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对兵官健康教育的运用论文(汇总16篇)

时间:2023-12-16 19:43:26 作者:紫薇儿

通过比较范文范本和自己的文章,我们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在下面的范文范本中,我们可以找到一些优秀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方式,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一)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工作流于形式。整体看来,我国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首先,仍然有部分学校没有设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也没有系统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有些学校建立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由于高校在思想层面上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如经费的匮乏、配套设施的不完备、教师力量薄弱、监督和评价系统的不完善等等,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而缺乏显著成效,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形同虚设。

(二)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和评价机制。首先,在管理机制上比较混乱,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归口不一。调查显示,有70%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挂靠在学生处、团委等部门;23.4%挂靠在心理系、高教所等业务部门;6.6%挂靠在医院。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身兼数职,造成资源和精力的分散,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二是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系统,对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成效也无法做出科学的评价,这也是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心理健康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大多数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资源的短缺会导致一系列的消极结果:日常设备短缺及陈旧,专业设备落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科研经费短缺,工作开展方式受限等。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需要一些日常工作必备品,如办公用品、电脑、书籍等,还需要一些专业设施,如心理咨询室、心理资料档案室、治疗室、心理测试软件等。由于资金短缺,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处于被动地位。

(四)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首先,心理教师数量严重不足。据统计,国外高校专职心理咨询人员与学生的比例大致为1∶400,而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师生比例不足1∶5000。而且很多老师是兼职教师,即便是全职教师,还会兼顾着其他方面的工作,导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面向全校大学生开展,可能受众只是一小部分;其次,心理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心理辅导咨询是一项专业性和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只有经过系统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培训,拥有较多的实践经验,才能独立从事此项工作。而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半路出家,如目前对72所高校的调查发现,德育教师占55.4%,心理学教师占20.8%,医务人员占17.4%,其他占6.4%。这里很多人员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不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不知道心理咨询的技巧和原则,把心理咨询等同德育教育,随便聊聊天,说教就可以了。而心理咨询是一门科学,如果处理不好,会对个人和社会造成更大的伤害。

(一)转变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系统性。主管部门及相关领导要转变以下认识: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教育,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渗透在所有教育活动中的一种教育信念和态度;二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工作,而是面向全体学生,以预防和发展为宗旨,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哪一个部门或者几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事情,而是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的共同任务,学校各部门要积极配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层面,确保心理健康教育事业得到顺利发展。

(二)增加经费投入,保证工作顺利开展。经费问题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举步艰难的“瓶颈”问题,一定的经费支持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物质前提和保证。各高校领导应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将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到学校发展规划中去,建立专款经费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引进专业人才,建立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及相关软件的购买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等,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持续有效地进行。

(三)完善评价体系,保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第一,要建立一套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评价体系,工作评价采用具体的指标来衡量,根据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工作内容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指标细分,不同的工作内容和工作开展方式采用相应的指标来衡量;第二,在评价方法上,要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评价体系的建立,不仅可以总结以往的工作经验,发现问题及不足为以后工作打下基础,同样也为监督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首先,加强专业咨询师队伍建设,吸收一定数量的既有心理学背景又有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吸纳大学辅导员进入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队伍。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最多,也最易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对他们进行一定的心理学及心理咨询知识技能的培训,用心理学角度去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深入和普及;第三,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制度,定期对专兼职教师进行培训,不断地提高他们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备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真正发挥这支教师队伍的作用。

1、建立心理档案。为大学新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把心理测评作为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控制一体化的心理工作机制中首要环节和基础工作,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统计、分析,根据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和存在的问题类型制定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案;对普遍存在的一般心理问题采用座谈、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进行干预,对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体辅导,并联系其辅导员,加强对这些学生的关注。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首先,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高校的公共必修课。这样可以使每位学生能够系统的学习心理卫生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式,增强对自我心理健康的关注和调节;其次,进行课程改革,根据大学生的实际心理状况,选择贴近学生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并且课程采用更加灵活的授课方式,比如情景体验、案例讨论、团体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师生的互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心理教学中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做好心理咨询工作。除老师定期值班咨询外,开通多种心理咨询途径,如电话咨询、网上咨询、心理信箱等,使大学生在遇到各种心理困扰时,都能及时得到心理老师的帮助,并做好咨询记录及咨询后回访工作,最终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4、建立心理危机预警机制。从人员组成、方法选择、措施制定等几方面建立心理应急预案,对于突发事件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使突发事件的消极影响得到有效的控制,在较短的时间内重建学生的心理健康。

5、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通过创办心理杂志、开设校园广播心理健康专栏、发放心理健康材料、观看心理健康教育影像、组织心理剧表演等丰富多样的宣传形式,形成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使学生在面对自身的困扰时,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能够积极主动地寻求心理援助。另外,通过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堂、工作坊等形式定期开展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积极心理学对兵官健康教育的运用论文

随着人类知识水平的提升,人们的思想认知逐渐突破新高度,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兵官所要承受的心理压力逐年增长,部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开始显露出来,给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也成为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依据积极心理学的视角,提高兵官心理素养,帮助兵官实现心理健康,对于提高社会稳定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积极心理学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seligman提出来的,十分重视消极心理学中忽视的人类积极品行,并将关注点聚焦在人类的长期生存上面,研究对象从具有心理疾病的患者转移到正常的普通人身上,让更多的心理学家可以意识到平凡人的内在潜力和成长动力。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处于明显的对立面,过去常说的消极心理学其实是从人类的心理疾病和心理治疗中衍生出来的,往往忽视人类的积极属性。如果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就会发现兵官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几点十分明显的问题:

(一)部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预防自杀教育。

心理学衍生的理由是为了帮助具有心理问题的病患解决心理問题,从而让他们过上正常人的生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心理学一直在挖掘具有治愈功能的人才。这些理由经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变得更加明显,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心理学对于人类进步的重要价值。不过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心理学在潜移默化之中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心理领域,而心理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自杀。自然而然,心理学演变成为研究病理学问题的专业学科,而在这种发展模式下,兵官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别的方向,重点也转移到消极心理问题、病态心理,特别是自杀问题。兵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预防兵官自杀,可是这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小部分内容,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不能将眼光局限在此。

说实话,目前大多数部队中尚未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兵官健康培育的重要内容,很多部队甚至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从始至终会将教育的重点放在具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身上,因此,这就会产生一些奇怪的现象,兵官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会将注意力全部放在具有心理问题的兵官身上,可是对于那些心理健康的兵官来说,缺少专业团队、资源和教育方法引领他们提高自身素养。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偏差,兵官接受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大多是消极被动的,例如预防精神疾病、心理问题等,长期接受这些知识的熏陶会产生一些不好的结果:大多数兵官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只针对具有心理问题的兵官,身心健康的兵官不需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另外长期的心理问题预防教育会给兵官的内心产生大量的消极暗示,导致他们没有空余的时间思考如何提升心理素质。

二、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有效措施。

长久以来,我国兵官心里健康教育的焦点一直放在传统心理学方面,本人认为,想要在部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充分运用积极心理学,必须重新审视教育目的,合理转换教育切入口。当今兵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意识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将积极心理学视为教育的指导思想,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学的深度融合,并将教育考核中心置于兵官的积极品性和内在潜力的挖掘上面,保证兵官内在积极思想被有效挖掘出来,从而帮助他们由内而外建立完善的心理素养,避免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

另外,兵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及时更新教育内容,结合兵官性格特征和思想,将教育方向转换为积极主义和乐观主义方向,重视人性好的一面,稳定兵官的积极情绪,将兵官的内在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奠定人文主义价值观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帮助兵官走向正确的人生发展路线,保障兵官的内在潜力可以发挥到最大。所以在进行兵官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我们必须注意:

(一)美德和人性的培育。

现实情况表明,每个人身上都存在不同的美德和品性,这些品性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展示出不同的风韵,并且伴随生活习性不断改变。加强兵官这些积极特性的培育,可以帮助兵官远离生活中的困扰,同时可以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让整个部队呈现出蓬勃向上的氛围。

(二)有效建立全面积极的兵官认知体系结构。

其实每件事都有积极的一面,一个人的心情如何不仅和事情有关,而且和个人对事件的认知有关,生活中处处都充满了快乐,只是有些人缺少发现快乐的心境。一旦个体形成系统的积极的认知体系,那么个体就会关注于事物的乐观因素,从而在每件事情中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进而放弃消极精神,增强自身的正向情绪。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将积极心理学和兵官的心理健康教育联系起来,将兵官心理健康视为教育目标,联系互联网+从而建立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心理弹性对大学生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j].李萌,贾丽霞,陈心月,房宁宁,张银玲.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1)。

[3]美国积极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现状[j].江雪华,申荷永.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04)。

[4]积极心理学运动及对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任俊,张义兵.学术论坛.(12)。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把积极心理学应用于教育教学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发掘学生的潜在力量及最终在整体上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新兴的的研究领域,是指利用心理学较为完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潜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研究方向[1]。其目的是采用积极的心态对人的众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发掘出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2]。当前,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儿童教育、企业管理等领域得到了大量运用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因此,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相结合,一方面拓展了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应用领域,对其在教育学方面的运用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创新;另一方面有助于深度发掘学生的潜力及好的品德素养,在最大程度上做到因材施教,从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标,心理学界一直充斥着模棱两可的说法,一说积极心理学主张从关注人类的疾病和弱点转向关注人类的优秀品质;一说积极心理学在主观水平上涉及有价值的主观体验,诸如幸福感、满足和满意、希望和乐观、充盈和快乐[3]。无论采用哪一种说法,积极心理学都已经对人们一直研究的心理学方向提出了巨大挑战,从根本上驳斥了以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防治心理疾病为目的.的消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探索人们内心的正能量,是一门研究人们各种心理现象中具有积极因素的方面的学科,成为了现今心理学发展领域的一个新方向。

一般情况下,提到心理学人们会下意识地认为这是一门研究人们病态心理现象的学科,认为学习心理学只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这种想法是从心理学诞生以来外界对其普遍的看法。但是积极心理学的产生则颠覆了人们的原有看法,其核心在于研究人们积极的心理现象,探索人们心中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帮助人们寻找并建立幸福感而非研究人们的病态心理问题。它从大众认知的心理学的另一个层面去研究心理学,分析人的心理现象,已经把心理学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分别是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研究;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社会环境研究[3]。积极心理学在这三个层面的研究是互通有无,相互联系的。对主观水平上积极体验进行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人们的积极经验,经验是人们在过去生活中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知识或技能,积极经验则指的是能给人们带来快乐、主观幸福感等正面情绪的知识技能;对个人水平上的积极人格特质研究实质是研究个人所具有的类似智慧、创造力、美德等积极向上的品质特征;对群体水平的积极社会环境进行研究则是对人们所处的学习生活的环境进行的研究,探索研究出能对个体潜能发挥有正面影响力的环境因素。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由主观到个体,再由个体到群体,涵盖了整个社会的构成因子,作为社会组成因子的一部分,学校就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因此把对社会整体进行的积极心理学研究应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中,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研究相应的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同样会产生积极作用。

1.对积极经验的研究。

教育教学中的经验不仅包括学生的学习经验同时也包括教师的教学经验。积极心理学在这方面的应用主要研究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学生的学习经验的积极方面。在研究过程中探索发现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中常常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产生快乐或是主观幸福感的那些积极经验,并将这些积极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互相结合应用于教育教学中,为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这一最终目的做铺垫。

2.对积极特质的研究。

学生在接受启蒙教育的时候就一直被灌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特质这一层面的研究就是从各方面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品质特征,从而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教师不只是简单地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更重要的是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发现学生潜在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学生确立以后发展道路的正确走向。

3.对积极环境的研究。

教育教学的环境包括教师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和学习环境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息息相关,两种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成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积极环境,帮助教师学生寻找最合适的教育教学环境,使他们最大程度上能够在积极环境中进行教育教学,从教师与学生这两方面优化教育教学的环境。

四、结语。

在教育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应该把对积极经验、积极特质和积极环境这三个层面的研究结合在一起,探索出教师教学和学生教育各自的优势并将二者结合在一起开展教育教学,最终在整体上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随着近些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多发,高校也开始逐渐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这远远满足不了现实的需求,加上很多学生资金投入的欠缺,很多工作没有做到位,起到的效果非常小。高校大多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也开设有供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机构,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很多需要帮助的学生没有得到实际帮助。人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科学认识,不少老师和学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未能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有时甚至简单地认为他们不正常。受这种环境影响,一部分学生由于各种心理压力长期积压得不到调适和释放而走上了歧途。

有了学校为了自身的利益,只片面的重视招生和就业这两项工作,对于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缺乏应有的重视。有的学校甚至连基本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没有设立,更别说相应的心理教育课程。部分高校只是象征性的开设几堂课,起到的作用可以说微乎其微。除此之外,高校也没有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队伍,配得几名教师也都是非专业,只会简单罗列教材上东西,根本达不到教育的效果。有些心理辅导员其实是政治辅导员,根本不具备对学生进行专业心理辅导的能力。高校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只是为了应付教育政策需要,很多工作都是非常不到位。基本都是流于形式,走走过场,对有需要的学生没有实际的帮助。一些学校即使有心理咨询的机构,也只是形同虚设。

首先,要做好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让学生对其有一个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利用校报开始建设健康教育专栏和心理驿站专栏,对心理健康的知识进行大力宣传。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给大学生传输正确的理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问题。

其次,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日常教育工作的内容,保证其工作进行。不仅要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课堂教育,还要通过各种渠道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融入到正常得教学活动当中。确保高校形成系统、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对大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心理健康知识传输。

最后,做好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保障工作的科学化。从适应和发展的角度来构建高校学生的心理咨询模式,确定高校学生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才能使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真正成为高校学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它在高校德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小结。

总之,高校要充分认识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对于大学生出现的心理状况,要及时地进行处理。高校不仅要重视心理辅导工作的展开,还要致力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风格,使之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真正做帮助在校大学生身心全面成长发展。

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小学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年龄大大落后于实际年龄;脱离了家庭呵护的学生无法立即自立起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学生无法快速自强起来。于是,不少小学生逐渐走向心理低潮期,看问题悲观情绪严重,想问题、做事情明显偏激。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渐消极,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带来一定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修正,也是新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新的教育学理念,对延续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教育提出的一种质疑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每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强调每一个人的人文价值并进行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思维去研究、解释心理学问题。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纠正传统心理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更好地获得一种满足,更加积极地工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树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小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立足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放大和增强这种积极力量,从而使消极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树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氛围、感官愉悦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幸福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这既是积极心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对各种不理想问题及时做好消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做好宏观的统筹与把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积极心理学组织系统,充分利用种种正面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规范,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借助于家庭的影响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帮扶和疏导,构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学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各种突发或不利环境,在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质,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

增进小学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远,它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投入的状态、生活的意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成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而是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入手让小学生获得更深意义上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多种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现场心理测量活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个性特征、心理品质,增强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电影展播活动”,通过开展“幸福来敲门”“天生我有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动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团体活动传递给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首先从教育对象着手,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对象则应该是个体与整体的结合。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强调的是高校大学生已经存在的明显具有心理疾病的指导和解决,而其他学生则属于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外围,但是纵观我国高校大学生整体的发展趋势,其发展前景依旧令人担忧,对生活的茫然、对学习的漠不关心以及对幸福和快乐的感知缺乏等等。所以,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既要解决个体学生所存在心理问题,也要兼具对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趋势的引导。也只有做到对整体与部分的统筹兼顾,积极整合,才能真正在心理健康教育上收获到最大的成效。其次从教育内涵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要转消极为积极,加强对大学生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在当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教育内涵基本上仍是集中在对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分析辅导上,大学生过多地接触这些消极案例便会造成心理上的阴影,更甚至会对一些学生形成心理暗示,对自身正确的行为产生曲解,加重成长过程中的心理压力。以积极心理学来解读现如今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还要有效增加学生的积极情绪,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发掘自身的潜能、提升积极的品质。再次从教育措施着手,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就不应该仅仅只是局限于一种教学方式,而是应该采取多样化的措施来对大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

除了现如今较为普遍的一对一的专业性矫正、治疗外,还可以通过团队活动的形式,例如演讲、辩论赛、讲座等等,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不自觉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增强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职业道德感。最后从主客观关系着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再次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也不例外,教师应该要主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他们自身对健康心理塑造的积极性,摒弃传统心理学中片面强调教师教育、指导功能错误观念,将高校中的每一人都视为健康心理的教育者,尤其是大学生自己。让学生对自身的潜能进行挖掘,做自我心理的调适者和积极情绪的培养者,同时还要减少心理辅导对学生的消极影响,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则要以客体的身份去协助、引导学生积极人格的发展。

心理学家英格里斯指出,健康的心理并不是一时的表现,而是一种长久且持续发挥作用的状态,既表现在对环境的良好适应性上,更能表现出人自身的生命活力以及发展潜能。如果能够一直以积极心理学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发展,那么心理上存在的疾病也就可以有效避免。在积极心理学认为,任何人都应该以正确、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出现、形成的心理现象,这种对健康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过程,也正是高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所在。因此,学校在课程教育目标的设立中,就首先要积极建立起一套预防机制,以在最大化程度上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或者减轻因为心理疾病而造成的后果。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要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作为首要目标,让学生形成对自我的正确认识,及时疏导、帮助那些存在心理问题或者具有心理疾病隐患的学生,从而保证每一个个体潜能的充分发挥,促进学生健康、积极、向上人格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虽然只是心理学的一部分,但其所包含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分别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对心理健康教育者提出了要求。例如心理健康教学要加强对大学生个人主观情感上的积极情绪的培养以及积极人格的形成,更应该包括对社会整体积极环境的建设。所以说,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工作中就不能只是将精力集中在大学生存在的问题分析上,而应该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详细的分析,发现每一个学生存在于身上的个性化积极品质,并针对这些品质实行差异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对自我的完善和积极人格的塑造。

发展至现如今,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也都基本上还保持着“有病治病”的想法。在心理教育和心理辅导上,其重心也多集中在有心理疾病的学生身上,而将其他心理状态良好的学生排除在外。其实,通过对高校在多年的教学实践可以发现,任何一个学生都需要不断地对自我心理进行完善以及对心理调适能力的不断增强。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要将所有的学生都视为被教育的对象,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整体上促进大学生积极心理素质的提升,全面实现大学生对健康健全人格的培养。

(四)有效利用高校的各种教学资源。

首先,高校心理健康相关教师要积极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合作组织一些具有健康积极意义的文化活动,以此来实现对校园优秀文化的有效构建,也让大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提升自己的素质修养和对自我积极品质的塑造。除此之外,大学生积极品格的形成还必须要有健康、和谐的校外环境,即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而当这三个积极组织系统相结合时,其便形成了最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发展的完整环境,再加之对积极心理学的深入落实,学生便可以体验到更为丰富而多样的积极情绪,最终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序的保障系统和支持系统。

传统心理学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师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医生,因为他们一般只会在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正确分析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疏导,但是却不知道如何帮助其他心理状态表现优良的学生避免心理问题的滋扰或者促进其更好地心理品质发展。因此,为了有效解决存在于传统心理教师身上的通病,可以通过积极心理学来加强对教师的指导,帮助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学生的立场来增强自身的积极情感体验,从而彻底抛除传统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同样也能够得到一定的发展启示:

一,当人的心理充满积极因素时,消极、负面的东西对其产生的影响就越小;

二,人存在和发展的意义并非是要从痛苦中解脱,而应该是为了寻求更加美好的生活;

三,不应该对任何存在心理问题的人产生歧视,他们的心理和正常人一样,都拥有积极品质,通过有效地咨询也就一定能够获得“新生”。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努力发掘每一个学生存在的潜能和美德,从而更好地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运用,有效地为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全新的发展理念和视角。也让我们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向积极取向进行转变,才能够克服并解决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不足,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健康积极的人格,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实现学生的成长成才。

浅谈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应用论文

近年来,我国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随着我国独生子女的逐年增多,有着良好的家庭条件的小学表现出诸多的问题:很多学生的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相差较大,心理年龄大大落后于实际年龄;脱离了家庭呵护的学生无法立即自立起来,面对巨大的学习和竞争压力,学生无法快速自强起来。于是,不少小学生逐渐走向心理低潮期,看问题悲观情绪严重,想问题、做事情明显偏激。学习上不能集中精力,生活上逐渐消极,影响他们的生活学习,甚至带来一定的严重问题。笔者结合多年小学心理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在此探讨了积极心理学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相对于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对传统消极心理学的修正,也是新时期结合社会发展和人类心理发展变化规律提出新的教育学理念,对延续了近一个多世纪的心理学教育提出的一种质疑和挑战。积极心理学倡导心理学研究的积极取向,关注每一个人的.积极品质,强调每一个人的人文价值并进行人文关怀,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和思维去研究、解释心理学问题。教育者必须与时俱进,不断解放思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教学理念,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人文理念,纠正传统心理学教育认识的误区,对传统的主流心理学模式采取一定的批判继承的态度。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在生活和工作当中做出自己的成绩,更好地获得一种满足,更加积极地工作、学习,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和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注重树立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帮助学生更好地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乐观心理。

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和理念的灌输,让学生了解心理学的知识,也应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真正体会到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小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情感体验。立足每一个人内心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不断放大和增强这种积极力量,从而使消极的因素和力量得到抑制。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必须适应社会角色的要求,树立更加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的意识。积极心理学强调积极的心理情绪体验氛围、感官愉悦心理享受,其中首倡就是主观幸福感。进行主观幸福感体验,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促使自我认知的发展,提高学生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增强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从而更好地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特质。这既是积极心理形成的过程,也是一个心理体验的过程。

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各种社会问题都会对学生产生种种影响,因此,对小学生进行积极心理教育,能帮助学生很好地克服自卑、紧张、焦虑等心理问题,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不同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对各种问题进行必要的预防,对各种不理想问题及时做好消除。我们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等多层面做好宏观的统筹与把握,建立一个科学、合理、有序的积极心理学组织系统,充分利用种种正面社会关系对学生进行文化规范,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借助于家庭的影响给学生全方位的影响、帮扶和疏导,构建集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的综合心理学教育系统,充分利用多方力量和有利因素,发挥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人文关怀和科学精神,鼓励学生更加积极地适应各种突发或不利环境,在不断地调试自己适应环境的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形成坚定的意志,培养不懈的耐力和卓越的品质,学会健康、快乐地学习,全面、有效地发展,成为国家和社会所需的综合人才。

增进小学生的幸福感。今天的社会,人类的一切活动不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生存得更幸福。传统心理学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目标是减少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要走得更远,它的工作目标是提高小学生的幸福感。这里的幸福感,包括了五个方面:积极的情绪、投入的状态、生活的意义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及成就。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不再是防患于未然的心理健康知识宣传,而是从提升小学生的幸福感入手让小学生获得更深意义上的心理成长和发展。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式。

多种活动提升小学生的积极心理体验。在实践中,为了让小学生体会到积极的心理体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开展“现场心理测量活动”,通过测量小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个性特征、心理品质,增强小学生对自我的认知,鼓励他们提升自我的幸福感和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心理电影展播活动”,通过开展“幸福来敲门”“天生我有才”“我的未来不是梦”等主题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让小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快乐、自信和动力,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通过团体活动传递给小学生;开展“积极心理学课程”,课程涉及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获得身心健康、成就感和永恒的友谊等。

从积极心理学角度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1.教材的选择。

我国目前的师范类专业几乎都是以本科为起点,专门为本科学生所编制的教育心理学教材内容丰富、理论性和系统性都很强,但这类教材内容并不十分适合高职学生。一方面学生学起来太难,感觉吃力;另一方面教师在此类教学过程中衍生的受挫和失望情绪也通过各种方式传递给了学生,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考虑到学生要参加教师资格证的统一考试,考试组织机构指定的培训教材也曾经成为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的选择之一,只是这样一来,应试教育的烙印和弊端再次清晰呈现。根据湖南广播电视大学相关专业培养目标,高职教育方向的学生毕业并考取相应级别的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后可以从事幼儿教育,包括担任幼儿园老师或者培训(早教)机构的儿童教师。然而,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尝试单独使用幼儿教育心理学教材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2.教学的过程。

高职教育心理学在改革前出现了重结果而轻过程、重认知而轻情感、重概念记忆而轻实践整合能力等现象。教学模式依旧以课堂讲解、传授式的教学为主。学生们沿用高中时代上课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试回忆笔记的学习方式。教学手段虽然采用多媒体呈现信息,但这种电子版信息量的增加并没有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方面发挥太大的作用。有的老师试图在教育心理学课堂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然而,自主学习变成了让学生自己学、自己讲,教师主导地位岌岌可危;合作学习变成了让几个学生一组完成一个项目、论文,学生往往是一抄了事;探究学习也只是让学生去查找材料。类似的教学改革不但没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遭到学生的敷衍甚至反感。

二、教学改革的实施。

1.重新定位课程目标。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国外高校的心理学课程目前呈现两大特点:(1)多样化,不同的心理学分支使得心理学课程异彩纷呈;(2)生活化,心理学从枯燥的科学理论走到了大学师生生活中。在心理学研究蓬勃发展的同时,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除了传统的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等课程,出现了比如《网络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等新的心理学课程。例如美国有超过200所大学开设了《积极心理学》课程。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就是重新定位课程目标:强化教育心理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重视基本理论、了解教育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和趋势、联系生活实际、面向未来工作岗位学以致用、培养综合实践能力。

2.重新整合课程内容。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内容重新整合遵循了以下三点原则:第一,科学性原则,教育心理学有着坚实的科学依据,教育心理学丰硕的研究成果正逐步揭开人类心理的奥秘。实际生活中,高职学生对心理学和心理现象有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星座和性格、暗示和催眠等),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有必要用科学的论据对这些似是而非的观念进行澄清。第二,生活性原则,作为高职学院课程,不可能也做不到面面俱到。只有紧紧围绕大学生活组织课程内容,注重培养高职学生正确的教育心理学观念,才能为高职学生指明解决学习、就业、生活中心理学问题的正确方向,进而培养学生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技能,并使学生逐渐增强迅速有效地组织相关的心理学知识、技能,解决当前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主体性原则,就是课程内容设计要充分发挥高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每次课前播放由学生扮演的心理短片展示教育心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兴趣,课后将短片和教学内容上传至网络教学空间与学生共享。学生通过主动阅读心理学名著、浏览心理网、电子邮件、小组活动等方法,对教育心理学中的相关规律进行互动探讨。整合后的课程内容包括生活中的教育心理学、感知觉和意识、认知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人的毕生发展、情绪与健康和社会心理学七个模块。每个模块都包含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内容和熟悉的生活场景,如认知模块包括记忆、学习、思维和语言等教育心理学内容并由学生在校园内拍摄的心理短片展示。每一模块的'内容都涉及生活中的现象或观念、科学而严谨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可以尝试的教育心理学应用方法三个层面,都力求使学生真正形成一种观念、一种思想、一种精神、一种实用的知识背景。

3.改革教学方法。

在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初期,就向学生介绍和教育心理学相关经典著作和研究背景,尤其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根据不同的教学模块,采取多种教学方法。课堂讲演与师生讨论法,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小组合作与探究学习,适用于教育心理学的基本规律问题;课堂观察与案例分析,适用于情绪与健康模块,课后提交书面的案例分析报告。充分利用网络教学空间,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来。建设丰富教育心理学教学资源,与学生共享教学模块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提供教育心理学相关链接,设立班级网络空间学习群组,促进师生、生生之间进行网上交流、合作、讨论、答疑以及传送作业等。

4.改革教学评价指标。

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兼顾课堂表现(30分)、课程考试(30分)、论文撰写(40分),满分为100分。课堂表现包含学生出勤情况、参与课堂讨论、提出创造性见解的情况。课程考试主要采用选择题和简答题,力求兼顾基本概念和知识面两方面内容。根据高职学生实际情况,课程论文字数要求不高,1500字,鼓励原创。

三、反思和建议。

在改革时必须注意协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要处理好一些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也会出现的内容或者模块,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情绪与健康、认知与行为分析理论等。要提前尽可能周密地考虑从什么角度去讲授,教学内容深入到什么程度对学生的学习最为有利。教学改革还需要学校从精神上、经济上给予教师大力支持。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迎接新的挑战,通过不断学习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发展提高业务水平。使用网络教学空间建设丰富的教学资源、及时为学生答疑和指导,及时记录、反思、研究自己的教学过程,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这都需要教师不断地付出精力、心血和时间。然而,单个教师的能力是有限的,只有和其他教师精诚合作才能真正形成一个优秀的教学团队。不同的教师各有所长,同伴之间需要相互分工合作,形成合力。每个教师在更新、重组课程内容,设置具体教学计划、制作多媒体课件等方面,分担一定的任务,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才能完成课程和教学改革的基本框架。

积极心理学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和学校开始把建设积极的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应用有效的手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地对学生出现纷杂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范各类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改变颓靡的态度。而教育本身最大的目标便是追求卓越与发展,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潜意识与认知,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

上世纪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该运动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与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决小学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终身幸福。积极的心理学能够凝聚人的正能量、善良与美德,从而把这种正面情绪向我们释放出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莫过于协助人们渡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从而得到更广阔的生活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样我们便能够在正常的境遇下不断打造我们的高质量社交能力和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地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积极情绪意义的研究。该运动表明,人生下来的时候均是生性积极乐观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趣能够发展人们对于某一行动的深入思考与施行能力,同样强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追寻梦想的行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根据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分析,推断出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同时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我们要倡导教师呼吁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要积极地进行解释说明。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优质的品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体验,实现深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我们深知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深入地挖掘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增强对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惧前方的障碍,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学校之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各类不健康的心理疾病产生,这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思维基础上。这一点极有可能给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思维压迫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各个学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室,但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施行,所以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为学生及时排解消极、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状况的出现,必定不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偏激的心理问题,才能不断健全小學生的心理素质,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2.持有健康心理教育的观念。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对学生及其学校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便是学校各层面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事物看齐。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而上世纪的心理学健康运动主旨便是传达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与生具有可贵的品质,独有追寻梦想的思维动机,丝毫不畏惧前方的艰难坎坷。而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极强、喜欢争强好胜,从学生的这些行为举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疏导孩童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疾病。我们要善于挖掘孩童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即使是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儿童”,我们也要秉承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排挤、疏远他们,并且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积极乐观的心理,毕竟,关爱的力量比局限于心理伤害补救相关措施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定期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因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度匮乏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理念,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努力实现从“病态的传统心理学观念”到“全新的益智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参考文献: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愈来愈多的社会大众和学校开始把建设积极的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作为首要目标,不断应用有效的手段开设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相应地取得了一些成果。目前最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积极地对学生出现纷杂的问题进行疏导和解决,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防范各类心理疾病的出现,从而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改变颓靡的态度。而教育本身最大的目标便是追求卓越与发展,积极的心理教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心理健康潜意识与认知,以此作为教学目标的宗旨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健康心理养成。

上世纪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广泛地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在该运动的理念下,我们只有正确地分析与解读心理健康教育才是解决小学心理问题的根本途径。众所周知任何人的身上都蕴含着正能量和优秀的品质,在发展这些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每个人都能够实现自己的终身幸福。积极的心理学能够凝聚人的正能量、善良与美德,从而把这种正面情绪向我们释放出来。心理学的积极意义莫过于协助人们渡过人生的坎坷与磨难,从而得到更广阔的生活自由与发展空间。这样我们便能够在正常的境遇下不断打造我们的高质量社交能力和高品质生活方式,从而为我们指明前进地方向。

目前来看积极心理学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积极情绪意义的研究。该运动表明,人生下来的时候均是生性积极乐观的,而积极乐观的心理情趣能够发展人们对于某一行动的深入思考与施行能力,同样强烈的幸福感对于学生追寻梦想的行动也有积极的意义。其次,根据心理健康的人格特质分析,推断出每个人在面对不同事物时会同时出现积极与消极两种不同的态度,而我们要倡导教师呼吁学生在出现心理疾病时要积极地进行解释说明。也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朗、积极、乐观、自信”等优质的品格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够增强个体的认知体验,实现深入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的目的。我们深知环境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在家庭、学校、社会等不同环境,积极健康的心理也能够深入地挖掘人们的潜能,促使人们增强对生活的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对于构建和谐的校园学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态度,使得学生在面对挫折磨难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惧前方的障碍,从而一步步建立起健康积极的人生生活态度。

1.要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

学校之所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其目的主要是预防各类不健康的心理疾病产生,这也是建立在健康的心理思维基础上。这一点极有可能给学生思想带来一定的思维压迫感,使得学生不自觉地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另一方面,由于各学校过于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带来的成效,各个学校分别开设心理咨询室,但这也只是一种形式,并没有依据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进行施行,所以学校要定期开设心理健康专家讲座,为学生及时排解消极、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其次学校要邀请一些专业的心理教师为学生进行心理指导。由于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名存实亡状况的出现,必定不利于小学生人格健全与发展,因此,只有切实地引导学生敞开心扉向教师说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偏激的心理问题,才能不断健全小學生的心理素质,真正地做到促进学生在各方面全面健康的.发展。

2.持有健康心理教育的观念。

近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层出不穷,这无疑对学生及其学校各方面带来了巨大的麻烦,导致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便是学校各层面不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深入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潜能和引导他们向积极的事物看齐。所以,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差强人意。而上世纪的心理学健康运动主旨便是传达从积极的心理学角度去看待问题。人与生具有可贵的品质,独有追寻梦想的思维动机,丝毫不畏惧前方的艰难坎坷。而现在的小学生求知欲极强、喜欢争强好胜,从学生的这些行为举动中我们能够看出他们每一个个体都是充满活力的。因此,作为教师我们要运用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来疏导孩童内心存在的一些心理疾病。我们要善于挖掘孩童对待世界的积极态度。即使是面对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问题儿童”,我们也要秉承着“让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排挤、疏远他们,并且要充分调动他们内在、积极乐观的心理,毕竟,关爱的力量比局限于心理伤害补救相关措施更加有效。在这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应用、整合学校各方面资源,定期开设一些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情景再现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虽然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但是因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度匮乏以积极心理学为核心的理念,所以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这一问题,以实现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正确引导。努力实现从“病态的传统心理学观念”到“全新的益智心理学思维的转变”。

参考文献: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不久前,读了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作为一名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触动很大,仿佛有一缕阳光透进,以一种独特的视角,照亮彼此的心扉,让你发现之前对心理学的认知,多有狭隘之处;在过往的工作经验中,也有颇多值得深思反省之处。

一、心理学与积极心理学。

我们知道,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发展,仅仅有百余年的历史。在过去,心理学主要是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心理学潜在的观念将人类的本质嵌套进一种病态模式———身体缺陷、脆弱不堪、生存环境残酷、不良基因影响等,忽略了对正常人群的研究。这种消极心理学的研究模式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人类心理问题的消极层面,而忽视了人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的和谐等影响,导致了心理学的片面发展。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曾经提到:“如果一个人只潜心研究精神错乱者、心理变态者、神经病患者等,那么他对人类的信心逐渐变得越来越小,这样的研究,只能产生畸形的心理学和哲学。”因此,这种消极的心理学模式,不可能全面、真实地理解和解释人类的本质。

而积极心理学的创立,修正了这种心理学的不平衡,并向深入人心的心理疾病模式展开挑战。它向心理学家和大众呼吁:心理学不仅要关注心理疾病,也要关注人的力量;不仅要修复病损,也要帮助人们构筑生命的美好;不仅要致力于治疗抑郁的创伤,也要帮助健康的人们实现人生的价值。正如美国当代心理学家马丁赛里格曼所说:“当代心理学的研究者们,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青少年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公众称心如意,使社会和谐美好”。

积极心理学基本的假定是,人类的美好和卓越,与疾病、混乱和痛苦同样都是真实存在的。它反对心理研究中关于“障碍”“问题”“失败”的消极心理研究倾向,而是注重研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优点与价值,倾向于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试验方法与测量手段,对最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科学的研究,探究和发展人的潜力和创造力,致力于构建一个积极的支持环境。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分析方法,使我们能够通过以积极的品质、力量和潜力为研究对象,重新认知和理解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这无论对于心理科研本身,或者是教育工作实践,都提出了新的思路与挑战。如果能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与视角,设计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则会发现令人欣喜的角度与视野。

近年来,学校各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条件都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和提高。然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多数沿袭了20世纪心理健康教育以研究各类心理问题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注重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和矫正,忽视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积极品质的开发,削弱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积极心理学提供了全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与视角,那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应以增加学生的幸福感为主要目标。以往的教育模式定位于消除各种心理问题,以预防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它关注的不是人本身,而是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而积极心理,强调幸福感的教育,通过幸福感的体验,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形成良性的循环。

另一方面,来自工作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人际关系问题、情绪情感问题、学习困难问题、就业压力问题、个性与人格缺陷等是导致学生心理适应不良的几大主要问题。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这些问题只是表面现象,其根本原因是学生价值感和存在感的缺失,没有深刻的幸福感和快乐体验。而我们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面对学生心理适应不良或危机时,我们惯用的干预手段往往就是介入辅导和密切防控,注重问题的预防和矫正解决,缺少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开发和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

而积极心理学展示了一种积极教育的方向与途径,通过重塑或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模式,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促进他们真正健康地成长和发展。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是积极人性论的倡导者;它应该真正体现教育应有的功能和使命———使所有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挥并生活得幸福。

就学校心理教育而言,要统筹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性和多样性。单一性是指每个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考虑不同的个体主观能动性和差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和完善;而多样性是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压力、焦虑等问题,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幸福感、满意度、乐观等积极指标的发展和培养。

目前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以心理问题为专题,通过统计、分析问题的原因,然后给予解决消除问题的建议、方法和策略等,最后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讨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提倡,每个人都可以是积极的自我教育和管理者,都有其解决问题和发展的支持资源,拥有自我实现的潜能和成长能力。这种理念,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这个角度来讲,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教育、积极的认知方式教育、积极的意志品质教育、个性完善教育、适应性教育、人际技能教育、生涯发展和适应教育以及心理疾病教育等。

因此,在重新塑造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层次和内容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适合当前社会发展和学生心理特点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该首先成为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借助学校、家庭、社区的力量,通过学校内部的教育、教学、管理活动,以及指导家庭教育,充分利用社会发展资源,对学生的心理施以积极的影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完全依靠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还应该与家庭联动、宿舍社区联动、后勤社区联动以及各学科教育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存在有效的组织支持系统。

其次是全面教育的互动模式。心理辅导(咨询)的对象不应仅仅针对于问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包含所有的学生,实施发展性和预防性相结合的教育策略和方式,多途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开展工作。如何拓展覆盖其他学生,充分利用策略去引导学生的注意力、快乐、兴趣、挑战性,干预的关注点在学生体验主观幸福感受而不是心理疾病,建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促进其人格和个性更加完美,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在开展的形式和内容上体现出更专业化的思考和设计。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特别是以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的《积极心理学》这本著作的问世,开拓了整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思路、新途径。而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依据,以积极心理机能为培养目标,以积极的心理体验为主要方法,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多元化、立体化的系统网络,仍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和发展。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长期以来,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都是以传统心理学为指导,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心理品质,对民警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在以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梦为伟大发展目标的今天,整个社会的稳定显得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公共安全形势日益严峻,犯罪手段也在翻新变化,而民警队伍又不得不面对人力匮乏和任务趋增的压力。公安民警长期与社会反动势力作斗争,接触更多的社会阴暗面,时刻面临生命危险,巨大压力下极易产生心理问题。由于工作性质有关公众安全,公安民警如果没有优秀的心理素质,不能坚守职业道德,将会产生严重的社会危害。因此,不能忽视公安民警队伍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要对已经患有心理疾病的民警进行及时心理疏导治疗,也要关心其它并未产生心理疾病的民警,提高其心理抗压能力,引导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才能确保民警的警务能力。

公安部高度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开展多方面系统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各地的公安机关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工作,通过建立心理辅导机制、举办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档案、心理健康服务走基层等多种形式,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心理健康工作,有效改进了我国公安心理健康状况。

虽然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取得了良好成绩,但是也不能忽视光环背后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目前,主要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作内容较为局限,不利于长远发展。我国公安民警心理健康工作对象为已经产生心理疾病的公安民警,工作重点在于如何引导民警走出心理疾病的困扰,属于被动式的应急处理。虽然帮助解决了民警的心理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其它无心理疾病民警的积极心理教育需求,也令心理健康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公安民警间具有异样色彩的敏感问题,容易导致部分问题民警产生抵触情绪。

其次,忽视环境建设的重要影响。公安民警的心理状态离不开公安内外部环境的刺激与反馈,积极向上、正向激励的管理制度与队伍文化有利于养成公安民警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而在此方面公安队伍中缺乏有效的探索与尝试。

最后,工作体制尚不健全,流于形式。公安队伍中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多为兼职,没有建立起专业的人才队伍,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持续发展。心理健康工作队伍力量有限,且心理健康中心基本也是设置在距离基层民警较远的警校或办公大楼等处,没有深入到基层民警中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积极心理学的正式提出,得益于赛里格曼(m·seligman)的积极推动。他在1998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组织多位著名心理学家研讨了积极心理学的学科结构及理论基础,并确立了积极心理学的三个主要研究领域:积极体验、积极人格和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

经过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心理学经过了多年发展研究,终于从哲学的分支和神学的归属中分离出来。心理学有三个光荣使命:一是治愈精神问题,二是帮助人们获得更多快乐,三是发掘和塑造智力超群的人才。在二战前,积极心理学已有初步思想,但并未真正得到有效推动。尤其是二战后世界破坏严重,面对众多心理上和生理上都受到严重战争创伤的患者,心理学的治疗价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民众迫切需要尽快将得到心理学的帮助,尽快走出战争阴影,走向美好生活。在此形势下,心理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变成了从病患的`负面角度和以医生治疗患者的模式来研究心理学问题,即消极心理学。

非常讽刺意味的是,人类在心理学领域的研究越发进步,但人类面临的心理问题反而以更快的速度在增长。而另一方面,人们也在逐步审视心理学的学科定位问题。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心理学应该为全人类的生活提供技术支持,不应仅仅局限于服务问题人,为其治疗心理疾病,还应包含正常人,即使没有患上心理疾病,也可通过心理学的技术,获得更好的生活和精神追求。任何科学都是来自于问题,心理学同样也始于心理疾病的研究,但是却不能将学科研究方向局限于治疗心理疾病。如果过分追求治疗价值,仅为心理问题患者服务,那么心理学的其它价值将会将会逐步流失。

人类的心理情感不仅包含愤怒、焦虑、压抑、郁闷等消极情感,而且包含愉悦、欢乐、幸福、满意等积极情感。消极情感需要通过科学手段来排解,同样,积极情感也需要主动发现、创造和引导,引领人类进步。历史和实践证明,越是和平稳定的社会越是需要积极健康的心态,社会文化越需要人们富有创造性、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欣欣向荣的生活状态,同样,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又反过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促进了时代进步。

积极心理学采用新的视角,对主流心理学进行了完善,拓宽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致力于对人类的美德、幸福感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进行深入广泛的探索,积极主动的发现、研究、引导和培育人类发展中的各种积极力量,帮助人们创造幸福生活。

积极心理学从一个新的角度审视心理学的学科基础和人文立场,它更为全面的看待民警的心理问题,开拓了一个心理学研究新的角度。积极心理学告诉我们,民警心理学的研究不仅有消极的治疗疾病,还可以培养发现民警的各种积极向上的美好品质,引领民警走向美好生活,实现人生价值。

(一)转变心理健康工作理念。

由于工作性质与众不同,公安民警日常工作中面临着更多的危险,接触更多社会的阴暗面,承担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自公安部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来,工作主要内容在于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治疗,保证民警执法能力。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内容较为贫乏、形式较为单一,同时,使得公安民警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产生了误解,认为只有神经不正常才需要心理教育,不愿意接受心理咨询,导致了心理健康工作者和民警的对立。

如果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出发,那么以上问题则会迎刃而解,它认为除消极品质不可忽视外,民警的勇气、信任、责任等正面阳光的品质也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引导,可通过主动的发现、探索,采取措施积极的引导和塑造公安民警的积极心理品质,引导民警走向幸福,共筑美好家园。

(二)构建良好的工作环境。

人的心理健康情况是一面镜子,是对外在环境的一个直接反映。如果一个组织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都比较差,那么一定是这个组织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环境出现了问题。公安民警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较差的工作环境会降低公安民警的满意度,容易产生消极低迷的情绪。同时,公安系统的组织系统科学性也影响到民警的心理健康,考核的公正性,奖惩的公平性,人事任免的科学性,都是影响公安民警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积极的心理品质不仅能防范和治疗消极心理品质,而且会促进人类创造力的提升,促进社会进步。同样,积极的心理状况对于公安队伍的战斗力持续稳定有着非凡的作用。对于当前的公安系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建立良好的工作环境,如何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考评激励制度,如何提高公安队伍在社会公众的良好形象,如何促进公安民警的社会认可度提升。

(一)增强民警积极心理体验。

积极的心理体验是强调人类以幸福的心态回忆过去,用乐观的心态做好当下,并对前景充满期待的一种心理态度。自我感知的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它来自于自我感知的生活状态、工作状态等与自我预期达到的状态保持一致,从而由衷生成一定心理满足感和成就感,产生自我肯定的激励。由此推之,积极心理体验强调的是一种个体自我感知的状态,具有主观性。

具体实践中,需要采取措施有效引导和加强公安民警的积极情感体验,避免消极心理。一方面,可通过情绪管理等课程,有意识的引导和培养公安民警的自我察觉能力,强化对积极情感的体验,回忆过去的美好生活经历和幸福的生活点滴,避免产生消极的情感;另一方面,引导公安民警关注当前发生的愉快经历、感受工作生活中的快乐瞬间。

(二)培养民警积极人格。

积极健康的人格对于人类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它不仅可以有效的降低消极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可以防范负面心理的发生,促进人类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维护人类幸福生活。

1.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研究表明,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使人体产生化学反应,提升愉悦感。可为民警制定合理的体育锻炼计划,定期组织愉悦身心的业余活动,鼓励民警脱离不良嗜好和低级趣味的活动,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业余活动,有助于良好心理状态的形成,降低民警内心的焦虑,释放压抑心情,宣泄负面情绪,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改进民警的自我认知体验,促进积极人格的培养。

2.坚定民警工作信念,保证工作热情:公安机关要有计划的开展公安民警岗位培训,宣传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民警的先进事迹,让每一位民警同志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工作理念,视保卫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天职。不将这份责任看作负担,而应看做一份荣耀和自豪,要以人民安居乐业和社会稳定为己任,代表积极正面的力量时刻准备与反面势力作斗争。

3.塑造民警积极心态:个体心态是个体由过去或正在发生的事情引起的一种在一段时间持续出现的一种综合心理状态反应,对个体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要有意识的组织民警交流,回忆生活和工作中的幸福快乐时刻,对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事情充满幸福感和满足感,能够激发工作热情。对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的民警要进行正向激励,引导塑造民警树立积极心态,塑造良好的民警工作氛围。

(三)构建积极的组织系统。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每个人类个体都是社会人,需要得到其他社会成员的认可和尊重,如果缺失,则会造成社会归属感的降低甚至丧失,阻碍社会适应度。同样,公安民警也需要得到包括政府、社会公众和家人的认可和鼓励。应建立以公安民警为服务对象,政府、社会、家庭等各方面提供支持的民警心理支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有效树立民警的积极心理品质。政府应通过媒体宣传公安民警的正面形象,并对公安队伍中的丑陋现象及时予以改正,接受大众监督,给予公安民警支持,使公安民警认识到本身职责的神圣感;社会大众也要对公安民警多些包容与支持,给予尊重与鼓励,让公安民警认识到自身的重要社会价值,树立自身存在感和荣誉感;家庭成员也要对公安民警多些鼓励与包容,少些牢骚和埋怨,给予更多的温暖,使公安民警感受到家庭的幸福与温馨。同时,也应在公安系统内部建立积极正向的激励机制,少些惩罚机制,激发民警工作热情;鉴于民警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应依据不同岗位建立弹性工作制,兼顾工作和家庭,提升公安民警工作满意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20世纪末,美国心理学家赛里格曼提出积极心理学理论,西方世界逐渐兴起并不断发展。积极心理学理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主观层面的积极的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快乐、希望等;二是个体层面的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和勇气等;三是全体层面的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心理学主张发掘人的积极品质,提供积极的环境,肯定人的价值,方可最大限度的发挥心理学的作用。它区别于传统心理学一味的关注病态心理,主要关注人内心的积极品质,希望借此可以激发人类的潜能,完善积极的心理人格。应用于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学要求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潜在的优势,并努力使其优势增强,倡导赏识教育与全员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的同时也重视共性教育,运用心理教育引导学生行为的积极发展。

二、高职在校生面临的心理问题。

(一)自卑与自负并存。

进入高职院校,对于很多学生从内心来说,已经是一个自我否定的开始,会觉得人生轨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外在表现来说,一方面会在老师或以前同学面前,表现为不自信甚至自卑心理明显。另一方面,为了掩饰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在外在面前表现的过于自信,以显示自己能力,证明自己。这种心理容易矛盾,极易造成不平衡,更加促使学生不善于于人交流。

(二)依赖与孤独并存。

高职新生这个年龄段正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的特殊心理时期,这段成长过程中内心充满中冲突与不安,特别是当学生意识到理想与现实不一致时,内心会充满不安全感,表现出心理依赖与现实孤独并存的矛盾人格特点。情感迁移可以很好的移除这种内心的矛盾,但是处于这个年龄段的高职学生很难以掌握这种技能,即便在老师的指导下,也难以学会甚至掌握这项技能。一旦出现内心冲突发生后,就会通过不妥言论或行为表现出来,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矛盾。

(三)网络依赖与现实冲突。

网络的普及使学生容易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同时因为高职新生在现实生活中挫折感较强,在网络世界容易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但是由于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反而更加容易出现语言的交流障碍和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缺失。

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目标是“预防—咨询辅导—诊断治疗”,形成了“筛查、跟踪、矫正”的模式。普遍做法是新生进校后进行一次全校性的心理健康普查,建立本校的学生心理档案。目前高职院校进行心理教育的第一步是针对全体新生,进行普遍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并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活动。与此同时,根据心理健康调查筛查出来的结果,针对部分有异常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并通知其所在院系,要求辅导员对其重点关注。这样的做法易让同学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只是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进行辅导。首先不认为自己有问题,其次有问题的同学较排斥这种模式。致使心理健康教育违背了心理学的积极价值取向。目前高职院校针对普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集中于新生阶段,虽然各个学校开设了心理讲堂和心理咨询室,但是学生普遍认为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同学,而非每位同学都应积极参与,使得高职院校普遍的心理健康教育停留在新生阶段。

(二)师生关系不对等。

作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形式之一的心理学课程,教师还是传统的授课模式,将学生定位为受教育者,自己则只是知识的传授者,并不积极参与整个学生的心理品质构建,只是单纯的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同时由于教师和学生的定位不得当,使学生在这种不对等关系中,难以敞开心扉,致使心理教育难以成效。

(三)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单一。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咨询(个体咨诲、电话咨询、信箱咨询、团体咨询等)、召开心理讲座等。这些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还是从“心理问题”为切入点,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指导学生如何预防此类心理问题的发生,而不是主动构建健康的心理,这种模式偏离了对学生潜能的开发与心理素质培养这一重要目标,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做越难。

(一)转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首先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心理学课程内容上,高职院校的心理课程应注重积极心理学的挖掘,让学生系统学习和把握积极心理学,逐步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学生系统学习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以便更好加以运用。课堂形式上,引入灵活的课堂教学形式,打破传统的讲授形式,试点小班教学形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中不断呈现积极向上的环境,帮助学生与教师共同成长。其次从心理咨询的角度出发。对大众开放心理咨询室,不再将心理咨询单纯的定位于服务心理不健康的学生,应面向所有普通学生。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在活动中构建学生的健康心理品质,完善学生人格。

(二)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环境对于人类的心理构建有重要的影响,因此不同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各校学生的特点以及毕业后的职业需求,为在校生打造属于本校的“心理环境”,让学生在平时生活中就构建良好的意志品质以及增加积极的心理体验,提升其心理抗压能力。营造积极的校园环境,打造包容和欣赏的校园文化环境是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组织系统构建的重要内容。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筛查、跟踪、矫正”的固有模式,由此延伸成“预防—咨询—矫正”的工作形式,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分成以下三级工作目标。

1。发掘培养。依据积极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教育的首要目标应该是挖掘并发展对学生有持续影响的积极心理品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在集体生活中获得积极体验提供机会和平台,使学生逐渐获得认同,增强有效的情绪体验,发展管理情绪的能力,逐步使积极的主观体验上升为积极的价值观,构建理性调节正确的引导高职学生的健康积极发展。

2。辅导咨询。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辅导咨询应定位于积极评价而非传统的矫正心理问题上。改变简单克服心理困惑的做法,让学生体验追求设定目标过程中的快乐,增进幸福感。通过正向的刺激,增加学生正向情绪体验,减少负面情绪的堆叠。同时作为负责心理健康教育的老师转变观念,不再居高临下,与学生共同成长,构建一个积极、平等的'平台,吸取并分享学生的建议,激发学生的潜能。

3。积极预防。积极心理学认为,主体认知和行为的改变会增强幸福感的体验。积极预防就是改变发现问题后矫正的观念,将心理健康教育提前至心理品质的构建。积极心理学把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个体自尊作为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主要途径,积极心理资本增值是培养个体自尊等积极心理品质等有效途径。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品质构建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为学生营造积极行为的环境,让学生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标,构建自我意识,增强主观体验,在积极的环境中度过大学生活,减少青春期的内心冲突。最后让“发掘培养—辅导咨询—积极预防”成为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目标。

(四)构建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沿用传统的课堂模式,“你说我听”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与教师形成了天然的屏障,不利于师生平等关系的构建,因而学生易产生被动消极的态度。积极心理学指出教育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应该以尊重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同学,努力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因此教师首先应该改变自己的观念,将自己定位于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群体,帮助其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其次学生在课堂中改变“听课”的习惯,努力与教师共同主导课堂,真正融入课堂建设中。最后打破传统的授课方式,突破教室的局限,将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实践中,利用课堂外的拓展活动,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将心理学的相关知识通过潜移默化的作用于学生的成长中。

五、结语。

积极心理学侧重研究人性中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并采取科学系统的方法来激发人们内心的潜能,协助人们不断追求幸福。在压力巨大和时代飞速发展的现在,为心理咨询带来一股清流。与此同时,如今高职院校,心理危机事件层出不穷,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难以改变学生的现状,而积极心理学理论为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高职院校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整合,提升和扩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促进高职学生积极健康发展。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积极心理学于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发起者格曼提出每个人自身都固有或潜在积极品质和积极力量,通过正确的引导,就能激发人们积极的心态,并获得幸福感[1]。心理健康教育课一直以来都是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传统意义上的主流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冲突和心理障碍为目标的,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取向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是对心理疾患的主动预防,积极发展促进人类身心健康快乐的心理品质,如乐观、积极、乐群、希望、忠诚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将积极心理学引入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摒弃以往人们对中职生“问题学生”的防治,转而对其积极面给予更多关注,引导中职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回归到教育的本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学生认识更好的自己,找到更好的自己,更加符合学生和社会的需要。

二、中职生心理特点及开展积极。

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中职生是指正在接受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学生,其年龄一般在15-18岁之间。正处于青年初期,是身心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2]又称为人生的黄金时期,人生第二个“断乳期”。与同龄的普通高中生相比,中职生心理发展有其自身特点,主要表现为:。

1.学习浮躁。

大多数中职生都是在中考中成绩处于劣势才分流来到职业学校的,他们中的大多数未能打好知识基础,并且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缺乏较强的自学能力,再加上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没有高考升学压力,因此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扎实的知识基础,厌恶学习,害怕考试,学习上容易形成恶性循环。

2.内心空虚。

中职生中来自贫困家庭和单亲家庭的比例不在少数,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缺乏完整的沟通方式,渴望关爱、崇尚独立。这些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缺失情感依托和精神依托,往往在网络中寻找寄托,靠网络游戏和聊天打发时光,缺少高雅情趣的培养和交流。

3.自控力不足。

中职生正处在自我意识增强,渴望独立的时期,特别是离开家庭开始寄宿生活之后,成人感迅速增强,但由于年龄小,自控力不足。一些学生容易在自我管理方面出现问题,由于好奇心等原因,容易被不良现象和事物吸引,形成坏习惯,甚至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不良影响。

4.就业功利化。

由于认识的局限性,中职生的择业观缺乏理性、择业理由简单而直接,以自我为中心。频繁更换工作、怕苦怕累的畏难情绪、不注重工作连续性的事情屡有发生,不考虑长远的职业发展,仅看眼前利益,这种行为对中职生成长的影响是很不利的。不难看出中职生的心理特点与同龄学生有共性,他们自我意识强而不稳、人际交往意识强烈、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等,然而,处在这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中职生是个很尴尬的群体,自卑感严重,但反抗意识强,思想意识活跃但缺乏学习动机,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更明显,因此,开展面向中职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一是从主观水平上的积极体验着手,树立中职生积极的心理体验。积极心理体验是感官和心理两个维度感受到幸福,并积极憧憬未来的一种状态。积极体验能提高人的积极性和活动能力,主要是指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中职生的主观积极体验可以增强其适应环境的能力,提高其认知发展水平,免疫消极事件的负面影响,进而增强中职生的个人能量,以达到强健体魄,社会适应性的目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快乐与否会影响其认知判断、动机水平和策略选择等,快乐的人更容易做出正确的选择,对外界信息的接受更敏感、有效,能够树立清晰的目标,并为之付出自己的个人目标努力,相反,不快乐的人没有那么容易做到这些。要着重通过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中职生树立个人目标,并学会朝着个人目标去努力。二是从人格特质着手,加强中职生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心理学研究指出人类具有24种积极人格特质,包括自我决定性、乐观、防御、智慧、善良等。[3]健全人格既是身心健康的基础,也是身心健康的外显行为表现,其中尤其关键的心理品质是自我决定性和乐观。自我决定性是个体积极选择自己的成长与发展途径,并持之以恒。乐观是指人更多地看到好的方面,是一种积极阳光的人生态度。这两种心理特质能够帮助个体在处理问题时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排解各种压力。因此,培养中职生的健康人格,要注重自立、自信、自尊、自强意识的培养。通过激发和强化其潜在的'积极人格特质,使积极成为一种习惯性行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教育理念,运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方式,相信中职生能够学会积极地自我态度,去塑造其积极的人格特质。三是从群体水平上的积极组织系统着手,营造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组织系统。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离不开良好的组织环境,中职生面临的组织环境可以分为社会大环境和小环境。[4]营造具有公民责任感和完善道德体制的社会环境,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和良好工作环境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打造阳光校园和快乐课堂则成为教师的专属责任。良好的环境适应性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大多数中职学校是寄宿制,适应独立的生活方式和相对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过程,会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的状态与水平,自卑、焦虑、紧张的不良心理状态在中职生中并不罕见。因此,教师们积极的预防与妥善的消除其不良心理现象显得十分必要。然而,单凭学校的力量远远不够。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位一体整体发力,各司其职,各用其善,以全方位立体的教育体系,干预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挖掘幸福、快乐、希望、乐观等积极品质,激发青春活力,使其能够积极地适应环境,积极的改变环境,做一个快乐的学生和快乐的工作者。

首先,学校要提供积极的课堂环境,以学生为中心,杜绝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和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有益的活动中了解自己、实现自我,提高自我。如心理游戏、心理短剧、角色扮演等。引导发展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乐观、自尊、自信、宽容、同情、慷慨、责任、希望等积极的人格品质[5]。其次,课程设计要科学,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从学生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为出发点科学的设计课程,树立积极健康的心理意识,促进全面发展。再次,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活动过程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和指导者,不断启发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在自主活动中发展积极的心理品质。

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节,有序开展主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目前较为普遍的心理健康节日有“5.25”(“我爱我”的谐音)和“12.5”(“要爱我”的谐音)心理健康主题活动周。从时间节点上来看,两个活动可以每学期搞一次,可安排为心理活动月或心理活动周;从活动形式上来看,可组织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测量、咨询与约谈、心理电影赏析、团体辅导、校园心理剧、户外拓展训练、心理知识竞赛等心理健康实践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锤炼中职生心理品质、塑造中职生健全人格、开发中职生心理潜能、优化中职生心理素质、实现中职生自我价值。总之,积极的心理品质原本就是人类先天的一种特性,中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步伐,用积极的态度去看待学生,用积极的思想去引领学生,同时将这种教育理念推广渗透至其他学科,尤其是德育课程,这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

探索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启示论文

积极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一经提出便受到广泛关注,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将积极心理学引入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是对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丰富和完善,更是为中小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提供了更多更有利的支持。笔者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an)等人首先提出。很久以来,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把研究重心放在对个体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在“二战”之后,其逐渐成为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然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积极的一面,关注培养个体的积极潜力,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等,更加关注人的健康、快乐、毅力、勇气、乐观等,并借此发掘人的积极力量,相信人是可以健康幸福地生活。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观体验,例如被大家熟知的幸福感,希望,快乐,主要研究其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及效果如何;群体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增加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和睦的社区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所以,青少年表现出一些不平衡性的特点,既反抗又依赖,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抵触其他成人的`意见,但在感情和生活上对父母又有一定的依赖;既勇敢又胆怯,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一些公众场合不够坦然和从容;既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既有一种全新姿态的渴望,又有对童年无忧无虑的怀念;闭锁与开放共存,青少年内心的活动丰富了,但是更少的表露出来,同时一旦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就会推心置腹;高傲与自卑共存,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潜力的评估不稳定,因此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非常优秀信心十足,偶然的失败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能力而极度自卑。

(二)个性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个性特点有不平衡性和偏执性。其中,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对外在力量的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使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情绪表现也出现两极性,有时候是强烈而狂暴的,但与童年相比,在情绪的控制方面有所提高,在情绪体验上比较细致而丰富。总体来说,情绪体验还是不够稳定的,同时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偏执的特点,因此情绪上还带有一种顽固性。

三、应对策略。

(一)积极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是倾向于一种追求完善的态度,老师希望学生看到自己不足,严格敦促其改变,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倾向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对之进行调整和改善。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关注人的有潜力的一面,而不是人的弱点与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以一种鼓励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发挥其潜能。从关注学生的劣势,转化为关注学生的优势,并激发其潜能。

(二)积极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立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方向,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因此,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增强他们的毅力、鼓励他们的勇气、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优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积极去发掘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并给予强化,让学生逐步在积极肯定的氛围下学会自我成长,把自身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三)积极的策略。在于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注意他们的发展特点,在他们渴望成人感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肯定,在他们表现出依赖的一面时,适当地采取非指导性的态度,启发式教育,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理解其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空间,以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不做过度干涉,给予适当的疏导。另外不要忽视行为影响的力量,身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人处事时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心存感激;经常称赞他人;不斤斤计较,有奉献精神;能接受批评,但不随便批评他人。这样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能够较少地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适应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积极地品质,也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地探讨。

简析积极心理学理念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一)课程内容脱离实际。

传统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心理学知识的传授为主,有意或无意忽视了中小学教育改革的现状和改革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从而导致课程的内容与中小学实际教学的需要严重脱节。随着中小学教育改革的推进,多数学校已开始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素质教育要求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也不再是惟命是从的“乖孩子”。教师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如何转变自己的角色,如何调控自己的情绪,如何引导学生的情绪等等问题,在现今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中都很难找到相应的答案。

(二)重理论阐述、轻实践应用。

长期以来,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大多以普通心理学学科体系来组织教学内容,这对于以此为专业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是适当的.,但对高师生来说,则是不适当的。教育心理学虽是师范专业的基础必修课,但高师生学习这一专业课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学习该课程应该不同,后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本身,为日后从事该学科的教学与科研服务,而前者学习的侧重点在于学科理论与教育实际的联系,为日后的教书育人工作服务。正是这一差别,决定了高师生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应该特别重视实践应用,而不是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由于课程定位的错位,教师在课堂上基本上是给学生介绍心理学的基本概念,讲解教育教学中心理学基本规律的内容,而鲜有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内容。由此导致高师生往往有轻视教育心理学课程的“老毛病”,在他们看来专业课程可以提升自己能力,而因为教育心理学课程由于实用性不强,只要临考背背过关就行了,从而缺乏对教育心理学课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重教师教而轻学生学。

作为培养高师生未来教师能力的课程之一,教育心理学课程应更加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所学知识学以致用,应重视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作为高师生公共课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却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型模式,非常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barr和tagg早在1995年即指出,在教学方法上,一种新的范式正在形成,传统的教师讲授范式正在被学生学习范式所取代。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将学生看成自己知识的主动发现者和构建者,而不是将学生看成“被动的容器”,由教师来给学生填充知识。全国著名的教育改革典型,山东杜郎口中学即是通过强制规定教师在课堂上最多只能讲10分钟的方式,逼迫教师从学生的学上下功夫,让教师在教学中想方设法引导和帮助学生主动学习。杜郎口中学改革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后,连续多年教学成绩突出,特别是该中学升入高中以后的学生,表现出了明显的学习优势。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育心理学课程确实存在教学上的弊端。

二、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改革设计。

(一)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课程设计。

生活中,人们会由于需要是否被满足而产生不同的情绪状态。对自我情绪的体验是个体认知自我情绪状态的重要前提,也是个体自我情绪调控的基础。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自我情绪的体验与调控能力是其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通过教育心理学的课程设计,可以而且应该让教育心理学课程肩负起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任务。自我情绪体验与调控的课程可以采用情境回忆、情境创设等模式进行,教师可以在课程教学中安排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最高兴、最受打击等生活事件,然后请学生回忆当时的情绪感受,并指导学生正确认知自己的情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特别注意提示学生回忆自己是如何从负性情绪中恢复过来的,并让学生讨论这其中有没有情绪调控的内容,调控的方式方法是不是合理等等。情境创设则是教师创设某个能让学生产生较强情绪体验的情境,并引导学生感受和调控自己的情绪。情境创设的教学对于老师来说比较难掌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需慎重使用。

(二)他人情绪理解与调控课程设计。

对他人情绪的理解与调控是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培养的又一重要方面,该课程的设计可以采用故事回放、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形式进行课程的教学。故事回放是教师选取典型的情绪情感故事,采用录像播放的形式,让学生先观看故事,然后请学生感受故事中人物的情绪与情感,并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分享;角色扮演的课程设计则可以安排学生通过扮演不同的角色,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人的情绪与情感,这种教学设计的关键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所扮演的角色中去,因此教师对故事情节的设计很重要,另外就是教师还需努力营造一种与故事情节相一致的情境,尽力让学生投入到角色之中,获得更深刻的他人情绪体验。对他人情绪的调控培养则需要教师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教授学生必要的调控技能,并安排学生进行分组练习,另外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将调控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在培养高师生情绪劳动能力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收集学生应用情绪调控技能处理生活问题的实际案例,以作为今后教学的重要展示材料。

三、结语。

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改革绝不仅仅只是在教学中培养高师生的情绪劳动能力,但情绪劳动能力作为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该在教育心理学课程中受到重视,并应从高师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考虑如何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上突出情绪劳动能力中体现教师胜任特征的方面,从而使教育心理学课程在培养优秀教师的任务中,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