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范文(16篇)

时间:2023-12-01 18:16:41 作者:笔砚

范文范本的写作风格独特,能够为我们提供不同的写作思路和风格选择。范文范本是在写作上的灵感和启发,使之更具独特性和思想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范本,希望能对大家的写作提供一些帮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电子商务日益成为应用广泛、频繁使用的商品交易方式。但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应用和发展,也不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法律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我国制定了电子商务法,更好地保障电子商务的运行。电子商务法的确立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的有效法律保障。电子商务法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反之也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本文就电子商务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展开讨论,意在探究电子商务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及其重要性。

一、电子商务法相关概述。

对于电子商务的概念,各国学者有着不同的定义,笔者认为电子商务是指[1]涉及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一切商务活动,只要这种商务活动是经由电子方式进行的,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来进行的,就应该属于电子商务活动。电子商务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分类。依照行业主体的不同,电子商务可分为商家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商家对商家的电子商务、商家对政府的电子商务、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依照电子商务客体的不同涉及现实交付的电子商务、不涉及现实交付的电子商务。

什么是电子商务法呢?对于电子商务法的概念,现在在学术界也没有达成统一。笔者比较赞同学者蒋坡的观点[2],电子商务法是指调整在以电子交易和电子服务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活动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在法律上,电子商务法调整的是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主体通过电子化通讯方式所产生的商事交易关系以及这种交易关系紧密相关的政府管理关系。

电子商务法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国际性、技术性、安全性、开放性、复合性、程序性。电子商务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活动,它的法律框架自然不应该只局限在一国范围内,所以电子商务法最终要以适应全世界的要求为特征,自然而然的,国际性成为了电子商务法的.特征之一。电子商务是现代高科技的产物,它需要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规范这种行为的电子商务法必然要适应这种特点,所以电子商务法又具有技术性的特征。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的安全性进行规定,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各种计算机犯罪,切实保证电子商务乃至整个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所以安全性是电子商务法的又一特征。电子商务法的开放性具体体现在电子商务法的定义的开放性以及电子商务法律结构的开放性。电子商务的技术手段复杂多样,实际上,每一次电子商务往来都是以多重法律关系为存在前提的,这就必然使电子商务法律具有复合性的特点。电子商务法中有许多程序性的规范,具有程序性的特征。而且,从电子商务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来看,电子商务法还是私法和公法的结合,交易主体上是私法,安全主体上体现着公法。电子商务法还是制定法,也是具有国际性的国内法,因为电子商务是一种世界性的经济活动,法律框架不局限于一国范围内。

电子商务法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个。其一,交易自治原则。电子商务的主体有权决定自己是否进行交易,和谁交易,以及如何进行交易,这完全体现了电子商务主体的意思自治,任何单位和个人利用强迫、利诱等手段违背当事人真实意愿的交易活动都是无效的。其二,证据平等原则。电子签名和文件应当与书面签名和书面文件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其三,中立原则。电子商务法是为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建立公平的交易原则,所以必须实现技术中立、媒介中立、实施中立、同等保护。另外,电子商务法还应保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并且还要坚持安全性原则。

总之,电子商务法对电子商务的良好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保障,我们必须给予重视。

电子商务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切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密不可分。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电子商务法的产生提供了现实条件。由于在市场经济的商务往来中电子商务这种商品交易方式相比较于其他的传统交易方式更加便捷、快速、高效,它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的限制,凭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可操作性强,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的交易方式。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中,由于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原因,交易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法律问题,如恶意软件、垃圾邮件、网络侵权、个人隐私、网络钓鱼、虚拟财产、短信诈骗等,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和良好发展。因此需要电子商务法来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的新问题。所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是电子商务法产生的现实依据,促进了电子商务法的发展和确立。

其次,电子商务法的确立,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的完善。电子商务法的确立,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体系的完善,符合我国依法治国的方针、策略,是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进步和发展。电子商务法的确立,更好地以立法的形式保障了电子合同的订立,电子签名、电子认证、电子支付、电子商务物流、电子票据,以及网络虚拟财产、网络知识产权、网络工业产权的合法性,使电子商务有秩序、有规范的合法进行和开展。同时,也给予网络隐私权、名誉权的法律保护。使网络金融有秩序进行和完成,并且通过电子商务法,进一步加强了电子商务市场秩序的管理,使电子商务中的不正当竞争减少,保护了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消费中的合法权益。电子商务法的确立加强了市场监管,更好地维护了市场秩序。电子商务法的出台,也加强了电子商务行业的自律和社会监督。总之,电子商务法是对电子商务的规范,也是对市场经济的规范,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加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制性,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补充和完善。

电子商务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电子商务发展的产物,电子商务法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电子商务法的确立维护了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的秩序,也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大的作用。

电子商务法的确立,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电子商务是一种新型的商品交易方式,近年来发展迅速,逐渐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的商品交易方式。我们都知道,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所以以法律的条文来规范的电子商务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电子商务法既保障了电子商务的有序进行,更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例如,在法律上对电子合同、电子支付与结算、电子物流配送、电子金融等都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明确了电子商务中的交易秩序、市场秩序和运输秩序,使复杂的电子贸易更加顺畅,各个环节都有法律的依据,使我国的市场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有序进行、健康发展。

电子商务法的确立,有利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电子商务活动。作为新型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中的很多行为,没有相应的法律规范和规定,在电子商务贸易的往来中,一旦出现问题,找不到相应的法律依据,传统的法律中,如民法、商法、刑法等各类法律对电子商务中出现的问题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传统法律中有很多规定对电子商务这种全新的商品交易方式并不适用,例如电子虚拟财产、网络虚拟货物的交易等,网络的人权、隐私等,都没有规定,而电子商务法是针对这种新型的交易方式的专门的立法,针对电子商务的新特点作出了新的规定,如网络游戏中的法律问题、网络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网络人格的法律保护都作出了相应的法律规定,电子商务中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可以有法可依了。电子商务法也对技术操作加以规范,用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使电子商务活动有法可依。

电子商务法的确立,有利于保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电子商务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经济安全是一个国家在国家安全方面的重要因素之一,经济信息化进程加快,电子商务中的计算机网络的不安定因素,如网络私服、计算机病毒、黑客的攻击、木马程序等,对国家的经济安全存在严重的威胁,同时也对交易主体的经济造成了威胁。近年来不断出现黑客盗取经济信息,给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利用计算机网络的漏洞,盗取银行巨款的各类案件层出不穷。通过法律立法来保护经济安全是十分必要的。电子商务法严厉打击各种危害电子商务的安全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护了电子商务的经济安全,也保护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安全和稳定。电子商务安全的法律、法规对电子商务系统提出了相应的安全要求,例如数字签名立法、加密立法、电子证据立法。明确了违反电子商务安全法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刑事责任。制定了电子商务的网络安全、信息安全、交易安全的管理制度,保证了电子商务的安全性和经济利益。

综上所述,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技术的不断完善,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同时电子商务交易日益复杂、多样,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保护电子商务的运行和贸易往来,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法的确立,电子商务法的确立,使得电子商务贸易往来、网络运行,以及其他形式的电子商务活动有法可依、秩序井然。电子商务法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丰富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健全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同时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国际贸易中的电子商务的开展。但是,我国的电子商务法的制定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和发展,使其更好地发挥法律效力,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法制服务。我们必须不断地发展、完善和建立健全电子商务法体系,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白红平。全球化进程中的电子商务若干法律问题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

[2]蒋坡。我国电子商务法律调整的问题[j].政治与法律,,(1)。

[3]张楚。电子商务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4]王利明。电子商务法研究[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处于领先地位,是“智体美劳”的动力和支撑点,这是大家所公认了的:而良好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以常规德育为例证:

二、确立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培养目标?

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我们设计、开展多方面的活动:?

发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1、明理与导行结合。?

无论搞什么活动,都要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教育学生要有“孝心”,先要通过动员报告,或演讲、故事会、主题会等,让他们明白为什么要讲“孝”道,应该怎么做,让他们行动起来。事后要通过家长、社会反馈,让他们自己总结、体会。又如组织学生到启聪学校挂钩助学活动,一定要搞好交接,让上一届的同学总结,谈心得,明白“助人自助”的道理。

2、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

3、遵循道德原则与遵循心理规律相结合?

4、德育机构和教学机构要很好配合和结合?

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是学校各部门的共同职责。思想道德素质不能仅靠德育部门去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也不能仅靠教育部门去培养。不要把德育处的工作和教导处的工作对立起来。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一个有优良的综合素质的人,是我们的共同目标。不要抱怨德育占去了学习时间,德育工作只会使学生学习得更有成效。也不要抱怨教学部门把时间抓得紧紧的,文化课的学习毕竟是学校日常的主要工作,德育部门要主动争取学校所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相结合的问题是当代世界最为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中央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是当代主流经济学面临的一个崭新问题(grosfeld,1990)。尽管现代主流经济学是一门比较成熟的关于市场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学说,但从总体上来说,现代西方主流经济学并没有一套直接现成的“过渡”理论或“转轨”理论用来指导经济体制国家改革的重大实践。这意味着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是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而且这个实践本身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和贡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呢?按照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就是整个社会的共产(共同占有和共同生产)、整个社会的自由联合劳动、商品生产和竞争的消除、阶级的消灭等等。显然,这样的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形式是不能结合的。但是这里所说的社会主义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即共产主义而言的。而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所说的由发达资本主义脱胎的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两种不同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正是基于当代实践的社会主义而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最高形态共产主义。就实践中的社会主义而言,我们的基本定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社会性质的根本定位。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三大报告做了科学的界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确切地说,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4]。一些学者在讨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中,总是把社会主义同科学社会主义的最高形态的特征同市场经济的要求联系在一起研究,如把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仅仅归结为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公有制形式本身不等于社会主义,较低生产力水平意义上的按劳分配实际上必然导致平均分配。这样来理解社会主义实质上降低了社会主义的标准,模糊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所说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当代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另一种历史形态的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这种基本制度本身就包含着私有制在内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多元的产权关系、包含着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存在的条件。在现实的社会主义制度下,多元产权主体的存在提供了市场经济生成与发展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藕合有其客观依据和历史必然性。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是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得以共同存在的一个前提。从历史上看,商品经济的生成确实是同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但在私有制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并没有演化为以市场为中心在社会范围的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这说明市场经济的存在是以生产力和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水平为前提的,而分工越发达,单个私人资本容纳社会生产力的能力就越有限。社会分工与社会生产力这一矛盾的解决,一是通过建立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度,实现生产资料占有、使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生产要素组织方式的变革实现财产占有与运作的社会化来解决的。从社会制度的角度来看,我们选择了公有制度而西方国家则是通过选择了股份公司等企业组织形式来解决这一矛盾的。但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没有消除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必然性,资本主义国家也没有因财产一定形式的社会化运作而使其经济体制演变为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笔者认为把市场经济区分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是不科学的。市场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手段,它直接联系的或调节的对象是生产要素或财产的组织单位——企业,而不是所有制制度。市场制度所要求的是采取什么样的生产要素或财产组织形式使企业既能适应财产社会化运作的要求,又能按照市场价格信号组织生产和经营的经济主体。历史上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法人产权独立于所有权,所有权与法人产权分离与制衡机制的创立,曾使资本主义私人所有制突破自身的局限,适应社会化生产要求,在社会范围内组织生产。社会主义国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公有制财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所有制社会结构的调整,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条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与后发展国家社会主义的社会性质的相藕合,也与计划经济体制所造成的经济低效率直接相关。本来意义上的计划经济是以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前提的,全部社会生产都要有组织地进行,社会对全部劳动和资源都要有计划地配置和调节,商品也就随之自动消失了。从理论上来说,计划经济同科学社会主义意义上的共产主义是相同的。从计划经济的现实来看,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践中的计划经济,共同特点都是排斥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其运行机制是通过国家的统一计划和行政手段来调节,计划经济运行的基础是政治安排,而政治的本质是支配与强制,即国家对社会经济实行全面垄断和政府的超经济强制,因而是一种“统制经济”、“命令经济”,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单纯理解为一种配置资源的方式、方法和手段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有三个最为基本的特征: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这与计划经济的基础和本质是根本对立的,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借以产生和存在的制度基础是完全不同的,不能奢望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改良出市场经济。事实上无论是理论意义上的计划经济还是实践意义上的“统制经济”都是同市场经济相根本对立的。如果不是这样来理解,那么就意味着不进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就可以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这种模煳认识是非常有害的。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真正的计划经济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历史任务完成之后才会出现,而“统制经济”实际上是超越客观实际、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制度选择。

需要世界。然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行为主体是具有独立经济利益的企业,而不是政府。因此,我国高度集中体制下的传统的经济模式中,政府作为一个超级的“经济托拉斯”来与国外企业发生经济利益关系和竞争,不仅是不公平的,而且必然导致经济的x非效率。因此中国建立与世界上市场经济国家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相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便有了理论上的或概念上的依据。我们把对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置于国际大背景的坐标之中,就会看到市场经济体制也是我们在市场经济的总体氛围的条件下的现实选择。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我们可以说,中国加入wto的实质是同市场经济制度接轨。

二、市场化及其标准。

自1978年以来,改革开放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流,特别是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市场化改革就成为中国社会的共识和价值取向。自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来,不少学者也对改革的市场化进程和改革的绩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基本判断,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规划建议》中明确提出:我国已经进入由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时期。这就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即市场化及其判断标准问题。

笔者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至少需要研究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如何理解市场化;二是市场化有无标准;三是市场化的研究方法问题。

市场化是一个与市场经济直接相联系的范畴。国内学者和研究机构对市场化的理解是有一些分歧的。例如,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认为,市场化是指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行政配置向市场调节的转化,具体说,就是“取消或放松国家对商品生产要素供求数量及价格的管制”。而较早系统研究我国市场化进程的学者陈宗胜教授认为,市场化进程是市场机制在一个经济中对资源配置发挥的作用持续地增大,对市场机制依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增强的演变过程。市场机制包括供求、竞争、价格、风险、利益机制等,是市场化理论含义的延伸[3]。把市场经济看做是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作用持续地增大的过程这个定义非常符合新古典经济学的正统规范,但是忽略了市场经济中作为市场主体的人的博弈行为和博弈过程,见物不见人。从经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自从19世纪末新古典主义的创始人马歇尔等分析供给与需求以来,资源配置问题就成为经济分析的主流,但新古典经济学没有分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供给和需求背后恰恰是人作为市场主体的行为,因此现代经济学把市场过程更多地理解为市场主体的博弈行为和博弈过程。另外把市场化单纯理解为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会偏离市场化的本质。已如前述,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私有财产制度、自由经济制度、市场配置资源。把市场经济理解为市场机制调节配置资源的过程,是有一定的理论假设和前提的,那就是在一个完全竞争和市场化已经完成的经济中,在私有财产和经济自由已成为既定前提的条件下,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自然就是由市场配置资源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市场经济才被称为由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或经济形式。经济市场化就其本质来说,首先是经济主体的经济自由权利的确立、实施和得到有效保障的过程。经济自由权既包括个人的财产所有权,也包括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市场化的实质就是经济自由化。市场主体在明确的产权关系和平等互利的条件下,自主从事交易活动,交易双方不仅能够从中获得利,而且还能够创造合作剩余,这样就使原来我们认为并不增加社会财富的交易活动具有了生产性,市场的激励和约束作用也因此凸现出来。

第二个问题,关于市场化有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问题,专家学者们也是有不同的观点。多数研究者认为市场化进程有绝对的标准。这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学者陈宗胜教授认为,要判断和评价体制改革是否达到目标,就必须对测度市场化程度的标准作出界定,尽管这是一个难以统一的复杂问题,但是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就不可能作出统一的结论。所以,他认为,应以100%作为完全的市场化的标准,以0%作为完全计划化的标准。其理由是由于各个市场经济国家中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是不同的,而且同一个国家对不同领域的干预、在不同时期的干预都不完全一致,所以,如果不是以100%来界定完全的市场化(尽管还没有一个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达到100%),而以某一个市场发达国家的市场化程度作为对比的基础或参照系,那么,不同国家的比较就失去统一的标准,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时期的比较也会发生困难。当然,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市场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只有相对意义[8]。持这种观点的专家学者认为,计算或测度市场化程度的绝对值不是一个科学的方法,也不能从绝对值的意义上去理解市场化程度。说一个国家的市场化达到一个百分数,会给人一个错觉,好像世界上存在一个100%市场化的国家,而这样的国家并不存在;即使是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市场调控的手段、方式、程度等方面也不完全可比;特别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市场化的内涵也相应改变,所以,不存在一个静态不变的市场经济标准。因此,对市场化进程的绝对评价是无意义的,而只能进行不同地区之间进程快慢的相对比较,即以名次之类的顺序尺度进行衡量。

笔者认为,市场化不仅在性质上是可以定性的,市场化的过程在本质上可以看做是经济自由化的过程,而且在标准上也是可以界定的。也就是说市场化的含义是双重的,既包含过程,也是指一定的标准,严格来说它是指市场经济发育的一定程度而言的。从过程的角度来看,假设一个国家的市场化水平是从5%向10%过渡,我们就不能认为这个国家或地区是市场化了。这就意味着市场化不能单纯是指过程而言的。其次对于标准来说,它是从静态的角度对市场化的程度的一个限定,即规定了市场化的最低标准,比如说5%就不能说是市场化了。至于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经济交易越来越突破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在全球范围组织经济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以及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市场化程度只能进行相对比较等观点,并不能说明市场化本身是不能测定的,而只是说明市场化的测度的研究方法问题。

价结果,中国市场化程度大致相当于美国的50%,考虑到可存在的人为的偏差,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程度估计至多达到美国的60%—65%,处于这样的水平,我们可以认为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对于十五期间,要在5—10年中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却有相当的难度。从西方市场化程度较高的英国、美国和日本来看,英国大体上用了250年使英国成为标准的市场经济国家;美国用了1左右的时间成为典型的市场经济国家;我国封建制度几千年,计划经济30年,要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一场深刻的长期的社会革命,对此,我们还面临着十分艰巨的任务,如生产要素市场化问题、市民社会的建构问题等等,对此我们应当有科学的判断和充分的思想准备。

市场化程度的研究和判断,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国内学者提出的有代表性的指标体系主要有:江晓薇、宋红旭[5]提出的测算指标是:(1)企业自主度:包括企业的14项自主权,即生产经营权、产品劳务定价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口权、投资决策权、税后利润分配权、资产处置权、联营兼并权、劳动用工权、人事管理权、工资资金分配权、内部机构设置权、拒绝摊派权;(2)市场国内开放度:包括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物资流通、商业流通、价格调节、投资管理;(3)市场对外开放度:包括进口依存序、非关税壁垒,直接投资实际额;(4)宏观调控度:包括税收负担、政府补贴、贸易管理、社会消费、信贷管理;国家计委课题组[6]是从商品市场(包括生产环节和流通环节)的市场化和要素市场(包括劳动力市场和资金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入手进行测算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实际上就是国家已经放开、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量的那一部分占全部市场的比重。顾海兵[7]则是从要素市场化方面进行研究。他提出的测度指标包括:(1)劳动力市场化,包括农村劳动力市场、城镇劳动力市场、城乡分割的户口管理体制及城镇、城乡的户口封闭体制;(2)资金市场化,包括资金市场的主体结构、资金结构、利率结构;(3)生产市场化,包括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产三产业;(4)价格市场化,包括重要的工农业产品价格和公用事业价格、房地产价格、医疗价格。陈宗胜[3]认为,对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的测度,最好按经济体制自身的构成,即企业、政府、市场三方面展开分析。徐明华[8]则从8个方面进行了测算,这8个方面包括:(1)所有制结构:包括工业总产值中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非公有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等5项具体指标;(2)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效率:包括gdp与政府消费之比、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等6项具体指标;(3)投资的市场化:包括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非公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基建投资中非国家预算内资金的比重等3项指标;(4)商品市场发育:包括出口总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商品销售额与工农业产值之比等3项指标;(5)要素市场发育:包括合同制职工占全部职工的比重、每万人职业介绍机构数等5项指标;(6)对外开放:包括外贸依存度和人均实际利用外资2项指标;(7)经济活动频度:包括每万人商业网点数、每万人工业企业单位数等3项指标;(8)人的观念:包括每万人个体户数、每万人私营企业投资者数等4项指标。笔者认为,运用不同的指标体系来探索研究市场化的程度判断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实上每个指标体系都不能做到完全真实地反映市场化的程度,重要的也不是运用不同指标体系判断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而是对市场化进程的基本趋势的把握。就研究方法而言,笔者认为应当结合借鉴美国遗产基金会的研究方法,该基金会的经济学家首先把经济自由化定义为“对于政府在生产、分配、消费等方面管束的消除”。他们对经济自由化指数的测量也是针对政府对于经济所施加的束缚程度进行考察,因此这种考察的具体对象主要是政府的相关政策。这种考察是对影响经济自由化的“投入”方而不是“产出”方进行考察;该机构共设置50项变量或指标,采用分值测度的方法进行“打分”和评估。这种方法的实质是考察制度因素对经济自由化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当然影响一个和地区的市场化程度的差异还有人口素质、技术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可以考虑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盛洪.市场化的条件、限度和形式[j].经济研究,1992,(11)。

[2]张灿,谢思全,董利.中国劳动力市场化进程测度[j].经济改革与发展,,(5)。

[3]陈宗胜,等.中国经济体制市场化进程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陈文通.如何正确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n].北京日报,-04-19。

[5]江晓薇,宋红旭.中国市场经济度的探索[j].管理世界,1995,(6)。

[6]国家计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课题组.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判断[j].宏观经济管理,,(2)。

[7]顾海兵.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最新估计与预测[j].管理世界,,(2)。

[8]徐明华.经济市场化进程:方法讨论与若干地区比较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9,(5)。

[9]盛洪.关于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过渡过程的研究[j].经济研究,1996,(1)。

[10]李忠.对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几种不同判断[j].经济学动态,1996,(9)。

[11]卢中原,胡鞍钢.市场化改革对我国经济运行的影响[j].经济研究,1993,(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内容提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质的规定性,它规定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方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的量的规定性,它明确了我国在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化的程度和标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也是市场经济体制与市场化程度的统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精神不是内心意识。

艺术的精神,指艺术的内在性,但内在性不是内心意识,而是实验的内在性。

艺术的精神不是艺术家内心意识的表现。

艺术的精神并不是事先存在于艺术家的内心意识中。

艺术的精神宣告内心意识世界的终点和葬礼。

艺术创作要摆脱内心意识的压抑和羁绊,将内心意识转换为实验精神,以体现艺术的升华性质。

精神:无解的感知。

艺术的精神,就是耗尽某种实验行为,触及某种感知边界,坠入某种无知识的感知险境。

实验行为带来自由的,解放的、新出生的即开端的感知和经验。

艺术的'精神是实验运作呈现的无解的感知,无解的征兆,我们用这种感知和征兆来重新思考世界。

艺术的精神是用实验运作的新感知来思考生活,而不是用内心意识思考生活。

无解的感知只能展示,不能言说,不转换成话语,是处于话语之前的黑夜中的感知,就像巴丢说的黑夜的伏兵。

艺术的精神驻足于无解的感知,驻足于黑夜,那是一个遛滑的场所,话语和意识不能驻足,只有实验性实践可以驻足。或者说,无解的感知和黑夜溶解一切话语和意识。

精神:运作的踪迹。

实验性实践即艺术的精神,就是从未存在、从未展示、从未发声的一些征兆,是运作即刻产生的踪迹和结晶体。

精神是明确展示的,是运作的踪迹之谜或结晶体之谜。

运作的踪迹之谜,即精神之谜,溢出了话语,是从未被言说过的话语,或者是欲言又不能言的话语。

精神回到运作这个发源地,就是说,精神是运作自己在思考,自己不假思索地产生思想,这种思想不是内心意识,抵制现成知识、不可解释、不可渗透。

精神是实验运作呈现的踪迹,踪迹是黑夜里的声音,是物象之谜和世界之谜。

实验和风险与精神是同义词。

实验把内心意识嚼碎和吞咽了。

实验嚼碎和吞咽一切的事物,精神就是这种嚼碎和吞咽的过程的踪迹。

实验的踪迹就是一种新讯息,过去从未出现过。

表现内心意识、表现生活现象的运作,是模仿性的运作,简单化的运作,没有精神性。而所谓精神性的运作,一定是实验性、艰深性、风险性、陌生性的运作。

实验性、冒险性和艰深的运作,会通过触及和达到某种边界和终点而揭示一种新的感知,启动一种新的思考。

艺术精神的本质结构,相象于实验性和风险性运作的过程,没有实验性和风险性的运作,就没有艺术的精神。

可以说实验性运作本身就是危险本身,就是艺术的精神本身。

艰深和风险性的实验过程,就是精神的过程,实验、艰深和风险与精神是同义词。

单义精神。

艺术的精神不能被符号、意识、意义和话语吸收或解释,不能产生话语的快感。

艺术的精神是一个自身纯粹的间隔空间,一个单义空间,单义是说精神自身是充分的,不缺少什么,不需话语解释和证明。

单义的艺术精神包含无限的踪迹,是无限踪迹的自我浓缩。

艺术的精神是运作自身的思想,运作自身就是主题,精神就是思考这个主题。

与世界对话的运作精神。

艺术精神不是内心意识,不是话语,不能宣讲,只能展示,但并不意味着精神是一种独白,是一种自身的震颤。

艰深运作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精神的诞生,诞生就是展示,就是一种对话,艺术的单义精神像婴儿来到这个世界上,并与这个世界对话。

艺术的精神是世界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是不存在的符号和不存在的意义,必定与日常知识世界都保持距离,所以对话也不是必然的。

单义艺术工作室。

2018年10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目前学校德育工作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社会风气对学生的不良影响。学校在全部德育工作中只是一个小环境,当它与社会大环境接触时,德育思想和行为就会发生深刻矛盾,其结果是学生双重人格的产生及道德理想的幻灭。

文化的多元性,传媒的多样化,经济原则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性,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一致性是当代中国德育发生剧变的深层原因。任何教育要实现其教育目标,都必须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性。毛泽东时代之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道德典范,就在于整个社会的'言行一致,政府行为与人民道德理想的统一。新的道德典范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前提必须是:它不仅代表了一种道德理想,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实际的道德行为;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应该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同的。新道德应体现理性的精神,而目的中国人的普遍道德仅仅是旧道德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呼唤“新人”也即新的道德典范应该成为时代声音,在新人身上,应该具有理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新人应该有别于任何时代的道德典范,他是符合时代并且代表着未来的,其道德指向和生存需要应保持一致性。

笔者认为,“全局育人”不应该是一个仅仅针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口号,而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实际行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王文博(哈尔滨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哈尔滨150025)。

摘要:随着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电子商务日益兴起。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电子商务法的确立,电子商务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电子商务法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问题的完善,是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补充,电子商务法的确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好有序发展提供了保证,电子商务法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文化的多元性,传媒的多样化,经济原则对社会生活的侵蚀性,特别是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不一致性是当代中国德育发生剧变的深层原因。任何教育要实现其教育目标,都必须保持言与行的一致性。毛泽东时代之所以产生了一大批具有强烈感召力和凝聚力的道德典范,就在于整个社会的言行一致,政府行为与人民道德理想的统一。新的道德典范具有感召力、凝聚力的前提必须是:它不仅代表了一种道德理想,同时也代表了一种实际的道德行为;它所体现的.价值观应该是被整个社会所认同的。新道德应体现理性的精神,而目的中国人的普遍道德仅仅是旧道德的延伸。在这种情况下,呼唤“新人”也即新的道德典范应该成为时代声音,在新人身上,应该具有理性和强烈的自我意识,新人应该有别于任何时代的道德典范,他是符合时代并且代表着未来的,其道德指向和生存需要应保持一致性。

笔者认为,“全局育人”不应该是一个仅仅针对学校教育提出的口号,而应该成为整个社会的实际行为。

走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节教材分析。

(1)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联系实例,说明社会主义宏观调控的优势。

能力目标。

针对市场调节局限性,初步提出合理化的政府干预与宏观调控对策的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教学重点。

(3)教学难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手段。

(4)教学建议。

本课知识主要是从国家制度与政策的角度学习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征与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对来说离中学生的生活较远,但第四课第二框题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第九课第一框题市场配置资源的有关知识,为学习本框内容作了铺垫,而且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近两年中国政府在应对国内外经济形势下实施一系列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影响着每位公民的生活,学生是能够感受到的。所以需要学生课前自学、搜集资料,进行简单分析。当然在自学和分析中,学生会遇到困难和疑问,通过课上师生的共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学生阅读教材,搜集相关时政资料,合作探究。将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小组搜集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进步与成就,并学习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发表的重要讲话;第二小组搜集学习xx年新华社评出的“国内十大新闻”,特别是四川汶川发生8.0级特大地震、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和残奥会等;第三小组搜集学习今年的“两会”热点问题,特别是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为课上的理论学习准备鲜活的素材。课上:时事资料汇展,典型问题探究,互动总结提升,回归实践运用。

新课导入设计。

导入一。

播放视频《沧桑巨变三十年》——设置探究问题,引入教学情境。

探究问题:你认为,三十年来中国发生沧桑巨变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讨论发言)。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根本上是因为我们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开辟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屏幕显示)。

导入二。

课上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懂得了什么是市场经济、市场秩序以及市场调节的局限性。而任何事物在具有同类事物共性的同时,还有自己的特殊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如此。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以培养学生良好思想品德为目标的“德”育,是素质教育(-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智体美劳”五育中,德育处于领先地位,是“智体美劳”的动力和支撑点,这是大家所公认了的:而良好心理素质、劳动技能和习惯的培养,都离不开德育。以常规德育为例证:

[1][2][3][4]。

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1.1作用对于运输企业在经济管理中,随着信息电子技术的提示,可以将spss软件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针对企业在沿海运输业、铁路运输业以及公路管理养护业等多个方面,采取spss软件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生产经营现状进行分析:不仅可以避免企业经济财务状况的恶化,也可以改善企业经济管理手段,改进企业经济管理中的各利益关系。

1.2运输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为了可以全面反映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状况,以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运营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风险水平、股东获利能力、现金流量能力、企业发展能力等入手,为其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对企业经济财务状况进行分析。

1.3建立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财务绩效评价模型为提升企业经济管理手段,在运输行业的经济管理中,应用电子技术,打开spss软件,对企业的经济财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应用统计软件spss14.0对数据进行分析。如图1就是spss软件的工作界面。

1.4分析方法在对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对数据采取因子分析法进行适合度检验,可以采取相关系数进行矩阵检验,若是统计检验中相关系数小于0.3且没有通过统计检验,那么,对于这些变量,就不应该施行因子分析;若是相关系数大于0.3且通过显著性检验,就较适合因子分析。经过标准化的指标关系数矩阵,就可以对企业经济管理中的数据便利进行因子分析,从而预见企业经济发展趋势。并且在分析方法中,还可以应用kmo、bartlett球形检验,依然将检验结果进行因子分析。

1.5因子分析在对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应用电子技术手段,在经济管理中应用spss软件,选择合理的主因子,并对其去做出合理的经济解释。因为在spss软件中,对于公共因子贡献率,可以表示该因子反映的原指标信息量,从而可以获得较高的电子数据质量。在因子分析中,对于主因子,包括在运输企业经济管理中的'营运资金与资产总额的比率,以及还包括资产负债率、权益对负债比率与现金流量对流动负债比率,这些都具有较高载荷,从而通过这些数据因子变量,可以很好的反映出运输企业的偿债能力。并且针对资本保值增值率以及固定资产增长率这些主因子,则可以很好的反映运输企业的发展能力;固定资产周转率以及总资产周转率等,可以反映企业的营运能力,也被称为营运因子;针对固定资产净利润率等因子,也同样具有较高载荷,可以反映出企业的营利能力。通过因子分析,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可以很好的了解运输企业当前的经济形势,而且也可以更好的为企业经济管理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企业今后的经济发展,以及运输企业在今后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

2spss软件在运输企业车辆财产分析中的应用。

2.1spss软件发挥的作用把电子技术应用到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中,在车辆经济寿命管理方面,应用spss软件,不仅可以提升企业的经济管理手段,也可以在经济寿命计算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对于运输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水平,因此应该管理好车辆财产,确保车辆经济的稳定性,可以很好的分析车辆经济寿命,从而确定单台车辆的更新年限,计算分析出企业经济管理中每年对车辆更新的费用,这对运输企业今后经济发展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

2.2一般计算方法对于车辆经济寿命计算中,其一般计算方法原理为假定企业购置运输设备的费用为k,那么其使用年限设为t,然后可以按使用年限来分摊每年购置费用,故此,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使得车辆购置的费用反而减少。对于一般计算中,随车辆设备使用年限延长,其车辆设备效能也会下降,计算年使用费递增额方法,就对假定:各年使用费用为直线的增长趋势,但由于每年的增加额有所不同,因此也不完全相同,就可以对这些数据信息进行采集样本数据,将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然后利用spss软件对样本电子数据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出一个直线回归方程,以此来分析车辆经济寿命。

2.3选择样本数据在该计算分析中,我们选择车辆的行驶里程以及耗油量为数据样本,并将其转化为电子数据形式,通过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为使计算结果更接近实际值,数据处理过程应充分考虑各影响因素的影响,需要把样本根据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样本数据的各种影响因素是统计的关键要点。表1中就是采集的样本数据。在选取样本数据之后,并确定使用费项目,将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从而便于计算经济寿命。

2.4计算经济寿命当前,多数公路运输企业资金匮乏,承受能力较差,如果不认真进行测算,盲目进行快速折旧,必将使本来就紧张的财务状况,非但得不到缓解,反而进一步加剧其紧张的财务紧张程度,影响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企业应从实际出发,从经济状况较好的车队或经营状况较好的车型先行折旧,利用spss软件分析计算,对行车里程、累计行车里程以及当年燃料消耗等数据作出分析,通过调查证明企业的车辆经济寿命,从而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为车辆折损提供相应的经济费用,支持企业的车辆维护。通过spss软件分析,得到运输企业的车辆经济寿命,为企业经济调整以及经济发展都提供有力的电子技术支持。通过调查证明上述结论基本符合实际。如清华大学相关人员以某地区解放牌货运车的经济寿命作为调查样本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如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大约为7~9年,如按10%折现率计算,大约为8~。

3结论。

综上所述,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运输企业经济管理形式也发生改变,将spss电子软件应用到企业的经济管理中,不仅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将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信息数据以电子形式表示出来,还可以利用spss软件实现对这些信息的处理,在大量繁杂电子数据中找出有用信息,从而发掘出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总体特征,对企业经济今后的发展形式进行预测,提高运输企业将来的经济发展。

民营企业经济市场经济论文

摘要:去年民营经济在稳定国民经济和推动经济复苏方面显示出了强大的动力。中国经济的未来并不是国有企业,而是民营企业。2010年5月,中国国务院出台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7月22日,国务院又出台文件对鼓励民间投资发展的重点工作分工做了部署。这对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大的利好消息,民营经济作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最大源泉,将面临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些政策指导下,民营经济一定会在扩大内需、促进中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经济;民营经济;发展。

一、正确认识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是指除了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以外的多种所有制经济的统称,包括国有民营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经济和港澳台经济、混合所有民营经济和民营科技企业等类型。民营经济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一种经济概念和经济形式。民营经济曾一度在中国消失,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进发展中,民营经济得以复兴,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生力军。

对待民营经济的态度根源于对民营经济性质的认识。提起民营经济的性质问题,也许被认为是空话和老话。其实民营经济的性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对民营经济性质的不同认识支配着对待民营经济的态度。,民营经济的资本是私人的,盈利归私人所有,因此民营经济中存在着资方剥削工人的事实。某些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劳资矛盾,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如果只看这一方面就得出民营经济姓资的结论,那是不准确的。

认识民营经济的性质必须区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营经济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私营经济。第一,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营企业把盈利的一部分以税的形式上缴给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一样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这表示民营经济中的劳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劳资关系,因为《劳动法》是社会主义劳资关系的法律表现。与国有企业一样执行《劳动法》的民营经济的劳动关系,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而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贡献,具有社会主义性质劳动关系的民营经济就具有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性质。可见,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营经济具有二重性,而社会主义性质是民营经济的主要方面,保留着非社会主义的某些性质是民营经济的次要方面。所以要敢于肯定民营经济具有社会主义经济成份的性质。

二、中国经济内需的增加也必须靠民营经济的扩大。

一方面,民营企业收入的增长会直接转换成民间收入的增加,转换成家庭收入的增加,成为消费增长的动力,而这些年,国有企业的确靠垄断地位使收入猛增,但这些收入并没变成民间的收入,也没帮助老百姓减轻税负、没有改变老百姓的养老压力、没有减少人们的医疗和教育费用压力,国有经济收入的猛增没有直接推动内需的增长。另一方面,民营企业的资产增值也会立即转换成民间的'财富效应,推动内需增长,而国有企业、国有资源以及国有土地的增值,都对个人的财富和消费没有影响。

据介绍,目前中国私营企业已达750多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70%以上,成为全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民营经济已占全国gdp的50%以上,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经济吸纳的就业已占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的80%以上,成为社会就业的主渠道;民营企业提供了大约70%的技术创新、65%的发明专利和80%以上的新产品,成为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由此可见,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沿海的民营经济在向内地转移,这确实是一个现象,在转移过程中民营经济具有抱团效应,只要经过我们的政策得力,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会在内地落户。各地方的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因此必须依靠民营企业。

四、民营经济能够走出中国经济低水平循环现象。

由于民营企业不发达,导致就业不充分,就业不充分,城市人口转移不出去,城市化程度低,必然导致第三产业不发达,因为第三产业主要靠城市,第三产业不发达,又影响到老百姓收入,老百姓的整个收入上不去,使得国内的市场需求不振,收入少,启动不了,所以只有依赖出口,依赖出口有时候顺差过大,人民币升值,现在我们大概有两万多亿美金外汇金融资产,两万多亿美金拿到自己的手里,人家逼你人民币升值,美元连续贬值,自己手里的钱越来越不值钱,这是中国经济低水平循环的现象。因此,要大量发展民营经济。

五、民营经济是改革开放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的有生力量。

民营企业是顺应市场的需求而诞生。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期间诞生了许多新的企业——民营企业,这些都是由于市场的需求而产生的,民营企业生长的必要条件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民营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前很容易的做到进退自如,主要是因为民营企业具有灵活有效的市场退出或者转化机制。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充分条件。我国大中型企业若想实现企业改革,他必须依赖民营企业吸收社会的剩余劳动力以及民营企业对社会越来越多的产品需求和服务需求进行满足。

六、民营经济的发展给中国经济带来全新的活力。

在中国,每个成功的民营企业的背后都有着独特的创业历史,而这些故事以及他们的家庭背景都是那么的普通,他们没有靠山,只是依靠自己的努力、拼搏、创业和创新来实现自己,这是那些没有什么靠山的人们的一些得到的楷模。这些民营企业通过上市所实现的财富对那些有理想、有抱负的年轻人的一些启示,推动了中国的这个创业文化的发展。而国有企业上市成功后,等到平静下来,只能看到政府权力、行政特权以及行业垄断,根本就没有什么创业精神可给年轻的人们做参考的。它们不管有多么的辉煌,对于年轻人来说没有任何的启发作用,反而只能让那些有能力的人千方百计地去走仕途之路。

参考文献:

[1]徐辉.我国民营经济发展问题综述[j].零陵学院学报,2003,(01).

[2]沈汉溪.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j].中国市场,2006,(z2).

[3]郭茂佳.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新思路[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03).

[4]吴卫东.民营企业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作用及其发展[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s1).

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市场经济论文

确保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有法可依,执法必严。开展法制建设有利于公路工程建设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在严格遵照现有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为了使公路工程建设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应积极探索与公路工程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其不断的趋于完善。

对公路工程进行有效的管理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公路工程建设与时俱进的要求。为了实现公路工程建设能够得到长足发展就必须要尽快完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体制,改变以往陈旧的管理模式,在以市场经济为主导的前提下促进公路交通运输行业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深化公路工程内部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而且要进行公路工程外部的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

树立一切以公路工程建设为重的观念,加强责任意识。还要对他们公路工程建设的技术水平进行提高,可以通过开办学习班的方法对道路施工人员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以适应公路工程建设的相关要求。还要充分挖掘他们的工作潜能,增加道路施工人员的工作待遇和工作福利,以调动公路工程建设人员的劳动积极性,确保公路工程建设快速有序的展开。还要实行公路工程建设责任制度,把每个公路工程建设人员的工作和职能划分清楚,人员与岗位要分配到位,让公路工程建设人员最大限度的发挥主卦能动性,以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发展的目标。

4、对公路工程实现成本控制。

完善对公路工程的财务管理。我们都知道,要想对公路工程获取经济利益,就一定要注意公路工程建设的成本控制问题,要在保证公路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条件下,降低公路工程建设成本。比如,和原材料供应商建立长期而且良好的合作关系,制定合理可操作的施工计划,对施工人员技术水平和专业素质进行筛选,各个部门之间要树立团队意识,提高工作效率等。

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对于公路工程的管理和建设人员实行奖惩制度能够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要保证公路建设成本预算的全面性,另外,在整个项目预算的过程中,要对权力、责任、利益进行合理的分配,要将责任落实到各个单位,这样就能够进一步确保公路建设企业的内部管理质量。公路运输建设在保证公路建设质量的基础上,要对公路建设的成本进行控制和管理,这样才能保证公路建设在投入使用之后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且,在此过程中,要加强对公路建设成本的预算管理,这也是确保公路运输经济效益管理的重要措施。在对公路建设成本的控制和管理中,需要根据实际的公路工程施工情况进行核算,要对施工中涉及到的各个项目成本进行管理。

因为所有管理的实行必须要技术先行,技术是其他管理环节得以实现的`基石。公路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技术管理包括:对公路工程的进度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公路工程所需要的原材料以及设备进行有效的监管,对施工图纸的设计以及修改进行书写和修改等等。这在施工过程只重视十分必要的,关系到公路工程的进度以及经济效益。要想通过技术管理实现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就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对整个公路工程有合理的规划,尤其是对原材料和设备的成本控制,这样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其次,要认真贯彻并执行国家公路工程管理的相关法律。在对公路实现技术管理的时候要严格按照法律要求来执行。最后,在技术人员进行图纸设计、原材料和设备采购之前,要和投资方就资金、设计等问题进行洽谈,避免发生因双方意见不合,导致公路工程的建设无法实施等问题的发生。

7、进行必要的合同管理。

要建立一个良好的合同管理体系,完善公路工程的合同内容。投资方和施工方在公路工程确定下来后要签订合同,需要设计的内容有很多,包括施工预算、原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施工人员的确定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双方合同管理的项目负责人要进行有效的接洽,避免在签订过程中的失误导致公路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发生资金不足、工程更改等问题。这样会延长公路工程的建设周期,耗费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给经济效益带来负面影响。

8、总结。

在如今市场经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代,以前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落后的经济管理方法将被淘汰,并且现有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许多不完善需要改进并跟新,需要让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日趋合理,以适应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水平。通过本文对市场经济下的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公路工程经济管理的具体措施和办法。公路工程建设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要对其进行经济管理,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1、使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的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思想政治一年级(上册)2003.6.2版》。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市场经济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存在;理解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能力目标:学会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关注生活、关注家乡、关注国家政策方针,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命感;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培养学生参与社会改革、热情支持新事物,创造美好生活。

3、教学重点。

4、教学难点。

5、教学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热点导课,兴趣铺垫。

在刚刚结束的“2004cctv中国最具经济活力的十大城市”评比中,我们温州市榜上有名。这十大城市分别是:成都、大连、东莞、杭州、青岛、深圳、沈阳、苏州、温州、无锡名列其中。(这是在11月6日,中央电视台的颁奖晚会现场,这是我们的李强书记高举奖杯的情景)。

那么温州的活力到底在哪里呢?李强书记指出:“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发展市场经济,这就是温州的活力所在”。其实温州经济的发展正是中国近20多年来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缩影。今天我们要探讨的课题就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幻灯展示)。

(二)联系实际、运用教材,合作探究。

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教师展示:昔日计划经济年代的温州:永嘉单干,平阳讨饭,文成人贩,洞头靠贷款吃饭,一个字“穷”。今日市场经济年代的温州:十万元是贫困户,百万元才起步,千万元才算富;政府一毛不拔,事业兴旺发达,一个字“富”。

从温州发展市场经济的实践来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正说明了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的调节作用发挥的越充分,经济就越具有生机和活力,生产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幅度也就越大。所以:

(1)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幻灯展示)。

学生:理由之一是:当时的中国总体上来说还是计划经济体制。而实行市场经济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个必要条件。

老师:那么,这又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学生: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在当代,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实行市场经济,我国也只有走市场经济之路,才能跟上世界的步伐。加入wto的规则说明了这一点。(2)实行市场经济是我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需要。(幻灯展示)。

老师:总之,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幻灯展示)。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

学生小组回答:平等性、竞争性、法制性、开放性四个一般特征,以及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缺陷。

老师:这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正因为如此,资本主义国家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营管理方法,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和吸收。(展示邓小平同志语录。)但是,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具有自己的特征。

老师:展示材料。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温州率先打破计划经济的束缚而发展市场经济,曾招致姓“社”姓“资”的争论。曾有不少人向中央揭发温州已经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复辟的典型。有一说法是温州“赌博到处有,妓女满街走,流氓打警察,共产党员信菩萨”,“温州除了市政府大楼上飘扬着五星红旗外,其余的都是资本主义了”。这之后,中央的调查组来了一批又一批。

(假设温州是资本主义经济,那么其判断依据是什么?假设温州是社会主义经济,那么其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建议分4个小组讨论,每一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准备发言,讨论时间2—3分钟)。

学生小组代表3:我们的政权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五星红旗照样飘扬!

老师:那么,断定温州是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最主要依据或者标志是什么呢?学生:是否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老师:其实,我国的市场经济之所以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就因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板书展示)。

老师:但是,在我们温州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和数量都超过公有制经济,这是事实,那么这是否会动摇我国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呢?(小组讨论1分钟,准备发言!)。

学生:首先,公有制占主体主要是就全国而言的!在不同地方和不同产业,会有所差别。其次,国有经济仍然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温州的国有经济仍然在金融、通信、铁路、航空、石油等行业占支配地位!

老师:还有,我们温州市政府大楼上仍然飘扬着五星红旗!老师:那么,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目标是什么呢?学生:实现共同富裕。

现共同富裕。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种现象:那就是贫富差距在不断的拉大。据说: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老师展示材料:展示图片:西部贫穷的图片;陕西省的小学教育;再看看我们这里:明亮的教室、崭新的桌子、现代化的教学设备、穿着时髦的同学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看看我们水头的街道,商铺林立、人来人往,一片繁荣景象。)。

老师:那么,这种贫富差距的出现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学生小组回答:这是必然的。因为在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人们追求的目标,是参与经济活动的内在动力。由于经济条件的差异,在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的作用下,社会成员之间出现收入差距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趋势。

老师:没错!小平同志也是这么说的!贫富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那么问题的关键在哪里呢?(比如说,面对碰到的,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

学生:其实问题的关键也就是我们该如何去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实现共同富裕!老师:展示录像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问:如何理解邓小平同志的共同富裕的思想?学生:邓小平同志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是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老师: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个人先富裕起来,可以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从而促进效率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这叫做效率优先!

学生:就会导致社会矛盾激化,不利于社会稳定与发展!老师:所以,我们在坚持效率优先的前提下,又要做到兼顾公平。

学生:国家要进行宏观调控。要通过分配政策和税收政策,依法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防止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尽可能地实现社会公平,保持社会稳定。解决东西部差距的问题就是要通过西部大开发!

老师:讲的非常好!展示录像《西部大开发》。问:那么,西部大开发有哪些标志性工程呢?学生: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

老师: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进行西部大开发,说明了国家的什么职能?学生:是国家对经济发展进行的宏观调控。

学生: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宏观调控!然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够为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发挥更加强有力的作用。

老师:展示第三个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3)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

学生:这是为什么呢?指导学生看书61页,归纳其中的原因。

学生回答:因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各部门、各企业以及劳动者之间,既存在着利益上的差别,又存在着利益上的一致性,国家能够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同时,由于国有经济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占支配地位,因而有雄厚的实力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导向作用。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领导核心,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有能力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所以,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运用多种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广泛的宏观调控,并且能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好、更有成效。

3、分析归纳,升华主题。

老师:请同学推荐一位同学为本课所讨论的话题作一个总结。

学生:我国正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前无古人的创举。发展市场经济,是振兴我国经济的必由之路。

老师:邓小平同志说:“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民营企业经济市场经济论文

企业经济发展是企业的目的和动力,企业根据市场的基本情况,制定有效的成本策略和营销策略,使得企业的经济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为此,需要分析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并采取适宜的营销策略,推动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下本文就企业经济发展和市场营销策略展开探讨,结合企业的基本条件,提出有效的营销策略,促使的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实现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行业间的竞争也日渐激烈,企业需要充分分析市场的情况,寻求符合企业经济发展特点的应对措施,推动企业的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强化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选择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促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科学的实施成本控制,推动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市场营销的相关概述。

市场营销是推动企业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营销人员制定相关措施,发挥市场影响的功能性,促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

在实际的市场营销中,需要遵循市场影响的原则,推动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1)诚信原则,市场营销的工作人员,必须遵循的诚信的原则,使得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遵循诚信原则,保障诚信营销,避免欺骗虚假的情况,保障企业的效益。

(2)双赢原则,在实际的交易过程中,使得双方的利益都能得到保障,在满足自身利益的基础上,避免对他人的利益造成损失,提高合作的效果和合作的前瞻性,推动企业的发展。

(3)和谐理论,遵循市场的基本而原则,采取适宜的方式,积极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构建的符合企业发展的优良土壤。

并结合战略性原则,充分保障自身利益。

二、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过程中,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干扰,抑制企业经济发展,使得的企业的效益不够理想,为此,强化对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展开分析,为企业发展提供基础。

(一)消费者的影响。

消费者的影响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十分明显,(1)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程度,对企业的销售业绩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当企业推出某一新产品时,如果消费者对的企业的认可程度不够,使得新产品的销售水平不高,制约企业的发展。

(2)消费的消费理念,消费者的消费理念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企业的产品是面对消费者,如果某一产品不能满足消费的消费观念,同样会导致企业的营销效果不够理想,制约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市场环境的影响。

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外部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较大,会使得企业的企业不得不面对激励的市场的竞争,过于紧张的.竞争环境,可能会使得的企业的各项管理和措施趋于完善,但同类商品的饱和度,会严重影响企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三)企业制度的影响。

良好的制度是促使企业的各项措施和决策顺利实施的保障,如果制定不够完善,会使得企业的内部的产权不够清晰,使得的员工的积极性不够强,使得企业的文化和企业活力不够,制约企业发展。

此外,激励机制和责任机制等是影响企业的员工效率和质量的关键部分,如果这两部分不够完善,可能会导致销售人员的销售热情不够好,制约企业的发展。

而且,在实际的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成本控制制度不够完善,同样会导致企业的部分成本支出较大,制约企业的发展。

三、企业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结合企业市场营销的实际情况,需要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促使企业的营销水平和营销效率可以得到有效的提升,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

(1)落实服务营销。

结合企业经济的现状,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重视服务营销,使得服务营销理念可以始终贯彻到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使得消费者可以认可企业的营销方式,体验企业的优质服务。

逐渐构建的属于企业的企业文化和客户群,推动企业经济的发展和完善。

(2)科学利用网络,提高销售效率。

针对企业的基本情况,重视网络资源的应用,使得企业的销售渠道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拓展,由于互联网的交互性和大面积性,信息传递效率性,可以推动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重视行业信息的采集,发挥信息的功能性,提高销售的效率。

(3)重视策略和人才。

在实际的销售过程中,需要制定有效的市场拓展测量,发挥销售人员的积极性,科学的对激励机制和责任制度进行落实,促使销售人员的积极性和职业道德可以得到保障,规避违规的事件发生,确保企业的效益。

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需要分析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了解外部市场情况,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特点的营销策略,科学的网络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应用,发挥企业的自身优势,推动企业的不断进步与完善,实现企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财务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作用探析。

一、当今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一)监督机制不健全。

目前有很多因素都制约着企业的管理,监督机制不健全是当今很多企业都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职责不够明确,管理界限不够清晰,导致管理上造成混乱。

再加上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审核力度不够,对企业的财务收支状况监督力度不够,导致了行为的滋生。

(二)财务分析能力不完善。

在企业的不断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需求的提高,和科技的不断改革,企业要想在市场中站稳脚步,就需要对现有设备与技术进行更新,对新产品进行开发。

在这个过程中,要对市场进行科学有效的投资,这就对财务管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但是当前很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财务分析能力还不够完善,有时会产生错误投资,对企业的经营活动造成影响,阻碍企业的发展。

(三)财务部门风险预测力不高。

目前大部分企业中财务部门都处于被领导的位置,这导致财务部门缺少独立性,一些决策与职位等问题也受到管理者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部门只能的发挥。

但是根据一些企业的经营经验我们可以了解到,风险与损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同时与收益也成正比,企业要想降低损失达到最高收益,就要具备良好的预测风险的能力,但是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财务部门缺少对风险的有效预测与分析,从而导致企业资金分配不合理,收益差强人意。

(四)管理力度不够。

当前我国企业很多都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当然其中包括财务管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财务信息的准确性与真实性。

那么,在企业管理方面出现问题,也会导致吸引不到高素质管理人才,即使是有能力有思想的管理人才,却没有发挥真才实学的空间。

这就促使,管理方面的水平很难提高。

二、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一)是实现企业自我监督的手段。

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根据对市场行情,发展状况的分析,来对企业进行发展方向与目标的设定,从而减小企业的风险使企业获得最大利益,财务部门是直接接触到企业资金的部门,所以财务管理指定的政策与方案是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影响作用的,这就对企业的自我监督起到的一定的作用。

财务管理对企业实行监督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首先,财务管理可以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在成本上进行控制,保障资金的正确合理的分配。

这降低了企业的不必要的损失,一定程度上节约了企业的成本。

这就实现了财务管理对企业的资金的监督,保障了企业经济的有效利用。

其次,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担负着企业资金收支的重要任务,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的资金状况。

所以说财务管理中制定的一些政策与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帮助了企业合理的使用资金,避免出现大的财务问题,影响企业发展,是企业向良好有序发展的保障。

最后,一个企业有财务部门的良好监督,可以保障企业内部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保障企业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防止现象发发生。

(二)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途径。

财务管理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可以起到监督与指导的作用,完善的财务管理机制能够促进企业的发展,使得企业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

(李学农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当前我们整个社会所要做的一篇“大文章”,自然它也是我们德育工作者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但是人们在思考德育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时,在思维方式上或者采取一种简单经济决定论的观点,即经济活动的方式就是道德所要求的活动的方式;或者采取“二元”对立的观点,即把经济与德育看作两个虽有联系,但却是在两个不同的领域中独立进行的社会活动。笔者认为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既不能立足于经济活动的表面要求,也不能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看作脱离了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经济活动,而必须以历史的观点,从人的社会“实践”出发,寻求两者的内在一致性。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它影响到人们的道德观念,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实践,进而也影响到以社会道德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活动。学校德育必须对这一影响到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社会变革作出自己应有的应答。我国德育的研究者、学校德育的实际工作者已经意识到自己的使命,并在努力做出一个完满的答案。但是要能够对这一时代提出的课题,做出一个完满的回答,首先必须搞清楚时代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问题,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德育提出了怎样的根本性问题。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有人认为既然我们现在搞市场经济,那么德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就是让学生了解市场经济活动的具体情况,以及与市场经济活动相关的观念。于是他们让学生去看市场,譬如看证券交易。或者让学生自己办市场,让学生在自己所办的市场上叫卖或买商品。笔者并不一般地反对这些活动,学生需要学会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但是德育毕竟不是简单地学做生意,或学习市场上的活动,今天的学生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活,但他们是作为“人”在市场上生活。学习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做“人”,这才是德育的任务。

市场经济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被认为是新鲜的,其实不过是我们重新评价或认识的一些观念。譬如,“竞争”、“效益”、“惜时”、“守信”等等。但是“竞争”、“效益”只是中性词,无法作出直接的价值判断。竞争有正当的与不正当之别,效益也可能是个人的、集团的,而不是个人、集团和社会统一的。以善恶判断为基础的道德教育,不能够以这些中性概念作为进行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概念。“惜时”、“守信”被视为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新观念,然而这两种观念可以说中国自古有之。因此它们也不是市场经济特别的要求。可见,如果把市场经济对德育的影响仅仅看作引进几个“新”观念,那么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也仍然未得要领。

市场经济也确实给我们德育工作者出了一些两难问题,譬如等价交换,这是市场公平的基础,然而它并不能成为人际交往的普遍原则。又如,市场崇尚竞争,但它不能演变为生活中的弱肉强食。这些两难问题,似乎不能不使我们把经济活动与道德活动加以区别。这似乎又必然地要把市场经济与德育的距离拉远。然而简单地对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对受教育者来说是缺乏说服力的,因为市场今天是他们日常生活的基础,而明天市场又将是他们驰骋的“疆场”。对人来说不可能有两种生活:一种是经济生活,一种是道德生活。把市场经济与德育加以区分的二元分析的方法,于逻辑不通,于实际也不符合。

在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上,肤浅的理解只能造成人们对于它们之间的关系的“若即若离”的感觉。这样德育就无法把握面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它应肩负的使命。

经济活动既不简单地就是道德活动,它也不是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物质的活动,它是人的实践活动,而且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是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任何一种经济活动,作为人的活动,总蕴涵着人的一定的价值取向。而任何一个历史时期的经济活动,总有一定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或反映着它的一定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只能从一定的社会经济与一定社会的时代精神的关系上才能获得合理的解释。这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关系,或者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德育究竟提出了什么问题,只能从人的社会“实践”来寻求回答。

实践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而是一个历史概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一个阶段,因此,对市场经济及其相关的社会生活的理解,本身就应以历史的观点来加以认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与这一前提相关的具体事实是:人是物质的、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人与动物的区别,并不仅仅在于人有意识、有精神生活,而在于人与动物的生存虽然有同样的物质生活前提,但是人却生产自己所需要的生活资料。这就是说,物质生活是人类生活的基础,人类的生存需要,如吃、喝、住、繁殖等等是动物也具有的本能,但是人与动物不同的地方就在于,人虽然也是自然造就,但是人没有顺从于自然的安排,而是在自然给定的条件下,人以自己的意志重新安排了自己生活。这才有了人类文明史。

这中间有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方面,现实的人是从事活动和进行物质生产的,这一现实的前提不是他们可以任意支配的;另一方面他们又在自然所规定的前提下能动地表现着自己。这就是说人在经济活动中是作为主体积极活动着的,可见人的经济活动本来就与人的精神活动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最根本的目的,无非就是要取得人对于自然的主体地位,使自身的主体性得以实现。所谓主体性就是人改造世界的本质力量。马克思正确地认识到,物质的、经济的活动与人的主体性发展的关系。他说:“工业的历史和工业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打开了的书本,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1]正因为人的活动是有物质前提的,同时这种物质的活动又是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人在这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力量,即社会生产力就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但是社会生产力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脱离了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社会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是人,人不仅是肉体的、有体力的,更重要的是:人是有智慧、有情感、有意志的。人在物质实践中,所创造的生产力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将自己在实践所获得的改造世界的力量物化在生产工具之中,使工具成为自己伸展了的肢体;另一方面是主观世界得到改造的人类的“自我”,即得到精神升华的新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中,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规律,这是客体的主体化;人以自己所掌握的客观规律去改造客观世界,这是主体的客体化。所以生产力不是脱离人的纯粹客观的力量,而是人自身在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中所获得的力量,同时人又把它运用于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之中。物质生活反映了人,不仅因为社会生产力作为客观的存在,所观照的是人,而且因为生产不是人单纯地与自然进行的交往,而是人在一定生产力的基础上结成了一定的关系所开展的活动。经济活动中的这种人的关系更是人自身的表现。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因此,他们是怎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一致。”[2]既然生产、经济活动是人的积极的自我表现,那么任何一个时代的生产、经济活动,都有与之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活动。也就是说有与一定的生产活动相应的主体的积极的精神表现,即一定的经济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反映了一定的主体精神,一定的经济活动又要求具有一定主体精神的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无非就是为了发展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经济关系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体现了一定的人的主体精神,笔者把这一精神称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人的一定的主体精神的体现,那么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也要求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通过德育来塑造具有这种精神的人,这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现时代的德育提出的根本性的问题。正因为如此,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是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的关键之所在。

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要求德育培养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同样需要运用唯物史观来加以认识。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建立在人类自身作为主体发展已达到的成果之上。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表现着自己主体精神的人,不可能是突然产生的,他只能是历史发展的结果。这一历史发展,同时也不是人的抽象的历史发展,而是与一定的生产力、一定的生产关系发展相一致的历史发展。

以生产工具作为标志的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上的经济和人的发展的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的一贯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生产工具的发展出发,区分两类经济,并对人已取得的发展,区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这一思想后来也进一步贯彻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和《资本论》中。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从既有的历史看,有两类生产工具,即“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和由文明创造的生产工具”。“耕地(水等等)可以看作是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是指自然经济的小生产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文明创造的工具则是指现代大工业基础上的生产力水平。他们认为“在前一种情况下,即在自然产生的生产工具的情况下,各个个人受自然界的支配,在后一种情况下,他们则受劳动产品的支配”。[3]在自然产生的工具的支配下,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正是这样一种依赖关系,奴隶主、封建主甚至可以把人降到生产资料之列。即便是获得了人身自由的农民,也受着他们的分散的生产资料的束缚。自然经济条件下,人就是处在这样一种受动的状态中。封建时代西方的宗教伦理和中国以宗法为基础的伦常道德就是这种经济的反映。在文明创造的工具的支配下,人与人之间形成了物的依赖关系,即“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形成了人的独立性,形成了“普遍的社会交换关系,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能力的体系”。[4]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关系,不是由于家庭、部落、地域这些自然的条件形成的,而是人通过物,即商品,并通过市场的现代形态而形成的。这就是说这种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人自己造就的。人们在市场上通过物来建立相互之间的联系,虽然不免有把自己的命运交给物的危险,但是“物”作为客观的尺度承认了人的自由劳动的权力;人们在人类的抽象劳动决定商品价值的前提下确认了“平等”,尽管这种平等仍然可能掩盖着不平等。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实现了人从受动到主动的转变,个人才能的自由发挥才有可能,尽管个人才能的发挥,仍然要以对生产工具的占有为条件。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条件下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市场经济,的确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始终强调的。正是在这一历史的物质的前提下,马克思才有可能发现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规律。亚当・斯密提出的市场那只“看不见的手”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并超出“人间智慧或知识”,[5]就在于市场确认了每一个体,都可以以自己的劳动成为市场的主体。“劳动致富”这句话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给予了道德价值的肯定,就在于它反映了市场经济确认的人在劳动中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时期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必须以既有的生产力条件为前提。与此相应的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的发展也要以历史上既有的发展成果为前提。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在把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的重要成果继承下来的同时,也要把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中所获得的主体地位、主体性继承下来。

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类自觉地创造解放自己的条件的社会主义运动的精神。我们今天所进行的改革,仍然是贯穿于20世纪的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我们所搞的市场经济名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身就表明了这一点。可以这样说,一部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类追求自我解放的历史。然而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人们不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也因为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条件当时还不具备,因此,这时人类社会是完全自在地运动着的。自从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得到正确地揭示,试图把人类社会的发展置于人自觉地控制之下的社会主义运动便诞生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的一致性,表明了生产力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互为条件的:一方面人的发展、解放需要生产力发展的条件,另一方面只有人的解放才有生产力的大发展。所以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仍然体现着发展生产力、解放所有人这一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价值取向。离开了这个前提,市场就会成为一个自发的市场,人就会受自在的运动的支配,生产力便也在盲目地、甚至是矛盾之中发展着。这就必然要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会阻碍人自身的发展。

我们承认市场经济是最先在资本主义关系中发展起来的,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承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成果,但我们说我们搞的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不同,就在于几百年来市场经济在资本主义的关系下,是自发地发展的,而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基于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规律的.认识,是对于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的把握,因此它也就必然包含着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物统治人的扬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不仅能够自主地支配自己的劳动,而且能作为主体对待自己的劳动产品。因为社会主义的公有制确认了个人劳动是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虽然个人劳动的社会性的实现,仍然要通过市场交换,但是我们仍然可以自觉地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产品的社会意义,而不为其物质的形式所迷惑,走向“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还不能不借助于物来建立人们之间的交往联系,但是既然我们把搞市场经济作为主体自觉的活动,那么我们就应当能够克服物统治人的缺陷,能够克服“商品拜物教”、“金钱拜物教”。在这样的情况下,人就应当不是为了物而活动,而是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而活动。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一些市场经济的经济交往方式,不能成为道德活动的方式,因为在自发运动的市场中人是受物统治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市场自发性的扬弃,它既确认了个体作为市场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同时它又强调是人统治物,而不是物统治人。这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德育,一方面把市场经济肯定了人作为独立活动的主体的积极的方面接受下来,另一方面也要对人对物的受动加以否定。这样我们在思考市场经济与德育关系中遇到的矛盾,便获得了合理的解答。

正是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仍然是整个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但它又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独特阶段上的、具有自己独特性的意识形态。

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正在发展过程中,那么它就不是完成了的形态。既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人民进行的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那么它就是一个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客观世界的改造不是完成的形态,主观世界的改造也就不是完成的形态。因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也处在发展过程之中,但是它与发展生产力一致的基本精神是不变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体现了人,确切地说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自身主观世界改造所获得的新发展。德育是塑造人的活动,德育所应当塑造的人是社会实践,尤其是经济实践活动中所需要的人,所以当前的学校德育应当努力塑造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人。学校德育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这样一种现实,就不能不进行相应的改革。既然我们已经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即两者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那么我们就应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出发来思考学校德育的改革。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学校德育传统。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进行学校德育的改革,必然首先面临着如何看待既有的学校德育传统的问题。这里的传统不是指我们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的德育遗产,而是指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的学校业已形成的体系、制度化了的德育。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有人对几十年来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发生了怀疑,以为市场经济活动中所产生的新观念是与已形成学校德育传统的观念完全相抵触的。然而前面我们已经指出,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对人类社会既有发展成果的继承,同时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指导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历史的超越。这就是说,我们搞的是市场经济,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在数百年发展中所获得的成果,是我们所要继承的,然而我们所要搞的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它是对自发形成的市场经济的超越。我们之所以能够超越,恰恰就是我们已经建立起代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整个社会主义运动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作为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产生的社会意识,也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部分。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改革,不是对以往实践的否定,那么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的德育就也不是对以往几十年形成的学校德育传统的根本否定。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的确曾经受到过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尽管经过十多年的改革,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观念已经被抛弃,但是作为一种思想方法仍然存在于我们的学校德育传统中。这一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思想方法,就是没有从历史已经确认的具有独立性、具有自觉主体意识的人出发来思考德育问题。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意识本来就应当是与自觉的道德主体统一的。我们所要改革的不是学校德育传统中体现的社会主义思想,而是不能把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到底的思想方法。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与德育的主旋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旋律,而且也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不是给主旋律又增加新的一条内容,而是使主旋律渗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使得主旋律教育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并且是与人融为一体的、活生生的。

热爱社会主义的国家当然是爱国主义的核心。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文化传统,爱国主义包括对自己国家历史与文化传统的认同。但是国家不是抽象的,国家是由人组成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按一定方式组织起来的现实的国家生活之中。人们不仅根据自己的文化传统来认识自己的国家,更重要的是人们是从自己的现实生活出发来认识自己的国家。爱国是一个民族大命之所在,但是人们不仅要从自己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以及山川物华来培养起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更要从现实的、充满活力的共同的生活中获得爱国的力量。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便是对人民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认定,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通过确认每一个人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而使每一个人的主人翁的地位落到了实处。这样我们的国家必定是更具活力的,更有前途的,因而也是更加可爱的。爱国不仅是认识,更是行动。爱国就必须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从而使自己的国家变得更加美好。

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核心,它应当是我们当前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在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些人对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发生了怀疑。有人甚至认为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价值观是根本不相容的。集体主义教育面对着市场经济实践的现实,教育者不能以市场经济有自己的一套原则,集体主义有自己的又一套原则来搪塞受教育者,而且这也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这里面我们要认清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既搞清楚两者的联系,也明确这两者的差别,以及两种不同经济关系中的人。前面我们已经指出,依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在市场经济中通过物而获得的独立性,是对自然经济中人的从属性的依赖关系的否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否定了物对于人的统治,但是这一个否定必须以前一个否定为前提,集体主义依赖于集体而存在。在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看来,真正的集体,是完全独立的、富有个性的人组成的联合体。没有富有个性的人,就没有这一集体,当然也就谈不上集体主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看,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以物的依赖关系否定了人的依赖关系。这第一个否定中有个人与集体的对立,但却是建立真正集体的必要前提;在第二个否定中个人与集体获得了统一,统一的结果是真正集体的建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丰富了集体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是三位一体的,它们统一于社会主义思想,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精神就是我们现时实践着的社会主义思想。

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向德育提出的要求,就是德育与市场经济精神的统一,人们在经济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要求与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德育本来就应当是统一的。

相关范文推荐

猜您喜欢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