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战争读后感(实用12篇)

时间:2023-11-20 18:19:06 作者:念青松 粮食战争读后感(实用12篇)

读后感不仅是对书本的回应,更是对自己思想和思维方式的反思和提升。以下是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分享,他们用深入的思考和独特的见解,展示了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

战争论读后感

可是一看,这书太棒了,我简直不能认为这是一本战争书,真的,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关于修养的书,或许就叫战争艺术吧。

一再抄录了一些书中的话,真是超经典,很多哲学家书上没解决的问题到这解决了,当然书里还是会涉及老本行的,但大多是作者的战争感悟的哲思,颇受启发。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说到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似乎就要说说经典,什么是经典,以及如何对待经典。

所谓经典,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经典作为名词的时候有以下两种所指:一是“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二是“各宗教宣扬教义的根本性著作”。

从各国对于经典一词的定义出发思考问题,我们可以认定,凡是被称为经典的东西,应具备以下几点:历史的积淀性、广泛的认同感、文化的影响力。

首先,经典之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具有历史的深厚积淀。

一部刚出版的,哪怕是非常畅销、非常引人关注、切中当下热点问题的著作,充其量是畅销书,乃至是名著,但不能称之为经典。

其次,经典之为经典,就是一个认同的结果。

它依靠自身携带的思想力量,使人们对它产生一种敬畏之感。

这种认同,有时虽然也受到政治强制,但主要还是源自经典内在的思想权威。

第三,经典对它所处的文化领域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堪称当之无愧的经典。

对待经典的态度有两种,一是经典崇拜,二是科学对待。

在目前,我大约只能采取第一种态度。

克劳塞维茨1780年生于马德堡附近的布格,很早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

他花很多时间来比较他个人在拿破仑战争中的观察,并研究了古斯塔夫、查理士十二世以及腓特烈大帝战史,认为只有从历史的精密分析中才能导出军事原则。

说明一下,我读的这部《战争论》是广西师大所谓新版,摘编的,商务印书馆是三册版,一部冗长的大作。

我实在不能凭借一部摘编本,并且以这样走马观花式的阅读,得出克劳塞维茨的军事思想,以及它在军事史上应该具有的地位等等,这些都不是我所能做到的,我只有从一些段落以及别人的研究成果中了解一些他的观点。

本书的主题不是战略、战术,而是“战争”本身。

战争是“一种以迫使对方实现我方意志为意图的暴力行为”。

即战争是一种暴力行为,而这种“暴力行为”只是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目的。

《战争论》是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它是可以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著述。

《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著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

这部著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作者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首次把西文军事思想综合成为一个具有内存联系的理论体系,初步揭露了战争的复杂本性、内存的运动规律、整体运行机制。

在此基础上,战争上升到战略层次、战术层面等系统内容。

这是一本值得一看的书,我就给他做一下广告了,可惜没有广告费,哈哈。

看了将近半个月,终于看完了这套厚厚的理论书。

《战争论》一共有三卷,其中第三卷内容全是克劳塞维茨的草稿,还有一半的内容是附录。

从总体来看,这套书对战争的定义,作战的方式等写得都很详细,细小到每一个环节。

但这样反而觉得有些重复和啰嗦,不如《孙子兵法》那样简洁,给自己未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果真正的精读此书,反而怕引起教条主义,思维局限在一个区域。

不符合战争多变化的特点。

并且对我这种对军事不了解的初级读者来说,读着颇为费力。

《战争论》第二卷,认为是全书的精华部分,尤其喜欢关于防御的那一篇,在战争中,我一向都喜欢防御,而对进攻兴趣不大。

其中还谈论到战争的目的,也就是政治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战争就是政治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政治服务于王权,是王权的工具,间接的军权也是服务王权。

所以军事一直处在附属地位。

如果金权超越了王权,军权依然能保持最初的样子,只是换了个服务对象而已。

书中大量列举了腓特烈大帝、拿破仑的战争事实,以前我对拿破仑进攻沙俄而遭到惨败一直很感兴趣(因为希特勒也是败在这里),在书中也得到强有力的分析,多的不说,只是最后总结性言论里说道,拿破仑的错误在于没有认真对比俄国与欧洲诸国的区别,用攻打欧洲诸国的方式去进攻俄国,结果遭到史无前例的惨败,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帝国灰飞烟灭。

此书内容太多(有77万字),并且都是理论性言论,我承认自己并未完全消化,这套书和《国富论》一样,等过几年后,我一定会重读的。

战争的起源或萌芽是从什么地方开始的呢?战争这个名词会不会从我们的字典里消失?读完《战争论》我只得到一部分答案,还有一部分答案可能永远无法知道。

战争是敌我双方搏斗无限放大的结果,战场上,我与敌人搏斗为了生存,我会尽一切办法打败敌人,格斗技巧,武器状况,都可能决定我的生死。

无数个我这样的军人去搏斗,去打倒敌人,那就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武器状况,军人整体素质,阵型,战术等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败。

所以当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对大清的木质船,大刀片子占有绝对的优势,也自然能得到战争的胜利。

那么战争起源于何处?远古时代人少,不可能有战争,只有两个野人为一个雌性野人打架或决斗,就像动物那样为了交配而已,其实就是为了生存的延续。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出现了部落与部落,人种与人种,国家与国家的战斗,说到底还是为了一种目的,一种更好的发展,生存的目的。

如日本的扩张就是为了适应人口的增多。

所有的战争都逃不开这样的目的。

从原始的征服到现代的政治。

都是为了获得利益,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人愿意去战斗,战争是两败俱伤的,从来没有赢家。

所谓的胜利只是将自己的损失加于敌方而已。

所以战争是政治的.一种手段,一种得到利益而流血的过程。

人存在于世界,如果不克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就一直会有争斗,小则国家内部而已的阶级利益矛盾,大则国与国的生死存亡。

战争会与人的思想境界有关,人类从来都是在索取,向大自然,向自己有能力征服的国家,(所以有了殖民地,有了奴隶)。

上天给予人有限的能力,人却有无限的欲望。

所以战争萌芽于人类的欲望,随着社会进步,有了国家有了政治制度,战争就成了统治者获取更大利益的工具。

从秦灭六国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没有逃出这个范围,打着民族强大复兴的旗号去强行夺取其他民族发展的权利(殖民要求,租界,关税,巨额的战争赔款),人类多么可耻啊!!而战争则成为政治的手段,成为别国插手他国的工具。

而战争能否消失就在于人类社会能否真正的团结在一起,没有国界,没有人种的歧视,让教育真正发挥作用,认识到我们都是地球人。

那样战争才有可能真正的从字典里消失。

而《战争论》从政治的角度出发,认为政治主导战争,战争只是手段,政治才是目的。

这很正确,认识到这点,我们看待一场战争就更能有力的把握它。

我们不需要考虑“忘战必危,好战必亡”等格言,记住政治的目的就能深刻的理解战争,美伊战争就大概如此吧。

人类的最终归宿应该还是一个大同社会,但愿都能认清战争的本质。

中国人爱好和平,我们不希望战争,但若要是认为我们好欺负,你们有能力征服,那么来吧,我们接受挑战。

你用你的价值观衡量世界,我必将你的价值观还到你的身上。

明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

同时不要忘了一句话:兵者,国之大事也,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19世纪军事理论顶峰的伟大之作,可与《孙子兵法》媲美的西方经典军事着述。《战争论》是军事思想史上第一部自觉运用德国古典哲学的辩证方法系统地总结战争经验的着作,具有重要的军事学术价值。这部着作不仅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来源之一。

克劳塞维茨是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他先后研究了1566――18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着作--《战争论》。

非军事界的人可能没有系统地读过《战争论》,但相信大多数人对“军事是政治关系的延续”这一名言都耳熟能详,这一名言即出自《战争论》。《战争论》是克劳塞维茨对战争的观察、研究、分析的结晶。它既是一部军事理论着作,又是一部哲学着作,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作者克劳塞维茨,普鲁士将军,被称为研究战争而真正摸索到其主题之根本的第一人。也是采取一种对军事史的任何阶段都能适用之理论的第一人。他很早就参加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后进柏林陆军大学就读。做过拿破仑军队的战俘,一年后又投入各种战斗。18升任少将并担任母校校长。1830年离开军校接任炮兵训练总监。这部军事哲学书,是他把自己历史研究的成果和战争经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观念。在他突然去世后,被其遗孀在一个密封的包裹里发现。克拉塞维茨曾一再强调,他的原则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导。――“教育未来战争领袖的心灵,又或在其自我教育中提供指导,却不陪伴他走上战场”。合理的理论并不能代替富有创造性的实践。这是克劳塞维茨的一贯坚持!经过了一战、二战的炮火,尽管有作者所处时机避免不了的局限,这部书依然被世界上大多数军事院校列为经典,为世界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熟读。克劳塞维茨被认为真正触到了战争的本质,他本来就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这部书是哲学,而不是操典。――“凡事研究战争的人,不管是军人还是文人,都应该有所了解”。

战争读后感

看过《小兵张嘎》、看过《闪闪红星》,现在又读了《银鸟记》,我更多地了解了战争年代少年的生活状态。

轰隆一声巨响,村子里的大人小孩儿都来到这个从天而降的庞然大物身旁,大家都在猜测他是什么东西,得知这就是中的飞机时孩子们的飞翔之梦冉冉升起,他们给它起了个很形象的名字银鸟,可是他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这鸟是谁的?从哪儿飞来的?飞来干什么?现在该怎么办?孩子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勇气,搞清楚了这些问题。

一系列的精彩人物描写,把我带回了战争年代,好像我就是年生、满田,和小伙伴一起参与历史。在那个年代,小孩子早早的就入伍了,他们这些小红军的内心早早就已经有了对敌人的憎恶,梦想自己也能上阵杀敌,飞机的到来,又为他们打开了另一扇窗,梦想着自己也能成为飞行员,开着飞机参加战斗。

革命年代的苏区反革命围剿一波接着一波,这只白匪的飞机从白区飞到红区执行特殊任务,因大雾弥漫迫降在村子里的.河滩上,孩子们用自己的行动感染了飞行员龙应顺,飞行员伤好后他们就想办法说服飞行员龙应顺把飞机修好,从此红军就有了第一架飞机,龙应顺带着带着小红军飞上里蓝天,梦想起飞了。

这本书通过发现飞机、保护飞机、思想改造飞行员、飞机,天真勇敢的小红军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克服了许多困难,坚强的战胜自己,最终让红军的第一架飞机飞上蓝天。就这样一群鲜活的少年英雄形象跃然纸上,生动深刻地表现了他们通过斗争锻炼自己,认识人生的曲折过程,而且真实而充分地反映了苏区红军和人民抗击敌人围剿的历史画卷。他们的精神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只有遇到困难不逃避,才能让自己勇敢起来。而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是先烈们用鲜血换来的,得来不易,应该好好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像他们一样学会坚强。

战争的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各地方台热播陈彤的《马文的战争》,我是一口气读完的。很久没有一口气而且这么短时间地读完一本书了,我觉得读得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故事本身有多新奇,吸引我的是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现的情感内容。

我想先说说小说的语言风格:

首先,语言很有个性,喜欢用长句子,用大量的排比式的修饰语,这种像滔滔江水一样的文字倾泻而下迫使人一口气读完,很有阅读快感。

我觉得小说能畅销的一个原因也许就和这样的语言风格有关系吧,因为这是一个生活工作都充满快节奏感的时代,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中感受的是一种紧张感,而小说的语言特点也无形中迎合了人们的这种心里暗示,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种生活。我本身是个说话做事比较讲究速度的人,这样的语言风格很适合我的性格,我喜欢。

比如:杨欣说:“以前吧,特敬佩那种能受得住熬得过去直守得云开见日直熬到深山见太阳的那类女人。”

其次,语言的丰富联想性,不论是人物对话语言还是叙事语言都给人一种丰富的联想性,寓言、古诗都被拿来发挥作用,让人物活起来,让故事生动起来,让语言诙谐起来。比如:

这种寓言故事的运用,能让人物的论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它的说服力甚至能抵得上千言万语的说教性的理论,让人感觉有种事实胜于雄辩的痛快。有时甚至是歪理,但这种传统故事的运用,却能让你无形中滋长一种同感。

再如:

“杨柳岸,晓风残月,执手相看泪眼”,难道看的是老婆的泪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难道约的是孝敬公婆生儿育女的黄脸婆?“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那是为谁翻?他们也就是写悼亡诗的时候,才能想得起老婆,而且这个老婆还得早死,要是命长,连这待遇也没有。

古诗文在我们国家既是“阳春白雪”又是“下里巴人”,只要受过教育的人都对古诗文耳熟能详,特别是一些有名的古诗更是妇孺皆知。在文中能运用一些古诗,不但能给文章增彩,而且能达到现在语言不能达到的效果。以上用的三句古诗都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被作者拿来用在这里形容夫妻关系,我觉得很有力度。用古诗中出现的情况说明夫妻关系,说明这种情况由来已久,让人信服。而且引用古诗,还能免除很多啰嗦性的说教语言。古诗用在现代文学中可以起到以一当十当百的作用。

再次,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幽默感,这方面故事中马文的语言是一典型。我总觉得每个人都是油腔滑调的,但又不是单纯的“油、滑”,这种“油、滑”透着一种智慧的诙谐,诙谐得让人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感觉很轻松。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可以说是随处可见,上面的例子也能可见一斑。其他例子就不多列举。

谈过语言风格后,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小说表现的主题的理解和看法。

我觉得在表现夫妻感情上,作者想告诉我们很多,可以是见仁见智吧,但我从小说中得到一点:生活是如此的琐碎,我们走进围城不容易,要好好珍惜眼前人,在外面转了一圈后发现,还是原配好啊。

马文的战争是围绕着女人的战争,更是马文的生活中杨欣无处不在的战争,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处处体现着作者的犀利,作者总能戳到人的痛处,总能一下子戳到事情的关键处。但在这种犀利的语言中“我们分明能感受到婚姻的痛楚和幸福的真相。”其实马文辛辛苦苦“战争”了一大圈儿,还是没有摆脱杨欣的阴影,两个人十一年的婚姻生活足以让两个人的联系渗透到任何细节。

就马文和杨欣的关系与马文和李芹的交往相比,和杨欣总是锅碗瓢盆酱醋茶针尖对麦芒恶语相向,但透着一种关心和亲昵,而和李芹一般是葡萄美酒夜光杯喝茶煮咖啡,却让人感到一种距离和小心。你说生活应该是前者呢还是后者好呢?最后,李芹的离开,马文的回归是水到渠成的合情合理的了。

从小说中我还得到一点启示:在我们传统的婚姻中,要想“和谐”,那就要男人是天是支柱,是经济的主体,而女人就要小鸟依人贤惠的有点傻气,是家务的主体。否则,婚姻就很难长久,这样的例子很多,生活中随处可见,影视剧中更是比比皆是。像马文和李芹,两个人也甜蜜了好一阵子,可最终马文在李芹的看不起的埋怨中离开了,马文在经济上和李芹相差太大了,我们中国的男人们最不能接受的就是所谓的“吃软饭”,为什么李芹一提结婚马文就有压力,李芹强大的经济实力是马文的心里障碍,更是马文和李芹的关系的巨大障碍。

还有,从李芹的身上,我感到:女人相对于男人而言,对婚姻更渴望,任何女人都有家庭的理想,不要说正常的女人,就是古代的**哪个不渴望着从良,嫁个人成个家。所以我觉得没有任何一个女人愿意做一辈子情人,因为情人是青春事业,因为她会老去。李芹最终还是向马文要婚姻,这也是马文离开李芹的原因,马文在李芹只愿能两个人在一起能开心的前提下,没有任何心里负担地和李芹交往,可当最后李芹提出要婚姻的时候,马文意外了,不知道怎么办了,可马文又不是一个十足的坏蛋,不是一个没任何责任的人,于是在李芹要求下答应给李芹一个婚姻。可是他们之间的我在上面说的障碍并没有消除,它依然存在,这样的情况下的婚姻哪个女人敢要,所以最终李芹选择了放弃,选择了放手,给自己自由给马文自由。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也有一定的道理,可我们却忽略了爱情的转化,其实我们的爱情并没有消失,而是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那就是亲情。我觉得这恰恰是我们应该高兴的地方,因为人们经常背叛爱情却不会背叛亲情。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想:我们的爱情变得更醇厚了,厚重到我们与爱人之间又多了一份亲情。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觉得对小说的理解我仅仅停留在表面,我所感受的我所理解的仅仅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极小极小的一部分。每个人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生活阅历的不同,都会对小说进行不同的再创造,相信每个人从小说中都会得到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并让这种体验运用到生活中,给自己以警示。

马文的战争也许还没有结束,需要想象力丰富的读者继续想象以后的情节发展,可我不是一个想象力丰富的人,我觉得已经有了结局。我们的生活也没有结束,我们也都有着自己的战争,在这个战争的圈子里,何去何从只有自己去感受只有自己知道。

最后,祝福所有生活在围城里的人,好好珍惜和把握眼前人吧!

战争论读后感

1832年,普鲁士过世将军克劳塞维芡的著作《战争论》问世,这本书首度以战争事实来印证探索战争的共通法则,迥异于仅描述战争或只研究武器技术发展的兵书,而成为近代兵学的原典。时至今日,《战争论》被译成多国文字而影响了现代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的战略思想,并被列为西点、圣西尔等重要军事学校必读经典,克氏也成了世界公认的最有影响力的战争理论家。流传150余年的《战争论》,字字珠玑,随处摘取一句作为论例,顿觉光芒四射,这天,它最后在我的手中!

读完全书后,我得到一个结论:要做营销,就必须要读《战争论》!克劳塞维芡将战争描述的是如此出神入化,读着都能够闻到一股浓浓的硝烟味,似乎参与了这一场“大战”!

书中有一句很的话,我觉得是最经典的,特引于此——“要在茫茫的黑暗中,发出生命的微光,带领着队伍走向胜利。战争打到一塌糊涂的时候,将领的作用是什么?就是要在茫茫黑暗中,用自我发出的微光,带领队伍前进。”

克劳塞维茨在探讨战争的属性问题时认为,战争的目的就是要战胜敌人、打败敌人,透过战争的全部现象就其本身的主要倾向来看,战争是个奇怪的三位一体:暴烈性的要素,使战争成为一种盲目的自然冲突,概然性和偶然性的活动,使战争成为一种自由的精神活动;作为政治工具的从属性,使战争成为一种纯粹的理智行为。这三个方面,分别主要同人民、统帅和它的军队以及政府有关。他说:“这三种倾向像三条不一样的规律,深藏在战争的性质之中,同时起着不一样的作用。”

他在探讨战略和战术区别的问题时指出:“战术和战略是在空间上和时光上相互交错,但在性质上又不相同的两种活动,如果不精确地确定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概念,就不可能透彻地理解它们的内在规律和相互关系”。

他还在把所谓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联系起来考察的基础上指出,由于在纯概念的抽象领域里:所思考的对象“是一场自行其是的、除了服从本身内在的规律以外不受任何其他规律约束的那些力量的冲突”,因而它导致了战争的行动在经常不断的相互作用下趋向极端。

《战争论》,从战场血淋淋的角度,让我真正领教到它的残酷,也体悟到商战的激烈,透过这本书,我庆幸有缘能比别人早一步去吸收。其实,在我们的人生道路上,往往让我们忽略了——在我们前进的同时,点亮一丝光束,告诉所有的人,我在路上,我在前进!所以,我们很多人都没有这样去做,也就造成了他永远成不了好的“领航员”。

这天,真的感谢克劳塞维芡《战争论》,也感谢他给了我一把光束,我会紧握着这道光,告诉我身边所有的人:我在路上全速前进!

文档为doc格式。

粮食战争心得体会范文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关键因素。在当今世界,粮食供应不稳定、粮食安全问题成为全球范围内的热点话题。为了保障粮食安全,各国不得不进行粮食战争。在我参与的粮食战争中,我获得了一些宝贵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积极争取国际合作。

粮食战争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各国之间需要进行合作。我在参与的粮食战争中发现,积极争取国际合作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合作,我们不仅分享了粮食生产技术和经验,还向其他国家学习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经验。同时,我们也与其他国家共同参与了一些国际组织和项目,共同采取措施应对粮食危机,提高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在国际合作中,我们不仅解决了自身的粮食问题,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帮助,加强了彼此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第三段:加强科技创新。

粮食战争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农业生产的效率不高。在我参与的粮食战争中,我认识到加强科技创新对于提高粮食产量至关重要。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设备,利用生物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我们大大提高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农业生产的管理和监控,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应用,提前发现和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等问题,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根本途径。

第四段:提高粮食质量。

粮食的质量对于保障人们健康饮食和国家发展至关重要。在粮食战争中,我们也注重提高粮食的质量。通过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的成立和运行,以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我们保证了粮食的安全和健康。同时,我们加强了农产品质量和安全的宣传教育,提高了广大农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推动了农产品质量的整体提升。提高粮食质量不仅满足了人们对食品的需求,也提升了国家农业的形象和竞争力。

第五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范围内的一个大问题,也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严重威胁。在我的粮食战争经历中,我明白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我们加强了气象监测和预警体系的建设,及时了解和应对变化的气候条件,减少了干旱、洪涝等极端天气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加大了对气候变化适应性农业的研究和推广,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不仅有利于提高粮食产量,也对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在粮食战争中,我学到了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粮食质量和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这些经验不仅对于解决我国粮食问题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全球粮食安全提供了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启示。只有全球各国携手合作,共同应对粮食战争,才能确保人类粮食供应的稳定和安全。

粮食战争心得体会

粮食问题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核心问题。而在现代社会,粮食安全更是被重视至极。近期我参加了一次关于粮食战争的研讨会,不仅对粮食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从中获得了一些心得体会。在此,我愿将这些体会与大家分享,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粮食安全的重视。

首先,粮食问题与战争的关联不可忽视。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没有了充足的粮食供应,社会秩序难以维系,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受到威胁。而战争往往会带来庞大的人口流离失所,大量农田被毁,导致粮食供应紧张,让各国在战争中更加痛感粮食的重要性。粮食问题不仅关乎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也直接关系到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未来发展。因此,粮食战争是一场每个国家都不能回避的战争。

其次,粮食战争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面对粮食问题,单一国家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通过国际合作来寻找解决办法。在研讨会上,我了解到了一些粮食援助的案例。通过国际组织的支持,一些贫困国家得到了及时的粮食援助,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这些案例让我明白,粮食战争不能以国家为单位来看待,而是需要全球范围内的集体行动。只有通过全球合作,共同寻找解决办法,才能有效地应对粮食战争。

再次,粮食战争需要科技创新来推动。在研讨会中,我了解到了一些粮食生产新技术的应用案例。通过科技创新,一些国家在不增加耕地面积的情况下,提高了粮食产量,改善了粮食供应状况。我认识到,科技创新是解决粮食问题的关键。只有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升农业生产效能,才能在有限的资源下养活更多的人口,确保粮食的供给与安全。

最后,粮食战争需要教育与意识普及来推动。粮食问题背后往往隐藏着人们的无知和浪费习惯。在研讨会上,我了解到一些国家通过教育与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粮食问题的认识,倡导合理消费,减少浪费,从而提高粮食利用率。我深信,只有通过教育与意识普及,让每一个人都认识到粮食的珍贵与重要,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粮食问题。

总之,参加粮食战争研讨会,让我深刻认识到粮食问题的紧迫性与重要性。粮食战争不容忽视,需要全球合作、科技创新、教育与意识普及的支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粮食的充足供应,让每个人过上安全而健康的生活。我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粮食战争是可以打赢的。

《战争论》读后感

用了半个月读完了这本书,读后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经典”。难怪这本书堪与《经济学原理》、《物种起源》、《国富论》、《君主论》、《论法的精神》等书并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讨论关于战争的问题,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书,蕴涵了大量如何为人处事的智慧。本书不仅对军事工作者和军事迷是难得的好书,对在其他领域的人——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其他——只要想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书中涉及大量关于做人、做事、识人、用人、斗争、策略、战术、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作者克劳塞维茨就像同时代的黑格尔等普鲁士思想家一样,秉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的科学、客观、严谨、理性的作风,对战争和政治领域里很多问题做了极透彻的分析,这些分析大都从十分客观中立的立场出发,基本没有个人情感和偏见的成分。他对历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在陈述史实的同时努力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历史的真相,以及该真相形成的原因,力求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克劳塞维茨对历史及其结果的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样,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令人拍案。

俾斯麦、列宁、毛泽东、艾森豪威尔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读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说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期间曾勤奋通读此书,并根据书中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从书中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持久战、农村保卫城市等思想的影子。

限于时间,我只认真地读了三卷中的第一卷,后两卷大多涉及18、19世纪欧洲战争中的具体战术细节问题,如山地作战、各兵种比例、要塞防御等,对当今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指导意义,我便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没有细读。下面摘抄第一卷中的经典语句,其中一些观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很多人都有很大指导和帮助。

1、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

2、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3、武德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乃至指挥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的体力是军人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军人素质的关键。

4、什么样的人才适于被称为军事天才?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

5、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6、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来自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是主要的。

7、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的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同时我方军队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

9、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10、民心和民意在国家力量和军事力量中是一个重要因素,采用民众战争可以大大增强自己的力量。民众战争的烈火一旦燃烧起来,就会起到大部队所不能起到的作用。

11、经验比一切哲理有价值得多。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象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12、在消灭敌人军队时,不能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

太多了,摘抄不过来了,到此为止吧。

粮食战争心得体会范文

粮食是国家的头等大事,是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粮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粮食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近期,我参与了一场关于粮食战争的模拟演习,从中获得了诸多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享给大家。

首先,粮食战争是一场全球合作的棋局。在模拟演习中,各个国家都为了争夺有限的粮食资源展开激烈的竞争。我们既要考虑自己国家的粮食供应,也要顾及其他国家的利益,通过协商与合作达成共识,共同应对粮食危机。通过与其他国家的沟通和交流,我深刻感受到了良好的国际关系和平等互利的合作对于解决粮食问题的重要性。

其次,科技创新是解决粮食战争的有效路径。在模拟演习中,我所在的国家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科技和培育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提高了粮食生产的效益。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种植和管理技能。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粮食战争中取得了一定的战略优势,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深刻认识到,只有依靠科技创新,才能够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从而有效地应对粮食危机。

再次,节约粮食是每个人的责任。在模拟演习的过程中,我不仅仅是一个国家的代表者,同时也是一个普通公民。我深入思考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是否存在浪费粮食的行为。通过这次演习,我意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正确对待粮食资源,杜绝浪费。合理安排饮食,精打细算,将剩余的粮食储存或捐赠给有需要的人群,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

最后,加强粮食储备是解决粮食战争的重要措施。在模拟演习中,我们国家根据历史经验和实际需求,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粮食储备制度。这个制度不仅仅包括了国家级的储备,还涉及到地方性的储备和个人储备。这样的多层次储备体系为我们应对粮食战争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通过储备粮食,我们确保了国家的粮食安全,稳定了国内市场,并提高了我们在国际上的议价能力。

通过这次模拟演习,我深刻认识到粮食战争是一场全球性的挑战,也是一场需要全球合作的战争。科技创新、节约粮食、加强储备都是解决粮食战争的有效路径。作为每个人,我们都应该从自身做起,正确对待粮食资源,珍惜每一粒粮食,做到精打细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共同应对粮食危机,实现粮食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努力,为实现粮食安全作出我们的贡献。

粮食战争

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组织。人们不禁会问,这些力量是如何相互交织、主动或被动地参与这场战争的呢?说得直白简朴些,现在的粮食危机实际上是一场富国和世界粮食巨头通过不合理的“规则”向穷国转嫁经济危机的财富掠夺。

那么,在粮食价格暴涨的形势下,全世界的粮食生产者——农民或农场主,能够获利甚丰吗?现实表明,粮食价格的暴涨暴跌带给生产者更多的是伤害。农业具有生产周期长、转型慢的特点,而且生产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普遍较差。如果生产者完全跟随市场信号,在看涨的鼓舞下全力投入,很可能等到的是暴跌后的破产结局。其实,全球的粮食生产者,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者的艰难处境一如既往,他们既要与自然灾害、落后的生产力作斗争,又一直在与市场以及“控制市场力量的力量”作战。当饥饿和富有让上帝的天平无法平衡时,飘摇的粮食生产者不仅在理想和现实间颠倒日夜,也在一场场无法自控的危机中不知所措。而唯一的出路,或许正像帕特尔博士指出的那样,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与粮食富国、粮食巨头和食物企业进行波澜壮阔的斗争才是解决粮食安全和粮食危机的根本途径。粮食的分配问题也足够耸人听闻。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就说明粮食分配与金钱分配一样,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研究发现,出现大面积饥荒的国家,往往同时拥有大量存粮,却没有把仓库里的粮食放出去,印度、中国的历史皆如此。所以,大饥荒一般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由乐观。因为我们已经在农产品自由贸易的框架下,绑上了与美国比拼财力,以维持独立粮食生产体系的“战车”。因此,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一是粮食市场的涨价并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扩大耕地,这是世界人口数量以及需求量刚性决定了的;二是粮食贸易商的职责就是把富余地区的粮食运到紧缺地区,同时通过价格给农民传递信号,告诉他们增加或减少农产品种植的面积;三是虽然四大粮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农产品贸易,但只要有利可图,他们就随时可能把世界上粮仓最少的那家变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于这样的投机应对措施就是政府应该控制出口、鼓励进口;四是建立具有主导权的粮食市场机制已经迫在眉睫。

外资企业接连对我国的粮食领域加强控制,引起了国人的不安,这是生于忧患的最好体现,上个世纪的大饥荒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太深刻的印象,至今很多人打招呼,还在问“你吃饭了吗”?这就是大饥荒依然存于我们的民众记忆深处最鲜明的东西。粮食还是一种最致命的武器,比很多有形武器的威力大很多倍。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一国粮食命脉不能被他国控制。但自古来,打粮食战争从来未有消停过。中原和北方各民族在历史上的流血争斗,很多都是因为草原民族因天灾人祸导致吃饭危机向中原发动掠夺的战争的,而最著名的粮食真正恐怕属于齐鲁等国之战,结果是齐国大胜鲁国,还有越王的煮米让吴国种,导致吴国粮食绝收。军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和袁绍本来是力量悬殊,等到曹操烧了袁绍的粮仓之后,战况骤转,曹操一举灭掉袁绍,雄踞北方。可见,粮食是一国的大命根。

近日,海关总署接连发出预警,对外资企业在我国粮食领域的控制力表示深度忧虑。在报告中,海关总署称,新加坡丰益国际斥巨资试图垄断国内非转基因大豆的问题,非常值得各界关注。2004年,跨过粮商在期货市场上给中国大豆业造成重创后,逐渐展开大规模的并购活动。数据显示,至今中国70%的油脂加工厂是外资或合资企业,80%的大豆压榨能力为跨国粮食企业控制。在这种背景下,作为非转基因大豆的基地,东北被视为中国最后的盾牌。

粮食和原油是三元经济的踏板,如今需要再加上一个影响世界的金融业,而不仅仅是农业和工业的二元经济。粮食之争涉及到能源之争和饭碗之争,中美之间最著名的大豆战争,中国丧失了大豆霸主之位。最近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每多进口100万吨大豆,就可能造成130万农民“失业”。资本投入下的农业,比我们缺钱改善技术的农民,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如今看来,中国不仅仅是二元经济特征明显,而现在又出现三元性,再加上一元就是日益强大的金融系统,这个特征不容忽视,特别是资本大举进入土改后的农村领域。或许,金融业比工业对农业更有影响。为了避免在国际市场屡屡莫名其妙地被“暗算”,政府有必要加强对粮食产品的干预力度。稳定粮食等大宗商品的价格,不仅仅是稳定粮食市场、保护农民利益的需要,也不仅仅是稳定经济的需要,更是为了应对通过国际期货市场恶炒全世界粮食的投机性防御的需要。

和薄弱地区的小包装成品粮油应急储备库存,增强应急保障能力;加大粮食临时收储力度,满足农民售粮需要。

补贴粮价以免使得粮价波动太大伤了老百姓,2008年其实我国粮食获得了大丰收,政府为了避免谷贱伤农的灾难发生,给与粮食进行补贴,政府管制措施包括加大粮食补贴制度、提高最低收购价、投放储备粮及控制出口等。去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讨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讨论稿)。会议表示,将不失时机出台调控措施,继续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格,增加主要农产品储备。这些措施,实质上对于稳定粮价,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我国的粮食市场,还遇到一些特殊的困难,比如耕地减少、灾害以及生产率比较低,还有就是国际市场波涛会袭击我们,这就要求从远虑到近忧等角度,切实保护好耕地、提高生产率,近期主要的工作就是稳定粮价。

平谷支行刘雪涛。

身份证号:***31x。

2009.3。

《战争论》读后感

《战争论》是十九世纪普鲁士军事理论家卡尔·冯·克劳塞维茨所著。作者的思想受当时的德国古典哲学影响很大。由于时代的限制,书中的一些观点是不正确的,有些观点,特别是一些军事学术上的具体问题,同今天的客观实际不相符。但是作者是第一个自觉地采取辩证法研究战争理论的军事家,也得出了一些至今看来仍然正确的论断。恩格斯和列宁对其中某些观点也有过好评。恩格斯在致马克思的信中曾说:“目前我正在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他思考问题的方法是奇特的,而书的本身是很好的。”

克劳塞维茨不是一个在战场上很有成就的军人,他的一生没有经历过什么重大的战役。此外,虽然深受德国哲学的影响,但是他还称不上是哲学家,所以他写的书既算不上地道的军事著作,也算不上地道的哲学著作。但是关键在于他有了创新,用哲学的方法来解释了军事学。

实际上,这本书是他2019年的手稿,在他死后由他的夫人帮他整理出版,书中很多的章节都不完整。克劳塞维茨自己也曾经在遗稿中说过:假使我过早地去世,因而中断了这项工作,那么现有的一切东西当然只能叫做一堆不像样的思想材料了。它们将会不断地遭到误解和任意的批评。

如果作为读者你想从这本《战争论》中得到一些打仗的诀窍,那么你肯定会非常失望。因为这本书通篇描写的是什么是战争,而不是如何战争。在这本书中,我个人觉得他得出的比较有价值的观点有一下几点:

一、“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即暴力)的继续”。他的这个观点得到了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公认,应该说这是这本书中最最重要的贡献,即使意思形态不同的共产主义者也没有提出反对意见。列宁在反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者的社会沙文主义的斗争中,曾不止一次的引用过作者的这句。

名言。

同时还指出:“马克思主义者始终把这一原理公正的看作探讨每一次战争的意义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一向就是从这个观点出发考察各种战争的。”在书中他定义了一种“绝对战争”的概念即最大限度地使用暴力手段。但是实际战争中好像并没有这种战争发生。不管战争惨烈到何种程度都没有达到作者笔下的“绝对战争”的标准。当这种战争被弱化后他背后的主谋(政治)就浮出了水面。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战争只能被定义为一种手段而不是一种目的。

三、指挥系统扁平化。这个概念不知道是不是由他首次提出来的,但是无论如何,这个观点和现代的军事指挥系统的发展趋势是不谋而合的。例如美国的的未来战场指挥系统中,作战指挥部可以对单兵直接下达作战命令。这样既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避免了信息在多次转达(传统的信息传达方式)后失去了原有的意义或者被夹杂了很多传达者的主观意见。

四、提出了战略和战术的划分。虽然现在有很多关于战略和战术的划分标准,但是克劳塞维茨的划分方法也还是比较独特的。他指出:战术就是如何战斗,而战略就是如何运用战斗。

简单的说了一些我认为《战争论》中比较有意义的四点后(其实远不止这些,只不过水平有限,还有就是懒得写),也应该对他错误的观点进行一下驳斥。

一、防御是比进攻强的形式。

这个观点是充斥这整本书的观点,书中作者认为,防御是消极的,进攻是积极的,防御的最大利益就是等待。因此,防御者通过防御比进攻在形式上强的因素来抵消进攻者在实力上强的要素,从而达到彼此平衡的状态。其实作者这样把防御和进攻单独的列举出来谈是不正确的,因为,任何进攻都会以防守而结束,而防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进攻。(都是指广义上的)应该说防守和进攻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其实作者在最后的几章中也提到了进攻和防守不可分割,可能因为是手稿,所以造成了我无法领会作者的原意。但是进攻和防守在我认为绝对没有强弱之分。

二、万物绝对化、极端化。

可能作者是因为受了当时哲学的影响,什么东西都会追求绝对的概念,不时的就会使得自己陷入追求极端的逻辑怪圈中(当然,读者更受罪)。例如,他指出只要是战争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动用暴力。他曾经痛斥“不流血的战争”这种观点,认为在战场上一定要歼灭敌人的主力。虽然他指出了战斗力中精神要素的重要性,但是他不明白攻心为上的战争规则,也不懂得上兵伐谋的道理。而关于这点,我国的孙子提出: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其实这种暴力最大化观点和他提出的“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是矛盾的。因为,从广义上来讲,既然政治是战争的目的,那么战争就必须受到政治决策者的影响,也就是说,政治的眼光要超越战略的眼光。如果一味追求暴力最大化而忽视政治,那么政治必将成为战争的奴隶。而且,如果战争一味追求暴力,那么战争就称不上艺术,而应该改名叫屠杀。

本来还想写第三点、第四点……但他书中的语言太晦涩难懂,而且逻辑有的时候很乱,以至于我不确定他的观点是否正确,我读得并不是很透,不敢太放肆。

另外,他书中关于防御和进攻的论述占了一半,当中有很多的观点和现在的作战样式不相符合,这里就不一一指出了,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读读。

当然,世界上没有绝对的真理,更别提军事学这种充满“概然性”的科学。我想,如果给作者多几年的时间,他一定会给我们澄清他书中矛盾和不清晰的观点,但是造物弄人,这位军事天才英年早逝,适得他的军事理论也变得扑朔迷离,可能这本身也符合军事学的规律吧。

用了半个月读完了这本书,读后的感觉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经典”。难怪这本书堪与《经济学原理》、《物种起源》、《国富论》、《君主论》、《论法的精神》等书并列,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书”。

虽然本书通篇都在讨论关于战争的问题,但它更像是一本哲学书,蕴涵了大量如何为人处事的智慧。本书不仅对军事工作者和军事迷是难得的好书,对在其他领域的人——无论是从政、经商还是其他——只要想在某个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人来说,这本书都值得好好读,书中涉及大量关于做人、做事、识人、用人、斗争、策略、战术、外交等方面的知识和技巧,每个人都能从中得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

作者克劳塞维茨就像同时代的黑格尔等普鲁士思想家一样,秉承了德意志民族一贯的科学、客观、严谨、理性的作风,对战争和政治领域里很多问题做了极透彻的分析,这些分析大都从十分客观中立的立场出发,基本没有个人情感和偏见的成分。他对历史的分析也十分到位,在陈述史实的同时努力从各个角度出发,寻求历史的真相,以及该真相形成的原因,力求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克劳塞维茨对历史及其结果的分析就像庖丁解牛那样,一针见血,鞭辟入里,令人拍案。

俾斯麦、列宁、毛泽东、艾森豪威尔等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在读后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据说毛泽东在井冈山革命期间曾勤奋通读此书,并根据书中的理论结合中国的实际提出了很多经典的理论。从书中似乎依稀可以看到毛泽东有关人民战争、持久战、农村保卫城市等思想的影子。

限于时间,我只认真地读了三卷中的第一卷,后两卷大多涉及18、19世纪欧洲战争中的具体战术细节问题,如山地作战、各兵种比例、要塞防御等,对当今的工作和生活没有太大指导意义,我便只是简单地翻了翻,没有细读。下面摘抄第一卷中的经典语句,其中一些观点完全颠覆了我之前的观念。相信这些观点对于很多人都有很大指导和帮助。

1、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战争是政治交往的一部分,政治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政治不仅引起战争,而且支配战争,因而政治的性质决定战争的性质。

2、社会政治和历史事件不是上帝的安排,也不是不可避免的自然现象,而是由左右历史的人物导演并为既定的政治目的服务的。

3、武德对个人是指彻底的敬业精神和高超的军事技术,对军队是指团结战斗、勇往直前的作风和胜不骄败不馁的精神。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乃至指挥官,就需要在感情方面和智力方面有巨大的力量。勇气是军人应该具备的首要品质,一定的体力是军人战胜困难的基本前提,强大的精神力量是军人素质的关键。

4、什么样的人才适于被称为军事天才?这种人与其说是有创造精神的人,不如说是有钻研精神的人;与其说是单方面发展的人,不如说是全面发展的人;与其说是容易激动的人,不如说是头脑冷静的人。

5、在像战争这样危险的事情中,由仁慈而产生的错误思想是最为有害的。不顾一切、不惜流血地使用暴力的一方,在对方不同样做的同时,必然会取得优势。由于厌恶暴力而忽视其性质的做法毫无益处,甚至是错误的。

6、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包含敌对感情和敌对意图这两种不同的要素。而许多敌对意图,却丝毫不带敌对感情,至少不带强烈的敌对感情。在野蛮民族中,来自感情的意图是主要的;在文明民族中,出于理智的意图是主要的。

7、战争既然是一种暴力行为,就必然属于感情的范畴。即使战争不是感情引起的,总还同感情有着或多或少的关系,关系的大小不取决于文明程度的高低,而取决于敌对的利害关系的大小和久暂。文明民族不杀俘虏,不破坏城市和乡村,那是因为他们在战争中更多地应用了智力,学会了比这种粗暴的发泄本能更有效地使用暴力的方法。

8、坚持集中兵力各个歼灭的原则,以歼灭敌军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应该集中所有力量打击敌人整体所依赖的重心;同时我方军队要尽可能地集中行动。

9、一方面,进攻要适可而止,进攻者必须掌握时机,量力而行。另一方面,进攻要以保存防御能力为限。进攻者应在自己尚能组织有力的防御、而对手的反攻力量尚未形成时,立即转入防御,这是进攻的顶点。如果超越进攻的顶点,会招致敌人比自己力量更强大的反击;如果过早地停止进攻,则会减少应该取得的胜利。

11、经验比一切哲理有价值得多。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象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这是根本不可能的。战争理论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该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12、在消灭敌人军队时,不能仅仅消灭敌人的物质力量,更重要的是摧毁敌人的精神力量。

太多了,摘抄不过来了,到此为止吧。

本文并非对该书的诠释,也不是导读,不过是一个靠读书体验生活的bookworm的军事观罢了。

与国防文学史诗相比,与红警、cs相比,真刀真枪的战争对于军民而言,真的不是美好的。这个活动的特点有:危险、费力、以及严肃。与百姓工作的共同之处是:劳神。所以军人是美差,但绝不是淝差。如果还有人以为军人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群体,那就是……。参见电视剧亮剑中田雨和李云龙的对话一段。实际上,统帅指令的技术含量绝不亚于牛顿欧拉的数学公式。何况精神压力远甚之。因为他们的命,不仅你的,都由你保管,能不在意?“当对你十分重要的a和b二人身陷囹圄,你救谁?”这样的精神炼狱对他们非小概率事件。所以长期的戎马生涯,会使一个人变得脾气很坏,甚至世界观。

战争时期,是一个颠覆百姓价值观的非常时期。屁大点事到这里就可能是死罪。而修身养性老夫子所不齿的行为到这里就可能是美德。长期的战斗,会使人在治掉轻慢淫傲的同时,却也增加了顽固易怒(如孙海英演的石光荣)。但对实业家而言,“与其不孙也,宁固。”我们要相信一个王实味,比一个黄克功更能破坏己方战斗力。无论对于傻大兵还是贵族兵,战争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脏活。与武术家不同,人家虽然练武最含辛茹苦,但又不玩命,对手也可以作朋友,李云龙楚云飞好惺惺相惜也得把对方往死里整。军队不需要霍元甲李小龙,兵者诡道也。也不同于散兵游勇,虽然独立武装对社会有着无与伦比的破坏性,但对于动武者本人简直是享受。玩暗招就把多不可一世的家伙结果了,像童年郭靖制服一高人。

仅有这些还不够。战争之可怕,还在于其巨大的偶然性。西方某大国有个战争仿真软件。他们试图模拟甲午海战。当他们把双方力量输入计算机,发现每次都是中国赢。这不惊奇,洋务运动的大清帝国兵力远远超过刚刚变法的明治帝国。历史上的结果呢,果然上帝掷骰子。

战争非一门艺术,但需要想象力这个放肆女神,虽然军人耻于空谈迂阔。谈兵离不开地图,想象的时候就在这里。有人视舞枪弄棒硬派少年“没教养”,颇理解其天真想法,但不得不承认:社会再文明,战争也不可能彻底消失,只要地球还有人类的话。不同之处仅仅在于随着文明的进步,杀伤力越来越大,而死亡前痛苦越来越少。试看哈马斯如果抓到敌人,就用锐石捣成肉酱,换是以色列则大炮一轰冒烟拉倒。

一般而言,野蛮民族比文明民族更好战:前者可能多是出于对白刀子进红刀子出的兴趣,后者则是迫不得已“以战求和”。具体到个人,他们的人可能是以战求军饷。你很难听到一个秀才嘴里说出“他在前方杀得正酣”这样的壮语。我们都喜欢“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样的娘娘腔了。但是,军事天才却多自文明民族。土著部落里出得了拿破仑么?英雄:英者,儒雅也,有修养有内省;雄者,硬汉也,识大体谋大略。二者缺一不可。我们习惯把将军和名士二者看作对立,这看法本来不无道理,但错误的结果是,人们只相信蛮雄能成事,并叫他们为英雄(比如项羽这样莽汉)。种种案例(从略)表明,秀才对战争而言不只是花瓶。

军法不仁,以士兵为邹狗。自文艺复兴以降,几百年来,由西到东,从立宪到共和,法律已由王法变为人权守护神—宪法。但是对不起,这条发展规律对今日军法无效!里面有很多看起来没有实际意义的,却不得不遵守的王八屁股——规定,比如被子要叠,而且往x里叠。犯军纪是可以求情的,比如战场娶亲。而违宪,谁也求不了情,特别是投敌罪。军法的触犯者并不一定是品质恶劣者,但鉴于渎职罪造成的后果,芳草生门不得不锄。于是就充当了“士气向上”一招的祭品。(军法有大量求情的案例,但违宪也有个别求情成功的,张灵甫犯了和我党黄克功很接近的罪,不是出来戴罪立功了吗。)军法中,最让人望而生畏的,最不契约的一件东西,就是“死命令”。一个任务,三月十日完成是英雄,是朋友,十一日完成就是罪犯,是敌人,这冷酷至极。但为战争胜利,又不可能变成活命令。只要“死命令”这个法学词语,有了合理性,上下级那种恩威莫测的猫鼠关系,就可以在今天某些角落里有了继续保存的理由。每当上下级适逢人际关系不好,上级就可以随便提出一个missionimpossible来消灭他。张笑天著太平天国中,杨秀青杀曾水源用的不就是这招儿吗!摊上这样领导,你就是再有胆有识也拯救不了自己的命运了。

战略论。

战略家说要喝奶,于是就有了奶。战术家研究怎样挤奶。

战略是行而上的,博雅的,但是作者说:作出战略上的重要决定,较之在战术上需要更坚强的意志。司令一职似乎只是拿着地图悠闲地指定,但纸上一点墨,人间千点血。死的不是战斗机器,是人。

战略包括六要素:精神(军魂)、物质(粮草等)、数字(兵力)、地理(战场地形)、天气。这些也是孙武在打仗前先要衡量的项目。

21。

说到精神那可有的说了。首先该国(或该党该军)要得人心,这不是抓壮丁能抓到的。

某些网刊相信教育救国,成天说通识启蒙。但对于战时军人而言,提高公民气质,那是一种退化!书中每次翻到“自由平等博爱”等词语,作者,这个德国人,总是带着半讥笑的语气提出。但要说军人不需要思想,这恐怕对军官不适用。所有的束缚都是为了保护。在讨论孙文上书李鸿章那段,有历史学家说:革命家应由首先抱着改良家心态的人转变而来。套用句型:军人应是本初有公民观念的人变成。服从的是军法,但不服从一些旧观念。这个职业不蔑视生命,而恰是对人生命的大爱,他们把对死亡的拒绝投射到老百姓身上!

211余下是对士兵的要求。信仰、武德、胆力、坚韧,缺少任何一个都难为好兵。

222信仰可以把各种被《说句心里话》中的各种心情所困扰的战士凝聚起来,也可让老百姓拥军抗战而非一盘散沙。比如刘亚洲说的:我愿做自由思想的殉道者。这就是一种信仰与道德。

223自从执政党某文提出反对军队国家化,发扬传统武德后,“武德”一词成了网络高频词。什么是武德,那篇也没说清。败不馁,服从、耐劳(有的人可能人品很好但懒于坚持锻炼身体)、武器不离手等等优点的军队,才可以说是有武德的。武德是战争中最上精神力量之一,它只能有两个来源:一、屡战屡胜;二、艰苦(平时要在食、寝上降低标准,才可能将战时情况比下去。没人规定打仗都要在晴空万里时)。

严苛的内务条例,可以维持武德,但不能创造它。所以,作者建议聘请战争国家的教官来给德国大兵上课,他们身上的狼血是盛世军官所不具备的。

224人皆有趋生避死之本能,如果敌对的双方都这样,以致都撤退,结果就和平了,甚至天下都太平了。但对方往往不这样,所以你越怕死越易死。此外,军法对于怕死者,常常也是——以死惧之。

人总认为越是精英身份的,就越大胆,越有气魄。似乎是对的,胆小鬼没等升官就得上军事法庭。但不公平的是,指挥官一旦熬成婆——晋升了,不再需要多如以往的胆力。而胆力等情感因素缩小后,智力和洞察力越来越重要。作者说:胆力正是为睿智和洞察力增添羽翼的哩。这就形成了越高权越低勇,真让人嫉妒。不过我们也可以自卫:像“神枪手顺溜”就比一般的士兵胆子大。优秀的受领导者,是另一种途径的精英么!

对于如何培养胆力,作者说:“可以培养民族大胆精神的手段不外乎依靠战争,只有借助这种手段才能够抵制住懒惰怯弱、贪图安逸的倾向,这种倾向会使一个沐浴在不断增加福利和繁荣与相互交往的民族堕落下去”。文化大国常是工商大国,娱乐大国,也常是国防弱国。但作者暴露了历史局限性——培养气概的途径很多,比如太祖当年在一师操练童子军。(但战争中的大量死亡体验,任何活动不能模拟,这种体验会让人精神透支但不得不如此以维持)。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