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的教学计划(通用19篇)

时间:2023-12-04 21:43:04 作者:MJ笔神

教学计划的实施需要与学校和家长的配合,形成统一的教育合力。教学计划的编写要注重教学目标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以下是一些教学计划范例供大家参考。

北大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三单元《有几枝铅笔》教案

一、学习提问题。

1、师:请小朋友认真看老师做什么,边看边讲。(师在黑板上先贴上3只小白兔磁铁,然后又在另一边贴上2只。)。

生:老师在黑板上贴3只小白兔……。

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草地上原来有3只小白兔,又跑来2只。谁会提一个问题?孩子茫然。

师:老师先提一个:草地上原来有3只小白兔,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白兔?(板书:一共有几只小白兔?)。

让学生跟着老师说。

2、老师黑板上贴上飞机磁铁,先贴上2架,再贴上一架。请小朋友提问题。

生:天上原来有2架飞机,又飞来1架,一共有几架飞机?(板书:一共有几架飞机?)。

3、老师一手拿3枝铅笔,一手拿2枝铅笔,请小朋友提问题。

生:老师左手拿着3枝铅笔,右手拿着2枝铅笔,一共有几枝铅笔?(板书:一共有几枝铅笔?)。

4、师:请小朋友们也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好不好?

生:树上原来有2只小松鼠,又跑来2只小松鼠,一共有几只小松鼠?

生:水里有2条小鱼,又游来1条,一共有几条小鱼?

……。

二、学习用加法解决问题。

解决板书的3个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白兔?

生:5只。师:一共有5只小白兔。你像老师这样完整地说一说。生说。

师:怎么算出5只小白兔的?

生:3+2=5。

生:把3只小白兔和2只小白兔合起来。

师:谁来写算式?

生板书:3+2=52+3=5。

(一生喊:老师,我跟他们不一样。老师让他来写。生:1+4=5)。

师:2+3=5对吗?

生:对,把又来的2只和原来的3只合起来。

师:1+4=5对吗?生:不对,图上没有一个4只,也没有一个1只。写1+4=5的学生:1+4也是等于5啊!

教学“+”。读算式。

2、解决第2、3个问题:一共有几架飞机?一共有几枝铅笔?

请学生上台板演。讲评。

3、老师在黑板上贴图,学生提问题并写出算式。完成后交流。

三、画图提问题写算式。

1、师:在黑板上画桃子图,让学生提问题,再写算式。

2、学生用彩笔画自己喜欢的图,再提问题,并写算式。

教学反思。

教学中值得肯定的地方。

一、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数学生活化,生活数学化。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生活。数学在生活中才富有灵性和活力。在学习提问题这一环节,当学生从不知道问题是什么到学生在老师的示范下模仿、学会了提问题时。老师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小朋友们也像老师这样提问题好吗?在提问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激励学生:这个问题提得真棒,还有没有跟人家不一样的啊?说得好的给予贴贴纸的奖励。在提问时,不断唤醒学生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物出来,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好奇心与求知欲,课堂情绪高昂,思维活跃,一个个精彩的问题从稚嫩的童声中喷发出来,我心情激动,和学生分享着学习的乐趣。学生体验到了思维之趣,成功之乐,参与之悦。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要回答问题,为了满足学生的成功体验,我让学生以两人为小组,在小组内提问题,让每个学生尽情地表达那不说不快的问题。心理学表明:人如果有了一次成功的体验,他就会追求更多的成功体验。这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信心都大大的有益。

二、尊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

本节课“有几枝铅笔”学习的是5以内的加法计算,学生因之前的数学学习,对5以内的加法计算都已经比较熟练,因而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把它放在让学生学会提问题,并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之前,学生对提问题还一无所知,所以我采用让学生进行模仿性的学习,先听老师说,再听接受能力较强的学生说,在这样的模仿中学会提问题。当学会了提问题时,就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地提问。

在教学用加法解决问题时,当老师问:一共有几只小白兔时,学生直接就说出了加法算式:3+2=5。我本来是要在这个环节教学为什么要用加法来计算,没想到学生自己先说出来了。数学应是人性的数学,应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让老师、教案跟着学生的思路走。我接着学生的话问:为什么用加法计算?把又来的2只和原来的3只合起来,要用加法计算。

三、教学成效显著。

绝大多数学生学会了从生活当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当把生活问题抽象成数学符号时,学生们也学会了提问题,解决问题。本节课的教学效率高,学生学得活,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了较充分地锻炼,提问题的能力也提高了。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1.圆柱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就越大。()。

2.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一定是等地等高。()。

3.圆柱的高不变,底面直径扩大到原来的2倍,它的体积就扩大到原来的8倍。()。

4.底面积相等的两个圆柱体积相等。()。

5.圆柱的底面积扩大到原来2倍,高缩小到原来的12,它的体积不变。()。

6.如果两个圆柱体积相等,它们不一定是等地等高。()。

7.两个等高的圆柱,底面积大的那个圆柱体积一定大。()。

二、基础训练。

1.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是。

2.一个圆柱形水桶,底面积是6m2高是0.5m,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圆柱,底面半径是4厘米,高是5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个圆柱,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一个圆柱,底面周长是50.24分米,高是15分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拓展提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圆柱形木桩,沿直径切开,截面是一个正方形,圆柱底面周长是6.28分米,求圆柱的体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一个圆柱形的蓄水池,从里面量,底面的周长是25.12米,深2.4米,池内水面距底面0.8米。蓄水池内现有水多少吨?(1立方米的水重1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北大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三单元《有几枝铅笔》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一年级上册(北师大版)第22~23页的内容。

【教材简析】。

·课标解读。

本学段课标指出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在具体情境和数学活动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内容分析。

《有几枝铅笔》是北大师版一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加减法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学习加法的第一节课。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所以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和应用”为主线展开数学活动,利用学生熟悉的事物创设大量的情境,唤醒他们已有的经验,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逐步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列出不同算式,在说一说、算一算中发现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随处都能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善于发现和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激发他们主动探索数学奥秘的欲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加法的含义;难点是能根据加法的含义,正确列出加法算式。

·学情认识。

学生虽然是第一次接触加法,但是在他们的实际生活中,已经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要正确理解加法的意义并一定困难,关键在于帮助学生建立加法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运用。所以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加以引导,在“有几枝铅笔”这一生活情境的支持下,学生能顺利建立“2+3=5”简单的数学模型。在家庭生活的背景情境中,学生能够运用自己建立的数学模型,说出这个家庭中两样物体合并的现象。这样不仅让学生感知学习知识的必要性,从而产生学习加法的动机和兴趣。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在具体情境和活动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理解加法的含义。

2、会读、写加法算式,会选择合适的方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能力目标:

1、能根据提供的具体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会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点。

2、让学生在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就在生活中,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情感性目标:

1、在合作、交流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并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喜悦。

2、在运算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相关资源】。

教具准备:教师准备相关情景图课件。

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圆片、三角形、小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理解加法含义。

1、师生谈话,激qing引趣。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到新教室来上课,你们紧不紧张呀!

生:紧张!

师:这节课就是同学们喜欢的……。

生:数学课!

师:同学们在数学课中已经学会用脑、动手,通过认真观察来自己寻找答案,做得很棒,老师真为你们高兴。相信你们这节课会做得更好!

2、创设情境,理解加法含义。

师:请小朋友仔细观察大屏幕,看看大屏幕上有什么,又有什么变化?

生1:草地上有两只大熊猫,又来了一只大熊猫。

生2:树上有一只鸟在唱歌,又飞来了一只鸟。

师:小朋友观察得真仔细。它们合在一起是多少呢?用什么方法来计算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加法。

教师出示图片1:老师还把我们的好朋友带来了,是谁呀?

师:对了,是我们的好朋友笑笑,笑笑在干什么呀?

教师出示图片2:引导学生说出笑笑一只手拿了2枝铅笔,另一只手拿了3枝铅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2和3)。

教师出示图片3:再看看笑笑怎么做的?(把两只手上的铅笔合起来)那合起来一共是几枝呀?快来和你的同桌讨论一下吧!看看谁说的好?(引导小朋友也来学笑笑的样子试一试,边拿边说。)。

师:像这样把2支铅笔和3支铅笔合起来,要计算一共有多少支铅笔,我们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大屏幕动画和创设学生熟悉的动手拿铅笔的情境来导入新课,既直观又亲切。通过合并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了加法的含义――把两部分合并到一起,要用加法计算。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上课的开始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二、小组合作,探索新知。

1、独立探究。

师:2支铅笔和3支铅笔合起来是5枝铅笔,那你能用算式写出来吗?

(学生独立在练习本上写出算式:2+3=5)。

2、小组交流。

师:写完的小朋友,请把你写的算式给你的同桌看一看,再跟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写的?(请一名学生板书)。

(小组交流算式写法,教师适时小结。学生争先回答所会的知识,表现欲强烈。)。

3、算式读法。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他写得对不对?这个算式怎样读呢?(先指名读后齐读)。

4、认识加号。

师:谁知道这个符号叫什么?怎样写呢?(生回答师纠正)。

5、质疑解惑。

师:大家对这个算式有没有不懂的?

6、加深理解算式含义。

师:(指着算式)谁知道这里的“2”表示什么?“3”呢?“5”呢?

生1:有2只蝴蝶,又飞来3只蝴蝶,一共有5只蝴蝶。用加法算式表示:2+3=5。

……。

三、实际操作,动手动脑(书第22页“摆一摆” )。

1、出示桃子图,让学生看懂图意后,边摆边说过程:先出示1个桃子,再出示3个桃子,然后合在一起。

2、让学生用圆片摆1+3=4的过程。

(同桌交流,小组互动,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给予鼓励帮助。)。

生1:1+3=4。

生2:3+1=4。

3、分别出示桃子图二和图三。

让孩子们分别用三角形和小棒摆出图二和图三的情景,并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独立完成,再让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这个情境的设计是开放的,从一幅情境图列出一个算式到能列出多个算式,赋予同一个算式的意义愈加丰富。学生积极参与动手操作,并能快速写出正确的算式,有的小朋友还写出不同的算式,不仅进一步理解和体验了加法的含义,还体现了课标中提出的“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的理念。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填空。

1、数字38中十位上的3表示()个十,个位上的8表示()个()。

2、79的前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

3、10个一是(),30里面有()个十,()个十是100。

4、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第三位是()位。

5、4个一和6个十合起来是(),89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6、99在()和()之间。

7、填一填。

46。

()80。

()=98。

()41。

二、填一填。

71、27、42、77、24、79、84、67、54、56。

个位上是7的数()。

个位上是4的数()。

十位上是7的`数()。

三、排一排。把这些卡片上的数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5、46、78、71、12。

()()()()()。

四、数一数,写一写。

1、一个一个地数,从28数到33。

(),(),(),(),(),()。

2、两个两个地数,从49数到59。

(),(),(),(),(),()。

3、五个五个地数,从55数到80。

(),(),(),(),(),()。

4、十个十个地数,从50数到100。

(),(),(),(),(),()。

五、找规律。

1、77,78,(),(),(),82,()。

2、92,82,(),(),52,(),()。

3、34,36,38,(),(),(),()。

4、(),(),(),55,45,35,()。

北大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三单元《有几枝铅笔》教案

《有几枝铅笔》是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加减法(一)》的第一课,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认识加法的含义;2、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3、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

在教学本课时,我用学生每天接触的铅笔作为教具,创设两手分别拿着3枝铅笔和2枝铅笔的情境,并夸张地做把两部分合起来的动作,让学生一目了然一共有5枝铅笔。但本课的目标之一是:能根据提供的情境,提出简单的加法问题并进行解答。于是,在我两手合并的一刻,我也试图让学生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但学生的“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有的学生的问题是:2+3=5;有的是:2枝铅笔加3枝铅笔是5枝铅笔;有的是:2枝铅笔加3枝铅笔是多少?……虽然有的同学已经将加法的意义说出来了,有的同学的问题也很接近了,但就是不能提出简练的问题。直到解决完问题,我结合本情境引导、强调算式和问题的不同后,还有些同学迷迷糊糊,但大部分都建立了算式和问题的概念。在下面的“试一试”和“练一练”中,我也能让学生结合情境图说说图意并提出问题再列出算式解决,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节课只为提问题开了个头,学生在反复引导下已经逐渐抓住了提问题的雏形,我相信以后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会更棒的!

本课也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在“摆一摆”这一活动中,我没有让学生充分地体验,只是把教材中的桃子转换成学生现有的铅笔,试图让他们创造出除了2+3=5之外的5以内的加法算式,可是,一年级的小朋友真是一发不可收拾啊,让他们拿出铅笔来之后就开始和铅笔交上朋友了,我这种比较急躁的人就剥夺了他们继续体验的机会,让他们直接看书,填一填,再集体交流每个加法算式的意义。我想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形,我应该放慢速度,让学生边摆边填边交流,让学生充分体验,在动手操作中逐渐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

在一年级的课堂上,我更感受到自己的责任重大。这节课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让我有感而发,说不定下一次就是动手操作的能力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积累起来,一年一年提升的。一年级是从无到有的开始,我们急不来,而应给他们创造条件、环境,让他们去体验、探究,去建构、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与能力。

“有几枝铅笔”是加法初步认识的第一课时。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是建立在经验积累和亲身体验的基础上的。教学时,利用图中的情境,让学生体验加法的含义。先组织学生看图交流,从而引出加法,在此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提出自己身边的加法问题,加深对加法含义的理解。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学具摆一摆、说一说、算一算,然后引导学生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创情境,如模拟表演(原来有几个人,又来几个人,一共有几个人)、讲童话故事等,鼓励学生用学具摆一摆、说一说,在具体情境活动中,体会加法的实际意义。

《有几枝铅笔》一课是学生对加法的初步认识,对学生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让学生能走进数学,学会使用数学,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孩子们学会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1、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计算的必要性。

教学中我创设了关于5枝铅笔的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情境,让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述自己的所见,从中提出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从而顺利的引出新课,最后再通过在教室里找数学,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更好的应用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旁,激发学生从生活中找数学的浓厚兴趣,也培养了学生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重视学生学习过程,鼓励算法的多样性。

3、重视学生情感体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再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小组竞赛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的能力,同时也注意用积极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树立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通过这节课,我明白了低年级教学就需要老师去多想办法,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让他们在比赛活动中去学习,这样教学效果才会更加显著。

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验题

一、请写出1号车的行车路线。

1、从广场出发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商场,再向()行驶()站到少年宫,再向()行驶()站到动物园。

2、从动物园出发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再向()行驶()站到电影院,再向()行驶()站到广场。

3、小红坐了3站到少年宫上车,她可能是从哪站上车的?()。

4、小明从商场出发坐了4站,他是从哪站下车的?(。

二、请你根据题目的叙述,在方格中填写相应的名称。

(1)医院在街心花园的'北面。

(2)街心花园的西南面是光明小学。

(3)银行在街心花园的西北面。

(4)邮局在街心花园的西面。

(5)商场在街心花园的东南面。

(6)派出所在街心花园的东北面。

北大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三单元《有几枝铅笔》教案

一、教学设想: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5以内加法的初步认识(北师大版),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加法这种运算,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情况,设定以下目标:1、通过解决“一共有几支铅笔”的问题,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能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2、通过5以内的加法的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强化问题意识。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教学难点是加法意义的理解。

我在设计教案时侧重以下二个方面来进行展开:

1、动静结合,落实好双基。

本节课是学习加法的开始,学生虽然在生活中已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但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刚入学三个星期,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先给学生提供直观的感性材料,以讲解为主,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法及加法算式,说一说,摆一摆,练一练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加深意义的理解,课堂上动、静结合,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知识,培养了基本技能。

2、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愿意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学中,要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创设机会,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境提出数学问题,有意识地将计算知识的学习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紧密结合。

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解决“一共有几支铅笔”的问题,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能计算5以内的加法,并用加法来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5以内加法的计算,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进一步提高问题意识。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难点:加法意义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具:苹果图片4个,小熊图片5个。

教具:5枝铅笔实物及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你们看,老师手上有几枝铅笔?

老师这只手又有几枝铅笔呢?

2、师问:分别可用数字几表示(板书2、3)。

(反思:这里情景比较单一,可以利用课件多创设几个情景,多演示几次,让学生更直观、更充分地体验“合起来”。)。

二、探究学习,理解意义。

(一)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

1、演示合并动作:老师做了什么动作?(引导学生说:合起来)。

3、引导学生说3句话:

(1)指着图: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

(反思:学生对“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很模糊,这是我在备课时没有预先考虑到的,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问题,答案是五花八门的。这儿可以创设个情景如拿个盒子让他们猜一猜里面粉笔的支数,让学生先明白什么是问题,才让他们提出数学问题。)。

(2)让学生伸出小手来,边做边说。

(反思:“伸出小手说一说”效果很好的,首先是动手,符合儿童爱动的年龄特点;其次是学生边说边做,加深了他们对加法含义的认识,用3句话来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要让学生重复地讲,讲充分。)。

4、解决问题。

一共有多少枝铅笔呢?你怎么知道的?(板书:5)。

我们可以用什么符号来连接这个式子,这就是一个完整的加法算式。

5、揭题,板书:加法。

6、读加法算式。

7、小结: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表示什么?5是怎么得到的?

(反思:这里还可以扩展去问,数字“2”、“3”还可以表示什么?如苹果、书本、小朋友等,让学生具体说一说,给“2+3”赋予多种意义,使学生更进一步地理解加法含义。)。

(二)操作交流,加深加法意义的理解。

摆一摆,说一说。

1、苹果图片。

(1)、师示范摆,引导学生说3句话和算式。

(2)、指名摆,其余生说。

2、小熊图片:同桌合作,一个摆,一个说,指名反馈。

(三)尝试练习。

p22摆一摆,试一试。

重点让学生说汽车图与小鸟图的图。

三、巩固应用。

1、完成p23第1、2、3题。

重点交流打乒乓球图,让学生体验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反思:教学打乒乓球这幅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算式后,再交流你是怎么想的;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数学问题,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2、说一说,算一算p23第4题。

师:淘气说小朋友学得这么好,请小朋友去玩呢!看,这是他家的客厅,你能在他们家发现有趣的加法问题吗?说一说,并列出算式(凳子、桌子、花、人等)。

3、小结。

(反思:练习巩固和讲解新课界线太明显,不符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可以用个故事把他们串联起来,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课后反思:

《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写道:“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识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标准》还明确提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有几枝铅笔》上后静心想想,这节课失败的关键原因就是因为我没有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没有去“备”学生!

1、这批孩子在入学前已经能比较熟练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了,所以这节课的教学应定位在学生对加法意义的理解上,我虽然在教案中提到了这点,可课堂上我却没能很好地去贯彻这点。我应该很好的利用课件,或者创设几个他们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充分地理解“合起来”,配合小手,边做边说3句话,反复地让学生说,我想加法意义的理解应用也就能水到渠成。

2、学生对什么是数学问题不清楚,在课堂上我一上去就让小孩针对我的演示提出数学问题,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这个环节是整节课费时最多的,也是我教学最吃力的一处。如果课前我能对学生的情况进行摸底,就可以有针对性的设计一个环节,使学生明白什么是数学问题后,再让学生来提数学问题,那么学生就能轻松的用简练的语言提数学问题了,教师也就能更好的控制整堂课的节奏了。

3、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与生活。这节课最后还可以设计让学生在教室里、在身上找找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实际生活的紧密相连。

北师大版小学一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操场上》教学设计

生:一根绳子。(指导学生读准“绳子”的音。“绳”是翘舌,后鼻;“子”是平舌,读轻声。)。

师:知道用这根绳子可以开展哪些体育活动吗?

(生可能会说:拔河、跳高、跳绳……)。

师:那这些体育活动,我们一般都在哪儿开展呢?

(引出课题:操场上,并随机板书课题,先板书拼音,指导学生读准音;再板书汉字,请学生看着汉字读出课题。)。

过渡:有一个小学的小学生可爱运动啦。每次一下课,他们就会到操场上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咱们赶快去看看吧。

二、指导观察,学习词语。

1、指导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观察图,并说出各体育活动的名称。教师随机出示相关的词卡,带上拼音,请学生读一读。

2、学生自由读词卡。教师提要求:会认汉字的同学看汉字读,不会认汉字的同学可以请拼音帮助你读,还可以举手问老师。

3、多种形式检查读词卡的情况,请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

4、指名读去掉拼音的词卡。抽读词卡。

5、做找朋友的游戏,巩固读词卡的情况。

6、学生把词语分成两类,一类是用手的动作,认识提手旁,一类是用脚的动作,认识足字旁,并随机教生字“足”,找出“足”和足字旁的异同点,并记住“足”字。(规律请学生自己去发现。)。

7、齐读词语。

8、练习用词语说话。

(1)学生自由用词说话。

还有的小朋友在……”的句式练习说话。

三、做课间操。

四、指导识字。

1、出示“打、拍、拔”,请学生分别认读,并发现规律,找规律识字。

2、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跑、跳”二字。

3、认读“步”和“球”,练习组词。

4、猜谜语识字“高”,并练习用“高”说一句话。

五、指导写“八”和“入”

1、出示田字格中的“八”和“入”,引导观察,说说异同点。

2、教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学生书空,掌握书写笔顺:先撇后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个别指导。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以县教育局和学校教学计划为遵旨、领会其精髓,贯彻其精神,爱岗敬业,扎扎实实开展数学课堂教学,正确传授学生知识,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认真培养学生的数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班共有民族学生44人,实行双语教学。经过上一学期的学习,通过平时和期终的检测,大部分学生的都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计算能力,口算能力较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方面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与此同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们自觉性较差,上课有小部分同学不注意听讲,口算时比较马虎,课下不能及时完成作业,但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小部分学生成绩较差,特别是口算能力较差,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统一规范课堂常规,及时培优补差,使整个教学能够顺利进行等。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1、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理解个位、十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数,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会用加、减法计算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平行四边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初步感知所学的图形之间的关系。

4、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感受分类与数据整理的关系。

5、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6、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7、会探索给定图形的或数字排列中的简单规律,有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重点:1、能够熟练地数100以内的数,会读写100以内的数,掌握100以内的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

2、能够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会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难点:1、认识人民币单位元、角、分,知道1元=10角,1角=10分;知道爱护人民币。

2、会进行人民币之间简单的换算。

12、25—3、11、学生报到。

2、课堂常规教育。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单元教材分析:100以内的加减法是生活中常用的数学知识,是生活数学的最好体现,它的学习对学生学习多位数加减法以及乘除法的基础,同时也是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心算。因此这一单元的教学是全册的重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对以后的计算的正确和迅速程度产生直接影响,不仅有利于学生在用数学中进一步领会加减法的含义,而且还可以为今后发现和解决稍复杂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本单元的计算按难易程度分三段编排:整十数加减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各节中教学内容的编排大体分为三个层次:一、以实际情境提供计算题,并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二、让学生动手操作理解和掌握算法,第三、脱离直观手段,让学生思考算法,算出得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提出有关计算问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教学过程中,由动手操作,观察、交流依靠动手和实物思考到脱离实物思考,遵循了由具体到抽象的原则,有利于促进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

在教学中以具体事物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理解知识,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方法内化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会口算100以内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和两位数加减一位数和整十数。

2、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是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

3、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10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

(2)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和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的计算是本单元的教学难点。

单元课时安排:

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3课时

2、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4课时

3、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6课时

4、整理和复习2课时

no:1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p5657例1及做一做,练习十13t)

教学目的:

1、初步掌握两位数加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正确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仔细审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3、通过小组学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能力。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心算能力。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课件出示场景切换,配上明快的背景音乐:春天在哪里)

1、师:春天到了,你发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认识春天的什么花?

(课件切换到夷陵广场或书上的主题图)

大概有多少黄花?多少红花?

3、课件从左慢慢移入一个花农骑车进入。

师:你知道他是干什么的吗?你怎么知道的?

他要去干什么呢?咱们都是少先队员要学着助人为乐,今天我们就去帮助他摆花盆吧!

1、初步认识,出示例1图

师:看这里的鲜花可真漂亮,它们各有几种颜色?有多少盆?你是怎样最快的数出来的?

你能自己看着这些花提出不同的问题吗?

学生分组互相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2、信息反馈,交流整理。

师选择的板书算式。10+20你是怎么算的呢?这道题哪个组的算法最多?用你自己最想用的方法在组里说一说计算方法。

师:今后在计算时可以用你自己最喜欢的方法计算。

(课件里花农伯伯说:小朋友们快来帮我摆花盆吧。我要搬走10盆花,)

3、巩固练习,

p57面的做一做,用小棒摆一摆,算出结果。

4、观察整理,总结方法。

师:今天我们学的算式,你看看它们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什么数?(他们都是整十数,)

师:在计算时要怎么办?(整十整十的相加减)

1、练习十的1t

师:用你自己喜欢的方法解答这道题,并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t:独立计算,并仔细观察。

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在计算时要注意,记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整十的要和整十的相加减,几个一要和几个一相加减。)

3、课堂作业

p58面的3t

看懂图意,独立列式

你知道我们今天学习了什么知识吗?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对,我们今天学习的是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在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怎么加减。

no2

教学内容:整十数加减整十数的练习课(p5847t)

教学目的:

1、通过生活情景教学感受社会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2、培养学生数感,并提高学生的心酸能力,

3、通过计算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逆向思维。

教学重点:灵活解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1、口算1

20+6080+1020+50

2、连加连减口算

3+2+41+3+47+2+10

10-5-26-2-315-5-2

指明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今天我们就来试着解答这样的题目。

二、自主探索

1、课件出示第五题,小猴分花生图

要求:(1)看图说出图意,要求还剩多少个花生怎么计算?

(2)列出算式并独立解答

(3)指名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先算什么,在算什么?

2、基础练习。出示第四题基础练习

要求:(1)独立计算,全班订正

(2)比较上下两题,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讨论,整十数的连加连减怎么计算?

(4)师总结算法:整十数的连加连减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一样,只是要加在在十位上。

3、情景模拟,出示第6题

师模仿售货员一个学生上来模仿买东西的人,先示范给其他学生看,后要求学生分组模拟。

要求:(1)说清楚自己要买的东西,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根据自己的要求买东西并算出要用去多少钱,付出钱后还要找回多少?

(3)口头列式,并回答。

(4)全班反馈,说一说,你想怎么买,是怎么计算的?

三、巩固练习

课件出示第7题,

要求:独立解答。

三、回家帮妈妈算酸她今天买菜用了多少钱,并说出一些整十数连加连减的算式,你是怎么计算的。比一比谁是细心的孩子。

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教学计划

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本学期的学习,能够: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xx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x-xx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xx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在对简单物体的位置关系进行探索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是: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这两部分内容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一年级新生刚步入校园,基本上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而且生源情况复杂。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习惯的培养上下功夫,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完成从幼儿向小学生转轨,使他们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求难、求广。应该考虑学生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少一些呆板的练习,适当布置有趣的作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为了切实做好开学复学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 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实现本学期数学课程教学 目标,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计划。

根据《xxx年春季学期疫情防控工作实施方案》要 求,帮助学生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结束后教育教学衔接,保 障春季学期教学时间,确保完成本学期小一数学教学任务、 和教学质量。

1.梳理笔记作业。要梳理线上课程的听课笔记、学生 的 作业情况,尤其是作业中的错题,充分了解学生的线上 学习情况。

2.单元测试。开学要基于教材目标与学生学情,对每 个单元的知识点进行检测,方式可以是纸笔测试与口头测 试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情况。

3.设计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情与学 习需求。

根据线上教学的局限性和学生的学情,制定一份科学 理的教学计划。如哪些内容要重新让学生体验理解?哪些 内 容要重点讲解?哪些内容需要查漏补缺?对于学生已经 掌 握的知识点,怎么展开复习?总上所述,安排以下几种 课型:

1.理解体验课。一是体验不深刻,让学生再次体验, 比 如100以内的进步加法和退位减法,需要引导学生摆小 棒,真正让学生体会算理。二是理解不深入,要设计活动 加深理 解。如第五单元,人民币的单复名数之间的互化等。

2.查漏补缺课。有些内容学生错误率较高,有些线上 学 习的局限性,学生接受新知比较难得知识点,这些内容 要查漏补缺。

3.单元整合课。学过的单元,鼓励学生自己去整理, 加深学生对一个单元知识的理解和联系。

线上教学,教师教了,不等于学生学会了。不同学校、 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学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这些学过的 课, 怎么上?需要老师根据自己班级学生的.学情备课来展 开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每次新授课之前可以结 合前面 的内容进行回顾梳理,尤其是有关联的知识,加深 学生的印象,从而达到学科知识学习上的衔接。

学生学得不好,原因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是因为学 习 态度问题,没有在线认真听课;

有些学生接受能力慢, 认真 听了,听不懂;

还有部分听不懂的 学生,就要一对一的个别辅导。

线上学习极大地考验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自我 约束力,但是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缺乏师生互动、 学生交流的环节,导致学生上课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参与 性。另外外界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思维容易中断以及不利 于学生一些行为习惯的养成。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成为 开展线下 教学的障碍。所以恢复学习状态、营造良好的班 级学习氛围、 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尽快恢复学 习状态是当务之急。我们可以通过开展同桌互助、比一比, 小组合作等学习 活动,激发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交流互动, 让他们增强学习信心,重建学习规则。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

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

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

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

目前的考试模式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形成,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在教学过程中,有机地向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爱劳动、爱自然的教育。

2、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3、使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4、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5、通过时间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1、学生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通过数数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数教室里的实物。

比多少,对学生进行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

1、设置引人入胜的故事情境,引出学习内容。

2、提供充分的教学资源。

比长短,培养学生爱护学具的好习惯。

教师提供物品、选取身边的题材让学生操作、比较。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

创设动画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5以内数的组成培养学生认真做练习的良好学习习惯,积极动脑思考的学习品质,以及合作互助、创新意识和评价意识。

创设游戏情境,以小组为单位学习5的组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

5以内的减法结合课堂教学渗透环保教育和遵守公共秩序的思想教育。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1、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概念。

2、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3、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通过拼、摆、画各种图形,直观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

4、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最近发展区”,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1、录像:商场外景镜头,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2、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动手操作,在实践活动中找出分类的标准。

1、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讲卫生、爱劳动、爱集体、与他人分工合作等方面的思想和情感教育。

2、感受数学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3、加强操作和观察活动。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引导学生全面感受数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掌握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加强学生“用数学”活动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感受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1、结合8和9的学习,向学生渗透环保教育和劳动教育。

2、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爱美、爱家乡的感情。

1、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交流意识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流的能力。

4、加强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精神。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1、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多途径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创设游戏活动:送信游戏、起立游戏、投掷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积极主动探索,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初步体会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动手操作感知数位。

1、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能力、想象能力和判断能力。

自主探讨、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掌握计算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合作交流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的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2、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创设情境、引入问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动手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1、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2、初步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

3、组织数学游戏,激发学习兴趣。

5、4、3、2加几培养学生用9、8、7、6加几技能,学习5、4、3、2加几的计算,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学习知识的迁移能力和计算能力。

1、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

2、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一年级学生刚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搞笑,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尤其是刚入学时,40分钟的课堂学习对于他们来说真的很难!然而“学会倾听”是新课标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提出的一项重要目标。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针对这些特点,我得想方设法运用各种手段来激发学生专心听讲的兴趣,从而培养好习惯。首先在课堂语言上要力求儿童化和趣味化。其次,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用心主动的学习状态。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个别辅导,对于优秀生尽量让他“吃得饱”。

1、根据儿童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潜质。重视以学生的已有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基础,带给学生熟悉体情景,帮忙学生明白数学知识。

2、增加联系实际的资料,为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3、注意选取富有儿童情趣的学习素材和活动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悦的数学学习体验。

4、重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与自主探索的气氛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善评价学生的方法,比如建立学生课堂发言的“奇思妙语录”等。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方一些资料:数一数,比一比,10以内数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图形,分类,11~20各数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数学,数学实践活动。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资料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资料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资料,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务必让学生切实掌握。

除了认数和计算以外,教材安排了常见几何图形的直观认识,比较多少、长短和高矮,简单的分类,以及初步认识钟面等。虽然每一单元的资料都不多,但是都很重要,有利于学生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知识和技能方面

1、使学生正确地数出不一样物体的个数。逐步抽象出数,能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熟练地掌握10以内的组成,会正确,工整地书写数字。

2、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初步明白个位和十位上的数所表示的好处,能熟练地数出20以内的数,正确地读、写20以内的数,掌握20以内的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的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认识=、、三种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4、使学生初步知道加和减法的含义,直观地了解加法交换律和加法与减法的关联,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2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式题。

5、使学生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解答比较容易的加减法一步计算的图文应用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知道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会列出算式,注明得数的单位名称,口述答案,能看实物或直观图口述题意,简单的讲述和与求剩余的数量关联。

6、使学生直观地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对这些图形有初步的了解。

7、结合主题图和插图及有关数据,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培养学生认真做题,正确计算,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学会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

(二)、数学思考方面

1、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据描绘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能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联、户外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在教师的帮忙下,初步学会选取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和类比。

(三)、解决问题方面

1、经历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了解同一问题能够有不一样的解决办法。

3、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忙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用心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忙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3、经历观察、操作、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改正。

5、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使学生从小养成认真学习、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多采取游戏式的教学,引导学生乐于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2、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多一些有利于孩子明白的问题,而不是一味的难、广。就应思考学生实际的思维水平,多照顾中等生以及思维偏慢的学生。

3、布置一些比较搞笑的作业,比如动手的作业,少一些呆板的练习。

4、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适当教给家长一些正确的指导孩子学习的方法。

一年级数学第八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认识钟表》的内容有认识钟表、认识整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半时(钟表和电子表)。《认识钟表》属于准备性b,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时间的知识――如二年级的时、分、秒,三年胡学习的24时计时法做了铺垫。

本单元的编排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提供了丰富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

第二、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通过学习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第三、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妈展学生的九感和符号感。

数感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能用多种方法表示数。

(2)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

(3)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

(4)能估计运算结果。

符号感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1)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

(2)能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变化规律。第四特点: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学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学会数学思考。

第五个特点:适时渗透思想教育。

教学目标。

一、知识技能目标:

1、初步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2、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通过拨表、观察等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念。

2、通过操作、观察、分析、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精神。

3、使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从小养成珍惜和遵守时间的良好习惯。

重点。

1、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2、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

半时的认识。

课时安排。

2课时。

认识钟表(整时)…………………1课时。

认识半点…………………………1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1、使学生知道钟面上有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

2、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会认识整时。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时间观念,培养学生遵守时间、珍惜时间的良好生活学习习惯。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整时。

主题图、大钟面、小钟面。

1、谈话引入。

2、指导看图。

师:小红起床了,妈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她,表扬她是一个早睡早起的好孩子。我们也要像小红那样,听到闹钟响了,马上起床,不睡懒觉,养成好习惯。

3、揭题。

师:闹钟可以叫我们起床,那你还知道钟表有哪些作用呢?

师:钟表在生活中经常用到,它的本领可大了,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钟表。

师:板书课题——认识钟表。

1、认识钟面。

(1)看一看,比一比。

a、观察钟面。

师:引导学生拿出学具钟面,仔细观察钟面上都有什么?

b、比一比。

生汇报(都有两根针和1~12这些数字)。

c、认识时针和分针。

师:这两根针又有什么特点呢?

生仔细观察。

师小结:对,你们观察得真仔细,一根更长更细的叫分针,另一根更短更胖的叫时针。(结合钟面上的时针分针板书特征:时针短、胖;分针长、细)。

师结合学生的回答,让学生认识分针时针。(演示并讲解)。

d、指一指,认一认。

师指给学生认时针和分针。

同桌互相指认。

e、说一说。

师课件出示钟面,生仔细观察(时针分针在走)师问:你发现了什么?

钟面上的针是按怎样的方向转的?(生思考)。

师:(小结)像这样的方向叫做顺时针方向。(结合钟面讲解)。

生跟着比划,了解顺时针方向。

师小结:分针和时针总是朝着顺时针方向不停地转动。

2、认识整时。

a、认识第一个钟面上的时刻(7时)。

这是小红早上起床的时刻,你知道是几时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问:这个钟面上的分针指着几?时针指着几?是几时?

生汇报:分针指着数字12,时针指着数字7。

师小结:当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7就是7时。

b、认识书上第91页主题图下面的三个钟面。

师指着第一个8时的钟面,问:你能说出钟面上的时刻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汇报观察认时间的结果。(分针指着12,时针指着8,我知道是8时)。

师:分针指着12时,时针指着几就是几时。(板书,生齐读)。

按上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自己先认,师再结合学生的汇报小结认整时的方法。

师小结:我们把刚才我们认的这四个时刻都叫做整时。(板书:整时)。

c、拨钟(认整时)。

师拨钟生认。同桌互拨互认。师说时间生拨钟。

3、学习时间的两种表示方法。

师:刚才我们认出了钟面上的时刻,那你能把这些时刻记录下来吗?

a、介绍用汉字“时”的表示方法。

几时只要在几的后面加写“时”字就可以。(板书:8时)。

b、介绍数字表示方法。

学生回答后,师简要小结:用数字表示整时时,冒号右边是2个“0”,左边是几就是几时。

c、学生接着用两种表示方法把后面两个钟面上的时间表示出来,指导学生完成,并针对问题及时讲评。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92页的内容。

时间是很宝贵的,我们要合理利用时间,安排好一天的学习、生活。这是小明一天的时间安排(出示课件)。

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师讲评,生订正。

2、说说自己一天的安排。

教育每个学生都要遵守纪律并爱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

3、练习十六第三题:让学生试一试。

1、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板书小结今天的学习内容)。

2、我们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做时间的主人。

一年级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本单元主要是先教学数11到20各数,然后教学1到20各数的读数的顺序及大小写数,最后出现10加几及相应的减法和十几加几、十几减几的口算题。小学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学生的.学习要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使所学的新知识不断内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因此,本单元教材特别注重使学生通过操作进行学习。

(一)、知识技能目标:

1、知识目标:

1)、使学生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到20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2)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十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到20各数。

3)使学生能够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2、技能目标。

1)、通过看图数数,初步培养学生有序观察、分类观察等良好的观察习惯。

2)、通过摆小棒,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二)、过程性目标。

1、在学习数字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使学生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主动探索发现问题的能力。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1、会读、会写11――20各数,掌握这数的组成、顺序及大小。

2、认识十位与个位。

3、熟练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能力。

4课时。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任教一年级数学,本班共有学生60人。由于刚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开始学习生活,孩子们短时间内还不是很适应,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的带着几年幼儿园生活所养成学习和生活习惯。如:上课随意走动;随意说话,不听老师指挥;读、写方面的要求等。这些都需要和班主任及其他任课老师一起慢慢引导,让每个孩子都能尽快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

按照一年级刚入学儿童的学习水平,一年级上册教材具体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具体如下:

(1)数与代数领域。知识与技能:认识20以内的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包括连加、连减);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认识钟面及钟面上整时。解决问题:联系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解决求和、求剩余的实际问题。

(2)空间与图形领域。知识与技能:比较物体的长、短,高、矮,大、小,轻、重。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解决问题:简单几何体的分类。确定和描述物体所在的相对位置。

(3)统计与概率领域。知识与技能:物体的简单分类。象形统计图。简易统计表。解决问题:对简单事物进行分类、整理,用象形图或简易表格表示整理的结果。对统计结果进行简单的说明。

(4)实践与综合应用。有趣的拼搭(实践活动)。丰收的果园(综合应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愉快的周末(综合应用本册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与过去的第一册教材相比,不仅“数与代数”领域的内容有许多变化,而且还大幅度增加了“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这两个领域的内容,并加强了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适应课程改革与学生发展的需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1)结合现实场景,经历数数并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20以内各数;联系实际问题认识加法和减法,探索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相应的加、减计算;能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简单的求和与求剩余(或另一部分)的实际问题。认、写20以内的数,读、会20以内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20以内数的组成,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初步知道几和第几,初步学会用数表示事物的顺序。认识数0,体会0的含义,知0在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应用。认识符号、和=的含义,能够用符号或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以及相应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初步感受简单的估计方法。初步学会解决把两部分合起来求一共是多少或从总数里去掉一些求还剩多少的单实际问题。认识钟面上的时针、分针,会正确说出钟面上整时的和接近整时的时刻。能判断日常生活中常见物体的轻重。能探索一些简单现象中隐含的规律。

(2)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长短、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比较简单物体的长短和高矮。联系生活经验,在具体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能用学过的方位词描述简单的物体位置关系。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并在日常生活中初步感知它们的基本特征。能在日常生活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形状的物体。

(3)联系具体情境,经历把物体进行分类和整理的过程,认识简单的统计表和简单的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回复一些简单的问题。能根据物体的`用途、颜色、形状或其他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整理。初步体会收集、整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表示分类整理后的数据。能根据简单的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回答一些简单问题。

2、数学思考方面。

(1)在认数的过程中建立初步的数感,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在数物体个数的活动中,认识数的含义,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简单的事物;在操作学具的活动中感受数的组成,具有初步的“分”与“合”的思想,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在比较两种物体个数、比较两个数大小的活动中体会初步的对应思想,掌握简单的比较方法,具有用语言或符号描述数的大小关系的初步能力。

(2)在理解加、减法含义以及探索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通过分析实际问题中的简单数量关系,选用恰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初步学会有根据地思考;通过对10以内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计算方法的探索、交流,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初步感受思维活动的条理性;通过在多样化算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体会思维过程的灵活性。

(3)认识常见的几何形体的过程中,感知物体的形状、大小等特征,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4)在把不同的物体分类、整理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能力,初步体会统计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初步培养收集、整理信息的意识。

(5)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简单的分析、推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际情境或问题,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

3、解决问题方面。

(1)能用20以内的数描述、交流生活中的简单事物。

(2)初步学会从实际生活和现实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并联系已经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的一些不同方法。

(3)能与同学交流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方法,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4、情感与态度方面。

(1)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好奇和兴趣,有喜欢数学学习的情感体验。

(2)在数学探索活动中,体会数学思考方法的合理性,感受数学思考的价值。

(3)能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初步具有独立思考并获得数学知识的体验。

(4)在观察、操作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知道数学能解决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一般总称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1.把解决问题寓于认数与计算、空间与图形、统计内容的教学过程中。

2.安排两次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

3.通过数一数,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数能表示物体的个数。

4.通过分一分,让学生接触简单的分类,并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

5.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数的意义,较多的用实物、图形、小棒、数字表示数的内容,引导学生用学到的数描述身边的事情并用数交流信息。

6.通过交流算法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评价,为学生保留较大的探索算法、交流算法、选用算法的空间。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