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读后感(优质13篇)

时间:2023-11-22 17:43:27 作者:灵魂曲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读后感(优质13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将自己的思绪整理出来,分享自己的感悟与收获。下面是一些读者们共享的读后感作品,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读书心得

我想大家都看过《三国演义》里的七擒孟获吧,不知你有何感想,请看看我的感想吧。

在三国时期孟获想造反,当朝宰相诸葛亮先后擒了他六次都给放了,每次都问他服不服,孟获都说不服,下次抓到就服,到第七次他终于服气了。

诸葛亮在七擒孟获的过程中,表现的非常有耐心,他用了很多计谋:调虎离山计、苦肉计等等。孟获却只会用武力,没用过脑子,所以他是死脑筋,战胜不了诸葛亮。他没有说话算话。

七擒孟获读后感

今天我看了《三国演义》这本书的第二十八章节《七擒孟获》读完以后我深深地佩服诸葛亮那种宽容的胸怀、聪明的头脑。故事主要讲诸葛亮在成都把国家治理的井井有条,但南方蛮王跟雍闿等,起兵谋反。而诸葛亮就第六次放了他。孟获已经加破兵败,就只好从邻国借来三万腾甲兵攻打诸葛亮。诸葛亮没动一枪一刀就一场火把腾甲兵烧了精光,然后七次擒住他,这时孟获对诸葛亮佩服得五体投地,便跪地投降并表示以后再也不谋反。

我觉得故事中得诸葛亮非常聪明,能七次擒孟获让孟获心服口服,并跪地投降。而书中的孟获非常蛮横用十万蛮兵横冲直撞攻城可太轻敌结果被诸葛亮偷袭。途中逃跑又被拦冰杀个光最后想抓诸葛亮结果中了陷阱又被活捉。我在生活中有时也像孟获一样只会用蛮力解决问题。

上次,下课了因为唐明轩没事找事把我说成“萝卜丝”,然后用手做成“猜到”在我身上狂切。我怒火中烧,随手抓起唐明轩的水壶丢了。然后他又挤水放我身上。我抓住他得衣领,就把他压在地上,抡起铁一般大小的拳头使出平生吃奶的劲往他身上疯打。最后我还是被老是罚了,要是当时我有诸葛亮那样宽容的胸怀、冷静思考,就不会对同学大打出手,给老是添麻烦。

我从书本中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凡事都要冷静思考,再做出决定,不能蛮横不讲理,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更大的错误。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读后感

相信大家都读过四大名著吧?那想必对其中的《三国演义》也有所了解了吧?无论是从整体的架构还是各个细节的写法都能引人注目,尤其是其中那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更是让我们印象深刻。但是你们可能知道的不是很详细,那么今天就由我来告诉你们,在‘七擒孟获’这个成语故事里有哪些引人入胜的情节吧!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可就在这时,偏偏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

到了南蛮之地,双方交战,诸葛亮大获全胜,擒获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说什么也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就算抓到了他也不能说明诸葛亮有多大的本事。孔明得知淡淡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

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开玩笑一样。可孔明却自有他的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口服;以只以武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营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十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的.阴谋。于是将计就计,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士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的酩酊大醉,毫无战斗能力。这时,孟获按先前的计划前来劫营,哪知事出有变,本想反戈一击,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

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部队,伺机待发。一天,突然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一人在阵前查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

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没想到他的手下杨峰,因随孟获数次被擒数次被救,早已对诸葛亮崇拜的五体投地,起了归顺之念。于是,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

孟获五次被擒后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才沦为败将,于是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择日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再大意,他去投奔了木鹿大王。这木鹿大王之营极为偏僻,孔明带兵前往,一路历尽艰险,加上蛮兵使用了野兽入战,使汉兵败下阵来。这之后汉兵又碰上了几处毒泉,使情况变得更为不妙。幸亏不久孔明得到伏波将军及孟获兄长孟节指点,他们才安全回到大营。回营后,孔明造了大于真兽几倍的假兽。当他们再次与木鹿大王交战时,木鹿的人马见了假兽十分害怕不战自退了。

这次,孟获心里虽仍有不服,但再也没有理由开口了,孔明看出了他的心思,仍旧放了他。孟获被释后又去投奔了乌戈国。这乌戈国国王兀突骨拥有一支英勇善战的藤甲兵。不仅战斗力强悍,而且所装备的藤甲更是刀枪不入。孔明早已想好对策,他以火克藤,利用火攻将乌戈国兵士尽数烧死于一山谷中。孟获第七次被擒,孔明故意说要放了他。孟获忙跪下起誓:以后决不再谋反。孔明见他已心悦诚服,觉得可以利用,于是便委派他掌管南蛮之地。经过这七次的经历,孟获彻底被诸葛亮的智慧征服,从此一心辅佐孔明。而孔明可以不再为南蛮担心,专心去对付魏国了。

怎么样?听了这个故事,是不是觉得原本十分简单的故事竟有这么多妙趣横生的细节?其实,这些故事若细细品来都非常有意思。只要你是一个有心人,就可以发现其中很多的奥妙。

七擒孟获的故事读后感

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公元220xx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诸葛亮五擒五纵孟获之后,攻克三江城,直抵良都洞、银坑山,孟之妻祝融夫人见情况危急,在银坑山前与蜀军交锋,蜀军失利,蜀军张飞、马忠两位大将被擒,赵云主动请战,定要生擒祝融夫人,诸葛亮认为不可,硬拼不行,必须智取。诸葛亮略施小计,一举擒获祝融夫人。诸葛亮为感化夫人,亲自给夫人松绑,并设宴款待,放了祝融夫人。祝融夫人回去后,孟获借木鹿大王的力量与蜀军对垒,蜀军未见识过木鹿大王的青兽阵法,只好退兵回营,向诸葛亮报告,诸葛亮安慰众将,此次失利,只因青兽阵法特殊,诸葛亮心中早有破阵之法。次日,诸葛亮亲自上阵指挥,孟获大败,无家可归,祝融夫人劝孟获投奔乌克国王,孟优建议投奔蜀军,孟获坚决反对。带来洞主献策假降,身藏暗器,趁机刺杀诸葛亮。阴谋没有得逞,被诸葛亮识破了他们的诡计,将他们一举擒获,孟获不服,诸葛亮晓之以理。孟获说:“这次是我自己来送死,所以不算。”诸葛亮说:“我已六次擒你,这次不可再放你走了!”孟获说:“两川之地,原本夷人所有,你主恃强夺之,今又犯我南邦,实属贪得无厌,我世居此地,岂能将大好河山拱手送人。”诸葛亮愤怒的说:“强词夺理,一派胡言,向来天下以得人心者得之,当年割据纷争,黎明涂炭,是先帝一统西蜀,恩泽两川,尔等却兴兵闹事,杀戮朝廷命官,滋扰地方百姓,屡犯边庭。义师南进以来,你又屡次自言其语,穷兵黩武,使狼烟遍燃沃土,陷夷民于水火之中!罪孽深重、天下共怒!再不归顺,你将有何面目见南邦父老?!”孟获虽有感动,但内心仍有不服,说:“孟获仍有良策,可破蜀军。如若再败、不服,当斩孟获全家。”诸葛亮说:“既然不服,我再放你回去,忍看硝烟之地重生烟火,痛惜负伤之兵再举刀枪。此皆你之罪也!诸葛亮为使孟获心悦沉服,归顺蜀国,竟然给孟获松绑,全数释放。孟获重整旗鼓,并请乌克国王在桃花寨摆开战场。诸葛亮指挥各路将士,奋勇破敌,尽管孟获请来藤甲兵,诸葛亮巧用火攻,孟获以惨败告终。第七次被擒,在诸葛亮一再教化下,终于归顺蜀国,从此南中太平。

诸葛亮奇才也,他上懂天文,下知地理,兵法娴熟,用兵如神,有安帮治国的雄才大略。他平定南中后,挥师北伐,与吴国孙权休好结盟,共讨魏国曹丕,匡扶汉室,以投实现先帝刘备的遗愿。诸葛亮的才能来自于勤奋、刻苦学习,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我要向诸葛亮学习,多读书,读好书,牢记“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立志长大后成为国家有用之材,报效祖国。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对别人,有时并不一定要用武力去征服而是可以先获得他们的心……这是我对《七擒孟获》的感悟。

刘备死后,刘禅接位,诸葛亮为了平定南蛮,便点兵南征,不费吹灰之力就抓住了南蛮王孟获。孟获不服,诸葛亮便放了他,还好酒好肉的招待他。后来,一次又一次……最后在第七次,孟获他感动了,便归顺了诸葛亮,从此诸葛亮便平定了南蛮。三国的历史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其实,诸葛亮最厉害的并不是他的兵法而是他那一颗能包容万物的心,让大家都臣服于他的麾下,怪不得大家都佩服他!!

读了《七擒孟获》之后,我非常佩服诸葛亮,我以后要向他多多学习,他的智慧能让我在生活中受到更多启发!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有:《桃园三结义》《空城计》《三顾茅庐》《温酒斩华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要算《七擒孟获》。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受很多。

《七擒孟获》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沪水,想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诸葛亮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很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家常之事,诸葛亮只是微微一笑,下令把孟获放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七次时,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诸葛亮,那兵虽强,可是使用植物做的藤甲有弱点存在。诸葛亮用火战胜孟获,孟获输的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本领高强,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地感动了孟获。

读了这个故事,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他不但没有这样,还给他松绑,请他吃酒,以礼相待,还把土地还给了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人,但也被他所感动,由此可见,最大的力量不是“打”!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做,就少了一个敌人。此乃得心者,得天下也。

七擒孟获的故事读后感

当阅读了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七擒孟获的故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三国演义中,经典战役不少: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六出祁山等,但我认为,其中最精彩的、最扣人心弦、最值得回味的,当数七擒孟获是也。

公元220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军的时候,南方彝族某部落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败的散兵来进攻蜀军。诸葛亮从手下那里了解到孟获不仅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豪爽仗义,在彝族中深得人心,所以想把他争取过来,为自己日后“平定中原,兴复汉室”扫清障碍。

孟获虽然很勇敢,但不擅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军敌不过自己,就不顾一切冲上去,结果闯进埋伏圈被俘。孟获本以为会被诸葛亮处死,没想到诸葛亮不但给他松了绑,还把他放了。但孟获并不服气,当夜,他组织500名刀斧手偷袭蜀军兵营,不料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俘,但孟获还是表示不服,要求给他机会再战,虽然蜀军将领们都认为不如把死不悔改的孟获杀了算了,但诸葛亮力排众议,微笑着又把他放了。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直到第七次被擒,孟获不得不对用兵如神、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心服口服,遂心甘情愿率部众归顺了蜀汉政权。

在这场战役中,《三国演义》将诸葛亮和孟获的性格特点也可以说刻画得栩栩如生。诸葛亮的老谋深算、深藏不露与孟获的浅薄无知、鲁莽无礼形成鲜明对比。比如说,在孟获第一次被放回去前,诸葛亮带孟获参观了蜀军兵营,兵营里全都是些老弱残兵(大军已埋伏起来),诸葛亮富有深意地笑了笑,特意问孟获:“这兵营布置得怎么样?”这足以看出诸葛亮很有谋略和心计,而孟获却不以为然,轻率地说:“如果你的兵营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这可以看出孟获虽勇敢,但很轻敌,不知是诈,缺乏谋略。果不其然,当孟获为晚上偷袭蜀军军营的计划洋洋得意时,却不知蜀军早已做好准备。晚上孟获一来,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再次被擒。

而且,除了这场战役外,《三国演义》里几乎没有其他的战役能擒纵如此多的次数。我认为,这已经不是一场战役,更是对首领胆识的考验、心理的考验。诸葛亮的非凡胆魄和宽广的胸怀使我不禁肃然起敬;而孟获作为一个失败者,他那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和豪爽仗义的品质也是令人佩服的。

这场战役最精彩的地方还是在诸葛亮运用的策略上。首先带孟获看兵营,让他掉以轻心,然后等着他中埋伏,真可谓欲擒故纵,实为上策啊!还有,在孟获营里快断粮之时,诸葛亮又答应借孟获粮食,但需要孟获亲自出来,和蜀军将领一对一比武,结果一连几场蜀将都败下阵来。蜀将当即传达诸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这既给足了孟获面子,又使孟获为诸葛亮的宽容大度所感动,一箭双雕,真不愧为诸葛孔明是也。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里面精彩的故事实在太多了。“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三顾茅庐”、“青梅煮酒论英雄”……其中我最喜欢的,还属“七擒孟获”。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慨良多,想要征服他人,就要赢得人心。因为靠蛮力解决问题只是一时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运用智慧去解决深层的问题,这是我从“七擒孟获”中受到的启发。

“七擒孟获”中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部南渡泸水,想要平定南中的战争。诸葛亮率军到达南中时,听说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所以决定生擒孟获,感化他。孔明共擒孟获七次,放了他七次。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孟获。但孟获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于是便有了一次次的擒与放。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却是用植物做成的战甲,有弱点存在。孔明用火攻战胜孟获,孟获输得心服口服。诸葛亮不但能力高强,而且宅心仁厚,他的所作所为深深的感动了孟获。

“七擒孟获”的故事传为千古美谈,看了这个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过人,而且心胸开阔。面对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其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子做,还为他松绑、赐酒、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

我们如果像诸葛亮那样,忍字当头,做事深谋远虑,那么,我们前面的道路也许会更平坦一些。

七擒孟获的故事读后感

书,是一位无声的老师,它默默地教会了我一个又一个道理。《上下五千年》是我们必读的一本书,当我读完了《诸葛亮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后,深有感触。

故事中的孟获被诸葛亮捉住了七次。孟获是个有勇无谋的人,那里是诸葛亮的对手?可他还是不服气,诸葛亮却一次又一次的把孟获放了。当孟获第七次被诸葛亮捉住和时候,诸葛亮还要放。但获孟获却流着泪说:“丞相七擒七纵,待我可说是仁之义尽了。我打心眼里佩服。从今以后,不敢再反了。”就这样,诸葛亮用宽容感动了孟获。

读到这里,一股敬佩之情在我心中油然而生。我佩服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更佩服他豁达大度的品质。宽容是一种非凡的气度,博大的胸怀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对自己的善待。可惜,现实生活中像诸葛亮那样心胸宽阔的人却不多。

“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人的心灵。”这是我读了这个故事最深的感受。我发现,我的心灵远远不如诸葛亮的宽阔。

记得有一次,舅舅家的小弟弟来我家玩。他来到我房间,在我的床上又蹦又跳,又喊又叫,突然,我桌上的一个水晶球吸引住可他的眼球。弟弟一骨碌从床上爬起来,拿起水晶球左瞧右看,爱不释手。我发现了,大叫一声,把他吓了一大跳,水晶球“啪”的掉到了地上,摔碎了,里面的水流了出来。弟弟不知所措的望着我。我顿时火冒三丈,对他大吼:“谁让你乱动我的东西的?!以后再也不许你到我的房间来!”说着,就把弟弟猛地推出了房间。弟弟摔倒了,大哭了起来,我却没理他。

现在想想,脸一阵阵的火辣,真是太惭愧了!下次去舅舅家家,一定要向弟弟道个歉,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心胸宽阔的人。

看到同学学习成绩好,有些人就心怀嫉妒,甚至在背地里说人家的坏话,搞得同学们之间不能和睦相处。有时候,同学之间发生一些矛盾,那是很正常的,但有些同学就是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唉,比起诸葛亮,我们真应该自惭形秽呀!

读书让人明理。读了这个故事后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诸葛亮的“宰相肚里能撑船”,也发现了自己以前的斤斤计较,更让我明白了:宽容是一种高贵的品质,崇高的境界,宽容是一种美德,一种善良。

七擒孟获的故事读后感

诸葛亮作为汉星房间地抓住钠钠首领孟获。但孟获并不信服,说什么争战的七擒孟获读后感、共同的境地。孔明yongji二次去孟获,孟获仍拒绝,诸葛亮便把他。孟最佳带人来到营地zhajiang汉,孔明一眼就抓住了他,命令赏赐很多酒政府军士兵,带给人们最优孟喝得酩酊大醉。后来孟获"计划,而是果酱,再一次所有的.国王。

这一次孟获还没有准备好,生了第三个时间和巴基斯坦***。他是一个成员将会带来yangfeng营洞,因为他们跟孟获也是缴存好几次了,心里很感激诸葛亮。为了报答,他和他的妻子将孟获喝醉后,汉营。孟获五次,捕捉仍不服,大电话是在反对的理由。孔明和第五把他,生活能战斗。这一次,孟获回去后不能马虎,他去见王鹿的木材。营的木头的鹿遥远,容我的百姓去,给,所有的道路都通过了危险的部分,把这些野兽士兵使用漂亮的战争,使汉军队打败。在汉士兵和会见了几个毒药泉,使情况更加糟糕。由于伏波将军会生和孟获兄弟指导孟节,就是安全回到自己的营地。回到营地后,kongmingzao几次错误比真正的兽兽。当他们再次和木鹿,犹大王西底家和对人民看到那只鹿木是很害怕不抵抗那兽,从那时起。他huogong将geguo士兵焚烧所有的在一个山谷之中。孟获是第七次捕捉,孔明有意把他。

七擒孟获读后感2

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是呀!要想别人服你,就要让他得心先服你。因为蛮力不能解决一切,而智慧却是万能的。不是吗?这一点小小的收获都来自于《七擒孟获》。

《七擒孟获》这个故事主要讲的是:刘备死后,蛮王孟获,大起蛮兵十万,犯境侵掠。孔明为平定四方,决定亲自征伐蛮王。孔明共擒孟获七次,为令他心服口服。孔明第一次派赵云等人杀了金环三结,董荼那、阿会喃也被张嶷、张翼所擒。孟获不服,孔明放虎归山。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第六次,孟获不是诈降,就是因手下自相残杀而战败。第七次孟获决定用藤甲兵战孔明,那兵虽强,但既是用草本植物做得战袍,用火攻自然可破。孔明得知后,用火攻战胜孟获,7战7败,使孟获输得心服口服,决定永不再战。

这个故事虽短,却令人记忆深刻。区区一蛮王,为何惊动得孔明?只因孔明懂得只有不让后院着火,才能全心全意对付魏、吴两国。孔明之所以能战胜顽强抵抗的孟获,不就是因为智慧远远比蛮力更重要吗?孟获虽会用计,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诸葛亮用计已到出神入化的程度了,那孟获怎能不败?总而言之,言而总之,智慧永远比蛮力更为重要。输赢并不重要,若想让别人服你,你就得让他的心先服你。这样的胜利才是真正的胜利,不是吗?《七擒孟获》中孔明并非有意杀孟获,他明白战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再战争。

这些收获让我受益匪浅,从中让我联想到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例如:《猫和老鼠》中那机灵的小老鼠,为何它能屡次从猫口逃生?也就是因为智慧的力量大于蛮力。还有一次,我与外公下棋。我与他大战8盘,但我屡战屡败,8盘竟输掉了7盘。前7盘,我心中不服,直到第8盘我才心服口服。心想:看来我真的是输了呀。现在回想起来,外公的战争基调不就是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吗?外公真可谓是“孔明二代”啊!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分天下。蜀丞相诸葛亮受昭烈帝刘备托孤遗诏,立志北伐,以重兴汉室。就在这时,蜀南方之南蛮又来犯蜀,诸葛亮当即点兵南征。到了南蛮之地,双方首战诸葛亮就大获全胜,擒住了南蛮的首领孟获。但孟获却不服气,说什么胜败乃兵家常事。孔明得知一笑下令放了孟获。放走孟获后,孔明找来他的副将,故意说孟获将此次叛乱的罪名都推到了他的头上。副将听了十分生气,大声喊冤,于是孔明将他也放了回去。副将回营后,心里一直愤愤不平。一天,他将孟获请入自己帐内,将孟获捆绑后送至了汉营。孔明用计二次擒获了孟获,孟获却还是不服,诸葛亮便又放了他。这次,汉营大将们都有些想不通。他们认为大家远涉而来,这么轻易地放走敌人简直是像开玩笑一样。孔明却自有道理:只有以德服人才能真的让人心服;以力服人将必有后患。孟获再次回到洞中,他的弟弟孟优给他献了个计谋。半夜时分,孟优带人来到汉营诈降,孔明一眼就识破了他,于是下令赏了大量的美酒给南蛮之兵,使孟优带来的人喝得酩酊大醉。这时孟获按计划前来劫营,却不料自投罗网,被再次擒获。这回孟获却仍是不甘心,孔明便第三次放虎归山。孟获回到大营,立即着手整顿军队,待机而发。一天,忽有探子来报:孔明正独自在阵前察看地形。孟获听后大喜,立即带了人赶去捉拿诸葛亮。不料这次他又中了诸葛亮的圈套,第四次成了瓮中之鳖。孔明知他这次肯定还是不会服气,再次放了他。孟获带兵回到营中。他营中一员大将带来洞主杨峰,因跟随孟获亦数次被擒数次被放,心里十分感激诸葛亮。为了报恩,他与夫人一起将孟获灌醉后押到汉营。孟获五次被擒仍是不服,大呼是内贼陷害。孔明便第五次放了他,命他再来战。这次,孟获回去后不敢大意,蜀军大举南征,孔明用计挑拨离间,使高定杀了雍闿、朱褒,提着两人首级来降,永昌之危遂解。太守王伉迎孔明入城,守将吕伉献上“平蛮指掌图”,孔明大喜,以吕凯为向导官,深入蛮境。正待出兵,忽报天子差使者前来犒军,乃为马谡。

孔明问马谡怎样才能平定南蛮造反。马谡说蛮人反复无常,必须令其心服才行。孔明觉得这话很有道理。

孔明大败南蛮的三洞元帅后,又布下伏兵,让王平、关索诱敌。二人假装战败,引南蛮王孟获入峡谷,再由张嶷、张翼两路追赶,王平、关索回马夹攻。孟获抵挡不住,被魏延生擒活捉。

孟获不服,要与孔明再战,若再被擒才服。孔明便放他回去。

孟获在泸水扎寨,请两洞元帅相助,他怕中孔明计谋,只守不战,要等天热后让蜀军自行退兵。

孔明令军士在树林中扎寨以避暑热,又令马岱领三千兵从沙河口渡河,绕到蛮兵后方,断蛮兵粮草,还招降了两洞元帅作为内应。

孟获坚守泸江天险,以为万无一失,每天饮酒取乐。蜀将马岱半夜渡泸水,夺了元帅董荼那的粮草,绝断了夹山粮道,孟获得报大怒,令武士重打董荼那一百大棍,免其一死。

董荼那心怀怨恨,趁孟获大醉,纠集手下将孟获绑了见孔明。孟获仍是不服,孔明让孟获看过蜀营的精兵粮草后,孟获仍是不服,便又将他释回。

孟获对弟弟孟优说,我们已知蜀军军情,你领百余精兵去向孔明献宝,藉机杀了孔明。

孔明问马谡是否知道孟获的阴谋,马谡笑着将孟获的阴谋写于纸上。孔明看后大笑,命人在酒内下药,让孟优等蛮人吃喝。

当夜,孟获带三万兵冲入军中要捉孔明,进帐才知上当,孟优等蛮兵全部烂醉如泥。魏延、王平、赵云又分兵三路杀来,蛮兵大败,孟获一人逃往泸水。

孟获在泸水被马岱扮成蛮兵的士兵截获,押见孔明。孟获说这次是弟弟孟优饮酒误事,仍不服气。于是孔明第三次放了他。

孟获为了报仇,借了十万牌刀獠丁军,来战蜀兵。孟获穿犀皮甲,骑赤毛牛。牌丁兵赤身裸体,涂着鬼脸,披头散发,像野人般朝蜀营扑来。孔明却下令关闭寨门不战,等待时机。

等到蛮兵威势已减,孔明出奇兵夹击,孟获大败,逃到一棵树下,见孔明坐在车上,冲过去便要捉拿,不料却掉入陷坑里反被擒获。孟获仍然不服,孔明又一次放他回去。

孟获躲入秃龙洞求援,银冶洞洞主杨锋感激日前孔明不杀其族人之恩,在秃龙洞捉了孟获,送给孔明。孟获当然不服,要再与孔明于银坑洞决战,孔明又放了他。

孟获在银坑洞召集千余人,又叫妻弟去请能驱赶毒蛇猛兽的木鹿大王助战,正在安排要与蜀军决战之时,蜀军已到洞前。孟获大惊,妻子祝融氏便领兵出战。

祝融氏用飞刀伤了蜀将张嶷,活捉了去,又用绊马索绊倒马忠一起捉了去。第二天,孔明也用计捉了祝融氏,用她换回了张嶷、马忠二将。

孟获要木鹿大王出战。木鹿骑着白象,口念咒语,手里摇着铃铛,赶着一群毒蛇猛兽向蜀军走去。

孔明取出早已准备好的木制巨兽,口里喷火,鼻里冒烟,吓退了蛮兵的怪兽,占了孟获的银坑洞。

第二天,孔明正要分兵缉擒孟获忽得报,说孟获的妻弟将孟获,带往孔明寨中投降,孔明知道是假降,一声令下全部拿下,并搜出每人身上的兵器。孟获不服,说假如能擒他七次,他才真服。孔明于是又放了他。

孟获又请来乌戈国的藤甲军,与孔明决战。孔明用油车火药烧死了无数蛮兵,孟获第七次被擒,才真心投降。

孔明见蛮地已平,班师回国。行至泸水,狂风暴雨大作,兵马不能过河。当地土人说是鬼怪冤魂作怪。孔明在泸水边祭祀亡灵,放声大哭。泸水才变得平静,大军方能渡河而回。

大军回到成都,后主刘禅出城三十里迎接。刘禅与孔明并车而行,设太平筵,重赏三军。从此每年有三百多个邻邦向蜀国进贡。

《七擒孟获》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我们中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课外读物之一,在那么多精彩的故事中,我最喜欢、感受最深的就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刘备驾崩后,它的儿子刘禅即位当了皇帝。这是位无能的新皇,当时势力雄厚的魏国曹丕就联络了孙权以及辽东鲜卑、南蛮等少数民族的首领,大举伐蜀。却败给了诸葛亮。

就在这次战争平定后不久,南蛮王孟获又举兵十万准备谋反,诸葛亮率领人马迎敌,运用自己的智慧,战胜了孟获。为了让孟获真心臣服,还七擒七纵,最后孟获输的是心服口服,并且十分敬佩诸葛亮,决定再也不背叛蜀国了。

读了这段故事后,我认为诸葛亮不但智慧超人,心胸也很宽阔,面对被擒住的敌人,他完全可以将孟获处死,可他不但没有这样做,还为他松绑、赐酒食,以礼相待,将蜀国占领的土地退还给他。孟获虽然是个粗鲁之人,也被这种宽宏大量所感动了,以此可见,最强大的力量不是拳头啊!

想想在我的生活中,也常有这样的事情。钢笔被同学摔坏了,如果我们板着脸,恶声恶气的让他赔偿,他不但不会理睬,还会发生争吵。最后,两人心里都不开心。如果我们换个态度,笑眯眯的对他说没有关系的话,犯了错的同学自己也会不好意思主动过来认错的。

雨果曾说过:“世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宽阔的的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心灵。”宽容是一种品德,也是一种修养。“势服人,心不然。礼服人,方无言。”希望我自己能拥有这样美好的心灵。

三国演义七擒孟获心得体会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上阵父子兵”、“老子英雄儿好汉,将门自古出虎种”。果然,在《三国演义》中虎父虎子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大家熟知的曹氏父子、孙氏父子、司马氏父子,还有关羽、张飞和他们的儿子,无一不文韬武略、智勇双全。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可怜的刘备、刘禅父子。

让我们先来看看父亲刘备,三国中赫赫有名的“天下英雄”、蜀国主君,连曹操都认为当时的英雄只有刘备和他自己两人而已,可见刘备是名符其实的龙凤先辈。然而悲剧的是,他的儿子刘禅却最终成了扶不起的“阿斗”。难道是刘备的运气特别差,生了一个傻儿子吗?在阅读《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我发现,刘禅出生时绝对是一名健康的baby,而且书中描写当时的天相吉祥无比,完全是王孙贵胄啊!但是为什么刘禅不能子承父业、有所作为呢?我个人觉得主要是由后天因素造成的:

一是教育环境有问题。众所周知,刘备为了复兴汉家天下,常年在外东奔西走,有时甚至寄人篱下,儿时的刘禅几乎见不到父亲。刘备死后,虽然把16岁的刘禅托付给了诸葛亮,但即使诸葛亮竭尽全力也爱莫能助,分身乏术的他只能把困难和问题都往自己身上揽,没有让刘禅独立去面对、思考、实践,关爱过度,从而导致了蜀国少主好吃懒做,毫无治国经验可言。

二是自身成长有问题。在刘禅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由于父母的溺爱,基本上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尊处优的生活,从未跟随父亲或那些厉害的叔叔伯伯们上过战场,也没有正式学习过如何处理政事、治理国家,所以在刘备和诸葛亮去世后,“阿斗”便乐不思蜀地甘做阶下囚,父辈们一手建立的蜀汉江山就断送在了他手里。

再让我们来看看另一位父亲曹操,毫无疑问,在对后辈的教育方面他比刘备成功太多了!曹操非常重视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常常亲自过问孩子们的学习近况,并鼓励他们从小树立扬名立功的远大理想,在实践中磨练意志、学习治国之道。正因为如此,他的儿子中既有才高八斗的文学家,又有创立曹魏的政治家,还有七岁称象的神童。你们看,同样是一国之君,在对待孩子教育上的不同态度却决定了“虎父犬子”还是“虎父无犬子”。

其实,现在也有许多像刘备一样的父亲一心忙于自己的事业,认为只有赚了足够多的钱让孩子吃好、喝好、穿好,就能让他们学好,哪里知道孩子们最需要的是曹操那样,会亲自检查孩子作业,会亲自带孩子接触社会,会亲自和孩子一起体育锻炼,还会和孩子们真诚交流心事的父亲啊!试想刘备如果做到了以上几点,刘禅也就可以扶得起来,不会成为被后人嘲笑的鼠犬后代了。

幸运的是,我有一位曹操式的“虎父”!印象中,爸爸曾经也是一个“工作超人”,经常一周都见不到他几次,为此我还向他发过脾气,爸爸却总是笑着对我说:“等爸爸忙过这一段,一定多陪你!”那时的我从来不相信。直到后来,我渐渐发现课本和作业本的错题旁时常会出现一些有趣的小标记,问号、爱心圈、小星星……多温馨地提醒啊。妈妈告诉我,实际上爸爸每天深夜回家后,都会仔细翻阅一遍我当天的作业,了解学习进度,还特意准备了错题集嘱咐妈妈让我把错题一一抄录下来,反复复习,原来爸爸一直在悄悄地伴着我呀!再后来,我的课外辅导班逐渐多起来,爸爸为了能及时送我去辅导班,每每顾不上晚饭就陪我一起“奥数”到九点,回家路上还津津有味地和我讨论题目,说这顿“精神食粮”太丰盛,肚子都已经饱啦。除了学习,爸爸还是我运动的队友,旅游的驴友,家庭辩论会的辩友。瞧,他这是要替刘氏父子扳回“虎父无犬子”的局呢!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已经意识到父亲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了吧,要我说呀,罗贯中早就在《三国演义》中告诉爸爸们了,如果想要有一个和自已一样出色的“虎子”,学曹操就对啦!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