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吨的认识教案(通用14篇)

时间:2023-12-12 20:59:10 作者:薇儿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内容的科学性、方法的合理性等方面。以下范文中的三年级教案设计突出了教师对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和引导,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

小学三年级数学《有多重认识千克和克》教案

教学目的:1、结合具体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了解1千克和1克的实际质量,初步建立千克、克的质量观念。

2、掌握“1千克=1000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3、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就在身边。

教学重点: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克、千克,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教学难点:初步形成克、千克的质量观念,能结合实际正确应用质量单位。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轻重。

1、游戏导入。请三位学生到台前做“背一背”的游戏(请一位同学背另两位同学,被背的两位同学轻重对比明显)。背的同学把感受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感受到人是有轻重的。

2、实践体验。教师再请学生掂一掂桌上或带来的物体,感受物体的轻重并互相说一说。

二、实践体验、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教师先让学生说说要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重,可以怎么办。再让学生说说看到过哪些秤,教师出示各种秤的实物或图片(也可以用多媒体出示),如台秤(盘秤)、天平、电子秤、弹簧秤、磅秤等。最后教师介绍本节课要用的台秤和天平。

2、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1)称一称。请学生用台秤或弹簧秤称一下两袋盐的质量,知道两袋盐正好重1千克。

(2)掂一掂。小组内每位同学掂一掂两袋盐的质量,感受1千克。

(3)估一估。请学生拿一个塑料袋装苹果,再掂一掂,估计一下大约几个苹果是1千克,然后再称一称,并互相说说1千克大约有几个苹果。

(4)找一找。请学生在小组内找一找哪些物体的质量也大约是1千克,并称一称,掂一掂。

(5)猜一猜。教师出示1千克棉花和1千克的铁,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重,然后让学生称一称验证,引导学生再度感知1千克,并感受到物体体积大不一定重。

(6)拎一拎。教师让学生拎一拎2千克一袋的大米,感受2千克的质量。

(7)说一说。教师让学生以千克为单位说说生活中熟悉的物品和质量。

(8)小结:生活中常用千克做单位表示物体有多重。

3、建立克的质量观念。

先让学生感受建立比千克要小的质量单位的必要性,再让学生通过称一称、掂一掂、找一找、说一说等实践活动,感受并建立克的质量观念。称物体质量时,教师可以用天平帮助学生称,主要应让学生感受到一些常见物品的质量,如一枚2分硬币、一枚纽扣、一片药等物体质量约1克,常见物品如1枝铅笔约10克、1个鸡蛋约50克等,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以克为单位的物品。

4、单位换算。

(1)让学生通过称一称、算一算等活动,理解1千克=1000克。如可以通过称2袋500克的盐,也可以称5袋200克的米等活动。

(2)用“kg”表示“千克”,用“g”表示“克”,并让学生说说在哪儿看见过这种符号。

三、练习。

1、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一个乒乓球重1()一袋洗衣粉重1()。

一管牙膏重100()一只鸡重2()。

一个小朋友重23()。

2、填上合适的数。

2kg=()g4000g=()kg。

7kg=()g8000g=()kg。

3、实践活动。

我的体重同伴的体重一个土豆我的书包自选内容。

我的估计。

测量结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正确认、读、写几分之一这样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2.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思考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3.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同时,了解人成长发育过程中的有关知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表达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经历分数的形成过程,初步体会分数几分之一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

【教学难点】建构起几分之一的表象,正确理解分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直尺、米尺。

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需求。

谈话:夏天热的时候大家都喜欢吃西瓜吧?

追问:怎么分,生预设;分成两块,追问:大小如何?生:一样大。

像这样分西瓜的情景,你在生活中还遇到过吗?

二、学习新课,探究新知。

1.观胎儿图,引出一半。

谈话引入:看课本的情境图,猜猜那个最小?

这个最小的叫胎儿,你看有什么特点?

预设:头大,很小…….

2.引入一半。

提问:(1)你估计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多少?

预设:1.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多一点。

2.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一半少一点。

3.胎儿的头长约占整个身长的一半。

小结:当胎儿生长8周时,他的头长约占身长的一半。

提问:怎么样是一半,你能举个例子吗?

老师这里有一个苹果,你能找到它的一半吗,来试一试?(出示苹果)。

学生边操作,边讲解。教师帮助补充。

提示:把苹果分成的这两半,大小怎么样?生回答预设:一样大小。

像这样我们把它叫做“平均分”也就是平均分成了两份,一份就是一半。

3.发挥想象,创造符号先动手创造一半。

刚才大家找的很高,那么一半怎么表示出来呢?你想怎样表示,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一下?可以画图,也可以用符号。

(1)学生自由想象,进行创造。可以小组交流。

(2)反馈交流、说明创意。

4.引出分数。

过渡谈话:大家非常善于思考,相处了这么多的方法,在数学上统一用1/2来表示,像这样的数叫做分数,也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内容。(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引导学生从胎儿图中发现:胎儿身长平均分成2份,每一半都是两份当中的1份,用1/2来表示。

演示分数的写法,

(一)操作学具,认识分数1/2。

1.动手折,拿出圆形纸片折一折,找到它的1/2,可以简单地涂一下表示。

2.作品展示,师生共同评价交流:

3.你能找出长方形的1/2吗?

(可能出现的情况)。

情况一:横着对折。

情况二:竖着对折。

情况三:沿对角线折。

注意:在交流过程中,不要漏掉“平均分”三个字。

3.深入思考:

把一张圆形或长方形纸,同一张纸,尽管折法不同,但都是平均分成了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二)判断对错,巩固1/2,引出1/3。

明确要求:现在老师要变个魔术,魔术当中会出现几个图形,如果涂颜色的部分能用1/2来表示就说对,不能的就说错。

魔术一:平均分成两份的圆形。

魔术二:平均分成两份的长方形。

魔术三:没有平均分成两份的三角形。

学生阐述理由,进一步感悟平均分在分数中的重要性。

魔术四:平均分成3份的正方形。

让学生说一下原因,由此分析,可以用什么表示。为什么?

这个图形对学生来说可能有些难度,力求学生在辩论中获得对1/3的理解。

(三)观察图片,自主认识1/4。

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胎儿的头长约占身长的1/2,那么婴儿的头长约占身长的几分之一呢?(看第二幅婴儿图)。

(1)学生估计。

(2)你怎么看出来的?谁来说一下。

(3)概括提炼:

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可以用1/2表示;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每一份可以用1/3表示;以此类推,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4份,每一份就可以用1/4表示;如果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n份,每一份就可以用1/n表示。

(四)利用材料,探索其他分数。

1.初步感知:除了1/2、1/3、1/4,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

让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分数是无穷无尽的。

(1).涂一涂,创造几分之一。

拿出正方形纸片,折一折,或者画一画,把其中的一份用彩笔涂上颜色,然创造出你喜欢的是几分之一。

(2)作品展示,反馈交流。

渗透:1.通过交流体会不同的大小的正方形表示的分数可能相同,大小可能不同。

2.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相同大小的正方形图片,分的份数越少,一份就越大。

小结:不同的图形也能表示相同的分数,但表示的大小可能不同。

(六)巩固分数。

练习:

读写分数:

1.1/21/41/51/8读一读说说各部分名称。

2.出事自主练习1题。

三、回归生活,找出分数。

1.联系生活,寻找分数。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1.课后继续寻找生活中对分数的应用。

2.这节课你都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啊?

【板书设计】。

分数。

小学数学三年级《认识角》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目标:

1、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条边和()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你能画出一个角吗?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四、先学。

1、看一看: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1)、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小学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1、经历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过程,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基本特征。

2、培养、操作及思维的能力。

3、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

多媒体课件教学。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出示教室立体图。

谈话: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找一找藏在我们教室中的数学知识。在教室里你们能找出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吗?先用手沿着边围一围,再让我们把它描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2、举例。

生活中像这样的僵局还有很多,可见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它们都有各自的特点,今天这节课我们就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3、研究长方形的特征。

(1)猜想。

请学生汇报。

(2)验证。

(3)班内交流,总结。

提问:你发现长方形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板书:长方形四条边,对边相等)。

讲述:我们把相对着的边叫做对边,相邻边叫做邻边。

提问:你是怎样知道长方形的对边相等的?指名回答。

除了这两种方法以外,老师发现还有小朋友用其他的方法发先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指名回答并在展示台上演示。

小结:刚才同学们用折、量、比这些方法说明了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讲述:通常我们把长方形长边的长叫做长,短边的长叫做宽。

提问:长方形的角有什么特点呢?指名回答并板书。(四个角都是直角)。

你是怎样发现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呢?指名回答。(用三角形的直尺比一比,课件演示)。

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动手发现了长方形有四条边,对边相等,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就是长方形的特征。

4、研究正方形的特征。

通过电脑演示长方形的变化,呈现正方形。指出:长方形的长缩短到和宽相等,这样就成了一个正方形。

引导学生依据研究长方形边和角的特征的方法,自己去发现正方形的特征。

全班交流并总结出正方形的特征。

讲述: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叫做边长。(板书:边长)。

3、比较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二、应用拓展。

1、在钉子板上围一个长方形,再将围成的长方形改成一个正方形,说说围成的图形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用两副同样的三角形,分别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3、用长方形纸折出正方形,并说明折出的为什么是正方形。

4、剪出一个正方形。

(1)照样子剪出图形,再看看是什么图形?

(2)说一说,剪出的图形为什么是一个正方形?

5、动手测量。

(1)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先量一量,再填一填。

(2)先估计数学书封面的长和宽大约各是多少,再量一量。

6、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6题。

三、全课小结。

小学三年级数学认识小数教案汇集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101页。

教学目标。

1、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一位小数,知道小数各局部的名称。

2、使同学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活动,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增强与同伴合作的意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使同学通过了解小数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小明和好朋友小红一起到新星文具店购买文具,文具店里的东西可真多啊。(课件出示文具店的情境,图中标明四把三角尺或直尺的价格,分别是:2角、5角、8角、3角。)。

二、联系实际,探究发现。

1、教学整数局部是0的小数。

(1)提问:小明想买一把尺子,猜猜他可能买哪种价格的尺子?

根据同学回答板书:2角、5角、8角、3角。

同学回答的同时,对应着上面的价格板书:2/10元、5/10元、8/10元、3/10元。

提问:你能分别说说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表示的意思吗?

引导:像上面的2/10元、5/10元、8/10元、3/10元,还可以用小数来表示。(边讲解边板书)如:2/10元可以写成0.2元,0.2读作零点二(师生齐读)。也就是说,把1元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2份既可以用2/10元来表示,也可以用0.2元表示。

提问:你能说说0.2元表示什么意思吗?会写这个小数吗?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5/10元呢?

追问:0.5元表示什么意思?

同学回答后练习读、写0.5。

再让同学说一说怎样用小数表示8/10元、3/10元,并读、写0.8和0.3。

谈话:小数在我们生活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我们再来看一些例子。

(2)课件出示例1的情境图。

提问:图中两个小朋友在做什么?他们量得的结果是多少?

再问:你能用米作单位分别表示课桌面的长和宽吗?(同学分别用5/10米、0.5米表示课桌面的长,用4/10米、0.4米表示课桌面的宽。)。

(3)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课件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的尺子图。

课件出示相应的填空,谈话:你能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吗?先想一想怎样填,再在书上第101页的第1题中填一填。

同学练习后,指名汇报。

(4)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课件出示题目,指名口答。

提问:仔细观察这些分数,分母都是几?

小结:十分之几用小数表示都是零点几。

(5)游戏:对口令。

教师说一位小数,同学说表示几分之几,或教师说几分之几,同学说小数。同桌相互做游戏。

2、教学整数局部不是0的小数。

提问:你能用小数表示圆珠笔的价钱吗?自身先试一试,再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

全班交流,并读、写1。2元。(着重让同学说一说自身是怎样想的。)。

再问:怎样用小数表示笔记本的价钱呢?

小结:用小数表示几元几角,可以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提问:今天我们认识的小数和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

讲解:我们以前学过的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是自然数。0也是自然数,它们都是整数。像上面的0.5、0.4、1.2、3.5都是小数。小数中间的点叫小数点,小数点的左边是整数局部,右边是小数局部。(相机板书:小数点、小数局部、整数局部)。

提问:你能写出两个小数吗?读给同座位同学听听,并指出小数的整数局部和小数局部。

指名汇报。

三、应用与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

让同学做在课本上,集体订正。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课件出示)。

先读出这些商品的价钱,再说一说是几元几角。

3、找朋友。(把分数和相应的小数用线连起来,题略)。

4、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同学独立练习,并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四、总结延伸。

提问: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延伸:今天我们学习的都是一位小数,以后我们还要进一步学习位数更多的小数,更全面地认识小数。假如感兴趣,同学们可以自身找一些资料看一看。

小学数学三年级倍的认识教案

知识与技能: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也叫公里,知道1000米=1千米。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知一千米的长度,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并通过观察、推究等方法明确1000米=1千米,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推理能力,并且通过教学内容能够喜欢体育,培养学生锻炼身体、积极学习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1千米=1000米,及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使学生亲身体验1000米长度,建立1千米的空间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建立联系。

1、在之前的学习中,咱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呢?能从小到大背出来吗?并且用手表示每个小单位。

教师板书:毫米(mm)、厘米(cm)、分米(dm)、米(m)。

2、我们一起用手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的长度。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1、同学们,观看过体育盛事——奥运会吗,在奥运会中有些什么比赛?学生思考回答。

2、那么跑步比赛中有一些什么项目呢?学生列举100米、200,米、400米、800米、1000米、1500米、3000米等。

3、跑步比赛中都是在规定的跑道内完成,你们试跑过这些长度的锻炼吗?在跑步比赛中最长的运动是什么项目?——马拉松(ppt展示)。

5、学生推想:1千米=1000米(因为1000g=1kg)通过孩子们已知的知识构架能够清楚地推出此公式。

三、切身体验,感受长度。

2、估想:1000米是多少个100米,那么在操场上会跑多久就是1000米了呢?

(学生快速的思考,有的在草稿本上计算,有的自己默默的想)。

3、总结出正确的圈数:200+200+200+200+200+200=1000(米)。

4、那么平时我们在操场上跑操正好是5圈,也就是1000米的真实长度,下面和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感受。

四、分享感受,继续探究。

1、全班共同分享感受。

先让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然后教师组织班上交流。

2、那么我们再次来从小到大把咱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整理一遍。

教师板书:毫米厘米分米米千米。

总结:在计量比较远的长度时我们通常用千米(公里)作为单位。

3、想一想:如果我们要完成3000米,得在我们的操场上跑多少圈?学生思考后得出结论:200米一圈得15圈才能完成3000米。

那么,3000米有多少个1000米呢?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3个。

4、算一算。

6000米=()千米5千米=()米()米=7千米。

9000米=()千米3500米=()千米+()米。

5、小结:

整理板书: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五、看书质疑,巩固练习。

1、看一看书,想一想还有什么地方不懂或是有疑问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小学三年级认识小数的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2.通过观察思考、比较分析、综合概括,经历小数含义的探索过程,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会讨论交流,与人合作。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通过了解小数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能认、读、写小数部分是一位的小数,知道小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学难点:初步体会小数的含义。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探索。

(1)认识整数部分是0的小数。

1.情境引入,借助长度单位认识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想买一张合适的书桌,(出示例题图)。他需要的书桌是怎么样的?学生观察图片,说说书桌面的长和宽。

根据学生的回答提问:5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是5/10?

4分米是几分之几米?为什么?

师要据学生的回答同时出示1米的纸片,演示:如果把1米平均分成10份,1份就是多少?也就是十分之几米?(引导学生说出1分米,师板书)所以5分米就是这样的5份,也就是5/10米;4分米就是这样的4份,也就是4/10米。

介绍:(板书)5/10还可以写成这样的形式:0.5。

你以前见过这样的数吗?这样的数叫(板书:小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小数,看谁先和小数交上朋友。

0.5读作:零点五,0.5米就表示5/10米。

0.4米呢?它表示什么?

写了后,介绍小数各部分名称,正确板书小数的写法。

学生在练习本是练写上面两个小数。

2、练一练:

想想做做的第1题。

学生独立填写,汇报交流:你为什么这样填?

3、比较:

仔细观察这些数量,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竖着看又有什么发现?(小组讨论)。

什么样的分数可以写成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什么?

小结:十分之几可以写成小数零点几,零点几就表示十分之几。

4、一位小数的读写。

谁来把写成的小数读一读?同学们都会读了,写的时候,你觉得要注意什么?

(小圆点的位置及写法)师范写一次。

4、想想做做的第3题(小黑板出示图)。

这里的正方形被平均分成了几份?根据图上提供的信息先写出分数,再写出相应的小数。学生独立完成,同桌交流,全班反馈。(鼓励学生一图两用,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涂色和没涂色的部分都能用分数和相应的小数表示。)。

(二)认识整数部分不是0的小数。

创设情境:小明买好了书桌后又选了两样学习用品(出示例图)。

1、营业员正好在为这些新上架商品以元作单位标价,你能和营业员一起来正确标价吗?(小组讨论)。

2角是多少元?(引导学生先用分数表示再用小数表示)。

为什么1元2角是多少元?你是怎么想的?3元5角呢?

学生想后指名回答。

根据回答。

板书:1元2角1.2元1.2读作一点二。

3元5角3.4元3.5读作三点五。

谁来读一读这几个小数?

小结:几元几角分成两部分,几元和几角,先把几角表示成“零点几元”,再和几元合起来就是几点几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师铺。

分类:读一读这四个小数,如果要把这四个小数分一分类,你觉得应该怎么分?为什么?

生独立思考,指名回答。

1、今天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小数,关于小数,还有好多知识,你想知道吗?

让我们读一读89页“你知道吗”。

2、交流学到了一些什么。师板书小数各部分名称,并选择一个小数说说它的各部分分别是什么。

4想想做做的第4题。(要求学生先读出各小数)。

三、延伸。

实际上,小数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中处处可见,处处可以用到,只要我们细心观察。现在我们就来找找身边的小数。(自由发言)。

1、直线上也有小数、(完成第4题)。

这条直线上的小数你会读吗?为什么这个点上的小数是0.1?后两格为什么是1.2呢?

2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说明这样的填的理由。

引申:如果这条直线继续延伸,你会觉得还会出现哪些小数?

补充选择练习。

你还想知道哪些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教案设计

一、说教材。

毫米的认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第五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节。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厘米、米以及怎样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能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条件。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可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实际测量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

2、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认真细心的学习习惯。

3、使学生感悟到知识源于生活。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毫米,知道1厘米=10毫米。

教学难点: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新大纲也明确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因此为了全面、准确地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将注意: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知识产生了兴趣,就会主动探索、积极学习。在教学中,我抓住了小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课堂开始,就设计了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活动,一下子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学生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和探究中。

2、给学生充分的空间。

传统的教学老师包办过多,恨不得把许多知识瞬间都灌注给学生,留给孩子时间和空间过少,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这节课中,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在动手测量的基础上,感受到1毫米有多长,通过观察找到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这一切,都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发现和获取知识,享受成功的喜悦。

3、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联系生活创设问题是新课程精神的体现。在教学中设计了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大约是1毫米的物体;在练习中设计了改一改小马虎的日记,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建立了一定的生活常识,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三、说学法。

我们常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达尔文也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论的知识。”这些至理名言充分说明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为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努力做到“授人以渔”,我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学习方法:

1、合作交流法。

小学生天真烂漫,爱说爱动。合作学习首先满足了他们“说”的需要,在同一时间里,每个小组都有人在说,课堂成了说的海洋。学生在自己的“小天地”里感到自由、轻松,乐于大胆讨论、质疑,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注意倾听,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创造力有明显的作用。

2、动手操作法。

俗话说:“手是脑的老师”、“眼过百遍,不如手做一遍”。可见,手的动作对于人的智力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在本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摸一摸、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等多种活动获取新知,使学生整节课都处于主动积极的状态,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还使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乐于动脑的好习惯。

四、说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景,设疑导入。

首先创设猜一猜老师手中两本书哪本比较厚,哪本比较薄这一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让学生想一想学过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并用手势表示一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动手表示的过程中,温故旧知。再从毫米产生的两个维度出发:一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比较短的物体时产生的需要,二是所学长度单位测量物体不够精确时产生的需要,设置测量学生身边的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厚度这样的情境(数学课本的长度、宽度不是整厘米的,厚度不到1厘米),从而激起学生探寻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自然而然的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索,发现新知。

1、认识毫米。

先让学生自主观察尺子,再交流你看到了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电脑演示说明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2、体会1毫米的长度。

先让学生动手摸一摸1分硬币的厚度,再与尺子上面的小格比一比,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由此让学生感知1毫米的厚度,再用手势表示出1毫米的长度,请学生扮演毫米,跟其他同学说一说毫米的特点,说一说生活中哪些物体或哪些地方的长度或厚度接近1毫米。

3、操作演示,引导学生推理得出1厘米=10毫米。

先让学生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数一数尺子上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多媒体演示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从而验证得出结论1厘米=10毫米。

这一环节教学时,让学生自已去观察,在观察中发现新知,在交流中归纳新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学生的观察、动手实践等多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了解1毫米的概念,从而建立起1毫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这样很好的突出了重点,分散了难点,教师再充分运用知识的迁移作用,让学生去猜想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再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验证结论,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数学活动。

(三)、巩固练习,培养能力。

1、在尺子上指一指10、20、15、24、48毫米在哪儿?在这个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发现5毫米的位置,帮助学生快速找到几毫米的位置。

2、完成课本上的做一做。

3、量一量数学课本的厚度、长度、宽度。

4、填一填,填上合适的单位。

5、改一改,小马虎的数学日记。

这个环节在学生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一些具有综合性的题目,对知识进行巩固,使学生觉得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从而培养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热情。

(四)、全课总结,学生说自己的收获。

五教学效果预估。

整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学生从中获得了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

1.结合生活情境,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提高估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多媒体播放故事情境:今天是鸡婆婆的生日,公鸡兄弟俩给外婆准备了两盒礼物,一盒大的,一盒小的。哥哥拎着小盒的礼物,弟弟拎着大盒的礼物,走在路上,弟弟走得很轻松,而哥哥却越走越吃力。

提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你能猜一猜两盒礼物哪一盒重吗?

谈话:今天老师把这两盒礼物带来了,我们也来掂一掂。

提问:怎样才能知道两盒礼物到底有多重呢?(用秤称)。

二、动手操作,建立概念。

1.认识秤。

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都见过秤吧?谁来说一说你见过哪些秤?(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出示各种秤的图片。

谈话:今天我们先来研究盘秤(多媒体演示),上面的盘子叫做托盘,把要称的物体都放在托盘里,下面的圆盘叫做刻度盘,上面的刻度用来表示物体的重量是多少。仔细观察刻度盘,你看到了什么?(有10个数,一根指针,字母kg)。

讲解:称物品的.质量,常用千克作单位,千克也可用字母kg表示。(板书:千克kg)称物品的时候,指针指到1就是1千克(多媒体演示),指到几就是几千克。

多媒体出示用盘秤称西瓜、白菜的图片,要求学生分别说出它们的质量。

2.掂一掂。

谈话:刚才我们用秤称出了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一样重,都是1千克。1千克的物品掂在手上有什么感觉呢?在小组里试一试。

小组轮流掂一掂两袋盐和一袋花生仁。

指名分别掂三个盒子,找出其中1千克的盒子。

3.称一称。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给外婆过生日,小白兔也想给外婆过生日,它想准备苹果、黄瓜、土豆各1千克,你能帮助小白兔称出这些物品吗?(把课前准备好的苹果、土豆、黄瓜分发给各个小组)。

反馈时,各小组汇报,师生共同完成下面的表格: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

1千克苹果的个数。

5

6

7

4

1千克土豆的个数。

10。

8

7

6

1千克黄瓜的个数。

3

3

3

3

启发: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各小组称得的结果,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1千克的同一种物品,由于它们大小不一样,数量也可能不一样。

4.估一估。

提问:(拿出鸡蛋)能估一估多少个这么大的鸡蛋大约重1千克吗?

验证:1千克鸡蛋到底有多少个呢?怎么办?(称一称、数一数)。

谈话:(拿出1个鹌鹑蛋)掂一掂,比较一下1个鹌鹑蛋和1个鸡蛋哪个重。

提问:1千克鹌鹑蛋的个数和1千克鸡蛋的个数哪一个多?1千克鹌鹑蛋大约有多少个?

三、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1.估体重。

谈话:谁愿意来称称自己的体重?(称两个学生的体重并告诉学生)。

提问:(指一个体重约在前两个学生之间的学生)你能根据前两个学生的体重,估一估这位同学的体重吗?(利用“轻一些”“重一些”等语言来引导学生估计,并称出第三个学生的体重进行验证)。

提问:你能根据刚才几个同学的体重,估一估自己同桌的体重吗?

请一个学生来验证同桌的估计。

要求:知道自己体重的同学,直接告诉你的同桌他估对了没有;如果不知道自己的体重,课后可以用秤称一称。

2.找体重。

多媒体播放情境:公鸡兄弟俩去了外婆家,那里有很多动物,他们来到一座小桥边,发现一个牌子(限重300千克),看桥的小松鼠拦住了他们:“要想过桥,你们必须去称体重!”于是他们一起去称体重了。

提问:限重300kg是什么意思?

出示:

老虎2kg。

大象70kg。

公鸡40kg。

小狗200kg。

小鹿900kg。

学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断。

四、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提问:你能和大家说说你的收获吗?(完成板书:认识千克)。

谈话:我们要想真正结识“千克”这个朋友,还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观察、多体验。

多媒体播放“生活中的千克”录像片断。

三年级数学教案:吨的认识

“吨”这个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为了帮助学生对质量单位“吨”有一具体的感性的认识,教材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说明“吨”在生活中的应用。然后结合大米的重量,帮助学生在已经掌握的质量单位千克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吨”的概念,并揭示了“吨”与千克之间的进率,1吨=1000千克。通过让学生计算每个同学体重按25千克计算,40个同学的体重有多少千克,是几吨?通过推算,帮助学生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吨与千克的换算同千米与米的推理过程相同。因此教材未安排例题,而由学生自己试做。教材在练习中安排一些题目,以提高学生对物体重量的估计能力。

学情分析。

“吨”是一个比较重的单位,教学中不能像对待千克那样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这就给1吨的观念的建立带来了困难。然而学生对于“吨”也不是完全空白的。首先学生已经建立了1千克的观念,为“吨”的教学准备了数学基础。其次,他们对于生活常见的物品的重量也有一定的体验,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经验基础。第三,“吨”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比较广泛的,学生对此不会毫无印象,这就为“吨”的教学准备了生活基础。所以,本课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学生对常见物品的重量的体验,引导学生通过想象与推理,由浅入深地建立1吨的观念。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感知和了解吨的含义,通过想象和推理初步建立某些物体1吨重的观念,培养用吨这个单位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

2、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3、在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和难点。

初步建立1吨的观念,能进行吨与千克的简单换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估计教师的体重。

学生自由估计。

提问:你为什么而不用“克”作单位呢?

2、引入“吨”。

(1)感受几个大型动物的体重。(幻灯片)。

学生读,想象其重量,同时感受这些重量用“千克”做单位比较麻烦。

(2)出示几个大宗物品,让学生想象这些物品的重量。(幻灯片)。

让学生感受物品都很重。

(二)亲身体验,感受并想象1吨的'重量。

1、体验25千克大米的重量。

每组一袋25千克的大米,学生搬,感受其重量。并在小组、班级内交流自己的感受。

计算:1袋大米25千克,4袋大米多少千克?40袋呢?

教师指出:每袋大米25千克,40袋大米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提问:2吨是多少千克?5000千克是多少吨?10吨是多少千克?

想象:如果让你搬1吨的大米,会是什么样的情况?

指出:1吨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是很重的。

2、利用想象和推理,进一步感受1吨的重量。

提问:全班学生的体重有没有1吨?

学生猜测,然后师生共同计算。

指出:同学们的平均体重是30千克,33个同学的体重接近1吨。

3、利用常见的物品,想象1吨的重量。

(1)出示图片,先在小组里说说图片的意思,再在班级内交流汇报。(幻灯片)。

提问:80袋水泥重多少吨?

(2)出示下面的图片,自由选择其中的物品,想想需要这样的多少个物品的重量才够1吨。(幻灯片)。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说,再在班级内交流。

(三)实际应用,深化认识。

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提问:在生活中的什么地方见到过用“吨”作单位?

(四)总结全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能把你的收获写到今天的数学日记中吗?

学生写完后,班级内交流。

2、送给学生的话:(幻灯片:配乐呈现)。

生活中有丰富的数学,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观察者、思考者。

数学中有无限的奥秘,希望同学们能做一个探索者、发现者。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的: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平面图形的基础上,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周长。是一堂概念与计算相结合的课,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三年级(上)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五单元中的第一节《周长的认识》。新课标里提到“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针对这一特点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生活实际,本课时的知识、能力、情感目标分别为:

1、结合具体图形,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并能指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能测量并计算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等图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知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贯穿全局、带动全局的核心内容,它是由各部分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周长的概念以及周长的计算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个知识的掌握与否直接影响到今后学习各种图形的周长计算。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知道周长的含义。

(三)教学难点:

理解周长的含义。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树叶、红领巾、直尺。

学具准备:每位学生准备一片树叶、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测绳、卷尺、彩笔、直尺等。

二、引导学生学习所采用的主要方式方法:

赵老师教态亲切自然,使用儿童化的语言,遵循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原则,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实际,注意通过直观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选用的主要教学方式方法是直观演示为主,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思维、自学讨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法有机配合使用。

三、教学过程:

(一)探索研究,引入概念。

重视创设情景。数学知识的学习有时是枯燥的.,特别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的开始就吸引每一位学生的眼球,抓住每一个学生的心往往对整节课的成功与否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本节课中,赵老师从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形入手,接着创设了问题情境,驱动了学生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赵老师的这节课学生兴趣高涨,进行了充分的活动,并且在通过摸一摸、描一描、量一量、算一算等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充分的体验中,感悟到了周长的实际含义。教学过程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这一理念。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

1、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建立概念。

首先利用大屏幕向学生展示了澡盆、地图、树叶等图形以及它们的周长,给了学生美的享受的同时,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通过描树叶的边线,得到树叶的轮廓。活动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也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切实有效的数学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为了确实达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老师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理解图形周长的含义,探索一般图形周长测量方法的过程。设计了许多活动,比如“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说一说、摸一摸;比如测量周长活动,而且每种活动都有明确的目的,同时给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体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为下节课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做好准备。

2、在有意义的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

让学生量一量头围、腰围,通过这个环节拓宽对周长意义的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的具体操作后,教师揭示了周长的概念,学生对周长有初步认识之后,出示学生课前准备的叶子标本、纸剪的各种具体图形,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这些图形的周长,从而使学生对知识进行类化,体会到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征的许多具体内容的概括。

3、在一系列基本练习和变式练习中深化概念。

小学生思维正处于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思维过程对具体形象存在着依赖性。赵老师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了达标练习,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周长之后,通过描一描周长这一操作活动,拓宽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建立丰富的表象,进一步认识了周长的意义。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练习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在测量后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出现了不同计算方法,体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且为后面学习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因势利导,探索发现。

探索发现,是指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变重讲轻练为边讲边练,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多种感官参加学习数学知识的活动。本节课赵老师实现了两次飞跃:一次是从感性到理性的飞跃;一次从理性到实践的飞跃。

在学生对周长有了感性的认识之后,让学生理性的思考,讨论要求出这些图形的周长怎么办?讨论有两种情况:1、用绳子套在图形上量,再把绳子拉直用直尺量绳子的长度。2、量出各条边,再把各条边相加。通过动手操作,让他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但是具体要量几条边呢?通过观察发现有的图形没有必要把所有的边都量出来,相同长度的边只需要量一次就够了(如长方形、正方形)。这样学生在自身的探索讨论下很容易的就求出了这些图形的周长。

在学生展示出不同算法之后,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计算方法,新课标提倡算法的多样化,而现实生活中正正规规给出长宽求周长的例子少之又少,为了更好的将所学知识运用与生活实际,学生讨论出的方法不唯一,不总结公式。

四、解决实际问题。

1、把图形套在方格中,用数格子的方法数出图形的周长。引导学生认真、细致地观察图形,并通过数格子的方法,数出不规则和规则图形的周长。让学生直观的感觉到图形的周长和图形大小无关,只和组成图形的边长有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一步深化对周长概念的理解。

2、新课标里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学生掌握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让学生回家求出饭桌和地板砖的周长,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五、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如:让学生摸一摸树叶、红领巾的周长时,不要一会是边线,一会是长方形;在给周长定义时也说成是图形一周的总和叫周长,而完整的应该是图形一周的长度的总和叫做周长。

(二)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如在测量头围、腰围时可让学生先估计一下,再进行测量。测量时不应该在衣服的表面来测,这样测出的结果误差较大。

(三)课上讨论的时间少了点。应该把讨论和教学过程有机地融合起来进行,不要把讨论当成一种形式架空了。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2、知道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践、操作和推算,让学生体验、联想,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三)情感与态度:

感受千米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体会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2、熟记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并进行初步的应用。

教学难点:建立1千米长的观念。

课前活动:

1、请学生沿100米跑道走一走,记录走完100米所需的步数。(一步大约是半米,100米大约走200步)。

2、以小组为单位测量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软尺。

教学过程:

一、多元复习、需求导入:

(一)多元复习。

1、同学们!你们知道自己的课桌有多高吗?先估计一下,再用软尺测量。

2、咱们上课的教室有多高呀?谁来估计一下。

3、大家在回答问题时,用到了两个学过的长度单位米和厘米,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米m,厘米cm。

(二)需求导入。

1、(出示图片)北京到天津的'距离能用米和厘米作单位吗?用厘米做单位是1000厘米,用米做单位是120000米。

2、读一读,说说读这两个数时的感受。

(预设:不会读、数太大了……)。

3、谁能换一个单位表示?读一读,说一说感受。

(120千米,数比较小,读起来容易。)。

(预设1:能,可以换成千米。出示:120千米。)。

(预设2:不能,不知道。引导:可以用千米表示。出示:120千米。)。

二、利用体验、认识“千米”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

千米也是国际通用的长度单位,你们知道它还叫什么吗?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千米(公里)km。

2、了解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1)同学们说一说在哪儿见过或听过千米这个长度单位?

(2)老师找到了一些用千米作单位的数据,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出示图片:长城全长大约6700千米;地铁1号线全长大约30千米;珠穆朗玛峰大约高9千米;地球的最深点在斐查兹海渊,深度大约为11千米。

(3)说说测量什么长度时适合用千米作单位?

小结:特别长、特别深、特别高……。

3、猜测1千米有多长。

同学们猜一猜1千米有多长?同学们谁猜的对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三、推算联想、感悟“千米”

1、在手拉手活动中,初步感悟1千米。

(1)同学们知道1米有多长吗?用手比一比。

(2)请5个同学手拉手,说说大约有多长?

(3)10个同学手拉手呢?100个同学呢?

(4)1000米有多长,需要几个同学手拉手?

(1000米很长很长……)。

2、通过教室的长度累加,再次感悟1千米。

(1)知道咱们的多媒体教室有多长吗?咱们手拉手量一量。

(2)算一算,1000米相当于多少间教室排列在一起的长度?感觉怎么样?

3、借助学生的活动体验,进一步感悟1千米。

(1)(出示图片)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走完100米跑道,大约走了多少步?

(2)小组汇报:学校内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是100米?

(从学校操场的东墙一直到西墙之间的距离大约是100米。)。

(从学校大门一直走到学校小操场的南墙大约是100米。)。

(3)照这样计算,1000米要走几次?大约走多少步?

(4)走10个100米的距离和走2000步的距离大约都是1000米。

4、以周围环境为素材,深入感悟1千米。

(1)以小组为单位说一说:从学校出发到哪儿的距离是大约是1000米?

(2)展示长度是1000米的路线。

出示图片:从学校门口到京深海鲜城的距离大约是1000米;

从学校门口到肖村的火车道距离大约是1000米。

5、揭示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

(1)1000米也可以写做1千米。不过,1000米和1千米听起来不太容易区分,谁能想个办法通过不同的朗读,把它们区分开。

出示:1(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2)我们之前猜测1千米的长度对吗?

(3)千米和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会用字母表示吗?

板书:1千米=1000米1km=1000m。

小结:1000米也可以写作1千米。

(4)填空。

2千米=米3000米=()千米。

6000m=()km12km=()m。

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巩固新知、拓展提高。

1、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1)从学校门口到宋家庄地铁站口大约2()。

(2)一支铅笔大约长18()。

(3)学校的旗杆大约高7()。

(4)中国的领土从东到西最远大约长5500()。

2、计算。

(1)一节地下管道的长度是20米,()节管道的长度是1千米。

(2)公共汽车1站大约长500米,()站之间的距离是3千米。

3、解决问题。

600米。

学校足球场。

350米700米400米。

图书馆小明家。

650米。

4、丰富知识。

(1)还有比千米更大的单位,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光年)。

(2)读一读:光年是指光在真空中行走的距离,它是由时间和速度计算出来的,光行走一年的时间叫“一光年”。即约九万四千六百亿千米。

五、畅谈体会、课外延伸。

1、请同学们谈一谈,学习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和感受?

2、课后用步测法测量:

(1)从哪儿到哪儿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2)从家到学校的距离大约是多少千米?

板书。

三年级数学《秒的认识》教案

教学内容: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第3页例1及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使学生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能够用给定的一个方向辨认其余的三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等数学活动中,体验生活中需要用到方位的知识,探索辨认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发展学生的空间的观念。

3.情感与态度目标:能够积极参与辨认、描述、交流物体所在方向的数学活动,并在活动中体会方位知识的作用和价值,感受方位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能根据自身方位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教学难点: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教具学具:写有东、南、西、北的标牌各一张,校园平面示意图记录纸每人一张。

教学过程:

一、创造情景,导入新课:

1.让学生说说“前、后、左、右、向左、向右、向后转”。复习和感受方位。

2.组织学生活动:面向黑板,指一指前、后、左、右。

3.师:“谁认得东、西、南、北方向?你是怎样认识的?”

4.全班学生分四组按如下形式站好。(也可以给各组取组名)。

第二组。

第四组第一组。

第三组。

3.有没有更好的方法来描述这四个组的位置与方向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东、南、西、北。

二、探究新知。

三年级数学教案认识周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操作,实践,感悟周长的含义,了解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一周边线的长就是它们的周长。

2,通过围,量,算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测量,计算周长的多种方法。

3,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思考能力,享受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体会周长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周长。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尺子,树叶,卡片等。

一,创设情境,感受周长。

【描一描】。

1,同学们,天是越来越冷了,到处树叶飘落。老师来的时候搜集到了一些树叶,想欣赏一下吗你收集了哪些(举起来)这些树叶真漂亮,你能在纸上描下它们的形状来吗请你拿出一张纸,选择一片最喜欢的树叶,用彩笔一笔描出它的轮廓来。开始吧!

【说一说】看我们画的图形,这画的其实就是树叶的什么啊树叶的边线就是(树叶一周的长度)。

【摸一摸】那我们能一起摸一摸你手中树叶一周的边线吗边摸边说说什么是它一周的边线。(一名展示说)。

(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学习数学,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师展示了许多漂亮的树叶,给了学生美的享受以后,学生有了得到树叶的欲望;紧接着教师创设了第二个教学环节,又让学生用描的方式把图形保留下来描树叶的轮廓,短短几分钟描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在不断地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教师就抓住了学生的心态,使课堂气氛骤然升温。教师又让学生通过说一说,摸一摸活动,使学生把周长这个抽象的概念与生活联系起来,加深了学生对周长的理解。)。

【指一指,说一说】我们通过树叶的边线,认识了树叶的周长,下面我们来看这幅图(课件出示游泳池,),你能指出他的边线吗先指给同桌看看,然后指名上台指。池口边线是什么颜色黑色的一圈就是池口的边线。那么这游泳池池口一周边线的长我们就叫做池口的什么呢(周长)。

【看一看】在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周长还有很多,看。(课件出示其他图片)。

【描一描】。

刚才我们认识了物体上的边线,那这些平面图形有边线吗如果选择你喜欢描的一幅你选择谁能一笔描出它的边线吗其他人都能吗(课件练习2)打开书翻到62页,拿出水彩笔,选择一幅自己喜欢的图形,用一笔描出来。

描完后展示。我们同学沿着图形的边线描了一周,这一周的长度就是图形的周长。谁来说说它们的周长(长方形先开始)。

总结:通过刚才的活动我们发现无论物体或图形一周的长我们都可以叫做边线,而这一周边线的长就是他们的周长。

【练一练】看我们同学学的这么认真,两只小甲虫也来凑热闹拉,它们把树叶当成了运动场,我们来看一看那一只爬的才是树叶的周长(课件)。

(教师进一步来揭示周长的含义,通过实际物体的边线周长抽象到平面图形的周长,再到数叶的小甲虫围周长的富有童趣的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建立,完善周长的概念,同时为周长的测量引入到实际物体埋下伏笔。从课堂上学生的反映来看,这样的设计不但能赋予枯燥的学习内容以纯真的儿童气息和快乐的生活情趣,而且切实帮助学生建构了对周长的理解,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三,引导探究,测量周长。

【测量周长】1,那么小甲虫到底爬了多远我们有办法测量吗谁来说说(集体交流)然后同桌合作测量树叶的周长。

2,试一试:是不是所有的周长都要围一围呢请看,谁先说说它的周长是什么你有什么好办法可以知道它们的周长,同桌各选一个量一量,算一算。

小结:我们用不同的方法测量出了树叶和平面图形周长,说明我们一定是要根据物体的形状特点和条件选择合适的方法,直线图形选择直尺比较合适,曲线图形选择围的方法比较好。

3,老师这还有一个图形,(出示五角星)你用什么方法测量它的周长呢。

有不同的方法吗。

(计算简单图形的周长是教材的基本要求。先让学生从数叶的周长的测量过度到平面图形的周长测量,这样符合儿童的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进而总结出周长的测量的一般方法,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探索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内化:曲线图形采用化曲为直的转化方法,象这样一些直线图形的周长,要先测量出边长,再计算所有边长的总和,能根据周长的含义来计算简单的平面图形。)。

【练一练】。

你怎么算的(结合学生的算法板书)。

同学们真聪明,不仅会用各种方法计算周长,还能感借助方格图,求出各种图形的周长。

(在方格纸上计算平面图形的周长重点是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可以结合平面图形的特征,在计算时采用简便方法,从而为后续的学习作好铺垫。特别是对于不规则图形周长的计算,学生想出了许多可行的方法,渗透了转化,割补等重要的数学思想。)。

四,拓展延伸,运用周长。

【总结评价】。

【拓展】。

今天的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广泛了,(课件)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随处可见。

做树叶书签。今天你们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老师希望大家一起记住这个时间,我们可以把我们喜欢的树叶制成书签。在背面写上上课时间。展示(成品)。

文档为doc格式。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