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氧化碳的性质教案(热门18篇)

时间:2023-12-05 23:26:15 作者:雅蕊

教学工作计划的编写不是一次性的,而是需要不断调整和完善的过程,以适应不同阶段和需求的变化。接下来,小编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教学工作计划的撰写方法和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设计

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在学生学习物质性质、形成化学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采取小组讨论式学习模式。

联系实际生活、生产学习二氧化碳。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习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过程: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学习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石灰吟》这首诗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廉正清明,不怕粉身碎骨的坚贞品质,但从化学角度看,其中还隐含了三个化学反应哩!是哪三个化学反应呢,学完第三节内容你就会找出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

(三)出示自学提纲。

2、通过实验归纳二氧化碳颜色状态、密度、试说明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4、能否直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为什么?在进入前应先做什么?

5、把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加热时颜色又怎样变化?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6、向澄清石灰水吹入co2,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

7、归纳二氧化碳用途和石灰石用途,写出工业制石灰化学方程式。

四、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文。

五、教师巡堂分类指导,同时观察了解学情。

六、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纲,对自学知识进行强化。

七、围绕目标进行巩固练习,自我评价。

练习a。

一、填空。

1、二氧化碳是一种色的气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固态二氧化碳叫做。

2、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色,说明,反应化学方程式,加热后溶液又变成色,原因是。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说明,反应化学方程式。

二、选择。

1、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沉淀是()。

(oh)234。

a、密度大b、密度大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c、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d、能溶于水。

练习b。

三、简答题。

用石灰桨抹墙,为加速硬化,常在室内放一炭大盆,其原理是什么?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八、小结本节课内容。

九、布置作业。

附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3、与石灰水反应。

[1]。

文档为doc格式。

二氧化碳的性质

初中化学: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导入  :

1、先播放一段flash,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flash的形式再讲一遍。)。

2、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1、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 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5、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氧化性,酸性氧化物,不能燃烧。

7、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flash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

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9、将黑板上的下面,添上相应的反应方程式。

caco3+hcl=co2↑+cacl2+h2o。

caco3=3cao+co2↑。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4、学生观察实验。

5、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2. 有关,你还想知道什么?

思考:

(2)、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3)、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 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 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重点。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同学们学过《石灰吟》这首诗吗?“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廉正清明,不怕粉身碎骨的坚贞品质,但从化学角度看,其中还隐含了三个化学反应哩!是哪三个化学反应呢,学完第三节内容你就会找出答案。

(二)出示教学目标 。

(三)出示自学提纲。

2、通过实验归纳二氧化碳颜色状态、密度、试说明二氧化碳能否溶于水?

3、说出实验5——6实验现象,试归纳二氧化碳性质。

4、能否直接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为什么?在进入前应先做什么?

5、把二氧化碳通入石蕊试液,观察颜色变化,加热时颜色又怎样变化?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6、向澄清石灰水吹入co2,有什么现象?为什么?写出化学方程式。

7、归纳二氧化碳用途和石灰石用途,写出工业制石灰化学方程式。

四、学生根据自学提纲,阅读课文。

五、教师巡堂分类指导,同时观察了解学情。

六、师生共同研讨自学提纲,对自学知识进行强化。

七、围绕目标进行巩固练习,自我评价。

练习a。

一、填空。

1、二氧化碳是一种          色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固态二氧化碳叫做                       。

3、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                      说明                         ,反应化学方程式                                                                。

二、选择。

1、向澄清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生成沉淀是(                )。

(oh)2 3  4  。

a、密度大 b、密度大且不能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c、能降低燃烧物的温度  d、能溶于水。

练习b。

三、简答题。

用石灰桨抹墙,为加速硬化,常在室内放一炭大盆,其原理是什么?

(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八、小结本节课内容。

九、布置作业 。

附板书。

一、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无色无味、可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3、与石灰水反应。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碳氧化合物,是空气中常见的化合物。常压下为无色、无味、不助燃、不可燃。略溶于水中,形成碳酸,碳酸是一种弱酸。

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烧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得,主要应用于冷藏易腐败的`食品(固态)、作致冷剂(液态)、制造碳化软饮料(气态)和作均相反应的溶剂(超临界状态)等。

储存注意事项:

二氧化碳适宜储存于阴凉、通风的不燃气体专用库房,适合以液态或固态形式装运。储存、运输二氧化碳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

2、与易(可)燃物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3、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介绍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提问】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如何?举例说明。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板书】3.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过程: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1、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多少?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学案表。

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

结论。

实验1。

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

溶解性试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

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

密度实验。

实验5。

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

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实验7。

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总结: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1.5倍)。

能溶于水(1:1)。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1.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碳酸饮料)。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1.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化工产品的原料。

3.制冷剂。

4.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建筑材料。

2.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化学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1.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略。3.略。4.略。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课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视频,让学生以小侦探的身份去破解"死狗洞之谜",并通过实验的方式去取证,来证明自己的猜想。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一共设计了七了实验,实验的材料如灭火器、气球、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的物质;实验报告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出,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状态,都争着抢着去完成实验,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地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二氧化碳的性质

联系生活实际,了解石灰石的用途。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认识物质性质的方法;

提高实验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温室气体之一的二氧化碳的介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建议。

知识讲解指导。

1.二氧化碳的性质,建议以探索式为主,让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而不是教师先讲,然后做实验验证给学生看。

2.讲授方法上,建议以谈话法为主,引导学生观察,与学生讨论每一点二氧化碳的具体性质。

3.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在强调不可燃性和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的同时,单独列出二氧化碳的不可燃性和一般情况下不支持燃烧的性质,有利于学生理解灭火这一二氧化碳重要用途。

4.二氧化碳与澄清石灰水的反应,学生并不陌生。但不宜一次就讲到二氧化碳与碳酸钙反应得到碳酸氢钙,这样只会使难点集中,增加学生难度。

课堂引入指导。

方法一:近来地球上气温正在逐渐升高,什么原因使能地球气温如此变化呢?这就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就来。

二氧化碳作为气态化合物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无论呼入的新鲜空气还是呼出的浊气中都含有二氧化碳。虽然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有了一些二氧化碳的知识,但都是零散的、不成系统的。通过这节教学,将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与前面的物质联系起来,织成知识网。通过本节的,完善并提高学生对二氧化碳在自然界、在生命活动中作用的认识。

在氧气、氢气后二氧化碳,从程序来说对学生并不陌生。如物质从物质的性质、性质入手,到物质的用途。性质主要色、味、态、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内容。二氧化碳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教学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其熟悉的知识激发兴趣、提高信心,挖掘学生的主动性进行。

此节教学的重点是知识的教学。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实验对学生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实验探究对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能力均有重要作用。

本节知识的教学难度不大,多数内容都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或在自然、初中学科中已经接触过的知识。教学中应充分意识到这一点选择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实验在学生物质性质、形成知识的重要作用。利用实验探究式教学模式。

根据学校情况(生源、实验条件)不同,采用开放程度不同的实验探究法。

采取小组讨论式模式。

课程结束指导。

引导学生依据,二氧化碳的用途从用途复习。

课外实验指导。

二氧化碳性质实验有条件时可以用干冰来制备,这样能避免用盐酸与石灰石制它的氯化氢气的干扰,使学生对二氧化碳的性质、性质认识更清楚。建议补充二氧化碳溶解性实验,用u型管做,并为讲二氧化碳与水反应打下良好基础且过渡自然。

教学设计方案1。

【引言】。

原来是二氧化碳在作怪。今天我们来二氧化碳。

在空气中,二氧化碳占0.03%,如果超过1%,就对人类有害处,4%~5%人会感到气喘头痛眩晕,10%的含量人就会窒息死亡。

【板书】第三节 。

【演示】。

如图:两只纸口袋保持平衡,向其中一直口袋中倒入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讲解】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比空气重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密度是1.977克/升。比空气重。刚才我们介绍的致人死亡的井的底部有较大量的二氧化碳,引起密度大,因此,难于扩散。

【小结】通常状况下,1体积水中能溶解1体积的二氧化碳气体,压强越大,溶解得就越多,如:汽水、啤酒就是高压溶入较多的二氧化碳所形成的。如果将温度降低至-78.5℃(101千帕),气体二氧化碳就变成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其含义是“外形似冰,熔化无水”直接变成二氧化碳气体。

【演示】。

两支燃着的蜡烛都熄灭,且下面的火焰先灭。

【提问】由此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老师归纳)。

【板书】1.一般情况下,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进一步解释上述事故的发生及蜡烛熄灭的原因)。

【讲解】在久未开启的菜窖,干涸的深井等处一定要防止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而危及生命。

【提问】怎样测试菜窖里二氧化碳的含量过高?

(学生讨论后归纳)。

【讲解】在菜窖里做一个灯火实验,如果灯火熄灭或燃烧不旺,说明二氧化碳含量高,人不要进去。

【演示】。

【现象】紫色石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后颜色变红,加热后红色褪去,又恢复紫色。

【讲解】二氧化碳溶解在水里生成碳酸(h2co3),紫色石蕊试液遇酸液变红。碳酸不稳定,加热分解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板书】2.和水反应:

h2o+co2==h2co3。

【演示】。

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观察现象。    。

【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ca(oh)2+co2====caco3↓+h2o。

caco3+h2o+co2====ca(hco3)2。

碳酸氢钙溶液加热后,又变成碳酸钙。

广西桂林著名的芦笛岩内的石柱、石笋或溶洞都是长年累月发生上述反应所致。

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二氧化碳的重要性质,可用之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讲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二氧化碳也有许多重要的用途。

【板书】。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不能燃烧,且比空气重,可用它来灭火。(简介灭火器原理)。

2.干冰升华时吸收大量热,可用它做致冷剂或用于人工降雨。

3.工业制纯碱和尿素等。

4.植物光合作用。

【小结】二氧化碳是碳的一种重要化合物,掌握它的性质后合理利用它。

教学设计方案2。

【引入】。

找有关温室效应或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录像放1~2分钟。

提出问题:

2、多些行否?

3、没有行否?

【展开】。

教师组织学生实验。

根据学校条件不同,采取不同方案。

方案一:学生以小组形式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课堂上简单讲解实验注意事项。而后又学生一小组为单位实验,边实验边填表分析每个实验的现象与结论。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性质、性质及用途。

方案二:学生以组为单位活动。教师将实验内容提前印成学案发给学生。教师讲一个实验学生做一个实验,总结一个实验。最后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板书填表来认识co2的性质、性质及用途。

方案三:学生边讲边实验。

方案四:教师演示实验,学生与教师共同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二氧化碳的性质和性质。

学生实验:

实验1:观察气体实验。

利用简易气体发生装置制取一集气瓶二氧化碳,观察。再将一根燃着的火柴伸到瓶口,观察火柴燃烧的情况。(用小型塑料瓶装)。

实验2:溶解性实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实验3: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实验4:密度实验。

在自制杠杆天平的两端挂上质量相同的两个纸盒或一次性水杯。杠杆平衡后将集气瓶中的二氧化碳象倒水一样倒入其中一个纸盒或杯子里。观察。

实验5:与水反应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蒸馏水,滴入2滴紫色试蕊试液,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加热试管,使试管内液体沸腾,观察水溶液颜色。

实验6:与石灰水的反应。

实验7:趣味实验。

打开一瓶汽水瓶盖,立即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另一端伸入一支装有澄清石灰水的试管中,观察。

学案表。

实验名称。

实验步骤。

结论。

实验1。

观察气体实验。

实验2。

溶解性试验。

向集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加入约一半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 。

实验3。

灭火实验。

将二氧化碳气体慢慢倒入放有燃着蜡烛的烧杯中,观察。 。

实验4。

密度实验。

实验5。

与水反应实验。

实验6。

与石灰水的反应。

试管中取少量石灰水,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发生装置)一段时间,观察石灰水变化。 。

实验7。

趣味实验。

总结:

密度。

溶解性。

熔沸点。

无色。

无味。

气体。

比空气大(1.5倍)。

能溶于水(1:1)。

无色液体、雪状固体“干冰”

1. 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灯火试验)。

2.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h2co3====co2+h2o (碳酸饮料)。

3. 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

(抹墙)。

1. 灭火:na2co3+2hcl===2nacl+h2o+co2­。

2. 化工产品的原料。

3. 制冷剂。

4. 植物光合作用。

四、石灰是的用途。

石灰石、大理石、白垩的主要成分都是:caco3。

主要用途:

1. 建筑材料。

2. 制生石灰:caco3=====cao+co2­。

3.制水泥。

结束:

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生炭火盆是为了生成co2。

c+o2====co2。

co2+ca(oh)2===caco3¯+h2o。

生成的caco3会比较坚硬。但引有水生成,反而开始墙壁会潮湿。

探究活动。

1.试设计家庭实验证明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存在。

2.人体吸入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0.03%,而呼出的气体中二氧化碳的体积分数约占4%。怎样用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比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

3.调查报告:结合生活经验,查阅资料,试写出氧气和二氧化碳在自然界中的循环报告。

4.讨论:二氧化碳是如何造成温室效应的?

提示:

1.将碳酸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导入  到盛有石灰水的容器中,以检验二氧化碳的存在。

2.略。3.略。4.略。

二氧化碳的性质

1. 通过实验演示,帮助同学理解和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能解释一些自然现象,并且对二氧化碳的实际应用有所了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重点: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和掌握相关反应方程式。

难点:使学生灵活运用二氧化碳的性质,并能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投影设备,药品,实验仪器等。(事先要估计要同学可能的答案,设计实验)。

导入  :

1、先播放一段flash,讲述二氧化碳气体的趣闻。(上节课结束时,已经讲过这个故事,这次以flash的形式再讲一遍。)。

2、让同学通过试着提出可能的解释。

3、归结同学的答案,写在黑板的左侧。

4、提议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个迷。

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兴趣。

1、首先取出实现制备好的二氧化碳气体,装在透明的集气瓶中,说这和那个山洞一样的气体。

2、让学生根据自己同意的答案,分成小组,按分组情况可零时调整座位。

3、要求学生小组内讨论,设计出验证实验(课前已经作为作业 布置任务,让同学回去思考过这个问题,其中验证的实验只要求对之前接触和学到过的一些验证方法,从颜色,比重,气味,酸碱性,氧化性,和助燃性等来考虑)。

4、按同学的想法,进行实验的演示。

老师进行实验操作,对于某些。

实验辅以用多媒体演示。

5、要求学生归结实验现象和给出结论。

6、老师对同学的回答作出一些必要的修正。

老师板书:写出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物理性质:无色略带酸味气体无毒能溶于水,固态为干冰。

化学性质:氧化性,酸性氧化物,不能燃烧。

7、要求学生回忆以前接触过的气体,让学生判断是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某种气体:氢气,氧气。

8、给出整个揭密的研究过程,以flash播放,当地的一些地质考察情况,和山洞的剖析图。

9、最后,把蒙在试剂瓶标签上的黑纸揭开,向同学展示标签“二氧化碳”,

讲述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一种新的气体——二氧化碳气体。实验室用大理石和稀盐酸来制备这种气体。讲到,科学家还要做大量工作,测定此分子中所含的元素和分子量,以后再其中有现代的质谱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红外光谱技术等等,这些将在以后的课程中穿插介绍。

caco3+hcl=co2↑+cacl2+h2o。

caco3=3cao+co2↑。

co2+ho2=h2co3。

caoh2+c02=caco3+h20。

1、学生按自己同意的解释,分成小组,进行学习。

2、学生观察,明确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3、每组派一位同学来讲述自己的实验设想。

通过小组学习、探究,使学生知道学会观察问题和设计实验,学会正确的判断。

4、学生观察实验。

5、学生把实验现象记录在纸上并进行交流。

6、学生分组讨论,各组推选出一名学生汇报交流。

7、学生回答以前的学过的气体的性质,经过比较,得出结论:不是我们之前学过的气体。

8、学生认真听讲,做好笔记。

使学生认识二氧化碳的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归纳概括、推理的能力。

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

(2)、汽水中的小气泡是什么气体?

(3)、进入久封的地窖,应事先做什么小实验,才能知道下面是否安全?

3. 希望学生根据今天的内容,自学二氧化碳的应用。

1.学生说一说今天学到 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学生讨论、回答问题。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认真细致、相信科学的科学态度。

化学教案-二氧化碳的性质介绍

1.记住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能认识到氢氧化钠的腐蚀性、吸水性。

2.通过实验探究碱的性质,学会根据性质思考其用途的科学方法。

3.通过探究碱的性质的有关实验,初步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学生回答林则徐用到了生石灰,整个石灰池烟雾滚滚,不断沸腾。

教师引导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石灰池里又发生了哪些反应呢?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第二节《碱及其性质》的学习。

环节二:新课教学。

活动天地2-3各取适量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分别放置在两个烧杯中,观察其颜色状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活动天地2-3露置在空气一段时间后,再观察它们的颜色和状态的变化。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逐渐开始溶解,氢氧化钙无明显变化。

学生回答应该存放在干燥地方并密封保存。

学生实验向两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少量水,振荡,观察它们的溶解情况。用手触摸烧杯外壁。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基本全部溶解,烧杯外壁有些烫手;氢氧化钙有一部分溶解,溶液呈混浊状态,烧杯外壁温度也明显升高。

教师演示把一根头发丝放入试管中,向试管里加入上述实验中得到的氢氧化钠溶液,加热煮沸2-3min,观察头发丝的变化。学生回答头发丝被腐蚀了,已经不完整,像被烧过一样。

教师总结没错,氢氧化钠也像浓硫酸一样,有强腐蚀性,因此也被叫做火碱、烧碱、苛性钠等,对皮肤和衣服有一定的腐蚀性。

教师提问既然氢氧化钠有强腐蚀性,那我们在使用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学生回答一定要十分小心,不能与皮肤、衣物直接接触。

教师提问如果不慎接触到皮肤,那应该怎么处理呢?

学生回答如果不慎沾在皮肤上,要立即用大量的水冲洗,然后再涂上硼酸溶液。

学生回答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发生潮解,溶解释放出大量的热,有腐蚀性;氢氧化钙:也叫熟石灰或消石灰,微溶于水,溶解时放热,能腐蚀皮肤衣物。

教师引导氢氧化钙既然叫做熟石灰,那么生石灰是什么物质呢?

学生回答生石灰是氧化钙。

教师引导俗话说得好,生米可以煮成熟饭,那么生石灰可以转化为熟石灰吗?教师演示氧化钙溶于水的实验,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试着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环节三:巩固提高。

现在有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氧化钙,你认为哪一种物质适合做食品的干燥剂?

解析氧化钙。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性质。

课后作业:课后思考碱还具有哪些性质?

四、板书设计。

文档为doc格式。

二氧化碳的性质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非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

有幸听了高老师的《二氧化碳的性质》一课。通过听课知道高老师这一节课有意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力在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探究归纳出二氧化碳的性质。课堂的亮点非常之多,其中个人认为最成功之处莫过于做到了面向全体,尽管是借班上课,课堂氛围调动地非常好,全体学生都参与了实验活动,同时在讨论、回答、展示、归纳、反馈等每一个环节几乎都做到了全员参与。对于老师来说,教会一个学生并不难,但要想在一节课教会全班学生那就是件几乎很难完成的事。面对存在客观差异的学生,我们不要求每一个都掌握到相同的程度,但我们要力争面向全体,提高课堂教学的覆盖率。为了实现面向全体,结合所听的这一节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大众。

教学的内容包括教学的进度、难度、习题的选择、问题的'设置,都要以所教班级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水平位依据。高老师这一节课教学的对象是大港六中的孩子,程度相对较好,因此课堂模式选择为探究式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例如“依据所学过的知识,你知道了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为了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请你设计有效的实验”都是比较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问题。

2、做好分层教学。

在课堂实验活动过程中,教师对每组的组员有明确的分工,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课堂的指令非常清晰明确。课堂教学的过程也是由浅入深,结合生活实际,例举二氧化碳的用途?——依据通途体现二氧化碳的性质有哪些?——设计实验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反思二氧化碳的功与过。同时课堂练习的选择体现了层次性,由易到难。通过不同的层次要求,使得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在原有几次上有一定的收获,并且能在不同层次上得到课堂展示的机会。

3、在面向全体的过程中关注个体。

我们教学的对象和目标是全体学生,但在教学过程中,却要关注个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和思维表现。高老师在课堂给了多次学生大胆猜想、质疑、独立思考的机会和空间,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个性实验方案,真正做到了“重视每位学生的发展”。

回到自己的教学,经常会为学困生而苦恼,既不能因为学困生而降低教学要求,放慢教学进度,也不能对他们至于不理。只能在遵循面向全体的原则下多兼顾这些后进的个体,对他们多关注、多了解、多帮助吧!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

专题训练课堂小结综合训练。

1、对学情分析不到位:课的开始复习实验室制取氧气所学的知识点时,没有充分考虑到由于时间长,学生对本部分知识已经不太熟悉,所以在此环节时,耽误了时间,在后面教学环节时,就显得有些仓促,后来想想,如果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这方面的因素,后面的教学就会很顺畅。

2、备课时没有注意到细节问题。

在完成自学指导1时,实验室制取co2化学反应原理,即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没有对学生进行细致的讲解,如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首先生成氯化钙和碳酸,然后碳酸不稳定分解,最后再归纳出总的化学方程式,因为它也是中考重要考点。

3、由于前面耽误了时间,所以后面在进行分组实验探究时,时间不够充分,给人感觉就是很忙乱的完成了这一环节,而这一环节本身设计就是想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自己动手实验,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4、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二氧化碳的性质说课稿

《二氧化碳的性质》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本节课主要介绍二氧化碳的性质。二氧化碳是初中化学教学要求掌握的两种主要气体之一,也是与生活实际联系极其密切和广泛的一种物质。课程中安排了丰富的实验,通过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真正做到“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初步培养学生探究学习的一般程序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二氧化碳的性质等有关知识的探究学习,使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相互交流、探究学习的方式,使学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从而产生学习化学的强烈愿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确“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根据课本安排的实验,无法从实验现象直接得出结论,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推理得出结论。因此造成难点。

九年级学生刚接触化学,对化学尤其实验充满兴趣,但实验的动手和分析能力较弱,还没有具备自主的实验探究能力,但在日常生活中已经了解了很多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例如喝汽水,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呼吸作用的产物等。所以往往渴望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二氧化碳的规律知识甚至为此要求进行一些创造性实验和观察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合作”的实验探究模式,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从而树立科学的探究观和世界观。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教学两者的统一才能够体现教学过程最优化。本节课如何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呢?我综合采用以下五种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本节课将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2、问题讨论法: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的引导学生作答。”因此我将此法贯穿于整节课的教学中,引导学生猜想和假设,通过探究实验讨论完成,从而掌握本节课的重难点。

3、讲解法。

4、多媒体辅助法。

5、比较归纳法。

教学的宗旨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我从听、思、说、做、观、议等六个方面注重指导学生进行学习:

听――听得明白、思――敢思会思、

说――表达完整、做――操作规范、

观――观察仔细、议――学会交流。

通过这节课,不但能让学生学会知识,而且能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

以上是我的教学理念,而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教学理念融入到教学中。所以在程序上我把本节课分五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探究、归纳小结、巩固练习、课后拓展。

第一个环节:情境导入。

第二个环节:实验探究。

我及时肯定大家积极思考,但这些回答是否完全正确呢?此时我引导学生逐一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问: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还是小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肯定会有多种设计方案。)我及时表扬学生积极思考创新并列举几种可行方案,比如称量法,利用汽球比较密度法。并通过演示向装有一高一低的两支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倾倒二氧化碳的实验,(生动有趣的实验,快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先猜想后假设再实验最终得出结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不支持燃烧,也不燃烧,性质决定用途,所以二氧化碳可以用来灭火。接下来提问:前面有同学说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讨论好方案后利用桌上仪器动手实验,快速向装有二氧化碳的矿泉水瓶中倒入半体积的水并迅速拧紧瓶塞,振荡并观察现象,分析原因,得出结论或者有学生回答之前我们收集到了溶于饮料中的二氧化碳气体,说明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也顺便解释了为什么不用排水法收集二氧化碳。(这样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也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但若有学生实验失败应师生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并给学生鼓励。)。

接着,我适时引导学生一起总结二氧化碳能溶水,一体积水大约能够溶解一体积的二氧化碳。再简单介绍一下碳酸饮料的生产。

再设疑二氧化碳溶于水后有没有化学反应呢?此时我请同学们把雪碧的瓶盖换成带导管的橡皮塞,并将导管通往装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中(简单介绍有关紫色石蕊的性质),振荡试管,观察现象。提问学生: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学生合作动手实验,面对实验现象有许多学生猜想是二氧化碳使石蕊变红,甚至会有学生猜想是水。虽然不能得出确切结论,但学生的思维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节课的难点内容有望突破。

这时候我引导学生提出三种猜想,使石蕊变红的是:

1、水,

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新物质。学生分组讨论三分钟,设计实验方案,我及时地对各组方案作出评价并指导得出正确方案。根据方案和提供的器材物品各组动手实验。

学生会得出:

1、水不能使石蕊变红,

2、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变红,

这就是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一种新物质,它使紫色石蕊试纸变红。这种物质我们称之为碳酸,是碳酸使石蕊变红。接着我给大家介绍碳酸的化学性质不稳定,并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请同学们把变红的溶液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再观察现象得出结论:碳酸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比实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方法,通过使石蕊加热前后变色的探究,初步让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理念和方法。

接下来提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你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学生讨论后可能会有用吸管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或者利用可乐,雪碧等饮料振荡后将产生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等方案。只要方案可行,我都予以肯定,并鼓励学生按设定的方案进行实验。并小结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这样加强了学生实验设计的体验。再次体会实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

第三个环节:归纳小结。

我问大家:本节课你认识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困惑是什么......尽量让更多的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并予以肯定,适时地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二氧化碳的性质。

第四个环节:巩固练习。

有针对性地选择习题,力图“优生吃饱、中等生吃好、后进生吃了”。

第五个环节:拓展延伸。

设疑拓展:是不是二氧化碳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视频展示)。提及当前的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太阳能发电站、风力发电站等。呼吁大家从我做起,保护咱们的地球村。或者大家可以上网查找更多资料,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无色无味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大,能溶与水。

(1)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不供给呼吸。

(2)与水反应。

co2+h2o==h2co3h2co3==co2↑+h2o(不稳定)。

(3)与石灰水反应。

co2+ca(oh)2==caco3↓+h2o(检验co2)。

本课题设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用生活用品代替实验仪器,从一瓶饮料入手,在课堂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分小组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在前面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来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同时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思路和热情,我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一起找到更好的引导效果,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有批判地在行动结束后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过程,我受益非浅,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会使我逐渐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充满兴趣地学习。在本节课中,我设计从一瓶学生熟悉的“可口可乐”入手,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设计既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又可培养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中,我步步引导,让学生从一瓶可乐中发现二氧化碳的诸多性质,然后进行实验,以培养学生的的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上课前,我认真地对教学思路、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手段的应用及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上可能出现的反应做了充分的反思。经过课前的反思与调整,教学内容及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所使用的方法和手段以及达到的效果,捕捉教学中的灵感,及时调整设计思路和方法,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

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展示自己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如:如何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可乐瓶中冒出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呢?并要求用实验验证,而且很多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评价其他同学的设计方案,一起找到更好的、科学的方法并进行验证,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学生思路清晰了,课前预期的目的基本达到。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况,经过我适时地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学生能够结合实际高频率地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的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教学后的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在课堂教学实践后及时反思,不仅能使教师直观、具体地总结教学中的长处,发现问题,找出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办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学生、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而且是将实践经验系统化、理论化的过程,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认识能上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这堂课我在设计中认为要更加直观地说明二氧化碳的性质,必须在实验中用新制的二氧化碳,虽然设计的思路是正确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这样会造成较多的时间浪费在二氧化碳的制取上,学生感到不耐烦。实际上只要制取一瓶的二氧化碳,其余的实验可以用课前制好的二氧化碳,这样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认知,而在课堂上能用较多的时间突破教学难点。

其次,应用多媒体教学中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特别是一些重点知识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记笔记,这堂课后,部分学生告诉我:“老师,你以后换页的时候能不能等我们抄完笔记再换?”。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改进。

对这一课进行全面反思后,我认识到要善于处理好教学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巧妙地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及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才能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新精神,使每个学生的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氧化碳的性质评课稿

任务—:让学生课前检测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完成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二氧化碳实验室制法:用的`原料稀硫酸和石灰石;收集方法:向上排空气;验满方法:火柴根很快熄灭;二氧化碳的用途:作气体肥料,可促进植物光合作用;工业和食品原料,可用于制纯碱、尿素和汽水。灭火:二氧化碳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制冷剂可用于人工降雨。

任务二:根据分组实验二人一组要求学生完成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报告单上表格:

在实验过程中要要求学生完成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任务四:黑板温馨提示:

1:小心实验、节约使用药品;

2:实验完毕时,用过的试剂倒在讲台桌的废液缸中。其他垃圾放在教室后面两个垃圾桶内,并整理实验仪器保持桌面清洁。

总而言之:邱小芳老师本堂课的亮点是以学本课堂的理念上,以学生为主体,老师来引领学生,实验课也强调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节约使用药品问题面俱到,学生上课也很轻松值得我学习。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本课题主要是探究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首先让学生利用课题2中讨论确定的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并利用收集到的二氧化碳去探究它的性质:不支持燃烧、与水反应,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本课题也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向学生介绍固态二氧化碳叫做干冰,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的奥秘,然后提出“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或干沽的深井之前,如何检验这些场所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是否会对进入的人的生命构成威胁?”,得出二氧化碳含量高会使人窒息而死亡的原因,因此在进入上述场所时要做灯火试验。最后,也介绍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其中一种气体之一,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威胁,所以我们要保护环境,控制二氧化碳的过量排放。

1、对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的关系认识不够,在利用二氧化碳的性质推断二氧化碳的用途或根据其用途推断其性质时,常出错。

2、对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易产生片面的认识。如有的同学认为co2可以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多越好。或者有的认为空气中的co2增多会引起温室效应,所以空气中co2的含量越少越好。

3、co2不供给呼吸的性质和co的毒性易混淆。co2与co都会致人死亡,但其原因是不同的。co2含量较多,o2的含量相对减少,使人呼吸不到足量的o2导致窒息死亡,但co2无毒性。co有毒,它能破坏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的携氧能力,造成生物体缺氧,以致死亡。

4、对co2通入石蕊溶液变红的原因认识错误。co2通入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红,学生误认为是co2使其变红。要认识到co2通入水中,一部分溶解,另一部分与水反应生成碳酸,是碳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而不是co2。

1、初步学会在实验室中制取二氧化碳。

4、了解关注温室效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二氧化碳性质教学反思

通过实施本节课教学与聆听点评指导,受益匪浅。

二氧化碳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气体,在生物等其他学科中也多有涉及。这是一个好事,因为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至少在心理上是熟悉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怎样扬长避短,既能利用已有的经验,又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求学欲望,这是本节课的一个技术难题。因为现在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到二氧化碳的制取,所以我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就没有按照书中教材的顺序,而是把后面的涉及到的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和用途挪到前面来,这样在时间和二氧化碳的性质的实验上就出现了一些偏差。课后认真思考,也觉得在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上用的时间多了一些,自己也有这种感觉,好象还是放不开手,有点能放的开而收不回来的感觉。在学生做蜡烛阶梯实验时,我指导的不够,致使现象不是很明显,但是好在学生确实是真正动手做了,使他们已经能主动地参与到学生过程中去我觉得很重要。

本节教材着眼于生活中的化学。而教学中要活学用教材使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还要避免流于延伸范围加深难度的误区。要落实课程标准使学生扎实掌握基础知识点又能灵活运用它们,这就对问题的情境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计问题时,要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求知求实。

探究式教学是化学课的主题。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通过实验实现探究目的,做好实验是基本要求,用好实验是关键。利用实验,层层深入。

课堂教学教程中,有实物展台、课件等可用手段,利用它们是为了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要避免流于形式摆花架子;不用过于追求教学模式与环节,要力争学生会了的不讲。本节课上,对于学生已熟知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的分析占用时间太多,应在该性质的利用上多做设计。

课后听了李老师的指点诸位同行的建议和意见,使自己看到了自己的许多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尽可能去发挥自己的长处而克服掉自己的不足的地方,同时也学到了很多的东西。也就是说,只想不去做是不可以的,空想也是不可以的,自己要去实践,才能在课堂上更能让学生们很好的去动手实践真正去当学习的主人。

我始终这样认为,也是我的一惯做法,课堂上自己要活跃,学生才可能活跃,才最大可能把学生的热情,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给他们一个充满乐趣的时间和空间。

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培养其创新能力、增强其学习意识,将是好为人师的永恒追求。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