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优秀18篇)

时间:2023-12-05 21:34:17 作者:梦幻泡

教学计划还可以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率。通过学习教学计划范文,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和教学效果。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学生分析:

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寻找声音。

师:现在正是旅游的好季节,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到野外旅游。在这里,你会听到哪些声音呢?你能找出来吗?(播放课件)。

小河和瀑布都是水的声音,它们有什么不同?

四、联系生活实际,寻找声音。

在不同的地方,你还听到过那些声音?说得越完整越好。

生说一个,师提出要求:用“我在……听到过……发出……的声音。”

你能不能用这个句式来描述一下。

五、倾听声音。

(课件展示)共同倾听。教师点出一种声音,学生倾听并说出是谁的声音。

六、游戏巩固。

1、两个同学一组,一个模仿声音,另一个同学猜。一会到台前比一比,看哪组同学配合得更默契。

2、师生配合表演。师说:现在,我要到农场去参观,你们都是农场的小动物,我走到谁的面前,叫出谁的名字,你就来模仿它的叫声。

分别叫出牛、马、羊、狗、鸡、猪。

七、

刚才我们听到了这么多各种各样的声音,对于声音你有什么想知道的吗?(学生提问题)。

下节课一起来研究,下课。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方法:实验法。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

2、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就让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吧!

二、寻找空气。

2、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

3、巡视。帮助学生实验。

4、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5、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各种方法找到了空气,那谁能说一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到处有)。

三、认识空气。

1、观察认识空气的特点。

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那么同学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跟水的特点比较)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认识什么是气体、感受空气会流动,流动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

(1)跟固体、液体比较。

(2)香水实验,认识气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

老师洒一下香水,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闻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怎么有的香水的气味?我只洒在这儿,那儿的同学怎么闻到了?(板书:会流动)其他同学闻到了吗?你觉得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四面八方)。

(3)教师小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而空气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会流动、而且流动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四、空气占据空间。

谈话:同学们觉得空气占据空间吗?

实验一:

2、学生实验(强调直直插入,直直提起,杯子不要倾斜)。

3、学生汇报(纸没湿是因为空气占据的空间)。

4、如果把杯子倾斜,你会发现什么?

实验二:

2、老师演示实验。

3、学生解释现象。

实验三:

1、谈话:同学们喜欢吹泡泡吗?谁能不吹就制造出泡泡来呢?

2、学生实验并说出理由。

四、谈收获。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五、拓展。

关于空气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比如我们四周到处有空气,那月球上有空气吗?水里有空气吗?空气有重量吗?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在课下通过看书,上网,查资料,找到问题的答案,学习更多关于空气的知识。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初步尝试猜想与假设,了解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教学目标:

1、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问题,进行大胆的猜想与想象。

2、能说出自己猜想的依据,初步了解科学家猜想的有效途径,了解地球表面是在不断变化的。

3、培养学生敢于猜想和想象的思维能力,积极参与头脑风暴活动。

教学过程。

1、大胆猜想。

同学们,在生活中充满着神奇的科学奥秘,人们总喜欢问个为什么,并力求寻找到正确的答案。现在老师这有一些有趣的问题,你们想猜猜看吗?(想)课件出示问题与画面,学生猜想。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我们把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一组提问题,另一组则对这些问题进行猜想。我们看一看哪一组做的最棒。(游戏活动)。

2、讨论猜想的依据。

在猜想与假设的过程中,无论是对问题起因的猜想,还是对问题结果的猜想,以及对过程的猜想,人们都是依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出不同程度的说明和解释。通过刚才的猜想,同学们从中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并说一说你猜想的依据是什么。

3、阅读科学家猜想的途径。

阅读《海洋变成了高山》。

全班交流科学家猜想的途径以及自己的收获。

教科版三年级科学《水》教学设计

师:上节课,同学们初步阅读了这篇课文,生字词会写了吗?打开默写本,听写词语。

第一个词语:储藏 。

第二个词:勺(教师出示象形文字) 。

第三个词语,挂在母亲的腰带上,成了幸福,权威的象征――钥匙。

出示核对。

出示: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齐读。

师板书:最珍贵。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再次走进那个缺水的地方,看看文章哪些地方触动了你的心弦,和你的经历对照,想一想,并把你的感想,关键词写在书上。

学生默读课文,在课文边写感受。

师:刚才边读边思,边思边记,现在,我们发言的时候要说出哪句话让你体会最深,最说说你的感受。

生:我对这句话感受最深,因为那些孩子对下雨天的水从不浪费,而我们洗澡的时候用好多水,如果我们能把那些水节约下来,送给他们那应该多她啊!

师: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真好。

生:我们随时随地都有自来水用,可是我们却从不注意节约,这样下去的话,世界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师:虽然你用的是一句公益广告语,但我分明看到了你心底的呐喊。

师:这一段还有哪里让你体会最深?

生:我对“先是像我们这里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我感受最深,城市孩子,嫌水很脏,看到有脏水要擦一擦,而这里的孩子却张大嘴巴喝,衬托出了这里的孩子对水的渴望太强烈了。

师:我们天天有水用,是多么幸福。

师:你能一个月不洗澡吗?

生:不行,身上会痒。

师:那你能两个月不洗澡吗?

生:不行,身上很脏。

师:你能三个月不洗澡吗?

生:很痒很脏。

师:村子里为什么不能洗澡?

生:因为没有水,没有水让他们洗澡。

师:所以他们只能一个月不洗,三个月不洗,一年不洗,现在终于盼来了一场雨,让我们加入到他们洗澡的行列中去,自己读读这一段。

师:谁愿意把这一小节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你读得非常动情,声情并茂,有一个小小的遗憾,你的语速快了点。

你读得这么好,为什么?

生:老师教给我的,一边读一边想象情景。

师:把自己当成――。

生:其中的一员。

师:请你来读。你是谁?

生:我叫刘俊。

师:你把自己当成谁?

生:我把自己当成洗澡的人。

生读。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文字,用心读一读雨水给村里人带来的惬意。

齐读。

师:作者是这样生动地写了村里人洗澡,让我们深切感受到了――。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你的?

生:第一节的最后一句:“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在他们那,水比酒还要珍贵,在我看来,太不可思议。

师:联系生活,谈出了自己的看法,也读出了文字背后的东西,老师奖励你,把这句话读得大家听听。

生读: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

师:你来读读。

师:水比酒还要贵重,村里人不想喝酒,而还喝水,说明――。

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我对这段感受深:一个村子里的人吃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还有吗?

生: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缺水,我们住在不缺水的地方,要注意节约。

师:是的,每个人都应该珍惜水。

生:我感受最深的是:让我们舒服得都“啊啊”大叫了起来,我觉得他们很需要水,从啊啊体会到他们觉得十分舒服。

师:这舒服的感觉是什么带来的?

生:水。

师:多少水?

生:一勺水。

师:一勺水几个人?

生:四个人。

师:母亲就用一勺水为我们四兄弟消暑。母亲有没有为自己浇水?

生:没有。

生读:母亲锁上水窖,笑着对我们说:“你们真的饿坏了。”这是我至今为止唯一听到的将“渴”说成是“饿”的话。

师:你读得很用心,很努力。母亲有没有为自己浇水?

生:没有。

师:是笑着锁上了水窖。

师:在炎炎夏日里的水就更珍贵了,所以说――。

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课文第五节这一句让我感动: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湿润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讲了虽然只有一勺水,但是让身体很舒服,没有水会给人类带来痛苦,我想到一个资料:

师:你把情感带入了文字,所以能从心灵深处迸发出这么情真意切的文字。

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

出示: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这一段中,还有让你感受最深的吗?

生:从这些话中,我体会到我们平常洗澡从没有这种感觉,而作者有这种感觉,说明夏天他们被风干的感觉是那么痛苦,我不明白为什么他们为了这样的感觉,而我没有。

师:你刚才用了一个词“风干”,谁来读这一句。

生读。

师:什么是风干?

生:身体里的水分全被风吹干了,一点都没有了。

师:炎炎夏日,身体里的水仿佛是被风干一样,还有一个词:晒干。

生: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快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

师出示狗尾巴草图片。

师:看,它苍翠有力,它生机勃勃。

师出示另一幅狗尾巴草图片。

师:看,这还是狗尾巴草,他生气全无。

这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什么?

生:水。

师:在哪里?

水:水箱里。

师:所以说――。

生齐读: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请你们把自己当作四兄弟中的一个,用心默读这段文字。

生默读。

师:刚才不知道风干的意思,现在知道了吗?

生:忙了一天,身段太累了,没有水,身体里像被风干了。

师:请你读。

生读。

师:这一段文字也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想来读一读行吗?

师配乐朗读。(课文片断内容改成诗歌)。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

滑过了。

我们的脸, 。

像一条小溪流,

……。

(鼓掌)。

看了这段文字,听了老师的朗读,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觉我们浪费水,

生:觉得很舒服。

生:我觉得那里的水是那么珍贵,即使是那么一勺水,也那么舒服。

师:就请你把这十分十分舒服的感觉读出来。

生读。

师:读得非常动情。

生读。

师:这是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这是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让我们把这感觉传达给大家。

齐读。

生齐: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生:让我感觉最深刻的是……我想把我们这里的水送给他们。

师:你的愿望快要实现了,因为国家在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师:“母亲说,你们真是饿坏了。”怎么理解?

生:渴比饥饿真难受。

生:因为没有节约用水,所以我们国家成为缺水的国家之一。

生:因为那里的水非常珍贵,我们现在这里不缺水,我们再不珍惜水的话,也会像他们那样。

生:我从第一节的第二句话,看出不仅吃水难,而且用水也难。

师:一个饿字写出了水的珍贵,水对生命的不可或缺。

师:课文学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师:为什么作者不写有水对他们的乐呢?

师:有水的快乐更加交织出没水的苦。

师:这样鲜明的对比,让我们更加感受到――。

生: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

师:生活中,我们还拥有许许多多,(在水后面板书感叹号)。

你感受到他们的珍贵吗?要学会珍惜啊!

一赛区一等奖 2006年4月9日上午第一节。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教学准备。

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复习引入。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自主学习。

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四人小组讨论。

秋天气候的特征。

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

小组汇报。

师生小结。

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

小组讨论后汇报。

教师小结。

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课题分析: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教学要求: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教学准备: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4、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5、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教学重点。

1、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会描述“水的形状”,它与固体的形状相比有着本质的区别。

2、让学生在玩水的活动中认识能流动是水的基本性质。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认识水平面,讨论水平面的运用。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各种形状的能装水的容器、一瓶水、。

教师准备。

分组实验材料:水槽(装有水)。演示实验材料:木块(立方体)、玻璃(圆柱体)球、哑铃;五个杯子,里面分别装有蒸馏水、雪碧、牛奶、橙汁、酒精、五颗小球。

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回顾。

1、实物投影出示五个杯子提问:同学们,你能判断一下,这五个杯子里哪个装的是水?

1、出讲台判断,说出原因。

巩固原有的知识,为下一个环节做好铺垫。

二、提出问题,

引入学习新知识。

2、实物投影出示刚才学生判断正确的一杯水,问:这是什么?

3、问:你能猜一猜,水是什么形状的?

1、一一回答。

2、集体回答。

3、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说出看法和根据。

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三、探究新知识。

(一)认识水的形状。

1、谈话:到底哪一种说法对呢?我们光听别人说而不亲自动手去试一试,行吗?

2、课件出示实验要求。

3、指导学生实验。

4、谈话:通过这个实验,你们发现了什么?

5、总结:你们的发现真了不起!不错,水在不同的容器里有不同的形状。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课件出示影片)。

6、提问:水在自然界里的形状是怎样的呢?

1、集体回答。

2、阅读要求。

3、按要求小组合作完成实验操作和实验报告。

4、各小组代表把实验报告投影出示,汇报实验现象和结论。(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小组互评)。

5、观看。

6、描述。

1、让学生通过实验认识水的形状。

2、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他们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学会与人合作交流,通过互评达到反思学习的目的。

3、通过让学生观看自然界里的水的影片,让学生在感受水的壮观的同时,体会到水是没有固定的形状的。

(二)发现水的流动性。

1、谈话:水还有哪些特性?我们一起来玩一玩,好吗?怎样玩?(课件出示操作图)。

2、与学生一起做实验:

(1)让水从杯子里流到水槽里,

(2)用双手拨动水槽里的水。

3、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4、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

5、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6、提问:你认为这两个实验有什么不一样?

7、谈话:同学们,你能告诉你的同学,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8、提问:谁能大声地告诉我们,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

1、集体回答,观看操作图。

2、与教师一起做这个实验。

3、回答。

4、仔细观察。

5、回答。

6、回答。

7、交流。

8、回答。

1、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2、教师通过与学生一起“玩”,使学生在自由和信任的课堂上玩得更开心,发现更多。

3、让学生在交流活动中总结水是一种什么样的物体,认识怎么样的物体叫液体。

(三)认识水平面。

1、指导学生观察同一瓶里的水的水面。

2、让学生谈谈发现。

3、指导学生观察不同容器中水的水面。

4、让学生谈谈发现。

1、小组讨论,观察。

2、谈发现。

3、小组讨论,观察。

4、谈发现。

1、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水平面。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四、思维拓展。

1、把一张凳子放上讲台,问: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这张凳子是否放平?小组讨论。

2、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回答。

2、回答。

1、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2、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水。

五、板书设计。

一杯水的观察(二)。

1、认识水的形状。

2、发现水的流动性。

3、认识水平面。

六、教学设计的评价(自评)。

这个教学设计,体现了本次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突破:

(1)强调教学与课程的整合。教学过程中的演示实验:小球从杯子里落到水槽里是教材里没有的。我在教学过程中加入了这一环节,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到水与石头不一样,水会流动。同样地,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教材里的讨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桌子是否放平”改为“我们用什么方法可以检测凳子是否放平”,目的有两个:

一是便于操作(把凳子放上讲台),

二是让学生理解“放平”,只有理解了,才能讨论。

(2)注重科学探究的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和全体参与。

(3)关注体验性教学,让学生在玩水中发现水的流动性。

(4)让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

(5)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

(6)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三年级上科学《水》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

设计与反思”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教学目标:

1、抓住词语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缺水时村子里人们盘水、用水的心情,教育学生要珍惜水资源。

教学任务:。

1、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了“乐”。

2、从文中体会缺水的“苦”。

教学程序:

一、激情导课:

1、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学习第27课《水》。(幻灯片)(板书课题)。

2、复习课文内容: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在作者生活的小山村: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着雨天洗澡;在炎炎夏日快要风干的时候,希望母亲用一勺水为我们淋浴。

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3、师:有了水,我们可以尽情享受水带给我们的快乐。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品读语言文字,感受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

策略:默读课文的第二—六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了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勾画出相关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体会。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交流。

展示环节:

第二自然段:雨天洗澡的痛快。

1、出示:“只有在下雨的日子,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大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雨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幻灯片)。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联系生活实际、抓住人物动作、想象画面。通过画面想文字背后的声音。

雨中的孩子们在叫什么喊什么?

生:我终于盼到下雨了,真痛快!(评价:老师感受到了。)。

生:我已经好久好久没洗澡了,我要痛痛快快地洗,真高兴啊!

学生朗读再次体会。

2、孩子们尽情地享受,大人们也加入了进来,只是他们还略带羞涩:

男女生读:男生读:男人们穿着短裤,女生读: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小结:这是长久被压抑的力量的释放,这不就是雨中的狂欢吗?

雨天洗澡,我们都痛快尽情地享受。这还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雨水吗?(板书:雨水)。

此时此刻:雨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齐读这句话)。

第四五自然段:一勺水淋浴的舒服。

2、“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见每个毛孔张大嘴巴的吮吸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读出舒服的感觉。

3、“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让我有舒服的感觉。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从头顶倾注而下的一勺水滑过了我们的脸,滑过胸和背,滑过大腿和膝盖……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

师:是啊,水是流下去的,这儿的“滑”换成“流”或者“淌”也可以吗?

生:不行。

师:说说理由。

生:滑就是抚摸,让我们感觉到了水的亲切。(评价:你已经走进了文中,和作者共鸣了。)。

师:水就像抚摸,像妈妈一样亲切,带给了我们水的清凉,为我们驱逐炎热。

师:我们齐读第5小节,把一勺水抚摸我们的舒服透过读表达出来。(幻灯片:出示第5小节)。

此时此刻:一勺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勺水)。

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一滴水,成了我们最珍贵的东西。(板书:一滴水)。

生:齐读这句话。

三、

检测导结:

生:从我做起,节约用水,(评价:你向我们提出了行动的口号。)。

生:节约水资源。

生:别让我们的眼泪成为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评价:你引用了一句公益广告语,发人深省啊!)。

生:我们应该为建立“母亲水窖”,出一份自己的力量。(评价: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还了解“母亲水窖”。大家下来可以自己查查资料,了解一下。)。

师小结:是啊,我们应该让“水,成为世界上最珍贵的东西。”(幻灯片)。

大家齐读。

这节课就上到这儿。

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曾在xxxx年区优质课赛讲中获得一等奖。所以,在上这节课前我拿出了自己以前的教案,却发现很多地方已经不合适宜了。于是,我在原来的基础上做了大量的修改,形成了一个新的教案。今天上午,我用新的教案进行了授课。感觉效果还比较好!由于预习时间比较充足,所以学生对于课文内容也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水,成了村子里最重要的东西。”这一主旨,引导学生从学生“乐”、“苦”两方面体会,重点品读“乐”。学生说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引导,学生很快对于这个问题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

但是,还是有些许遗憾的:一是有些学生的积极性不够,回答问题时总有那么几个同学不举手;二是小组讨论时,总有一部分学生是游离于课堂之外的,所以这些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好。三是对于“反衬法”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四是没有把握好时间,导致结尾部分的拓展延伸环节草草收场。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努力吧。

三年级科学《立住和强度》教学设计

1.过实践活动研究使物体立的道理,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学科学、用科学。

2.简单的纸条纸片,通过玩中学、想中学、做中学、用中学,在小玩意儿里体现出大科学。

3.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爱科学的思想情感。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

1.挂图、纸条、各种材料的纸。

2.麻绳、筷子、纸板、瓶子、凳子。

学生准备:

剪子、胶水、胶条。

活动过程。

活动意图。

教师支架。

学生任务。

使用素材。

预估时间。

以卡通挂图引课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看挂图产生疑问。

2分钟。

让学生使麻绳、筷子、纸板、瓶子立起来,目的是让学生从活动发现问题。

巡视各组听他们在组内的发言,对有困难的组给予启发。

学生四人一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讨论四种物体立不起来的原因,体现生生互动。

麻绳、筷子、纸板、瓶子。

3分钟。

学生汇报组内发现的问题,并说说其原因。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充分的肯定,并用语言引出下一步的活动。

学生汇报组内发现的问题及讨论的结果。

3分钟。

学生分组活动,想办法让纸立起来。目的是使学生自己实验解决问题。

巡视各组,对有创意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

学生动手运用各种方法让纸立起来,并将其粘在一张大纸上。

胶水、胶条、剪刀。

5分钟。

学生分组讨论制作什么支架,他们是怎样构思的,以及组内怎样分工制作。

倾听学生的想法,并给予充分地肯定和鼓励。

分组讨论制作什么纸支架,并说说他们是怎样构思,以及组内怎样分工。

5分钟。

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纸结构比赛,要求使纸结构又高又牢固。目的使学生积极地活动起来,并从活动中发现使纸结构牢固的方法。

下到各组巡视,给予适当地指导。

学生运用各种纸材料以组为单位制作纸支架。

纸、胶水、剪刀、线。

10分钟。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绍其优势。目的使学生间互相补充知识。

倾听,给予评价。

各组展示作品,并介绍其优势。

5分钟。

以一结构为例,让学生帮助解决歪斜倾倒的问题,目的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结构立的牢固的方法。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并根据学生提出的办法进行改进。

提出解决结构歪斜倾倒的方法,并改进自己的作品。

纸结构。

5分钟。

学生和教师共同立起一个又高、又大、又牢固的纸结构。目的激发学生回家继续研究的兴趣。

和学生共同完成纸结构。

帮助完成纸结构。

纸结构的半成品。

3分钟。

总结。

学生共同欣赏活动成果。

总结活动情况。

欣赏活动成果。

学生作品。

2分钟。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对塑料进行研究。

2、知道塑料的优点和缺点。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同时也会给人类的健康和生存环境造成危害。

运用观察比较的方法认识塑料的优点。

体会塑料污染的危害。

各种塑料制品及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老化的塑料制品、打火机。

2、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近20年来蓬勃发展的新材料——塑料。

(板书课题)

1、师:谁能说说我们身边有哪些物品是塑料做成的?(生汇报)

2、师:那么,这些物品以前使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师展示实物或播放课件)以前人们吃饭用的碗、盘子、勺子都是陶瓷做的;洗脸盆、喝水的缸子、水壶都是搪瓷做的;凳子、箱子都是木头做的;装茶具、水果的盘子都是玻璃做的;饭盒、水桶都是金属做的;而药品则大都是用纸或玻璃瓶包装的;爸爸妈妈买菜用篮子,装东西用布袋子。

3、现在为什么要用塑料制品代替呢?塑料制品究竟有什么好处呢?(生汇报)

4、师:真的是这样吗?让我们来分别比一比。今天老师准备了七种材料做成的物品,有木制品、纸制品、纺织制品、金属制品、玻璃制品、陶瓷制品、搪瓷制品来帮助大家进行比较,听好要求:请各组将塑料制品与老师提供的某种制品进行比较,找出塑料有哪些优点。各组一定要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看哪组发现塑料的优点最多!(学生分组观察、比较、交流。)

5、师:汇报时先说你们组用哪种材料与塑料比较,再说发现塑料有哪些优点。

6、学生按组汇报。教师板书:隔热、轻便、耐磨、牢固、不导电、漂亮……

7、师:同学们找到塑料这么多优点,真不简单!其实塑料还有两个优点:一是可塑,加热时可以变成各种形状,干后形状固定,能塑造几乎所有的形状;二是成本低,加工方便。

8、师小结:正是塑料有这么多优点,所以在很多方面替代了有限的天然材料和一些传统材料。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制造塑料的技术和工艺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可以按照需要,生产各种各样的塑料。有的可以像棉花一样洁白,像玻璃一样透明,像海绵一样轻软;有的可以像陶瓷一样绝缘,像钢材一样结实,像石棉一样隔热;还有的可以像金子一样防锈。现在食品的包装、水泥沙子等建筑材料的包装、农村的塑料大棚、医院的器械、汽车的零部件、家用电器的外壳、输水管道、航空航天等所有领域都有塑料的身影。

2、师:(出示实物或图片)这个小凳子和盆与新的相比,有什么不同?塑料在温度变化和紫外线照射的情况下,会变硬、开裂,这种现象叫老化。

3、师:如果把塑料加热会怎样呢?(演示实验:打火机加热牙刷柄,学生观察牙刷柄的`燃烧和变形)(教师板书:塑料加热易变形、易燃烧。)

4、师:塑料是人类伟大发明之一,也是人类最头疼的物质。因为它的最大缺点是埋在土里,100年不腐烂,也就是说它——不易分解(教师板书)。这个缺点会造成什么危害呢?(散落的废塑料制品不仅影响城市、风景区的整体美,而且,废塑料混在土壤中影响农作物吸收水分和养分,填埋废塑料又会占用大量土地;还有漂浮在水中的塑料会造成水泵抽空和堵塞,给水电站造成巨大损失。另外抛弃的废塑料制品,被动物当做食物吞入会导致死亡。)

5、小结:塑料就像一枚硬币有正反两面一样,既有许多的优点,也有难以克服的缺点,看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既可以给社会带来好处,也会给人类带来坏处。

不过,科研人员一直在攻克塑料不易分解的难题,现在已发明了可以分解的塑料,用它制成餐盒(出示实物)、药瓶等;美国还发明了把废塑料制成衣料和服装的技术;芬兰用废塑料建造房子,还有的国家把废塑料加工成燃油等。

1、师:同学们,随着城市生活的快节奏、高效率,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演示:早市买油条、热豆浆装在超薄塑料袋中;农贸市场买鱼、肉、蔬菜、水果装在红、黄、蓝、黑的塑料袋里;到快餐店或街头吃饭,碗、盘上套着塑料袋)这样做合适吗?为什么?(生交流)

2、师:是的,这些做法并不合适。当塑料遇到5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时,本身会释放有毒物质,使食物变质;包装鱼、肉、蔬菜、水果的彩色塑料袋,绝大多数是利用废旧塑料、工业废弃物和医院丢弃的塑料垃圾回收加工的再生塑料制品,它们没有经过消毒处理。这些再生塑料含有许多病菌和致癌物,用这种塑料制品包装熟食,会引起恶心、呕吐、拉肚子等现象,甚至得癌症。

3、师:之所以会出现这些错误的做法都是不懂科学造成的。油炸食品、热豆浆装在超薄塑料袋中,是塑料袋使用方法不当;鱼、肉、蔬菜、水果装在彩色塑料袋装里,是塑料袋选用不当。现在人们普遍重视食品卫生,却忽视了食品包装的卫生,食物的二次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是相当大的。

4、师:现在市面上使用的塑料袋分有毒和无毒两种。你知道区分的方法吗?(生交流)今天老师教你们几招。

一看:无毒的塑料袋呈乳白色、半透明或无色透明,有毒的塑料袋颜色混浊或呈淡黄色。

二摸:无毒的塑料袋有柔韧性,手摸时有润滑感,表面似有蜡;有毒的塑料袋手感发黏。

三听:无毒的塑料袋用力抖动时,发出清脆声;有毒的塑料袋抖动时,声音闷涩。

四压:无毒塑料袋按入水底会上浮,有毒塑料袋下沉。

五烧:无毒塑料袋易燃,火焰呈蓝色,上端黄,燃烧时像蜡烛泪一样滴落,有石蜡味,冒的烟少;有毒的塑料袋不易燃烧,离火即熄,火焰呈黄色,软化能拉丝,发出刺激性气味。

1、师:这节课,我们大家通过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认识了塑料,能谈谈你的收获吗?

2、作业:寻找自己家里不正确使用塑料袋的事例,立即改正。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这话告诉我们小学科学课程的定位是科学启蒙,科学课程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教师还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课教学正是朝着这一方向努力的,并取得一定的成功,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能动作用,让他们在参与探究活动中,自己主动设计方案,开展调查和实验,并进行表达与交流。

2、以探究为核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安排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从而较好的达到了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

3、以需要为主线——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从学生熟悉的学校运动会出发,选择小学生喜欢的、能动手做的、有兴趣参与的内容,调动起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热情,从而满足了学生的探究需要。当然,本堂课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探究的内容比较粗浅,只是停留在表面现象的探究;探究过程中材料的提供怎样才能达到最优化,这都是今后教学中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经历一次报告会上的发言活动。

2.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3.体验成功感和荣誉感。

1.在整个动物单元教学的3~4星期内,有意识、有计划地发现、安排、指导学生进行一些小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并在学生的实际基础上,作好形式多样、层次丰富的观察记录。这节课的准备是在整个动物单元的教学过程 中完成的。

2.老师自己也应亲自参与活动,必要时也向学生展示自己的观察研究成果和观察研究记录。

3.收集一些三年级学生水平的观察小动物的活动设计、观察记录、研究小论文以及一些研究性、活动性的问题。

4.在了解情况的基础上,课前安排几个小组或学生准备重点展示和发言。

5.作些环境气氛方面的布置。

一、引入。

观察研究小动物的学习活动已经进行了3~4个星期,一定有许多有趣的发现和成果要向大家报告,要和大家分享。我们今天就来开个观察小动物的成果报告会,向大家报告“我的观察研究”。

二、报告会的内容顺序安排。

1.报告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2.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3.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三、报告会。

从“送蚂蚁回家”过程中的观察发现开始。

1.跟踪蚂蚁中的发现。

2.蚂蚁路线的观察描述。

3.蚂蚁窝的观察描述。

4.关于蚂蚁的其他发现。

四、对其他小动物的观察和发现。

五、报告观察过程中碰到并已经解决的问题,和碰到了还没有解决的问题。

六、展示已经完成的观察记录和观察研究小论文。

七、动物单元的小结。

关于课外的交流和展示;关于许多有趣的、有意义的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动物单元的学习告一段落;动物的观察研究活动还将继续下去。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土壤与生命》中的第3课。为了让学生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我首先播放录像,茂密的森林、葱绿的庄家、生机勃勃的草原……无不展示着土壤的魅力。本课通过观看录像、组织学生观察、讨论,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遗体变成的,由此建立腐殖质的概念。同时,知道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蚯蚓的作用,确立土壤和生命密切相关的意识。让学生亲历成肥的全过程,又是培养学生恒心和毅力的大好时机,从而达到“坚持长期持久观察,在科学学习中克服困难,善始善终,关爱生命”的目标。

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土壤的常见成分,知道了土壤里能生长植物,土壤里有一些其他杂物,蚯蚓生长在土壤里等等。土壤里面能够长出各种各样的植物,在孩子的眼里,是土壤里的.肥料使植物从泥土里长出来的。因此,探究土壤里的重要组成物质——腐殖质,就成为本课的重要教学内容。

录像以它声、像、色吸引着孩子,激发起孩子探究的激情,然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际情况,本着“以活动为载体,以探究为核心,以学生为根本”的理念,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让孩子多看多讨论——发现问题;让孩子多想多动脑——讨论、预测、猜想;让孩子提出就自己的见解,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得出结论。在整个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里,教师要以灵活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这是学生接触《科学》课的第一节课,在此之前我们的学生对科学观察没有概念。本节课是要让学生记录一次学习科学观察的经历。教材先安排一棵相对静止的大树,当学生观察这张图片,他们所能说出的内容是极其有限的。然后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他们所看到远远要比书本上看图片要多的多。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让学生经历一次科学观察,体验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

初步了解什么是观察,我们要观察什么?经历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

想办法进行观察,努力知道得更多;能和同伴合作,认真进行观察;

能够运用感知和科学方法对大树进行观察,获取一些关于树的知识,并且对自己的科学观察活动进行记录。

学生观察用:记录本、放大镜等简单的观察工具。

一、引入。

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上《科学》课了。

科学书看过了吗?

上面都有些什么内容,请大家翻到第一页,书上的大树看过了吗?

二、在照片上我看到了什么?

从书上这幅大树的照片里,我看到了什么?

自己边看边数,数数在这张照片上你看到了哪些内容?

把你看到的内容与小组成员相互说说。

现在来说说你们小组看到了哪些内容,我们大家帮他们数数。(学生上台说,教师记录。)。

三、在真正的一棵大树前看到什么?

以前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们看到过什么?(学生说老师记录)。

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

肯定!为什么这么肯定?

出示课件。

当我们想要了解得更多、知道得更多,带着这样的目的去看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估计我们现在去观察一棵大树,你能观察到的哪些内容?

四、在一棵真正的大树前我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如果现在我们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前,你想观察关于大树的什么内容?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在一棵大树前我们看,我们闻,我们听,我们摸,我们还能……(出示课件)。

五、来到一棵真正的大树下进行观察。

我们已经有自己想观察的内容,现在想不想到大树前去观察?

我们现在就到操场上去观察大树,要爱护花草树木。

全班去观察大树。

文档为doc格式。

小学科学教育三年级《纸》教学设计

1.经历收集纸样的活动,认识纸的多样性。

2.经历用对比实验比较纸的性能的活动。

3.初步感受纸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关系。

1.自己收集的各种纸样品。

2.玻璃片、滴管、红墨水、回形针,每组1份。

一、交流不同用途的纸

1.学生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纸样,以及它们的用途。

2.小组内交流各种纸的样品及它们的作用。

3.教师补充介绍几种特别的纸。

二、研究不同用途的纸

1.不同用途的纸有哪些不同的特征?

2.怎样比较各种纸的吸水性?讨论对比实验的方法。

3.学生操作,汇报观察结果。

4.分小组研究纸的拉伸性能和承受重物的性能。

5.交流在实验中的发现和感想。

三、选择合适的书写纸

1.比较常见的几种书写纸有什么不同?

2.实验:常见的书写纸的吸水性能和拉伸性能。

3.思考:根据不同的书写要求,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书写纸?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在科学课上离不开做观察和实验,只有实验才可以结果,因此探讨科学离不开实验。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认识到“人、动物、植物的生存都离不开水”。

2、探究“水到哪里去了”,引导学生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

3、意识到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能做到节约用水。

重点难点:

1、通过实验,总结水的性质。

2、清晰,完整的表达观察的现象。

教学准备:课件,一些植物的茎、叶、果实(分组),一盆植物,等。

熟悉学生,和学生一起做“叶的蒸腾作用”的实验。

教学过程:

一、通过观察与讨论,初步感受“人、动物、植物的生存离不开水”

1、师:同学们,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几张跟水有关的照片,请注意观察。

课件出示几幅“水与生命”的照片。

问:这些照片反映的是什么?

2、师:同学们观察的很认真,讲的也好。观看了这些照片,你有什么想法吗?

3、师:讲的真好,人、动物、植物是地球上有生命的物体,它们的生存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水与生命”相关的问题。

4、师:像这样关于“水与生命”的例子,你平时还见过哪些?能不能再举出一些来?

师: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生活,看来,我们人类,许多动物、植物都需要“喝”水。没有水,我们将无法生存。

二、探究“水到哪里去了”,深入体会生命离不开水。

1、提出问题。

生:他们为什么需要喝水?

生:怎样喝水?

生:水最后到哪里去了?

师:人、动物、植物怎样喝水,谁知道?

植物怎样喝水,教师引导学生谈,并讲解植物的身体构造。

师:余下的两个问题,我们先研究哪一个好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水到哪里去了”。

2、探究研讨“水到哪里去了”

(1)探究“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里去了”

师:我们先来讨论人类,人喝的水到哪去了?有谁知道?

生:尿、血液、汗、眼泪……。

师:我们喝的水是不是都被排除到体外了呢?

问:动物喝的水到哪去了?能举例说明吗?

生:尿……。

问:动物体内是否也保留了一些水分呢,有没有例子证明一下?

生:杀鸡时,有血,肉里面也有水分。

师:你们说说,人和动物喝水后,水到哪去了呢?

生答课件出示:一部分保留在人、动物体内,一部分排除体外。

(2)探究“水到植物身体的哪些地方了”

a、提出猜想。

师:猜一猜,水从根部进入植物的身体后,跑到哪儿去了?

生:到叶子、茎里了。

师:如果这棵植物结了果实,比如苹果树,水会不会到苹果里面去呢?

或者启发:还会不会到其它的地方呢?

b、设计方案,实验探究。

师:怎样才能知道植物的身体里哪有水,有多少水,你们有办法吗?

生谈师小结:我们可以用刚才大家谈的方法,用切,挤,压等方法,研究一下植物,看里面有没有水,有多少水。

师为生分发植物,生分组实验。

汇报:谈一谈你的做法和发现吧。

师在教室走动,让生观察。

问:知道这些水珠从哪里来的吗?

生谈课件出示:一部分水保留在植物体内,一部分跑到空气里去了。

3、了解水对生命活动的意义。

师:同学们,我们知道水在生物体内,一部分会留在他们的身体内,一部分会排放到身体之外,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对于生物来说,有什么好处呢?请大家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讲的。

课件出示:水是人类、动植物身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水在植物的根、茎、叶里流动,可以帮助植物运输营养,一部分水从叶子的小孔里跑出去,能调节植物身体的温度,还能使空气变的湿润。人和动物的血液绝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血液能将氧气和营养运输到全身各个地方。一部分水排除体外,能带走身体里的废物。

问:通过前面的学习,你认为“水与生命”有怎样的关系呢?

三、了解地球上水资源的现状,意识到节约用水。

师:同学们,现在地球上有近60亿的人口,有数不清的动植物,每天都要喝水,用水,那么,我们地球上的水资源到底是什么情况呢?我这里有一段话,请大家注意听。

课件出示有关地球上缺水的现状。

问:看到这些,你又有什么想法?

要节约水,保护水,我们可以想出那些好办法?

课后制订一份家庭节约用水的计划书,和家长一起努力,节约用水。

你现在想对水说些什么呢?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植物,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是有生命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观察应该是有目,制订观察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词语记录观察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信息是有限,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生机勃勃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2.就让我们从身边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信息。)。

三、回忆中大树。

2.学生汇报:回忆我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去仔仔细细看大树时候,我们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四、观察真正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观察大树个人计划。(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发现。同时把观察到信息,用简短词语记录下来。(在保证安全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实地观察活动。)。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大树是一个生命体。同时推选一位同学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张贴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树。

第二课校园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环境里,有一定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整体形状。用拓印树皮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树长在校园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观察方法来观察新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树叶和果实。这是树果实。这是我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部分染上颜色。)。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内容记录下来吧。要写出观察时间、地点、小组成员。要按观察顺序来记录。能贴上收集到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生长需要什么样条件?

不同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大树之间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对总结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树不同之处:树冠有大小树干有粗细有树皮光滑,有粗糙结果实不一样叶片不一样……。

板书设计:树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三年级科学教学设计

1、利用实验验证的方法,明白猜想只是一种可能的答案,它和事实并不总是一致。

2、学会使用酒精灯加热的技能,了解材料传热的性能。

3、培养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了解猜想、假设和事实的区别。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和证明的科学态度。

酒精灯、铁架台、纸杯、火柴、水槽、烧杯、镊子、铁棒、纸团、纸条等。

1、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喜欢)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几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课件出示谜语)

(1)、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个黑葡萄。生:眼睛。

(2)、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着白胖子。生:花生。

2、猜想和验证

(1)、大胆猜想

你们想挑战更难的吗?(想)请同学们来猜想。

1、用酒精灯烧空纸杯的底部,纸杯会烧着吗?

2、把空纸杯倒扣在酒精灯上,纸杯会烧着吗?

3、用酒精灯烧装水的纸杯底部,谁能烧开吗?

生把猜想填入表格,指明说说自己猜想的根据。

(2)、学习使用酒精灯

我们进行了大胆的猜想,猜对了吗?我们要设法验证自己的猜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就必须学会安全使用酒精灯。请同学们打开书第6页,阅读左下角的“安全使用酒精灯。”

(3)、验证

小组讨论所用实验材料。小组组长到材料超市选取实验材料,分组实验,是巡视指导,生填写实验报告单。汇报实验结果。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及反思

1、知道土壤是岩石微粒、空气、水和腐殖质的混合物。

2、知道土壤可以按照颗粒大小分成沙土、黏土和壤土三类。

3、能用实验证明不同种类的土壤渗水性和含水性不同。

4、能用多种方法研究沙土和黏土的不同。

5、知道不同的土壤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土壤的成分。

难点:区分当地土壤的种类。

教学准备。

事先采集的三种土壤样本(每组一份)、白纸(3张)、烧杯、水、搅拌棒、土块、渗水性实验装置、放大镜、小塑料汤匙、纸巾、抹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教师板书并分类。

3、今天我们来研究、了解土壤。(板书课题)。

〔反思:告诉学生土壤样品的来源地,以明确观察的目标性,增强真实性。〕。

二、探究活动。

活动一:观察土壤。

谈话:课前,我们都已经采集了一份土壤的样本,现在请大家拿出来。同桌两人合作,先用眼睛,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土壤样本,一个人观察,另一个人记录,要求尽可能多地发现土壤的特征,并把我们看到的情况用图画、文字或表格等形式记录下来。

学生分组活动。

汇报交流,互相评价(哪组的发现或记录价值、特色)。

反思:先用眼睛看,再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体会两种观察方法的不同结果,知道工具的重要性,培养仔细观察的能力;另外,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所看到的.情况,并采用各种方式做一份有特色的观察记录,进一步深化土壤的表象特征。

活动二:研究土壤的成分。

谈话:通过刚才的观察活动,大家都对土壤有了更多的认识,但那只是凭肉眼或是放大镜进行的初步观察。要想知道土壤里到底有些什么,我们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

现在就请四人一组,做一做下面这个实验,看它是否对你了解土壤有所帮助。投影:实验的步骤、注意事项。

实验步骤:

1、把小土块放入水中,你看到了什么现象?说明土壤里有什么?

3、观察静置后的水杯中的情况,水里有什么?

注意事项:

1、土块要轻放。

2、搅拌要彻底。

3、静置时间要长。观察时,杯子也应保持静置不动的状态。

4、始终要仔细观察,记录下每一步骤看到的现象。学生阅读此资料后开始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

请学生根据观察结果,分析这份土壤主要是由什么物质构成的。

活动三:研究土壤的种类。

1、观察颗粒大小。

谈话: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三份土壤的样本,请你们仔细观察,首先看看它们的颗粒大小有什么不同。

学生分组领取土壤样本,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

汇报自己的发现。

谈话: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大家看课本第6页的阅读资料,它会给你一个原因解释。

学生阅读资料。

师生小结:通过这一环节的观察、阅读活动,对土壤有什么更多的了解。

2、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

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

讨论实验方法,特别是引导学生考虑三个变量的控制:土壤的多少、倒入的水量、倒水的速度要保持不变;不同的条件:三份不同种类的土壤;以及最后怎样获取水量的不同:方法1:倒入量杯;方法2:直接用尺子测量高度。

分组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汇报交流实验情况,并将结果与刚才的预测相对照。

3、用多种感官了解沙和黏土的不同。

每组一份沙和黏土的样本,请学生参照课本第7页提供的方法来比较沙和黏土的不同。

激趣:再试着把它们分别放在胶卷盒里摇动,听一听它们发出的声音是否相同。或者是闻一闻它们的气味是否相同。

分组活动,交流。

反思:科学教学强调要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比较沙土、黏土和壤土的渗水性,这是一个对比实验,要注意控制好变量,通过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和预测、讨论实验方法、进而分组实验、得出结论。然后通过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摸、看、捻、握、搓)进一步研究沙和黏土的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

三、课后拓展指导。

谈话:同学们都已经对土壤有了非常丰富的了解。

提问:你知不知道我们这儿的土壤是什么类型的?有什么特点呢?适合种植哪些植物?

学生思考、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小结,引导学生课后进行资料的查阅、请教专家等。

反思:

学生掌握了三种类型不同的土壤,学会了辨别土壤种类的基本能力,就可以以次为工具来调查家乡土壤的种类。这既是学生辨别研究能力的运用,也使学生能够了解家乡的土地资源。

三年级科学了解土壤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从爱提问到会提问。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爱提问。

能对一些流行的说法、观点大胆质疑。

能在动手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积极探究,交流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知道,爱提问。

对流行的一些说法、观点不盲目相信,能合理怀疑。

感受并体验到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身边。

教学准备: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二、新授:懂得怎样尽可能多的提出问题。

(一)在仔细观察周围事物时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图片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2、出示校园一角图片,讨论我们在观察校园里的生物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什么问题呀?

(交流:如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地方吗?栽在密封罐里的小草靠什么存活下来?)。

3、出示厨房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二)对一些流行的说法提出怀疑。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三)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活动:请大家来作折飞机的游戏。折好飞机后飞一飞,看看你们能提出什么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三、小结。

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相关范文推荐