

在这里教师可以给学生补充“万里长征”“万里长城”和“喇嘛教僧侣向西朝拜的旅程”这“两个半万里”来结合文章内容,引导学生共同体会理想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正是复兴中华民族的伟大理想和振兴祖国国防科研事业的坚定信仰,才支持着邓稼先作为一名具有卓越才能的科学家能够几十年如一日坚守在科研一线,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却甘愿默默无闻。

第三环节:总结与升华。

教师与学生共同阅读文章最后一个部分,作者杨振宁找到了与邓稼先的共通之处,同时也找到了邓稼先永恒的价值。而在作者心中,究竟什么才是真正永恒的且有价值的呢?回顾全文,教师做总结升华:只有始终抱有热爱民族、抵抗侵略、结束战争、保卫和平、守护人民的坚定理想信念,才是个体生命发挥自己卓越的才能创造出穿越时空,抵达永恒的价值的途径。

二年级语文教案新修订人教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目标:学习8个会写的生字,11个会认的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爱心”。

2.过程与方法:入情朗读,从重点语句中切身感受母爱的温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母爱,从小懂得感激和回报。

教学难点:

切身感觉母爱的温柔。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程序设计意图备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看到课题,你想到了谁的手?为什么:

学习“柔”。

二、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理解词语。

城:理解字的意思,跟“乡”相对。

牵:做动作理解字义。

掌:形声字。

惊惶失措:害怕紧张。

三、朗读课文第2——6自然段。

围:借助课文插图,做动作理解课文。

奥利娅:外国女孩名。

四、朗读课文7、8自然段。

笑:第七笔是“——”。

慰:安慰,使人心情安适。

善:注意写法。

五、朗读课文9、10自然段。

辫:与“辨、辫”区别学习。

淡褐色:联系生活实物理解。

六、朗读课文11、13、14自然段。

痣:形声字。

互:查“一”部、互相。

七、复习巩固、认读生字。

八、指导书写。

1.读准字音,扩词。

2.教师范写,生观察。

3.强调书写要领。

4.学生练习写。

5.教师检查。

九、完成练习题。

1.写一写。

2.比一比组词。

3.书后练习题。

十、作业。

书写生字: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课文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朗读生字。

二、学生默读课文,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话概括课文内容,本文讲了什么故事。

三、读1——6自然段,说一说你知道了什么?

1.课文中哪一部分写得有意思?

2.好妈妈是妈妈的名字吗?

3.为什么小女孩会这么说?

同桌练习朗读对话。

四、自主学习,探究交流。

2.交流、汇报。

3.同桌练习朗读这几段话,男女生配合读,师生配合读。

4.说一说,小女孩的妈妈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五、朗读最后两段,为什么小姑娘会很快找到妈妈?

六、表演朗读课文。

七、做一做。

1.说说妈妈么手是什么样?

2.说说妈妈(爸爸)喜欢的东西是什么?

3.说说妈妈的样子。(手、眼睛头发)。

4.画一画。

熟悉随文稿识字这各方式,培养识字能力。

灵活地运用多种方法识字。

从整体入手,把握全文。

体现以读为主。

引导小组学习合作探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