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论文范文(15篇)

时间:2023-11-01 07:37:10 作者:XY字客 最优小学生良好行为的培养论文范文(15篇)

范文是对某一事物内容、形态或特点等进行描述、模仿或模板化的一种写作形式。请大家阅读以下范文范本,它们展示了优秀的写作风格和表达能力,对于提高自己非常有帮助。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论文

好书是孩子心灵世界的阳光,没有什么比好书带给孩子的快乐更温馨、更持久。作为一名倡导儿童大量阅读的教育工作者,多年来,我一直参与各级有关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实验课题,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不断地积累、分析,总结出了一些较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方法与途径。

一、营造浓郁的读书氛围,是开启学生阅读兴趣的必要条件。

要强化一种意识,必须营造相应的氛围,使孩子的内心世界不断受到这种意识的提醒和冲击,才能在孩子的脑海中留下烙印,由无意注意逐步形成为有意关注。

因此,学校要特别注重校园书香氛围的营造。如:利用廊柱张贴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利用展窗开设有读书交流园地。让孩子们一走进校门,马上就会被一股浓浓的书香气息所包围。各班的图书角不仅要装满孩子们喜欢的好书,还要有一个个美丽的名字,如“豆丁书架”、“琅琅书吧”等,孩子们一看到名字就有要走近的冲动.学校最好还要以书为媒介,成立一些学生社团,如设立小小文学研究会、“文学社”、“诗歌吟诵社”,定期举办“读书沙龙”等。通过氛围的营造,让好书的影子随时撞击学生的眼球,让好书的声音不断萦绕在学生的耳际,让好书的智慧不时愉悦着学生的心灵。耳濡目染中,学生渐渐的就把阅读当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就像我校的一位读书小博士在作文中所写的:“刚转到这所学校时,我感觉看到最多的一个字就是”书“,橱窗里推荐的是好书,板报上介绍的是读书方法,走在楼廊里,迎接我的是读书的名人名言……当我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读书沙龙活动现场,溶入到激烈的交流讨论中时,转学带来的陌生和恐惧一下子都消失了,我真的感谢书,它为我带来了那么多的'伙伴。由此可见,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学生享受阅读提供了平台,开启了学生的读书兴趣.

二、提供优良的借阅场馆,是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形成的物质保障。

有了读书的意识,学生想要读书,还要有舒适温馨、藏书丰富的借阅场馆作保证。因此,让图书馆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人文关怀和美感,有大量的好书可读就显得的尤其重要。在此方面,我校的一些做法可提供借鉴。我校图书馆名为“尔雅书院”,书院环境有着“三味书屋”的雅致,有着“百草园”的静谧,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有江南味道又具现代气息。现藏书一万八千余册,实行电子管理,借阅方便快捷,在场馆分区上突出人文关怀,低年级阅览区为孩子们铺设了绿绿的地毯,安装了漂亮可爱的卡通灯,读物以大量色彩明快、内容生动的国际经典绘本读物为主。中高阅览区集借阅与阅览课、阅读活动为一体,体现宽敞、开放的阅读空间。读物涉及文学科普、社科人文等各个领域,而且都是师生喜欢的优质图书。馆内的书籍定期更新。在借阅制度上尽量多一些自由,少一些禁忌,让孩子们感觉做个读书人是一件简单而快乐的事情。这些努力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供了物质保障。

三、学生自身的快乐体验,是实现阅读习惯培养计划的关键所在。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反复的强化,让自身形成一种惯性,才能成为一笔终身受用的宝贵财富。然而学生的兴趣是最容易改变的,引导其兴趣的发展与深化对形成习惯至关重要。这就需要不断给学生成功的体验,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跳起来摘着桃子的机会。有了这种动力,学生才会自觉的为自己的目标去努力。因此,在阅读习惯培养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为孩子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经常性的开展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如:故事会、读书笔记展评、评选读书小博士等。并注意把握读书时机,将读书活动推向一个高潮。宽敞的读书平台,完善的奖励机制,可以使孩子们不断获得成就感,不断的形成动力,逐步的培养起学生阅读写作的兴趣。

四、给予队员充裕的读书时间,是良好阅读习惯养成的必要举措。

学生想读书,有书读,但没时间,读书还是一句空话,更别说形成习惯。为了保证学生有专门的阅读时间,使其阅读兴趣不断的得到满足,我们需要在给学生一些固定的阅读时间。

开设图书馆阅读课不失为一种好办法。所谓大阅读,即将课外阅读引入课堂,中、高年级每周半天,低年级每周两节课,连在一起在校图书馆进行。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需要把大阅读课列进课表,并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课程纲要。大阅读课上,学生是绝对的主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读物,拥有充分的阅读自主权。但为了教学目标的达成,一定要坚持做到“三抓”:一抓阅读指导。二抓读书笔记。三抓课中交流。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学生的时间观念,引导学生学会挤时间阅读。如根据季节变化、天气的长短,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倡议:春秋“晨光诵读二十分”、夏日“阳光午后好读书”,冬天“睡前温馨亲子读”。慢慢的,学生们就会知道,只要合理安排,时间还是有的。并会逐渐形成自己固定的阅读时间表,不再为找不到时间阅读而苦恼。

实践中,我们根据习惯培养目标,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尝试。1.巧借广播站、板报等阵地,辟出读书专栏,对学生中的读书信息进行及时的反馈、播报。2.发挥“广告时代”的海报作用,每个季节都隆重推出阅读海报栏,提出促读口号。3.定期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主题开办家长学校。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来实施。

(一)关注细节,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

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指导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小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视频画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视频观看过程中,加深对诚信、谦让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活动,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二月文明举止活动,三月尊老爱幼活动,四月绿色环保活动等等[2]。每个月通过不同的主题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明学习。

(三)家校沟通,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所形成。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形成习惯养成指导,同时也要增进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一个qq沟通群,或者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家长的电话,当教师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真实而具体的了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引导,展现小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探讨论文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来实施。

(一)关注细节,树立明确的育人目标。

行为习惯是人们通过长时间的重复练习所形成的一种稳定、自动化的行为方式[1]。在小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生活的过程中,任何一件小事或者一句话都可能会对小学生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教师要注意指导小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的学习。单一而枯燥的教学方式可能会使小学生对养成教育的学习兴趣较低,影响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质量。在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借助多媒体等信息技术软件,为小学生播放“孔融让梨”、“曾子杀猪”等视频画面,这种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视频观看过程中,加深对诚信、谦让等内涵的深刻理解,使农村小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

(二)开展活动,构建良好的育人氛围。

小学生比较喜欢一些具有竞技性、趣味性的`游戏活动,针对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的方式,在充分激发农村小学生活动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更好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知识。例如学校可以举办二月文明举止活动,三月尊老爱幼活动,四月绿色环保活动等等[2]。每个月通过不同的主题指导小学生进行文明学习。

(三)家校沟通,打造和谐的育人环境。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而是需要长时间、多方面的努力所形成。学校不仅要加强对农村小学生的形成习惯养成指导,同时也要增进与小学生家长之间的紧密沟通和交流,多角度、全方位的指导小学生学习正确的思想知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例如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建立一个qq沟通群,或者建立学生档案,记录学生家长的电话,当教师布置“我为妈妈洗脚”等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沟通,然后真实而具体的了解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从而针对小学生存在的问题,更好的指导小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知识的学习。

二、结语。

农村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能够有效改善农村小学生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农村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注重小学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开展丰富多样的德育教育活动,加强与学生家长的紧密沟通等方式,加强对小学生的正确思想和行为引导,展现小学教育中“教书育人”的作用。

班主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最基本的良好行为习惯是人成才的前提条件,中学时代是人生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因为它不仅是中学生许多行为习惯养成阶段,也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逐渐形成阶段,更是将来可持续发展、终身学习的打基础阶段。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那么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结合自己教学的实践,谈一点对中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体会。

1、缺少人生价值观。随着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家庭的收入有所增加,在孩子身上的投资也增加了。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艰苦奋斗的观念在一些孩子脑海中日趋淡薄,比吃、比穿、比名牌成了他们的重要话题,盲目追求高消费、高享受。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美德置于脑后,甚至有学生出钱请别人当“雇工”,为自己做作业、代替自己值日、劳动的怪现象。

2、缺少正确的道德观。一些学生无视文明礼貌的重要意义,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起哄;缺乏起码的卫生习惯,随地吐痰,随手乱丢果皮杂物,甚至随手将剩饭乱到;乘公共汽车抢占座位,见到老师和长辈不予理睬;同学之间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争得面红耳赤,互不相让,甚至大动干戈;更有甚者,以羞辱别人为快乐,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3、缺少社会责任感。 社会环境对他们造成的了一些不良影响,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不少中学生的父母对子女过分宠爱、娇生惯养,对子女过分偏袒、放纵,原谅迁就多,批评教育少,不少学生的行为以自我为中心,我行我素、自以为是,不顾他人及社会的利益,不懂得尊重别人,缺乏社会责任感,缺乏公共意识。

1、重视家庭生活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很大,所以要争取家长配合学校,共同做好其良好习惯养成的监督、督促工作。为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我采取了多种形式和手段,与家长配合。利用学生不在学校的时间,对孩子的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例如:建立“校讯通”,与家长随时保持联系,对孩子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矫正;定时召开家长会,进行经验交流,与家长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好措施,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父亲和母亲,如何使父母的良好愿望与孩子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目标有效对接起来。

2、重视小事,防微杜渐,促良好习惯的养成

勿以善小而不为,什么是小事?帮父母做做饭,打扫一下房间等这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在学校打扫教室卫生,帮助同学等都是小事,但正是这些小事教育我们养成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助人、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的好习惯,在与家人和同学一起劳动的过程中寻找乐趣,爱护公物,不乱扔乱吐,着装得体,语言文明,爱护校园环境等等。 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将终生受益。

3、重视课内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

从一个人上课的坐姿,到学习某类固定课型的学习方法,我们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注重培养学生专心听课的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专心听讲的习惯就不难培养了。此外,还要注重个体差异,针对个别学生制定培养习惯的计划,设置培养习惯的恰当方式。

4、建立班规,树立正气,形成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天生的,而是从良好的行为开始,一步一步养成的。中学时代,同学们处于许多习惯的养成阶段,是培养良习,还是形成恶习,我们的行为非常关键。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所说:唯有用行动,才能让“习惯成自然”。

俗话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习惯养成得越多,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养成好的习惯,就如同为梦想插上翅膀,它将为人生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当我们将好习惯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时,我们生命的精彩就会成就。

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希望,对他们进行文明礼貌教育,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一个父母在家庭教育中应当承担的重要责任。作为父母,我们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有过困惑,也有一些培养孩子良好文明习惯的切身体会。

一、家长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表率。充分利用有利时机提醒孩子,给孩子示范,通过父母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使孩子逐步形成礼貌待人的品德。

二、家长要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讲解养成良好文明习惯的做法:

1.讲文明语言,礼貌待人。如,对父母师长要尊敬爱戴,主动称呼;见到客人,主动问好;要经常使用“您”“请”,“您好”,“谢谢”,“不客气”,“对不起”,“不要紧”,“请原谅”,“再见”等文明语言。

2.举止文明,落落大方。俗话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当别人工作或休息时,要保持安静;借别人东西要事先得到允许,并及时归还;不乱丢垃圾,并能主动拾起地上的垃圾;当别人有困难时,要主动关心,热情帮助;对同学要有爱团结、互助谦让;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

3.帮助孩子培养自理能力:自己的备品衣服等要自己整理,帮助父母或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做到“一听”,“二看”,“三做”。“一听”即上课认真听讲,“二看”即课前看书预习,课后看书复习;“三做”郰课上做好笔记,课后按时完成作业,遇到不懂的要问。

孩子的良好文明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作为父母更要有耐心地去引导、教育和帮助孩子。当然在培养孩子方面,我们也有过错误的方法,已逐渐改正,并努力做得更好!

所谓习惯,指由于无数次的重复或练习而逐步固定下来变成自动化了的行为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行为的协调性不高,认识水平低,若不注意,就有可能养成不文明、不道德的.行为习惯。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的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小学生以后的成长乃至一生将会产生不可小觑的影响。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使他们从小就懂得如何生活、如何做人处世的基本道理,具有健康的道德情感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基础。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一些不良思想品行蔓延到无知的孩子身上。对小学生的思想品行教育问题,已成为培育新一代人的重大问题。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呢?下面是我一些想法与体会:

一、以身作则

模仿是加强道德行为习惯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对小学生来说,能否引起模仿,取决于被模仿对象的权威性和可接近性。因此,教师的以身作则对小学生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教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行为。身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重要教育方式,身教的感染力是非常强大的。我在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在去年刚接过的班级中,我发现有几个学生很不懂礼貌:上课不尊重他人发言,中间打岔,平时拿脏话当口头禅,打人是家常便饭,见到老师也不打招呼……礼貌贵在真,是对他人诚挚的尊重,同时亦是提醒别人尊重自己的巧妙方式。于是,我决定以自己的言行来感化学生。我非常尊重学生的发言。在上课时,学生发言不管是正确还是错误,我都认真听完学生的讲话。我班有个叫陈玲(化名)的学生,有爱插嘴的嗜好。经过我的感化,她逐渐改变,现在不但自己认真听别人讲话,还倡导他人尊重别人讲话。在平时,我主动跟学生打招呼,同时用了些礼貌用语。这样,经过半年之后,学生的口头语言文明了许多,再也不拿脏话当口头禅了。他们在温馨的环境中懂得应尊重他人,懂得打人、骂人是不礼貌的。就这样,在我的影响下,学生改变了以往粗鲁的言行。

学生是具有模仿力的一个群体,他们时时刻刻观察着教师的一举一动及某些方面进行模仿。所以,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有模范的作用。记得在一次大扫除,为了使每位学生都能认真负责地完成任务。我首先拿起一块抹布,带头擦并力求擦得干干净净。有一条臭气熏天的污水沟无人清理,我就第一个拿起工具干起来。行动是无声的语言,不需任何鼓动性的语言,就激发起学生不怕累、不怕脏的劳动积极性。学生都自觉地按照我的分工,热火朝天地干起来,同时还与我比一比,看谁干得又快又好。在学习方面,为了改学生的懒惰为勤奋好学的学习习惯,我决定以身教来感染学生。于是,我放弃一切娱乐活动,一有空就看书、学习。学生看到我的行为,也开始自觉学习了。

二、关心爱护

爱能冶金,爱能化石,爱的力量大无比。只有在爱的世界里,人才能和睦,才能有向上的精神,才能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品德,并具有高尚的素质。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德习惯呢?这正被许多心理学家所认识和重视。美国心理学家布恩和埃克斯特兰德指出:“怎样使我们的儿童把我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内化成他们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靠爱和习惯。”就小学生而言,很容易被关爱所陶冶。特别是那些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呵护,受人欺凌,逐渐养成孤僻、不合群等不良心理状态。一些孤僻内向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同冰封着的河流;如同在一平如镜的水面下,潜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暗流。那么,用什么来融化河流的冰,显出水下的暗流呢?那就是火热的爱心。

学生的进步,要靠教师诚挚的爱、宽阔的胸怀和友善的态度。教师用关心和爱心对待学生,学生的行为品质就会得到改变。因为“爱”是转变学生思想的基础,“爱”是理想和情感的统一,“爱”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我班的李、谷、陈、潘四位学生,其共同特点是厌学、无故迟到、早退、旷课、有意闹-事、扰乱课堂秩序,对于老师的批评,他们不但不接受,反而和老师顶嘴。对此,我“对症下药”,以关心和爱护来慢慢说服他们,以爱来感化他们、瓦解他们,从而使他们转变思想、走上正轨、改正错误,取得进步,成为学习的好榜样。

事实证明,在教育工作中要努力做到正人先正己。只有时时事事做学生的榜样,注意自身修养,处处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影响教育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表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一年级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良好的习惯对于幼儿身心的健康、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在幼儿园中,生活习惯的培养是工作的重点,因此我们的教育必须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正所谓生活亦教育,教育亦生活,在孩子迈进幼儿园大门的那一刻,教育就已经开始了。

习惯就是“简单的动作重复做,重复的动作认真做”,作为幼教工作者,要不断帮助幼儿认真做好每件事情,最终将行为变成习惯。

幼儿刚入园的`时候,面对班中那么多一样的物品,往往显得无所适从。虽然我们会为玩具贴上小标识,以便幼儿对照摆放,但效果都不是很理想,主要原因是在于,这些标识都是老师事先准备好,再指定给幼儿的,幼儿可能不喜欢、不想要,心理上总处于排斥状态,所以记不住。这时我们就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让他们选择喜欢的图案,或者索性带领幼儿制作自己的小标识,然后让幼儿自己去水杯架、毛巾架、床、鞋柜等地方进行张贴,这样的结果肯定是事半功倍,也正是孩子自我服务的习惯意识的开始。

再比如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培养,我们从洗手液的选择上就开始用心。好闻的,去污力强的,不伤小手的,更主要的是泡泡一定要多的,这样孩子们就积极主动地洗手了。老师再教给幼儿们一些与讲卫生有关的儿歌和故事,孩子们喜闻乐见,逐渐地养成了餐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可以说既得到了健康也获得了快乐!

然而幼儿园的教育也不是全能的。家长把孩子一送到园里,就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所有的教养工作全都放心地交给幼儿园,这种信赖感非常可贵,但是家长们要知道,孩子的培养需要家园配合,共同努力。

一些家长不经意间的错误做法能把老师五天的努力都毁于一旦。比如,家长普遍认为,有些事与其让孩子做,不如自己做,节省时间,减少麻烦。嫌孩子吃饭动作慢,饭粒掉在地上收拾起来非常麻烦,就抢过碗自己喂;孩子自己洗手,结果手没洗干净,还弄湿了衣服,家长索性帮孩子洗手;孩子要自己穿衣服,结果穿反了,需要重穿,家长抱怨耽误了上班时间,从此每天都给孩子穿衣脱衣。家长逞一时之快的后果是造成了通常所说的“星期一综合症”--上个星期刚刚培养出的幼儿好习惯要在这个星期从头开始。

其实,小孩子的小肌肉发展还不完善,自控能力差,手眼协调还不够好,家长这种包办代替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还妨碍了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独立意识的发展。

习惯的形成是一个是循序渐进、逐步积累、逐渐定型的过程,孩子的习惯养成从他出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还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统一认识,这样才不会使幼儿产生困惑。举个很小的例子,我女儿一岁蹒跚学步的时候,针对摔倒要不要成人扶起来的问题,我和我妈有过分歧,以下是我们的不同观点。

我:孩子刚学走路摔倒很正常,不用马上去扶,先给孩子尝试爬起来的机会,如果实在不行,再去给予适当的帮助。

姥姥:孩子摔倒了,成人应该马上去扶,因为她根本就没能力爬起来。

我:孩子摔倒后,不给她尝试的机会的话,成人永远不会知道她什么时候能够自己爬起来,她自己也不了解什么时候能够独立站起来。久而久之,她如果摔倒了就只会趴在地上等着成人来扶。

这种分歧一直延续到这一幕的发生:一次,宝宝摔倒了,她努力地想爬起来,可尝试了很多次还是不行,我妈刚要起身去扶,只见小家伙自己摇摇晃晃地爬了起来,还爬到一把椅子旁边,然后居然扶着椅子,自己站起来了,之后还拍起了小手,为自己鼓掌。我们把那一刻当做她真正学会走路的开始。从那以后,宝宝每次摔倒都自己想办法爬起来。现在她3岁了,依然是摔倒后马上爬起来,并拍干净衣服上的土--这就是家庭教育的成果。

因此,养成良好习惯需要家园配合,要将习惯转化为幼儿自身的需要和准则,并用来支配自己的行为,这样才算是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文档为doc格式。

班主任如何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是班级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教育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是联系班级与科任教师,沟通学校与学生家庭以及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班主任工作岗位平凡,任务艰巨,是一门富有学问的实践性很强的工作,需要我们在工作中不断实践、总结。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贵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习惯是生活健康的表现,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文明的发展。反之,不良的习惯,恶习是生活方式不健康的表现,是品德不好的表现,也影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更有害社会的文明。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习惯是全社会关注的话题,教师责无旁贷。中学时期是少年儿童养成习惯形成时期,是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抓好中学生养成教育才能使中学生成为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才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促进学生终生的发展。

确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为什么许多学生在校教师安排的任务完成得很好,一放假教师布臵的任务就不能完成呢?是真的没有时间?还是学生不会做?是学生的良好养成习惯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养成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地,需要的是教师、家长和社会三方面力量从学生点滴的养成教育抓起。教育学生不仅在校园内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在公共场所、家庭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不仅在校园内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主动问好,在其它地方轻声慢步的行走见到老师也主动问好,见到长辈也要问好……这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台起于垒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建立在种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之上。 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要见到垃圾随手捡起来,更重要的是养成不乱扔乱丢的习惯。

抓关键期对学生进行养成习惯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错过了关键期在施以养成教育将是事倍功半,甚至终身难补。中学生年龄小,如同一张最漂亮的白纸,可以画成各式各样的图画。但等画完以后成再想改变就是难上加难。如果中学生养成了不良的习惯再来改造将付出太多的代价。因此养成教育要抓住关键期,注意研究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 采用因材施教严格要求,正确引导,强化训练。教师要在关键时期把养成教育抓小、抓早、抓细、抓紧、抓实。如七年级的孩子刚一入学的时候对学校的一切都感到陌生,一切都感到好奇。对学校的一切要求都要学,这是一个最关键的时期。新生的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培养,学习的方式等等发生了极大地改变,这是一个关键时期。每一个学期的开学初是关键期,因为每一个学生在开学初时都是有着美好的理想和期待的,特别是对教师充满信任感的,这是一个关键的时期。教师要把握好每一个时期的特点,对症下药。采取因材施教做到有的方矢。教师要开展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 ,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去体验,逐步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人应善于做自我批评,才能找出自身的不足,对照自己与他人,发扬优点,改正缺点,才会有所进步。在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为了使学生能正视自己一周的表现,在每周一的第七节课,让学生总结自己一周来的表现,看看哪些值得发扬,哪些需要改正。小结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可以是有关学习的、有关纪律的、有关生活的、有关校外的、有关校内的。开始,学生不敢实话实说,即使有,也言尽不详。见到这种情况,于是,我先带头,对自己一周来的工作做了言简意赅的小结。在我的带头下,学生们都鼓起勇气,畅所欲言,而且,我们还共同找出缺点,制定了下一周的奋斗目标。

孩子学说话,说得再迟、再差,我们都不会灰心,我们都会说:“慢说话的孩子长大特聪明。”我们不会嘲笑,只会坚持,不断地鼓励、赞赏。这就是一种承认差异、尊重差异、不怕失败、追求成功的教育。 “赏识教育”,是“赏识”与“激励”的结合体,在班级管理中,它引导我们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观念,通过“赏识,它能产生积极的、主动的影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特别是当某一个学生在某一行为方面取得了进步,我们对他们进行赏识,他们会愈加严格要求自己,以后会越来越优秀。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班主任要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我们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人至察则无朋,人不察则无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让学生要有所为。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论文

一、注重家庭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学校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3]因此,培养良好习惯,必须从父母自身做起。俗话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长的自身素养、家庭的生活方式都对孩子进行直接的或间接的、公开的或潜。.。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倒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哭闹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他还在不停地哭。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哭多难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师这里有一块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对着你笑呢。”这个孩子听完我的话,睁大眼睛望着我,竟咧开小嘴笑了。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小朋友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主动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时,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一句同情的话语,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是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幼儿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不几天后,有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纷纷模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是一个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随口说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会自己爬起来,一点用也没有。”这孩子听了我的话,哭的更厉害了。周围的孩子则用手指着脸说:“没用,只知道哭,老师不喜欢你,羞羞脸。”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产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说明,教师粗暴、冷漠、训导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情绪紧张、恐惧,而且使幼儿耳濡目染教师的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模仿,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

笔者作为一名大学体育教育工作者,连续9年担任一线体育课程教学工作,并于3月至6月对合肥几所高校进行实地调查走访,得到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及调查结论,将高校体育教学现状进行总结:

1.1体育教学流于形式。

1.3体育教学设施陈旧。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

快乐体育理念在上世纪80年代才传入到我国,其起源于德国、日本。就高校体育而言,快乐教学就是指,将体育看作是终身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运动看作是学生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交给学生,从而能够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感受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以此提高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高校体育教学要想完全的渗透快乐体育理念,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对快乐体育进行深入的理解,同时教学形式以及理念也应进行适当的转变。

高校开设体育课程的初衷,就是希望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能够获得快乐的体验。只是由于受到高校发展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未能达到这一初衷。快乐体育的实施,实际上正符合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目前我国在进行教学改革,传统体育教学存在着诸多问题,自然而然成为改革的重点内容,这为快乐体育理念的实施提供了条件。高校体育教学要达到的最终目标是:学生的身体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学生能够养成自我锻炼的意识。但是这种自觉意识并不容易培养,也正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失败之处。但是如果能够实施快乐体育方法,让学生对体育运动产生兴趣,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对养成自觉运动的习惯,高校体育教学的初衷也就能够达到。

2.快乐体育有助于培养提高学生的身心素质。

现代社会对健康有了全新的阐释,健康是指身体没有任何的疾病,同时也指心理上的健康,能够很好的适应社会。换言之,对于人类来说,健康不仅仅包括人类的身体发育正常,生理器官能够发挥出相应的机能,同时能够进行基本的活动,还包括人类的心理水平,比如意志力、适应力、抵抗力等。要想实现的健康,高校体育教学人员不许考虑到教授哪些知识,应用哪种教学手段,才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快乐体育理念的应用,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成功的快乐体育教学,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进步,也能够让学生身心感受到快乐,突出强调的是心理快感。体育运动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功效,才深受人们的欢迎。所以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对快乐体育进行深入的了解,不断的总结实践经验,让高校体育真正的为学生服务。

1.课下准备。

教师要想成功的运用快乐体育理念,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快乐的同时,有能够有所收获,这就需要课下做好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创新教法。教师首先要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之后以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课下与学生做好沟通工作,以此掌握学生真正需要以及喜欢的内容。比如教师在讲解某个动作时,既要告知学生动作要领,同时也应该告知学生该动作的本源、发展情况,而要做到这些,教师必须预先查阅大量的资料。这样的体育教学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也在教授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课下准备期间,教师应该借鉴传统教学中的优势,并且将其与现代教学方法相结合,共同融入到教教案中。课堂之下,教师还应该认真的钻研各种教学方法,并且在课堂上进行不断的尝试,以此找到适合学生的教法,真正的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真正的做到教与学统一。教师既要对学生进行研究,同时也要研究自己,这样才能够将自身优势与学生特点有机结合,完成快乐体育的教学目标。

2.课堂开始之前。

正式上课之前,教师要提前到场,至少要提前。0分钟,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等待教师而生出厌烦心理,而且上课之前的时间,是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最好时机,师生的感情由此可以培养出来。正式上课时,教师要时常变化形式,尤其是一些准备活动,要时常更新,否则学生一样会产生厌烦心理。教师可以依据自身的经验设计新颖的游戏,通过游戏导入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创设情景,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探究学习内容,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课堂进行阶段。

当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其现有能力相符时,快乐体育教学理念才能够发挥作用,学生才能真正的获得快乐的体验。各个学生在运动中,感知快乐的能力并不相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顾及到每个学生,考虑到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以及各自的特长。针对学生的差异制定差异目标,以学生的个人能力为制定目标的标准,适当的放宽技术标准,给予学生各自的自由度,逐渐的淡化体育竞技目标,依据学生整体情况制定一个事宜的竞技目标即可,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成就,获得快乐。教师应该尝试着更多的教学方法,而不是简单的示范之后,学生大量的练习,一段时间之后,绝大多数学生都会厌烦,为此,教师应该依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对应的教学形式,突出重点的同时,也能够提高的学生的趣味性。比如对于篮球,男同学通常都比较感兴趣,而且了解得比较多,教师进行更深入的讲解,而对于女同学,教师只要教基本的投篮动作即可。为了能够进行更好的教学,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体育水平,将其分为不足的组别,教师进行巡回指导,这样能够提高教学的效率,教学过程中不会产生混乱。另外,教师可以采用移用的方法,比如练习排球时,教师可以将其扣球的动作与抛羽毛球方法联系起来,或者是借助篮圈来练习排球的传球等,这样既增加了教师的趣味性,学生也更加愿意练习。

4.课堂的评价。

在对学生的评价上,构建以发展个性为主的评价体系,通过发展个性评价活动,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发展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在每单元的最后一次课,可以安排一次考核。因人而异,将学生分成检验组、练习组、观摩组和裁判组,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讲解分工,让学生明白考核标准及要求,了解相关裁判方法,并在考核中对学生进行指导,促进其对动作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认真落实相对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觉到成功的喜悦。此外,在评价时,既要注意到学生身体体质的发展,更要注重体育锻炼能力的评价,把二者结合起来,为学生终身体育打好基础。

5.课的结束。

结束部分内容的表现形式也要常变常新,否则,随着时间的推移,师生的热情都会降低。所以当学生要求“放松的时间跳街舞吧”教师必须解放思想,跟上学生的思想步伐。这样,这部分就不会被忽略,而是备受青睐了。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在对待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教学的具体内容以及方法上,不能唯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作为体育教育,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有兴趣、爱好的要发扬,学生无兴趣爱好,但有价值的,必须加以引导,注重对学生间接兴趣的培养,不可随之而弃。

(2)不能把快乐体育中的'/快乐误解为迁就学生的个体需要,而忽视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学科的知识体系,不求技术动作和运动能力的掌握提高。课堂上,以玩为主,导致舍本逐末,丢失了原则,很难达到快乐体育的最终目的。应当明确快乐蕴含在体育教育之中,并非是毫无目的的加点游戏、舞蹈等。快乐体育教育,是改善和优化教学过程的每个环节,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3)快乐体育并不是没有痛苦,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快乐体育的理解把握及实践过程往往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才能享到快乐。随着所遇到问题的解决、困难的克服、教师的鼓舞、同伴的赞赏、技能的提高,学生才能获得成功的愉悦的情感体验。按照辩证法原理,痛苦与快乐是客观存在的矛盾对立统一体,经过痛苦后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是一种高级的愉快的心理体验,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终身兴趣,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正确处理快乐与痛苦的关系,把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良好的活动意识传给学生,才能真正体现快乐体育的内涵。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快乐体育具有积极作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学生树立终身运动的理念,使得运动真正的成为学生未来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现阶段很多高校体育教师对快乐体育了解不够深入,因此快乐体育的教学理念还未全面在我国高校中实施,但是相信教学改革的逐渐深入,高校体育教师水平的不断提高,快乐体育必定会成为未来体育教学的主导。

浅谈如何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论文

摘要: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

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

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

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习惯不好、做事不认真,对于他们,我批评的次数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净,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过几天,他的小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从而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幼儿远离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扬好的行为,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徐雪兰。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5)。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

丰富教学手段,加深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识体育运动一般是一种肢体动作的教学,与智力课程不同,讲究肢体的协调性,动作的准确性。学生往往难以通过老师的若干次的动作演示和讲解达到标准,通过视频、动画等技术,可以将标准动作进行拆解,并能够绘制出平时眼睛看不到的肌肉、关节动作,让学生更加容易领会。如游泳时挥臂动作如何影响水的阻力,足球射门时射门动作如何影响球的轨迹等。此外,从教师的动作,学生只能看到表面,无法领会运动对在身体生理上的作用,通过制作专业的教学视频,能够让学生对运动的认知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能够明白某个动作对自身肌体会造成什么影响。有效组织教学资源,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高校中学生参加体育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能够选择的教学项目也是不多。出于兴趣、健身学生都会自主的进行一些体育运动,特别是现在一些新兴的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如轮滑、网球、攀岩、瑜伽等,但是却都很难找到专业的指导。通过建立教学资源库、发挥微信、qq等软件的交流功能、开发专业的专项运动指导软件,能够避免学生盲目运动,扩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各种项目的魅力,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同时对于我国全民体育事业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作用。有效的数据监测与分析,促进体育教学信息化、数字化已经渗入了高校教学的方方面面,随之而来的在“大数据”背景下进行的课程改革手段也是层出不穷。在体育教育事业中,充分的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据的搜集与分析能够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监测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通过网络与数据库技术建立起来的地区性、国家性学生体质电子档案,我们能够更科学进行对比与分析不同地区,不同教学方式下的大学生的体质情况,从而指导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做出因地制宜、有时效性的改革措施。

2目前信息技术应用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基础设施与条件不足。

信息技术的应用需要大量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对于许多高校,大量的资源与资金往往是投入到各个专业的主干课中,在体育教学方面可供使用的资源就显得捉襟见肘。特别对于一些民营高校,情况就更加严重。拿笔者所在院校来说,其他专业淘汰的计算机才会被使用在体育教研室中。受制于硬件条件,有针对性的、专业的体育教学软件也少之又少,学生与老师都无法通过软件实施互动教学。能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资源平台,整理好的电子材料也是非常匮乏。

2.2重视程度不足,理念落后。

虽然国家近年来对高校体育教学事业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许多高校管理者对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仍然缺乏认识与重视。在进行资源分配时,体育教学一直都是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许多管理层甚至体育老师自身都一直认为体育课与数字化、信息化是“绝缘的”,体育课就是学生跟着老师做动作,忽视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忽视体育运动对生理、心理的影响方面的教学,缺乏现代体育观的认识也是制约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深入应用的主要原因之一。

3.1转变体育教学理念。

切实改变体育教学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战略地位,要能深刻体会到体育教学的内涵,理解体育运动在学生身体健康、人格树立、价值观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能充分应用已有的信息化条件,实施个性化、智能化、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体育教师要主动改变传统,将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到传统的体育技能教学中,提高体育课堂的`效率,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业余时间,提升体育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3.2完善基础设施与管理体制。

信息技术是否能真正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其基础是完善的软、硬件基础设施。高校需要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与工具中加大投入。在硬件方面,可以考虑投入的设备包括:计算机、网络、投影设备、各类专业的测量和感应设备、虚拟现实设备。软件方面,可以包括:体育教学专用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运动指导监测软件、虚拟运动软件、互动软件、在线教学资源平台等。同时,体育教学的管理体制也要相应作出改革,也要组建专门的设备、软件维护人员,体育教师要定期接受培训,根据信息技术条件作出课堂改革,开发新的教学手段。

4结语。

信息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必然,而且已经在慢慢迎头赶上,但是想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体育教育事业的现代化,需要管理者转变观念,更需要体育教育工作者不断的进行尝试与改革。

参考文献:

[1]朱侠.浅析体育信息技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青春岁月,.

[2]峤洪中.谈cai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学报,.

[3]李鸿江.大数据下的学校体育[j].体育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

摘要: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版画教学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强化提升版画教学质量,既可以提升纸面构图能力,也可以提升雕刻能力,实现美术教学目标,提升学生的艺术综合表现力。在版画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理念和方式上的偏差,高校版画教学仍存在诸多问题,需要高校美术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关键词:美术教育;高校美术;版画教学;艺术。

在我国美术体系中,版画是一个重要的分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在高校版画教学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深入分析教学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策略,对于提升高校美术教育总体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中国版画凝聚着先人的智慧,传递着对美好生活的赞颂之情,在不同的艺术聚集区有着不同的呈现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合为不同的民族特色,56个民族又呈现出不同的版画形式。我国版画具有明显的民俗性,主要体现在地域特征明显,演绎形式生动等方面。举例来说,各地方版画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同时各民族具有不同的版画表达形式,因此产生了更为出色的版画演绎方式。版画主要体现了当今时代人们的生活特点,是个体意识的觉醒,更具备时代性和生命力。版画不拘泥于形式,重视思想与情感的传达,易于与观者产生共鸣,同时版画作者可以根据自身的认识在作品中添加更有张力的元素,这也是版画自由随性的体现,具有比较强的艺术个性。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开展版画教育,既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认知,同时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美术表达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美术素养,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版画教学存在的问题。

1.版画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版画是一种十分流行的艺术形式,已经具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但是,将版画课程作为高校艺术教学内容的时间还相对较短,高校在教学实践中,对于版画课程也一直处于摸索的阶段,各方面的专业配套设施尚且不够成熟,最主要的是,在版画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相对匮乏,这也是影响高校版画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高校在版画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许多高校都没有进行良好的教学准备工作,有些高校甚至只是为了追赶国际流行趋势才设置版画的相关课程,在教师的选择过程中,具有版画专业背景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几乎是屈指可数,许多教师都是从其他相关专业的教学过程中转型而来的'。除此之外,由于版画作为高校教学内容的时间相对较短,学校对于课程设置等相关问题也尚处于探索阶段,教学方式和教学计划都是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完全依靠老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进行发挥和实践,这就对高校的版画教师提出了更好的要求。2.没有完善的版画教学理论做指导,缺乏针对性教材。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哪一学科,专业的教材都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教材编排质量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且教材也是学科课程设置过程中的重要参考标准,高校的版画教学同样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版画作为高校教学内容的时间不长,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学科教育体系,教材在编排的过程中也显得较为仓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版画教材的整体质量,并且也直接关系到了版画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实践。虽然版画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如果缺乏专业的教材作为教学指导,单纯的依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凭空的讲解一些理论知识,学生也很难对版画课程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另外,由于缺乏教材体系的指导,老师在进行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由于教师版画专业水平的差异,教学实践中的随机性较大,也就是说,如果老师的专业素质较高,对于版画知识的讲解就会相对的通俗易懂,学生也更容易接受。3.版画教学缺乏针对性,教学实施中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理论知识和实践的完美结合,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高校版画课程教学同样也不例外。但是,由于版画在高校的课程体系中尚且属于新兴事物,教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最主要的是,缺乏版画专业的高素质教师,正如前文所述,许多版画教师都是在其他相关或者类似的专业临时调整过来的,这些教师的教学素质虽然很高,但是对于版画教学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有限,有些教师甚至自己对于排舞课程都不是十分了解,这样的教学质量可想而知。另外,一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由于缺乏专业版画课程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只能借鉴或者照搬其他相关学科的教学经验,借鉴教学经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升教学质量,但是这种借鉴是有前提的,版画专业本身的教学设置尚未形成,单纯的照搬其他学科的相关经验,难免会使版画教学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教学过程中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影响高校版画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质量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提升高校版画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1.注重版画教学的构图训练。对于版画来说,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需要将合理的构图技巧、丰富的色彩变化、合理的空间搭配和绘画语言进行完美结合,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构图是首要的步骤,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如果版画作品的构图存在问题,那么即使其他各个方面都运用的非常好,这也不是一幅好的版画作品,因此,在版画创作教学过程中,首先应该重视的就是构图教学。

2.注重版画艺术讲解。版画作为一种表现艺术,是对内心艺术理解的抒发形式。因此,只有丰富内在美,才能实现版画教育功能。在版画课程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不注重学生内在美的培养,很多学生掌握了娴熟的版画技巧,但缺乏足够的艺术支撑,整个作品表现就较为空洞,缺乏足够的艺术表现力,也无法实现美术的艺术教育目标。在实践教学中,美术教师不仅要注重版画技巧的讲解,同时也要向学生介绍版画文化,让学生加深对版画的理解,通过构建版画艺术体系,提升版画教学综合水平。在版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提升课堂教学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引入多元艺术要素。

3.提升版画表现力。版画是一种技巧美学,在众多美术门类中,不同美术形式具有不同的技巧要求,通过版画技巧展现,可以充分释放美术的表现力,释放美学功能与魅力。在版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技巧教育与引导,帮助学生攻克技术难题,通过多种技巧的融合与展示,实现现代版画教育功能,达到版画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充分展现版画的技艺。在教学实践中,版画教学要想充分展现技艺美,就要提升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深入探索版画的技巧内涵,通过不同技巧的搭配与展示,实现现代版画教育目标,实现版画的艺术教育功能。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美术教育实践中,版画教学占据着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版画教学,既可以提升学生的纸面绘画能力,同时也可以提升学生的雕刻技巧,通过开展版画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表现力,实现高校美术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3]郑适.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初探[j].大众文艺,2016(18):205.

[5]骆彤彤.浅谈综合类大学美术专业的版画课教学[j].大众文艺,(21):247.

高校体育教学中培养亲社会行为的意义论文

2.2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主体规范的因素。

2.3.4学校的激励政策学校管理过程实际上是一个通过不断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激励他们达到目标的过程.在学校管理中,实行激励政策利用奖惩手段来激励教师,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的调动是有积极影响的.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可以调动体育教师搞好教学、科研及其他工作的积极性,促使高校体育教学质量上等级、上水平,使那些有真才实学、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受学生欢迎与喜爱的优秀体育老师能发挥出更好的作用.由此可见,学校的激励机制也是影响高校体育教学行为感知行为控制的因素之一。

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的教师教学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如图2所示.。

3.1加强培训,促成体育教师积极的教学行为态度。

3.2改善管理。强化主体规范作用。

3.3正确引导。增强感知行为控制。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