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范文(23篇)

时间:2023-12-04 15:16:13 作者:JQ文豪

教案的编写具有一定的标准和规范,要注重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接下来是一些精选的三年级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1、通过直观观察、动手操作、估计和推理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2、让学生直接使用“面积”这个词进一步去观察、比较和描述。

3、在学习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激发进一步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过观察、实际操作等活动认识面积的含义,初步学会比较物体表面和平面图形的大小。

在学习的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锻炼数学思考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片、小纸条/片、彩色笔、小剪刀、硬币。

课前:

师: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段短片。(电脑出示“拍手广告”)。

师:在刚才的短片里,掌声有哪些含义呢?今天是王老师第一次来到咱们班上课,大家欢迎我吗?那怎么表示你们的欢迎呢?谢谢你们,让我们用同样热烈的掌声也欢迎下面来听课的老师吧。

好,上课。

一、借助直观,理解面积。

1、谈话引入。

师:刚才大家在鼓掌时,两只手碰击的地方就是手掌面。

(边说边演示摸手掌面)。

师:你们的手掌面在哪里?请自己摸一摸。

师:谁上来和老师比一比手掌?

师:大家一起喊123,我们就出掌,好吗?

(与学生对掌,注意旋转角度)。

师:谁的手掌大?谁的手掌小?

(有兴趣比的,下课之后我们再比一比)。

2、观察实物,明确物体的表面有大小。

师:其实不光我们的手掌有面,生活中的物体也有面。瞧!这是同学们用的数学书。(屏幕出示,手同时拿起)我们一起来摸摸它的封面。(教师示范)。

这个面又是数学书的哪个面?(手同时抚摸侧面)。

大家也摸摸看。

你们能比较这两个面的大小吗?谁来说一说。

(请1-2人回答)评价:很好。

师:我们再看看数学书的封面和课桌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真好。

师:再看看课桌的面和白板的面,哪个大?哪个小?

(请1人回答)评价:说的不错。

师:看来,物体的表面都是有大有小的。(屏幕出示)。

像白板面的大小就是白板面的面积(板书:面积)。

那课桌面的大小就应该是?课桌面的面积(屏幕出示)。

师:你还能像老师这样,举举一些物体面积的例子吗?

同桌之间先互相说一说,再举手告诉大家。

(指名4-5人说,如门,窗户,黑板等)。

生活中很多物体都有面,我们今天主要研究平面。

师:同学们说的都不错。通过刚才的比较,我们知道课桌的面比数学书的封面大,现在就可以说成,课桌面的面积比数学书封面的面积大(屏幕出示)。

师:您能举例说说两个物体表面的面积,再比比它们的大小吗?

(请3-4人说说)评价:恩,不错,你观察的真仔细。

二、平面图形的面积。

1、认识平面图形的面积。

(请1个同学上来,帮他带好帽子,提醒举起手,手掌伸平)。

师:如果他说对了,我们就给他掌声,如果说错了,我们就帮帮他。

(2)再摸一个正方体的两个面,请你说说刚才摸的两个面的面积怎样?

(差不多)。

师:如果老师将他刚才摸的面画到黑板上。(沿着边画正方形)。

这样,这个面就变成了一个什么?(正方形)也就是变成了一个平面图形。

我们曾经学过哪些平面图形呢?请在纸上画出一个。

你喜欢的图形,并涂上颜色。请两人上白板画图。

师:大家看一看,谁的图形大,谁的图形小?

师:同学们,通过比较,我们知道平面图形也是有大有小的。

师:那平面图形的大小叫什么呢?(面积)。

2比较平面图形面积的大小。

(1)师:那给你两个图形,你会比较它们的大小吗?

师:看一看这两个形,要比较它们的大小,你有多少好办法呢?

(出示一个正方形,一个长方形)。

师:这样吧,给大家一个自己操作的机会。

有几点提醒:

1、信封里有两张和屏幕上一样的纸片,你可以在上面写,画,做记号都可以。

2、另外,老师还给同学们准备了一些材料,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当然,我更希望你用自己的材料比较出他们的大小。

听清楚了吗?那就让我们伴随着音乐,开始探索吧!

(2)小组汇报,全班交流。

师:大家都操作的差不多了,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你们的找到的方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自己的探索和小组交流,得出了比较面积的三种方法。

直接看的方法,重叠的方法,第三种我们将小正方形、长方形纸条摆在里面数个数,其实就是选定一个标准分别去量他们,也能看出它们的大小。

三、调动感官,巩固新知。

师:刚才同学们学习了一些面积的知识,下面,我们一起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1、课件出示中国地图。

师:认识它吗?南通在哪个省呢?(江苏省)我们找一找。

知道最近是哪里地震了吗?你知道是哪个省吗?(青海省)。

一起找一找。

日月潭是哪个省的?(台湾)。

你能看出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大,哪个省的面积比较小?

2、师:小猪家有4块地,你知道哪块地的面积大一些?直接看行吗?

师:那你想到什么好办法?选择第几种方法呢?你真聪明!

(屏幕出示)。

师:现在你看出来了吗?请同学们自己打开书本数数看。

师:第三个图,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快的数出来呢?

3、出示校园平面图,我们一起来参观一所学校的平面图。

师:你喜欢学校的哪个两个地方?比一比它们的面积的大小?

4、师:最后,让我们来帮小猪解决一道难题吧。(出示题目)。

师:猪妈妈有四个儿子,她对小猪们说:“你们都长大了,自己要独立,门前的空地留给你们四兄弟,每人造一间房子吧。”

你能帮助小猪们把这块地分成面积相等,形状也完全相同的4块吗?

四、师生交流,总结课堂。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认识面积)你有什么收获?

师:同学们只要乐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在课堂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体验到更多的快乐。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1.在操作活动中,经历用不同的方法比较两个物品表面、两个图形面积大小的过程。

2.认识面积的含义,了解把图形平均分成若干小方格来进行面积比较的方法。

3.积极参加观察、比较、交流活动,愿意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准备:将附页中的长方形剪下来。

师:我们周围的物体都有面,像桌面、书面、文具盒面、篮球的面请你从身边的物体中任意选出几个物体看一看,摸一摸。学生感受。

师:谁能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

(物体的表面)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教室,哪些物体表面的形状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

生1: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2:我的橡皮的面是正方形的。

生3:黑板的面是长方形的。

生:物体表面有大小。

师:我们可以说:物体表面的大小叫物体表面的面积。

引导学生得出:平面图形也有大小,平面图形的大小叫平面图形的面积。

3、谁能将这两句话概括一下,说说什么是面积。师生共同归纳面积的定义。

下面我们看看课本的编者是怎么给面积下的定使学生通过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物体的表面的概念,为理解面积的概念奠定基础。物体的表面积由教师传授给学生,到平面图形的面积时,学生采用类推的方法,即可得出平面图形面积的定义。

如果学生说:“课桌是长方形的。”教师应及时纠正是:“课桌的面是长方形的。”学生可能会说“哪个物体的表面比哪个物体的表面大或小。”概括面积的定义义。课件出示面积的定义,多读几遍,加深印象。

4、让学生拿出从附页中剪下的两个长方形纸,比一比哪个面积大?指几名学生到前边演示比较的方法。

生1: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我把蓝色长方形放在黄色的上面,让相邻的两条边对齐,我发现黄色长方形面积大。

生2:我是这样摆的。

生3:还可以这样摆。

生4:也可以这样摆。

师: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

生:重叠法。

5、教师出示比一比(2)中的两个图形,让学生比一比,哪个图形面积大,哪个图形面积小?自己试一试。把你的方法告诉小组中的其他同学,看看同学的方法对你有什么启发,你们还能创造出什么方法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小组合作进行比较。

汇报:

生1:我用的是剪拼法。先把两个图形重叠,把多余的部分剪下来,拼在空余的部分,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教师用课件演示)

生2:我用的是数方格的方法。我把两个图形都分成边长为5毫米的小正方形,正方形共分成了36个小正方形,长方形共分成了32个小正方形,这样可以看出正方形的面积大。

生3:还可以这样划分。我是都分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进行比较的。

6、出示说一说:这几种比较图形面积大小的方法,你喜欢哪种?为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1、85页练一练。

2、智力闯关。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问题?

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给学生一种成功的享受。在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两个图形比较起来并不太容易,激励学生去探索。培养学生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小组学习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要在学生自我发现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设计层层递进,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质疑问难,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有很多说法,只要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达到了设计的目的。如果学生只说:“黄色长方形大”教师应指出是黄色长方形的面积大。对于学生出现的比较方法,只要能得出结论,就要加以鼓励。如果学生出现不了方法的名称,教师可进行适当引导。学生在操作中可能不会出现数方格的方法,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把两个图形分别划分成许多同样大小的方格进行比较,让学生试一试试。如果学生出现其它比较的方法,教师应给予鼓励。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汇集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局部的名称。

2、使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同学通过了解小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小红一起到新星文具店购买文具,文具店里的东西可真多啊。(课件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中标明四把三角尺或直尺的价格,分别是:2角、5角、8角、3角。)。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教学整数局部是0的小数。

(1)提问:小明想买一把尺子,猜猜他可能买哪种价格的尺子?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2角、5角、8角、3角。

同学回答的同时,对应着上面的价格板书:2/10元、5/10元、8/10元、3/10元。

提问:你能分别说说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表示的意思吗?

引导:像上面的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边讲解边板书)如:2/10元可以写成0.2元,0.2读作零点二(师生齐读)。也就是说,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既可以用2/10元来表示,也可以用0.2元表示。

提问:你能说说0.2元表示什么意思吗?会写这个小数吗?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5/10元呢?

追问:0.5元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回答后练习读、写0.5。

再让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小数表示8/10元、3/10元,并读、写0.8和0.3。

谈话: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2)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提问: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量得的结果是多少?

再问:你能用米作单位分别表示课桌面的长和宽吗?(同学分别用5/10米、0.5米表示课桌面的长,用4/10米、0.4米表示课桌面的宽。)。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尺子图。

课件出示相应的填空,谈话:你能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再在书上第101页的第1题中填一填。

同学练习后,指名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分母都是几?

小结: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都是零点几。

(5)游戏:对口令。

教师说一位小数,同学说表示几分之几,或教师说几分之几,同学说小数。同桌相互做游戏。

2、教学整数局部不是0的小数。

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圆珠笔的价钱吗?自身先试一试,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并读、写1。2元。(着重让同学说一说自身是怎样想的。)。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笔记本的价钱呢?

小结: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可以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讲解: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像上面的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局部,右边是小数局部。(相机板书:小数点、小数局部、整数局部)。

提问:你能写出两个小数吗?读给同座位同学听听,并指出小数的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

指名汇报。

三、应用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让同学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找朋友。(把分数和相应的小数用线连起来,题略)。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同学独立练习,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延伸。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延伸: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位小数,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位数更多的小数,更全面地认识小数。假如感兴趣,同学们可以自身找一些资料看一看。

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索。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情境引入,借助长度单位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想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10?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师要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写了后,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正确板书小数的写法。

学生在练习本是练写上面两个小数。

2、练一练:

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3、比较:

仔细观察这些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4、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师范写一次。

4、想想做做的第3题(小黑板出示图)。

这里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先写出分数,再写出相应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鼓励学生一图两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涂色和没涂色的部分都能用分数和相应的小数表示。)。

(二)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买好了书桌后又选了两样学习用品(出示例图)。

1、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小组讨论)。

2角是多少元?(引导学生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为什么1元2角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学生想后指名回答。

根据回答。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4元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铺。

分类:读一读这四个小数,如果要把这四个小数分一分类,你觉得应该怎么分?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小数,关于小数,还有好多知识,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读一读89页“你知道吗”。

2、交流学到了一些什么。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并选择一个小数说说它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

4想想做做的第4题。(要求学生先读出各小数)。

三、延伸。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处处可以用到,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身边的小数。(自由发言)。

1、直线上也有小数、(完成第4题)。

这条直线上的小数你会读吗?为什么这个点上的小数是0.1?后两格为什么是1.2呢?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这样的填的理由。

引申:如果这条直线继续延伸,你会觉得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补充选择练习。

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教案

本节课为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测量、探究发现等多种方式,在巩固练习阶段,采用了学生喜欢的一些形式,如:判断、儿歌,既检验了学生对本课所学知识,及时得到反馈信息,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寓教于乐。

分米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际测量、动手操作引出,向学生渗透分米也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直观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通过练习培养和发展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练习中,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发展,在练习中比较,在比较中练习,强化对长度单位的认识与应用。

在教学中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议一议、说一说、做一做,让学生建立起分米和厘米的表象,进而发展空间感。通过测量身边物体的实践活动,学生对1分米的实际长度有一个初步的直观印象,并且通过手势帮助学生形成1分米的表象,接着通过看一看、数一数,使学生的直观的认识到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在这节课中,通过动手操作来感受1分米=10厘米,再次通过推理得出1米=10分米,同时,为了能让学生充分感受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他们的长度观念,用手势分别进行了表示。在练习中学生能够根据这些表象的认识迅速的判断出物体长度所用的单位。但在后面的练习中,学生对这些进率混淆了,看来要多练习了,毕竟学生刚学习了这些进率。

《秒的认识》小学三年级数学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平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1秒的价值。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每秒约行500米。

卫星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教案《秒的认识教学设计》。)。

生:12秒91。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认识教案

本课时内容是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进一步认识分数,体会真分数与假分数的产生过程及其实际含义。

教学设计通过创设八戒分3张饼的故事情景,引导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独立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策略,让学生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明白知识清晰、明确知识产生的由来,并会用这部分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发现的数学模型的同时,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用描述性的语言来叙述真分数与假分数的定义、真分数与假分数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对于带分数的概念教师可以采用介绍的方法,与真分数、假分数分开处理,有利于学生理解假分数与带分数的关系。

经过课前的调查,学生对真、假分数有所了解,但对知识的生成、联系及延伸缺乏一定的了解。因此在教学中,就不能把学生看作是“零”起点,对学生已有的认知完全置之不理,而是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的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大胆提出猜想。放手让学生大胆的去探究,学生的思维能力可以得到拓展,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能正确用分数描述图形或简单的生活现象。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数”与“部分”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

(2)能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解释所得结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体会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两盒数量不同的铅笔,电脑课件、彩色笔等。

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电脑动画演示:一天八戒化缘时只化到3张饼,这一下可把老猪给难住了,急得他直挠头不知如何解决,“3张一样大的饼平均分给4个人,该怎样分?每人得多少张饼呢?”八戒想请我们大家帮忙。

(点评:用学生喜欢的西游记中的人物做故事情境,既吸引了学生们探索知识的欲望,又调动了学生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在老师创设的这一情境中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的投入到学习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在疑惑中去探究,在探索中去思考,在思索中去发现。)

(二)探究新知

师:试着说说你的想法?

师:你是怎样得到的呢?

(学生自由地发言)

1、实践操作一

师:请先利用手中的圆形纸片代替饼,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等方法来说明你是怎样得到的,然后与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学生每人拿出3个圆片,通过剪、拼、画等实际操作。操作后进行小组内的交流。)

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你们操作思考的过程?

组1:先把1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张饼每人分得1/4,然后再分2次,这样每个人共得3/4张饼。

组2:先把3张饼叠在一起分,每人可分到3个1/4的饼,合起来就是3/4张饼。

师:既然可以从这样的两方面来得到3/4,那么哪个小组刚才没有想到这样的两方面的,请动手再尝试一下刚才介绍的方法。

(学生再次动手实践操作)

(评析:由个体到小组再到全班,调动了全体学生参与到探究知识的活动中。)

师(小结):像1/4,3/4…这样的分数叫真分数。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谁能试着再举出几个真分数的例子,并从不同的角度说说它代表什么意义。

(评析:及时的总结一是为让学生学会将数学活动中的一些好的学习方法进行适时的梳理,明晰探究出的学习方法和数学知识,二是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2、实践操作二

师:(电脑动画演示)这一天八戒可高兴了,你们为八戒解决了难题,同时他也掌握了分饼的方法。到了下午,八戒看着手中化缘到的9张饼,他哼着歌往回走,走着走者,他突然又想到了一个问题,“9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又得多少张饼呢?”八戒想了想,用刚才同学们教他的方法,一会儿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八戒是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吗?你们可以利用手中的小圆片,通过剪、拼、画等方法来验证一下,同时在小组内说一说你的想法和验证的结果。

(学生汇报,方法同上。)

师:看9/4,你发现这个分数有什么特点?

师:(手指着黑板上的分数)像这样的分数就叫假分数,但同学们注意了吗?像这样的分数4/4、5/5、3/3、5/1、也叫假分数。

师:谁能概括一下,什么叫假分数?

师:那么像12/3、23/5这样的分数,谁还知道它的名字?

(个别学生可能知道,也可能说一些不同的名称,在学生充分说的前提下,教师引出带分数。)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带分数、真分数、假分数有什么不同之处?

师:请同桌同学一个试着举出假分数的例子,另一名同学判断他举的对不对,并试着从不同的角度说说所举分数的意义。

(三)拓展练习

师:请同学们打开教材第38页第1题,用假分数和带分数分别表示下列图中的阴影部分。

(学生独立做,然后进行交流)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1、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

2、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关键问题是要给学生多大的探究空间?我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作为根本出发点,设计具有较大探究问题的空间,如“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等,学生们结合直观图的观察,逐步发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可以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并且小于1;分子比分母大的分数不能只在一个单位“1”中表示,而且大于1,分子和分母同样大时,分数等于1。为最终概括真分数和假分数的定义作铺垫。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千克和克都是质量单位,物体含有物质的多少是它的质量。我国人民在生活中习惯以“物体有多重”代替“质量是多少”,因此本单元没有使用“质量”这个词,仍然讲“有多重”。

全单元教材按“导入—教学千克—教学克—实践活动”的线索编写。

1、从生活实例引发学习热情,引起注意。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物体有多重”这样的事情,并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在一年级(上册)教材第二单元“比一比”中也比过哪个物体重、哪个物体轻。教材把这些作为教学的起点。

第29页照片中有两袋形状和大小都差不多的食品,问学生“哪一袋重一些?”这个问题唤醒学生已有的经验——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教材紧接着用秤称的方法介绍了生活中常见的磅秤、台秤、弹簧秤、电子秤以及天平等,让学生知道这些都是称物体有多重的工具。

用秤称物体有多重,还需要计量单位。教材通过“称一般物体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这句话激起学生学习“千克”的愿望,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到“千克”上来。

第30页的底注介绍了千克可以用“kg”表示,在生活中和教材的练习里经常使用这个符号。“千克又叫公斤”只是一般的介绍,练习中不使用。

2、教学“千克”的活动多样。

第一,让学生知道“千克”。教材在告诉学生“称一般物品有多重,常用千克作单位”的同时,让学生观察台秤。左边的台秤上没有放东西,秤面的针指向“0”;右边的台秤上有1袋红枣,秤面的针指向“1”。两幅图连起来看,这袋红枣重1千克。这是教材让学生第一次感知千克。

第二,让学生体会1千克。教学千克不仅要知道它,还要体会它,建立初步的、正确的1千克的.印象。因此,教材要求学生称出1千克大米,装在袋里,用手拎一拎;称出1千克鸡蛋,拎一拎并数一数有多少个;到商店里去看一看,哪些物品重1千克。希望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亲身体会1千克有多重。在此基础上,教材还让学生体会几千克,如妈妈买了哪些菜,各重几千克,你能拎起几千克重的物品等。这些活动都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千克,是新课程加强的学习活动。学生开展这些活动不是玩,也不是一般的做一做,而要用心去体会,有意识地去感受。

第三,让学生了解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教材中有许多照片,如1袋盐水鸭重1kg、1袋大米5kg、电梯可载重1000kg。结合认识秤的练习,用千克作单位显示一些蔬菜、瓜果有多重。还有“你知道吗”里介绍乘坐火车、飞机旅行时携带或托运物品的重量规定。这些素材来自生活,选自学生的身边,引导学生带着新学习的知识去观察周围,去了解物体。

3、教学“克”的方法有特色。

首先让学生建立直觉——1克是很轻的。教材用天平称出10克黄豆,让学生看到10克黄豆只有几十粒,从而感到1克是很轻的。这是对“克”的首次感知,还使学生产生“1克究竟有多重”的学习兴趣。

接着让学生体验——1克有多重。教材通过图示告诉学生一枚2分硬币大约重1克,并要求他们掂一掂,感受1克。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1克的印象,还通过“一根羽毛比1克轻”“一把直尺比1克重”凸现1克。

然后让学生研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教材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台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学生通过称盐的实验,不仅得到了千克与克的关系,而且再次体会了1千克与1克各有多重。

4、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进行计算和估计。

第36页第4题里1个大面包重190克,4个小面包每个重70克,求这5个面包一共重多少克;第5题告诉学生三袋点心各重多少克,让他们求其中两袋食品相差多少克。在解决这些问题时进行了有关物重的加、减、乘法计算,避免了枯燥、机械的纯计算训练。

第37页第6题在求出1号杯里有水60克后,通过观察与比较,说一说2号、3号杯里大约各有多少克水。这里结合计算进行估计,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估计习惯和能力。先通过300-240=60求出1号杯里的水重是后面进行估计的关键,也是解答这道题的难点。为此,教材通过第35页的第4题预先作了铺垫。

5、以千克为内容安排实践活动。

第38页《称一称》分两段进行。第一段称1千克水果或蔬菜,数数大约有多少个。其中苹果、橘子、西红柿和黄瓜是常见的水果或蔬菜,几乎各地都能看到。表格里留了两个空格,让学生另选其他水果,特别是当地的特色水果。这一段教材通过称和数,再次引导学生体会1千克有多重。第二段称体重。生活中经常遇到不是整千克重的情况,教材着力指导学生识别秤面上表示的体重,通过几名孩子的对话,逐步体会“大约重23千克”的意思。在此基础上,学生分小组进行称体重和比体重活动。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认、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了解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有关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正确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米尺。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谈话:夏天热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吧?

追问:怎么分,生预设;分成两块,追问:大小如何?生:一样大。

像这样分西瓜的情景,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观胎儿图,引出一半。

谈话引入:看课本的情境图,猜猜那个最小?

这个最小的叫胎儿,你看有什么特点?

预设:头大,很小…….

2.引入一半。

提问:(1)你估计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预设:1.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多一点。

2.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少一点。

3.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一半。

小结:当胎儿生长8周时,他的头长约占身长的一半。

提问:怎么样是一半,你能举个例子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能找到它的一半吗,来试一试?(出示苹果)。

学生边操作,边讲解。教师帮助补充。

提示:把苹果分成的这两半,大小怎么样?生回答预设:一样大小。

像这样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也就是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一半。

3.发挥想象,创造符号先动手创造一半。

刚才大家找的很高,那么一半怎么表示出来呢?你想怎样表示,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下?可以画图,也可以用符号。

(1)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创造。可以小组交流。

(2)反馈交流、说明创意。

4.引出分数。

过渡谈话:大家非常善于思考,相处了这么多的方法,在数学上统一用1/2来表示,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也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从胎儿图中发现:胎儿身长平均分成2份,每一半都是两份当中的1份,用1/2来表示。

演示分数的写法,

(一)操作学具,认识分数1/2。

1.动手折,拿出圆形纸片折一折,找到它的1/2,可以简单地涂一下表示。

2.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交流:

3.你能找出长方形的1/2吗?

(可能出现的情况)。

情况一:横着对折。

情况二:竖着对折。

情况三:沿对角线折。

注意:在交流过程中,不要漏掉“平均分”三个字。

3.深入思考:

把一张圆形或长方形纸,同一张纸,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二)判断对错,巩固1/2,引出1/3。

明确要求:现在老师要变个魔术,魔术当中会出现几个图形,如果涂颜色的部分能用1/2来表示就说对,不能的就说错。

魔术一:平均分成两份的圆形。

魔术二:平均分成两份的长方形。

魔术三:没有平均分成两份的三角形。

学生阐述理由,进一步感悟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

魔术四: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形。

让学生说一下原因,由此分析,可以用什么表示。为什么?

这个图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力求学生在辩论中获得对1/3的理解。

(三)观察图片,自主认识1/4。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胎儿的头长约占身长的1/2,那么婴儿的头长约占身长的几分之一呢?(看第二幅婴儿图)。

(1)学生估计。

(2)你怎么看出来的?谁来说一下。

(3)概括提炼:

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可以用1/2表示;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可以用1/3表示;以此类推,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每一份就可以用1/n表示。

(四)利用材料,探索其他分数。

1.初步感知:除了1/2、1/3、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分数是无穷无尽的。

(1).涂一涂,创造几分之一。

拿出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或者画一画,把其中的一份用彩笔涂上颜色,然创造出你喜欢的是几分之一。

(2)作品展示,反馈交流。

渗透:1.通过交流体会不同的大小的正方形表示的分数可能相同,大小可能不同。

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图片,分的份数越少,一份就越大。

小结:不同的图形也能表示相同的分数,但表示的大小可能不同。

(六)巩固分数。

练习:

读写分数:

1.1/21/41/51/8读一读说说各部分名称。

2.出事自主练习1题。

三、回归生活,找出分数。

1.联系生活,寻找分数。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课后继续寻找生活中对分数的应用。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啊?

【板书设计】。

分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面积》教案设计

1、经历认识直角的过程,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已知直角比一比的方法,去判断直角。

2、在认识角的过程中,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发展初步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

初步感知直角的特征;会画直角,判断直角、锐角、钝角;建立直角的表象。

一、复习导入:

出示:三个不同形状的角。

师:老师这里有这样一些图形,你们认识吗?叫什么?角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角。

(板书:认识指角)。

二、认识直角。

1、谈话:上节课我们认识了角,你们能从桌上的物品中找到角吗?小组交流。

师:(取一张正方形纸)谁来介绍它的角?你还能找到同样的角吗?学生介绍,出示挂图。

师:仔细观察这三个角,它们真是同样的角?可以怎样来验证呢?学生动手试一试。小组合作验证:将三个角重合比较。师在黑板上画出直角。教学直角的符号。

小结:这三个角虽然位置不同,但他们都是直角。闭上眼睛想一想直角都是什么样?可以用手势比画一下。

2、师:出示一张不规则的纸。

师:在这张纸上你能找到直角吗?我们可以用它折出一个直角,想试一试吗?(请跟老师一起折一折)每人按要求折纸,并在折出的直角上标上直角符号,四人一小组比一比折出直角的大小怎样?。

指出:所有的直角都是一样大的。

学生寻找交流,师生倾听评议。

4、、你能用两个同样的三角尺拼出一个直角吗?

5、我们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画。

要求:在方格纸上任选一点作为直角的顶点,把三角尺上的直角顶点对准这一点,然后沿着三角尺直角的两边画去,这就是一个直角。

三、认识锐角和钝角。

1、出示3个钟面,观察钟面上时针和分针形成的角,学生交流:哪一个是直角,哪一个角比直角大,哪一个角比直角小?(黑板上画出锐角和钝角)。

2、出示活动角,转一个直角,这是什么角?请你用活动角也转一个直角。

师:说说怎样的角是锐角,怎样的角是钝角?判断练习:哪些是直角?哪些是锐角?哪些是钝角?辨析中认识锐角、钝角。

1、“想想做做”第4题,数一数:图形中有几个直角?几个锐角和几个钝角?统计错误人数。

2、“想想做做”第5题,找一找:下面的四边形中,哪几个图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并标上图形中所有的直角。

四、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一节课的学习活动,你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认识角》教案

教科书p100总复习“成长小档案”第二幅图,完成教科书p102第5、6题和p104~105“练习二十五”中第9~11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和复习,对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回顾,初步养成回顾与反思的良好学习习惯。

2.在整理和复习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的意识和能力,发展学生思维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感受数学思想,同时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牢固掌握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米尺,学生尺,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设问中揭示课题。

1.情境中设问。

课件出示教科书p100“成长小档案”第二幅图。

师:说说它和这学期学的什么知识有关?(角的初步认识)。

师: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什么单位?这学期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2.揭示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整理和复习有关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的知识。(板书课题: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公园路线图、公交车站牌、城市平面图等活动中,认识路线图,并会运用方向描述行走路线。

2、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3、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运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认识路线图,会运用方位词语描述行走路线。

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综合性很强的实际问题(如学会看城市交通图、平面图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小朋友们,你们坐过公交车吗?有没有独自乘公交车去公园玩过?没去过没关系,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试一试,有没有信心?走,那我们就出发吧!

二、教学公交路线图。

我们今天的目的地是动物园,瞧,这里是一张1路公交路线图。

提问:

1、1路公交车是从火车站开往哪里的?经过了哪几个车站?

2、王老师要从火车站到医院,有几站地?

小结:我们在乘车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车的行驶方向,然后根据需要,正确的选择乘几路公交车和下车地点,现在你知道我们改乘哪路车了吧!

三、教学公交站牌。

四、动物公园平面图。

这一段旅途还算顺利,我们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动物园,不过我们可不能没有计划的去玩,那样既浪费时间,又容易出现走冤枉路的情况,所以在游玩之前,必须好好地计划一下,你们看,公园的入口处有一张动物园的平面图,这样便于我们更加合理的安排行程。

1、辨认平面图。

师:看图时首先要找到图中的方向标志,找到了吗?点分别在艺术广场的哪一面吗?

2、认识游览路线。

师:根据不同的.需要,说说我们去不同的位置怎么走,全班交流。

小结:我们在说行走路线的时候,要用上我们学过的方位词语,这样就可以说的很清楚。

3、试一试。

小结:一般我们到某个地方旅游的时候,总是要先看看游览的路线图,要游玩什么景点,怎样走才能不走重复的路线,路线图都会告诉我们,因此认识路线图十分重要!

五、总结评价。

通过这次游园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吗?说给大家听听。

教学反思: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尺子,树叶,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描一描】。

1,同学们,天是越来越冷了,到处树叶飘落。老师来的时候搜集到了一些树叶,想欣赏一下吗你收集了哪些(举起来)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下它们的形状来吗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说一说】看我们画的图形,这画的其实就是树叶的什么啊树叶的边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摸一摸】那我们能一起摸一摸你手中树叶一周的边线吗边摸边说说什么是它一周的边线。(一名展示说)。

(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师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描树叶的轮廓,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指一指,说一说】我们通过树叶的边线,认识了树叶的周长,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游泳池,),你能指出他的边线吗先指给同桌看看,然后指名上台指。池口边线是什么颜色黑色的一圈就是池口的边线。那么这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我们就叫做池口的什么呢(周长)。

【看一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周长还有很多,看。(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描一描】。

刚才我们认识了物体上的边线,那这些平面图形有边线吗如果选择你喜欢描的一幅你选择谁能一笔描出它的边线吗其他人都能吗(课件练习2)打开书翻到62页,拿出水彩笔,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描完后展示。我们同学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谁来说说它们的周长(长方形先开始)。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无论物体或图形一周的长我们都可以叫做边线,而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练一练】看我们同学学的这么认真,两只小甲虫也来凑热闹拉,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我们来看一看那一只爬的才是树叶的周长(课件)。

(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通过实际物体的边线周长抽象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到数叶的小甲虫围周长的富有童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完善周长的概念,同时为周长的测量引入到实际物体埋下伏笔。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测量周长】1,那么小甲虫到底爬了多远我们有办法测量吗谁来说说(集体交流)然后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2,试一试:是不是所有的周长都要围一围呢请看,谁先说说它的周长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它们的周长,同桌各选一个量一量,算一算。

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树叶和平面图形周长,说明我们一定是要根据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直线图形选择直尺比较合适,曲线图形选择围的方法比较好。

3,老师这还有一个图形,(出示五角星)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呢。

有不同的方法吗。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从数叶的周长的测量过度到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这样符合儿童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进而总结出周长的测量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曲线图形采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练一练】。

你怎么算的(结合学生的算法板书)。

同学们真聪明,不仅会用各种方法计算周长,还能感借助方格图,求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总结评价】。

【拓展】。

今天的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课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

做树叶书签。今天你们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希望大家一起记住这个时间,我们可以把我们喜欢的树叶制成书签。在背面写上上课时间。展示(成品)。

文档为doc格式。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2)学生分组讨论,并根据已有的生活和知识经验进行判断,如:太阳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小时侯学过的辨认东、南、西、北的儿歌……。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启发和帮助。

(3)各组汇报讨论结果,并说说是怎么知道的?在各组明确自己的方向后,把标牌放在各组的面前。

2.初步体验东、南、西、北。

(让学生体会到:无论面向哪个方向,东、南、西、北是确定的,前、后、左、右会不断发生变化)。

3.在游戏中辨认东、南、西、北。

教师站在正中间,带领学生做游戏下面的游戏:

(1)东面的小组拍拍肩,南面的小组抬抬腿,西面的小组弯弯腰,北面的小组点点头。

(2)所有小组面向东,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西,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所有小组面向北,指一指、说一说前、后、左、右分别是哪个方向?

(3)你们发现东、南、西、北这四个方向之间有哪些有趣的关系?

1.从东开始,按顺时针方向依次为东、南、西、北。

2.东与西相对,南与北相对。

(4)教师把东、南、西、北的标牌收起来,请学生站在正中间,并蒙住他的眼睛转三圈,然后告诉他面向的是哪一个方向,让他指出其余的三个方向,其他同学当裁判。

4.绘制校园的示意图。

(1)看一看、说一说,学校操场的东、南、西、北面各有什么建筑物?

(2)在学生描述的基础上,确定操场四个方向的主要建筑场,并让每个学生完成下面的校园示意图。长方形中填写主要建筑场,正方形中填写相应建筑物的所在方向,学生可以面向东、南、西、北的任一方向填写。

教学楼。

体育馆图书馆。

大门。

(3)收齐学生的校园示意图,把全班学生带回教室。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第1题。

2.第3页例1。让学生想像自己是小明那样站在操场中间,完成例1中的填空。

四、全课总结。

今天学会了什么?怎样辩认东、南、西、北?

五、布置作业。

1.说一说,你家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有些什么?

2.练习一第2题。要求用东、南、西、北进行描述。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用分数表示图中一份占整体的几分之一。

2、经历联系实际生活解决简单问题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交流、合作探究能力,并有效地促进个性思维的发展。

3、让学生充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积极、愉悦的数学情感,使之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教学重点:

认识几分之一,初步建立分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分数的意义。

师:同学们,在家里或者学校,你们分过东西吗?这节课,老师也想请你们帮忙分一分月饼。

出示课件:

(1)有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2)有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引出平均分的概念,板书:平均分。

(3)有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个人得几个?

师:这半个月饼该怎么表示呢?还能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吗?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提到的二分之一是一种新的数,而且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分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二、动手操作,逐步理解分数的意义。

1、认识1/2。

(1)指导认识(课件)。

师:像这样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这个月饼的一半,也是它的二分之一,写作1/2。(课件)。

(2)教学二分之一的读写。

师示范:先写横线,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在线上写1。

(3)追问:在这个月饼中有几个二分之一?“它”指的是谁?

(4)说一说刚才是怎么得到这个月饼的二分之一的?

(指名说2到3个,同桌说,全班说。)。

2、找一找,感悟平均分的重要性。

课件出示题目,看一看,哪些可以用二分之一表示。

指名平均分是表示分数的前提。

3、动手实践,折1/2。

a、折一折:让学生用各种的纸片动手折出(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折出你喜欢的图形的二分之一,并涂上颜色。

b、展示学生的几种典型折法。

c、从操作过程中凸现思考过程。师巡堂,生操作。

(1)师:谁来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表示出图形的二分之一的?(指名说)生汇报。

(展示不同的几种折法)。

(2)师:这些涂色部分都能用二分之一表示吗?为什么?

师:折法不同,形状不同没关系,只要是把一个图形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二分之一。

(3)师出示不同大小的圆形。

师小结:把一样大的图形平均分成两份,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这样的二分之一才是一样大的。

4、认识其他的分数。

(1)师:看来呀,第一次的折纸游戏难不住大家,我要提出新要求了。(课件出示要求)。

师巡视指导,找相同图形,不同的份数。

(5)师:你还能举出几个分数来?

(6)师指出:像1/4、1/8、1/3、1/6??都是分数。

5、看书质疑。92页,看一看,填一填。全班读一读。

6、出示课本103页,“你知道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93页做一做。第一题。

(2)完成96页。1到2题。

(3)拓展练习。用分数表示图中的阴影部分。

四、故事。

《吃西瓜》,为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设疑。

五、全课小结。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来自......。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吨的认识》。

一.说新课标。

吨的认识是一节概念教学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对质量单位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习本课知识,应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一吨重的观念,会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计算,为日后解答应用题和解决日常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材。

1、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测量的认识的第三课时“吨的认识”。

2、教材所处地位和作用本单元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千克和克的基础上进行的。这一单元中继续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计量单位的认识。通过这一单元的教学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就学全了,可以使学生对这两种计量单位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吨的认识”之所以安排后讲,是按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分别编排的。教材所展现的知识结构,层次清楚,由易到难,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通过不同情境的创设,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化的计算。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家乡、立志建设家乡的'教育。

4: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建立对吨的认识,认识吨与其他重量单位间的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到进行简单的化的计算。2.培养学生利用迁移和对比来掌握知识的学习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根据概念教学的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节的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及心理发展的特点,我在教学中采用的教法是:

1、情景教学法,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知觉动脑、动手、动口,去感知和体验知识。

2、运用新旧知识迁移法,启发引导学生层层深入,促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获取新识。

3、开放式教学法,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自主探索,研究问题,积极发言和敢于质疑。

五.说学法。

1、通过本节教学,使学生从生活实际的体验中学会观察、推理和空间想象。2、学会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整理、反思的学习方法。

六.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一套,课件,学生自带实物若干。

学情分析:“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具体感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结合生活实践进行学习;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换算推理过程相同,这部分知识主要由学生自己尝试完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展示情境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吧?(媒体出示曹冲称象的照片)曹冲用自己的聪明才智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可是他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之后却遇到了一个新的问题:媒体播放曹冲的问题:同学们,我是曹冲,我称出了大象的重量后,发现二年级学过的重量单位用起来很麻烦,你能帮帮我吗?生讨论应该使用什么来做单位。师:看来吨与我们平常所使用的重量单位有所不同,它和我们以往学过的千克和克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

2.出示课题:吨的认识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共同认识重量单位“吨”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一、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1.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1.使学生认识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秒”,熟记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进一步教育学生要珍惜时间,从一分一秒做起。

教学重点认识时间单位秒及秒与分的进率。

教学用具演示用的实物钟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口答。

(1)分针走1小格是多少时间?走一圈呢?

(2)时针从上一个数字走到下一个数字是多少时间?

(3)1时等于多少分?

2.说出下面钟面上的'时刻,并写出来。

二、揭示课题。

计算很短的时间,如运动会60米、100米比赛所用的时间,做20道口算题所用的时间等,一般不用时和分计时,而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这节课就来学习“秒的认识”。(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三、教学新课。

1.认识时间单位“秒”。

出示带有秒针的实物钟,让学生观察后提问:钟面上有几根针?哪一根针走得最快?

指出:这根最长最细走得最快的针叫做“秒针”。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我们平时听到的“嘀嗒”、“嘀嗒”的声音,每“嘀嗒”一下就是1秒。

2.认识分与秒的进率。

教师把分针和秒针都拨在12上,然后慢慢地拨动秒针走一圈,让学生观察分针走了几个小格。

提问:(1)秒针走一圈走了多少小格?是多少秒?

(2)秒针走一圈分针走了几小格?是多少分?

(3)那么1分是多少秒?

板书:1分=60秒。

3.体验1秒时间有多长。

(1)教师报秒数,让学生从1写到10,看需要用几秒钟?

(2)你呼吸一次,用几秒?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1)钟面上有()个数,有()根针,比较短的针叫()针,比较长的针叫()针,又细又长的针叫()针。

(2)钟面上有()个大格,有()个小格,时针走1大格是()小时,分针走1小格是()分。

(3)60分=()时60秒=()分。

2.练习教材第72页下面的做一做。

五、课堂小结。

教师在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回顾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

1.到目前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三个时间单位,那就是时、分、秒。

2.时、分、秒间的关系是:1时=60分,1分=60秒。

3.时间正是一秒一秒地积累起来的,因此,同学们从小就要珍惜时间,要从珍惜一分一秒开始。

六、布置作业。

练习十九第5、6、7题。

七、思考练习。

练习十九第9题。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让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以及秒在生活中的应用;其次是通过观察、体验等教学活动,建立1秒、1分的时间观念;而且还要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

二、教学过程。

首先是出示教材情景图,让学生描述并说一说自己经历的比1分钟短的事情;接下来让学生观察钟面,认识1秒;学生借助自己手中的钟表感受时针、分针、秒针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课件计时,自己选择自己喜欢做的事,体验一分钟与一秒钟,强化1秒钟和一分钟的时间观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在有趣地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节课,学生的主动性很强。

三、存在问题。

1、只注重对秒的认识,没有与学生的已有知识(时与分)相联系;

2、在学生动手播时间的时候,课堂纪律较差;

3、课上对于感受1秒钟的体验有些少,不利于学生真正理解1秒钟。

四、改进措施。

3、适当增加学生对具体时间的感受,例如:5秒、15秒、30秒等。

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第77页吨的认识、“试一试”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4题。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概念,直到1吨=1000千克,学会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前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那些呢?

二、教学新课。

(2)你很聪明创造出的这个质量单位和科学家创造出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它和克、千克一样是常用的质量单位。

(板书:吨)。

(3)你能说一说,在你平常生活中,听说过哪些东西的质量是用“吨”作单位的?

(4)建立1吨的概念。

出示袋子图。

逐一出示袋子图,说明1袋子大米重100千克。出示一个就让学生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地数,满10张。

提问:每袋100千克,10袋多少千克?(1000千克)(板书:1000千克)。

告诉学生:这10袋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吨。(标出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5)做“练一练”第1题。

让学生填空。

(6)教学“试一试”

出示:3吨=()千克。

5000千克=()吨。

引导:1吨是1000千克,3吨是3个1000千克,所以3吨等于3000千克。

提问:根据前面我们学过的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这道题目应该怎么想呢?(指名回答)。

(第2题先学生思考,再指名回答)。

(7)做练一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说出怎么想的。

三、组织练习。

1、练习十七第1题。

先分别看每个框里是什么物体,各有多少,再连起来说一说。(2头牛重1吨,20袋水泥重1吨............)。

2、练习十七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吨,知道计量较重的或者较大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1吨=1000千克,根据吨与千克之间的这种关系,我们可以把吨和千克进行换算,换算时只要想几吨是几个1000千克,或者想多少千克里有几个1000千克,就能很快推算出结果。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七第3、4题。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