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殖列传读后感范文(18篇)

时间:2023-12-20 10:58:31 作者:梦幻泡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风格,加深审美体验。下面是一些精选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货殖列传读后感

近年来,有很多经济学家以及历史学家,都以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早已提出市场经济的思想。对这种说法,也有某些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即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没有被历朝所用?其实,现在有很多学科都在谈论此类问题,以为现在一些思想,在古代早已有之,或西方某某科技(如计算机)在中国古代(《周易》)亦早已有之。这些说法极力膨胀传统文化的作用,既缺乏理论根据,也是夸大其词。我们应该以历史的发展观点,对前人的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比如说,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隐含着某种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但决不能说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翻版。下面,我想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谈谈《史记·货殖列传》里所包含的经济思想。

在《货殖列传》里,处处表现出一种自然合理的思想。即一切商贾之事,都是必定要发生的,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地方,甚至哪个人。这是极其自然的,好象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古书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财富身安使人懂礼节知荣辱,这是社会安定以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司马迁说:"故君子富,还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言非空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象之侯,百室之言,尚尤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只有人民富了,才始有安居乐业可言。人民深懂此理,且这也是千百年来的真理。所以,一切商贾之事,本来就很自然,也很合理。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必定之事。

但是,这些商贾之事的分布又有其自身的理由所在。比如,每个地方生产自己地方特有的产品,地方与地方之间再进而相互交易,形成自由流通,使人民的生活各有所需、需而有得。故司马迁说:"夫山西饶材-----山东多鱼----则千里往往出山基置——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出之,商而通之。"因此,每个人只有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了,同时也就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司马迁说:"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附,而自然之验邪?"人在自己的行内,做自己行内的事,并且应该努力去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能得到你的东西,而别人同样也要做他应该做的事,你要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如此循环、相交,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这样的经济活动的前提是,每个个体必须是自由的、独立的活动,发挥本行内事是他的职责,如果不能做好行内事,那是他的失责;同时,社会上的每一种有关经济的活动,必定是相互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的,他们互不干涉,但又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否则就会引起某种不协调,更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上述的论述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已隐约露出有关"经济"的思想。但毕竟不能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完全等同。但是他强调各种商贾的分布合理,以及自由往来的交易,与商人的独立自主、互不相干,且必须做好分内之事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有着相似的一面。因此,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因为,那时的有关"商贾"活动,只是被作为社会以及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从实际的生活中得到某些经验性的总结。此与上升为理论的"市场经济"是不一样的,并且当时的这些思想最多也还只是一种初期的萌芽状态。因此,我们在看待古代思想时,必须要持一种历史的发展观点。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中所发生的事。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是指通过商业活动逐利致富。《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先秦和西汉前期著名的工商业者所立的类传,分析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记述了各地经济贸易特点,介绍了著名商人的事迹,阐明了作者的经济观点。《货殖列传》虽然排在《史记》末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在那个时代和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但肯定了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确指出了人们追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都是事势的必然,“善者因之”才是最好的方法,字里行间隐藏着诸多迄今为止仍很重要的商道,能够带给我们重要的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是物质的,商业是必要的,经商是有学问的。

文章开篇即指出,《老子》“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式的陈旧观念,已经成为“涂民耳目”、“几无行矣”的陈腐理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于各地物产不同,社会人群也有所分工,因此必须“商而通之”、“商不出则三宝绝”,商业“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商业的重要性。

文章不仅用常见的经济现象揭示出一般的经济规律,“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而且明确指出,经商不是愚者而是智者的行业,“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还赞扬了弃官经商的人,称其为“贤人”,“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给予商人应有的社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较大篇幅、用赞赏的口气介绍了范蠡、子赣等人的事迹。范蠡帮助勾践复仇之后,明智地选择归隐经商,“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此所谓富好而行其德者也”。子赣“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不仅自己“结驷连骑”、与国君分庭抗礼,受人尊重,而且对孔子扬名天下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属于“得势而益彰者”。范蠡、子赣均为当时代的精英,在从政、做学问上均有较大成就和建树,两人又同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历史上树立起了儒商典范,成为此后我国商界的楷模和榜样。

经商之道,贵在把握时机,咬定目标,薄利多销。

司马迁写作《货殖列传》,距今已经2100多年,但文章中体现的商业思想和基本原则,大部分是正确的。现代商家如果认真体会和灵活运用,仍然有所裨益。

一要准确研判市场。计然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谋臣,又是一名经济学家、商界理论家。据说,勾践成功复国、范蠡成功经商都是在计然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货殖列传》大幅引用计然的话,说明审时度势、研判市场的重要性。“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一个成功的商业企业,既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经济大势,掌握行业供求信息,又要系统思考,迅速反应,果断采取行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文章引用《管子牧民》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后,论述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多处论及财富的重要性。文章讲到,逐利是人的本性,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从“壮士在军”、“赵女郑姬”,到“弋射渔猎”、“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肯定了商人逐利的正当性。作者褒扬了从管仲到曹邴氏等人发家致富的行为。认为管仲在整顿经济秩序,帮助齐国复兴、齐王称霸的同时,自己发家治富,富比君王,是有能力的表现。鲁人曹邴氏“富至巨万”,仍然“父兄子孙约”,定下“俯有拾,仰有取”的家规,也是受人称道,值得世人学习的。

三要勤劳节俭,薄利多销。文中论及商道时,认为勤劳治富是正确道路。一方面讲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赞赏著名商人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的行为,也肯定了郅氏、浊氏依靠磨刀、卖羊肚等小技能、小生意勤劳致富的做法。另一方面,多次强调“廉贾归富”,清廉、不贪一时之利的商人,终归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婪的商人居奇惜售,货物滞销,资金周转不灵,所得利润仅为十分之三。薄利多销的商人,财物流通无滞,所得利润可达十分之五。这些道理,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领会和借鉴实践。

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要控制成本,用好资金,重视“实体经济”。

《货殖列传》是一篇传记,但仔细阅读后,能够体会出不少与现代商业理论相一致的观点,对现代商业管理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要加强成本管理。文章引用谚语述及控制运输成本的重要性,“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多处讲到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交通情况,都是在提醒世人,运输成本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文章讲到“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讲到“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牵涉到库存和资金管理问题。在讲述经商致富案例时,讲到一个名叫刀间的商人,特别偏爱收留、使用“奴虏”,“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于依靠这些人的力量发家致富,财产多达数千万。这实际上是一个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案例,涉及到人工成本问题。

二是承认资本经营的合法性。《货殖列传》记述的是秦和西汉前期工商业者的事迹。那个时代,多数上层人家是依靠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显贵于人的,但也有些人是通过工商业积累资本、发家致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作者给这样的人家起了个名,叫“素封”。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咨所好美矣”,可以“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文章不仅认可资本经营,而且肯定了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继承和享用祖上遗产的合法性,指出货币资金的重要性,讲到了“财币欲其行如流水”、钱能生钱等道理。

三要重视“实体经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长期崇尚以农为本,认为依靠农业生产致富为上等,依靠工商业致富为次等。我们不能奢望《货殖列传》在这方面有历史性的突破,但不妨把彼时代的农业比作现时代的“实体经济”,同样有所启发。文中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楚汉相争之际,宣曲一个姓任的富人,准确判断战争将会造成土地荒芜、粮食涨价的形势,在别人争夺金银珠宝的时候,他用地窖储存粮食,然后高价卖出,发了大财。经商发财之后,“富人争奢侈”,而任氏不仅“折节为俭,力田畜”,而且在购置田、畜的时候,“独取贵善”,结果任家“富者数世”。任氏“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在经商致富之后,用农耕本业——————彼时代的“实体经济”保家守财,成为民间的表率,甚至受到了朝廷的表扬。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货殖列传》,值得细读。

《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是指通过商业活动逐利致富。《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先秦和西汉前期著名的工商业者所立的类传,分析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记述了各地经济贸易特点,介绍了著名商人的事迹,阐明了作者的经济观点。《货殖列传》虽然排在《史记》末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在那个时代和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但肯定了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确指出了人们追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都是事势的必然,“善者因之”才是最好的方法,字里行间隐藏着诸多迄今为止仍很重要的商道,能够带给我们重要的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世界是物质的,商业是必要的,经商是有学问的。

文章开篇即指出,《老子》“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式的陈旧观念,已经成为“涂民耳目”、“几无行矣”的陈腐理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于各地物产不同,社会人群也有所分工,因此必须“商而通之”、“商不出则三宝绝”,商业“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商业的重要性。

文章不仅用常见的经济现象揭示出一般的经济规律,“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而且明确指出,经商不是愚者而是智者的行业,“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还赞扬了弃官经商的人,称其为“贤人”,“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给予商人应有的社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较大篇幅、用赞赏的口气介绍了范蠡、子赣等人的事迹。范蠡帮助勾践复仇之后,明智地选择归隐经商,“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此所谓富好而行其德者也”。子赣“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不仅自己“结驷连骑”、与国君分庭抗礼,受人尊重,而且对孔子扬名天下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属于“得势而益彰者”。范蠡、子赣均为当时代的精英,在从政、做学问上均有较大成就和建树,两人又同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历史上树立起了儒商典范,成为此后我国商界的楷模和榜样。

经商之道,贵在把握时机,咬定目标,薄利多销。

司马迁写作《货殖列传》,距今已经2100多年,但文章中体现的商业思想和基本原则,大部分是正确的。现代商家如果认真体会和灵活运用,仍然有所裨益。

一要准确研判市场。计然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谋臣,又是一名经济学家、商界理论家。据说,勾践成功复国、范蠡成功经商都是在计然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货殖列传》大幅引用计然的话,说明审时度势、研判市场的重要性。“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一个成功的商业企业,既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经济大势,掌握行业供求信息,又要系统思考,迅速反应,果断采取行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文章引用《管子牧民》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后,论述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多处论及财富的重要性。文章讲到,逐利是人的本性,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从“壮士在军”、“赵女郑姬”,到“弋射渔猎”、“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肯定了商人逐利的正当性。作者褒扬了从管仲到曹邴氏等人发家致富的行为。认为管仲在整顿经济秩序,帮助齐国复兴、齐王称霸的同时,自己发家治富,富比君王,是有能力的表现。鲁人曹邴氏“富至巨万”,仍然“父兄子孙约”,定下“俯有拾,仰有取”的家规,也是受人称道,值得世人学习的。

三要勤劳节俭,薄利多销。文中论及商道时,认为勤劳治富是正确道路。一方面讲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赞赏著名商人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的行为,也肯定了郅氏、浊氏依靠磨刀、卖羊肚等小技能、小生意勤劳致富的做法。另一方面,多次强调“廉贾归富”,清廉、不贪一时之利的商人,终归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婪的商人居奇惜售,货物滞销,资金周转不灵,所得利润仅为十分之三。薄利多销的商人,财物流通无滞,所得利润可达十分之五。这些道理,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领会和借鉴实践。

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要控制成本,用好资金,重视“实体经济”。

《货殖列传》是一篇传记,但仔细阅读后,能够体会出不少与现代商业理论相一致的观点,对现代商业管理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要加强成本管理。文章引用谚语述及控制运输成本的重要性,“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多处讲到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交通情况,都是在提醒世人,运输成本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文章讲到“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讲到“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牵涉到库存和资金管理问题。在讲述经商致富案例时,讲到一个名叫刀间的商人,特别偏爱收留、使用“奴虏”,“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于依靠这些人的力量发家致富,财产多达数千万。这实际上是一个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案例,涉及到人工成本问题。

二是承认资本经营的合法性。《货殖列传》记述的是秦和西汉前期工商业者的事迹。那个时代,多数上层人家是依靠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显贵于人的,但也有些人是通过工商业积累资本、发家致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作者给这样的人家起了个名,叫“素封”。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咨所好美矣”,可以“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文章不仅认可资本经营,而且肯定了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继承和享用祖上遗产的合法性,指出货币资金的重要性,讲到了“财币欲其行如流水”、钱能生钱等道理。

三要重视“实体经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长期崇尚以农为本,认为依靠农业生产致富为上等,依靠工商业致富为次等。我们不能奢望《货殖列传》在这方面有历史性的突破,但不妨把彼时代的农业比作现时代的“实体经济”,同样有所启发。文中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楚汉相争之际,宣曲一个姓任的富人,准确判断战争将会造成土地荒芜、粮食涨价的形势,在别人争夺金银珠宝的时候,他用地窖储存粮食,然后高价卖出,发了大财。经商发财之后,“富人争奢侈”,而任氏不仅“折节为俭,力田畜”,而且在购置田、畜的时候,“独取贵善”,结果任家“富者数世”。任氏“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在经商致富之后,用农耕本业------彼时代的“实体经济”保家守财,成为民间的表率,甚至受到了朝廷的表扬。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货殖列传》,值得细读。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我在课余时间看了货殖列传,在该列传中司马迁认为社会经济活动不以人们意志转移的客观过程,因此,即利用货物的生产与交换,进行商业活动,从中生财求利。司马迁所指的货殖,还包括各种手工业,以及农、牧、渔、矿山、冶炼等行业的经营在内。史记中影响最深刻的是,两大著名商业家计然和白圭。

“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认为商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观察变化和利用变化,他主张利用规律性变化获利,所谓规律性变化就是不要关注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变化,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商业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这里面的规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弃,价格必定就掉下来了,而价格掉下来,就是上涨的理由,上涨的理由具备,上涨就是迟早的事!只要发生大量的抛售,就买入,至于这种抛售是属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呢?还是巨额投资亏损造成的呢?还是原料涨价引起的不关注,只要人弃,我就取。

另一位商业家计然提出贵极则贱,贱极则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价格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贵贱变化,这些商业家们并不关注。而我们的投资人则长期沉逆于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视了价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涨的'理由的规律。

说来说去凌通最想要说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跌多了就是涨,涨多了就是跌这是基本规律。人们都不敢买的时候,都弃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这也是规律。不要寻求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一旦有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实际股票就没有买入价值了,一旦有上涨的理由的时候,人们就不要抛售了,也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机会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体利多的困难阶段下手。同时要理解相信价格的变化总是向反方向变的,上涨总会转化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会转化为上涨!

在这点上,古代商业家计然和白圭分别提供了更伟大的思想,计然指出:天旱资舟,天涝资车,这才是商业和经营的规律。在古代商业家的眼里,所有的商业行动都是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准备,等待时间的推移,实现收益。白圭则提出,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两位商业家都不为明天操心,他们的商业行为都不是为明天挣钱做准备,而是为更长久的未来做的准备。

计然和白圭认为经商一定要利用,“时用”关系,“时用”关系指的是,人们需要某个商品的时间和这个商品处于充足的时间不是同一时间,东西多时大家往往不需要,价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时东西往往不足,商人们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在供给充足价格下跌是买入,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会出现东西少,大家又要用,价格高的情况,这时商人就卖出。凌通认为“时用”变化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商品的供需关系不一样,从而导致价格不一样,来获取利益。在两位大商业家眼里,价差是时间创造出来的,价差是时间的函数,时间是价差之母。

在一个极端的困境中,极端的抛售中,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时间的推移,创造出新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自然会挣钱。不要试图在某个低价买入后,次日就获利,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体的利多才买入,那是已经晚了。在极端的困难和极端的悲观,极端的抛售和极端的利空情况发生时,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而时间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会出现。根本就不需要投资人去寻找、去发现、去预测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资人等待!这是商业和投资的基本规律也是凌通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的心得。

《货殖列传》读后感

关注某个遇到困难的行业很久了,问了几个业内人士对于未来的看法,大家都说看不清。凌通基本上认为一个过分困难的行业未来好转的确定性极大,虽然现在看不出来。我们一直在思考是等有明确的好转迹象时再参与,还是在没有好转迹象时就参与!一直苦思。

最近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读后凌通更强烈地认为危机行业的未来是光明的,而且不需要为它的好转未来找一个具体的理由,由于它处于极端的低迷中,就是它复苏和好转的理由,这一思想是在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产生的强烈感受。

史记中记录了古代两大着名商业家计然和白圭的商业理论和商业活动。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就是白圭提出的,白圭认为商业成功的第一要素就是要善于观察变化和利用变化,他主张利用规律性变化获利,所谓规律性变化就是不要关注引起变化的具体原因,要把握必定如此的变化,白圭提出的人弃我取,人取我予的商业策略,就是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这里面的规律是,由于有大量的人弃,价格必定就掉下来了,而价格掉下来,就是上涨的理由,上涨的理由具备,上涨就是迟早的事!只要发生大量的抛售,就买入,至于这种抛售是属于全球金融危机引起的呢?还是巨额投资亏损造成的呢?还是原料涨价引起的不关注,只要人弃,我就取。

另一位商业家计然提出贵极则贱,贱极则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价格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价格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贵贱变化,这些商业家们并不关注。而我们的投资人则长期沉逆于引起价格变化的原因中不能看清全局,忽视了价格下跌本身就是上涨的理由的规律。

说来说去凌通最想要说是,重要的是把握必定如此的规律性变化,跌多了就是涨,涨多了就是跌这是基本规律。人们都不敢买的时候,都弃之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买入机会这也是规律。不要寻求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一旦有具体的上涨理由和买入理由,实际股票就没有买入价值了,一旦有上涨的理由的时候,人们就不要抛售了,也就没有机会了。所以真正的把握机会一定要在完全看不清具体利多的困难阶段下手。同时要理解相信价格的变化总是向反方向变的,上涨总会转化为下跌,反之下跌一定会转化为上涨!

我们如果在完全看不到利多的情况下,在大家都疯狂抛出的情况下买入,一定能买到极好的价格,但是由于没有具体的利多和上涨的消息,所以买入后就不可能形成快速的上涨,寻求买入后马上上涨,永远不可能买到好价格,甚至永远也不能挣钱,俗话说的好,财不入急门。在大家都疯狂抛出的情况下买入,在人人不看好的情况下,买入之后,一定不会很快上涨。买入之后,必定经过一个时间的推移,因为变化是需要时间的!为了明天的上涨而买入,这不客观,明天与今天的时间差太短,这中间没有出现较大积极变化的可能,任何一个积极的变化,总是要跨越较长的时间。

在这点上,古代商业家计然和白圭分别提供了更伟大的思想,计然指出:天旱资舟,天涝资车(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才是商业和经营的规律。在古代商业家的眼里,所有的商业行动都是为次年或者很多年后所做的准备,等待时间的推移,实现收益。白圭则提出,当货物过剩低价抛售时,就收购;当货物不足高价索求时,就出售。谷物成熟时,买进粮食,出售丝、漆;蚕茧结成时,买进绢帛绵絮,出售粮食。两位商业家都不为明天操心,他们的商业行为都不是为明天挣钱做准备,而是为更长久的未来做的准备。

计然和白圭认为经商一定要利用,时用关系,时用关系指的是,人们需要某个商品的时间和这个商品处于充足的时间不是同一时间,东西多时大家往往不需要,价格就低了,大家需要时东西往往不足,商人们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在供给充足价格下跌是买入,然后随着时间的变化自然会出现东西少,大家又要用,价格高的情况,这时商人就卖出。凌通认为时用变化其本质就是充分利用在不同时间或空间商品的供需关系不一样,从而导致价格不一样,来获取利益。在两位大商业家眼里,价差是时间创造出来的,价差是时间的函数,时间是价差之母。

在一个极端的困境中,极端的抛售中,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然后等待时间的推移,创造出新的供需关系和价格,自然会挣钱。不要试图在某个低价买入后,次日就获利,这是不可能的。不要等待什么具体的利多才买入,那是已经晚了。在极端的困难和极端的悲观,极端的抛售和极端的利空情况发生时,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而时间逐步推移之后利多自然会出现。根本就不需要投资人去寻找、去发现、去预测什么利多,只需要投资人等待!

这是商业和投资的基本规律也是凌通阅读了《史记货殖列传》之后的心得!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先秦和西汉前期著名的工商业者所立的类传,分析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记述了各地经济贸易特点,介绍了著名商人的事迹,阐明了作者的经济观点。《货殖列传》虽然排在《史记》末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在那个时代和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但肯定了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确指出了人们追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都是事势的必然,“善者因之”才是最好的方法,字里行间隐藏着诸多迄今为止仍很重要的商道,能够带给我们重要的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文章开篇即指出,《老子》“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式的陈旧观念,已经成为“涂民耳目”、“几无行矣”的陈腐理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于各地物产不同,社会人群也有所分工,因此必须“商而通之”、“商不出则三宝绝”,商业“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商业的重要性。

文章不仅用常见的经济现象揭示出一般的经济规律,“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而且明确指出,经商不是愚者而是智者的行业,“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还赞扬了弃官经商的人,称其为“贤人”,“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给予商人应有的社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较大篇幅、用赞赏的口气介绍了范蠡、子赣等人的事迹。范蠡帮助勾践复仇之后,明智地选择归隐经商,“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此所谓富好而行其德者也”。子赣“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不仅自己“结驷连骑”、与国君分庭抗礼,受人尊重,而且对孔子扬名天下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属于“得势而益彰者”。范蠡、子赣均为当时代的精英,在从政、做学问上均有较大成就和建树,两人又同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历史上树立起了儒商典范,成为此后我国商界的楷模和榜样。

司马迁写作《货殖列传》,距今已经2100多年,但文章中体现的商业思想和基本原则,大部分是正确的。现代商家如果认真体会和灵活运用,仍然有所裨益。

一要准确研判市场。计然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谋臣,又是一名经济学家、商界理论家。据说,勾践成功复国、范蠡成功经商都是在计然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货殖列传》大幅引用计然的话,说明审时度势、研判市场的重要性。“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一个成功的商业企业,既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经济大势,掌握行业供求信息,又要系统思考,迅速反应,果断采取行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文章引用《管子牧民》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后,论述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多处论及财富的重要性。文章讲到,逐利是人的本性,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从“壮士在军”、“赵女郑姬”,到“弋射渔猎”、“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肯定了商人逐利的正当性。作者褒扬了从管仲到曹邴氏等人发家致富的行为。认为管仲在整顿经济秩序,帮助齐国复兴、齐王称霸的同时,自己发家治富,富比君王,是有能力的表现。鲁人曹邴氏“富至巨万”,仍然“父兄子孙约”,定下“俯有拾,仰有取”的家规,也是受人称道,值得世人学习的。

三要勤劳节俭,薄利多销。文中论及商道时,认为勤劳治富是正确道路。一方面讲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赞赏著名商人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的行为,也肯定了郅氏、浊氏依靠磨刀、卖羊肚等小技能、小生意勤劳致富的做法。另一方面,多次强调“廉贾归富”,清廉、不贪一时之利的商人,终归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婪的商人居奇惜售,货物滞销,资金周转不灵,所得利润仅为十分之三。薄利多销的商人,财物流通无滞,所得利润可达十分之五。这些道理,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领会和借鉴实践。

《货殖列传》是一篇传记,但仔细阅读后,能够体会出不少与现代商业理论相一致的观点,对现代商业管理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要加强成本管理。文章引用谚语述及控制运输成本的重要性,“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多处讲到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交通情况,都是在提醒世人,运输成本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文章讲到“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讲到“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牵涉到库存和资金管理问题。在讲述经商致富案例时,讲到一个名叫刀间的商人,特别偏爱收留、使用“奴虏”,“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于依靠这些人的力量发家致富,财产多达数千万。这实际上是一个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案例,涉及到人工成本问题。

二是承认资本经营的合法性。《货殖列传》记述的是秦和西汉前期工商业者的事迹。那个时代,多数上层人家是依靠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显贵于人的,但也有些人是通过工商业积累资本、发家致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作者给这样的人家起了个名,叫“素封”。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咨所好美矣”,可以“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文章不仅认可资本经营,而且肯定了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继承和享用祖上遗产的合法性,指出货币资金的重要性,讲到了“财币欲其行如流水”、钱能生钱等道理。

三要重视“实体经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长期崇尚以农为本,认为依靠农业生产致富为上等,依靠工商业致富为次等。我们不能奢望《货殖列传》在这方面有历史性的突破,但不妨把彼时代的农业比作现时代的“实体经济”,同样有所启发。文中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楚汉相争之际,宣曲一个姓任的富人,准确判断战争将会造成土地荒芜、粮食涨价的形势,在别人争夺金银珠宝的时候,他用地窖储存粮食,然后高价卖出,发了大财。经商发财之后,“富人争奢侈”,而任氏不仅“折节为俭,力田畜”,而且在购置田、畜的时候,“独取贵善”,结果任家“富者数世”。任氏“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在经商致富之后,用农耕本业------彼时代的“实体经济”保家守财,成为民间的表率,甚至受到了朝廷的表扬。

五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货殖列传》,值得细读。

《史记·货殖列传》读后感

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下来的商业文化可谓是博大精深,在悠久的商业历史中逐渐培育出了商人自有的经营谋略,而这些经营谋略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各种商业经营者。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有云:地形,兵之助也。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可见,地形是决定作战胜败的一大关键,作为一名领兵作战的将领,必须深谙此道。古有云商场如战场,商场上的经营者就如同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能抓住有利时机,占据有利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他以谋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所以把陶地作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市贾。陶朱公的美名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之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有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这种不惟任时,且为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并有了较好的发展。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白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谋略,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变法那样说到做到。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春秋时期的越王勾践,为雪亡国之耻,终日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当得知吴国大旱,遂大量收购吴国粮食。第二年,吴国粮食奇缺,民不聊生,饥民食不裹腹,怨声载道,越国趁机起兵灭了吴国。苦心人,天不负。越王终成霸业,跻身春秋五霸之列。这里越王勾践作的是一桩大买卖,他发的财不是金银财宝,而是一个国家和称雄天下的霸业,是商贾之道在政治上运用的成功典范。

《夷坚志》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姓裴的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是他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等建筑材料。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趁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我们在曼昆所著的《经济学原理》中有学到,当需求曲线富有弹性时,价格下降,总收益增加,则富有弹性的商品可以薄利多销。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帮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由此看来,致富并不靠固定的行业,而财货也没有一定的主人,有本领的人就能够集聚财货,没有本领的人则会破败家财。

货殖列传心得体会

货殖列传是一部反映商贾经商过程中困难与机遇的小说,通过描述货殖商人的命运起伏与智慧智慧,道出了商人行业的辛酸与乐趣。本文主要就货殖列传这本小说中所体现的商人心得体会进行探讨。

【第一段】。

货殖列传中,商人在面临困境时的坚持与智慧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例如一开始主人公晏文博父子因船只失利和般卡副总督斡旋衡四方失败,面临着失去一切的极度困境。但是晏文博经过深思熟虑,利用城市的一处残旧小宅,通过合理的规划与设计,获得了发展的机会。他靠着执着和智慧,渐渐走出了困境,积累了一份财富,使命运高转。这给我教育了在面对失败时不要轻言放弃,而是要用智慧寻找机会,坚持不懈。

【第二段】。

在货殖列传中,商人深知货殖营商的艰辛,他们要承担船只出海的风险与时间成本。而且由于交通、信息不畅通,商人的运作还必须耐心等待良机。商人必须眼光敏锐,通过对市场的观察分析,把握时机。而对于投资,商人要敢于冒险,优势市场要抓住。例如,在小说中晏文博利用并购的手段,一举获取了占市场份额较大的企业,将豆腐行头握入自己掌控之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这给了我深刻的启示,在创业投资中,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可退缩,要有眼光与胆识,耐心等待机会,才能赢取商机。

【第三段】。

货殖列传中,商人经验丰富,深谙人情世故。商人除了要拥有对市场的洞察力外,还要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把握商业机会。小说中的凤竹姐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通过聪明机智与社交的能力,帮助晏老四打通了与般卡副总督的联系,为晏老四投资集团公司打下了坚实基础。凤竹姐正是凭借着自己机敏的头脑与与人相处的能力获得了成功。这给了我启示,在商业交往中,处理人际关系至关重要,只有树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获得更多机会。

【第四段】。

货殖列传中,商人们掌握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创造了福原公司这一具有影响力的商业帝国。货殖商人很明白只有通过管理才能够实现商业的快速发展。福原公司便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它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合理规划与分工,心思缜密的制定计划,使公司健康发展。这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商业行为中,科学的管理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管理者要注重规划与组织,提高企业的创造力与竞争力。

【第五段】。

综上所述,货殖列传这本小说中商人们的经历与见解给了我很大的启示。商人要坚持与智慧,抓住机会与风险,处理好人际关系,注重科学的管理。不论是面对困境还是机遇,商人永远不应该停下前进的脚步,而是要用智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用心态去准备好迎接挑战,用努力去克服困难,这样才能获得商业上的成功。

【结尾】。

通过阅读《货殖列传》,我深入了解了商人这一职业的辛酸与乐趣。商人必须面对各种困境与风险,同时还需要具备扎实的背景知识与市场洞察力。只有拥有坚持与智慧,抓住机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科学地管理企业,才能在商业舞台上大放异彩。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只要努力去努力,勇敢迎接挑战,相信在商业世界中你也一定能够成就辉煌。

屈原列传读后感

太史公在《屈原列传》中塑造了一个“其志洁,其行廉”,“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的屈原,千古流芳。

就是这样一个屈原,居然被上官、靳尚、张仪等人不明不白地给害了。呜呼!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而莫敢直谏,其后楚竟为秦所灭!暖乎!若是屈原不死,秦何以灭楚?何以定天下?历史也许因此而改写也!

所谓贤人政治,就是说治乱由人,任贤臣而感天地泣鬼神,天下太平风调雨顺;用小人则灾祸由此而起,异变由此而生。故周八百年江山是姜子牙之魂保佑,齐之霸业系由管仲,汉兴乃由张子房,蜀兴系由诸葛亮;同样,商亡是杀了比干,楚亡是去了屈原,秦亡是赵高作祟。说来说去,君主只要会用人就可以了,本人才德并不重要。齐桓公好色好小人,但只要全盘信任管仲仍可称王称霸;汉高祖无才无德,但文有张良萧何武有韩信,便可逼项羽乌江自刎。一部中国政治史,由是留下了无数半人半神的名字。

最明显的例子,诸葛亮。“伏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刘备将二人尽得,天下仍未安于蜀汉。相反,蜀是三国中实力最弱者厂。于是人们只好说,诸葛亮,寸运”不济,“生于末世运偏消”呀。在人与天的较量中,人们似乎又默认了贤人未必应天而生,天未必感人而动了。这,也算是不走运的“贤人”们的一条借口吧。

由此可见,即便是标榜贤人政治的中国古代,“体制”暗中的力量也还是重于“人治”。与其说是气运,不如说是体制是否适于时世。

屈原死了,楚国灭了;贾谊死了,汉朝兴了。个中原因,读《史记》的人,不妨去字里行间细细体味。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一生郁郁不得志,终于自沉以终。论品格,屈原是第一流的人物,令人敬仰;而作为政治家,空有才智、抱负,却只能坐视楚国亡灭,无措手足,这又是一种悲哀。

由此不能不让人想到政治家中成功者的诀窍了。18世纪意大利著名的政治家圭涅提尼,他的政绩为世人瞩目,连一代泉雄拿破仑都崇拜他。他的日记正是研究这些成功政治家的绝好材料。

如果你看过他的日记,了解其中的先进思想,达观智慧,你一定会认为这是一个思想激进、最具民主革新思想的开明之士。那你可就错了!从他的政绩作为来看,他却是专制君主的最得力大臣,可以说是最顽固的保守分子,不能容忍有任何改革。为何一个政治家,他的所作所为和他所思所想的有如此大差别?这一点他的日记里可以找到答案。他说,在专制君主手下为官必须善于伪装自己,决不可透露自己半点真实想法,“否则谁说出口,谁就完蛋”。因而有句名言是:“表情要开放,思想要深藏。”这一点正是圭涅提尼在政治上获得成功的方法,因而他能左右政局达30年之久。

同样戚继光为了能做一番事业,便向首辅张居正行贿,送金钱美女,笼络宫中当权宦员,结果执掌了军事大权,当总兵十几年之久,因而得以驱逐倭寇,实行巩固海防战略,成为一代名将和民族英雄。相反,刚直不阿的海瑞反而在政治卜无所作为,一无可述。

由此看来,这些极为成功的政治家的要素是:宁可个人操守有亏,也要以非常手段获得大权,施展手段。这或许便是马基雅弗利的名言“不择手段,达到最高道德”的绝佳注脚了。相反屈原一生正道直行,反而处处碰壁,不得施展才华志向。这可能是政治恰恰是一个妥协与折中的地方所致。所以有人在美国恭维某个家庭的孩子,说他长大会成为一个政治家,反而招致这个家庭的愤怒,因为政治家在欧美并没有好名声。因此不把屈原归人政治家行列,倒是更近于事实。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

一“货殖”是指通过商业活动逐利致富。

《货殖列传》是司马迁为先秦和西汉前期著名的工商业者所立的类传,分析了工商业的发展状况,记述了各地经济贸易特点,介绍了著名商人的事迹,阐明了作者的经济观点。《货殖列传》虽然排在《史记》末篇,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商业在那个时代和作者心目中的位置,但肯定了商业在国计民生中的必要性、重要性,明确指出了人们追求财富、追求美好生活都是事势的必然,“善者因之”才是最好的方法,字里行间隐藏着诸多迄今为止仍很重要的商道,能够带给我们重要的启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世界是物质的,商业是必要的,经商是有学问的。

文章开篇即指出,《老子》“至老死不相往来”的乌托邦式的陈旧观念,已经成为“涂民耳目”、“几无行矣”的陈腐理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于各地物产不同,社会人群也有所分工,因此必须“商而通之”、“商不出则三宝绝”,商业“上则富国,下则富家”,直截了当地指出了商业的重要性。

文章不仅用常见的经济现象揭示出一般的经济规律,“原大则饶,原小则鲜”、“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自出”,而且明确指出,经商不是愚者而是智者的行业,“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还赞扬了弃官经商的人,称其为“贤人”,“贤人深谋于廊庙,论议朝廷,守信死节隐居岩穴之士设为名高者安归乎?归于富厚也”,给予商人应有的社会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文章用较大篇幅、用赞赏的口气介绍了范蠡、子赣等人的事迹。范蠡帮助勾践复仇之后,明智地选择归隐经商,“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此所谓富好而行其德者也”。子赣“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在孔门弟子中“最为饶益”,不仅自己“结驷连骑”、与国君分庭抗礼,受人尊重,而且对孔子扬名天下也提供了很大帮助,属于“得势而益彰者”。范蠡、子赣均为当时代的精英,在从政、做学问上均有较大成就和建树,两人又同为商界成功人士,在历史上树立起了儒商典范,成为此后我国商界的楷模和榜样。

三经商之道,贵在把握时机,咬定目标,薄利多销。

司马迁写作《货殖列传》,距今已经2100多年,但文章中体现的商业思想和基本原则,大部分是正确的。现代商家如果认真体会和灵活运用,仍然有所裨益。

一要准确研判市场。计然是春秋战国时越国的谋臣,又是一名经济学家、商界理论家。据说,勾践成功复国、范蠡成功经商都是在计然的理论指导下实现的。《货殖列传》大幅引用计然的话,说明审时度势、研判市场的重要性。“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一个成功的商业企业,既要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经济大势,掌握行业供求信息,又要系统思考,迅速反应,果断采取行动,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要孜孜不倦地追求利润。文章引用《管子牧民》篇“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后,论述道:“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人富而仁义附焉”,多处论及财富的重要性。文章讲到,逐利是人的本性,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动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从“壮士在军”、“赵女郑姬”,到“弋射渔猎”、“医方诸食技术之人”,“农工商贾畜长,固求富益货也”,“此有知尽能索耳,终不余力而让财矣”,肯定了商人逐利的正当性。作者褒扬了从管仲到曹邴氏等人发家致富的行为。认为管仲在整顿经济秩序,帮助齐国复兴、齐王称霸的同时,自己发家治富,富比君王,是有能力的表现。鲁人曹邴氏“富至巨万”,仍然“父兄子孙约”,定下“俯有拾,仰有取”的家规,也是受人称道,值得世人学习的。

三要勤劳节俭,薄利多销。文中论及商道时,认为勤劳治富是正确道路。一方面讲到,“夫纤啬筋力,治生之正道也”,赞赏著名商人白圭“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的行为,也肯定了郅氏、浊氏依靠磨刀、卖羊肚等小技能、小生意勤劳致富的做法。另一方面,多次强调“廉贾归富”,清廉、不贪一时之利的商人,终归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贪贾三之,廉贾五之”,贪婪的商人居奇惜售,货物滞销,资金周转不灵,所得利润仅为十分之三。薄利多销的商人,财物流通无滞,所得利润可达十分之五。这些道理,直到今日,仍然值得我们学习领会和借鉴实践。

四推动企业长远发展,要控制成本,用好资金,重视“实体经济”。

《货殖列传》是一篇传记,但仔细阅读后,能够体会出不少与现代商业理论相一致的观点,对现代商业管理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一要加强成本管理。文章引用谚语述及控制运输成本的重要性,“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多处讲到各地风土人情、物产分布、交通情况,都是在提醒世人,运输成本是影响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文章讲到“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讲到“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牵涉到库存和资金管理问题。在讲述经商致富案例时,讲到一个名叫刀间的商人,特别偏爱收留、使用“奴虏”,“使之逐渔盐商贾之利”,终于依靠这些人的力量发家致富,财产多达数千万。这实际上是一个使用廉价劳动力的案例,涉及到人工成本问题。

二是承认资本经营的合法性。《货殖列传》记述的是秦和西汉前期工商业者的事迹。那个时代,多数上层人家是依靠官职俸禄或爵位封地显贵于人的,但也有些人是通过工商业积累资本、发家致富,从而跻身上流社会的。作者给这样的人家起了个名,叫“素封”。说,“庶民农工商贾,率亦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则二十万,而更徭租赋出其中,衣食之欲,咨所好美矣”,可以“不窥市井,不行异邑,坐而待收,身有处士之义而取给焉”。文章不仅认可资本经营,而且肯定了巴郡一个叫“清”的寡妇继承和享用祖上遗产的合法性,指出货币资金的重要性,讲到了“财币欲其行如流水”、钱能生钱等道理。

三要重视“实体经济”。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社会长期崇尚以农为本,认为依靠农业生产致富为上等,依靠工商业致富为次等。我们不能奢望《货殖列传》在这方面有历史性的突破,但不妨把彼时代的农业比作现时代的“实体经济”,同样有所启发。文中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楚汉相争之际,宣曲一个姓任的富人,准确判断战争将会造成土地荒芜、粮食涨价的形势,在别人争夺金银珠宝的时候,他用地窖储存粮食,然后高价卖出,发了大财。经商发财之后,“富人争奢侈”,而任氏不仅“折节为俭,力田畜”,而且在购置田、畜的时候,“独取贵善”,结果任家“富者数世”。任氏“以末致财,用本守之”,在经商致富之后,用农耕本业------彼时代的“实体经济”保家守财,成为民间的表率,甚至受到了朝廷的表扬。

五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千金之家比一都之君,巨万者乃与王者同乐”。《货殖列传》,值得细读。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

原文: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译文:

老子说:“古代太平之世达到极盛时期的时候,虽然邻国的百姓彼此望得见,鸡犬之声彼此听得见,但人们各自以为自家的食物最香甜,衣裳最漂亮,习俗最安适,职业最快乐。以至于老死也不相往来。”要是谁以此为目标,而在近代去涂饰堵塞老百姓的耳目,使他们再回复到往古的时代,那就几乎是行不通的了。太史公说:神农以前的事,我已无从考知了。至于《诗经》、《尚书》所记载的虞、夏以来的情况,还是可以考知的:人们的耳朵、眼睛要竭力享受声、色之乐,嘴里要吃尽各种美味。身体安于舒适快乐,而心里又羡慕夸耀有权势、有才干的光荣。这种风气浸染民心已经很久了。即使用高妙的理论挨家挨户去劝导,到底也不能使他们改变,所以,对于人民最好的做法是顺其自然,其次是因势利导,再其次是进行教育,再其次是制定规章,限制他们的发展。而最坏的做法是与民争利。

太行山以西出产大量的木材、竹子、楮树、野麻、旄牛尾、玉石;太行山以东盛产鱼、盐、漆、丝,又有歌舞和女色;江南出产楠树、梓树、生姜、桂皮、金、锡、铅、朱砂、犀角、玳瑁、珠玑、象牙、皮革;龙门、碣石以北盛产马、牛、羊、毡、裘、筋、角;至于铜、铁则分布在千里的疆土上,各处的山都出产,真是星罗棋布。这是大概的情形。所有这些都是中原地区人民喜爱的必需品,通常用来做穿着、吃喝、养生送死的东西。所以说大家都靠农民的耕种才有吃的,靠虞人才能把山泽中的资源开发出来,靠工人做成各种器具,靠商人贸易使货物流通。这难道是有政治教令征发和约束他们吗?人们各按其能力干自己的工作。尽自己的力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因此,东西贱是贵的征兆,东西贵是贱的征兆。这就刺激各行各业的人努力从事自己的职业,以自己的工作为乐趣,就如同水往低处流一样,昼夜不停。用不着召唤,他们自己会送来;东西用不着寻求,人们自己会生产。这难道不就证明了农、虞、工、商的工作是符合经济法则的吗?《周书》上说:“农民不生产,粮食就缺乏;工人不生产,器物就缺乏;商人不转运,粮食、器物、财货就断绝;虞人不生产,财货就缺乏。”财货缺乏,山泽中的`资源就不能开发了。农、工、商、虞这四种人的生产,是人民赖以穿衣吃饭的来源。来源大就富足,来源小就贫困。来源大了,对上可以使国家富强,对下可以使家庭富裕,贫富全靠自己。富了也没人掠夺他,穷了没人给他东西,而聪明的人有余,愚笨的人不足。姜太公封在营丘,那里的土地都是盐碱地,劳力很少。于是姜太公就鼓励妇女纺线织布,尽力施展她们的技巧,并且使本地的鱼盐流通外地。老百姓用襁褓背着孩子络绎不绝地归聚到那里,真如同车辐凑集于车毂似的。因而齐国产的冠带衣履,行销天下;东海和泰山之间的各小国的国君,都拱手敛袖恭恭敬敬地来齐国朝见。后来,齐国中途衰弱,管仲又修订了太公的政策,设立了调节物价出纳货币的九府。齐桓公就借此称霸,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的一切都得到匡正,因而管仲也奢侈地收取市租。他虽处陪臣之位,却比列国的君主还要富。因此,齐国的富强一直延续到齐威王、齐宣王时代。

所以,管仲说:“仓库储备充实、老百姓才能懂得礼节,衣食丰足,老百姓才能分辨荣辱。”礼仪是在富有的时候产生的,到贫困的时候就废弃了。因此,君子富了,才肯施恩德;平民富了,才能调节自己的劳力。水深,鱼自然会聚集;山深,兽自然会奔去;人富了,仁义自然归附。富人得了势,声名就更显著;一旦失势,就会如同客居的人一样没有归宿,因而不快活。在夷狄外族,这种情况则更厉害。俗话说:“家有千金的人,不会死在市上。”这不是空话啊。所以说:“天下的人乐融融,都是为财利而来;天下的人闹嚷嚷,都是为着财利而往。”兵车千辆的国君,食邑万户的诸侯,食禄百户的大夫,尚且还都怕穷,更何况普通的平民百姓呢!

注释:

“至治之极”八句:引自《老子》,但文字略有不同。

“挽近世”句:挽,同“晚”。涂,堵塞。

已同“矣”。

刍豢:指牲畜的肉。用草饲养的叫“刍”,如牛、羊;用粮食饲养的叫“豢”,如猪、狗。

眇:同“妙”。

道:同“导”。

旄:,即楮(楚)树,树皮可以造纸。旄,旄牛,其尾有长毛,可供旗帜装饰之用。

连,同“链”,铅矿石。

丹沙,同“丹砂”,矿物名,俗称朱砂。

玳瑁:龟类,其甲为名贵的装饰品。

玑:不圆的珠子。

龙门:山名。在今山西稷山县和陕西韩城县之间。

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县西北。

旃:同“毡”。

筋、角:兽筋,兽角,可用以制造弓弩。

虞:掌管山林川泽出产的官,此指开发山林川泽的人。

邪,同“耶”。

周书,指《逸周书》,今本《逸周书》无此段话。盖是古本《逸周书》的佚文。

辟,同“僻”。

原,同“源”。

公望,即姜尚,相传他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人封在吕地,故又称吕尚。他佐武王伐纣,封于营丘e在今山东昌乐县东南f,国号齐。

至,犹言襁负而至。

三归,按常例应归公室所有的市租。

陪臣,诸侯之大夫对天子自称陪臣。

威、宣:齐威王,名婴齐,田桓公之子,公元前356-前3在位。宣,齐宣王,名辟疆,威王之子,公元前3-前3在位。

“仓廪实”二句:见《管子·牧民》。

壤壤,同“攘攘”。

编户,编入户口册。

赏析: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表达的经济思想,无论如何赞誉也不为过。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迁还具有那么清晰的经济自由的思想,他关于经济活动以及商人的看法对当下中国也是有极大借鉴意义的。在政府和民间经济的关系上,像“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样的观点在时下中国听来也有振聋发聩之感。

司马迁的这个经济自由的思想影响了历代中国人,并且还会继续影响下去。他的民本的思想以及对商人求利平和开放的心态,已经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周书》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繦至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也。

故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货殖列传心得体会

《货殖列传心得体会》是一本以历史人物为主线的文言小说,通过描写商界成功人士的一生来展示他们的智慧、勇气、坚持和奋斗精神。我在阅读这本书后,深受启发,对商界成功的秘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心得体会,分为五个段落进行阐述。

首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智慧和智谋给我很大的启发。书中的货殖人物通过聪明才智以及智慧的应用,成功地赢得了他们在商界的地位和财富。他们善于分析形势,把握机遇,并根据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做出明智的决策。这让我明白了在商界中,智慧与智谋是非常重要的。只有通过个人的智慧和智谋,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优势,实现自己的目标。

其次,勇气和胆识是商界成功不可或缺的品质。在书中,货殖人物们不畏艰难险阻,勇于面对挑战,并勇敢地去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他们敢于冒险,敢于挑战常规,不断创新和进取。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气和胆识,才能够在商业舞台上取得成功。作为读者,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勇往直前的精神,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不要轻易退缩和放弃。

第三,坚持是商业成功的关键。书中的货殖人物们都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不论遇到多大的难题和风险,都不放弃,始终坚持。他们知道成功不会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持续不断的奋斗。只有通过坚持,才能够最终获得商业的成功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给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明白只有坚持不懈地追求梦想,才能够成功。

第四,奋斗精神是商界成功人士的共同特点。货殖人物们都是勤奋努力、积极进取的人,他们给予我很大的启示。他们不懈地努力工作、学习和提升自己,不惧困难和压力,不断追求自身的进步和成长。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只有通过不断的奋斗,才能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成功。作为读者,我要向他们学习,积极进取,勇往直前。

最后,这本书对我自己的影响也是深远的。通过阅读《货殖列传心得体会》,我不仅深入了解到商界成功人士的智慧、勇气、坚持和奋斗精神,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规划有了更清晰的思路。我要以书中成功人物为榜样,勇敢面对挑战,运用智慧和智谋,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成为一个优秀的商业人才。

总之,《货殖列传心得体会》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和思考。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商界成功人士的智慧、勇气、坚持和奋斗精神是取得商业成功的关键。我将以书中的人物为榜样,用智慧和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为自己的未来创造更加辉煌的成就。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提到的第一个人物就是太公望,太公望即姜太公。姜太公姓姜名尚,因其先祖曾经担任四岳之官,传说在尧、舜时掌管四时,主持方岳巡守,辅佐夏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地,也有封于申的。封于吕的,随封地姓吕,所以,身为姜氏后人的姜太公又姓吕名尚。传说姜太公出生后,家道并不好,已经衰败,所以,为了混口饭吃,他做过屠户,卖过酒水,大半辈子处于浑浑噩噩,碌碌无为的状态。史书对此记叙也很简单。

那么,司马迁为何一提到姜太公便称之为太公望呢?原来,这与大家所熟知的“姜太公钓鱼”的故事有关,司马迁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有所记载。姜太公晚年垂钓于渭水,西伯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外出狩猎前让人算了一卦,卦辞说“你这次出去狩猎,所获猎物非龙非螭,非虎非熊,所得而是成就你霸业的辅臣。”于是西伯外出狩猎,果然在渭水河南岸遇到姜尚,经过一番交谈,西伯很高兴自己遇到了高人,就说:“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姜尚,即吕尚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尊为太师。

对于姜太公遇文王,《史记》中还有其他说法。

有一个说法是说他博闻多学,曾为商纣王做事,因商纣王无道而离开,然后到各国游说,结果怀才不遇,没人听他的治国之道,最终西归于周西伯,为西伯所用。

还有另一个说法是说姜太公是位隐于海滨的处士,周西伯被商纣王囚禁在h里时,西伯之臣散宜生、闳夭久闻姜尚之名,就召请他。姜尚就言说道:“听说西伯贤德,又一贯尊重关心老年人,何不前往?”此三人为了营救西伯,寻找美女奇宝,献给纣王,以赎取西伯。西伯因此得以被释,返回周国。

虽然姜太公遇文王传说各异,但都认为他是文王武王之师。这几个传说,孰真孰假,不得而知。但是,后世的人们更喜欢姜太公钓鱼这一说法,并赋予它更多的传奇色彩。

不管怎么说,姜太公遇文王,肯定有一番对话。对文王西伯来说,有个识才过程,对姜太公来说有个展示胸中韬略机会的过程。在古兵书《六韬》中可以读到二人对治国之道和军事韬略的精彩对话。尽管不少后人对《六韬》是否为姜太公所作提出不少质疑,但在历史上,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为建周室王朝立下天大之功是不争事实,而且在《史记・齐太公世家》也较为记载了他辅佐文王、武王的几件大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通过“牧野之战”,帮助武王伐纣,建立了周王朝。

在殷朝纣王时期,西周建立之前,大小诸侯便有八百余个,周在文王西伯初期还是个不算出名的诸侯国,所以,姜太公何来雄才大略,不管是《吕氏春秋》,还是司马迁的《史记》,都未做详细叙述,这也就难怪对武王伐纣以前的历史记载语焉不详,多为传说了。

姜太公因其大功而被封于齐地营丘,为齐国开国君王。为此,《齐太公世家》记载道:“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由此可知,姜太公为齐王,定都营丘,在政治上“修政,因其俗,简其礼。”即根据当地风俗,简化了繁琐的旧礼制,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在经济上“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结果是“而人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在《货殖列传》则进一步详载到:“故太公望封与营丘,地泻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h至而辐辏,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也就是说,姜太公被封于营丘,当上齐国国君,看到所封之地是盐碱地,不能生产什么粮食,人口稀少而又穷困,他因地制宜,劝女人们纺织刺绣,极尽工艺技巧,同时让人们贩运鱼盐增加收入。正是因为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了人与地域的独特优势,各国的人财物都汇集到齐国,“h至而辐辏”,结果齐国一派繁荣:“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间敛袂而往朝焉。”

屈原列传读后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司马迁的一篇列传。屈原是湖北秭归人,作为一名湖北人,对这位伟人的历史我也非常感兴趣,今天特地开始读了一下原文。

屈原是芈性屈氏,古代的姓和我们今天的姓不一样,古代只有贵族才有姓,屈原和楚国王室都是芈姓。而屈是他的氏。《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是楚平王的同姓,所以按照道理来说屈原是和楚国王室有血缘关系的。

他最先是楚怀王的左徒。因为才华出众,所以怀王一开始非常信任他。但是同朝为官的人为了争宠而害怕他的能力超过自己。于是他们想办法迫害屈原,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诬蔑屈原,这样楚怀王就开始渐渐疏远屈原。

由于屈原为人非常正直,用心对待他的君上。可是却被疏远,真是忠言逆耳。屈原被罢免以后,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齐国和楚国关系很好。秦惠王想要疏远楚国和齐国,于是派张仪去找楚怀王,张仪说如果楚国能够和秦国结盟去攻打齐国,秦国会把六百里的地方送给楚国。楚王听了以后答应了张仪,于是和齐国绝交。等到战后楚王准备去接收土地的时候。张仪却说自己和楚王约定的是六里,没有听说过六百里。

之后楚王很生气,想要攻打秦国结果被秦军打败。后来秦国主动请求归还汉中向楚王求和,楚王只要求得到张仪。后来张仪用重金收买楚王的宠妃,张仪逃走了。之后秦昭王和楚国通婚,希望和楚王见面,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之国不能相信,结果怀王不听。最后楚怀王死于秦国。

屈原后来又被贬了,在万般无奈之下,投江自杀。《屈原贾生列传》让我体会到,一个国君如果只听片面之词,听不进真话的恶果。屈原忠心耿耿却落下一个投江自杀的下场。实在是非常可惜。

货殖列传教案设计

近年来,有很多经济学家以及历史学家,都以为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早已提出市场经济的思想。对这种说法,也有某些学者持反对态度。他们反对的理由很简单,即如果真是如此,那为什么没有被历朝所用?其实,现在有很多学科都在谈论此类问题,以为现在一些思想,在古代早已有之,或西方某某科技(如计算机)在中国古代(《周易》)亦早已有之。这些说法极力膨胀传统文化的作用,既缺乏理论根据,也是夸大其词。我们应该以历史的发展观点,对前人的思想作出科学的解释。比如说,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隐含着某种类似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的思想,但决不能说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史记・货殖列传》的翻版。下面,我想从历史的发展观点来谈谈《史记・货殖列传》里所包含的经济思想。

在《货殖列传》里,处处表现出一种自然合理的思想。即一切商贾之事,都是必定要发生的,不论哪个时代,哪个地方,甚至哪个人。这是极其自然的,好象人要吃饭、睡觉一样。古书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财富身安使人懂礼节知荣辱,这是社会安定以及人们生活的基本条件。司马迁说:“故君子富,还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言非空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象之侯,百室之言,尚尤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只有人民富了,才始有安居乐业可言。人民深懂此理,且这也是千百年来的真理。所以,一切商贾之事,本来就很自然,也很合理。是社会、生活得以正常运转的必定之事。

但是,这些商贾之事的分布又有其自身的理由所在。比如,每个地方生产自己地方特有的产品,地方与地方之间再进而相互交易,形成自由流通,使人民的生活各有所需、需而有得。故司马迁说:“夫山西饶材-----山东多鱼----则千里往往出山基置――皆中国人民所喜好,谣俗被服饮食奉生送死之具也。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出之,商而通之。”因此,每个人只有把自己应该做的事做好了,同时也就会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司马迁说:“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附,而自然之验邪?”人在自己的行内,做自己行内的事,并且应该努力去做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使别人能得到你的东西,而别人同样也要做他应该做的事,你要就可以从他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东西。

如此循环、相交,在社会上就形成了一种经济活动。这样的经济活动的前提是,每个个体必须是自由的、独立的活动,发挥本行内事是他的职责,如果不能做好行内事,那是他的失责;同时,社会上的每一种有关经济的活动,必定是相互之间发生密切联系的,他们互不干涉,但又不能缺少其中任何一种经济活动,否则就会引起某种不协调,更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

从上述的论述里,我们也不难发现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已隐约露出有关“经济”的思想。但毕竟不能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完全等同。但是他强调各种商贾的分布合理,以及自由往来的交易,与商人的独立自主、互不相干,且必须做好分内之事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与现在的“市场经济”理论有着相似的一面。因此,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关系。因为,那时的有关“商贾”活动,只是被作为社会以及生活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活动,从实际的生活中得到某些经验性的总结。此与上升为理论的“市场经济”是不一样的,并且当时的这些思想最多也还只是一种初期的萌芽状态。因此,我们在看待古代思想时,必须要持一种历史的发展观点。这样,才能正确地看待历史中所发生的事。

《货殖列传序》原文赏析

老子曰:“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至老死不相往来。”必用此为务,挽近世涂民耳目,则几无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农以前,吾不知已。至若《诗》、《书》所述虞、夏以来,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 之味,身安逸乐而心夸矜势能之荣。使俗之渐民久矣,虽户说以眇 论,终不能化。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 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周书》 曰:“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 矣。此四者,民所衣食之原 也。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而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故太公望 封于营丘,地潟卤,人民寡,于是太公劝其女功,极技巧,通鱼盐,则人物归之, 繦至 而辐凑。故齐冠带衣履天下,海岱之闲敛袂而往朝焉。其后齐中衰,管子修之,设轻重九府,则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而管氏亦有三归,位在陪臣,富于列国之君。是以齐富强至于威宣 也。

故曰: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礼生于有而废于无。故君子富,好行其德;小人富,以适其力。渊深而鱼生之,山深而兽往之,人富而仁义附焉。富者得执益彰,失执则客无所之,以而不乐。夷狄益甚。谚曰:“千金之子,不死于市。”此非空言也。故曰:“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 之民乎!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待司马迁在货殖列传里表达的经济思想,无论如何赞誉也不为过。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司马迁还具有那么清晰的经济自由的思想,他关于经济活动以及商人的看法对当下中国也是有极大借鉴意义的。在政府和民间经济的关系上,像“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这样的观点在时下中国听来也有振聋发聩之感。

司马迁的这个经济自由的思想影响了历代中国人,并且还会继续影响下去。他的民本的思想以及对商人求利平和开放的心态,已经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很重要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族的财富。

《货殖列传》是论述春秋末年到汉武帝年间的社会经济史的专章。在序文中,作者驳斥了老子的“小国寡民”的历史倒退论,肯定了人们追求物质财富的合理欲望,并试图以此来说明社会问题和社会意识问题。他认为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必然推动社会生产的分工和社会各经济部门的发展,而人的道德行为又是受他占有财富的多少制约的,从而谴责了汉武帝时期的经济垄断政策,抨击了当时以神意解释社会问题的唯心主义观点。

货殖列传心得体会

《货殖列传心得体会》是一部以货殖为主题的古代文学作品。通过荣汉贩货殖的一生,书籍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的商贾风云和货殖之道。阅读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获得了一些体会。首先,我深刻领悟到货殖的重要性;接着,我明白了货殖的核心是良好的商业信誉;此外,从荣汉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最后,我认识到成功的货殖需要与时俱进。这些体会对我的成长和将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货殖对当时经济社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荣汉从小就生活在商业氛围浓厚的环境中,他深知商业的重要性。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货殖都是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荣汉的父亲就是一个货殖商人,他无论从小到大多有过货殖的经验,深受父亲的影响。货殖不仅涉及到商品的买卖,还涉及到人际关系的处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繁荣。就我个人而言,通过阅读《货殖列传》,我对货殖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荣汉经历的种种困境使我深刻理解到了货殖的核心是良好的商业信誉。荣汉因为失去了父亲,从而债台高筑,陷入了众多意外与困境。但是荣汉并没有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商业信誉,一步步走出困境。商业信誉是货殖商人的核心资本,是他们立足于商场上的根本基础。通过货殖,我深刻体会到商业信誉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商业信誉同样至关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离不开商业信誉的支撑。

第三,在荣汉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货殖并不是一条平坦的道路,而是充满艰辛和困苦的旅程。荣汉经历了种种挫折和困难,但他从未放弃过。他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不畏艰难和困境,一直坚持到底。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要学会坚持不懈,勇往直前,战胜困难,取得自己的人生成功。

最后,我认识到成功的货殖需要与时俱进。在荣汉的经历中,他不仅在经商过程中适应了时代发展的变化,还主动向别人请教,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通过货殖列传,我意识到时间不会停滞不前,社会也会一直发展。只有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了解市场变化,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来说同样适用,只有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货殖列传心得体会》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我理解到货殖对经济社会的重要性,明白了货殖的核心是良好的商业信誉。从荣汉的经历中我学到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并意识到成功的货殖需要与时俱进。这些体会将伴随我一生,指引我在今后的成长和发展中不断前行。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