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优秀17篇)

时间:2023-12-08 08:02:16 作者:影墨

编辑的目标是使文稿的语言简练、精准、流畅,确保读者能够轻松阅读和理解。以下是一些编辑精心挑选的范文,其中体现了不同的编辑风格和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医学科技期刊编辑能力培养论文

以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为标志始,我国急诊医学专业作为一门独立的新兴学科已有20余年历史,急诊医学专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不断发展成为现代化医疗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培养出了大批业务素质高、热爱专业的急诊医护工作者,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但是根据最近几年来频繁发生在国内外的各种传染病、灾害及安全事故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病人或伤员需要及时的救治和安抚工作来看,需要大量医护人员的直接参与和执行各种急救工作。为了提高病人或伤员抢救与治疗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培养和造就技术过硬、作风优良、反应迅速的高素质急诊人员,是保证和提高急诊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由于急诊病人病情危重,常伴有生命垂危、脏器功能衰竭和肢体伤残的可能性大等特点,作为急诊工作者应养成以病人为核心、急病人所急的良好工作作风。我们认为,从大学时期抓起,以大学生作为普及急救知识的切入点,不仅可使他们学会一些基本急救技能,还能通过他们对其周围的人群起到间接影响和灌输作用。在校大学生年轻好学,活动面广,易接受新生事物。一旦发生突发灾害时,接受急救培训的大学生即可成为积极施救的第一目击者[1]。因此医学院校在读大学生在扎实学好基础课程和各专业课程的同时也要加强学习急救医学理论知识,这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2注重临床实践。

对于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心肺脑复苏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术。随着医学不断的革新和进步,心肺脑复苏的内容也逐渐的被完善和规范,普及心肺脑复苏是目前危重病医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2]。除了准确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外,还要了解气管插管、电除颤技术、静脉切开、深静脉穿刺置管术、胸腹穿技术及胸腔管留置术等抢救操作技术。近年来我校部分学生利用业余时间,自发的来我急救中心提前进行见习,学习并参与各种内外科急诊病人及伤员的救治工作,将在课堂里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中。毕业实习时,这部分学生处理各种急危重病人及伤员的诊断思维和操作能力远远高于同班其他同学,毕业后也能很快适应临床工作。这就说明理论结合实践的重要性,因为临床工作本身就是实践性较强的工作,遇到急危重伤病员时,遵循时间就是生命的'原则去抢救病人,而无法去看书准备再抢救。因此使学生在学校阶段就养成学好每一门理论课程的同时,要注重临床实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3培养应急能力。

培养学生快速反应应急能力是当代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当一名医生,除了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要有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以及很好的协作精神。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培训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一是进行急诊专业思想医德医风教育,使之树立稳固的专业思想及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二是强化心理训练,以培养医护人员快速反应能力、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判断力以及临急不乱、有条不紊的应急能力;三是进行急诊理论和急诊技能训练,着力加强心肺脑复苏,重要脏器衰竭和各种急性中毒及危重症患者的监护,各种急救器材的正确运用等内容的严格培训,以具备临床快速诊断能力和熟练的操作技能[3]。另外开设演习课程,演练院前及院内急救流程,按照轻重缓急顺序对群体性伤病员的处理,提高相互的协调能力,身体各部位的包扎固定和搬运技术以及危重伤病员生命监测和急救注意事项等措施来提高学生对各类紧急情况的应急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来就业后很快就能投入到临床工作当中去,并且独立能完成各种急诊或创伤病人的急救与治疗,一旦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造成大批量人员需要救治时,能承担并圆满完成各项任务。以我院为例,在我院急救中心实习的本科生及研究生经常能参与交通事故、煤气中毒及食物中毒等各种安全事故所致群体性伤员或病人的救治工作。乌鲁木齐事件发生时,上百名受伤人员几乎同一时间送来我院救治,临床实习生协助带教老师参与了危重伤员的抢救、清创缝合、包扎固定、病历书写、检查搬运以及手术治疗等救治全过程,争分夺秒在短时间内完成抢救任务,使受伤人员生命健康及时得到平稳,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际效益。

4提高服务理念。

在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和提高学生应急能力的同时,要注重学生在临床实习工作当中对服务理念的了解和执行。急诊科是医院的窗口,是真正体现时间就是生命和治病救人的场所,又是体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重要场所。目前,随着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不断增强,医患之间矛盾较为突出,各种医疗纠纷日益增多。由于急诊工作本身具有人员少、风险大、工作强度大、责任重等特点,加上急诊患者或家属均因各种疾病或创伤引起的剧烈疼痛和恐慌、紧张情绪、素质低以及经济条件有限等因素,很容易与医护人员之间发生冲突,甚至出现辱骂、殴打医护人员的现象。因此对于在读医学院校大学生来说,培养他们对各种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反应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以病人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的学习,即加强医患沟通,关心病人,不分贫富,一视同仁,尽最大努力避免发生医患纠纷。要树立起严格要求自己,吃苦耐劳,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另外要做好对各种危重病人或受伤人员及其家属的心理疏导工作,使他们早日走出疾病折磨的阴影。总之,作为培养医学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既要抓好学生基础理论学习,又要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一批又一批理论知识全面、临床操作技能良好、应急反应快、合格的高素质医学人才,为我国人民群众医疗健康事业不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谈科技期刊青年编辑应具备的能力论文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银行管理的复杂化,银行办公室文秘人员不但要具备合格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风貌外,还要具备广博专业的文化知识,具备超强的业务能力,才能适应岗位需求,更好地发挥服务职能。

一、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在文秘人员的知识结构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知识。一般来说,应具文学、历史、地理、哲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汉语知识。包括语音、文字、词汇、语法、逻辑、修辞等文学知识,这是办公室文秘人员提高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基础。

(二)科学知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现代科技不断发展,办公设备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如果科学知识不扎实,就难以适应现代办公室文秘工作的需要。

(三)外语知识。办公室文秘人员最好能懂一门外语;至少要能阅读与业务相关的外文资料,能用外语进行简单的日常交谈。

二、专业知识。

办公室文秘人员的专业知识包括文秘基础理论、文秘业务和文秘礼仪知识三大部分。现代文秘人员只有具备深厚扎实的基础知识、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够适应文秘工作涉及面广、事务杂、头绪多的特点。此外,文秘的专业知识还涉及档案学、应用写作、调查研究、会务工作、信访工作、机要保密、组织协调以及现代办公等方面的知识。

三、社会知识。

文秘专业相关的知识还包括管理学、领导学、法学、人际关系学等;要熟悉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新闻学、经济学、广告学、大众传播学等;要了解市场学、美学、演讲、摄影、采访、表演等知识。

四、文字写作能力。

文秘人员的写作能力主要是指应用文写作能力。要求能够写出观点正确、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表达清晰、语言流畅、符合公文格式的各类应用性文件。要写好应用文,就应熟悉其程式,对应用文语体要有透彻的理解,具备丰富的.语法、修辞、逻辑知识。

五、计算机应用能力。

现代文秘光会手写还不够,还应具备计算机写作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文秘人员掌握和运用现代办公手段的能力。当前,现代办公设备已大量进入办公室,直接影响和改变着文秘人员的思维、工作和生活方式。传统的文本阅读、公文写作、文电处理正逐步被计算机语言、多媒体写作和微机化管理所代替。学习和掌握具有时代特征的、以信息网络技术为基础的办公自动化技能,对文秘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挑战。文秘要全面系统地学习微机知识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能利用微机输入文字、修改文件、编辑文稿、查找资料,利用计算机网络快速准确地上传下载。

六、语言表达能力。

七、阅读感知能力。

阅读感知能力是指感知书面信息的能力,它是汲取知识、捕捉信息、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之一。办公室文秘人员离不开阅读文件、资料及业务书刊,这是一种经常性的活动。阅读能力是表达能力的基础,也是一种基本的工作手段,只有通过博览泛读,才能获得知识和有价值的信息,才能有效地办理公文和处理事务。对于办公室文秘人员来说,阅读一是要准确,既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整体结构及中心思想,又能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二是快速,办公室文秘人员每天有大量的材料要阅读,因此必须提高阅读效率。

八、组织协调能力。

协调就是和谐一致,配合得当。组织协调能力是指文秘人员根据领导意图,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组织各项活动、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文秘人员作为连接领导、机关和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善于根据领导指示的意图并针对需要协凋事项的特点,站在工作全局的高度上合理确定协调的方式方法,熟练运用协调的工作原则和协调艺术,公正合理地协调好领导与领导、领导与机关、办公室与领导、办公室与各部门、本单位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关系,使机关各部门具有高度的凝聚力,就像一部机器协调一致、顺畅高效地运转。需要注意的是,“协调”绝不是“领导”,千万不能把自己摆在“领导”的位置上。

九、处办事务能力。

文秘人员处办事务的能力,主要是指在办文、办会和办事的过程中能及时准确地处理和迅速完成任务的本领。文秘人员的工作大量是事务性的,会处办事务也是他们一项很重要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以丰富的经验、广博的知识、清醒的头脑和良好的人际关系作为基础的。主要体现在:对本职工作的事务要依据政策规定、上级要求和客观实际需要区分轻重缓急,大胆负责地进行处理,做到迅速而有条理,紧张而有秩序,不拖不推,积极稳妥;对领导临时交办的事务,要根据领导意图积极认真办理,想方设法,不打折扣,做到大事不误,小事不漏,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声。此外应当明确,我们所强调的处办事务能力,与那种通过不正当手段和渠道搞不正之风的办事能力是有原则性区别的。

十、随机应变能力。

文秘人员应当具有灵活巧妙的应变能力。这主要表现在审时度势上,遇到突发情况不惊慌失措、无所适从,而应沉着冷静,应付自如,随机应变,正所谓:“智者善谋,不如当时”。文秘人员随机应变的能力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处理危机情况时要随机应变。社会复杂动荡,市场竞争激烈,各种组织都将随时面临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诸如重大变故突然发生,单位领导又无法联系上,应当如何处理,这是文秘必须随时应答的考题;二是独自外出办事要随机应变。文秘人员在外办事,往往算是半个将领,遇见紧急、重要的事情,在联系不到领导的情况下,需要自己作决定,此时就要冷静思考、察言观色、随机应变。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论文

目前,在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中,由于教学观念落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对临床见习和实习的认识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以及缺乏严格训练等,直接影响了临床教学质量和卓越医学人才的培养。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1.1重理论知识轻临床实践。

在1~2年级缺乏早期接触临床、了解医学的机会;在专业课程学习中,教师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了临床见习、实习过程中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在临床实际操作中,大多数学生只会动口,不会动手,只会背操作步骤,不会动手实际操作[3]。

1.2重临床技能轻人文素养。

临床实践能力不仅包含临床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医学人文精神,也就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医患沟通技巧等[4-5]。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只注重操作技能,而忽视了人文素养的培养[2]。

1.3重实训训练轻临床培养。

由于临床教学资源不足、病人的保护意识增强等原因,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主要在实验室内进行,只重视实训训练,而缺乏床边教学。实训只是床边教学的补充,绝不能完全取代床边教学与考核,其教学内容与临床实际差距极大,不利于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2]。

1.4重单一技能轻综合能力培养。

由于模拟技术的发展,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单一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技能的综合运用,也就是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操作,而忽视了思考,也就是忽视了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决策能力和医学人文精神的培养。

1.5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

目前的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注重课程结束、见习结束或实习结束的考核与评价,甚至只有毕业时的理论知识考核,无平时学习、培训的考核,无实习时出科考核等形成性评价。同时,也缺乏考核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考核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和考核评价主体的多元化。1.6重医疗轻教学教学工作对医疗、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是隐性的和滞后性的[6],再加上繁重的临床工作,使临床教师的教学意识淡漠、教学积极性不高。另外,大多数教师重视理论授课,忽视临床实践能力培训,致使临床教师重医疗和科研、轻临床教学的现象十分严重,也影响了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

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论文

临床实习医生从教室走进病房,从系统的理论学习进入临床实践,从学校步入社会,在实习阶段初步了解许多知识,其中包括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对以后学生走上工作岗位的能力以及是否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具体的临床带教中,我们发现实习医生在临床思维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培养实习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现探讨如下:

1实习医生临床思维中存在的问题。

现在的大学生平时在家里几乎所有的事情都是由父母亲的安排的,许多难题都由家人考虑,所以许多学生养成了懒于思考的坏习惯;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许多实习医生懒于去思考,表现在平时的带教中,老师提出问题时,本来一些基本的问题经过思考是可以回答的,但一些学生不假思索就回答“不知道”或者回答的很外行。在某次教学查房中,针对一名发热病人,带教老师问一个学生发热说明什么问题,他答道:“说明病人体温高”,这样的回答是临床思维懒惰的典型表现,其实发热最常见的原因是各种感染。现在由于医学科学技术的进步,有了许多先进的设备,这也造成部分实习学生忽视临床实践,过分依赖如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血液生化分析等日新月异的高科技设备。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工作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虽然能短时间内增加知识,但随着时间飞逝而很快忘记。在实习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学生还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每天都是在教师的指示下做抄抄写写的工作。平时老师的理论传授只是“填鸭”式和义务式。老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学生被动地执行,很少问“为什么”,在临床病例的处理中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老师似乎成为绝对和必然的正确者。如平常交班中,值班实习医生交班时提到某病人腹痛,经解痉止痛药后症状缓解;某病人昨晚出现高热。有时问学生出现腹痛或高热的原因,学生仅仅回答是老师没有解释,而不是自己去考虑,自己去翻书查资料,这种被动的思维必然造成学无所成,知识肤浅,一些问题永远不知道为什么。所以在平时的临床实践中学生的思维是过分依赖于老师的被动思维。

在临床实习中,部分学生思考问题杂乱无章,缺乏条理和逻辑性,对一个问题的回答逻辑性、层次性不够,仅仅是零星和松散的片面。如有些学生对新收病人问病史时,一会问诱因、一会问一般情况、一时会主要症状,没有条理性,极易遗漏。在对某个诊断稍为困难病人考虑什么病诊断可能性大时临床思维极为紊乱,觉得这个病可能,哪个病又可能,不能找出—个最有可能的疾病,干脆以“某某待查”作为诊断了之。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论文

[摘要]目的探讨强化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方法分析目前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结果更新教学理念、构建临床实践能力教学内容、创新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方法是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加强教学组织管理、建设现代化教学平台、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积极性、建立教学督导反馈机制是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的保障措施。结论通过以上强化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可有效提高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

[关键词]临床工作能力;教学方法;教育改革。

临床实践能力或临床基本能力是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应该具备的一些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也是评价医学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1-2]。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存在着许多问题,直接影响了医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了进一步强化医学生医德素养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更好地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深化临床医学专业教学改革,培养卓越医学人才,本研究对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论文

当下,正在各地医院全面开展的优质护理服务,提倡以人为本,对患者做好临床人文关怀,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满足患者的合理需求,提供优质高效的护理服务,有效提升患者满意度。

例如,在一些肿瘤、妇产科等病区,有的病房老是出现床头卡丢失的现象,有的床头卡换的没有丢的快,有的护士甚至亲眼目睹患者撕毁床头卡!护理人员尽心尽责,力求工作做到完美,还是有患者不满意。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是床头卡上填写有很多患者的个人信息,患者不想自己的这些隐私被暴露,针对患者的这种特殊心理,护理人员应积极寻求对策,注意对患者实施隐私保护,倡导保护性医疗。

以问题为导向的辩证思维模式。

医院各科室为提升服务质量,以发现问题、查找问题和整改问题为切入点,开展多形式、多渠道的问题征集活动,期望通过以问题为导向,找准医院患者就医体验的整改方向。

仍旧以床头卡问题为例,患者不想自己的个人诊疗信息外露,可是,床头卡又是那么重要,护士核对患者信息又不能少。那么,床头卡更不能因少数患者有意见而取消,护理临床上怎么解决?安徽省某医院护理人员在床头卡上用英文写诊断。这个做法,不仅对患者起到了保护性医疗的作用,而且,还促进了护士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科室内营造了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倒也不失为一种额外的收获。

以证据为基础的循证思维模式。

循证护理或称求证护理,是一种以有价值的、可信的科学研究结果为依据,提出问题,寻找实证,用实证对患者实施最佳护理的方法。寻找临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后,循证护理的思维一般会寻找最适宜的护理研究的外部证据,将科研证据与个人技能和临床经验相结合,考虑患者的实际情况,将科研证据转化为临床证据,并根据临床证据做出符合病人需求的护理计划。

比如临床上遇到留置导尿管病人需要更换导尿管,但更换导尿管不但给病人带来痛苦,同时增加了发生尿道感染的可能性,如何确定最佳间隔时间?通过系统的文献查询,发现一般硅胶导管在使用3-4周后才可能发生硬化现象,同时以往的科研市政提示,病人尿液的ph值是影响微生物繁殖和尿液沉淀的重要因素,尿液ph值小于6.8者发生堵塞的几率比尿液ph值小于6.7者高10倍,同时进行随机控制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将留置导尿管的病人可根据尿液ph值分为高危堵塞类和非堵塞类两种。因此通过询证,最终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的做法:临床护理过程中动态监测留置导尿管病人尿液ph值,并根据ph值把病人分类,对高危堵塞病人更换导尿管的时间为2周,对非堵塞类病人,更换导尿管的间隔确定为4周甚至更长。

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论文

针对实生医生临床思维的一些现象,临床老师在临床带教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2.1让学生主动思考。

对临床的一些具体问题不要一开始就将想法告诉学生,叫他们这样做那样做,而是要问他们对这个问题的想法,在学生考虑有问题时老师可以给适当的提示。如接诊病人要先让学生问病史和体检,要他们做出初步诊断和处理意见,着重培养学生的诊断思路,首先了解原发病是什么,全身情况如何,处理的原则和具体措施是什么。只有这样一步一步地、有条理地思考,才能作出科学的诊断,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得到加强,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学生。

2.2多进行各种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一个复杂的病例,往往包括许多复杂的问题,同时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在病例讨论前,对病例特点、诊断、鉴别诊断、进一步要做的辅助检查、初步的处理等作好书面准备。讨论时,要求每个学生对上述几点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讨论,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老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最后的总结。随着多次病例讨论的进行,学生综合的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肯定会有明显提高,当在临床上真正遇到复杂的病例时处理起来就会有条不紊,正确合理,达到理想的效果。

2.3开展以“问题为中心”的临床教学,培养学生勤思考的好习惯。

在平时的查房过程中主张老师每天给学生提一至二个问题,学生也每天向老师问一至二个问题,这样给学生充分思考问题的时间,日积月累学生所学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记忆亦就深刻,在以后的工作中会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2.4临床思维亦要求教与学的互动。

要培养有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实习医生,当然要求有同样良好思维习惯、有创造思维能力的老师,既然教与学是互动的教学,临床思维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临床思维,老师对一些问题的想法可以告诉学生,学生也可以将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老师互动,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学生理所当然也可以问老师,要将两者的思维相结合,才能在思维上有所突破,才能产生最好的教学效果。

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论文

由于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增长放缓所造成的严重影响,医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凸显.医学生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需求,对工作期待值过高,实践经验欠缺,缺乏创新思维与自主创业能力等问题成为制约医学生走向社会的问题之源.因此,医学院校采取何种方式与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整体素质,是医学院校在当前教育改革中亟须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培养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发展战略的核心要求。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关键.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医学院校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医学生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当前知识经济发展的迫切召唤,是国家核心发展战略的需要.

创新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与基础,没有创新性思维就没有创新能力,创新性思维是创新型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在我国高校开始大幅扩招的大众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不再是象牙塔,但医学院校仍以传统应试教育为主体,填鸭式教学,与社会需求相脱离,远离社会实践,知识老化.导致医学生的学习不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而且还导致联想、发散以及逆向思维能力的欠缺,同时医学生的创新欲望与洞察力相继缺失,创新潜能得不到发掘.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思维方式单一,以直线式思维为主,考虑问题不全面、缺乏灵活性,用常规、比较传统的方法去考虑、解决问题,缺乏新意与突破,不能举一反三,创新所必需的洞察力、深层次思考能力与自我探索学习的能力极其缺乏.

医学院校起着培养具有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的重要作用,创新思维能力与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当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校对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投入严重不足,医学生的社会实践机会缺乏,有的医学生社会实践的内容层次不高,社会实践的目的性、科学性参差不齐.加之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只重理论知识,而轻创新教育,导致学生的社会实践观念淡薄,知识面窄,实践技能差,方法创新能力弱,动手能力欠缺,极大地阻碍了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1.医学院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关于医学生相关论文范文例文。

题的研究、探讨,指导学生以科学方法去搜寻有用的信息、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与解决问题,以达到培养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发展医学生研究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从而实现医学院校人才培养从继承型到创新型的根本转变.

2.以加大投入来开拓社会实践新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临床教学实践对增强医学生创新性意识、培养医学生创新性思维、提升医学生创新性技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医学生在临床实践活动中,能够获得比课堂教学更多的社会知识与实践经验,能够增强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与创新性灵感,切实提高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临床实践教学还能提升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练就医学生良好的创新性品质,从而使医学生在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社会,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医学院校应高度重视医学生的创新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活动要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以满足社会需要、以拓展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加大财力、人力的投入,积极拓宽医学院校医学生临床实践活动领域,不断创新医学生临床实践内容,最大限度地利用有用的社会资源,积极促进校外临床实践基地建设,构建全新的、综合类的临床实践教学基地,积极探索、挖掘培养医学生创新性实践能力的新的载体,以加大对医学生临床实践的支持力度,提高医学生的专业素质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临床医学教育视觉思维能力培养的论文

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

提高临床思维的能力,首先要具有坚实的医学理论基础。现代医生在进入临床工作之前,需要在医学院校经过系统的学习,这是临床工作的基础。但是只靠这些还远不能满足实际临床工作的需要,特别是提高临床思维能力的需要。所谓基础理论,并不单纯指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化学和各科疾病的诊断、治疗等理论,它还包括许多与之纵向和横向联系的知识。

祖国医学是从人与自然的整体上来考察疾病和健康关系的,因此强调学医要先学文,在精通医学知识的同时,要有天文、地理、气象、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中医源于我国古老文化,形象思维是其重要的思维方法,在古代要求医生琴、棋、书、画均应涉猎,其目的就在于丰富医生的临床思维,提高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医生能在思考问题时,思想敏锐,触类旁通。

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医学属于应用科学,它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但又涉及到许多社会人文科学的知识。所以要说基础理论,现代医学比古代中医学涉及的方面要更为广泛。除了医学本身的各学科知识之外,还包括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遗传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及其他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大量知识。数学可以用于一切自然现象和疾病现象的定量研究,是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反映。假若医生的数学基础不牢,就无法进行临床上常常要做的许多定量研究,也无法运用统计验证的法则和公式;假若医生的化学基础不扎实,在应用化学药物时就无法弄清楚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的产生机制及互相间的关系,对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的药物反应现象就不能很好地认识。当面临这些现象时,即使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是正确的,恐怕也难以作出正确的结论,因为他缺乏广泛的知识储备。现代医学的发展和进步是带有世界性的,一个医生若不懂得外语,就无法掌握外国的学术信息,而且自己的经验对外交流也受到限制,这样一个缺乏信息交流的医生,他对疾病的认识和处理的能力,就不容易跟上医学的发展步伐。

人类的健康和疾病,既受自然规律的支配,又受社会环境、家庭经济因素的影响;病人既是有病的生物机体,同时又是社会中的一员,具有复杂的精神活动。因此,临床上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与社会环境、家庭经济生活及各自的社会心理因素有关。同时,社会心理因素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器质性疾病的病情发展与演变。如果医生不具备社会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就无法了解患者得病的社会心理原因,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就不能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给予合理的生物的和心理的双重治疗,因而也就难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医学,已经分离出许多相对独立的临床亚专业体系,但是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与机体各种复杂的功能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现代医学一方面是分科越来越细,另一方面是各学科间进一步相互交叉、相互联系,而对医学的某些难点则需要多学科的协同攻关。临床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如何研究和认识各种复杂疾病的现象和内在规律的工具。所以医生必须掌握和运用哲学、逻辑学、认识论、方法论等思维科学方面的知识,并以此为指导,去合理地运用医学知识。只有这样,在临床上才能避免或少走弯路,才能牢固地掌握临床工作的主动权。

二、坚持实践第一。

临床医学的实践性极强,没有临床实践就没有临床思维的产生。对于一个医生来说,医学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是没有实践,任何好的理论也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一个刚从医学院校毕业的医学生,虽然他已经掌握了相当的医学理论知识,但还不能算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生,其原因就在于他还没有实践。没有实践就无法彻底弄通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经验,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这些知识和经验。实际上要掌握有关疾病诊断方面的理论知识并不难,有些甚至可以达到熟记或背诵的程度,但是如果没有亲身去接触过这种疾病,一旦遇到患这种病的病人就诊,听了病史主诉,检查了病人情况,再用学到的知识去验证时,就会发现有很多的症状、体征与书本理论并不完全相符,就会因为症状和体征不典型,发病过程和疾病表现与书本上说的不一致,也就是不象教科书上讲解的那样典型,于是不敢作出肯定的诊断。这就是缺乏实践经验的缘故。也就是说,虽然已经掌握了诊断疾病的理论知识,但是还缺乏对疾病的感性认识,还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合理地在临床上应用,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距离。医学理论中有关疾病的症状体征和诊断依据都是前人实践经验的总结,虽然它归根结底还是来自病人,来自一个个各不相同的个体,然而这只是别人经验体会的总结,就医生自身而言,还需要把别人的经验理论变成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还需要自己去亲自实践。只有自己多接触不同的病人,多参加临床实践,不断地丰富和增加感性认识,使思维建立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才能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增强思维的正确性、敏感性。

三、全面占有资料。

临床思维的基础来自于医生对病史、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的感性认识。这种感性认识的材料就是我们在诊断疾病时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这些资料越丰富、越全面,才越有思考问题的余地,才有助于得出正确的、符合实际的思路和诊断。在诊断具体病人的具体疾病时,全面系统地掌握病史及症状体征变化过程中的真实资料,是取得正确结论的基础;相反,仅仅依靠零散的、片面的资料或者因强调典型而以偏概全,则都将导致错误的诊断结果。

临床上许多疾病都有其典型性,有经验的医生常常只要抓住一些典型的特征就能作出正确的诊断。注重疾病的典型性与强调全面地掌握病史资料是不矛盾的,因为同样一种疾病,发生在这个人身上可能表现得典型,而发生在另一个人身上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同样一种疾病,在早期可能表现得典型,在晚期又可能表现得不典型。还有某些病人,本来有典型的临床表现,也许因为在病程中应用了某些药物而使其变得不典型。因此,在诊断过程中,既要注意疾病的典型性,也不能忽略对疾病的全面分析,否则就容易出现误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老年患者之所以较青年患者更容易误诊,就是因为老年人的体征没有青年人典型;转移性右下腹痛可以是阑尾炎的典型表现,但是右侧输尿管结石、宫外孕、胆囊炎,甚至右下肺炎、消化性溃疡穿孔等,在某些特殊的个体都可出现类似的表现;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被临床上称为胆道疾病的“三联征”,但是某些肝癌病人也可以以此“三联征”为最初表现而就诊。在诊断病人时,假若不进行全面细致的病史采集和认真的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一味依赖典型的体征,势必造成误诊。因此,进行临床思维必须全面地占有资料,这是使思维沿着正确的方向延伸并获得正确诊断结论的基础。

要全面地占有病史资料并非一件易事,因为它涉及到与疾病有关的所有资料,如疾病的原因、诱因、表现特点、症状体征、发病和治疗过程及对药物的反应等。这些资料的取得需要通过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及临床观察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有时这个过程还要反复进行,才能得到疾病的真实情况。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对于医生来说虽然都是很平常的工作,但是要真正做好,并非十分简单。比如两个医生同样去询问病史,有经验的医生可以询问得既简单又系统,能够抓住与疾病有关的重要问题,迅速获得有价值的诊断线索,选择有针对性的体检及辅助检查项目,很快获得了正确的诊断;而缺乏经验的医生,也许费了不少口舌,却未能发现有诊断价值的线索,而且即使进行了体检或辅助检查,但是由于缺乏针对性,仍然使诊断难以确立。所以,临床上无论是询问病史或体格检查,均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这些经常性的工作可以体现出医生的工作能力,但更重要的是检验着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四、深人疾病的本质。

临床上医生最先接触到的和最容易感觉到的都是疾病的一些表象,即症状。如病人自述的腹痛、头痛、头昏,以及血压、脉搏的变化等等。但是,我们要认识疾病的本质,决不能仅仅满足于此。因为疾病的表现是于变万化的。疾病的症状虽然是其本质的反映,然而症状并不等同于本质,现象仅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它所反映的仅是事物的一个侧面。因此,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不应当把思维的目标局限在对疾病表象的认识上,而应当通过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

满足于现象的思维方法是最省力、最简单的方法。如对腹痛,可以诊断为“腹痛待查”,这样无论是什么性质的腹痛或者无论是什么部位的病变引起的腹痛都可以包括了。这样做固然最简单,但是对一个医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来说,永远也无法得到提高,也不会获得什么经验。以腹部包块的诊断为例,正确的方法是首先要考虑包块生长的部位和性质,这就需要通过询问病史来详细了解包块出现时间的长短、生长的快慢,通过体格检查在性质上判定包块的大小、质地的硬软、是否活动及与周围组织器官的关系。这样不但对确定诊断和选择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有利,同时在经过治疗,回过头来验证原先的分析判定之后,就会获得许多有价值的经验体会。象这样的一次深入的实践,可以远远胜过多次肤浅的实践。相反,假若在治疗前对包块的性质、部位都不作分析,而完全依赖于治疗过程中的观察和反复验证,或者等待最后的病理诊断,这种做法当然简单,但是却很难获得什么经验体会,临床思维能力也永远不能得到提高。经常可以看到,同等知识水平的医生,有的人能够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而有的人虽然也经历过、实践过许多病人,但是却不能总结出自己的经验,问题就在于后者未能回过头认真思考实践的过程。临床上需要思考的问题可以说是无止境的,不要认为曾经成功地诊断治疗过某种疾病就不需要再继续进行临床思维了。恰恰相反,只要有临床实践,就应当不停地思考问题。这是因为疾病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本来就不完全一样,加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生活环境的变化,疾病的表现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着。临床思维始终是和临床实践相伴随、相联系的。所以永远不能满足,既不能满足于以往的经验,也不能满足于对疾病的某些表象的了解。对于一个立志于救死扶伤的医生来说,在临床思维上要给自己定出一个高的标准,无论对待什么疾病,都不要浮在表面的现象上,而应当透过现象,尽力深入到疾病的本质中去。对具体的疾病和病人的问题思考得越深刻,体会就越多,认识就越正确,临床思维能力提高得就越快。

五、不断更新知识。

临床医学与整个社会的相关学科的发展是同步的。随着科学的发展,经常会有许多新的知识进入医学领域,使人们对机体自身的认识和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不断地深化。因此,要提高临床思维能力,就要注意使自己的知识不断地吐故纳新,否则就无法顺应医学的发展。

19世纪以来,随着其他科学的发展,医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如建立了微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病理学、生物化学等学科,使基础医学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声、光、电、磁等技术的引进,诊断仪器等医疗器械的发明,化学药物和生物制品的应用,使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水平明显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又有许多新的突破,又有了一些划时代的成果运用于医学的各领域;在临床医学中有一些疾病得到了控制,同时又出现了另一些新的用原经典理论和方法不能解释的疾病现象;此外,临床上还有着许多疾病的奥秘需要探索,需要引用现代科学成就来研究解决确定新的符合时代特点的医学理论。如意识障碍、情感异常等精神表现和遗传病、分子病、癌症等疾病,其本质都还没有真正弄清楚,许多疾病无论是检查、诊断及治疗,大都需要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因此,虽然提出了机体内稳态、平衡论、信息阻断、遗传密码等学说,但这些学说必须应用新的技术才能得到验证。

在疾病认识方面,现代技术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电镜、放射性核素、x线、酶标记等技术,使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深入到分子甚至粒子水平,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引用在医学上,创造了许多新的诊断治疗手段,可通过信息、数字、图像来显示机体内部变化的实际情况。这些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也给临床医生在诊断、治疗及认识疾病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需要医生相应的进行观念的转变和知识结构的更新。

综上所述,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首先来自于临床实践。亦即在实践中,针对具体的疾病和病人,依靠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进行科学的分析,这样做不仅能有效地为临床实践服务,而且能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积累起丰富的经验。临床思维能力来自临床实践,实践又需要有理论知识作铺垫,需要科学的思维方法。没有实践就失去了临床思维的基础,但是,有了临床实践并不等于就有了正确的临床思维能力,还要有科学的方法作指导。另外,随着时代的进步,医生的理论知识需要及时地更新,实践的方法需要相应地变更,不能总维持在以往的水平上。这些都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的。医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是由诸多复杂的因素促成的,任何强凋某一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的认识都是不恰当的,对整个临床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不利的。

医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培养途径的探索论文

地方院校是在我国区域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动下,地市以调整、合并、扩展或“专升本”等方式形成的具有地方特性的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地方新建院校一般为区域性的本科院校,其生源质量及办学的区域特点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服务。

德州学院医学系是在原有德州卫校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办学时间短,办学经验少,医学临床教学得不到有效保证;而临床课教师由于医教矛盾,投入教学的精力不足;临床教学环节薄弱,学生临床能力得不到有效训练;临床考核测评方法单一,重理论轻实践,科学性和准确性较差。

地方院校医学专业培养的人才是和地方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是为地方人民健康保障服务的,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当然离不开临床教学。

临床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对临床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临床思维和临床基本技能的培养,完成医学生向临床实习医师的转变。

实习医师在进入临床实习前,经过几次理论和临床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系统疾病的知识及单一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但这些知识都是相对独立的、分散的`、纵向的,相互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的。

当进入临床实习阶段,真正接触到病人时,他们就会发现病人并不是以单一的疾病出现来就诊而是以症状出现来就诊的,此时,部分实习医师可能会暴露出问诊重点不突出、内容颠三倒四、无连贯性、逻辑性,不能以临床症状为切入点,反复、仔细、全面进行重点询问,对有意义的阴性症状更是无暇顾及,因而采集的病史不完整,缺乏系统性、准确性,对诊断和鉴别诊断不能提供支持,对采集的病史资料不会进行综合分析,对治疗方案更是束手无策等问题。

在教学查房汇报病史时,同样也存在着综合、归纳能力较差的问题。

此外,还有的实习医师表现出动手能力差,如无菌操作、动作不规范,无菌观念差,外科手术中打结不合格等。

针对上述情况,在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对实习医师能力的培养,加强临床思维与临床技能的训练,以便适应现代医学发展和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临床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基础理论学习,更要注重临床综合技能培养。

临床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培养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质量,同时也是医学院校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

临床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以学生为中心,密切联系实际,坚持全过程实践和全过程质量监控。

从学生进入临床学习开始,就探索建立相对完整、独立的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树立临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并重的观念,确立临床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并鼓励和组织师生参加临床教学环节的改革,从而建立起以临床理论授课、课间实习为基础,以临床基本技能训练和毕业实习为重点的临床实践教学环节的完整体系。

1.重视病例教学,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指医务人员在诊治病人的过程中对疾病现象进行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是一个临床医生独立解决问题的保证。

教学中加强病例教学是临床教学内容的需要,是临床教学中理论结合实际的桥梁,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的重要环节。

在病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启发式提问,采取讨论式教学,最后由教师总结。

要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思考,联系相关基础知识,理顺其间的逻辑关系,深入浅出,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到一个临床医生诊治病人时思维的过程,从而得出正确的诊断。

病例教学方法并非单纯的病例讨论课,应该注意防止理论学习与病例分析讨论脱离,因此,必须做好课堂教学设计,并且要符合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发展规律。

总之,把病例分析贯穿于临床理论课教学之中并进行模拟临床实践活动,对改革临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增强临床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

2.改变旧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在临床实习阶段,要改变以往以看为主的见习方式,带领学生多看、多操作及多接触病人,结合教科书分析、综合所采集到的病历,做出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案。

采用标准门诊病历教学,讲解及示范采集病历的方法、技巧及如何与病人交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要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模拟病例及临床查房中的典型病例进行讨论,由学生发言、自由补充、提问及解答。

在临床见习中,教师起着启发、引导的作用,而学生则转换为教学的“主体”。

要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临床诊疗工作及以学生为“主体”的病例讨论,改变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现状,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参与意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到临床思维的方法及如何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临床操作的动手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地方院校培养的医学毕业生是主要服务于基层的医学人才,他们不能只是理论型、研究型人才,而且要成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和扎实专业知识并具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和操作技能的人才。

目前,医院由于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使得医学生临床操作机会明显减少,表现为动手能力差。

其原因除临床操作机会少外,主要是实习学生缺乏主动性,不主动参与临床操作,每天只管把病历、病程记录写完,教师因为繁忙的医疗工作而没有更多的时间督促、指导他们。

以骨髓穿刺术为例,它是内科临床技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临床思维能力、与病人交流的能力和职业道德的培养。

在骨髓穿刺教学中,要求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读懂、读透后观摩教师操作的全过程。

首先要加强学生无菌操作的训练,就操作中容易出现的消毒、铺巾方法等问题给学生进行仔细讲解并演示无菌操作,然后教师再给学生示范,示范时边讲解边操作,在进行3-5次示范后,让学生独立操作,带教老师作指导,及时提醒学生应注意的问题,直到完成全部操作过程,并反复培训,保证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骨穿操作技术。

在临床教学工作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头脑中灌满了各类医学知识,但缺乏相应的临床实践经验,遇到病人束手无策的现象。

疾病的临床表现是复杂多样的,在临床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掌握疾病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提高综合分析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病例全部取自临床的真实病例,这些病例有全面的检查资料,有治疗前后的对比,在这些病例的诊治过程中,有经验和教训。

典型病例应用的目的偏重于学习较系统的临床知识,而疑难病例的应用则偏重于拓宽学生的分析思路,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掌握查新知识的途径,增加学生的灵活应用能力,使学生了解本领域中的最新进展。

参考文献:。

[3]彭贵勇.关于医学生临床实习的思考[j].医学教育,2002,(2):6-7.

[4]张云生,李媛.如何培养医学生外科实习中的工作能力[j].医学教育,2002,(3):25.

医学本科生基础实验中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在物理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物理学的每一个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与确立大都依赖于实验,同时实验也是研究和发展物理学的最基本手段。它不仅是技术的操作过程,还包含了丰富的物理思想、物理方法以及创造原理和创新能力。因此,物理实验的教学是培养与训练学生创新能力的最有效途径,但要达到理想的效果,必须对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并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实施。

一、注重实验的导入,构建科学探索的课堂氛围。

大多数教师都会注重新课的引入,但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怎样导入?却考虑得比较少,往往直接把实验装置摆上讲台进行演示,这正是当前课堂教学的弊端。事实上,一个好的实验引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和求知欲望,还能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的机会,提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条件,使他们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和发展。

实验的引入十分重要。因此实验导入时,可以先推导出即将演示的实验的原理,也可以先导入其所用器材,进而介绍实验装置和实验操作。不管哪种导入方式都必须注意合理“布局”,教师的提问或是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都要能刺激学生心理产生疑问,进而激发探究欲望,这样学生才有探索的内动力,才能形成探索的课堂氛围。学生一旦有机会运用知识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就会在推导过程中积极应用分析与综合、演绎与归纳、分类与比较等各种思维方法进行思考,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提高了逻辑推理能力,同时还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注重实验的实施,突出科学方法,突显创新意识。

一个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要有理想的实验装置,更重要的是如何实施实验的演示及教学,以充分发挥其教育、教学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应把实验中的技术、丰富的物理思想和物理方法以及蕴含的创造原理与创新技法传授给学生,对发展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验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将它们“显化”,加以突出,给学生产生深刻的印象。可以说,相当于在培养与训练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的进程中加进了催化剂。

中学物理实验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思想方法,如控制变量法、比较法、累积法、模拟法,还有等效法、转换法等。而且每个实验都是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而确定的,也是教育教学创造活动的结晶。因此,教师应注重实验教学的实施,即突出科学方法,显化创新意识。让学生体验创新活动的乐趣,使他们从中培养创新精神,掌握好物理思想和方法,获得创新技法。可以说,学生对研究方法认识的进步,其意义并不比创新本身小。

三、注重实验的创新设计,全面发挥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

对现有的实验大胆创新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的共识。教师该从何种途径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创新设计呢?根据应用实验手段研究物理问题时的基本过程,可归纳为如下几种途径:

1.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进行创新。

教师在原有实验的基础上,改变原有实验目的与要求,提出新实验课题,要求学生利用原有的实验器材(甚至可适当增减),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实验课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改进原实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

2.通过改变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进行创新。

每个实验都是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出来的,这个理论就是实验原理。为达到同一实验目的,可依据不同原理设计出不同的实验方案。因此,可以通过改变原有实验的`原理或实验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进行创新,依据新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提出新的实验方案。

3.通过改变实验器材进行创新。

这种创新情形需改变原有实验的使用器材(包括测量对象),提出了在新实验器材基础上测量原有的物理量或新的物理量的新实验课题,一般学生应用原有的实验理论和方法无法解答新实验课题,必须重新设计实验方案或步骤,这些都要求学生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法。

4.通过增设或改变实验情景进行创新。

现成的实验装置往往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教材上还有许多内容没有现成的仪器配备,若不做,学生就缺乏感性认识,很难对学生讲清楚,且内容显得枯燥乏味。为此,教师应开发一些新实验,教师可以创设一种新的实验情景和应用情景来改变原来的实验,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理论、方法及实验技术来设计新实验课题的新方案,从而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理论、方法和实验技术移植应用于新领域的创新能力。

医学护理专业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论文

目前学生对化学实验兴趣不高,实验教学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多数学生做实验时完成任务的心理较重,实践技能的训练积极性不够;同时,化学实验课时过少,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训练过少,许多学生化学实验做得太少,使得他们进入高中时,化学实验能力差。所以,要在有限的化学实验课上使学生都能达到规范、熟练的操作,教学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操作技能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实验态度。

在实验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可能产生误差,而误差的叠加与传递效应,会影响实验的准确度。因此,在平常的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始终将实验操作的严谨细致与实验的准确性联系起来。如在分析化学的滴定管使用中,有的学生在第一次滴定的初读数会调为零或稍下,而第二次滴定时往往不装入溶液就继续滴定。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每次滴定都应调节液面至零或稍下处。通过思考,学生会明白,这样做的目的是滴定管刻度不匀所产生的误差,在以后的滴定操作中,就不会再省略装液这一步。教师在指导实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纠错。只有使学生懂得实验的很多细节都关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错误的细节操作足以“毁掉“整个实验,学生才会明白,该细心的地方一定要细心。

二、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1.强化实验预习。

了解实验目标、原理和实验步骤和方法,知道实验“做什么”、“为什么做”以及该“怎么做”,同时要列出实验所需的试剂和器材,用简略的框图或流程图描述实验内容要点,以督促学生条理清晰地预习实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2.引导实验过程。

首先,在教师的示范下同步完成教学实验操作,这样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和学生的模仿相结合,引导学生领会各种操作要领。然后让每个实验小组的学生进行同步对比操作,通过不同程度学生之间的.相互指正和切磋,逐步形成规范操作。最后让每个学生进行独立的操作练习,反复强化,巩固熟练程度。因此,我们在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尽量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

3.分析实验问题。

在实验过程中,如果学生预习不到位、实验思路混乱或实验不认真,就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通过出现的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明确实验目标、实验过程和实验要点,逐步分析问题出现的可能原因,并通过适当的重复实验证实并加以解决,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大多数学校都没有把实验考核提升到相对重要的位置,学校也未设实验考核项目,部分学校仅在理论考试中涉及一些实验内容,检查学生对实验部分的掌握情况,而对于实验能力,特别是实验操作技能的考核很少,普遍存在“高理论、低技能”的不良现象。现阶段,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规范和增加实验操作考核是加强学生实践技能和实践能力培训的重要手段,而实验考核的正确实施是落实好实验教学的重要举措。学校要重视实验过程,采取期末实验操作考试和平时实验操作考核相结合,确实提高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这对促进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培养学生实验现象记录、整理的能力。

对于观察到的现象,不能仅仅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上,还要对观察的现象进行系统地记录、整理、分析、判断,从而抓住其发生反应的实质。例如,将锌、铁、铜分别投入相同浓度、相同体积的稀盐酸中,可得出锌、铁、铜三种金属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的结论。教师还应指导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写好实验报告。写实验报告时,一定要如实反映实验结果,即使结果跟预期的不一样,也要如实写。写实验报告的过程实际上既是一个完整科学训练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语文水平与化学知识高度结合的环节。而且,记录不能随便写在一张纸上,应该写在一个准备好的专用记录实验的本子上,这样可以对自己的实验结果随时查阅、整理。总之,提高高中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标准赋于我们的重任,是敲开化学之门的钥匙。在此基础上,通过化学实验探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初步形成科学的实验操作探究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下临床医学论文

1.1专业设置缺陷。

目前国内医学临床专业的本科教育几乎很少涉及到沟通能力或技巧方面的专业,缺乏专门的指导、教育、培训等,也无从考核、评估这方面能力,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带教老师,都缺乏这方面知识培养的重视。最后至医学生毕业后走进工作岗位的那天,才发现自身缺乏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造成日后医患沟通障碍、关系紧张,这也是人们常说的“高分低能”现象。

1.2医疗现状的不允许。

由于患者的维权意识的增强,媒体对医疗歪曲报道等影响,临床医护为避免医疗纠纷,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许多病史的采集、知情同意等多方面的沟通都亲力亲为;且由于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及临床任务繁重,使得部分医务人员超负荷工作,没有足够的时间指导医学实习生如何进行沟通,这些因素都大大减少了临床实习生与患者沟通的机会,这也是国内培养临床实习生时往往容易忽略的`环节。

1.3实习生本身的因素。

随着医学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对医疗服务要求及医疗效果期望值不断升高,甚至许多患者将医疗定义为服务的一种,要求医院为其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拒绝配合一线医师及临床实习生的诊疗工作。这种情况往往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愿意再与患者接触、变得消极,对锻炼自身沟通能力需求的积极性也受到影响,出现对沟通能力的培养的渴望不高的现象,甚至逃避锻炼这方面的能力。

2应对策略。

(1)建议增设关于沟通能力或技巧相关专业,或尽量多的开展这方面相关的讲座、实践培训等,从理论方面、从学校及医院方面加强对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的重视。

(2)参考其他专业的培训模式,如护理专业的沟通能力的培训,注重沟通能力细节的训练,学习从外表与衣着、动作与表情、语言与语气、如何倾听与表达等多方面建立与患者的沟通和信任,以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减少纠纷,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5]。

(3)增强临床医学生的责任感,强化对待病患诚信、尊重、同情、耐心的责任意识,提高自身对患者的病情、检查结果、治疗方案等情况的分析能力,增强自信。鼓励医学生增加自行查房次数,加强对患者的熟悉,树立医学生理论扎实、技术精湛的形象,以取得患者更多的理解和信任,使沟通更容易、顺畅。

(4)针对中西医临床实习生而言,宣传中医观点,与患者沟通祖国中医的精粹,注重患者的整体论治,从疾病、身心、精神等方面融汇中西医精华治疗疾病,不仅能取得患者的配合,还能提高治疗的效果,从而提高自身的沟通能力和技巧。

3

通过对目前国内对医学生沟通能力培训现状的分析、提出针对性应对策略,对提高中西医临床医学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培养的重视有重要意义。医患之间的沟通不仅是中西医临床大学生的必修课,还应是广大本科生的一项必修课,是进入社会前必须掌握的一种综合能力和技能。随着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深入,在培养中西医临床实习生时,不仅需要对医疗技术的提高的重视,尚应对医患沟通能力的重视及培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应对日后的医疗工作,并真正达到实习全面发展的目的。

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探索论文

刚上高一的同学,自学能力较差,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任务难以落实,因此,可根据课文,每节课给学生适量的阅读时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高一第一学期的教学中,教师除按要求培养学生的识记、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外,要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的习惯上下功夫。高一上学期刚开始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这一章中,运动学公式在习题中的灵活应用对部分学生已经感到困难较大了。在此时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始时应尽量采用常规的方法,一段匀变速运动都涉及初速度、末速度、加速度、时间、位移这五个量,如某段匀变速运动过程中已知了三个物理量运用运动学公式就可以求其余两个量,如题中给了两段运动过程,而每段都只已知两个量,就通过各段来列方程组求解,多次练习以后,等学生掌握了基本的方法后再介绍其他的解题方法,如尽量选取初速为零的运动段,列方程时尽量用已设的量,循序渐进,以达到最终能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二、针对实际,因材施教。

学生的实际情况是已客观存在的,教育的目的在于针对学生实际因材施教,不断提升学生水平和缩短学生间知识水平的差距,从而使所有学生的能力都得以培养和提升。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努力使全体学生达到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所预定的最基本的教育目标和教学要求,另一方面则应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尽量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地开动思维,通过自我开拓,举一反三,加深对学到的知识内容的理解。如果老师把本应属于学生自我开拓的内容经老师开拓后灌输给学生,尽管老师这样做是想使学生学得更深入一些,完全出于好心,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基础差的学生反而会感到物理内容高深莫测,而处于被教师牵着走的被动状态。久而久之就会逐渐丧失了学习物理的兴趣与信心,处于一种“痛苦的学习”之中。而基础好的学生则由于失去了自我开拓、举一反三的机会,学习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和提高。如果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和兴趣,那么无论老师如何努力,都无法使学生取得好成绩。所以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应认真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实际水平、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设法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物理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能够积极地、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提高能力。

三、建构互动,提倡探究。

教师在互动课堂中不再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单纯传授者,而是靠设计问题来启发学生去积极探索的导演者。为此,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挖掘教材,借创设的问题情境,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的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比如在自由落体教学中,通过观察硬币与纸片的下落,和硬币与纸团的下落,提出影响物体下落的因素是什么?再通过观察自由落体的频闪照片提出自由落体运动有什么特点等。教师把问题情境创设后,可以在问题发现与设计方法上给予指导,利用小组间发问的优势,来带动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在引导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发问一些简单的问题,进而要求学生提出具有挑战性、思考性、探究性的问题。不论采取哪种方式发现、设计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适合探究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的安排应有一定的梯度。首先,探究式教学在具体活动的安排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逐步加大探究力度。让学生经常处在需要“想一想”、惊讶、还有“毛病”要改善等思维状态中,造成求知心态。从探究的环节上来看,可以逐个环节地训练。

四、注重实验,提升能力。

实验能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对学习的对象产生了兴趣,才能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现在的物理实验不是强调测量物理量的大小、验证结论的正确与否,而是通过提出问题、猜想、假设等探究性的过程,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根据物理实验具有的直观、真实和形象的特点,通过实验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观察到实验的全过程,而且能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讲“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增大”的实验时,有些同学猜想棉花在玻璃筒中肯定不会被压燃。有些同学用怀疑的目光盯着老师的一举一动。当用力压下活塞时,玻璃筒里闪出桔红色的火光,教室里顿时活跃起来,有些学生鼓掌,有些学生要求再做一遍,好仔细再看个究竟,没等你讲其中的原因,同学们的各种问题接踵而来。这说明,只要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物理也显得轻松,教师教学也显得舒心。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相当复杂的。老师在讲解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时,要思路清晰,使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领会研究问题的方法。要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应用,使学生学会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物理现象、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真正地打好基础,才能谈上全面提高能力。

作者:马华峰单位:苏州吴江汾湖高级中学。

参考文献:

[1]吴立岗主编.《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广西教育出版社,

[2]施方良主编.《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赵谊伶.“努力将三维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物理教师,第4期,24页-25页,

医学护理专业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科学素养是人才的基本素质之一,中学化学教师要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在实验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兴趣;教育功能;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指日常生活、社会事务以及个人决策中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对科学方法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时代发展、科学技术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化学实验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化学实验对于化学学科教学的独特作用决定了开展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教师应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品质,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重视化学实验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功能。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人们对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又有了进一步的研究,人们发现实验不仅能够促进学生智能发展,而且在推进学生情感和意志升华方面具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将学生所学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形成服务社会的情感、意志和性格。

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将情感因素渗透到教学的各个方面。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整体把握了实验的难度和实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后,将一切不利因素隐化后再傳输给学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积极的情感能够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态度和行为,通过对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能够激发出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另外,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态度包括科学的`态度和对待科学的态度。我们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尊重科学理论的科学态度。

二、实验过程中情意品质的养成。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使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实验的发生应具备哪些条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必要条件;量变可以引起质变,量变只有积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质变。

(2)借助化学发展史料和化学史实,在实验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在用侯氏制碱法制纯碱的实验中,我们可以介绍侯德榜的爱国事迹和为我国的制碱工业做出的贡献。

(3)通过sts(科学、技术、社会)和化学知识相结合的教育,使学生注重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培养学生积极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等一系列情意品质。

(4)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比如,分组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难度适中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挫折教育,使学生养成坚毅的科学意志。

三、加深实验过程中的美育教育。

化学实验中的美育教育也是培养学生情意品质的过程。通过正确的引导,提高学生发现、鉴赏和表现化学美的能力。美育是一种侧重于感性的教育,潜移默化中熏陶美感、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愉悦学生的精神。美育教育是一项艺术性的教育活动,使化学教学在内容、形式上都充满美感。

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某些鲜明的现象,像发热、发光、发声、沉淀的生成、气体的逸出、颜色的骤变等。这些实验现象通常都是瞬息多变、色彩鲜明、感官刺激很明显,这种丰富多彩的变化在揭示自然界科学变化规律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直观的科学美和化学变化之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四、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在实验过程中有可能产生一些有毒有害的气体、液体、固体废弃物,虽然我们很早就提“三废”的处理,但教师和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薄弱的,在实验过程中渗透环保教育仍是实验教学的关键一环。对于像实验中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氨气、氯气等气体,往往可能污染实验室的空气,直接影响师生健康。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将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气体或反应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加入相应的试剂做化学处理,最终减少和消除有毒、有害气体的排放。正确和规范的取用药品,最大限度的减少药品的浪费,也是切实有效的提高学生环保意识的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就目前全球范围内的热点、重点环境问题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学生积极的投身环境保护,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责任感。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环保知识,结合生产和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最终使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对人类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王海燕.浅谈如何发挥中学化学实验的教育功能[j].数理化研究,,(7):53.

[3]王景林,吴良根.新课程理念下化学实验多层次功能的再认识[j].现代中小学教育,,(3):43.

[4]蒋小飞.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j].教学与管理,,1,(20):147.

[6]于春华.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教学遵循的原则[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5):77.

医学护理专业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培养的论文

摘要: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而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本文在化学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上,进行了一些总结。

著名化学家戴安邦说过:“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全面实施化学教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总结的能力。观察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感官去认识自然界各种现象的活动。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能力,观察能力也是化学实验的基础。观察学习理论认为,观察由四个过程组成:注意、保持、复制和动机。

一、注意——观察能力的前提。

注意可以看成是将有限的人类资源加以延伸、转移和维持认知加工,从而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目标。注意是学习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也是观察能力形成的前提之一。长时间的保持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方法并监控自己的理解水平。在化学实验中,通过课堂教学有目的、有计划设计,培养学生的注意,根据定向内容和观察能力的要求,认识实验的意义。具体要结合每节教材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提出观察目的和观察计划。让学生认识实验的意义,突出实验任务的特征,使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纲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选择性观察,边看边记录边思考,这是培养学生形成自觉观察的重要阶段,同时,也可以使学生自己掌握定向观察提纲,形成有准备的全面观察,养成实事求是的习惯。为了突出任务的要求,还需要用实验演示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初中化学教材中微观方面的内容比较抽象,是学生学习的重、难点。老师如果能适当增补一些实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理解记忆这方面内容,将学生的注意力带进变化莫测的微观世界。

二、保持——对观察过程编码。

学习理论认为,保持的活动过程,即复述要实验的信息,以象征或视觉的形式进行编码,把新学的实验与记忆中储存的信息联系起来,提高保持的效果。教学原则认为,要保证学生的知识充分巩固,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使他们对实验仪器的安装、实验原理、注意事项等有进一步的认识,既复习巩固了旧知识,又增强了记忆的能力。例如初中化学第八章《酸、碱、盐》的教学内容,既是重点也是难点,重点在于这一章占全书比重较大,内容较多,难点在于学生难以掌握各种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将演示实验改为边讲边让学生实验,实验后让学生小结各类物质的共性和个性,学生很快就能掌握这些物质的性质及相互间的反应规律,有些学生很难记住电解水时哪个电极产生氢气,如果学生动手做了该实验,便容易记住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上产生氢气,因为通过实验可验证该气体可以燃烧。以上事例足以说明,学生亲自验证过的知识记得很清楚,记忆起来也不是抽象的,而是能与具体东西联系起来,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刻,使学生记忆能力得到保持。

三、复制——观察能力的实践。

学习的子过程——复制表现为,将复制的行为与个体的认知表征对照,反馈能够帮助纠正行为的不足。具体为将实验步骤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行为,学生通过练习、正确的实验和自我总结提炼技能。应该指导学生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将观察与操作结合起来。学习理论认为,认知模仿比说教式的教学更有效。实验中让学生观察演示动作,然后复制这些动作模式。如化学课本上的许多演示实验在课堂上可“下放”给学生做,上讲台做实验的学生,能够提高其他学生学习的自我效能感。为了提高复制效果,在学生观察基础上通过抽问检测学生观察是否正确、精细、全面。如抽问:锌和稀硫酸反应有哪些现象?叫学生尽可能多地说出来,学生积极主动地争着回答,如学生在回答中有的`说有气泡放出,不全面、不准确:有的回答有无色气体放出,有氢气放出,把结果与现象混淆。有的答溶液变浑浊,观察不精细,错把小气泡看成沉淀。通过互相补充,结合读书看教材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从而思考,得到正确的结果。

四、动机——观察能力的根本。

动机是观察学习中一个十分关键的过程。教师要在化学实验中提升学生的动机,包括激发学习的兴趣、对学生的行为作出反馈等等。教育心理学认为,无论教育观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动机。说白了,就是让学生有强烈的观察兴趣,高高兴兴去做实验。实验,能够对学习动力产生激发作用,教师在化学课上要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观察的兴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实验结果使得孩子们又惊又喜。”实验就是要让学生亲自去实践一些理论知识,教师要努力让书本上理论知识以感性的形式在学生的大脑中再现,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成就。苏霍姆林斯基说:“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化学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生动鲜明、新奇的化学现象,如颜色的变化、发光、发热、气体的生成等,都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使他们获得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形成学习动机。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刘玉静,高艳.合作学习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张建峰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初级中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实习生沟通能力培养下临床医学论文

(1)地区现状。

我校位于中西部地区、武陵山片区,按照学校专业建设计划要求,我们临床医学系曾于8月对怀化所在地武陵山片区基层卫生队伍现状及人才需求进行了调研,发现农村基层医疗人才和全科医疗高素质人才严重缺乏,学历层次低以中专学历为主,仍然有少数没有学历的医务人员。我校的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面向武陵山片区,服务农村基层,为“人才紧缺型”专业,以加强应用性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满足基层紧缺医卫人才需求为目标。

(2)师资现状。

我们学校在短短十三年内实现了由中专至大专到本科的“三级跳”,这种跨跃式发展对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思想、教学能力能否及时更新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构成了严峻挑战。中专时期教师大多属于“经验型”和“实践型”教师,教师受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束缚,对高等医学教育的对象、内涵了解不够,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仍不同程度地沿用既往的模式。经过专科十余年的改革创新,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都得到一定提升,师资素质有了提高,教师队伍中,研究生学历人数逐渐增多,但高学历特别是博士学历的教师仍缺乏,具有本科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寥寥无几,在我区或全国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和影响力的骨干教师更是风毛麟角。作为专科医学院校,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如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传染科等都是在附属医院由临床医生完成,临床医生虽有医生的临床经验但没有教师的专业基本功,不能将自己的学识外化给学生。另外,临床医学系自20来引进了许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他们成为诊断学、外科学等临床桥梁课程授课的主力,从这个角度看,课堂成了年轻教师的实验田、练兵场,由于师资力量和水平的限制,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与效果。加之本科学校临床医学这个专业对专业课教师本身要求较高,须具备三重性质,即“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另一方面又要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技能,同时还必须有强烈的科研意识,这是保证理论联系实际、传授临床新技能、新方法和科研新进展的前提。因此,适应高等医学教育需要,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水平,是我校大专教师转型期的现实要求,也是亟需解决的课题。

(3)教学设备。

实验教学是基础理论的验证,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深化和扩展。临床医学又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没有高质量的实验相配合,就会像纸上谈兵。这就对试验场地、带教教师提出了高要求。我校临床医学专业生源充足,、20分别录取新生831、889人,学生多、实训项目多,场地设备少的矛盾比较突出。教学设备相对不足,实训教材特别是视听教材、电子教材的制作建设不足。实验教师的教学手段较单一,讲授内容陈旧与简化现象严重;表达能力受限,严重影响了师生互动。临床医学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见习、实习期间的收获应该事半功倍。但我校临床医学的实习医院多数是二级医院、县级医院,三级医院、三甲医院很少,这种县级实习医院,临床科室不全或分科不细,病种较少,实践动手操作机会少,无法满足本科教学目的,起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实习作用。因此,拓展实习基地,提升实习医院的级别也是当务之急。

2.适应本科教学,提升专业教师教学能力探索。

根据武陵山片区地处偏远,经济相对落后,以往尚未有一所医学本科院校的特点,我们学校应该定位于教学型医学院校。应当确立面向农村、服务基层的社区定向型人才培养定位,坚持本专并举,从以专科层次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本科层次为主,旨在培养面向城乡基层,具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理论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医学人才或技术应用型相关医学人才。以国家临床执业医师考试和临床医学等专业国家基本要求为导向构架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在专业设置上,应当变学术导向为主为社会需求导向为主,并把为农村、基层、社区服务作为重点。

(2)改善教学条件。临床医学对实验实习的依赖性特别强,“临床操作技能只能通过反复的实践才能内化”。

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导致教学资源相对减少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虽然尽量充实和优化了现有教学条件,如添置、更新了一批价值210余万元的仿真模型及投影设备,用于校内和附属医院临床技能实训教学;新建了90平米的模拟急救实训室1间;增加2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即盈口、坨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于全科医学的见习。实习教学方面,修订了实习教学大纲,加强了与实习医院的合作,完善了实习管理制度,加强了巡回检查和指导,使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一定提高。通过以上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实践教学的压力,但尚未达到本科教学的要求,而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未来在学校初升本的转型期,笔者觉得:应进一步扩大实践教学面积,购买和更新高仿真实训模型和投影设备,扩充实践教学条件,建立满足实践教学要求、仪器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实训室,和充足的适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实习教学的实习医院。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本科教学能力。

师资是教育和教育改革的关键。近两年来,学校和附属医院为升本以及升本后的临床医学专业转型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相继修订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对象选拔及管理办法》、《“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管理办法》、《学校人才引进管理暂行规定》及《新进教师培养管理办法》等制度,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体系。20,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和国际交流合作处,专门负责全校教师包括附属医院教师的培养工作,大力培养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并且引进1名神经外科学专业博士后人才,共安排了74人次参加国内骨干教师教学培训与考察学习,聘请了8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的专家、教授到学校做示范性教学,如聘请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管茶香教授所做的“医学本科教学浅悟”,笔者感到受益匪浅,从那丰富的表情、风趣的语言、激情四射的讲解、流畅自然的表述中,深刻感觉到医学教师语言和人格的无限魅力,使人终身难忘。除此之外,附属医院也建立健全了教学激励制度,鼓励高职称、高水平医师兼职从事教学及教学研究工作并通过资格考试获得教师资格证。同时临床医学系制定了针对性、渐进式的教学团队建设计划,对青年教师实行导师制;专业带头人外出考察,学习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开阔视野。年临床医学系组织学科带头人考察了台湾三所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建设情况,对台湾医学教育的人文教育和服务教育理念和方法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获得较大收获。通过培养、引进、考察、激励等方法,已经完成教师培养特别是双师教师培养的初级阶段计划,下一步会对有培养前途的优秀中青年教师,可选派到重点高校脱产进修或攻读博士生;对业务水平接近“研究型”的教师,采取给任务、压担子的方式争取科研项目,使之在实践中锻炼成长;而且学校和中南大学联合举办“博士班”,重点针对临床医学和护理专业的教师培养,以提升临床课专业教师的学历结构,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学水平。

3.结语。

总之,学校的升格使我们振奋,但升本后学校如何克服困难加强临床专业教师培养和实训条件建设,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的师资队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未来的道路漫长而悠远,我们将在今后的本科教学工作中边实践边总结边发展。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