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七年级数学教案设计(热门17篇)

时间:2023-11-24 09:38:07 作者:温柔雨

教学工作计划需要具备可操作性,我们应该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接下来是一些经典的教学工作计划案例,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这节课的内容是一元一次方程第一课时。课后,我对本节课从四方面进行了如下反思:

一:对选择引例的反思。

在小学学生已接触过方程,但没有过多的研究。而本节课是一元一次方程的开篇课,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既要让学生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又要让学生体验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这些目标的实现谈何容易!课本上的例题虽然能很好的体现方程的优越性,但难度较高。学生很少有利用方程解应用题的经历,能否理解和接受?斟酌再三,还是放到后面再讲。那么哪个题既简单又能明显地承载着从算术到方程的进步呢?几乎翻阅了所有的有关资料,无独有偶,在新课标教案126页的一道数学名题“啊哈,它的全部,它的一半,其和等于19。”让我眼前一亮,我为自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例题而兴奋不已,立刻拿去和我们数学组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交流一下我的想法,他们觉得这个例子倒挺好的,可是也提出了一个让我深思的问题,这个题不是能够很好地体现出从算术到方程的进步,因为题很简单,方程的优越性体现的不够明显。刚才的新奇和兴奋迅速冷却了下来,陈老师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如果实在找不到合适的例题,不妨就用这个题,通过这个题从语言和方法上突破它,可以先让学生感知方程的优越性,后面学习中再不断地渗透方程的优越性。听完陈老师的一席见解,我顿时豁然开朗,增加了以这个题作为引例的信心。事实证明,这个引例既富有创新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符合学生的已有经验和知识水平,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对选题的反思。

我在备课中【活动3】最初选用的题是:

修改后的题是:

判断下列各式是方程的有:

(1)(2)(3)(4)(5)。

考虑到学生初对方程概念的研究,不在数字上人为的设置障碍,因为是否是方程与数字的大小根本无关,于是把数字全部统一成了6、2、8三个数,利于学生从未知数和等号的角度进一步理解方程的概念。最初选用的题数字太多,显得题很多且条理性不强,容易分散学生对概念本质的把握。改进后的题目更利于学生观察方程的特征,从而更深刻地掌握概念的本质。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如果说前5个小题是为了让学生抓住方程的两个要点,那么后3个小题则是对概念本质的提升,即:是否是方程与未知数所在的位置、未知数的个数、未知数的次数等均无关。

三:对课堂实践的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首先以“名题欣赏”导入,引入概念,通过四组练习让学生深刻理解方程和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最后由学生自己归纳小结。

当环节进行到【活动3】时,我让学生写出一个或几个方程,在给学生判断点评时,我发现学生在黑板上写的全部都是未知数在等号左边的方程,这时我突然意识到学生在模仿我前面呈现的方程,不禁暗自责怪自己考虑不周,怎么没出一个等号两边都含有未知数的方程呢?它给我敲响了一个警钟。正当我想写一个等号两边都含有未知数的方程来弥补设计上的不足时,我忽然发现最后一排的一位男生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他提出问题:“老师:等号两边都含有未知数的式子是不是方程,例如:2y-1=3y”?我为有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而感到庆幸,一是因为它及时弥补了我备课中的不足;二是由学生提出问题要比我提出问题更有价值。这可以反映出该生善于思考,同时也反映出了学生真实的疑惑。为了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我并没有急于解释,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来解决。我立刻提出:“谁能解决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呢?”这时我看到后面几位学生已经高高地举起了手。我随机点了一名学生,这位同学回答到:“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只要看是否含有未知数和等号就ok了,与未知数的位置无关!”他精彩的回答引起听课教师一阵喝彩!我也顿时惊喜万分,他说的太好了,不管是语言表达还是准确性上都无可挑剔。我为敢于给学生这样一个机会又一次感到庆幸;通过这个同学精彩的回答,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师给学生一个机会,学生就会还你一个惊喜。”

四:教后整体反思。

成功之处:

1.引例、练习题的选择都很恰当。

2.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注意到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节奏把握较好。

3.数学文化的渗透比较自然。

4.“写一个或几个一元一次方程”此环节的设计体现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效果得到落实。

5.语言简练,教态大方,师生互动比较热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6.板书设计较为合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都以提炼的方式呈现出来。

不足之处:

1.在处理三道实际背景题时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偏少,显得仓促。

2.在后面两组题环节之间的过渡语言不是很自然。

3.授课语言仍需加强锤炼。

这节课的准备和每个环节的设计我颇费了一些心思,上完课之后总的感觉是达到了我预期的目标。非常感谢评委组的老师们中恳的建议,以及同行们的肯定,这让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扬长避短,力争做的更好!

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

在数学课上二年级数学老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谈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二年级数学老师的教学工作离不开二年级数学教案,二年级数学教案是他们进行教学活动的保障。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二年级数学青岛教案设计”,下面小编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目标:

1.通过“买鲜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3.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体验合作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

2.引导学生掌握脱式计算的书写要求,能正确地进行除加、除减两步式题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揭题。

(一)复习铺垫:(出示题目)。

1.计算:

40+6×870-5×4。

2.一枝玫瑰花5元,一枝康乃馨3元。

根据上面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二)创设情境,聊天导入。

现在已经是春天了,小草发芽了,花儿开了,又是一年新的开始,小刺猬也有了一个新的生意,瞧,它的鲜花店开张啦。(出示教材情景图)。

二、扶放结合探究新知。

1.让学生观察图片,提问:你能找出哪些数学信息?

2.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3.大家提了这么多的数学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数学问题:

一枝康乃馨比一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我们要知道什么条件?

4.针对第一种方法,重点讲述:在一个算式里,如果既有减法,又有除法,要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为什么先算除法,再算减法?(意义上来多说。)重点强调。

5.买一枝菊花和一枝百合花,一共要花多少钱?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知道哪些条件?

在大部分学生计算好以后,组织汇报。

6.及时总结:

在一个算式里,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三、反馈矫正落实双基。

组织智力大闯关:

第一关:(分男女生比赛)。

4+24÷85-8÷4。

72÷8-336+81÷9。

45+8×480-6×8。

指名学生说运算顺序,叫6名学生到黑板上板演。

第二关:森林医生:书上练一练:3题。

第三关:解决问题:书上练一练:1、2题。

四、小结评价布置预习。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让学生巩固对克和千克的认识,并能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应用克和千克,形成正确的质量概念。

2.通过复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目标解析:

本节课复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在复习克和千克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使用数学的语言描述身边物体质量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际情况估计出物体的质量,培养学生的估测的意识,帮助学生积累估量的经验。在复习简单推理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重点:巩固克和千克的认识,形成正确的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巩固旧知,引入新知。

(一)回顾复习过程请学生回忆已经复习过本学期的哪些内容,对这些知识还有没有什么问题。

(二)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将继续复习克和千克、推理这两部分内容。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反思的平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

二、师生互动,探究新知。

(一)复习克和千克。

1.梳理。

(1)说一说,你在水果店买东西时都见过什么?

(2)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单位?质量单位有哪些?

2.直观感受。

(1)看到1克和1千克,你会想到什么?

(2)举例: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质量约是1克或者1千克?

(3)实物展示:1片口香糖约重1克,2袋500克的盐重1千克。

3.进率关系。

(1)已经明确了克和千克是质量单位,那么克和千克有什么关系呢?

(2)说一说多少块口香糖加在一起和2袋500克的盐同样重?

4.测量。

(1)测量物体的轻重要用到什么?测量时要注意什么?

(2)说一说自己所认识的秤。

5.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二十二第7题。

学生独立练习,集体交流时重点说一说第3小题,培养学生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完成练习二十二第17题。

要求学生课前调查,填写调查结果,课上根据调查结果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在一定的情境中唤起学生对物体质量的关注,通过操作、提问活动让学生去感悟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认知结构。在练习时要让学生说说自己容易出错的地方和原因,引起其他同学的注意。

(二)复习推理。

1.复习推理(一)。

(1)创设情境:李冰、王明、张强、夏雨一起排队上车。张强在李冰和王明的中间,夏雨是最后一个,李冰不是第一个。请把他们的名字从前往后写下来。

(2)思考:你先确定谁的位置?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同桌互相说一说推理的过程,提供充分表达的机会。

(4)指名说一说推理的方法及过程,其他同学补充,引导学生注意表达的有序性。

2.复习推理(二)。

(2)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交流,教师注意适时点拨。

设计意图:推理重在过程,复习中让学生经历想推理过程、说推理过程、演示推理过程、观察推理过程等环节,有意识地对推理的方法进行提炼和改善。让学生明确推理时一般要找到一个关键句,作为推理的突破口。完善表格填数的方法,将“确认”与“排除”交替进行,这样提升了效果,学生也能轻松接受。

三、课堂总结,明确目标。

(一)通过这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二)你能用我们今天的复习内容解决身边的哪些问题?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本节课是七年级下学期的内容,是在七年级上册学习过线、角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两条直线位置关系的第一课时。对顶角是几何求解、证明中的一个基本图形,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学习是平行线条件和平行线的特征的基础,所以本节内容相对简单,但又非常重要。

《相交线》,学生平生第一次遇到几何推理,而且要用数学符号语言表达出逻辑推理的过程,其难度是可以想象的,我采用“双主互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经过这一周的攻坚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畏难情绪正在渐渐消失,他们从迷茫中慢慢理顺着思路,我看到课堂上一双双眼睛渐渐明亮起来,学生们从几何学习的“悟”中品味到了一点点数学的简洁美。

逻辑推理成功的愉悦感;经历了从认识到害怕、到再认识、到小的成功的过程,学生对几何学习的积极性明显增强,作业质量日渐提高。这一良性变化证明了教学中几点收获:

1、适时多给学生唱赞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学得轻松一些。

2、在几何入门教学中,可递进式的逐步提高逻辑推理的严密性;为学生留下思维的缓冲地带,不可一步到位。

3、精心备好几何入门课的同时,并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时调整优化;使之最贴近学生;练习题作业题的设计上要多下功夫,体现从单一到运用再到综合的循环上升。

4、多对学生的错题进行辨析,多对学情分析反馈;。

5、强化困难学生个别辅导,让他们一题一得,落到实处;分层作业,共同提升;。

我想突破求新,希望引入设计能比较自然的引出概念并揭示内涵。一开始有个问题纠缠着我,那就是对顶角的大小关系是由位置关系决定的,但是我刚上课就让大家画大小相同的角,合不合乎逻辑。经过反复揣摩,我终于下定决心仍然如此设计。原因是我想首先学生是47中重点班的学生,加上该学校在搞自学模式,所以不会不预习,所以他们会自然想到作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得到所求角,另外作反向延长线的过程就是位置决定大小关系的过程,这在他们的潜意识里存在了。再者我想作为区级观摩课,大家都想听听新鲜的东西,哪怕它不一定好,但至少给各位老师一个讨论的话题和空间,这样就算是课上失败了,也是有所值。于是开头就定下来了。

对于学生上黑板作出的等角,我立即强调相等是观察想象的结果,还需要进一步说明。对顶角的概念出来后,立即找到生活原型,以加强认识,联系生活。在辨别给出图形是否为对顶角的一组题目中,果然如课前所料,学生的几何语言运用不够熟练、严谨,我耐心地纠正,原因是几何开始一定要让学生重视几何语言的表述,养成好习惯。在这个题目中我始终让学生对照定义辨别,加强认识。在第二个问题中,对于如何有条理地不重不漏地找对应角这个问题涉及分类策略问题,为防止跑题,所以简单提及,并未在课堂上解决。

探究对顶角相等这个性质是本课的重难点,所以我的设计是先画图量角,让学生有个感性认识,同时让学生认识到度量是有误差的,所以叫学生记下角的读数,提出可不可以根据一个角的度数,计算出其对顶角的度数这样一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设计是承上启下的,因为证明比较困难,所以通过具体的度数计算以作铺垫。结果证明这个设计是利于学生的思考的,因为在证明时我听到他们说出“和刚才计算一样”的话。

练习题的设置一来是巩固,二来是让学生体会转化思想。圆锥顶角的测量设计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它具有相当的挑战性。在预设中,学生会有不同的设计,结果也是如此,他们想了很多和本节课知识联系不大的设计,比如测母线长和底面圆的直径并还原画出横截面等腰三角形,然后测顶角等等,反应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鼓励求异思维和创新思想,我对此表示认可和鼓励。

由于课前我精心准备,因此本节课堂预设是充分的,课堂生成是自然的。通过这节课让我体会到越是看起来简单的课,越是要精心钻研教材,挖掘其在教材中的地位和蕴含的数学思想。

课堂教学永远是动态的辩证的,对于这样“反传统”的引入设计到底弊利几何,在圆锥顶角测量中要不要引导学生想到利用对顶角知识?给定直尺这样的工具到底是引导还是暗示都需要反复考虑,合理取舍。希望自己能通过公开课公开暴露问题,以求更多的同行给我更多的建议和帮助。

七年级数学《从算式到方程》教案设计

本节课的重难点都是从实际于问题中寻找相等关系,从而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点,在教学过程中着力体现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突出问题的应用意识。首先用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突出问题引入课题,然后运用算术方法给出答案,在各环节的安排上都设计成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能围绕问题开展思考、讨论,进行学习。

2、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对列算式与列方程的比较,分别归纳出它们的特点,从感受到从算术方法到代数方法是数学的进步。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得了出问题的不同解答方法,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方法、注意点等进行归纳。

3、体现学生思维的层次性。首先引导学生尝试用算术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逐步引导学生列出含未知数的式子,寻找相等关系列出方程。在寻找相等关系,设未知数及练习和作业的布置等环节中,都注意了学生思维的层次性。

4、渗透建模的思想。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就是建立一种数学模型,有意识地按设未知数、列方程等步骤组织学生学习,就是培养学生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的能力。

从当堂练习和作业情况来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根据实际问题准确地建立数学模型,但也有少数几个学生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列出方程。

【拓展阅读】。

七年级数学教学教案设计

1,掌握有理数的概念,会对有理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培养分类能力;。

2,了解分类的标准与分类结果的相关性,初步了解“集合”的含义;。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知识重点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设计理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分类的情况.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

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

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

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看书了解有理数名称的由来.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学生自己尝试分类时,可能会很粗略,教师给予引导和鼓励,划分数的类型要从文字所表示的意义上去引导,这样学生易于理解。

有理数的分类表要在黑板或媒体上展示,分类的标准要引导学生去体会。

练一练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

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

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小结与作业。

课堂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

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

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

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青岛版七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1.使学生在理解线段概念的基础上,了解线段的长度可以用正数来表示,因而线段可以度量、比较大小以及进行一些运算.使学生对几何图形与数之间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

2.使学生学会线段的两种比较方法及表示法.

3.通过本课的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对线段与数之间的关系的认识,掌握线段比较的正确方法,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线段的概念,引出线段的长度的度量和表示。

1.学生动手画出(1)直线ab.(2)射线oa.(3)线段cd.

2.提出问题:能否量出直线、射线、线段的长度?(如果有学生将直线、射线也量出了长度,借此复习直线和射线的概念.)。

3.提出数与形的问题:线段是一个几何图形,而线段的长度可用一个正数表示.这就是数与形的结合.

4.线段的两种度量方法:(1)直接用刻度尺.(2)圆规和刻度尺结合使用.(教师可让学生自己寻找这两种方法)。

5.教师再讲表示法:线段ab=7cm.

二、通过实例,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的比较方法。

教师设计以下过程由学生完成.

1.怎样比较两个学生的身高?提出为什么要站在一起,脚底要在一个平面上?

2.怎样比较两座大山的高低?只要量出它们的高度.

由此引导学生发现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比较方法:

重叠比较法将两条线段的各一个端点对齐,看另一个端点的位置.教师为学生演示,步骤有三:

(1)将线段ab的端点a与线段cd的端点c重合.

(2)线段ab沿着线段cd的方向落下.

(3)若端点b与端点d重合,则得到线段ab等于线段cd,可以记ab=cd.

若端点b落在d外,则得到线段ab大于线段cd,可以记作abcd.

如图1-6.

教师讲授此部分时,应用几个木条表示线段ab和线段cd,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和形象.也可以用圆规截取线段的方法进行.

数量比较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和线段cd的长度,将长度进行比较.可以用推理的写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写法如下:

因为量得ab=-cm,cd=-cm,

所以ab=cd(或abcd).

引导学生得到:比较线段的大小就是比较数的大小.

三、应用实例,变式练习:

2.如图1-8,根据图形填空.

ad=ab+______+______,ac=______+______,cd=ad-______.

3.如图1-9,已知线段ab,量出它的长度并找出它的中点、三等分点、四等分点.

4.如图1-10,根据图形填空,(1)ab=______+______+______.(2)ab-a=______+______.

四、小结。

2.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教师重点总结数与形的结合以及比较线段大小的两种方法.

五、作业。

p.18,1.2题.p21,2.3.4题.

板书设计。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的教学时间为1课时45分钟.

2.本课时设计的主导思想是:将数形结合的思想渗透给学生,使学生对数与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基础,这节课是一堂起始课,它为学生的思维开拓了一个新的天地.在传统的教学安排中,这节课的地位没有提到一定的高度,只是交给学生比较线段的方法,没有从数形结合的高度去认识.实际上这节课大有可讲,可以挖掘出较深的内容.在教知识的同时,交给学生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这一点不容忽视,在日常的教学中要时时注意.

3.学生在小学时只会用圆规画圆,不会用圆规去度量线段的大小以及截取线段,通过这节课,学生对圆规的用法有一个新的认识.

4.在课堂练习中安排了度量一些三角形的边的长度,目的是想通过度量使学生对“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这一结论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并为下面的教学做一个铺垫.

5.为避免本节课的枯燥,可以用提问的形式,出现悬念.如:开始的提问“线段是几何图形,它与数字有什么联系?”“在我们学过的知识和生活中,什么东西可以比较大小?”等.这样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思维,使课堂的气氛更加活跃.

6.如果感觉课堂密度小,还可以增加一些培养动手能力的题.如:

(1)量一量老师的大三角板中的等腰三角形各边的长,然后再量一量自己手中同样的小三角板各边的长,算一算相等的角所对的边长度的比值,是否相等.(为相似三角形的内容做一些铺垫)。

(2)量一量课桌四条边的长,再量一量课本四条边的长,算一算长边与长边的比、短边与短边的比.(得到角相等的图形,边不一定成比例)。

七年级数学教案

2?培养学生准确地运算能力,并适当地渗透特殊与一般的辨证关系的思想。

重点和难点:正确地求出代数式的值。

一、从学生原有的认识结构提出问题。

1?用代数式表示:(投影)。

(1)a与b的和的平方;(2)a,b两数的平方和;。

(3)a与b的和的50%?

2?用语言叙述代数式2n+10的意义?

3?对于第2题中的代数式2n+10,可否编成一道实际问题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打投影)。

若学校有15个班(即n=15),则添置排球总数为多少个?若有20个班呢?

二、师生共同研究代数式的值的意义。

2?结合上述例题,提出如下几个问题:

(1)求代数式2x+10的值,必须给出什么条件?

(2)代数式的值是由什么值的确定而确定的?

(3)求代数式的值可以分为几步呢?在“代入”这一步,应注意什么呢?

下面教师结合例题来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上述问题的答案?(教师板书例题时,应注意格式规范化)。

例1当x=7,y=4,z=0时,求代数式x(2x-y+3z)的值?

解:当x=7,y=4,z=0时,

x(2x-y+3z)=7×(2×7-4+3×0)。

=7×(14-4)。

=70?

注意:如果代数式中省略乘号,代入后需添上乘号。

七年级数学教案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单元教材解读:

本单元是在10以内数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总体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的学习。

3、能利用所用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单元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的口算。

教学难点:

1、活用情境图,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知识。

2、注意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探索口算方法,尊重学生有个性的选择计算方法。

3、加强高效率的联系,切实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学准备:情境图、小学具、口算卡等。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表象,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熟练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索、归纳和计算能力。特别是关于10以内加减法,要熟练运用“凑十法”计算。

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

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

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小组合作学习、练习法。

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

课时安排建议:14节。

第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2页的信息窗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口算。

2、通过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向学生明确运动员的选拔要求,让学生课前分组选拔。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运动会就要来临了。开展运动会需要我们做很多的准备工作,这节课我们首先来进行运动会的报名。(出示课题:运动会报名)。

师:下面请每组选出的运动员上台。(每组的运动员上台。)。

小组的同学能够选你们当我们班参赛的运动员,说明大家是非常信任你们的,老师也相信你们。

二、提出问题。

生:只要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运动员就知道了。

师:那么,怎样才能知道运动员的人数呢?

生甲:可以计算赛跑的和投沙包的一共有多少人。列式:9+6=。

生乙:刚才这个问题也可以列式:6+9=。

生丙:其实,要算一共有多少人,还可以算一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人。

三、解决问题。

1、探索9+6的算法。

(1)让学生独立思考,并提示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演示来进行。

(2)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

生甲:我用数一数的方法......

生乙:我先把6分成1和5,9+1得10,10+5得15。

生丙:我把9看成10,10+6=16,16-1=15。......

师:刚才这些同学说的都不错,说明同学们都动脑筋了,这值得表扬.请同学们自己想一想,这些方法中哪种方法最简便,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学生独立思考一分钟)。

师: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2、探索6+9的算法。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法技术2一下6+9得多少。

(1)让学生独立思考。

(2)分组讨论,交流自己的算法。

(3)组间交流,教师对于由9+6=15想出6+9=15的同学要大加表扬和鼓励,向学生进一步渗透加法交换律的数学思想,并提高学生探索数学奥妙的积极性。

3、探索8+7、7+8的算法。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出了要求“需要写多少个号码”,还可以算算男女运动员一共有多少个。用这种方法又该怎样列式呢?(指生回答,并且说说算法。)。

4、小结与回顾:过刚才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计算了“需要多少个号码,并研究9+6、6+9、8+7、7+8的算法。这也是课本第72页、第73页的内容。请同学们打开书,一边看书,一边回顾刚才我们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并将书上的方框、括号填完整。

四、练习与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用完整的一、两句话说明图意,然后让学生解决问题“一共摘了多少根”把正确的列式填在书上,同位说一说算法。

2、算一算,并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得数。师计时,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订正时,引导学生看板书寻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下课铃声就要响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4--75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继续探索20以内进位加法的算法。

2、通过合作交流,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巩固应用。

1、说出下面几道题的得数。

8+55+87+44+73+96+87+98+9。

5+76+63+87+74+85+96+57+6。

2、自主练习第2题。

小组合作,教师首先要说明要求。可以以举例的方式讲清规则,如一人说得数是11的算式,就要把得数是13的算式有条理地按次序说出来,9+4=13、8+5=13、7+6=13、6+7=13、5+8=13、4+9=13。

小组内的同学要互相倾听,互相帮助,尽可能地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都说一说。

3、自主练习第3题。

4、自主练习第5题。

一共有多少萝卜?学生自己看图,列算式。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列?

5、自主练习第6题。

让学生看图编个小故事,联系学生的已有经验,唤起学生对美好往事的回忆,让学生尽情地提出数学问题,并独立解答。交流时,先组内交流,再组间交流。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6页信息窗2。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2、借助“运动会分饮料”这种现实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在解题过程中,体验数学价值,从而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

出示76页信息窗2,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让学生理清情境图中所包含的种种信息,通过研究书中提出“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为引线,引导学生根据情境图中的其它信息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加以梳理,顺势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学。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红点标示的问题时,让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列出算式,然后互相交流想法。

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时,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与交流。对于当前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写在问题口袋里,留待以后解决。

三、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是引导学生写算式的练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次序写算式。为了扩大练习量,可灵活增加8加几、9加几、5加几……的算式。学生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同桌合作完成。

2、自主练习第2题。

同学们喜欢玩游戏吗?我们玩“找朋友”的游戏好吗?每个学生手里拿一张算式卡片。出示贴有得数是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小椅子。每个同学手里卡片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找几号小椅子。得数10是多余信息,没有对应的卡片。你能帮它找到朋友吗?指名说。

四、走进生活。

你能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吗?老师领同学们到商店去看看好吗?出示准备好的标有价钱的物品,引导学生说出每样物品的价钱。你需要哪两样东西选好后,算一算需要多少钱?需要帮助的同学请举手或找同学帮助。教师参与到活动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五、课堂小结。

这节数学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六、教学随笔:

第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78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20以内的进位的加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现在,我们先来比赛,好吗?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看谁算得快。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投影学生课间活动的游戏图。给学生几秒钟的时间,看一看画面。然后,拿走投影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大约有几个小朋友?再数一数,看看谁估计的最准确。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可完全放手,训练学生从情境中提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主练习第5题。

两队少先队员进行交流活动的情境图。练习时,组织学生看图讲故事,并提出问题,让学生根据图中的信息独立解答。然后进行交流补充,互相学习。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9页的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参与式教学,让学生在主动体验中学习知识。

2、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通过探索交流解决问题,逐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的自觉性。

3、初步学习20以内的退位减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用多媒体或实物投影出示信息窗3。

1、师:这是投沙包比赛的现场,你看到了什么?

2、师:如果由你当裁判,你怎样判断他们的名次?

三、解决问题。

1、到底谁赢了?小组的同学讨论。

2、交流方法。

生:数一数就知道了。

生:算一算每人投中了几个就行了。

3、完成表格。

拿出事先发给学生的统计表,让学生完成表中内容:

要投沙包数量。

没投中的个数。

投中的个数。

4、师:谁愿意将自己的表格展示给大家看看?

利用实物投影把作品展示给大家,并向大家介绍自己是自己样算出来的。

6、算出其他小朋友投沙包的个数,并排出名次。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随笔:

第六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1页的自主练习。

教学目标:

1、巩固20以内的退位减法。

2、使学生充分利用情景图,从图中获取更多的信息。

3、能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教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对于出现错误的学生,要及时纠正。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独立计算,然后小组订正答案。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计算有什么错误,对于全班共同的错误要给予纠正。

3、自主练习第3题。

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图中给了你哪能些信息?你能用这些信息编一个童话故事吗?

让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对多余信息的处理时,让同学们想办法,搬不回家的怎么办?每个同学都有朋友,你能不能给它也找个朋友?从而对学习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四、走进生活。

结合实际自己编一道题目,并请同为帮助计算。

五、教学随笔。

第七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4页的信息窗4。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问题。

2、进一步学习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前将教室内画上8条跑道。

2、作13个跑号。

3、13个学生扮演运动员,1个学生扮演裁判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二、提出问题。

1、教师出示信息窗4,同学们观察画面,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

2、根据这些信息,你有什么问题?

三、解决问题。

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筛选出13人分成两组,只有8条跑道,怎么分?

(1)分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大胆的想象,提出各种假设。

学生可能会提出:“第一组分8人,第二组分5人。

学生也可能会提出:第一组分7人,第二组分6人。

对于以上两种分法,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还可能提出:第一组分9人,第二组分4人。对于这种分法,教师不要急于否定,而要组织学生讨论,这种分法的不合理性。学生再来观察画面,找出其中的问题。也培养了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提出的不能解决的问题暂时放在问题口袋中。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八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要求:

使学生巩固和熟练地掌握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和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1、教师把83页第3题制成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卡片游戏。

同学们,现在我们同桌合作来做游戏,看看哪个同桌做得好。

教师宣布游戏规则:同桌每人一组卡片,各自抽取一张,根据两个数列出算式,一人说一道,直至老师说停,谁说对的多就算赢,赢的一方保管卡片。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看图,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2、自主练习第2题。

根据计算器上的数据,写出一道算式。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试着用计算器计算几道题,初步接触计算器。

3、自主练习第5题。

4、自主练习第6题。

自己看图,看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九课时。

小小运动会信息窗五。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5页的信息窗5。

教学目标:

1、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领奖品和公布成绩”现实的情景画面中大量的信息,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筛选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通过现实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运动会的比赛项目结束了,下面该到发奖的时间了,让我们到领奖台看看吧。

二、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重点引导学生说出“成绩公告”栏里以统计表的形式给出了一年级三个班男、女同学的得分情况。

三、解决问题。

1、整理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加以梳理,按由易到难的顺序排列起来。

学生有可能提出下列问题:

发了几本练习本?

发了几支铅笔?

发了几个笔袋?

一年级一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年级二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年级三班男、女生一共得了多少分?

一班比二班多得多少分?

二班比三班相差多少分?

一班再得几分就和三班一样多?

2、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全班交流回顾。

解答完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说出应用图中的哪些信息,解。

决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的。

四、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1题。

出示86页第一题先让生说图意,然后独立解答。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解决过程。

2、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编成童话故事,说给大家听。然后帮助小蝌蚪找到妈妈。

五、教学随笔:

第十课时。

小小运动会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

2、通过现实的情景画面,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应用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口算比赛。

教师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题目写在卡片上,组织学生进行口算比赛。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生看图列出算式再交流。练习本题时,让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独立地列出算式,通过小组交流,加强对多方面知识的巩固。

2、自主练习第4题。

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加减法之间的关系。

3、自主练习第5题。

出示87页停车场的情景图,先让生看图,理清图中所所包含的种种信息。然后根据信息提出尽可能多的问题。独立解答后,让学生进行交流,并说出运用了图中的哪些信息,解决了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4、自主练习第6题。

通过涂得数是11的部分,练习了20以内的进位加和退位减,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第十一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一)。

教学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加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合作意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0-9的数字卡片,教师准备红营区投影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二、回顾整理。

1、蓝旗区。

师:在蓝旗区,为同学们准备了1-10的卡片,请两个同学一组,同时出一张卡片,把两张卡片上的数加起来,谁先说出得数,谁算胜利。

学生练习。

2、黄旗区。

你们小组有一人说得数,其他学生抽取相应的算式卡片。

3、红旗区。

投影红旗区图。

师说:看看图里的算式是怎样排列的?

师问:怎样排列的,有什么规律?

如果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先竖着看,第一列都是9加几,我还看出横着看第一行得数都是11。进位加法以第一小组为例放给小组以讨论合作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按规律找卡片并且填完整。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回顾整理,你又有什么收获?

四、教学随笔。

第十二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二)。

教学内容:

1、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2、通过观察比较、分类整理出减法表,提高学生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能力。

教、学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练习绿旗区有关内容。

1、出示口算卡片:13–813–513–7。

师问:结果各是几?你发现这三个算式有什么规律?

师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并口算结果。

2、计算14–518–912–3。

师问:通过计算你发现有什么规律?

生答:这些结果都是9。

师问:你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举例并口算结果。

二、练习深蓝旗区的有关内容。

出示贴有口算题的小黑板,口算下面题。

11–911–813–913–8。

12–615–817–914–5。

生口算上面算式结果,师在上面板书结果。

师问:上面算式有什么规律?能否把减法算式按得数分组?

教师把全班分成八个大组,每个大组中合作小组只负责卡片得数为2、3、4、5、6、7、8、9的一个数,具体练习方式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分工协作、组长负责,组员找卡片,一生汇报,组与组交流汇报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每一组得数的算式有什么规律?

学生观察、得出规律后让学生说出结果是7的算式。

三、完成紫旗区的内容。

出示紫旗区的内容,让学生观察片刻。

师问:通过观察,你得出什么规律?学生根据规律填写算式,集体纠正。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回顾整理,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掌握了哪些内容?

五、巩固练习。

1、17–8=15–9=16–7=11–8=。

2、写出得数是7的退位减法算式。

六、教学随笔:

第十三课时。

小小运动会回顾整理(三)。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对第七单元所学的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复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20以内的进位加减法,提高学生计算进位加减法的熟练程度。

教学过程:

一、综合练习1。

1、学生独立完成后以开火车的形式汇报结果。

2、让学生自己出20以内进位加减法计算题,其他学生抢答,学生自我评价。

二、综合练习2。

三、综合练习3。

给学生一些数字,从里面挑选出3张数字卡片,并组成四个算式。

这些算式有联系吗?都有什么联系?还能找出其余有联系的数吗?

学生上黑板找出来,其他同学评判对错。

四、综合练习4。

出示4题彩图,让学生看几秒钟,迅速盖住。

请你猜猜图上一共有多少小狗?并数一数。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你想怎样解决?

五、综合练习5。

男孩可能是几岁?女孩呢?

六、课堂总结。

七、教学随笔。

第十四课时。

小小运动会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3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通过学生在对规律题的观察讨论解决的过程中发现事物中隐的简单规律,初步感知一些思想方法。

教具学具准备:挂图或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投影出示排列有规律的彩灯。

请同学们观察图上的彩灯,你发现了什么?

对,在生活中,很多情况下,是有规律可循的,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有趣的规律。

二、探索规律。

1、投影出示93页第1题。

2、投影出示93页第2题。

仔细观察,魔术箱的数有规律吗?是怎样的规律?和小组的同学说说,并写出后面魔术箱的数。

3、投影出示93页第3题。

引导看图,教师说明横看有什么特点、竖看有什么特点。

问:横看第一行数有什么特点?第二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样填?

………..

第五行数有什么特点?空白处怎么填?

填完图后,你还觉得有哪些规律?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探索规律,在日常生活中,同学们要认真观察,看看生活中还存在着一些什么规律。

四、教学随笔。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数学备课(实验稿)。

主备人:辅备人:

教学内容6--10的认识课型新授。

课前准备课件课时2。

教材前后联系前置基础:1--5和0的认识,数数。

后续知识:10以上各数的认识,10以内的加减法。

核心知识点6--10各数的意义、顺序、组成、写法。

教学目标1、结合图片正确的数出数量是6--10的各数。会认、读、写6--10各数和数的组成。

2、培养学生初步地动手操作的能力。

3、结合插图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师提出的核心问题1、谁能象老师这样提出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

2、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3、“6”可以分成几和几?

……。

渗透的思想方法一一对应。

学生主要的训练点6--10各数的组成、写法。

教学环节一、复习旧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0”,0表示什么意思?

表示0一个也没有;直尺上的0表示起点。

二、情境引入:

1、学习观察:课件出示情境图(12页)。提问:图上有什么?

2、学习提问:校园里有这么多小朋友和物品,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举例:跑步的有多少人?

学生仿照例子提问。

大树有几棵?……。

三、学习新知。

1、“6”的认识。

(1)意义:出示“跑步的有几人?”我们一起数一数:

师生共同数(注意顺序)。

(2)用一根小棒代替一个小朋友摆一摆。(体会一一对应)。

(3)除了“6个小朋友”,还有什么可以用6表示?请你举例。

(4)“6”可以分成几和几?请你用小棒摆一摆,再和同桌说一说。

(5)“6”的写法。

2、“7”的认识。

方法同上。

3、“8、9、10”的认识。(同上)。

4、整体感知“6-10”。

(1)师:怎样在计数器上拔出6个珠子?体会:5个再拔一个就是6个。

(2)师:怎样拔出7个、8个、9个、10个呢?

体会6--10各数的顺序。

四、课堂练习:

五、课堂小结。

教学效果(教师做自我评价)。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1、数数:根据物体的个数,可以用11—20各数来表示。

3、比较大小:可以根据数的顺序比较,后面的数总比前面的数大,或者利用数的组成进行比较。

4、11—20各数的组成:都是由1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20由2个十组成的。

如:1个十和5个一组成15。

5、数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6、11—20各数的读法:从高位读起,十位上是几就读几十,个位上是几就读几。20的读法,20读作:二十。

7、写数:写数时,对照数位写,有1个十就在十位上写1,有2个十就在十位上写2。有几个一,就在个位上写几,个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写0占位。

8、十加几、十几加几与相应的减法。

(1)、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10加几得十几,十几减几得十,十几减十得几。

(2)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计算十几加几和相应的减法时,可以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也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或相减,再加整十数。

(3)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在加法算式中,加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和。

在减法算式中,减号前面的数叫被减数,减号后面的数叫减数,等号后面的数叫差。

9、解决问题。

求两个数之间有几个数,可以用数数法,也可以用画图法。还可以用计算法(用大数减小数再减1的方法来计算)。

一年级数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知识点。

1、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读数、写数的方法:读数和写数都要从高位起。

2、单数:个位上是1,3,5,7,9的自然数。

3、双数:个位上是0,2,4,6,8的自然数(0除外)。

4、整十数:个位上是0的自然数(0除外)。

5、5个十,5个一,组成起来是55。(十位上的5表示5个十,个位上的5表示5个一。)。

读作:五十五(写语文汉字)写作:55(写数学字)。

6、10个一是十,10个十是一百。(一、十、百是计数单位。要写汉字)。

数的组成:(注意不同的问法)。

例:68是由6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68是由8个一和6个十组成的。

68里面有(6)个十和(8)个一,有(68)个一。

68十位上的数是6,表示6个十(写汉字),个位上的数是8,表示8个一(写汉字)。

7、比较两位数大小的方法:先看十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如果十位相同,再看个位,哪位数大它就大。(开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

8、当两个数量相差很大时可以用“多得多,少得多”来描述;当两个数量相差不大时可以用“多一些,少一些”来描述。

9、最小的三位数是100;的两位数是99;最小的两位数是10;的一位数是9;最小的一位数是1。

一年级数学轻松学习好方法。

1、列条件。

找出课本中的一道例题,将例题的已知条件和求解求证一一列出;。

2、做题。

把题目做出来;。

3、检查。

检查自己的答案是否有错误;。

4、订正。

根据题目的答案订正自己做的题目;。

5、做对。

把题目做对;。

6、节奏。

找出做题目的节奏感,分几大步?

7、小结。

这个题目考什么?

8、改变。

对知识点的条件或结论做出改变,重新出题;。

9、解题。

每做一种改变就是一个新的题目,解出来;。

10、整理。

整理出一个知识点的所有题目类型。

一个题目按照这十个步骤做下来,学习效果会明显改善。

七年级数学教案

本课(节)课题3.1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3,体验分类是数学上的常用处理问题的方法。

正确理解分类的标准和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正确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探索新知在前两个学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很多不同类型的数,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又知道了现在的数包括了负数,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任意写出3个数(同时请3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问题1:观察黑板上的9个数,并给它们进行分类。

学生可能只给出很粗略的分类,如只分为“正数”和“负数”或“零”三类,此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鼓励。

例如,对于数5,可这样问:5和5.1有相同的类型吗?5可以表示5个人,而5。1可以表示人数吗?(不可以)所以它们是不同类型的数,数5是正数中整个的数,我们就称它为“正整数”,而5.1不是整个的数,称为“正分数。(由于小数可化为分数,以后把小数和分数都称为分数)通过教师的引导、鼓励和不断完善,以及学生自己的概括,最后归纳出我们已经学过的5类不同的数,它们分别是“正整数,零,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按照书本的说法,得出“整数”“分数”和“有理数”的概念。

“统称”是指“合起来总的名称”的意思。

1,任意写出三个有理数,并说出是什么类型的数,与同伴进行交流。

2,教科书第10页练习。

此练习中出现了集合的概念,可向学生作如下的说明。

把一些数放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数的集合,简称“数集”,所有有理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有理数集。类似地,所有整数组成的数集叫做整数集,所有负数组成的数集叫做负数集……;数集一般用圆圈或大括号表示,因为集合中的数是无限的,而本题中只填了所给的几个数,所以应该加上省略号。

思考:上面练习中的四个集合合并在一起就是全体有理数的集合吗?也可以教师说出一些数,让学生进行判断。集合的概念不必深入展开。

创新探究。

问题2:有理数可分为正数和负数两大类,对吗?为什么?

教学时,要让学生总结已经学过的数,鼓励学生概括,通过交流和讨论,教师作适当的指导,逐步得到如下的分类表。

有理数这个分类可视学生的程度确定是否有必要教学。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过的数都是有理数(圆周率除外),有理数可以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1)必做题:教科书第18页习题1、2第1题。

(2)教师自行准备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在引人了负数后对所学过的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类,提出了有理数的概念。分类是数学中解决问题的常用手段,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类的思想并进行简单的分类是数学能力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关于分类标准与分类结果的关系,分类标准的确定可向学生作适当的渗透,集合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真正接受需要很长的过程,本课不要过多展开。

2,本课具有开放性的特点,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亲自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可避免直接进行分类所带来的枯燥性;同时还体现合作学习、交流、探究提高的特点,对学生分类能力的养成有很好的作用。

3,两种分类方法,应以第一种方法为主,第二种方法可视学生的情况进行。

七年级数学教案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七年级数学《有理数的乘方》教案设计【精选】

2?乘方的结果叫做幂,相同的因数叫做底数,相同因数的个数叫做指数?

一般地,在an中,a取任意有理数,n取正整数?

应当注意,乘方是一种运算,幂是乘方运算的结果?当an看作a的n次方的结果时,也可以读作a的n次幂。

例1计算:

(1)2,2,2,24;(2)-2,2,3,(-2)4;。

(3)0,02,03,04?

教师指出:2就是21,指数1通常不写?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这三组计算题中,底数、指数和幂之间有什么关系?

(1)模向观察。

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偶次幂是正数;零的任何次幂都是零?

(2)纵向观察。

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的奇次幂仍互为相反数,偶次幂相等?

(3)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什么数?

任何一个数的偶次幂都是非负数?

你能把上述的结论用数学符号语言表示吗?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当a。

当a=0时,an=0(n是正整数)?

(以上为有理数乘方运算的符号法则)。

a2n=(-a)2n(n是正整数);

=-(-a)2n-1(n是正整数);

a2n0(a是有理数,n是正整数)?

例2计算:

(1)(-3)2,(-3)3,[-(-3)]5;。

(2)-32,-33,-(-3)5;。

(3),?

让三个学生在黑板上计算?

课堂练习。

计算:

(1),,,-,;

(2)(-1)20xx,322,-42(-4)2,-23(-2)3;。

(3)(-1)n-1?

让学生回忆,做出小结:

1?乘方的有关概念?2?乘方的符号法则?3?括号的作用?

1?计算下列各式:

(-3)2;(-2)3;(-4)4;;-0.12;。

-(-3)3;3(-2)3;-6(-3)3;-(-4)2(-1)5?

2?填表:

3?a=-3,b=-5,c=4时,求下列各代数式的值:

4?当a是负数时,判断下列各式是否成立?

(1)a2=(-a)2;(2)a3=(-a)3;(3)a2=;(4)a3=。

5*?平方得9的数有几个?是什么?有没有平方得-9的有理数?为什么?

6*?若(a+1)2+|b-2|=0,求a20xxb3的值?

青岛版小学数学一年级第四单元备课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2.初步感受统计的思想和方法,感受统计和生活的联系,从而体会统计的意义和作用。

3.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分析,并能对调查的事件作出合理的推断。

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课间活动录像片段,课件,统计图、统计表、课本。

第一课时新授。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在家里和妈妈或者爸爸一起数一数自己换过几颗牙?

(一)、导入:

观看游戏录相,调查换牙情况。

师生观看录相。

录相:学生在操场上做各种游戏,笑得开心,画面最后定在一个缺牙孩子的笑脸上。(配音:下课了,孩子们都高兴来到了操场上,有的在跳绳,有的在转呼啦圈,还有的在……真有意思!)。

师:他们玩得真高兴!刚才看录相时,我发现有几个小朋友在笑,你在笑什么?

生:他的牙掉了,留下了一个空空的洞。

师:其实,这没什么好笑的,因为每个小朋友都要掉牙,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小朋友的牙齿叫做乳牙,一共有20颗,小朋友到6岁的时候,乳牙就要开始掉落,然后又会重新长出新的牙齿,这个阶段叫做换牙。小朋友们,你们换牙了吗?开始换牙的孩子举起手来!

生纷纷举手示意自己换过牙。

生:3颗、2颗、4颗……。

师:同学们有的换2颗牙,有的换3颗牙,还有的换的更多,如果我想了解咱们全班同学换2颗牙的有多少人,换3颗4颗的分别有多少人,有什么好的办法吗?先动脑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

生:“可以举手”、“让所有掉两颗牙的站在一起”、“把自己换了几颗牙写在纸上”……。

师:“同学们的主意真多,说得都很好。老师也认为只要对全班同学进行调查,就可以得到大家换牙的信息。那我们就来调查一下吧!你们说我们今天要调查的是什么呢?”

生:“调查每个同学掉了几颗牙的人数。”

板书课题及调查标题。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师:“好!老师把调查的任务交给各组的小朋友。现在,先请组长带领组员商量调查的方法。”

生讨论后汇报:“我们组想用举手的方法。”“我们喜欢站起来表示。”

师:现在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调查本组同学的换牙情况,并要做好调查记录。

师:调查时一定要注意调查情况要准确。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活动……。

(三)、汇报总结。

师: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调查结果。请说清楚你是怎样调查,又是用什么方法记录的?抽生展示统计图和表格(展示各小组使用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小组选派代表说明图意,方法可以不拘一格,根据实际使用方法进行说明,此举一例:图中的每一个小格代表1个人,换几颗牙的有几人就选择几个小格,具体的记录方法,自己小组商定。)。

师:其它小组还有用不同的记录和调查方法吗?

师:这些是统计图,这些是统计表,刚才我们大家所做的调查和整理的方法在数学上叫做统计。(板书)。

(四)、汇总提问,加深印象。

师:“如果只看你自己组的统计表、统计图,能知道全班的情况吗?”

生:“不能。”

师:“那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个大的统计图吧!”

师生合作完成大统计图的制作。

师:从这张统计图中你能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我知道换2颗牙的最多,换1颗牙的最少。

生:我看到了换4颗牙的有2人。

生:……。

师:“那你们能看着这个大统计图提出一些问题吗?”

生提问。

(五)、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今天表现都非常出色,想出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奖励大家,我准备三种颜色的彩纸,要把它们做成小花奖励给大家,老师很希望每个小朋友都能得到自己喜欢的颜色的花。那么老师到底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多做一些,什么颜色的花应该少做一些呢?怎么样才能很快知道?同学们一起来想想办法吧!

(生提出建议,师选择其中一个方法统计结果,师生共同完成统计图和统计表。)。

师:一幅完整的统计表和统计图绘制出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说说自己的发现吧……。

(六)、联系生活,放飞思维。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在生活中经常用到,你知道在生活中哪儿需要统计吗?(引导学生回忆生活片段、课前看到的录像片段及学过的课文插图)。

(生回答)。

师:回家后请你选择一项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调查统计,明天把调查的结果在班级汇报。

第二课时自主练习。

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事情进行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一)、导入:

播放动画片《巴布工程师》片段。

师:这节课的任务我们能完成吗?

生:是的,一定行!

展示课前学生设计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学生发言。

(二)、深入探究。

师:看了他们的统计图或者统计表,你认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

引导学生认识到统计图或者统计表在统计数据时的重要作用。

生:是的,一定行!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贝壳统计并画出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教师分别选取各小组的统计图、统计表各一份。

师:下面我来问你们来回答。

1、哪一种贝壳的数目最多?(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2、()比()多(少),多(少)多少个?(学生回答)你是怎样看出来的?(学生回答统计图或者统计表)。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提问,并自己指名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再简要评价一下这个同学们的回答。

(三)、练习拓展。

还记的上节课我们课前观看的大课间活动录像吗?教师放录像,画面停在活动场景。

师:同学们,你能够统计出各项活动都有多少人参加吗?请你自己将活动统计图和统计表画出来。(教师发放统计图和统计表格)。

展示学生作品并请同学们提出问题。

在提出并回答完问题时。

师:你认为他的问题看统计图回答比较快还是看统计表回答比较快呢?生回答。

师:请你说一说统计图或者统计表有哪些好处?(也可以引导学生分别说)(统计图绘画麻烦但是比较直观,统计表绘画设计简单但是没有统计图直观,所以各有利弊,要根据需要进行选择)。

(四)、小调查。

如果老师带大家去动物园你最想看到什么动物呢?

教师出示几张动物卡片。

老师征求确定学生喜欢的统计方法(比如举手示意)。

教师在黑板上完成方法选择的统计表,并提示学生这也用到了我们的统计,让学生知道统计无处不在。

请同学们帮助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动物?并完成统计表。

(五)、课堂总结。

通过这两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谈收获。

实践活动:大蒜有几瓣。

设计:淄川经济开发区西山联校李克柱。

教学内容:111页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研究大蒜瓣数的过程,知道所研究的大蒜瓣数的一般规律。

2、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经历操作、观察等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在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研究数学问题的意识,体验研究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巩固学过的统计以及其他有关的知识,并通过实践活动,初步培养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借助简单统计结果发现、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小黑板,大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一头大蒜,它里面有很多的蒜瓣,让我们来数一数有多少瓣。

那么,谁能对大蒜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呢?

二、探究新知,掌握方法。

1、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大蒜的瓣数到底有没有规律。

怎样去研究呢?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什么?

请各小组讨论一下。

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讨论的结果可能有:数一数一头大蒜有多少瓣;多掰开几头大蒜数一数;记录下大蒜的瓣数;不能把蒜皮乱扔等等。

同学们商量一下,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你们小组研究的大蒜各有多少瓣呢?

2、具体实施研究的方法。

同学们在课前从不同的地方收集大蒜,你们带来了吗?说说你的大蒜是从哪儿收集来的?

那咱们就按刚才讨论的办法进行研究吧!(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收集整理数据。

各个小组展示自己的研究结果。

各个小组研究的大蒜的情况展示出来了,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想个办法把我们班研究的情况都展示出来呢?(完成简单的统计表)。

4、分析总结。

观察一下今天我们研究的这些大蒜的瓣数,你能发现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发言。)。

大家还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

今天我们研究了大蒜的瓣数,那么每个地方的大蒜是不是都一样呢?同学们可以在以后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三、总结发言:

同学们,今天玩的开心吗?有哪些收获?

四、小结全课,点题激趣。

同学们,老师看得出你们对周围的事物能认真观察,希望同学们可以继续努力,那么你就会发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生活中。

作业:与父母一起统计自己的文具类型。

雪山乐园(情境图)-总复习。

开发区第三小学郝静。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情境图的设计,选取具有时令特点的、学生喜闻乐见的素材,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复习的愿望,调动学生复习的积极性;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画面提出数学问题,引入对全册教材的整理与复习。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电脑、小黑板、计数器、挂图。

学生准备:计数器、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二、新授。

1、出示“雪山乐园”挂图。

(1)同学们喜欢这幅图画吗?它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小朋友在干什么?(让学生先观察,然后指名让学生说一说。)。

(2)你们最喜欢图中的哪部分?(学生认真看图后回答)。

(3)引导学生看图中间的滑雪场。同学们,你看到滑雪场了吗?有几个小朋友在滑雪?(同位互相看看)。

(4)能说给你的同位听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交流)。

(5)左边有什么?认真观察。(左边有7个小朋友在打雪仗,5个小朋友堆雪人)。

(6)右面有什么?上面的一个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分组讨论:右面有2个小朋友看冰雕,上面的小朋友正在登山)。

2、引导学生自己提出数学问题。认真观察图画,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按照顺序)。

3、你们能按照顺序再数一数吗?(今天来了多少个同学?小朋友上了几个台阶,图中共有几棵树?天上飞着几只小鸟等许多问题)。

三、综合练习。

1、第一题:说一说,填一填。

(1)学生说一说、填一填。

(2)学生拿出卡片,以同桌为单位,说一说数的组成,一人说,另一人听,然后交换角色。

2、第二题:连一连,涂一涂。

(1)说说题目的意思。

(2)学生数一数,再涂一涂,最后连一连。

3、第三题:圈一圈。

(1)仔细观察第一组数,圈出的数有什么规律?

(2)请你按规律接着圈。

集体订正。

(3)学生独立完成第二组,集体订正。

4、补充练习:比一比。

121191920191414。

四、小结。同学们,你们觉得数学有意思吗?这节你们学的都很棒,不但故事讲的精彩,还学会了回顾了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同学们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认真观察你周围的事物,你就会发现生活与数学是互相联系的。

练习设计。

1、圈一圈,数一数,写一写。

()()。

2、写一写,画一画。

()16()20。

3、按规律接着写。

(1)2、4、6、()、()、()、()。

(2)()、15、13、()、()、()。

(3)0、5、10、()、()。

4、填一填。

(1)1个十和4个一组成的数是()。

(2)6个一和1个十合起来是()。

(3)2个十是()。

(4)17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15的个位上是(),表示()个();十位上是(),表示()个()。

雪山乐园第二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刘长春。

教学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运用加法和减法的意义,能熟练、准确地计算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

学生准备:20以内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二:回顾知识。

1、出示主题图:仔细观察主题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问题?

(1)一共有几只小鸟?

(2)停在树上的小鸟有多少只?

(3)飞走了多少只?

(4)一共有多少棵树?

(5)王飞的后面还有多少个小朋友?

2、逐题解答。

针对第一小题,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做。比如有的学生会一只一只的数,也有的学生会用2个2个的数,通过数数,学生发现一共有十三只小鸟。

老师补充,用计数器来表示的话,13是由1个十和3个一组成。

针对第四小题,学生会想到吧近处和远处的加起来计算。计算8+6有多种方法,可以让学生用凑十法来计算。

3、复习加减法的计算。

(1)教师利用口算卡片进行“开火车”比赛,比一比,看哪列火车开得又快又好。

(2)7+5=。

你是怎样计算的?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3)11-2=。

你是怎样计算的?

你喜欢用什么方法计算20以内的退位减法?

三、综合练习。

1、117页第4题:游戏我说你摆。

游戏:同桌两人拿出口算卡片,一人抽卡片,一人口答得数,然后交换角色,比一比,看谁答对的道数最多。

2、第五题:踢足球。

第一幅图:球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第二幅图:有几人离开了球场?

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说说计算过程以及每个算式表示的数量关系。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第六题:比一比。学生独立填写。

4、第七题:算一算,涂一涂。

审题,说说题目的要求。学生计算。集体订正得数。按要求涂一涂。

四、全课小结。

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你想提醒小朋友们什么?全班交流。

雪山乐园第三课时。

开发区第一小学赵贝贝。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加深知识间的联系,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这部分做整理复习。

3、在经历整理复习的过程中,体验整理知识的方法,初步形成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逐步养成回顾和反思的好习惯。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整理复习。

教学难点:对分类与比较、统计、图形与位置知识的应用。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模型。

学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物体。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雪山乐园中参观了凉亭和滑雪场,复习了20以内数的认识和20以内数的加减法。圣诞节到了,你们看,谁来了?(课件)。

好,让我们和圣诞老爷爷一起走进雪山乐园。(板贴课题:雪山乐园)。

二、复习:

(一)图形、位置的复习。

1、复习立体图形(课件出示)。

(1)师: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有的堆雪人,有的打雪仗。)。

(2)师: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没有我们学过的图形,在哪?(学生一一说明,教师随机板贴。)。

(3)师:你们的桌子上就有这些形状的物体,小组同学摸一摸、说一说他们的样子。(学生从学具盒中拿出相应物体摸一摸、说一说,感受物体的特点。教师随机指导。)。

(4)师:谁愿意上来和大家说说这些物体的样子。(生自己选择,拿的是什么体,它是什么样的。)。

(5)师:教室里也有这些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体朋友,你能找到吗?(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及时纠正。)。

(6)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看来“图形”的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板贴:图形)。

三、练习。

课后练习第十一题。

找一找生活中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你喜欢什么?用橡皮泥捏一捏。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在生活中只要我们善于去观察,你就会发现有很多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物品。

雪山乐园--(综合练习3)。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高素花。

教学内容:第115页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综合练习8、9、10。

题。

教学目标。

1、复习有关分类与比较;图形与位置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2、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到生活中,并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复习有关分类、统计的知识,巩固练习比较、认识图形,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回顾整理”我们复习了“20以内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知道了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意义,并从中发现了一些规律,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联系实际,巩固知识。

1、说说你的前后左右是谁?相互说一说,集体展示。

2、你都有什么玩具,分别是什么?你平时是怎么进行整理的?

3、看情境图:分别说一说你的发现。

比一比大小、轻重、厚薄……。

4、综合练习:

出示第8题,复习分类。

学生独立完成题目,进行小组内交流。

全班展示。

出示第9题。(复习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知识)。

先让学生观察小华在镜子里的情境图,想象出是前、后、侧哪一面照的,然后圈出来。

你能从现实生活中找出相应的例子吗?互相说一说吧。

出示第10题。(比较知识的复习)。

看图说一说,小羊,小熊,小狗,兔子的比较结果。

三、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表现得很好,能养成分类整理的好习惯,还能提出数学问题,特别是有的同学还能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数学是非常有趣的,只要你们细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你们喜欢的东西,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数学。

作业设计:比一比你身边的事物吧。

我都学会了吗?

淄川经济开发区中心小学傅清修。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情境图,使学生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通过丰收园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在生活中学习数学。

教学重难点:

观察图画提出不同的问题,并说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检查自己的学习情况。

教学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同学们,本学期要学的知识我们都已经学完了,你们学的怎样。

呢?这节课,我们来检查一下,相信同学们会做的更好。

二、智力比拼,检验自己。

1、出示第1题图:

引导学生观察,提出问题:根据情境图分组说说自己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学生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图中有什么?(自己数数,然后填写表。

格,同位互相交流结果)。

2、出示第2题。

认真观察图画,看看小朋友在干什么?

先独立出算式,解决钱两个小题。再交流。

仔细看图,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我捡了13个贝壳,你捡了5个贝壳,谁捡的贝壳多,我送你4。

个以后……。

3、出示第3题。

学生先观察气球的颜色,找出规律,再涂色;

最后讨论:第16个气球是什么颜色的。

三、丰收园。

1、同学们,全册知识我们都学完,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同学互相说说自己的收获。

3、交流结果(我发现数学就在身边;我喜欢数学,数学很有意思;我在数学课上发言很积极;我能用数学知识解决很多问题;我觉得认真听别人发言很重要;我口算速度还要再提高。)。

四、小结全课,提出要求。

我们还要作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练习,老师看得出大部分同学对所学的知识掌握的很好,继续努力,对所学知识掌握不够扎实的要虚心向别人请教,争取牢固掌握所学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

作业设计:

回顾所学知识,全面整理复习。

七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2、利用正负数正确表示相反意义的量(规定了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3、进一步体验正负数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广泛应用,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深化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

正确理解和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学生思考并讨论。

(数0既不是正数又不是负数,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是基准。这个道理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可视学生的讨论情况作些启发和引导,下面的例子供参考)。

例如:在温度的表示中,零上温度和零下温度是两种不同意义的量,通常规定零上温度用正数来表示,零下温度用负数来表示。那么某一天某地的最高温度是零上7℃,最低温度是零下5℃时,就应该表示为+7℃和—5℃,这里+7℃和—5℃就分别称为正数和负数。

那么当温度是零度时,我们应该怎样表示呢?(表示为0℃),它是正数还是负数呢?由于零度既不是零上温度也不是零下温度,所以,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数0耽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入负数后,0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毅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

所举的例子,要考虑学生的可接受性。“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应从相反意义的1这个角度来说明。这个问题只要初步认识即可,不必深究。

说明:这是一个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通常向指定方向变化用正数表示;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用负数表示。这种描述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应予以重视。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增长”和“减少”是两种相反意义的量,要求写出“体重的增长值”和“进出口额的增长率”,就暗示着用正数来表示增长的量。

归纳:在同一个问题中,分别用正数和负数表示的量具有相反的意义(教科书第6页)。

类似的例子很多,如:

水位上升—3m,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

收人增加—10%,实际表示什么意思呢?等等。

可视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行补充。

这种用正负数描述向指定方向变化情况的例子,在实际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按题意找准哪种意义的量应该用正数表示是解题的关健。这种描述具有相反数的影子,例如第(1)题中小明的体重可说成是减少—2kg,但现在不必向学生提出。

巩固练习教科书第6页练习。

阅读思考。

教科书第8页阅读与思考是正负数应用的很好例子,要花时间让学生讨论交流。

课堂小结以问题的形式,要求学生思考交流:

1,引人负数后,你是怎样认识数0的,数0的意义有哪些变化?

2,怎样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用正数表示其中一种意义的量,另一种量用负数表示;特别地,在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时,通常把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正数,而把向指定方向的相反方向变化的量规定为负数。)。

本课作业1,必做题:教科书第7页习题1。1第3,6,7,8题。

2,选做题:教师自行安排。

本课教育评注(课堂设计理念,实际教学效果及改进设想)。

1,本课主要目的是加深对正负数概念的理解和用正负数表示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

2,“数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要从0不属于两种相反意义的量中的任何一种上来理解)也应看作是负数定义的一部分。在引人负数后,除了表示一个也没有以外,还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了解0的这一层意义,也有助于对正负数的理解,且对数的顺利扩张和有理数概念的建立都有帮助。由于上节课的重点是建立两种相反意义量的概念,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所以作为知识的回顾和深化而放到本课。

3,教科书的例子是用正负数表示(向指定方向变化的)量的实际应用,用这种方式描述的例子很多,要尽量使学生理解。

4,本设计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交流讨论的教学理念,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合理应用,在体验中感悟和深化知识。通过实际例子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